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风格的风格

2024-10-29

没有风格的风格(精选12篇)

没有风格的风格 篇1

长期以来, 学校是个体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 个体通过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不同阶段接受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信息, 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风格。本研究采用斯腾伯格关于思维风格的定义, 即指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所偏好的思维方式。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发现, 当个体的思维风格与教育者的教学风格匹配时, 其听课效率较高, 在该门课程的考核中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反之亦然。因此, 是否可以推断个体的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呢?

本研究建立在长期从事思维科学研究的田运教授所提出的思维第三定理的理论基础上, 从信息论的角度对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纵观以往的研究这是个全新的尝试。

一、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关系的理论模型

1. 四种思维风格的提出

田运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思维科学》一书中提出, 一个人的思维性质是由收受的信息结构形成的。列举了四种思维性质 (习惯) , 即主观性思维、客观性思维、能动性思维和惰性思维[1]。习惯是一种具有稳定倾向和独特品质的活动, 这与斯腾伯格关于思维风格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根据田运的观点得出, 思维中信息与模式并重但更重信息是客观性思维风格;思维中只重模式不重信息是主观性思维风格;思维中注重优化模式以弥补信息不足或尽力搜索解题所需信息达到问题获解, 是能动性思维风格;思维中不作模式优化也不尽力搜索信息, 坐等信息到来见难而退, 是惰性思维风格。

2. 教学风格偏好的四种结构形式

教学风格偏好指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喜好程度, 主要指学生偏好接受哪种信息输出结构。从信息学的角度如果假设信息源全部信息量为1, 信息量为1的称为饱和信息, 信息量为0的称为空壳信息, 信息量为0~1之间的称为含熵信息, 信息量为-∞的称为黑洞信息。根据学生对收受不同信息结构形式的偏好, 形成了四种教学风格偏好即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1]。

3. 基于田运思维第三定理理论构建思维风格与教学风格偏好关系的理论模型 (见图1)

(1) 个体若属于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形成解决问题中注重信息, 积极主动地优化脑内模式的思维习惯, 形成客观—能动型思维风格。

(2) 个体若属于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形成解决问题中重模式不重信息的思维习惯, 形成主观—能动型思维风格。

(3) 个体若属于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养成消极被动地保守脑内原存模式但重信息的思维习惯, 形成客观—惰性型思维风格。

(4) 个体若属于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养成消极被动地保守脑内原存模式, 不重信息的思维习惯, 形成主观—惰性型思维风格。

二、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问卷编制和施测

1. 问卷介绍

在上述建构的理论模型上, 运用文献综述法、个案法、观察法、测验法编制了《二维思维风格问卷》和《教学风格偏好问卷》。

(1) 《二维思维风格问卷》采用5级记分制, 正向题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 反向题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5~1分。问卷共有50个项目, 包括主观-客观因子和能动-惰性因子两个维度,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54。对样本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2) 《教学风格偏好问卷》采用5级记分制,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该问卷共有20个项目, 包括饱和信息偏好因子、含熵信息偏好因子、空壳信息偏好因子和黑洞信息偏好因子四个维度, 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以上。对样本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2. 具体施测步骤

步骤一:由研究者及当堂任课老师担任主试, 研究者对参与测试的任课老师事前进行训练。测试时间大约20分钟,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测试后当场收回;

步骤二:被试抽取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收回问卷1100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 共获得有效问卷1057份;

步骤三:预测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对学生思维风格、教学风格偏好及两者关系进行分析, 验证本研究的假设。

三、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的相关、回归分析

1. 思维风格与不同教学风格偏好的关系

将1057名学生的思维风格总分从低到高排序, 前33%作为低分组, 后33%作为高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的教学风格偏好上的差异。结果显示F检验和T检验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 小于0.001, 差异显著。说明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其教学风格偏好也不同。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对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进行相关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 学生的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的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

2. 教学风格偏好与不同思维风格的关系

将1057名学生的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从低到高排序, 前33%作为低分组, 后33%作为高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比较各维度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思维风格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在主观-客观思维风格上, 除空壳信息偏好的T检验的伴随概率为0.053, 差异不显著, 说明学生在这个维度上高低分组不存在显著差异, 其余F检验和T检验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 小于0.001, 差异显著, 说明不同教学风格偏好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维风格。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为了进一步探讨学生的教学风格偏好与思维风格的确切关系, 分别以思维风格的各个维度作为因变量, 以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为预测变量,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见表2) :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是思维风格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 黑洞信息偏好对思维风格最具预测力, 空壳信息偏好对主观-客观维度思维风格预测力相对弱些。

3. 思维风格与教学风格偏好存在相关性

(1) 客观—能动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积极主动地优化原有思维模式和尽力搜索信息解决问题的思维风格

(2) 主观—能动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在解决问题中能主动优化原有思维模式但不重信息的思维风格。

(3) 客观—惰性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对原有的思维模式过分依赖但能搜索信息解决问题的思维风格。

(4) 主观—惰性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在解决问题时对原有的思维模式过分依赖同时坐等信息到来的思维风格。

学生的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存在相关性, 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对思维风格能进行有效预测, 建构的理论模型见图1成立。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检验了田运关于思维信息论的第三定理, 研究结果将对学校各类学科的教育、教学组织及评估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田运.思维科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3) .

[2]杨志良, 郭力平.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 2001 (3) .

[3]李如密.教学风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贺雯.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效能感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 .

[5]邓铸.应用实验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没有风格的风格 篇2

北欧风格解释

北欧风格以简洁著称于世,并影响到后来的“极简主义”、“后现代”等风格。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工业设计”浪潮中,北欧风格的简洁被推到极致。反映在家庭装修方面,就是室内的顶、墙、地六个面,完全不用纹样和图案装饰,只用线条、色块来区分点缀。这种风格反映在家具上,就产生了完全不使用雕花、纹饰的北欧家具。

北欧风格设计要素

北欧风格设计貌似不经意的搭配之下,一切又如浑然天成般光彩夺目。任何一个空间,总有一个视觉中心,而这个中心的主导者就是色彩。北欧风格色彩搭配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总能获得令人视觉舒服的效果――不用纯色而多使用中性色进行柔和过渡,即使用黑白灰营造强烈效果,也总有稳定空间的元素打破它的视觉膨胀感,比如用素色家具或中性色软装来压制。

木材:室内装修的灵魂

为了有利于室内保温,北欧人在进行室内装修时大量使用了隔热性能好的木材。因此,在北欧的室内装饰风格中,木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北欧风格的居室中使用的木材,基本上都使用的是未经精细加工的原木。这种木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木材的原始色彩和质感,有很独特的装饰效果。

简洁:设计和装修的精髓

北欧风格以简洁著称于世,并影响到后来的“极简主义”、“后现代”等风格。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工业设计”浪潮中,北欧风格的简洁被推到极致。反映在家庭装修方面,就是室内的顶、墙、地六个面,完全不用纹样和图案装饰,只用线条、色块来区分点缀。这种风格反映在家具上,就产生了完全不使用雕花、纹饰的北欧家具。

色彩:蓬勃生命力的象征

北欧地区由于地处北极圈附近,气候非常寒冷,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长达半年之久的“极夜”。因此,欧人在家居色彩的选择上,经常会使用那些鲜艳的纯色,而且面积较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20世纪初北欧人也开始尝试使用浅色调来装饰房间,这些浅色调往往要和木色相搭配,创造出舒适的居住氛围。

谈谈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关系 篇3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而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自身的学习风格之间,在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学生的学习风格之间体现得更复杂、更具多层面性。通过研究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关系,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性,为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一、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自身学习风格的相互作用

1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以其自身的学习风格为基础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与其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品德修养和个人性格息息相关,同时又受到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科学发展水平、教学对象和学科教材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讲,教学风格是教师认知活动外化的个性化体现。教师在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之前,已将自己的认知方法和个性特征应用和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教师在开发自己教学风格的初级阶段,几乎总是很自然的以本人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经验为首选参考。因此,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自身学习风格直接相关,“形”异而“神”似。

以自身的学习风格为基础开发教学风格有其利也有其弊。青年教师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理论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参照自己的学习风格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简捷、易行的方法;但是,一个教师持有某种学习风格,如果他在教学中总习惯于用相对应的方法、策略来传授知识和组织教学。具有不同学习认知风格的学生会很不习惯,甚至吃不消。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都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个体的学习风格不同,应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风格,教学活动才能和谐有力的行进。

2教师教学风格的实践和改进能充实和升华其自身的学习风格

教师教学风格的改进和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身学习风格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启发;二是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无论出于哪一途径,经过改进的教学风格首先影响的是教师本人,这里就包括教师本人的学习风格。教师站在较高的角度审视自己以往的学习风格,能更容易、更清楚地看到其积极向上的本质和日益落伍的瑕疵,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事实上,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自身的学习风格是建立在同一认知前结构基础之上的。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学习风格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又在教学风格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得到进一步的理论化和科学化。这样就丰富了认知主体(教师)的前结构准备,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建立在更高的认知前结构基础之上,成就真正的实质意义上的进步和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学生的学习风格的相互作用

1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其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其学生的学习风格起指导和支配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2)对学生已有的学习风格的丰富和发展起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3)对学生已有的学习风格的丰富和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学习风格的形成受到包括生理要素及个性发展水平的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但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所起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展现魅力、张杨个性的过程。教学风格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地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疑对学生的学风和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而言,严谨风格的教师会培养出一丝不苟的学生。导演型风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会有一大批独立型学习风格的学生伴随左右。这些学生自主性强,思维活跃,任务指向型的教学风格会造就依赖型的学习风格等等。持有一定教学风格的教师总是调教出与之相匹配的学习风格的学生。

如上所述,在学习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教学风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而如果学生在师从某一教学风格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学习风格,教学风格又能对学习风格起到怎样的影响呢?探讨这一问题须着眼于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是否匹配、学生的适应能力如何以及教师对教学风格的驾驭能力等三个方面。

教学过程是教学双方以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不断调整自我以相互适应的过程。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为前提的。回避型的学习风格在严谨型的教学风格下无法生存,却有可能在幽默型、艺术型、情感型的教学风格下开花结果;情感型的教学风格能感染持有回避型学习风格的学生,而持有逻辑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却有可能对之大为不齿;主导型的教学风格适合于依赖性的学习风格,却让独立型的学习风格倍感不适,如此等等。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要求师生双方都不能固守于自己即成的单一的教和学的风格。如果学生在师从某一教学风格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学习风格,并且和该教师的教学风格相配,他的学习风格必然得到发挥和发展;反之,教师的教学风格将阻碍学生学习风格的发挥。这时教师和学生总要有一方来调整自己的风格,以使教学归于和谐。这是考验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教师对多种教学风格的驾驭能力的时候。

将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互作用的这一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应教育学生注意发展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认知风格,使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匹配。

(2)教师应提高对教学风格的调控意识水平,塑造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以满足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的需要。

(3)校方应重视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正确评价和解释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轻易或武断地仅评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学业能力的优劣。相同的努力程度、相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因学习认知风格不同,学业成绩会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的学业成绩差异是正常的。

(4)校方应重视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一方面应遵循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匹配的原则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掌握丰富多样的教学风格,根据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推进教师评价多元化,不应把某种单一的教学风格作为样板硬性推广。

2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是教师改进教学风格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在于形成个人独特的卓有成效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师自身的自觉追求和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然而,促使教师改进自身教学风格的直接动力却来自其学生。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多样性总是迫使有工作热情的教师深刻研究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统筹考虑学生的总体特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否适合、得当。教师要想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就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给学生提供更满意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所以,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是教师改进教学风格直接动力。

没有风格的风格 篇4

1 Students’Cognitive Style

The idea of learning style comes from general psychology.It refers to the characteristic ways in which individual orientate to problem-solving.(Ellis,1994)Individual’s learning style is less flexible.

Cognitive styl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earning style,which includes learning strategy.Learning strategy refers to a series o steps learners adopted to achieve learning goal.It is formed gradually in the long-term learning activity,which individual based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s influenced by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therefore,the factors if constituting learning style are physiology,psychology and society.Among them psychology includes cognitive,emotion and motivation etc.Cognitive is virtually the embodiment of one’s cognitive style in learning.Its manifestations are perception,attention,thought,memory which individual responds outside information stimulation and problem-solving.Contemporary cognitive psychology believes tha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of processing information,from this poin of view,cognitive style is learning style.Each learner’s cognitive style is unique and stable,teacher should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every student’s cognitive style,work out appropriate teaching style,teach them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n order to promot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ir quality.

One’s cognitive style generally operates in an unconscious manner,that is,while an individual may be aware of the outcom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cess he or she is often unaware of the mental processes used to acquire,analyze,categorize store,and retrieve information in making decisions and solving problems.

In most situations,cognitive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s are used interchangeably.Generally,cognitive styles are more related to theoretical or academic research,while learning styles are more related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A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terms is the number of style elements involved.Specifically,cognitive styles are more related to a bipolar dimension while learning styles are not necessarily either/or extremes.Cognitive/learning styles measures conventionally lie somewhere between aptitude measures and personality measures.

Field refers to the situation surrounding,which can influence people’s perception in varying extent.Field independent and field dependent are a group of cognitive styles which are divided in terms of the extent influenced by situation.Field independent is that individual depends on the internal referents in his or her own life space and from his or her point of view to obtain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Field dependent is that individual relies on the external referents in environment surround him or her to defin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by external stimulation.The two categories of cognitive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contact with other people and in learning.Field independent people who like to be alone are less or not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 and their communicative ability is poor.On the contrary,field dependent people who are easy to be subject to environment utilize social referents to ensure their own attitude and action.They are interested in other people and good at communicate with others.With regards to special fondness for learning,the former have partiality for subject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people like natural science,are used to individual research,thinking on one’s own and good at distinguish specific information from the whole.They are highly motivated and have strong ability to understand,analyze and infer.The latter is inclined to pay attention to subject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uch as the humane studies;they a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good at social intercourse,take delight in studying with other people.

Wirkin,Oltman,Raskin and Karp suggested that in a field-dependent mode of perceiving,perception is strongly dominated by the overall organiz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field,and parts of the field are experienced as“fused”.In a field-independent mode of perceiving parts of the field are experienced as discrete from organized ground.(Ellis,1994)

As learner’s main characteristic,cognitive style is the key of successful teaching,teacher cannot neglect it and should hav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action and observing,adept to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style of different learners,similar with their study habits,investigate the adaptive ext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create th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 which can be adap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learn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inal teaching goal through making great efforts with teacher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in appropriate speed and manner.

Any cognitive activity is an active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In spite of the same teaching content,it is completely possible for different individuals to have different thinking proces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n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on the way of thinking.Thus it requires that teacher cannot only keep an eye on universal knowledge of general character,but should probe deeply into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every student.The more importan thing is that teacher should know that reasonable teaching method to a great extent is individualized instead of putting undue chase on unity.Cognitive style is not ability,but a favorite way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capacity.Their great match can create a superiority which results in surpassing the single cognitive style or ability.Therefore,the differences of cognitive style and ability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eaching activity.It is impossible for individual to have an only one cognitive style,they often have more style.With the change of tasks and situation,cognitive style individual showed is changing,the style they showed in a place and at a time is not absolutely worthy in different place and at different time.Teacher should adopt a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value of many styles.Cognitive style is not mutable,and it can be acquired through studying.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llows tha teacher can teach students in multi-model wa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Field-independent learner adepts to study alone likes to initiate new things.Teacher should let them to make a thorough study to the problems they concerned in a space of free exploration which is created in modern technology in a manner they liked,or design the circumstances to create the condition for developing initiative education.Collective instruction can be combined with study on them own through digital network system.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students who have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motivation,interest and aptitude are allowed to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the whole teaching framework in order to utilize their power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to do things they want to do and go back to the state of classroom.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n alternate learning environment,teacher and students can communicate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give feedback promptly,adjust the center for the classroom at all times to change the role each other to make students take an active part in learning and explore rather than passive receive.At the same time,it is also favorable for teacher to engage in emotion education.The efficiency of study of the field-independent and the field-dependen learner are not obvious different in the active and intensive condition,however,the study efficient of the field-dependent learner is decreased obviously.The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that is differen from the common run is not go on successfully and often fail Teacher can encourages and guides him in time to help him to strengthen his self-confidence and avoid detours.Teacher’s respect and love to student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success in education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gnitive style of learner is also a changeable dimension The learner who shows highly independent in a field may be dependent in another field.Most learners’cognitive style is not extreme,some of them can change his or her style in order to adap to different tasks.Meanwhile,any cognitive style will not be suitable for studying all knowledge,if learners adhere to one cognitive style in learning,they must be failure in some subjects which are unsuitable for themselves.Individual’s cognitive style is a habit;postnatal experiences and training have a great impact on it.The formation of cognitive style is influenced by society and education.The common social culture may cause a kind of general character in the same nation,class and group.We can find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lays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oups;people nurtured are lack of independent character and are dependent on the group and others.

When learners are aware of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of cognitive style and requirement of learning tasks,they will make efforts actively.A learner who has learning strategy at least can be conscious of his or her type of aptitude,know that complete study tasks requires different ways,and can adopt different learning way and strategy.Cognitive style is a way of studying which learner favorite unconsciously.Learning strategy is flexible,planned and can be did as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s demand according to specific learning tasks.Only when teacher gives directions to students,can they fully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maximize favorable factors and minimize unfavorable ones.While students have the awareness of learning strategy and understand their own study habit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ey will adjust actively.It means that they have learned how to study.Teaching activities are extreme complex,people’s research on cognitive style reflects individualism in cognitive activity,thus suppl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quality with new vision.

2 Teaching Style

Teaching style is unique combina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thought,teaching skills and teaching way,which forms gradually in the long-term teaching practice.It is a symbol of stable state of specific character of teaching.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cognitive style is its uniqueness which show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distinctive teaching language,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anner and teaching resource etc.

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style is very complicated,but it is not mysterious.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and restricting 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style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ones.Internal factors are cognitive level,quality of thought and specific character.External factors are environ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structure of course,system,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subjects and so on.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style is the result of mutual connec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each other.External factors are the condition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internal factors are the foundation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In the course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eacher is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for forming teaching style,which drives and effects many factors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promotes teacher to remake teaching circumstances and conditions actively in order to continuous advance towards mature in teaching practice.

With regard to 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style,we should synthesiz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soci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From the point of subjective view,firstly,teachers’special living situation,social status,life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education they gained not only shape their characteristic,qualities,world outlook,but form their artistic view,artistic inclination,artistic talent and artistic essential thoughts etc.All these decided the difference on teaching style.Secondly,teachers form the distinct character of grasping teaching content,shaping teaching figure,arranging teaching structure,using teaching language and showing teaching techniques through the long-term life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practice.Thirdly,teachers’different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lso will be shown by teaching,which becomes an aspect that cannot be neglected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From the point of objective view,the main objective causes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 are the changes in society,spirit of age and social convention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time.With no exception,each teacher belongs to a nation;national tradition also influences teaching style in many aspects.Teaching style is diversity and has the unity of time and national color.

Teaching style is not formed overnight,but the result of initiative long-term labor of teachers.It embodies teachers’aesthetic ideal and ingenuity of artistic practice of teaching.However,teaching style has a process of engendering,forming,developing and changing,which is not solid or static.It is an arduous teaching artistic practice for a long period from beginning teaching,being ripe gradually to forming finally unique teaching style.This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tage of imitating teaching,of independence teaching,of creative teaching and of having style teaching.These stages have their own features,their sequence cannot be reversed.They need necessar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from one stage to next stage.In this kind of sequence,there are more and more elements of creative,thus only when there is certain of accumulation of quantity,can change of quality be given rise to.Developing 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stage,teaching style is formed finally.

3 Matching Teaching Style with Cognitive Style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ropriate match between students’cognitive style and teacher’s teaching style.It is the teachers’responsibility to suit their teaching style for students’cognitive style,because students may be self-centered and have little awareness to adjust their innate cognitive styles according to teachers’teaching style in the classroom.Effective matching between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 can only be achieved when teachers are,first of all,aware of their learners’needs,capacities,potentials and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in meeting these needs.In all academic classrooms,no matter what the subject matter,there will be students with multiple learning styles and students with a variety of major,minor and negative learning styles.An effective means of accommodating these learning styles is for teachers to change their own styles and strategies and provide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Rao Zhenhui,2001)

Teaching is like a catalytic agent to form and improve learner’s cognitive style,but cannot change its essential feature.Constructuralism believes that everyone is an independent subjec and constructs the world in his or her own manner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Only when teaching style and method match the style of learner’s learning and thinking can learner be more successful.Teacher should follow the sequence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o choice,compose,manage teaching goal,content and technique and suit the instruction to the student’s leve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learning inclin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each student to show their special skill,elaborate enthusiasm and individual quality advantage of learner on different level,and put every student in the advantage of education.

Teacher may do the following steps at first so as to guide students to know their cognitive style and then observes and analyses their cognitive style.By classifying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 teacher can have an overview and adopts diversity teaching style rather than single one.Firstly,teacher should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ir cognitive style.Secondly,teacher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 cognitive style to compete.For example,cooperative learning based on the network and computer is the most concerned study model at present.It adopts that organizes students with differen style into groups,assigns tasks and divides up the work properly Each member follows a certain cooperative principle to cooperate and help one another.By doing this,students are helped to complete the complex intelligent tasks and increase their motivation It also promotes the interactive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is beneficial to develop students’comprehension ability Thirdly,teacher should develop students’metacognitive strategy“Give a man a fish and he eats for a day.Teach him how to fish and he eats for a lifetime.”By guiding students to apply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to learning,they can master learning strategy,adjust their own way to adapt different learning tasks.Fourthly,teacher should develop students a varied personalities and cooperative spirit in order to promot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harmonious.All these works are the basis o effective matching.

Teacher can observe carefully students’psychological changes.Asking them whether they are Some typical behaviors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cognitive style are:

You feel uncomfortable when asked a question in an open meeting.After you respond,you spend a lot of time thinking about what you should have said.

In discussing problems in a meeting,one group member gets upset and storms out of the room,yelling all the way.

After analyzing a group of job candidates against the advertised criteria for selection,you are uncomfortable with the top ranked candidate and actually offer the position to the third ranked candidate.

You find yourself getting upset when a professor does not follow the syllabus.

Professor B seems to jump from one topic to another and from one example to another.You do not see the connection,but to some in the class,he makes perfect sense.

After working on a project in a meeting,the leader of the team adjourns the meeting stating the she is happy that group has developed a workable plan.You feel uncomfortable because,from your perspective,the plan contains only broad policy statements and the operational issues have not been worked out.

Teacher should provide a teaching method which can match the cognitive style accord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cognitive style.When they match well,it will be beneficial to enhance students’performance.

4 Conclusion

In this thesis I have discussed students’cognitive style,teachers’teaching style and the matching of these two elementswhich can make students to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on study in the classroom.It is so necessary for teacher tocreate relax and harmonious environment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students’cognitive style in order toinstruct them alternatively.Teacher should develop more teachingstyle to match students’cognitive style.By doing this it reflects anew educational idea of learner-centered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摘要: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中的一种形式,是使学生学有所成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教学风格亦是成功教学的标志。两者的完美匹配会使教育质量大步提升。

关键词:认知风格,教学风格,匹配

参考文献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2]Rao Zhenhui,2001.Matching Teaching Styles with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J].Online Available from:http://www.iteslj.org/Techniques/Zhenhui-TeachingStyles.html.

[3]徐晓晴.第二语言习得相关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4]杨党玲.对输入理论的探讨——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之关系[J].外语界,2004(1).

[5]武和平.二语习得中”逻辑问题”的逻辑与普遍语法可及性假说[J].外语学刊,2004(3).

[6]周平,张吉生.论二语习得中过渡语的普遍性和系统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7]俞理明,袁平华.应用语言学还是教育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的思考[J].现代外语,2004(3).

[8]肖云南,戴曼纯.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J].外语界,2004(3).

[9]文秋方,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

没有风格的风格 篇5

菲律宾风格是什么?

菲律宾风格让人联想到午后掠过芭蕉叶面的薰风,竹帘外斑驳的树影,光脚踩在纤尘不染的柚木地板上冰凉的触感或者静谧中蕴含着浓浓的激情,菲律宾风格装修总是散发着蛊惑人心的欲望气息,香艳得让人想入非非。

菲律宾风格的源起

1、在南亚国家中,菲律宾的商业文化很独特。菲律宾人的确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具有相同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信仰。但在西班牙殖民统治4后,又接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的强烈影响,菲律宾的文化中已融合了其他重要的特征。外国商人们会发现,菲律宾人很注重关系,注意等级关系,对守时和期限很随便,很关心和谐以及菲律宾人所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2、菲律宾社会地位、自尊和尊重别人。正如其他注重等级的社会,菲律宾人很尊重老人,尤其是老年男子。对职位高的人表示尊敬很重要。年轻的外国商人应当听从高级菲律宾人士的安排,尤其是当后者是买方或潜在的客户时。菲律宾人对面子和自尊的传统观念受到西班牙人的荣誉和amorproprio的很大影响。维持表面的和谐。菲律宾人总是尽力保持与别人的平和关系,即便事情仅仅是表面上很顺利。对西方谈判者来讲,最容易丢面子或最容易使别人丢面子的是表现得不耐烦、发怒或生气。负面情绪会破坏会见的和谐。即便内心感到很沮丧或生气,谈判人也应注意保持外表的冷静。因此在菲律宾装修的设计风格上的体现上便是色彩,格调的和谐、同一、尊重、礼貌。

菲律宾风格的特色

在世界各地菲律宾风格所具有的自然气息与清爽气质,完全出于菲律宾文化对大自然的崇拜。每一件家居品都是向大自然顶礼膜拜的图腾,无声的表达着对自然的敬意。对于居住者而言,她就像一位温柔体贴的爱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她身旁,然后在她的怀抱中完全释放心情,带着慵懒的眼神欣赏着她的动人曲线与亲切的笑颜,听她柔声讲述一个南洋小岛上的一种美丽生活的故事。最后,带着这种暧昧的感觉,安然入睡。此时,与自然的距离不再遥远,在倾听诉说的同时,我们也成为自然的信徒,带着心安神怡的微笑,接受自然的馈赠,享受来自万岛国的美丽生活。而这一切只是发生在某个巨大城市的某个微不足道的角落中,恰似浩瀚汪洋上的诺亚方舟,随波逐流,却充满希望。

菲律宾风格装饰要素

1、菲律宾风格有着浓厚着强烈的东南亚气质。设计者对对色彩的把握是很有难度的。东南亚风格里是绚烂与光彩,但是菲律宾风格又有着与其不同的区别,是要了其稳重与温馨的一面――深褐色与原木质地,这种搭配使其风格浑然天成。

没有风格的风格 篇6

[关键词] 吴地;西施响屐舞;民族风格;地域风格

[中图分类号] J7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6—0122—05

Abstract:the “Xiang Ji Dance” by Xi Shi (who was one of the renowned Four Beauties of ancient China) sets up a separate flag in the dance history of Wu (referred to the Wu Country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ancient China).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re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style and regional style of Wu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spirit on the dance movements, postures and rhythm,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the regional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style of dance patterns, performance forms, dance movements and dance properties. It discusses the unique value of the"Xiang Ji Dance".

Key words: Wu; Xiang Ji Dance; national style; geographical style

一 引 言

吳地乐舞自古至今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拥有“中和平正,和谐有度”的乐舞审美思想。“从 ‘吴字之中还能辨析出吴地有能歌尚舞的习俗,‘吴字上部为口,‘甘犹从口善唱;‘吴字下之部从夭,‘倾头屈身善舞。”[1] 这些显著的吴地民族、地域特点,都在吴地舞蹈西施“响屐舞”中集合展现。“响屐舞”受吴地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与图腾崇拜、意识形态等民族风格的影响,形成柔美、窈窕之内涵,腾踏、灵巧之风韵的舞蹈风格特点。同时,此舞在民族风格积淀上与邻地舞蹈风格产生文化涵化效应,并形成观赏性强、风格独特的地域风格特征。最终,以独特风格烙印在吴地古代舞蹈的历史足迹中。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其形象在历代民间文学、通俗文学与文人文学的相互交融中不断丰满。西施的“美”与“爱”始终是历代文人愿意描写的主题,并至今形成一种“西施文化”与“西施精神”,被世人传承与保护。据考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西施舞蹈”的文学作品并不占少数,光诗词歌赋就不少于250首,其中不乏一些有名望的文人雅士的创作,如:李白、白居易等。但西施的“响屐舞”却少被当代大众所知,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缺少将“响屐舞”风格成因从吴越文化视角做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所以本文试图对西施“响屐舞”风格加以全面诠释,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 吴地西施“响屐舞”的故事内涵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大动荡与大变革时期,各国战争频频,女乐在此时期则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辅助各国实现政治阴谋与政治目的,其中在西施献吴的故事中也最能体现。《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云:“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2](p269)从《吴越春秋》对西施的简述,可获知西施来历的准确信息了,西施是越王勾践为灭吴而在越国选中的一位相貌出众的女子,并在越国苦练歌、舞、态三年后,派遣至吴国作为取悦吴王的政治傀儡。西施献与吴王的“响屐舞”成为了吴地舞蹈中的经典,吴王夫差对西施的“响屐舞”偏爱有加,从最初献吴时对西施美貌的喜爱,逐渐被“西施舞蹈”所倾倒,并专门为西施在灵岩山(今苏州)的“馆娃宫”修建一条长廊,命名“响屐廊”(又名“响履廊”)。廊下摆放大陶缸,缸上铺名贵樟木,供西施在此地抚琴弄舞。

通过客观看待西施献吴的实事与传说,可分析西施“响屐舞”产生的被动性因素,但也正因为大背景交融、小环境逼迫,才使“响屐舞”的独特舞蹈风格尽展风华,并成为吴地舞蹈中的精髓与历史舞台上的经典。

三 吴地西施“响屐舞”的民族风格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3](p290)不同民族受各自氏族、部落等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的差异性。就西施“响屐舞”而言,其风格形成与环境、文化、图腾等方面就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的舞蹈动作、姿态与动律、节奏自然相辅相成受到影响,使“响屐舞”具有吴地本民族的风格特性。

(一)“响屐舞”民族风格的体现

1.舞蹈动作与姿态

西施“响屐舞”可分为动态的流动动作与静态的造型姿态,一动一静的舞蹈动作特点。舞蹈动作与姿态两者的结合,是形成“响屐舞”舞蹈形态的关键。这种动与静的舞蹈本体语言再配合“响屐舞”中经典的服饰与木屐相陪衬,使“响屐舞”的民族特点在动作与姿态中更具魅力地展现出来。

“响屐舞”的动态动作,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唐代元稹《舞曲歌辞·冬白纻歌》中提到,“西施自舞王自管,雪纻翻翻鹤翎散,促节牵繁舞腰懒。”[4](p268)其中,“雪纻翻翻鹤翎散”即舞者着雪白的苎麻舞服而翻飞起舞,皑皑长袖好似鹤的羽毛在灵动;“促节牵繁舞腰懒”意思是急促的节奏牵动舞者频频下腰或舞动腰身,呈现出的风格是既窈窕蹁跹又婀娜多姿。两句的描述总体概括了西施“响屐舞”上身动作的动态特征与吴地波浪线条、身体曲线的统一关系。另外,描写“响屐舞”下肢动态的诗句,如唐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之五“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萍山上绮罗身”;宋王禹偁《题响屧廊壁》“廊坏空留响屧名,为因西子绕廊行。”等;从“金玉步”“绕廊行”等字眼中又可探知西施“响屐舞”的脚下动作的流动线条。

“响屐舞”的静态姿态,其实也已融入动态动作之中,“舞腰懒”的造型描述足可说明该舞秉承了“半月形”舞姿特点;而木屐碎步与抬踏的动作,需要膝盖的松弛与灵动,所以下肢造型呈现膝盖自然弯曲与微蹲状,这两种吴地典型的舞蹈姿态始终贯穿于“响屐舞”的流动动作中,并成为该舞灵巧且典雅风格的基础。

2.舞蹈动律与节奏

舞蹈同样是舞动与流动的藝术,动律是舞蹈作品的心跳,给本质的舞蹈不同的生命与不同韵律特征。而动律的本源就是节奏,所以动律与节奏既相辅而行又互为存在。在“响屐舞”中,“膝盖”是控制此舞屈伸动律与节奏的基础,通过膝盖的颤动律带动身体起伏与脚下的踏步节奏的变化。

“响屐舞”中的踏步动作主要是重拍向下且节奏平均连贯,基本一拍一踏步,可原地踏步或流动行走,中间不乏穿插静止造型。平均动律的原地踏步动作,要求上肢的舞袖动作连贯地变换袖子线条,但动作幅度不大,基本呈现轻巧、柔美与委婉的整体风韵。其次,在流畅动律的流动行走中,又不乏穿插“颤”动律,节奏可慢可快,快节奏时一拍两步如流水行走,类似于戏曲舞蹈中的“圆场步”,在此引用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的舞述“长袖缓带,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琦那”[5],可看出西施舞蹈流畅的动作线条是将膝盖的松弛动律与颤动律相融,并辅以上肢动作长袖缠腰、轻盈舞动的连贯性才得以此效果。

总体来说,“响屐舞”的这种脚下平均与流畅动作,使吴地在原有舞风基础上又增添了不少色彩,并为吴舞连绵不断、曲线圆润的舞蹈动态特征打下基础。

(二)“响屐舞”民族风格的形成

1.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影响

江南吴地早在先秦时期,生存环境就有典型“水文化”的特性。雨水、湖水与池水等江南景象与“稻作渔捞”“桑蚕纺织”等生产方式都离不开“水”的滋养,长久以来孕育出的舞蹈动作自然形成连绵不断、曲线荡漾般的水文化特点。

在距今7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稻谷粒,证实吴地是中国水稻种植主要发源地之一。而水稻插秧种植的劳作方式,影响到吴地舞蹈中则必将是小而精的动作特点,衍射到“响屐舞”动作与动律中,则也有点到为止的精致细腻之感。而吴越地区早在周初时期,就素称“不能一日废舟楫之用”的国家,渔猎生产都需借助船的帮助,水波荡漾时船体自然晃动促使人的膝盖松弛、自然的微颤动律油然而生,为“响屐舞”舞蹈的动律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响屐舞”中尚美的舞蹈服饰与吴地特色“桑蚕纺织”技术又一脉相连,浣纱、纺织时的一提、一抖、一搭、一绕等朴实的曲线动作,则都在西施穿皑皑长袖的舞服表演“响屐舞”时具象体现出来。尚美的服饰也为该舞蹈提供了审美基础,劳作方式时朴实的动作路线也为舞蹈动作的曲线线条提供了动作因子。由此看出,吴地“水文化”般精致细腻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是造就“响屐舞”动作精细、动律清晰、姿态优美等风格形成的关键。

2.图腾崇拜与意识形态的制约

先秦时期的吴地崇尚蛇龙、凤鸟、鹤等图腾,在吴地宗教活动中也常用图腾舞蹈进行膜拜与祭祀,这种图腾崇拜慢慢在人民心里形成意识形态,并“集体无意识”的繁衍到舞蹈动作中,使舞蹈动作与图腾崇拜的关系尤为密切。

早在初周时期“断发纹身”就是古吴越地区的民族习俗,为防水草缠身而断发,用蛟龙或蛇龙纹身来避水患,具有很深的图腾因素与心理意识。这种最初“蛇龙曼延”的图腾形态也为吴地舞蹈连绵与委婉的舞蹈风格打下基础。除了最初蛇龙图腾崇拜外,吴地还多崇尚鸟、凤、白鹤等“鸟类”图腾,在距今八千多年的连云港将军崖岩画遗迹中的鸟头、鸟兽纹图案,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双鸟纹骨匕、钻刻鸟纹骨匕和雕刻有“双鸟朝阳”的象牙蝶形器,江苏无锡鸿山遗址出土的玉飞凤等文物中,足可证明吴地鸟纹图腾与鸟类造型之丰富,实则为吴地舞蹈中飘逸美感与灵动高雅之风格打下基础。

吴地丰富的图腾崇拜对吴地舞蹈动作、形态与风格有着直接影响,正是这种有意识的图腾崇拜转化为“集体无意识”的舞蹈意识形态后,通过祭祀中人们对图腾的潜意识行为,慢慢扩散至吴地舞蹈动作肢体中,推进了吴地舞蹈图腾特征在舞蹈中的演变,并在西施“响屐舞”中集合展现,形成既有柔美、窈窕,又不失腾踏、灵动的独特民族风格特征。

(三)吴地西施“响屐舞”的地域风格

舞蹈艺术最大特点就是风格的多样性。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异同都能使各区域舞蹈产生多元素、多类型、多特点与多样性舞蹈风格。故研究吴地“响屐舞”的地域风格成因时,需要客观审视 “响屐舞”地域风格形成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因素,并对两种因素互渗共生的关系深入研究。最终,证实同质性与异质性的辩证统一是影响吴地西施“响屐舞”地域风格成因的关键。

1.“响屐舞”的同质性研究

(1)舞蹈表现形式的同质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乐舞交融的大时代,各国民间、宫廷乐互依互存,“桑间濮上之乐”的开放景象在民间中渗透,统治阶级“极耳目声色之好”的荒淫享乐需求与各国交融的乐舞事件在宫廷中繁衍,则加快了乐舞伎人的专业化培养与发展,使各国地域舞蹈表现形式总体呈现观赏性强、类型丰富、形式类似的同质性风貌。而西施“响屐舞”表现形式的同质性因素则体现在不同地域、同一时期、同一特征中。

以宫廷舞蹈表现形式为例,可分为独舞或宫廷队舞的普遍特征,舞蹈类型以表演性舞蹈、礼仪性舞蹈与娱乐性舞蹈为主。“响屐舞”属宫廷舞蹈,从“西施自舞王自管”、“西施歌舞,对舞者五人”等历代描写“西施舞蹈”的诗句中均得以体现。表演时“脚穿木屐”“身着长袖”,踢踏舞袖而舞,则也是一种兼表演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宫廷舞蹈表现形式。而同一时期,以楚国为代表的翘袖折腰、纤纤细腰、长袖拂面等表演性舞蹈中的审美特征也成为主流,并成为战国时期文物中舞人的共同特征。在响屐舞“促节牵繁舞腰懒”“长袖缓带,绕身若环”等诗句中也统一彰显出来。另外,楚国大型民间、宫廷祭祀歌舞《九歌》就更是把表演性、礼仪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共同展现在同一“舞剧”中,将11个不同篇章与情节融会贯通,呈现出类型丰富和观赏性强的经典“舞剧”风貌,也成为各国舞蹈类型多样化的典范,为西施在响屐廊之上“脚穿木屐、裙系小铃”[6](p39)的视觉与听觉融于一体的独特舞蹈形式奠定了深厚的同质性基础。

各国舞蹈表演形式的总体风貌,侧面证明“响屐舞”的成功必定深受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乐舞影响,并充分反映在乐舞交融的同一时代中,彰显不同地域同一特征的同质性乐舞风向。

(2)舞蹈动作的同质性

在民族風格中已知“响屐舞”的动作形成是吴地原有舞风积淀的再现。但此时期大背景的特殊性导致不同地域的舞蹈动作、动势,在同一地域中也互为渗透,并直接被西施“响屐舞”所吸收,体现于舞蹈动作形态中。

左思《吴都赋》“幸乎馆娃乌佳之宫……荆艳楚舞, 吴歈越吟”[7]中记录了吴、越、楚三地乐舞的交融景象。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吴越为邻,同俗并土”、“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吴歌楚舞欢未毕”等记录,“响屐舞”的动作形成也是吴越、吴、楚三国乐舞互渗共生的集合展现。

而就吴越两国的乐舞关系来评判“响屐舞”的动作成因,则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吴越共受“水文化”“海洋文化”的滋养,地域相接壤;民族习俗、图腾崇拜、生产方式甚是相似。吴越两地典型的扁舟渔猎生产方式中,舞蹈动作水波荡漾般的脚下流动动作、颤动动率与节奏等形态,都客观地体现两地舞蹈动作的同质性因子。西施“响屐舞”就实属两地舞蹈动作结合的典范。西施本是越地人,献吴前曾在越地苦练歌、舞、态三年才派遣至吴国,在吴地吸收动作精髓后将“响屐舞”遗留于世,那么客观看待“响屐舞”动作的同质性因素,则需要客观审视与认定吴、越两地舞蹈动作、舞蹈风格因属同民族而拥有同特征的客观事实。两地舞蹈互为涵化的因素在“响屐舞”中不可抹灭,并总体呈现出不同地域将同一特征相融在“响屐舞”中的同质性特征。

另外,李白《乌栖曲》“吴歌楚舞欢未毕”[8](p157)的描述同样体现了吴楚两地的乐舞关系。在战国时代楚国一举拿下吴越两国,将吴越之地列为三楚之一的东楚,在归楚之前吴地就为楚地“长袂拂面”“袅袅长袖”等舞袖姿态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楚地则为吴地“长袖舞腰”“翘袖折腰”等腰部动作提供了审美基础。楚国“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小腰秀颈”等舞腰、细腰的动作审美形态,自然吸收于“响屐舞”之中,在“促节牵繁舞腰懒”等诗词歌赋中得以体现。而从出土的战国燕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局部采桑图(摹本)(图1)与战国舞女纹壶盖(摹本)(图2)这两件文物中可看出,众女子在桑树间扭动腰肢、挥舞长袖的真实舞姿,更直观说明此妖娆舞姿不仅仅只是吴楚地域的动作特点,而更一举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多地域舞蹈动作风格的共同特征。

综上所述,同一地域舞蹈动作的积淀与遗留与不同地域、同一特征的共存,形成了地域文化相涵化的文化特性。那么,客观看待吴地西施“响屐舞”则是将各地域舞蹈动作因子统一于同一舞蹈之中,舞蹈动作也彰显不同地域多元素同质性特征。

2.“响屐舞”的异质性研究

中国自古至今幅员辽阔,不同自然环境、气候差异致使各民族的人文环境与心理气质也各不相同。汉代王充《论衡·率性》曾记载:“齐舒缓,秦慢易,楚促急,燕憨头。”[9](P79)不同民族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不同民族心理、民族性情的不同,既是指民风习俗,也指艺术、文学作品中的风格差异。然而即同属一个民族,而不属同一地域,在受到外在不定因素的影响时,也会使一个民族艺术本质性风格产生差异性,进而衍伸到舞蹈艺术中,形成了不同民族、地域异质性风格。

(1)舞蹈表演形式的异质性

“响屐舞”最初是吸收越地民间、宫廷等两个层面上舞蹈动作元素,而后通过西施在吴地宫廷之上表演,最后在吴地宫廷发展中融合吴地优美舞风、动作特征后,才成为吴地舞蹈中的经典,最终随着西施的消亡,流变到吴地民间舞蹈中。所以,就“响屐舞”表演形式的本源而言,是吴地与越地舞蹈的结合体,而吴越地区虽在春秋战国之前有“同俗敌忾”的同民族特征,但在地域差异与文化交融的差异中,吴地与越地“文”与“野”的客观差别逐渐上升,进而纵深到舞蹈动作、形式的细微差别,奠定了“响屐舞”表演形式中的异质性因素。

此舞“裙上小铃与脚下踏板声相映成趣,两种节奏的交错别有情趣。”[10](p7)“宫女们脚履木屐,在其轻歌曼舞,犹如鹤舞翩跹,仙女下凡,清脆的木屐‘咚咚之声,宛如玉珠落盘,婉转动人。”[11]可见,响屐舞将越地舞蹈风格中的腾踏、重落地等脚下动作中“野”的形态,与吴地长袖舞服、柔糯曲线等动作中“文”的形态相结合,形成了上肢柔美、窈窕之内涵,下肢腾踏、灵巧之风韵的总体表演风格。而在此之前,两种“对抗”力量的表演形式在吴地甚是少见,也因此舞不同于此前吴地舞蹈的总体特征,才能入吴王之眼、成吴王之爱,侧面见证西施舞蹈的表演形式的特殊价值。证实“响屐舞”在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的多样化吸收后,呈现出与本地域舞蹈不同特征的异质性因素,并为“响屐舞”所用,成为舞蹈中风格多样化异质性成因的基础。

(2)舞蹈道具的异质性

中国舞蹈的道具应用大到手、脚、躯干的样式丰富,小到五官与头上的精小细致,不同的道具的意涵意味,一种道具的瞬息万变,都提供视、听、触觉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显示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俗舞蹈的不同特征。而在西施“响屐舞”中,脚下的一双“木屐鞋”(即“响屐鞋”)以一种特殊道具形式应用于舞台之上,成为“响屐舞”道具异质性成因的关键。

据可查证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木屐”多起源于吴越地域。在浙江省宁波市慈城慈湖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了距今四千多年的木屐,属良渚文化时期的产物;在南京颜料坊地域,出土了12件东晋时期木屐,都足可证实古代吴越地域木屐起源早、应用广、使用频率高。这也与吴越地域特殊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有关,古时佳话“硬底之鞋,斫木为底,衬于履下,行辙阁阁有声,多为妇女所用”证实了妇女穿木屐的习俗。而本时期最有特色的木屐当属西施的“响屐”,是史书记载中唯一有关乐舞伎人穿“屐”跳舞的珍贵记录,并在古代舞蹈史、吴地舞蹈史乃至同时期的舞蹈记载中都是第一位。

“西施入馆娃宫后,常率众宫女脚穿木屐、裙系小铃,在木板上跳舞。”[12](p217)西施的“响屐”属于“平底屐”的一种,依照时代不同,史书中也称此“屐”为“屧”(本文就以“屐”来表示)。此“屐”将鞋底中央掏空,以减轻走路或跳舞时的重量,鞋底边缘处可镶有钉子或响板,在触碰地面时可发出“踢踏”声响。西施将本时期、本地域人们生活中的“木屐”搬上舞台,提高了视觉效果与听觉享受,独特“木屐”道具起到了整个舞蹈中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时的“木屐”道具也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应用层面上,而是提升到一种舞蹈美学的范畴中,用“木屐”道具来提升舞蹈风格的独特性,不同于生活中木屐的应用范畴。这是应用上的一大创新。

通过对西施“响屐舞”地域风格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研究,发现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响屐舞”风格成因的关鍵。地域风格中的同质性因素是基础,是“响屐舞”在同时期、同民族的文化基础上与不同地域互渗共生的共性体现;而地域风格中的异质性因素是特性,是“响屐舞”在同时期、同民族的同质性因素上,彰显出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上的独特性特征。

四 结 语

本文以吴地西施“响屐舞”为例,剖析了“响屐舞”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的相互关系。民族风格的特性在“响屐舞”中具体呈现,是“响屐舞”风格形成的基础;而地域风格的多样性在“响屐舞”中点缀渗透,是“响屐舞”风格形成的关键。两者中的直接与间接关系是影响西施“响屐舞”风格形成的重要因子。通过对西施“响屐舞”风格的分析,我们可看出一个舞蹈的形成,其身后有着强大的文化背景,而该舞蹈能成为吴地舞蹈史上的经典,也因为其身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使它成为吴地舞蹈中的经典,以及古代舞蹈中具有风格独特性的典范代表,所以西施“响屐舞”在吴地舞蹈中的风格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参 考 文 献]

[1] 温少峰,袁庭栋.古代文字中所见的古代舞蹈[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7):1-3.

[2] (汉)赵晔.吴越春秋全译[M].张觉译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3]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夏于全.唐诗宋词全集[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

[5] (明)张岱.陶庵梦忆[M].栾保群注释.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

[6] 袁禾.中国古代审美历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吕氏春秋[M].(汉)高诱 注,(清)毕沅 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 李太白全集[M].(清)王琦 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9] (东汉)王充.论衡校释[M].黄晖 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故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11]许钰民.吴地乐舞探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3):51-54.

[12]王志高,贾维勇.南京颜料坊出土东晋、南朝木屐考兼论中国古代早期木屐的阶段性特点[J].文物2012,(3):41-58.

没有风格的风格 篇7

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活动, 译者风格类似于“一种指纹并通过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及非语言的个性特征体现出来。” (Olohan, 2004:147) 然而, 译者风格研究如此复杂症结在于:无论是脱离原文本仅对译文做研究或是脱离原作者仅将目标读者作为研究对象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针对以上问题, 更多的学者开始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 以语料分析和数据统计为依据探究译者所特有的语言使用习惯和特殊的句法结构等特点。

为探讨在语料库辅助下对译者风格的研究策略间存在的异同, 文章选取在基于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a.“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Baker, 2000) ;b.“What happened to God and the angels:an exercise in translational stylistics” (Malmkjær, 2003)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 具体将从研究方法应用、研究方法对比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通过上述对比分析, 对语料库辅助下译者风格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系统的阐释和论述。

2 关于译者风格的定义

在对翻译文体及译者风格进行研究前, Malmkjær从语义和心理语言学两个方面探讨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影响。作者在阐述论述过程之前提出在分析译者风格过程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以作为文章讨论的重中之重。她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言的选择不仅受到文章文体和内容的制约, 同时源文本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与之相比, Baker运用House以语言应用及语言应用者为研究对象所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译者风格做出初步的界定。随后, 将译者风格与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两者相结合, 最终将译者自身的表达习惯作为影响译者翻译风格的核心因素并将译者风格定义为“留在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及非语言的个性特征。” (Baker, 2000:245)

3 研究方法应用

3.1 Malmkjær关于译者风格的研究

首先, 选取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作品英译本为分析对象, 从在1835年至1866年间在丹麦出版的111个童话故事的英文译本中选取六十份文本对翻译文体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由于研究所选用语料的规模较小且仅限于文学文本, 因此仅选取“The travelling companion”和“The wild swan”两则故事中的十个段落, 主要应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模式主要包括源文本、注释、评注以及译者翻译文本。其中源文本出自同一位作家且译文由同一位译者完成, 具体模式如下图:

Same ST—TT Same

Author ST—TT Translator

在语料库辅助的基础上, Malmkjær在语篇分析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应用语言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之所以难以界定主要原因在于“其缺少自身独有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以及相应的一套研究和实践方法。” (Dornyei, 2007:35) 尽管翻译研究仅是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 在译者风格研究过程中定性研究仍被广泛应用。Dornyei曾提到“语言习得和应用的每一个方面都会受到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以及语言环境的影响, 因此定性研究对于与语境相关的语言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Dornyei, 2007:35) 由此可见, 定性研究不仅可以从语言因素还能够从语言外因素如翻译规范、翻译目的等方面对译者风格进行研究。

在具体论述过程中, 首先引用四段译文并阐述以该文本为译者风格研究对象的原因。通过Dulcken与Howitt的译本对比, 作者认为前者的译文在保持个人风格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个性。例如译者沿用了Tommelise原文中的词汇“spittoon”和“barleycorn”并没有舍弃原文中包含的不文雅词汇和意向。文章第四部分, 作者从两则故事中选出了十个段落并以“原文—注释—译文”的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发现在Dulcken的译文和与文本中宗教语言和宗教氛围具有显著的差异, 译者似乎不愿过多运用类似“God”、“Lord”等特殊名词。译者试图应用特定的象征及隐喻等手法来表述原文意向, 通过具体的例证作者对此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归纳。

3.2 Baker关于译者风格的研究

文章中对译者风格的探讨是在语料库这一新兴的翻译研究方法的辅助下展开的。Lauridsen (1996:67) 认为“研究者可以在两种情况下应用翻译语料库, 即语言分析的目的是对翻译过程作出评估或者是在某个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批评”。翻译语料库的存在将翻译研究转化为实证性研究, 正如Baker提到的“语料库语言学领域技术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将对翻译研究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Baker, 1993:233) 在语料库的辅助下, 文章的分析结构主要如下:

Author a ST→TT Author a

Author b ST→TT translator a Author b translator b

Author c ST→TT Author c

涉及到语料库辅助下的翻译研究方法, 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主要方法。Dornyei曾经提出定量研究过程中的三个步骤:“发现某个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基本的假设;按照特定的步骤收集和分析实证性数据。”Baker在研究过程中以翻译英语语料库中的实证性数据为基础, 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Baker在文章中主要关注的是在文学翻译中不同译者翻译风格的差异。主要论证Peter Bush和Peter Clark两位译者所展现出的彼此不同的语言表达模式和表达习惯。为此, 作者从翻译英语语料库抽取两位译者的译作, 并且上述译作的原作者不同, 原文本也选自于不同的语言。在翻译文本为语料的基础上, 译者主要从类符—形符比, 平均句长和叙述结构以及词项say为切入点对译者风格进行分析和研究。除此之外, 研究还涉及到例如动词过去时, 以“that”和“say”为统计数据关于直接宾语从句和间接宾语从句的分析。一些其他因素也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有所影响如“原文本的选取, 译者自身所处的人文环境和语言环境以及相关的文化和文学因素。” (Olohan, 2004:150)

4 研究方法对比

4.1 数据收集

Baker文中所应用的数据主要选自翻译英语语料库并利用其强大的数据检索能力使所得数据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 因此研究者更加倾向于运用定量研究方法, 即应用特定的方法对某些现象进行客观的评估。语料库辅助下的研究方法正是客观准确收集数据的最佳方法并且能够对个别领域的专有词汇作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与英国国家语料库 (BNC) 和柯林斯英语语料库相同, 翻译英语语料库是以翻译文本为收集对象并以不同文学体裁为标准创建不同的子库, 最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客观的语料基础。

相比较, Malmkjær在论证中选取了两本童话故事中的十个段落作为例证进行分析。由于研究所选用的语料规模相对较小且通过文本分析进行论证, 因而更加倾向于定性研究。Olohan表明“定性研究的数据可以来自于很多途径, 通常情况下数据会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尽管定性研究的数据会略显庞杂或繁冗, 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只会对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和句式进行重点剖析论证。

不难看出, Baker以定量研究为依据抽取了相对较为庞大的数据来探析两位译者翻译风格存在的差异。这就对翻译语料库的文本容纳量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正如她所讲“英国国家语料库中收取的是大量的语段, 而翻译英语语料库中包含的是整个语篇。” (Baker, 2004:167)

4.2 数据分析

(1) Malmkjær文章中对文本的分析是以语篇形式尤其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上所述, 定性研究方法下的分析表述更加倾向于以语言为主要手段。Baker以语料库辅助的研究方法中论证主要基于语料库所提供的数据和较为简洁的文本分析, 通过对词汇、短语以及句法结构的检索对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现象进行分类和论证。

(2) 从数据分析模式的角度看, Baker采用了直线式的论述结构:选取与研究相关的文学作品译本, 通过翻译英语语料库进行相关检索, 收集、筛选、对比所得数据, 获取最终结果。相比之下, Malmkjær数据分析时采用了曲线结构。基于文章的需求, 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重复应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转换等步骤。此外, 两位学者还在论述过程中对论证内容作出了具体的分类, 如Baker就从四个方面探究翻译语料库检索出的数据包括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叙述结构以及词项“say”。

5 语料库对译者风格研究的影响

(1) 翻译英语语料库作为语料库翻译学领域的先驱为翻译研究尤其是译者翻译风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且充实的数据基础。“数据库中包含多种语言作品的英文译本, 且依据不同文体如小说、自传、新闻、杂志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Kenny, 2001:58) 文章中Baker选用了小说和自传两种文体作为分析模板。

(2) 语料库辅助下的翻译研究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翻译的广泛特征包括“显化, 简化和泛化” (Baker, 1993:243) 。例如显化意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倾向于运用多种方法忠实完整地将原文呈现给读者, 而不是遗留一些模糊或不准确的信息。因而, 类符—形符比和平均句长可以证实译者的译文是否由于显化的需要而比原文本篇幅复杂。通过比较, 可以清晰地发现Bush在翻译过程中比Clark应用了更多的复杂句式以达到译者期望的效果。

(3) 在语料库辅助下的译者风格研究主要倾向于定量研究的方法, 且通过百分比的形式清晰地对比出不同词汇使用频率的差异。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 这是语料库翻译研究不可比拟的优势之一。例如, 通过语料库的词汇检索和数据统计, 两位译者使用词项“say”的频率即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显而易见。

6 结语

长期以来翻译被认为是一项非创造性活动, 译者不能有也不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翻译风格。然而随着译者风格研究的深入发展, 更多的人意识到与语言特征和表达习惯相同, 译者的确拥有属于自身的翻译风格。本文通过对两篇探析译者风格文章的研究对比, 探讨在语料库辅助下的译者风格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应用。翻译语料库为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更加客观的平台, 研究者可以从多层面、多维度对不同译者的译本进行比较和研究, 从而探析译者独有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

然而, 语料库辅助下的译者风格研究仍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例如:语言外因素包括翻译规范、翻译文本目的等内容的缺失以及翻译语料库自身的局限性。但是, 随着译者风格研究的深入和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 该领域将会有深入长远的发展。

摘要:随着译者风格研究的深入, 更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拥有属于自己的翻译风格包括语言特征和固有的表达习惯。在此过程中, 语料库辅助下的译者风格研究逐渐受到认可和接纳。翻译语料库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数据并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比较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和客观。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两篇译者风格研究的文章探析语料库辅助下的研究方法在译者风格研究中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翻译风格,语料库,普遍特征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Target, 2000 (2) .

[2]Boase-Beier, Jean.Styl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Manchester:St.Jerome, 2006.

[3]Dǒrnyei, Zoltán.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olog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23.

[4]Kenny, Dorothy.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a corpus-based study[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2001.

没有风格的风格 篇8

“巴洛克” (Baroque) 一词的意思是“畸形的珍珠”, 并有不规则、扭曲、怪诞的意味。巴洛克风格家具, 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 从17世纪初期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它打破了“古典主义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静止和理性之风, 而追求动感与激情、浪漫与华丽, 以曲线和弧面等曲折多变的线条为特点, 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 表达和肯定了世俗情趣。为了追求浪漫自由、富丽堂皇, 炫耀奢华, 巴洛克家具采用了多种雕刻手法, 精美的镶嵌、丰富的装饰, 那种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达到了当时工艺的极致。巴洛克风格符合了当时清朝宫廷和权贵的审美需求, 也对清式家具风格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清式家具与巴洛克家具之间的相互影响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渗透, 这时期的家具设计风格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各种西方家具风格样式很快传入中国。17世纪末至18世纪是清式家具风格的兴盛时期, 当时在欧洲, 洛可可、巴洛克式艺术风格正值兴盛时期。巴洛克风格家具追求浪漫宏伟、自由奔放的艺术效果, 造型上气势磅礴、动感强, 雕琢精细, 色彩夺目。巴洛克家具风格给清式家具风格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如图1) , 其中广式家具最先受到影响, 广作家具中出现了较多的狮爪脚、卷草纹、贝壳饰等。

而巴洛克风格家具在当时也受到清式家具风格的影响。法国路易十四时期, 一些家具的表面采用中国的丝绸和锦缎, 青铜和龟甲也常用于镶嵌中。17世纪后期, 由于受到中国漆家具的影响, 西方也出现了大漆家具, 这种装饰手法十分符合巴洛克富丽的气质。一些来自中国的箱子受到西方的欢迎, 保存在伦敦附近汉姆公寓的一个柜橱, 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如图2) 。柜子上采用了中国退光漆工艺, 描绘了中国人日常的农耕渔猎的场景, 底座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着植物卷草纹样, 腿部装饰繁复、雍容, 底座上雕刻细节的丰富与柜子上平面的图案形成对比。虽然中西方装饰题材不同、装饰手法不同、装饰意境不同, 但这个柜橱明显也吸收了中国家具艺术特点, 并融合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特点。

二、清式家具与巴洛克家具颜色差异

清代家具的色彩多采用黑色, 不崇尚黄色, 因此故宫中流传下来的珍品以紫檀和红木为材料的居多, 即使是黄花梨也要改染成深色。民间家具的杂木也要改染成紫黑色, 色彩比较单一 (如图3) 。

巴洛克家具采用大量的软包、织物等, 色彩丰富、艳丽、豪华。此时家具上大量采用细腻的薄木拼花工艺, 还有精致的雕刻、金箔贴面、描金、填漆、涂漆, 从而达到金碧辉煌的效果 (如图4) 。

三、清式家具与巴洛克家具的材料

红木、紫檀木、鸡翅木、铁力木、乌木等硬木木料是清式家具采用的主要材料, 这些都是质地坚硬、易于精雕细琢的珍贵木材 (如图5) 。为了色泽纹理和家具的坚固性, 清式家具一般采用一木连作, 不采用小木拼接。清式家具的文化内涵可以从材料选择和构造上看出。例如, 清式皇宫家具的首选材料是紫檀木, 紫檀木颜色深黑发紫, 经能工巧匠雕凿装饰后, 显得庄重沉稳, 威严中显现出奢华, 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权贵的审美需求。

胡桃木、橡木、山毛榉、樱桃木、桃花心木、水曲柳等是巴洛克家具采用的主要材料 (如图6) 。巴洛克家具还采用多种装饰材料, 如压花皮革、贝壳、天鹅绒、毛毯、丝绸、锦缎等。这种对多元素材质的运用尤其以座椅最为突出, 多种装饰材料的特点为巴洛克家具增添了光彩。

四、清式家具与巴洛克家具的造型

清式风格家虽然造型复杂, 体态凝重、浑厚, 用料阔绰, 尺寸较大, 但线条流畅, 呈现出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造型特征 (如图7) 。清代家具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巴洛克艺术风格就是其中之一) , 出现了相对较多的造型奇特的家具, 使得清式家具偏离了传统的实用、经济的观念。

在造型上, 巴洛克风格家具仍以浪漫主义精神为出发点来进行形式设计, 追求夸张、动感的韵律, 如曲线、斜线等。它的特点是装饰十分豪华, 常常表现在外形上的对比、技艺上的精湛以及自由、奔放、热情、宏伟、豪华的艺术效果。家具上的圆柱、壁柱、人像柱、莨苕叶, 狮子、涡卷形等高浮雕装饰, 集建筑艺术、家具艺术和雕刻艺术于一体。 (如图8) 。

五、清式家具与巴洛克式家具的装饰

(一) 在装饰手法方面

采用雕刻、镶嵌、描金等装饰手法是清式家具和巴洛克风格家具惯有的装饰手法。具体来说, 雕刻繁复、质量精美是清式家具的特点。因为清式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利作为保障, 贵重木材供应充足, 能工巧匠资源丰富, 而且质地坚硬、纹理细密的硬木便于进行复杂精美的雕刻, 从而使工匠的雕刻手法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清式家具往往用料厚重, 尺度宏大, 雕刻精美绝妙。不仅有运用了浮雕手法、圆雕手法、透雕手法、线雕手法等各种雕刻方法的清式家具, 而且还有描金、填漆、雕漆的漆家具。在雕刻手法方面, 清式家具受到西方装饰艺术的影响, 比较注重整体雕刻的层次感和空间深度。在镶嵌手法方面, 清式家具为了增强精美和奢华的视觉效果, 镶嵌材料丰富多样, 多种技艺结合在一起, 装饰上求满、求多。为了达到整体的璀璨夺目、富丽辉煌 (如图9) , 清式家具的镶嵌材料常见的主要有金银、象牙、玉石、螺钿、兽骨、瘿木、百宝、藤竹、珐琅等。

雕刻手法、镶嵌手法、镀金手法、薄木拼花贴面技术、高浮雕等装饰手法, 特别是薄木镶嵌图案的大量运用是巴洛克风格家具的常用装饰手法。为了展示出金碧辉煌、富丽奢华的艺术效果, 巴洛克家具经常以金属、兽骨、大理石、龟甲、贝壳等作为镶嵌材料。巴洛克家具装饰图纹的题材一般有涡卷纹、盔甲、胜利女神、莨苕叶等。巴洛克家具多采用软包装织物装饰, 这也与清式家具有较大的区别。巴洛克家具装饰织物的材料经常采用锦缎、天鹅绒等, 其颜色大多为鲜艳的宝蓝色和酒红色等, 与家具整体上的色调相得益彰, 给人以光彩夺目、奢华大气的感觉 (如图10) 。

(二) 装饰纹

清式家具装饰艺术不仅仅是对传统装饰艺术的继承, 而且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文化风貌。清式家具的装饰题材多种多样, 既有动物装饰纹、植物装饰纹, 又有山水风景装饰纹、文字装饰纹;既有几何式排列的几何装饰纹, 又有宗教、人文性事物图案化的社会装饰纹;不仅有中国传统的装饰纹龙、凤凰、麒麟、狮子、牡丹、灵芝等, 还有西方风格的狮爪纹、西番莲等装饰纹 (如图11) 。在清式家具中常出现的装饰题材是龙、狮子等吉祥装饰图案。龙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动物装饰纹, 因为龙是中华民族想像出来的动物, 有上天入地的神通, 作为天子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宫殿和家具上的龙装饰纹线条刚劲有力, 令人惊叹。而狮子是百兽之王, 勇猛威武, 再与不同特殊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表达吉祥的寓意。比如, 把两只狮子与灵芝放在一起是事事如意的意思;把狮子、百合与灵芝放在一起象征着百事如意。再如“蝙蝠”寓意“福”, 蝙蝠与桃子、灵芝放在一起象征着福寿如意;“羊”谐音“祥”, 象征祥瑞之象;“金鱼”音同“金玉”;松象征长生不老, 竹子用来比喻君子;石榴象征着多子等等, 这些寓意丰富的组合装饰纹在清式家具中也经常见到。

巴洛克家具的装饰纹主要包括动物装饰纹、植物装饰纹、宗教和神话故事的装饰纹、几何装饰纹等等。多变的、复杂的、夸张的装饰纹是巴洛克风格家具的装饰特点, 常见的装饰纹样有阿拉伯花纹、海草、花束、涡卷纹、C形旋涡、螺旋纹、藤蔓、雄鹰、狮子、天使等等。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也在一些巴洛克家具中出现 (如图12) 。

通过对清式家具和巴洛克家具风格的比较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这两种艺术风格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清式家具用料厚重, 体态凝重, 造型浑厚, 它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 在造型和装饰等方面吸收了一些巴洛克风格家具的特征。而雕琢精细、气势磅礴的巴洛克家具也吸收了清式风格家具的一些特征。这两种风格互相影响, 并相互吸收、融合, 从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也为现代家具风格的设计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摘要:通过对清式家具和巴洛克家具风格的比较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这两种艺术风格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清式家具用料厚重, 体态凝重, 造型浑厚, 它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 在造型和装饰等方面吸收了一些巴洛克风格家具的特征。而雕凿精细、气势磅礴的巴洛克家具也吸收了清式风格家具的一些特征。这两种风格互相影响, 并相互吸收、融合, 从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也为现代家具风格的设计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关键词:清式家具风格,巴洛克家具风格,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李雨红, 于伸.中外家具发展史[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于书.家具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3]杨中强.清式家具与巴洛克家具艺术风格比较.美术大观, 2012 (06)

没有风格的风格 篇9

关键词:学习风格,教学风格,匹配,策略

一、学习不匹配的矛盾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和外语(EFL)的课堂,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是非常重要.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就难以适应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但是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匹配包括所有能促进学生学习风格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Miller的实证研究支持:当学生的学习偏好与教师教学风格相吻合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均有所提高。

二、艺术专业学生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可以从认知、感知和个性方面进行分类。对于认知模式的划分,具有影响力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场独立和场依存。Curry(1983)将学习风格的构成比作“洋葱头”,他认为学习者最基本的性格特点构成学习风格的核心,对信息处理特点是第二层,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喜好是属于最外面的第三层。越是核心的层次越具有稳定性,朝外的层次则越容易发生变化。艺术专业学生视觉性记忆强,对于图片和视频感兴趣,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善于模仿和口头表达。因此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和环境最容易使学生适应课堂的策略。

三、教师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作用于教学的方式。根据刘铁梅(2011)做出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倾向于综合型,图像型,具体型和失误反馈型。其中综合型是英语教师最偏重的教学方式。Gow(1993)和Kembe(1993)进行了一项教师教学观的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发现,教学观有促进学习的教学观,这类教师认为“教学是促进过程,以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技能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这种教学观逐渐演变为教师为促进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学生知识体系自我构建的过程。

四、匹配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策略

1.学生需求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质是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了解学生个人外语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翻译自《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中英语问卷举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艺术类院校学生更偏爱口语,听力以及学习新单词和小型团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2.改变课堂教授方式的方法

将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展示为主的课堂呈现方式,需注意的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对知识难点呈现—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再现难点—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模式,利用艺术专业学生特长,专业特点,使其能够用特长解决英语问题,真正融入英语学习课堂。单词的讲解采用你猜我比,看图抢答的呈现方式。语法讲解可以采用足量的输入,让学生接龙。如:If it were Sunday,I would have a relax.If I have a relax,I would lie on the bed to listen to my favorite songs.If I lie on the bed to listen to my favorite song,I would…,将学生分为几组,采取竞争的方式,潜移默化的输入,适合不善于分析型学习的艺术专业学生。

3.运用新媒体促进学生展示

利用新媒体的简便,易传播的特性,适量布置口语和写作话题,用手机录对话视频,用写作软件进行作业的布置和检查。课堂上,增加配音和模拟电影片段的方式训练口语。

五、结论

英语的学习如果在风格上不匹配,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长是他们的强项,促进学习动机,将他们的特长与英语学习相结合,增强信心。为将来长远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铁梅.学习风格、教学风格与外语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2-35)。

[3]Curry,L.An organization of learning style theory and constructs[M].Canada Dalhousie University,1983.

没有风格的风格 篇10

1 设计的中国元素

全球目光对于中国的聚焦, 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 运用中国元素、追捧中国文化, 已在国际商界形成风潮。那么何谓中国元素?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 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经过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漆器、中国结、汉字、如意、八卦等, 如何将这些中国元素应用到设计中去?是一个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做得好更难的课题。好在最近几年, 无论在平面设计、标志设计, 还是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中国元素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这些领域, 并且已有了一定的起色和成就, 其成功案例如下。

(1) 北京申奥标识, 将象征奥运的蓝、黑、红、黄、绿五环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相互环扣组成了一个“中国结”, 象征着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团结、协作、交流。带有书法笔触的动感图形又好象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 而太极拳在中国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所以这一标识一方面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 另一方面又弘扬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很好的成功案例。

(2) 奥运会火炬, 外观造型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国画立轴, 表面纹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如意祥云”。功能上动用了当今的航天航空高科技手段, 防风、抗寒, 以保证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圣火, 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 是一款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产品。

(3) 奥运主标识“中国印”以及各比赛项目分标识。如何寻找一种不同于以往二十几届奥运会的奥运标识,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北京奥运会标识“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不负众望做到了这一点, 一方面印章与标识的形式相符, 印面上舞动的“京”字, 酷似一个向前奔跑的人形, 同时表达了地点、运动等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印章的色彩又与中国红相符。而用中国书法中的篆字笔划来表达各项运动比赛项目作为分标识, 书法加印章很吻合, 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好的创意。

除了在北京奥运会上有好多中国元素的设计之外, 上海世博会又有不少中国元素的设计涌现出来, 运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斗拱建成的中国馆就是一个亮点。随着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频频亮相, 中国元素给世界带来了“中国热”, 并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与此同时, 也给中国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中国的设计风格

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的兴起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崛起, 但符号化和表面化的中国元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因为仅仅依靠中国元素体现在产品的外观上是不够的, 应该在设计、生产、制造、消费、体验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存在, 而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只是部分在设计中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的闪现, 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中国风格。

那什么是风格呢?举个例子, 当我们提到德国的产品时, 可能你会联想到严谨、精确;提到美国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实用、踏实;提到日本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小巧、玲珑;提到意大利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典雅、高贵;提到北欧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自然、亲切;但提到中国的产品时, 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感觉很难用简单的词来描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就在于中国的产品缺乏自己的风格。

那什么又是中国的设计风格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可以挖掘提炼的内容很多, 而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 跟上当代世界的经济技术发展的步伐, 符合国际时尚审美的设计潮流是形成中国风格的关键, 中国风格应该建立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形成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东方神韵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企业和产品整体形象。

要在产品中体现中国的设计风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 那么要在设计中体现中国风格, 就要在设计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 而要在设计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 仅依靠一些中国元素是不够的, 应该结合产品的功能和特点, 研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 提炼出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 并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 最终提出一个系统的整体方案, 体现出产品设计的整体感。

例如中国的明式家俱就是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的经典范例, 简洁、端庄、大器的造型流露出极具时尚的“大明风度”;优雅的弧线和考究的质地, 体现了含蓄内秀的东方神韵;巧妙、精致的柳榫结构, 则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 是中国儒、雅、和、韵的文化内涵在设计中最好的演绎。而今天的中国产品设计风格, 要求我们的设计师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 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起来, 将现代产品设计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生活文化中才能形成。

3 结语

对于中国的当代设计来说, 虽然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 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总的来讲, 还不成熟, 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还未形成。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 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 但还没有成为设计大国。规模宏大, 体现着当今世界科技水平和设计理念的上海2010世博会即将圆满落幕, 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在让世界了解中国, 使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上, 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是设计的竞争, 而设计的竞争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又值当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契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远的将来, 经过努力, 从设计的中国元素走向中国的设计风格,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已经为期不远了。

摘要:目前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都有了中国元素的影子, 在市场上也有不少企业的产品被赋予中国元素, 但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仅有中国元素的闪现是不够的, 只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产业和产品, 形成中国的设计风格, 成就中国创造。

关键词:设计,中国元素,中国风格

参考文献

[1]濮安国.中国红木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 2.

装修风格大揭秘,多种风格任你挑 篇11

【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现代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绝对的主流风格。

优点:主流风格经济实惠

缺点:搭配不当容易显的俗气,风格相对较为常见,特点和个性不够鲜明

【田园风格】

田园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美”,崇尚自然、结合自然。因此田园风格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又包含中式田园风格、欧式田园风格、美式田园风格,甚至还有南亚田园风格风情,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丽。

优点:自然朴实,美观大方、亲切而不失优雅

缺点:装修不当易显杂乱

【地中海风格】

地中海风格是海洋风情空间,给人天地辽阔的空灵感觉,无限接近自然,享受阳光。神秘的地中海风格特征鲜明,低调的蓝白家具、门窗及各种装饰透着神秘气息。无论是家具、墙角、门窗还是装饰,大都采用柔和浑圆的线条代替生硬的直线与直角。地中海家具在视觉上也给人一种海风吹旧的感觉。

优点:极具异域风情及浪漫格调

缺点:由于大量使用拱门、鹅卵石、马赛克等设计元素,存在不宜清洁的卫生死角,所以打理相对费时。

【北欧风格】

北欧风格以简洁著称于世,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工业设计”浪潮中,北欧风格的简洁被推到极致。北欧风格共同点是简洁、直接、功能化且贴近自然,一份宁静的北欧风情,绝非是蛊惑人心的虚华设计。

优点:清新路线、简洁、贴近自然,还能体现出小品味

缺点:搭配较为讲究,软装颜色把控很关键、屋里不易太杂乱

【东南亚风格】

东南亚风格广泛地运用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藤条、竹子、石材、青铜和黄铜,深木色的家具,局部采用一些金色的壁纸、丝绸质感的布料,灯光的变化体现了稳重及豪华感。是一种结合了东南亚民族岛屿特色及精致文化品位的家居设计方式。

优点:清新质朴、异域风体现小资情调

缺点:大量木质的家具、饰品、造价较高

【美式风格】

美式家居风格也正好迎合了时下的文化资产者对生活方式的需求,即:有文化感、有贵气感,还不能缺乏自在感与情调感。装饰搭配以格子、碎花、铁艺饰品为主,没有太多造作的修饰与约束,不经意中也成就了另外一种休闲式的浪漫。

优点:低调奢华、舒适度高且显大气

缺点:对搭配的要求相对较高,度的把握很重要。如果搭配不当,容易让空间显得花哨浮躁

【中式古典风格】

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

优点:体现主人较高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缺点:贵贵贵!配合上名家字画、古董文物等,软装价格直线飙升!

【欧式古典风格】

古典欧式风格是追求华丽、高雅的古典,具体可以分为六种风格来简述:罗马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古典主义设计风格受到了社会上层人士的青睐。深沉里显露尊贵、典雅浸透豪华的设计哲学,也成为这些成功人士享受快乐,理念生活的一种写照。

优点:高端大气上档次,尊贵、典雅

缺点:在材料选择、施工、配饰方面上的投入比较高,造价为其他风格的N倍,所以古典风格是豪宅、别墅专属风格。

没有风格的风格 篇12

自从教学风格频谱被引入体育教育领域以来,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教育者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意义并已在体育教育领域中广为应用(Byra,2002;Mosston&A s h w o r t h,1994,2002,2008)。从概念上而言,教学风格频谱是在上世纪7 0年代到本世纪初才被逐渐完善的(Boschee,1972;Byra&Marks,1993;Ernst&Byra,1998;Mc Cullick&Byra,2002;Mosston&Ashworth,1994,2002,2008)。从不同的教学方式角度分析,以一系列的教学风格来完善一定的理论体系成为了知识性研究的关键(Hurwitz,1985;Metzler,1983;Mariani,1970;Mc Cullick&Byra,2002;Mosston&A shworth,1994,2008;Seifried,2005)。正如Ashworth(2008)指出,“教学频谱是一个关于施教与学习行为的整体理论,也是一个对‘施教——学习’这一过程的完整理解的框架”。

莫斯顿在1994年不幸辞世,他的长期合作者萨拉·阿什沃斯,一位卓越的教授、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与引领者以及闻名全球的体育专业教科书《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INTERNET首版(2008)的版权所有者。是她延续了对教学风格频谱理论的描述与研究。不仅如此,她还在1980年至2010年间,在美国、加拿大、欧洲(8个国家)、中东和中国台湾地区设立了大量的研讨班。

正如很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在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中是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完美的教学方法的。对频谱教学风格作用的证实一直是教育学调查研究所关注的主题(Byra&Jenkins,2000;Gerney&Dort,1992;Mc Cullick&Byra,2002;Mosston&Ashworth,2008;Zeng et al.2009)。研究结果表明,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不同级别学校中的教师和研究者已应用频谱教学风格作为实现教学和行为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Byra&Jenkins,2000;Gerney&Dort,1992;Greenspan,1992;Mellor,1992;Metzler,2000;Zeng et al.2009)。

那些教育学研究的成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能让教师有目的地准备和应用他们的教学方法并使之符合他们的教学目标和具有不同个性的学习者(Byra&Jenk ins,2000;Greenspan,1992;Metzler,2000;S eifried,2005;Zeng et al.,2009)。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莫斯顿的频谱教学风格是基于教学,是一个“决策或做出决定”的链条的概念。

莫斯顿对教学中具体决定以及这些决定种类群的辨别产生了教学风格的系列,即各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学风格(注:我们将这一系列的教学风格译为“教学风格频谱”,有时简称为教学频谱<作者注>,每种教学风格分别迎合显著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在每种风格中创造不同的学习经历,教学风格频谱允许学习者发展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一个教学情节都为学习者提供能涉及认知、社会、情感、体能和(或)道德5个发展维度的机会(Ashworth,2008)。

体育教育是一门唯一能使个体在上述5个发展维度上全面发展的课程。教学频谱中的非对立性方式(non-versus approach即:每个教与学的方式都是平等的,而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让学生成为一个学习效果的整合体。在莫斯顿的教学风格频谱中,每一种风格中的每个教学情节都有一个教育学的单元,它包含一连串的教学目标、施教行为、学习行为和教学效果(英文以O-T-L-O表示;Mosston&Ashworth,2008),如上图所示。

教学目标和效果需要具有一个主体因素和行为因素。在主体因素中包含了行进中的人和物(如,篮球投篮、排球扣球、学习比赛中的进攻等)。行为因素包括学习者身上的各种人类动作行为(如,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自我评价和给同伴评价时的诚实、自控等)。通过主体因素和行为因素,学生就能够发展他们在认知、社会、情感、体能和道德纬度上的特性(Ashworth,2008)。

教学频谱理论的核心原理是,教学行为是由一连串的“决策/做出决定”构成的(Mosston&Ashworth,2008)。此原理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方式去施教?基于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决策行为,教学风格频谱为教师提供了多种选择,让教师决定如何施教。随着对(人类)学习性质认识地逐步提高,也已证明,在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的形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versus approach—即各种方法相互对立<作者注>)是没有积极意义的(Cothran&Kulinna,2003)。

教学风格频谱由11种内在关联的教学风格所组成,每种教学风格都包含着一个由教学双方形成的“决策/做出决定”结构框架。特定的教学风格是由从教师的最大化控制(命令式风格或风格A)到学生的最大化控制(自我教学风格或风格K)中显现的“决策/做出决定”地逐渐提升的过程发展出来的。莫斯顿和阿什沃斯(2008)指出,不同的教学方式适合获得不同的学习效果,继而不同的教学方式能使学习效果划归到四个发展路径上:体能的、社会的、情感的和认识的。为了选择一种教学风格,莫斯顿和阿什沃斯(2008)又指出,体育教师应当首先关注他们需要进行教学的主体,然后确定什么是需要完成的。此外,教师也需要考虑班级里的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风格的选择能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Mosston&Ashworth,2008)。如果首要的任务是对范例的模仿和需要教师形成特定的反馈,那么就需要选择风格A—E(注:E为包容式风格)。因为这些教学风格能够引出知识和技能的再生产,所以,这些教学任务中正存在着与这些风格相契合的教学表现。

莫斯顿和阿什沃斯认为发展频谱教学风格有三点原因。第一个原因与基于个人价值和经验的最佳教学方法有关。第二个原因与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在进入体育课程前不同的运动经验水平有关。随着体育教育活动的推进,教学对象也随之扩展,第三个原因就与教学频谱的发展有关。由于教学的理念往往是相互对立的,即一个理念与另外一个理念相对立的形式显现,而教学风格频谱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能形成教学风格频谱的发展。

Garn和Byra(2002)指出,教学风格频谱的实现是围绕着学习者能再现(反映或重复)和产生(发现或创建)动作和知识这一理念而构建的。所有在体育教育中出现的活动都具有能采用再现式教学风格群(风格A至E)和生产式教学风格群(风格F至K)进行教学的因素。

虽然在教学频谱中的每一种风格都能发展,如: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体能的和道德的诸多方面的目标,但是每种风格都注重这些目标中的一个或两个。这就意味着当面对特定的学习领域时,某个教学风格会比其他的教学风格更能让人满意他们想达到的目标(Garn&Byra,2002)。

在过去的数年中,教学风格频谱已为体育教师和研究者们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教学风格,和一种被学术界内广泛接受和理解的语言,一种在教学活动中的“决策/做出决定”的范例,以及指导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潜在资源(Beckett,1991;Byra&Jenkins,2000;Ernst&Byra,1998;Mc Cullick&Byra,2002Metzler,1983,2000;Zeng et al.2009)。教学风格频谱也提供了一个涵盖广泛的,旨在对“全人教育”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频谱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受“教师—学生”这一相关关系所影响(Mc Cullick&Byra,2002)。

教学风格频谱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莫斯顿和阿什沃斯(2008)进而指出,教学风格频谱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可选项目,这诸多的可选项目可以推荐给学生并丰富其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在一个学期中更为精确地满足学生的学习目的。出于这一目的,Doherty(2010)做出了这样的描述:教学风格频谱为分析一个人的教学和为适合特定的学习目的而选择的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提供了合理的基础。Coates(1997)也表明,教学风格频谱强调不同风格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不是各风格之间的差异性;这个强调遵循:体育教育中有效教学关注的是教学风格中存在的变量,也关注一名教师采用某一种最适合他/她自己的风格所必需的能力。而同样的形式下也许会形成这样的误解,即认为一个给定的风格是与特定的身体活动或运动技巧相联系(Coate s,1997)。通过对11种不同风格地整合,教学风格频谱允许极大程度的自由和高度肯定教师个体的创造性。通过这种方式地整合,让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Doherty2010)。

Doherty(2010)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做出过深入的描述,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反应,一个积极的教师应该对教学任务设置进行调整和反思。如果有能力应用莫斯顿所认定的不同的教学风格,那么,就能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保持良好的记录,制订高标准,使学习者更便利地进行思考和达到多方面的学习目标。这的确值得在教师的教学中认真思考。

最后阿什沃斯博士(2008)指出:“所有的教学方法或途径都试图支持一个有益于学习的教学目的。然而从‘决策/做出决定’的框架来看,教学风格频谱却是独一无二的。这一框架使对11种里程碑式的教学风格的描绘成为可能,也使每个施教与学习的选项得以实现,以及细节性的应用计划成为可能”(如在以后的章节中你将会见到的“教学情节的教案)。教学风格频谱是一个包含了一系列施教与学习选项的系统。每一种行为都具有相同的价值,即每一种行为都承担着教学的任务和目的”。这就是所谓的“Non-versus approach即非对立性方式”。这样的非对立性系统尊重一切教学理念,而不排斥其中的任何一种。

一位杰出的“频谱式”学者,Goldberger博士(2008)做出了以下的描述:教学风格频谱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理论。任何理论都基于一个理论原则尝试着对现象进行解释。在教学风格频谱中,其中需要解释的现象就是“教学”,而其中的组织性原则就是“教学能以‘决策/做出决定’的方式进行定义”。当然也存在着其他教学理论,但是没有一个像教学风格频谱那样直截了当却不失优雅华贵。你将学习到一系列的教学风格,即教学风格的频谱。在其中的每一种风格都是由做出决定的教师和学生来定义的。以每个风格所引发的学习条件而言,它们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它们每个都是与一个整体,即教学风格的频谱相联系的。你将在每个风格之间的关系中发现在任何教学事务中都存在的三个基本因素:教师、学习者和内容(Mosston&Ashworth,2008:10)。

在对教学风格频谱的介绍中,我斟酌了用语的优雅。这一形容词(优雅)意味着丰富、优美和精致,也同时意味着简单和复杂共存。一个蜘蛛网和一片雪花是一个优雅的结构。正如你所见到的,教学风格频谱的确是优雅的。但是它也是实用的、直观的和人道的。直观,也就意味着它是容易操作和使用的;人道,也就是意味着它澄清和详述了我们能够进行教学的人与人之间的本质互动(Mosston&Ashworth,2008:10-11)。

简而言之,正如阿什沃斯博士所言,“教学风格频谱是一个关于教与学行为的整体性理论;一个理解教与学过程的综合性框架。在世界范围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的频谱式教学风格的范例,已被加以研究并将继续地对其进行研究、发展和在教学实际中贯彻实施”。

上一篇:差分方程下一篇:中西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