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素质

2024-07-22

产业素质(精选9篇)

产业素质 篇1

1 课程调研思路与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面, 提高学生适应石油加工生产加工的岗位需求,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本校特此建立了化工仿真实训, 有《原油精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仿真系统, 可进行相关生产岗位的实习实训。

本课程的调研思路是:从石油加工企业的生产实践出发, 调研企业关于石油加工生产岗位的设置, 人才的能力, 并分析岗位于能力的需求关系, 再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学习情景, 制定课程标准。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步骤是:到石油化工企业、同类高职院校考察,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查阅资料及专家探讨等形式对石油加工生产的岗位设置和人才能力等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收集整理试产调研及专家讨论的材料分析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 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初步制定本课程的教学标准, 设计学习情景, 然后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高职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成对课程标准和学习情景进行分析论证, 制定课程设计单元, 编写课程设计的教学文件: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课程考核设计等, 完成本课程的研究任务。

2 调查过程

2.1 调查对象

中国石化长庆石化公司、陕西延长石油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等10家能源化工企业的员工和我院石化专业毕业生。

2.2 调研的方法

专家座谈、调研问卷、电话采访、网络资料收集等多种形式。

2.3 调研的内容

调研的内容有主要的岗位有哪些、岗位的知识与能力是什么、岗位应该设置的课程是什么、岗位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要求是什么、石油加工课程人才培养的建议等。

3 调查分析

石油加工行业的岗位从工艺装置上分:减压操作岗位、催化操作岗位、焦化操作岗位、气分装置操作岗位、渣油加氢操作岗位、加氢裂化操作岗位、加氢精制操作岗位、制氢操作岗位、重整操作岗位、聚丙烯操作岗位、硫磺生产操作岗位、CFB炉操作岗位、公用工程操作岗位和储运装置操作岗位等等。

从操作人员从事的具体工作性质分:巡检岗位、压缩岗位、仪表维护、过程控制、分馏岗位、产物回收岗位和中控操作岗位等。

岗位的的知识与能力:仪表维护、设备操作能力、突发事故处理能力、熟练dcs控制能力等。

岗位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要求有:吃苦耐劳、过硬的专业素质、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守纪律、遵守行业规则等。调研分析可以得到:

(1) 工作单位性质:到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 到非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 (2) 企业人才的招聘时最关注的是综合素质, 其次是专业技能。 (3)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是从学校招有专业基础的学生, 其次是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和本单位的员工培训。 (4) 在调研的企业中招聘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占到了40%, 主动与学校合作参与学生的培养占到了20%。 (5) 60%的企业认为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 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最为重要, 其次是职业技能。 (6) 80%的企业认为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基本能用上和部分用得上。 (7) 60%的企业认为现在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毕业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动手能力太差和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另外20%企业认为其次最主要问题是理论基础太差。 (8) 50%的企业认为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上, 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显得不足, 另外30%的企业认为学生综合素质显得不足。 (9) 在调研中30%的员工认为在学习中,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最有效方式是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和增加实训环节。另外30%的人认为应该增加现场实习, 还有20%的员工认为可以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来提高技能。 (10) 员工在学习中帮助最大是实验教材和辅导教材, 其次是主教材, 可以看出来现在的教材已经不适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了。 (11) 对于自己所喜欢的教材方面较为分散各种类型都有, 因个人而异。 (12) 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选项中, 60%的员工选择了实验教材和电视 (或录像) 教材。说明实践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3) 在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应该增强的教学内容方面, 普遍认为应该增加动手能力培养,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14) 在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人才培养的建议方面, 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的培养, 增加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是多数人所希望的。

4《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建设建议

4.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培养的确定

结合陕西石油化工作为产业支柱, 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优化课程设置, 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构建全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 开发教学项目。

完善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1]。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3 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资源, 进一步改革, 完善、充实实训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教学组织上尽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4.4 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上从分考虑岗位任务、岗位能力的要求, 选择按照项目化教学改革编写的教材, 如果没有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自行编写相关教材。

4.5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手段上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应用动画制作, 录音剪辑等[2]。

4.6 教学组织

尽量采取仿真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 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

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守纪律、遵守行业规则等基本职业准则与素质。

4.7 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达到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培养目标, 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宗旨, 建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积极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

摘要: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是石化专业学生的重要的专业课程, 但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对于本门课程的改革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企业调研入手, 分析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并对于本门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静, 沈国良, 赵文凯等.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高等教育, 2010, (5) :17-19.

[2]马新起, 牛玉奇, 庆伟霞等.网络课件“石油炼制工程”的设计与制作[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2) :100-101.

[3]吉东.如何提高石油企业人才队伍素质[J].才智, 2008 (09) .

产业素质 篇2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2017申论热点话题写作《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为的就是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总书记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要求就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总体思路和系统方案。制定实施《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次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谋划和部署。它的出台,为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大业,事关产业工人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

近年来,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两亿产业工人为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技术工人缺乏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乏、技能形成缺少顶层设计、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新出台的改革方案。方案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改革举措,是我们推进改革时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和重点。有关各方要以方案的出台为强大动力和重大机遇,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打造更多高技能人才,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以“闻鸡起舞正当时”的状态,以“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担当,大力推进改革,才能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不辜负党的重托和广大产业工人的期望。

产业素质 篇3

近日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从普查数据汇总结果看,我国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素质呈现总体上偏低的特点。普查资料显示,在全部第二、三产业单位的21460多万就业人员中,每百人中有0.7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8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5.7人具有大专学历,33.4人具有高中学历,42.2人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每百人中有19.4人具有技术职称,其中1.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7.2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10.5人具有初级技术职称,81.4人不具有技术职称。

(《中国信息报》)

2030年人民币

将成为世界第三货币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域理论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近日在首都经贸大学作学术报告,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每年8%到9%的增速,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人民币越来越重要,已经取代了英镑,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货币之一。预计到2030年的时候,人民币就很可能取代日元,成为世界上第三重要的货币。

(《人民日报海外版》)

现代人多患职业厌倦综合症

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或对其工作缺乏兴趣,常可引起心理状态的不良反应。其表现是对工作感到厌烦,工作不起劲,什么都懒得去做,工作效率低,工作错误多;经常感到头痛、疲倦、全身无力,心理有压力,心情压抑,常有莫名其妙的肝火、嗜好大增,为了应付工作的压抑,便大量地饮酒、吸烟,甚至服用镇静剂,心理学家将此称为职业厌倦综合症。

医学研究表明,各种慢性疾病与工作压抑有明显关系。患有职业厌倦综合症的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包括周期性偏头痛、过敏症、胃溃疡、高血压症、腰背痛等。随着职业应激源的增多,职业压力的增强,患职业厌倦综合症的病人越来越多。

防治职业厌倦综合症的办法是:

1.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2.建立职业兴趣,强化职业情感。兴趣是成功的先导,热爱自己的工作是取得成绩的保障。

3.学会照顾自己,工作之余应充分休息和娱乐。

4.打乱单调乏味的工作节奏。

5.利用升华技巧。把自己的原始需要、欲望投射到其他科学文化领域之中,抛开杂念和烦恼,追求高尚的目标。

6.体育锻炼是消除职业厌倦综合症的良方,应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7.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工作和生活要有计划的合理安排,有张有弛,使机体各种内脏器官更加充沛并富有生机。保证睡眠时间。躯体有慢性疾病者应抓紧治疗,争取做到康复。

(《卫生与生活》)

你想做老板还是职员

假如正逢经济不景气,公司发生了财务危机,已经一个月没领工资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办?A.立刻辞职;B.要求老板加薪;C.要求老板至少发一半工资;D.再忍一个月看看。

分析:选A:你是个较有野心的人,对自行创业跃跃欲试。

选B:当条件不具备时,你可以忍受上班的苦处,但羽翼丰满后,会全力追求属于自己的事业。

选C:你有着身兼数职的本事,任职于公司的同时又开发自己的事业。

选D:如果没有完全的把握,通常不敢独自承担事业经营的风险,所以偏好待在稳定的公司里。

(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生活报》)

港企宁聘中年人

随着市道转好,香港各机构求才若渴,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及缺乏经验的年轻人迅速获市场吸纳,但当中有人“跳槽”不断,令雇主考虑调整策略,转聘较成熟的中年人。

据报道,一家外国连锁餐厅助理经理邓小姐对现今的年轻求职者大表不满:“我们每个月的员工流失率多过20%,公司训练他们的资源及心机也浪费了,有人离谱到做了不足半日就辞职。”她感叹,这样只会削弱雇主对年轻人的信心,“我们想请较成熟的人。”

香港水族广场今年夏季曾聘请约100名店务员,现在只剩下10人。目前,公司打算增聘中年人,加强人手方面的稳定性。

产业素质 篇4

“十五”以来, 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日益向着良好方向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647.0∶30.4变化为2005年的17.5:52.6:29.9。在这期间, 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 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在肯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河南省产业结构矛盾的问题依然突出, 第一产业比较重, 第三产业欠发达, 第二产业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 企业组织结构、区域布局、工业结构等变化迅速, 普遍出现传统产业, 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步履维艰、转型困难, 企业大面积亏损, 市场制度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河南目前产业素质水平低下不无关系, 与河南的产业技术素质状况更有着紧密的联系。

产业技术素质是产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因此, 在当前情况下, 为加快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探讨河南省产业技术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技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产业技术素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分析

(一) 技术创新与产业关联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力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投入产出联系使得上下游产品和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互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关系。这样, 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依次向其前向联系产业或后向联系产业传递、扩散, 促使其发生新的技术创新, 进而导致产业的扩张或收缩。技术创新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机制的复合作用, 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 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

技术创新在积极改造着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同时, 也使新兴产业诞生。技术创新的结果并不是消灭一批传统产业, 而是使这些传统产业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产业结构中, 可以使产业结构呈现出技术集约化的趋势, 而且也使得产业界限日趋模糊, 这样, 产业结构就不断向高级化方向演进。

(三) 技术创新产生新产业

技术创新一方面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 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 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 因为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利用, 又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 创造了生产活动的新领域, 形成了原来没有的新的生产门类和生产部门。

(四) 技术创新通过影响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技术创新使资源消耗强度下降, 可替代资源增加, 改变了需求结构, 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创新使消费品升级换代, 改变需求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变化。消费品是最终产品, 如果它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必将对产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

三、统计指标的选取

为准确反映河南省产业技术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本文利用1999-200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一) 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状况的指标

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较为稳定地持续上升;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和就业所占比重均呈明显上升趋势。

本文用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来反映近年来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

产业结构优化指标= (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GDP增加值,

(二) 反映产业技术素质的指标

产业技术素质主要包括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于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属于存量概念, 只对当前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对未来的产业结构影响较小, 真正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是产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只选取了部分反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 包括:科技人员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 通过这三个指标从人员、资金投入、科技成果三方面来反映河南省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并进而反映其产业技术素质水平。

其计算公式为:

(1) 科技人员投入强度 (人/万人) =全省科技人员总数÷全省总人口

(2) R&D经费投入强度 (%) =R&D经费支出÷当年GDP

四、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技术素质水平

(一) 近年来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情况

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一步提高二、三产业比重, 到2010年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十五”末期的82.5%提高到87%”做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由此可见河南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程度。

自1999年以来, 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即第二、三产业占GDP增加值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1999年的32.25%提高到2004年的42.02%, 2005年达到82.13%, 呈现出加速上扬的态势 (详见图1) , 2005年较2004增加40.11%, 增加了几乎一倍。2006年以后又在2005年的基础上保持高位运行。因此, 从1999年以来的总体情况来看,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

(二) 河南省产业技术素质水平

北京科技大学的何维达教授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3年全国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得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产业素质水平各项评价指标数据, 河南在技术创新因子上的得分相对较高, 排名为15,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 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反映技术装备水平的因子上得分相对较低, 排名靠后, 仅为28名, 说明河南省产业技术设备较为落后。因此, 从总体上来看, 河南的产业技术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这直接影响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河南省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河南各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并大力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 从整体上提高河南省的产业技术素质水平, 以推动河南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将前文选取的反映产业技术素质的三个指标科技人员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分别用图标示出来 (见图2、图3、图4) , 我们会发现从1999年到2007年它们的变化趋势。2004年之前河南省的科技人员数量一直是较低的稳定水平, 2004年之后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与河南省对科技及科技人员的重视并大力引进人才是密不可分的。在经费投入方面, 2000年较1999年有较大地增加, 之后三年几乎没有变化, 2004、2005年呈现出先扬后抑的趋势, 2006年之后科研经费投入才又有了较大幅度地增加。反映技术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趋势与经费投入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由此也反映出资金投入对提高产业技术素质的重要性。

五、河南省产业技术素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情况分析

由于科技人员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等具有不同的取值范围, 为了保证他们处在同一区间, 具有可比性, 使得综合评价有效, 就要将他们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其中, yij为每项指标标准化后得到的数值, xij为每项指标的原始值, xmin为每项指标原始值中最小值, xmax为该其最大值。

为更好地反映河南省产业技术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在一张图上用折线标示出来, 从中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见图5) 。由图5我们看到反映河南省产业技术素质的三个指标的折线图与反映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情况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的折线图总体走势大致相同, 都是在2004年之前呈现出相对平缓的震荡走势, 2004年之后都呈现出加速上扬的趋势, 只有经费投入指标2005年较2004年稍有下降, 随后也开始快速提高。四条折线图显示, 除科技人员投入强度指标在2001年最弱外, 其他指标均是在1999年最差, 2007年最好。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 我们发现:随着河南省产业技术素质水平的逐年提高,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情况也不断得到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地区经济增长的前提和条件, 因此, 河南省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就必须充分重视产业技术素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 采取各项有力措施, 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 尽快完成由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移。

摘要:产业技术素质是产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在当前情况下, 为加快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河南省产业技术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的实际出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技政策, 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产业技术素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 1997.

[2]张永谦, 郭强.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政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产业素质 篇5

能力素质模型是在能力素质需求认知的基础上, 对不同能力素质的组合。 能力素质的组合就是能力素质模型, 即员工在某一工作岗位, 为达成某一绩效目标应具有的不同能力素质的组合, 每种职能和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应该是有所区别的。[1]

产业集群体现的竞争优势是在空间聚集范围内, 使具有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等经济组织聚集到一定的地理空间内, 形成具有规模化的产业链条。

辽宁省产业集群分布的两个特点:一是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以沈阳和大连为龙头, 其它12个市为依托的发展格局; 二是辽宁的产业集群多集中在资源开采、加工及机制设备的制造业。[2]针对辽宁省产业集群范围内的企业, 在确定产业集群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需求的基础上, 构建员工能力素质模型, 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使辽宁省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定向辽宁省产业集群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辽宁省以沈阳为中心的机床及功能部件、 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电子、医药化工、现代建筑、 新材料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3]内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 对机床制造类、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类、电子医药化工类共19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者和员工针对员工素质能力模型的相关指标进行专家评价和问卷调查。

3调查方案设计

3.1调查步骤

首先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采用专家访谈法, 对调 研提纲进行细化, 明确调查问卷的项目, 并进行调查问卷发放。

第二步, 对调研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 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填写的信息, 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通过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确定能力素质维度。

第三步, 在能力素质维度和题项确定的基础上, 组织专家对相关维度和题项进行权重对比, 利用层次分析法 ( AHP) 对员工能力素质维度的权重进行划分。

调研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3.2问卷设计

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数理基础上[3]形成初步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题目。 然后组织辽宁省交通类、机械制造类、服务类共7家高职院校的专家, 对提纲和问卷项目进行修改。

以“ 冰山模型”理论1为基础, 邀请专家对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项目的内容效度2进行检验。 最后确定调查问卷项目。 如表1所示。

3.3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

在调查问卷项目确定以后, 本研究针对机床制造类、 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类、 电子医药化工类共19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者和员工进行了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282份, 收回282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234份, 有效回收率达到83.0%, 达到了统计分析对样本数量的要求。

3.4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后对回收数据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有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 如何使因子具有一定的命名解释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3当研究者对测验的内部结构缺乏清楚的理论预期时, 可以将所有的测量指标放在一起进行探索性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再由所得到的因子负荷值来判断构念效度的好坏。

4调查问卷样本的统计分析

4.1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统计信息

课题组对数据进行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主体进行了基本统计信息的分析, 如表2所示。

4.2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于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 KMO检验值为0.912, 巴特利球度检验检验的卡方值 ( Chi-Square) 为6273.339, 显著性概率为0.000, 说明能力素质的17个题项非常适合作探索性因子分析。 KMO and Bartlett’s Test的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表4表示能力素质特征的总体方差解释。 提取3个公共因子后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6.894% 。 3个公共因子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为38.792% , 11.384%, 3.749%; 这同样符合本研究所提出的能力素质模型的3个维度。 通过观测表5, 各个变量经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发现所有均符合统计需要。

通过以上对第二次调查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可知, 调查问卷具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 同时对每一组样本提供公因子都符合本研究对能力素质维度的设置。

4.3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通常用于测度综合评价体系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 统计学通常使用克朗巴哈 ( Cronhach) α 系数进行对量表的信度分析进行检验。 本研究通过对各个题项的纠正的题项—总体相关系数 ( Item- Total Correlation) 和每个因子的内在内在一致性 ( Cronhach’α) 来评价能力素质的信度。 根据之前对能力素质维度的讨论, 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是多项指标的潜变量, 需要进行信度检验。

以下是对样本的可信度分析即CITC和Cronbach’s值, 结果显示样本的可靠度是可以接受的。 具体的信度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对各个因子的信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每一项的CITC值都在0.5以上, 并且每一个因子的克朗巴哈 α 值都在0.8以上, 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因此从234份样本数据的分析来看, 问卷的可靠性也是可以接受的。

5员工能力素质模型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 经过相关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员工能力素质的维度可以分为通用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其中通用知识维度是指员工在工作岗位中所具备的有关行业、企业、岗位等的知识和信息。专业技能是指员工在岗位工作中应掌握的专业化技能。职业素养是指员工在工作岗位中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绩效所具备的软技能。 ( 图2)

具体指标如表7所示。

6权重分析

在明确了员工能力素质维度和基本模型之后,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 ( AHP) 对相关指标进行权重分析。 为了方便分析, 对能力素质模型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字母代换, 具体表示如下。

一级指标 ( A) 中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由A1, A2, A3, 代表 ( 见表2) , 知识维度下的二级指标 ( B) 中的公司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生产运作知识和产品质量知识分别由由B1, B2, B3, B4代表 ( 见表3) 。 技能维度下的二级指标 ( C) 中的沟通协调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产品使用、 维护能力, 和文字表达能力分别由C1、C2、C3、C4代表。 职业素养维度下的二级指标 ( D) 中的责任感、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纪律性、诚信正直、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自信心分为有D1、D2、D3、D4、D5、D6、D7、D8代表。

根据专家对一二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不同判断, 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不同指标权重分析数据如下。表8为一级指标的权重分析。表9为知识维度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分析。 表10为技能维度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分析。 表11为职业素养维度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分析。以下各项分析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7岗位员工能力素质需求指标权重

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调查问卷回收数据进行的分析和处理, 我们可以得到员工能力素质需求指标的权重, 如表12所示。

8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策略建议

根据以上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辽宁省产业集群范围内的员工能力素质需求模型, 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析。基于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员工素质能力模型是以通用知识、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构成, 在这三个维度中职业素养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输出平台, 能够为辽宁省产业集群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储备, 根据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可以为辽宁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如下策略建议。

1辽宁省职业院校应根据基于辽宁省产业集群范围内员工能力素质模型进行人才培养。职业院校与产业集群是协同发展的关系, 在辽宁产业集群范围内的辽宁职业院校进行人才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辽宁省产业集群企业的人才需求作为标准, 注重通用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能力的培养。

2辽宁省职业院校按照员工能力素质模型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该注重三个能力的比重, 即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在校学生进行责任感、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纪律性、诚信正直、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自信心的培养, 这是辽宁省产业集群企业更对人才需求最为看重的能力。而通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通过企业岗前培训等方式进行补充。

参考文献

[1]Fogg, CD.Implementing your strategicplan:How to turn intent into effective actionfor sustainable change[J].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94 (10) .

[2]孙莹, 闫丹.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8) :6.

产业素质 篇6

一、动漫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动漫消费市场之一, 有2000家省市电视台, 其中动漫专业频道4个, 少儿频道25个, 少儿栏目289个, 动漫栏目200个。据估计, 中国今后每年国产动漫片的需求量将达至1126万分钟。从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我们应该看到动漫片的发展空间很大, 动漫市场的强大需求正推动着动漫产业的发展。但是, 国内动漫设计创作的人才缺口十分大。据有关数据表明, 2005~2010年, 全国动漫人才的总需求量在10万人左右, 而动漫从业者还不到l万人, 只及韩国的1/3。国内专业的动漫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 其培养能力与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是不成比例的。

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对动漫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动漫人才的培养可以分为动漫艺术人才培养和动漫技术人才培养。大部分高校动漫专业课程安排和教材设置过于广泛, 而且针对性不强, 学校没有按照专业化的教学培养动漫人才。事实上有很多学校都足在原有的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等分离出来, 成为动漫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 没有专业学科的侧重点, 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精湛, 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

(2) 师资力量较弱。动漫专业缺少与影视、动漫创业、动漫管理等相关师资队伍。很多高校的教师有的是从事计算机专业技术中分离出来的、有的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有的是经过不定期培训的社会实践者。大部分老师都没经过动漫领域理论研究和教学磨练的。老帅教育经验严重不足, 成为高校动漫专业的一大弊端。

(3) 缺乏灵活, 广泛的培养方法和专业特色。动漫行业是集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于一体的创意行业。决定厂培养人才的广泛多样性。对于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 不同水平的学生, 都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不至于抹煞了一些学生的灭赋。不要让学生笼统的学一堆知识。应该因人而异, 有专业方向的培养学生, 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知识领域中发挥自己的天赋, 这样才避免同一水平层次的人才过剩。如今, 很多高校开设了动漫专业, 但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方案都类似, 严重缺乏专业特色。

2、解决问题措施

(1) 加强动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增加资金数量。学校可以不定期的聘请动画公司专业设计人员或制作人员来授课、开设讲座。学校也可以派老师到动画公司或专业机构进修。与此同时, 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动画专业的教学设备、增加实验经费以及规划专业教材等等。

(2) 采用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行多样化教学形式, 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 让学生不定期在企业实习, 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督学生的实践操作, 确保学习质量。动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培养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而目前学院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采用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 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

(3) 注重专业化的培养。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画产业是一个极富创意的行业, 所以对学生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术, 还要更注重学生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动漫专业才能活跃起来, 动画专业的人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三、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分段式教学模式

动漫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采用分段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分段式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结合, 校企联合的订单培养模式。实现这一模式的条件之一是高职院校要与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办学关系。它的特点是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带来项目进入学院进行部分专业课教学, 而学院的教师在学生岗前培训阶段进入企业进行针对性指导与教学。这样就保证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学生知识的全面性, 使学生艺术素养与技术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

分段式的教学模式共分为3个教学阶段:

第1阶段是注重基础性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实践能力为主的艺术教育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在校内进行, 时间为一年。主要课程为素描、色彩、构成、速写、艺术解剖、表演、photoshop、painter等艺术基础课程。

第2阶段是以项目制作为主的专业理论与软件实践操作的技术教育阶段, 为期一年或一年半。本阶段除了教授角色设计、传统动画、视听语言等专业理论课外, 主要教授maya、3dmax、After Effects、Corn—bustion等三维动画制作和后期合成工具软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带来项目, 与学院教师合作教授动画制作工具软件的使用, 以全面掌握动画制作软件为主。

第3阶段是在企业进行的岗前培训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在企业设立教学场地, 学院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专业指导与教学, 将生产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 主要用于确定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与制作技巧的提高。在企业设立“教研组”, 该组人员由公司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这样构建的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院与公司签订培养合同, 以毕业设计与岗前就业培训为切人点, 制定岗前培训计划, 通过在该公司现场集中毕业设计与培训, 实施现场岗前培训。使得学生在读书期间就掌握到以后工作的重点、难点, 毕业后可直接参加工作, 并很快成为公司的骨干, 全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四、结语

综上,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动漫人才不等同一般的艺术人才, 其既应是艺术家, 又要是IT程师;不仅需要新颖的创意, 也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去实现。因此, 动漫专业人才培养要综合艺术专业与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规律。简单的学院式艺术教育与只注重软件使用的企业式技术教育均不足以培养优秀动漫人才。在动漫教育上,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动漫企业为依托, 有计划, 有目标地进行动漫人才的培养, 加强动漫理论和动漫教育理论的研究力度, 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 缩小动漫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这是我国动漫教育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 我国的动漫产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才有可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彦.如何实现高职动漫教学与动漫产业的有机结合[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20) .[1]陈彦.如何实现高职动漫教学与动漫产业的有机结合[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20) .

产业素质 篇7

关键词:产业集群,能力素质需求,调查研究

1 相关概念辨析

能力素质 ( competency) 也叫素质能力, 胜任力。 国内外对能力素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 但是总的来说, 能力素质是指那些在工作岗位中能够对卓越工作绩效产生影响的个人特征。在对相关领域文献的梳理之后可以看出[1], 学者们对能力素质概念基本都涉及到五个核心能力, 即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虽然大多数学者对能力素质概念的界定都包含这五个关键能力, 但是对于不同企业和岗位来说, 对能力素质的需求又有所不同[1], 能力素质的组合就呈现不同的特征。而能力素质的组合就是能力素质模型, 即员工在某一工作岗位, 为达成某一绩效目标应具有的不同能力素质的组合, 每种职能和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应该是有所区别的。[2]

产业集群是在地理区域上相对交际中, 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 相互之间产生关系的生产经营群体, 如企业, 专业化供应商、服务商等。产业集群是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企业等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是具有同质性且具有规模性。专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应以地理空间相近性为基础, 针对产业集群内经济实体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培养, 不仅能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更能为产业集群内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效率。

2 调查的目的

对员工能力素质认知最为关键的就是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能力素质的需求不仅会决定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同时对于求职者培养单位, 如高校来说, 决定了人才输出的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对于员工能力素质需求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产业聚集化发展的今天, 在地理空间上呈规模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规模化且同质化的。因此在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高职教育针对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专门培养相应的高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3 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辽宁省以沈阳为中心的机床及功能部件、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电子、医药化工、现代建筑、新材料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3]内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 对机床制造类、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类、电子医药化工类共19 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者和员工针对员工能力素质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行为访谈。 此外, 本研究还对辽宁省交通类、机械制造类、服务类共7 家高职院校在校生进行了能力素质需求调查, 以期通过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和求职者的能力认知进行对比, 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

4 调查方法

4.1 行为事件访谈法

行为事件访谈法 ( Ba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BEI) 是通过访谈者对其职业生涯中的某些关键事件详细过程进行说明, 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关人及感受等, 通过访谈掌握相关信息。

4.2 关键事件技术

关键事件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被观察者在工作过程中处理关键事件的过程所具备的相关素质特征。一般被观察者选取工作绩效较为优秀的员工。

4.3 专家小组讨论法

组织相关领域专家,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确定相关研究价值的信息。专家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

4.4 问卷法

在文献综述和专家讨论的基础上, 编制调查问卷, 对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相关信息, 然后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 并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总的来说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 课题组将以上方法结合使用, 根据不同的调查阶段和研究的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

5 调查方案设计

5.1 调查步骤

本研究在对员工素质能力认知需求进行调查方案如图1 所示。

首先选取辽宁省19 家企业、7 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进行以行为事件访谈法进行访谈及问卷开放式问答, 对不同主体对“ 员工能够为企业取得更有绩效过程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素质”等相关问题的认知是否不同。

第二步, 对调研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分析不同主体 ( 企业管理者、员工、在校学生) 对营销岗位员工能力素质的需求和认知情况, 确定辽宁省产业集群内员工能力素质的维度。

5.2 访谈提纲和问卷设计

对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项目的产生是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专家咨询的方式产生。课题组成员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形成初步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题目。然后组织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和教师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作为公司顾问①, 对提纲和问卷项目进行修改。

以“ 冰山模型”理论②为基础, 邀请专家对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项目的内容效度③进行检验。 最后确定访谈提纲及调查问卷。

5.3 访谈及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

在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项目确定以后, 本研究对辽宁省19 家产业集群企业及7 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发放, 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访谈。 共发放问卷500 份, 收回465 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419 份, 有效回收率达到83.8%。

6 调查问卷样本的统计分析

6.1 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统计信息

课题组对数据进行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主体进行了基本统计信息的分析, 如表1 所示。

在对调查问卷信息统计过程中课题组发现, 被调查样本高中学历所占比重较大是因为在校大学生由于没有毕业, 因此算作高中学历。

另外,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员工, 因此在调查过程中, 调查对象选择的都是针对基础技能型岗位进行调查。

6.2 员工具备的十大关键能力素质

在第一次调研中, 课题组通过访谈及开放式问题的方式分别请管理者、员工和在校学生对“ 员工需具备的能力素质有哪些? ”、“ 员工能够为企业取得更有绩效过程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企业管理者、员工、在校学生对“ 员工能够为企业取得更有绩效过程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素质”的词汇范围集中在责任感、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诚实正直、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信心、抗压力等词汇中。

在419 份问卷中, 被调查者描绘做多的能力素质分别为责任感364 次、团队合作356 次、沟通协调能力289 次、敬业精神251 次、诚实正直243 次、学习能力232 次、专业知识230 次、创新精神211 次、文字表达能力209 次和自信心193 次。 如图2 所示。

6.3 不同主体对“ 最重要的五项能力素质”的比较

在419 份问卷中, 根据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在校学生三个主体, 分别对“ 员工能够为企业取得更有绩效过程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素质” 这个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企业管理者、员工、在校学生对“ 最重要的五项能力要素”的重要程序排序是不同的。 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要素为:责任感、团队合作、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职员工认为工作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为责任感、 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诚实正直。 在校学生认为员工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能力为自信心、团队合作、责任感、抗压力和正直诚实。 如图3、4、5, 表2 所示。

在对不同主题进行“ 员工能力素质认知”调查时发现, 企业管理者、在职员工和在校学生这三个不同主体对于员工胜任工作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素质的排序是不同的。如表2 所示。

7 策略建议

7.1 企业人才录用及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首先看重员工软技能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在校学生对员工能力素质的认知集中在责任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诚实正直等能力素质, 分析这些能力素质发现, 三个不同主体对营销岗位员工能力素质的认知就偏重于“ 冰山模型”的潜在个性特征中。这些能力素质不一定能够通过短时间被观察和注意到,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发现的潜在特征。 而浮于海平面以上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特征, 在工作中反而对工作绩效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显性特征可以在企业入职后的专业培训或师徒制种得到专业的培养。软技能关键的特征就是职业素养, 如责任感、团队合作、敬业精神、诚实正直等。

7.2 由于不同主体对员工能力素质认知不同, 应该协调职业院校与产业集群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

从表2 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在职员工和在校学生对员工能力素质的认知是有区别的。管理者和员工对能力素质的认知比较相近但重要程度排名不同, 在校学生对能力素质的认知与企业和员工的认知差别较大。这说明在校学生缺乏工作经验, 对自身及未来职场没有正确的认知。 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及时根据社会工作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培养和明确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见孙莹.国内外关于员工能力素质的概念界定[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5) :46.

[2]Fogg, CD.Implementing your strategicplan:How to turn intent into effective actionfor sustainable change[J].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94 (10) .

产业素质 篇8

农业产业化经营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那么农民需要亟待提高哪些素质。

㈠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 市场经济要求农民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善交际, 这样才能走出家门, 胸怀大志, 寻找商机, 迎接挑战。

㈡科技素质农副产品具有市场竞争能力, 要适应买方市场, 必须不断更新品种, 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做到。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 文化素质和经验型思维方式阻碍了对现代科技知识的吸纳, 他们盼富求富的心情迫切。

㈢增强法制观念目前, 狭隘的小农意识仍然在部分农民身上作祟, 市场经济的利己性有时也激发农民身上一些劣根性, 致使部分地方的政治、经济生活陷入一种无序状态, 出现了一些既可笑又可恨的发展不和谐事件。健全的法制是现代社会的显著标志,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农民必须增强法制观念, 才能够依法办事, 又能通过法律讨回自己的利益。

㈣增强市场观念要搞农业产业化, 农民必须进入市场, 但当前农民却难进入市场,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观念陈旧, 缺乏市场意识;农民亟待增强机遇意识、创业意识、信誉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些都是现代农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依赖农民素质的提高

农业产业化首先是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 它包含集约经营规模化, 产销加工一体化, 流通服务多元化, 生产标准化等多个要素, 而诸多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实现都与农民素质息息相关, 都依赖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㈠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农业技术贡献率息息相关。作为农产品生产者的农民, 他们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者和受益者, 科技意识的提高将有力地推动科技的开发、推广, 大胆引进科技新成果, 使用新肥药种, 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从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㈡培育和扶持农头企业依赖农民素质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连接点, 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是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而加工企业大多数为私营企业, 植根于乡村, 它的工人主要来源是当地的农民, 生产原料大部分由当地供给,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然而部分农民不按订单合同办事, 使企业生产原料得不到保障, 企业难以运转。

㈢完善农业组织形式依赖农民素质提高家庭承包经营业是适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的组织形式, 必须继续坚持, 但让分散的农户直接进入千变万化的市场, 不仅由于市场规模小, 造成产品成本高, 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而且难以回避成本过高和市场风险, 必须调整和完善农业组织形式, 进一步完成大面积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经营方式。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土地向能手集中的愿望才能实现;只有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开放意识, 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出现才有可能, 农业协会才会如雨后春笋般林立, 成为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有力助手。

㈣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依赖农民素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是现阶段农业工作中最热门话题, 也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目前最基本的做法是建立监督检测, 强化安全标准生产的措施。首先, 农民必须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 如果农民不按规程操作, 不适用生物肥、药, 不推广防虫网、杀虫灯等先进设施, 那么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无异于天方夜谭。其次, 农产品质量保障要求农民必须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养, 有些农民见利忘义, 不顾农药的残留期, 刚喷完农药就上市, 对于这样的农民又怎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㈠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近几年来, 临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 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体系, 开设的农学、果树、植保、蔬菜、畜牧等专业, 培训出的一大批学科技、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农民正在茁壮成长;还有种子企业为种子生产培训的农民都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领头雁”, 成为当地农民结构调整的主力军。随着高效、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各类蔬菜协会、农产品购销协会、养殖协会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农民学会了抓流通、跑经营, 向外积极开拓市场。

㈡加强基础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临洮县农技推广队伍在农业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特别是在发展马铃薯产业、地膜双垄沟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中药材栽培、设施农业栽培等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方面, 都做了较大贡献。事实证明, 一个地方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得越好, 那么这个地方转化科技最新的成果的速度就越快, 品种技术的更新也就越快, 农民接受新生事物、转变观念也就越快, 同样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也就越快。

㈢政府高度重视, 部门联动, 引导农民素质提高一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淳化民风活动, 要通过教育、防范、打击, 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弘扬正气, 塑造新型农民新形象, 在农村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大力强化宣传舆论引导, 都必须面向农业、农村、农民, 围绕如何提高农民素质, 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奏响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主旋律。三是要重视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头作用, 俗语云:村看村、户看户, 群众看党员, 党员看干部。要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一个个能打硬仗的坚强堡垒, 通过党员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 使广大农民在言传身教中自觉提高素质、转变观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昂首阔步迈向致富奔小康的新征途。

摘要:目前,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中, 许多农民缺乏诚信, 在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 不履行合同义务, 使企业叫苦不迭。这种现象告诉我们, 农民素质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如何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产业素质 篇9

一、劳动者素质促进企业和行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理论分析

微观经济学认为,某行业或企业职工的素质的提高与该行业或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成正比。一方面,劳动者素质高,使得某一工作需要的劳动量减少,或者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可以从事多样的工作,从而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增加产出。另一方面,劳动者的文化程度高,可以较快地接受新工艺、新操作方法,适应新技术、新机器,将发明和引进的新技术尽快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产出量大规模增加。日本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同样的技术装备,同样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的素质不同,产出效率就有很大差别,如一般工人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5%,经过培训的工人提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30%以上。另有研究指出,中国手工业工人年均劳动生产率为0.2 万元/ 人;传统工业工人劳动生产率为2万元/ 人;高科技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为10~20 万元/ 人。显然,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否丰富,劳动技术熟练程度如何,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第三产业劳动者素质与经济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经济效率是企业投入的经济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了保证分析的效用,本文将分析的范围和采用的指标作如下界定:

1.劳动者素质与经济效率的相关分析的对象是正常营业的企业,即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筹建、停业、当年关闭、当年破产等非正常营业企业。

2.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反映劳动力素质的指标。主要是因为考虑到资料的可获性和可比性,这里仅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反映劳动者素质的指标。

3.采用劳动生产率作为反映企业经济效率的指标。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文认为劳动生产率是反映经济发展效率的核心指标。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产出总量(Y)是劳动力(L)、物质资本(K)、人力资本(H)和自然资源(N)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经济活动成果,即Y=F(L、K、K、N),当等式两边均除以L,即得:

从公式(1)中,Y/L即劳动生产率,它是人均资本装备水平、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的函数。若假定在一定区域内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相当,劳动生产率便受资本装备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由于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本文通过对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分析,来反映劳动力素质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本文根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得到下页表1 的数据。从数据看,第三产业多数行业的劳动力素质与其经济效率关系密切。其中房地产业、专业技术服务业、批发业等三大行业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较大,均在0.8 以上;其次依次为水上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道路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需要指出的是,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租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不显著并不说明劳动力素质与这些行业发展的关系不大,而是意味着浙江省这些行业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进一步引进与这些行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力,对于促进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注:**P<0.01,*P<0.05。

三、提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对策选择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知,一个地区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对该地区企业产出成果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培训大批适应各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和人才,为中国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第一,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最基本的途径,而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则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世界各国到2000 年应实现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6%的目标。2012 年中国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28%,但距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相差甚远。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来源是职业教育。德国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德国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其模式是非常成功的,被称作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但目前企业招聘与学生应聘的缺口仍然明显,职业教育的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当前一是要借鉴德国模式,重视和引导企业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以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二是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使他们能够掌握1~2 门实用技术。三是积极开展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程,采用多种形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

第三,强化员工培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那种一技学成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代人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获取当今所要求的知识和必要的能力。美国公司每年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约600 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学院和大学的费用。国内许多职业经理人也日益认识到,对员工进行制度化的在职培训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干中学在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时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笔者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制订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形式,促使企业逐步建立和推广培训制度。西方不少国家也是通过立法来保证就业培训的。如韩国1979 年通过了《职业培训特别法》,要求企业按批准的计划向职工提供6 个月的培训。

上一篇:复合故障下一篇:二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