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

2024-10-23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共12篇)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 篇1

当代中学生具有以往学生所没有的鲜明特征。他们敢于肯定自己, 也敢于否定自己, 勇于探索, 崇尚民主, 崇尚自我;视野开阔, 具有全球意识, 平等意识极强;不看重门户, 瞧不起徒有虚名的人, 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并喜欢在竞争中展示自己, 发现自己的优势;参与性较强, 自信心也较强;与老师、校领导能坦诚对话;自主意识觉醒, 自尊心极强, 极渴望成人尊重他们;中学生的理想具有时代特征, 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 中学生锐意进取, 立志多学知识本领, 将来在社会中大显身手, 实现人生价值, 为祖国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力量, 这是他们比较好的一面。某些学生只想毕业后赚大钱;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未来梦想中存在大量极不实际的幻想, 个别学生甚至为这种幻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针对中学生的种种特征, 家长应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下面我分享自己观点。

一、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

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 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 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孩子通过不同途径多了解国内外的历史人物, 学习其中人物好的方面, 做到优而吸之, 劣而弃之。家长绝不能钻入学习成绩的牛角尖, 单纯追求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及自身其他方面的成长, 要正确引导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

二、逐渐培养孩子的求知信心

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懂得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不要不闻不问, 不要责怪孩子坏的学习习惯, 应引导他们纠正, 重新树立信心;引导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习惯, 独立思考, 善于分析难题等;教孩子学习知识要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 不要死记硬背, “读死书, 死读书”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对将来的一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茁壮成长。

其次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 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反映, 家长不仅要尊重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而且要主动挖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 家长要耐心、确切、简单地给予答复, 并引导孩子通过读书、思考寻找完美的答案。随着知识的积累, 孩子渴望认识新的事物, 探求新的知识, 久而久之, 孩子的好奇心就演变成强烈的求知欲。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学习毅力。孩子的兴趣广泛了, 求知范畴就扩大了, 知识经验随之增多了。家长在引导孩子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 还要设法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妥善安排好做作业和课外读物时间, 选好书籍指导阅读, 逐步提高读书兴趣。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看、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扩大生活范围, 增长见识。学习必须有恒心, 重要的不是一两天, 而是天天如此, 要坚持不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一般要多表扬鼓励, 少批评指责。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他深受鼓舞, 提高兴趣, 增强信心, 要把握好尺度,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考试考得很好, 家长既要肯定成绩, 又要指出不足, 引导孩子找出不足的原因, 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 “谦受益, 满招损”。孩子考得不好, 要找出原因, 帮助孩子总结教训, 增强孩子的信心, 促使孩子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三、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在家庭教育中易被忽视。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坎坎坷坷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家长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 家长要多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引导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给孩子讲述“勤劳是良好的美德, 懒惰是万恶之源”的道理, 不要学习古代的“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的”的陈蕃。还要培养孩子树立勇于面对挫折的信念, 学会随机应变, 只有不畏风暴的海燕, 才能在广阔的海洋上自由地展翅翱翔。

四、加强交流, 和孩子做好朋友

孩子是一本书, 家长只顾往后翻, 但真正读懂十分不易。家长要与孩子勤交流, 以好朋友的身份关注、帮助孩子。家长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 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随着孩子的成长, 孩子读懂了这个世界, 家长也读懂了这本书———孩子, 那么家长自然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 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 多一份理解, 少一份责骂, 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 家长才能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灌输给孩子, 有效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长一定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努力配合学校教育,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

这是我最近通过学习得到的体会, 比较以前的种种做法, 我深感惭愧:客观方面, 由于工作太忙有时候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 只有在周六周日才能给予辅导, 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孩子的学习;主观方面是占大部分的, 个人脾气比较暴躁, 孩子淘气不爱学习时不能平平静静地讲道理, 而是责怪她……通过学习, 我明白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 做成功的母亲……希望我的体会会对其他家长有所帮助, 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蓝的天。

摘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很多家长都加强了对子女的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何教育子女呢?有时候还会有适得其反的结果。本文以教师身份从几个方面探讨子女的教育方法:要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逐渐培养孩子的求知信心;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加强交流, 和孩子做好朋友。

关键词: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方法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 篇2

孩子就是父母生命的全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辛勤劳作,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父母的言行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启蒙,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所以做为父母,我们必须言行一致,而且要说到做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让孩子看到这些,他会跟着学我们所做的一切。

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

我们要引导孩子适应能力,多交朋友,扩大孩子的生存环境,让他在舒适的环境里自由成长,充分的表现自己。提高孩子对负面事件的心理适应能力,不让负面的东西影响孩子的成长。从日常的小事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孝敬心,感恩之心。

三、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让孩子今天完成今天的事,不要以任何借口去推脱,要按时,要守信,不能半途而废。要让孩子不能挑剔,抱怨和自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培养孩子远离恶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习惯

要知道孩子属于哪种学习类型,因材施教,才能事办功倍。让孩子知道学习的目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要培养他仔细认真,对各门功课都感兴趣,多读课外书,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五、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知道家是他生存的港湾,是他成功、失败的宣泄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呵护我们聪明的孩子,让他自由 的生活,快乐健康的成长!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 篇3

【关键词】农村家长;教育;孩子;观念转变

一、不良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1.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家长自身素质

一些家长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还有少数家长性格急躁、固执偏激,他们看问题目光短浅,不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看到小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去打工,不关心孩子上学,缺乏对教育全面的认识。

2.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

部分家长看到有钱好办事,有钱很风光,于是认为知识多不如钱多,上学不如打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能挣到钱就是本事,就会生活得愉快。身边有孩子上学半途而废,自家孩子辍学也会默许,不重视孩子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教育投入。

二、如何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农村学校教师应该向学生家长讲解教育管理知识

在部分学生家长对教育理念认识不明时,老师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察觉到,这时候老师要怀着关心学生的满腔热忱及时家访,指导家长更新陈旧观念,教育学生勤奋学习,使这样的家长懂得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智力比较差的孩子通过努力是可以补救的,也能够成就。相反,如果家长对教育不重视,使用方法不正确,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人成才的。

2.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3.注重家长思想上的矛盾与转变

传统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与当下家长已经有着截然不同的改变,特别是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素质教育的宣传,家长的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例如,传统的家长或对子女严厉管束,采取简单粗暴的体罚教育模式;或对子女过度溺爱,造成子女放任自流。而如今,家长更多地认识到家长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将子女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跟其进行沟通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虽然多数家长思想上有一定认同,但在实际行动中仍存在矛盾,即家长和子女很难达成一定的共识,特别是在青春期阶段,不懂得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而家长的期望也使得他们纵然想实行也力不从心。

当今的家长将子女送去学习各种特长,如乐器、绘画等,他们希望将来子女全面发展,而不像传统的家长逼子女在家里埋头苦读;他们理解子女学习各方面课外知识的需求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还鼓励孩子享受童年。但家长仍存在顾虑,唯恐自己的孩子在玩耍时,别人的孩子在读书,这样就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成绩落后,甚至导致上不了好大学等一系列问题。

4.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

老师教学生一时,要考虑学生一生。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5.引导家长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家长不仅要教育孩子专心学习,要求孩子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让孩子走出家门,到室外与小朋友一起娱乐、游戏,学会交往、处理矛盾、知道是非、健康心理,还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面对名目繁多的补习班,辅导班,不管教师的素质如何、不管有没有合法的行业资格和收费依据,只要你开班,我就让孩子参加。还有的家长认为艺术素养很重要,其它素养可有可无。寒假期间,学校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小学生棋琴书画和读书比赛,在器乐和声乐赛场上,家长、学生很多,有的一家三代都在现场,而在图书室、象棋围棋室,只有几个学生,不见一个家长。凡是需要花钱培养的才艺,家长都非常投入;而不收一分钱的阅读和下棋活动,很少有家长关注。所以有人说:在中国,只要是学校收费开展的活动,甚至是不收费开展的活动,一般都受到家长的抵制;如果是其它组织或者是个人举办的活动,收费越高家长越要让孩子参与。在我们瓜州就有许多培训班,没有一个不收费,但没有一个被家长曝光和举报,而且生意很火爆。相反,活动中心免费开放的图书馆、象棋围棋室,双休日只有一二十名学生参与,没有一个家长在门前接送孩子,与那些钢琴培训教师家门口车水马龙的情景形成巨大反差。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写作业 篇4

家庭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它能巩固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 是学校学习的延续和拓展,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条理性和独立性, 尤其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学生在家学习, 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是必需的。那么, 家长该如何指导孩子完成好作业呢?下面是我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 愿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家长应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主客观环境

所谓客观环境, 是指家庭为孩子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 如安静舒适的房间。房间不可过大, 过大可能东西就多, 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或显得空旷, 不利于孩子学习;过小会使人产生压抑感, 如果气温再高, 更令人烦躁, 孩子会做各种小动作, 以减轻这种压力。

所谓主观环境, 是指家长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祥和的学习氛围。在孩子学习时, 父母最好不看电视, 或玩电脑, 而是应跟孩子一起学习。创设一个群体学习的氛围, 父母言传身教,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意识和欲望, 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二、家长应注重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 那么, 离成功就不远了。而小时候培养的兴趣往往为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这方面, 我的做法是:在孩子处在小学低年级时, 我主要看其字迹是否写端正, 做题是否马虎, 如工整、正确, 就夸赞他真好, 并记录下来:某月某日, 作业做得非常好。如字写错或题做错, 先不要指出具体错误之处, 在有问题的地方画上一个小记号, 让孩子自己找出错误之所在, 若孩子找出来了, 就称赞孩子聪明、能干, 也做记录:某月某日你自己发现错误, 并改正。如此训练, 孩子便由“不爱写”到“爱写”作业, 有了乐趣、兴趣。

孩子喜欢玩玩具、看电视, 不喜欢学习, 是因为他觉得学习远不如玩玩具、看电视有趣,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与孩子一道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让孩子当老师, 父母作学生, 父母中有一个充当爱马虎、爱溜号的“学生”, 让孩子觉得要好好地“教你”不可。或者母亲充当老师, 父亲充当学生, 与孩子来比赛, 做题又准又快的优胜者有奖。当然充当学生的父亲, 不能回回输。让孩子觉得有竞争时, 但只要认真努力就能学好做好, 获得无穷的乐趣。久而久之, 孩子也就自然有了学习兴趣。

有一些家长喜欢盯着孩子做作业, 一旦发现错误, 就一边帮着孩子涂擦, 一边批评、埋怨、责怪孩子:“怎么搞的, 又做错了, 总是马虎。”“说过多少遍, 就是记不住, 气死人了!”可以想象孩子在这种紧张、焦虑的氛围中, 学习的兴趣还能高吗?这时, 家长再怎么说教, 他也是听不进的, 是改不过来的。因此, 对小孩子而言, 责备与呵斥远不如表扬、赞美更能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或做作业时, 会发现并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父母千万不要压抑他们的好奇心, 禁止他们发问, 而要鼓励他们, 有头脑才能发现问题, 如果家长一下子也答不上来, 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想办法解决, 比如去图书馆查资料、问有关的人、求助于互联网, 等等。这些都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如果有些问题一时难以查到, 就可以告诉孩子,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来解决。

要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 “好奇心”是源头。它代表喜爱接触新事物, 当一个人对新事物接触得越多, 他就会越想知道更多;想知道更多, 正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孩子有了学习兴趣, 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三、家长应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勤奋, 有的懒惰;有的认真, 有的马虎;有的能把明天要讲的内容提前预习, 可也有的能找各种理由把今天该完成的作业都拖到明天。这就是不同的学习习惯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孔子在《论语》中说道:“性相近, 习相远。”就是说,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 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难怪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 在谈到习惯时也曾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人应该从幼年起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在诸多的好习惯当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成才至关重要。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习的责任感。要告诉孩子, 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如同工人师傅做工, 农民伯伯种地一样, 是自然的、主动的行为, 让他们从思想上意识到学生完成作业努力学习是必需的。接着, 有耐心, 多鼓励和夸赞。孩子写作业的时候, 可能会有磨蹭的行为, 不专心的表现, 只要不是太过分, 就让他动一动好了, 毕竟家里是一个歇息的地方, 比学校要自由得多。但如果行为过分, 家长就可在旁边提醒一下, 如“已经做了10分钟了, 快啊!做完可以到外面玩一会!”或者来到孩子身边, 用手边摸摸他的头:“不会做了吗, 用不用妈妈帮你一下?”家长这时可了解孩子的作业量, 心里估计一个完成的时间, 采用计时鼓励法, 这样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来。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 但字写得潦草, 还做错了几题, 这时, 家长要有耐心, 鼓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可这样说:“你很聪明, 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了作业, 奖励你一个苹果 (孩子最爱吃的水果等) , 继续加油。只是有两道题做得不对, 你自己再去检查一下好吗?如果你能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过来, 那你就能太厉害了。”我想, 如果这样对待孩子, 那么他一定会高兴接受的。再者, 要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 制订学习计划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 计划上注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跳过动画片时间, 使孩子易于接受) , 可以列短期计划, 也可以列长期计划。这个计划最好让孩子自己制订, 家长监督执行。除非遇到特殊情况 (如生病等) , 否则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个计划。长此以往, 习惯成自然, 这不仅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能培养孩子做事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一段至理名言: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是的, 知识累积千万, 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优良素质便犹如美好的天性坚不可摧, 成为以后成人、成才、成功的原动力。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心得 篇5

我是XXX的妈妈。很荣幸冯老师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孩子的家庭教育。咱们103班的孩子综合素质都很高,这说明他们背后肯定有一批教子有方的优秀家长,在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里,为了孩子能跟班级共同进步,我感到幸运的同时,又倍感压力。在座的各位肯定有很多很好的教育方法。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都做的不足,经验真的谈不上,就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谈谈我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共勉吧:

一、阅读是人一生的事业

大家经常说要给孩子养成很多好习惯,就我自己觉得,到目前为止,我的孩子最受益的习惯就是阅读。从孩子出生开始,我就给她读绘本,也不管她听不听得懂,反正就是硬讲,时间长了她也就会熟悉书籍这种事物的存在,并产生兴趣。从学会聆听,到亲子阅读,再到现在的自主阅读,每晚睡前读书的习惯都是雷打不动的。书在她的生活中是一个理所当然、随时随地的存在,就像吃饭和喝水一样自然。通过多读书,有利于主动思考,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很多道理、规矩,不用家长讲,她自己都可以明白,这对于她的其它习惯--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我的感受来说,阅读就是我们家家庭教育的基础,也是我们家庭中所要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二、端正的学习态度很重要

从孩子上学开始,我就一直给她灌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让孩子知道,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每一天的家庭作业都要严谨认真,严格要求,还有就是实践类作业,像手抄报、手工作业等,也需要认真完成,这样可以树立学校和老师的权威,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不能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的,老师布置的作业,那就是要不打折扣的完成。有人说:“态度促进行为,行为养成习惯”。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给好习惯的养成创造机会。

三、对孩子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俗话说:“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耐心、鼓励和表扬能够激励人的自信心,一次夸赞,效果远胜过十次批评。云舒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写汉字总是写的很小很轻,给我的感觉就是不自信。后来每次她写字,我都会看写的情况,然后告诉她,哪里写的好,让她对比之前写的作业,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我就告诉她:冯老师今天表扬你了,说你写的字进步特别特别特别大,你们冯老师竟然用了三个“特别”,是不是你们冯老师都觉得目瞪口呆了!孩子最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这么一听,就喜欢练字了,现在练字对她来说,不是一项作业,而是一份荣耀,她真心地愿意去做这件事。

四、平常心是家长的必修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共同的心愿,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考第一名,考满分。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段的考试,就是一个寻找纰漏的过程,是给我们一个补补丁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会做的题都作对,不要因为马虎而丢分,不会的题尽快掌握,把基础打牢。千万不能总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前一段时间,数学老师要求每天读的30道算术题,我看很多孩子3、4分钟就可以读完,我们家孩子--7分多钟,然后我就着急、焦虑,我就说你看哪个哪个同学,做的多么多么好。孩子爸爸看不下去了,说:我如果天天在你旁边说,你看哪个哪个同事、邻居,多肤白貌美,又能赚钱,又能操持家,你会不会烦?这么换位思考一下,就觉得其实拿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对比,真的是一件挺伤人的事情。孩子不反抗,是因为他暂时没有反抗大人的能力,但是,心里会抵触,甚至慢慢的放弃自己--反正我怎么做你都不满意的不是吗?孩子的发育是有差异的,就像每一种花的花期也不同。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放平心态,假如我们的孩子恰恰就是慢热类型的,可能她掌握知识的速度不会那么快,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是也可能正因为如此,她会掌握的更加扎实。

家长如何正确评价孩子 篇6

1、对孩子的评价避免过于模糊笼统

“洋洋真棒”、“洋洋真聪明”,“哎呀,你怎么这么笨,这个都不会”、“我家孩子就是笨了点”……家长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经常这样评价孩子,是否有意无意中说出这些话。家长的评价过于模糊笼统,没有说清作此评价的具体依据。这样的评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如果你夸奖他,幼儿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棒的孩子,为了证实自己的确很棒,他们在下次选择内容时仍会选择已取得成功的活动项目。这样,孩子就会失去许多选择的机会。而且,他们往往无法面对失败,害怕失败。一旦他们失败了,他们就会把原因归咎于自己不聪明,不是一个好孩子。于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孩子开始打退堂鼓,他会暗示自己“我是个笨孩子”,即使是他能胜任的事也做不成功。长此以往,一次次的经历和体验造成了“恶性循环”,幼儿越来越觉得自己能力差、水平低。

所以家长作评价时应具体,应指出你因为幼儿的哪些方面或哪种行为而夸奖他,如“洋洋给飞机加了滑动的轮子,这样飞机就能先滑行一会再飞上天空,这种想法很好啊,洋洋真棒”。这样幼儿就能明白你是在夸奖他的某个方面或某种行为,一旦他活动失败了,他也能明白他是因为方法采取得不好或某种行为不当而失败的,不是因为他不聪明。同样,父母批评幼儿时也应具体,应指出是因为什么事而批评幼儿,不要笼统说“你真是不乖”、“哎呀,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

2、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凡凡画的画好漂亮啊!”“琪琪搭的房子真不错。”这是家长经常评价孩子的话。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评价都是针对孩子的作品——活动的结果而作出的,只重视孩子外在行为表现,而忽视孩子行为结果后面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活动结果固然重要,但对于低龄孩子而言,活动过程恐怕更加重要。孩子就是通过参与活动过程从而获得身心的发展。所以,家长重视的应该是孩子的活动过程,应该是孩子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增长,是否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评价孩子时应根据孩子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作出相应的评价,不要过多关注活动的成果。否则会导致孩子只重视活动的结果,忽略活动的过程,为了追求活动结果的完美而去模仿甚至抄袭他人的作品。

3、避免对孩子的评价以成人评价为主,忽视孩子自身的评价能力

孩子自我认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他们无法对自己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往往需要依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但这并不表示孩子没有评价的能力。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评价能力的培养,要让孩子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目前,对孩子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成人的评价,孩子对自己或同伴的评价几乎没有。我们要重视孩子作为一个评价者的重要性,要重视培养孩子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孩子对自己进行评价可以更好认清学习的目的及过程,养成反思的思维习惯,形成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识,对于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内省智能的提高极其有益。孩子对他人进行评价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清自己的不足与优势,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够帮助孩子从关注自我转移到关注他人。成人不能剥夺孩子评价的能力,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否则导致孩子自我认识滞后发展。

4、避免评价标准不一致

谦逊礼让是我国的传统,某些家长为了表示谦逊,明明自己孩子表现很好,但出于礼貌常在外人面前揭露孩子的不足,数落孩子的不是,甚至当面议论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孩子年龄尚小,他们无法理解家长的意图,他们只是单纯听取家长的评价,认可家长的评价。家长评价标准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出现“两面性”问题,孩子表现失去了自然、率真的天性。因此,家长评价孩子时应避免评价标准不一致,既要避免在家庭内外评价标准的不一致,同时也应避免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评价标准不统一。

论家长如何配合孩子学好二胡 篇7

一、由固定家长陪课, 做孩子的学习助手

一般初学二胡的儿童大多在九岁以下, 自我约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 老师在课上讲解的内容, 或许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提出的要求, 甚至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 所以由固定的家长陪课作为旁听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与孩子一起听课, 帮助孩子记住老师的示范动作, 以便课后帮助孩子消化、回味老师的授课内容。随着陪课次数的增多, 家长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入了门, 与孩子成为了“同学”关系, 与孩子切磋时也有了共同语言, 自然而然成了孩子学琴进步的好助手。

二、借鉴教师的辅导, 做教师教学的延伸者

家长与老师密切配合, 是孩子学琴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四、五岁低龄儿童的家长, 在孩子学二胡初期, 更要与教师多沟通, 多体会孩子学琴的感觉, 家长可以亲自体验、感受一些拉二胡的基本的动作, 如:左手的持琴;右手的握弓;手臂的运弓;手指按弦的位置, 指距等等, 这样才会更好地按老师的要求来指导孩子练琴。

上课时, 授课老师在某个乐句或章节上反复示范、指导孩子反复演练, 这些就是教学中的难点或者是重点。家长此时要留心, 要细心听自己孩子的琴音, 了解孩子的拉琴情况, 听取教师给孩子提出的问题所在, 回家后, 帮孩子回味每一曲句的演奏要领, 提示孩子应当注意的相关细节, 比如, 持琴运弓的手型、指法、力度练习等。家长对孩子的辅导实际上就是对老师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 应该说, 在二胡过程中, 家长的重要性不次于每一位老师。

三、遇挫不馁, 家长的坚持会转化成孩子的坚持

二胡是在音准和节奏上要求很高的弦乐类乐器, 在儿童学琴中, 不能急功近利, 在枯燥的学习中, 难免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点和演奏上的失误, 使孩子感到厌倦而失去学习二胡的兴趣, 甚至有退缩、放弃的念头, 此时, 家长要配合教师, 恰当的引导孩子克服困难, 坚持学习下去。最为重要的是家长自身要有帮孩子克服困难、力挺孩子坚持学琴的信念, 孩子的畏难情绪需要家长的说服和鼓励, 家长认为孩子还需要坚持, 孩子就会顺理成章的坚持。这样, 家长的坚持就自然转化成了孩子的坚持, 坚持过后, 难题迎刃而解, 孩子得到的是信心, 是用实践证明“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孩子的学琴兴趣和学琴毅力会大大提高。

四、练琴要引导孩子在“玩”和“学”上合理分配

好多的家长在孩子学二胡开始, 就让孩子定点、定时、定量的练琴, 一丝不苟。实际上, 达到这种刻板的要求孩子很难坚持做到, 家长不要用自己的威严去催促孩子练琴, 练琴时间要机动灵活些, 今天功课少, 兴趣浓厚, 就多练一会儿, 反之, 就少练一会儿, 但每天是必须要练的, 哪怕十五分钟, 也会有收获的, 建议每天有不低于半个小时的习练时间。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 家长对孩子要有相对的宽容, 与孩子交朋友, 允许他们把正在看的动画片看完、想要玩的游戏玩完, 有时间条件的话, 每天安排时间与孩子一起练琴, 中间也可以陪他聊上几句, 哪怕是与琴无关的“废话”, 而后, 再引导孩子专心练琴, 与其让孩子仅仅地凑时间, 还不如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 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习练效果。心理专家认为, “玩”和“学”是配套的, 家长要引导孩子玩好的同时更要学好, 科学地做好“时间”管理。这样, 即使孩子养成自觉练琴的习惯, 又培养了孩子的练琴兴趣。

五、经常鼓励和赏识孩子, 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在二胡学习中, 一些家长因孩子没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而常常责备孩子, 甚至体罚孩子, 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最后导致孩子对学琴的恐惧心理, 逐渐失去学琴的兴趣。岂不知, 如果家长用较为合适的鼓励方式来代替苛刻的责备言词, 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演奏的长处, 学会鼓励、学会表扬、学会欣赏, 并运用好鼓励与表扬方法和技巧, 掌握表扬的时机和分寸, 不值得表扬的千万不要表扬, 无原则地表扬对孩子是起不到鼓励作用的。家长要当好观众, 做孩子的知音, 孩子拉琴时总是愿意有人欣赏, 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欣赏的同时家长也能起到对孩子的练琴监督作用。在平时, 家长要尽可能的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汇报演出和各种比赛, 以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胆识, 让他在演出和比赛中体验和享受成功, 有了鼓励和表扬, 有了成功的喜悦, 孩子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会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为以后的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长配合儿童学好二胡的方法还有很多, 因篇幅有限, 不一一赘述。

家长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 篇8

一、正确理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都耳熟能详, 甚至被各种与儿童有关的商品拿去当成了广告语。羊城晚报记者查证发现,这句话最早的原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提出的。但如今,这句口号的提出者表示,人们误读了他的本意。时隔多年之后,韦钰不得不站出来解释自己的初衷。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世纪之交,由于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许多国家都紧急调整了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强调‘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必须重视早期教育,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更不是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 这绝对是个误区。”他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是,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起点要高。

现在为了让孩子进名牌幼儿园,家长通宵排队、交高额赞助费、找各种关系批条子走后门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人们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名牌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有专家提出,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要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功能,就要做到家长和保教人员持有一致的学前教育观念和方法,形成和谐统一的学前教育文化。羊城晚报记者查阅《指南》 发现,直到6岁入学前,儿童各项学习与发展指标都不包含对任何书面知识的掌握,比如家长最热衷的认字、背诗、算数、学英语等,在《指南》中只字未提。

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树立正确的育儿观,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二、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注重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

《指南》是教育部组织国内知名学前教育专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学前教育保教规律编制的,通过提出3 - 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 ~ 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对孩子各项发展指标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家长和教师都提出了科学的教育建议。

《指南》强调要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所谓“学习品质”,主要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忽视或轻视学习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学业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学业学习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等观点,在今天的家庭教育观念中仍然占较大的比重。家长往往更关注幼儿认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而对学习品质,由于其看不见、摸不着,家长对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指南》明确提出: “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质量。

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爱学、会学、主动、坚持、专注以及负责任的态度、活跃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等品质,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的信心、对他人的信赖、对自然和社会的亲近,为孩子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炼, 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0 ~ 2岁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孩子小的时候最好由父母自己带孩子,特别是两岁之前,如果孩子两岁的时候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大部分父母认为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或者即使意识到关注儿童心理的重要性,却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其实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儿童看作一个独立、发展、有个性且同时需要人照顾的个体。父母要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长大,在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至于在面对孩子的新变化时束手无策。

四、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美国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唤醒孩子的才华》中写道: “两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对于家长来说,陪伴孩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有的家长以为有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把孩子彻底交给社会辅导结构,交由别人代尽父母责任; 有的家长以为学习就是一切,从不和孩子交流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把父子、 母子关系弄成了师生关系; 有的家长自己在家吃喝闲聊,搓麻将玩游戏,却让孩子埋头写作业……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在心智、情感、学习和爱好等方面肯定会存在问题的。

浅谈家长如何了解孩子的需求 篇9

关键词:家长,孩子,需求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作为父母要不断探索好的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在生活中锻炼和培养孩子,因材施教,让孩子茁壮成长。了解孩子是作为家长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它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假如家长不了解孩子,就无从关心孩子,自然也无从教育孩子。家长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才能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还停留在孩子的物质需求和身体一般状况这个层次,就是只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需要,对孩子的饱暖、疾病、卫生等很关注,但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要。对如何了解孩子,同时也存在着主观、随意、缺乏沟通、专制、轻信等的毛病。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提高自己了解孩子需求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

一、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

父母和孩子无可取代的血缘关系和密切接触的日常生活提供给家长不少有利的条件。日常生活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基本的途径,父母要主动接近孩子,关心孩子,和孩子一起阅读,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因为孩子的内心常常会无意识地流露出来,比如孩子对今天老师给他的小五角星会喜形于色,到家后恭恭敬敬地贴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说明孩子有成功的需求。对此,家长应充分给予肯定,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随之产生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需要有倾诉对象。父母即使工作再忙,天天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待在一起。不要看电视,不要读纸,也不要听音乐,而是专心致志地与孩子互相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地加以引导。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诉说,不要孩子说什么都要评价几句,而是倾听,专心地听。听孩子诉说幼儿园的、班里的或孩子感兴趣的事。高兴的事,不高兴的事都听,这样对孩子就比较了解。当然,主要在听,少些评价或教育。这样,孩子得到了宣泄,以后也愿意与家长进一步沟通,家长也可更进一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二、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分成几个阶段,那么每个阶段孩子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孩子游戏的内容有很好的灵活性,而孩子们可以得到的游戏启发式是一般教育所不能给予的。从游戏活动的出现与发展历史来看,游乐活动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交流平台,游戏中所需要的道具(玩具)其实很简单,可以是一个手帕、一个小板凳、一个小粘贴,孩子们玩的方法和发明是孩子天生的具备的,只要给他们时间和游戏的平台,他们可以玩出各种新花样。因此,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其个性特点在游戏中暴露无遗,因此,游戏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重要的途径。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可以观察到孩子是喜欢独自一人游戏,还是喜欢和邻居小朋友一起游戏,或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游戏,从而反映其交往的需要。孩子喜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主角,还是配角,是“娃娃家的爸爸”,还是“娃娃家的儿子”,这些角色游戏的内容可反映孩子对安全需要的情况。孩子在游戏中经常使用哪些材料,是用买来的现成玩具做材料,还是利用废旧物品做材料,从而反映孩子创造的需要……通过了解到的情况,家长就可进行及时的教育,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三、在劳动活动中了解孩子

蒙台梭利认为:动作训练可以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代替、限制动作技能的发展不利于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在幼儿期适时开展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锻炼,不但能促进幼儿肌肉、骨骼等发育和肢体动作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将在动手、动脑的反复实践中所获得知识、成功体验等“迁移”到其他教育领域,从而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能干、懂事。

在家庭劳动活动中,父母可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让孩子自己洗脸刷牙、穿脱衣服,从而根据孩子的反应来了解孩子成功的需要。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在孩子整理玩具的过程中,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是如何整理玩具的,是从大到小、从高到低、从宽到窄排列,还是杂乱无章随机排列,从中可反映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分配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傍晚给阳台上的盆花浇水,看看孩子是否能按时去完成,有无责任心,从而反映孩子被信任的需要。

四、在学习活动中了解孩子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往往都是独生子女,缺少伙伴,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回家以后,尽量营造有利于其学习的环境,同孩子一起学习,能够使她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感到孤单,通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孩子学唐诗,就和她一起背诵,然后再给她说说诗歌的意思;孩子体育课要学跳绳,就经常和她比赛,看谁跳得快,这些都对她顺利地学习知识起到帮助作用。再比如,在数数、识字、绘画、弹琴、讲故事、朗诵儿歌等多种家庭学习活动中,父母可了解到孩子创造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如孩子画画,是临摹还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等。

此外,家长还可以借助孩子幼儿园老师的评价和孩子同伴的反映来了解孩子。父母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别人的反映,也不能偏听偏信,而要注意从多方面来了解孩子,“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孩子在渐渐长大,我们作为父母,得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要不断调整变化,要不断地通过细心的观察,倾心的交谈去多了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和心灵的需求,通过悉心的照顾,耐心的帮助,去当好孩子的暖心人。希望在我们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孩子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因此,家长通过这几种途径了解孩子,就可根据孩子的特点、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唐淑.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浅谈家长如何辅导孩子读谱、背谱 篇10

那么, 作为家长怎么样才能使孩子逐步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解决好。1.准确读谱。要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初看起来好像很简单, 其实不然。有不少孩子在弹奏一首乐曲时常常错误百出, 比如:重视了右手的旋律而忽视了左手的伴奏部分, 注意了音符、节拍却又忽视了指法, 对于那些上加线、下加线较多的音符懒得仔细辨认, 随便估计下了事等等。准确的读谱主要包括音要正确、节奏要正确、指法要正确、奏法要正确。要督促孩子把谱子上的音认准, 在键盘上把音的位置找准, 必须要求孩子从读新谱时起就无一个错音。对于孩子识谱来说, 节奏是一个难点, 准确的节奏概念, 对单位拍准确拍点和音符时值长短关系的把握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来掌握, , 许多时候应该离开钢琴来做一些节奏训练, 但大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不愿意花这个时间, 其结果是在琴上花去的时间更多。在指法习惯上, 家长的责任是要督促孩子在读谱时重视指法记号, 遵照规定运用指法, 哪怕会使识谱慢一些, 过程长一些。要让孩子明白, 指法是有规律的, 养成正确运用指法的习惯对日后技巧的发展大有好处。奏法形式由于过多, 相对比较复杂一些, 孩子对于一旦学过的奏法要辨认清楚, 懂得其意思, 以后再碰到同类奏法时要能正确的演奏。2.表情记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为只要把谱上的音符节奏读出来不出错, 就算完成任务了, 对大量的表情记号、表情术语都视而不见, 或认识少量的几个字母, 不求甚解的去“猜”“混”, 或自作主张随意去做表情, 甚至会发生和乐谱上的要求恰好相反的表情, 结果使音乐变得莫名其妙。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老师课上的指导是不足的, 家长应给予孩子积极的辅导, 可以帮助他们查阅音乐词典, 搞清楚常见的各类音乐术语的含义, 购买一些音乐常识、基础乐理的书籍, 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使孩子在提高乐理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读谱能力, 从而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3.正确的句法。音乐虽然是由各个单音组成的, 但却不是彼此孤立无关的, 一般的乐曲、练习曲都是由乐句乐段组成的。所谓认真的读谱并不是要求孩子机械的去做出谱子上的任何记号, 音乐的语言是富有歌唱性的, 常听到一些孩子把旋律弹得生硬呆板, 不动听, 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启发引导孩子将弹奏和唱歌结合起来, 用唱歌的感觉带动弹奏。特别是那些由孩子们熟悉的儿歌、歌谣改编的钢琴曲, 可以让孩子边弹边唱或者先唱再弹, 也可以在孩子练习时, 家长在一旁唱来带动、启发孩子的情绪, 使孩子逐渐学会手指在琴上“歌唱”。然后, 还要引导孩子分析句子, 一个乐句就像平时说话一样, 要有语气, 通过将音乐的走向表现出来, 旋律就会变得有生气、有表情、有流动感。一般乐句的尾声应该轻下来, 乐句进行中不要乱加重音, 乐句之间要有呼吸, 还有乐句之间的起承转合的关系, 这些都必须在弹奏时注意。如果缺少了语气, 就必定会使生动的音乐语言变得黯然失色。4.对休止符的重视。很多孩子都不能认识到静默的极高的艺术价值。有些孩子甚至觉得休止时听众等得不耐烦了, 应该紧接着弹下去, 使音乐不至于中断。要知道, 作曲家在创作一首乐曲时, 在他心中就有明确的意图, 如果演奏者随意更改就会破坏乐曲本身的韵律。例如肖邦的F大调《叙事曲》 (作品38) 的结尾处, 要是把休止符匆匆的弹过去, 那美好艺术品的价值就破坏了。家长们要时常教导孩子两只手分开来弹奏, 严格保持乐曲的拍子, 同时感到休止的存在。

除了读谱, 背奏在钢琴学习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一般说, 背谱弹奏就意味着经过充分练习而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当眼睛从乐谱上解放出来后, 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更多关照手在琴键上的位置及技术动作等等方面的事情, 这样将增强弹奏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 背谱弹奏时, 能与音乐情绪更好的融合。但是, 我们不能认为, 把音符背弹下来就是背谱了。真正的背谱, 不仅要背弹音符, 还要同时背下围绕音符的指法、奏法、力度、速度、表情等一切记号。有些孩子在照谱弹奏时还不熟练, 还有错音、错节拍的情况下就匆忙开始背谱了, 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 在孩子练习背奏的时候, 家长首先要注意孩子是否已经能够按照谱子正确、完整、流畅的弹奏乐曲了, 再考虑背奏的问题。把握弹奏是背奏的先决条件。牢固的记忆要经过多次反复的记忆, 并在清晰与模糊之间反复的波动, 然后才能够达到。孩子在背谱的过程中常会发现, 刚记熟的谱子过些时候又会变得模糊起来, 因此, 在忘记的过程中要经常提醒孩子经常的看谱, 将看谱和背谱的交替进行, 千万不要一味的背谱练习。因为一味的背谱容易造成记忆模糊和记忆错误。必须在整个背谱过程、整个练习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内, 看着谱子弹奏。即使背熟了之后, 也不要把谱子丢掉, 仍然要帮助孩子一起检查谱子上的每一个细节是否与自己的演奏符合。

在学琴过程当中, 孩子是主体, 家长和老师则是起着主导的作用, 中国业余钢琴教学的现状, 大部分孩子都是利用周末时间上一次课, 时间是短暂的, 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家里自己练习, 琴童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 发挥积极的作用, 孩子的学琴路才会走得更长、更好。

参考文献

[1]童道锦, 孙明珠.少儿钢琴学习辅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3-4, 19-20.

[2]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310-311, 269, 203, 297.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86-90.

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手淫 篇11

我儿子今年13岁,刚刚进入青春期。就在他渐渐摆脱童稚的时候,我发现儿子开始遗精,并时有手淫的行为。面对青春发育中的儿子,我这个当大夫的母亲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想跟儿子谈谈,却不知该怎样开口。最后,我决定让丈夫先跟儿子谈谈。

丈夫把儿子叫来,对他说:“儿子,去拿词典来,查一查‘手’字头的词,看看‘手淫’是什么意思。”等儿子查完字典之后,丈夫对他说:“《红楼梦》中有个人物叫贾瑞,在他得了重病时,一位道士送给他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从正面照时,上面会出现一个美女,而用反面照时,上面就会出现一具骷髅。道士嘱咐他千万不要照正面,可他还是照了正面,结果便送了命。这就是因为他太不节制自己了。”儿子听完后,脸上流露出似懂非懂的神情。然后,他冲向卫生间,把自己沾有精液的短裤藏了起来……

看来,丈夫的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时,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使我茅塞顿开。我经过几天的准备,终于鼓足勇气,与儿子面对面地谈起“性”来。我先用专业术语深入浅出地告诉儿子,他为什么是一个男孩;男孩有哪些心理特点;男孩与女孩有哪些区别。我也告诉他女孩的特点。这样就使儿子对男性和女性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使他消除了对异性的神秘感。我还对儿子讲了遗精和手淫。我告诉他:“遗精是男孩子成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手淫是伴随着男孩子一天天长大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自慰行为;很多男孩子都有手淫的行为,没什么见不得人的。”随后,我又拿出几篇与之有关的文章给他看。

不久,儿子好像一下子变得轻松了;以前那种紧张焦虑的神情没有了。慢慢的,他手淫的次数也少了。看到儿子平安地渡过了最初的性萌动期,走上了健康的成长之路,作为家长,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其实,手淫在进入青春期的男性中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行为。它往往开始于孩子无意中玩弄生殖器、或孩子的生殖器受到某种刺激,给他带来了性快感,又加上孩子的生殖器官和性腺已发育成熟,孩子的性冲动增加了,因而使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这种可以自慰的性行为。据波兰性学家伊莫林斯基调查,在波兰有93.6%的男孩和44.8%的女孩都有手淫的行为。我国目前虽然尚无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但据专家推测,情况亦大致相同。

在我国,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不够广泛,社会上至今还流行着一些耸人听闻的“手淫危害论”。其实,手淫的害处不在于手淫本身,而在于受“手淫危害论”的严重影响,使一些有手淫行为的孩子产生了沉重的“犯罪”感和“堕落”感,使他们感到恐惧、惊慌、自卑、精神负担沉重,甚至出现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些症状,如头晕、眼花、耳鸣、心慌、失眠等。而那些视手淫为正常行为并能理智地掌握手淫频率的孩子,就不会出现那样的后果。

有了如上共识,作为家长,我们不难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1.家长应对孩子的性教育认真负起责任。对孩子的性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和社会。父母应首先承担起这个责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最方便的。因此父母要首先破除陈腐的性观念,勇敢地承担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责任。不能让那种亲子之间不谈性的意识再影响我们的后代。

2.家长要学一点性知识。作为启蒙老师,父母首先要对性的有关知识有个最基本的了解。要彻底破除“手淫危害论”,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3.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要讲得清楚明确。有些家长知道自己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对于“性”也有科学的认识。但在对孩子讲解时却总是羞于开口或含混不清。这样反而会增强孩子对性的神秘感。作为家长,应该明明白白,大大方方地把孩子应该知道的性知识告诉孩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形成正常、健康、自然的性意识。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 篇1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孩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在当前中国社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呈现出多样化的情势下, 加上独生子女、婚姻稳定性日趋下降、社会竞争空前激烈、留守儿童、全职母亲、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信仰缺失等现象的出现, 家庭教育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进而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幸福与发展。作为一名从教50年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者, 我认为, 应该将家庭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教育家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 好的家庭教育必然来自好的家长。中国人自古有重“早教”、重家教的传统, 至今依然如此, 可以说更为重视。但和过去相比, 今天的家长常将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成才, 尤其是所谓的成功上, 对“做人”的教育要么有所忽略, 要么有所失当, 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

有些家长不懂得如何做家长, 往往是在孩子的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突出的时候, 才开始反思自己和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 而这时再来解决问题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为时已晚。在中国, 更为普遍的情况是, 家长没能意识到独立性与自主性在孩子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导致孩子在责任感、抗逆力、自信度、主观能动性、抉择能力、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等方面的缺失或低下, 令人担忧。

做家长也需要知识和经验, 而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一个试错纠错的过程, 因此, 合格的家长需要提前接受教育, 教育家长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家庭教育应从教育家长开始。

解放孩子是家庭教育的要义所在

有学者曾这样说, 人类文明的进化有三个重要标志, 第一是发现了人, 将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出来, 世界焕然一新;第二是发现了女性, 将女性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世界得以完整;第三是发现了儿童, 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 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我深以为然。

将儿童从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 是相对“桎梏”“控制”而言的, 解放孩子, 就是要让孩子在成长中释放天性, 成为他自己。一个人只有首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才能在心理上、精神上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拥抱生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在从事自己喜欢和有意义的事情中, 实现价值、造福社会, 过幸福的人生。尊重孩子、解放孩子, 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亟须引入的重要命题, 它能从根本上杜绝溺爱、威权、家暴、忽视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孩子从出生开始, 就接受家长的抚养与教育。在心理学上, 有个概念叫“投射性认同”, 也就是家长如何看待孩子, 会投射到孩子内心, 孩子会慢慢加以认同。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有权利、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思考、选择、做事, 那么孩子也就慢慢认同了这样的看法, 并在日积月累中使之成为现实, 反之亦然。尊重孩子、解放孩子, 并不是放任纵容, 而是通过引导、监督与激励, 促进孩子形成积极乐观、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效能, 这远比考试多考几分重要得多。这就需要家长有相应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巧, 而这, 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的。

通过立法等保障家长的受教育权及其他权利义务

十八大以来, 中国开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然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立法却严重滞后, 已经拟就的《反家庭暴力法》还未正式出台。美国、日本、法国等都有关于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 中国需要就此积极开展工作, 国家决不能在家庭教育方面长期缺位。针对教育家长等问题, 我建议国家及地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先试点、后推广:

家长须持有《家长资质证书》。由政府出面, 成立专门的非营利性质的家长学校。学校可建立在社区, 也可建立在各级各类学校, 以及设立相应的网络学校, 教师由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员组成, 可通过大规模培训先期储备合格的家庭教育教师。要求即将成为家长的准家长, 以及幼儿园、小学、中学各阶段的家长, 包括代家长 (即实际监护人) , 必须在家长学校接受一定学时的学习, 并通过适当的核查后取得资质证书。考虑到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 中国家长将集中进入一个不懂做家长、不会做家长的阶段, 这样的强制性手段不仅非常必要, 而且也是家长们的需求所在。

延长女性产假。我国职业女性目前的产假一般为3~4个月, 这远远不够, 导致产妇身心健康、母乳喂养、母婴关系等产生问题。科学已经证明, 0~3岁是个体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母亲的陪伴极其重要。在瑞典、挪威、英国、奥地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俄罗斯等国家, 产妇一般都享有1~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带薪产假、育儿假。我国可阶段性逐步延长女性产假, 先期可延长至6~12个月, 这对我国的人口质量将带来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

上一篇:肉羊产业下一篇:铁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