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差异

2024-06-15

素质差异(共6篇)

素质差异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和心理学界的重视。我国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早期的研究[1][2]主要集中于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对青少年人格、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还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专门的心理素质研究。目前,我国对心理素质的定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传统主题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与测试工具的编制和对中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分析等。文献检索尚未发现以中原地区中学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区中学生为对象,集中研究不同中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差异,以期为发展中原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平顶山市区6所中学(3所高中,3所初中),依据整群取样原则抽取所选学校一、二、三各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1000份,去掉填写项目不全的87份,有效问卷913份,有效应答率为91.3%。

1.2 工具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3]共有四个维度,13个因子,98个题目 (正向题为47个,反向题为51个) 。这四个维度是耐挫维度、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个性维度和学习能力维度,其中耐挫能力维度包括合作能力和应付挫折及压力2个因子;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责任感和适应环境能力3个因子;个性维度包括自信、自尊、意志、进取心、调节情绪能力和乐观6个因子;学习能力维度包括注意力和思维2个因子。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0.0社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

2. 结果

2.1 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学校差异和性别差异比较

分别对初中与高中生心理素质差异、男女生心理素质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1877,高中生为2.9281,初中生心理素质显著高于高中生(t=8.316, P=0.000)。在心理素质的各具体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

男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0863,女生为3.0246,男女生心理素质均分无显著性差异(t=1.907, P=0.057)。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乐观、注意力、责任感、进取心七个因子得分男女差异不显著,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子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另外,男女生在社会能力及倾向和个性分量表上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2 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比较

对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心理素质均分都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总均分显著高于高中生;在心理素质的各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这表明,就总体而言,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显著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等人的研究[4]结果一致。高中生心理素质为何比初中生差呢?其原因值得深思。不少人在网上发帖感慨当前社会中“年龄越大、素质越差”,从小学、高中、大学到踏入社会,很多人的素质都呈递减趋势。这恐怕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教育、社会也都难辞其咎。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低于初中生,提示我们要对高中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王极盛等人的研究发现,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心理素质呈递减趋势,年级越低,心理素质水平越高,年级越高,心理素质水平越低。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确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均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王极盛等人的研究不很一致,原因可能与被试的情况不同有关。王极盛等人选取的是北京学生,研究距现在已过10年,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必然发生显著的变化。针对本研究的结果,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初三和高三学生都面临升学,心理压力较大,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因而心理素质水平显著下降。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成熟,但是并不意味着心理素质必然同步提高。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中学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发现,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素显著高于女生。分析原因,这应该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智力发育特点和社会的性别定型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男生的身体较女生高大强健,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困难,男生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女生更具耐挫力、适应性和意志力,而这些反过来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感。同时,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从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他们的上述心理特点。思维是智力的重要内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智商虽然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各有各的优势、特点。一般来说,女生的空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较男生高,而男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则显著高于女生。本研究所测的思维,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男生高于女生的结果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参考文献

[1]王社芬.护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刍议.中华护理杂志, 1988, (05) .

[2]周美瑜, 李美珞.论学生练琴中心理素质的培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04) .

[7]王极盛, 赫尔实, 李焰.9970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心理科学, 1998, (21) :404-406.

高校的差异化素质教育分析 篇2

一、心态决定命运

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 缺乏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豁达的心态和自信心呢?

(一) 每天清晨做好每一件小事, 使自己保持微笑

没有多少信心的人, 眼神总是呆滞的, 而信心满满的人, 眼神总是闪闪发光的, 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是联系的, 笑表明快乐, 笑也能使人充满力量, 笑会使人忘记不快乐的事。学会笑, 学会微笑, 学会在受挫折时笑的出来, 就会提高自信心, 自我怀疑和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是常见的, 任何人, 无论表现得的多么自信, 也难免对他面临的挑战缺乏自信心, 这常常是对压力的一种自卫性反应, 长期自信心丧失, 会影响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压力就产生了, 许多心理健康专家认为:焦虑, 沮丧等神经失常是因为自我形象和别人对你的看法有矛盾而造成的, 因此提高自信, 培养良好的心态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 使自己永久保持清醒

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刚上大学的新生, 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很差, 而大学又是锻炼他们自己的时候, 一旦他们遇到事情, 通常是做不好, 或是知难而退, 经常会迷失自己, 特别是失败时, 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做, 而放弃一切。这也就导致他们不会及时使自己清醒, 会不理智地做一些事情, 也难以找到自我。所以我们做的不但要使他们保持冷静, 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做, 如何做好每一件事, 这样才能锻炼好他们, 使他们遇事保持冷静, 这样他们才会成长。才能在这个机遇与竞争同在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教育他们得有方法, 不能盲目地应对, 就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们班选班委, 是公选, 很公平的。一名在班级当负责人的同学, 他负责班级一个月, 结果没选上, 导致他一度失落, 对什么事情都能没有激情, 一段时间后, 我看他没有好转, 就把他叫到办公室, 帮他开导, 给他讲了几个故事, 又把人生规划给他讲解一下。从他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我知道他已经觉悟了, 他又重新找到了自信。所以使自己保持清醒很重要。只有这样生活才不至于萎靡不振。

(三) 学生的准备加上家长的鼓励以及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人建议, 做事情的时候多准备一些, 对即将面临的东西多了解些。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 应该客观地认识自己, 不应该是勉强自己做不能做的事情, 做事的时候先实现小目标, 再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有经验可能自信多一点, 多参加集体活动,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多拿奖学金, 在评价自己的时候, 多注意纵向比较, 看的是现在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进步了多少, 而不是横向比较, 多想想自己的长处, 优点, 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在觉得自己比别人不行的时候, 就给自己打气, 然后暗自努力。

现在独生子女很多, 家长关心孩子甚至是溺爱, 但在培养孩子自立能力方面则投入很小, 孩子从小就缺少锻炼, 以及发展自信心的常规教育。而孩子感觉到应该自立时, 孩子自己都感觉没法树立起来, 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认真的进行一次生涯规划, 确立好目标, 因为目标是行动的源泉, 只停留在思想阶段而没有行动, 自己的信心是提不起来的, 而对青少年来说“自信是自己创建出来的”, 应该永远停留在心中。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就应该对孩子多进行鼓励, 少一点责难, 鼓励孩子并不难, 难的是对孩子心理变化和需求的掌握, 把握好批评和鼓励之间的尺度, 有一点特别值得家长注意, 即批评孩子的时候, 应该注意时间, 地点, 场合, 比如在人多的地方千万别责骂孩子, 在孩子同学面前更不应该责备孩子使之感觉“丢面子”, 孩子情绪低落及情绪激动时, 更应该进行鼓励, 不应责骂, 不要火上浇油。

在学校教育方面, 如果要让大学生摆脱缺乏自信的弱点, 必须实施自信教育, 即优势教育, 让孩子在比较中找到优势, 在学习中积累优势, 在实践中展现优势。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 请记住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自己是最棒的。

(四) 学生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身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 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明确自己的身份。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言行举止要随时符合一名大学生的形象。一个人只有受到别人给予的尊重才能更加的自信。甚至可以说自信建立在自尊之上, 所以受到他人的尊重是极为重要的。而获得他人尊重的最好方法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 拥有良好的人品和道德修养, 这样自然而然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也就会表现的更加自信, 拥有自信是实现成功道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五) 化埋怨为感激, 学会换位思考

人的一生中总会存在大大小小的困难与磨难, 这是最考验人意志力与为人处世的时刻。当我们面对老师与家长施加的压力时, 我们的反应不应该是抱怨, 而应该是感激。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 我们才能分辨孰是孰非, 孰对孰错。老师与家长永远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引者, 他们一直不求回报的付出, 目的只是让我们能够健康积极的成长, 能够虚心受教, 在知识和生活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使自己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所以学生们应该化埋怨为感激, 这样我们会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去看待世间的每一个事物。

(六) 面对事情沉着冷静, 凡事三思而后行

面对很多困难或者突发状况, 学生可能很难处理好或者直接选择逃避, 不会正视问题的所在, 他们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或者侥幸的心理, 这些都是对他们的自身成长有着一定危害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 应该有处理好这些事情的能力, 遇到事情应该沉着冷静, 不应该慌慌张张, 手忙脚乱, 应该正视问题的所在。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都不应该冲动, 应该沉着冷静, 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拥有面对事情泰然处之, 谨慎思考的能力, 这将会使你更加自信。

二、习惯决定未来

有专家分析, 人的成功有20%的概率是智商, 而80%是非智商因素, 包括行为习惯, 人生观, 心理状态, 价值观。身体素质等。有些行为习惯养成使人受益, 而有些会使人受害的。当行为形成习惯时, 人今后的发展状况也就有定性。所以哲人说, 习惯能造就人生。教育的过程具有阶段性, 但教育的责任和影响力是无限的, 我们的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时, 也应该交给他们怎么做人。

做最简单的事情, 才能看出每个人的做事态度。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 这样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心理素质。小事育人, 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小事都无法做好, 那么自然而然也注定是做不成大事的, 所以学校的重点在育人方面。

学校每周都会检查卫生, 只有检查那天, 所有的寝室才会收拾的特别好, 有一次我自己到宿舍看看, 没有通知学生, 但进入宿舍真让我大吃一惊, 宿舍和收拾后简直是天壤之别。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问题, 也知道态度的重要性。学校无小事, 事事有教育, 把小事, 简单的事做好, 才能显现教育的效果:否则, 大事做成小事, 小事越做与小, 直至做没了, 不做了。

学生家长经常会有人说, 自己的孩子很聪明, 但学习成绩就是不好。我想知道, 你为什么说自己孩子聪明, 而聪明的地方在哪?我敢说, 玩游戏很棒, 不学都会。那么聪明学习成绩怎么上不来?一定是懒, 不学习, 管不了自己。我听到过一个幽默话:聪明的司机一定会给愚蠢的司机让路, 这句话足以说明聪明的含义啦。聪明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聪明的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 能够以大局为重。聪明的大智慧, 不是只会玩电脑游, 而是体现在各方面素质上, 比如为人处世的能力, 工作与学习上的合理分配, 自己计划的合理布局等等, 这些全部体现在有什么好习惯上。

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学生自我意识, 而学校呢, 自己定的规章制度很重要, 正所谓家有家法, 国有国规, 一个学校也一定要有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 严格的规章制度会对学生们的成长起到一个限制和促进的作用, 它使学校一切事物正常有秩序的运转, 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 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 使学校有规律的正常运转, 这是身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总体上说, 本科大学和重点大学, 每个学校教育学生的重点都会有所不同。除了大学该有的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知识, 一般大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们情商问题, 应该多鼓励学生, 严格约束自己。正确的培养方向:都应该培养积极向上的能人。我认为重点大学的学生素质上应该大体上没有太多问题, 而所以主要应该放在情商问题上。应该培养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与意识。都培养成有爱心的超人。当然, 个别特例在这里是除外的。还有应该提倡小班型上课, 这样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会有所提高, 也会很方便教育人员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是根本, 其余课的都是分支, 然而一般高校根本都打不好根本, 自然而然分支再好也总会有折的一天。

摘要: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国际认可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壮大, 但很多学校的素质教育问题不小。大学应该把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然后进一步转变观念, 做到以人为本, 增强服务意识, 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了解清楚。现在高校有很多, 层次也不同。素质也不一样。所以应该差异化培养学生。

关键词:素质教育,差异化教育,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赵嘉奇, 段世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树立大教育观.内蒙古教育, 2010.3.

[2]戴尔卡耐基.人性的优点.外文出版社, 2010.1.

素质差异 篇3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有:“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上。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教育, 他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1]”

很明显, 只有正视学生在学习上的素质差异, 在教学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当前, 在新课程实现理性科学和人文整合的改革过程中, 作为最具人文特色的语文学科,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应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因素, 特别是在心理学视点下关注学生的素质差异与语文学科教育之间的关系, 这是新时代赋予语文学科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 也是一个迫在眉睫、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 对学生的素质差异作了全面论述, 指出学生的学习素质可以分3个方面: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1) 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素质, 是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有机体的内在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智力素质: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其中的语言智能, 就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每位学生的智力强项不同, 多元智力的组合不同, 潜能也就不同, 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如有的学生天生嗓音洪亮, 这使该生在感情朗读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相反, 一个天生的聋哑儿童, 不管如何下工夫都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辩手。另外, 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来看, 人接受信息的能力 (如视敏度) 、加工信息的能力 (如短时记忆容量) 以及提取信息的速度都有先天差异。它们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 可以加快或减慢学生的学习速度。如有的学生在背诵古诗文时需要反复默读才能记住, 而有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几遍才能记牢。这是因为前者擅长视觉记忆, 而后者擅长听觉记忆。这种不同的记忆偏好随着接受教育的过程逐渐显现出来, 这些都是难以通过教学改变的。

(2) 习得素质。习得素质是学生在后天环境中, 主要是学校教育环境中, 经过学习获得的素质。加涅将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习得的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的学习与改变等5类;当代认知心理学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来看, 语文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所应习得的素质。语文素养的习得很大程度上是以语感的方式形成和运行的, 语文素养的养成离不开阅读的积淀和生活体验的积累。正因为语文素养可以在学习中习得,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而且更应注重帮助学生沉淀知识, 注重阅读知识、写作知识、理解能力等的厚积而薄发,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接受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进行创造, 成为有创造性能力的一代新人。

(3) 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学生在后天发展中形成的, 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能被心理测量测试的能力与特质。能力和素质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而且也形成了自身素质发展的能力。例如, 学生在掌握阅读知识的同时, 也就掌握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操作, 从而发展了语文能力素质。学生在掌握写作技能的同时, 也就形成了写作能力。优秀的学生需要有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观察、记忆、想象等良好的素质, 这些都离不开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良好的教育是其良好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心理学视点下的语文课程与素质差异

从心理学学生素质的视点看语文课程, 需要清楚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四者与学生素质差异之间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素质差异领会并准确把握课程内容, 科学运用教材内容, 个性化地创设教学内容, 可以实现课程、教材、教学不同层面的整合。这个整合的基点就是学生的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2.1 语文课程目标实施与素质差异

语文课程目标是在教学期望和学生学习前的实际素质间的差异中产生的。学生的素质, 包括掌握语文知识的素质, 语言运用能力的素质和语文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的素质等。每一种素质的状况都十分重要。同时, 学生的知识结构受个人兴趣、性格、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对语文知识的需要和掌握各有侧重。学生的素质, 对语文学科来说, 即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素质, 这是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前提之一。语文课教师要面对和衡量这一素质差异, 依赖这一素质差异去制订语文课程目标。如在教学过程中, 假如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 其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转折复句, 而实际上多数学生不具有理解简单复句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降低要求, 制订理解简单复句的目标, 以此为理解转折复句做必要的准备。

另外学生的素质, 不但指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 还指他们的语文学习心理, 主要是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要求。为了适应这一素质要求, 有必要让学生参加教学目标的制订。这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可使教学目标多样化, 也可改变语文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一本教材、一种讲授、一套模式的做法。

2.2 语文课程内容与素质差异

语文课程内容属于课程层面的概念, 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和表达, 课程内容应明确告知教师“教什么”, 也应告知学生“学什么”。其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获得习得素质即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内容应具体描述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在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的学习结果。因此, 课程内容目标实施后的结果, 具有法定的地位, 不能轻易改变。

学生先天的素质, 通过教育基本上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语文课程内容的制订, 就应因材施教, 尊重个体的各种先天素质的限度, 不要超越这个限度;也应关照学生先天素质存在的差异。课程内容应面向全体学生, 以中等学生的水准为依据, 不能随意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难度和量化要求, 如识字量、阅读速度、单位时间的写作字数等。

2.3 语文教材内容与素质差异

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课程内容通过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即课程目标实施的结果来间接影响教材的编写, 语文教材则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 是课程内容物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借助各种手段或途径来完成, 因此, 体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版本可以有多种。目前, 国内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具有共同的特性, 即都凭借不同体裁和题材的选文和相关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个物化过程。这样, 选择怎样的文章, 编制怎样的学习活动就是教材层面研究的内容。教材内容是教师帮助学生达成语文课程学习目标即语文素养的媒介[2]。

因为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对语文学科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而语文学科教育也影响着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所以语文教材应该适应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应建设以课程目标为指向的有利于达标的多元化的教材体系。如学生的智商差异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理论上说, 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让智商高的学生学得快一点, 智商低的学生学得慢一点。但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大班教学形式一时难以改变, 日常语文教学只能按中等水平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并加以实施。因此, 语文教材在充分反映课程内容的同时, 必须建立适当的补救措施, 如赋予教材内容以弹性, 为教师对教材的自主开发提供开放的空间;如选文系统中划分必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学习活动区分必做和选做, 以免语文拔尖学生受到压抑, 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反复受挫。

2.4 语文教学内容与素质差异

如果说语文教材内容是相对静态的、稳定的, 那么教学内容就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从文本预设的角度而言, 同一位教师对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去年和今年就不同;从文本实施的角度而言, 同一位教师在对不同的班级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内容也是可变的。因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设必须满足教学情景和学生习得素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的差异和需求。但是, 教师教学内容的个别化创设不是随意的, 是以课程内容为终极目标、素质差异为依据、教材内容为媒介、教学环境为条件的创造。

在观察力方面, 有些人长于分析, 对细节感知清晰, 但整体性观察能力较差, 在教师教学内容的预设中要以多元智能观看待学生习得素质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实施应考虑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的差异, 采用分层教学和分层评价等手段都有助于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其所能发展得最好[3]。

3 心理学视点下语文教育心理与素质差异

目前, 由于社会的迅速变化和各种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 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 将心理学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确定教学目标, 在任何情况下, 对任何一类教学目标来说, 都取决于自己的语文教育心理, 特别是语文教育观。比如教师的语文教育观是能力教育观, 他确定教育目标就可能只重视语文能力培养而疏于对语文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的要求。如果他是一个阅读教育中心论者, 他就偏于追求阅读教育目标而置其他目标于次要地位。因此, 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对选择和确定教学目标的制约作用。

受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影响, 语文课程目标基本上是方向性的, 也是生成性的。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情景教学。学生的情感世界、人际交往、自我定位都是他们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力量, 教师对此要有所关注。如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融入这些因素, 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设法多给学生创造竞争和成功的机会, 注意启发, 善于引导,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取得不同的成功, 尤其是对后进生, 哪怕是取得了点滴的成功和进步, 都应不失时机地对其给予肯定。理解他们的成功意识,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不断地体验经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教师的引导不仅可以使他们“亲其师, 信其道[4]”, 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感, 能调整学生的求知心态, 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 使学生更容易面对种种心理困惑。

语文学科教育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素质差异, 是语文学科教育克服表面化和一般化的有效途径。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语文课教师除了必须是语文专家外, 还必须是心理学家, 能精通学生的心理, 这对语文课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而且语文课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语文学科教育, 语文课教师的工作量就更大了, 这也要求他们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 并能在教学中付出双倍甚至是多倍的努力, 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如果能够做到这样, 我们将会欣喜地看到:原来总是沉闷不堪、死水一潭的课堂气氛已不复存在, 呈现出的是在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上, 学生学习激情高涨, 积极参与语文学习, 他们的智力将得到充分的开发, 个性也将得到完全的解放, 最终达到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使古老的语文教育焕发出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钟家莲, 叶新源.简论语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 2003, 5:231~232.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顾黄初, 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素质差异 篇4

据教育部统计,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 而据预测, 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50万。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多, 就业压力增大,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升, 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校毕业生, 成为教育部门应去探索和落实的问题。

微观上看, 很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具有较强发展前途的一份工作, 而公司单位也招聘不到专业能力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 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造成此情况的根源在于现阶段大学专业培养与单位需求严重脱节。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12月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提到, 要加强就业反馈, 促进人才培养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不能只盯着就业这一人才输出的终端, 同时要努力做好在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 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 培养兼具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迎接就业的挑战和适应社会的需求。

针对目前大学生本科能力素质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本文将引入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 具体讨论以能力素质模型引导人才培养工作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从而促进此问题的解决。本研究采用能力素质模型理论作为研究基础, 选取了四川外国语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研究样本, 对该专业学生进行追踪调查, 将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能力素质模型, 解决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将学校大环境的外语优势与专业优势结合, 具备何种能力素质的学生才能出类拔萃, 以及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途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能力素质模型 (Competency Model) 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 以强化竞争力, 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能力素质是驱动一个人产生优秀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 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动力等。能力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 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里兰 (David Mc Clelland) 博士把能力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知识 (Knowledge) 、技能 (Skill)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特质 (Traits) 及动机 (Motives) 。

能力素质模型自引入我国, 首先在企业进行了实践,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 广泛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 目前已经比较成熟, 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将该模型应用到高校人才培养研究中, 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校毕业生。通过能力素质模型引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可以充分带动和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 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培养学生自身的特质, 使每个大学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从而为日后的就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获得资料, 2014年6月, 调查组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年级进行调研, 对209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192份, 回收率为91.86%。同时, 调查组就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和质量评价进行调研, 对6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52份, 回收率86.7%。

(二) 研究步骤

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本校特色, 本研究将建立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 选择研究职位;本研究选取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时的岗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或“人力资源管理助理”这两个职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调查工作。依据能力素质词典寻找到与之相关的能力素质。

第二, 选择标准样本;即找到那些保证产生高绩效的能力素质要求, 在本研究中选择的标准为能够找到理想职业并顺利工作1年以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类员工, 通过其人力资源经理的评价, 来发现和区别出优秀员工的绩效行为。本研究采用分析职位说明书以及行为访谈技术来获取建立能力素质模型的各项数据。

第三, 关键事件访谈;通过关键事件访谈提取各类素质信息。关键事件访谈技术能够获得所研究职位需要的知识、经验和信息, 也能够有效提取隐性素质内容, 如能力素质与本部门取得成功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第四, 提取核心能力素质, 构建能力素质模型初步框架;该步骤主要采取了专家评价法和问卷调查法获取信息, 对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进行编码、阐述和命名, 选拔出若干核心素质。

第五, 模型验证。能力素质模型建立以后, 需要对各个维度进行分析, 通过科学的能力素质分析以及对必备能力素质的辨别, 对部门及企业的岗位职位进行分类, 形成职类。依据关键事件访谈等技术在实践中验证能力素质模型的有效性, 不断进行修正, 最后建立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模型。

三、用人单位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能力素质认知的对比分析

根据研究设计, 研究小组初步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13种能力素质, 并编制了问卷, 对企业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均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分析发现,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沟通能力 (倾听、理解、表达) 、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自我展现能力、信息获取、理解能力、社会实践、实习经历、性格外倾性、计划组织能力、较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就业能力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上基本一致;在自我管理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这两个因子的排序上存在出入;而在排序上差别最大的就是问题解决能力这一因子。通过进一步的差异性检验可知,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沟通能力这个因子方面差别最大。

四、能力素质模型比较分析反映出的问题

研究小组把用人单位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能力素质认知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通过访谈法, 获取了目前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 学生综合能力有待提升;目前,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常看重, 他们所要求的能力素质除专业技能、动手实践外, 还必须要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灵活性能力等。针对我校的强外语背景,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精通英语或其他语种, 大大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为今后适应工作岗位, 获得优异绩效打下了良好基础。

虽说以上提到的能力素质绝大多数高校都采取课程传授、课外实践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但从调查来看, 目前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仍采取传统教育模式, 致使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得不到培养和发挥。从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信心不足的现状来看, 我校在具体落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上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二, 学生的特质及动机的培养比较欠缺;从调查及访谈结果来看, 学校通过对学生四年的培养, 让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知识能力素质和技能素质, 然而对于能力素质模型中的特质 (Traits) 能力素质和动机 (Motives) 能力素质的培养上重视力度不够, 毕业生个人特色不足。因此, 无论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还是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上说, 通过以能力素质模型引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第三, 缺乏客观的自我定位。特别是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能力素质培养引导不够, 导致了学生期望值过高, 使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不断下滑;另一方面, 对于招聘企业而言, 有着独特的人格特质和个性的大学生有时会与企业的公司文化格格不入, 致使他们错过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提升建议

根据麦克利兰教授的冰山理论, 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我们可以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 (冰山理论) , 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 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 而研究表明, 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麦可利兰把不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知识与技能部分, 称为基准性素质 (Threshold Competencies) , 也就是从事某项工作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把能够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称为鉴别性素质 (Differentiation Competencies) 。由以上分析来看,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深层部分。因此, 加强学生深层次的能力素质提升是目前的重要工作。

(一) 重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

长期以来, 在教育的质量观上, 传统的绩效考核者往往只把受教育者获得书本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衡量人才质量也不能再用统一的标准, 在这种质量观的指导下, 衡量人才培养质量不再是以专业知识的多少, 取而代之的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谐调发展程度, 即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

(二) 注重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在对比分析中可知,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沟通协调能力上比较欠缺, 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改革的方向。高校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性质, 加大对学生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

(三) 注重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企业的重要战略伙伴, 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他们自我设计、自我学习及自我协调控制等能力的培养, 以获得他们的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学校应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 倡导终身自学积极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学习观念向创造性学习观念转变, 改变单纯的知识积累、记忆、接受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更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 要学会学习, 学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主动适应未来, 主动适应现代化, 适应信息社会, 主动适应终身学习, 把学习目的和学习重点放到发展与创新上。

(四) 转变教育价值观, 把个性发展纳入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目前学校更强调全面发展, 统一规格, 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 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过于理想化 (即要求每个学生成为十全十美的人才) 、模式化, 忽视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挥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规格要求。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让学生充分展示其自我爱好、特点和专长, 让学生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这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本研究以能力素质模型为理论基础,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选择一个样本群体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 寻找用人单位与学生对能力素质的认知差异, 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素质模型

参考文献

[1]范兴宇.以能力素质模型引导本科培养方案设置[J].大众科技, 2013 (6)

[2]王睿.能力素质模型的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9)

素质差异 篇5

1 国内外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差异现状

纵观世界级超级球员, 抛开技术和心理发挥水平不谈, 单从身体素质方面来看, 基本都有超强的身体素质, 这一点就是与我国篮球运动员相比最具优势的地方。无论在何种体育比赛中,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都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基础, 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国外的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过硬, 主要是其本身的肌肉收缩速度够快, 另外爆发力强, 其次国外超级球员一般经过锻炼之后的心肺功能都比较强, 肌肉的耐力也好, 再有就是运动过程中有极快的反应力, 其后天的营养因素也好, 本身运动员在训练时的积极性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国外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和中国国内篮球运动员产生差距的原因。

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篮球队伍像意大利队, 法国队, 德国队, 巴西队等, 之所以在世界足坛上展现出优秀的成果, 与我国相比, 是因为他们重视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力量的训练, 在训练运动员的时候, 邀请的都是世界级的有专业从业资格的身体力量训练专家对运动员进行专门的训练。承担训练任务的训练专家都有丰富的训练经验, 本身知识素质又高, 同时都有深厚的对球队的领导组织经验, 在训练中针对运动员的不同特质对各个运动员实行不同的训练方式, 实行不同的练习内容, 同时还对运动员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 营养搭配都给予严格的调控。这样科学有效的训练管理, 使得国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一般都呈现出最佳的状态,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今后停止运动后不会有不良反应。

我国篮球运动员与其相比身体素质较差, 除了在日常的身体训练方面不如外国运动员之外, 我们应该剖析篮球的方方面面寻找造成明显差异的原因, 从最开始选择篮球运动员开始, 在选择的时候就应该对运动员的速度, 爆发力, 反应以及肌肉的协调程度进行考察, 这方面情况的忽视会影响运动员整体素质的基础。另外我国的篮球运动员的营养吸收, 因为饮食习惯的问题, 对营养的社区不如国外篮球运动员吸收的好, 再有就是运动员的个人生活习惯问题, 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以及最基本的思想品质, 心理素质, 还有训练的完整体系, 这些方面存在的差距集合起来就会形成在整体表现上和国外优秀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存在差距。黄种人本身身体素质与其他人种相比就没有那么强壮, 所以在篮球场上相碰就会表现出劣势。

2 分析篮球运动特点与我国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状况

在对篮球运动特点分析的时候, 除了要考虑到运动中的跑动特点之外还要意识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活动方式, 像之前柯柯维奇说过欧足联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有十类活动, 分别是, 站立, 走动, 慢跑, 低、中、高速跑, 冲刺, 后退跑以及头球, 铲断。这些活动无疑不是需要极强的身体能力的, 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 来看我国篮球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

因为篮球是一项全面的运动竞技项目, 所以要求所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特点, 特别是身体素质, 包括速度, 力量, 灵敏度等方面, 我国运动员目前的现状还不能和欧美国家相媲美。我国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奔跑的距离少, 对于一些高强度的活动反复进行的能力不高, 连续性的动作能力比较差。现代篮球比赛现状具有高强度, 强对抗的比赛特征, 所以要求运动员有极强的奔跑能力, 以维持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我国的篮球运动员有氧活动能力较低, 比赛中奔跑量小, 容易表现出严重的体力不支的现象, 另外比赛中的高速奔跑更是我国篮球运动员的弱中之弱。另外我国运动员的心律功能也不强, 跑动的距离短, 冲刺的距离不够, 尤其是快速冲刺的距离, 与国外运动员相比, 存在着两倍以上的差距。所以说明了, 我国运动员需要进行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应对比赛。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了解到我国篮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较差, 耐力不足直接导致体能弱;接着体能水平不良就影响了篮球运动比赛整体发挥。我国篮球运动员的耐力水平不好, 就需要对耐力的水平程度进行重点培养, 锻炼。对篮球整体的训练方法要采取科学, 有效的提升各方面的不足, 才可意在提升自身的同时赶超世界优秀的运动员。

3 定影响身体素质整体水平的因素提出提升要点

在当今世界的篮球比赛中, 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成了最被关注的问题, 一些先进的篮球俱乐部针对运动员进行相应的身体素质训练以使其在比赛中可以发挥最好的水平,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对训练及比赛的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一场比赛中, 运动员的耐力可以对整场比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专业的角度来说, 耐力氛围有氧耐力以及局部肌肉耐力。这两种耐力在运动员身上是同时存在的, 运动员只有掌握了这两种才可以在长时间的跑动后迅速恢复自身体力。篮球运动中有氧耐力的强弱也决定运行员在长时间内身体活动的能力, 针对篮球比赛比赛时间长, 运动员奔跑活动量大, 跑步脚脚步大的特点, 决定了篮球运动员非常需要好的耐力水平的特点。再有, 良好的耐力基础是其他特点, 例如力量和速度发挥出来的保证。另一部分无氧耐力, 作为有氧耐力的补充使机体在无氧的情况下维持正常运转, 比如说在篮球比赛的开场以及比赛过程经常需要的爆发性运动, 像用头顶球, 鱼跃式救球, 以及临场的大量跑动都需要无氧耐力的配合, 这样看来, 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中的耐力是比赛中很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其次就是速度, 速度除了指在运动过程中单纯的快慢之外, 还有就是指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包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对动作和移动情况的反应能力。国外篮球运动员的速度一直是我国运动员望尘莫及的, 快速, 敏捷的奔跑及反应速度都是超强的, 运动中的加速度, 也就是移动的速度的效果需要引起重视。在篮球比赛中, 运动员奔跑的时候没有百米运动员那么具有冲击性, 其冲刺的路程较短。所以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实现快速果断的爆发力进行控球, 躲闪以及跑动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说在篮球比赛中, 队员插入无防守的一侧空档时, 必须要快速跑动才可以。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要对运动员的反应速度进行强化训练, 尤其要提高对心理的反应速度的训练培养。特别是针对在篮球比赛中对速度要求高的位置, 比如说门将和前锋, 这种训练的强度更是要加强。

另外就是力量, 也就是指在肌肉收缩时可以产生的最大能力。通过对篮球比赛的本质分析与了解后得知, 篮球比赛中会出现很多的身体接触, 频繁的跑动, 以及特殊的个别技术动作, 这些方面都要求运动员有足够的力量去完成。我们要认识到, 良好的力量素质在比赛中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 足够的肌肉力量可以保证身体在运动中的安全性, 提升身体的协调能力与力量基础配合, 可以避免运动损伤。对篮球运动员来说, 要加强腿部的肌肉力量的训练, 所以除了加强身体整体力量的训练之外, 要重点对腿部力量进行特殊训练。另外之前的很多队伍在训练时对守门员的力量训练量是最大的, 现在要认识到, 不管是任何位置, 力量的强大都是可以提高整场比赛成绩结果表现。

总而言之, 耐力, 速度, 力量是影响我国篮球运动员体力的最主要的的几点原因, 有由这几项入手与国外优秀的运动员进行比较就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自身的不足。所以, 要依据篮球运动的特点, 以及我国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入手找到解决的办法及切入点, 根据这些分析耐力, 速度力量几方面的不足, 并加以确定, 同时找到提升的重点以及简单应对方式。

4 结语

分析国内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差距以及产生原因, 同时结合两者在篮球领域现状的不同进行探讨, 依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对我国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提出要求, 最后根据这些决定身体素质整体状况的原因分条概述出了国内篮球运动远在身体素质上应该加强的部分, 将耐力, 速度, 力量作为主要部分分析重要性找出提高要点。通过这些部分的提升缩短我国篮球运动员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 进而提升我国篮球的整体水平, 缩短和世界强队的差距, 以期中国篮球得到更好更强的发展。

摘要:篮球比赛是一项较为激烈的体育运动, 战术灵活, 需要很大的运动量。所以对于篮球运动员, 一般除了要求有最基本的优秀的技术水平之外, 还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一定要求。优秀的身体形态, 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高超的机能都会影响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发挥, 充分进行比赛中战术的运用, 提高获得胜利的可能。全球很多国家都已经把对篮球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当做训练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已经充分认识到身体训练的重要性, 本文的主旨就是分析我国与国外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差异进行研究, 分析其现状, 找出存在的差距, 为我国篮球运动员身体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国内外,身体素质,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1]陶于.我国优秀篮球选手体能测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27~29.

[2]龚智敏.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球员转会制度解析[J].体育与科学, 2005 (4) .

素质差异 篇6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就心理差异而言, 主要有认知差异和个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一方面与先天的生理因素, 如神经系统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在后天生活中所接受的家庭、社会、学校千差万别的教育和影响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对现实所采取的不同态度造成的, 是一种客观现实。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存在, 可以使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不搞“一刀切”, 而是按照他们的个别差异, 区别对待, 加强指导, 使其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 也为教师和学生在培养自信的过程中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因此, 根据个别差异,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核心问题。

学生之间存在个别差异是学校教育中的客观现实。实施素质教育, 使中小学教育从“选优”模式向“普及型”模式转变,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必然涉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问题。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 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自信心的培养则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格的核心, 也是人生成功的条件。所谓自信心, 是指人们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 能够克服各种困难, 实现自我预定目标, 并能够有所成就的心理倾向。研究表明, 具有自信心的人, 积极进取, 勇于挑战, 面对挫折和困难能表现出极大的毅力和韧性, 同时能够极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蔑视困难和失败。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6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的实施, 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是具有强调学生的共同教育, 忽视研究学生差异性的倾向。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这种情况:一是教师表面上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存在, 实际工作中却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强调平均发展, 鼓励“全优”。二是不公平地对待学生, 由于教师出现认知偏差, 对学生认识评价的偏颇, 进而造成教育行为的失当。三是学生的潜能因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而被抑制。四是学生自身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总的来看, 没有处理好共性与个别差异性的关系, 效果上难以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这样, 不但埋没了许多学生的兴趣和潜在才能, 也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不到开发和利用, 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因为得不到成功的体验, 而失去自信心。

在现实教育中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者观念陈旧, 对全面发展的含义认识不足。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 忽视对全体学生的个别培养, 尤其不太重视学生潜在优势的发展。 (2) 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不能很好地把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原理和规律迁移到实际工作中, 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去因材施教, 而往往凭自己的臆断和经验去工作。 (3) 教师没有正确的学生观, 不能做到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学生, 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 把学生视为自己的“附属物”, 随意驱使, 横加指责。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态度, 而导致在教育行为中很难做到对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真正接纳和鼓励, 更多的是消极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消极对待。这就容易使学习成绩不良学生更加没有自信, 厌恶或放弃努力学习。 (4) 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够完善。他们通常依靠外界对他们的反应作出判断, 因此, 容易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 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三、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措施

1. 承认差异, 全面发展

学生个体差异是应该承认的, 承认差异的目的一是正视造成差异的客观原因,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二是更好地发现优势, 利用优势, 激励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学生自身不断的努力促进矛盾的转化, 因材施教, 使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起自信。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优秀生要善于维持和保护他们原有的自信心, 并不断为他们创造新的起点, 使他们取得新的成功, 但应重视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 (2) 对中等生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期望,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使他们在圆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自信, 但对这部分学生, 教师千万不能不管不问。 (3) 对后进生, 教师首先要改变对他们的偏见, 善于发现其身上的积极因素, 激发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 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其次, 教师应给学生确定需要实现的小目标, 帮助学生创造一些对自己的肯定语句, 比如, “我能行”, “我是有自信心的人”等等。在这些话的激励下, 去实现已定的目标。再次, 多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最后, 教师要及时对他们的成功进行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看到自己能行的希望。

2. 赞美、鼓励以激发小学生自信

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所以对成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美国精神病学者沙利文认为, 一个人在它的生活中会由于某个重要人物不经意的、不恰当的评价而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小学生来说, 教师是重要他人, 如果老师经常随意的批评他、否定他, 以训斥甚至挖苦的态度对待他, 那么他们就会感到自己很笨或者行为很不好, 这种消极的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就会固定下来, 从而破坏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形成自卑心理。赞美和鼓励犹如阳光, 人人都需要, 小学生更不例外。因为人是有情感的生命体, 听取赞美是人的情感的特殊需要。小学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 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更需要他人特别是教师的理解和赞美, 更期望感受到教师的信任、爱护和尊重, 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扬起自信的风帆。因此, 要保证教育获得成功, 要使学生获得坚强的自信心和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教师必须注意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要多表扬、鼓励, 多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要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尤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以点燃心中的奋斗之火。尤其是后进生, 由于长期得不到他人的赞美和认可, 自信心不足, 有自卑感, 他们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赞美。因此, 教师应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 给予肯定和赞扬, 唤起他们的自尊意识,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使之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赞美和鼓励学生应是真心诚意的, 应是恰如其分的, 而且还要因人而异, 适时赞美和鼓励。

3. 自我激励, 正视挫折

人生之路绝对不会一帆风顺, 会遇到很多的坎坷, 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 甚至相比之下, 逆境还可能更多一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教育学生: (1) 不要惊慌失措, 而应该冷静地对待出现的问题, 查找原因, 制订解决方案, 最后解决问题, 千万不要气馁, 半途而废。为了使自己将来有所为, 就不仅要体验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要尝试“失败”的滋味, 克服脆弱心理。 (2) 可以用生活中的哲理或名言来安慰自己, 鼓励自己同忧虑和懒惰做斗争。比如, 在考试感到紧张时, 自己要给自己壮胆:“我有坚毅的精神, 我不次于别人, 我能够考好, 只要努力, 一定能成功。”“失败也同样能使人成熟”等等。通过对自己意识的调节, 摆脱由胆怯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的困扰, 鼓励自己振作精神, 恢复乐观积极的态度, 唤起自己的信心, 获得愉快的心境, 从内心渴望自己成功, 从而设立较高的目标, 并为之而努力。

4.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培养自信的基础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培养自信的基础, 师生关系是否稳定、和谐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师生关系良好, 学校充满爱的气氛, 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在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会感到有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们, 使他们保持稳定的心态, 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关于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 “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 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及给予学生的友谊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的源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教师要努力学习, 勤奋工作, 树立威信; (2) 关心爱护学生; (3) 教育学生尊重教师; (4) 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5. 协同家长, 共同教育

上一篇:食品加工企业电子商务下一篇:终身体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