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产业

2024-10-23

肉羊产业(精选10篇)

肉羊产业 篇1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甘肃省人民政府确立的民族牛羊产业大县之一, 也是肉羊产业示范县之一。以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羊产业项目实施为有力助推, 项目累计实施4年来, 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场 (小区) 达到780个, 扶持建设县级龙头企业8个, 较大型养殖示范园区2个, 建成绵羊常温人工授精站点139个。天祝县畜牧部门还对各乡镇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开展部、省、市、县不同层次的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 截至2015年5月天祝县累计创建标准化养殖场部级1个, 其中省级8个, 市级37个。已经创建的肉羊标准化示范场覆盖了全县大多数乡镇, 成为天祝高寒牧区一个个肉羊产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引领助推着天祝牧区肉羊标准化养殖的快速升级发展。“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标准化规范成为县乡政府和所有规模养殖场户的共同努力建设的目标。

特别是2014年的天祝牧区再次迎来了中央现代农业肉羊产业项目投资扶持的机遇, 整个项目总投资4 803.5万元, 其中现代农业资金投资500万元, 市县配套750.51万元项目整合资金768.5万元项目户自筹2 784.49万元。整个项目覆盖全县8个乡镇22个村组的23个新建或改建的肉羊规模养殖场。总之, 中央现代农业肉羊产业项目的实施为天祝牧区草食畜牧业转型发展以高速化的引擎拉动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的活力, 所有实施的规模养殖场在天祝县县乡畜牧主管部门和单位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下,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合理、肉羊良种化程度得到了全面提高、高标准的饲草料加工储藏和转化设施趋于配套、肉羊消毒免疫及无害化处理成为程序化步奏、养殖场建立了完备的档案资料和健全的运行制度。在项目实施中县畜牧主管单位还对所有实施的养殖场区负责人进行了多次卓有成效的技术培训, 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科技明白人, 有些还直接成为了肉羊养殖的土专家。通过项目的实施, 实现养殖场区以标准化管理运行, 从根本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再次提升, 也为当地树立了标准化养殖的典范, 将继续引领天祝高寒牧区畜牧业快速迈步标准化养殖、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化征途。

肉羊产业 篇2

摘 要 文章总结了我国现阶段肉羊业的发展特点。对肉羊品种引进缺乏宏观控制、肉用羊品种无等级标准、肉羊生产中的产业链不全、缺乏优质高档羊肉生产的理念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肉羊业要持续发展应重视解决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养羊协会的功能;将种羊繁殖、肉羊生产、羊肉加工有机连接在一起;增加科技投入,加速成果转化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 肉羊产业 持续发展 肉用种羊 优质羊肉

中国养羊业发展飞快,短短五十年,已由一个存栏量只有4275万只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养羊大国,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均有羊的分布。养羊业不仅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这些地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农区养羊业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养羊业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畜牧业乃至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肉羊业发展特点

1.1 羊肉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1985年,我国绵、山羊存栏数量15588.4万只,羊肉产量59.3万t,出栏率33%,平均胴体重12.0kg,平均每只存栏羊年产肉量3.80kg;1990年,全国存栏羊数21001.2万只,羊肉产量107.1万t,出栏率42.44%,平均胴体重11.90kg,平均每只存栏羊年产肉量5.10kg;2000年,全国绵山羊总数为29031.9万只,羊肉产量274万t,出栏率70.52%,平均胴体重13.4kg,平均每只存栏羊产肉量9.4kg; 2001年全国羊肉产量292.6万t; 2002年存栏绵山羊数量为3.166亿只,羊肉产量达316.6万t。现在我国的绵山羊存栏数量和羊肉总产量排名世界第一。从1985年到2002年的17年内,全国绵山羊存栏数量增加了1.607亿只,羊肉产量增加了257.3万t。

1.2 农区羊肉产量增长迅猛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羊肉生产主要集中在牧区。1980年羊肉生产量最大的省区依次是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为我国的五大牧区,其羊肉产量占全国羊肉总产量的49%;2001年上述五省区羊肉产量占到全国羊肉产量的33%;到2003年第三季度末,全国出栏羊数量超过1000万只的有七个省区,依次是山东、河南、新疆、河北、内蒙古、江苏和四川,出栏羊占全国同期出栏羊数量的71.6%。羊肉生产量超过10万t的有八个省区,分别为河南、新疆、山东、内蒙古、河北、四川、江苏、安徽,羊肉产量占全国同期羊肉产量的73.3%。从出栏羊数量和羊肉生产量来看,牧业大省已不占优势,羊肉生产已明显地由牧区转向农区。

1.3 公司、企业加入肉羊业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养羊业的发展形式单一,只有农户和国营羊场两种,养羊业主要集中在西部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政府投资有限。而西部的一些资金不断流向东南沿海,因此发展养羊业的配套设施等基础建设缺乏资金投入保障。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养羊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一些国有的、集体的、上市公司、股份制公司、私人企业等纷纷投向养羊业,为养羊业注入了大量资金和活力,推动了养羊业的快速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的形成。肉羊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肉羊品种引进缺乏宏观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引起人们的重视,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的具有保健作用的羊肉越来越受到青睐。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相继引进国外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的优良肉用羊品种,杂交改良当地绵山羊品种,提高羊肉生产水平,取得了很好效果。从此肉羊品种受到欢迎,身价百倍增,一只羊可买到二万甚至更高,养羊有高额利润,可发“羊财”,因此全国各地的不少政府、各类公司、企业纷纷慷慨解囊,蜂拥上马建羊场,进肉羊,炒种羊。而行政主管部门缺乏科学预测和宏观调控能力,肉用种羊的引进任其自由发展,一时间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羊场、引种羊成风。据说澳大利亚的波尔山羊繁殖速度已供不上中国引种需要,而引进的种羊和引进后纯繁的羊几乎是被从一个羊场炒到另一个羊场,肉羊的流动进入了从“场到场”的怪圈。真正需要杂交改良本地羊,提高羊肉生产性能的地方、养殖户对肉种羊不敢问津,这就是种羊生产不能长久持续的根源。早在几年前,不少长期从事养羊研究和生产的专家、学者就提出,国内引进的波尔山羊已不少了,纯繁完全可以满足杂交改良之需求,呼吁政府加强管理,养殖企业理智行事,但未能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管理部门没能启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致使这种现象还在蔓延,直到2003年下半年,波尔山羊价格开始下跌,销路受阻,但仍有引进者,进入今年波尔山羊已是无人问津无人买。

目前肉用绵羊品种的引进繁殖同样存在问题,某些品种如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等国内已引进不少,只要有绵羊养殖的省区几乎都有此品种,但还有一些单位、企业正在或计划从国外引进,如此下去势必要走波尔山羊的老路。另外,因肉用绵羊品种多,一些公司、企业不管品种的适应性、品质如何,为了炒种获利,不断更换引进品种,使其达到独家拥有“某某品种”,造成“物以稀为贵”,最终达到炒种、牟取暴利的目的。截至目前我国已引进的肉用绵羊品种有:无角陶赛特、陶赛特当、特克塞尔、夏洛莱、萨福克(白、黑两种)、杜泊(白、黑两种)、德国肉用美利奴、东福利生等8个品种10类型。但引进品种还在呈有增无减趋势。

2.2 肉用羊品种无等级标准 种畜对家畜生产性能的提高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按规定,国家对种畜场的建设、种畜的生产、经营等都有较严格的要求。每个品种都有他自己的品种特性和等级标准,选留种畜时,要求达到种畜标准的才能作为种畜使用,不够种畜标准的绝对不能作为种用。即使纯种肉羊繁殖,其后代也有达不到种羊标准的,同群不同的种羊个体,其等级不同。但是我国近几年在肉用种羊的纯种繁育上,只重视繁殖,而忽视选择。只要是纯种羊所产后代,不管好坏,都按种羊出售,还有在从国外引进中把关不严,将商品羊引进做为种羊繁殖,导致我国近年来肉用种羊繁育生产中处于无品种等级标准的混乱状态,进入市场的种羊优劣不分,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我国肉羊业的正常发展。

2.3 肉羊生产中产业链不全 目前我国肉羊生产基本处于种羊繁殖主要集中在城镇郊区,饲养管理好、基础设施等条件配套的高水平养殖阶段,商品肉羊生产则仍然处于饲草料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简陋的低水平饲养阶段。上市羊只的集中屠宰,羊肉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尚未形成规模、打出品牌,且肉用种羊繁殖、商品肉羊生产和养殖的屠宰、羊肉深加工之间几乎是各自为政,互为独立体,没有建立较为紧密的有机体系,这样的方式使肉羊生产没有形成一整套的产业链,影响肉羊产业的持续发展。

2.4 缺乏优质高档羊肉生产的理念和技术 现今我国羊肉市场供应的羊肉相当部分是饲养几年后的老弱淘汰残羊,优质高档的羔羊肉甚少,原因主要有:第一,养羊经营者的传统

思想认识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这种古老传统的思想西部较东部、牧区较农区严重;第二,优质高档羔羊肉的价格偏低,一些地方羔羊肉市场价格仅比成年淘汰羊肉高1元/kg左右,有些价格则完全相同;第三,缺少优质高档羔羊肉的生产技术;第四,没有优质高档羔羊肉的分级标准;第五,缺少羊肉及其产品深加工的配套技术,现在供应上市的羊肉绝大多数是胴体肉,只有少数进行了分割包装,而对羊肉及其产品的深加工研究和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有影响、知名度高的名牌羊肉产品。肉羊生产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我国绵山羊品种资源丰富,覆盖面广,羊产品多种多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养羊业也进行着不断地调整。为了我国养羊业的正常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养羊业的科学区划和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养羊业的不同产业,使我国养羊业中的肉羊产业、毛用羊产业、绒用羊产业等协调发展壮大十分必要。从我国目前的羊肉生产情况看,羊肉生产量较大的一是农区,主要集中在华北、黄淮海及四川一带;二是牧区,主要是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前一类地区的绵山羊数量基本各占一半,而后一类地区主要以绵羊为主,而且是我国细羊毛的主要生产基地。因此在肉羊业发展上,一要抓好农区,利用农区自然条件好,饲料资源丰富,质量好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肉羊产业;二是在牧区要稳妥发展肉羊,因为牧区高寒,基础设施差,饲草料严重不足,而且是我国羊毛生产基地,因此肉羊生产应在细毛羊核心育种群以外地区进行,也可对细毛羊的淘汰母羊利用肉用品种公羊杂交,后代全部出栏方式生产羊肉;肉用父本应选择毛长、密度大的品种,在生产上合理安排产羔季节,利用夏秋季节牧草丰盛之时,开展季节性肉羊生产,也可开展牧区繁育,农区肥育,农牧区联合开展肉羊生产。

3.2 加大宏观调控 在种羊引进中一定要加大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业务主管部门应依托养羊协会(学会)组织长期从事养羊研究、生产的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养羊业的现实情况对我国养羊业的发展方向,引进羊(包括胚胎冻精)的品种、数量、质量及分布等制定较详细的计划,主管部门在申批中按照专家的意见,严格控制、杜绝一拥而上,争抢引进,想引什么就引进什么品种,想引多少都可以,有钱就可引进的混乱局面。同时在引进种羊的质量上更要严格把关,达不到种羊标准的绝不许引进,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财力的浪费和资金的外流,保证引进种羊质量,建立公平、合理的养羊业市场,促进养羊业的持续发展。

对现有众多羊场组织专家验收评估,不符合种羊生产条件的,取消种羊生产资格,符合种羊生产条件的羊场,政府应给予适当支持,对生产的种羊分等分级,严格把关,进入市场的种羊按等级定价,政府主管部门给予限价或指导价,以防种羊价格被炒得过高,影响养羊业的健康发展。

3.3 充分发挥养羊协会的功能

根据现阶段养羊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养羊协会应突出发挥以下功能。

3.3.1 开拓市场,促进养业发展 现阶段我国养羊产业还处在发展时期,市场发育很不完善,买卖双方没有一个较满意的信息交易平台。近年来肉用种羊繁育场很多,主要分布在城郊,而需要肉用种羊杂交改良当地羊生产羊肉的地方主要在较偏远的农区及牧区,种羊繁育与杂交改良地之间距离很远,信息交流有限,导致种羊场繁殖的种羊卖不掉,需要种羊的地

方买不上好种羊。另一方面种羊场虽多,但规模大的不多,且每个场都饲养好几个品种(最多的有6-7个品种),每品种羊数量不多,买时无法挑选。如近年来内蒙古、新疆肉羊业发展快,需要种羊较多,购买种羊确成了难事,有时一次需要购买100只以上,到过许多场,无法满足。鉴于这种情况,养羊协会应该发挥其信息快、广,诚信度高等优势,将我国现有肉用种羊场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种羊品种、年可提供的种羊数量、品质、价格、羊肉及其它产品的有关信息收集、归类,同时与养羊大省的有关部门联系,收集相关信息,建立一个信息平台,服务于养羊企业。

3.3.2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养羊产业 养羊协会是全国性的养羊团体,具有高层次的从事于养羊研究、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力量,而现有的一些养羊企业、场、政府职能部门在养羊产业发展中缺少技术人员,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养羊协会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解决有关生产中的问题,为养羊企业保驾护航。

3.4 将种羊繁殖、肉羊生产、羊肉加工有机连接在一起 目前虽然有一些公司、企业参与养羊业的发展,大部分从事的只是肉用种羊的纯繁,对羊肉的生产、加工并未涉及,且种羊生产远离杂交改良区,羊只屠宰、羊肉加工企业少,缺乏羊肉深加工的相关技术,导致肉用种羊繁殖、杂交改良生产羊肉、羊肉产品深加工三者之间相互脱钩。今后肉羊产业的发展要继续鼓励公司参与,组建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养羊业发展。公司不仅繁殖种羊,而且参与羊肉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出受市场欢迎的羊肉品牌,同时公司与农户之间要形成一种相互紧密关系,如公司繁殖的种羊以定金的形式或以协议形式发放到农户,农户开展杂交改良,杂交后代羊公司回收,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和公司利润。只有这样才能使种羊繁殖、杂交改良、羊肉生产及加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肉羊产业高效持续发展。

清远市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清远市;肉羊产业;规模;效益;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6.3

肉羊养殖产业是以节粮型、非粮饲料型为特点的畜牧业。因地制宜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发展肉羊产业,调整“粮-猪”畜牧单一发展模式,不仅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推动“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发展农村产业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初,清远市政府将草食动物养殖业、茶叶、特色渔业养殖、花卉产业定位为清远新时期农业新四大支柱产业,因此,调查研究清远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掌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大力发展的可行性及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1.清远区域自然条件概况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全境位于东经111°55′-113°55′、北纬23°23′-25°12′之间,全市土地面积19036km2,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清远市地处南亚热带北缘和中亚热带南缘,气温暖湿,降雨丰富,全年平均气温20.7℃,年平均日照1662.2h,年平均降雨量1900mm,每年无霜期平均为314.4d。

2.清远市肉羊产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养殖规模及产业分布

截至2014年底,该市存栏量200只以上的有150多个养殖场,全市肉羊养殖户超900户,存栏总量超过11万只。其中,最大规模养殖场存栏量在1200只左右,55%以上为200只以下的散养户:全市8个县市区,均有肉羊养殖分布,主要分布在连州市、阳山县、清城区、英德市。整体来说,该市肉羊的养殖规模小,养殖分散,管理水平较低。

2.2品种来源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有投资实力的几家规模化养殖场品种大多来自四川、广西、湖南及省市内其他地方引种,管理相对规范,而小规模养殖场受到资金投入的制约以及养殖场自身特点的限制,如缺乏技术和过于强调经济效益、追求数量、忽视选育等因素导致绝大多数养殖场以土杂种为主。据调查,在许多羊养殖场和企业羊生产第一线,热爱养殖行业、又精通业务、善于动手和操作的相关业务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虽然个别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已经建设了人工受精实验室,掌握了该项技术,但是在整个行业所占比例极低:另外,清远地区肉羊养殖发展起点低,生产上品种混杂,虽然企业也在引进优质肉羊良种,但肉羊产业良种化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尚未建立起良种繁育体系。

2.3养殖效益

由于产业良种化水平低,导致肉羊产业养殖标准化水平很低,养殖效益差。据调查了解:引进的良种肉羊在3个月的断奶期后,采用圈养或半圈养模式进人快速育肥阶段,充分发挥其品种优势,在4-5个月的时间里体重可达35-40kg,达到出栏标准,整个生长期为7-8个月;而养殖传统土杂羊,需要1.5-2a的时间,才可以达到此标准,养殖效益极低,加上自然病害死亡,散养户养殖亏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由于在山羊养殖培训课中,学员虽然有养殖兴趣,但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所致。

2.4养殖方式及饲料结构

当前90%以上的养殖户采用山坡地、河滩、丢荒地等放养,全市范围内只有几家较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采取圈养和半圈养。绝大多数养殖场单纯依赖天然草资源饲喂,只有少数企业开始引种优质牧草种植,单个养殖场最大种植规模20多万m2。在青储饲料储备方面,只有一家企业当年利用当地甜玉米秸秆制作300t青储饲料,而其他有霜地区枯草期养殖场会根据情况购买青储饲料及豆粕等其他饲料进行饲喂,其他散养户则利用自有农作物秸秆供给枯草期的养殖需要。整体上,主要以放养为主,规模化养殖较少,饲草单一,优质牧草缺乏。

2.5养殖技术

受传统养殖观念和经济投资能力的制约,只有几家较大规模有实力和管理理念较好的养殖场聘请专职或兼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养殖技术指导,绝大多数的散养户靠自己摸索的养殖经验进行养殖管理。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一般散养户很难找到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2.6资金来源

绝大部分专业养殖场及散养户以所有者个人资金投入为主。几家规模化养殖场由于纳入了菜篮子工程体系,虽然得到了地方财政的一些资金支持,但普遍存在资金投入的压力。

3.清远市肉羊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

3.1清远肉羊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清远区域自然条件主要是平原面积小,山地、丘陵坡地面积大,其中境内山地面积占42%、丘陵占37%、平原占17%:光热水资源丰富,全年作物生长期长,草资源相对丰富:另外,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5.4万hm2,农作物秸秆丰富,这些为该地区发展肉羊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基础。

3.2大力发展肉羊产业的必要性

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弱质产业的地位和农业内部单一的经济结构难以适应国际经济大环境的竞争,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清远区域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一直是清远农业发展的沉重包袱,新时期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业内部粮、经、饲三元化和农、林、牧齐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3.3肉羊产业市场空间

多年来,中国羊肉总产量始终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羊肉产量4087万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尽管绝对产量巨大,但始终没有完全满足快速增长的国内羊肉市场需求,且与新西兰、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均羊肉消费量上,仍有极大增长空间。据资料显示,2012年广东省肉羊产量0.88万t,人均不足0.1kg,2008年全国羊肉人均占有量广东省排名第31名。肉羊价格从2007年到现在,已经历史性地出现了连续7年上涨,

nlc202309011131

4.清远地区肉羊产业发展战略探索

由于受到养殖科学技术知识、投资实力、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清远地区的肉羊养殖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努力,以实现清远地区肉羊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1大力推进人工草场的建设,优化养殖模式,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

清远地区目前最大规模圈养和半圈养肉羊养殖场存栏规模为1200只左右,据调查了解,放养500只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因为放养依靠天然草地资源,产量低,营养价值低,供养1只肉羊约6666.7m2天然草地,500只羊需要近3.3km2天然草地资源,加上清远地区肉羊养殖多以山羊为主,其采食和践踏对草地的再生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羊群过后几乎光秃。目前,清远地区草地改良处于空白阶段,进入10月份枯草期后,天然草资源草量供应大大降低,特别是有霜地区,冬季牧草供应非常困难。此外,放羊群是由近吃远,越走越远,山上野狗侵害及走失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放养的养殖效益,据调查走失严重的放养养殖户,损失比例达到30%以上,损失惨重。

总之依靠天然草资源放牧可持续性差、养殖风险大、养殖效益低。饲草料供应决定养殖模式,养殖模式决定养殖规模,养殖规模决定产业效益。因此清远地区肉羊产业规模化、产业化、高效益养殖首先要因地制宜推进优质牧草种植及加工工作,结工工合地方优势,采用圈养和半圈养模式,提升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

4.2提高良种利用率,建立适应当地的良种繁育体系

土杂羊虽然成本低,但育肥期过长,出栏时间需要1.5-2a,养殖效益低甚至大比例出现亏损情况,而优质良种羊出栏时间为7-8个月。因此要缩短出栏周期,提高肉羊养殖效益,必须走肉羊生产良种化。通过引进良种或与本地优质土杂种杂交改良等措施,提高肉羊生产性能:另外通过地方科技扶贫培训或畜牧系统工作,推广圈养和半圈养技术以及肉羊人工受精及胚胎移植等实用技术,助力清远肉羊产业生产良种化。

4.3重视行业组织沟通合作交流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饲养规模小,大多数散养户对疾病的预防了解甚少,对注射疫苗不知情或难以及时买到。因此,如果构建一个行业交流平台,通过平台使该行业从业者多沟通,相互间交流学习,分享养殖经验和开展产业内合作:另外,还可通过该平台使多个养殖场共享人才技术,分担成本,提高养殖场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多个养殖场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4.4政府正确引导,适当加大政府投入

目前,清远地区的肉羊养殖产业处于该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全市范围来看,以养殖分散、规模小、良种利用程度低、养殖效益低、管理水平低、风险控制能力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为肉羊养殖产业的主要特征。因此,政府在促进行业发展中,要承担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产业宣传及现有养殖户的示范带动,调动农户的养殖热情,结合当地的扶贫实用技术培训及其他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农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同时发展订单农业,开展龙头企业+农户的养殖合作模式,发挥多方优势,提高产业养殖效益。

肉羊产业 篇4

一、产业发展优势突出

㈠品种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 形成了藏羊、蒙古羊、滩羊、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河西绒山羊、陇东黑山羊7个适宜不同生态条件、耐粗饲、抗逆性强的优良地方品种, 其中滩羊、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已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世纪80年代, 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问世;进入21世纪后, 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 先后引进了小尾寒羊、湖羊等多胎品种和陶赛特、波德代、萨福克、特克塞尔、杜泊等专门化肉羊品种。以地方品种、多胎品种为母本, 以专门化肉羊品种为父本, 探索出了适应不同地区推广的30多个杂交组合。目前全省绵羊中小尾寒羊存栏约250万只、藏羊存栏350万只、滩羊存栏150万只、细毛羊存栏180万只、专门化肉羊品种1万只, 其余均为专门化肉羊品种与当地羊二元或三元杂交后代。丰富、多样的品种资源为全省羊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种源基础和广阔空间。

㈡饲草料供给充足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 天然草原面积0.18亿hm2, 草原类型多样, 牧草种类丰富;全省人工种草面积151.27万hm2, 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紫花苜蓿62.13万hm2, 占全国种植面积的近1/3, 居全国首位。2007年以来,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农区秸秆数量逐年增加, 目前全省各类农作物秸秆3 500万t, 其中玉米秸秆2 500万t, 充裕的饲草料为牛羊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㈢政策导向明确2003年, 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把草食畜牧业培育成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2008年, 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 从资金筹措、建设内容、扶持方式、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按照政府引导、大户牵头、银行支持、农户参与等方式, 每年多渠道筹措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 2011年又将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用于草食畜牧业发展。近4年来, 全省整合并投入畜牧业专项资金9.8268亿元, 其中省级资金5.9618亿元、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3.865亿元。2013年畜牧业专项发展资金增加到4.59亿元, 其中省级整合资金2.39亿元, 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2亿元。与此同时, 随着畜牧业结构调整, 国家也加大了羊产业发展扶持力度, 2009年启动实施了绵羊良种补贴项目, 2013年又将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纳入政策扶持范围, 羊产业迎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㈣区位优势明显甘肃省位于西北中心, 地处典型的农牧过渡地带, 既有发展牧区畜牧业的传统, 又有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优势, 随着封山禁牧和草原奖补政策的实施, 牧区肉羊生产增长空间变窄, 甘肃省肩负着保障周边牧区羊肉供给的重大任务;甘肃省是羊肉消费主产区,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营养知识普及, 羊肉消费快速增长, 为羊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甘肃省地处三大高原结合部, 千差万别的生态条件和干旱及半干旱的气候特点与绵山羊喜燥厌湿、怕热耐冷的生活习性十分吻合, 成为肉羊产业发展的最佳适宜区。

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㈠养殖规模持续扩张近4年来, 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的顺利实施和牛羊产业大县建设稳步推进,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养羊积极性, 在全国羊存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 甘肃省羊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全省羊存栏、出栏、羊肉产量分别比2008年增长17.3%、11.2%和11.3%。12个县区羊饲养量突破100万只, 16个县区存栏超过50万只, 民勤等12县区分别列入全国肉羊优势区域, 初步形成了以河西走廊、中部 (白银、兰州、定西) 、南部 (临夏) 为主要产区的3个肉羊产业带, 年出栏肉羊880多万只, 占全省90%以上;以肃南、天祝等沿祁连山北麓县区为重点的细毛羊生产基地;以酒泉、庆阳为重点的绒山羊生产基地。

㈡生产方式有效转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区养羊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养羊方式有效转变, 农区规模养羊应运而生。甘肃省农区规模养羊大致分为4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属于探索起步阶段, 其特征是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实现规模扩张;第二阶段是21世纪前5年, 重点解决“人畜同院”现象, 规模养殖户要求和标准均低;第三阶段是“十一五”时期, 其特征是彻底解决人畜分离, 重点发展规模养殖小区 (场) , 实现质的提升, 同时兼顾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发展, 并提高了规模养殖户标准, 加速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第四阶段是近5年的转型升级, 其特征是突出标准化发展, 重点解决规模化与标准化的关系问题, 通过标准化提升规模化, 实现质的飞跃, 从而拉开了现代畜牧业发展序幕。通过近20年循序渐进的发展, 全省规模养殖场 (小区) 发展到6 642个, 其中养羊小区 (场) 1 690个, 存栏羊650万只, 农区规模养羊比重达到38%。

㈢农区养羊后来居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 草原畜牧业占主导地位, 且承袭着粗放经营、靠天养畜的传统, 农区畜牧业处于依附于种植业的从属地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草面积扩大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 农区养羊业快速发展, 已成为全省肉羊产业的主产区。目前农区及半农半牧区羊饲养量占全省总量81.9%、出栏占83.9%、羊肉产量占82.9%, 全省畜牧业已从牧区资源约束型逐步走向充分利用农区饲草料资源发展的新路子。

㈣肉羊产业异军突起长期以来, 甘肃省羊产业发展一直沿袭着“毛主肉从”的格局, 20世纪90年代, 先后引入繁殖率高的小尾寒羊品种, 2000年以来随着羊肉消费市场拉动, 陆续引入了陶赛特、波德代、萨福克、特克塞尔、杜泊等专门化肉羊品种, 以这些品种为父本、小尾寒羊和地方良种为母本, 开展杂交改良, 羊产业发展进入了以肉为主的新阶段, 羊肉生产开始进入“卖方市场”。目前全省年向省外调出羊肉近5万t, 优质羊肉生产供给基地的作用逐步凸显。

三、产业发展措施具体

㈠突出产业大县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尽快实现将草食畜牧业培育成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总体目标, 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以来, 按照突出优势、抓主抓重、扶优扶强、整体推进的原则和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要求, 全省先后确定30个肉羊产业大县 (其中13个民族地区养羊大县) , 通过加大对良种繁育体系、规模养殖、饲料开发利用、贷款贴息、科技培训等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 肉羊产业大县羊存栏、出栏分别占全省82%和80%, 已成为草食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增长活力的区域。

㈡突出标准化规模养殖结合各地产业发展现状、资源情况、经济条件, 始终坚持从适度规模养殖户、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现代化养殖企业 (场) 三个层次上分类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先后制定印发了养殖小区养殖场管理规范, 明确了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养殖场建设标准和具体要求。2005年以来, 连续8年召开全省规模养殖现场会议, 为生产方式转变营造了宽松氛围;2008年以来, 全省每年新建规模养殖小区 (场) 1 000个, 并作为为民谋办的10件实事之一, 年初以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形式将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各地。在发展规模养殖的基础上, 2010年组织开展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 按照“五化”标准 (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要求, 创建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61个, 其中养羊示范场36个, 分别由农业部和省厅予以授牌。这项活动的开展, 为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㈢突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通过争取国家畜禽良种工程、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菜篮子”补贴、绵羊良种补贴等扶持项目, 全省各类种畜禽场达到377个, 其中种羊场74个, 年存栏各类种羊6万只、提供种羊近10万只;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以来, 继续加大了种羊繁育体系建设扶持力度, 对绵羊人工授精站建设及器械购置分年度安排了补助资金, 全省绵羊人工授精站达到575个, 每年改良绵羊450万只, 其中人工授精改良近100万只。通过良种繁育体系的配套建设, 增强了供种能力, 提高了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全省羊良种化程度达到70%以上, 出栏率达到57%, 出栏羊个体产肉量15.7 kg,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 kg。

㈣突出饲草料开发利用为了有效解决农区养羊业发展饲草料问题, 实现草畜平衡, 草食畜牧业发展启动以来, 始终将玉米秸秆饲料开发利用作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加大了工作力度, 分区域抓了10个机械化玉米秸秆加工利用试点建设, 分别探索出了窖贮、袋贮、揉丝打捆、青贮合作社、青贮银行等多种秸秆加工利用模式。全省玉米秸秆加工利用率提高到54% (牛羊产业大县超过60%) , 比2008年提高24个百分点。秸秆利用率的提高, 不仅促进了羊产业持续发展, 而且增加了种植户收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农牧互补和循环经济发展。

㈤突出实用技术配套推广以规模养殖为载体, 重点加强了3项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一是绵羊改良技术。为充分利用国内外引进的良种肉用公羊, 2008年以来, 在省级草食畜牧业专项资金扶持下, 组织全省肉羊产业大县普遍开展了绵羊常温人工授精改良工作, 有效提高了优秀种公羊利用率, 加快了良种推广步伐, 随着人工授精覆盖范围的扩大, 筛选出了适宜不同地区推广的杂交组合;二是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包括羔羊早期断奶, 绵羊驱虫、药浴、机械剪毛, 饲草料加工调制, 配合饲料, 阶段饲养, 强化育肥, 分群管理等;三是异地育肥、适时出栏技术。为加快肉羊出栏, 提高养殖效益, 分别总结推广了牧区、山区、散户繁殖, 农区、川塬区、大户异地育肥以及肉羊适时出栏技术。

四、产业发展方向及今后工作重点

无论从产业基础、资源现状、区位特点、生态条件、市场前景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 养羊业都将是甘肃省长期的优势产业和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回顾羊产业发展历程, 虽然取得了瞩目成效, 但依然存在着发展方式落后与资金投入不足的双重压力、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的双重挤兑、资源浪费与利用不足的双重矛盾、加工企业较多与品牌数量较少的双重困扰、疫情危害与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今后羊产业发展要以“现代农业365发展行动规划”为指导,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为方向, 以产业大县建设为抓手, 以提升现代化水平为目标, 突出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㈠坚持把优化产业布局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按照绵羊、山羊齐抓, 以绵羊为主;肉羊、细毛羊共同发展, 以肉羊为主;杂交改良和纯种繁殖结合, 以杂交改良为主;农区、牧区并重, 以农区为主的总体发展思路, 农区及农牧交错区, 充分发挥人工种草面积大、农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全面推广先进技术, 着力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牧区, 按照稳量、提质、增效、创品牌的要求, 依托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健全禁牧管护机制, 完善草畜平衡核查机制, 加强草原保护, 优化畜群结构, 以建立草原畜牧业示范平台为契机, 促进羊产业可持续发展。

㈡坚持把转变生产方式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充分借鉴多年来探索的规模养殖成功模式和典型经验, 继续坚持从适度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3个层次上全面推进养羊业生产方式转变。养殖基数大、经济基础好、土地资源宽广的河西走廊和中部地区, 要通过招商引资、广泛融资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加大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力度, 努力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暂不具备发展规模养殖小区 (场) 的地区, 要结合当地实际, 全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 尤其要注重基础母羊户的发展, 通过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 实现总量持续扩张, 效益逐步提升。

㈢坚持把畜牧科技创新推广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以设施技术为基础, 良种技术为核心, 饲草料技术为重点, 大力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规模养殖小区 (场) , 重点加强“五良” (良种、良法、良舍、良料、良医) 配套技术推广, 并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入驻制度, 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适度规模养殖户, 要从增强科技意识入手, 积极推广杂交改良、规范饲养、饲草料加工调制、青贮氨化、定期消毒和程序免疫等项技术, 积极引导养殖户尽快实现由传统经验养殖向科学养殖方向发展。

㈣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继续加大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加工程度深、资源利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羊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并通过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及“订单农业”等发展模式, 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 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的成果;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产业预警机制, 加强对产业趋势、市场信息、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分析预测, 促进产销衔接。

㈤坚持把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 以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畜产品为抓手, 加大优质肉羊基地建设步伐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力度。加强以饲料为主的投入品质量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和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例行监测,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健康消费。

某县肉羊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5

1、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一)当前畜牧业生产情况

截至今年2月末,全县共繁殖成活幼畜29.51万头只,牲畜存栏达125.35万头只,出栏牲畜28.49万头只;存栏家禽342.14万只羽,其中鸡150.85万只,出栏家禽196.15万只羽,其中出栏鸡74.42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8250吨、5100吨、1200吨。

(二)2014年畜牧业发展目标

力争2014年末,全县牲畜存栏达到128万头只,出栏牲畜129万头只;出栏家禽2000万只羽,其中鸡1000万只、鸭鹅100万只、鸽子900万羽;黄牛冷配50000头;新种植苜蓿2.3万亩。规范、恢复畜牧养殖小区346个、养殖大户602户,其中养鸡小区111个、养鸡大户130户,新发展养殖大户100户,其中养鸡大户72户,组建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建设肉羊规模养殖场6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6万吨、3.2万吨和1.35万吨。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较2013年增加150元。

二、肉羊产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高度重视肉羊产业发展,项目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县以抓生产母畜发展、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增强饲草料保障能力、强化畜牧业科技支撑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采取建立示范场、抓示范户等有效措施,逐步推进了肉羊产业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存栏羊105.5万只,养殖品种以多浪羊、**干羊、巴尔楚克羊和叶城羊为主,其中,多浪羊存栏62.2万只,占存栏羊总数的64.2%,近年来,部分规模养殖场开始从内地引进小尾寒羊、杜泊羊、萨福克等专用肉羊品种改良本地羊,2013年,从区外引进多胎多羔生产母羊和种公羊5750只,选育本地多胎多浪羊11203只,2014年计划从区外引进良种羊4000只以上。引导、鼓励有养殖经验和经济实力的养殖户组建合作社,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肉羊养殖场17个;大力发展肉羊“135”生产体系,常规存栏羊100只以上的大户达200户以上。

(二)采取的措施

1、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畜群生产水平。一是充分发挥我县现有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优势,鼓励养殖场(合作社)、养殖小区从区外引进小尾寒羊、杜泊等良种羊,对本地肉羊品种进行改良,2013年共引进良种肉羊5750只;二是积极培训改良技术人员,推广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2013年,我县结合《**南疆地方良种肉羊杂交模式筛选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项目》,在孜热甫夏提、阿热勒、阿斯兰巴格、塔哈其、拍克其等五个乡镇建立了羊人工授精示范点,并引进优质萨福克种公羊冻精3000粒用于肉羊人工授精,共对949只多浪羊进行了海绵栓法同期发情,人工授精730只;三是认真落实种公羊补贴政策,对经自治区、地区畜牧专家鉴定合格后的多浪羊种公羊,按照800元/只(含鉴定及其他费用)标准补贴,2009-2013年共对2268只鉴定合格的多浪羊种公羊进行了补贴。

2、加快生产母畜扩增。一是结合“安居增畜”工程,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开展近田、近林养羊,大力推广“一胎多羔、两年三产”繁育技术,增加能繁母羊数量;二是积极申报和落实自治区优良生产母畜区外引进补贴政策。对按程序从区外引进的优良生产母羊按照每只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2013年共补贴700只,发放补贴资金35万元。三是认真落实自治区南疆三地州新增生产母羊补贴政策。根据自治区下达的补贴资金配额,按照整乡整村推进的方式,对所在乡(镇)生产母羊存栏年增长比例达到8%以上,农牧养殖户期初存栏生产母羊20只以上,内新增生产母羊给予每只一次性100元补贴,2013年共对9个乡镇的3183户农户新增生产母羊12090只给予补贴,补贴资金共120.9万元;四是积极落实购畜入户项目,2013-2014年利用自治区专项扶贫资金1271万余元,购买良种生产母羊16990只发放给贫困户,帮助其发展肉羊生产;五是加强生产母畜保护工作,加大对养殖场、养殖户的宣传,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增强生产母畜保护的自觉性,同时,加强对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环节的监管力度,杜绝宰杀未成年母畜和具有繁殖能力母畜现象,禁止适龄母畜外调,并及时淘汰失去繁殖能力母畜,提高适龄母畜比例。

3、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一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良种、统一培训、统一饲养技术、统一疫病防制”的要求,选择有基础、有条件、饲养水平高、交通便利、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户,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自主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肉羊养殖小区,从2013年开始,我县重点抓2003年以后建设的346个养殖小区整改恢复规范工作,目前已恢复252个,其中规范养殖的有180个;二是加大肉羊规模养殖场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肉羊规模养殖场、合作社,把合作社办成企业联系千家万户养殖的纽带,把广大分散的养殖户通过合作社和经济人队伍引入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依托专业合作社,联接农户、联接市场、联接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提高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和在建的肉羊养殖合作社达17个;三是争取项目对规模化、标准化肉羊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贴,提高广大农牧民发展规模户肉羊养殖的积极性,近年来,共争取中央、自治区和上海援建资金1315万元,对12个肉羊养殖合作社、养殖场建设给予了补贴。

4、大力发展饲草料生产。一是扩大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林带、地头、边角地、低产田等种植苜蓿,并安排每个村拿出50亩集体土地种植苜蓿,至2013年末,全县苜蓿保有面积达10万亩;二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确保玉米种植面积,并狠抓玉米秸秆的加工调制,大力组织开展秸秆青贮、打包和铡短粉碎工作,2013年制作青贮96.37万吨,其中窖贮88.25万吨、秸秆打包125万包,剩余秸秆全部铡短粉碎;三是积极推广应用颗粒饲料,加大对农产品、林产品下脚料的开发利用力度,充分提高饲草料资源的利用和转化率,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2013年,我县利用国家农机具补贴资金购买颗粒饲料压制机械136台,全县颗粒饲料机械达到147套,预计年产各类颗粒饲料1000吨以上。四是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加强对禁牧草原和草畜平衡草原的管护力度,全面落实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围栏封育、退牧还草、休牧育草、减牧增草等措施,妥善解决好禁牧、休牧区退出的牲畜的生产问题,宣传引导广大牧户合理利用、建设和保护草原,给草原自我修复更新预留充足时间,提高草原的生产力。

5、加强疫病防控工作。一是加强牛羊养殖环节防疫设施建设,支持规范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村、小区的兽医室、消毒室、牲畜药浴池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加强免疫效果监测,保证免疫密度和质量;三是抓好牛羊常见多发病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区外引种报批程序,落实引进牲畜隔离检疫和凭标识建档管理的规定,降低疫病传播扩散风险。

6、加大肉羊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力度。一是加强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技术服务队伍,改善工作条件,鼓励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有偿开展技术服务;二是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点、示范区,培养科技应用示范户和乡村科技带头人,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技术的能力三是通过外聘专家、科技走村入户工程,分层次举办畜牧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从业人员培训班,推广肉羊养殖新技术。

三、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传统的饲养方式未得到有效转变,散养普遍,饲养方式粗放,饲养科技含量偏低,饲养管理投入不到位,与当前畜牧业规模养殖、科学养殖的要求差距很大。

2、畜群畜种结构不合理,大畜存栏量仍然较少,适龄母畜比例偏低,后备良种畜储备不足,造成出栏牲畜少,肉产总量少,肉价居高不下。

3、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且贷款难度较大,大部分养殖企业(养殖场、合作社、大户)养殖用地为长期租赁土地,在办理贷款时不能作为资产抵押,不能获得贷款支持,影响了进一步扩大生产。

4、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草需求量进一步扩大,草畜不平衡的矛盾短时期内很难彻底消除,饲草料资源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加重。

5、畜群频繁流动,各类重大动物疫病的病毒变异加速,新型疫病不断传入,发生疫病的潜在危机加大,发病迅速,控制难度增大,疫病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肉羊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篇6

笔者以羊存栏数、羊肉产量、羊肉商品率及羊肉人均占有量为评价指标, 分析了我国2004—2008年肉羊产业的现状, 并结合实地调研探讨了肉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肉羊产业现状分析

1.1 2004—2008年我国羊的存栏数 (见表1)

万只

由表1可见, 2004—2008年我国羊的存栏数大致呈逐年减少趋势, 山羊和绵羊存栏总数减少了2 341.1万只, 年平均负增长率为1.67%。山羊、绵羊存栏数的减少趋势和羊总数减少趋势基本一致, 年平均负增长率分别是1.36%和3.70%。

1.2 2004—2008年我国羊肉的产量 (见图1)

如图1所示, 我国羊肉产量大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从2004年到2008年增加了47.4万t, 年平均增长率2.85%。可见, 虽然我国羊存栏数平均每年以1.67%速度递减, 但是羊肉产量却以每年2.85%速度递增。

1.3 2004—2008年我国羊肉商品率 (见表2)

羊肉的商品率为当年羊肉产量除以年底羊存栏数, 可以作为衡量我国肉羊产业状况一个重要指标, 其结果反映的是每头羊转化成羊肉的比率, 单位为kg/头。由表2可见, 2004—2008年, 我国羊肉商品率呈增加的趋势, 年平均增长率为3.75%, 表明肉羊生产方式开始由“养羊为产毛, 淘汰才吃肉”的传统方式, 逐步向“以肉为主, 肉主毛从, 肉毛兼顾, 综合开发”的生产方式转变, 肉羊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育肥羊越来越多, 羊肉的生产周期缩短。

1.4 2004—2008年我国羊肉人均占有量 (见图2)

由图2可见, 2004—2008年间我国羊肉人均占有量大致呈增加趋势, 年平均增长率为2.10%。

2 肉羊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用肉羊品种缺乏、良种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绵山羊品种达100多个, 但缺乏专用肉羊品种。虽然从国外引进了优良品种, 但由于在引种上缺乏宏观调控, 导致引进的种羊品质参差不齐, 使羊的良种化程度依然不高, 仅占全国羊总数的38%, 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90%。

2.2 饲草缺乏、经营方式粗效、科学饲养水平低

多年来由于草场粗放管理, 单位面积产值降低, 饲草生产供给不足, 致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山、绵羊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 造成羊的生长速度慢, 饲养周期长。此外, 我国多数地区的养羊业仍处于传统畜牧业的放牧加补饲料, 大小公母混群饲养, 舍饲的羊以农副产物秸秆为主, 粗饲料以玉米秸秆为主, 精饲料以玉米为主, 日粮搭配不科学, 饲料转化率低, 出栏周期长的粗放经营状态。造成目前出栏羊只不达标, 羊肉产品不合格, 养殖效益不理想的局面。

2.3 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 龙头与基地相脱节

传统分散饲养模式制约肉羊业生产的发展, 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这种模式致使肉羊产业中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机械装备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无法应用于养羊业, 国家或行业制定的标准化技术规范无法执行, 肉羊产业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同时我国肉羊产业与乳产业相比, 其产业化程度仍较低, 产业关联度仍不紧密。究其原因, 除肉羊产业本身的特点外, 龙头企业不抓基地是重要原因之一, 常出现龙头企业太强, 商品基地太弱的现象, 导致大量先进的加工设备闲置浪费。

2.4 肉羊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使我国肉羊生产存在安全隐患

传统肉羊产业链不但卫生条件差、安全性低, 而且难以管理, 不利于实现羊肉的全程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建设。致使饲料危害物超标和抗生素的滥用情况时有发生, 长距离运输带来的疫病传播问题, 给肉羊生产造成安全隐患。此外, 在肉羊生产中, 疾病是最大的风险, 特别是一些危害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给养羊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2.5 国家的禁牧政策与养殖户利益之间的冲突

禁牧政策的实施在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成效显著, 但对牧民的生计方式和经济收入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放牧是肉羊传统的养殖方式, 禁牧对于牧民而言无疑是一种关系生计大事的外部干预, 使牧民由放牧改为舍饲, 彻底颠覆了牧民的传统养殖观念,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时常出现“偷牧”、“散牧”现象。

3 肉羊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重视良种繁育和杂交生产体系建设, 实行良种补贴

建立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应以科研单位引进的国外优良品种羊为主体, 以良种羊场为基础, 进行纯种选育, 提纯复壮, 建立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和杂交生产体系。多年来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 先后从英国、法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家引进多个肉羊品种, 多达数万只, 为我国肉羊生产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良种的补贴力度, 通过提高良种覆盖率来提高羊肉的产量和缓解羊肉供不应求的局面。

3.2 改良天然草原, 实行以草定畜,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要改变饲草缺乏这一状况, 首先要对天然草原进行人工改良, 种植人工牧草, 或在牧区实行以草定畜;在农区和半农牧区, 要重视饲草生产, 建立饲草生产基地, 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由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草三元结构。其次要加大秸秆类粗饲料的利用, 开发秸秆类饲料的添加剂, 使羊群在枯草期能保证全价营养。最后, 根据肉羊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当地饲草饲料资源状况, 对日粮进行合理搭配, 做到既满足需要, 又不浪费饲草饲料。

3.3 建设标准化养羊小区, 创办龙头企业, 建立肉羊产业化经营模式

建立肉羊生产小区, 推广肉羊圈养是肉羊业现代化、产业化的重要举措。创办龙头企业, 是实现肉羊现代化、产业化生产的关键, 通过培育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龙头加工企业, 以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 使养羊农户真正得到效益和实惠。发展肉羊产业化经营模式, 就是要实现从饲草料的种植、加工到肉羊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在实践中采取契约联盟、股份合作制或参股入股等各种方式, 形成利益共同体, 使肉羊各个产业链和谐发展。

3.4 加强肉羊生产全过程的监管

肉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及产业模式 篇7

1我国羊肉生产现状

羔羊肉是指屠宰年龄不满周岁的羊所生产的肉, 羔羊肉较大羊肉具有肌纤维柔软、细嫩多汁、脂肪量适中、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和易消化等优点, 因此羔羊肉不但品质好, 而且价格在国际市场上较大羊肉高出30%~50%。另外, 羔羊育肥较成年羊育肥的饲料转化效率高 (0.5~1倍) , 增重速度快 (出生后到2月龄日增重可达180~230 g, 6月龄日增重可达250 g) 。发达国家羔羊肉占羊肉总产量的比例很高, 如美国94%, 新西兰80%, 法国75%。而我国目前仍以生产大羊肉为主, 羔羊肉仅占羊肉总产量的20%左右。形成如此大差距的关键因素是我国缺乏高效的羔羊肉生产配套技术, 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优质肉羊品种, 杂交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羊肉生产主要采用地方品种, 地方品种的产肉性能低, 严重制约了肉羊产业的发展。近年虽然从国外引入了很多优良品种, 但由于利用不当及推广体系不健全等因素, 品种间杂交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1.2母羊繁殖效率低母羊繁殖效率低, 育肥羔羊的供给数量严重不足育肥羔羊的数量供给不足是导致我国羔羊肉生产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我国饲养的地方品种羊多数母羊具有季节性发情特征, 导致母羊繁殖间隔较长, 全年羔羊的供给数量严重不足, 并且各季节供给也极不均衡, 严重影响了羔羊肉的规模化和稳定性生产。可见, 利用母羊发情控制新技术, 如诱导发情、羔羊早期断乳技术等, 缩短母羊繁殖间隔, 产后尽早发情和配种, 将是解决目前我国育肥羔羊的供给数量不足和季节供给不均衡的有效途径。

1.3育肥技术落后传统的育肥方式一般饲养到12月龄甚至更长时间才屠宰, 或进行补饲育肥, 结果增重速度慢、羊肉胴体品质差和经济效益低。羔羊强度育肥是利用羔羊早期增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进行强度育肥, 是目前育肥增重最快、羊肉生产效率最高的一项育肥技术, 但在我国肉羊生产中未得到广泛应用。

2肉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

2.1肉羊杂交高效利用技术从产肉角度讲, 绵羊好于山羊, 绵羊增重比山羊快, 进行舍饲肉羊生产不仅要考虑增重快还要考虑繁殖效率高, 也就是要选择那些产羔率高、常年发情的品种。在品种上, 按功能分为毛用、肉用、皮用、奶用等, 尽管不同类型的羊都长肉, 但由于其生产方向不同, 产肉效率相差很大, 例如, 早熟肉用品种羊的屠宰率高达65%~70%, 一般品种为45%~50%, 毛用细毛羊仅为35%~45%。因此在从事肉羊生产前先要考虑品种问题。在现阶段, 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是生产羊肉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 利用引入肉用种羊与国内地方品种进行杂交, 如肉用绵羊杜泊、德克赛尔、萨福克、无角陶赛特、夏洛莱等与小尾寒羊、湖羊杂交, 德国美利奴与一些半细毛羊杂交, 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 充分利用杂交优势, 开展经济杂交进行商品羊生产[1]。该技术适合自繁自养场 (户) 。

2.2繁殖调控技术繁殖调控技术是指人为干预缩短母羊繁殖间隔, 提高繁殖效率。针对农区自繁自养场、户整体效益低、母羊周转慢、育肥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可以采用发情调控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来缩短繁殖间隔, 提高繁殖效率。

2.2.1发情调控技术大部分品种的羊是季节性发情, 生殖激素诱导是利用外源生殖激素对母羊进行处理, 使之发情和排卵, 以达到缩短繁殖周期的目的。

常用于诱导发情的激素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 RH) 、促卵泡素 (FSH) 、促黄体素 (LH) 、孕马血清 (PMSG) 、孕激素、雌激素和前列腺素 (PG) 。目前国内生产的Gn RH类似物有促排2号和促排3号。FSH、LH和PMSG属于促性腺激素, 其主要作用于性腺, 促进性腺的生长、卵泡成熟和黄体的形成, 从而诱导处于乏情期的母羊发情。PMSG的半衰期比FSH长, 在生产中只需注射1次, 操作方便, 并且PMSG的价格比FSH低, 尽管效果不如FSH, 但在生产中常应用PMSG。孕激素和雌激素属于性激素, 二者在正常的家畜体内会作用于生殖活动, 少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之间能够产生协同作用, 促进发情的行为表现。还可以采用孕酮栓与孕马血清联合使用, 即在母羊生殖道内放置孕酮栓10~14 d, 在撤出孕酮栓前1 d注射PMSG 200~250 IU, 次日撤栓后便有母羊发情。

2.2.2早期断奶技术母乳喂养的方式, 一般为3~4月龄断奶, 其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哺乳的母羊由于要照顾羔羊, 其体力难以得到恢复, 因而延长了繁殖周期, 降低了配种利用率;2母羊泌乳3周后, 乳量明显下降, 60日龄的乳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羔羊的生长需求, 限制了羔羊的增重;3常规的断奶方法会导致羔羊的瘤胃和肠道发育迟缓, 断奶后的过渡期长, 会影响断奶后的育肥。

羔羊的早期断奶是在常规3~4月龄断奶的基础上, 将羔羊的哺乳时间缩短到40~60 d, 并利用羔羊在4月龄时生长速度最快这一特点, 使羔羊在短期内迅速育肥, 以便达到预期的体重。理论上来讲, 羔羊断奶的月龄和体重以羔羊能够独自生活并且能够以饲料为主要营养来源为准。3周龄以内的羔羊应以母乳为营养来源;3周龄以后可以慢慢消化一部分的植物性饲料;8周龄后瘤胃已经充分发育, 能够消化大量的植物性饲料, 此时可以进行断奶。

羔羊进行早期断奶的意义:1羔羊断奶后, 母羊可以减少体力消耗, 体力迅速恢复后可以为下一轮配种做好准备, 从而缩短了母羊的繁殖周期;2羔羊早期断奶后进行强度的育肥, 有的月龄达到4~5个月龄就可以进行屠宰, 增加经济效益;3羔羊早期断奶后可以较早采食植物性饲料, 促进了瘤胃的发育。断奶后用代乳粉饲喂羔羊, 可以为羔羊提供全面的营养, 从而促进了羔羊整体的生长发育, 并且还能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 提高羔羊的成活率。

2.3工厂化快速育肥技术羔羊快速育肥是指对断奶至6月龄的羔羊进行强度育肥, 经过2.5~3个月的短期舍饲育肥使其达到40 kg左右体重的一项育肥技术[2]。其主要特点是精料比例逐渐增大, 强度高, 育肥增重快, 经济效益好, 周期短, 周转快, 可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 可全年均衡生产, 适合在粗饲料条件好、气候适宜广大农区和半牧区采用。肉羊育肥的实质是利用其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通过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 达到增加肌肉和脂肪总量、改善羊肉品质的目的, 从而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 羔羊出生后的哺乳期内, 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消化机能不健全, 生长发育迅速, 提高其成活率和完成有依靠母乳到采食饲料的过程的过渡是主要任务;断奶后, 其采食量不断增加, 消化机能加强, 骨骼和肌肉增长迅速, 各个组织和器官也相应增加, 是生产羔羊肉和肥羔肉的重要时期;当羔羊达到性成熟后, 生殖器官发育完成, 体型基本确定, 但仍保持一定的生长速度;当进入成年期以后, 机能活动最旺盛, 生产性能最高, 能量代谢稳定, 虽然绝对增重达到高峰, 但在饲料丰富和饲养管理条件好的情况下仍有迅速沉积脂肪的能力。根据以上规律, 羔羊育肥效果最好, 个体间强弱对进食量有明显影响, 强者吃的多, 弱者吃的少, 同时对营养物质利用和需要量也有差别, 导致育肥效果不同。羔羊快速育肥技术适合农区专业化、集约化、工厂化肉羊生产。

2.4肉羊异地生产模式肉羊异地生产模式是指针对牧区、半牧区和农区3种区域, 自繁自养和专业育肥2种生产方式, 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经济效益。牧区利用草场, 山区利用山地资源繁育羔羊, 将断奶羔羊出售给广大农区, 缓解草场压力, 将羔羊生产转移到农区, 平原农区利用丰富的粮食作物、饲草秸秆和人力等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羔羊肉生产, 建立阶段化生产转移、利润共享的北繁南育、牧繁农育的异地生产模式, 将有利于提高羔羊生长速度和产肉率, 增加市场羔羊肉供给, 优化市场羊肉结构, 解决自繁自养场母羊繁殖周期长、整体效益低的问题, 实现牧区、半牧区和农区联动, 缓解牧区草场压力, 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农区农作物资源、人力、财力等优势[3]。

2.4.1牧区繁殖牧区利用草场自繁自养, 严格管理, 制定适宜的载畜量, 实施以草定畜, 放牧饲养, 增加牧民收入, 也可为广大农区提供育肥羔羊, 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农区种羊不足, 同时也可减少草场压力, 实现草原肉羊生产可持续良性循环。

2.4.2农牧交错带繁育结合在农牧交错带可以利用山区和草场放牧, 也可利用农区的粗饲料资源进行舍饲, 特别是农户小规模实施半放牧半舍饲, 进行肉羊自繁自养容易盈利, 一方面可以为农区生产育肥羊,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留羔羊繁育。

2.4.3农区专业育肥农区利用丰富的粗饲料资源, 进行全舍饲商品肉羊生产, 在平原农区, 由于规模自繁自养场成本高, 盈利空间小, 异地羔羊快速育肥新模式, 从一定程度上可保障羊肉市场供应, 带动农民养羊积极性, 促进了商品羊生产, 如在河北省唐县和卢龙等地区, 逐渐形成了以肉羊育肥为主、屠宰加工分工明确、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商品肉羊生产形势。

通过实施分阶段和分区域生产, 可实现利润合理分配、生产有序布局、产业分工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草场过度放牧和农区种羊缺乏, 实现农牧协作均衡生产。

肉羊异地生产模式可利用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人力、财力等各种要素,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应用于肉羊生产, 实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缓解牧区草场压力, 保护环境, 提高生态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就业, 对提高肉羊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勇, 敦伟涛.我国肉羊种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畜牧兽医, 2014, 3:29-33

[2]敦伟涛主编.肉羊60天育肥出栏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4.

洋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8

1.1 肉羊生产现状

洋县地处陕西省南部, 汉中盆地东端, 总面积3206km2。2013年底, 全县肉羊饲养量达5.03万只, 养羊户达286户, 其中存栏50只以上的148户, 存栏羊1.25万只, 肉羊品种以陕南白山羊为主, 近年来不同程度地引进了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优良肉羊品种, 对本地羊进行了杂交改良, 但改良数量有限。

1.2 饲草资源情况

洋县有天然草地面积66.4万亩, 其中多年生人工种草面积达0.16万亩, 主要以紫花苜蓿、白三叶、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蚕豆等为主, 建成永久性青贮窖50个, 1450m3, 生产饲草3350t, 青贮玉米秸秆等220t, 加之近几年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洋县的实施, 林下草地面积不断增加, 饲草资源丰富。

2 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守旧, 品种改良工作得不到重视

养羊是一个传统产业, 多数饲养户只注重一年能生产多少羔羊, 出售多少只肥羊, 而不重视选育选配工作。种公羊“超期服役”, 公母混群饲养, 胡交乱配现象比较普遍, 县家畜改良站引进的优良布尔山羊种公羊, 得不到农户的重视, 良种推广工作极为缓慢, 导致母羔羊早配现象十分严重, 所生羊犊初生个体小, 发育不良、生长缓慢, 品种退化严重。

2.2 饲养管理粗放, 效益低下

洋县养羊业基本上以放牧为主, 早上农户将羊赶上山, 由“领头羊”引领各自的群体到某一区域采食, 饲养方式单一, 圈舍简陋, 羊群拥挤、管理松散, 这种传统的饲养方式, 饲养周期长, 养殖效益低。

2.3 疾病预防和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规模养羊场在畜牧部门监督和追求效益的前提下, 对疾病的预防比较重视, 而广大农户则靠个人的经验和羊自身的抵抗力抗病, 不重视羊的科学饲养, 卫生消毒、疫病防治和合理用药等, 使得羊群疫病得不到科学预防, 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缺乏有力保证。

2.4 养羊人员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

全县养羊产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多数人是转行而来, 以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养羊这个行业, 生产主要沿袭传统饲养模式, 饲养周期长, 饲料转化率低, 产品质量不高, 养羊的一些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 科学管理技术难以普及, 致使全县肉羊产业整体生产水平提高缓慢。

3 发展肉羊产业的对策

3.1 重视优良品种的引进及繁育

目前, 洋县没有一家优质种肉羊繁育场, 更别说繁育体系建设了, 要发展本县的肉羊产业, 良种是肉羊生产的基础, 建议:一是县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争取财政资金在全县建设2~3个种肉羊场, 引进国内外优质种肉羊进行良种繁育, 开展经济杂交选育, 引导肉羊业发展;二是加大羊的人工授精工作力度, 不断提高技术和受胎率, 县家畜改良工作站要引导饲养户开展羊人工授精工作, 提高良种普及率和羊群繁殖的质量和数量。

3.2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养殖水平

对全县的养羊大户, 重点户集中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组织系统讲解肉羊养殖知识, 实地参观学习, 发放技术资料, 开展现场操作实践, 把先进养殖理念和技术教给他们, 通过大户带动散户, 逐步提升整体饲养管理水平, 对于养羊多的山区镇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每月定期到村、到户, 解决养羊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3 加大政策、资金的帮扶力度

政府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在优良品种引进、土地使用、圈舍建设等关键环节给予一定的支持, 增加养羊产业的资金投入数量, 对于年出栏羊达到50只以上的, 给予奖励;在圈舍建设环节, 对于圈舍面积达到100m2以上的给予一定的补贴, 以此调动群众的养羊积极性, 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养羊业, 掀起养羊热潮。

3.4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服务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稳定村级防疫队伍, 引导群众组建养羊专业合作社, 指导行业自身加强技术人员和养羊户的服务和交流, 提高养羊户的饲养管理水平, 发展壮大该县的肉羊产业。

3.5 加强疫病防控工作

加强口蹄疫、羊快疫、羊肠素血症、羊猝疽、羊痘、羊痢疾、羊大肠杆菌病、羊链球菌、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病的预防。结合实际制订免疫程序, 严格程序开展防疫。重视消毒工作, 制订消毒操作规范和制度, 按制度规范开展消毒工作, 定期开展羊只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确保羊群健康。

3.6 科学规划, 实现区域化生产

按照“区域适度集中, 家庭适度规模”的原则, 逐步把家庭零散养殖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区域化、专业化养殖转变, 对于本县草山草坡广阔, 饲草资源充足的山区镇重点发展肉羊养殖形成肉羊专业镇、村, 采用政策引导, 大户带动, 重点扶持的模式, 大力培养规模养羊户, 落实良种、良法, 良舍配套, 实现质量、数量、规模、效益同步增长, 促进肉羊产业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羊肉需求猛增, 养殖户增加, 但本县肉羊养殖仍处于传统饲养方式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型阶段。本文对洋县的肉羊养殖现状,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作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分析, 对发展洋县的肉羊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肉羊产业 篇9

1.1 政策背景

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畜牧业的发展, 在贫困地区发展畜牧业对于农民的增收致富有重要的作用。武山县政府立足本地实际, 提出了“川区抓蔬菜, 山区抓洋芋, 集中抓养殖, 普遍抓劳务”的农村发展的思路, 武山畜牧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尤其以牛、羊草食畜牧业发展最为迅速。但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部分山区开始封山禁牧, 导致肉羊放牧土地面积严重缩小, 养羊业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解决饲草料问题是当务之急。

1.2 苜蓿与油菜养殖肉羊背景

武山县鸳鸯镇砚峰村肉羊养殖户, 运用油菜与苜蓿套作提供肉羊粗饲料进行肉羊养殖, 基本情况如下。

1.2.1 养殖户家庭及经济收入情况

养殖户家现有人口7人, 其中具有劳动能力5人, 高中文化2人, 小学文化3人, 无教育经历2人;家庭经济年收入共202 040元, 其中外出务工11万元, 占总收入的54.4%;种植小麦、玉米、油菜收入42 040元, 占总收入的20.8%;养殖肉羊收入50 000元, 占总收入的24.8%。

1.2.2 养殖、土地及种植情况

目前养殖肉羊存栏120只, 主要品种为小尾寒羊, 还有20多只绒山羊。饲养方式为春、夏、秋季进行人工放牧加少量补饲, 在雨季饲草长势旺盛期, 采食营养较全面, 羊只育肥较快, 冬季为舍饲采食干草和少量精饲料与采食油菜幼苗模式, 冬季由于采食油菜幼苗补饲的精料较少, 因此养殖成本较低, 相比其他养殖户冬季肉羊掉膘较少。平时放牧由养殖户负责, 在羊只生病时从外部聘请兽医诊疗, 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管理较为粗放;饲料营养供给不够全面, 有时会出现营养代谢、矿物元素缺少导致的疾病;圈舍建设不规范, 羊舍呈四周分布, 不利于通风换气, 没有保暖升温措施不利于冬季保温;成年母羊采食干草2.6 kg/d、精饲料 (玉米) 0.1 kg/d。

养殖户家自有承包地13亩, 流转土地23亩;垦荒地两处 (半山地) 35亩、 (山地) 30亩, 用于油菜与苜蓿套种;滩涂地 (渭河边闲滩) 35亩种植苜蓿。苜蓿地全年采收苜蓿干草面积2 kg/m2。油菜与苜蓿套种地, 冬季11月份开始苜蓿枯萎, 油菜幼苗叶片呈青黄状, 适宜肉羊采食, 冬季产量为1.8 kg/m2左右。

2 牧草农作物套种养殖肉羊模式分析

2.1 现用饲养模式利害分析

现用饲养模式为完全放牧加少量补饲精料与冬季舍饲加油菜地放牧, 管理较为粗放, 补饲较少。优点:一是充分利用了当地农作物资源;二是养殖过程中补饲精料较少成本低, 养殖投入较少;三是冬季能够放牧, 使羊只活动量增大, 增强了机体免疫能力, 冬季发病率降低;四是采食油菜幼苗, 其可利用维生素含量相对较高, 营养水平的平衡, 降低了营养代谢病的发病几率。

当前养殖现状下的缺点:一是母羊管理不当, 使得母羊发情次数少, 死胎率较高, 羔羊成活率较低;二是管理人员太少, 管理不够精细;三是育肥羊育肥时间过长, 生产成本增加;四是冬季保温措施不到位, 导致冬季肉羊体增重慢;五是牧草与农作物套作种植面积较小, 提供冬季可采食农作物幼苗太少;六是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养殖理念;七是养殖品种混乱, 没有规范合理育种扩群。

2.2 苜蓿与油菜套种分析

油菜在当年9月份播种, 第二年7月份收割;在冬季立冬到第二年立春之间, 油菜幼苗由绿转青到枯黄能够作为肉羊的饲草料可利用。苜蓿春、夏、秋季生长, 冬季枯萎, 全年收割两三次。

当地传统方法种植小麦、油菜时冬季其幼苗自然生长枯萎, 没有充分利用, 造成了资源浪费。

2.3 过冬油菜幼苗进行放牧分析

武山当地由于退耕还林政策, 大部分山地都实施封山育林措施, 冬季可利用放牧土地更少。大面积的油菜种植, 提供了冬季放牧的条件, 利用油菜幼苗地放牧不但提供了羊群运动的场地, 而且增加了饲草料的维生素含量, 提升了饲草营养水平。在农作物地进行放牧时, 需通过严格的试验测算单位面积内的载畜量, 控制放牧羊只头数, 保证羊群采食足够的饲草, 并且不影响农作物当年产量。

3 现有模式需要改良的建议

为改善该农作物与牧草套种养殖肉羊模式的现状, 并且使其能够作为一种在全省农区范围内推广利用的模式, 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羊场管理, 在冬季利用农作物幼苗进行肉羊放牧管理, 在尽量减少补充精料降低成本的情况下, 可以提高过冬农作物种植面积, 在冬季能够提供肉羊养殖时的饲草料。二是肉羊养殖要注重日常科学管理, 制定规范的记录登记表, 并汇总分析各项生产性能, 要提高母羊的管理水平, 提高出生率、羔羊的成活率, 缩短生产周期。三是肉羊是草食动物, 在提供日粮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作物下脚料, 如玉米、小麦秸秆、蔬菜尾菜等。四是牧草加农作物套种模式载畜量需要严格的试验数据作为基础, 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 甘肃省农区各地种植的过冬农作物种类不同, 大部分可以以这种套作模式养殖肉羊, 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五是针对目前武山县肉羊养殖品种繁杂, 没有纯正的本地品种, 没有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高产肉性能品种的现状, 现提倡两种解决方法: (1) 集中选择本地养殖存栏量大、适应性强的小尾寒羊进行内部选育, 对体型高大, 背腰平直, 身体呈方形, 四肢粗壮、蹄质坚实, 雄性特征明显的公羊留种;选择体型高大, 抗病性能好, 母性强的母羊留种;种公羊和种母羊数量按照1:15~1:30的比例进行本交, 产生子一代优秀母羊留种, 再与其他优秀公羊交配, 扩大种群数量。 (2) 引进外国优秀品种如杜泊羊、萨福克种公羊, 选择本地母性好, 抗病力强的母羊进行杂交, 所产子一代母羊与父代公羊进行回交扩大母羊种群, 给当地投放种羊改善当地羊群产肉水平, 加强外部品种与本地品种的二元、三元杂交。通过科学合理育种扩大种群来改善当地肉羊整体的生产性能。

4 农区养殖肉羊的思考

肉羊产业 篇10

从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届肉羊产业高峰论坛暨肉羊万枚胚胎移植工程项目启动会议上了解到, 由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和内蒙古赛澳繁育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生产的3万枚肉羊胚胎, 即将移植到山东、云南、辽宁、四川、新疆等20多个省区进行繁育, 年底即可出栏。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旭日干院士, 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廛洪武, 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秉龙等专家学者为该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并与内蒙古赛澳繁育技术有限公司一道完成了目前中国最大的肉羊胚胎研发生产基地建设。会上, 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及内蒙古赛澳繁育技术有限公司与新疆、辽宁等省区的5家单位签订了肉羊胚胎移植项目合作协议, 至此, 签约范围达到20多个省区。

李秉龙教授说, 内蒙古是我国最好的肉羊生产基地, 万枚胚胎移植工程项目的启动, 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典范, 将推动我国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吉

上一篇:枢纽互通立交设计下一篇: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