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培养孩子(精选15篇)
如何教育培养孩子 篇1
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在此我简单的谈谈我经验和心得。
一、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在与孩子接触过程中,我慢慢的发现,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觉得这点很重要,不管是生活上的习惯还是学习上的习惯。在生活上要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很多父母都舍不得孩子干活,每件事情都一手包办,比如说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整理,特别是书桌,每次做完作业都要让他自己收拾,这点儿子做得非常好。儿子有时候还会帮我洗碗,看妹妹等等,其实小孩子是很愿意帮忙的,不要怕他做不好。生活上养成好的习惯对学习上也很有帮助的。
三、加强沟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在学习过程中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候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也曾为此苦恼过,过后细细思索: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一些。比如“加油”!“别灰心,再试一次”“你做的这件事真棒!我为你感到高兴!”而不是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点我觉得我做得不够好,还有待学习。
此外,我们还喜欢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孩子本来就爱跑爱跳,让他多锻炼,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情,何乐而不为呢?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不光是埋头学习的孩子,我们更希望他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总之,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如何教育培养孩子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注意力,兴趣,好奇心
从事幼儿教育已有多年了, 在多年的幼儿教育中常听到家长有这样的抱怨:每当给孩子讲故事, 不到3 分钟孩子就坐不住了;给他玩具玩, 看见这个玩这个, 看见那个玩那个几乎每一样玩具都要摸过来, 但没有一样玩具认真玩, 孩子的注意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以上所说的这一问题其实也是大部分家长遇到的问题。本人在多年的学前教育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认为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就需要从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入手, 利用孩子各个年龄段的特点, 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也就3-4 年的时间, 在这一段时间内, 他们从襁褓中到牙牙学语, 从蹒跚学走路到上幼儿园这个过程中, 有许多是孩子没有见过和听过的新鲜事情, 在他们的眼中, 许多事物在吸引着他们的眼球, 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关注。因此我们只有在充分的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一、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我多年在学前教育中的观察与实践, 新鲜的、 富于运动的事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如会跳的青蛙, 会跑的小汽车, 会唱歌的布娃娃等。这些玩具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调动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 我在上课时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 在教室内摆上一些玩具, 让每个孩子只挑选一种玩具玩, 同时要求他们能说出玩具各个部位的名称, 如指着布娃娃让孩子说出布娃娃的手、 脚、腿、胳膊等身体的各个部位, 既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又使孩子们在指认具体部位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一方法对幼儿小班的孩子特别管用, 采取这种方式也最有效, 也最能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家长们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 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或是到野外, 让他们看一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花草及其他新鲜的事物, 耐心细致的给他们讲解,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去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注意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孩子们的兴趣去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
我们成年人在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时, 总是会很投入, 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孩子们也一样, 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 也会专心致志, 有时会忘记周围的一切。如果这时候别人打扰或者让其中断, 往往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伤害, 个别孩子会兴意未尽, 可能会一反常态的哭闹, 这样做不但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还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年轻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时要特别留意这一点, 在他们专注于某一件事时, 不能去打扰他们。 如我在上幼儿大班的一节室外课时, 有两位孩子在一个蚂蚁洞前撒面包屑, 撒上一点被蚂蚁拖走了, 再撒上一点又被拖走了……他们玩是那么的专注, 以至于上课铃响了, 他们都没有听到。 这时我没有强求把他们叫回教室, 而是特意留他们在外面多玩了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 他们发现其他的同伴都不见了, 才意识到上课了, 急忙跑回了教室。 我望着他们俩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呀?”其中一位孩子说:“老师, 我发现蚂蚁的力气好大, 那么大的一块面包, 被它拖走了, 真了不起。 ”另一位孩子说:“老师, 我发现蚂蚁在用头上的两对角在说话。 ”我惊呆了,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 有了这样的发现是很了不起的, 比我上课教他们关于蚂蚁的歌谣好多了。孩子们对事物的兴趣越浓厚, 其注意力越集中, 家长们应培养孩子们广泛的兴趣爱好, 以此为媒介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三、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
做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事情, 在游戏中不但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智力, 还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注意力。 前人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 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 其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游戏活动, 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如可以让他们多到室外去做游戏, 丢沙包、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 孩子们在玩这些游戏时既锻炼了身体又使自己的注意力得到了高度集中。我们也可以在室内做这样的游戏, 找物品、贴鼻子等有趣味性的活动, 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他们便集中注意力, 这样也使孩子们的意力得到了培养。
四、让孩子明确目的, 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孩子对所要完成的目标理解越深刻, 其为完成目标的欲望也就越强烈, 注意力也就越集中, 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我在上课时经常经常会碰到个别孩子写字拖拖拉拉, 或在听故事时心不在焉, 这时我会许诺认真写字, 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会得到一颗小红花。 这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集中精力的去认真的写字, 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也可以带着目的去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如问问孩子:“妈妈的手机到哪里去了”、“桌子上的玩具少了一件, 找找看在哪里? ”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的注意力, 可以让他们养成围绕目的, 自觉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五、吩咐孩子做事情只说一遍, 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有部分老师或家长吩咐孩子完成某一件事时总是三番五次的去反复交代, 久而久之, 孩子便习惯一件事情要听好多遍才能领会它。这样孩子入学后听课也会心不在焉, 以为老师也会和家长一样, 对一个问题会重复的讲好多遍, 而事实却不是那样的, 这样给孩子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给孩子吩咐事情只说一遍, 不要重复啰嗦, 也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总之,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的方法有好多种, 其具体操作也不尽相同, 在学校老师应该努力去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配合老师有计划, 有目的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只要这样努力去做了, 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如何对2~8岁孩子进行教育培养 篇3
两岁的孩子表现“很牛”,什么事都好像有主见。这时期的孩子,由于自由活动的能力增强,各方面的知识也随之不断增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重要的心理变化是:总想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当他自己做某件事时,如果大人要去伸手帮助他,常常会遭到他的反对。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凡是他想到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表现得任性,不听话,甚至还跟家长“顶牛”。在心理学上,这个时期被称作“第一反抗期”,这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反抗心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意志坚强,有主见,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这时,父母应善于指导孩子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要包办代替。如果孩子在做某件事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羞怯、泄气等情绪,这时大人千万不要因孩子完不成一件事而讽刺挖苦,应鼓励和帮助他完成,让孩子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鼓起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意志。
两岁后的孩子“自我表现力”特强,是喝了兴奋剂的“运动员”。这时他们虽然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调节能力,但自我约束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兴奋常常占优势,所以儿童容易激动,爱吵闹,并且喜欢用一些滑稽动作吸引别人注意。尤其当家里来客时更是特别高兴,甚至“疯”起来。平时我们常听到“人来疯”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母亲应该注意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来了客人先给他介绍一下,并且欢迎他表演一些小节目,借此满足他的愿望。不要在来客人时将孩子赶出去,应利用这样的场合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孩子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在满足孩子“自我表现”愿望的基础上,还能让孩子学到社会知识。
值得提醒的是,父母不要随意满足这一时期的孩子提出的种种要求。有时孩子提出了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哭闹不停,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哄劝,更不要迁就,可以采取不理睬的办法,让他哭够闹够,自己停止。
两岁后的孩子做错事时,父母批评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一时期的孩子好动,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都很强烈,什么东西都想动动、摸摸,有时还会办错事,捅点小娄子。批评孩子时要防止伤害其自尊心,不要当着小朋友的面给他个下不来台。话不要太多,点到为止。另外,批评孩子时家长意见要一致,否则会使孩子产生错觉,以为批评得不正确,从而不愿接受成人的有益的意见。
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篇4
一、父母要有创造意识
对家庭教育来讲,父母要想让孩子成为有创造性的人,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孩子首先是思想的教育。换句话说,父母具有怎样的思想,孩子就会成长为怎样的孩子。因此,只有父母有了明确的创新意识,他们才会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孩子。
二、家庭要有创造氛围
研究表明,五岁前的孩子极富于幻想,但五岁以后幻想能力逐渐减弱。个中的原因主要是成人习惯于用固定的模式看待孩子,从而不自觉地限制了孩子自由想象的发挥。因此,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从家庭氛围这一个角度来讲,家长首先必须为孩子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常常处在一种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状态中。其次,家长必须保证孩子在集体交往活动之外,有一个相对自由的个人的活动空间、活动时间、活动器材,这样,孩子身上固有的创造因子才不会被集体交往所压抑、所封堵。
三、要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常言道: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发动机。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呵护好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极其珍贵的好奇心,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持续生长。
家长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常见的做法有:
1、排除孩子对外界的否定、敌意和害怕的情感;
2、参与孩子的活动,在参与中鼓励孩子尽情释放自己的好奇心;
3、不要轻易否定孩子不同寻常的问题、想法及其表现;
4、鼓励孩子大胆提问、有疑就问;
5、信任孩子,为孩子提供发现的机会,让他们锻炼直觉判断能力;
6、少用重复性的作品教育孩子,提倡、鼓励孩子自由创作;
7、将孩子创作的有创意的作品陈列起来,用孩子的成果激励孩子的好奇心。
四、要重视孩子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品质是孩子创造能力生长的沃土,因此,家长必须加以细心呵护。那么,创造性的人格品质有哪些表现特征呢?主要有独立性强、不怕困难、有自信心、好奇心强、爱提问、点子多、遇事有自己的主张等等。作为家长,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千万不能随意地加以制止,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的特点,耐心、细心地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孩子的创造性的才有可能生根发芽。
五、要注意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传授和培养
常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有: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纵向思维法、横向思维法、颠倒思维方法、质疑思维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等等。家长在培育孩子的创造性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有意识地向孩子传授这些思维方法,并时时引导孩子锻炼、实践。相信假以时日,孩子定能领会并掌握这些创造性思维方法。
六、引导孩子经常阅读创造性人才的传记
古今中外,出现过许许多多富有创造性的名家大师,而且这些名家大师的事迹大都有后人写的传记。对于这类传记,家长可以有选择性地引导孩子读读。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欲、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可以让孩子学到大师们的创造方法、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大师们的创造经验、可以让孩子感受大师们的创造人格等等。
相信只要家长们能有意识地这样去做,孩子的创造性定会越长越高。
如何教育培养孩子 篇5
把时间用合理,早上读书。
一天之际在于晨,早上记忆力好。把书上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比如:由茶杯可以联系到语文的生韵母表、部首等;数学的长度计算、形状、重量等;英语的字母表。随时随地都能复习知识。课前预习,上课就会比较轻松。下课后适当活动,可以让大脑放松。语文、英语要多读,多开口,有利于背诵。
清华、北大的哥哥姐姐们也讲了一些方法:1.建立错题集,把经常出错的题记下来,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抓住自己比较弱的部分。2.复习时列一个计划表,可以节省时间。3.联系生活,左右脑开发。
如何培养孩子习惯 篇6
一、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果孩子总是面对严厉的、呵斥他的父母,他也不会感受到你那发自内心的爱,他对你所说的和所要求的都会感到厌倦。大部分人,不仅仅是孩子,面对呵斥自己的人总会有一种天生的反感。他的反感情绪也许会因为害怕而有所克制,但这种情绪却不利于他接受任何知识。当孩子被训斥之后,紧张沮丧,头脑可能一篇空白,反而更加不灵光了。相反,如果孩子能处于一种友好、亲昵、鼓励的气氛中去学习,他不但会对父母有很强的信任感,学习的效果也会好得多。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也是这样,比如我们工作中出现了失误,或者进度很慢,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此时一个领导以严厉的态度来指责我们:“你怎么这么慢?你为什么出错了?!面对这样的指责,我相信大多数人首先感到反感,然后是厌恶,甚至是憎恨。相反,如果领导给予鼓励,哪怕只是笑一笑,我们恐怕就会做得更好。
孩子的心理也是这样。尽管父母都有爱,但是要将爱和有目的的教育结合起来,还是需要一定耐心和方法。
辅导不是给孩子施压,不是一直盯着,而是适时地来帮助孩子。让孩子感觉你是来帮他,而不是监督他,不是来逼着他。因为一直盯着,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反而形成干扰。我还记得上学时,做作业时,如果老师在旁边看,我会觉得不自在,思维也受到干扰而迟钝了。
辅导孩子,是来帮孩子,和孩子一起来体验做题的一些乐趣,并用你轻松愉快的心情影响孩子,有了好心情,孩子做作业,会更好。
二、讲解题目不是“讲”而是探讨
很多家长给孩子讲题,真的是在“讲”,能让孩子听得瞌睡了。这是因为缺乏孩子的参与互动,不是启发式的辅导,只是那么讲下来,孩子自然听得乏味。在分析一道题目的时候,把题目分成很多步骤,每一步骤先引导他去想怎么做,他不会做的时候,就引导提醒一下,最好由他自己想到这一步骤如何解决。遇到理解不清晰的知识点,再回头看书、探讨,力争把它搞清楚、透彻。最终解题步骤,如果孩子自己不能做出来,也要引导到只剩一层窗户纸,而且一定要由孩子亲自捅破,这样他会有成就感,增加兴趣和信心。其实每一道步骤,最好都是由孩子亲自捅破这层窗户纸。传说中的循循善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互动,孩子会觉得有趣味;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有成就感。兴趣,通过每一道题的讲解,会逐渐激发出来。
三、错了也要鼓励
辅导孩子,最忌讳的是面对孩子做错了的题目火冒三丈,怒其不争。
辅导题目的时候,善于发现孩子好的方面经常鼓励他,而不是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刻批评、打击他。两种不同的方式对孩子的信心和兴趣的影响大不相同。
另外,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表扬、鼓励更是需要的。信心,有的时候通过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优点,并真诚鼓励来逐步增强的。
四、引导孩子体会题目的妙处
很多家长痛恨目前教育的弊端,但教育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也不是一无是处的,现在的很多题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仔细分析还是颇有趣味的。当孩子抱怨作业多的时候,尽管也可以赞同,但是与其抱怨,不如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体味做题的乐趣。
作业就在那里,是抱怨还是尝试去体味做题的乐趣,一个认知的改变,心情大不一样。说到底,这些题目相当于智力游戏。
放暑假了,孩子要做暑假作业,此时不要把它当成任务,而是找到探索的乐趣。遇到孩子不会做的题目,促使她自己想出来,当她明白了思路,自己能做出来的,感觉很高兴,这其实和玩游戏中的闯关是一样的。
很多父母总说作业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不去引导孩子体会做题的乐趣,真是南辕北辙啊!
五、别在孩子面前做权威,鼓励孩子的探索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父母也许是孩子的权威。但是,即使是权威,也最好蹲下来,不做权威,鼓励孩子不迷信,这样会增强信心。
只有把自己放低,孩子才能站起来。
六、着眼兴趣而不是作业的数量和质量
不同阶段适用不同的方法。开始孩子学习比较困难的时候,要多辅助,使之觉得简单。当孩子能力基本具备的时候,要多鼓励他自己完成,稍作点拨就可以了。
辅导的目的也是为了以后不辅导,帮助孩子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信心、方法,所以,重在方法,重在启迪,知识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这样孩子需要的辅助越来越少。
七、帮助分析深层次的原因
孩子粗心做错了题目,不要只是简单告诫他不要粗心,而是寻找粗心的原因。深入分析会发现,有时不是粗心,而是掌握得不透彻的原因。
八、帮助孩子学习变得轻松
如果孩子能力可以,就让他去挑战困难;如果能力不足,就帮助孩子让学习变得容易轻松些。这就是传说中的“因材施教”吧。为孩子选择优秀的学习资料,比如特级教师主编的《新华学习报纸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让孩子在新鲜、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如何教育培养孩子 篇7
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我多年在学前教育中的观察与实践, 新鲜的、富于运动的事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如会跳的青蛙、会跑的小汽车、会唱歌的布娃娃等。这些玩具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调动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 我在上课时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 在教室内摆上一些玩具, 让每个孩子只挑选一种玩具玩, 同时要求他们能说出玩具各个部位的名称, 如指着布娃娃让孩子说出布娃娃的手、脚、腿、胳膊等身体的各个部位, 既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又使孩子们在指认具体部位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一方法对小班的孩子特别管用, 采取这种方式也最有效, 也最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或是到野外, 让他们看一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花草及其他新鲜的事物, 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解,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注意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
我们成年人在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时, 总是会很投入, 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孩子们也一样, 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 也会专心致志, 有时会忘记周围的一切。如果这时候别人打扰或者让其中断, 往往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伤害, 个别孩子会兴意未尽, 可能会一反常态地哭闹, 这样做不但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还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年轻教师在给孩子们上课时要特别留意这一点, 在他们专注于某一件事时, 不能去打扰他们。孩子们对事物的兴趣越浓厚, 其注意力越集中, 家长们应培养孩子们广泛的兴趣爱好, 以此为媒介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三、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
做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事情, 在游戏中不但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智力, 还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注意力。大量的实验表明, 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 其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游戏活动,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如可以让他们多到室外去做游戏, 丢沙包、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 孩子们在玩这些游戏时既锻炼了身体又使自己的注意力得到了高度集中。
四、让孩子明确目的, 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孩子对所要完成的任务理解越深刻, 其想完成任务的欲望也就越强烈, 注意力也就越集中, 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
如我在上课时经常会碰到个别孩子写字拖拖拉拉, 或在听故事时心不在焉, 这时我会许诺认真写字、按时完成作业的幼儿得到一颗小红花。这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集中精力去认真写字, 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也可以带着目的去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五、吩咐孩子做事情只说一遍, 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有部分教师或家长吩咐孩子完成某一件事时总是三番五次地去反复交代, 久而久之, 孩子便习惯一件事情要听好多遍才能领会。这样孩子入学后听课也会心不在焉, 以为教师也会和家长一样, 对一个问题会重复讲好多遍, 而事实却不是那样的, 这样给孩子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给孩子吩咐事情只说一遍, 不要重复啰嗦, 也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如何教育培养孩子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29-01
幼儿期是右脑功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进行艺术活动创新意识培养的黄金时期。音乐艺术对幼儿的影响是在幼儿从事音乐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音乐以自己特有的音乐语言影响者幼儿,在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乐曲中让幼儿体验美、思受美,达到欣赏美的程度,堵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品德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音乐艺术呢?我在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1、适当的引用小故事是催化剂
我利用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巧妙地把舞蹈的全过程编缀成富有情境的故事,让幼儿通过故事来理解舞路的内涵。前两年我创编的舞蹈作品?中国娃?,它是一个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境,在学习前,我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导人:“在清朝年间,有一群扎着长辫,戴者西瓜皮幅的少年公子哥手揺着书扇,一群可爱的小女孩,手拿着红手帕。他们一起来到黄河边,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创造了一群活泼可爱的中国娃。一天,一个小女孩打算打破传统,开始看书识字,这时,一个小男孩手拎着一盏灯笼,偷偷地来到小女孩的身后,给这个小女孩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孩子们听得特别感兴趣,当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去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时就十分投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形象的口令为低幼孩子开辟捷径。
口令,是舞蹈、律动教学中常用的指导方式。由于低幼孩子的直观思维强,在音乐中听到“一、二、三、四”的口令会不知所措,无法从口令中联想起动作,为了更好掌握,我便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能够概括要领的动作做口令,如:小班音乐教学?兔跳?中,音乐为「31「31「25「1-「5量S。「53「,1量。2!「21「我就将口令编为「跳「跳「扭「扭「跳「跳「扭「扭「在这种形象的口令的帮助下,孩子们对于旋律模糊的都分会做得更好。
二、在音乐艺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幼儿对美的情趣是使幼儿进入美的境界,接受熏陶的先决条件。萌发审美情趣需要后天的培养,并需要有一定措施启发,引导幼儿在艺术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在一次大班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掌握踏踮步、进退步等基本舞步,如果单靠反复机械的练习,幼儿不仅没有兴趣,甚至会产生逆返心理。为此我在教律动?拍皮球?时,采取事先让幼儿拍球,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拍球方法进行活动,并将拍球动作融人音乐中,使幼儿不仅创编了许多拍球动作,而且学会了听音乐进行踏路步、进退步等基本舞步的技能练习,很好地在音乐中表现了拍皮球的欢快场面,从而萌发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反之,在生活中如果不善于让幼儿去感知、去理解、去体验、去表现、去创造,那么美是不存在的。因为幼儿与艺术的美有者某种天然的联系,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榴心培养的。只有给幼儿所有必备的工具,才能发挥其创造能力。教师要带领幼儿积累优美的韵律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细细观察,便能发现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来源,如树木摇曳、火花四溅等。引导幼儿发现周国生活中美的动作,进而经过创编为韵律活动所用,如带幼儿多观索:小动物,引导幼儿学鸡走、兔跳、鸟飞;季节变化时用动作表现大风、微风、树叶飞舞等。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等。。
三、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创造来源于对表象进行加工想象,创造过程本身也包括想象。幼儿期被人称为想象活跃的高峰期,幼儿一旦进人想象世界就无拘无束,展开成人不敢想象的想象。因此在音乐艺术教学中要想让幼儿把握好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景。
四、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教师应以新的理念与幼儿互动
德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教授特弗里德·海纳特说过:“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性的教师。″教师应利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幼儿,当幼儿人云亦云地一味赞同别人的时候,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已的不同创意吸引着幼儿,在幼儿有了与众不同的主意时,教师要帮助理解,鼓励,认同这一主意,让每位幼儿充分地去创造、去表现,使他。们能围绕活动:“各做各的事,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路,各做各的动作。”
树立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在音乐艺术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自身对做的“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做的过程给幼儿带来了无比的满足和剩余精力的释放,他们的许多行为就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我们不要求每位幼儿成为艺术大师,而是在活动中鼓励他们独立构思,自由创编,对于幼儿的活动,教师应表现出倾听、微笑、鼓励的态度,给幼儿提供支持。
如何培养优雅的孩子 篇9
一、赞美孩子
1、赞美孩子的思想,而非外表;
2、陪伴孩子阅读,而非自己上网;
3、在公众场所以身作则,对人说话轻声细语,而非高声吆喝;
4、对孩子说话时看着眼睛,常说“请,谢谢,对不起”;
5、和孩子聊天时,不说别人坏话,而是常问孩子:“你发现这个人的优点是什么?”。
二、与孩子沟通
1、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并谢谢他愿意分享;
2、称呼他人,不说“男的女的”,而是“男士女士”;
3、对提供服务的人(例如服务员保洁员等),主动微笑致谢,并鼓励孩子也这么做;
4、常问孩子:“你觉得你这么做,别人会有什么感觉!”
三、培养孩子自信
1、孩子的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础,其之重要性,就如同大楼的地基,如地基不稳,高大的房子极易坍塌。
2、许多父母过度的夸奖:“孩子你是最棒的”,其实无益于培养扎实自信。要针对具体事情或者行为夸奖。
3、自信的孩子有三大正面自我认知:我是好看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受人欢迎的。
四、如果宝宝怕生,该怎么办?
1、用温柔语调介绍陌生人,使孩子感受安全感;
2、不强迫孩子与陌生人互动,避免加剧孩子的紧张与不安;
3、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如“胆小鬼”、“害羞”等);
4、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语言 篇10
我的儿子两岁五个月,在外面遇到熟人时从不喊人,虽然我每次都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可儿子根本不被我影响。我也教育了他很多次,可他就是不改。有时候,我就说:“既然你不喊人,那我们就走了。你跟别人说再见吧!”嘿!真怪,他马上就说“再见”,比我让他喊人要利索得多。没办法,我只得退让:“你不喊人,就对别人点点头吧!”他照做了,我就夸他:“你是个好宝宝,你真棒!”
儿子大多时间是由阿姨来带,而阿姨也是个很少和别人打招呼的人,我想这也是造成他不喊人的一个原因。每次儿子不喊人,我就非常尴尬,觉得在同事和亲朋好友面前很没面子。我想别人会觉得我的儿子很没教养,会认为我这个做妈妈的没教育好宝宝。每当看到和他同龄的宝宝大大方方的,我就觉得自己的儿子没出息,这让我感到很自责,很有挫败感。我丈夫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人说话,我就担心儿子将来也像他这样。
这样对他的成长有没有影响?对他的心理发育有没有影响?
孩子的心理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约定俗成的人际交往模式,成人在此过程中可以给宝宝树立良好的榜样。宝宝在此阶段所出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与宝宝有没有出息是丝毫没有关系的。
宝宝不愿意叫人的现象出现时间并不一致,因人而异,往往在宝宝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般为2岁左右。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的儿童变得特别喜欢说,词汇量迅速增加,基本理解常用的简单句型,并能用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意愿。2岁后期会用“我”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而言语的发展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一项针对1000多户的家庭调查显示,2-4岁的幼儿中,80.2%已有相当强的自我主张意识,越来越多不到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逆反情绪,这个年龄比前几年提早了近一年。当宝宝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初具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频繁要求叫人,宝宝心里的小情绪自然会抬头。
* 妈妈的朋友宝宝还没有认识呢,怎么就要叫他们了呀!
小孩子多少都会有些怕生,如果家里一下子来了一群客人,面对这么多陌生的脸,宝宝往往都会失去原有的活泼,变得有些呆。要宝宝叫人,更要有一个熟悉接受的过程,而如果有的叔叔阿姨面相不善,宝宝避之唯恐不及,叫人?等等再说哦。
* 我喜欢这个阿姨的卷头发,但是现在还不想叫她。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注意力跟大人想的不一定一致,孩子往往会注意一些被大人忽视的细节。当宝宝专注于阿姨的头发之类,很容易会忽略爸爸妈妈叫人的要求,可不,他正在一门心思想自己的小心事呢。
* 昨天叫了好几个奶奶,今天怎么又来个奶奶啊?
小宝宝觉得有些烦,每次都是按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指令,称呼各位亲戚朋友,难免会觉得千篇一律,没有意思,懒得理睬了呢。
* 做啥老让宝宝叫人?我就是不叫!
2-3岁的小孩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们悄然告别了“惟命是从”的年代,自己拿主意来决定该干什么,宝宝们自己做决定,不要那么听话地叫人啦。
“开口”不难
错误的做法
如前分析,有时宝宝不肯开口,只不过是有些小情绪。首先,父母完全不必过于担心;其次,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而勉强孩子也不是妥善的举措。
当宝宝不愿意开口叫人,父母不要——表现得过于急切,甚至威逼利诱,这样更容易激发宝宝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往往会这样说:“叫了阿姨才有巧克力吃”“宝宝越来越不乖,都不肯叫人,妈妈不喜欢你了”,诸如此类的说法都会给孩子一种逼迫他的感觉,往往适得其反,宝宝通常会用一声不吭作为反应。
你可以淡然处之,当宝宝拒绝叫人,父母不再继续纠缠,把话题转移,这时候,放轻松的宝宝反而有可能会想要表现一下,自动自觉地重新开金口;如果有其他小孩同时在场,而这个孩子很乐意叫人,就适当地利用一下这个条件。表扬大方叫人的孩子,利用宝宝好胜争宠、爱模仿的心理打开金口。
让孩子慢慢来
父母不必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家长,给自己增加这方面的压力。相信宝宝在您及时、合理地引导下会逐渐改善不爱叫人的习惯。给您如下几点建议:
1、带宝宝外出时遇到熟人,您就坚持跟别人打招呼,给宝宝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
2、只要您坚持,宝宝就会朝着您希望的方向进步。宝宝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他需要反复模仿成人的行为。
3、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社交意识。遇到同事和亲朋好友时,您都要很正式地把宝宝介绍给他们,同时也把对方介绍给您的宝宝。
4、告诉宝宝,社交性问好的形式有很多,友好地注目、点头、微笑、握手、寒暄等等,表扬宝宝良好的社交行为要具体。如:“你会跟别人点头了,我真为你高兴。点头也是向别人问好的一种方式,以后你长大了,还会学会其他的方式。”
如何教育培养孩子 篇11
现在,绝大多少孩子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提高,孩子数量的减少,家长都当宝贝似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过分的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习惯一定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养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如果幼儿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也就很难改变了。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在谈到他所取得的成就时,出人意料的说自己之所以能取得那样的成绩得益于在幼儿时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幼儿时期养成良好习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认为养成幼儿的行为习惯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比法
幼儿园老师可以录制一些孩子自己穿衣、吃饭、自己照顾和管理自己的录像片,或者在幼儿园内选择一些做得好的小朋友做表演,组织小朋友看,然后再举一些与此相反的事例,让小朋友去对比,从中分辨是与非,好与差,让孩子通过比较体会自己在生活中和幼儿园里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二、情景法
幼儿园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的特点和大中小班不同的需求,创设情景,还可以与家长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正反两方面的形象表演给小朋友们看,鼓励小朋友向做得好的小伙伴学习。
三、示范法
对最基本的技能,由老师做示范,然后指导小朋友一步一步照着做,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位小朋友掌握的程度,加以改正和指导。
四、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加入教育的元素,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幼儿游戏时根据需要先明确一个主题,然后让小朋友参加这种游戏,在参与中快快乐乐地学会某种本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个方法在幼儿园中可由老师带领。
五、问答法
对小朋友的行为习惯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进行归类梳理,事先拟定好针对性的问题。
把这种方法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小朋友们思考后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六、故事法
一般的幼儿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童话类故事。教师选择和自编一些关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好的行为习惯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幼儿教师不必去强调哪些行为习惯好,哪些行为习惯不好,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她们明白一定的道理,从而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另外,对于大中班的孩子,可以组织小朋友自己讲故事,通过他们自己学来的故事,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七、激励法
在幼儿园里,可以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一些活动,内容可以包括幼儿的卫生、说话、认真听老师说话、和其他幼儿相处等等,采用比一比、评一评、看一看等形式,让幼儿们自己评出行为习惯好的小朋友,凡是进步的,哪怕一点一滴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在自制的评比表上贴上小红花,鼓掌祝贺。不仅可以进行单人比赛,还可以进行多人的比赛。这样通过榜样来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如洗脸、刷牙、梳头等,编入活泼欢快的乐曲中,编成小的歌曲,教给小朋友。也可以把一些事情编成顺口溜、儿歌教给小朋友。这样便使幼儿通过娱乐的形式学会了一些本领。另外,矫正幼儿的行为习惯还要注意针对性,每个小朋友都有每个小朋友的特点。如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上述方法解决和矫正,如果是特殊情况就要一对一的悉心引导小朋友改掉坏毛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2
一、以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的习惯
在孩子刚刚学写字时, 家长就要协助老师认真地手把手地教, 并随时提醒他:“握笔的姿势对吗”、“头摆正了吗”、“身体坐直了吗”、“眼和练习本的距离够一尺了吗”。刚开始练习写字时, 不要让孩子每次写很多字, 也不要求快, 应强调正确, 让孩子沉住气, 静下心来写, 宁可写得慢些、少些, 一定要写好。
二、养成定时专心学习的习惯
孩子上学以后,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 不做令孩子分心的事儿。在做作业的过程中, 让孩子不看电视、不吃东西、不玩耍、不拖拉, 做到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在行动上约束他, 规定不完成作业就不能玩。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理由, 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让孩子把学习当做生活中的必要程序来完成, 每到学习时间, 就会主动坐下来做功课, 很自然地养成定时、专心的好习惯。
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及时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我们要指导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时间。几点起床, 几点做作业, 几点看电视, 几点睡觉, 一定要有规律, 并且一定要安排出孩子预习和复习的时间。每天学习新课前, 先把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 不明白的地方上课要重点听;学了新课后, 也要及时地进行复习, 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 加深理解。一个单元学完之后, 可以教孩子系统地进行复习, 使知识系统化, 把先后学得的知识连贯起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凡是读书多的孩子, 视野必然开阔, 精神必然充实, 志向必然高远, 追求必然执着。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 家长要经常陪孩子到书店挑选并购买图书;抽时间和孩子同读一本书, 共同交流读书心得, 同作读书笔记;并且督促自己的孩子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读书看报时间;自己也要经常性地读书, 作好表率。父母要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这将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重要的是系统地、不间断地严格要求, 决不允许任何一次例外。见到了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 父母决不能等闲视之, 要及时纠正;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苗头, 也不能视而不见, 要及时给予表扬, 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篇13
新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对这些练习进行加工、改造,经常是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提高练习的实效性,有利于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开发课堂的创造情趣。
如在教学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时,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于是我用了三个游戏把整节课贯穿起来。首先是个人抢答赛。老师出题学生抢答或学生互相出题,这个游戏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接着是小组合作争优赛。4人一组,用三个数组成4个算式,比比哪个组想的算式最多。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合作竞争的意识。最后“吃鱼”这个游戏把整个课堂气氛烘托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情绪高涨。游戏是这样的,每人一条鱼,每条鱼的上面都有一道题,只要能大声地读题说得数,这条鱼就送给你。学生们不仅要把自己的题说对,还要对其他同学的题进行判断,大提高了练习的强度。游戏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的,又提高了练习的时效性。在练习课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性的开掘就孕育在其中了。
培养自信,开发创造潜能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创造性的发展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的大小时,我让孩子们创建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9往后数6个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认为9在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说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所以15大于9。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个0,这时15十位上的1比0大,所以15大于9。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大为不解,我也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我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肯定,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鼓励的方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信心。我们要始终坚信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篇14
雯雯3岁了,漂亮可爱,在父母面前,无拘无束,唱歌跳舞无所不能。但在陌生人面前就表现得很拘谨,不愿意叫人,叫她在众人面前表演时怎么也不肯。她父母来信询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女儿大胆展现自我,培养女儿的自信力。的确,自信力是一个人将来立足于社会的一个重要能力。自信力并罪与生俱来,关键在于后天培养,而儿童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力,我们一起来探讨。
孩子不自信的根源:父母缺乏信任所致
信任,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字眼。可是不少家长总认为孩子年纪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当孩子迈出独立生活的步伐,要求自己吃饭时大人往往怕孩子弄脏、浪费而喂他;当孩子满心欢喜地自己穿衣服时,大人却为了赶时间而麻利地给孩子穿上了;当孩子和小伙伴为抢玩具而发生争吵时,大人总会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而挺身而出。父母的出发点自然是爱孩子的,但这种不信任的爱却让孩子丧失学会照顾自己,学会与人交往,甚至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并造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人格的不自信孩子。
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做好自己可做的事,如3~4岁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鞋袜、入厕、依前便后洗手、收拾玩具等。到5~6岁可以进一步让孩子自己盥洗、洗小件衣物,如袜子等。放手让孩子去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多给孩子正面的常识、鼓励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特别是儿童)的具体表现,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所必需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例如表现对孩子的信心,可对他说:“我相信你做得到的”;当指出孩子的优点时,父母可以说:“我觉得你的数学能力很好”、“你会主动整理自己的房间,是很好的优点”、“你的字写得很工整,看起来很舒服。”
接纳孩子的原貌,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 篇15
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思想
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 相互的竞争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嫉妒心理。但嫉妒过于强烈, 任其发展, 孩子则会形成一种扭曲的心理:心胸狭窄, 喜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 并喜欢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成功。所以,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正确地认识竞争, 让孩子明白对手不是仇人, 嫉妒也不是要强, 进而使孩子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 分享他人的快乐。另外, 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相比, 以求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 而要把孩子的好胜心向积极的方向。教育孩子承认差异, 奋进努力。现实中的人必然是有差异的, 不是表现在这方面, 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一个人承认差异就是承认现实, 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 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 嫉妒于事无补, 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从中获得更真实, 更正确的竞争思想。
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会独立
现在孩子少, 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证。大人们不知不觉给孩子养成了惰性习惯。例如:有的孩子小学毕业了还不会系鞋带、洗袜子、洗头发这样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的更是连书包都不会收拾, 更谈不上帮家长做家务了。甚至有的孩子该换衣服了都得家长提醒。孩子从早到晚, 所有的环节都被老师和家长安排得满满的, 他们只要按指令做就行了。试想这样的孩子一定不会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内容, 一定不会检查自己的作业, 一定不为自己的将来制定规划。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指导, 他除了写作业、玩、上网、看电视, 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要想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培养出较强的独立能力, 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有人说:“命好不如习惯好”。的确, 好习惯可让人生更顺利。首先, 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就会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在孩子上幼儿园前, 协助其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 那么在进入幼儿园后, 他对待人、事物, 就会有自己的准则, 自然就能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好习惯有成千上万种, 只不过每个习惯都和生活脱离不了关系, 因此, 在建立好的生活习惯后, 自然会有有规律的生活。其次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是独立自主的开始。孩子做错事了怎么办?孩子和朋友、老师闹矛盾了怎么办?孩子早恋了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了怎么办?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了怎么办?孩子怎样应对考试?孩子怎样复习?孩子怎样提升自己的弱科?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当他们被这些困扰时, 家长的及时相助是非常必要的。但家长不能直接告诉孩子如何解决, 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先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家长再帮助提出修正意见, 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定尊重孩子的意见, 用整合和道理说服。
老师和家长心里都必须清楚:怎样的胸襟和气度、怎样的态度和心态、怎样的眼界和常识才能成就孩子终生的快乐和成就。只有明了这些, 我们的指导才能更准确, 更有针对性。久而久之, 孩子就潜移默化的养成了自己对自己所作的一切应该承担起责任的思想。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严格要求自己了。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标致。在人潮汹涌中就更多了一份竞争的巨大能量。
三、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熏陶成就了孩子的竞争能力
人是环境的产物。尤其是家庭环境, 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各种习惯、爱好、品质的形成, 无不和家庭环境紧密相关。从现代社会很多精英的成长经历来看, 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育对于他们成就的取得, 都直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有两个均已繁衍了八代的家庭:一个家庭的始祖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爱德华, 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个副总统;另一个家庭的始祖是臭名昭著的酒鬼、赌徒王朱克, 他的八代子孙中有300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这两个命运不同的家庭告诉我们, 家庭的文化结构, 父母的示范以及家庭教育对后代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父母”这种职业不能兼职, 父母不可能为了自己省心而把孩子的教育“外包”。教育的成果并不一定和投入的金钱成正比, 没有任何机构能取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很多父母都竭力为孩子找一个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 认为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由这些机构完成的, 而自己的角色只是起监督、辅助作用。这就好比:我花钱, 我负责。
但美国著名教育家下, 帕金斯曾点破了家庭对儿童身心成长的影响。他把家庭看成是“制作人格的工厂”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 最早向儿童传播社会经验的场所, 家庭不仅仅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物质环境, 也是“精神环境”。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 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 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 会变得聪明, 对爱有安全感。另外, 爷爷、奶奶只会把孩子照顾好, 满足他的衣食需求。也不会去管到底自己有没有做好 (可能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叫做对, 甚至许多年轻父母自己也不知道) , 因此他们不懂得爱, 于是把爱就变成了伤害, 并且是最严重的伤害。例如:当孩子摔倒后, 奶奶会赶紧抱起孩子, 爷爷会骂地, 还会用拐杖去敲:“都怪你, 摔了我的宝贝!”这样的教育, 培养的是小孩的一种推卸意识:什么都是别人的错!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从别的一切:别人、地方、气候……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
父母潜移默化铁影响对孩子的作用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人生教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子女是水, 家庭是窗口。把水放杯子里是圆的, 把杯子里子的水倒到盒子里面, 换个位置就是方的。教育就是要营造环境, 让孩子“圆”就造杯子, 让孩子“方”就造盒子。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 那教育就能顺其自然地出成果。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如何教育培养孩子】推荐阅读:
单亲孩子如何教育08-29
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11-05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征文07-09
离婚后如何教育孩子09-07
您对教育孩子如何行动10-22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10-23
教育孩子如何利用时间08-01
天蝎座孩子该如何教育10-27
讲座如何培养孩子07-04
如何培养孩子性格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