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问题(精选11篇)
尊重问题 篇1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说,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 而应该以学生为主, 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 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另外,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 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强教下去了。这是三千年前的孔子教导他的弟子和提醒我们后人的话。三千年后的语文课堂上, 中学生在小心翼翼地翻译着“圣人语录”,若一词一字译得不到位,语文老师必不会轻易“放过”他,而当老师的教学行为与“圣人语录”相悖时,做老师的又有几个能反躬自省,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呢?
去年我有幸赴庆阳市西峰区齐家楼中学参观学习, 齐家楼中学那样一所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让我震撼。随意走进他们的每一个课堂,你都会吃惊,这里的主阵地全都被学生占领了, 每一间教室里教鞭高扬的是学生,熟练板演的是学生,大声讲解的还是学生……农村娃儿那标志性的红扑扑的脸蛋依然在,妈妈做的粗布“千层底”还穿着,每天要自己生炉子的他们衣服不会光鲜, 有的甚至污渍可见,可是娃儿们的自信,娃儿们的大胆,那是任谁也挡不住的一道亮丽风景。谁还会说农村的娃儿羞涩呢? 我想这都源于他们的老师甘心站在孩子们背后, 把展示的舞台留给了他们吧!
我终于领悟到, 课堂上老师的个人展示精彩一点固然好,可若只是一味地展示老师,培养的学生就只能是“乖巧”,会成为永久的听课机器。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学会适度“示弱”,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经历。老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学生就表现不出更多的精彩。教师的最大成功,是让一个个的学生能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提升。
很庆幸,我们学校开始了“问题教学法”的课模实验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参与 下当堂解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我欣然加入了课模实验的行列。
要让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在课模实验的初期是有很大难度的。为了攻克这个难题, 我要求学生课前对课文作简单的预习批注; 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课堂上生成的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 我在备课时也查阅了比以往更多的资料。有了这样的准备, 课堂教学中就能够最大可能地做到有的放矢。果然,学生的发言积极踊跃了,课堂讨论的时间较之以前也充裕了。而同时却又发现学生的问题有时关注到了太多的“细枝末节”,自己不好控制课堂问题的主流了。积极的学生们踊跃地提出自己小组认为有疑难的和有价值的问题, 热情的学生们帮助别组同学滔滔不绝地分析讲解问题,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本是可喜, 可是我的心却渐渐焦急起来。备课时作为老师的我预设的问题一直无法呈现, 而学生的发言热情又不好打断。这样, 我便在课堂中找机会见缝插针地强行提出我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我的“课堂预设”竟然进行得如此仓促而吃力。有太多经典的问题是我课前花心思设计了的, 却苦于无法呈现在我的课堂上,更糟糕的是,由于每个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不同, 以及课堂发言机会的不均等, 造成了我所带的同年级三个班级的同一课时的课堂授课内容竟然很难统一,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甲班作为重点内容分析的问题, 在乙班就只能蜻蜓点水式地轻轻带过,在丙班也许根本就不会涉及到,我为此感到苦恼,淡淡的挫败感在心中产生……
“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焦虑之后 ,生活往往会给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怀着这样的信心, 我开始在网络上寻找许多全国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惊喜地发现,即便是最有权威的两位教学专家, 在对同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上, 侧重点往往不同,然而, 谁又能说他们的那些课哪一节不是成功的呢?我茅塞顿开———条条大路通罗马!科学要求共性,文学追求的却是个性。语文课堂上的课文,篇幅长短不一,哪个片段不能作为赏析的对象? 又有哪个片段是非它莫属才能解读文本的? 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框架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只要赏析的方向都指向主旨,又何必拘泥于教参书上提供的那几个所谓的“经典片段”呢? 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就一个经典!
尊重语文 尊重文本 尊重学生 篇2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视野,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教材不是孤本,教学需要拓展。有了网络与搜索引擎的今天,不怕没有资料,就怕资料太多,所以关键在于如何拓展。文本教学是不是以文本拓展为其终极目标?课堂教学的拓展是否意味着以牺牲文本深究为代价?如何紧扣教学目标拓展?这些困惑都与教学息息相关,如果得不到解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就只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
综观时下的语文课堂拓展,天马行空者有之,令人眼花缭乱者有之,表面热热闹闹包装豪华目迷五色,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对文本内涵的分析有时如蜻蜓点水、木偶探海。于是就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拓展的前提:尊重语文
语文课除了开拓思维这一点与其他各学科相通之外,还有培养听说读写和高尚情操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有的特点。如果忽视了语文课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拓展,就容易上成非语文课。
课堂镜头一:
拓展思考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
如果没有告诉你,这是《三峡》一课的拓展训练,你会知道这是一堂语文课吗?这样的“探究”看起来很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让人更多地觉得是在上“地理课”“环保课”或者是写作资料整理课。
这是对拓展延伸的一种曲解。拓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课文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探讨、整合,使语文课上成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长此以往,语文学科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应该为语文教学服务这一宗旨不能改变。
我们可以为《三峡》一课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拓展题: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已变成了永远的回忆,现在想为三峡建立一个纪念碑,请你为其写一段碑文。虽看似简单,但它紧扣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既从写作上考量学生,又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发他们对三峡工程建设更为深刻的思考。
二、拓展的基点:尊重文本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总是建立在某一基本点上。语文拓展的基点应该建立在学生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这样的拓展才会有意义、有效果。
拓展应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沟通生活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在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最大限度地张扬阅读个性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文本多元解读的底线问题。对文本的拓展阐释要以尊重文本为基点,我们既反对被作者原著牵制过多,又反对无视文本过度拓展,不能让多元解读成为错读乱读的借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还是唯一的,要视具体的问题而定。凭读者个人的感情和现实生活的体验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视作者创作意图于不顾,远离、曲解文本的主旨,就失去了阅读的根本意义。我们在设计拓展训练题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关注文本内容所包含的逻辑,哪怕是在学生拓展训练时所呈现的思路,也应基本遵循文本的轨迹,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更多更好的拓展。
拓展也不能颠倒与文本的关系。目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引进文本之外的音像等资料,把文本拓展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的金字招牌,在学生尚未真正接触文本时就动用大量时间去进行所谓的拓展,而缺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和整合。
教学镜头二: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学习。导入新课后,教师进行了知识竞赛:《水浒》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一个朝代的事?书中的108条好汉中哪些你能说出他们的绰号?……接着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断,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最后问学生,如果你是电视剧的导演,你会拍摄《水浒》的哪一集?为什么?
我们的教学任务是学习文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虽然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这种改编已经是导演阅读和再创作的结晶,与施耐庵的原著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当然允许在课堂上播放由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但不可本末倒置以影视作品的观看来代替文本的阅读。不可否认,影视作品的声响效果的确极具感染力,但这种感染力是影视作品产生的而非文本本身。我们不能挂学习某课的招牌,行学习另一文本之实。那种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补充内容,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使教材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失去认知支撑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如果教师在学生观看了电视剧后,提出这样的问题:电视剧的剧情那些是小说中有的?哪些已经作了改编?电视剧的改编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必须是以文本为基础,在认真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发言,这样的学习才有的放矢,教师的拓展安排才落到实处。
拓展还要少一些功利色彩。有些教师仅仅将拓展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这一手段达到自己想要教学的某一目的。学生并没有真正从文本本身去体会,阅读思维成了让别人随意拨弄的摆设品。
教学镜头三: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湖心亭看雪》作品的诗意时,补充一段介绍人物生平的文字,文字揭示的是作者张岱怀念前朝的孤独与苦闷。有了这一段拓展内容,学生似乎一下子“开窍”了:教师要我们回答的作者诗意,无非就是孤独而已,更何况文章本身就有一个“独”字。于是利用拓展完成了体会作品诗意的目的。
如果将拓展的材料形成所谓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本文的答案也是这样,这实际上是换一种形式呈现标准答案。文本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一般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文本学习的本意来说,应该首先让学生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不能有丝毫偏颇或曲解。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湖心亭看雪》文本阅读时注意,天寒地冻作者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这是不是矛盾?然后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品充分展示的作者遗世独立、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俗人为伍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之感。在学生对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才可以借此拓展,或出示背景资料、人物生平,或出示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将同时代的相关作品等加以印证。最后使学生把文本学习所体会到的东西与相关拓展的内容加以融合,达到文本学习的最终目的。千万不要在学生文本学习尚未深入之前,就急于抛出预先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这样的拓展既不符合文本学习的本来目的,也有太强的功利性。
三、拓展的重点:尊重学生
教师凭借自己的阅历与学业水平,对文本的理解比学生更深,因此教师愿意将自己的心得说给学生们听,这本无可非议。但如何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应由学生的认知实际来决定。否则,哪怕教师的理解深度已经获得大家的公认,深入的分析也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还未达到一定水平,教师就不必也不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拓展给学生看。
教学镜头四:
《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教师通过背景介绍进入课文、结合情节理解词语、扣住文本了解人物等教学环节,学生们已经对于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的精神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然后老师问了:唐雎的“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会是真的吗?秦王是那么好对付的人吗?堂堂的秦王嬴政,千古一帝,扫灭天下,统一六国,岂会在一个安陵小国的使者面前色厉内荏,前倨而后恭?唐雎又是如何持剑上殿的呢?施教老师很认真地拿出他自己精心研究的成果,这些材料最有说服力的一句是:此时的唐雎已经是一个一百三十多岁的“朽然老丈”!最后的结论是:基本情节不合事理,人物形象有欠准确,重要细节严重失实——唐雎出使并无其事,因而这个故事也不会发生。
也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稚嫩的,也不具备教师的开阔视野,但对唐雎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他们在文本阅读中得到的真实可喜的收获。教师拿出的研究成果(也许他出示的是历史真实),一方面已经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学习文本的需要。当一个历史人物已经成为史料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时,我们所认识的应该是作品中的“这一个”,而不是去考证他是否真实存在(这些都应该让史学家们去引证索典)。唐雎即使是“虚托”的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也反映了久受贵族压抑的平民愿望,虚拟人物反映感情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更何况《战国策》创作特色是“实事求似”(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文章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如果不明确这一点,我们将无法引导学生去读《三国演义》等名著,也无法让学生去阅读《离骚》(因为关于屈原真伪的讨论古来有之)。学生还是应该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就够了。至于教师拓展的唐雎是否出使过秦国,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实在没有多大关系,也没有多大作用。这样的拓展实际上让学生学习的是历史的考证方法而非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没有拓展的文本教学是静止的、孤立的、单薄的;但丢失语文学科的特点、丢弃文本的研读、抛弃学生实际的过度拓展也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尊重语文、尊重文本和学生,语文拓展教学才会显示其真正的有效性,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绽放智慧的花朵,充满成长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
尊重孩子尊重生命 篇3
班上有一个学生,以“打架天才”而闻名于校。开学不久,他就开始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才”。我执著地教育,他执著地打架。就在我将对他失望的时候,清明节的前一天,他破天荒地找我,说他明天将要到他的父亲的墓前去祭奠,特向我请假一天。我答应了他,但我总觉得我该为他做些什么。清明节的那天,我请求和他一起去祭奠他爸爸,他感到非常惊讶,但同意了我的请求。祭奠时,我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悼文念了起来:“你悄悄地走了,我知道你一定不甘心就这么去了,因为你还牵挂着你的孩子,他长多高了?他听话吗?他受委屈了吗?他过得还好吗?你也许会感到愧疚,因为你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把你的孩子抚养成人。但,我为你有这样儿子而感到骄傲,因为你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他懂得,为了爸爸,他要好好活着,不能轻易放弃;为了爸爸,他要努力学习,不能愧对你的养育之恩;为了爸爸,他将实现你没有实现的愿望。我想,你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吧……”。我还没有念完,他已经泣不成声了,不由自主地跪在我的面前说:“老师,你别念了,我今后一定要听你的话,做个好学生。”他又转过身,对着他爸的墓碑磕着头说,“爸,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相信我一定,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下来,心在颤抖:“我们能说这样的学生是品德后进生吗?如此可爱的学生我有什么理由对他失望呢?”我为我以前的想法而感到羞愧。
从此以后,这个“打架天才”打架越来越少,表现越来越好,渐渐地成了我的好帮手,帮助我管理班级纪律,告诉我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回家也开始自觉地约束自己,认真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没有了霸气,学会了尊重,不但尊重我,而且还尊重其他的老师和同学,他好象变了一个人似的。
要让学生尊重你,你首先要先尊重学生。于是,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有了一个个场景:雨天我为学生撑雨伞,体育课后为大汗淋漓的学生送上一杯清水,为生病的学生倒杯温水喝……我用我的尊重和真诚感动了学生,而学生也用尊重,不,是尊重延伸出的爱,呵护着我。我的眼圈黑了,学生会提醒我:“老师,你要多注意休息哦!”每当我紧锁眉头烦躁的时候,学生会递给我一张纸条:“老师,你不要那么吝啬嘛!你的笑容可是很美丽哦,多笑笑才酷噢!”而这些仅仅是因为我尊重了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我们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仅仅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调皮,不是他们不懂得尊重,只是他们以前或者现在正缺乏着尊重。
一、对违纪学生处理中的“快”与“慢”
班主任要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把育人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宽容并不意味着纵容与放任自流,它仍然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必要的批评教育。对于一般性违纪,要及时处理才有时效性,要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能及时改正错误就行了。但面对一些重大违纪行为,处理时则不易快。暴风骤雨、劈头盖脸地来一通批评,痛快是痛快,但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怎样处理,班主任需要冷静,一则留给自己思考的余地;二则给学生以反思的机会。对于大错误的处理,我认为应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首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联合处理。如班级某同学考试作弊,该生不但没主动承认错误,反而逃学,我冷静下来考虑其中的原因,极可能是害怕老师批评,感到没面子,于是我迅速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去上门家访。家长一听非常恼火,于是我又从孩子作弊的动机及爱面子等方面说了对孩子理解的话,家长感觉到老师都这样关心孩子,觉得是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不够,表示以后一定要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而我的处理只是让学生写了一份检查,作了了结。事后该生无论从学习成绩还是遵守纪律等方面,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爱优等生,更爱后进生
后进生在班里往往是被歧视的对象,老师对着他们叹气,同学们的瞧不起,使他们自己感到低人一等。他们往往处在“被爱遗忘的角落”,没有人会注意他们,长期以来,这些后进生就会在心理上烙上伤痕,进而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有的畸形发展,甚至走上邪路。从我们本身的感情上来讲,我们更爱优等生,因为优等生给我们争得了荣誉,但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应关心后进生,因为后进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更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不能再伤害他们,更不能在他们的心理上再留下伤痕;我们只能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来做人。后进生在学习、纪律上后进,但可能在另一方面优于其他同学,我们要从每个同学身上的闪光点人手去激励他们,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去关心他们。如对生病学生的关心爱护,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帮助,为部分学生过生日等。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学生们感觉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爱,他们也将这种师爱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出了名的后进生在考上大学后,给我来信说:“老师,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教育,您教给我的一句名言:‘挺起胸膛,你比谁都高!’已成为我的座右铭……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有了我的今天。”
三、慎重处理学生的隐私
对于学生家庭中或生活上的问题,千万不能在公共场合宣布,更不能在公开场合暴露学生身体的缺陷等个人隐私。例如,星期天一位同学把外婆家里的电缆线偷偷卖了钱去上网,因家长在外地,外婆找到学校要求老师来处理。老师在教育这位同学时的想法是,只要他能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就行。处理时要注意保密,不能在班上宣传,要注意保护同学的自尊心。如果你在班上一宣布,你让他今后还怎么做人,学生往往是变成了“破罐子破摔”。所以说处理学生的错误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既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又能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爱。
尊重还是伪尊重? 篇4
-----从文本细读谈《检阅》一课的价值取向
余姚市临山镇湖堤小学
韩 静
[摘 要] 《检阅》一课历来饱受争议,有人认为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尊重是“伪尊重”,队长的刻意安排侵犯了被安排者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依然是一种歧视!甚至有人建议改版的时候直接删掉,因为它的负面价值要远远大于它能传达的正面价值。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细读文本的阅读方式,谈谈《检阅》一课的价值取向。[关键词] 尊重 伪尊重 文本细读 价值取向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结束时,送给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其实文本阅读也应慢慢“走”,仔细阅读。文本细读,就是教师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它是深度解读文本,发掘文本价值的一种途径,也是凸显语文学科性质,还原语文味的重要途径。
《检阅》一课历来饱受争议,武凤霞老师认为《检阅》这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尊重”是“伪尊重”,队长的刻意安排侵犯了被安排者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依然是一种歧视!《老百晓》摘自《曾阿牛》网站的一篇文章《负面价值大于正面价值的课文怎么办》甚至建议,下次改版时直接把《检阅》这篇课文删掉。那么《检阅》该不该删掉?到底有没有尊重?我们该如何把握它的价值取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在借鉴众位意见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入文本,聚集“尊重”
《检阅》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人们纷纷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这个小伙子真棒!”是显而易见的。博莱克左腿截肢了,但参加检阅时“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这说明他已完完全全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行队伍,他的自尊、自强,使人们不由得发出了“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感慨。那么“这些小伙子”呢?人们称赞“这些小伙子真
棒”!他们究竟“棒”在哪里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预设的:“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队伍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地呵护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
从教学预设来看,这些小伙子真棒是因为他们“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让博莱克走在队伍的第一排。”“让”这个字更多地体现了儿童队员的意愿,那么博莱克本人呢?他愿意参加检阅吗?愿意走在队伍的第一排吗?儿童队员这样做,有没有征求过博莱克的意见?如果有,从文本何处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这能说是对残疾人的尊重吗?没有尊重的关心和爱护是真正的爱吗?
二、“它山之石”激起“伪尊重”
武凤霞老师的文章(《艰难的突围》.《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年第4期)认为:博莱克的命运操纵在儿童队员们的手中,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尊重是伪尊重!队员们在作出决定时少了一个步骤,那就是没有征求博莱克的意见,他们的刻意安排侵犯了被安排者选择的权利。武老师甚至怀疑队长这样安排的用意,认为除了给博莱克机会外,还有故意炫耀的成分及钓誉之嫌。
闫学老师也认为,在文本之中,博莱克没有选择的权利,我们恰恰应该给他这个权利,他的同学却没有给他这个权利,以为让他参与检阅就是对他的尊重,实际上,在骨子里,这依然是一种歧视。
甚至有人建议下次改版的时候把《检阅》直接删掉,因为它的负面价值要远远大于它能传达的正面价值。
三、细读文本,把握价值取向,找回“尊重”
从发现文本价值问题,距离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但这篇课文仍然存在。如果说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那么合理性究竟在哪里呢?翻阅和《检阅》相关的所有文章,仍然找不到答案,从作者那里也得不到有效信息。无奈之下重新回到文本仔细研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细读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一)抓住文眼,把握文本的情感取向。
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有时候文眼在题目上,有时候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候在文章的结尾。”文眼,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抓住了文眼,有利于我们把握文本的情感取向。
《检阅》这篇文章的结尾,人们纷纷发出这样的赞叹“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这两句是文章的关键句,但教学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这个小伙子”身上还是放在“这些小伙子”身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把握了文本的情感取向。
从文本看,后一名观众“纠正”了前一名观众的看法,“纠正”即说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于“这些小伙子”。另外,从篇幅上看,作者对“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的着墨差别很大,直接写“这个小伙子”的只有一个段落,而描写“这些小伙子”的却有八个段落。可见“这些小伙子”才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把他们当作重点来写的。当然“这个小伙子”博莱克也是作者赞美的对象,但他的出现只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这些小伙子”这一群体形象的,起陪衬作用。笔者认为,《检阅》一课侧重写“这些小伙子真棒”,自古以来,写残疾人励志故事的文章不少,而在尊重和爱护残疾人这一点上,本文有它独特的教育意义。“这些小伙子”才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所在!
(二)抓住关键字词句进行推敲,触摸语言情感的温度。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叶圣陶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本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这些字词看似一个个毫无生命迹象的符号,但却能建构起意蕴丰富的价值体系。要想把握文本的整体价值取向,有就必须要向叶老所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细读文本时必须扣住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用心触摸语言情感的温度。
如文中第六自然段“劝他不去?”,“劝”这个字不正说明博莱克想去吗?如果不想去,何来“劝”字呢?可见儿童队员征求过博莱克的意见并且知道他非常想参加检阅,他们是在尊重博莱克意愿的基础上召开的会议。又如第五自然段作者在介绍博莱克时,是这样说的--“博莱克左腿截肢了”,但儿童队员开会时,队长却委婉地说:“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依然是儿童队员。”从“左腿截肢”到“腿不方便”叙述的转变,显示出队长对博莱克的尊重。另外,在队长的眼里,博莱克还“不是一般”的儿童队员,“不是一般”即意味着他非常优秀。博莱克在左腿截肢的情况下,仍然“靠拐杖走路”,坚持求学,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博莱克足以让队员感到骄傲,也足以赢得他们的尊重!
(三)发现文本的空白点、留白点,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
刘熙载《艺概》中说:“文有以不言者”,清人华琳在《南宝扶秘》中说:
“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中无字中来,凭空蹴起,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这里“不言”乃是意在言外,“无字处”却是故意留下空白点。
《检阅》一文,博莱克不在会议讨论现场,他愿不愿意站在队伍的第一排呢?这是为他好,尊重他吗?这是文中的一个空白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博莱克一定要在会场,才是对他的尊重吗?不在会议现场,气氛已经很沉闷,这从“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等可以体会出。事情要解决,那就不得不直面问题,有些话就必须要说出来,大家一起商量。如果说出来了,比如文中第六自然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谁敢保证博莱克听了这些不会伤心难过?像这样的会议,当事人还是回避一下比较好,这对双方都是一种尊重。
另外,从博莱克的角度考虑,无论是队尾还是队伍中间都不是最好的办法,都有嫌弃他的嫌疑。也许有人会说,博莱克是残疾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吗?笔者认为,国庆检阅,外国贵宾也在。博莱克想参加,可见其自信,这从他虽然左腿截肢了,仍拄拐走路上学也可略知一二。“紧跟队长后面”,“忘记了自己在拄拐”,走得如此投入,检阅前的训练肯定艰苦,这是一个充满自信又坚强的孩子,把他放在第一排,不是暴露他的缺点,而恰恰是在彰显他身上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所以当博莱克一出现,检验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他身上了,人们纷纷由衷地赞叹:“这个小伙子真棒!”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这些小伙子真棒!”可以看出队长的大胆决策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这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是一群有着高贵灵魂的孩子!
当然文本细读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一一论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须走入文本,通过对文本的语言、语境、文学形象、情感、艺术内涵等展开细致入微的品读,从而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文本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但是提倡多元解读不等于可以完全弃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不顾,当然文本价值的把握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权衡得失,“择其善者而从之”。从文本的教育价值看,笔者认为“这些小伙子”是怎样尊重、爱护残疾人的教育价值比较重大,有助于学生学会怎样对待有缺点的同学,日后怎样对待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从而使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识植根于他们的心里。
参考文献:
[1] 武凤霞 艰难的突围--《检阅》教后记 [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4)
[2]李振村 慢慢走,欣赏啊--沈大安“文本细读”访谈录[J]小学语文教师
2008(3)
尊重市场 尊重股民 篇5
近期,理论界不断出现一些较有影响的观点,忧国者有之,忧民者有之,指责市场者有之。这些观点主要是:暴涨之后必有暴跌,散户太多容易影响社会安定;股民对风险知之太少,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将会危及生计;更有甚者,认为股价错了,市场疯狂了,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势。
在众多观点中,忧国忧民者值得尊敬,但指责市场者,却值得商榷。对于“市场错了,股民疯了”的观点,我始终不敢苟同。
我们从改革开始,就一直期望的一个大好局面终于到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整个金融体系由间接金融为主转化为直接金融为主,股市成为阳光股市,投资者能分享中国经济崛起的成果。
不能理解的是,专家们对突然来临的、前无古人的股票市场不太适应,总认为市场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运行,一会儿认为价格涨高了,一会儿又认为大盘涨快了。专家对市场和股民的指责,不免有叶公好龙之嫌。不难发现,这些指责是有其体制性根源的。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不尊重市场,认为市场是由计划安排的。虽然口头上讲一些让市场主导资源配置之类的套话,但内心里还是认为计划最英明。只要市场运行结果不符合自己想法,就认为市场错了,涨也不对,跌也不是。从根本上讲,这还是旧有的传统思维在作怪,总认为自己比市场更聪明,更理性,更有前瞻性。
这些观点体现了一定的愚民思想。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官比民贵、士大夫比老百姓更聪明的传统思维。改革开放到现在,在许多大理论家眼里,老百姓仍然是什么都不懂,需要给予指导。
对于资本市场这场深刻革命,许多人并不适应,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民族能够创造出奇迹。看看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印度、巴西的股票指数都翻了几番,更不用提美国的黄金十年了。我国香港市场的国企指数几年之内翻了五倍,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低估的能量。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还是存在自卑感,总觉得我们自己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我的研究生們进行了一些社会调查,他们调查了几十家证券营业部和上百位股民,询问股民对股市风险的认知程度,以及对大理论家们的观点看法。有些股民报之一笑,也有股民写了两句古诗送给我们:“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尊重市场、尊重资本的观念之后,市场经济才能够真正发达起来。我相信,只有当大理论家们也开始面向市场、尊重市场、实事求是的时候,理论才会有质的飞跃。股民们才是创造资本市场历史的真正动力。只有当全社会都尊重资本,尊重投资者,这个社会的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当然,提倡尊重市场,尊重股民,也不能否定理论和舆论的警示作用。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不同的观点和声音。那些忧国忧民的观点是建设性的,但一些自认为“自己比市场更聪明,股民是愚民”的观点,我始终不敢苟同。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应当自我尊重,深刻了解市场运行的基本原理,那就是权利和义务对等,风险和收益共存,决不能再出现“投资亏损去找政府”的怪事情。
尊重孩子尊重规律让孩子健康成长 篇6
我们要格外关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 心理学家霍尔称之为“青春期”。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这个年龄段又被称为“心里断乳期”或“第二反抗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发展, 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 使得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较大困惑:独立性与依赖性, 成熟感与幼稚感, 开放性与封闭性,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交替, 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特殊的行为特点。
第二反抗期, 是孩子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也是决定人的性格、体质、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问题上, 专家指出, 家长承担着第一任老师的重任, 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 科学掌握教育方法, 有效引导、陪伴孩子度过人生中这段最关键最美好的时光, 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人格平等,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基础
家长要放下架子, 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 耐心倾听, 做到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适当的自主要求。不要再把孩子作为支配的对象和属于自己的对象, 应适度分离, 将孩子作为独立的自我看待, 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以友相待, 以朋友的身份正确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变化, 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优秀的家长应懂得, 每天无论多么忙碌, 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 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有效的、深层的内心交流。因此, 一位十六岁的优秀的女孩子曾经骄傲的告诉妈妈: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一个朋友一样的妈妈!
孩子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迈进, 表面上是因为生理上的变化, 实则是心理上的变化, 此时的孩子, 心理上处于迷茫期,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不是原来的自己, 他们茫然了;身体的变化让他们感觉到未来的空白, 此时的孩子, 需要的是尊重, 他们知道自己长大了, 他们需要自己做出决定, 此时, 和谐是最重要的。
二、榜样带动, 自我的良好形象是力量
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的青少年, 虽然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 但同时由于自身洞察力与对他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使他们能够从人的整体人格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 这就使得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时, 应该做到与孩子同成长, 做孩子的好榜样。试想, 一个沉溺于麻将的家长怎能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呢?一个不懂孝道的父母怎能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呢?一个欺骗孩子的家长怎能教育出诚实的孩子呢?只有家长自律了, 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家长单纯了, 孩子才能善良无瑕;只有家长做了榜样, 才能耳熟目染的影响教育孩子。网络上对家长有四类评价:一流的家长做榜样, 二流的家长做教练, 三流的家长做陪同, 四流的家长不闻不问。我们要做一流的家长, 榜样的力量是正能量, 能够激励孩子努力健康发展。那个十六岁的优秀的女孩子正是受了父母正面的影响, 她积极进取阳光心态, 她对家人说:妈妈好好工作, 爸爸好好做生意, 奶奶好好过日子, 我要好好学习, 好好成人!
此时的孩子其实并不是有反抗性, 而是一种失措感, 因此他们也在悄悄地观察着家长, 他们希望从家长身上看到对未来的希望。女孩子通常会从幼时的恋父情结中转向对母亲的认同, 男孩则从恋母情结中挣脱出来, 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此时, 做父母的更要重视自身的形象, 以让他们拥有成长的安全感。
三、适度扬抑, 健康的成长历程是追求
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要以独立人格出现, 他们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朋友中的地位, 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在争取一个独立自主人格的过程中, 他们会受挫、或对抗、或低沉、或压抑。我们要永远给孩子鼓励和自信, “一个孩子的自信心是用三万次的表扬和鼓励才建立起来的”。有了自信, 才会形成完善自主的人格。必要的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平常的是是非非, 在孩子那里引发高强度的反应, 有时甚至消极情绪转化成心境, 会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中, 家长必须要做出适时适地适当的批评, 引导其正确面对客观实际, 面对挫折, 在学习生活中成长受教育, 告诉孩子:受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培养一种能力, 可以听到任何话既不发怒, 也不丧失信心。
据我们的观察, 此时的孩子由于自我的封闭, 其实内心深处也有一种羞愧感, 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谅解, 但荷尔蒙的作用会使他们故意表现出反抗情绪。所以, 这个时候, 作为父母, 应该好好理解他们, 要多多地表扬他们, 鼓励她们, 让他们感到, 成长不是坏事, 让他们感到, 他们可以成长得很好, 他们可以加入到父母的队伍中来。当然, 由于萌动期的作用, 他们是必定会犯一些小错误的, 对于这些小错误, 父母不能太过迁就, 适度的批评和贬抑也是很重要的。
尊重问题 篇7
2005年, 我们有幸被邀请进行天下凤凰大酒店的规划设计。凤凰古城以其古朴自然的风貌以及沉厚的文化底蕴, 吸引越来越多的旅客前往, 天下凤凰大酒店位于离古城仅1公里, 在沱江边上的高地上。酒店环境独立而完整, 背靠没有开发的原生山谷, 它是当地唯一最高级别的三星级酒店, 已有约100间客房, 甲方请我们对其近远期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我们既被凤凰古城的人文风貌所感动, 也感叹酒店用地的独立完整与优越环境, 在地形标高复杂, 现状复杂的情况下仔细分析, 精心规划, 获得的甲方的好评。以下通过文字与图片介绍我们的设计。 (图1为总平面图。)
2 设计目标与原则
2.1 构思宗旨
塑造富有时代气息蕴涵湘西凤凰文化特色的旅馆建筑, 以体现该建筑所在区域的内在价值。
创造怡人的建筑内环境, 并与原有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建筑本身成为凤凰的新景观并成为附近的标志性建筑。
具有旅游旅馆建筑轻松、休闲、怡人的内外部空间形象。
2.2 设计原则
空间整体性:使新建建筑从形体、空间、环境上成为有机协调的整体。
建筑时代性:从建筑构图、造型、使用材料等方面去体现该高级旅游酒店建筑所应具有的气质。
建筑标志性:基于建筑所处环境的重要性, 要求建筑造型具有新颖独特、可识别性、优雅大度的建筑形象。 (图2为鸟瞰图。)
3 场地分析
3.1 场地的价值
C字地形是场地环境最大的特征, 也是场地最大的价值资源。C字地形保证了酒店与外界隔绝的空间环境, 内敛聚合之势, 与世隔绝的酒店环境资源, 自然构建成酒店室外桃源的氛围, 易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酒店文化。
C字地形的南侧:酒店特色文化建设。C字地形的南侧是较陡的自然山体构成, 现在不是酒店用地, 日后局部可改造为攀岩等户外活动场地, 作为酒店特色康体活动的一部分, 但应该设置足够的安全山体下部与局部上部可以进行石刻, 提升酒店的地方文化价值。其他大部分山体应进行绿化保护。
C字地形的西侧:山林活动建设。C字地形的西侧是苗圃, 有良好的树木资源。可以发展幽谷漫步, 林场种植等山林特色活动, 保留良好的自然资源。
C字地形的北侧:高档共享观景区建设。C字地形的北侧是一条狭长的高地。这块高地有两个方面意义。一, 它是用地与外部沱江空间隔绝, 保证了场地与外界隔绝。另外一方面, C字地形的北侧是场地内站在眺望沱江, 眺望古城的地势优势。因此在此进行建筑建设应该轻度, 适宜作为一些公共共享的项目, 譬如眺望台, 小型高档茶室, 咖啡厅, 小西餐厅。如果一定要建设客房, 则应该做独立式别墅客房, 而不宜建设成为连续的客房。建设规模宜以一层为主, 最多不超过两层。
3.2 现有建筑价值分析
现有的酒店客房A栋, B栋, C栋位于场地中间南向坡的位置, 依山而建, 紧密结合环境, 位于场地环境最优的地段。结合拟建的凤凰楼, 构成酒店独特的建筑格局。
篝火堂的建筑与其内在的民族特色表演构建出一种原始的氛围, 而锅炉房烟囱则加强了这种氛围, 甚至已经成为酒店的一个竖向的地标, 所以无论锅炉房是否改造, 锅炉房烟囱都应该保留下来。
3.3 没有建设的用地与少量建设用地
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 发展用地有限, 应该对酒店进行总体发展规划, 以确保没有建设用地被高效利用, 为此可能对于一些低矮的建筑进行拆除, 以保证用地高效性。
4 规划分区
我们根据现状分析把酒店用地建筑功能划分为四个片区, 他们分别为:
优雅度假客房区。密度小, 环境优美, 远离喧嚣。最终改造为酒店最豪华, 舒适的度假客房, 贵宾客房区域。
共享高档景观区。低密度, 小容量开发, 布置公共设施:眺望台, 小型高档茶室, 咖啡厅, 小西餐厅, 别墅式客房。
紧凑高效商务区。高密度, 大容量活动区。包含有酒店公共功能:大堂功能区, 停车功能, 这个区域需要著注重酒店前广场氛围营造功能。此部分客房以商务会议客房, 旅游客房为主体。同时包含有会议展览功能, 餐饮功能, 临街商业区。
康乐综合区。综合结合景观与现有篝火堂, 苗圃等开发, 可营造峡谷探密气氛。同时此区结合后勤服务功能, 包括洗衣房, 锅炉房, 员工宿舍, 员工餐厅。
5 分区功能
5.1 优雅度假客房区
新建凤凰楼作为酒店最高层次的接待用房, 建筑设计与装修设计都高标准。配置有总统套房一套, 三间套房房两套, 双套房11套。同时配置独立的门厅与小餐厅。汽车可以到达凤凰楼门前。
客房主楼D栋D栋为首期扩建工程面积最大的项目, 除了客房数量的要求以外, 有以下几点设计要求。D栋垂直交通同时作为连接原有客房与凤凰楼的步行垂直交通。下部裙房首层扩展原有门厅的面积与功能, 与原有大堂连为一体, 补充完善门厅功能。裙房二层作为商务与会议用房, 提升酒店的会议功能。
5.2 客康乐综合区
餐厅扩建工程, 扩建后餐厅面积两层加起来有2700方, 可以满足280个客房的配套需要, 同时具有可以扩展的可能性。餐厅二楼设置一个宴会厅, 主要考虑宴会厅具有多功能的性质, 同时可以作为酒店会议功能的完善配套。
康乐楼, 配套游泳池, 网球场, 健身房间, 棋牌室等健身设施。也配备歌舞厅与MTV用房, 歌舞厅与MTV用房远离客房区域, 也接近餐厅, 减少对于酒店气氛的影响。长远可放到临路建设的建筑中。同时这些功能可以根据客观需要灵活配置调整, 满足不同时期不同需要。
5.3 紧凑商务区
客房E栋, 二期建设, 旧大堂不能满足功能需要——建设新大堂, 旧大堂融入新功能体系。
随着酒店规模的扩大, 原有酒店大堂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 所以在二期建设中应该考虑综合考虑建设新的酒店大堂。宽大的空间, 大气的大堂中庭, 提升了酒店的档次。利用7米高差设置两层停车场。
6 建筑形态
客房主楼延续原有的红坡顶的造型风格, 同时引入青砖与木构架这两个地方元素, 结合含蓄而有突破的造型, 形成现代而有地方特色的方格。
摘要:本文以天下凤凰大酒店规划设计为例, 分析尊重场地与环境的设计理念对设计形成的影响。
尊重问题 篇8
一、尊重的“内涵”
“尊重”, 指尊重人的尊严, 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 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育就是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适宜幼儿发展的教育环境, 并培养幼儿“尊重”的意识和能力。
二、对幼儿尊重意识现况的分析
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发现, 现今的孩子在家中都是称王称霸, 和同伴相处事事以己为主, 尊重意识比较淡薄。一方面, 主要是现今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一出生就是全家人围绕的中心, 现代的父母工作繁忙, 老一辈人带孩子的较多, 隔代宠爱的现象较严重。另一方面, 随着“70后”、“80后”的新一代青年的成长, 这群新时代的家长有很多本身就是独生子女, 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 父母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 很多父母们与长辈和师友相处时不太注意, 自身的尊重意识不强。
三、多途径培养幼儿尊重意识
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以家庭和幼儿园为主, 事实上尊重意识融合在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 充分挖掘现有资源, 开展相应的活动, 提供感受认识的平台让幼儿多途径地树立尊重意识。
(一) 观察讨论, 在生活小事中认识尊重意识。
对幼儿尊重意识的培养应从他们日常生活中开始, 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激发幼儿的观察, 并展开积极的讨论。
1.视觉感知, 明辨事理。
观察作为幼儿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能够让他们通过视觉的直接感知, 清楚地认识尊重意识。这些观察的来源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为了让幼儿对所观察到的有关尊重意识的现象, 有更深刻的认识, 观察后的讨论是必须的。在讨论中, 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 理解沟通, 提高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同时在讨论中, 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思考当前的事物, 并进行交流, 彼此既是言说者, 又是倾听者。这种平等、相互的交流是尊重意识的一个方面。
2.事例讨论, 感知尊重。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总是很琐碎, 有很多事情看似小事, 但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些有违尊重的现象就来源于这些小事。如, 有的孩子喜欢叫别人外号, 见到残疾人会上前围观, 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 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可能对于他们来说, 这些行为只是想看热闹、好奇;只是想开个玩笑;或者只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他们并不认为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对尊重的认识还比较淡薄。教师就可以让幼儿自己观察发现, 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活动, 从而意识到尊重的所在。教育者的目的就是先要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尊重, 在讨论中正确辨别日常生活中的尊重与不尊重现象, 激发幼儿对尊重意识的认识。
(二) 随机生成,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尊重意识。
1.榜样示范, 随机引导。
要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 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以儿童为本的概念和意识, 以身作则, 尊重每个幼儿。这样幼儿才能学会尊重他人, 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友好、宽松和谐。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发现, 随机生成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尊重意识。“生成”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 在与环境和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也指教师在幼儿游戏与其他活动中, 发现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及时介入进行随机教育, 或对该活动加以充实和扩展。
2.生成活动, 体验尊重。
当然随机生成的活动有很多, 但有些生成活动其实是在教师的预设之中, 是教师有意识给予培养和发展的。例如, 通过孩子们喜欢的艺术活动培养尊重意识, 艺术领域的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在活动中, 教师要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 充分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要注意倾听幼儿的讲解、描述。可能有的幼儿说的、画的、唱的、跳的和教师设计的主题一点“不着边”, 但是教师要认真倾听、接纳, 同时还可以提意见、建议的方式, 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帮助, 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三) 换位思考, 在情景体验中感悟尊重意识。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 当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 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要让幼儿对尊重意识有比较明确的理解, 更好地发挥换位思考的作用。我们必须创设相应的生活情景给孩子一个体验的平台, 让他们来感悟尊重意识。
如幼儿园中我们请小朋友给大家表演节目, 观看的孩子不仅自己不看, 而且和别的孩子嘻嘻哈哈地玩耍, 既影响了表演者又影响了欣赏者。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在幼儿园中是十分普遍的, 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这样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我们运用换位思考, 让孩子亲身体验。把那些看表演时爱吵闹、不尊重他人的孩子集合起来, 请他们表演自己的特长, 尤其是他们感到骄傲的一些本领。在表演时教师有意地表现出不在乎, 并不时打断他们的表演, 让他们体会到不被人尊重的感受。有的孩子就会说:“老师他们太吵了, 不听我的。”相应地, 我们再让他们体会大家安静地观看表演, 并对他们的表演表示赞同, 结束时给予掌声。利用孩子们亲身的体验, 让他们比较两种情景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孩子在初步的换位思考中理解尊重带来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 培养他们初步的尊重意识。
(四) 潜移默化, 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提高尊重意识。
创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幼儿和成人一样有自尊心, 需要别人尊重。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兴趣选择;尊重他们的性格。同时, 还要注重启发、引导幼儿逐步养成互相尊重的品德和习惯。互相尊重、和谐、融洽的环境对幼儿也是重要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开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 家长首先应该检点自身行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我们成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所以要提高孩子的尊重意识, 我们必须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去引导他们。
(五) 主动尝试, 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尊重意识。
让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为他们提供亲近社会和熟悉社会的机会, 而幼儿对尊重意识的认知和理解, 最终是要用行动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为幼儿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 所以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去主动尝试和表达, 这有助于我们发现, 他们对尊重意识理解的程度和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要给幼儿创设一种相互尊重的环境氛围, 从幼儿园到家庭到社会, 积极地运用幼儿生活的每个细节, 以引导教育孩子。对各种途径的灵活运用和相互穿插, 鼓励孩子们从他人的角度去分析事例, 将尊重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既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尊重氛围。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与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
[2]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
尊重问题 篇9
一、基于教材文本的个性化创作活动
英国诗人斯宾塞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 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 英语是需要反复操练、机械滚动的语言学习课程。 单从表面来看, 是不需要太多个性思维的。 但如果深入英语课堂, 就会恍然大悟, 原来语言的习得是这番景象。 看似单调枯燥的英语文本, 其实可以转变成学生充满个性化的创造整合。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放飞个性。
在教授五年级Unit2“A New Student”时, 我发现学生显然对于杨琳的学校不感兴趣, 机械的句型操练让他们提不起精神, 于是在第四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设计自己梦想中的学校。 设计完成, 当看到他们桌上不同的学校模型时, 我惊呆了, 有的是像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 有的在窄小的牢笼里, 有的是宇宙飞船的造型, 这些充满个性的独特设计瞬间吸引了所有学生, 大家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学校提问, 重点句型“How Many floors are there in your school? Is there a library inIt?”等, 在对话交流中自然顺畅地进行了巩固复习。 试想如果就让他们介绍杨琳或是自己的学校, 那么所有的答案都将是一致的。 从学生对学校充满个性化的设计中,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和他们的需求。 一个小小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知识的习得, 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洞察了学生的思想、渴望和需求, 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交流”。
2.巧用生活元素, 倡导生活化个性创作。
在教授5B Unit4“Seeing the doctor”时, 我仿照了国外教师生活化个性任务布置的方式, 让学生争当合格小医生, 设计“ 个性病历卡”, 里面的内容可以有:Name, gender, age, symptoms, 本单元的重点句型:You should...You shouldn’t...or...刚开始设计这个任务时还有些担心, 怕学生不喜欢或觉得无聊。 没想到第二天过来, 他们的作品着实让我惊艳。 有给自己家小狗、 小猫等小动物挂诊的, 有给家里最近正生病的家人挂诊的, 发病原因也多种多样, 有感冒、发烧、胃痛、头痛, 等等 (一学生补充:Because he has a lot of homework.) 。 最重要的是在他们作品里出现了很多个性化的元素, 一位学生设计到:症状:headache, 伴随反应:have a fever, don’t want to eat or drink anything, feel very tired。最搞笑的是解决方案:no pills, we shouldn’t have a lot of homework,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二、对挖掘新教材个性化元素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看法
2015年我执教六年级英语教学, 从三年级开始教授新教材开始到五年级, 我坚持让学生在学完story, cartoon后续编故事。 他们从最初的只会说零散的几个单词到连贯的句子, 到最后可以完成带有情感有思维型的对话训练。 我把主动权交给他们,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作业, 可以抄写故事一遍, 也可以续编或改编故事, 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在文字旁边配上插图, 变成一个很好的绘本资源材料, 喜欢表演的学生可以准备小组表演。 当我告诉他们每一次自己创作的小故事都有可能变成班级绘本故事册中的一个时, 他们积极性越来越高。
在每一单元结束后, 我会根据单元主题让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个性化的任务或活动。 比如在教完故事类文章后, 让学生阅读其他故事并选择进行小报创作或绘本创作。 大部分学生还是更愿意自编故事, 我还会挑选有趣的个性的故事放入班级的绘本册中, 在教完对话类课文后, 让学生自制思个性思维导图等, 学生都特别感兴趣。
三、个性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我做过一个调查, 看看班里有多少学生喜欢并有能力完成这样的活动任务:
三个班调查下来发现, 其实大部分孩子还是很喜欢这样的形式的, 只是在完成英语表述上有些困难。 比如我班很多学生很喜欢做小报或绘本, 尤其是那些有创造想象的孩子画的简笔画、插图, 编的故事都很新颖、有个性, 可他们在表述上有很大困难, 如何让这些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发挥所长并能促进英语知识的积累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们都那么喜欢吃蛋糕, 不是因为蛋糕本身有多么诱人, 而是蛋糕最上层的草莓或樱桃这些带给孩子们的诱惑和惊喜的东西。 就像课堂一样,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让孩子们不断地放上自己的东西, 不断地创造惊喜, 那么课堂将会越来越开放、个性化和和谐。
摘要:当今的小学英语教育培养三种类型的学生: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对英语毫无兴趣的学生和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应试教育给了我们太多的条条框框, 如何让这些条条框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富有个性, 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 要寻找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本文探讨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 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和灵感, 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字母单词变成学生个性化的产物。
关键词:个性化,活动设计,小学英语,新教材教学
参考文献
[1]郝建平.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林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尊重创作 尊重观众 篇10
本次论坛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和《综艺报》共同主办,为第四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2年度表彰大会的年度论坛之一。李少红、高群书和程耳三位导演,与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导演赵军、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总经理刘健以及万达电影院线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刘歌进行对话,参与对话的还有我国台湾资深电影监制焦雄屏。活动由《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主持。
谈及发起本次活动的初衷时,本次活动的发起人李少红指出,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大家看到了电影创作与电影市场的高度互动,这种互动反映在电影创作对市场,以及观众观影心理的洞悉与掌握,并由此引发争相观影的盛况。本次电影导演与电影院线代表的直接对话,更突显了这种互动的积极意义。
本次论坛活动主要围绕电影创作与市场展开——作为创作者的导演如何理解观众,作为终端市场代表的院线公司代表如何理解电影创作,二者如何实现更好的互动从而助力国内电影业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创作还是市场,最终的指向均是观众。四位电影创作者代表和三位院线代表也与大家分享了对当前中国电影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看法,以及如何为观众提供更好的电影内容和更好观影体验的建议。
李少红在最后的总结中指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不仅是电影创作者们的家园,更是电影业上下游沟通交流的平台,本次活动不仅顺应了当前电影业的发展趋势,更体现出电影业各环节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正能量”。
导演观点
李少红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
代表影片:《血色清晨》《门》等
导演与市场的沟通不可回避
按道理说,导演不需要直接面对市场,但是导演完成的影片最后均要进入市场。以往,导演与市场的沟通比较少,但对现在的中国电影导演来讲,与市场的沟通不可回避。
去年宁浩、管虎等几位青年导演执导的五部电影在五月份上映,在影院排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贾樟柯曾找到我,希望导演协会出面与院线方有一个对话,尤其在国产电影面临好莱坞大片挤压下,可以在市场上有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结果双方在交流现场发生激烈争执——院线和影院代表们坚持说,市场的平等就在于影片是否卖座,电影院只看影片是否上座,市场面前没有任何特殊可言;导演们要求院线排片方面要平等。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
其实,创作和市场双方需要更多沟通和交流。从我的切身体会来说,市场终端的从业人员是电影导演的战友,他们为电影做了很大的贡献。我希望电影创作者可以提高电影质量,与院线和影院携手打天下。
高群书 电影导演
代表影片:《东京审判》《风声》《西风烈》《神探亨特张》等
找对观众群
创作与市场才能达成共识
创作与市场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不应该是对立的。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可以有自己的观众,现在的市场已经具备细分的可能。很多偏艺术范儿的电影没能卖座,是因为市场营销不到位。今年以来,好几部电影在市场营销方面都非常成功,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找到了自己的观影群体,创作和市场达成了共识。还有《西游:降魔篇》,是一部靠制作水平和鲜明的受众诉求取胜的典范,是真正的商业大片。
我特别理解市场一线的同仁,当年我的《东京审判》和后来的《西风烈》《神探亨特张》等上映时,都得到很多院线的大力支持。大家之间应该经常像今天这样互相沟通,共同努力。今天听了三位院线代表们的发言,我发现万达院线的刘歌很懂电影规律,奥斯卡院线的刘健懂基层观众,南方新干线院线的赵军懂人民,三个人基本代表了中国观众,收获很大。
程耳 电影导演
代表影片:《边境风云》
票房不好要反思自身原因
我做电影,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在观众喜好和个人趣味之间尽量求得平衡。2000年前后,有两种电影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一个是完全个人化的影片,比如“第六代”导演们的影片;另一种是商业片,但现在回顾当时的商业片,觉得很幼稚,有些其实并不那么商业。
我在做《边境风云》之前考虑了很多。它并不是一部一目了然的商业片,虽然也有愉悦观众的地方,比如大明星、贩毒题材,最后因为种种原因,票房仅打平了制作成本。这让我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这个结果是怎么造成的?这并不是院线和影院的问题,而更多是输在前面的环节,比如影片在策划之初,以及影片创作自身。
当前的电影市场和和观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银幕数量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这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大家在信息面前越来越平等,观众见多识广,对电影的审美和判断超过以往。我们创作者可能有些低估观众的接受度。
焦雄屏 电影监制,著名电影评论人
市场需要多元化创作
现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从21世纪开始,短短十年间,中国大陆电影市场飞速地增长,直接跃居世界第二大市场,浓缩了美国电影一百年的经验,潜力深不见底。
这当中当然会有乱象,每个人都在摸索和学习。片方和院线各自都是这个产业链的一环,应该是一家人,要包容,相互尊重,这个产业才会成长。我见证过台湾地区电影界最恐怖的那段时期:院线和影院一方见到导演和片方就开骂,双方成了仇人,开会的时候还要有人站起来劝架。现在已经完全不同,像《海角七号》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影片,观众和市场的反响都出乎预料地好。
电影市场是多元化的。现在大陆市场迅速扩大,港台电影人纷纷涌进,变成只有一种电影——合拍大片,大家似乎一下子失了方向。这个局面目前正在被打破,电影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比如《人再途之泰》《万箭穿心》和《边境风云》这样完全不同风格的电影,可以在市场中共处,并找到各自的市场和观众。
nlc202309030026
院线观点
赵军 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不必强求导演处处考虑市场
中国前30年是经济复兴,现在开始的30年是文化复兴。互联网带来的社会根本变化,体现在电影院,我们卖出的不是电影票,而是观众的体验,电影导演不能“独乐乐”,而要“众乐乐”。很多影片是不应该进入院线的。但院线一方也不能很强势地要求导演的每部电影都把市场因素考虑周到,那就不是艺术创作了。电影具备艺术品的属性,我们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如果影片自身品质上乘,院线作为电影与观众的桥梁,义不容辞地要帮这些影片找到自己的观众。
现在有两类电影需要大家探讨。一种是“新娱乐电影”,一种叫“价值观电影”,希望我们的电影创作可以融合这两种类型的影片。我相信,中国电影的下一个发展高峰,可以在这种融合中找到方向。
刘健 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总经理
类型片定位在准不在大
长期的市场一线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有三个共同特点:娱乐性强,有美感,有内涵。常有导演问我:为什么他的影片观众不待见?我会反问他:你的影片是拍给谁看的?那些创作过程中心里没有明确观众定位的影片,自然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
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类型片,而对类型片创作,导演一定要先明确:这样的影片不要渴求投资规模有多大,而是定位一定要准确。只要影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潜在的观众,就能取得相应的市场回报。
出品方和导演对院线一方可能有误解,其实影片的排映和撤片都有原则。以奥斯卡院线为例,一个影院的年票房不同,厅数和座位数不同,撤片的标准不同。比如有些影院,一部影片的场均票房低于800元,就一定要撤片,不然影院就得亏本。大家各有各的难处,解决的办法就是像今天这样经常沟通,毕竟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如何让观众更喜欢电影。
刘歌 万达电影院线运营中心副总经理
市场说到底是观众说了算
电影创作有创作的规律,电影市场有市场的规律。有制片方提出,他们需要市场的公平——为什么他们的影片不能和进口大片有同样的场次?其实,场次和上座率有微妙的关系,如果影片的上座率高,自然会有相应的排映场次。说到底,市场不是院线和影院说了算,而是观众说了算。
我们院线一方对国产影片一直有偏爱,比如有些制作成本不大,也没有大明星撑场的影片,只要影片有观众,我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些观众,比如把它放进小厅放映,并固定在每天的某个时间段有规律性地排映,便于让更多的观众知道这个信息,为其积累口碑。在有些国产片尚不具备和美国大片抗衡实力的时候,过度排映反而会带来伤害。
导演在从事电影创作之初应该多和院线一方沟通。院线有很多市场数据和后台软件,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信息,供电影创作者参考。
学会尊重学生 篇11
据《长江日报》2001年4月2日的报道:2001年4月1日,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接待了一位19岁的病人小张。4年前,小张还是念初三的花季少年,在一堂物理上,她未能回答出老师的提问,老师随即骂道:“你这个笨猪!”由此种下恶果,导致小张严重的心理疾患。医生认为,她的病根在于接受了“笨猪”的评价,并因极度的自责与自卑而不断地折磨自己。德国专家会诊后,仍然没有结果。一个花季少女毁于“笨猪”之咒,令人痛心。这是教师语言暴力的一个实例,只是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而浮出了水面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这种语言暴力行为在有些教师的口头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诸如“你的耳朵挂在肉店里”、“脑袋里长的是豆腐”、“像不吃饭的”、“你不行”等,只不过程度轻重有别罢了。
教育能体现人的胸襟,教育是一种艺术。只有善意、友好的教育才容易被人接受,只有巧妙得体的措辞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学识、人格、道德素质无一不在影响着学生。艺术的教育,是教师耐心的等待,是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是教师一束关注的目光,是教师一句提醒的话语;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是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更是一只号角,促人不断奋进。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着力于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致力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我们责无旁贷。
最近,我听朋友说起这样一件事:她去听课,上课的是一个年轻的老师,像平时听课一样,她坐在教室的最后面,年轻的老师也许紧张了,写满生字的小黑板怎么也挂不到黑板上。复习完了生词,教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很快,学生们读书声陆续停下来,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可是,一个男孩子还捧着书,大声地读着,他一点也没觉察到什么,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回荡着这个小男孩稚嫩却有点结结巴巴的读书声。有几个孩子坐不住了,开始向那个小男孩示意让他赶紧停下来,小男孩根本没理睬,仍然大声地读他的课文,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学生们回过头着急地看看老师。此时,我的朋友紧张起来,担心学生们的提醒会打断小男孩读书,破坏他努力读完的愿望,如果真是这样,对这个努力读书的小男孩来说,就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情。同学的嘲笑,可能会使他蒙上羞辱的面纱,他可能从此不再这样自由地读书。我的朋友担心老师会制止这个还在认真读书的孩子,让他停下来,毕竟上课时间是有限的,毕竟还有老师在听课……太多的理由会使这位年轻的老师马上让这个小男孩结束读书,开始他下面的课……“悄悄地,等他读完!”老师的话轻轻的,他好像是说给自己听,又怕是惊动了那个读书的小男孩,刚才还小声嘀咕的学生一下安静下来了,教室又回归了静悄悄。小男孩读书声更大了,更清脆了,好像一首美丽的歌回荡在教室。老师平静了许多,眼睛盯着小男孩,嘴随孩子的语调微微地动着,他也轻声地和着孩子的声音读起来,同学们也跟着读起来,轻轻地,轻轻地……我听了不少的课,多数教师遇到学生没读完的情况,都会让学生先停下来,一些根本没有读完的学生听见其他的同学停下来了,也会随之停下来,这好像是一种惯例,长期以来,没有教师在课堂上会为了等一个学生读完而耽误自己的教学进度,特别是遇到上面检查听课的时候,这是很难做到的。一直以来,学生上课读书可以说是为了配合教师,为了帮助教师完成授课任务。这个片段,小男孩在其他学生读完的情况下依然忘我地读书,可见平时出现这种状况时,这位老师没有制止过,孩子没有遇到教师“一刀切”的指令强迫停下来。特别是在听课检查的时候,教师说“等他读完”,这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气。这是为师的一种境界,教师必须有一种宁静而淡泊名利的心;这是一种期待,包含了教师对孩子真切的爱;这是最有价值的教育行为,这样的课堂,是最美的课堂。
等待是教育的一种智慧,这位老师在短短的等待中,给了孩子读完的机会,也增强了孩子的信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应多等一等,让没有“读完书”的孩子“读完”,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教师特别的“等待”,真诚的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说,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自我尊重。他这样谆谆告诫年轻的教育者:“自我尊重取决于什么?怎么培养?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能容许采用粗鲁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
我们曾多次在失误之后,这样原谅自己也这样对学生进行解释:“我是真诚地爱学生,我是一片好心啊!”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论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不论我们过去在学生心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论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将烟消云散了。
因此,我想真诚地告诫我的同行们:永远不要对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欺骗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我们要做的也是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玉芳.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08) .
[2]张春烈.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体会[J].山西成人教育, 1996, (11) .
[3]杜振华.班主任工作点滴[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 2000, (11) .
[4]郑志强.班主任工作谈片[J].中国成人教育, 2003, (06) .
【尊重问题】推荐阅读:
尊重生命尊重成长09-25
用尊重换尊重美文摘抄05-24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教育随笔07-09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的教学反思07-01
尊重苦难08-29
赏识尊重05-12
尊重劳动05-18
尊重知识05-31
尊重信任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