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

2024-10-03

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精选12篇)

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 篇1

2014年初,Uber(优步)打车进入中国市场,让人们首次了解到了这种共享经济式的“专车服务”。2015年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法律上首次正式确认了专车服务的合法性。如今,各大“专车公司”遍布客运市场。专车服务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出租车行业在客运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丰富了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专车革命”。

一、专车服务的理论基础:共享经济

197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菲尔逊教授和伊利诺伊大学斯潘思教授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的概念,但那时还不为人所关注。直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很大一部分人收入增长停滞。为了节省成本,大批“共享经济类”公司陆续成立。2010年,美国学者蕾切尔·波茨曼和鲁斯·罗杰斯合著的《我的就是你的:协同消费的崛起》一书中,提到的“协同经济”就是“共享经济”,即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新经济模式。蕾切尔·波茨曼和鲁斯·罗杰斯认为人们对于产品本身的拥有权的需求在减少,而是更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当你需要某些产品服务时,你只需要付费使用而不必完全拥有产品本身,如租车平台。共享经济的出现使得建立在私有模式上的旧经济模式受到了冲击,每个人既可以是消费者又可以是价值的创造者。

共享经济的优势显而易见:成本低,节约资源。闲置的车辆本来是一种闲置着的资源,不创造价值,而且会产生沉没陈本。推行专车服务既可以增加汽车所有者的收入,又可以缓解市场上存在的出租车供不应求的状况。可以说,通过将闲置资源的合理配置,共享经济实现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二、专车服务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一)满足出租车市场需求

当前,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注重速度和效率。远行时,乘飞机、坐高铁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常态,出租车则成了人们近距离出行的普遍选择。2014年,全国出租车总量约为137万辆,全年累计完成客运人次达406亿,即平均每辆车每天要服务81人次。即便如此,全国每天仍有1 600万的消费者打不到车,出租车的缺口不可谓不大。与此相对的是全国私家车保有量从2011年的5 814万辆增长到了2015年的12 345万辆,私家车数量在5年内实现了翻一番,全国每百户家庭私家车拥有量达到了31辆。出租车行业的供给不足,居民私家车数量又在不断增长,这两个因素共同刺激着专车服务业市场。

(二)出租车行业矛盾激化

出租车垄断行业并非一朝一夕,少部分的出租车公司控制着市场上大部分的出租车牌照,经营垄断,导致牌照价格异常高。垄断意味着缺少必要的竞争,出现的结果则是出租车服务质量下降了。而高昂的牌照价格使出租车司机负担繁重,除此之外,他们每月还需要交高额的份子钱,让他们感觉到了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这种不公造成一部分司机通过绕远路、拒载、按人次收费等方式压榨乘客,形成了出租车公司压榨司机,乘客买单的奇特现象。对比出租车,消费者很快就能感受到专车服务的便利和实惠。在对出租车行业的管理上,行政色彩浓厚而且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出租车行业的每一次调价都是由政府调整,会导致价格调整的滞后,而管理成本的非公开性又会让乘客质疑价格调整的合理性。

(三)专车服务自身的优势

专车服务第一种主要是由汽车租赁公司提供车辆,由劳务公司派遣的司机进行的专车服务;第二种是私家车加盟运营,在这种模式下专车司机即车辆的所有人。无论是哪一种,一般都不需要由专车公司提供,这就使得公司在车辆方面不需要投入太多,相对于传统出租车行业形成了很大的成本优势。而且与传统出租车司机要交很大一部分份子钱不同,专车公司只收乘客支付的20%的费用,其余的归专车司机所有,这就大大刺激了专车司机接单服务的积极性。

上下班高峰时期,有些一二线城市的出租车运力明显不足,上下班等十几二十分钟是很常见的现象。专车服务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交通运力,缓解出租车运力不足的难题。这时,专车服务和出租车服务在竞争的同时,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补关系。与服务模式单一的出租车不同,专车服务信息平台可以提供车辆的信息和司机的信息,你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车辆车型,满足了乘客的多元化需求。而且专车的乘坐环境一般让人感觉较为舒适,车内还会备有充电宝、杂志等设施,让乘客在休闲愉悦中完成乘车服务。在服务结束后,乘客还要根据司机的服务质量进行打分评价,而这些评价和专车司机的奖惩是直接挂钩的,这种奖惩机制可以激励司机提高服务质量。

三、专车服务行业的忧患

(一)专车服务行业的内忧

1. 专车司机享受的补贴减少。

2014年开始,滴滴专车,Ubre用车,易道专车,神州专车等互联网专车服务平台井喷式地涌现。各大专车平台为了与传统出租车行业及其他专车平台竞争,对专车服务进行补贴。在补贴高峰期,专车司机的工资可以稳定达到过万水平。所以在2015年上半年,专车司机接入专车公司平台进入了高潮期。但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专车服务平台的补贴下降,随之带来的影响是专车司机的收入大幅减少,一些私家车司机则选择退出专车服务行业。那些从单位辞职或者专门买车进入平台的司机则只能在怨声中继续工作,降低了司机的工作积极性。

2. 专车司机接单自由度下降。

一部分司机兼职从事专车服务行业,他们白天有自己的工作,到了晚上才进行专车服务。在他们眼里,自由和钱是一样重要的。之前专车司机多的时候,他们以“抢单”为主,可以选择接单或者不接单。但现在,他们不得不接受比例不小的“派单”,订单可以选择的自由度减小,让一部分司机感受到了理想中的落差。

3. 从业门槛过低。

专车服务行业较低的门槛使得专车司机在行业内的进出都比较容易,但这种容易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补贴高的时候,一部分的出租车司机会跳槽到专车行业,而一旦补贴低了或者工资减了,专车司机的数量又会减少,这就使专车服务行业显得相当不稳定。另一方面,专车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专车司机又不像出租车司机一样要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所以司机的素质难以保障。同时,专车公司又没有和专车司机确立明确的法律关系,一旦发生事故,其事故责任难以确定,乘客的合法权益也就得不到保障。

(二)专车服务行业的外患

1. 专车服务合法性确认。

2015年2月11日,“专车第一案”中的滴滴专车司机陈超被认定为非法营运,受到20000元的处罚。这一判罚直接将本就充满争议“专车服务”推上了风口浪尖。直到《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颁布,专车服务的合法性才被首次确认。据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暂行办法》)即将正式出台,其中规定私家车若要进行专车服务就要变更车辆性质,而一旦变成营运车辆,私家车报废年限就变成八年或更短,这会让很多私家车车主受到打击。而目前,专车市场上很大一部分的专车服务都是由私家车提供的,所以这一规定将极大地影响专车服务行业。

2. 部分地方政府对专车服务的遏制。

2015年8月,武汉公布三条专车禁令:一是克制私家车接入专车服务平台;二是克制专车低于本钱价格竞争;三是克制专车司机非法集会。2016年4月,广州交通部门约谈滴滴、Uber等平台,要求各平台不能通过优惠补贴等措施实行不正当竞争。随后广州各大专车平台取消了优惠,下调了补贴。在互联网时代,专车行业进行适度的优惠促销行为本无可厚非,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价格竞争行为,更是一种挖掘潜在客户惯用的营销行为。当然,无下限的价格战、优惠战是不可取的,但广州政府没有给出具体标准,而是将所有的专车补贴优惠都贴上了不公平竞争的标签,让专车公司的生存压力加剧。

3. 出租车行业抵制专车服务。

2015年1月,沈阳、南京、成都等省会城市接连发生了出租车罢运事件,当地市民在出租车罢运期间很难打到车。这些出租车罢运一方面是在抗议高额的份子钱,另一方面则是在抵制专车服务。2015年5月30日,济南8000多辆出租车收到了车载GPS的通知:全体驾驶员集体卸载各种打车软件,6月1日各公司联合上路对打车软件卸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到了2016年1月23日,潍坊的出租车也出现了集体卸载打车软件的事件。济南和潍坊出现的出租车集体卸载打车软件事件是出租车公司为维持其市场垄断地位而采取的措施。从全国各地抵制事件发生的频率来看,不管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出租车公司,抵制专车服务已经成为常态。

四、专车服务的科学治理

(一)建立完善专车服务法律法规

专车服务的科学治理,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真正让专车在阳光下前行,所以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是关键。《暂行办法》虽然即将正式出台,但专车服务作为一种还在生长着的新事物,其发展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法律的颁布实施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要通过各利益方的协商妥协才能让法律更加科学完善。所以,可以在行政机关的组织下,由立法机关代表、行政机关代表、专车服务行业代表、出租车行业代表、社会公众代表一起出面进行协商,相互妥协,集各方之智慧探讨出符合专车服务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完善专车服务法律法规。

(二)专车服务规范化

目前,专车服务最大的争议点是专车车辆和专车司机的市场准入问题,以及专车司机和专车平台的权责划分问题。专车车辆目前主要由汽车租赁公司车辆和私家车构成,这两类车辆由于性质的不同,应该分类管理。前一类的车辆应该交给有合法资质的汽车租赁公司统一管理,政府监管部门就可以通过加大对汽车租赁公司的监管从而对专车车辆进行监管。汽车租赁公司要保证这些车辆的安全合法,负责车辆的维修、维护、保险等一系列问题。对于争议较大的私家车专车服务,想要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必须自觉配合接受监管部门和专车公司更加严格的联合监管。

专车司机必须要进行实名注册,监管部门对注册信息要进行核查,并不断更新复查信息,以保证其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专车公司再从中筛选出能力达标、技术过硬、素质出众的司机,淘汰素质低、服务差的司机。专车公司聘用专车司机后,要对司机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规范他们的服务行为,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除此之外,专车公司和专车司机间要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签订权责协议或者劳动合同,以明确双方的权责关系,避免出现发生事故而相互推诿的情况。

(三)市场竞争机制有序化

竞争机制的有序性是促进竞争各方进步的前提。出租车行业在市场上的长期垄断致使行业的服务质量下降,创新能力停滞不前。专车服务行业的出现,弥补了市场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出租车行业的垄断地位。经过两年的发展,专车服务行业已经慢慢与出租车服务行业形成既互补又替代的竞争关系,能够有力地刺激出租车行业,倒逼其做出行业改革。

市场竞争机制的有序化不仅体现在出租车行业和专车服务行业之间,也体现在专车服务行业的内部。专车公司实行的优惠补贴应该是适度的,不能利用市场优势,进行无下线的价格战打压新企业,伤害消费者利益和市场秩序。为了良好有序的市场秩序,监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行业准入标准,让一些有潜力、有资质的新企业也能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沦为价格战的牺牲品。

摘要:专车服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得到了乘客的认可,乘坐专车成为人们出行常见的选择。但由于专车无法像出租车一样获得相关的营运资质,一度被认为是非法营运的黑车。本文以共享经济为理论基础,分析专车服务存在的合理性、忧患性,从而提出只有完善专车服务类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运营规范建设、提高市场竞争机制的有序性,才能使专车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长久发展。

关键词:专车服务,共享经济,出租车,合法

参考文献

[1]刘佳.专车服务的合法性辨析[J].法制与社,2015,9(上).

[2]尤龙生.“互联网+”时代“专车服务”发展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4).

[3]汤天波,吴晓隽.共享经济:“互联网+”下的颠覆性经济模式[J].科学发展,2015,(12).

[4]何芸芸,孙亚杰.共享经济理论下的专车服务引发的争议[J].商,2015,(02).

[5]李少威.专车“共享经济”:尚未黎明已黄昏?[J].南风窗,2016,(02).

[6]蕾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我的就是你的:协同消费的崛起[M].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第一版,2010,9.

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 篇2

1.我国地区之间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

()正确 错误 得分:3 正确答案:正确

(3.0 分)2.目前,我国服务人员和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正确 错误 得分:3 正确答案:正确

(3.0 分)3.目前,我国城市社区老年照料中心普遍建立。

()正确 错误 得分:3 正确答案:正确

(3.0 分)4.《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年)规定,要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正确 错误 得分:3 正确答案:正确

(3.0 分)5.延迟退休年龄的制度可以妥善解决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代际公平,应尽快大范围实行该制度。()正确 错误 得分:3 正确答案:错误

(3.0 分)6.在发展社会养老的同时,要继续巩固家庭养老。

()正确 错误 得分:3 正确答案:正确

(3.0 分)7.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完全取消城乡老年人待遇差别。

()正确 错误 得分:3 正确答案:错误

(3.0 分)8.大规模建设养老机构有利于化解老年人问题,而不会带来任何副作用。

()正确 错误 得分:3 正确答案:错误

(3.0 分)9.2009年,民政部提出全面推进老年人的社会照顾服务,发展长期照顾服务。

()正确 错误 得分:3 正确答案:正确

(3.0 分)10.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化解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减少老人的养老金。

()正确 错误 得分:3 正确答案:错误

(4.0 分)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居家养老便捷服务,要大力发展(),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

A.家政服务 B.家居服务 C.定制服务 D.社区服务 得分:4 正确答案:A(4.0 分)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可将闲置的()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

A.建设 B.农业 C.经营性 D.公益性 得分:4 正确答案:D

(4.0 分)3.养老服务新格局以()为支撑。

A.居家养老 B.社区养老 C.国家养老 D.机构养老 得分:4 正确答案:D

(4.0 分)4.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发挥()的主导作用。

A.政府 B.市场 C.公众 D.社会组织 得分:4 正确答案:A

(4.0 分)5.养老服务新格局以()为基础。

A.居家养老 B.社区养老 C.国家养老 D.机构养老 得分:4 正确答案:A

(4.0 分)6.《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年)规定,设立公益性养老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行政许可。

A.民政部门 B.工商部门 C.文化部门

D.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得分:4 正确答案:A

(4.0 分)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给予财力保障。

A.财政部门 B.民政部门

C.发展改革部门

D.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得分:4 正确答案:A

(4.0 分)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支持建立的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应以()为纽带。

A.政府 B.企业 C.社区

D.企业和机构 得分:4 正确答案:C

(4.0 分)9.发展社区服务是老年福利服务的()。

A.根本方向 B.基本方向 C.根本目的 D.基本目的 得分:4 正确答案:B

(4.0 分)10.养老服务新格局以()为依托。

A.居家养老 B.社区养老 C.国家养老 D.机构养老 得分:4 正确答案:B(5.0 分)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基本原则是()。

A.深化体制改革 B.坚持保障基本 C.注重统筹发展 D.完善市场机制 得分:5 正确答案:ABCD

(5.0 分)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政府要改变角色,主要包括()以及修改老年法。

A.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B.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C.通过购买服务解决老年照护和服务问题 D.实行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得分:5 正确答案:ABCD

(5.0 分)3.如何统筹协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A.政府部门力量的统筹

B.基础信息的整合、线上和线下的整合 C.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D.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力量提供服务的协调 得分:5 正确答案:ABCD

(5.0 分)4.实行健康老龄化战略,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主要措施包括()。

A.关心老年人的健康

B.完善医疗及其服务体制

C.完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制 D.推行终身健康计划 得分:5 正确答案:ABCD

(5.0 分)5.《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年)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老龄工作的机构,负责()有关部门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A.组织 B.协调 C.指导 D.督促 得分:5 正确答案:ABCD(5.0 分)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努力使养老服务业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成为()的重要力量。

A.扩大内需 B.增加就业

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 篇3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高校图书馆 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5-0029-03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Wang Ling (Xi'an Shiyou University Library,Xi'an,Shanxi,710065)

Abstrac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is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at based on the criticism of the new public theory. Due to the core concept of library management is accord with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it is necessary to bring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to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 construction. It will take inspiration of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talents development, idea form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new public theory;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 construction

CLC number: G250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5-0029-03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称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运动,并不到十年时间里迅速扩展到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当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世界的发展热潮逐渐进入平稳降落阶段时,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缺陷的反思、批判基础上,构建出了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为进入知识社会以来多国实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由此,新公共服务理论开始被更多的民众和服务机构关注和应用。对以服务为存在价值之一的我国图书馆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图书馆服务理念、图书馆核心价值等理论研究风起云涌,但纵观十年来的研究热潮,归根结底都是对图书馆服务的研究,如提升服务质量、升华服务理念、延伸服务范围、革新服务技术等,因此,在图书馆服务建设上引进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理论支撑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无疑将为未来的图书馆服务建设开拓一个全新视角。本文在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核心理念、与图书馆核心理念的契合概述基础上,重点对新公共服务理论带给高校图书馆的启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语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途径进行了分析。

1 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

1.1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新公共服务理论尽管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产生也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动因。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中与新公共管理理论运动在取得一定成功后遇到挑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公民权利的概念得到了社会的极大重视,政治的焦点聚焦到了如何实现公民民主权利的问题上来,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而以效率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显然不能解决如何充分实现公民权的问题,迫切的需要新的理论进行阐释,于是登哈特夫妇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想反思与替代观点整理基础上,形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和模式。[1 ]

1.2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模式来代替之前基于经济理论和自我利益的主导行政模式,并为更适合当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的实践需要,提倡公共服务以公民对话协商和公共利益为基础。由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来源于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四个方面,并将公共服务与公民权、民主结合,因而使得人们在公共服务的范畴内重新审视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与多元性。

新公共服务理论还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为其划浆,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也就是说,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应该把政策制定同服务提供分开,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的中心,强调政府治理角色的转变与公共服务价值的提升,是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其核心观点主要有七项核心主张:(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2)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追求的目标而非副产品;(3)公共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而不仅仅是行政官员;(4)思考要有战略性, 行动要有民主性;(5)责任不是单一的;(6) 服务而不是掌舵;(7) 重视人, 不只重视生产率。[2 ]

1.3 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理念与图书馆核心价值有共同的契合点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思想就是力图把以人为本的治理过程和以人为本的服务价值目标相统一;把追求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平原则与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效率的经济原则相协调, 以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所倡导的服务具有普遍性,其不仅适应于政府公共部门,也适应于以平等、优质、专业服务为行业核心价值中最为根本价值的图书馆事业,同时也符合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可以说, 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是相契合的,与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相一致的。因此, 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启迪图书馆的服务建设思路,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机制、方法、途径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2 新公共服务理论语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作用

新公共服务理论突破了公共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将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效率、服务价值纳入到公民权、民主、公共利益这一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体现了一种平衡发展的新途径。因此,作为一种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管理模式,新公共服务理论无疑将拓宽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建设理论支撑,并将在服务建设的内部结构重构、管理模式创新、服务理念重塑、图书馆员责任建设等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如在管理模式方面,新公共服务理念一方面强调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也强调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性与竞争性,因此,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体制中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利益引导机制,将激发改善服务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外在表现质量。[3 ]

2.2新公共服务理论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启示

(1)以公民权的视角去认识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价值。公民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新公共服务理论把公共服务的价值提高到公民权的高度,这种揭示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本质的先进理念对于任何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来说都是适用的,因此也有必要用此理论来提升我们对图书馆服务价值的认识,首先,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在校师生是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客体,但据新公共管理理论,他们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也不仅仅是图书馆领域所称的读者,更不是管理主义服务模式中的“顾客”,而是公民,[4 ]是现实社会中享有公民文化权利的公民。其次,高校图书馆工作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看来,高校图书馆工作还是一项公共管理活动,具有特殊的使命,作为高校最大和最不能或缺的教学辅助单位,其还应利用自身的丰富资源和专业服务去培养人、发展人,促进人(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

(2)培养图书馆员的责任感是提升图书馆服务的一条捷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核心理念之一是“责任不是单一的”,也就是说对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说除关注工作所要求的准则、宪法和法令外,还需关注社会价值、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等。对高校图书馆来说,这种理念的理解则是图书馆员在承担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责任外,还需认识自己需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承担思考图书馆的事业发展规划、客体对象的深层次需求掌握等责任。

(3)服务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才能有效、最负责任贯彻执行政策和计划,同时认为实现政策目标的机制,不能只靠单一的公共部门,而应建立公共部门、私人和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盟关系,以便调集各方力量和整合资源,回应公民的公共需求。[5 ]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的实现也可引入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而这些共治主体,既可以是学校领导、教学/辅机构、学生团体、教职工团体、师生个人,也可以是愿意办好图书馆的社会团体、企业家,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图书馆内部治理的主体,实现从统治型管理图书馆范式向治理型管理图书馆范式的转变。[6 ]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语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途径

(1)进行图书馆服务理念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界特别是学术界对于图书馆服务理念及核心价值的研究与倡导,“以人为本”、“读者永远是对的”、“读者至上”、“一切为了读者”等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图书馆服务宣言》也提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图书馆服务理念理论研究与实践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比较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共服务理念上升到公民权、民主与公共利益的高度,高校图书馆还可将图书馆服务建设的理念与公民权、民主及公共利益结合起来,通过理念的宣传、建设来提升图书馆员的服务理念认识,进而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进行治理结构与建设体制的改革。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原因,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基本是以“馆长-副馆长-部室负责人-馆员”的领导体系,不利于汇集更多的领导力量,过度的权利集中也不利于民主协商。同时,图书馆的治理主体主要是以馆长、副馆长、部室负责人及学校相关领导为主,建设经费投资尽管出现了一些企业、个人的参与状况,但还是以国家投资为主,投资主体单一,但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倡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即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在投资建设方面,应鼓励社会企业、个人的参与;在服务主体方面,还需要图书馆员、学生、教师或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参与。因此,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当前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及建设体制的缺陷,有必要对当前的治理结构和建设体制进行尝试性改革,鼓励任何有愿景建设图书馆的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建设,并广泛听取师生、社会的意见,汇集广泛的建设力量,提升图书馆服务的管理水平。

(3)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图书馆馆员。进入到当今的知识社会以来,我国的图书馆界更加重视人才建设,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也已成为众多图书馆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同时,部分图书馆也采取了引进人才、成立研究院等战略措施去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图书馆学术界也就图书馆员的素质提高、素养教育、文化程度、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了或实证、或理论的持久研究,在众多的学术成果中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对策中提出的人才建设比比皆是,如进行学科知识的掌握、外语水平的提高等,但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工作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果高校图书馆馆员都能具有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责任感,以服务更多、更专业、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信息服务为己任,那么,之前存在的被动培训、学习、学术创作可能才会转变成馆员的自觉行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也就自然会得到极大提升。

3 结语

新公共服务理论尽管因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模式,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特色与特点,但由于其倡导的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更加符合我国当前“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及图书馆“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因此能带给高校图书馆很多的启示,也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笔者在本文只是简单的对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与图书馆核心理念的契合、带给图书馆建设的冲击作用及对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启示进行了简单概述,就新公共服务理论语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途径进行了分析,但笔者相信,新公共服务理论带给图书馆的启示及理论支撑下的建设途径还有很多,还需更多的学者进行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辛静.新公共服务理论评析——兼论对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8.

[2][5]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 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钟刚毅,程孝良,李勇.公共图书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5):79.

[4]黄建梅.新公共服务理论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机制创新的启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5):58-60.

[6]彭未名,王乐夫.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7,(3).

服务企业经济背景下企业档案初探 篇4

一、服务企业基本概况

服务企业是一种服务型的现代企业, 是指从事现行营业税“服务业”科目规定的经营活动的企业, 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不同, 它的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中占的比例高,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服务企业的第一大资源。服务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以顾客的利益为中心, 以服务好顾客为工作重心, 以服务效果带来最大经济效益为工作目标, 以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和忠实度为工作宗旨, 进而提高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服务企业的发展。

二、服务企业档案管理概述

(1) 档案管理是一种管理型的服务性的工作, 具体来说档案管理是指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等信息建立档案, 之后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服务的管理活动。其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八项:档案收集, 档案整理, 档案价值鉴定, 档案保管, 档案编目和档案检索, 档案统计, 档案编辑及研究, 提供档案利用。档案管理不产生收益, 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管理中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国家管理中更具有政治性, 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档案是反应企业发展历史的事实和客观存在, 也是企业的商业秘密, 具有真实性、稳定性、可靠性等优点, 是不容许篡改的, 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乃至政治效益, 因而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事业和国家管理工作和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2) 谢伦伯格曾说:“档案是一个政府借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 它是政府赖以建立的基础。”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现代企业, 可见档案管理工作也是服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而且由于档案管理的优点和重要作用,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 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而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档案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 不断更新档案管理工作办法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所在。随着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使得企业档案管理面临新的经济发展环境, 因而服务企业也必须正视这种全新的经济背景, 积极应对, 提出有效的策略, 促使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进推动服务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服务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1) 档案管理模式滞后性, 没有摆脱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支配下, 许多企业建立了档案管理机构, 但是管理模式不够现代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而且档案安全性也不高, 使得企业丢失了大量的档案信息和商业秘密, 使得企业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2)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不够高, 不能满足现代档案管理的技术要求, 使得档案管理水平不高, 而且思想不够开放, 比较固步自封, 缺乏创新, 另外, 企业也没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培训机制, 使得企业缺乏较高管理能力的、掌握现代档案管理知识的专门档案人才, 从而影响服务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 档案管理理念落后, 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虽然企业都认识到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但是没有充分把档案知识信息资源转变成企业的资源和无形资产, 也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 更没有发挥这些资源占据优势的重大作用, 使得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较低, 与国内其他先进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相比, 竞争力不高, 制约着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服务业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管理档案的策略

1.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概述

第一,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是一种新型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形态, 知识和高素质人才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知识经济有独特的要求:资源利用智力化, 使得智力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产无形化和产业化, 以信息、高科技及时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知识经济注重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效益, 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知识形态。

第二,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跨越国际, 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也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等, 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 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2.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企业档案管理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 档案管理工作要有新的策略和方法, 使得服务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科学化、高效化, 促使服务企业的发展更加连续性和高效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 使得诸如技术、资本、劳动力、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更加全球共享化, 这就迫切需要服务企业更新档案管理模式, 使得档案管理更加现代化、知识化和更具有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一, 服务企业要更新档案管理理念, 强化档案也是企业资产和资源的现代化理念。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已经滞后, 不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特征相适应, 因而服务企业必须引进现代化的先进档案管理理念, 首先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要树立档案也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资源, 要深刻认识到档案管理对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企业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 企业要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重要作用, 更要充分利用档案资源, 使得档案知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 服务企业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培训机制。企业的管理工作的进行需要管理人才, 因而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和实用化, 企业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由于现代经济的繁荣发展, 使得档案信息更为复杂和技术含量更高, 因此, 企业提高分析档案信息和处理档案信息的能力。另外要建立健全企业的档案管理培训机制, 使得管理人员学到更全面的最新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方法, 从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进步。

第三, 服务企业要改善档案管理体制, 促使档案管理模式更加完善和科学化。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要求, 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企业必须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改革档案管理体制, 企业应当及时修订档案和制定新的档案管理制度, 更新档案信息,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和资料的安全系统, 保护企业档案核心秘密的安全性, 以防止企业商业秘密的泄露, 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五、结论

与时俱进, 思想解放, 科技创新, 都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而服务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也要解放思想, 不断创新, 与时代共同进步, 而服务企业的管理也是国家经济方面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 因而服务企业要加强各方面的管理, 创新管理方法, 当然也包括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在企业管理进步和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大, 而且更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也都纷纷建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 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 使得档案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和实用化, 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的发展, 推动国家档案管理体制的进步和发展。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使得服务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而档案管理工作是服务企业管理和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因而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迎接挑战, 抓住机遇, 更新档案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 不断提出现代化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使得服务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进而促进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经济管理中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服务企业,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企业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丽萍.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杨蕾.基于战略管理的企业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3]苏娟.知识时代背景下对企业档案管理策略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1, 10 (8) :214-215.

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 篇5

略,坚持工业强县、项目立县、开放活县、民生稳县,在“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保平衡、保安全”上做文章,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扩内需保增长为主线,全力保发展。财政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财政更是政府职能得以履行、各项事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将保发展建立在“三个基础”上。一是建立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础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按照上级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方向领域,认真研究并用好、用活上级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促进扩大投资。二是建立在大力调整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白溪关、红石林、九龙、岩头寨等工业小区建设,培植电解锰业、磷矿精深加工业和建材业等工矿企业。继续采取税收返还的方式,扶持烟叶生产;充分整合支农项目资金,支持茶叶、柑桔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发展茶产品、林产品和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旅游景区公路、游道、景观以及“农家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在大力扶持企业生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升融资能力。采取扩大失业保险使用范围、支持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等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帮助企业开工生产,达产达标。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以加快农村发展为基础,全力保稳定。“三农”工作是基层工作,也是基础工作,做好了就能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一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财政补贴标准,完善“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规范补贴发放管理,加大对惠农补贴发放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补贴不折不扣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农网改造、村道硬化、农村能源、病险水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积极支持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规模,增加保险品种,提高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继续支持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做好“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工作。四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重点扶持1至2家有带动能力、有竞争力、有科技含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增强村级组织的活力,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三、以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全力保民生。主要是围绕五个“进一步”,着力保民生。一是进一步健全优先发展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落实好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优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库区移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补助水平。积极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推行租赁补贴办法。继续做好优抚安置和军转干部解困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进一步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支持完善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大病救助制度,加强计划免疫和重大疾病防治。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群众体育设施等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四、以财政增收节支为核心,全力保平衡。面临极其不利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加上国家实施新一轮以减税和增加支出为主要特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我县财政增收节支形势严峻。为此,要注重“两个强力”,确保财政收入增幅17%以上的目标,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一是强力保增收,着力提高财税收入征管能力。完善财税收入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坚持既有利于财政增收,又有利于调动财税部门积极性的原则;加强税源分析,不断完善税收分析体系;坚持财税部门不定期工作通报制度,及时沟通和解决税收征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具体

规定,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的管理,不断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二是强力减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从紧有序安排各项支出,集中财力优先确保重点支出,做到能压则压,该减则减,当缓则缓,特别要严控新的重大支出口子及一般性支出,争取实现机关办公楼建设、公款旅游、小车购置的三个“零增长”。

探讨市场经济下公证行为的可诉性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证行为;可诉性

引言

公证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司法证明活动,是国家公信力的具体反映,公证机关是国家公证权利的实施机关。公证制度的实质目的是为了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参与民事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意思自治,对重大经济事件能够进行适当的干预,并能够有利于政府发挥出宏觀调控的职能,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调节市场主体和法律行为,有效的规避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各种纠纷的发生,从而有效的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1]。

1.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公证行为的作用

1.1有利于市场经济中固有价值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更加深入,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主要作用是有效的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并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市场经济固有的优势,并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并且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分,表明,政府能够以更加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来对市场经济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减少以及避免盲目投资和盲目经济的行为,以便有效的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从而使得大多数人们能够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便利和收益。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是其重要的行政手段,但是在采取宏观调控手段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必要的时候才能够采取宏观调控手段,由于市场经济是自由的,市场主体是有意思自治的权利,在实施宏观调控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为了有效的确保政府能够正确的行使这项职能,国家就需要通过立法保证,当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关的要求和标准不统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改正。公证机构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满足这中需求。通过公证机构的公证行为,可以将市场主体的权利更加明确化,以便有效的支持自己的诉求[2]。

1.2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低成本的实现

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拥有高效率的资源配置,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垄断性以及以竞争无序性等不足之处,正是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才能够体现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因此,在主要以成本和收益为主的市场经济中,在宏观调控能够确保有效性的条件下,如何进行低成本的运转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公证机构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在公证法律没有实施之前,相关法律条例对公证机构进行明确指出,其是国家证明机关,但是其仍然是国家法律赋予其相关权利,并能够行使一定权利进行公证的行为。同时,公证机构对公证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公证机构必须要由国家司法等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如果公证机构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当事人一定的损失的时候,该机构可以独立的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有效的确保公证机构在宏观调控环境下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有效的确保政府管理中的低成本的实现。

1.3有利于确保市场交易的安全性

虽然在市场经济之前就存在公证的形式,但是公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根据市场经济主义交易形式进行分析,在交易安全中需要公证为其提供较强的安全性,因此,公证是在交易安全性中产生的。现实中的市场交易均带有一定的风险性,为了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通过多次的实践经验发现,对交易合同等有效凭证进行公证,可以有效的提高交易的安全性,降低交易风险。交易安全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促进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有效的促进交易的可持续发展。

2.将公证行为归入到行政诉讼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从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性质来分析公证机构的性质

公证主要是对相关对象进行证明,并且判断是否具有真实的本质价值,公证主要是在人们交往中的自我保护需求中逐渐形成的,是民事交易安全中的重要保证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与其他人相信某个事情确实存在。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信用是市场主体逐渐进行相互交往的基本前提条件。公证机构需要借助相关权利对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信用进行有效的确保。公证制度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通常认为公证是政府的证明,是群众值得信任的证明。公证制度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之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用保障制度。公证的本质是代表国家对经济和民事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并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有效的确保各种活动的公证和信用,减少以及避免风险的发生。并能够为依法进行各种经济和民事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和依据。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信用体系还不够成熟,整个社会的经济却在快速的发展,因此,公证行为需要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法律意识逐渐加强,社会对公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人们对公证的效力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公证机构需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相关内容,提高本质价值,并需要政府和法律支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公证机构也随之进行改革,公证机构属于法律规定,并赋予行使国家证明权的机构,完全符合行政可诉讼的主体要求[3]。

2.2从市场经济管理中分析公证行为的性质

政府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进行市场经济的管理,其中比较关键的环节是需要证明政府的真实可靠度,政府可以通过公证结构提供法律依据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可以将政府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管理中来,公证机构当事人申请并且出具的公证书具有较高的公证力。根据法律相关性进行分析,市场交易好比是权利和的交易或者是权利的转移,交易当事人选择进行公证,可以有效的明确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当交易合同具有公证力的时候,对交易双方均具有一定的约束。由此可以看出,公证行为如果对公民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产生实际的影响和作用时,可以与具体的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相符,因此,可以将公证行为归入到行政诉讼中。

2.3政府管制与公证行为的可诉性联系

在我国,公证制度是在政府的管制下产生和发展的,公证机构中的公证人员是公证行为的直接执行人员,如果该人员由于自身没有较高的工作素养,会影响到公证工作的质量,社会群体就会否定整个机构,甚至会对政府不够信任。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公证机构的管理,使得公证机构能够维持较高的信誉和声誉。针对这种严格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政府和公证机构的距离,但是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就会最先想到找政府要个说法,或者是提起行政诉讼。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人认为需要扩大行政诉讼范围,将公证行为归入到行政诉讼中,以便有效的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3.总结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公证机构更加广泛的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公证机构会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公证机构在未来可能会面临全面市场化,在市场中接受市场规律的调节,从而有效的确保公证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段伟.对中国公证体制基本性质以及相关问题的再思考[J].中国司法,2009(1):50.

[2]冯涛.公证不应由法院判决撤销[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68.

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 篇7

现代质量管理经历了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和质量认证3个主要发展阶段。统计质量控制关注的是质量管理技术工具的开发, 核心思想是将数理统计引入生产过程, 通过对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监控实现对质量的控制, 代表性成果是统计过程控制技术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 和各种控制图的出现。

进入20世纪50年代, 复杂系统的出现对统计质量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统计质量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基础上, Feigenbaum提出了TQM的概念。从这一时期直至20世纪80年代, 经过Feigenbaum、Juran、Deming、Crosby等质量管理大师的发展, 质量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一个体系。但这一时期对质量管理的研究仍然关注的是质量管理的理念、实践和技术方法, 并未真正涉及质量管理理论的构建。这一时期无论是学术研究, 还是企业界的质量管理活动都依赖于质量管理大师提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从80年代开始, 学术界在关注TQM的同时, 对质量系统、ISO 9000标准和各种质量奖模型 (如美国的Baldrige质量奖, 欧洲质量奖、日本的戴明质量奖等) 越来越关注。

随着质量标准 (如ISO 9001) 的广泛应用, 为了促进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 质量系统作为质量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对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包括两类, 一类关注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系统/组织结构的匹配, 另一类关注是否存在不同的质量系统以及各种质量系统的异同。

在第一类研究中, Spencer (1994) 分析了质量管理与三个组织模型 (机械模型、有机模型和文化模型) 的联系, 并将每个模型的核心要素与质量管理原则进行了比较, 明晰了质量管理与管理系统的联系。Douglas和Judge (2001) 1则将组织结构分为控制和学习两种, 检验了两种组织结构对实施质量管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无论是强调控制和强调学习都有助于质量管理的实施, 并进而强化质量管理对绩效的积极影响。同样地, Chenhall (2003) 2将企业管理系统分为“机械型”和“有机型”, 探讨了两类管理系统对质量管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实施质量管理的企业宜采用开放的、非正式的“有机型”管理控制系统。在第二类研究中, 学者们重点关注的是识别并比较不同的质量系统, 进而探讨每种质量系统的适用条件。Sitkin等人 (1994) 提出应当从质量控制和质量学习两个方面认识质量管理, 并将TQM分为全面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学习, 分别比较了二者在管理实践上的差异。此外, 该研究根据权变理论提出, 在不确定性低的环境中下结构化或控制的方法比较有效, 而在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中, 学习导向的方法比较有效。无论是早期的质量检验还是后来的质量认证, 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都根植于制造过程。随着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开始关注服务过程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质量管理。

二、质量管理在新领域的应用

(一) 服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服务领域, 早期研究主要借助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工具来识别顾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如质量功能展开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 在顾客需求调查中的应用, 田口方法、GAP模型、SERVQUAL模型和SERVPERF模型在服务质量改进中的应用。虽然这些研究拓展了质量管理的应用领域, 有助于服务从业人员理解顾客需求、改进服务质量, 但并没有解决如何在服务过程中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这一问题。

为了指导企业通过实施质量管理改进服务质量,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在服务过程中实施质量管理。最初的研究关注的是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比较 (Powell, 1995) , 这类研究普遍认为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有关的质量管理实践和原则能够有效促进服务质量的改进。但Zhao等人 (2004) 在对服务企业的质量系统进行研究时发现, 中小型服务企业在环境不确定性较低的情况下即使不关注过程管理, 同样能够获得比较好的绩效, 并提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服务过程和制造过程存在显著的差异, 如服务的无形性、不可测量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及顾客参与性。基于此, Zhao等人 (2004) 建议, 服务企业应当关注质量管理中软的部分, 如领导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战略等。

尽管质量管理在服务过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且有关服务过程质量管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有关服务过程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服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除了要体现出服务不同于产品的特性外, 更需要体现服务过程中人员的参与性和交互性、服务人员的自主行为等特征, 但当前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服务过程的上述质量特性。

(二) 新产品开发/创新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随着新产品开发/创新对企业重要性的增加, 为了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和效果, 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尝试, 将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技术应用于新产品开发过程。然而由于新产品开发过程具有不确定性高、重复性低、有形性低及员工的创造性和多学科知识员工的交互等特性, 导致新产品开发中的质量管理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 造成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 理论研究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早期关于新产品开发/创新质量管理的研究, 关注的是新产品开发质量和研发质量的界定 (Kumar和Boyle, 2001) , 但由于对新产品开发的质量特性认识不够, 导致学术界目前对新产品开发质量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开始探讨哪些质量管理实践能够在新产品开发中有效应用。Pati觡o (1997) 3研究发现, 在所有的质量管理实践中, 至少有8项在新产品开发中仍然有效, 即 (1) 顾客关注; (2) 高层领导和承诺; (3) 测量; (4) 确定度量的基准; (5) 标杆管理; (6) 通过标杆确定目标; (7) 培训; (8) 持续改进。Jayawarna和Pearson (2001) 则研究了ISO 9001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发现ISO 9001一方面能够为项目提供一套规范的管理方法, 使人们提前做出规划, 另一方面则由于缺乏柔性、增加了官僚性, 对新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质量管理对新产品开发结果和创新结果的影响。然而当前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 几乎所有的研究关注的都是质量管理对新产品开发结果的影响, 而忽视质量管理是通过何种途径、如何影响新产品开发的; (2) 缺乏对新产品开发过程质量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 对不同研究中质量管理与新产品开发关系不一致的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3) 人作为新产品开发的主体是新产品开发中的重要因素, 而当前研究缺乏对质量管理、新产品开发、人的因素三者影响机理的研究, 导致质量管理对新产品开发的微观作用机理仍不清楚。

由于缺乏质量管理与新产品开发影响机理的深入探讨, 当前的研究对质量管理通过何种途径、如何影响新产品开发并不清楚, 导致部分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如一种观点认为质量管理抑制新产品开发 (Projogo和Sohal, 2006) ,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质量管理促进新产品开发 (Benner和Tushman, 2003;Abrunhosa和Sá, 2008) 。持质量管理阻碍新产品开发观点的学者认为, 质量管理一次做对的理念, 以及对标准化的强调, 会扼杀新产品开发的创造性, 因此对新产品开发具有负面影响 (Jayawarna和Pearson, 2001) 。而持质量管理促进新产品开发观点的学者认为, 质量管理的部分要素特别是基础质量管理实践, 有利于新产品开发, 并且部分质量管理原则 (如全员参与、员工授权等) 为新产品开发提高了支持性环境 (Abrunhosa和Sá, 2008) 。

三、未来研究展望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质量管理内容日臻完善, 与质量管理有关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规范。随着质量管理在新环境的应用及新领域的出现, 现有质量管理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本研究在评述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及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新的生产模式、管理思想及研究重点, 提出如下质量管理新的发展方向及理论关注点。

(一) 特定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研究

虽然质量管理已经在服务、新产品开发等过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当前这类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 特别是新产品开发中的质量管理研究刚刚起步。后续研究应当从多个层次研究质量管理在这些特定过程中的应用, 在质量管理原则层, 宜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确定质量管理在特定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实践层和技术方法层, 宜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确定影响质量管理实施的关键要素, 明晰质量管理对服务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的影响机理。在上述研究中, 应服务过程和新产品开发过程不同于大规模制造过程的特殊性纳入质量管理理论中, 特别是服务过程和新产品开发过程的低有形性、高不确定性、人员的参与性和交互性、员工的自主行为等特性。

(二) 员工行为对质量管理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行为运作的兴起, 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员工行为对运作管理的影响。人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基础及实施者, 对质量管理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特别是在服务过程和新产品开发过程, 员工的认知、态度和自主行为对服务结果和新产品开发绩效有重要影响, 而当前从员工行为或人为因素与质量管理影响机理的研究还非常少。在早期的研究中, Schroeder等人 (2005) 就提出关注质量管理的员工因素, 并认为对质量管理中员工因素的研究, 能够为质量管理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特别是对员工行为的关注有利于深入理解执行、文化、目标等能够影响质量管理效果的要素。

因此, 新的质量管理研究应从员工行为的视角展开, 综合采用行为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探讨质量管理的实施对员工行为、员工绩效的影响, 明确员工对不同质量管理实践的态度和反应, 以及这些态度和反应对员工行为、员工满意和质量管理实施效果的影响。

(三)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质量管理研究

无论是传统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 还是服务过程、新产品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 关注的核心都是企业内部的过程。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使得企业与外部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方的联系越来越强, 制造战略的变化及网络的发展, 也使得企业的制造模式从单纯的采购、生产、销售发展为网络化制造、云制造。网络化制造和云制造涉及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利益相关方, 突破了传统企业管理的边界。在这种新的环境和制造模式下, 面向企业内部过程的质量管理, 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过程控制和过程改进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开展面向网络化制造环境的质量管理研究, 突出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生产模式的特性。

摘要:文章首先回顾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及质量管理系统,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质量管理在服务过程及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提出了未来质量管理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质量管理,服务过程,知识经济,新产品开发

参考文献

[1]Spencer, B.Models of organization and total qualitymanagement:a comparison and critical evalu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 19, (3) :446-471.

[2]Sitkin S B, Sutcliffe K M, Schroeder R G.Distin-guishing control from learning i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The 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 1994, 19 (3) :537-564.

[3]Powell T C.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s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16 (1) :15-37.

[4]Zhao X, Yeung A C L, Lee T S.Quality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in selected service in-dustries of China[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22:575-587.

[5]Kumar V, Boyle T.A Quali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for Manufacturing-based R&D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01, 18 (3) :336-359.

[6]Jayawarna D, Pearson A W.The Role of ISO 9001in Managing The Quality of R&D Activities[J].TheTQM Magazine, 2001, 13 (2) :120-128.

[7]Projogo DI, Sohal AS.The integration of TQMand technology/R&D management in determiningqual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J].Omega, 2006, 34:296-312.

[8]Benner MJ, Tushman ML.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itydilemma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 (2) :238-256.

[9]Abrunhosa A, SáPME.Are TQM principle sup-porting innovation in the Portuguese footwear indus-try[J].Technovation, 2008, 28:208-221.

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 篇8

关键词:IT运维服务监督管理,螺旋迭代,服务绩效管理,四维一体

信息化在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也使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而IT运维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因此, IT运维服务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的重视。在I T运维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I T运维服务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相关客户和服务提供商的关注。在现阶段各IT运维服务提供商的服务交付能力和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下, 对IT运维服务开展监督管理以及相关的管理研究,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笔者有幸参加了W公司所承接的广州市某信息网络中心运维服务监督管理项目 (以下简称本项目) 。在提供本项目的服务过程中, 笔者在充分调查了解客户的运维服务现状、并建立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综合应用平衡计分卡 (BSC) 、关键绩效指标 (KPI) 、目标考核法 (MBO) 、综合指标考核法 (德能勤绩) 等绩效考核方法论[1], 在全面参考相关运维服务绩效考核的理论[2、3]和实践研究结果[4、5]的基础上, 根据IT运维服务的特点, 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 为客户建立了一套IT运维服务绩效管理体系并实施成功。本文将本项目中的主要实施过程和方法进行介绍和展现, 希望能够给同样关注IT运维服务质量, 以及正在研究或者实践IT运维服务监督管理工作的同行们一点启发和帮助。

1 对客户需求与服务现状的调研和分析

任何服务质量的改进都是源于对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和对服务现状的调研和分析[6]。笔者在介入本项目之初, 就将重点工作放在对客户需求的调查了解, 以及对IT运维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两个方面。

通过与客户方及其运维外包服务团队的充分交流, 以及对运维服务情况的现场调研, 并调阅和分析了本项目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项目合同书等相关资料, 了解到客户对本项目的实施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 其项目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希望通过本项目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 实现人员、技术装备和流程的标准化管理。通过该体系的建设和持续完善, 促进运维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满足IT运维工作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保障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第二, 希望通过本项目建立一套IT运维服务绩效管理体系。运行指标体系要覆盖系统连续性服务能力、系统可用性、人员服务能力、项目管理等方面, 通过服务指标监控和运行分析, 实现对运行服务的集中、分级管理和监控, 并能够及时调整运行和维护策略, 促进运维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第三, 希望通过本项目建立一套有效的服务实施质量内控体系, 实现对运维服务项目服务方的服务质量进行精细化管理, 确保运维工作高效执行, 降低实施风险, 保障运维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行。

这三个方面的项目目标都需要事先建立起一套先进有效的运维服务监督管理组织框架, 在这个组织框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理清运维服务的客户方、监督管理方、外包项目总包方、外包项目分包方等多方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管理框架。然后, 在此组织管理框架下, 通过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和IT运维服务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运维服务管理制度和标准。最后, 根据这套制度和标准开展IT运维服务的日常监管和审计工作, 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服务质量内控体系。

2 运维服务组织管理框架的建立

在理清了本项目的基本实施路线之后, 开始着手建立其组织管理框架。鉴于本项目的特殊环境和客户需求, 最终将各方的角色定位如下。

2.1 客户方

承担IT运维服务外包管理者的角色。另外, 由于客户方的运维部在服务外包以前长期提供IT运维服务的原因, 运维部的技术人员对客户方的IT环境和相关技术有时候甚至比服务提供商的技术人员更加熟悉。所以, 客户方的运维部技术人员在逐步转变为外包管理者角色的过程中, 仍然需要兼任技术专家的角色, 为服务提供商的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

2.2 监督管理方

承担IT运维服务管理咨询顾问和IT运维服务审计的角色。在运维服务组织管理框架、运维服务管理体系、运维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阶段, 监督管理方主要承担IT运维服务管理咨询顾问的角色;在基本建立运维服务管理制度和标准以后, 主要承担IT运维服务审计的角色。

2.3 运维服务总包商项目经理

应承担IT运维服务外包的整体项目管理者的角色, 负责运维服务整体项目的日常运营管理, 包括各分包商所承担的项目。同时, 总包商对自己所承担的分包项目, 应设立独立的子项目经理, 负责所分包项目的日常运营和现场管理工作。

2.4 运维服务分包商项目经理

应承担IT运维服务外包子项目的项目管理者角色, 负责所分包项目的日常运营和现场管理工作。

2.5 运维服务项目团队

各分包商服务团队 (包括总包商所承担的子项目服务团队) 均承担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负责所承担的子项目的日常运维项目实施和服务交付。

在上述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的基础上, 由客户方、监督管理方、总包方、各分包方选派领导和项目管理人员组成运维服务管理委员会, 由委员会对建立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标准, 以及日常监管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这样, 本项目的组织管理框架 (如图1所示) 也就实现了立法、执法、司法的三权分立与制衡[7], 从而初步形成了运维服务质量内控体系的组织管理基础。

在上述组织管理框架下, 很多日常管理工作流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监督管理方介入项目后, 运维服务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但在上述组织管理框架下, 运维服务管理制度的制定由于属于运维服务项目管理的范围, 所以就理所当然地由总包方项目经理负责拟定 (项目管理者角色) , 监督管理方负责指导并提供咨询意见 (咨询顾问角色) , 最终由运维服务管理委员会决策后正式执行, 这样就使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 螺旋迭代式项目实施策略与方法

在上述组织管理框架下, 与常规IT运维服务外包项目不同的是, 增加了一个监督管理方, 这是本项目在运维服务监督管理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开展对运维服务的监督管理, 在国内都是比较新的探索, 这对监督管理方如何成功完成本项目, 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而且, 在本项目中, 要让建立组织管理框架、建立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立IT运维服务绩效管理体系、开展日常运维服务监管和审计等这些本来具有前后衔接关系的工作, 在本项目中同时对客户的运维服务外包工作带来有益的影响, 就具有更大的挑战。这是本项目成功的关键。

为了在项目成本和资源约束下, 保证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并使客户获得满意, 本文尝试从项目范围管理和螺旋迭代式项目实施策略中寻找解决方法, 并获得了成功。在项目范围管理方面, 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客户需求, 对属于本项目范围的工作内容和不属于本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并据此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和验收标准, 通过与W公司领导和客户方领导的沟通和探讨, 最终达成一致, 从而为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 为了使本来前后衔接的组织管理框架、管理体系建设、日常运维服务监管和审计等工作从一开始就给客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和影响, 将传统的瀑布式生命周期法实施策略改为螺旋迭代式项目实施策略 (如图2所示) , 使客户在每个项目阶段都能够体验到项目的成果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从而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保证了项目的成功。

4 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与服务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本项目的管理体系建设咨询主要包括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和IT运维服务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在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 综合企业再造理论[8]、多层BPR实施体系结构[9]和技术管理咨询的PPT模型[10], 从作业流程 (Process) 、组织架构 (People) 、管理与评估系统 (Management) 、IT技术和工具 (Technology&Tool) 、企业文化和观念 (Culture) 这五个方面进行规划与实施, 并将其命名为“PPMTC实施框架” (如图3所示) 。该实施框架和方法已经在笔者主持的多个项目中得到实践验证, 这些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可参见笔者的其他相关论文[10、11、12], 这里不再赘述。在本项目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中, 笔者仍然沿用了该实施框架, 并获得了成功, 只是其具体细节 (例如包括哪些管理流程和哪些数据表单等) 根据具体项目的情况会有所不同 (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

对于IT运维服务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综合应用多种绩效考核方法论, 并参考运维服务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结果的基础上, 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 建立了一套IT运维服务绩效管理体系并实施成功。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4.1 绩效制度的制订

描述绩效管理制度的制订、审批与颁布流程, 以及制度自身的持续改进机制。

4.2 绩效制度的执行

描述绩效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和规则, 以及执行过程中对考核指标和绩效计划进行调整的机制。

4.3 绩效管理流程

描述绩效管理的整体流程, 并对各步骤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规则进行详细说明。运维服务绩效管理的整体流程按照“各服务商团队和个人自评、监督管理方复核和补充客观指标得分、绩效结果反馈和面谈并落实行动计划、接受申诉并进行处理、各方签字确认考核结果并公示”的过程执行。

4.4 绩效考核指标

在综合应用多种绩效考核方法论, 并参考相关绩效考核的理论和实践结果[13]的基础上制订。根据考核对象分为运维服务提供商团队、运维服务提供商个人、客户方运维部团队、监督管理方团队等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考核指标均包括运维服务质量、运维服务合规性、客户满意度、能力与持续性等四个维度 (借鉴于平衡计分卡、笔者将其命名为“四维一体运维服务绩效管理模型”) 。下文以运维服务提供商团队的考核指标为例进行说明, 其详细考核指标如表1所示。

4.5 绩效考核表单

主要说明在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 对获取相关指标值和统计分析所用到的所有表单进行详细说明, 并对表单的填报方法和规则进行详细说明。主要包括运维服务提供商团队绩效考核表、个人绩效考核表、客户方运维部团队绩效考核表、监督管理方团队绩效考核表、运维服务提供商团队绩效调查表、个人绩效调查表、客户方运维部团队绩效调查表、监督管理方团队绩效调查表等。

4.6 绩效结果的应用

主要说明如何在每个月绩效考核结果的基础上, 通过通告、奖励、惩罚等手段实现对运维服务工作的激励, 从而促进运维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本项目中考虑的主要激励措施包括有:每月绩效结果通告、每季绩效结果通告、每半年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的评选、每半年奖金发放和处罚结果的执行等。绩效管理制度在本部分内容中对这些激励措施的实施规则进行详细说明 (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

在以上这套IT运维服务绩效管理体系中, 最重要和关键的是绩效考核指标。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 主要考虑了客户管理目标、绩效考核方法论、IT服务管理方法论、其他运维服务绩效考核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总结等方面, 并将指标体系与客户方管理人员、各服务提供商管理人员进行了充分讨论, 最后报运维服务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执行。通过这套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制订和执行, 调动了各服务提供商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了运维服务质量水平和效率, 同时, 也通过服务绩效管理发现了运维服务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 为运维服务的持续改进提供了很好的驱动力和运行机制。

5 项目实施结论与价值

根据本文前述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采用螺旋迭代式项目实施策略, 完成了运维服务组织管理框架的建立、运维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运维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 从而为日常运维服务的监管和审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项目作为W公司和客户方的重要项目, 得到了双方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因涉及较多相关者的切身利益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困难, 但最终仍然较顺利地完成了项目任务,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篇9

由于在阶段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作为医院信息的服务中心,医院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信息的渠道、获取的路径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目前来看,现阶段的大中型医院的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要适应当前的变化不断推进医院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从医院本身找问题。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从各个方面打破传统的形式。

2.加强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2.1概述。对于传统的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而言其形式不同,但是是经济发展大每个阶段的不同呈现。目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这对于传统的图书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即转向数字化发展。所谓的数字化图书馆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构成的,通过先进技术的使用把所有的资源综合到数据库中,设置一种高性能的检索,使得国内外的资源能第一时间搜到。

2.2推动医院数字化发展的意义。2.2.1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加强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我国目前的奋斗目标,也是促进医院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一些学习型研究性的医生来说,医院的图书馆并不只是大众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进行研究提升自我价值的金钥匙。而且直接的效应是促进本医院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医院培养了属于自己的人才增强竞争力。2.2.2促进医院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更有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通过数据图书馆可以与国内外的专家进行专业问题的探讨。这样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找到解决的办法,减轻故障以及问题的出现概率。2.2.3在调查中发现,图书馆在医院中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机构,由于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其规模都不是特别大。有的医院的图书馆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只是一种应付检查时的工具。因此其管理以及服务的质量与国外相比相差很大。促进网络化图书馆的建设有利于改善这种现状,大大的促进图书馆在医院的服务功能与地位。2.2.4由于现在国内的医院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关键在于提供大量的文献。但是作为医院的图书馆其主要的责任主要是促进本医院的医疗、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发展。

3.医院图书馆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

3.1馆员队伍的落后。首先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医院图书馆中馆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是大专以下的文凭,本科生所占的比率很小,本科生以上的文凭的几乎没有。再者馆员的专业化知识不强,没有系统的进行培训。由于处在一个不重要的机构长期不受到重视因此积极性不强,服务态度欠佳。最后其实在图书馆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会耗费很多的成本,有些为了配合医院的科研项目,从刚开始的文献搜集、信息加工到开始研究最终完稿都需要馆员进行配合。

3.2服务的形式落后。由于各种原因医院图书馆不被重视,资金以及技术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一些基层的图书馆中图书管理的自动化发展。图书馆的一些工作例如:所有书刊的编目以及文献的加工整理都需要馆员们进行亲子手工操作,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严重影响到人员对知识文献的需求。这不仅给医院的教学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与图书馆的存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3.3资源与设备发展比较落后。图书馆是由医院进行提供资金支持的,医院把主要目标都放在了医疗上面,从而保障医院中医疗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从这一点来看经费的紧张使得图书馆不能扩建,不能增加一些新的图书与文献,使得其利用率不断下降,时间一长使得图书馆的价值不能体现。

4.对于医院图书馆现状的解决方案

4.1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图书馆的藏书。医院图书馆的受众群具有多层次的特征,医院不同多重视的专业不同。由于医院的各个学科并不是共同发展齐头并进的,因此对于一些有重点的重视的学科来说需要在研究的设备以及信息的获取更加优越一些。在图书馆的文献管理,图书收藏中更加优先服务。对于一些特殊的人员例如初级的医务人员以及中高级的医务人员需要区别对待。对于初级的医务人员来说他们的实践经验欠缺,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时需要理论联系实践需要一些实用性以及指导性抢的文献资料。而对于中高级的医务人员来说他们是医院的中流砥柱,他们对于文献一心信息的需求应该重要的保证。再者作为医院图书馆的载体需要进行历史性的改变,由印刷为主转变成以电子载体为主印刷出版为辅转变。

4.2加强医院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馆主需要对馆员得以重视,认清他们在现实工作中的主要责任,从而加强馆队伍的建设。图书馆可以采用很多形式例如:不断引进相关方面的人才、加强馆员的定期培训,继续教育等,从而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懂得图书管理学,医学,外语以及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4.3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对于临床医务人员以及科研人员来说医院图书馆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医院图书馆重点服务的人员。对于这些专业性很强的群体来说,信息的完整度性高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网络发现更精准的资源。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灵活性与开放性,体现信息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史文峰,朱靓,徐凤琴.网络环境下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2013.5.

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 篇10

从我国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的基本情况看, 自2002年以来, 国家档案局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 稳步推进数字档案馆 (室) 的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创新实践工作, 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规划中;数字档案馆 (室) 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不断加强;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日益深入开展;各类档案数据库资源不断完善。

然而, 由于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的有关指导性文件和相关的标准化规范出台具有滞后性, 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以及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在某些地方对数字档案 (馆) 室建设工作的内容不了解, 存在认识偏差, 而且缺乏相关的项目管理经验, 不合理的实施方案与资金分配结构, 相关功能定位不准确, 系统体系建设水平低下等问题导致国家对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的宏观管理不够到位。

其次, 各个地区的电子文件管理以及数字档案馆 (室) 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数字档案资源还主要来源于对存量档案的数字化;数字档案资源利用率不高, 缺乏综合性的数据收集与整合体系;相关的有效体制尚未建立, 有关科研技术尚不够深入;关于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存期限、可靠利用以及高效利用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以上种种都显示出我国数据档案馆 (室) 的统筹发展工作还不到位。

再次, 对于数字档案馆 (室) 的安全防范工作也存在着漏洞。一些单位的档案部门将涉密和非涉密的档案信息混合管理, 未对之进行有效的监管,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降密使用以及涉密的风险;对信息利用者的审查监测不到位, 相关登记制度不完善, 存在着数字档案被盗用滥用的情况和风险。

最后, 相关的档案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常常忽视了引进和培养专业性的人才的重要性, 因此出现数字档案馆 (室) 服务水平不高, 建设水平滞后等现象。

当前, 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的我们,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信息的飞速传播, 人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都受到了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 档案工作必须不断地更新它的内容和手段。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的全面推进迫在眉睫。在档案的传统载体形态逐步向数字形态过渡的情况下, 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也逐步电子化, 传统的档案馆 (室) 只有随之逐步向数字档案馆 (室) 转变, 才更能适应档案环境的新变化, 从而更好地在档案工作方面开拓新局面。

为了实现好建设以数字资源为基础, 以安全管理为保障, 以远程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馆 (室) 体系, 在各级各类的档案馆 (室) 能够有效地对电子文件进行归档和管理并能够按照规定及时移交, 对馆藏传统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 实现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利用和互联网利用以及对馆藏电子档案的安全保存和长期可利用的目标, 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 着力推进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 使之与“存量数字化”要求相符合。通过把现有的纸质档案、录音录像档案等传统载体的档案进行数字化, 逐步推动档案馆 (室) 的转型升级。对档案数字化工作进行整体规划, 综合考虑人员、技术、经费、设备、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优先实现利用率高、需求量大以及不涉密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踏踏实实地逐步完成全部数字化工作。在人员任用方面, 合理调配不同知识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 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以促进数字化速度的提升。在安全管理方面, 不仅要注重对档案实体的安全管理, 还要注意档案数据的安全。通过引进技术、升级设备, 确保档案数据利用和管理的安全。

第二, 全方位开展原生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工作, 使之符合“增量电子化”的要求。由于现在大部分办公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 大多数档案文件都属于电子文件, 针对这部分电子档案应及时地进行整理, 归档保存, 并做到及时进行备份保存。尽可能做到从一开始就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 避免日后重复整理, 加大不必要的工作量。

第三, 不断加强数字档案馆 (室) 的硬件、软件建设, 使之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的要求相适应。作为数据档案馆 (室) 基础和前提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工作还需要大力加强。着力完善与档案信息化程度相匹配的档案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推进硬件设备建设和软件设施协调发展, 使之能更充分地满足数字档案馆 (室) 的建设要求。

第四, 提升整体数字档案馆 (室) 的抗风险能力, 使之满足“安全第一”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 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显著。数据档案馆 (室) 工作应该重视数字档案的安全问题,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标准和规范, 建立起安全保障体系, 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安全保障以及不断提高相关的安全技术水平, 从而保障数字档案的信息安全。

数字档案馆 (室) 的建设极大地推动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在数字环境下的档案建设, 不仅要逐步升级档案信息服务的软硬件设施, 不断强化数字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 重视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相应技术与技能的提高, 以及采取强而有力的安全措施对数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进行保密, 从而逐步完善档案信息服务。

数字档案馆 (室) 有其独特的形式, 因此其对档案管理及信息服务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

一方面, 它改变着档案管理者的观念。在传统意义上, 档案馆 (室) 主要是作为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保存场所, 也可以说是重要的档案查询处。随着社会步入信息时代, 人们对档案馆 (室) 的作用有了新的定义。第一, 数字档案馆 (室) 由于其具备着网络运行环境这一知识经济的条件, 使得档案信息资料成为了当今社会生活中知识经济基础的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 数字档案馆 (室) 通过充分发挥它的信息优势, 用多种语言文字向世界宣扬着中国文化, 传播着中国的信息, 逐渐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第三, 随着其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升, 各类档案信息资料得以完善, 由于其具有信息完整、可靠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较强等优势, 为领导机构进行有效决策、管理、政务公开等提供有力的支持。第四, 数字档案馆 (室) 中的信息资源有着及时、准确、系统性的优点, 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着智能化的服务。总而言之, 数字环境下的档案馆 (室) 不仅要求提高档案管理及信息服务方式地位, 还要提高档案管理者对它的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 它对档案信息管理的服务方式和信息资源保护提出了新要求。第一, 数字环境下的档案馆 (室) 要改变传统中的以管理者为中心, 而以利用者为中心;而且因其置身于数据环境中, 其所提供的信息内容以及形式和载体类型也应相应地更为丰富和多样化;此外, 馆藏模式要从传统的收藏和手工信息服务逐步转变为智能化信息检索和现代化服务手段来进行相关的信息服务。第二, 传统的档案数据库建设只是对某一类型的档案文献信息库进行编辑和整理, 而数字档案馆 (室) 则要求各数据库之间互相联网, 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 应做到从档案信息的搜集、整理到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都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推动数字档案馆 (室) 不断向前发展。第三, 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还不太高, 要实现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 就要求重视对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在数字环境下逐步完善档案信息服务, 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改变传统观念, 顺应数字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树立好这样的思想观念: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国家档案事业的基本要求, 是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工具, 是节约行政成本的重要保证。

其次, 完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应用管理系统。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 按照有关标准要求, 对相关硬件设备进行合理改造, 做好合理的规划和部署, 不断加强对数字档案管理的软件及应用系统的开发, 建立起完整的配套安全体系, 加强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最后, 大力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培养工作, 并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战略位置上, 采用多种措施, 全面提升其专业素质水平。为适应好数字环境下的档案工作, 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技术, 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理论学习, 从而使指导技术、方式、手段等各方面得以提升, 以此实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变革。

信息服务作为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服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使用者的满意程度和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实现和功能发挥, 同时也是用来衡量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字化与信息化作为档案工作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不容忽视, 缺一不可。只有合理地统筹安排好这两方面的工作, 才能更好地推动档案事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黄新荣, 王晓杰, 段广利, 赵清.云环境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式研究[J].档案与建设, 2013, (6) .

[2]冯晓莉.数字档案馆建设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影响及对策[J].档案学研究, 2010, (4) .

[3]许春霞.谈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模式[J].黑龙江档案, 2013 (3) .

[4]张年红.论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创新[J].新西部 (下旬刊) , 2013 (1) .

[5]周磊.数字档案馆建设探析[J].黑龙江档案, 2011 (2) .

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 篇11

关键词:韩国;国家记录院;公共服务

Abstract:Based on 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 National Archives of Korea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on archives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ervice and archival culture promo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t is found that National Archives of Korea has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on meeting the various social needs of archives,but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between expected result and reality effectiveness.

Keywords Republic of Korea;National Archives of Korea;Public Service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服务意识在各行各业受到广泛关注。如今,各个国家无论是否拥有公共档案馆,都在不同程度地践行公共服务理念,即以贴近百姓、服务公众为根本宗旨,通过宣传开放,让社会了解档案,利用档案,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档案需求。因此,公共服务导向下的档案馆建设要把公众的认可、喜欢、需要作为服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韩国政府反复强调,国家健康运营离不开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套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中,公共服务理念的贯穿更是必不可少的。经调查分析,韩国国家记录院为实现面向公共服务的宗旨,进行了多方面建设。

1 韩国国家记录院

档案学在韩国被称作“???”,译为记录学,故所谓韩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of Korea),正式名称应为韩国国家记录院(?? ???)。从1969年的政府记录院到2011年光州档案信息中心开放,韩国国家记录院形成了“三馆二中心”的体系结构(图1)。其中,“那啦档案馆”命名较特殊,采用了直接音译的方式,其韩语全称为“?? ???”。“??”(音:那啦)表示“国家”,故那啦档案馆实际上就是国家档案馆。

图1 韩国国家记录院结构

2 公共服务导向下韩国国家记录院建设

据统计[1],韩国国家记录院所藏档案的查阅需求在6年中,由2006年的250多万例增长至2011年的800多万例。同时,公众的档案需求会随着档案数字化与在线系统的普遍应用而继续稳步增长。故基于日益增长的公众档案需求,韩国国家记录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保证公共服务的顺利进行。

2.1 Logo设计融合公共服务理念。如图2所示,该标志由蓝色方箱、字母NA与黄绿渐变平行四边形三部分组成,共同表达出韩国国家记录院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国家档案馆的美好愿景。

图2 韩国国家记录院Logo

其中,黄绿渐变平行四边形代表着一种新的档案文化,表达了韩国国家记录院是一个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组织的愿景;蓝色方箱象征着系统安全的保存与管理档案的空间;字母“NA”代表“National Archives、New Archives和New Age”,“NA”相连组成“M”,代表“Memory”,表示通过永久保存过去创造的档案,把握现在,引领未来。

2.2 加强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制度完善以及指导与合作,三方面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共同为实现优质公共服务奠定基础。

韩国政府通过一定财政资助促进韩国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大体上,21世纪以来,韩国政府拨给国家记录院年度经费超过3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00万元左右。同时,随着政府行政管理环境向着电子政府与知识型政府的转变,国家记录院档案管理制度与模式也进行着相应改变,承载媒介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过渡,管理方式由单一保存向知识资源整合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封闭向积极面向公众开放的实践转型,旨在实现世界一流档案国家的宏伟蓝图。

此外,国家记录院定期针对各类政府机构展开档案管理指导、监督与评估,提高各部门档案管理水平与效率;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现场咨询、培训计划等,为档案管理工作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士;举办各种形式的档案文化课程,扩大档案文化的基础,提高公众对于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韩国国家记录院也开展了国际档案文化课程,力图促进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档案管理水平,提升亚洲档案管理整体层次。

2.3 完善档案收集与管理体系

2.3.1 收集。韩国国家记录院面向超过12000个机构或组织进行档案收集,包括中央部委或办事处、各地区政府、公立大学以及国有机构等。收集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涉及政府官方文件,包括总统档案、音像档案、政府公报、行政文物、韩国政府成立前的历史档案,同时还有海外有关记录韩国情况的文件等,如普通民众档案和口述档案。

2.3.2 鉴定。韩国国家记录院的档案鉴定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鉴定档案的价值,即历史价值、行政价值以及证据价值;另一方面鉴定档案的利用频率。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后续保存媒介选择问题,为保证系统地保存各类档案,突出馆藏资源的公共服务职能,韩国国家记录院采取分媒介保存策略,即具有高用户需求价值的档案进行光盘(O/D)式保存,而保存价值高的档案通常存储在缩微胶卷(M/F)之中。

2.3.3 档案检索工具。韩国国家记录院颁布与推广了相关档案检索技术规范,为公众提供了在线与联机检索工具,以便保证公众对于馆藏档案情况的准确把握,为其有效而广泛的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3.4 保存与管理。保存媒介采取多样形式,如纸质、电子、缩微等;保存环境引进恒温恒湿的先进设备与防爆防震系统;预防档案外流采用安全保卫系统,即中央控制系统、视频监视系统以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系统(RFID);研究与开发致力于修复损坏档案、保存媒介与数字化、抗灾与安全。

2.3.5 档案管理系统。韩国国家记录院采用并行系统分别管理公共档案与总统档案。其中,中央档案管理系统(CAMS)管理对象是超过30年保存期限的各类公共档案,登记与著录后,通过CAMS进行日常维护与利用;总统档案管理系统(PAMS)旨在永久管理从援助机构、咨询机构与保护机构收集到的任期结束的总统档案。

通过上述举措,韩国国家记录院的馆藏得到极大丰富,截至2012年2月,存有公共档案349万册,总统档案89万册,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档案需求奠定了坚实的馆藏基础。

2.4 面向公众的档案信息服务建设

2.4.1 档案馆门户网站的建设。韩国国家记录院分别创建了那啦档案馆与总统档案馆门户网站,为公众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辟了新窗口。门户网站提供的档案信息资源是韩国国家记录院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根据馆藏档案基本特点,对其进行深层次加工,形成便于检索利用的可视化条目,并通过扫描、影印与缩微技术向公众提供档案复制件。

①那啦档案馆门户网站[2]。基于社会大众普遍关注与需求,该门户网站将涉及记载重大事件以及相关政策的档案,诸如人口政策档案与粮食生产档案进行重新整合处理,形成清晰明了、简单易懂的条目,以适应儿童、教师、普通民众以及学术研究者等各类需求者的使用。

②总统档案馆门户网站[3]。总统档案馆在线门户通过深层次开发总统档案,形成在线阅览与获取往届总统的主要档案信息、签署公文电子材料、总统礼物网上展览,以及音频档案如总统演说视频等。

2.4.2 档案开放管理。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公共档案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韩国国家记录院为保证此项公民权利,按照政策规定,将产生于公共机构或组织并保存期满30年的档案面向公众开放。其中涉及的机密档案,需每5年重新鉴定一次,直至解密为止,向社会开放。

2.4.3 档案援助与咨询服务。韩国国家记录院为充分发挥所藏档案的证据价值,满足公众相关的法律与民生需求,在首尔档案信息中心与光州档案信息中心开设档案咨询服务窗口。如首尔档案信息中心提供咨询服务的内容紧密围绕民生,多涉及公民财产与身份证明。查阅人需亲自填写并提交《信息公开单》(???????),经工作人员确认后,可进入“直接读取”区进行档案的查阅,如有需要可进行复印及打印,并以韩元1000元为基础收取费用。并附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查阅人在指定区域内接听电话,仅允许携带笔和本,不可将饮料带入等。

另外,2007年11月,首尔档案信息中心开启特色服务,即向社会大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通过向咨询者提供与档案本身相关的免费法律服务,如利用档案进行法律诉讼等,以确立恢复相应法律关系,切实强化公民权益。通过接待中心或热线进行预约,时间为每周一、四下午2:00~4:00,每人30分钟。

笔者参观时见到,在面积不大的首尔档案信息中心接待室,前来咨询、查阅档案的公民络绎不绝。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中心在服务公民与公开政府信息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

2.4.4 档案展览。韩国国家记录院的官方网站[4]及上述的门户网站中均有不同主题的网上展览,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领略到档案的风采。同时,民众还可到国家记录院本院、那啦档案馆、总统档案馆以及历史档案馆进行参观,如历史档案馆的韩国历史文化展厅(图3)。该展厅以《朝鲜王朝实录》为核心,以朝鲜王朝时期(1392年~1863年)为起点,将韩国历史上朝鲜王朝时期、日治时期、朝韩分治等几个重要时期通过图文与3D技术串联起来,为大众开辟了一条由古代通往现代韩国的历史长河。

图3 韩国历史文化展厅

韩国历史文化展厅的设计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如图4中所示的独具匠心的陈列板。这些展板是可以自由抽取的,上面记载着朝鲜王朝时代的历史故事,并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充分发挥本国电视剧产业优势,将历史融入娱乐(图5),推广韩国历史文化。还有一些细节设计,例如存放包裹服务较为周到,保证参观过程更加轻松愉悦。

图4 独具匠心的陈列板

图5 历史与娱乐相结合

2.5 档案文化推广与国际合作。韩国国家记录院倡导以档案为基础的韩国传统文化推广,将馆藏的世界遗产制作成纪录片,进行档案文化普及。并开设以家庭、班级为单位面向中小学生的档案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制作、书法体验等。在锻炼中小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之余,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档案意识,在快乐中收获传统文化知识。

此外,韩国国家记录院注重走向世界,力图将本国文化及档案精髓展现给世界人民,并为国际档案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自1979年7月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以来,在其中扮演着积极角色,与中国、俄罗斯、蒙古、越南、英国等国家的档案机构展开一系列交流与合作。如1997年6月中韩签订《中韩档案交换计划》,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互访和收集在中国的韩国档案奠定了基础,并伴随档案事业的新形势与新需求,2001年7月与2004年7月两次进行修订。

3 结语

无论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异有多大,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是今后档案事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国际交流的最大益处就在于取长补短,我国应以此为参考审视我国档案服务工作的发展现状,创造性地吸收与借鉴。

另外,虽然韩国国家记录院的服务非常周到,豪华的展厅、3D多功能体验设备等巨大投入也体现出韩国政府对于本国历史文化与档案资源的重视程度与弘扬意识,但是其利用效度与广度依然有待提高。据采访,主动来到档案馆参观的人并不是很多,包括很多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对于此类相关信息并不知晓。实际上,在韩国国家记录院的网站上非常清晰地提供了专门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参观机构名称。由此可见,预期效果与实际反响仍存在一定距离,如何减少其中的误差,将是韩国国家记录院日后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其他各国档案馆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国国家记录院服务手册[M].首尔:韩国国家记录院.2012:6~7.

[2]韩国那啦档案馆门户网站[2013-7-31]

http://contents.archives.go.kr/next/content/viewMain.do.

[3]韩国总统档案馆门户网站[2013-7-31]http://www.pa.go.kr/.

[4]韩国国家记录院网站[2013-7-31]http://www.archives.go.kr/china/index.jsp.

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 篇12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服务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快速增长,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 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明确提出, 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2010年11月, 河南省委八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试行) 》。从此, 建设中原经济区, 加快中原崛起成为河南省十二五重要建设规划。2011年3月, 中原经济区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2011年10月, 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012年11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 提出将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构建中原经济区、北部城市密集区、豫东皖北城市密集区一体化发展格局。这是国家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地方中小企业需要很大数量的高职毕业生从事生产和管理。

在此基础上, 研究如何协同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高职教育体系建设, 如何通过构建良好的高职教育体系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关系

1.1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发展需要大力依靠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内高职教育的发展成正相关关系。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地方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高职技能型人才从事公司企业的生产和管理。

2010年, 河南省人均GDP为2.4万元, 而中原经济区发展目标明确表示"到2015年, 要力争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 估计2015年中部地区人均GDP将达到3.6万元。这就意味着未来几年, 河南省DGP每年要平均增加大约1.2个百分点。根据我国当前经验显示, GDP增长每一个百分点, 就可以带动区域约70万个就业岗位, 也就是说未来几年, 每年河南省都会新增约7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需要中原经济区内的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出一大批职业素质好、服务意识强、业务技能高的从业人员。

纵观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的产业集聚区, 其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无不处于态势良好的发展状态, 林立的高职院校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大大提高了区域内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能, 从而更好更快地推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样, 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原经济区而言, 一方面, 每年新增的大量空缺岗位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更是鼓励高职院校立足自身优势, 从社会需求的关注点触发, 以服务经济区发展为切入点, 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高度服务意识、精湛业务技能的毕业生, 充实到各个领域和行业。

1.2 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为依托

2011年, 麦克思公司根据自己的调查指出:2011届全国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后, 大约有35%的毕业生会留在其毕业院校所在的城市就业, 大约有68%的毕业生会留在其毕业院校所在的省份就业。这充分说明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力资本具有区域性非常强的特质。所以,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服务院校所在区域, 自然区域发展水平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办学质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发展水平越高, 其区域内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层次就越高。

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引起经济区内对人才需求量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毕业生好的就业前景预期, 会推动家庭和个人对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 进而提高家庭和个人对高职教育的投资, 从而以需求拉动供给, 加大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对服务型高职教育体系的认识

2.1 高职教育的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快速增长,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力量, 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院校也在不断的发展, 它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等都在不断地更新, 并最终定位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培养面向地方生产、建设、挂历、服务第一线需要,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2.2 服务型高职教育体系的内涵

服务型教育体系从提出到现在, 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并且一直在不断完善发展。所谓服务型高职教育体系, 是指以服务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 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服务型高职教育体系相对更强调服务, 服务是贯穿于教育体系构建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它要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需要不断调整高职教育的具体定位指向, 更注重教育区域内产业结构与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和区域人才培养结构的耦合。

3 服务型高职教育体系构建对策

服务型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政府、学校、区域发展等息息相关, 应遵循以下路径。

3.1 加大政府介入力度

为了推进和加快中原经济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建立包括筛选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在内的政府机构、高职院校、企业三方联动制度, 以统筹协调经济区高职教育工作。

据统计, 2011年全国高职教育的预算内财政拨款仅为普通高等教育总拨款的五分之一, 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其的经费投入。

3.2 构建服务型高职教育的教育思想理念

高职院校应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融入到日常教学理念中, 要时刻以服务经济区建设为宗旨, 以教学为根本,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努力探索"教学与实践零距离, 教师与学生零间隙, 毕业于上岗零过渡"的办学理念。

3.3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原经济区区域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广泛应用, 技术性人才的知识、能力水平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高职院校必须面向产业和市场需求, 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 专业设置要基于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以经济区主导产业为引导,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探索院校育人标准与企业单位用人标准、院校课程设置与具体岗位设置的零差距对接, 推动专业-职业-产业的互动和发展。第三, 推行四证培养方案, 即学生的毕业证书、专业技能证书和教师的从业资格证书、行业技能证书共同推进, 以进一步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型。

3.4 完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要走出传统的统招教育办学模式, 逐步强化对各层次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水平, 为经济区内各类人员提供多样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平台和文化知识学习的机会, 从而推动构建全民化终身教育体系。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与经济区各级企业的联系, 主动设立适合企业需要的理论类和操作类课程, 进而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等级评定, 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可按照市场规律根据经济区发展需求, 指定培训计划, 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 第三, 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应逐步向社会开放, 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孔德兰, 高等职业教育财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卢展工, 中原经济区论势[M],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赵俊亚,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研究,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13 (1) .

[4]刘洁, 借鉴国外职教经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外资[J], 2012 (12) .

上一篇:尊重和关爱下一篇:田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