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产业(共7篇)
报刊产业 篇1
近年来, 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公共场所扩大Wi Fi覆盖范围, 电信运营商降低流量资费, 为人们提供了便捷、高性价比的信息通道, 传媒产业跨入了一个新时代。移动金融的魅力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方便地使用, 纸媒需要适应发展潮流, 在网络数字化时代实现合理化经营。
1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纸媒数字化
纸媒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和纸媒内容结合的出版物产品。数字报纸坚持纸质报的原有版式, 以报纸电子版、手机报、i Pad报等新传播方式传递给读者。数字时代下的电子刊物逐渐成为纸质印刷刊物的替代者。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 (Paul Levinson) 指出, 在媒介演化过程中, 人们的理性选择是基于所谓的“补偿性媒介” (Remedial Medium) 的原则, 即被视为一种补偿措施, 用来弥补过去的一些固有的功能[1]。新技术可以给传统纸媒带来丰富的呈现手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传统纸媒要做的是保住专业、权威、独家的内容。尽管付费是一种新模式, 但仍要坚持内容价值原则, 打造出有特色、有品质的新闻资讯。将内容和技术、渠道结合在一起, 共同探索纸媒营销思路的转变。
2 数字媒体和传统纸媒相融合—以澳门报刊为例
“媒介即信息” (麦克卢汉语) [2]。在新媒体“争奇斗艳”的今天, 纸质期刊代表着现在, 而未来则由数字出版业务决定。以笔者所在的澳门纸媒发展为例。澳门日报是澳门销量最多、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中文日报。该报以报道澳门新闻为主, 辅以香港、内地及国际新闻, 设立三十余个副刊和专刊。《澳门日报》在坚守传统纸刊的发展下新增电子版, 提供免费的在线阅读功能, 坚持原有的报纸版式结合在线看新闻的便利, 给读者带来新的乐趣。
通过实地调研, 澳门代表性的报刊还有澳门《力报》和《澳门商报》。澳门《力报》是澳门出版的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免费提供电子报的中文周报。《力报》覆盖不同方面的内容, 采用专题形式报道澳门新闻, 同时也刊登内地、港台和国际新闻以及文体娱乐、时尚消费及产经等资讯, 致力打造澳门人每日必读之免费报章。《力报》还提供网页、手机和ipad网页版等新媒体。澳门商报定位为经济生活类的周报, 实行新闻版付费、广告版免费。但是报社将新闻版派发到高等院校和部分机构供读者免费取阅。
在现代阅读市场中, 将网上使用数字媒体和网下使用传统纸媒相融合, 从而获得阅读的审美满足和数字化消费的快感。澳门众多官方微信订阅号中都为读者提供当天公共行政资讯、民政通告、政府招聘等, 让读者随时随地了解澳门。
微信订阅号和电子报结合能更好的传递纸媒所要表达的新闻资讯。以当下最为流行的微信订阅号为例, 从微信内容创作上来说, 用户希望看到娱乐性强、观点鲜明、快速读懂的内容, 所以需要转变文章结构, 制造阅读快感。语言风格上, 关注热点, 不用晦涩难懂的措辞。微信阅读的场景往往是碎片时间, 这决定了文章的结构必须轻便, 内容排版要适应手机阅读。
分析澳门的官方微信订阅号发现, 除纸媒外, 微信订阅号也可以运作盈利的产品。将新媒体的内容开放给客户共同创作。微信号通过专项规划带来许多的高质量稿件, 也积累众多优质作者的资源, 以此进行持续内容创作。通过读者订阅杂志积累用户, 拓展线上线下资源。
3 媒体发展的趋势——多种形态的媒体相互渗透融合
各种形态和介质的媒体相互渗透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内容资源将在报纸、网站、手机、电视、图书等多媒体间复合使用, 共同引领媒体大融合时代。媒介融合是当今媒体发展的趋势, 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潮流的新产物。这种趋势融合了曾经泾渭分明的媒体, 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手机和互联网等。融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传播一体化。其优点包括资源共享, 集中处理, 节约成本, 规模效应等[3]。出版业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 突破传统的制作和营销模式。以这种模式为基础, 选择纸媒进行研究[4]。传统纸媒如书、报刊, 在向数字媒体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典型的媒介融合特点。即尽管在传统纸媒中, 采用的信息处理技术不尽相同, 但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过程中, 不约而同的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5]。
4 移动金融对纸媒转型的影响
移动阅读因为它拥有随时随地在线浏览阅读的便利, 成为纸媒在线付费阅读的重要途径。数字化阅读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纸媒相比, 读者普遍接受数字阅读, 促进了纸媒向数字平台的转型。随着更多的纸媒转型, 数字阅读平台的普及与应用必然扩大付费阅读市场。现在通过数字平台获得新闻信息的人群覆盖率达到了九成左右。
5 对报刊电子版在线付费阅读的建议
5.1 注重创新, 内容为王
移动通讯技术在当今迅猛提升, 使得新闻产品阅读平台“百花齐放”。媒介发展的重要方向标是技术, 内容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务必符合当今技术发展的要求。微博微信和网络社区整合功能的普遍运用, 使每个受众在参与阅读体验中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市面上有多种支持社交分享的付费渠道, 优质内容读者才会分享。当今盛行社交新闻, 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内容。
5.2 培养具有专业性的全媒体人才队伍
新闻产品的特点是专业性。新闻从业者长年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素养, 一直保持纸媒报刊特有的气质。保证创新产品增值的重要基础是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素养。付费媒体为更多新闻媒体竞争的主战场—未来的网络平台提供展示机会。
5.3 重视品牌营销与社区化媒体的“强强联合”
媒介品牌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建立起来, 不仅体现在产品中的含量, 更应该体现在品牌本身的影响。优质带来用户们的口碑,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 从而转化为付费红利。用户参与数据让付费内容更加吸引用户的眼球从而取得收益。媒体通过付费内容接纳新用户, 获取用户个人的交际圈。
6 结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传统纸媒要做的是保住专业、权威、独家的内容, 尽管付费是一种新模式, 但有特色、有品质的新闻资讯才有看点和市场。将内容和技术、渠道结合在一起共同探索纸媒营销新思路的转变。数字化的现代人融合数字媒体和传统纸媒获得阅读的审美满足和数字化消费的快感。微信号通过专项策划带来高质量稿件, 也积累众多优质作者资源。通过读者订阅杂志积累用户, 拓展了线上线下资源。随着数字阅读平台应用普及, 纸媒转向在线付费阅读已成为必然。在互联网时代, 纸媒需要适应发展趋势, 微信平台的运用可以实现广告收入和粉丝群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12 (1) .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石磊.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1-2.
[4]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 (2011)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165.
[5]匡导球.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9:209.
报刊产业 篇2
首先, 商业报刊以其鲜明的市场性有别于政党报刊, 它是指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在市场机制下创办并遵从市场规律、在媒介经营组织形式上以企业化为主要运作模式的报刊。广义上的商业报刊具备三个特点:第一, 主要刊登报道商业信息, 广告与发行并重;第二, 面向市场、独立运作、自负盈亏, 不依附当局, 不沾染鲜明的党派色彩, 保证言论的独立公允;第三, 现代化管理结构, 奉行媒介市场化、产业化、制度化。另外, 依据主办对象的不同, 近代商业报刊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官商合办与独立民营。而在70余年的近代商业报刊史上, 民营商业报刊占主导地位, 天津的新记《大公报》、上海的《申报》与《新闻报》便是其中翘楚。近代商业报刊领域更是涌现出了以张季鸾、成舍我、史量才、邵飘萍、林白水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报人。
其次, 政党报刊是指随着中国政党政治时代的到来, 为满足政党的宣传要求而产生的报刊。政党报刊被认为是政党汲取资源、增强政党能力的必要手段。在竞争型政党体制中, 政党天生与大众传媒具有亲和关系。有别于西方报刊以商业报刊为主的局面, 我国新闻事业一直是政党报刊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类型包括:一是由国、共两党分别创办的, 为本党争取舆论阵地的“喉舌”报纸, 比如《解放日报》、《中央日报》。二是民间党派中的有识之士面临种族存亡的艰难时局, 以救亡图存、启发民智为目标而设立的舆论中心和宣传工具, 如1896年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创办的《时务报》。
二、二者区别
简要概括二者区别,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前者以营利为目的, 后者则是以配合政治宣传为目的。
(2) 资金来源:前者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资本家的个人或集体投资, 二是报纸刊发售卖后的广告收入;后者则主要依靠政党出资扶持, 另外也采取报社内部募集的方式。
(3) 运作方式:前者面向市场, 企业化运作, 市场化经营, 自负盈亏;后者需与支持扶住它的政党在舆论上保持一致, 宣传性强, 以舆论引导为主。但二者走的皆是大众化路线。
(4) 技术水平:前者较高, 后者较低。
(5) 纲领有无:前者没有, 后者有。
三、二者相同之处及原因
两种报刊虽有以上不同, 但都是文人论政, 都高举言论报国的大旗, 思想内核并无二致。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 知识分子文化血统决定了商业报刊兼顾社会责任。以《大公报》为例, 总编辑张季鸾是典型的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 他提出“四不原则”, 允为中国新闻界树立最高的标杆, 在抗战时期又放弃“四不原则”, 服从抗日大局, 接受内容审查。
以张季鸾为代表的文人报人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 以儒家思想格自由主义之义, 多半带有文化母体的精英倾向, 即使是西化学者也以启迪民众自记启诩, 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天下人之师, 而非躬身迎合公众趣味。第二, 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修齐治平”意识, 普遍具有国族倾向, 深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第三, 中国近代报人在实践中始终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新闻理念时并非全盘接受和认同, 而是批判性的接受, 始终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站在国族为重的立场上有选择地吸收、利用。第四, 近代报人多受传统文化浸润, 思想底色中有浓厚的儒学因子, 普遍认同孟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轻视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报刊运作方式。最后要注意, 他们并不完全排斥报纸商业化, 只是坚决抵制报纸庸俗化和媚俗倾向, 他们担心商业利益会腐蚀言论自主。用谷德纳的话来说, 他们是“文化机构”的中流砥柱, 希望以言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谋求国族兴旺富强;他们不愿充当“意识工业”的贩夫走卒, 他们鄙夷汲汲于谋求钱财利益以致遭受权钱腐化的行为。
其次, 知识分子的权力观念促使政党报纸产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孕育了组织政党行为的主体力量,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 晚清帝国的解体, 传统社会中地主、士大夫和官僚三位一体的稳定结构不复存在, 知识分子逐步在政治上边缘化, 对于历来以从政为正途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 在科举既废的状况下很自然地便转向了以党求官的道路, 政党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从边缘回归政治权力中心的必然手段。他们以组织内的机关报为宣传工具攻占舆论阵地, 这种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从维新派到革命党再到国共两党, 都重视报刊在政治运动中的舆论宣传导向作用。
辛亥革命以前, 开办政党报刊是为了阐明并宣传党派的理论与主义, 抵抗外部侵略势力, 继而终结封建顽固势力, 以言论之独立民主唤起民族之独立民主。不管是维新派主办的带有温和改良色彩的报刊还是革命派主办的坚决号召发动革命的报刊都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之开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但辛亥革命后, 政党报刊陷入了无谓的党争。各报刊从自己党派的利益出发相互攻讦, 或受政客暗中驱使以与政治对手角力, 沦为了党同伐异、争权夺利的帮凶。此时政党报刊不再以阐释、宣传本党“主义”为第一要务, 恰恰相反, 不少政党报刊甚至“纯以谩骂为事, 不知报纸原则之何在”。这是由于民国时的政党政治并没有为冲突各方提供可与化解冲突的游戏规则, 因此党争在民初的社会环境下尚不具备实行的成熟条件。因此,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政党政治的宣传工具——政党报刊, 它曾经为政治制度的构建添砖加瓦, 也曾经为民族的救亡图存摇旗呐喊, 尽管由于时代局限而造成若干乱象, 也不能否定它的积极意义。
最后, 时代背景决定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特殊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动荡的时局要求近代报刊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首先要适应救亡图存的需求, 国人的办报伊始便与政治活动密不可分, 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不管是商业报刊还是政党报刊都将报纸作为宣传救国救民的利器了。政党报刊、商业报刊都非常重视政治新闻的报道, 也注重政论性文章。如王韬在《循环日报》开政论先河, 梁启超在《时务报》创造的时务文体, 《大公报》以“文人论政的企业”自居, 强调报刊的社会监督作用, 《申报》在办报后期及时改变“蚊报”形象, 刊载了一批观点犀利、内容厚重的评论文章等等。
综上所述, 尽管商业报刊与政党报刊在办报目的、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方面有如许差异, 但在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 双方报人都显现出了知识分子文人论政、言论报国的传统, 这是两种报刊在精神内核上的相通之处。
摘要:百余年以降, 中国报刊维系国计民生, 近代报业发展以其与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新闻发展史的密切关系尤为令人瞩目。近代报刊主要有两大范式:商业报刊、政党报刊。本文将在明确二者概念的基础上概括各自特征, 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 重点揭示其相同之处。
关键词:近代商业报刊,近代政党报刊,异同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三联书店, 1955.
[3]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描史稿[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4]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英语报刊标题探析 篇3
一、标题的分类:
英语新闻标题可按形式与意义进行分类:
根据形式分类
1.左齐头式标题 (Flush Left Headline) :这是现代报纸采用的基本形式。例如:
IMF
Will
Have
Say
2.通栏式标题 (Drop Form Headline) 。又叫做头号大标题。头版头条新闻常采用此类, 字号醒目, 横跨数栏。例如:House Passes Bush Plan to Cut Taxes
3.阶梯式标题 (Drop From Headline) 。形态美观, 赏心悦目。例如:F.B.I.Agrees to cease
Its Illegal Surveillance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4.倒金字塔式标题 (Inverted Pyramid Headline) 。形态美观, 赏心悦目。例如:
Factory Wallout
Threat Over
Sacking
5.双标题复合式标题 (Double Headline) 。此类标题通常出现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 其形式为两行标题, 有主标题与副标题。例如:
Expected to go to US
Castro to Free Thousands of Prisoners
6.转页式标题 (Jump Head Headline) 。例如:
Pentagon Plans
System to Fight
Russia Satellites
U.S.Plans Weapon
Against Satellites
(Jump Head)
根据意义分类
1.直接类标题 (Straight Headlinr) :此类标题开门见山, 直接告诉我们报道的主题, 是最常见的标题形式, 也非常易于理解。例如:Oil Tan:此类标题ker Fire
2.问题类标题 (Questioning Headline) :此类标题尾部通常带有问号, 但大多并不表示发问.其含义通常为暗示可能性或对新闻的真实性及准确性表示怀疑.例如:Oil Price to Rise?
3.特写类标题 (Feature Headline) :此类标题通常用于重大新闻的以外的特别的报道, 要么内容不同寻常, 要么读者会对这一方面内容颇感兴趣.
这类标题不太容易读懂, 有时得借助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Example 1:
‘Down in the mouth’news for dentists
其报道内容是讲述一种将问世的预防牙齿腐烂的疫苗
4.引语式标题 (Oration Headline)
这类标题有:
(1) 将人们说的常理性的话作标题
(2) 直接引用记者听到的某人的原话作标题, 或是记者采访的对象所言, 或是发言人所说的话
(3) 利用文章中的一句话, 半句话, 几个字, 一个字作标题
(4) 标题中部分带引号的词, 有时其词义往往不是其通常的意义
二、英语报刊标题的文体特点
初次阅读英语报刊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英语报刊标题往往让人费解, 有时只能在看完内容后才知道其意义。甚至有时即使查字典也不能完全理解。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报刊的标题使用的是一种特殊表现法。它和普通英语不同。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即词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英语;语法结构上也违反常规。下面本文想就这两个方面谈一谈:
1.词汇特点:
(1) 众所周知, 短语可以节省版面。因此, 在标题中常见。但意义有时不同于普通语言。 (如c u r b意为restriction, bid意为attempt)
(2) 另外, 有些词的使用, 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短, 而是因为它们富有戏剧性。下面的词就是报刊标题中常用的词汇:
(1) back——to support例:AMERICA BACKS BRITISH PEACE MOVE美国支持英国的和平运动。
(2) bar——ban, prohibition例:NEW BAR ON IMMIGRANTS有关移民的新禁令。
(3) blaze——fire例:THREE DIE IN HOTEL BLAZE旅店大火, 三个丧生。
(4) boost——encourage (ment) ;to increase例:GOVERNMENT PLAN TO BOOST EXPORTS政府计划鼓励出口创汇。
(5) envoy——ambassador例:QUEEN SEES FRENCH ENVOY女王接见法国大使。
(6) gems——jewels例:£20000 GEMS STOLEN价值20000英镑的珠宝被盗。
(7) head——leader例:COMMOMWEALTH HEADS TO MEET IN OTTAWA英联邦首脑在渥太华会晤
(8) pact——agreement例:NUCLEAR PACT RUNS INTO TROUBLE核武器会谈陷入困境。
(9) split——to disagree例:LABOUR SPLIT ON PRICES工党在价格问题上意不一。
(10) vow—— (to) disagree例:EXILED PRINCE VOWS TO PETURN被流放的王子发誓要回国。
2.法特点:标题英语的语法规则不同于其它作品。常以下列形式出现:
(1) 不完全句:
(1) Traditional medicine’s worldwide advance
(2) Agriculture Bank after more deposits
(2) 动词to be的省略:
(1) Test-tube first on mainland
(2) Trade up and problems down
(3) 时态:常用一般现在时代替现在进行时和完成时。标题中很少出现is coming, has produced这样的结构。
(1) Soviets reject US demand at talks
(2) Wu, Howe discuss many issues
(3) Copter industry seeks foreign aid
如表示未来, 多用动词不定式:
(1) soviets to inspect NATO manoeuvres in Norway
(2) Beijing to act on water pollution
(4) 语态:常用被动语态。但通常省略助动词be, 只留过去分词:Money needed for animal husbandry Delegates to the Seventh NPC elected
以上两句中的过去分词前都省略了助动词。由此是被动语态。如果用主动语态则把---ed去掉。
(5) 通常省略冠词:
(1) Pop singer dead (2) Train accident (3) Plane crash
总而言之, 英语标题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新闻英语[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英语泛读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报刊语言生态镜像管窥 篇4
传媒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像、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管道,其语言必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真实语境的拟态表现;如果说现实的语言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传媒中的语言表象则是一个小生态圈,从中可窥探出各种现实的语言镜像。近期我们考察了广州各主流报刊,发现其语言样式已现纷繁而混杂的状态,今撮录几个镜像,以示当代报刊语言的动向与变化,并略作述评,期望报刊语言能有一个更健康有序的生态结构。
镜像一:网络语言冲击着传统媒体
在网络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语言形式也出现新的表象;网络媒体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述方式。以《广州日报》为例,虽一直秉承党报的核心理念,但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也改变了新闻报道居高临下的姿态,为了增强报道的平民色彩,大量吸收了民间语汇,其一大表现就是采纳许多网络用语。如在我们调查的2008年至2009年42份《广州日报》中,网络语言分布于“都市”、“娱乐”、“要闻”等众多版面;其中,“网闻”、“网事”、“博文”等针对网络事件、信息及娱情的版面,网络词语数量丰富,形式多样,如“MM、LP (老婆) 、拍砖、菜鸟、人肉搜索、脑残、灌水”等常高频出现。
面对网络语言盛行于新闻报道的现象,我们认为,网络语言虽为传统汉语添加了新元素,丰富了传统汉语,使报刊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富于情趣;网络语言也反映了民众的审美取向、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表达了百姓的多彩情感,而且激发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但必须承认当前网络语言并不完美,与传统汉语相比,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网络语言随意性太大,易造成误解;并非人人都懂网言网语,有时会影响交际效果,因为作为一种“社会方言”,有一定的使用群体,处于其交际圈子以外的人未必懂这些“奇言怪语”;有很多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粗话、脏话、暴力用语泛滥。这些是存在于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网络语言在汉语中的价值尚存有争议的原因所在。
因此,对网络语言应用于新闻报道应抱着一种谨慎的态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一些新鲜的、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即随着时间的流逝能经受住考验,从而被人们接受的应该可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一些娱乐时尚报道中;而对那些内容低级、粗俗、暴力、色情用语或非常生僻的非词表现形式,主流报刊应予以限制。
镜像二:新造词语活跃于各大报端
有人说,2008是一个“雷”年,不仅“雷人”这词活跃于南方各报刊,而且还不断涌现出新的更“雷人”的新词新语。这些词有的来源于互联网,有的就在平面或电子媒体中产生。有的一经运用还具有很强的造词功能,出现一组组成员众多的词群,如“很黄很暴力”,典出CCTV《新闻联播》,由一名13岁的女孩脱口而出的这则短语成为2008年第一波流行语的代表 (《南方周末》2009年1月22日) ,此后,南方一些报刊的版面不乏“很……很……”为结构的标题,如《南方都市报》就有“广州杂志家居时代“很‘黄’很时尚” (2008年2月22日) 、“中国互联网很好很强大” (2008年2月23日) 、“很黑很后台” (2008年4月5日) 。又如,“山寨”出现后就成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可行的修饰语,如山寨文化、山寨产品、山寨警察、山寨手机、山寨笔记本等。
镜像三:中文汉字夹杂着字母符号
不是以汉字为书写形式,而是以纯外文字母或外文字母与汉字或数字的组合来表现的语言形式。这些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 (包括汉语拼音字母) 及少量希腊字母,如VCD、HSK、卡拉OK、α粒子等。字母词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科技高速发展,要求人们高效地掌握科技文化和积极运用外族语言,字母词正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在运用语言方面喜欢求新尚异,尤其是年轻一代在汉语中夹杂着用上外文字母词觉得新颖,有风格,有时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 (2)
当前,字母词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不仅流行于网络世界,而且不断地涌入报纸杂志,呈现汉字夹杂于字母符号的奇特现象。随意翻开报纸,英文单词、英文缩略语或汉语拼音字母便跃入眼帘,大多是诸如NBA、MBA、VIP、TCL、CEO、GDP之类的字母缩写形式,如“前年,对是否上BRT快速公交项目,广州城内争论得很热闹” (《南方都市报》2009年2月10日) ,“BRT”是英文Bus Rapid Transit的缩写,意思是“公交车捷运系统”;“美丽小TIPS:燕麦食谱” (《广州日报》2009年3月19日) ,便是英文单词整个直接借用。
我们认为,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字母表达形式,也应遵循适度这一原则,对于通行度较高、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的字母词语可以直接使用,不必注解;对于公众不太熟悉,容易引起阅读障碍或误解的则应在文中加注,如“AIG (美国国际集团) 如想得到政府本月初承诺追加的300亿美元救助款,须先把已发给高层管理人员的大约1.65亿美元奖金‘吐出来’”(《广州日报》2009年3月19日) 。但对于那些公众根本无从了解属自创性的或来源于网络较粗鄙的字母符号表达式则应限制使用,如“许是因为在西北出差期间遭遇与当地人的沟通障碍,故大放厥词说‘中国真TMD太大了,简直不像一个国家,互相说话都听不明白……’” (《南方都市报》2009年1月5日) 。
镜像四:方言土语显现于新闻报道
报刊主要是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 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它有自己特定的语言风格———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包含多种语体色彩, 有时为了体现人物身份、地域色彩, 也使用一些方言俗语, 使新闻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报刊毕竟属于大众传媒, 服务要面向社会公众, 就是地方性的报刊, 也应兼顾该区域的所有受众, 不能影响其他方言区受众的阅读。 (3)
综观当今许多地方性传媒, 无论广播、电视还是报刊都有方言化的倾向, 笔者身处广州, 深切感受到粤方言对当地传媒的影响之大。从《南方都市报》到《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 广东方言土语频频亮相, 甚至出现在新闻头版头条。这些方言俗语, 有的外地读者能大致猜出其含意, 如“河南巨人三水揾工, 或成最高保安队长 (《广州日报》2008年4月21日) ”, “揾工”即“找工作”, “双方讲了半天, 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如同鸡同鸭讲” (《羊城晚报》2008年9月12日) , “鸡同鸭讲”是形容语言不通、没法交流的窘境, 与普通话“对牛弹琴”意思相近;但也有不少方言词语和句式令外地人摸不着头脑, 不仅无法体会其中的意味, 还形成了阅读障碍, 如“‘VB魔术咸猪手事件’接连引发娱乐圈震荡, 小生们纷纷叫苦喊冤, 花旦们个个楚楚可怜, 更有一群老牌艺人端起长辈身份怒斥不雅”, “咸猪手”大意是指非礼或性骚扰, 类似的方言词不时地出现在各大报端, 常令不懂广东方言的外地读者不明其意。
无论南方传媒还是北方媒体, 方言土语的使用应有一定的掌控, 大量方言词语的使用难免会影响非本地读者的解读。各地报刊在传扬本土特色的同时, 还应照顾非本方言区读者的语言习惯。以广州报刊为例, 在方言的使用上可分为三类词———必需使用的、可选择使用的和应限制或避免使用的。如“骑楼、大排档、蛋挞、凉茶”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粤语词, 常指代广东独有的事物, 即使在北方, 人们说起时仍要沿用粤方言的说法, 这类词理应在报刊中使用;另一类是在报刊中可以适当选用的, 如“的士、巴士、单车”, 相对于“出租车、公共汽车、自行车”, 简单经济, 且通行度较高, 大家都能明白。但对于那些在普通话中已有恰当的同义形式, 若使用反而会造成外地人阅读障碍的方言词则应限制或避免使用, 如“继前天市内40余家卡拉OK厅选出代表, 准备聘请中介机构‘团购’版权费后, 昨天记者获悉, 在本周内5名代表将联同专业人士前往负责收取版权费的广州天合公司‘讲数’” (《广州日报》2008年11月13日) , 其中的“讲数”, 字面意思让人费解, 令非粤语区的人不知所云, 完全可以用“争吵”、“理论”或“谈判”替代, 这类词应剔除在报道中。
总之,对于这些词语在平面媒体中使用,要根据语境的需要谨慎重待之,至少要把握不造成阅读障碍这一底线,同时,讲求新闻语言的准确与优美,营造良好的传媒语言生态,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本文为华南理工大学Srp项目成果之一)。
注释
1[1]周瑞敏:《自然选择与协同进化——生态语言学及语言生态认知探微》, 《河南大学学报》, 2006 (1) 。
2[2]李小华:《试论汉语字母词形成的原因》, 《宜春学院学报》, 2004 (5) 。
报刊英语词汇特色浅析 篇5
大量使用简短词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 它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客观的陈述, 因此在报刊英语中常使用一些独特的简短词, 这些词使得新闻报道简洁生动, 而一般文章很少使用这些词, 这也是造成我们理解困难的因素。如:The organization is backed by the UN (back=support) ;held for gambling (hold=arrest) ;Israel softens line (line=attitude) 。上述标题中的画线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但用在报刊英语中又有了新的含义, 类似的词还有很多, 范建华 (2008.6) 列出了109个, 张健 (1994.4) 列出158个, 在这里限于文章篇幅不一一列出。值得一提的是, 以爆破音或送气音开头的单音节词由于短促有力更为常用, 如:bid, bust, pop, cut, chop, kill, gut, mug等。这些词口语化朴实通俗, 短小活泼, 更适合大众口味。要熟悉这些简短词, 还在于自己平常多看英文报纸, 多加积累。
缩写词常见报端
缩写词由于形式简短但又意义确定所以在报刊英语中随处可见, 这不仅可以节省版面, 更主要的是可以起到醒目的作用。如China to repay big IMF loans ahead of time (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NATO to seek secretary general (NATO=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Splintered PLO Struggles to Stay Alive (PLO=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通常情况下, 频繁见诸报端的英语缩写词主要分为三大类: (1) 组织机构简称; (2) 常见事物简称; (3) 职业、职务简称。对常见缩写词平时多加积累, 阅读英文报刊就不会那么费力。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缩写词和节缩词的区别:节缩词是采用“截头去尾”的方法将其缩短, 但宗旨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节约字数。如hospital-hosp;international-int'l;earthquake-quake;influenza-flu。
灵活使用“新造词”
阅读报刊时, 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拼读怪异的词, 这些词因为生动形象迅速流传, 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如:"R we d8ting"是一篇介绍网络的文章, 读者在标题中就用了一种网络语言。"d8ting"是一个新造词, 初读时可能一头雾水, 细看就会发现"8"发音为/eit/, 正好可以代替date中"ate"的发音, 所以"R we d8ting"其实就是"Are we dating", 像这样的用词不是为了节约篇幅, 其实是一种标新立异, 这样的用词非常符合新生代读者的阅读心理, 也给其他年龄层的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造词”在英文报刊中俯拾皆是, 在阅读这类新词时如有不熟悉的, 还可以参照导语部分加以理解。
借代词广泛使用
报刊英语中会借用某个事物名称来表示某个意思, 使新闻报道更活泼, 增强形象性和表达效果。这些词都有丰富的特殊内涵, 又广为人知, 使用这些词语使得报道极具新闻性和通俗性。如:broadway百老汇指美国戏剧业;pentagon五角大楼指美国国防部;Elysee Palace爱丽舍宫指法国总统府;John Bull约翰牛指英国人;Ivan伊凡指俄罗斯人。报刊读者的广泛性决定了报刊英语的用词必须使大多数人能够理解。通俗易懂的借代词使读者略窥一二便知道整篇报道的大体内容了。
俚语多姿多彩
俚语是一种活泼生动的语言形式, 在新闻报道中恰当使用俚语, 可以使严肃的话题变得生动诙谐。比如benchwarmer (等待机会接替别人的候选人) ;bluebird (警察) ;pull an all-nighter (熬夜) ;bigeye (贪婪的家伙) ;buy the farm (死亡) 。我们再来看一些相关实例:"I did not want to jump the gun by saying agreement would increase jobs for Americans"———The New York Times"jump to gun"原来指运动员在赛跑时没等到裁判发令枪响就抢跑, 后被广泛用来指仓促从事或没等时机成熟就作决定。这是《纽约时报》报道的克林顿总统的发言。联系上下文可翻译为“我不想过早地说这个协议会为美国增加就业机会”。俚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常读英文报刊, 了解常用俚语有助于我们了解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
行业用语屡见不鲜
新闻报道涉及各行各业, 而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专业用语, 这些词汇的使用反映了当代新闻语言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光是出现在一般报刊上的科技、医学词汇就很客观, 如AIDS (艾滋病) 、heartman (换心人) 、sex change (变性) ……生活的多元化更让我们见到了五彩纷呈的行业用语:A-line skirt (A字裙) 、egg tart (蛋挞) 、conductorless bus (无人售票车) 、platform shoes (松糕鞋) 、ragstock (垃圾股) 。一些行业用语现在已经发生了语义变异和语义增殖, 成为新的语用资源。如:He sensed the ground swells that portend political shifts."ground swell"原为“海啸”, 联系上下文可以引申为“如海啸般汹涌澎湃的舆论”。类似的行业用语都有待于我们在接触英语报刊的具体实践中结合上下文加以琢磨、推敲。
以上只是对报刊英语词汇一些简要的分析概括, 英语报刊的用词可谓庞大精深, 而单词量小却是我国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的拦路虎。因此, 英文报刊不失为接触当代英语词汇的一条捷径, 这是传统教科书和一般词典所不能比的。在报刊英语学习中, 还要不断地进行总结, 丰富自己的词汇。当然对于西方记者的用词, 我们也要持谨慎的分析态度, 不可良莠不分, 照搬照学。
摘要:报刊英语词汇使用纷繁复杂, 但同时也是我们研究掌握当代英语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本文总结概括了报刊英语词汇的六大特色, 对报刊英语词汇学习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关键词:报刊英语,词汇特色,词汇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健.报刊英语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范建华.报刊英语教程[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3]端木义万.传媒英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姜蕴.论英语报刊标题的文本功能及相应的文体特点[J].云南大学学报.2007
[5]鲍勤.曾济民.报刊英语用词特点[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少儿报刊专题策划探讨 篇6
一、导向正确
与所有媒体一样, 少儿报刊也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弘扬进步思想的重任, 但其显然更具教育功能。因此在专题的定位上, 我们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以教导孩子明辨是非, 履行宣导真善美的教育责任。
作为少儿报刊工作者, 日常少不了翻阅各类少儿报刊, 看到不少优秀的专题策划, 无不是宗旨定位明晰、价值取向正确的优秀之作。如“小悦悦”事件发生后, 《读写天地》策划专题《温暖的陌生人》, 在冰冷的人际关系之中寻觅温情, 《少年日报》策划制作的《上海市少年儿童健康素养调查报告》, 《小学生周报》策划制作的《秋游被谁偷走了?》等, 均极具社会责任感, 刊物情怀可见一斑。
而有些不负责任的策划则让人反感。如某期刊有个专题, 以“恶作剧”为主题, 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做过的恶作剧。有个孩子说自己曾在同桌起立回答问题时, 把钢笔竖在椅子上, 同桌答毕问题, 一屁股往下一坐, 疼得号啕大哭。此时编辑并未指出该行为的不妥, 反而配了一幅捧腹大笑的表情图片, 不仅善意欠奉, 更可说是把危险当有趣, 一味迎合个别人的喜好, 却忽略了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制止和疏导。
少年儿童处在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 受外界影响较大, 品格可塑性强, 而辨识能力较弱。“他们往往主观上表现为自己具有成人的能力和气魄, 但客观上并未摆脱稚气, 并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准则, 看待周围所发生的事往往是表面和片面的。”小学时期的儿童内心充满了好奇, 求知欲旺盛, 模仿能力强;上了初中的孩子则善于模仿, 不仅模仿生活圈内的人和事, 还会模仿电视、电影、图书中的人和事。对青少年而言, 书刊所起的导向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笔者认为, 策划之初, 责编首先要心中有谱, 站对立场, 做好过滤和筛选工作, 以少年儿童读者为本位, 才能为孩子服务, 为社会服务。
二、就地取材
少儿刊物的专题如何选材?笔者认为, 以身边事入题为佳, 可谓“就地取材”。只有取材于读者群体, 贴近读者生活, 对读者有实际作用, 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因同类刊物众多、读者群具特定性等原因, 少儿刊物专题的选材乍看殊不易得, 事实上, 只要仔细观察多动脑筋, 可谓俯拾皆是。
首先, 有大量应景的话题可供汲取。
所谓“应景”, 一是适合当前的节令, 二是触及当下的社会热点。一年12个月, 月月都有节日或纪念日, 专题策划可以选择跟这些日子挂钩, 制作母亲节专题、劳动节专题等纪念性专题;或根据这个日子延伸铺展, 以点带面, 如春节压岁钱的理财专题等。除了再现与节庆、纪念日有关的人事, 策划者应着眼“少儿”, 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审视、思索, 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重构。有些同志可能嫌这类题材老旧, 难以跳出窠臼, 但笔者认为, 即便是相同的主题, 亦可用新形式解读, 从新角度挖掘, 提出新观点, 揭示新意义。
做跟社会热点相关的话题则需要深入思考, 紧跟甚至超越事件当下的发展趋势, 做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判断。少儿刊物的读者对象多设定在小学到初中生之间, 相较专业时评类的刊物, 往往缺少深入的一手素材, 所以时政类的话题通常较少触及, 但操控与少儿切身相关的话题则不乏优势。如我们常见的小记者访两会专题, 通过孩子们的眼睛来看两会, 以孩子的语言解析两会, 从孩子的角度来挖掘事件的新闻背景, 现实性较强。
其次, 还可以探讨那些“长盛不衰”的话题, 即无论哪个年代的人, 都会经历的, 都有切身感受的, 频频出现、永不过时的“老话题”。如师生关系、同窗友谊、喜欢的玩具、爱听的歌曲等。这些话题因与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契合度高, 极易令读者产生共鸣。
一言以概之, 专题策划的选题, 当捕捉与少年儿童密切相关的话题。针对他们迫切关心的现象与问题, 策划出实用、可读、启智的专题, 这需要我们多观察, 勤思考, 好学习, 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好题材自然会跃入眼帘。
三、乐于创新
不断地给受众以惊奇, 也许是现代传媒的生存之道。在少儿期刊同质化严重的今天, 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若失去创新, 墨守成规, 亦步亦趋, 终将在林林总总的刊物群中丧失立锥之地。
然而, 俗话说, “太阳底下无新事”。除了跟时政、社会新事物紧密贴合的一些选题, 我们所探讨的很多都是旧话题。怎样出新?变就是创新。古老旧事进行再加工, “善变”才是硬道理。美和丑固定不变, 善和恶固定不变, 处理的技巧可以变, 版面形式、文字风格、美术处理可以变。
(一) 整体构思
策划专题如做串珠游戏, 一条线索, 几个重点, 构成完整的选题。自搭建框架开始, 就应突出一个“新”字。可自整体入手, 发散思维, 由点及面, 全面铺展。正如适才所述, 做纪念性的专题, 倘以教师节为例, 该怎样撷取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地开动脑筋——请学生来写, 写什么内容;如果是老师呢?可以请学生讲讲心中的好老师, 搞个排行榜, 或者幻想一下假如自己当老师的情景。可以推介身边各种各样的老师, 可以说说送老师的礼物, 老师也来说说他们收到过的最难忘、最喜欢的教师节礼物。还有些特定人群, 比如教师的子女、班队干部、待进生等, 一定也有很多话想要表达。由上, 即可由几块相关内容搭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富有层次感的选题方案。
(二) 文章标题
经过整体构思, 架构层次清晰, 文章内容丰满之后, 就说到了标题。在标题的设置上, 要响亮凝练, 尤因少儿刊物的特质, 标题应更活泼有趣, 第一时间攫取读者视线。叫“教师节专题”略显陈旧, 无法凸显特色。换个角度, 起名叫“搞定新老师”“教师节攻略”“花样TEACHER”可能就更为诱人。
标题起着广告的作用, 就像一句经典广告词, 激发关注, 加以突出, 所以我们可以用新的语言、新的词汇来提炼主题句。同样是有关学校跳蚤市场的报道, “请叫我摊主大人”可能就比“某校跳蚤市场开幕”来得吸引人;同样是讨论时代现象, “非主流, 请靠谱”就要比“他们为什么这样逆反”更富亲切感。有时往热销书籍、热映影视作品, 或者人人都了解的某种现象、能说上一两句的当红热词上靠也是个好办法, 比如《课堂内外》初中版2011年12期专题《初三那点小事》, 让读者一看就想起一部热门电影《初恋那点小事》;而《中学生博览》2012年第1期专题《那件疯狂的小事叫青春》, 又让人想起一首在中学生中传唱度颇高的歌《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 从而会心一笑。
(三) 文字风格
时代感不能仅由标题体现, 我们的文字更要贴近孩子。富有童趣的生动语言并非在句末加几个“哦”“啦”, 而是字里行间呈现出一种跳脱的、活泼的、亲切的味道。如《海峡儿童》制作的专题《暑期超人打造计划》中有一段导语:“耳朵请稍息, 眼珠请立正!七月的童话列车就要出发了, 就在四分之三又二分之一的站台上。你要走过大朵大朵棉花糖云朵的第四个拐弯, 走过树梢搭建的高架桥, 走过知了合唱团的歌剧院, 还要带上你的通行证, 否则铁面无私的铁皮售票员很可能会铁着脸对你说‘No’。”风格新颖, 平易近人, 极富童趣, 既囊括了知识点, 又有效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责编与时俱进, 多关注世界、社会、校园的发展变化, 多了解读者的喜好, 如他们爱看的电影、爱听的音乐、常去的网站、常做的游戏等, 更需常怀童心, 写作时不能“端着”, 而是蹲下来看世界, 用少儿的眼光, 做一个好的欣赏者、发掘者、引领者。
值得注意的是, 在受到网络影响巨大的今天, 我们依然要坚守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不可误将“网言网语”当做“创新”。某期刊曾经做过一个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专题, 展示的是语言对生活的影响, 其中一个部分提及网络热词, 责编不动脑筋地从网上照抄了“蛋疼”“屌丝”等词语, 低级媚俗, 毫无格调。这样的负面例子值得我们正视并引以为戒。
(四) 设计形式
相较文字密密麻麻、版式四平八稳的刊物, 读者更易被活泼跳跃、色彩明快、图文并茂的设计形式所吸引, 大图少文的视觉传播趋势, 在少儿期刊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将新颖时尚的字体、个性鲜明的形象、明快和谐的色彩、富有表现力的图画等设计元素精心搭配, 相辅相成, 编排得当, 才能为文字锦上添花, 构成一个能明确表达出编辑的意图、吸引读者目光的优秀专题。
“新”体现在美术设计上的大胆时尚, 也体现在文字段落的结构以及呈现的效果等方面, 需做到图文结合, 版式灵活, 紧凑抢眼, 诱目性强。比如《小葵花故事画刊》的专题《野菜帝国假日盛宴》, 开篇是野菜给编辑、记者的信件, 邀请编辑记者来参加野菜帝国的盛宴, 紧接着设计了“参会须知”, 以及“送给你的野菜书签”“野菜帝国的星级领袖”等章节, 各个部分用了不同的设计形式, 插入了手绘便笺、书签、纸张等图框, 大小不一却排列有序, 与主题紧密相扣, 组成灵活、富有创意、层次丰富的专题形式。
当然, 少儿期刊的专题类型、选题内容等远不止本文所论述的几种。既是策划, 必饱含创意, 而“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要做出体现办刊宗旨, 突出刊物特色, 具有深入性和影响力的专题, 尚需你我共同探讨, 不断实践。
摘要:专题策划是期刊的灵魂, 少儿报刊亦不例外。每期专题该怎样选材, 怎样“下锅”, 怎样“调味”, 怎样“摆盘”, 成了亟须深思的论题。本文从导向、内容取材、创新三方面探讨少儿报刊专题策划的思路。
关键词:少儿报刊,专题策划,导向,取材,创新
参考文献
[1]温暖的陌生人[J].读写天地, 2011 (10) .
[2]上海市少年儿童健康素养调查报告[N].少年日报, 2010-05-13.
[3]秋游被谁偷走了?[J].小学生周报, 第1296期.
[4]张汉强.青少年阅读心理学概论[M].武汉出版社, 2008.
[5]暑期超人打造计划[J].海峡儿童, 2013 (7-8) .
新闻报刊文体句法翻译 篇7
关键词:新闻报刊,文体句法,翻译方法
报刊新闻是一种常见体裁,担负着迅速传播各种信息的使命。报刊新闻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是英语报刊新闻还是中文报刊新闻都要求具有真实、简洁和生动的特点,为英语报刊新闻的中文翻译提供可能性。要对英语新闻文体进行准确的翻译,就要对新闻报刊文体中的新鲜词、约定俗成的语汇、借用词、名词词组及扩展的简单句、频繁的被动语态和平实的语言等有基本认识,以便选择符合现代汉语规则的、适合多数中国人阅读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
1.新闻报刊文体句法特征
1.1扩 展的简单句
扩展的简单句,即通过使用定语、状语、同位语等成分对简单句加以扩展。简单句的使用有助于清楚表述事情的发展,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易于记者写作。然而,记者有时因字数限制或为了节省版面,会向简单句中塞入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可能改变句子的句型结构,使看似简单的句子变得复杂,给翻译造成困难。为适应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汉语精炼的优势,翻译时可以将冗长的扩展简单句拆开来,分成几句话表述。
1.2频繁的被动语态
英语新闻报刊文体一方面倾向于用主动语态, 这样可以给读者一种直接感,使叙述具有直言不讳的效果。另一方面被动语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因为新闻报道中读者关心的往往是施动者(动作的发出者)的情况,如在有关灾难、战争、事故等报道中,读者关心的是伤亡人员、与之相关的具体数字或进展等。因此,被动语态在新闻文体中的使用频率多于其他文体。翻译中可以灵活处理新闻报刊文体的被动语态, 除非有必要突出受动者(动作的接收者),否则不要译成被动语态。
1.3平 实的语言
新闻撰写要求作者排除个人情感和倾向性,保持客观性。另外,由于新闻报刊要面向社会各个层面的读者,因此要求语言平实易懂,忌用夸张形容词和副词,忌用激情文句。近年来,英语新闻文体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口语词汇甚至俚语, 行文越来越接近谈话体,这是新闻文稿适应广播电视文稿需要的结果,要求译者翻译时尽量选用通俗易懂的平实语言表达。
2.新闻报刊文体汉译方法
2.1充 分理解原文
英语新闻报道涉及社会各个行业,翻译时充分理解原文是优秀译文的前提, 要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有一定的可读性。新闻文体中的新词众多,基本体现描述事物的新颖性,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常出现许多表示人名、地名和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面对题材广泛的文章,译者翻译时必须准确理解新闻词汇的具体意义, 平时应多留意并掌握同一英语单词在不同行业中的不同词义、新造词和缩略词表达的具体词义,切不可望文生义。
2.2注 意翻译技巧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的两种常用方法, 可视为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直译和意译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层面。
对于新闻报刊英语的翻译,什么情况下用异化,什么情况下用归化,应视原文情况而定,必要时,可将两者并用互补。严格的异化翻译包含新闻文体中的条约、法典、规章制度、政府公文、政治论文及文献等。在新闻报道和分析、报刊特写的翻译中,一般采用异化翻译,但要注意汉语语句的清晰与流畅,考虑文章的可读性。
同样,在英语新闻报刊翻译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长句,这时可以打乱原文顺序,分成若干个小的语言单位,按照汉语习惯,以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重新组合句子,这样可以打破原文句子形式的束缚,使句子自然流畅。
新闻报刊英语的特点决定翻译新闻报道时, 译文不能太俗或者太雅。“太俗”就是近似于口语体英语;“太雅”指太靠近庄严体正式英语。
接近现代汉语新闻文体应该是我们翻译英语新闻文体的准则。
翻译时还应密切注意原文语调。一般来说,各类新闻题材的作品都是为提供“事实”或发布“消息”,译者与原作者一样应避免使用感情色彩浓厚的激情词语或语句, 不要掺杂个人情感。
2.3考虑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除了翻译方法外,翻译中还要注意原文文化因素。缺乏对原文文化因素的了解,译文很可能南辕北辙,搞出笑话,甚至产生争执。
即使在同样使用英语的英国和美国,也会对某一词语有不同理解。翻译的实质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如果缺乏双方的文化背景知识, 就难以恰如其分地诠释对方传递来的信息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