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的风格和个性

2024-10-19

理论文章的风格和个性(精选4篇)

理论文章的风格和个性 篇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随着中国大环境的变化, 中国官员的领导风格经历了从拘谨到开放的变迁。当下, 中国政坛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个性、有才干、有胆略的“能官”、“强官”、“个性官员”。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风格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开始适应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和党的领导方式的变革。“个性官员”的不断涌现, 与其说是社会价值尺度的宽容化, 不如说是执政党在外界环境变化的前提下主动迎合改变的一种自信。

一、领导风格与权变理论

领导风格理论 (average leadership style, ALS) 是美国依阿华大学研究者、著名心理学家勒温从上世纪30年代起进行团体气氛和领导风格研究中所提出的。勒温等人发现, “团体的任务领导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表现他们的领导角色, 领导者们通常使用不同的领导风格, 这些不同的领导风格对团体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着不同的影响”。[1]勒温力图科学地识别出最有效的领导行为, 着眼于三种领导风格, 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的领导风格。但是, 勒温的理论仅仅注重了领导者本身的风格, 没有充分考虑到领导者实际所处的情境因素;因为领导者的行为是否有效, 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领导风格, 还受到被领导者和周边的环境因素影响。

权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其后权变理论在美国兴起。 权变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管理与其说是一门理论, 更不如说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技术;与其说它是一门科学, 更不如说它是一门艺术;权变管理能体现出艺术的成分。一名高明的领导者应是一个善变的人, 即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及时变换自己的领导方式。权变理论告诉管理者应不断地调整自己, 使自己不失时机地适应外界的变化, 或把自己放到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中。[2]

费德勒的权变理论从领导者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出发, 总结出组织绩效受制于领导者个人心智导向及其他三个情景变量, 即组织氛围、任务结构以及领导者权力地位。 这一理论解释了组织绩效在上述三个变量不同作用下的不同结果, 揭示了在不同变量情境下的有效领导风格。根据费德勒理论, 领导效能就是领导风格与领导者工作环境属性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我国官员领导风格的历史变迁

1.武装夺取政权时期。

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战争, 党内官员的领导风格对外主要以个人魅力、超凡品质赢得极大的感召效力, 遇到任何困难“党员先上”, 树立榜样;对内, 领导风格一般以一元化为主, 彻底地贯彻上级领导的政策。虽然根据地政权也存在法律, 但有限, 也不完善。可见, 作为革命党, 这种靠政策、靠权威的力量和直接引导的领导风格完全适应当时的革命形势、政治任务和客观情况, 是当时唯一的选择。由于广大官员对政策执行能够全力贯彻, 因而有效地实现了党对群众的领导, 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2.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官员的领导风格变化不大。由于党的中心任务从革命战争转向搞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建设, 所面临的任务是多方面和极其复杂的。但由于路径依赖性,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 党在战争时期形成的领导方式被延续下来, 官员的领导风格未能自觉地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作出改变, 而是以自身组织的形式直接行使国家的政权职能, 政策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决策与执行中, 实行单一化领导, 把各级党的组织变成了国家权力组织, 忽视了党员个人和非党组织的多样化执行作用, 缺乏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合理回应。这种领导风格的直接后果就是以党代政, 党政不分, 权力高度集中。

3.改革开放后。

依法治国的执政方式促使官员的领导风格实现了从个人魅力领导、政策领导到依法领导的转变。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开始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体制朝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向发展和完善的两个转变。[3]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法律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应地, 官员的领导风格从直接依照贯彻政策过渡到依靠法律。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以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纲领, 并把以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内民主的推动依赖于政治文明的建设, 也依赖于民主集中制的落实。“个性官员”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敢说狠话、敢说真话, 主动地揽下责任, 自觉地履行人民公仆的义务。在党的全会上, 官员不唱“太平歌”, 敢于摆问题、挑矛盾, 从虚化走向务实, 集中注意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新时期领导风格权变的必要性

1.“个性官员”领导风格的权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费德勒理论的重点在于审视影响领导风格的外在环境, 以及如何使自己的领导风格与环境相互协调匹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长足发展, 也就内在地要求民主要并肩齐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时期, 一些地方之所以发生群体性事件, 是由于百姓关注的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领导官员必须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信息沟通的有效渠道, 拉近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多听群众的呼声。利益的多元格局也就有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 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 各级党政机关如何加强和改进领导, 统筹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利益同局部利益,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发展极不平衡的超大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 如何平衡好领导、民主和法治三者之间的关系, 领导风格的权变也要同时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服务。

2.“个性官员”领导风格的权变是适应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 势必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组织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大众传媒的膨胀和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 使原本相对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走向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4]这就要求领导者在领导或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与以往相比更大的挑战。除了要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局意识、强烈的责任感与对群众深厚感情之外, 比起老一代官员, 他们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化背景;要具有创新思维, 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具有国际视野, 更加开放与包容, 敢于在国际化舞台展示形象;还要有高抗压能力, 从容面对新时期的各种复杂局面与社会“疑难杂症”。同时, 多元化价值观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相对突出, 领导官员的权变就应当扬善除恶, 带动全社会弘扬正义与公平、诚信等社会基本价值观。

3.“个性官员”领导风格的权变是平衡政府与公民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公民与政府关系是人类政治生活中需要处理的第一大关系, 两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是社会和谐十分重要的方面。大多数领导官员处于直接与公民互动的第一线, 领导风格和方式对问题能否及时解决、矛盾能否及时化解,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贵州瓮安事件中, 政府官员对老百姓的诉求没在第一时间作出合理反应, 致使矛盾升级, 影响了政府形象, 使公民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鉴于此, 领导风格的权变就应当尊重公民的合理诉求, 在利益表达和情绪宣泄、政治参与等方面要与公民主动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加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关系, 而少了这些渠道, 就很可能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

4.“个性官员”领导风格的权变是从全能型政府过渡到服务性政府的必然要求。 全能型政府的职能模式, 是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 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 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政府职能的首要任务, 这就促使领导干部要及时权变。以往我国官员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含蓄、委婉为审美标准, 倡导“温良恭俭让”的低调姿态和“敏于行、讷于言”的行为品格, 在过去曾为政府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但目前在从全能型过渡到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 需要官员表现出执政风采以赢得公众支持, 需要独立思考、独立表达, 主动施政、个性施政, 摒弃过去那种复印机、传声筒式的领导方法和千人一面被动施政的官员形象。尤其处于互联网时代, 不少领导干部主动开博问计于民, 在虚拟空间形成了与公民良性的互动, 这有助于增强公民与领导者的情感纽带, 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 更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官员的领导风格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也发生了明显变迁。从权变理论的视角关注不同时期领导干部的风格变迁, “个性官员”的出现具有现实必然性。

关键词:“个性官员”,领导风格,权变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爱卿.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张培驰.领导七术:现代领导者通权达变的艺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6.

[3]王乐夫.领导学通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

[4]孙立樵.现代领导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理论文章的风格和个性 篇2

作者简介:徐蓓春,宁波大学初等教育分院初等教育系讲师(浙江 宁波 315010)。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意义 徐蓓春摘要:文章以个性化教学理论为依托,提出了在当前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构建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及其要遵循的原则和主要实施途径。

关键词:工具性教育;个性化作文教学;个别化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2-0117-03

审视当下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主体的迷失,即学生个体作为写作主体的迷失和作为教学主体的迷失,导致中小学生作文中“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满天飞。写作教学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正是教育本身所难以承受的痼疾,这痼疾如不根治,必将不断引发和加剧人类文明的危机。因此,我们应该把写作教学这一学科问题从狭隘的学科论中剥离出来,放在更为深广的社会和历史的大环境中,从哲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层次地挖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从而从本质上来解决问题。

一、时代呼唤个性化作文教学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导致教育痼疾的根源:“现代教育已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这是很可悲的事情,这种倾向带来了两个害处,一是使教育变成了政治、经济的工具,进而失去了它天生的主体性及尊严;其二,由于只承认实用性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便使从事这类学科的人们沦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随之产生的结果便是尊严的丧失。”

工具性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教育,而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思想,它反映了支配教育的一种哲学理念。顾名思义,工具性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工具,把教育作为工具使用。因此,这里理解的“工具性教育”有两义:第一义是指教育消失了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独立地位,而成为其他社会系统的附庸,成为外部社会要求的被动适应者,教育不再是教育本身,而是社会的工具;第二义是指教育不再把人作为独立的主体来培养,发展人的内在价值,而是把人作为工具,发展人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反映在写作教学中,即丧失了写作的主体,丧失了写作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存在的本质意义,而被纯粹当作了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因此,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更应该尽快摆脱“工具性”对其的影响,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就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新时代的教育不应该再是简单地为维持一个已存在的社会而培养工具人,而是要为尚未出现的社会培养主体人。当然,教育要为现实社会服务,在某一时期强调教育的某种社会功能是无可非议的,但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只能通过培养人这一主体功能来进行,否则,教育为社会服务也是畸形的。而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畸形的现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孩子“做文章”,但却做出了一大批“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文章没写好,文风却搞坏了,这样的教学就会把人往极其危险的方向引导。

于是,呼唤主体的回归,要求作文教学尽快摆脱“工具性”对其的影响,把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作为终极目标,成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思考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主体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个性是多层次、多难度的复合体,在抽象的意义上讲,它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个性的自主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

综上所述,“意义上的个性是以创造性为核心的个人对社会的多层次动态关系,突出了个人的独立自主、独特价值和创造性。”既然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寻求以“自由个性”为内核的全人格内涵,这就使得当前的教学模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教学应该得到广泛的推行。

(一)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界定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主体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理论在作文教学领域的实践体现。它除了作文教学所涵盖的学科定义和学科使命外还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1、在教学目标指向上,把培养学生优良素质最终形成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全人格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个别化的教学方法;

3、在作文评价体制上,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概念化、模式化的评价方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学生提出分层级的教学要求。

(二)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

1、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的存在家园”,“在通向语言的路上”就是要“亲身”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特点,而不是把“语言”作“事实”来静观,把它作支离破碎的分解,语言与人的存在相联系,是人对本真的存在的体验。语言与人格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学亦人学,文品亦人品,作文亦即是人的真实灵魂的投射、真实人格的反映。因此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首要的目标,也是它的终极目标,即培养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全人格,当然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指向性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是作文教学独自可以承担的责任,它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教育总体目标,作文教学不应该背离这一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作文教学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具体化、现实化、专业化,以增强它的可操作性。我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近几年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为目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培养人格教育的先行军,要以培养学生求实、向真、尚美的精神,坚强、勇敢、诚实的品性,以及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为己任。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地排除一切由工具性教育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现实目标。

一是基础目标。

作文教学除了要遵循教育的总目标,还应该遵循本学科的专业教学目标。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简要地说,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求文从字顺、感情真实、表达方式得当、写作习惯良好。

二是前瞻目标。

在工具性教育观的影响下,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缺失。似乎学作文就是为了能写简单的说明文,或者写报告、公告之类的应用文,总而言之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必须掌握的工具。这无疑降低了作文教学本体的地位,使作文丧失了应有的魅力。作文教学应该和其它学科一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学科价值,应该有自己更高级更有前瞻意义的教学目标,即为将来培养语言学家、文学家等专业人才,作文教学应该承担这样的任务。但当前的作文教学显然没有把此作为教学目标,这可以从近年来出现的少年作家群体中得到证明,这些少年大多厌恶学校教育,特别是作文课。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首诗,值得语文教育界人士深思“我在语文课上写诗,老师在讲台上讲诗,我想,是否有一天我的诗也会被老师这样讲着,下面坐着一群写着自己的诗的孩子„„”。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给这样的孩子以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从小亲近文学,让有文学天赋的孩子多吃点营养,而不应该用衡量一般文章的标准去轻易否定这些孩子的灵感,使他们快乐地写作,名正言顺地写作。

西方很多国家历来重视文学教育,从小就鼓励孩子进行文学创作,强调:“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逐步理解别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美国在整个写作教学中均强调“美学意义和富有想象力的写作。”法国语文教育界认为,“语言和文学是一种互补关系:学习语言包括学习文学知识,文学课本又为语言学习提供最好的范文。”英国一直有文学教育的传统,40年代以来确立的文学中心的传统认为,语文教学的中心是文学性,文学鉴赏力不只是少数人才能具有的特殊才能,语文课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理论文章的风格和个性 篇3

一、彼得·布鲁克的空间理论

孟京辉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 电视、电影给观众带来了超越戏剧的无限享受, 而戏剧正在走下坡路。传统僵化的表演, 陈旧的舞台方式, 使得戏剧艺术止步不前。而彼得 · 布鲁克给正处在迷茫期的孟京辉带来了灵感上的启发。“幕布没有了, 脚灯没有了, 便只剩下空荡的舞台, 便只剩下舞台上的表演, 便只有面对表演的观众。”[1]我们可以看到孟京辉在这几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对舞台场景的不断创新, 使戏剧重新回到剧场。

彼得 · 布鲁克对戏剧民间化和大众化的重视, 也给孟京辉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彼得 · 布鲁克概念中, 民间戏剧有一种无限的力量, “污秽和庸俗本是自然现象, 诲淫亦不过是行欢作乐而已:由于这些东西, 表演就起了它社会解放的作用, 因为流行戏剧本来就是反权威, 反传统, 反华而不实, 反矫揉造作的。这就是喧闹的戏剧, 而喧闹的戏剧是值得喝彩的戏剧。”[2]他认为民间戏剧对现实是持着一种嘲讽的姿态并且具有无限的活力, 孟京辉是很同意这一观点的, 并继承了这一观点。在八十年代初, 中国的先锋戏剧刚刚兴起的时候, 对于中国戏剧到底是要雅还是俗的戏剧走向一直在争论。一方面, 戏剧的民间化和大众化陷入粗俗的困境, 使传统戏剧遭到主流艺术的抨击;另一方面传统戏剧的止步不前, 使中国戏剧的未来发展陷入困境和挑战。因此, 孟京辉发展了彼得 · 布鲁克的戏剧民间化的精神, 使两者融会贯通, 并相信“复兴戏剧的每个企图都要求助于民间艺术的源泉”。于是, 具有孟京辉特色的中国先锋戏剧隆重地登上了戏剧舞台, 并且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孟京辉将传统的戏曲的曲艺形式和民间化的戏剧结合起来, 并不断的革新戏剧的表现形式,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和讽刺社会的戏剧内涵。

二、梅耶荷德的舞台经验

孟京辉受梅耶荷德的影响很大, 特别是在舞台的布景和表演方式上。孟京辉在读书期间就偏爱梅耶荷德的著作, 并在创作戏剧的时候秉承和借鉴了他的戏剧理念, 比如对舞台的展现, 对表演方式的革新, 以及演员的表演技巧等等。梅耶荷德的戏剧革新精神一直影响着孟京辉的创作, 孟京辉说到:“梅耶荷德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在手法, 观念, 意识上一直在革新, 一直在变化。”[3]

孟京辉进行戏剧创作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与梅耶荷德是类似的, 传统的斯坦尼戏剧体系已经被神化, 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 然而在现实主义的约束下陷入止步不前的困境。孟京辉在1989 年创作的《等待戈多》, 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颠覆, 虽然并没有得到学校的支持, 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对戏剧革新的追求。孟京辉继承和发扬了梅耶荷德对戏剧不断革新的戏剧理念和坚持不懈的创作信念。孟京辉具有不断创新艺术追求, 他的艺术创作不断的加入新的时代艺术元素, 这也是梅耶荷德带给他精神上极其的财富。

三、其他导演风格对孟京辉的影响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最显著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戏剧理论, 后来逐渐形成以陌生化为创作理念的布莱希特戏剧流派。这种陌生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借鉴中国传统的古代戏曲和日本的一些古典戏剧以及印度戏剧等东方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来自布莱希特他自己的本土文化再加以革新。这种陌生化运用到戏剧当中主要表现为:演员在进行表演的时候采用一种陌生的方式;观众也以一种陌生的态度来观看表演。

孟京辉借鉴了布莱希特的这种陌生化的表演观念, 使剧中的人物不是为了剧情的发展而变化, 比如《思凡》的表演形态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演员是即兴表演, 在现实和戏剧中徘徊, 演员的这种投入把观众带入两种不同的戏剧感受当中, 大大扩大了戏剧的表演空间。

波兰导演、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打破戏剧演出的传统模式, 让观众成了戏剧中的一分子或者说是某个角色, 这样是观众跟舞台更加靠近。他对戏剧演员也进行了专业的训练, 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排演方法, 他的这种戏剧创作被称为“贫穷戏剧”。欧美国家的戏剧界非常推崇他的这种戏剧理念, 不少人也按照他的方式来进行过探索实验, 格洛托夫斯基为世界先锋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孟京辉在创作戏剧的过程中, 也尝试了格洛托夫斯基的抛开剧本进行即兴创作的戏剧理念, 比如孟京辉的《思凡》在排演的时候是没有剧本的, 完全凭借演员和导演的即兴创作, 和演员们一起讨论剧情的发展和台词的表现, 是剧情非常有你张力。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还加进了其他的故事情节, 而剧本则是在演出之后整理出来的, 可以说这部戏是集体合作的产物。

除此之外, 孟京辉也受到了彼得 · 格林纳威的影响。孟京辉将格林纳威的这种空间构图的戏剧表现方式, 搬上了中国先锋戏剧的舞台, 在《镜花水月》中, 只有六个演员, 规模要小得多, 这六个演员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舞台, 但是却表达着不同的故事。他们互不干涉, 将舞台展现为不同的时空, 但每个时空所蕴含的主人公的情绪又是内在统一的, 这体现着孟京辉作为先锋导演的野心。这部戏给观众带来的是不一样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舞台的设计也带有强烈的先锋性。孟京辉对先锋戏剧的表现方式不断的革新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将中国的先锋戏剧带到一个崭新的舞台, 使先锋戏剧更具有视觉和精神上的冲击力。

四、孟京辉对中国先锋戏剧发展的意义

孟京辉是先锋戏剧繁荣过程中一位核心人物, 他抛却了先锋戏剧初级探索者用自我感知的创作方式, 在弘扬个性主义的先锋创作时, 也融入了大众化的创作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先锋戏剧止步不前的生存现状, 使得中国先锋戏剧向新的阶段跨了一大步。新时期以来, 新生的艺术家开始不断探索, 但是不少陷入了闹剧的困境。孟京辉作为当代先锋戏剧的探索者, 代表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是合乎时宜地表达了大众的诉求, 因此能够赢得观众的膜拜, 这既是先锋精神的延续, 也是与观众心理的契合。所以, 孟京辉的先锋戏剧会为大众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新鲜的戏剧体验方式, 他满足了处在戏剧热情高涨时期的观众的需求。

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先锋戏剧受到来自各国文化的影响, 孟京辉也受到这种多元文化元素的冲击。孟京辉的出现为中国当代培养了很多年轻的戏剧观众, 他的探索也促进了先锋戏剧的发展, 使得小剧场的戏剧能得到大众化的支持, 并为中国先锋戏剧开拓了新的道路。但面临商业化的发展, 更加多元化的观众需求, 今后孟京辉的先锋戏剧还能走多远, 依然还是个未知数, 我们只能送上祝福与期待, 不仅是对于孟京辉, 更是对于中国戏剧。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4]蔺海波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5]陆炜.关于建构中国戏剧理论的思考提纲[J].戏剧文学.2009.

[6]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

理论文章的风格和个性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作为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 初中教学旨在通过教育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因此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是指秉持个性化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形式, 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活跃教学氛围,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物理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期没有接触过物理学科, 外加绝大多数教师均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挥, 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 因教学资金有限, 物理教学实验室陈旧, 设备配备不齐全, 甚至出现多个学生共用一个实验设备的情况;实验课堂混乱, 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或者排斥情绪。

二、个性化教学概述

新课改中针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提倡实施个性化教学,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关心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 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其中个性化教学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掌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 并以此为基础, 合理地设定教学内容, 有序实施个性化教学。

2.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开展个性化教学时, 应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并积极创造教学条件, 以便于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3.在个性化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合理地选择教学形式, 这是因为教学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 为实现这一目标, 初中物理教师应注重日常积累, 加强交流分享,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初中生来说, 面临着一定的难度。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个性化教学, 已经成为了教师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掌握学生的特征, 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为融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友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并能为学生个性的展现提供平台, 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创设更加理想的教学环境,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 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 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若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便创设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二) 有效结合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探究式教学可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它是一种围绕特定题目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的教学方法, 特别适用于逻辑性以及空间性较强的物理知识。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应有效结合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仔细研读物理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从教材中挖掘探究素材。

例如, 在讲解“电压表、电流表”这节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电流表并联在电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他们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 此时, 教师应从旁指导, 挖掘总结新的教学内容, 以便学生的深入学习。

(三) 实施小组协作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 实施小组协作教学。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有效实施小组协作教学, 首先, 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 这是划分小组的主要标准。为掌握学习情况, 教师应从多种渠道着手, 例如, 其他任课教师、小测试以及周边同学等。其次,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合理地融入教学内容。另外, 教师应注意到, 小组成员并不是固定的, 有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进行适当的调整, 也可以按照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快、慢组, 进而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最后, 教师适当穿插集体教学, 因为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小组探究, 而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 为照顾教学时间, 应实施集体教学。

例如, 在学习“简单电路”这节内容时, 教师在讲解基础性概念以及生活常识时, 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对于后面的深入学习, 教师应依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 开展小组协作教学。

三、结语

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可为高中阶段系统化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此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会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学习效果。因此, 我们应认真研读新课改大纲, 积极探索, 创新教学形式, 全面实施个性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俊.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4 (13) .

上一篇:患者投诉的处理技巧下一篇:垃圾处理BOT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