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风格(精选11篇)
写作风格 篇1
《不够知己》一书,品评人物往往不拘一格,作者很少对传主有什么赞誉之词,更多是对不同传主略带戏谑的讽刺。本文试图以作者温源宁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文学功力为视角,探究这种风格的成因。
一、温源宁其人
温源宁(1899—1984),英国剑桥大学法学硕士,1925年任国立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1927年任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和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系讲师。由于对北大英文系的发展壮大做出过杰出贡献,他被冠以“身兼三主任、五教授”的称号。
据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太乙回忆:他“装出的模样,比英国人还像英国人。他穿的是英国绅士的西装,手持拐杖,吃英国式的下午茶”。这些问题加在一起,很有可能引发不少人的不满,这其中,胡适就是典型代表,他在日记中就有“此君太做作,可厌”①的评价。然而,他的不合群、孤高狷介在他的学生看来,却另有一种解释,有的学生认为他有一股“严正之气”。②
事实上,别人眼中的正义凛然和孤芳自赏这两种特质在温源宁身上并不矛盾。他是一位更愿意沉静在自己营造的文学世界中的学者。他并不怎么关心外部世界的喧嚣和世人的毁誉,在意的是他的人生是不是富于诗意。对这种诗意般境界的追求,会导致他更喜欢纯真的情感而不喜欢做作,所以他看不惯别人的虚伪。这种心态,无疑会渗透到他对于别人的看法之中。③
基于上述原因,作为一位传记作者,温源宁笔下的人物在达不到他所欣赏的境界时,自然也难逃他挑剔的戏谑。因为,他在骨子里就“看不起许多浪得虚名,自称权威的人,并且自认他看不起他们”。④
二、文学功力与其写作风格
知名英国作家艾克敦对温源宁颇为佩服。认为像《荒原》,很多西方文学欣赏家都很难懂,即便作者本人注释后都很让人费解的诗集对温源宁来说,没有任何秘密可言。⑤吴宓也对温源宁佩服有加,1928年5月10日,吴宓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听温源宁为学生讲Form&Spirt of Modern Poetry,殊愧不及云。”⑥
温源宁颇高的文学造诣,很容易代入他所写的人物传记之中。正如钱钟书在《不够知己》的书评中所说,因为温源宁对文学颇有心得,因此他所写的传记中,也会自然而然代入文学批评的视角:往往是“论人之中,隐寓论文”⑦,即评论传主本人的时候,顺带提及和传主某些特征较为近似的作家及其作品风格。
其实不只是“论人之中,隐寓论文”,对于传主自己写的文字,温源宁也不忘品评一番。比如在《周作人——铁的优雅》一篇中,他就专门用一段话写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在周先生看来,这个世界是多么富有人性而又多么渺小!在写作时,他总是避免那些使得人类分裂成敌对营垒的重大问题……”
尽管这段话的开头还在谈论周作人的眼界,但是下文整篇都通过周作人的散文特点来印证他的这种性格特征。文学批评大都是通过挖掘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性格特点,来分析作品的旨归,从而达到对作品内涵的深度解读。温源宁在这里反其道而行之,用作品的内容倾向来解释作者的人物性格,进而在文中展示这位传主的风貌,可谓别具一格,独具慧眼。
三、结论
温源宁本人的孤高狷介和在此影响下对生活的诗意追求,以及他所具备的文学批评家的睿智眼光,是影响《不够知己》成书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温源宁如果不是特立独行地追求诗化的人生境界,他对于别人的评价就不至于那么挑剔苛刻;而如果他没有代入文学批评的眼光,这些人物小传也就不可能把人物性格精髓抓得那么准确。
摘要:《不够知己》是民国时代颇具影响力的一本当代人物小传,作者是知名学者温源宁,他是一位颇富诗人气质的学者,又兼具孤傲和正直的气度,这使得他在传记创作中难免代入苛刻的评论而较少附会空洞的赞颂。他文学功底深厚,因此写人往往带上文学评论的眼光,又喜欢在评论人的时候评论其作品的短长。
关键词:《不够知己》,温源宁,文学批评,风格
参考文献
[1]温源宁.不够知己[M].江枫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温源宁.一知半解及其他[M].南星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金克木.金克木人生漫笔[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4]钟轼.温源宁先生[J].谈风,1937(16).
[5]张中行.负暄琐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写作风格 篇2
写作风格,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某个作家一定时期独有的特别的,令人容易分辨的一种文章气质.也许写作风格可以分为写作初期,酝酿期和成熟期,在每个特定的时间长度内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差距.但是长远来看,这个风格一旦形成,与那个人的气质啊,特点啊,性格啊定是八九不离十了.最近看的几本书,有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但是林先生的文字很是扎实,内容深厚,还有很多与我人生历练上还未经历的事情,所以就不妄加评价了.倒是很有兴趣想要说说我暑假一直看过的一个作者的写作风格-----三毛.哎呀,三毛的写作风格,估计也是和她的真性情一样,捉摸不透的.读了好些她的书,什么<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寂静的夜><稻草人手记>对于三毛的印象是愈加深入了也是愈加的令人模糊了.为什么深入?因为她那些为了生之可爱而流露的真性情,为了她那么丰富的生活,那么偶尔任性的思维,那么那么真切爱人的表现,我觉得这个女人在我的生活中活了起来了.为什么模糊,因为如此倔强的感情,在这个世界竟是不再遇见过的,周围的人都是敦厚的安于现实的,或是忙忙碌碌的追求的不知所云的,让我觉得这个女子是如此的不真实仿佛是构在梦想的花篮上专门为这文艺而生成的女性.我知道如此说三毛是不对的,但是又不知该如何表达,其实我是爱着她的.好吧,言归正传.我要来谈谈三毛的写作风格.第一本看的是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忆还是快乐而痛苦的.整本书是有着青春的色彩的,我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因为也许那时候的三毛早已就过了青春的年纪.但是确实是,三毛的生活是丰富的,带有抗争性的.这本书是将三毛与荷西的爱情的,真实而动人,两个惺惺相惜的人,无论从灵魂上还是生活上都处在了一起,开始幸福的构建起他们关于生活的种种,让我们来看看里面的文字吧” 三毛: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答应我,重新娶个女人。荷西:你神经,不和你说话!三毛:神经也要说,你不娶,我死了也不会安心的。荷西:要是你死了我一把火把家烧掉,然后上船漂到老死。三毛:放火烧房子也好,只要你肯再娶。”
荷西:快许十二个愿望,心里跟着钟声说。三毛: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
三毛:荷西,我回来了,几个月前一袭黑衣离去,而今穿着彩衣回来,你看了欢喜吗? 向你告别的时候,阳光正烈,寂寂的墓园里,只有蝉鸣的声音。我坐在地上,在你永眠的身边,双手环住我们的十字架。我的手指,一遍一又一遍轻轻划过你的名字——荷西·马利安·葛罗。我一次又一次的爱抚着你,就似每一次轻轻摸着你的头发一般的依恋和温柔。我在心里对你说——荷西,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这一句 ”
不知道你有什么感觉,我觉得这种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恬淡的,真性情的,也许这就是三毛的写作风格,她与荷西之间对白式的文字正式生活的赐予,正式三毛独有的感情孕育出来的写作风格,深沉隽永,甚至是带着孩童般生气后歇斯底里的叫喊的温柔的.三毛爱重复,重复文字,重复对于她重要的文字,工作,话语,所以她的爱也就化在了文字中,读起来别样的温柔,我感觉这是现在的言情小说所不能做到的,平凡中的感动.还有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我见到了一个调皮的乐观的三毛.如何来说她的写作风格呢?还是从他的内容来说起来吧.撒哈拉故事以她和荷西在撒哈拉生活为来源写的,有给邻居家上课的有趣事情,有介绍她在沙漠中淘宝的事情,有写在沙漠中照顾别人给喝牛奶的的事情,期间中中,真情无限,不得不承认我性格中极大一部分关于人性的脆弱怜悯跟看三毛的文字有关.刺激,惊险,栩栩如生,这是他的生活:哲思,快乐,这是她的文字.总结而言,在撒哈拉沙漠的时候,印证她前世之说的信仰,她的写作风格也是极为充满灵气的.说了一大通,似乎得给她的写作风格做个完整的定义才对得起整篇文章那么大的一个标
写作风格 篇3
关键词:英汉写作;影响因素;比较
【中国分类号】G633.34
一、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英汉写作风格的影响
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会造成在交际行为、交际风格方面的不同,英汉文化思维模式的不同也影响了英汉写作风格。美国人和欧洲人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希望重新证实他们的理论,理论需被应用和形成惯常的行为所证实。而东方社会尤其亚洲的文化或社会,则不习惯于西方文化的那种逻辑和分析,他们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就思维定势而言,直觉的整体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中国人凡事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典型的东方式思维方式,是一种整体、综合型的螺旋式的(非线性的)思考方式。西方人总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们的思考和表达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开始就阐明观点,然后再描述背景、条件、原因,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支持论点的论据而已。总之,英语本族语人多采用演绎式思维,即在谈话开始时引出话题,而中国人则多采用归纳式思维。
二、篇章模式的差异对英汉写作风格的影响
1.英语篇章模式的特点。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别的思维方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决定了他的写作方法,也就有不同的篇章结构, Coe&胡曙中等学者进一步研究指出:所谓直线型,即英语的段落一般按照直线进行展开,英语段落往往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意思,然后分点说明。分点说明的是对主题句的展开,并为在以后的段落中增加其它意思做准备,段落的意思以有秩序的顺序清晰地互相联系,在展开中心意思的过程中,段落中的每一个句子应该顺其自然地从每一个前面的句子中产生出来。直线型是英语语段篇章总体倾向。
2.汉语篇章模式的特点。R. B. Kaplan 曾指出,汉语语段有一种倾向是螺旋型的模式.胡曙中还指出,汉语篇章的螺旋型与汉文化整体式的具象思维有很大关系,所谓螺旋型即以反复而发展的螺旋型形式对一种意思加以展开。除了直线型和螺旋型是英汉篇章模式的本质差别外,胡曙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明显区别于英语篇章模式的篇章结构主要有: (1)横式结构。这是汉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横式结构诸层次地位平等,互不从属,是并列的平行关系。(2)纵式结构。这也是汉语典型篇章结构之一,其诸层次是一层紧接一层的联接关系,但与英语篇章不同的是,诸层次是螺旋型展开。(3)总-分-总结构。这是一种特殊的联接关系,即总-分-总,但它限于三个层次,从形式上看,它类似于英语的一般特殊型结构图,然而不同的是,在陈述细节时,汉语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法来加以阐述,且多并列关系,而英语往往是递进的直线型关系。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多讲授这些差异,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词汇的英汉文化意蕴之差别对英汉写作风格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及其文化差异,贾玉新教授把词语概括为以下几类: (1)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2)指示定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 (3)指示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 (4)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1.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颜色词,红色一词在英语里是用来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里却用来代表革命。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是纯洁、天真无邪的象征,人们结婚时穿上白衣裙;但在中国白颜色可用来象征恐怖死亡。又如对于西风和west wind的理解,由于中国和英国的地理位置不同,当西风吹起来的时候,在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季节。而在中国,则正是深秋或隆冬,天气变冷,树木凋零。因此,west wind对英国人和西风对中国人所产生的联想必然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教英语写作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具有民族文化背景色彩的词。
2.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有些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同时也会在其它方面引起不同的联想。如: Owl和猫头鹰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联想意义。
3.指示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词。有些词在一种语言里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就可能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汉语中竹字联想丰富,象征着坚强、高风亮节、正直等,而在英语中则几乎没什么联想意义,只是一个名称而已。英语里也有类似的词,如daffodil,汉语里它只是一种花黄水仙。而在英国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
4.文化中的词汇缺项。词汇的缺项在英語写作中是经常碰到的。例如,汉语中的/阴阳0很难确切地译为英文,因为阴阳本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学说,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有阴阳两面,相克相生,互相转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容易理解,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则可能不知所云。而英语中也有些词对中国文化来说是相当陌生的。总之,一个词语总会具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英语写作时,必须教学生掌握词语的文化意蕴,以便写出更符合英语标准的文章来。
四、结语
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应认识到英汉文化思维模式、篇章模式、词汇的文化意蕴,对英文写作的影响,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应传授相关的英语写作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AP英语新闻写作风格探析 篇4
美联社及其影响
美联社原名联合通讯社 (The Associated Press) , 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同时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为了将其和其他国家的联合通讯社加以区分, 汉语加上了“美国”二字, 称之为“美国联合通讯社”, 简称“美联社”, 英文简称AP。通讯社是一种以批量采集与批量供应新闻信息以及相关信息为主要职能的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将通讯社分为三类:国际性通讯社、国家通讯社、专业通讯社。通讯社的出现是由于商业报刊的兴起。商业报刊的兴起对新闻的需求量大增, 各报不可能前往各地采集新闻, 于是专业化的新闻机构应运而生。美联社由《太阳报》等6家大报于1848年墨西哥战争期间成立的“港口新闻联合社”发展而来, 1892年正式成立于芝加哥, 1900年总社迁至纽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国力的提升和全球扩张, 美联社开始崛起, 二战后, 美联社迅速向海外拓展, 实力逐渐超越其他国际性通讯社, 庞大的网络遍布全球。起初, 美联社只向本社成员报纸供稿, 1945年以后开始向非成员媒体供稿。目前, 它已发展为由美国1300家报纸和3890家电台、电视台组成的庞大的新闻联合组织。国内分社134个, 国外分社83个, 不仅为美国1500多家报纸、6000家电台和电视台服务, 还向世界其他115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新闻媒介供稿, 6种文字发稿。美联社内部机构设有总编室、对外部、国际部、体育新闻部、经济新闻部、广播新闻部、图片新闻部、特稿部。1994年, 增设电视部 (中心在伦敦) , 设有亚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全球服务4条专线, 向全世界电视订户提供声像新闻。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新闻机构之一, 多年以来, 美联社都有自己所遵循的新闻写作规范并逐步形成独特的新闻写作风格, 于1953年正式出版《美联社写作风格书》。由于美联社在国际新闻界的地位和影响, AP写作风格也随之风靡全球。
AP写作风格的基本内容
AP写作风格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本文将其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客观报道新闻写作方法;二是《美联社写作风格书》所涉及的基本内容。
客观性法则 (objectivity) 与倒金字塔结构。客观性法则指媒体在新闻报道中, 应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不带感情色彩, 不加主观评判的报道原则和相关报道手法。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新闻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是一种新闻行业理念;另一方面指报道和意见分离, 即版面分离、文体分离, 是一种新闻媒介的行业操作方法。具体表现为:1.新闻和社论版面分离。2.以规范的方法提供事实, 如按照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来组文, 即按倒金字塔式简述事实、按照5W1H (Who, What, Where, When, Why, How) 格式报道详情、以第三人称报道、用直接引语引述当事人的话、提供代表真实主张的确切陈述、呈现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不采取立场等。
由于美联社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新闻合作机构和国际性合作社, 其职能是向全世界的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提供地方的、国内的、国际的新闻、图片、图表以及播音服务[1]408, 社员、服务对象所追求的利益不同、价值取向各异, 所以客观性报道成为其首选途径。美国内战时期, 战争给报业带来了重要的技术改革, 对电报的依赖导致新闻写作方式的改进, 一些担心自己的报道未必能全部发出的战地记者发明了起概括作用的导语[2]167。1865年, 美联社驻华盛顿记者Lawrence Gobright (劳伦斯·戈布赖特) 拍发了一则消息:“华盛顿, 1865年4月14日, 星期五: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2]168这则消息简单明了, 一般认为它象征着导语的开始。1889年, 美联社记者John Downing (约翰·唐宁) 写出了第一条六要素齐备 (5W1H) 的导语。新闻导语的出现, 催生了由导语、主体、背景等构成的倒金字塔新闻文体结构 (inverted pyramid structure) , 随后逐步形成了以消息、特稿、评论构成的基本新闻文体格局。此后, 5W1H的导语格式和倒金字塔的新闻结构被认为是客观性法则的具体体现和操作方法, 成了新闻写作的标准模式。由于电报电话技术的发展和“新闻发布方式的变化, 人们开始接受一种客观的报道方法。这意味着迫于口述传递新闻的高昂费用, 记者在继续采用简洁风格的同时, 被要求将他们的个人价值观与报道分离, 并坚持提供可以验证的事实。美联社开始普遍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 由此提高自己作为一个可靠机构的声望”[2]214。
由于美联社的大力倡导, 客观性法则被西方传媒界奉为职业圣杯, 并逐渐成为全球媒体的共同职业诉求。当今, 客观性报道在新闻写作领域一如既往地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大多数媒体仍遵循这一原则。
《美联社写作风格书》所涉及的基本内容。《美联社写作风格书》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 原名为《美联社写作风格书及诽谤手册》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and Libe Manual) , 2000年更名为《美联社写作风格书及媒体法简介》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and Briefing on Media Law) , 以下简称风格书。1953年, 美联社为了制定统一、明了、简单的新闻写作规范, 依照一些权威字典、词典和其他材料将新闻写作所涉及的诸多方面予以澄清、赋予规范样式, 并将相关内容集结成册并正式出版, 开始作为一种标准新闻写作样式用于各种新闻文稿, 以便于各媒体之间可以共享国内及国际新闻消息。风格书对新闻写作的各个层面都提供了规范的写作样式 (从文体、篇章结构到具体的单词拼写、数字表达、地址日期表达、专有名词应用、标点符号应用等) , 并对新闻写作涉及的其他方面, 如诽谤, 提供相关资料, 成为美国大多数新闻媒体遵从的金科玉律, 被称为美国新闻记者的圣经。AP写作风格被美国新闻出版界视为标准写作风格, 严格按照AP写作风格完成新闻稿件写作是新闻工作人员个人良好专业素质的一种体现, 其他行业的写作人员为了与主流写作风格保持一致也普遍遵从AP写作风格。因此, AP写作风格成了美国新闻记者、编辑、公共关系人员、出版发行人员、作家统一遵守的写作语法, 同时扩展到了社会交往、个人书信等领域。目前, 一些较大的英语网站, 如e How (在线知识资源) , Suite101, Textbroker, Wikihow等, 尽管没有明确要求, 也同样认同并接受AP写作风格。
风格书自1953年出版以来, 年年更新 (一般每年6月出新版) , 不断增加新的条目, 从最初的60页增至2011年版的448页。1977年, Louis D.Boccardi担任此书的执行总编, 他认为此书的主要目的虽在“指南”, “但我们越来越相信此书还应该提供较多的参考资料, 以便于为繁忙的编辑们提供更多的方便。因此, 这是一本写作指南, 但同时也是一本参考书”[1]5。由于他的敦促, 风格书内容被大幅度扩充。1989年至2007年, Norm Goldstein曾担任风格书编辑, 2007年版出版后, 他提到风格书内容的变化, 认为这一期间风格书主要增加了较多有关因特网的材料。2008年, 为了及时反映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变化, 风格书增加了200个新条目, 其中涉及“podcast”, “text messaging”, “social networking”, “high-definition”等词语。2009年版增加了Twitter和Texting两个条目, 同时更新了一些美国和国际主要公司名录。最新版主要添加了与美国金融机构和主要石油公司相关的条目。自1977年以来, 风格书已发行了近200万册。目前已开发了电子版, 一些社会网络媒体平台也有本书的简介。
《美联社写作风格书》的主要内容有:1.有关大写、缩略语、特殊单词拼写方法、数词及其用法、因特网应用规则与指南等, 该部分内容按A到Z的字母排列顺序排列。2.体育新闻写作指南及文体风格。由于体育报道的重要性和报道量不断增加, 1983年, 所有关于体育运动的条目被单列为一个部分, 自成一个A到Z的条目体系。内容包括体育术语、数字统计、组织规则以及体育记者经常用到的参考材料。3.商业新闻写作指南及文体风格。该部分旨在帮助美联社记者准确、清楚地报道商业和经济新闻, 内容包括普通商业新闻写作方法以及报道商业金融新闻所需要的参考材料, 涉及有关财会、破产、合并和一些主要国际商业机构方面的知识, 例如, 其中有5章的内容是讨论破产问题。该部分最后还有一个特别警告 (A Word of Caution) , “由于商界充斥着行业术语和技术词汇以及经济学术语, 对于技术词汇和经济学术语应提供概念予以解释, 避免使用行话与隐语, 以便于普通读者理解”[1]305。4.标点符号及其在新闻材料中的具体用法。5.媒体法简介 (Briefing on Media Law) 。内容涉及新闻出版业的一些法律问题和新闻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操守问题。主要介绍有关诽谤的法律知识, 内容包括什么是诽谤、责任再版、特权特惠、辩护、最高法院关于诽谤法的决定、第一修正案条例、公诉和自诉、条例应用、应牢记的要点、对稿件进行销毁和更正的程序、现场采集信息途径及注意事项、隐私权、版权等。6.编辑校对符号。新闻编辑在校对新闻稿件时所使用的各种排版校样专用符号。7.编外参考资料目录。如果新闻编辑在本书中未找到所需信息, 可以查阅本书所提供的第二参考资料指南, 如有关拼写、文体、用法及外国地理名称的问题, 如果在本书中找不到相关信息, 可以查询Webster新世界大学词典第四版。
怎样学习、掌握、使用AP写作风格
由于AP写作风格要求新闻稿件在单词拼写、大小写、缩写、标点符号运用以及体育、商业、经济、食品等方面的术语运用的一致性, 因此, 学习、掌握AP写作风格的内容, 对于一个从事英语新闻行业的人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于那些从事出版发行、信息发布、公关联络、内刊编辑等行业的人员来讲也有必要学习掌握。在美国, 风格书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 是各种新闻机构、报社、出版社每张办公桌上必备的工具书、参考书。而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学习者和应用者来讲, 学习、了解AP写作风格有利于他们理解日常英语新闻和其他文体英语文章, 更细致地理解掌握英语写作规范, 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风格书将各种新闻写作语法和新闻行业参考材料集结成一个综合新闻写作百科全书, 按范畴分类, 按字母顺序排列, 多达上万个条目, 初学者很容易被其博大的内容所吓倒。但是, 美联社编辑此书的初衷是为繁忙的、急于完成稿件的记者、编辑带来方便, 内容的编排方法分类清晰, 编排有序, 像一本词典。因此, 总的来讲, 风格书还是易于使用的。学习本书内容无须死记硬背其条条框框, 最重要的是养成一种使用它的习惯, 每当写英语新闻稿件必当翻阅此书, 以便确保稿件的规范性。掌握AP写作风格虽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只要持之以恒, 不间断地学习与实践, 终会熟能生巧。由于风格书年年更新, 所以即便使用者经验再丰富也必须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 美联社并不是唯一设立新闻写作规范的机构, 如纽约时报就有自己的写作规范, 但AP风格最为普遍、最为通用。
摘要:AP英语新闻写作风格即美联社英语新闻写作风格, 指多年来美联社所形成或指定的一系列有关英语新闻写作的规定样式。内容主要包括客观报道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美联社写作风格书》的基本内容, 包括新闻英语语法、商业英语新闻写作、体育英语新闻写作、网络应用指南、媒体法简介等。因为美联社写作风格对英语新闻写作乃至一般英语写作均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所以了解、学习、掌握其内容不仅对英语新闻从业人员非常重要, 对一般英语学习者来讲, 也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AP写作风格,商业英语新闻写作,体育英语新闻写作,媒体法简介
参考文献
[1]the Associated Press, the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and Briefing Media Law[M].the Associated Press.New York:2000.4.[1]the Associated Press, the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and Briefing Media Law[M].the Associated Press.New York:2000.4.
简历要职业化写作风格 篇5
什么是专业性呢?那就是:
1)、是否在邮件简历的同时附上求职信,是否将简历、求职信等物合适的放在一个信封内,里面是否有合适的个人名片。
2)、如果是纸张邮寄,信封是否有冲击力?是否足够职业?
3)、普通邮寄还是快递?用快递更能体现你的职业礼节,并能让某位HR或者经理亲自签收。
4)、如果通过email邮寄是否有必要的email礼节,简历格式是否符合公司要求。
写作风格 篇6
关键词:位梦华;星野道夫;北极;写作风格
位梦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由于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两极科普散文,他与2000年接受邀请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在当今中国科普文创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81年,位梦华先生开始涉足地球南北两极探险,从那以后一直致力于两极的科学考察事业。位梦华先生是第一个进入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中国人;第一个与爱斯基摩人广交朋友并对爱斯基摩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中国人。他作为总领队组织了中国首次对北极点的科学考察。
同样也是1981年,正在日本庆应大学读书的19岁大学生星野道夫在旧书店里发现了一本关于阿拉斯加的摄影集,并由此萌生了对北极阿拉斯加地区的强烈兴趣。自庆应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星野道夫毅然转入阿拉斯加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管专业继续深造,从此开始穿梭于北极阿拉斯加地区的冰河冻原,拍摄了大量的北极自然生态作品。作为世界最著名的阿拉斯加摄影师,星野道夫还用他纯洁洗练的笔触,创作了很多有优美的散文。1996年8月的一个清晨,星野道夫在堪察加半岛进行外景拍摄,遭遇棕熊袭击不幸罹难,震惊全日本。
位梦华和星野道夫对北极阿拉斯加地区进行过深度地了解和考察,对于那片土地的热爱让两人不约而同地在同一时期里对自己的所见所想进行了自觉的文学创作。虽然他们的散文创作都蕴含着对北极自然生态的热爱,但两者写作风格的差异又是那么的明显。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两人创作思想的鲜明体现,更是让二者的作品在我们了解阿拉斯加的过程中,起到了弥足珍贵的互补作用。
一、位梦华和星野道夫作品的不同之处
虽然位梦华和星野道夫都对阿拉斯加地区进行过深刻地研究,但是读过二者著作的人能直观感受到他们作品间的风格差异。位梦华的作品例如《北极的呼唤》、《鸟瞰北极》等具有明显的科普性质。在作品中,位梦华往往带着一种介绍性的色彩对他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星野道夫的文笔则显得更加自然,他的特点是用清新洗练的文字进行叙事,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能让自己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读者产生共鸣,或者有些章节直接由一些旅居日常抒写自己的所感所想。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观察角度的不同。位梦华作为一名地质学家,他的观察角度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学术衡量性。对自己在北极地区的见闻,他更倾向于就它们的起因、构造等逻辑方面进行分析。星野道夫作为一名摄影师,他对阿拉斯加地区的观察更倾向于一种审美性,他的创作动机更多的是对美丽事物的一种向往和趋近。对大自然野性呼唤的回应和心灵在纯净自然的回归可以说是他散文的价值所在。这一点在他最后一本书的题目《在漫长的旅途中》的命名上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位梦华对北极的探索带有一种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感。作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一员,他创造了两极探索多项“第一”,为以后中国对北极地区的进一步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石。位梦华的散文中除了对自然事物的描述,他在科考生活中也数次遇险。
二、位梦华和星野道夫作品的共同之处
如果从位梦华和星野道夫的作品中分别摘出对自然景致或人文风情的段落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语言描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为散文体裁,他们对文字的驾驭都是以简单、洗练为标准。用平实的语言向读者细致描绘阿拉斯加美丽的精致,这也是两位作者作品的共同魅力所在。通过读者的阅读,不论两者当初的创作意图如何,他们的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读者对阿拉斯加看法。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原本白雪皑皑充满了陌生感的阿拉斯加在散文的字里行间变得触手可及,他们的作品让读者认识到阿拉斯加还有那么多新奇的事物。
不仅是文笔上给人的感受,深入阅读二者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作品都带有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亲身观察了阿拉斯加美丽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位梦华和星野道夫的散文都有一种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位梦华在自己的一篇散文中曾写道想采一簇北极地衣作纪念,最后还是放弃了,原因是在北极地衣的生长速度为几十年一厘米。星野道夫也在《约定的河》一文中提及为了节省阿拉斯加辛洁克河流中少之又少的流木,他们放弃了生火取暖。
除了对生态的保护意识,他们的作品也有着对人性的回归和人自身行为的反思,在《旅鼠之谜》中位梦华反思道:“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无独有偶,星野道夫在《在漫长的旅途中》由动物的过冬行为对人类进行了反思:“欣喜的程度取决于每个人过冬的方式。如果不是竭力对抗严冬,就不能体会春天的温暖,这也与幸福和不幸福的区别,有着某种程度的类似。”
参考文献:
[1]星野道夫.在漫长的旅途中[M].蔡昭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位梦华.餐桌上的宇宙——我和尼尔的科学对话.
写作风格 篇7
在泛读时代, 一种媒体信息被阅读和理解的速度及准确性, 将成为是否被选择的关键。与网络媒体采取全时化写作、超文本写作、微博写作等提升易读性手段相比, 厚报时代纸媒的文本模式如果达不到泛读时代要求的深入浅出, 将使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告别纸媒。如何使报纸既有卖点又出售方便;既有审美又传播容易?
一要注重文本形式的新颖性。如创刊于1999年1月的浙江杭州《都市快报》, 率先运用新媒体技术, 第一个以QQ、MSN聊天工具开设和读者互动的《热线网上聊》栏目, 将新颖独特的报料新闻抑或百味杂呈的人生感言以聊天记录的形式刊登, 保留了QQ聊天的对话框, 还原了网络聊天的场景, 又拉近了受众对话的心理距离, 突破了固有新闻写作形式, 受到读者追捧。
二要注重文本语言通俗化。网络不断创造新词汇并风靡一时, 报纸是否也有此传播功能?仍以《都市快报》为例, 创刊伊始, 就坚持拉家常式的大白话式语言风格, 倡导“事件数据化、数据形象化”, 力求谴词造句大众化、表达方式形象化, 形成了向读者娓娓道来的报道风格, 创刊不久便在零售市场所向披靡。
三要注重文本编排的简约性。注重厚题薄文, 甚至文章间隙大量留白, 以降低阅读难度、强化视觉刺激, 如《广州日报》不仅推出导读与索引版, 甚至四五百字的短消息中也加小标题,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紧紧抓住读者视线, 让读者产生非看不可的阅读欲, 大大提升了阅读率。
二、突出趣味性, 倡导悦读理念, 争取年轻读者
所谓新闻的趣味性, 就是要求所报道的内容使读者产生兴趣, 新闻内容选择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新闻功用定义说, 新闻报道内容必须对读者有普遍兴趣, 显然趣味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 是新闻价值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也是提升新闻阅读力的重要手段。美国一个叫罗勃·尼尔的学者甚至认为:“新闻的要素无他, 兴趣、兴趣、还是兴趣”。倡导悦读理念, 做出一篇又一篇最符合新闻本质的差异, 最切合读者需求的不同的报道, 是报人要时刻秉持的一种意识。
一要走出趣味性是小调味品的误区。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闻价值的大小是与趣味性相关的。以前, 有许多人认为报纸特别是党报就要突出严肃性、权威性, 不应该要趣味性, 最后报纸办得面目可憎, 就像一个了无生趣的人。
二要追求有趣味的新闻事实和主题。除了注重报道理念的平民化、叙事策略的个人化以及再现方式的亲和性外, 我们更要在新闻的求新上下功夫, 因为趣味性离不开事实的新鲜性, 可读性强的新闻往往与新、奇、趣密不可分。
三要注重表达形式的趣味性。报纸的严肃性和报道的趣味性并不是矛盾和对立的, 像《华尔街日报》是全世界最严肃的财经报纸, 它的读者都是精英阶层, 但华尔街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故事, 这对我们是有启示的。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认为, “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新闻学的根基和核心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和学问。”比如各级党报, 讲政治当然是首位任务,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端起架子来写新闻。其实我们写报道、办报纸肯定不是为了为难读者、显示自己的高明, 而是要传播事实和思想, 想通了这个道理, 报纸新闻的趣味性就能真正落地。
三、追求审美性, 凸显纸媒区别于网络媒体的优势
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的审美教育功能不仅不应削弱, 反而应该大力加强, 传统纸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 更要坚持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趣味, 而不是随波逐流, 单纯地为了市场竞争和个人的狭隘功利性而追求新闻报道的感官刺激。这里所说的追求报纸文本的审美性有两层意思, 一是追求新闻语言的人文意蕴;二是强调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微博、手机报等传播载体, 虽然阅读方便, 但很少能让人体会到语言之美生发的阅读快感, 加之容量有限也难以传达更多的新闻事实之外的意蕴, 而纸媒在这方面具备得天独厚息的优势。仍以《都市快报》为例, 它的语言直白却不粗鄙, 通俗却不庸俗, 把大白话讲得有蕴味, 讲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体现出采编人员深厚的语言功夫和人文底蕴。
结语:报纸文本的创新是报业自身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应对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挑战的必然举措。报纸作为最古老的新闻载体之一, 在传播方式上要勇敢抛开旧的、传统的束缚和桎梏, 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通过文本的不断创新传达这样一种理念———文无定法, 唯此, 才能在汹涌的新媒体浪潮冲击下求得更好的生存。■
摘要:新兴媒体加速改变着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和习惯, 年轻读者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 纸媒必须在新闻文本内容选择、形式表现等方面扬长避短、加快变革, 以易读性、趣味性和审美性的三者合一, 重建纸媒的阅读优势, 以应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 适应未来读者的阅读和审美需求。
关键词:报纸,文本,易读,趣味,审美
参考文献
[1]田中阳《大众传播学理论》岳麓书社2002.04[1]田中阳《大众传播学理论》岳麓书社2002.04
[2]刘葆全《新闻导语、背景、结尾写作经验荟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出版社2001.11[2]刘葆全《新闻导语、背景、结尾写作经验荟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出版社2001.11
[3]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0[3]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0
写作风格 篇8
一.“逆流而上”的文学追求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渐渐被抛弃, 文学开始远离生活。无论是威廉·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 还是艾略特的象征主义, 亦或是黑色幽默、未来主义, 都更倾向于玄想和梦幻, 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 现实生活的踪迹在他们的小说中无处可寻, 文学顿时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
然而, 在文学追求形而上的大环境下, 雷蒙德·卡弗等人却逆流而行, 他们坚持认为文学源于生活, 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应该反映生活。在雷蒙德·卡弗的笔下, 生活不再是被虚构架空的形式, 也再不是幻想和可能性。相反, 他坚持认为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不再南辕北辙, 文学和生活的关系应当回到鱼和水的关系。他身体力行, 让自己的作品不仅和生活接轨, 而且还表达生活。他在作品中用生活絮语, 散文短句来代替华丽的辞藻, 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让读者参与内容成为文本角色。
二.雷蒙德·卡弗的极简主义文学特征
雷蒙德·卡弗的极简主义集中表现为文字的节约性。然而其平铺直叙的方式, 对现实环境简短精悍的描写, 别具匠心的题名和结尾都让读者耳目一新, 读者甚至情不自禁地走进小说, 成为文本的主体。
1. 别具一格的小说的名称
简短有力, 别出心裁, 发人深省是卡弗小说名称的突出特点。如果认真研究过他的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作品的名称都是一串串揭示主题思想的问句:Will You Please Be Quiet, Please? (1976) , Why Don’tYouDance? (1981) , WhatWeTalkAbout WhenWeTalkAboutLove? (1981) 。读者未览全文, 却有问在心, 自然就会带着种种疑惑和期待读下去。除了使用问句, 具有象征意味的名词也深受卡弗的钟爱:Viewfinder (1981) , PopularMechanics (1981) , Vitamins (1983) 。如果我们结合小说内容去细细揣摩, 这些名称都寓意深厚, 有画龙点睛之意。例如小说《维他命》描写了一对夫妇生活艰辛不易:丈夫是医院的杂工, 妻子是维他命推销员。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窘迫, 两人的婚姻也亮起了红灯。丈夫有了婚外情, 妻子在绝望无助中痛苦着。《维他命》实则在描写美国蓝领阶层的绝望和空虚。可见, 如果把卡弗的小说比作那上好的绸缎, 那么别具匠心的小说名称就是他特地绣上去的牡丹花, 让人喜不自禁, 读起来更是爱不释手。
2. 对背景的简洁描写
为了烘托叙事效果, 小说对背景的描写都会颇费笔墨, 但卡弗却惜字如金, 力求以简单明快的表现形式重现生活与社会风貌。他寥寥数笔, 却已经在有限的篇幅内向读者传达了充分的信息, 使读者瞬间融入到小说的场景中去。小说《我们谈论爱情时谈论什么》的开头是这样的:“The fourofusweresitting aroundhiskitchentable drinkinggin.Sunlightfilledthe kitchenfromthebigwindow behindthesink.Therewere Mel andme andhissecond wife, Terea---Terri, wecalledherand my wife Laura…”虽不超过70个字, 但是作者却交代了全小说的时间, 地点和主人公。更重要的是, 一连串看似轻描淡写的镜头已经为后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3. 含蓄的结尾
卡弗所有小说几乎都没有清晰明确的结局。他的大部分小说在结束时, 给人的感觉是:时间在流逝, 生命在延续, 人们在失望和希望中迷茫着。开放式结局的表现手法贴近生活, 正如生活从不提供答案, 只流淌时间让你寻找答案, 而且答案因人因时而异一样。卡弗自己也说, “对于结尾, 一个作家要有戏剧感。你不会奇迹般地来到结尾, 你在不停地修改中找到它。”
小说《我们谈论爱情时谈论什么》是这样结尾的:
“‘Gin’s gone, ’Mel said.Terri said, ‘Now what?’
I could hear my heart beating.I could hear everyone’s heart.I could hear the human noise we sat there making, not one of us moving, not even when the room went dark.”
这篇小说是一个奇迹, 它在叙述上制造了一个难度。你想———两对男女在酒吧里的聚会聊天竟能构成一篇小说, 这需要作者多大的耐力和精细?聚会中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爱情体验和看法, 其间大家各抒己见, 为此也有过争论。然而彼此的争论却因为一个人讲述了一个真实却又悲惨的故事戛然而止。听完这个故事, 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连杜松子酒喝光、室内暗下来的时候, 四个人仍旧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样的结局说明人们对爱情还充满着可怜悯的回味和敬意, 这种情感是在一个彼此心灵感应的磁场中孕育出来的, 它使故事意味深远。
4.“不言之言”的第一人称叙述
雷蒙德·卡弗的小说大都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叙述者或叙述代言人总是“我”。这样的客观真实是设身处地的, 它是在关注生活, 走进生活, 抚摸生活。这样的叙述不仅情感浓郁, 而且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读者会发现自己早已身临其境了。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 读者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也被渐渐唤醒了。卡弗从不像局外人那样“指点”生活, 而是以亲历人的身份和眼光来表达生活, 让生活平易近人, 和生活平起平坐。他笔下的生活总是温馨感人, 贴人肺腑, 这样我们便可以和小说人物同悲欢共命运。
任何一位作家都难以跨越一道永恒的难题———那就是表达与被表达之间的鸿沟和距离, 这足以让每一位作者都煞费苦心来让自己的作品能有所超越。雷蒙德·卡弗化解这个悖论和难题的方法恰恰就是“不言之言”的第一人称叙述。所谓“不言之言”, 就是只写出人物的言行、见闻和所感, 但不写或极少触及人物的心理, 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品读。作者也不会介入和评论, 因为读者可以自由地在表达与被表达之间切换角色, 在言犹未尽中去品味复杂的生活和深奥的人性。这种叙述方式看上去简单平淡, 实际上却复杂深奥。不同的读者由于阅历、身份、角度各不相同, 对同一篇文章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同的欣赏者所捕捉到的信息, 所领略到的境味也必然有异。卡弗所要表达的正是生活中无尽的情感和人生中不同的韵味, 娓娓道来却又简洁明快, 似乎有千言万语却又欲言又止, 似乎山穷水尽却又柳暗花明……“我们读雷蒙德·卡弗的小说时, 可以明显感觉到雷蒙德·卡弗的语言叙述深得这种无言诗学的真髓。读他的小说, 我们常常会惊叹那种奇妙的艺术效果:看上去什么也没说, 实际上却什么都说了, 什么都在里边了。” (张亦辉:2007)
5. 无尽的想象空间
卡弗语言的简而无华并不代表思想上的简单。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只为我们勾勒出来了一个蓝图, 但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隐而未现的主题还等待着读者自己去把握。语言真实性和思维的无限性完美地融为一体, 不同的读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洗澡》的结局中, 守护在儿子病床前的父亲刚一拿起听筒就听到了“已经好了”, 小说便在此处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病床上的儿子最终是否得救, 甚至不知道那个电话是谁打来的……这样的结尾顿时给读者一个不祥的猜测和生死两茫茫的悲叹。在《大教堂》的结尾里, 盲人和鲍博之间的对话同样耐人寻味。盲人问:“‘你在看吗?’我闭上眼睛。我坐在我的房子里。我知道。但我从未感到我生活在其中。我说道:‘我确实看到了。’”我们不仅恍然大悟:盲人教“我”的不只是画一个大教堂, 更教会了“我”人生的许多哲理……卡弗总是寥寥几笔, 轻描淡写甚至欲言又止, 然而故事中的象征手法, 戛然而止的结尾, 则让我们浮想联翩。
三.小结
虽然表面平静, 主题普通, 但卡弗和他的极简主义却用最简洁的语句篇章和故事情节来展现当时美国蓝领阶层的生活。他的写作致力于把生活从结构的围墙和故事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通过使用巧妙地开头和结尾, 以第一人称叙述等方式让生活恢复了原生态。读雷蒙德·卡弗的小说, 我们可以畅快地去品味原汁原味、简单自然的生活。同时, 细心的读者也可以透过故事去穿越生活的表象, 把握生活的内核, 同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道把生活与生命、肉体与心灵合而为一。
摘要:以雷蒙德·卡弗为代表的“极简主义”是美国后现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它力求以最简单明快的表现形式重现生活与社会风貌。本文重点探讨了卡弗小说的文学特征和写作风格, 力图展示其极简主义写作的艺术本质。
关键词:雷蒙德·卡弗,极简主义,写作风格
参考文献
[1]Carver, Raymond (1982)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M], New York:Vintage Books.
[2]碧桃.卡弗和他的短篇小说注释, 雷蒙德·卡弗短篇小说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2 vi-vii.
[3]李公昭.论卡弗短篇小说简约中的丰满[J].当代外国文学, 2005 (3) .
[4]于晓丹.我们谈论爱情时都说什么[J].外国文学, 1994 (2) .
[5]张亦辉.论雷蒙德·卡弗的简单主义写作[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7 (1) .
把主持人的幽默风格带进写作课堂 篇9
一、设计新奇的课堂, 激发浓厚的兴致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他们都不喜欢平淡, 他们的兴致需要一定的刺激来产生。如果我们老是按照平常普通的作文教学方法, 他们的神经会处于麻痹状态, 提不起精神来, 怎能写出好作文呢?新奇的课堂教学设计, 出其不意的动作行为,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情绪, 迸发他们创作的积极性。这样, 作文课就始终会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 始终处在愉悦的亢奋中。
例如, 在教学写一种动物的作文课中, 笔者提着一个用布蒙着的东西进了教室, 学生们的脖子都伸得长长的。当讲到如何观察动物时, 笔者把它拿到了桌子上, 把蒙着的布一下子揭开。“哇!是一只兔子!”同学们都兴奋地跳了起来。然后, 笔者指导学生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来观察。学生们看得仔细, 讲得精彩, 连小兔子在笼内的各种神态也被同学们一点不落地描绘出来。写的时候, 学生都兴致高昂, 写出来的文章真是不错。此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后凡是同类的文章, 学生都会写得有条有理。
二、创设合适的环境, 营造愉快的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使学生感到学习写作是一种乐事, 笔者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写作的教学环境, 以营造兴奋、和谐的氛围。
写作课堂上可设计很多活动课, 比如写一件趣事, 在事先备课, 让同学们预习了作文的要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基础上, 我着重强调:趣事, 就要着重把有趣的地方写下来。然后, 笔者在作文指导时只字不提作文, 而是说:“接下来我们去实践体验。”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笔者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组织了一场踩气球比赛, 另一部分去做夹弹珠的游戏。回教室后, 先让他们讲讲有趣的地方。然后大部分同学快笔疾书, 不仅写得通顺, 而且把“趣”字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 教师必须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一旦学生真正有了写作的热情, 他们就能自觉地去钻研、去探索, 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三、运用饱满的热情, 感染学生的情绪
从语言角度看,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 这一点决定了作文教学的情感性。课堂中应从研究学生的心态入手, 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笔者意识到, 现代小学生更喜欢能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学到写作方法的教师。
教师在课堂上就像是一个节目主持人, 如果具有高超的情绪调动艺术, 就能使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李咏之所以能把节目做得这么好, 靠的就是诙谐、幽默的语言, 夸张的动作, 把观众的情绪煽动起来。语言的运用相当重要, 有时一句话比讲几十句都要来得有用。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用两块钱买了一只鸡, 有同学表示反对, 认为不符合实际, 笔者打趣道:“的确只要两块钱, 因为他用的是美元。”学生笑声一片。有时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参与到作文的教学中, 学生们都蠢蠢欲动, 作文就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了。可见幽默可以让学生们更喜欢老师, 更喜欢作文。
教学方式不应只拘泥于某种形式, 写作课堂, 更需要教师的幽默风趣, 更需要教师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灵感的能力。把电视台主持人的幽默风格带进课堂吧!让学生们去体会一堂全新的作文课。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借鉴主持人的幽默风格, 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课堂吸引力。尤其对于写作课堂来说, 把电视台主持人的幽默风格带进课堂, 会创设出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灵感。
写作风格 篇10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生在同一个时代, 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而他们的作品可是说是那个时期的代表。在写作风格和叙事技巧上, 海明威创作的最大特点是简洁, 运用简单的句子, 表达深层的含义;而菲茨杰拉德的写作风格是平稳而敏感的。他们就像两道光, 照亮了整个二十世纪这个大舞台。
二、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菲茨杰拉德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20世纪20年代的代表, 或者说是“爵士乐时代”的代表, 他被认为是“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20年代的一部分, 但最终却在这一时期去世。他的伟大之处在于,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创造了美国生活的神话。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 描画了一个空虚的、对美国财富的崇拜以及永无止尽的爱的美国梦。有人说,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文学的伟大创造者之一。菲茨杰拉德的魅力来源于他清晰的叙述, 优雅的文风, 多姿多彩、点铁成金的遣词造句, 这种风格在他的短篇小说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的每一篇成功的作品都是诗人的敏感和戏剧家的丰富想象力的结晶, 这使他的艺术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菲茨杰拉德不仅描绘了一代人的生活。他创作的作品是当代英语文学和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另一个代表作家, 关于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的评论有很多。海明威采用两种方式来展示他精心选择的生活材料。一是新闻报道风格。年轻时的海明威曾在报社做过记者, 受到过严格的写作训练。这在他的创作中得以体现, 海明威的小说都是简明扼要, 浓缩紧凑的。为了取得更大的艺术效果, 他还采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平淡而克制的陈述, 在写作时, 他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的形容词, 甚至省略动词, 很喜欢用名词, 例如地方名、河流名等。作者运用简单的句子和有限的词汇进行有克制的陈述, 渲染气氛, 暗示文字下还藏有更深刻的意义, 启迪读者去体会和联想。海明威的第二种写作风格是采用有节奏的句子结构, 如重复、排比等。海明威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也十分具有特色, 他采用美国中西部人民的口语及其节奏, 这与美国人民血肉相连, 读来如闻其声, 往往给读者一种真正语言的幻觉。
三、造成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写作风格差异的原因
造成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写作风格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社会形势的不用、生活方式的迥异、面对战争的态度以及作者的个性都是造成他们写作风格不同的原因。
1. 社会形势
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都生活在一战结束后的社会大环境中, 这样的环境是与战争开始前是截然不同的。所有的旧的东西都消失了, 一切都是新的。针对这样的社会背景, 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开始了他们的创作。菲茨杰拉德可是称得上是一个分析师。他写了很多关于爵士乐时代的作品, 而恰恰相反, 海明威却来到了欧洲, 写了很多有关于欧洲的作品。海明威不喜欢在一个地方长期的停留, 他喜欢四处走走看看, 这和美国梦幻灭而有着失败情绪的菲茨杰拉德是完全不同的。
那个时代的社会形势都在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天堂的这一边》是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 菲茨杰拉德真实描述了战后繁荣时期的“浮躁的20年代”。这本书的反响是很强烈地, 它之所以广受欢迎的原因是它抓住了时代的基调。而菲茨杰拉德的另外几部作品, 如《夜色温柔》和他的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几乎成为区别于其他作品的最杰出的小说, 从这两本小说里, 读者可以清楚地知道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而他的作品也因此成为了生活指南, 带领年轻读者对生活有了明确的认识。
海明威的小说同样是那个时期的象征。海明威第一部著名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在他出版后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这本小说里, 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一战后的年轻一代的生活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人们向往能过着钓鱼、游泳、滑雪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这个世界确是疯狂的, 毫无意义的, 当时的社会局势十分的混乱。在海明威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永别了, 武器》里, 他也描述了人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里生存的。这本书抓住了人们在经历了一战后的心情。随着这部小说的出版, 海明威的地位也被证实。因此, 在这个充满失败和死亡的新时代, 海明威的作品很多时候被理解为负面的评论。
2. 生活方式
菲茨杰拉德是以一种奢华的方式活着的。他纸醉金迷、嗜酒如命, 享受着年轻的爱、财富和成功, 同时又不得不为挥霍无度和失败而付出代价, 他可以称得上是“浮躁的20年代”的代言人。孤独、酒精和对浪费了他的才华后的认识是最终打败他的三样东西。菲茨杰拉德总是借酒消愁。他总是试图从酒中找到安慰。他不能把精神集中在他的小说以及艺术生活的改善上, 这是一直折磨他的事。几乎所有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都是他自己的生活写照。在他的笔下, 那些出入高尔夫球场、乡村俱乐部和豪华宅第的上流社会的年轻人之间微妙的感情纠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他们无法被金钱驱散的失意和惆怅更是无处不在。他的作品经常以年轻的渴望和理想主义为主题, 因为他认为这是美国人的特征;他的作品又经常涉及感情的变幻无常和失落感, 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无法逃遁的命运。
而海明威的生活方式是和菲茨杰拉德截然不同的。海明威在那个时代是一个神话。他喜欢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 但他的生活作风却是消极的, 因为海明威看到了生活是充满战斗和紧张的。和菲茨杰拉德相比, 海明威的社会地位是低于菲茨杰拉德的, 而且他的经济情况也并不富裕。然而面对贫困和逆境, 海明威的态度确实鼓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他坚信艰苦的生活可以磨砺人的意志和锻炼人的精神。所以这样相对较差的生活方式敦促海明威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文学并因此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海明威的小说里, 海明威描绘了迷惘的一代, 而《太阳照常升起》则是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
3. 战争
造成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战争。而他们面对战争的态度也是不相同的。海明威认为, 一个人必须有真实的战争经历, 才可以更好的描绘它。尽管菲茨杰拉德参加过战争, 但是他并没有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 他失去了感受真正战争的机会。菲茨杰拉德一直认为没有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件遗憾的事。虽然, 他缺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感受, 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他认为, 作为一个艺术家, 他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达到相同的写作目的, 具有同等效力。所以, 菲茨杰拉德只能通过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来描述战争的残酷场面。尽管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在描述战争时有着不同的意见, 但是他们都真实地揭示了在战争中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和社会文明。
写作风格 篇11
在《项狄传》之前, 西方所有小说无论悲情还是喜剧, 都按照故事走向有条不紊地进行, 即使故事情节再跌宕起伏, 也没有脱离完整的叙事过程。而《项狄传》的叙事手法完全颠覆了传统小说表现形式, 除了情节夸张之外, 搞笑风格、跳跃叙事、前后章节不连贯、主题不突出等让传统评论家抨击的写作方式, 都在这部小说中集中展现。在传统小说大行其道的当时, 以光怪陆离、震慑神经、惊爆眼球的冲击力, 成为独树一帜的另类代表。从斯特恩的小说写作特点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传统写作方式的不屑和反叛, 他崇尚的是叙事的自由, 形式的无拘无束, 将传统小说表现形式冲击得七零八落。斯特恩能以这样的写作方式创作, 这与他奇特的趣味和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斯特恩所生活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开始大发展时期, 资本家的奢侈与大量贫民之间产生尖锐的对立情绪。平民出身的斯特恩感受到这种不平等, 他对传统阶级观念产生极大的排斥, 这也影响到他创作小说的形态结构。在《项狄传》中, 他不在选用传统叙事方式, 以凌乱无序、介绍不清来表现作品内容, 于嬉笑怒骂和各种无厘头形式展现小说主人公项狄周围环境和人的思想行动, 并以此影响主人公项狄的情感、思想、回忆。
《项狄传》小说的怪异写作表现
1.叙事结构的另类
传统小说作家在撰写作品时, 一定会先设定好故事叙事过程, 将读者引入由他设计、制定的故事世界。小说叙事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写作风格和审美经验节奏。《项狄传》完全忽视小说叙事过程中的记叙、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 完全将故事过程进行混编, 使故事过程异常凌乱, 许多正在进行的讲述, 被各种突然出现的评论和所答非问式的离题话语打断。叙事结构不再按原来写作线路进行, 其描述轨迹无迹可寻。这样的叙事结构, 在英国乃至欧洲文坛从未有过。斯特恩的这种凌乱文章结构, 看似无序、无条理, 其实这也是作者刻意安排, 是作者要表达的一种独特思想, 一种精神的叛逆。在这部小说中, 讲述过程中经常出现大量的标点符号, 将原本顺畅的讲述进行截断, 猛然出现的话语, 常常令人摸不着头脑。有的章节极长, 对一件事情叙述没完没了, 而有的章节仅仅数句话就结束。在叙述语言上, 作者也经常以风趣幽默的话语表现书中人物性格和他们的奇谈怪论。这些雷人的话语, 常常使人发笑后, 经反复揣摩方能体会其含义。小说的开头也打破常规, 开篇介绍的是主人公母亲生项狄之前的情况, 此时的旁白就是项狄。他以搞笑诙谐的语言, 对自己的母亲怀孕进行调侃评论。随着自己将要诞生, 此时斯特恩并不在关注主角的一切, 而是脱离这里的叙事, 对助产护士约里克牧师、脱庇叔叔等与主角无关的人的琐事进行描述。这些脱离主题的话题并无结束之意, 而是不断有新的话题出现, 这些光怪陆离的事件, 有很多直到小说结尾都没有交代清楚, 在斯特恩的写作思维中, 传统写作方式是束缚自由与灵感之源, 只有打破传统, 以新的写作结构, 才能展现自我, 开创写作新风。在他这部作品中, 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 以完全不符合逻辑的结构支撑起这部作品。内容中随处可见穿插各种离题信息, 这样的杂乱无章结构使得他的这部小说反而因其怪异表现而赢得一片喝彩, 这其中包括厌倦传统, 追新求特的读书人。另一种是深入研究斯特恩小说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 为其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故事主题而叫好。斯特恩在《项狄传》中以穿插进各种事物的写作方式来体现他的写作技巧, 虽然看起来好多事情都与主题无关, 但凌乱的叙事场景背后, 小说的主体仍在前进。这种有意识地凌乱和离题叙述, 并不是作者写作水平问题, 而是作者以此表现自己写作风格特征。从这里, 我们也可以看出斯特恩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2.《项狄传》语言风格的怪异
在斯特恩这部伟大作品中, 大量人物出现在故事情节中, 他们如同黑暗胡同走出的人那样显得突兀, 同时他们的言谈举止风格迥异, 在斯特恩异于常人的笔调下, 各种幽默、滑稽、搞笑风格成为这些人特点的外包装。使每个穿插进来的故事有的喜庆滑稽, 有的带着伤感的幽默。斯特恩赋予书中人物语言并不止这些特征, 他还大量使用双关语、反语、拟声词使人物语言表现更加生动形象, 使每个人物形象都入木三分。在表现人物怪癖和人性弱点上, 这些双关词汇的使用, 给小说增添了很多笑料的同时, 也褒扬善良、讽刺邪恶。对书中好人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 使被讽刺的对象更加滑稽, 喜庆气氛始终贯穿整部小说。
在《项狄传》这部小说中, 主人公自身的身份表现场景很少, 多数桥段是杂七杂八般纷乱的琐事, 和众多奇葩般出现的人物。在奇葩人写出的奇葩小说中, 颠覆性场面比比皆是, 让人目不暇接。这其中以项狄的叔叔托庇最能表现斯特恩所擅长的语言风格。其中许多经典台词创意, 无不让当时沉闷的传统小说, 在表现喜剧色彩方面相形见绌。其无厘头般搞笑的形式, 为后现实小说起到很好的借鉴。托庇是一个喜爱收集和谈论战争与建筑的人, 其他任何人与他谈话, 或他听到别人的交谈, 都会不由自主地与他的癖好联系起来, 并不管不顾地与之争论, 很多时候场面混乱、搞笑十足。如特里告诉沃尔特:“现在医生在修筑桥梁”时, 托庇因整日迷恋军事工程, 当听到“修桥”就会产生另一种思维而与特里和沃尔特争论不休, 特里和沃尔特原来指的医生修桥梁是修病人的鼻梁骨。项狄的托庇叔叔是一个天真率直可爱的人, 在书中当他对沃德曼太太说:“你可以把手指放到这个地方, 当沃德曼太太满脸羞涩翘目等待之时, 托庇叔叔已经把他的手指放到他在战场受伤时的地图上, 两人想法差距之大, 画面搞笑, 令人莞尔。托庇虽然成为书中的开心果类人物, 但他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无缘无故地瞎搅和, 在他人受到磨难和不幸时, 他会为此伤心并给予深深的同情。这也使得这样的人物更加具有亲和力和善良的一面。
3.无厘头表现风格特点
但凡看过周星驰电影的人, 都会为他无厘头搞怪表演形式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形式使得电影故事情节紧凑, 精彩搞怪无厘头片段层出不穷, 让人捧腹之余, 回味无穷。劳恩斯·斯特恩的《项狄传》在两百多年前, 就呈现出与无厘头电影如出一辙的搞怪效果。这种颠覆性表现方式, 改变了传统小说, 好与坏, 美与恶之间明显的界限。同时小说风格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传统平庸、沉闷、模式化的表现手法, 被彻底摒弃。极具跳跃感, 让读者措手不及, 各种奇妙场景切换, 诙谐幽默的语言, 将一部《项狄传》变成一个色彩斑斓又光怪陆离般离奇的故事境界, 成为喜爱这种文学表现形式读者的最爱。《项狄传》的风行, 为文学写作开创了一条新路, 启迪了后来很多以此为创作形式的作家, 《项狄传》堪称无厘头文学艺术鼻祖。首先, 在这部小说中, 从头至尾小说页面每一页都有大量符号介入, 这些符号, 很多不属于书写范畴, 有些符号很可能是斯特恩独创。在页面文字安排上, 《项狄传》中不时出现几页黑纸, 有时还会出现几页空白, 还有在一页中仅仅寥寥数语, 段落中出现几行“滚”, 这种页面表现, 完全颠覆当时写作风格。作者斯特恩颠覆世界的主客观认识, 以怪异的思维营造出一个个超越常理的客观事物。这些事物都属于凭空虚构想象而成, 如鼻子的故事等。这些故事想象力丰富至极, 在斯特恩煞有介事的叙事讲解中, 很容易让人产生恍惚之感。大量另类事情的不断出现, 使得本已为此惊诧的读者渐渐习惯并喜爱这种故事编排。其次是人物设定的滑稽可笑, 斯特恩的这部小说, 从表现形式上没有对人物进行真实的设定, 而是将他们的性格塑造成幼稚与成熟、天真与愚昧相混合的产物。这之中以项狄的叔叔托庇性格特点最为鲜明, 他是因伤退役的军人, 生活的锻炼非但没有让他更加成熟, 反而对一些人情世故、男欢女爱之事茫然无知。每天只知道在球场和特里排兵布阵, 玩得不亦乐乎。他的行为表现和入学前的孩童水平相当, 而项狄的父亲, 一位老年商人, 他自认一生聪明, 其实他根本没有念过几年书。平时喜欢与人交流谈话, 并将自己荒谬可笑的论断进行传播, 一旦有人参与就会与他争执不休, 常常以此自夸并引以为傲。他的理论都是凭空设想下的结果, 其幼稚无厘头特点让人忍俊不禁。比如他固执地认为, 婴儿不能头先从母体出生, 产妇用力很大, 平均相当于四百七十磅等等。像这种故作知识渊博, 其实幼稚无知, 更多的演说和辩论, 只能使他显得更加可笑幼稚。最后, 作者在小说中, 将传统人物关系进行倒挂和混排, 这令一些外表光鲜亮丽实则道貌岸然之辈, 在考究的服饰下暴露出一颗龌龊的心。斯特恩将大量搞笑怪异的词汇, 用在表现这些反差极大的人身上, 使书中武林修女、修道院院长、斯文的访客, 都暴露出一颗骚动之心, 其语言内容和行为表现都呈现出不同寻常的另一面, 这也是斯特恩对世俗风气和社会的无情鞭挞, 这也成就了斯特恩写作风格的另类和无厘头特色。
结语
斯特恩的《项狄传》开创了后现代小说艺术先河, 打破了小说叙事的沉闷, 各种无厘头设计, 颠覆性的表现手段, 将混乱的人生以及对社会的无情嘲讽尽情展示。这种无厘头写作风格, 为小说创作开辟了新的形式和思路, 为后来小说作者在创作之时, 增添更多表现轻松气氛的元素。斯特恩的《项狄传》无疑给英国文学艺术带来了创新, 他的这种写作方式, 不但为作者写作打开了新的模式, 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摘要:在英国小说界, 斯特恩的《项狄传》以其荒诞无厘头风格, 独树一帜, 成为英国文学艺术中的另类。在这部作品中, 传统小说形式被彻底打破, 各种元素交叉混合运用。无论叙事、人物设定, 还是表现人物特征, 都以颠覆性表现手法再现了一部另类旁通的文学作品。《项狄传》的无厘头表现, 正是作者以混乱表象揭示社会深层内涵的体现, 这也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部给人启迪, 过目难忘的作品。
关键词:摄斯特恩,叙事另类,语言风格怪异,无厘头
参考文献
[1]董翔晓.英国文学名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2]李赋宁, 何其莘.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颜静兰.独行怪侠斯特恩的 (项狄传) 诡异创作风格浅析[J].国外文学, 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