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差异

2024-05-11

风格差异(共12篇)

风格差异 篇1

一、序言

本文将从其中三个核心的方面来解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差异、商务谈判决策的差异和商务谈判目标差异的影响: (1) 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 (2) 权利差距:高权力差距型文化和低权力差距型文化; (3)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差异的探究, 揭示出中美商务谈判过程中的文化碰撞和冲突的深层因素, 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处理跨文化谈判中的各种情况。

二、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1. 谈判策略的差异

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 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 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

中美商务谈判中, 中方代表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中方谈判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 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这种“先谈原则, 后谈细节”的谈判策略是中国的谈判方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由事实而非概念构成的, 所以他们不会过于相信纯理性的东西。谈判过程中他们重具体胜于整体, 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 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美国人常常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 每次解决一个问题, 从头至尾都有让步和承诺, 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所以谈判一开始时, 他们就直奔正题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总体原则可有可无, 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

谈判策略的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 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 谈判中, 中方代表凡事从整体到局部, 由大到小, 从笼统到具体, “先谈原则, 后谈细节”。美国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因此, 美国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 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 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2. 谈判决策的差异

中国人决策通常是集体协商的结果, 一般说来避免个人做出决定。中国的谈判小组在谈判之前、谈判当中, 以及谈判之后通常都要一再交换意见以协调整个小组的行动。当对方的提议超出中方代表的权限范围时他们还要请示上级, 需要报请上级领导同意或集体讨论。在美国, 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做出决策, 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 他们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直接对谈判的议题做出决策。

不同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 即人与人之间由于阅历、职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中方谈判组成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事, 最后的决定通常由未参加谈判的上级做出。美国文化属于低权力差距型文化。在美国受平等观念的影响, 人际关系一般是呈横向状态的, 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谈判人员之间是业务横向 (平等) 关系。他们不拘礼节, 平等相待, 对正统的商务礼仪、客套、座次等关注较少。谈判时美方突出个人的作用, 往往会指定某个人全权负责谈判, 有其负责制定必要的决策和完成必要的任务, 同时行使其相应的权利, 在其职权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

3. 谈判目标的差异

中方谈判者特别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对他们来说, 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 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如果谈判中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交易常会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定合同实现经济益。对于美方来说, 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 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定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他们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

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的差异是理解中美双方谈判目标差异的关键。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相互依赖, 相互合作, “关系”至关重要, 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因此, 中美谈判中, 中方对“关系”的培养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所以在中美商务谈判中, 美国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的内容, 签定合同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三、结语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和矛盾的存在, 多是文化差异惹的祸。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 中方代表首先要学会观察异国文化, 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 学会鉴别、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随时准备以两种不同的文化波段进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 要拚弃民族中心主义, 尊重异国文化和传统风俗。商务谈判中切记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 接受并尊重他们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每种文化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存在就有其合理性, 接受他们。同时也要避免文化接触中的刻板印象。

国际商务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 有着不同的谈判模式和方法、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说服策略、不同的价值观。谈判中, 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 应根据对方的文化和谈判风格制定和修正自己的谈判策略, 这样才能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否则, 忽视文化差异、缺乏沟通、处理不当都会增加谈判难度, 甚至无法达成协议, 丧失商业机会。

摘要:由于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谈判风格。有时谈判双方虽然都抱有诚意, 但最终还是不能取得任何积极的结果。因此, 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 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商务谈判,风格差异,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英) 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2] (美) 帕伊著《谈判作风》.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3]Bell, David and Howard Raiff《aMarginal Value and Intrinsic Risk Aversion》.arvardU niversityP ress

风格差异 篇2

1.1多民族特征的创作风格

不同的地域在声乐风格上的表现也不同,在高原和平原地域中,民族声乐的创作风格总体上呈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特征。既有大的地域上的总体风格,也有局部地域内不同的声乐创作风格。还有不同民族的民族特色与民族内不同的地域风格。高原和平原地区的民族声乐在创作上因为受到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语言特点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包括在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方面的影响,使得高原和平原地区的民族声乐创作风格既呈现出相互融合的一面,又表现出相互并存的特征。

1.2创作内容和创作形式的民族元素

民族声乐作品和其他声乐作品的区别在于,民族声乐的感染力和向心力更强,更能触动听众内心的感受,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声乐作品中带有鲜明的民族元素。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有一大部分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还有一些是由传统的民歌改编的。另外一些是根据诗词谱曲所创作的。比如由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的民族声乐作品《兰花花》,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孟姜女》和《牛郎织女》等民族声乐艺术作品。

1.3创作的手法和创作技巧具有民族特色

风格差异 篇3

民间派私募就像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学历水平、出身等比不上敌军将领,但经过多年的战争考验,形成了敏锐的判断力和自成体系的战略战术,使得他在战场上屡占先机。

在靠业绩说话的投资战场,没有“科班”背景的民间派私募,也有大施拳脚的机会。这些出身于各行各业的民间派私募基金经理,并不逊于公募基金和券商派。他们在投资战场上驰骋纵横多年,不时有“黑马”脱颖而出。

根据《投资者报》统计,目前共有113只民间派私募产品,占到成立满一年的840余只阳光私募产品的13%,今年以来平均回报率-1%,与同期大盘基本持平。

投资经历丰富

民间派成员各具特色,行业出身三教九流。他们的学历水平总体比不上公募派和券商派,但《投资者报》记者发现一个特点,不少民间派私募经理较早试水证券投资,投资经历丰富。

比如深圳林园投资的林园,从1989年就开始接触股票,以8000元资金进入股市,到1992年,资产变成1000万元。

广州长金投资的郑晓军是上世紀90年代初入市,也有近20年的投资经历。

其他诸如天津博弘数君的刘宏、成都鼎陶朱辉投资的段焰伟、深圳同威投资的李驰等,投资经历都在15年以上。这些人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与发展,经受了多轮牛熊转换的考验,对中国市场运行特征具有深刻认识,同时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业绩相对平稳的民间派私募经理十有八九都有做实业的经历,在选择优秀上市公司方面,有其他派系成员无法比拟的优势。

比如郑晓军早年从事实业投资与贸易,曾经在生物医药、电力、连锁等多个领域摸爬滚打数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他还是广州金誉实业投资集团公司的控股股东,旗下控股广州智光电器以及包括电力、制造等行业在内的多家企业。正是这些经历,让郑晓军形成独特的“漏斗式”选股方法。

再如刘宏,南开大学化学系硕士,于1994年创办了深圳新德利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数字化财经信息服务提供商,并成功树立了国内证券信息电子化的行业标准,其主营业务后来演化成了股票软件上人们常用的“F10”。

1996年,刘宏在上海又成立了上海新德利信息技术公司,并领导开发了国内最早的程序化交易系统。现在则进军私募业,担任博弘数君(天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他对信息服务业的理解入木三分。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业绩经常波动很大,这群人就是民间派中“草根私募”,他们不仅没有“科班”的出身,也没有实业管理的经验,完全是“白手起家”。如深圳中睿合银投资的刘睿,曾是国家围棋队的专业选手,后专注于投资。

操作风格迥异

民间派私募中,不同的出身也给投资风格打上不同的烙印。实业出身的私募中,偏价值投资的多一些;“草根”私募中则是技术派多一些。

在《投资者报》记者所接触过的民间派私募中,深圳铭远投资的王志忠是贯彻价值投资最彻底的一位,他曾有过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我选好个股后,就放在那里,只要大环境不出现变化,无论涨跌如何,没到预设的范围,就不管它,我会花大量时间去上市公司调研。”在今年1月份的一次采访中,王志忠表现得很悠闲。

就在采访王志忠的当天晚上,记者还见到了深圳的一位券商派私募经理,他则一脸疲惫,除了白天盯盘,晚上还要复盘,夜里还得盯着欧美等海外股市情况。

由于坚持价值投资,王志忠管理的产品在成立初期不显山不露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效逐渐显露,自2009年起,因不断有管理的产品业绩领先,亦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

深圳明达投资的刘明达也是做实业出身,同样推崇价值投资,并称“价值路径让人着迷”。其管理业绩同样有目共睹,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3日的,刘明达管理的产品成立以来以总回报246%的成绩位列民间派私募产品之首。

相较而言,“草根私募”操作手法激进,大多通过精选个股、波段操作来获取收益,讲求快进快出,从而实现净值滚动增长,但这样的操作方式容易造成业绩“过山车”。

例如南京世通的常士杉,推崇的投资理念为“价格为先、波段操作”,去年96%的年收益让众多私募同行为之侧目,但这样的成绩与去年的中小盘股行情也是分不开的。“轻股指、重个股”是去年投资的主基调,个股机会层出不穷,稀土永磁、新能源锂电池、生物医药、亚运概念等板块连续飙升。这非常对交易型投资者的胃口。

但是,短短半年后,常士杉管理的产品业绩突然大幅下滑。据Wind数据,最近1个月,“世通8期”的回报率在民间派私募产品中垫底;在所有阳光私募产品中,位列倒数11名。在今年以来回报率排名中,“世通8期”以-4.13%位居民间派私募的后30名内。

“股市顽童”叶飞垫底

今年前4个月,上证股指屡次进攻3000点失利,4月干脆掉头向下,如今已跌至2800点之下,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基金收益率都很难看。

近一个月,民间派私募收益率大多数为负,有业绩公布的87只产品中,获得正收益的仅有17只,有80%产品为负收益。

今年以来的投资回报率也同样不理想,平均为-1%,且相互差距不小。刘宏管理的博弘定向以34.49%的回报率在民间派私募中独领风骚;第二名深圳利升锐华黄国海管理的利升1期为20.45%,比刘宏低14个百分点;第三名上海泽熙投资徐翔管理的泽熙瑞金1号为12.6%。

最后一名是倚天投资叶飞管理的天星2号,回报率为-23.79%,与刘宏相差58.28%。履历显示,叶飞是比较典型的“草根私募”,1994年以2万元起家,开始涉足证券市场,多次参加各类炒股大赛,擅长中短线操作,喜欢追逐板块热点,有“股市顽童”之称。

刍议学生思维风格差异的教学处理 篇4

目前,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首先借助有关理论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学生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由于每个学生因其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环境不同, 必然有着不同的知识与经验, 显然就必须特别重视学生的个体特殊性.而思维是认知过程的主要心理活动, 是个体认知特性的核心.因此可以肯定地说, 要想全面深入了解和解释学生的个别差异, 就不能无视其在思维风格 (thinking styles) 方面上的差异.事实上, 思维风格理论已成为解释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理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思维风格, 就很难真正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思维风格为认识和揭示个体差异提供了一个认识框架, 它能从更深层次上告诉我们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个别差异.因此, 研究、分析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2 思维风格的差异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具体而言, 在高中阶段, 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达一定的水平,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特点.从思维的方式来看, 有些学生喜欢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来把握, 故可称为整体型思维风格.而有些学生喜欢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个别部分或属性, 再分层累进思考, 故可称为分析型思维风格.

具有整体型思维风格的学生, 其思维风格往往与感知风格中的场依存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他们较多地采用整体性认知, 对需要整体把握的数学学习材料较感兴趣.喜欢把数学知识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方面联合成为整体进行思考, 综合能力较强.但有时凭直觉, 进行模糊的、笼统的整体性思维, 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就容易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而且有分析型思维风格的学生, 其思维风格往往与感知风格中的场独立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他们对分析性的数学学习材料较感兴趣, 善于在脑中把认识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 来逐一加以思考, 分析能力较强.对数学知识的成因、原理的理解深入透彻, 但有时会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显然, 分析型思维风格和整体型思维风格的学生, 各有所长.但两者事实上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只分析, 不见整体, 就犹如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反之, 只见整体, 不进行分析, 就犹如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众所周知, 数学学科有“综合性”的特点, 即数学各知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此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整体综合能力对学好数学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教学策略, 来培养学生的分析技能和整体综合技能, 使两种类型的学生都能扬长补短.

3 思维风格的差异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3.1 根据不同的思维风格采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处理方法

思维风格的不同, 必然会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路径差异.不同的路径是与个体的思维风格相对应的.这种“对应”意味着“匹配”, 也意味着更容易、效率高, 因而是最佳的.所以, 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 不能仅有一种呈现方式、一样的结论得出过程, 而应有多套的方案, 以供教学中针对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选用.

例如在新课程必修 (3) 中的算法教学中, 在进行算法的顺序、条件分支及循环三种结构的教学时, 教材是由易到难, 逐层深入.而循环结构是算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教师往往注意分散难点, 做到循序渐进.例如在算法教学的初始时就开始渗透一点循环结构的知识;而在教循环结构时, 也可以从简单的循环为例, 一点点增加难度;到了教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时, 再逐步加深.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对分析型思维风格的学生是有利的, 而对于整体型思维风格的学生来说, 由于其分析能力相比较而言处于劣势, 所以在算法内容开始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步履难艰.

鉴于以上情况, 教师除了加强对整体型思维风格的学生进行分析能力培养的同时, 更应从知识的整体性方面进行教学指导以利于他们的发展.首先, 算法的教学重点在于体现算法的思想——程序化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从程序化思想的高度去认识算法;其次, 要注意函数思想在循环结构中的作用,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 具有很强的包摄性, 既可以利用算法来解决函数值的计算问题, 也可以利用函数观点来理解算法问题, 在理解循环结构中, 函数观点起了很大作用, 从而加深对算法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吸纳;此外, 算法除了作为数学3的内容之外, 其思想还应渗透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比如在数学2的解析几何初步中, 把利用公式计算的几何问题进行分步求解, 其中就蕴涵着程序化解题思想.因而在数学1、数学2中的教学中, 应当注意逐步渗透算法思想, 让学生初步体会程序化解题的方法, 为数学3的算法教学做好铺垫.同时, 在算法内容之后的教学中, 也应对涉及到算法思想的内容进行及时地归纳和复习.

3.2 思维能力的完善应成为教学焦点之一

如上所述, 尽管两种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别, 却又密切相关, 可以有偏好、突出, 但不应有明显的缺陷.从不同的思维风格出发, 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技能与综合技能.为了让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师可以提供两种学习策略:一种是先分析后综合, 即先将复杂的热点问题分解为几个部分, 分别进行分析研究, 在理解各部分的内容后, 再综合概括, 将各部分一一贯之、联成一体;另一种是先综合后分析, 即先将热点问题作为一个整体, 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综合性特点, 然后再对各个部分进行深刻、透彻地分析.

如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 应注意各种切合不同思维风格的思路的展示, 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经历多种思维的锻炼, 培养学生完整的思维能力.

例 设O点在△ABC内部, 且有ΟA+2ΟB+3ΟC=0, 问△ABC的面积与△AOC的面积之比为多少?

解法1 如图1, 设D, E分别 是A C, B C边的中点, 则

ΟA+ΟC=2ΟD2 (ΟB+ΟC) =4ΟEΟA+2ΟB+3ΟC=2 (ΟD+2ΟE) =0.

ΟDΟE共线, 则可得答案为3.

解法2 如图2, 延长OBB′, 使ΟB=2ΟB, 延长OCC′, 使ΟC=3ΟC.则有ΟA+ΟB+ΟC=0, 于是点O就成为△ABC′的重心.利用此关键条件即可得正确答案.

解法3 设A为坐标原点, B (x1, y1) , C (x2, y2) , O (x3, y3) , ∠BAC=θ, 则

SBAC=12|AB||AC|sinθ=12|AB||AC|1-cosθ=12|AB||AC|1- (ABAC|AB||AC|) 2=12|AB|2|AC|2- (ABAC) 2=12 (x12+y12) (x22+y22) - (x1x2+y1y2) 2=12|x1y2-x2y1|.

而由ΟA+2ΟB+3ΟC=0, 可得

6x3=2x1+3x26y3=2y1+3y2SAΟC=12|x2y3-x3y2|=12|x22y1+3y26-2x1+3x26y2|=16|x1y2-x2y1|.

故有SABCSAOC=3.

在解题中可以利用解法1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深化相关知识;利用解法2和解法3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提高认识的深刻性.甚至可以把这些特殊的数学问题“一般化”, 以挖掘数学内涵, 可得到若干相关结论, 此处不再展开.

另外, 还应注意选题要多样化.既要有适宜整体思维 (如函数定义域及解析式的求解、数列通项的探求、代数换元法的使用等) 的试题, 以利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的全面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的发展, 提高解题技巧;也要有适宜分步思考的题目 (如不等式的证明、曲线轨迹的探求、参数问题的讨论等) , 以利于学生认识并强化思维层进性、严密性, 提高问题处理的准确性.

3.3 利用学生共同体促进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交流互补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 认识并非纯粹的个人行为, 而必定是有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评与反思, 并由此而得到不断改进的过程.个体之间的协作、互动, 符合学生的追求交往、被承认、表达的需要.因此, 要营造利于学生交流的课堂氛围.

在教师的参与下, 学生共同学习的情况下, 将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内或小组间的自学、互学、互问、互查, 从而达到互补的效果.这种互补作用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学习的推动力称为团体动力.该模式正是运用这一原理, 通过组织恰当的小组活动, 让学生相互启发, 相互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从而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多元化的课堂结构.

除了利用课堂的讨论、合作, 课余、自习的自由交流外, 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中, 从课题确定、方案设计与实施都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为学生的相互交流提供时间与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在非固定、未知的前提下进行问题的发现、表征、分析与解决, 必须全面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需要更为全面的能力, 为学生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平台.因此, 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而人教版必修1-5中仅“探究与发现”型栏目就有7处, 而“探究”形式的旁注始终伴随教材始终, 这无疑为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当然, 以上是笔者对于学生思维风格差异的一些浅显研究.由于此内容涉及到相关心理学的诸多知识, 并且对高中数学学科的相关影响尚不明确, 故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郑毓信, 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风格差异 篇5

考试课程及科目:外国电影文学欣赏

考试时间:2011年11月

学生姓名:余冬娣学号:20092030

院系班级:计信院计科083班

考试类型及题目:从《忠犬八公的故事》看日美电影叙事风格差异

从《忠犬八公的故事》看日美电影叙事风格差异

摘要:日本的电影文化从1896年引进迄今,已有大概110多年的历史。而这个在军事上、经济上曾经为夺取利益而不惜强权牺牲人道的国家,依然拥有着她本身传统的艺术审美和文化风俗,这使得她在电影风格的表现上呈现婉约化、纤细化。而作为东亚最早掌握电影拍摄技术的国家,她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固定镜头视角。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美国社会越来越按多元文化而分解,好莱坞实行了一种全面开花的大吹大擂的销售策略推销其耗费巨资拍摄的影片。在全球的电影市场上,它的成功就在于它掌握了诸种风格模式,这些风格模式代表美国的艺术特性,但很少展现当代社会生活的思想,却适宜世界各地的广大观众。

关键词:电影 叙事风格 《忠犬八公》

时光回落,总有那么一个故事,会在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开始……

忠犬八公物语八公的故事原型来自日本,它是日本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忠犬,它由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野英三郎驯养,每天八公都会接送教授上下班,1925年5月,上野教授去世,八公依然每天去车站等候主人的归来,直到它死去,“忠犬”的美誉名不虚传。

1983年,日本以八公的故事为原型拍出《八公犬物语》,09年美国翻拍为 《忠犬八公的故事》,两部影片的编剧都是新藤兼人。新旧两部片子拿来比较,老版的显然更加舒缓、沉静,但在某些情节处理上并不圆满;新版的则在温情的同时更多份活泼,而且在细节的处理上更胜一筹。

日本版版更加注重对家庭、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呈现,比如拜年时的说唱、教授的葬礼等。在八公与教授的关系处理上,并没有用两者的动作上的亲密来表现,而是更多地将两者的关系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中,比如教授带上八公去逛街,在这条街上,商铺的叫卖、邻里们互相的问候等对日常生活的呈现都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与平凡,而且符合东方含蓄的审美习惯。又如教授为八公捉虱子,而后与它共浴,极富生活情趣。

日本版中,有教授去世后八公在灵堂上哀号以及拉断锁链追逐灵车的情节。这一情节可以理解为八公对它与教授间的情感的释放,场面感人至深,但问题是这一情节显得仅仅为煽情而刻意为之,从剧情结构来看它失去了合理性,因为既然八公已经知道教授去世并被埋葬了,那它也就没有了守候火车站的必要,为了显示它的忠诚,它完全可以去守陵墓。这一情节并没有出现在新版中,所以美国版中为显示八公忠诚而设置的等候就显得合情合理,而且使感情慢慢积淀,最终在八公在等待中死去的而达到高潮。

美国版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也就是将生活中老人与爱犬的那些点滴作为主轴。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却多了一份真实,使人一下子就融入影片之中。而且,就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心亦更容易随着故事的展开而跌宕起伏。同时,影片将其他方面的细节也处理得非常细致。在我们看到一家餐厅的男女老板先后给八公食物、而叮嘱其不要告诉对方的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其他如小镇车站站长、卖热狗的小贩、附近商店的老板娘,都为这个人狗故事的发展贡献了相当分量的催泪效果。这一切,都煽情得如此适宜,而没有一丝做作之感。

美国版忠犬八公的故事整部影片,也出奇的干净,不留半点多余的矫情。即使是对于教授的妻子不接受八公,我们也明白,哪位女人愿意自己丈夫的心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呢?只是,妻子会因为悲伤而离开。却不知,八公,那条捡回家的狗,一守便是九年。我们看到,影片中,时常会穿插黑白的镜头,借以八公的视角,讲述整个人间。

即便是翻拍,电影却成功将情感嫁接。恰到好处的音乐、点到即止的画面,却直达人心最深处,将我们的情绪顿时唤醒。亦就在被唤醒的那一刻,音乐再次响起,只见到一位男孩牵着属于他的天使--另一只八公,于铁路道上,渐行渐远。

忠犬八公的故事美国版版有突出的几点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八公具备了更多的人性色彩,同时也展现了西方人将狗作为家庭一员的普遍看法。首先是,用黑白影像展现八公的视角,这些部分并不多,但是却为影片的风格和八公的塑造增色不少。主人生前,八公的视角活泼可爱,而且黑白与彩色相得益彰,将生活中的情趣完整的展现出来;主人去世后,八公眼中黑白的世界则增添了几分悲情,也契合了后半部分深情沉的风格。其次,增多了人狗之间动作的交流。理查·基尔每一次出现,八公都会兴奋地扑向他,相比之下,旧版里的八公沉静的多。人狗之间动作的交流,使得影片在前半部分更加活泼,这与后半部分的深沉形成对比,使前后剧情更具张力。而且这样的处理也符合好莱坞动物题材影片一贯的传统,诸如《马利与我》、《101真犬》、《猫狗大战》、《我为玛丽狂》、《超狗任务》等等影片中,狗都那么爱折腾,这也反映了好莱坞此类影片活泼的风格。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增加了狗狗捡球的情节设置,这个细节设计的相当好。开始时八公从来不去捡球,一则表现了它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二来展现了教授将八公看作是家人而非摇尾讨食的宠物,这样使得两者间无法言说的感人关系具备了合理性。而且,并不单单局限于此,这一情节的设置还为八公的“预感”作足了铺垫。教授临死前准备去上班,而八公仿佛预感到了什么,它表现异常,叼起小球要与教授玩自己不感兴趣的捡球游戏。当我们看到教授去世才猛然发现,八公异常的举动背后是不舍的至深情感。

类似于《忠犬八公的故事》这样表现人与动物间情感的电影有很多,日本的此类电影通常会注重表现人与动物的亲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呈现主要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表现。美国的此类影片常常活泼热闹,侧重去表现猫、狗等作为动物的可爱的一面,所以常常会发现在美国的这类影片中,动物完全可以置换为一个年幼的孩子,比如《马利与我》,把马利置换成一个年幼的捣蛋鬼也非不可,同样,《小鬼当家》也可以成为《小狗/小猫当家》,因为这些影片所遵循的通过一系列的误会、巧合制造娱乐性的方式是相同的。这两部都是感人肺腑的情感电影,它没有以往好莱坞的那样大手笔、大制作、大阵容、大画面的创作手法,它有的只是那一份温馨与感动、悲凉与犀利的情感,上演了一部人狗情未了、感人至深的情感影片。由其在美国版的《忠犬八公的故事》导演加入了一种以动物的视角来拍摄八公犬的内心情感,可堪称为一部佳作影片。使每一位看过此片的观众都为之催然泪下,而发人深思。它之所以能感动无数观众,是那份人和动物的深厚感情,就感情便是忠诚。正如影片里所讲的那样:对亲人、对所爱之人的一份始终不渝的忠诚。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解析 篇6

[关键词] 商务谈判 谈判风格 文化解析

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 对外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国家,两国的商务往来也越来越多,贸易数额与日俱增,中美贸易亦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贸易往来,就必然有商业谈判,但中美双方在谈判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却是不同的,这种风格上的差异深深地根植于各自的文化之中,是由于双方的谈判者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成的,有时谈判双方虽然都抱有诚意, 但最终还是不能取得任何积极的结果。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中美方谈判者更好地互相了解,从而尽可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使双方的贸易沿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中美商务谈判在风格上的主要差异

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双方表现了了不同的风格。这种不同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谈判策略、谈判决策、谈判目标的差异上。

在谈判策略上,中方代表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中方谈判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这种“先谈原则, 后谈细节”的谈判策略是中国的谈判方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安冬风:2006)。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由事实而非概念构成的,所以他们不会过于相信纯理性的东西。谈判过程中他们重具体胜于整体,谈判一开始就直奔正题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总体原则可有可无,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

在谈判决策上,中国人决策通常是集体协商的结果,一般说来避免个人做出决定。中国的谈判小组在谈判之前、谈判当中,以及谈判之后通常都要交换意见以协调整个小组的行动。当对方的提议超出中方代表的权限范围时他们还要请示上级,需要报请上级领导同意或集体讨论。在美国,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做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他们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直接对谈判的议题做出决策。

在谈判目标上,中方谈判者特别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对他们来说,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如果谈判中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交易常会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订合同实现经济益。对于美方来说,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订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他们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

二、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解析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各自的文化之中,是由于双方的谈判者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成的。

文化是由人们的顯型和隐型的行为组成,是人们群体行为规则的综合体。被称作“文化实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是文化的基石。荷兰从事跨文化研究的专家Greet Hofsted(1991)曾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和“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正是他这种“心灵软件”、“集体程序”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依据来评价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动、观点、风俗, 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跨文化研究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是个人或群体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是最深层的文化(Michael Prosser,1978)。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贾玉新,2004)。为了确定文化的核心价值,Walker, D. E. and walker T.(2000)概括归纳出了文化的十个主要方面。本文将从其中三个核心的方面来解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差异、商务谈判决策的差异和商务谈判目标差异的影响:(1)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Thinking:linear and systemic);(2)权利差距:高权力差距型文化和低权力差距型文化(Power distance:high power distance and low power distance);(3)文化取向: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通过对中美不同文化差异的探究,揭示出中美商务谈判过程中谈判风格的本质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1.谈判策略的差异与思维方式

中美谈判策略的差异是由各自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综合性思维和线性思维。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周初期的《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综合性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进一步发展了综合性思维模式。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都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连通的整体。后历经两汉的宇宙论、魏晋玄学、隋唐佛教的本体论和宋明理学体系,综合性思维渐已成为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之一(连淑能, 2002)。受其影响,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即将宇宙视为一个整体,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谈判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谈原则,后谈细节”,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

美国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西方哲学对世界的构成问题是从元素论起步的。水、火和空气等多曾被视为宇宙的构成物。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后,伊壁鸠鲁和卢克来修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建立了西方古代宇宙观的中心学说。原子论学说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对元素、结构和形式分析的注重,是其线性思维方法的体现。15世纪下半叶后,以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事物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此后,笛卡儿明确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把“主客二分”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开创了西方近代哲学。线性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的线性思维方式也就成了是美国人思维的特征之一。由于受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美国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2.谈判决策的差异与权力差距文化

不同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high power distance),即人与人之间由于阅历、职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人们比较看重地位的差别,以及自己在上下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时刻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国文化着眼于伦理本位,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为儒家思想滋生和成长造就了丰沃的土壤。这是因为农业文明对土地的依赖加强了个人对家族的依赖,使得血缘关系进一步巩固。而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集体(家族)是一种立体状的等级结构。其中,父对子,长对幼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在他们之间不存在所谓的平等。具有先验性和等级性的血缘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也无法摆脱和超越的。建立于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儒家学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孔子思想的影响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有某种程度的盛行, 并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总的说来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包括商务谈判中缺乏自主权或自主权不高的情形。中方谈判组成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事,最后的决定通常由未参加谈判的上级做出。

美国文化属于低权力差距型文化(low power distance)。在美国受平等观念的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是呈横向状态的,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谈判人员之间是业务横向 (平等) 关系。他们不拘礼节, 平等相待, 对正统的商务礼仪、客套、座次等关注较少。美国文化中的平等观念深深扎根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基。古希腊商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迅速解体而为新型的利益关系“契约”所取代。契约关系的建立意味在此关系中人人平等,因为契约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保护商业经济的正常秩序,从而使商业真正按照经济规律运转。同时,随着建立在平等和契约基础上的古希腊民主制的城邦制国家的确立,服从权威被公民民主政治所代替。社会组织的变化标志着社会组织结构不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而是人人平等。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把“自由”、“生存”和“追求幸福”视为人与生俱来的人人平等享有的三大权利,人人平等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体现。由于人人平等,加上又有各种法律肯定和保障每个人的合法的权益,造就了美国人的强烈而突出的个体意识。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人们以个人自我的实现视为人生的第一要则,形成了追求人生意义的价值张力,他们崇尚自由、平等、竞争。谈判时美方突出个人的作用,往往会指定某个人全权负责谈判,有其负责制定必要的决策和完成必要的任务,同时行使其相应的权利,在其职权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

3.谈判目标的差异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取向

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的差异是理解中美双方谈判目标差异的关键。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与儒家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中心。“仁”指人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二人,从人从二。其目的是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合。要达到“仁”,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和集体溶为一体。“礼”是行为的尺子,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人的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从而使社会达到和合,达到“仁”。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因此,中美谈判中,中方对“关系”的培养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西方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是个体,基督徒主张为了个体而牺牲“类”。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每个人都是单独地、直接地面对上帝。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源泉(朱永涛, 2002)。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从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大陆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的。新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历史根源。而后的美国革命、西进运动、工业革命及多次的移民浪潮加强了这种个人主义的传统。可以说,无论美国历史还是当代美国社会,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也存在着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认同,但这是处于自己的选择,是有自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且是以自己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美国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的内容,签订合同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三、启示

谈判风格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要想的中美商务谈判中处于主动,并最终取得谈判的成功,就必须认真研究双方谈判风格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 文化差异。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双方代表首先要了解他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学会鉴别、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随时准备以两种不同的文化波段进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要拚弃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尊重异国文化和传统风俗。商务谈判中切记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 接受并尊重他们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另外,在谈判中要建立跨文化的谈判意识,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使自己的谈判风格和策略适应对方的文化诉求。

参考文献:

[1]安冬风: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457):25-26

[2]Hofstede,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Mind [M].McGraw-Hill.,1991

[3]Prosser, M. The Cultural Dialogue: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Houghton Mifflin Co., 1978

[4]賈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Walker, D.E. and walker, T. Doing Business internationally: the Guide to Cross-cultural Success [M]. McGraw-Hill., 2000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43-49

认知风格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篇7

维特金的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场独立型-依存型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其差异是一个连续系列,呈常态分布, 大多数人处于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之间。个体的场独立性会随年龄而改变,在8-15岁之间,场独立性有显著及连续增加的趋势,15岁之后,趋向于平稳(Witkin et al,1967)。这可能是由于大脑左右脑功能分化已经完成的原因。已经证明对儿童进行艺术、音乐和体育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场独立性水平,对成人的训练则未见研究。两种认知方式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在不同的场合下各有优势。

目前广泛采用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s Test)来评定个体的场依存型-场独立类型。测验时,要求被试迅速地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简单的图形。场独立性的人能排除背景因素的干扰,从复杂图形中迅速、容易地知觉到指定的简单图形,而场依存性的人完成该项任务则较为困难。早期的EFT只用于测量知觉辨析能力,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知觉辨析 (disembedding)能力,与非知觉辨析能力有很大的相关性,于是这个测验也应用于心智认知方式的差异区分中。以下是常见的测验图形题目:

认知方式的差异影响着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比如思维, 问题解决,人际交往等。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具有场独立性的学习者通常以内在动机为主,对学习材料本身感兴趣,而场依存者则较依赖外部反馈,当受到批评或打击时,学习成绩容易下降。在学习策略方面,曾经有研究者使用传统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场依存性者和场独立性者的差异,研究发现场独立型学习者的学习曲线是折线型的,在概念假设形成之前进步不大,在概念假设确定之后举一反三,飞跃发展。而场依存型学习者的学习曲线是渐进的,显示出逐步归纳的特点。这表明两种认知方式的学习者倾向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二、偏爱不同的教学模式

Schwen(1970)研究发现,在“大步子”式教学模式中, 场独立性者学习效果更好,在“小步子”式教学模式中,两者的学习效果没有差异。Abraham(1985)曾发现场独立的学习者在演绎法的课堂中表现较好。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场依存性倾向的学习者一般对客观事物较感兴趣,喜欢合群。对他人富有同情心,移情程度较高,善于交际,善于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在交际过程中下意识地习得语言。具有场独立性倾向的学习者由于以分析见长,善于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形式,自然地借助课堂或其他正规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或掌握目的语(Brown1987;王初明,1997)。因为场依存性的人具有较熟练的社交技能,因而能更经常地同第二语言的讲话者接触,因此得到了更多的语言输入;而场独立性的人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语法规则。

通过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偏好,这就决定了外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一致,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匹配,创设适合不同认知风格学生学习的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风格。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认识到:受不同认知方式局限性的制约,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语言输入的感受度并不一致,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以阅读为例,同样的文章,有的学生容易留意到英汉句子结构的不同,有的更多注意词语的搭配和有趣的表达。教师应该自觉引导学生,使其注意力集中在容易忽视的地方,逐步锻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另一方面,由于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有偏好,所以应该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比如,交际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语法讲解也不一定毫无用处。由于大多数人都既具有一定的场依赖性又有一定的场独立性,所以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 并侧重某种方法比单一教学方法效果好。

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的风格差异 篇8

流行歌曲多产生于城市, 有着鲜明的时代性, 易于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发展中趋向国际化, 又有着明显的商业特征。流行歌曲作为一种音乐形式, 不仅传递着许多音乐方面的信息, 又是一种传递人们感情的艺术形式。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文化, 甚至思想, 它既丰富了人们的艺术视野, 又开拓了艺术领域的广泛天地。

1 港台与内地流行歌曲的不同发展轨迹

每一种文艺形式, 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流行歌曲有着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 依据歌曲风格的变化, 及社会制度的变革、意识形态的转变, 我国流行歌曲发展轨迹, 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1 中国早期的流行歌曲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这个时期流行歌曲的中心在上海, 流行歌曲多见于电影歌曲、舞厅音乐。

歌曲中装饰音、上下滑音多见, 格调婉转轻柔, 甜美松弛, 演唱有风格抒情、俏丽等特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如周璇、袁美云等。这一时期中国无论港台内地流行歌曲的中心都是在上海。

1.2 第二个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七十年代末) 从这一时期开始, 内地与港台的流行歌坛出现了很大的不同。

内地:本时期中国内地基本禁唱流行歌曲。早期的流行歌唱被认为是“靡靡之音”、“黄色歌曲”而被扫地出门。当时在内地多唱一些群众歌曲、外国歌曲和一些民歌。

港台:流行歌曲在港台继续发展。当时旧上海的很多歌星、作曲家转移到香港发展, 这一时期港台歌曲的发展与上海时期有一定的相承关系。这一时期港台涌现出的歌星有姚莉、潘秀婷等。

1.3 第三个时期 (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

内地:这一时期, 内地流行歌曲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思想、文化、视野等各方面发生极大变化, 流行歌曲也随之而变, 新作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 并得到广泛传唱。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太阳岛上》等, 当时著名歌手有李谷一、朱明瑛等。其音乐风格总体来说, 基本沿袭了抒情歌曲的正统唱法。到八十年代中后期, 电视开始普及, 各种晚会、歌曲大赛等极大推动了流行歌曲的传播, 内地流行歌曲有了长足发展, 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让世界充满爱》、《妈妈的吻》等。另外, 港台歌曲也不断输入内地, 如邓丽君的歌曲。

港台方面:港台流行歌坛继续繁荣发展, 其中, 香港影视歌曲非常流行。如《万里长城永不倒》等被广为传唱, 粤语流行歌曲也得到很大发展, 在这一时期, 台湾流行歌曲事业则发展更为迅猛。台湾流行歌曲初期很少原创, 多翻唱上海、香港时期的老歌, 后来新作也不断出现, 如侯德健的《酒干倘卖无》等。这一时期台湾的著名歌星有凤飞飞、陈丽兰及后来的费玉清、苏芮等。台湾这一时期校园歌曲也发展迅速, 其中《乡间的小路》、《童年》等校园歌唱流行很广泛。侯德健、罗大佑等人是台湾校园歌曲的代表人物。

1.4 第四个时期 (九十年代中期至今) 这个时期, 世界及中国的

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 互联网、手机、MTV、电脑科技等纷纷介入人们的生活, 内地音像制作业也逐渐摆脱了单一的国营模式, 逐步多元化。内地、香港、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 流行歌曲不断相互交流、借鉴、影响, 呈现多元纷呈, 而不必划出明显的分水岭。各种流派、各类歌手、各种演出不胜枚举。歌曲特点丰富多彩。内地孙悦的一曲《祝你平安》清新自然, 韩红的《家乡》宽广流畅, 老狼的校园民歌《同桌的你》朗朗上口等风格各异, 不胜枚举。港台如周杰伦的《双截棍》近于说唱的表演倾倒无数年轻歌迷, 台湾“小虎队”的热情组合掀起歌舞组合潮流。

2 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的差异

流行歌曲既然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必然受着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由于内地和港台经济文化的差异, 其流行歌曲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区别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歌词题材不同歌词从来都是表达着一种思想, 表达着创作者及他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思想。

内地和港台由于社会制度不同, 其思想倾向也不同, 所以其歌词差异较大。

内地歌词;从思想性角度来看, 多重视“弘扬主旋律”, 坚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如《你是这样的人》、《好大一颗树》等。从题材范围角度看, 内地歌曲题材极为广泛, 包括整个世界整个生活, 一草一木, 喜怒哀乐都可入歌, 这源于歌词作者们来自各行各业, 善于用心发现生活, 从多方位多角度诠释和演译生活。如《爱的奉献》讴歌了美好的道德情操;《春天的故事》描写了领袖的丰功伟绩;《小白杨》表达的是军旅战士的崇高。内地歌词也同样歌唱永恒的爱情, 而表达爱情的模式、风格十分丰富。

港台歌词:从思想性角度来看, 其价值观、道德观与内地有所不同, 很多歌词推崇自由、强调自我, 如《潇洒走一回》、《笑红尘》宣传潇洒走人生思想, 《把悲伤留给自己》孤独、惆怅的情感基调迷漫;从题材范围看, 爱情题材是港台歌词最主要的题材, 受到大中学生和社会青年的喜爱。

2.2 旋律风格不同

内地:内地流行歌曲通常旋律气势开阔, 深情婉转, 或粗犷奔放或灵巧俏皮, 风格多样, 性格突出, 经典作品很多。如《黄土高坡》汲取了我国北方音乐的巨大能量, 充满阳刚之气。另外还有许多不同风格的歌曲, 如刘欢的奔放洒脱的《好汉歌》, 李娜的情真意切的《好人一生平安》等, 宋祖英的《辣妹子》俏皮热辣等, 不胜枚举。

港台:港台流行歌曲的旋律总的来说, 偏向于浪漫、随意、轻松、倾诉性强等特点, 如80年代初的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等, 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 带给当时内地的人们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又如姜良恒的《再回首》, 如倾如诉, 娓娓道来。

2.3 演唱技巧和风格

内地:初期基本沿袭了抒情歌曲的传统唱法, 具有清新质朴的特点。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太阳岛上》等。后来李谷一率先突破, 大胆创新, 灵活运用气息, 真假声结合, 亲切甜美, 令人耳目一新。代表作有《乡恋》、《绒花》等受到人们热烈欢迎。到八十年代许多歌手的演唱有模仿港台地区的痕迹。如程琳的演唱轻柔甜美, 代表作如《风雨兼程》、《酒干倘卖无》等。九十年代内地歌手的演唱已摆脱了港台地区的束傅, 又吸收了欧美歌手的技巧方法, 融入自己的理解, 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如毛阿敏的演唱成熟稳重而深情, 同时又气势磅礴, 气息声音的控制收如又精细, 对歌曲的把握准确, 经典作品比比皆是, 如《思念》、《同一首歌》等。不过, 另外也有一些歌手演唱缺乏专业训练, 没有底气, 庸俗肤浅。

港台:港台歌手的演唱技巧也比较丰富。前期演唱较自由, 甜美、婉转, 以邓丽君为代表。经过不断发展, 流行歌曲的风格特征日趋多种多样, 性格鲜明各异。总体来说, 港台歌手的演唱气息运用较多, 声线收放随心所欲, 洒脱自由。歌中带舞的表演风格也很流行, 又有几人组合式的演唱也较为常见, 如代表《像雾像雨又像风》、周杰伦的《双节棍》、小虎队组合等。港台乐坛强调“包装制作”, 有些歌手未经过扎实的演唱技巧训练, 因而缺乏深层的演唱功力, 这种现象, 不但港台有之, 现在同样也充斥于内在流行歌坛上。

2.4 运作方式不同

内地:从流行歌曲的创作方面看, 内地的词曲作者很多是国家或地区文艺单位的文艺工作者, 也有各行各业的工人、教师、农民、新闻工作者等。创作者多把歌曲创作看作是一种严肃的文学, 一种高雅的艺术, 用心去体验、创作, 注重立意的创新, 语言的锤炼, 旋律的意境, 有较强的对艺术的执著专一精神。现在也有许多自由作家, 他们也运用各种创作方法, 创作了了大量优秀的风格各异的作品。

从市场角度看, 内地早期流行歌曲多为一些歌舞团歌手演唱, 并未推向市场。随着时代的前进, 流行歌曲逐步被推向市场, 被赋予商品化特性。音像制作业也逐渐摆脱了单一的国营计划经济模式, 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 出现了一大批由内地音像公司制作推出的新偶像。九十年代后内地音像企业又出现许多新的变化, 重新规划各自的生产流程, 重视培养自己的专属歌手和制作人。唱片公司对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属性的认识及相应的操作程序的掌握有了很大的提升。

港台:港台流行歌曲的主流是商业化方式, 其娱乐功能明显。出于商业原因, 港台流行歌曲创作多呈现流水线的生产方式。音像公司为适应市场赚取更大利润, 让音乐人为各阶层听众量身定作作品, 迎合当代人心理。其创作者集中, 作品产量很高, 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要题材, 十分贴近当代都市青少年的心态。其音乐作品佳作倍出, 一片繁荣, 但总体来说, 内容风格较为单一空虚, 文化底蕴相对少一些。另外, 唱片公司的音像制作日益更加精细重视包装、宣传竭力推销其音乐产品, 满足大众的欣赏喜好。

3 形成差别的原因

上文中简述了港台歌曲与内地歌曲的区别, 现在我们再来浅析一下这种区别形成的原因。概括地说, 是两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无论古今中外, 每种文艺形式, 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只与曲式、和声、声音、技巧等专业领域有关, 它更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港台与内地由于历史的原因, 近代以来一直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而社会制度的不同, 导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审美上坚持社会主义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注重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些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也必然反映在流行歌曲这种文艺形式上。《我的祖国》、《走向新时代》的歌曲总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好大一棵树》教育我们要热爱生活, 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现在内地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流行歌曲也随经济改革及时代的发展而飞速发展, 现在内地流行歌曲属于多元纷呈时期。

港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内地不同。在思想文化领域体现的是较为自由、开放、强调自我等思想较多, 也有很多励志、进取、博爱、亲情等积极心态。比如《笑红尘》宣扬的是游戏人间, 及时行乐的思想, 又如《水手》歌颂的是一种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真心英雄》抒发的也是同类的情感。

4 展望

今天, 我们已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在这个世界经济不断发展, 科技文化不断提高的时代里, 可以预见, 我国的流行歌曲事业也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展望未来, 科学技术对流行歌曲的影响不断增强, 流行歌曲日益向多元化发展, 交流融合更加频繁。

4.1 科学技术对流行歌曲的影响加大当今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展, 电脑制作等技术日益先进。

比如最新的电子合成器, 几乎可以产生乱真的音响, 并创造出种种人们没听到过的声音, 大大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制作。在未来的日子里, 流行歌曲与电子科技手段的发展结合将更加紧密, 通过电子合成器与被真实乐器、人声的结合, 流行歌曲的制作将不断多样化, 更具时代感。

4.2 流行歌曲向多元发展现在的流行歌坛是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

各地音乐人大胆革新突破, 多样化的音乐思维方式和音乐表现形式不断形成。各种流派、各类歌手、各种演出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歌手和歌曲的速度、数量及种类都是前所未有的, 流行歌曲的现时期及未来, 都会是一个多元纷呈的时期。

4.3 流行歌曲不断交流融合资讯的发达, 使世界各地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 流行歌曲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 也不断交流与融合, 向一体化趋势发展。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 有着特殊的国情。现在港澳已回归, 而台湾尚与大陆两地分隔。相信港台与内地的流行歌曲在不断的交流合作中, 不但能共同发展提高, 更能起到一定的文化纽带作用, 更多地促进两岸交流, 为祖国统一起到有益作用。因为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文艺形式, 它对人们的生活、思想都会起着一定影响作用, 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折射。我们期望在未来的岁月里, 中国的流行歌曲将谱更新更美的篇章, 拥有她与众不同的意义, 从而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绚烂之笔。

摘要:港台和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和音乐风格的差异。

关键词:发展轨迹,区别,原因

参考文献

[1]陈静.浅析当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态势[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第23卷, P167.

[2]关黎, 张辉.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M].音乐生活.2007-05.P83.

[3]苏海健.大陆港台歌词创作比赛[J].语文学刊.2001年第一期.P36.

张爱玲小说散文风格差异原因分析 篇9

关键词:苍凉阴郁,平淡自然,风格

一、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影响

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不让人觉得是在40年代抗战救亡轰轰烈烈的时代产生的, 倒像是《红楼梦》里的场面、情节、意境等在20世纪40年代的转借。她继承和发扬了古典文学价值, 无论是小说的题材背景, 人物形象的刻画, 题材结构甚至语言的表达方式, 情绪都可以看出《红楼梦》的痕迹。最主要的是二者的精神世界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都是描写世俗生活故事, 展现人的赤裸裸的世俗欲望。如果说张爱玲的小说是旧时代的总结, 那么她的散文则是新时代的开启。她的女性书写体, 大量的警句构成现代散文家的参考系统, 以及图像结合文字的自传都十分独特, 与数千年传承发展而章法趋于程式化的传统散文相比较, 张爱玲的散文显得随意, 杂乱中显其自在, 带有一种叛逆式的腾跳, 新奇的语言和生活感悟。如《更衣记》、《谈女人》、《爱》、《谈画》、《谈音乐》、《谈看书》等等。她的许多文章则不注重结构, 不注重头尾, 也不在乎主题和中心意旨, 说来即来, 说走就走, 颇似苏轼所言:“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看似随意, 杂乱无章法, 像一个世俗女子, 见到人便唠叨不已, 只是这种唠叨有情趣有品位, 不时撇过几片神奇美妙的水漂似的文字。这种风格与传统散文大相径庭, 传统的程式化与凝重的格调在她笔下荡然无存。她以那种现代都市时尚女性的世俗面目, 裹挟着新奇的西方知识理念, 以物质的实用功能以致生色犬马的感官刺激, 妙语如瀑般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庄重。

二、家庭生活环境与个人经历影响

张爱玲出身没落的贵族家庭, 祖父是张佩伦, 祖母则是李鸿章的女儿。大官僚的家庭使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她对中国古诗, 特别是古典小说《红楼梦》《海上花列传》《金瓶梅》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个流着贵族血液的千金小姐, 她既知道那个王朝不可避免的沉落, 但又有着与那个家族斩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切引起了她对过去无限的失落, 又无所适从的深刻矛盾, 使她的骨子里充满历史性的苍凉背景, 又加之其父母不幸的婚姻给她增添无限的伤痛, 在一个缺乏关爱的家里, 她变得敏感而早熟, 她感受世界时感到的是人海茫茫, 感到的是无尽的苍凉。这都反映在她的小说中, 形成了其“苍凉美学”的基调。张爱玲中学上了教会学校, 英文的课本比中文的还多, 所以她的英语水平相当高。这几使她有机会了解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 接受西方现代思想, 而其后与从国外回来的母亲姑姑同住, 则使她有机会接触新思想, 新文化。这些都反映在她的散文上, 使她的散文一开始即有面向世界的企图, 与她的小说古典主义传统大相径庭, 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张爱玲是现代艺术的爱好者, 她喜欢梵高, 高更的画, 也喜欢日本浮世绘, 超现实画派。中国画家她喜欢林凤眠, 亦是较具现代风味的。她还喜欢漫画, 电影, 东宝歌舞团的表演, 时装杂志, 侦探小说, 愈通俗的艺术愈能获得她的喜爱。然而, 张爱玲并非追求低俗趣味, 而是捕捉通俗文化中的“日常生活况味”。本来现代艺术即是否定的艺术, 否定经典, 否定超越是属于普通人的艺术。这作为指导宗旨形成了她散文平淡自然的生活之美。

三、浮华的世俗生活与个人敏锐的洞察力

正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所言, 是香港的沦陷才给了流苏机会, 为了成全她的爱情, 一座城市沦陷了。沦陷区的大上海, 十里洋场, 有灯红酒绿, 挥金如土, 也有食不裹腹, 流落街头。张爱玲洞察了人世浮华, 如南柯一梦, “想做什么立刻去做, 都许来不及了, 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她清醒的知道人生不过是一个迟早要散的宴席, 然而她并不一味的把目光定格在席终人散之时, 在惘惘的威胁当中, 她仍然要享受生命的欢悦, 这形成了她散文创作的主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对人生虚无底色的敏锐的洞察力则成为她小说创作的主题。因此, 即使她的散文显示她是一个俗之又俗的俗女子, 她的思想却闪耀着贵族的高贵。这决不是她有着传统的贵族血液, 确实她的放恣的才华与爱悦自己, 作成她的这种贵族气氛的。”她察觉到声明存在的虚无, 痛苦, 但是虚无本身是并不存在的。因为存在才能自我虚无化。就像萨特说:“虚无不存在, 虚无被存在。虚无不自我虚无化, 虚无被虚无化”。因此无论如何应该有一种存在, 它具有一种性质, 能使虚无虚无化, 能以其存在承担虚无, 并以它的生存不断的支撑虚无, 通过这种存在, 虚无来到事物中。这种存在对张爱玲来说既是世俗生活。因察觉到生命的虚无而在物质世界寻求精神的解脱, 这是她的小说散文风格差异原因的根本症结所在。

风格差异 篇10

园林, 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起源于中国“礼乐”文化, 通过以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经实地考察过苏州园林后, 决定主要分析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拙政园不仅是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 而且是四大园林之首, 建于明代, 占地5.2hm2。为衬托买主王献臣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园内池子种满荷花。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 通过一条条长廊、通道、拱桥连接各个园子。拙政园的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其内部建筑是亭台楼榭, 皆临池而建, 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 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 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 由此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这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的风格。

从拙政园不难看出中国园林讲求的是一份“意境”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分明感觉不到过多的人工痕迹, 突出的是那份自然。亭台楼榭在其间是点缀的角色, 其存在的作用是为了观赏整个园林风景, 由此形成了中国园林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以写意的手法来表达自然山水, 游人置身于其间会产生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的感受。而古人们通常是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来营造这份意境, 例如, “庭园中无松, 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石榴花则“万绿从中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宜多”。并且园子中假山的放置则恰好起到了中和的作用, 在以池子为主体, 营造出的柔美感中多了份硬朗和象征的寓意。可见, 中国园林是崇尚自然美为其最大特点。通过园林可感受到, 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是含蓄的, 讲求的是弦外之音, 注重的是心灵上的感受和升华。

2 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从表面上看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直方的规划和严谨的对称。在1638年, 法国人布阿伊索所著的《论造园艺术》中写道“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整齐安排, 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通过分析凡尔赛宫的平面图可以看出, 其地势是平坦的, 每一块土地都是经过精心规划, 并且在构建的几何学中是极其讲求对称。1624年, 法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面积达117法亩的凡尔赛宫原址附近的森林、荒地和沼泽地区, 并修建1座2层红砖楼房作为狩猎行宫正宫。它的前面是1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 园内的树木花草别具匠心。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 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

在西方, 古人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 用数字来计算美, 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 就能产生出美得效果。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 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 诸如轴线对称、均衡, 以及确定的几何状, 如正方形、圆、三角形等, 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广袤平坦的园林中, 最显著的便是建筑了。通常, 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布置着体量高大, 严谨对称的建筑物, 建筑物控制着轴线, 轴线控制着园林。通常整个轴线以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来依次排列, 并且其树木有规律的栽植, 修剪整齐, 给人以秩序井然, 清晰明确的特点。一般来说, 西方园林的平面图特点是几何化、规整化和精致。

3 中西方园林的相互影响

中国园林对欧洲的真正影响, 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曾参与绘制圆明园40景图的法国画家对中国园林的介绍, 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 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 而不是一座按照对称和比例严谨的, 被安排过的宫殿”。在多方宣传和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 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一些中国园林艺术表现手法。1670年, 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km处, 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而西方园林对中国影响多在现代, 尤其是广场、小区等景观的影响甚大, 其中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园林的影子, 但运用的过于生搬硬套, 几乎不见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含蓄的美。

中西方园林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 在古代是供少数人游玩居住, 都是属于私人园子的范畴, 一般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 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社会的园林, 其服务的主要人群便是普通的人民大众, 这便要求现代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的特点。西方古典园林的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 一味追求形式美, 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要素, 这在对当代人来说是缺乏趣味和互动的景观。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及分析了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布局上的差异和产生的原因, 并正反两面说明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这对日后两种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创作也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拙政园,自然美,意境,西方园林,几何学

参考文献

[1] 艾丽皎.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文化内涵[J].南方农业, 2007

风格差异 篇11

[关键词]学习风格 思想品德 教学对策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59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过程,学习风格就是认知风格,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接收、保留、处理信息的主观偏好方式,也就是一个人在记忆、思考、解决问题时惯用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所说的学习风格就是学习者个人偏好的、惯用的、独特的学习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各种学习类型的特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制定并运用相应的教学对策,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一、针对视觉型学生的学习特征,采用多“看”教学对策,发挥学习主体性

视觉型学习者习惯通过视觉接受学习信息,会把所学信息在脑海中组成图像和片断,学习效率比较高。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希望教师多写板书,教师的纯语言讲授不太适合他们。他们还偏好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喜欢独自看书,通过抄写、默写进行复习记忆,独自学习效果更好。

针对视觉型学习者比较容易接受视觉信息的特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往往会采用导学法、图表法、图片和视频播放辅助教学法、榜样示范法等多“看”的教学对策,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法,就是课前给学生导学提纲,包括相关案例以及相应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教师再针对疑难讲深讲透。这对喜欢自己看书的视觉型学生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思想品德课理论性比较强,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把案例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呈现给学生,可以变抽象为直观,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正确面对竞争》一课为例,课前先给学生导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提纲的要求先进行自学,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竞争?你是如何面对学习竞争的?”等问题。教学中,先用体现动物界竞争、就业竞争、学习竞争、体育竞争、科技竞争、国际竞争等图片及本班校运会照片来直观体现竞争无处不在,说明竞争是前进的动力;用一年来泉州地区学生自杀的图表数据及原因来说明竞争的消极作用,告诫学生要懂得克服失败心理;用教材中“在马拉松比赛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失败者的思考,形成健康的竞争心理。课堂小结时,要求学生把主要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画结构图,构建知识体系,梳理出竞争的类型、竞争的作用、如何面对竞争等知识框架,并在幻灯片中呈现出知识结构图示,让学生了解其内在联系,便于更好地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二、针对听觉型学生的学习特征,运用多“听”教学对策,增强学习主动性

听觉型的学习者偏重听觉刺激,对语言、音响的接受能力较强,知识经过教师讲解后就容易理解、记住,学习效率也较高。他们喜欢听教师讲课却不爱做笔记,喜欢倾听别人的讲述,喜欢与同学讨论学习,喜欢复述学习内容,通过大声读、反复读有利于记忆。

这类学习者比较容易接受听觉信息,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常运用讲授法、小组讨论、小辩论、讲故事、视频音频播放等教学对策。讲授法是思想品德课最广泛采用的或者说是每节课必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引经据典、分析说明、归纳讲解、拓展延伸课本知识,这对听觉型学习者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因而学生有更多的听与说的机会。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小组讨论、小辩论等教学对策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是讨论还是辩论,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倾听别人的观点及主持人的总结发言,这大大提高了听觉型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正确面对竞争》一课导入新课时用《爱拼才会赢》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了解竞争后进行小组讨论:“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竞争?它对你有什么影响?”这要求学生开拓思维,思考、倾听、总结出生活中处处有竞争;分析“在马拉松比赛中”的案例时让学生通过辩论“失败者要不要坚持跑到终点”,思辨、倾听别人的观点,懂得失败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抱有“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不管用哪种教学方法,听觉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最得益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采用提问、讨论、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多讲多听,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让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针对动觉型学生的学习特征,利用多“动”教学对策,调动学习积极性

动觉型学习者是通过身体运动器官的活动来记忆的,他们善于用动作来学习,喜欢动手实验。他们通过身体的动作,来练习、理解、记忆事物,往往要借助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学习效率相对低一些。

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他们多动手或进行角色扮演,从中获得所学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采用讲练结合、社会调查、小采访、小游戏、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多“动”的教学对策,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新修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中关于实践性的描述是“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倡导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如在《正确面对竞争》一课教学中可以创设以下几个情境:在《爱拼才会赢》的音乐中进行传本子的小游戏来体验竞争,从而导入新课;同唱《爱拼才会赢》结束教学,升华情感,做到前后呼应,寓教于乐;课后实践作业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校运会进行一次采访”,这是对本堂课教学的实践延伸。再如《我和父母》一课,通过“我来当一天家”“负重体验十月怀胎”“给父母制作小礼物”“为父母洗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角色扮演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做到动口、动手、动脑、动心,亲身参与生活实践,体验父母的辛劳,感悟父母的伟大,进而学会孝敬父母。动觉型学习者对以上这类自己动手操作的学习感兴趣,喜欢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因而小游戏、小调查、角色扮演等活动要常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调动动觉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会学、乐学。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感觉通道偏好的学习者,教师应采用与学习风格相吻合的教学策略,所使用的学习材料的表征形式也应该有所差异,这样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更好。但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往往没有根据学习风格来分班,而是每个班都分布着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要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学习得好,教师就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学习风格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风格差异 篇12

一、针对视觉型学生的学习特征,采用多“看”教学对策,发挥学习主体性

视觉型学习者习惯通过视觉接受学习信息,会把所学信息在脑海中组成图像和片断,学习效率比较高。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希望教师多写板书,教师的纯语言讲授不太适合他们。他们还偏好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喜欢独自看书,通过抄写、默写进行复习记忆,独自学习效果更好。

针对视觉型学习者比较容易接受视觉信息的特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往往会采用导学法、图表法、图片和视频播放辅助教学法、榜样示范法等多“看”的教学对策,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法,就是课前给学生导学提纲,包括相关案例以及相应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教师再针对疑难讲深讲透。这对喜欢自己看书的视觉型学生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思想品德课理论性比较强,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把案例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呈现给学生,可以变抽象为直观,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正确面对竞争》一课为例,课前先给学生导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提纲的要求先进行自学,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竞争?你是如何面对学习竞争的?”等问题。教学中,先用体现动物界竞争、就业竞争、学习竞争、体育竞争、科技竞争、国际竞争等图片及本班校运会照片来直观体现竞争无处不在,说明竞争是前进的动力;用一年来泉州地区学生自杀的图表数据及原因来说明竞争的消极作用,告诫学生要懂得克服失败心理;用教材中“在马拉松比赛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失败者的思考,形成健康的竞争心理。课堂小结时,要求学生把主要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画结构图,构建知识体系,梳理出竞争的类型、竞争的作用、如何面对竞争等知识框架,并在幻灯片中呈现出知识结构图示,让学生了解其内在联系,便于更好地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二、针对听觉型学生的学习特征,运用多“听”教学对策,增强学习主动性

听觉型的学习者偏重听觉刺激,对语言、音响的接受能力较强,知识经过教师讲解后就容易理解、记住,学习效率也较高。他们喜欢听教师讲课却不爱做笔记,喜欢倾听别人的讲述,喜欢与同学讨论学习,喜欢复述学习内容,通过大声读、反复读有利于记忆。

这类学习者比较容易接受听觉信息,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常运用讲授法、小组讨论、小辩论、讲故事、视频音频播放等教学对策。讲授法是思想品德课最广泛采用的或者说是每节课必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引经据典、分析说明、归纳讲解、拓展延伸课本知识,这对听觉型学习者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因而学生有更多的听与说的机会。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小组讨论、小辩论等教学对策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是讨论还是辩论,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倾听别人的观点及主持人的总结发言,这大大提高了听觉型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正确面对竞争》一课导入新课时用《爱拼才会赢》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了解竞争后进行小组讨论:“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竞争?它对你有什么影响?”这要求学生开拓思维,思考、倾听、总结出生活中处处有竞争;分析“在马拉松比赛中”的案例时让学生通过辩论“失败者要不要坚持跑到终点”,思辨、倾听别人的观点,懂得失败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抱有“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不管用哪种教学方法,听觉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最得益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采用提问、讨论、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多讲多听,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让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针对动觉型学生的学习特征,利用多“动”教学对策,调动学习积极性

动觉型学习者是通过身体运动器官的活动来记忆的,他们善于用动作来学习,喜欢动手实验。他们通过身体的动作,来练习、理解、记忆事物,往往要借助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学习效率相对低一些。

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他们多动手或进行角色扮演,从中获得所学知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采用讲练结合、社会调查、小采访、小游戏、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多“动”的教学对策,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新修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中关于实践性的描述是“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倡导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如在《正确面对竞争》一课教学中可以创设以下几个情境:在《爱拼才会赢》的音乐中进行传本子的小游戏来体验竞争,从而导入新课;同唱《爱拼才会赢》结束教学,升华情感,做到前后呼应,寓教于乐;课后实践作业是提出问题让学生 “对校运会进行一次采访”,这是对本堂课教学的实践延伸。再如《我和父母》一课,通过“我来当一天家”“负重体验十月怀胎”“给父母制作小礼物”“为父母洗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角色扮演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做到动口、动手、动脑、动心,亲身参与生活实践,体验父母的辛劳,感悟父母的伟大,进而学会孝敬父母。动觉型学习者对以上这类自己动手操作的学习感兴趣,喜欢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因而小游戏、小调查、角色扮演等活动要常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调动动觉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会学、乐学。

上一篇:数学教师语言艺术下一篇:媒介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