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2024-09-10

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共19篇)

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篇1

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幼儿教师服务的对象是一群手脚软弱、蒙昧无知的三尺孩童,他们对教师充满着敬爱。而浙江温岭女幼师颜艳红“虐童事件”让人不寒而栗。这种行为让人憎恶。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我们是“园丁”“导师”“桥梁”要为他们做好引路人,不是去摧残他们幼小的心灵,我们要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要搞好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尊重孩子,这不仅是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原则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而且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师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是调动孩子们积极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而不应自以为是,专横武断,以粗暴的、不民主的、不人道的态度对待孩子,更不能对孩子体罚或变相体罚。

广大的幼儿教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态度,怀着一颗爱心去教育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

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篇2

十几年前, 我还是一个懵懂学童, 站在白发苍苍的老师面前接受教育, 心中充满崇敬, 但又诚惶诚恐;今天我已为人师表十五年, 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心中的惶恐丝毫不弱于当年。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 我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我的学生, 又该给自己一个什么定位?在这几千个日夜里, 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索这个问题。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 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所谓尊重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以树立他们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进而促其自我教育, 提高教育效果的一种方法。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 其中“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学生进入中学阶段, 生理和心理上不断成熟, 独立意识增强, 有一种成人感, 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教育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和实际基础上的。尊重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情感

当代中学生内心世界丰富, 情感细腻脆弱, 一旦学生有某种需要, 向老师吐露真情, 老师一定要尊重这份情感, 加以珍惜、爱护、引导。例如, 一次考试中, 一位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女生考得不好, 她情绪低落, 给我写了一封信, 说:“老师, 求您千万别让我妈妈来参加家长会了, 我不想让她伤心, 我以后会赶上来的, 好吗?”面对学生敞开的心扉, 面对这份真情, 我为难了。如果不同意她的请求, 就是漠视了她对老师的信任和一片真情, 思虑再三, 我对她说:“老师尊重你的感情, 也相信你。但你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她点点头, 眼里闪着泪花笑了。从此, 她刻苦学习, 在期末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 但在人格上与教育者是平等的。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 并竭力维护自己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 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 有助于克服自身的弱点。反之, 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受到挫伤, 就会失去自信, 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

教学相长, 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 求异求新, 尊重教育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 充分尊重学生意见, 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自由, 发挥其创造性。

尊重孩子,才能事半功倍 篇3

在同龄的孩子里,赟属于瘦小的那一类型,小眼睛、单眼皮,但眼神里透着一种狡黠,看上去古灵精怪的。果然,初次“过招”,我就领教了这小子的厉害。

在大家介绍各自名字的时候,赟不时淘气地插话。人家说自己叫“柱”,他会说:“是铁柱子还是木柱子?” 人家说自己叫“贺”,他会说: “是仙鹤的鹤吗?”总之,搞怪数他厉害。到最后,他居然连我也不放过: “老师,你也说说你名字的来历呗。”孩子们听了纷纷起哄,要我也讲一讲。“好小子!搞怪搞到我头上了!”

“那好吧,不过要我讲可有个条件,你们答应了,我才讲。”我逗他们。“好!”大部分的孩子都一口答应了,唯独赟不干:“老师,你得先说你的条件,看我们能不能做到,这样才公平嘛!” 见有人出头,其他孩子也纷纷“响应”。

为了让他们觉得我是“公平”的,我还是决定退让一步。“好吧,我讲完故事之后,你们都要送我一份礼物,至于什么礼物,我讲完才能说。但是我保证这是你们都能做到的,行不行?行!” 我连问带答,口气不容置疑。孩子们哄然大笑起来。讲完之后,我说: “我的条件就是,在你们的写绘本上画下这个故事送给我。谁要是做不到,以后就别想听我讲故事了。”

放学的时候,赟听到我与他妈妈分享今天发生的事,小脑袋一歪,不服气地说:“老师,你就是得先告诉我们你提什么条件,我们才能答应啊,万一我们做不到怎么办?这样才公平。”

“那你觉得老师还算公平吗?”“还行吧!”这小子居然给我这样一个评价。听赟这样回答,站在旁边的妈妈扯了一下赟的胳膊:“你怎么和老师说话的!”我一边拦住赟妈妈,一边转身轻轻拍了拍赟的小脑袋:“臭小子,你等着,总有一天我会让你把那个‘吧 字去掉,你得说‘老师,你很行!”站在旁边的赟妈妈听了,哈哈地笑出了声。

班级萤火虫父母委员会开始组织周末活动了,以前大多是在附近的公园做游戏、讲故事,参与活动的也是妈妈们居多。赟的爸爸特意给我写信建议:“孩子的成长除了需要妈妈,还得有爸爸们的参与。希望组织活动的时候,让我们这些做爸爸的也有机会出一份力。”我认真思考了赟爸爸的建议,觉得他提得非常好,就一面鼓励爸爸们多参与组织活动,一面也注意调配好自己的时间,尽量参与进来,为孩子们准备更丰富的内容。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父母委员会的爸爸们决定组织孩子们去较远的郊外植树,还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卡片上挂在树上。赟妈妈看了赟写的卡片后,问赟:“你怎么写‘想听一个送给自己的生日故事,而不写‘希望自己考试考一百分之类的啊?”赟一本正经地说:“那是你的心愿,又不是我的,我为什么要写啊?我的心愿卡当然要写我想的,才不会写你们要的呢。”

有时候我也会焦虑。孩子们的状况因为受到周围环境,尤其是家庭的影响,总是会有反复。一次给父母们的信上,我给他们讲了一位同事说我的话:“在咱们这里的孩子身上做新教育实验,无异于在沙漠里种花。你还看不出来啊?没那个土壤。” 对此,我也颇多无奈。赟妈妈在回信中,提到了她和儿子的一番对话,让我异常震动。

“儿子,你看你们老师在你们班里做了这么多,真的是如同在沙漠里种花一样。让你们开出朵花来,那可真是不容易啊。”“妈妈,我们为什么非开出朵花啊?我宁愿是窗外的四季青,风吹雨打都不怕,在冬天都是绿的。我不做花,花太娇嫩了。”赟妈妈在信的最后写道:“孩子的想法让我挺吃惊的,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说了。”

读了赟妈妈的回信后,我决定利用班会课,和大家分享这个“种花”的小故事。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两个词语:花、种子,然后问大家: “你们觉得你们现在是谁呢?将来想成为谁呢?”

因为我们读过《小种子》这首儿歌,孩子们很快回答:“我们现在是一粒小种子,将来要开出一朵花。”我偷偷看了赟一眼,发现他只是看看黑板看看我,并没有说话。我一边顺手在花的前面加上“兰花、梅花、玫瑰” 等字,一边继续问:“你们是这朵花吗?是这朵花吗?是这朵吗……”孩子们一会儿回答是,一会又说不是,完全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最后,我写下了“四季青”三个字。我对他们说: “四季青也是开花的。”我发现赟正使劲瞪着眼睛,有点诧异地看着我。

我对大家说:“成为谁,是你们的选择。”我一边说着,一边在那些花名的旁边继续写下“坚强、勇敢、自信”等词语。“当你们选择坚强,你们就会开出一朵坚强的花;当你们选择勇敢,你们就会开出一朵勇敢的花。只要你们是努力向着美好成长,努力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我知道,这些话或许孩子们还不能听懂,但我相信,他们早晚会懂的。

而赟呢,真的越来越像一株四季青了。一个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赟和泰撞到了一起,赟个子小,一下子摔倒了,嘴角血流如注。大家都被吓坏了,李老师一边打电话给赟的妈妈,一边赶紧带着他去了医院。赟不仅没有哭,看到我和李老师着急的神态,他还一个劲儿说:“没事,我没事。”

经过医生诊断,赟的一颗门牙被撞断了,如果不能重新长出来的话,有可能还需要植牙。泰的妈妈闻讯赶来,向我们表示:先给孩子治疗,医药费她来付。而赟的妈妈呢,也很通情达理地表示体谅泰父母的不易,坚持自己负担医药费……

赟妈妈告诉我:“看到孩子受伤,脸和嘴肿得都不能吃饭,我心疼得直掉眼泪。但是孩子的坚强又让我们很欣慰。从头到尾,孩子都没有哭。他还安慰我说: ‘妈妈,没事,以后我小心点儿,不让你们担心。”

我想,赟妈妈的眼泪,不仅是因为担心,更多的是欣慰吧!

1.孩子拥有奇思妙想,是因为温馨的家庭给予了他们极大的自由

从孩子课堂上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和那些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赟在家是处于一种自由而舒展的成长状态的。赟的父母也是难得的为了陪孩子,愿意并能随时调整自己工作时间和生活节奏的父母。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赟才会有“我不做花,要做四季青”这样的想法,才敢说“那是你的心愿,又不是我的”这样的话。而且,赟的父母和老师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借此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对比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进行反思。同时,借助老师的处理建议,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断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巨大财富。

2.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而父母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其实就是在教孩子如何体会幸福。比如赟被撞断了牙齿之后,赟的父母体谅泰的父母的不易,决定自己负担医药费。这是在告诉赟:“宽容别人是一种幸福。”赟妈妈看到儿子因为嘴疼吃不下饭心疼得掉眼泪,这是在告诉赟:“爱你,对你受到的伤害感同身受。”不知道赟的父母是否真有这样的教育自觉,但事实上,这对父母的确给儿子树立了好榜样。所以赟才会说:“以后我小心点,不让你们担心。”

1.不要让那些极有个性的孩子,成为老师的“灾难”

有个性的孩子,往往因为他们太有思想了,一不小心,老师就有可能因为束手无策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来遏制他们,这样势必会压抑孩子自由成长的天性,从而导致异化。反之,如果老师引导得法,他们又极有可能成为老师和整个班级的财富,因为他们的奇思妙想会影响和感染大家,把大家带到思维的更深处。

2.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尊重孩子,才能事半功倍

从孩子写心愿卡这件事,可以看出赟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孩子。他不仅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想要的,而且还能讲出自己的理由。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一定要小心呵护他们个性思维的嫩芽。切记任何时候都要耐心听完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急于打断,更不要轻易给出自己的建议。否则,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导致孩子原本极具灵性的思想变得僵化,从而失去真正的自我。

教育孩子应从尊重开始 篇4

“教育应从尊重孩子开始,这是最重要的。”谈及家教心得,高晓曦的母亲张平说出自己的体会。

晓曦3岁半时,张妈妈想让女儿学钢琴,并花几千元买了一架电子琴。但女儿只在兴趣班上了一节课便说:“妈妈,我不想学电子琴了。”张妈妈当时虽然很气愤,但还是耐心地问她想学什么,女儿说想学画画。于是,高晓曦从3岁半开始学画画。

读6年级时,晓曦迷上了电脑游戏,张妈妈感到很苦恼。有一次,张妈妈检查书包,发现女儿在作业本上写小说,已有一万多字了。“土地上不种庄稼,就会长杂草。”于是,张妈妈告诉女儿:电脑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以写小说,不懂的`还可以上网查资料,妈妈相信你能写出优美的作品来。没想到,这一句话,女儿就坚持写作好多年。

《尊重每个孩子的权利》教育随笔 篇5

《尊重每个孩子的权利》教育随笔

我们班有一个叫陶陶的小朋友,他人如其名,聪明但很淘气。每次家长来送他的时候都不忘叮嘱一句“在幼儿园要听老师话啊!”在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时,他常常管不住自己,不是离开座位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就是直接干扰其他小朋友。开始,我用暗示、鼓励等方法来约束他的行为,但效果并不明显。在一次教育活动中,陶陶又不停地向旁边小朋友的腿上靠,老师多次提醒仍无济于事。于是,我便很生气地请他离开了集体,并郑重地告诉他:“你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如果能改正地话我会再请你回到集体中;如果做不到,只能坐在这里停止游戏。但你有选择的权利,懂吗?陶陶点点头,但似乎并未完全明白这些话的含义。我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想一想,然后继续带领其他幼儿游戏。过了一会儿,陶陶明白了自己行为的后果,渐渐坐不住了,他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于是举手恳求道:“老师,我想和大家在一起游戏。”“你能做到遵守规则不影响大家吗?”我态度亲切地问。“能。”陶陶肯定地点点头。结果我发现这个办法很见效。直到教育活动结束陶陶都没有做出任何不当行为。这说明幼儿懂得了尊重他人的`权利,就会有效并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让幼儿学会尊重是良好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前提。只有学会尊重别人,你才会被尊重!

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篇6

作家屠格涅夫说: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

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

有远见的父母,即使再爱孩子,也舍得他承受这4种苦。

1、独立的苦

还记得去年朋友圈的刷屏故事“番茄炒蛋”吗?

一个初到美国的留学生,想要做番茄炒蛋招待自己的同学。

然而他既不知道怎么打鸡蛋,也不会切番茄,更不知道炒菜是先放鸡蛋还是番茄。

于是他发语音向国内的妈妈求助,妈妈赶忙发了语音指导,但是男生还是不明白。

没有办法,妈妈只好自己亲身示范一次,录成视频发给了儿子。

在母亲详细的指导下,男生终于完成了那道最普通最基本的中国传统美食,并且得到了同学们的称赞。

直到视频最后,男生才意识到妈妈是凌晨4点钟起床给他示范了如何做番茄炒蛋。

很多人被视频感动,称赞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但更多人看到的是男生的不独立,都是可以结婚生子的年龄了,遇到这么点小事,首先想到的竟然“找妈妈”,妥妥的妈宝。

现在上小学的小朋友都知道,有啥不懂可以问百度,在国外可以问google,怎么就非得弄到大半夜让妈妈起床亲自示范了。

有人心疼视频中的妈妈,不可否认她的一片爱子之心,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造成如今局面的也是他们。

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没有教会孩子独立,等到孩子走远了,就不得不吃“不独立”的苦。

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彭凯平说:

真正的教养不是在温室里栽培植物,而是帮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时教会他们独自面对世界。

但父母往往爱子心切,常常说:“你只管学习就好了,其他的不用担心。”

于是事事替孩子做,事事替孩子着想,这并不能说错,但父母能养孩子一辈子吗?

如果不能,不如放手,教会孩子独立,让他有能力、有勇气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这样即使有天失去了父母这样强有力的后盾,孩子也可以沿着原本的生活轨道,继续前行。

2、读书的苦

端午回程遇到一个老乡,聊了几句,知道他刚刚结束高考。

问他,感觉考得怎么样?他说,比去年好太多了。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他结束了高考,但分数只够去个职业技术学院,父母说让他去复读,他不肯。

反而跟着一帮同学去打工,本来心里也没多大期望,只想着能在9月份开学前,挣个学费。

但没想到会那么少,他们每天辛苦做工,一个月才能挣1000元,虽然包食宿,但住宿环境很糟糕,总是有一股若有若无的尿味。

没几天,一起来的同学有好几个就灰溜溜地跑回去了,他当时想着争一口气,觉得自己还能坚持。

一个月后,要发工资了,工厂却跟他们说,要压一个月再发,他瞬间崩溃了。

适时父母再次说起让他复读,他就回去了,可复读并不容易,但再苦也没有当时打工苦。

他说:“读书是苦,但是是有尊严的苦,打工的时候,常常觉得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干活的机器。”

这一年,他每天早5点半就起床,晚上12点半睡,整整坚持了365天,做完的试卷有一米高。

年少轻狂,总觉得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事情,慢慢走过那个年龄段才意识到,读书是世上最好走的路。

前几天看北大、清华的招生宣传片,内心触动很深。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也好想告诉当年那个觉得读书苦的自己:再努力一把,考个更好的学校,这真的不一样。

孩子无知,但父母是过来人。

在孩子想偷懒的时候,逼他一把,在他想放弃的时候,鼓励他一下,总有一天,他会感谢今天为读书吃的苦。

3、成长的苦

综艺节目《锋味》中,周杰伦曾向谢霆锋大吐苦水,小时候妈妈是拿着藤条督促自己练琴的。

起初,周杰伦跟母亲说自己喜欢画画,于是母亲给他报了美术班,但他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

改学钢琴后,为了让儿子坚持下去,每次练琴时,母亲就拿着藤条站在后面。

要是他弹烦了,或偷偷看窗外玩耍的小伙伴,母亲手里的藤条就会狠狠地打下来。

此外妈妈还给他请了一位非常专业和严厉的钢琴老师,只要弹错,钢琴老师也会拿藤条打他的手。

周杰伦说,当时觉得非常痛苦,甚至想放弃。

现在想来,却是非常感谢妈妈:当初的严厉成就了今天的自己。甚至专门写了一首歌《听妈妈的话》来感谢妈妈。

无独有偶,《向往的生活》里刘宪华也坦言:“非常非常感谢父母。”

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小提琴,他也很抵触,但父母不允许他放弃。

一直到他十一、二岁之前,他一直不喜欢拉小提琴,后来他参加了第一个比赛,从那以后,就开始喜欢了。

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对于困难或者需要吃苦的事情,都会本能的抗拒和逃避,小孩子也不例外。

但当他们走过那段痛苦的时光,收获新的机遇之后,往往会感谢当时那个充满勇气出发的自己和严厉的父母。

《银魂》里说:“在成功的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和技巧,而唯一能够到达终点的秘诀就是——永不放弃,笔直向前!”

为成长吃的苦,终会蜕变成蝶。

4、生活的苦

导演姜文曾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带两个6岁和4岁的儿子,到新疆阿克苏接受军事化的锻炼。

阿克苏地区昼夜温差极大,清早6点半,天气特别冷,姜文就叫孩子们起床,拖他们去跑步,跑不完不准回家。

儿子们不喜欢喝羊奶,他也不惯着他们,除此之外,每天的饮食也按着当地的风俗习惯来。

慢慢的,孩子们从刚开始的不习惯到逐渐适应,姜文说孩子从“豆芽菜”长成“红豆杉”了。

等到妻子周韵前来探望的时候,孩子们不仅皮肤粗糙了,脸上还多了两坨高原红。

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的自理能力提高了,会自己收拾房间,还能帮着打扫卫生。

姜文说,如今的小孩,最缺乏的食物不是营养品,而是苦头。

傅佩荣说,吃苦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而是为了迎向生命的真实面貌,因为在苦难中,生命没有任何遮蔽,可以展示其深度、广度与高度。

吃过苦的孩子,懂得生活的不容易,明白一餐一饭皆来之不易。

他们对于生活的印象,不再局限于课本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而是切切实实的基于当下的经历。

吃过苦的孩子,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他们懂得感恩,更能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也更加坚韧,遇到困难时,他们也要比同龄人更加坚强。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对于孩子同样适用。

教他们生活之苦,带他们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样他们自然明白一切的来之不易。

杨绛先生说: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世上没有白吃的苦,今天吃的苦,都铺成了明天更好走的路。

用尊重教育成就孩子的精彩 篇7

一、做积极快乐的工作者

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 作为一名◎

颜东

教育工作者, 面对各种名与利诱惑, 难免产生职业珍

倦怠和麻木消极的情绪。从统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入手, 采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 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 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转化为高生产力、强执行力。教师需要管理, 员工需要管理, 学生需要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尊重的理念, 达到最佳管理效果。我经常引导我校老师们“万事坚持难”, “责任大于天”。我们尊重自己制定的目标, 也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遇到问题怎么办?坚持, 用“二次创业”激励自己和同伴, 用目标激励自己, 不断向目标靠近。明确工作所处的阶段, 了解离目标的距离, 体

验向目标靠近的成就感, 是我们建立自信、避免倦怠的不二法门。

二、做赏识教育的践行者

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但体现在身体和智力上, 而且还体现在心理上。一棵小树苗, 只浇水施肥而不见阳光, 就很难长成参天大树。现如今的青少年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面临着自尊丧失的威胁, 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对儿童尊重的缺失。想要培养一个自信、开朗、活泼、积极的学生, 为人师者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孩子是一个自然的独立体, 你可以帮助他, 但不能主宰他;尊重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志趣和意愿, 他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尊重孩子不只表现在语言表情上, 更重要的是从内心尊重他们, 尊重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尊重他们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我一直致力于推行让每一个孩子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健康、快乐。任何时候, 我们都不能失去对优秀的尊重, 这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个性迥异的学生。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 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尊重、理解和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需要老师、家长对孩子多激励、多鼓舞, 使孩子树立积极的心态和有潜力可控的概念。

三、做平等教育的推行者

尊重学生, 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而平等地对待学生, 也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育重过程亦重结果, 好的教育过程也必然带来好的教育结果。每一个孩子都是在犯错改错

用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智力、个性发展有差异的学生, 这需要教育者的勇气和智慧, 拥有博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教, 教师一育艺术。定会遇到处于智力落重后边缘的孩子, 也会遇到整天惹是生非的“坏小子”, 教也来会, 很遇快到感心到理自发己展跟暂别时的受阻孩的子儿不童一…样…, 成这为些可孩怜子而到不学校幸育苦思的人, 绪的折磨中有可能一辈。他们对学习的每一次失败当子都受着“我干什么都不行”这个痛成一种痛成子享受被苦的屈辱。认可的快乐和取得进步的满足教师要通过平等和谐的教育手。我段, 想让:每个孩这些孩就子都是含苞欲放的花蕾, 花期早晚不同, 但是接受了阳孩一朵未开还是光雨露的滋润, 花苞每一, 差生就如这个还未朵花都会绽放异彩。开放的花苞一朵花已开, , 我子你怎么还不开们往往把差生, 怎么这么慢和学习好的孩, 真是子比, 笨拿, 快开开了花!否则我就的和它比:的把你掰开。花开有先后, 孩子更是这样, 我们需要耐心精等育待孩, 子等需待要花耐苞心开等放待, , 更要要有关“注花叶苞子心的态成”。长。所以, 教彩教育家孙云就是学会了赏识, 而赏晓说:识的本质就是爱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 是

由一粒种子长成小树, 然后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把尊重作为一种心态一旦成为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信念, 就会化成神奇的力量, 照耀孩子的心灵。只要教育者用爱心启迪孩子的智慧, 善用尊重和赏识来帮助孩子成长, 做到“随爱潜入校, 润生细无声”, 学校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家园, 为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老师一定做一个好的榜样, 持久地去做。赏识是决定孩子命运和教育的方法, 赏识掌握得好, 学生更有动力去学习, 学习的氛围就好。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成才的, 所以赏识造就成功, 抱怨造就失败, 不要让一个天才在抱怨中抹杀, 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 用欣赏、宽容, 理解学生, 用爱心、真心, 爱护学生。孩子一定会绽放灿烂, 成就精彩!

做一个积极、快乐的工作者。不要抱怨, 因为抱怨不如改变, 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 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让我们常常心存爱与感谢吧!一个心怀爱和感恩的人, 自己会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也会令周围的人健康和感到快乐。让我们自己先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来学习和工作, 让我们每个人散发出正面的积极的能量, 做一个积极、快乐、赏识、平等的工作者吧!

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尊重孩子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尊重

幼儿教师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认为孩子不懂事,没脑子,不会思维,自己不会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必须要让老师和家长关心和照顾。所以在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常常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干涉孩子的事情,干涉,甚至代替孩子的选择,处处让孩子们听话,强调孩子们要这样去做,不能那样做。不去考虑孩子的心里感受,没有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必须从尊重儿童出发搞好幼儿教育。

一、尊重幼儿,尊重幼儿发展成长规律

两个字:公平。孩子做能的事就交给孩子自己做。你不要总是暗示自己他还小,培养孩子的小大人意识。尊重一个人就是尊重他的权利与义务。你要让他知道他在这个家有那些权利,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还要去付出那些义务。父母要多用“你可以……吗”?我能……吗?你能……吗?多和孩子聊天,趁此机会多向孩子灌输一种意识:我们是平等地、我们是朋友、我们可以无话不谈。你是有好朋友,你肯定尊重你的朋友,那么就像对待你朋友一样对待你的孩子。

尊重是教育的绝对前提,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待班里的每一位幼儿应做到:公正、公平看待幼儿;包容、理解爱戴幼儿;赏识、激励赞赏幼儿,幼儿才会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尊重,各方面的发展在早期阶段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有时候孩子不原意把他自己的好吃的好玩的给小朋友,但是朋友来家做客了我们就给了,儿子非常生气,这算不尊重孩子吗?我认为在给吃的玩的给儿子的朋友之前,应该先与儿子商量一下,如果他不同意,您应该立马教育他,不能让他就这样任性下去。尊重孩子最重要的是首先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如果您连孩子真实的想法都不知道,怎样做到尊重呢?您可以在散步的时候,与孩子多谈一些社会,人生方面的事,了解他的想法,并及时纠正他不正确的观念。

二、尊重幼儿,塑造幼儿独立人格

幼儿从年龄上是小的,没有形成相对成熟和完整的思维模式。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人格,也有对事物的看法。所以,教师和家长不要因为幼儿小,思想不够完整就不去考虑他们的感受。他们对家长的依赖性强从而导致我们不去考虑他们的感受。直接指示他们去干这个,干那个。殊不知,这样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学会事实动手的好习惯,不要认为他们会给自己添乱,相反,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维,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不同的班级都有不同的教育纲要,幼儿园的活动都系以玩,以游戏为主导,帮助孩子交朋友,与人相处,在玩中学习游戏的规则,使幼儿的身心得以教育。尊重是教育的绝对前提,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待班里的每一位幼儿应做到:公正、公平看待幼儿;包容、理解爱戴幼儿;赏识、激励赞赏幼儿,幼儿才会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尊重,各方面的发展在早期阶段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尊重幼儿,给予幼儿自由空间

早教等同于学习。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观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象力、社会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象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有些家长认为早教就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提前学知识。这是极其片面的想法。早教是以情为先、以养为主、养教结合,重在品格素养和潜能开发的早期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与人沟通的能力、乐观的品质等等,而不单纯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四、要和孩子加强沟通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第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动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规程”所要求的以游戏为基础的活动,寓教育于硌项活动之中。最后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本班有个小朋友发音清准,我益不断纠正,只要他有点进步,我们就给予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现在,发音有很大进步,这些赞美的高速就像一个个小光环一新,老师新手替他们带上。

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 篇9

我们家附近有不少小学,这个时间应该是放暑假了,可是每天能看到好多孩子背着大大的书包去上学,好多爸爸妈妈给孩子报了各式各样的学习班,也不管孩子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兴趣,而是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想法去给孩子施加各种学习的.压力。

我认为这是不尊重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要好好想想,孩子虽然是孩子,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识。他们清楚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可是做爸爸妈妈根本就不会为孩子想这些,说强迫,也不为过。再想想,为什么上学会有寒假、暑假啊?那当然是为了让孩子们歇歇,休息休息。

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篇10

2014年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非常特别的一年,自己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也成为了妈妈,这个对于我来说既熟悉有陌生的身份。熟悉是因为在工作中,我也时刻扮演着孩子们的老师妈妈,而我也更能体会到当妈妈的不易,也体会到家长在面对孩子问题时候的紧张,在以前我总会觉得某些家长把小问题太在意,是因为太宠爱甚至觉得他们有些溺爱,但是,自己的身份转变后,我看待问题的态度、角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

锦天是我们的插班生,他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重读大班的。在开学初,与家长交流的时候,锦天妈妈说:我们孩子之所以要重读一年大班是因为希望孩子更老练一点,为读小学打下更坚固的基础。这也是很正常的想法,因为我们班还有几个重读的孩子和锦天妈妈的想法也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锦天相对于我们班的其他孩子,略显“成熟”!

一次集体的绘本活动,我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自由的讲一讲、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我提问:谁想来说一说呀?这时候,锦天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看着他这么积极,我当然马上请他来说,锦天一字不漏的把绘本的内容全都说了出来,这让我有点不知道该如何应答了,要赞扬他回答的都对吗?如果赞扬他回答的正确,那其他的孩子不就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吗?于是我说:锦天回答的很好,其他孩子也来说一说吧!课后,我把锦天叫到一边,问:你以前听过这个故事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故事的内容呢?”“我是看字的,这些字我都认识,我还认识好多的字呢”原来是这样呀!但是本次绘本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述的能力,对于锦天来说,我这次的教学目的并没有达到,因为他对于识字的他来说根本就没不用观察故事的画面,更失去了想象的机会!

后来我了解到,锦天不仅认识很多的汉字,在数学方面完全具备了小学生的水平,100以内的加减法都难不倒他,而我们现在大班所学的数学认知对于他来说根本就是 “小儿科”,久而久之,我发现锦天对于集体教学活动失去了兴趣,对于我提出的问题,要么是不懈回答,要么是一口说出答案。

在于锦天妈妈交流的时候,我发现锦天妈妈对于儿子的这种情况并不重视,而且锦天妈妈说:我并没有教过他这些呀!都是他自己看书、看电视上学得!做位妈妈,自己的儿子比别的孩子本领大,当然觉得很自豪,但是对于锦天的现状、所处的环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虽然锦天的妈妈不重视,但是作为老师,我有责任、义务让每个孩子在幼儿得到进步。我和锦天偷偷的约定,在集体活动时候,请他当老师的小帮手,听一听其他孩子回答的对不对?如如果其他孩子回答的不对,我就会请锦天来纠正。这可真是个好办法,现在锦天在集体活动时候,比平时听的更认真了,生怕漏下的什么内容。而每次,我会有意的留下较难的问题请他回答,当然他也不是每次都正确,我就适时的纠正,让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会”无所不会,还是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

《纲要》中指出,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教教师的教育要让不同能力的孩子都得到提升。作为老师,作为孩子的妈妈,对于每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篇11

一次,我正在书房里码字,几个孩子居然拿起话筒对着音响唱歌,唱得震天响,而且严重跑调,好不烦人。旁边还有两个顽皮小子在我家沙发上翻跟头,昂昂则是站在一旁拍手大笑。终于我怒不可遏的从房间里走出来,拉下脸没好气地说:“去,去,全都给我回家玩吧,吵死了,以后不许来了。”一群孩子见状,迅速的收敛起他们疯狂的面孔,怏怏地作鸟兽散状走了。人去楼空后,剩下儿子一个人,他很冷清的坐在那低着头不吭声。

昂昂一向性格开朗活泼,在我们居住的附近小区里很有人缘,周围附近的孩子只要一接触他,马上就会和他熟悉起来,并且成为好朋友。但是自从那次他带回家的那些小朋友被我呵斥遣散走后,我发现昂昂变了,天天绷着脸,面对我时也不言不语。我以为他身体不舒服,小心地询问他,才知道原来是昂昂心里寂寞。他说那帮被我遣散回去的小朋友,现在再见到他,都不愿意和他玩了,并且还生气地对他说,你妈那么凶,真讨人厌。昂昂一脸委屈地对我说:“妈妈,我现在没有朋友了,他们都被你得罪了,以后没人和我好了。我除了做作业之外,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好无聊啊,你整天就忙着你自己的事情,也不和我玩。”

当我把昂昂的苦恼和我的一个朋友说了之后,问她怎么办,她批评我道,你怎么能做这样的蠢事呢?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最怕的就是心灵孤单,比如我家的女儿,没人玩,为了给她找玩伴,我都几乎巴结讨好的买东西给我们家对门的那个女孩子吃,为的就是她有兴趣多到我家来串门,与我女儿作伴。你儿子能带回来那么多的小朋友到家里,说明他在孩子中有人缘,得到大家的欣赏和认可的,你应该鼓励他和孩子们融合到一起才对,而不应该拆散他们。孩子好玩是天性,只要不出格的过分,就尽量尊重包容他们,谁的童年没有疯狂过?

朋友的一番话点醒了我,第二天我就开始叫昂昂邀请他们再来我家玩,并且买了一大堆的玩具送给他们,表示我的诚意和友好。因为我终于明白了,尊重孩子的朋友,就是尊重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在他的朋友中有足够的面子,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让他的成长世界里有一串快乐的阳光回忆。

尊重,对待孩子的法宝 篇12

尊重孩子, 就是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尊重孩子, 就是对于孩子自己做的决定要尽量减少干涉。当孩子做一件事时, 父母要把规则提前讲好, 在这个规则中, 孩子是自由的;越过了这个规则, 无论孩子再怎么哭闹, 父母都要坚持最初的约定。一般来说, 孩子会很乐意在规则中行事。

那天去幼儿园接孩子。淘淘说:“妈妈, 我想再玩一会儿, 行吗?”我想了想说:“可以, 那再玩几分钟?”淘淘说:“10分钟。”我说:“好。”然后在旁边看他玩。他同班的小朋友也和妈妈说了同样的话, 但他妈妈说:“不行。现在走, 赶紧回家。”孩子开始大哭, 妈妈继续在旁边数落:“哭什么哭, 不许哭, 你看这么大了谁还哭!”自始至终, 孩子都在哭, 妈妈都在旁边焦躁地训斥, 但其实到最后, 两个小朋友几乎是同时离开的。不同的是, 淘淘牵着我的手高兴地往家走;而那个小朋友和他的妈妈谁都不开心。其实, 如果家里没有急事, 让孩子玩一会儿又有什么关系呢?等有事情时不妨把理由告诉孩子, 孩子多半都能理解。

很多时候, 父母相对于孩子的天然优越感让当父母的只会教育孩子、教训孩子, 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不是家庭的附属品, 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理应得到尊重。怎样才是尊重孩子?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就是, 你怎样对待成年人, 就应该怎样来对待孩子。有一次, 听一个妈妈说, 孩子总跟她顶嘴, 她说不过孩子, 气急败坏地打了他。假设是成年人在跟你探讨问题, 你理屈词穷, 那你会打对方吗?肯定不会,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孩子。

孩子也需要尊重 篇13

今天我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把儿子用魔尺变成的变形金刚造型给破坏了。

事情的整个经过是这样的:晚饭后,我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了儿子吃饭前用魔尺摆的变形金刚的造型,想体会一把童趣。谁知,儿子吃完饭后看到魔尺变了样子,心疼的大哭起来。我想儿子真是有点小题大作,我把造型破坏了他再摆一个不就行了吗?我把想法说了,谁知孩子他妈说:“你没看见儿子在吃饭前一直在用魔尺完成他的变形金刚造型吗?因为这他连吃饭都耽误了,好不容易才摆成这个造型,却让你给破坏了,你说他会不哭吗?”

我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破坏的不仅仅是一个变形金刚的造型,而是孩子的劳动成果,我无意识地犯了个不尊重孩子劳动成果的错误!作为孩子,看着自己费尽心思完成的作品被破坏了,他能不哭吗?以前孩子老是不好好吃饭,或者是把饭菜弄的到处都是,我总是教育他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因为那些饭菜都是劳动者辛苦劳动得来的,而我今天怎么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孩子的劳动成果同样要尊重,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大人们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才会被潜移默化,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也感觉孩子正在逐渐地长大,他也学会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然,看见我破坏了他的玩具,他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激烈呢?

尊重孩子方法 篇14

今年6岁的过过很有环保意识,常把小区里的果皮、纸屑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年前还被小区管理处评为“环保小卫士”。可是,最近过过保护环境没有以往积极了,因为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环保方面的表现已经受到了肯定,便不再表扬他这种行为。因此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慢慢失去了保护环境的兴趣。

孩子在表现优秀的时候,最期望听到爸爸妈妈的鼓励与肯定。积极的正面肯定,才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和喜悦,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理感受,强化他正面的表现,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加完美。

角度二、细心捕捉赏识孩子优点

调皮的东东常会给父母招惹一些小麻烦,但有时也会主动做些好事,把摔倒的小朋友从地上扶起来,帮粗心的阿姨找到丢在角落里的钥匙……看到东东帮助人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充满喜悦地赞扬孩子:“东东真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帮助别人,将来长大了一定会了不起!”在父母的赞扬声中,东东一天天懂事了,不再沉湎于捉弄别人带来的小小乐趣,而把精力转移到帮助别人上。

专家指出,家长如果老把眼光盯在孩子的过错上不放,就会心生焦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与信心,会导致孩子往消极的方向发展。在纠正孩子捣乱等错误行为的同时,用心发现他身上的优点,细心捕捉他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孩子会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强化优秀的品质。

角度三、独辟蹊径寻找孩子个性特点

豆豆性格有些内向,常被小朋友冷落。因此她不太喜欢出门,闲下来时就给家里的小狗洗澡、梳理皮毛,把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说给它听。豆豆的父母担心孩子将来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但转念一想,光着急也没有用,还不如引导孩子把说给小狗听的故事记录下来。豆豆妈妈把孩子记下的故事投到儿童杂志,竟然有几篇发表了,让豆豆感到了成功与快乐。不少小朋友也开始要求豆豆讲故事给他们听,时间长了,豆豆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孩子们的经验 篇15

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他们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应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和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将活动的内容和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对儿童已有经验的调动,使其感受更加深刻,体验更加真切。在调动起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各种纪念物组织谈话活动,使儿童的体验更加真切,同时有效提升孩子们的经验。

因此,将儿童的经验引入活动,可以使儿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整体。经验是不断生成的,它们过去在生活中产生,现在在活动中继续生发,这种不断丰富和清晰的过程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儿童已有经验是有效提升经验的基础。教师对他们要有所了解就必须细心观察,通过观察来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进而分析今后发展的重点,并确定学习的内容。因此,观察是教师获得儿童信息来源的有效办法。其次,组织一些讨论活动也是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途径之一,教师应在与儿童的交流过程中,做一位耐心的倾听者,了解他们的兴趣,从而适当引导。

知识可以通过书本或被告知的方式获得,而经验只有通过自己“做”来获得。而相对与成人,儿童的经历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做”的机会也很少,因此,他们的经验也是狭窄和单薄的。所以,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停留于重复儿童的已有经验,那么活动将无教育价值可言。教师需要做的应该是,将儿童从自己的小世界引入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中去,使儿童的经验得以有效拓展。

其实,只要教师加以适度的引导,儿童完全有能力在自己的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去想象、探究,从而走入更广阔的空间。在开展此系列活动时,可以从亲近大海的体验性活动开始,如:认识花花绿绿的贝壳、海边的鸟儿,欣赏有关海的名画,做有关海的游戏。然后带孩子们认识奇趣的海底世界,使他们感受海底生物的多样和海底的奇趣。教师在其中不仅要创设条件支持他们的探索,还可以借助文学、音乐、美术等媒介为其提供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的空间。有效拓展有关“海”的经验。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的概念:“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其中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

在儿童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能做到保证儿童经验的完整性,比如:学唱歌曲时,给他们欣赏整首歌曲;带领孩子们完成一次体育游戏活动等等。但是,有些教师对于帮助儿童获得经验的心情过于迫切,就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儿童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看着孩子们总是走不到正确的答案上来,就会给他们过多的帮助,甚至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虽然活动看似顺利完成了,孩子们也知道了正确的结果是什么,但其实这种结果对儿童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验”;因为它牺牲了整个活动中最具价值的探索的过程,因此,这种经验是肤浅的,不是圆满的。

那么,如何保证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的完整和圆满呢?

首先,应给予充裕的时间。经验是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的,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必须通过“做”,通过亲身的体验、探究、交往。因此,教师要善于等待,让儿童有充裕的时间自主地进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时间,教师就不会急于让儿童获得某个既定的结论,他们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自己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儿童所获得的经验才会是饱满的,并能与原有经验一起成为推动自身成长的重要力量。

谭顶良:读懂孩子,才能教好孩子 篇16

1962年8月出生,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秘书长、马来西亚儿童教育研究中心顾问。著有《学习风格论》《独生子女素质教育:学习能力培养》《初中心理教育指导》《高等教育心理学》,参与编写《教育大辞典》《心理学大词典》《走向成功——中学生学习策略》《心理学教程》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

谭顶良教授是一位心理学家,对幼儿心理有深入的研究,因而对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教有独特的见解。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教育从尊重开始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的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格外重视,但苦于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谭教授,您认为做一个合格的家长,首先应该具备什么?

谭顶良(以下简称谭):首先要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花心思了解孩子,只有读懂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换言之,了解孩子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虽然每个家长都是孩子生理上的父母,但是在心理上和教育上,很多家长是不合格的。即便我自己是学心理学的,仍不能自觉做到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尊重、了解孩子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

记:能举个例子吗?

谭:好的。那大概是我的儿子小学一年级放暑假的时候,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我训了他一顿,训完我就离开了,把他一个人留在他自己的房间里。我当时挺生气的,让他一个人反省。过了半小时左右,我路过他的房间,看到他面朝窗外,背对门口站着,肩膀一耸一耸的,似在抽泣。我心一软,就过去安慰他。我说,刚才爸爸是不是把话说重了?儿子本来是轻轻地抽泣,听我这样一说,顿时哭出了声。他大声而委屈地对我说:“我也有尊严啊!”我大吃一惊,心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我是学心理学的,给学生讲课头头是道,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居然没想到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他已经是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了,我居然对他的心理需求置若罔闻!

记:类似的事,想必每个家长都遇到过,不同的是,许多家长至今没有醒悟。

谭:是的。前不久,长沙市开福区对100名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吃惊:60%的家长认为自己是了解孩子的,可是84%的孩子认为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多大的反差啊!所以,家长们不要再自以为是了,必须马上补上尊重孩子这一课。因为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耐心地了解孩子,才能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案,否则,家庭教育不会有理想的结果。

记:那么,怎样了解孩子呢?您是心理学家,能否给家长们指一条捷径?

谭:家长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幼儿的认知特征。在幼儿阶段,孩子最初的思维主要是直观的动作思维,很多东西你给他讲他听不懂的。比如说我们把一杯滚烫的开水倒进玻璃杯,告诉孩子这个东西烫,不能碰。孩子不理解什么叫“烫”,你让他亲自用手碰一下,他马上就懂了,这便是通过动作对“烫”的认知过程。家长想用语言告诉孩子“烫”的概念,是抽象思维过程,对幼儿没用。当孩子通过动作理解了“烫”,“烫”这个概念便有了形象,进而上升到抽象概念,孩子能记一辈子。

如果家长对幼儿的这个认知特征不了解,教育很容易走进死胡同。有一对夫妻都是大学毕业生,辅导自己家的孩子做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数学题有一句话,“白兔比黑兔多3只”,孩子死活不理解,一直认为黑兔比白兔多。爸爸颠过来倒过去解释了无数遍,孩子就是不懂,只好换妈妈上场。妈妈让孩子把那句话读出来。儿子读道:“白兔比黑兔多3只。”妈妈问:“什么兔多,白兔还是黑兔?”儿子说:“黑兔。”夫妻俩实在不耐烦了,就训斥孩子,骂孩子脑子笨,死脑筋。孩子被训哭了,委屈地说:“明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黑兔多3只嘛,你们怎么偏偏说白兔多呢?”原来,孩子还没有确立比较的概念,他忽略掉了“白兔比”三个字,剩下的可不就是“黑兔多3只”吗?家长和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对问题的看法自然有差异。正确的辅导方法是用动作思维启发孩子。比如找来围棋子当兔子,白的10颗,黑的7颗,让孩子摸一摸,数一数,他马上就懂了。

幼儿特点早知道

记:除了认知特征以外,幼儿还有哪些特征?

谭:幼儿的情感特征也有其特殊性,家长应该了解。第一个特征是逆反心理。许多家长以为,孩子只有到了青春期才会逆反,其实不然,幼儿也会逆反,不听家长的话,家长让他往东他偏往西,犯了错硬是不认错,等等。幼儿逆反心理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惊慌,如果家长指望孩子不逆反,从小到大都听家长的话,那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没出息。

第二个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即幼儿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是一个很强烈的心理表现,很多心理学实验证明过这一点。当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和情绪上,许多家长不理解。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以前住集体宿舍的时候,隔壁住着一个小朋友。冬天来了,她妈妈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新棉袄。有一天早晨上幼儿园之前给她穿上,她不配合,又哭又闹。妈妈搞不清孩子为什么要哭,但早上时间宝贵,来不及细问原因,也不跟孩子讲道理,把棉袄硬给她穿上,然后匆匆下楼去幼儿园。傍晚,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我在楼下遇到她,就问:“妈妈给你穿了一件很漂亮的新棉袄,你为什么还要哭还要闹呢?”她严肃地对我说:“那朵花在背后,我看不到,有什么意思?应该反过来穿,可是妈妈不答应。”原来,那件新棉袄的背后绣了一朵大红花,在我们看来那是正常的,设计师正是这样设计的,可是孩子穿上之后看不到,她想把棉袄反着穿,扣子扣在后边,这样她一低头就可以看到那朵大红花,就满足了。这是她的愿望,可是家长根本没考虑到幼儿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孩子不讲理。

幼儿的第三个情感特征是嫉妒心特别强,凡是别人有他没有的东西,他就会千方百计让别人变得没有。有时候这种嫉妒心会达到一个违法、变态的程度。再者,现在的孩子缺乏快乐,尽管整个社会的经济在发展,家庭经济在发展,可是经济发展与快乐指数不成正比,孩子也是这样。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主要是学习压力。我把现在的孩子称为“千斤顶”。千斤顶是很小的东西,它要把一辆两吨重的汽车顶起来,压力非常大,而家长却浑然不觉,似乎大家都在承受的压力就不再是压力了。

尊重保护孩子的个性 篇17

2.在班级环境的布置上会与幼儿共同协商。比如,在更换主题的同时与幼儿围绕主题共同协商有关主题的知识性内容,还可引导幼儿自主收集材料,在图书或其他地方寻找有关主题内容的图片,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3.合理利用区角,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升入中班后,将增设“科学区” 大家都知道,几乎所有的孩子对新鲜的,动态的事物十分感兴趣,环境也是如此。对有兴趣的事物,孩子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手摸,了解事物的特性。所以,我将根据孩子的这个特征、按主题内容教育内容和季节特征不断变化区角的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4.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班级将实行“组长轮流制”,让孩子们人人都有能发挥一把“治天下”的才能。如让他们组织活动、分配工具、收拾玩具、图书等能力的事,另外还组织“竞选小主持人”、“我是演说家”、“假如我是老师”等活动,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从内心感觉自己是最棒的、“独一无二”的。

尊重孩子树立自信心 篇18

城关小学王丽荣

“对人一生产生影响力的因素中,谁的作用最大? ”毋庸置疑一定是父母。日前有美国情感纪录片显示,一位父亲无意中的一句话,不仅影响了其女儿在青春期的审美观形成,还直接影响其婚姻质量。沪上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支招: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父母一定要选择得当的话语,其作用可能真的影响孩子一辈子。

父母的抱怨孩子最敏感

常常听到家长说:“你看某某的学习多么自觉,从来不要父母操心的,你为什么就这么不省心。我想了好多办法,花了大价钱,你的成绩怎么还是上不去? ”亲子关系研究者认为,即便是出于事实的抱怨,家长的态度会让孩子相当敏感。

因此,家长若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并且真诚表达自己的情绪、看法,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性格。据了解,有少数孩子能在打击中越挫越勇,最后建立优秀品质,但是大部分孩子可能都达不到我们想要获得的目的,长期接受父母未过滤、筛选的直白抱怨,尤其是针对自己的这些消极评价,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点强人所难。

亲子专家总结出批评孩子用语原则:不能批评他们的人格特质。同样以考试成绩为例,孩子考差了不能说他笨、没用,而是要告诉他在考前浪费时间在看电视或上网等行为不当,告诉他下次要努力改掉。

口头禅式表扬让孩子产生错觉

大多数父母都知道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他们也懂得用表扬来激励孩子们的潜能,而表扬却是有法可循的。

孩子学习网球很长时间了,一点技术长进也没有,爸爸却说:“儿子你太棒了,发球比我好多了。”当孩子自己明白事实是怎样时,爸爸的表扬可能让儿子感到紧张,并影响他接下来的打球质量。

事实上,父母的表扬不能成为口头禅,尤其是当表扬的内容与事实明显不符时。同时,亲子关系研究者认为,家长表扬的范围过大,相当于没有表扬。

“对于孩子不擅长、不优秀的地方也去信任、赞美,会让孩子出现错觉。”该研究者举例称,心理学家曾经在6个国家的13岁孩子中做一个数学测试,分数考得最好的是韩国,美国排名垫底。但是在这份试卷中除了数学试题外,还有一道判断题“我很擅长数学”,美国有68%的孩子选“是”,排在6个国家之首。不管在美国的学校还是家庭,孩子们总能听到不分青红皂白的赞美,“哦,你太棒了,你真厉害,你真行。”长期以往,容易把孩子教育成自负、自大,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

低龄儿童批评更重心灵承受

对于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形成的重要阶段,教育研究者提醒,家长批评低龄儿童时,一定不能超出他们的心灵承受度。

两岁以下,不主张直接批评。两岁的孩子会经常犯生活常识的错误,比如打翻玻璃杯、不听话,无论结果如何父母都必须为孩子的不小心犯错负责,而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批评三到五岁的孩子,不妨直接将结果告诉他们。比如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架了,父母可以说:被打会很痛。有家长会告诫孩子:下次打小朋友,我就揍你。这在孩子看来,他的任何行为都会引来父母同等的对待,无论做什么就会以“以物易物”的思维考虑,而无法形成对事情的对错判断。教育研究者认为,对三到五岁的孩子,批评时最好不要以正确或错误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你真笨”、“说了多少次都教不会”,这样容易让孩子给自己打上“我很坏”、“我就是不会做事”的标签。

建议

绝对不能对孩子使用的措辞:

1.“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谁谁。”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

2.“你真不懂事。”原本孩子做事就缺信心,这样的话更易刺伤他们,以后只会越做越糟。

3.“你真笨。”这绝对是最伤孩子的话,自卑、孤僻、抑郁、堕落都可能因此话而出现。

4.“你吵死了。”孩子生性活泼、偶尔胡闹,父母可以和他们耐心解释:我需要你安静一点,妈妈要工作。用“吵”来训斥他们,容易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多余。

5.“给我闭嘴。”粗暴打断孩子的意见,极有可能让孩子变得懦弱、胆怯、对事情毫无主见,严重的可能会自我否定。

6.“揍死你。”可能一次两次见效,时间长了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拿他没办法,对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极为不利。

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篇19

情境教学法是以形象为主体创设具体的场景,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 如参观实物、观看视频等。本人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梨园英秀》的教学活动为例谈谈看法。

(1) 探索环境的教育价值, 创设活动的情境。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充分挖掘学校音乐器材室里的现有资源, 带领孩子参观, 了解戏曲中常用的伴奏乐器—鼓、板等, 让学生了解京剧锣鼓经, 试图在教学初始之时就把孩子引入到戏曲的特定环境氛围中来。

(2) 角色扮演的体验, 促进孩子融入情境。在参观校音乐器材室后, 孩子积累了一部分的经验, 但还只是比较肤浅的状态, 对于京剧中的各个角色没有太多的感性经验。我则组织孩子投入角色游戏的扮演中, 为了帮助孩子能较快地进入角色, 我以《梨园英秀》为背景音乐, 戴了一个自己做的花旦脸谱, 走了一段戏曲小碎步。学生见了兴趣颇浓, 纷纷模仿起来。这时师生互动参与活动, 教师不但给予孩子角色游戏的指导, 还帮助孩子增加了更多的生活经验, 调动了孩子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3) 实物的利用, 增加孩子的感官体验。我将音乐器材室里的一些脸谱, 京剧伴奏乐器带进课堂, 给孩子一些时间讨论参与角色表演的体会。接下来, 我用“说说看, 我们在表演中用了哪些伴奏乐器?”的提问引出本课的知识点--锣鼓经。孩子回答“鼓、板、大锣、小锣、铙钹”, 教师有节奏地重复孩子的回答, 同时巩固孩子对乐器的认识, 并请学生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中的说唱部分进行伴奏, 这样就解决了歌曲中说唱部分孩子对节奏的掌握难点。

(4) 音乐结合图片, 加深孩子的记忆。教师播放歌曲《梨园英秀》, 将准备好的道具图片, 根据歌曲中唱到的内容, 逐一出示在白板上, 帮助孩子加深对说唱内容中出现顺序的印象。随着情境深入, 孩子已完全融入到音乐的情节中, 这首歌曲孩子也在听了一遍之后就已基本掌握。

二、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 提供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教师凭借个人经验进行传授, 以孩子的模仿为主, 这会让孩子在枯燥、机械的学习中对音乐失去兴趣。而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将这种健康、愉快、随意、天性中本能的肢体动作, 运用到音乐教学过程中, 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歌曲《夏日的雷雨》时, 我先使用电教手段, 将丰富的画面展示在孩子面前, 让孩子在欣赏的同时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并不急于进行歌曲的学唱, 而是组织他们根据歌曲的曲调及歌词内容进行肢体的表现。例如:表现“雷雨哗啦啦”时, 可以将双手从上往下抖动五指向下划落;表现“雷声轰隆隆”时, 可将双手作喇叭的形状在嘴巴前后摆动。这样做的目的大大增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根据歌词创编动作、随节奏表演的同时, 使孩子对歌词有了由浅入深的了解, 为下一步的演唱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提供自由创作表现的机会, 满足孩子主动学习的需要

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 教师要为孩子的音乐创作提供多种展示方式, 让孩子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水平来表现、交流、分享。如在歌曲《梨园英秀》的第二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组织孩子展开联想, 在原歌曲的曲调中, 让孩子根据自身的已有经验进行说唱环节歌词的创编。在创编的过程中, 可以让孩子自由分组讨论, 再以集体或者其他孩子喜爱的表现形式呈现, 不光锻炼了孩子们的合作交往能力, 还使一部分胆小的孩子增强了自信心。这样的教学设计, 能让孩子在教师的指引下, 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进行自主地学习和创造, 让孩子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孩子也在玩的过程中收获了成功。

四、捕捉教育契机, 助力孩子主动参与的热情

(1) 模仿游戏, 调动学习积极性。活动的开始部分, 我以练声曲《可爱的动物》导入, 让孩子模仿青蛙、小狗、小猫和小鸡的叫声, 促进他们对小动物的形象体验, 锻炼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化了节奏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 把玩器乐, 感受学习趣味性。活动的过程部分, 我引导孩子利用乐器表现音的长短。活动前我为孩子提供三角铁、碰钟、双响筒等多种乐器, 孩子在拿到乐器之后, 尽情地玩耍手中的乐器, 感受乐器的音色。活动中, 我将音乐《火车交响曲》分成许多部分, 引导孩子根据不同乐段的音的长短、根据不同乐器的特点, 引导孩子用最合适的乐器表现不同乐段音的长短。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 孩子能较好地融入到游戏中, 在玩中快乐地学习。

(3) 探索实践, 增加学习挑战性。在活动的第三个环节, 我给孩子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以问题“除了乐器你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表现音的长短?”引发孩子的思考。孩子积极地讨论、思索, 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 我觉得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长音可以画长方形, 短音可以画圆形”“我觉得可以用线条表示, 长音的时候可以画长线, 短音的时候可以用短线表示。”教师肯定了孩子的办法, 和孩子一起尝试用线的方法表现了音的长短。这样的问题给孩子的学习设置了难题, 这也使得他们能不断地维持兴趣, 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并使得孩子现有经验得到了提高。

孩子的世界是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的, 他们自己所探索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 在活动中, 教师应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更好地给孩子以自由, 让他们有即兴创造的权利和机会, 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 在实践活动中, 充分调动手、眼、脑, 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 教师采用模仿性成分较多, 往往是教师教一个动作、孩子模仿着学一个动作, 教师忽视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与以“孩子为本”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在音乐活动中, 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发挥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值得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音乐活动,主动参与,音乐才能

参考文献

[1]李琅.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 2008 (Z1) .

上一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定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计税工资下一篇:农村指导员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