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尊重生命

2025-01-15

尊重孩子尊重生命(精选12篇)

尊重孩子尊重生命 篇1

作为一名班主任,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为学生付出了一切,而学生却依旧不听我的话,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知道尊重我……”读了郭道胜的《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这本书以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尊重是师生之间相互的尊重,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才能教会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班上有一个学生,以“打架天才”而闻名于校。开学不久,他就开始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才”。我执著地教育,他执著地打架。就在我将对他失望的时候,清明节的前一天,他破天荒地找我,说他明天将要到他的父亲的墓前去祭奠,特向我请假一天。我答应了他,但我总觉得我该为他做些什么。清明节的那天,我请求和他一起去祭奠他爸爸,他感到非常惊讶,但同意了我的请求。祭奠时,我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悼文念了起来:“你悄悄地走了,我知道你一定不甘心就这么去了,因为你还牵挂着你的孩子,他长多高了?他听话吗?他受委屈了吗?他过得还好吗?你也许会感到愧疚,因为你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把你的孩子抚养成人。但,我为你有这样儿子而感到骄傲,因为你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他懂得,为了爸爸,他要好好活着,不能轻易放弃;为了爸爸,他要努力学习,不能愧对你的养育之恩;为了爸爸,他将实现你没有实现的愿望。我想,你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吧……”。我还没有念完,他已经泣不成声了,不由自主地跪在我的面前说:“老师,你别念了,我今后一定要听你的话,做个好学生。”他又转过身,对着他爸的墓碑磕着头说,“爸,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相信我一定,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下来,心在颤抖:“我们能说这样的学生是品德后进生吗?如此可爱的学生我有什么理由对他失望呢?”我为我以前的想法而感到羞愧。

从此以后,这个“打架天才”打架越来越少,表现越来越好,渐渐地成了我的好帮手,帮助我管理班级纪律,告诉我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回家也开始自觉地约束自己,认真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没有了霸气,学会了尊重,不但尊重我,而且还尊重其他的老师和同学,他好象变了一个人似的。

要让学生尊重你,你首先要先尊重学生。于是,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有了一个个场景:雨天我为学生撑雨伞,体育课后为大汗淋漓的学生送上一杯清水,为生病的学生倒杯温水喝……我用我的尊重和真诚感动了学生,而学生也用尊重,不,是尊重延伸出的爱,呵护着我。我的眼圈黑了,学生会提醒我:“老师,你要多注意休息哦!”每当我紧锁眉头烦躁的时候,学生会递给我一张纸条:“老师,你不要那么吝啬嘛!你的笑容可是很美丽哦,多笑笑才酷噢!”而这些仅仅是因为我尊重了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我们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仅仅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调皮,不是他们不懂得尊重,只是他们以前或者现在正缺乏着尊重。

一、对违纪学生处理中的“快”与“慢”

班主任要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把育人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宽容并不意味着纵容与放任自流,它仍然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必要的批评教育。对于一般性违纪,要及时处理才有时效性,要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能及时改正错误就行了。但面对一些重大违纪行为,处理时则不易快。暴风骤雨、劈头盖脸地来一通批评,痛快是痛快,但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怎样处理,班主任需要冷静,一则留给自己思考的余地;二则给学生以反思的机会。对于大错误的处理,我认为应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首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联合处理。如班级某同学考试作弊,该生不但没主动承认错误,反而逃学,我冷静下来考虑其中的原因,极可能是害怕老师批评,感到没面子,于是我迅速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去上门家访。家长一听非常恼火,于是我又从孩子作弊的动机及爱面子等方面说了对孩子理解的话,家长感觉到老师都这样关心孩子,觉得是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不够,表示以后一定要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而我的处理只是让学生写了一份检查,作了了结。事后该生无论从学习成绩还是遵守纪律等方面,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爱优等生,更爱后进生

后进生在班里往往是被歧视的对象,老师对着他们叹气,同学们的瞧不起,使他们自己感到低人一等。他们往往处在“被爱遗忘的角落”,没有人会注意他们,长期以来,这些后进生就会在心理上烙上伤痕,进而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有的畸形发展,甚至走上邪路。从我们本身的感情上来讲,我们更爱优等生,因为优等生给我们争得了荣誉,但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应关心后进生,因为后进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更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不能再伤害他们,更不能在他们的心理上再留下伤痕;我们只能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来做人。后进生在学习、纪律上后进,但可能在另一方面优于其他同学,我们要从每个同学身上的闪光点人手去激励他们,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去关心他们。如对生病学生的关心爱护,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帮助,为部分学生过生日等。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学生们感觉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爱,他们也将这种师爱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出了名的后进生在考上大学后,给我来信说:“老师,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教育,您教给我的一句名言:‘挺起胸膛,你比谁都高!’已成为我的座右铭……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有了我的今天。”

三、慎重处理学生的隐私

对于学生家庭中或生活上的问题,千万不能在公共场合宣布,更不能在公开场合暴露学生身体的缺陷等个人隐私。例如,星期天一位同学把外婆家里的电缆线偷偷卖了钱去上网,因家长在外地,外婆找到学校要求老师来处理。老师在教育这位同学时的想法是,只要他能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就行。处理时要注意保密,不能在班上宣传,要注意保护同学的自尊心。如果你在班上一宣布,你让他今后还怎么做人,学生往往是变成了“破罐子破摔”。所以说处理学生的错误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既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又能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爱。

尊重是具体的,相互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身边的琐事来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也许尊重不一定能使我们伟大,但尊重一定能使我们崇高。

尊重孩子尊重生命 篇2

——《解放孩子,给儿童自由成长的力量》读后感

丁家幼儿园陈红岩

当我坐下来静静品味这本书时,发现文字中的哲理深憾人心,感受到书中文字与自己思想上的“碰撞”与触动,心里为书叫好,也震撼于作者的博学,踏实的研究,感谢他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读书过程中,我不由得想起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认为: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以赤子之心真诚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提出要编出能“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教学中,学校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陶行知老先生明确指出教育要做到“六大解放”。

一、解放头脑使孩子思考

陶行知先生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

二、解放双手使孩子有力量

防守让幼儿去“做”和“想”,“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接触,“想”了就获得了直接的经验。

三、解放眼睛使孩子会发现

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会看、会观察,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

四、解放嘴巴使孩子自由发问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五、解放空间使孩子回归自然

陶行知先生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使孩子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时间发挥孩子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了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既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六大解放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对今天的幼儿教育仍有着启示、指导作用。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

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上与心理上的充分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丰富的知识,创造的欲望,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

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凡所需要的肥料不同”。陶先生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象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个方针对我们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仍有很大启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教学。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用美好的语言表扬他们,用真善美的故事启发他们。顺其天性是儿童成长的根本。“蛹未必就一定会变成蝴蝶,而蝴蝶却一定是由蛹变来的。当蝴蝶还潜在于蛹的形态之中的时候,我们任意地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飞翔。”

多么悲壮的举止啊!可现在幼小的儿童不就是任社会摆布的蛹吗?家长为了自己的理想能在孩子身上实现,为了自己在朋友面前的面子,超前识字、超前教育、过热的幼儿英语学习等不合孩子天性的教育却存在着,经久不衷。于是孩子在一项项兴趣学习中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自己快乐的童年,失去了应有的童趣;学校中的俗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一代代学生中流传,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孩子苦不堪言,无怪于他们喜欢《窗边小豆豆》中描绘的巴学园,喜欢西方国家的学习环境……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应当给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应当使儿童这棵小树柔嫩的树干和枝条自由地享受阳光雨露,这样他才有望成材。如今面对日益激烈的环境,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可“拔苗助长”的做法却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作为家长,是否应静下心来,顺其自己孩子的天性,制定一份适合孩子成长的计划,不要人云亦云,追着流行走。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能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以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学习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把孩子快乐、自由的童年还给他们!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该耐心、细心。对于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对他们充满希望,真诚地爱着他们,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儿女,把浓浓的师爱化作每一个孩子心中最美的云彩,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和奇迹。

尊重彼此 尊重生命 篇3

沟通 是疏导和安抚的良药

不久前,因腹部痛去福田梅林医院看病,医生为我做了常规检查后,开了3天的药。两天过去了,疼痛并未有所减轻,我再次来到医院,医生看了前两天的诊断和用药,又重新开了头孢静脉注射。正在做皮试,我感觉有些不适,满脑子的紧张与害怕,于是打电话叫来了同事,同事来的时候,我一边“呼赤呼赤地”喘粗气,一边对她说:好难受呀。

同事急了,冲着几个小护士就叫开了:哎呀,她怎么呼吸这么急促呀,你们怎么不管呐?刚刚在单位还好好的。

护士们应声走来,并立即有护士跑去找给我看病的医生。另一位护士,我至今还记得她当时镇定的表情。她对同事说,打头孢做皮试, 20分钟的观察期是一定要的。人的体质各有不同,有人天生就忍不了疼痛,你一着急又这样喊叫,病人会更紧张,也会更疼痛。大家也不要都挤在这里,这样会让空气更稀薄。听她这样说,我和同事慢慢地平和下来。

医生过来看到我这阵势,建议住院。于是,同事与护士一起分头拿药、办理住院手续,没一会儿,我就坐上小推车,被推进了住院部。

这次看门诊的经历,也算是个案吧,但由此我想,民众进行常识类的科普教育和普及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医护人员的耐心解释、与患者及其家属亲朋的沟通也尤其重要。输液区里那位护士的镇定,不仅打消了“不管”的误解,还用真诚的疏导和安抚,把有可能的矛盾化解了。

看病 遵循的是科学原则

看病,是吃药、打针或者静脉输液,媒体与网上已争论多时,不当的输液和过度输液对人体有害的文章和例证,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多重舆论的压力之下,医生对输液开始谨慎的本意并没有错,但唯舆论压力而不敢用药,只怪罪医生对患者的不负责的确有失偏颇。其实,我们最不能忽略的是,某地简单的“限挂令”,以及一边倒的舆论压力,正在绑架医生们遵循科学原则的信心。

有卫生部门这样解释,“确实存在有些医生给患者滥用静脉输液,不过这种情况还是得辨证分析:有的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必须进行静脉输液才能痊愈。”

我想,如果第一次来看病时,医生及时选择头孢静脉输液,还须后来的住院吗?也许会也许不会,这是一个选择题,但为我看门诊的医生用药,的确更注意的是药量不能超、能吃药的不“吊瓶”。

为了避免大处方,医院还有一种新现象:即使一个颈椎病治疗,医生也不会一次性的按疗程开处方,最简单的做法是挂号一次,治疗两天,再挂号再治疗两天。这样处方是小了,治疗费并未减。最重要的是,患者也就不得不多次排队挂号和交费了,其结果,与方便民众更是背道而驰。

我们什么时候能以平常心对待科学,不搞简单的命令和“一刀切”,某些媒体以及自媒体不粗暴地推波助澜时,医患关系也就能正本清源了。

治疗 来不得讨价还价

住院后,我原本以为打两天头孢消了炎就没事了,没想到,一打就是3天,我找到主治医生秦医生要求出院,他却不准。

我说,可以多开几天口服药,我带回家吃就行了。

他却笑着对我说,不用跟我讨价还价,你的炎症如果不治彻底,将来转为慢性病,那可不是七八天的事。即来之则安之,你要有耐心配合治疗,安心除去病根,才能皆大欢喜。

住院期间的治疗,有口服药也有头孢静脉输液,秦医生坚持的是对病症治疗的疗程、对科学的态度、也还有对患者彻底康复的责任和对生命的尊重。虽不想呆在医院,却因对医生充满了信任与尊重,一咬牙,继续住院,安心治疗。

其实,我们苦苦求索的,不就是这种医患关系的彼此尊重吗?

因为离单位近,住院期间也不想影响工作进程,所以每次输液都是在工作告一段落后才来。但无论什么时候来,护士小姐们都是笑盈盈地说,15床回来了,您先准备一下,马上输液。偶有一次护士因没有找准血管,未“一针见血”,且鼓起一个小包,只能拨出重扎。小护士一再道歉,不好意思,让您受苦了。为了让护士放松心情,我也轻松地说:没事没事,也不是很痛。

这样的迎接和治疗,是工作间隙过程中的放松,也是医者与患者之间的和谐相处。过程很享受也很舒服,当然没有人身体好好的,来享受这种舒服,但医患关系却是可以这样彼此理解、彼此尊重。而如此,又怎么不是对生命的尊重呢。

服务 悄然改变的细节

在8天的住院治疗期间,又经历了两次常规检查后,我获准出院了。

没想到办理出院时,找不到押金条了,更没想到的是,出院办理窗口的工作人员就像一老熟人似地笑着问,丢了?我说,我不能确定,只是不知道放哪了。

她又笑着说,没有关系,我给你看一下。没一会儿,她拿出一张押金已退的单子,让我在上面注明:押金条丢失,并签名。然后把退还的押金从窗口里递了出来。我问,这样就可以了?她仍笑着说,可以了。

生活中丢失押金条的例子太多了,每次,我得到的答复都是:不好意思,没有押金条,不能退押金。

出院一个多星期以后,我接到医院的回访电话,先问我现在的身体状况,又问对住院期间的治疗是否满意,以及对医生、护士、医院有什么意见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回答了自己的感受,又认真地想了想,觉得真要挑毛病的话,那就是刚住进来的前两天,因为是住在走廊的加床上,而加床又紧挨走廊墙壁,总有不卫生的感觉;还有就是护士站的护士们说笑声大了点,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休息。

回访小姐的声音很甜美,她说,谢谢您的意见,我们一定会改进的。

一个多月后,深圳卫计委发来一条短信,请我用数字回复对医院服务的评价:1非常满意;2满意;3基本满意;4不满意。

尊重孩子尊重规律让孩子健康成长 篇4

我们要格外关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 心理学家霍尔称之为“青春期”。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这个年龄段又被称为“心里断乳期”或“第二反抗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发展, 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 使得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较大困惑:独立性与依赖性, 成熟感与幼稚感, 开放性与封闭性,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交替, 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特殊的行为特点。

第二反抗期, 是孩子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也是决定人的性格、体质、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问题上, 专家指出, 家长承担着第一任老师的重任, 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 科学掌握教育方法, 有效引导、陪伴孩子度过人生中这段最关键最美好的时光, 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人格平等,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基础

家长要放下架子, 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 耐心倾听, 做到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适当的自主要求。不要再把孩子作为支配的对象和属于自己的对象, 应适度分离, 将孩子作为独立的自我看待, 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以友相待, 以朋友的身份正确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变化, 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优秀的家长应懂得, 每天无论多么忙碌, 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 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有效的、深层的内心交流。因此, 一位十六岁的优秀的女孩子曾经骄傲的告诉妈妈: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一个朋友一样的妈妈!

孩子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迈进, 表面上是因为生理上的变化, 实则是心理上的变化, 此时的孩子, 心理上处于迷茫期,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不是原来的自己, 他们茫然了;身体的变化让他们感觉到未来的空白, 此时的孩子, 需要的是尊重, 他们知道自己长大了, 他们需要自己做出决定, 此时, 和谐是最重要的。

二、榜样带动, 自我的良好形象是力量

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的青少年, 虽然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 但同时由于自身洞察力与对他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使他们能够从人的整体人格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 这就使得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时, 应该做到与孩子同成长, 做孩子的好榜样。试想, 一个沉溺于麻将的家长怎能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呢?一个不懂孝道的父母怎能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呢?一个欺骗孩子的家长怎能教育出诚实的孩子呢?只有家长自律了, 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家长单纯了, 孩子才能善良无瑕;只有家长做了榜样, 才能耳熟目染的影响教育孩子。网络上对家长有四类评价:一流的家长做榜样, 二流的家长做教练, 三流的家长做陪同, 四流的家长不闻不问。我们要做一流的家长, 榜样的力量是正能量, 能够激励孩子努力健康发展。那个十六岁的优秀的女孩子正是受了父母正面的影响, 她积极进取阳光心态, 她对家人说:妈妈好好工作, 爸爸好好做生意, 奶奶好好过日子, 我要好好学习, 好好成人!

此时的孩子其实并不是有反抗性, 而是一种失措感, 因此他们也在悄悄地观察着家长, 他们希望从家长身上看到对未来的希望。女孩子通常会从幼时的恋父情结中转向对母亲的认同, 男孩则从恋母情结中挣脱出来, 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此时, 做父母的更要重视自身的形象, 以让他们拥有成长的安全感。

三、适度扬抑, 健康的成长历程是追求

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要以独立人格出现, 他们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朋友中的地位, 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在争取一个独立自主人格的过程中, 他们会受挫、或对抗、或低沉、或压抑。我们要永远给孩子鼓励和自信, “一个孩子的自信心是用三万次的表扬和鼓励才建立起来的”。有了自信, 才会形成完善自主的人格。必要的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平常的是是非非, 在孩子那里引发高强度的反应, 有时甚至消极情绪转化成心境, 会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中, 家长必须要做出适时适地适当的批评, 引导其正确面对客观实际, 面对挫折, 在学习生活中成长受教育, 告诉孩子:受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培养一种能力, 可以听到任何话既不发怒, 也不丧失信心。

据我们的观察, 此时的孩子由于自我的封闭, 其实内心深处也有一种羞愧感, 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谅解, 但荷尔蒙的作用会使他们故意表现出反抗情绪。所以, 这个时候, 作为父母, 应该好好理解他们, 要多多地表扬他们, 鼓励她们, 让他们感到, 成长不是坏事, 让他们感到, 他们可以成长得很好, 他们可以加入到父母的队伍中来。当然, 由于萌动期的作用, 他们是必定会犯一些小错误的, 对于这些小错误, 父母不能太过迁就, 适度的批评和贬抑也是很重要的。

尊重生命 篇5

我们都是生命,故意的伤害别人就等于不尊重别人的生命,你连生命都不尊重,你活着就没有意义。

从小我爷爷就告诉我,要珍爱生命!有一次,有一只麻省的脚受了伤。爷爷把它抱回了家你妹……好景不长,过了一会儿麻省在走路的时候掉了下去——“嗖”的一声响起,接着小鸟又——“啪”的一声落在了地上。我急忙跑下楼去,救回了可爱的小鸟——我们去给小鸟敷药时,它已经飞走了。但是两次的伤害让它的翅膀受了伤。我和爷爷下楼时,只见它奄奄一息的呆在花台上面。我哭了是那么悲伤是那么豪放……

越哭越厉害越哭越悲伤……其实这就是对动物的尊重……

还有一次我和爷爷去新华公园玩,那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我倔强的要去新华公园玩。在里面玩完游乐设施后,顶着烈日的他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一棵树下踩着什么东西,还用手掌拍树。我和爷爷走过去看见他正在打蚂蚁……经过多次劝解后他就是不听,为了能更好的保护生命我们还是没有说他们……

尊重生命从尊重自己的父母开始 篇6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情也是众多情感中最为重要、不可缺失的一种情感。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也是我们的教育前提。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以往的每一代人都能很好地传承孝顺的美德。可是现在的“新一代”,为什么将这种观念淡化了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错呢?怎样让孩子懂得尊重、孝敬父母呢?

首先,我们看看古代真正的“小皇帝”是怎样孝敬父母的,看看这一美德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汤药,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这就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最著名的“亲尝汤药”的故事。可是,对于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我们再也找不出如此的范例了。不好的例子倒是举不胜举,比如吃饭时,孩子爱吃的,全家人都不准吃,只能由“小皇帝”自己品尝,独占独享。吃过饭后,孩子放下碗就跑去玩了,全然不顾餐桌上的一片狼籍,更不要说帮着爸爸妈妈收拾碗筷了。父母的百般呵护、细致入微,换来的只是孩子的理所当然,凡此种种,都让我们忧虑。

那么怎样让尊重生命从尊重父母开始呢?

首先,让孩子知道长幼有别,尊重父母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没有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上:要么就是疼爱过度,要么就是过于严厉,不左就右,很难权衡。为了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我们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只有将这个平衡点维持在最好的位置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合理平稳地发展。孩子应该在我们的帮助与指导下生活与学习,而不是被父母完全掌控。我们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独立的空间,孩子才有思考的余地。否则,只是按父母的吩咐行事,就变成了我们跟孩子要孝敬,而不是孩子主动孝敬父母了。

让孩子了解养育的辛苦与不易,现在的孩子,多数不知道父母赚钱辛苦,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太小,与他们沟通工作上面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谭。因此,孩子想要什么就给钱去买什么,不想掏钱的时候,就训斥孩子,这样的举动并无益于我们维持父母形象,也让无辜的孩子成了“牺牲品”。为了让孩子更合理地消费,让他们知道养育的辛苦与不易,我们应该适时提起自E-f-作上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赚钱辛苦,不能一看见喜欢的就向爸爸妈妈要钱去买,不买就闹。这样,既恢复了孩子的知情权,也能让孩子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从心里产生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日后,当孩子再次看见喜欢的东西想要购买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赚钱不易,会思考完毕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其次,从生活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我们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而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我们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从幼年时期开始培养孩子。比如饭后要求孩子主动收拾碗筷、自己的小衣服可以自己洗涤、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等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办,而应该给孩子发挥的机会。孩子经常锻炼,自然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当然,一切不能操之过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及个性特点来具体引导、耐心培养、热情鼓励。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爱做家务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一举两得,我们做父母的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我们一直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恶劣态度而感到困扰不安,那么,我们对待自己的长辈是否就有良好的态度呢?孩子的好习惯是我们培养的,那么,孩子的坏习惯是跟谁学的呢?答案也是我们自己。孩子的模仿力与观察力都很强,我们对待自己的长辈是什么态度,孩子对我们就是什么态度,这就是最直接的影响,我们就是孩子或好或坏的榜样。所以,我们在工作之余要多与老人相处,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长辈。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另外,在校园里要照顾好孩子,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的自暴自弃应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我们能看到天才却看不到白痴!难道我们已经不屑于去关怀那些智力不够好的孩子吗?教育的目的是不是应该首先在于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到自己生命的不可忽视呢?这样,当他们走入社会,即使他只是一个摆地难的,是一个扫马路的,是一个看大门的,他也懂得尊重自己从而懂得尊重别人呀!一个人,生活在尊重中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尊重生命, 人性评价 篇7

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 以人为本” 的思想, 始终坚持以“ 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展开评价。 评价更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每一个学生, 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在评价中感受进步, 增强自信, 快乐成长。

一、课堂中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 有效的课堂其实是在一个个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中展开的。 教师要充分认识评价在教学中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作用。 特别要善于利用评价激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产生高质量的思维。

1. 承认差异, 运用多种评价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所以我的评价不只看一个方面, 也不仅仅体现在口头上, 在我的课堂上不会只看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 还会从预习情况、课前准备学具情况、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声音是否洪亮、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否会倾听、叙述是否清楚有条理、课堂作业是否独立完成、能否主动帮助他人、回答是否有创造性……来考虑; 除了口头评价外 ( 如: 你的声音真洪亮!你的思路很清晰! 瞧, ××坐得真直! ) , 还会适时地给学生一个微笑或一个赞叹的手势 ( 如: 向他竖起大拇指) 等。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发扬学生的优点

我的课堂改变了以往只有老师评价学生的方式, 在老师评价的基础上加入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 这样多方参与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每一位学生, 对他的认识能更加全面。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放大了学生的优点,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二、作业采用激励性评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作业评价已经逐渐由百分制改为等级制, 其目的主要是淡化甄别的功能和分数的意识。 但从具体评价的功能上进行考察, 这种变化并没有引起质的变化。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们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来评价, 因为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 在作业评价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巧妙利用符号, 促进学生发展

用红笔打“ √”或打“ ×”是我在评价学生作业中经常使用的传统符号, 但我发现比较多的“ ×”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现在, 我在学生作业的错处画商量好的特殊符号, 让他们在符号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正。

比如, 一道题只是某处错了, 就在错题下打一道横杠, 表明此处需要改正, 指出他的粗心。 对算理和解题思路不清楚的, 在题下画一条波浪线和一个问号以示对此题的不解, 期待学生的改正。 对于作业完全正确的而书写不够规范的, 只打一个优秀, 做得既正确又工整并有创新解法的, 就打优秀并加一颗☆。

每次发作业的时候, 我看到大多数学生都会急切地翻开作业, 看到会说话的“ 符号”时, 都能从我的评改符号中读到老师的要求与期待, 有的欢喜, 有的后悔, 有的沉思, 大都在忙于纠正自己的不足。 这样我的评价符号起到了预期的作用, 学生的每次作业都充满着期待与进取的动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增强了。

2. 评语充满赞赏期待, 充分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 被尊重, 被赏识的需要。在作业中我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 运用不同的赞扬和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 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 越来越有自信。

我在评改学生的作业时, 以评语的方式向学生表达了对他的期待与赞赏, 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越来越高了, 数学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对于爱动脑的学生评语是:“ 你与众不同的见解, 真让人耳目一新”;“ 你真棒! 老师还没想到这种做法, 我得向你学习”; 而对书写潦草, 尚欠认真的学生, 给的评语是:“ 做得很好! 如能把字写的再漂亮点, 就更好了。” 对作业认真, 字迹工整, 但内容有错的评语是:“ 多漂亮的字呀!要是再仔细一点就好了! ”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 我运用不同的赞扬和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如“ 大有进步, 再加油! ”“ 你真棒, 有这么大的进步, 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 继续努力, 相信你会更好! ”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因为我的课堂尊重学生个性, 实施人性化评价, 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渐渐有所增加, 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 在我的课堂中, 学生们发现: 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 筛子”, 而是激励他们发展的“ 甘泉”。我在评价中运用的启发性的引导、赞叹的微笑和手势、能说话的符号、充满鼓励期待的评语, 激励上进的等级竞争机制,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融洽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教师、家长对教学评价方面也越来越关注, 应该说,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展开评价, 尊重学生生命, 实施人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每一个学生, 促使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在评价中感受进步, 快乐成长。

相互尊重应从孩子抓起 篇8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有什么样的父母, 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 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 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受到尊重, 得到爱心的熏陶, 萌发自信心、上进心, 才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体会到相互尊重的快乐。孩子好模仿, 思维具体形象, 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 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关心同事、让座、扶老携幼等到细节都是如此, 要求孩子做到的, 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 父母一定首先不做。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 要什么给什么, 而是追求尊重与需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家长, 爱孩子、尊重孩子, 应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价值, 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因此, 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尊重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 相互尊重是对综合素质的教育, 也是对幼儿终身受益的教育

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认识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尊重是了解孩子的前提, 一切教育都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幼儿园教育孩子指导纲要 (试行) 》中强调, 幼儿园教育要以人为本, 应以尊重幼儿而且要尊重所有的幼儿为前提。尊重是对幼儿的信任与鼓励, 信任和鼓励是一种教育力量, 也是一种动力, 它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 保持健康的心理, 并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幼儿学会尊重老师、尊重同伴。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 把尊重教育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 相互尊重是对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 也是使幼儿终身受益的教育。

(一) 相互尊重, 体现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及常规培养中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 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又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中生活, 难免会感到不适。幼儿之间怎样相处, 是摆在孩子面前的一个问题, 我们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 从人本主义出发, 尊重幼儿, 宽容幼儿发展中出现的错误。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常规培养中, 我们要根据情形循循善诱, 对孩子先肯定, 让孩子在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 并愿意改正。例如一次玩积木时, 盈盈哭着告状说:“老师, 帅帅抢我积木。”帅帅理直气壮地说:“我搭的汽车缺一个嘛。”这显然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对别人不管不顾。针对这一现象, 我带孩子们开展小讨论:我缺一个积木怎么办?孩子们想出了许多办法, 如我拿一个其他形状的积木和去换一个自己需要的;客气的请求, 你给我用一个积木好吗?得到别人同意才可以使用;告诉老师自己缺一个积木;帅帅也模仿其他孩子对盈盈说:咱俩换个积木好吗?盈盈点点头, 两个孩子换了积木又高兴地玩了起来。因此, 教育就像一门艺术, 使幼儿在相互尊重中乐意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要学会遵守规则, 如引导孩子饭前便后洗手, 洗手的时候要排队, 教师可以排在队伍中和幼儿一起等待, 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和孩子一样平等, 一样要遵守规则, 并编一些洗手方法的儿歌, 这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洗手的方法, 而且明白了幼儿园生活中的规则, 让孩子们在相互尊重、遵守规则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 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

(二) 相互尊重, 体现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尊重每个幼儿的教育意识和观念, 每个幼儿的生命及尊严都是至高无上的, 因此每个幼儿都应受到老师的尊重并学会相互尊重、友好相处, 与其建立平等的尊重关系。如利用故事孔融让梨、鞋子车等故事使幼儿学会尊重别人、谦让别人、帮助别人、关心别人, 体会到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带来的快乐。尊重幼儿还意味着要关心幼儿、理解幼儿, 关心幼儿是“教育爱”的基本态度, “教育爱”是文化的关怀、心灵的关怀, 它是透过幼儿的种种外在表现, 认识并发现幼儿内心世界的细致变化, 他们想什么, 他们需要什么, 他们喜欢什么, 他们准备做什么。例如有一次, 我组织幼儿绘画活动, 佳佳突然哭哭啼啼地说想妈妈, 她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我走过去蹲下问:“你哪不舒服吗?”她说:“没有。”“那你为什么想妈妈呢?”她说:“因为我没带图画本, 想让妈妈给我买一个。”原来这孩子对绘画很感兴趣, 我说:“我帮你想个办法, 老师给你几张图画纸, 把它折成图画本吧!”她接过来, 高兴得笑了, 然后在走回座位的过程中, 回头对我说:“谢谢老师!”理解幼儿就是让我们带着一颗童心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立场来对待他们的行为的需要、兴趣表现, 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尊重关系。教育活动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个体差异, 如一节美术课“认识春天”, 我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个体差异, 为孩子们准备了彩笔、小燕子、花、彩纸、胶棒等材料, 让孩子自由选择活动材料画春天、粘春天、折春天、撕春天, 大胆发挥想象和创意。孩子们在互帮、互学、互敬、互爱中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完成了美术作品, 这样, 孩子们自然也会喜欢老师、尊重老师, 并学会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为孩子们创造了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 使教育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教育紧密结合, 为幼儿营造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

作为教师我们非常清楚, 家长和我们是实际意义上的合作伙伴, 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教育幼儿, 使他们得到良好的发展。相互尊重是建立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家园共育是世界幼教改革的趋势, 大教育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庭与幼儿园的沟通是很重要的, 它能建立起相互的理解与合作。为幼儿营造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 需要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我们本着尊重、理解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运用师幼互动、幼儿之间互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合作等方式, 对幼儿进行相互尊重的教育, 帮助幼儿学会学习、学会体验、学会表达、学会负责、学会判断、学会关怀、学会理解、学会合作、学会竞争, 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我们利用家园联系册、电话、公开课、亲子游戏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 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 使幼儿园教育能得以延伸。同时, 相互尊重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 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因此, 相互尊重的教育还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联合关注, 共同来营造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

尊重,对待孩子的法宝 篇9

尊重孩子, 就是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尊重孩子, 就是对于孩子自己做的决定要尽量减少干涉。当孩子做一件事时, 父母要把规则提前讲好, 在这个规则中, 孩子是自由的;越过了这个规则, 无论孩子再怎么哭闹, 父母都要坚持最初的约定。一般来说, 孩子会很乐意在规则中行事。

那天去幼儿园接孩子。淘淘说:“妈妈, 我想再玩一会儿, 行吗?”我想了想说:“可以, 那再玩几分钟?”淘淘说:“10分钟。”我说:“好。”然后在旁边看他玩。他同班的小朋友也和妈妈说了同样的话, 但他妈妈说:“不行。现在走, 赶紧回家。”孩子开始大哭, 妈妈继续在旁边数落:“哭什么哭, 不许哭, 你看这么大了谁还哭!”自始至终, 孩子都在哭, 妈妈都在旁边焦躁地训斥, 但其实到最后, 两个小朋友几乎是同时离开的。不同的是, 淘淘牵着我的手高兴地往家走;而那个小朋友和他的妈妈谁都不开心。其实, 如果家里没有急事, 让孩子玩一会儿又有什么关系呢?等有事情时不妨把理由告诉孩子, 孩子多半都能理解。

很多时候, 父母相对于孩子的天然优越感让当父母的只会教育孩子、教训孩子, 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不是家庭的附属品, 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理应得到尊重。怎样才是尊重孩子?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就是, 你怎样对待成年人, 就应该怎样来对待孩子。有一次, 听一个妈妈说, 孩子总跟她顶嘴, 她说不过孩子, 气急败坏地打了他。假设是成年人在跟你探讨问题, 你理屈词穷, 那你会打对方吗?肯定不会,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孩子。

走进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 篇10

1.“蹲”下来听孩子说

“真的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那就变成一个孩子吧!”老师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就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 “蹲”下来认真地倾听孩子说他们的心里话。

有这么一个案例, 曾经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在看一个雕塑家在对一块石头进行雕凿, 当雕塑家用了一天的时间终于把一匹马雕凿出来的时候, 这个孩子就问这个雕塑家:“你怎么知道这块石头里面有一匹马呢?”成年人都知道, 石头里面是没有马的, 马是雕塑家雕凿出来的, 而孩子的想法却与成年人的不同。这就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 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就不会让孩子完全敞开心扉, 把自己心里的所想所感一一告诉你, 只有常常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了解了孩子的想法, 我们才能拥有那孩子般晶莹透亮的眼睛像孩子一样去看待这个陌生且新奇的世界, 从而理解孩子那常常让我们感觉莫名其妙的行为。

又比如我班里有个名叫林子樱的小女孩, 她就很讨厌和父母说话, 因为父母并没有“蹲”下来听孩子说。一次, 林子樱想报名参加一个音乐兴趣班。妈妈听了之后便说:“学音乐肯定会影响学习啊, 不行!”而且妈妈还一再强调, “音乐不是小升初考试的科目, 不需要学。”林子樱几次想解释都被妈妈“不可侵犯”的语气吓回来了。她只好选择沉默而且学习成绩也一日不如一日了。父母应该“蹲”下来认真倾听孩子说话, 即使孩子做的事情真的不对, 也不能急于责备, 而应该认真地询问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让孩子打开自己的心扉。父母高高在上的态度和不容侵犯的权威往往让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 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许多老师潜意识里总喜欢从孩子的话里挑毛病, 他们倾听孩子说话也是为了矫正孩子错误的想法。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老师们却常常因此打断孩子的话, 让他们失去了说的兴趣, 导致老师难以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我班有个男孩叫黄宇杰, 性格活泼开朗, 与老师关系十分融洽, 老师让他管好班级钥匙。有一次, 老师问小泉:“为什么今天连续两次迟到?”黄宇杰懊恼地说:“爸爸不送我上学。”我听了以后非常不解, 但我知道孩子平时都是提前到校打开教室门, 所以没有打断孩子的话, 继续引导孩子说出原因。原来黄宇杰爸爸把摩托车卖了, 没有车子送女儿上学, 所以今天迟到了。我听了之后, 告诉黄宇杰:“没关系, 你已经为班级做了许多好事, 大家会感激你。”黄宇杰听了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 便不再懊恼了。孩子在说话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 尤其是当孩子的一些想法或者做法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时, 一定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原因, 不要盲目地进行指责, 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关闭心扉。

3. 倾听孩子的委屈

和蔼可亲的老师是孩子最想依靠的人, 当他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也最想向老师倾诉。我班的伊思情同学今年7岁, 她父母离异, 亲爸再找个后妈。有一次, 伊思情被后妈误会而被挨骂, 心情很不好。其实我也从伊思情奶奶那里得知了, 但是看到伊思情很沮丧, 我便告诉她:“有什么烦恼的事情, 告诉老师, 或许老师可以帮你!”于是伊思情就把整件事的原委告诉了老师:“其实我是在做作业, 没听到后妈叫我, 却被后妈误会了, 你说我冤不冤啊?”我听了之后便安慰伊思情, 并让她理解后妈。而且肯定地说一句:“孩子, 我理解你, 你受委屈了。”还有一次, 她红着眼睛, 静静地做在座位上, 我看到了, 连忙走过去, 小声地问:“你不舒服吗?”她很生气地说:“弟弟把我的作业撕了, 后妈又骂我没照顾好弟弟, 弟弟他太不讲理了。”我告诉伊思情:“你长大了, 懂事了。你以后好好跟弟弟讲故事, 让弟弟明白道理。老师相信你能行!”尊重孩子心理需求, 倾听孩子意见, 允许孩子保留合理的时间自由权利, 从情感上接纳孩子, 孩子乐于向教师敞开心扉, 乐于接纳教师的教诲。

4. 告诉孩子我想听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渴望别人倾听时,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告诉孩子我想听。如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 他不敢说话, 原因是奶奶经常批评他说话不清不楚, 很厌烦和这孩子讲话。孩子在这种生活环境下, 干脆闭口不说。后来我告诉这孩子, 我愿意听他说的每一句话, 小孩半信半疑, 开始一天就说那么一两句话, 渐渐的他在我的鼓励下, 每天增加了说话量, 如:他今天几点起床;自己叠被子;还自己走路来学校;在路上看见几个学过的汉字……我一直表杨他有进步, 孩子听了很高兴。后来慢慢的他没有戒心, 敢跟我说说他的想法, 我都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 虽然他的意见有时候偏颇, 甚至不正确, 但这都是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认真听取这些意见, 可以帮我们了解孩子, 有助于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最终会有利于我们和孩子沟通。而且在倾听的过程中, 我们还应该及时地对孩子的想法表示肯定, 例如说一句:“老师跟你的想法一样啊!”

总之, 试着去学会倾听吧, 你会让孩子更加喜欢你。倾听是帮助孩子更好的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倾听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正常思维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老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 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相信老师的用心倾听一定会换来孩子们对老师的信任和认可, 也一定会换来那一把开启孩子们心门的钥匙。

摘要:倾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 不会倾听孩子心声的老师永远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他们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也是盲目和无效果的。倾听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倾听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正常思维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老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 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

爱孩子,先尊重孩子 篇11

对此,有关家庭教育专家表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以孩子为本”,重视孩子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那么,家长们是怎样来“爱”孩子,让其感觉自己像“宠物”的呢?

物质上溺爱、包办

“宠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如今很多家庭里,几个大人整天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对于“双独夫妻”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比如,留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吃,给孩子买名牌衣服穿等。还有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每天早上父母提前起床,帮孩子把衣服穿好,将牙膏挤在牙刷上;平时孩子也不需要做家务活,所有的家务都由父母包下来。

行动上限制、命令

“宠物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没有行动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失去了个性和创造力。

凌女士对五岁的儿子非常保护,以“安全”为由限制孩子的行为。孩子想玩地上的泥巴,她说:“地上太脏了。”;孩子想爬树,她说:“太危险了,掉下来摔伤了怎么办?”;孩子吃完饭想自己端碗进厨房,她说:“不用了,万一打碎了会割破手流血的。”……如今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看看她的脸,得到她的首肯才动手去做。对此,凌女士的看法是:“现阶段,安全和健康应该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次要。”

从孩子出生,很多父母就开始按自己的想法去“规划”孩子的人生。从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到读什么兴趣班、学校,无论大事小事,孩子的一切都必须听从父母的指挥,父母才开心。如果孩子有任何反抗,父母就认为孩子“不听话”、“叛逆”。

精神上俯视、发泄

“宠物孩子”:惧怕家长,容易焦虑。

小菲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每次家庭聚会的时候,父母总喜欢叫小菲表演一下唱歌,她一开始还挺乐意的,后来表演多了就不愿意了,每当此时,父母都觉得很没面子,不停地跟她说:“唱首歌吧,大方一点,不要扭扭捏捏的。”在父母的再三要求下,小菲唱了,虽然亲朋好友夸奖连连,父母脸上笑开了花,但是小菲却闷闷不乐。她觉得自己就像供大人娱乐的高级“宠物”。

黄女士平时工作很忙,三岁的孩子交给老人带,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孩子都喜欢黏着她,要她讲故事、做游戏等。黄女士心情好的时候就跟孩子好好玩,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容易拿孩子来撒气,例如当孩子要求讲故事的时候,她会说:“我上班都累死了,你自己看吧,都这么大了还要妈妈讲,真没用!”当孩子哭闹的时候,黄女士也容易情绪失控,大声吼孩子:“上班都烦死了,回来还要被你烦,走开!”孩子听了往往哭得更厉害。

专家支招

蹲下来聆听孩子心声

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黄玉华老师表示:如今“宠物孩子”的现象挺普遍的,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就喜欢说“孩子像小狗,不打不听话”。这位家长把孩子从小交给老人带,上小学才住在一起,结果孩子不听她的话,她就打。她以为这样很简单,结果后来出大问题了,孩子跟她拧着,不肯上学。还有一位男家长,视女儿为“高级宠物”,通常忙起来几个月都见不上一面,有时间了,就抱女儿玩一玩,女儿不肯让他抱的时候,他还生气地说女儿不乖。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阐述了应赋予所有儿童的基本人权:生存的权利;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保护他们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权利;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在孩子幼小的世界中,大人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这就从心理上造成了大人和孩子无形中的不平等。家长跟孩子交流时,应该蹲下来,直视孩子的眼睛,让孩子有一个和家长平等对视、平等交流的机会。

家长应尊重孩子“人性”的一面

家长把孩子当成宠物来养,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漠视孩子的权利。一是父母侵害了孩子的生存权。主要表现是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热衷给孩子“加码”;有些父母粗暴管教,家庭失和,成为孩子健康生存和发展的障碍。二是父母习惯“以成人为本”,而不是“以孩子为本”,忽视孩子的发展权。三是剥夺孩子的参与权。只有这三种失当行为得以纠正,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此外,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有很多家长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孩子懂得多,才把孩子养成了宠物。

尊重孩子, 从教育行为开始 篇12

一、尊重, 深刻地改变了我对学生的基本态度乃至于管理学生的细枝末节

现在, 让学生帮着收发作业, 我会由衷地说一声感谢, 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视为理所当然;找学生谈话, 我请学生坐下来说, 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学生迟到, 我会做手势请他轻轻走进教室;学生犯错误, 我不会轻易使用“请家长”这一杀手锏……尊重学生, 改变一些教育管理时的习惯, 带来的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班级可贵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尊重, 深刻地影响我的课堂教学

现在, 讲课时我会捕捉喜欢“插嘴”学生智慧的火花, 而不是对他翻白眼;讲完课后我会习惯地问学生“我讲明白了吗”, 而不再是问“你听懂了吗”;我不会再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自顾自地赶进度, 而是根据课堂上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努力去创设真实、宽松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在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同时, 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了知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我正好赶在新课程改革的第一线, 我发现新课程的理念正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选修模块、研究性学习、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以尊重去解读新课程的理念, 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三、尊重, 更重要的是养成了我反思教育的习惯

平日里的我在教育工作中保持一颗真诚、敏感的心, 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咀嚼和反复琢磨, 并及时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教师节, 一个已经上大学的女生来看我, 一起聊天。她说到上小学时太胆小不爱说话, 上大学后很不适应, 如果上小学时我能够上课多提问提问她, 给她点锻炼机会就好了。我说:“你那时太文静, 提问题时总是脸涨得通红, 磕磕巴巴, 我怕你不好意思, 所以尽量少你, 只要你认真听课了就行了。”女生笑笑说:“我那时是特别怕老师提问我, 我站起来就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不过其实我又想让老师提问我, 毕竟对我也是一种锻炼嘛。”

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她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一直自认为当时自己少提问她, 少让她窘迫, 是在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现在重新反思一下, 这种尊重恐怕是太肤浅了, 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 只是自己想当然, 而且不提问这样的学生恐怕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省事, 怕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罢了, 骨子里还是教师为中心的习惯在作怪, 这种做法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六年了为什么还没有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呢?为什么不多给这样的学生搭建平台, 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呢?这个问题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教育的内涵;尊重教育规律, 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教育规律而不是按个人主观愿望去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发展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笔者在思考中学习, 在交流中成长, 在促进了学生人格发展的同时, 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尊重、反思, 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经过多年的教学, 我形成了一个工作成长的定式——尊重学生, 反思自己。要仔细地品味, 要以价值导向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就像林从德教授那句:“优秀的教师=教育过程+教育反思。”

对于这句名言我是这么理解的:在养成反思教育习惯的基础上, 在教育工作中保持一颗真诚敏感的心, 对那些细小的、微常的事情用心去体会, 用批评的眼光去审视, 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去发现、去咀嚼, 及时、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那么, 自己就会成长起来。比如我以前在课堂上经常问的“听懂了吗”转变成了现在的“我讲明白了吗”。按照课堂上学生的需要来讲课, 做到按需施教, 按照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我的课堂教学, 而不是按教材, 不是教材教人, 而是教书育人!

尊重是阳光, 尊重是一朵朵绚丽的花朵, 尊重是桥梁, 尊重是天平, 尊重是魔方……尊重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奥妙。我在想:“用什么来形容尊重呢?”我想尊重就是一个“人”字的一捺, 所以能够成“人”字永远离不开这一捺, 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 老是就那么一撇, 那么他就不能称为完人, 人贵在相互扶持、相互支持。因此我想, 尊重学生也该归结为“人”的问题。尊重可引领我们师生走向一个和谐发展之路, 走向一个幸福人生之路, 这正是现在教育的关键问题。于是我进一步这体会到了尊重教育的内涵:尊重教育的实质——尊重教育规律, 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教育规律办事, 而不是按个人意愿去实施每一个教育行为。要把尊重变成自己自觉的教育行为, 是我从教20年来的经验总结。

上一篇:数学教改趋势研究下一篇:图书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