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报刊选读课教学

2024-10-09

韩国报刊选读课教学(精选4篇)

韩国报刊选读课教学 篇1

韩国报刊选读课是一门韩语本科专业高年级阶段的限制性选修课, 是韩语专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韩国报刊的技能、扩大学生的词汇和知识面。课程具有内容新颖、语言现代、词语实用等优势。教学内容选材广泛。如, 韩国主要报刊中的时事评论、社论、政论、专题报道等方面的文章, 题材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环保、人口、中韩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将会了解一些韩国主要报刊的历史、特点、政治立场和观点等;同时对韩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也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学到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生词汇。从而为今后让学生独立阅读各种韩语报刊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认为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及考核手段的改革入手, 探讨韩语报刊选读课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韩国社会现状的必要途径, 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报刊选读课程特点的影响, 无论多新的教材都与现实有着不同程度的脱节, 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 报刊韩语反映着日新月异的语言变化和层出不穷的新生词语。报刊教材往往用不了几年, 教材里的新闻就变旧闻, 内容失去时代感, 有的教师干脆放弃不用。更新快、不固定、内容随意已成为韩语报刊选读教材的特点。即使这样, 和同时代其他外语类相比, 韩语报刊课教材是极其缺乏。这种状况就导致报刊选读教学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因而, 改革传统的单一教材, 适当拓展和调整教学内容,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资源, 建设综合性、系列化、电子化教材体系, 就成为摆在韩国报刊选读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交际性课堂教学模式

21世纪, 电子技术、多媒体、电脑以及国际互联网等进一步的普及和应用, 给社会、尤其是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CD-ROM、交互电视和互联网等在教学中得到不断的推广和运用[1]。韩语报刊选读课如果继续套用精读课的授课模式, 课堂上学生读, 教师讲, 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 那就失去了该课程的教学意义。改变授课方式, 并非仅仅换个形式, 既要换汤也要换药。这就需要借助新的手段、新的方式来实现。在教学中通过开发教学课件和采用多媒体、网络设备等教学手段, 构建起教与学的新型模式,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课堂教学方式更为灵活。让“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这句话不再成为空话, 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这样不但会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更加深入和完善, 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的目的。

1. 多媒体、网络化、自主式教学环境下的任务型教学法。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把报刊阅读转化为网上阅读。借鉴任务型教学法[2], 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 预习和复习, 以便他们更加自主地学习。课堂上主要以讨论为主, 并注重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授课前, 先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就问题查找相关资料, 由教师于课内组织讨论并点评, 学生再展开课后讨论。讨论分自由发言和主题发言两种。自由发言是指学生就某个或某些问题或某些教材内容发表意见, 阐述个人观点, 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 分析问题, 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主题发言是让学生就某个课目课前进行准备, 课内指定主要发言人, 并主持课堂讨论。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接触和输入、输出量。任务型教学法不但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学习动机, 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 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 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2. 有指导性的培养学生课后阅读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增强能力。信息靠语言传播,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而现代社会信息量又非常之大, 学生要获取信息, 单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韩语报刊选读课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空间。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的报刊, 知识覆盖面广、词汇量大, 它能促进学生涉猎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 学生能够在课外选择难易适合自己的程度、内容适合自己的兴趣的报刊阅读材料进行自主学习, 能拓宽学习环境、拓展学习范围、扩大教材的外延、培养阅读韩语报刊的良好习惯。当然, 课后阅读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盲目的, 不分内容、不分对象、过高估计自身的阅读水平的阅读是不值得提倡的。课外学习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别化, 因此, 有指导性的培养学生课后阅读习惯, 这也是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重要途径。

3. 及时捕捉教学反馈信息。

教学反馈是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方法、教学态度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客观反映, 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评价[3]。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也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学生和其他教学媒体共同组成一个教学系统, 教师把知识信息以语言等载体传递给学生, 学生通过大脑的理解加工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一项成功的教学改革, 必定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成功与否,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形态观察、课堂提问、作业检查、课下座谈等多种渠道的反馈就可以得到答案。根据学生的反馈, 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搞好对教学策略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取舍, 以便更加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

有效的考核手段及成绩评定

韩国报刊选读课考核内容分课堂发言、口头表达、笔试三部分。其中课堂发言占20%、口头表达占20%、笔试占60%。教师依据学生课堂发言的次数和质量评定学生的课堂发言的成绩。口头表述在每学期末进行。表述题由任课老师指定或学生自选内容。评分主要包括:表述的逻辑性, 问题分析的透彻性,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对教师即席提出问题的应变能力等。

笔试主要包括教材内和教材外两部分。教材内部分主要测试学生对所学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准确度。教材外内容主要包括对某一报道或文章的评论, 目的是测试学生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试的另一主要目的是测试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成绩评定要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考察出学生的实际能力[4]。

结论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传播日益国际化的时代。韩国报刊选读课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被重新认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改革迫在眉睫。在整体韩语水平提高的大潮中, 韩语专业的教学也必须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向传统教学模式挑战, 在教学观念上彻底更新, 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与此同时, 教师还需要应对改革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挑战, 在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及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同时, 以足够的热情, 投入大量的精力, 让有限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京力.高一英语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Z], www.pep.com.cn/ge/jszx/jxyj/lwjl/200601/t...29K2008-2-21.

[2]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 (The Task一oriented Ap-proach) , 是近20年来语言交际教学思路 (Communicative Approach) 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 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 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

[3]黄启新.教学反馈之我见[J].教育艺术.2003.06.

[4]端木义万.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日语报刊选读课教学模式革新 篇2

一、教学实践

笔者在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以本校三年级学生为对象在日语报刊选读课中实施了多媒体实践教学, 具体来说就是从教学材料的选取、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课后作业的布置等方面都有所应用。经一个学期的试用,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面从教材选材、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答疑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三方面来介绍。

1. 教材选材

因为《日语报刊选读》课程具有信息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 而目前市面上的报刊选读教材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 所以笔者在教材选材方面以课本为本, 同时也及时从日本四大报纸和中国的《人民日报》日文版、《北京周报》日文版等新闻网站上选取难度适宜且时效性强的文章进行讲解。因为这门课每周只有2学时, 包括期末考试一共36课时, 所以笔者将授课内容分为国际关系、政治、经贸、教育、娱乐等13个主题来授课。提前一周将论述本周内发生事件的文章归纳到一起, 仔细过目, 筛选出能反映日本社会的新动向和新事物等的文章。每周的上课讲义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社论。社论代表着各大报社的观点, 最能反映日本、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最新动态, 此外社论的语言简练, 通俗易懂且观点明确, 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观点。所以每次上课前都从中国和日本的几大报纸中选出一篇代表性的社论, 准备好后提前发给学生, 以便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 时事新闻。时事新闻有助于学生了解日本社会、气象、风土人情等重要内容。且时事中涉及的内容广泛、趣味性强, 有效地利用这些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听说能力。所以每次上课前都下载和日本能力考试1级难度相适应的NHK新闻, 并在课堂上播放。

2.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课堂教学活动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

(1) 每讲一个主题前, 提前一周让学生先在课外用互联网查询与该主题相关的资料, 准备PPT, 然后在课堂上学生先就PPT内容发表10~15分钟, 其余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讨论。

(2) 教师首先就该主题设置导入问题, 例如在讲企业文化这一主题时就文章的导入设置了如下问题:

(1) これからの進路について、皆さんはどう考えていますか。

(2) 皆さんは、どんな会社がいい会社だと思っていますか。

(3) 日系企業はどんな人を採用しますか。

(4) 日系企業は欧米企業、民間企業に比べてどんな特徴がありますか。

(5) 日系企業の面接ではどんなことが重視されていますか。

通过导入问题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接着讲解从网络上下载的与该主题相关的最新新闻报道,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就某个时事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讲解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教师会总结归纳中文中的一些新词新语、表达的地道日语翻译介绍给学生, 加强对新词汇和表达的学习。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长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也会给学生分析, 以此夯实日语基础。

(3) 最后播放5分钟左右的NHK视频新闻, 让学生看完新闻后自己总结新闻的主要内容, 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外, 教师也会就视频新闻中出现的新单词介绍给学生, 加强日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3. 课后答疑及课后作业的布置

因为我校日语专业的报刊选读课属于专业选修课, 每周只上一次课, 所以学生较难有时间去找老师面对面地请教或讨论问题, 但如果学生使用E-MAIL或QQ等方式向教师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则比传统的方式要快捷的多, 为此课后答疑采取了网络交流的方式, 学生可将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结构复杂或因缺乏背景知识而较难理解的长句发给教师, 或者是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教师共同讨论。为此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过硬还要熟悉时事, 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 这样才能圆满回答学生的提问。课后作业也是每个月布置一次, 要求学生就该月内发生的某个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写成读后感, 以E-mail的方式提交给教师。教师及时批改作业, 并通过E-mail的方式反馈给学生。此外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后作业存入信箱, 供日后分析。这种无纸作业可以将学习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协作教学, 以此达到教学相长。

二、教学效果

为了对《日语报刊选读》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一个确切的了解, 笔者在2010年1月对35名日语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学生总数为35人, 回收问卷35份。问卷部分的内容及统计结果如下:

6.你感到从报刊选读课中收获怎样?

A.很有收获B.有一定的收获C.不确定D.没有收获

7.你所得的收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A.词汇量和表达B.阅读理解力C.分析思考力D.知识面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

1.报刊选读课的课堂活动总体满意度较高。课堂活动中的五个环节经调查结果表明, 选择满意度为很好和好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90%以上。说明学生对该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与该课程题材广泛、内容新颖、知识能力兼顾、实用性强等有很大的关联。

2.学生从报刊选读课中收获颇多。从第6题的调查结果看, 学生在课程中获益匪浅。第6题的结果显示, 选择很有收获和有一定收获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94.2%。且学生收获最多的几个方面依次为分析思考力、知识面、词汇量和表达、阅读理解力。由此反映出学生在该课程中收获最大的地方在于分析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 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同时也反映了该课程兼顾知识传授、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这样三位一体的作用。

总之,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报刊选读课的总体反映是积极和肯定的, 该课程现行的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由此也说明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收效良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生普遍反应所选材料中部分句子结构复杂、长句多, 由此给阅读理解带来了障碍。所以在大二和大三的精读课中应该加强长句结构方面的学习, 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这样学习起报刊选读课上的文章才能游刃有余。

本文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从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方面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了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在教学方略的研究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为此还需要和更多的同行共同分析商榷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月新.试论日本报刊选读课的教材选编及教学特点[J].时代文学 (下半期) , 2008 (8) .

[2]严秩伦王征.浅谈报刊选读课的教学特点[J].江苏外语研究, 1999 (2) .

[3]李绍宠.外国报刊选读课因特网辅助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1 (7) .

[4]朱翠娥.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日语教学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3) .

[5]李妲莉.日本語CAIソフトと日本語学習について21世紀を迎える日本学国際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C].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日文报刊选读课的改革与实践 篇3

生活中, 很多日语学习者都是通过动漫和电视剧学习日语的, 因为由兴趣带动学习是很好的方法。但是, 随着学习的深入, 全面提高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有必要了解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这种情况下, 具备深广性、及时性、灵活性的报刊便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 虽然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日语专业都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日文报刊选读课,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难以发挥明显作用, 收效甚微。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 尝试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办法。

二、日文报刊选读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1. 提高认识, 足够重视

首先从培养方案的设置来看, 尽管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日文报刊选读的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存在开课学期靠后、学时较少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学生们普遍认为日文报刊选读课开课时间较少, 只是基础日语或高级日语的陪衬, 只要专心学好精读就可以了。

另外, 授课过程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讲解过细, 把泛读当精读上, 从单词到语法, 从句型到翻译, 面面俱到地详细讲解。二是讲解过泛, 只是读读课文, 讲讲句型, 做做课后练习, 公布练习答案, 忽略报刊选读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想要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必须要纠正师生对报刊选读的认识, 提高大家的重视程度。阅读日本报刊, 既是学习日语的重要手段, 也是学习日语的重要目的。在修订培养方案时, 可以适当增加学时, 调整开课学期, 以适应同学们参加等级考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应充分重视报刊选读课, 应该对日文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事先作缜密的研究和安排。严格要求每一位同学认真上好泛读课, 改进考核方式, 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的权重。

2. 选择合适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材料与阅读兴趣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内容枯燥且脱离实际的素材往往让学生不堪忍受, 无法吸引学生。目前的报刊选读类教材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 现有很多此类教材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选文陈旧、内容生僻等问题, 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得不够好, 因而造成学生兴趣不大, 教师在选材时无从下手。 (2) 现有此类教材对教材中的实际教学往往考虑不周。有时用于一个学期的教学稍显单薄, 有时用于一个学年的话则显然分量不足。此外, 几乎目前所有的此类教材都没有设置任何课堂活动, 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形式以单一的阅读讲解为主, 气氛沉闷, 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

鉴于此, 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选材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新闻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时效性。比如可以采用出版教材和网络新闻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寻找近一年内出版的报刊选读教材, 从中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素材。然后再利用《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报纸的网页版, 摘录关于日本最新时政动态、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报道, 汇编整合在一起。选材过程中, 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材太容易, 会因为没有挑战性而无法调动积极性, 让学习者感觉乏味;难度过大的材料, 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从而降低阅读兴趣。

3. 培养阅读习惯, 提高翻译水平

日文报刊选读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训练, 达到提高阅读速度, 开发逻辑思维能力, 积累语言知识, 达到提高日语水平的目的。所以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讲解阅读技巧和策略, 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下面介绍几种训练办法: (1) 猜测和联想。教师事先给出新闻标题和提示部分关键词, 让学生们就此展开猜测和联想, 推测报道的大概内容, 或者借助关键词组成句子, 练成文章, 自编新闻。 (2) 快速阅读, 理解大意。经过猜测和联想的环节后, 发放阅读篇章, 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 例如5到10分钟内完成适中长度文章的阅读任务, 并能了解文章的大意。 (3) 精读找答案, 把握文章结构。教师可以给出学生若干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 充分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 (4) 纠正错误习惯。个别同学阅读过程中, 容易出现声读、心读、指读、头部摆动、复视等影响阅读速度的不良阅读习惯, 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和纠正。

另外, 借助报刊选读的课堂训练学生的翻译也是可行的。教师可以事先确定好报道的主题, 要求学生课下提前准备, 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汉语报道, 学生反复阅读汉语报道后, 就能熟记同类报道中的标准表达。上课时讲解完重点词句后, 进行翻译训练。学生们凭借提前准备的报道专用语言, 基本能够完成日文报道的汉译。

4. 改进教学方法, 鼓励自主阅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日文报刊选读课中学生的角色至关重要。为此, 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式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当学生们遇到生词时, 鼓励他们去猜词,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单词的意思。处理疑难语法项目时, 可以尝试让学生们先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实施“读听说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尝试把“听”和“说”融于泛读教学中, “听”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阅读材料的相关音频, 学生借听力练习的机会预习材料。“说”是指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 针对阅读材料发表个人见解。

结语

总之想要上好报刊选读这门课, 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有不断地总结, 反复地尝试, 将合理的教改方案应用于报刊选读课的实际教学中, 才能真正发挥这门课巩固语法句型, 扩大词汇量, 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

摘要:日文报刊选读是大多数高校日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日本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本文围绕报刊选读的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和讲授, 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日文报刊选读,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海笑.浅谈日语阅读教学法.科技信息, 2011年第9期.

[2]薛育宁.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的思考.集美大学学报, 2011年10月.

韩国报刊选读课教学 篇4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开设两个学期, 第三个学期开始开设职业面向较为明确的职业英语。对于英语学习有更多内在需求的学生, 英文报刊选读课程是非常有效的补充课程。该课程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作为选修课开设。

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各专业学生能够在现有的语言基础上增加英语阅读量, 通过即时性报刊素材的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实践证明, 相对于大学英语教程选用的文章素材, 《21世纪英文报》选择的题材更为广泛, 内容更贴近现实, 可读性更强, 词汇更具时代性, 语汇更加地道。

1) 题材内容贴近现实。题材方面有时政新闻类如2015年1023期“Nobel win honors scientist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 2015年1021期Fleeing Syria’s war (逃离叙利亚) ;有话题讨论类2015年1020期“Street scams” (老人倒地该不该扶) ;文体新闻2015年1016期Beijing wins 2022 Winter Games bid (2022, 来北京看冬奥) 等, 贴近时代, 贴近生活。不仅在语言上能让学生学习到新知识, 在价值理念方面也给学生正向的引导。

2) 词汇方面具有时代性。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新生事物的发生很快出现在报刊当中。这些词汇大量出现在21世纪英文报中, 如Wechat (微信) 、APP (计算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 Crowdfunding (众筹) 、Ice Bucket Challenge (冰桶挑战) 、Easy like (点赞狂人) 、Friendvertising (朋友圈营销) Selfie (自拍) 、Phubber (低头族) 、Fangirl/fanboy (脑残粉) 等。对于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 非常有必要了解最新的词汇表达。

3) 语汇地道鲜活。《21世纪英文报》每周一期的更新频率保证了报刊语言的鲜活度。报纸的定位也决定了语言地道。充分利用第一手的英文资讯, 加上大比例专业原创的采访编辑评论, 使读者能够接触到地道的语言。

浙江大学应惠兰、徐慧芳提出, 教师在阅读选材时应该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 以学习者的选择标准为准绳, 并归纳出中国大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衡量标准和有关要求, 具体为:语言实用性强, 难易度适中;话题有趣味性、知识性;增加叙事类文章的比例;标题本身有吸引力, 激发好奇心。[1]《21世纪英文报》无疑是非常适宜的阅读课程教材。笔者在担任英文报刊阅读课程教学时, 使用每周最新出版的报纸作为教学材料, 在教学实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2报刊课前导读的方法及应用

上好这门课, 在丰富的篇章资源中准确选取合适题材,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课前导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 课程导读能够使学生掌握报刊语言的特点。

教师要在第一堂课重点就英文报刊的特点做介绍, 使学生在学前初步了解其语言特点。

笔者在导读中重点介绍教材版面介绍、学习目标及考核办法以及报刊语言特点等。报纸版面重点介绍Buzz、Focus、Campus、Career、hotshots等, 学习目标和考核办法的介绍会使学生有目标可循。导读的重点放在报刊语言特点, 使用派生词 (derivative) 、缩略词 (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截短词 (clipping) 、复合词 (compound terms) 都是报刊词汇的特点。此外, 标题的省略、不规则的时态呼应、松散的句子结构、插入语的灵活镶嵌等也是报刊语言的特色。

以缩略词、截短词、派生词为例:“缩略词”就是把词组中的每个词首字母组成并拼读为一个词的缩略词如:APEC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group) 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征, 即艾滋病等。“截短词就是截去原词中的一部分, 如截自influenza (流行性感冒) 的flu, 截自technology (技术) 的tech, 截自advertisement (广告) 的ad或advert等。“派生词”是通过运用前缀、后缀构成新词的方法。如pro-Chin (支持中国) anti-government (反政府) ;post-war (战后的) ;trans-atlantic (词组) 横跨大西洋的。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新事物层出不穷, 因此派生词在报刊文体中十分常见。

2) 篇章导读的方法教学策略及实例研究除了报刊语言特点之外, 还要对每篇重点文章都要适时补充相关时代文化背景以及事件发生起源知识介绍。一篇短小的文章即可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 价值观及风俗习惯, 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焦点关注 (Focus) 、本周 (This Week) 校园 (Campus) 、职业 (Career) 几个版面是教学重点, 也是需要重点导读的篇章。在导读过程中要介绍事件或社会现象的背景, 帮助学生增强文化甄别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问题分析能力。

1129期”This Week”中重点篇章的Historic first meeting——66年来两岸领导人将首次会面, 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对于伟大复兴的梦想, 每个在校大学生要作为己任, 传承担当。1130期“This week”重点篇章Massacre shakes French capital, 巴黎恐怖袭击后, 全球面临严峻反恐形势。细致准确的阅读前导读, 可以使学生了解新闻事件的始末, 了解ISIS恐怖组织形成的背景起因, 引导学生祈祷和平, 拒绝恐怖行动。1131期“Career”重点篇章Job applicants haggle for higher wages话题十分贴近学生实际, 笔者在导读环节, 以本校近两年麦可思数据报告中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各专业与薪酬数据对比和同学们分享讨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1132期“campus”重点篇章Low cracks down on cheating是在新版《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在各高校征求意见的背景之下的报道文章。该规定与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 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 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带着这些背景情况, 导读环节顺利将学生带入文章之中。

3对比阅读的教学策略及实践探索

通过连续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对比阅读教学法是《英文报刊选读》课上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相较于单篇独立阅读, 对比阅读更能深刻地理解一个主题之下的各篇文章在内容、形式及报道角度上的相同部分和不同之处。

1) 中文报纸及中文网站资讯对比阅读。对于国内一般事件、政策出台、热点新闻、国内焦点人物, 笔者会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中午报纸及中文网站咨询进行对比阅读。第1128期“fo⁃cus重点篇章Two-child law heralds change。这是全国上下都关注的话题, 学生在手机新闻客户端就可通过查找新闻关键词搜索到关于“二孩政策”的背景和关键点。在课堂上配合小组讨论、上台陈述等方式, 让学生了解该政策出台背景、民众反应、身边真实事例等。对比阅读效果比单篇阅读更加深入。

2) 《China Daily>及其他主流媒体英文网络版本对比阅读。随着新闻媒体网络化的普及, 丰富的免费资源使对比阅读更加便捷。1126期对习主席访英进行了报道, 体裁为消息, 题为Britain’s finest on display这篇文章, 从文化的角度入手, 提出文化互通是国家间的深层次交往, 习主席访英, 从行程安排可见英国的良苦用心, 不遗余力地展现英国文化让人印象深刻。未来中英关系将开启“黄金十年”, 中英文化交流也必将走向新的高度。同样的内容, 在China Daily 10月14日“Top News”中, 以“Xi to initiate‘golden era’in ties”为题进行报道, 体裁为社论, 文章以政治外交为切入点, 称“此次访问是十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将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绘制蓝图。从这两则同题材内容不同体裁的消息与社论的区别, 更加全面、多维度地了解新闻背景和历史意义。第1135期对刚刚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进行了报道, 题为New frontiers for Internet tech, 探索了互联网科技的新前沿, 报道中列举了诸多实例反映网络改变了这个中国江南小镇——乌镇。这种报道形式非常生活化, 学生看了很有认同感。笔者在教学中同时还在西方国家的英文报刊的网络版中找到对此次大会的报道。2月25日“The Telegraph”在“China Watch”版面中同样也对此次大会做了重要报道题为Wuzhen to host 2015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WIC) 。视角聚集在对乌镇这个水乡的关注、对大会的主旨、会议两大目标, 即Review the China’s achivements in Internet development and to look into the future by displaying the latest technical inventions in the area, 即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成就。同时展示该领域最新科技创新, 展望互联网发展未来。同样的题材, “The Telegragh”的报道集中地体现该报的立场、观点, 不同于“21世纪英文报的语言风格, 言辞明快犀利, 叙事客观完整, 论理深刻。在课堂上展示这些补充报道资源, 提供给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3)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阅读对比分析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如果说导学是教师的职责, 那么阅读分析的主体自然应当是学生们。《21世纪英文报》以大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其内容和报道视点符合大学生读者的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这与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是一致的。该理论认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2]。根据阅读对比素材,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快速阅读的方法完成基础阅读。在课堂上展示小组阅读成果。教师可以根据展示内容跟进拓展内容, 让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讨论, 然后教师再顺势引导,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4) 充分利用新媒体, 提升对比阅读的效能。《二十一世纪英文报》有完善的官网站, 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在该课程教学课堂上, 教师不但不禁止反而鼓励同学们使用智能手机进行阅读对比素材的查询。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 对于新闻事件本身的了解则会更加立体和全面。

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通过思想教育的途径, 更多可以在课堂中体现。“Reading makes a fullman”。阅读使人充实, 阅读是人终身学习的基础。英文报刊为课堂上的学生提供了紧贴时代的内容。报刊文章蕴含很多超越本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常识, 为学生提供了宽口径的知识面,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抓住课前导读环节和对比阅读可以实现事半功半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应惠兰, 徐慧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材料的选择[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田[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3) :3-9.

上一篇:油箱渗漏油下一篇:水性环氧树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