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文章

2024-07-24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文章(共7篇)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文章 篇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方面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是“生活及教育”。“从定义上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这段文字阐明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者是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

第一, 生活是教育展开的最鲜活的舞台, 而教育也必须通过生活体现出其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 可以说:‘生活即教育’。”[2]“生活”二字的意义在陶行知的眼里, 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生活”含义不同, 生活是广泛存在的, 包括工作、劳动、休憩、社会交往以及个体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活”涵盖了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生活的范围有多广阔, 教育的领域就有多丰富。在生活中处处是教育的契机, 整个人类社会活动都应该纳入教育的范畴之中。

陶行知说: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就是社会的改造。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成长和发展, 生活中充满了变化和机会, “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 便都受了教育。”[3]什么是生活, 由此可见, 生活是教育生发的土壤和源泉, “担水劈柴皆有道, 举手投足即教育”个体在生活中求得生存。

第二, “生活即教育”说明生活决定教育, 社会生活的要求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内容。人是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内容必须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为基础, 教育要顺应个体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 人生需要什么, 教育就应该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 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 我们就得过恋爱的生活, 也就是受恋爱教育。以此类推, 过什么样的生活就需要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适应。教育的产生、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都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 “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需要教育, 陶行知认为, 要用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 用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 用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就生活的需要而言, 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或改进人的生活。另一方面, 教育通过经验、文化的传承, 从而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教育应该引导人走向圆满而有意义的生活, 实现个体的价值。教育不是生硬地附着在生活之外的东西, 而是产生于生活中, 同时又引导生活的正向进行。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指明了实现这一理论的途径, 也鲜明地标示了与旧教育制度的界限。陶先生指出:“自有人类以来, 社会即是学校, 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它, 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上看, 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4]欲达此目的, 就必须打破传统旧教育制度, 因为在这种制度下, 学校将学生圈在狭小的空间里, 不接触、不了解社会, 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 “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 我们承认‘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 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 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 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不运用社会的力量, 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 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 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 以应济社会的需求。”这样做, 一方面是大大扩展了教育的范围, 这样的教育不限于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 它是完全开放式的、面向整个社会的, 马路、街道、乡村、工厂, 凡有人群的地方, 凡是社会生活的场所, 都是教育的场所, 也就是让每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都兼有学校的职能;另一方面, 是教育必须联系实际, 必须与社会沟通, 使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使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 都来一个根本改变。伴随这种改变, 学生、先生都会大大增加, 为大众服务的普及教育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贯彻生活教育理论的根据措施和方法。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传统的旧教育方法是先生讲, 学生听;先生教死书, 学生读死书, 完全脱离实际。“教学做合一”正是针对这种状况提出来的。陶行知指出;“我自回国之后, 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 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 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1926年, 陶先生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 学法, 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老师。”[5]“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中心是“做”, “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用心以制力”, 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 让学生体、脑并用;“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做”是使教师、学生这对教育中的主体、客体达到协调统一的关键措施, 坚持了这一点, 就能让教、学双方各自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教育的整体作用发挥出来。“教学做合一”是为反对那些专在书本上做功夫, 离开书本就不知所从的教育法提出来的, 它并不反对书本知识, 而是主张对其采取正确态度。陶先生说:“书是一种工具, 是一种生活的工具, 一种‘做’的工具。”[6]“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要书……它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 因为这些书是木头刀切不下菜来。”[7]他还说:“《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 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 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8]陶先生还认为, 必须摆正学与做,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力量来自实践, 又要去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升华。他说:“人类与个人最初都由行动而获得真知, 故以行动始, 以思考终, 再以思考之行动始, 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 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9]

陶行知以“做”为中心, 把教与学统一起来, 他认为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学的需要和特点、水平来进行, 教师的教不能脱离学生的学, 否则就是无本之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应在“做”的基础上进行, “做”就是实践。这种思想对与我们改革当前的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应试教育中,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分离的, 教师的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 二者都不是建立在“做”的基础上, 而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在这种情形下, 学生被牢牢地关在学校里、教室里, 所在书本里和文字中, “两耳不问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学生只知道闭着眼睛学, 从来也不被允许思考所学的知识是不是有用, 对于指导现实和未来的生活到底意义有多大?学生俨然成了背书、抄书的机器, 久而久之, 学生作为儿童原本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慢慢消磨殆尽, 年纪轻轻却老气横秋, 原有的灵气和富于探索的精神再也见不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和健康, 是个性加科学。而现实中的教育却与此背道而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就是检验现行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够达到教是为了学服务, 教学又是为了实践服务, 教学做能够统一起来, 就说明教育的目的是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476.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633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623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文章 篇2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幼儿教育;理论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88-0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思想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是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针对如今的“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缺陷,并适当吸取其他经典理论提出来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借鉴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现状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孩子们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使幼儿的上学年龄越来越提前。然而,我们往往只让学生尽量多的吸取书本上的知识,忽视了他们自身的需求。现在很多幼儿教学班把孩子们关在园内玩耍,基本与外界隔离开,导致他们从小对社会的认知缺陷,对他们的成长不利。正因如此,我们要让幼儿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让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教育环境融入生活。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

“以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可以概括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从生活与教育的作用上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教育;从关系上来说,教育由生活决定。就此思想出发,陶行知提出了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下面我就这三大原理简单论述。

(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擁有、所管理、所必须的,生活教育也是此理论的核心。生活是一直在变化的,而教育的本质在于生活,所以教育也在变化,生活即教育也由此而来。

首先,生活与教育是同时存在的,两者不能分割,生活本身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其次,生活与教育的内容相同,有什么样的生活也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再次,教育的核心是生活,教育必须围绕生活来发展、进行,化解人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需求。最后,教育具有反作用的能动性,教育能改变生活的方向。

(二)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那么现实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也即社会即学校”。因此,“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部分。

“社会即学校”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把社会场所作为教育的地方,使教育从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实现学校与社会融合、教育和生活结合,让幼儿与社会更加接近。其二,学校本身作为社会精英的培育基地,使学校和社会更加接近,让幼儿从学校出来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这样的想法可以扩大教育的范围,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使其能够适应和改造社会。

(三)教学做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其内涵是教育的方法以学习的方法为基础,学习的方法以做的方法为基础,让教、学、做彼此关联,融汇贯通,做也是教与学的中心。此理论也体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联,以“做”为目的,“学”为过程,“教”为方法,能更好地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做合一”也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使用技能,也能让“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有效地实施。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启示

生活和教育的关系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当前的幼儿教育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内容更“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陶行知在生活理论中强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紧随生活,生活中的事例都是教育的素材。但是,当今的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内容的空洞、教育方式的乏味,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书本内,把教育与生活分开,忽视了儿童的实际需求。为此怎样从实际生活中融入幼儿教育,让幼儿在教学中了解和感受真正的生活,这才是幼儿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首先,幼儿教育的内容要接近生活,这些教育内容是幼儿的发展基础,生活经验作为教育内容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生活,从中获取更多知识。其次,只要是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我们都应及时的把这些素材纳入教材中,让幼儿从中能激发心中的渴望。最后,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真实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长。

(二)幼儿教育的环境更“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让全社会作为教育的环境。由此看来,要让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让课堂延伸到校外,让学生主动去了解社会,丰富他们的认知。

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老师们习惯把现实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用死板的图片、声音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这样的教育从长远的效果来看显然是弊大于利的,我们要将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延伸到大自然,扩大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们充分与社会接触,尽可能的表现自己,促进他们的观察技能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孩子们提供健康、丰富的园内生活和环境,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幼儿的教育要立足于生活,更要回归大自然。为此,利用幼儿周围的环境,及时陶先生的教育理论的体现,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木标。

(三)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主要是以直接看到的、听到的为主,我们要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来观察、思考问题,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行合一,让幼儿置身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学习,才能更好地运用和吸取知识。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不仅在于学校教学,家庭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两者的结合,使教育得到生活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多应该向前辈学习,多积累教学经验,能正真地把生活与教育相结合。在幼儿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时代,我们仍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实践,将幼儿教育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志健.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43-45.

[2]袁红英.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J]. 当代继续教育,2014,06:40-42.

教学实践中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篇3

关键词:理论

教育教学心得

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3.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陶行知认为: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三)生活教育七大原则

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1.实践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3.前进性原则;4.全民性原则;5.终生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全面性原则。

(四)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为实施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曾提出过各种各样措施,采取过多种方法。并躬行实践,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措施有:

1.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使每一个乡村有充分的新生命

2.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3.提倡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4.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5.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6.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一教师应该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7.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社会大学是这一主张体现。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作为一名教师要相信儿童有创造力,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基本信念。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指出‚承认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不能束缚和压抑孩子的创造力。而‚创造的教育就是以生活为教育,是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辅之教与学,必须为中心‛。

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默默从事教学多年来,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还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教育是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是智慧与情感沟通的过程。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有情感。教育工作的艺术就是要善于通过教育者的各种行为方式,了解学生想获得什么需求,对他来说什么最重要,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对受教育者施加感化作用使之能触动其要害,他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同时教师应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将对学生的爱渗透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因而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变化,既做教师又做朋友,积极架设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首先,教师教师要做学生心灵倾述的忠实听众。师生之间,由于个性特点、知识能力、人生体验和社会阅历等不同,必然存在着思想的差异。两者有很大的互补性。良好、持续的沟通,能使彼此的思想发生碰撞,从而使视野得到开阔、思维得到活跃、智慧得到开启。因此,教师不了解学生心里想什么,学生也因为老师不能真诚地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对老师总存在心灵上的隔膜。教师不妨以朋友的身份出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少一点居高临下、先入为主的姿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赢得其信任,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把心里话说出来。让学生真正以自己为知心朋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尊心,需要婉转地进行说服教育。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相信他的发展潜力。学生受到尊重,才能积极主动地无掩饰地袒露襟怀。为了了解学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看后再适时给予恰当的评语,让日记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有效渠道。

其次,用宽容、尊重之心感悟学生。新课改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就要求我们学会宽容和接纳学生。宽容意味着理解,是对学生人格及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用心来教育孩子,即:用爱来关怀学生。将‚不图私报的圣洁的爱‛、‚爱满天下‛爱学生的‚师爱‛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天性,在行动言语中千方百计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在理智中控制好情绪,客观地去处理学生问题,去帮助学生进步,要时时处处做学生们的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一分尊重和宽容。

接着,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作为教育者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自信心,享受生活中的欢乐。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今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民主意识是比较淡漠的。因而在师生关系、学生教育、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处理教师和家长关系等等方面,有的教师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居高临下或惟我独尊,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与信任。虽然就一般情况来说,教师的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等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应具有天然的平等性。‚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对‚差生‛应多一些‚顺耳忠言‛,要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寄以厚爱,拔动他们的心弦,鼓起他们前进的风帆。班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中等生。这些学生默默无闻但而如果教育得当,这部分学生很可能跃居尖子生的行列。中国有句流传至今的古语‚亲其师而信其道‛。教书育人,我们老师只有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多投去几分发自内心的关爱的目光,不带偏见地关心、鼓励、接纳他们,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关心,这样学生们才能健康成长。

最后,时时多表扬,处处少批评。我们知道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校长在校园内看到一男生用砖块欲砸另一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当陶行知走到办公室时,该生已早早来到校长室低着头等着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先给了他一块糖,一面说:‚这块糖是奖你的,因你按时到,我却迟到了。‛该生惊疑的接过糖。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也是奖你的,因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刻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应该奖你。‛学生更惊疑了,他睁大眼睛看着校长。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砖块砸那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敢跟坏人作斗争,应该奖励你啊!‛这名男生听到这里感动极了,流着泪说道:‚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校长满意的笑了,他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的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几十年前感人的一幕至今影响着我们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训斥,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打骂,却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他用四块糖就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人、正义和勇于认错。我们在感叹陶校长高超的批评艺术的同时,就不能不思考: 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首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任何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也是不愿被伤害自尊心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且他们自尊心更感性更直接。因此,育人是讲‚技巧‛的,讲教育艺术的。陶行知先生的高明就高明在‚不教而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切不可动辄穷追猛打,将他们逼上没有退路的绝境。从许多教育案例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潜能,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种无形的潜能又恰恰容易被我们忽视乃至扼杀。只要老师爱学生,理解学生,赏识学生,就是能点燃他们进步的火焰。如若每个老师在教育中都多一点赏识,少一点批评,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冷漠,那么从我们的教鞭下、冷眼里、讥笑中挽救的又何只是一个两个‚瓦特‛、‚牛顿‛和‚爱迪生‛呢。

这就是我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三: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现代各类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宏伟目标,中华民族教育事业伟大振兴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

首先学习‚生活教育‛创造和试验精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需要一个创造和试验过程。发扬陶行知‚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其次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生活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除了需要大联合,还要把人的‚心墙‛拆去,才能与社会沟通,才能使人们的感情和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改变过来,解放出来‛,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一个‚拆墙‛的问题,否则影响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再次‚生活教育‛提倡‚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与今天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终生教育息息相关,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生活教育‛主张‚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教育,联系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远程开放教育提上日程,学习‚生活教育‛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具有深刻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为中国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先进科技和教育技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为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应该学习陶行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陶行知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陶行知论师德建设》 吴江市陶行知研究会

3.《陶行知教育学》 何国华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海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

中粮礼品卡 中粮礼品册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文章 篇4

[摘要]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下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针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可以把“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到现行的教育中来。“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与精华,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现行教育没有能将我们周围的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发挥教育的功能,使教育背离基础教育的本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相互补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使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致。[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 现实启示 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由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竞争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和关键是教育的竞争、培养人才的竞争。我国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下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我国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前半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好像并不存在什么差距,甚至许多方面还占优势,但再进入高一级培养的人才便无任何优势可言了。尤其是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下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时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滞后,国民素质提高不快„„原因是什么呢?现行教育与生活脱节,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脱节。针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是否可以把“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到现行的教育中来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特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与精华,是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丰富经验的总结,是对人类几千年的“小众教育”思想与制度的一次全面清理与否定,生活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学说,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有以下三大主张: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②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教育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获得充实的内容,而且可以使教育对生活真正能发挥伟大的促进作用。“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它,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③它一方面的意思是教育范围扩大,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成为我们的教育范围,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地方统统肩负起学校的职能,把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来对待。另一方面也是指学校必须与社会沟通,与社会联系。“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④要先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再能讲“学校即社会”。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原则的实施。“数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不相谋的过程。”⑤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针对注入式的“教授法”的,传统的教授法是以“教”为中心,完全没有学生的“学”。陶行知的教学实践就是从“教授法”到“教学法,”由“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

二、现行教育现象

陶行知说过,学生为考而读,教师为考而教。学生学会考,教员教人会考„„这是最近来自教学论坛上苏北某中学一位老师的心语:从教数十年,我最紧张的就是临近期末考试的这段“难忘的岁月”。不是为自己的付出,而是为学生的磨难。学生的“折磨期”又到了,由于县委给教育局下达了指标。于是,层层下达,倒数前2名的校长就地免职,倒数前5名的老师高职低聘,于是乎,最可怜的人诞生了——学生。早晨6:30到校早读;中午12:50从朦胧中被催醒,继续上课;下午6:30放学;晚上作业昏昏沉沉做到11点„„还要轮番遭受老师的“蹂躏”,但教师又何尝不是替罪羊呢?想不到,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并实施的今天,应试教育依然有他生长的沃土。中国传统教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应试教育现象仍普遍存在着。它使教育发展目标偏向了,只使学生片面地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出现了背离基础教育本质的不良倾向

1、“以书本为中心”。重智育,轻德育,重主科轻常识科,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者和社会发展势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单科独进,保持“顶端优势”,快出人才,可结果是什么呢?知识体系的缺陷,品德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低下,最终抑制人才的成长。

2、以“分数”为中心。同样是出于“快出人才”的良苦用心,家长与学校联手,加班加点,轮番轰炸,只求考得高分。孩子的兴趣爱好承受能力被置之度外,过早地开采完学生的潜能。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方面,高分后掩藏着的知识根基的浅薄,这种浅薄迟早会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暴露出来,最终影响入一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其它能力几乎丧失殆尽,可以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社会的“畸形儿”,一旦将来走上社会,只能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不是接班人。

3、以“教”为中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入将孩子看作缩小的成人。难道孩子与成人仅仅是身材上的差异吗?不,孩子有其自身身心成长的规律。我们的好多老师在教育方法上有欠当之处,只顾一昧地将知识“喂”给学生,从来没有给学生自己“吃”的方法。结果教的成绩很好,而学生来必能真正掌握,一旦离开老师,使失去学习的能力。

4、以“学校”为中心。现行教育将学生限制在学校这样很小的范围内,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社会,学到的只是从书本人获得的理性知识,这点知识对于社会这个“大学校”而言只是一点皮毛,将来孩子走上社会有很多知识还得从头学起。现行教育没有能将我们周围的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发挥教育的功能,使教育背离基础教育的本质。

三、“生活教育”理论对改革现行教育的启示。

现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导致我国科学发展水平滞后。在科技革命与知识激增的时代,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理应为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打好基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方向,也决定的教育的质量。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加强素质教育,我们必须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树立“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从决策者做起,自上而下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2、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学生必修课程太多、选修课程窄、教学内容仍然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因此,应当对现行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调整课程应本着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原则。①健全学科课程。课堂教学要能够开齐科目,各种科目尤其是劳动、音、体、美必须开齐,这样才能有利于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每一种科目都要开足课时。②加强活动课程。活动课包括课外的劳动、科技、政治、文化、体育、艺术及社会实践等活动,都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学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这个问题,目前在不少学校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学生的活动太少,知识面窄,能力差,体质弱,学得累,主创精神不足,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这固然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有关,更与活动课程薄弱有关。③开发环境课程。环境课程也叫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及班的环境里有意或无意中经由团体活动或文化影响而习得的知识、规范、价值或态度。环境课程是相对于正式课程而言的,是一种未列入教学计划和课表,但对学生却能产生影响和教育作用的课程。环境课程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使课程与整个社会生活密切起来,充实课堂教学,同时又能使教育对生活产生促进作用。

3、提高教师素质。陶先生有一句名言:全民族的命运都教操纵在小学教员手里。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能力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必须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才能培养出“社会的入”。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得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能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素质提高了,在45或40分钟内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获得知识并增强能力,才能把知识教育和能力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融汇成促进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力量。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能到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4、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生活教育”理论把生活作为教育的范围,把“做”作为教与学的中心。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停留在考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教师之所以要加班加点提高学生的分数,是因为现行的教育评估制度以升学率高低为评估标准。所以要坚决改革评价标准。在开展对中小学督导评估的过程中,学校要做好自我评估工作,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导和教师的主体作用。要积极改革和完善对干部、教育的评价工作,使督导评估起到改革学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要让学生从分数的阴影中走出来。上海有位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分数你这恶魔》,说有—位学生因为考了95分,其家长痛打他,让其不敢回去。此文剖析了现行考试和评价方法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危害。因此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和评分办法。除了书面测验以外,还要通过口头测验、动手实验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单纯用分数衡量的片面、错误的做法。要以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切合儿童少年发展实际的各科教学目标,逐渐形成由思想品德鉴定,学科成绩和身体素质等内容构成的综合性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 ”的作用,发挥它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

5、以“做”为中心,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根本保证。“教学做合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目中有人”。要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知识能力基础。不但要研究学生群体,还要研究学生个体,在统一进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照顾学生个体的特殊需要,实施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欢乐。必须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结合,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给学生学法、教给学生做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会实践,放手让学生去做,决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会,在做中提高,总之一句话,在“做”字上看成果,真正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行以求知更行”。

6、优化育人环境。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应该优化育人环境,才能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加之双休日的施行,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地作用于学生,而这些影响往往是良莠并存。因此应优化育入环境,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①加强环境建设,优化育入环境。首先,要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圈,通过大力宣传,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育入环境。二是要注意改善已有物质环境,赋予其道德感染力。其次,建立社会活动基地,为正常开展活动提供保障。②实施教育管理,提高育人成效。环境育人是整个教育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必须以教育总目标为准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落实教育责任,做到教育有的放矢。同时要加强活动管理。注重活动过程的管理,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变通暂时无法改变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广大学生成为社会的积极成员,是教育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如今,教育改革似已进入“高原状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引领作用,以生活教育为突破口,可以有效地推教育体改革的深入发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相互补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使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致。高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精神,必将引导素质教育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境界,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参考资料:

① ③ ④ ⑤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第744页,第745页,第746页,一第746页。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文章 篇5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48 更新时间:2009-3-23 8:47:49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的思想对我国当今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当今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教学过度语法化,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学跟着考试走的现象,忘记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把测试、教学等手段当成了目的。今天重温七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小学;英语教学

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不是考的法子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而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是学的法子跟着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几乎成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部,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听不懂,说不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根子就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考试走,唯独没有跟着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走。纵使外语教学的法子怎么变,从翻译法到交际法,再到功能法,任务驱动法,如果还是学法跟着教法走,教法跟着考法走,那就很难走出英语教学低效的怪圈。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不是跟着考试的步子走。否则教师会越教越觉得难教,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原因不在于学生不用功,不是教师工作不卖力,而是我们的英语教学南辕北辙,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

二、学的法子要根据用的法子,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交流

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交流,交流最主要的是口头交流。因此英语听说训练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英语学习最主要的目的,书面的考试可以向后退。不能在学生还没学几句,既不会听,也不会说的时候就开始书面语法、知识点的学习、练习和考试。语言的最大功能是交流应用,没有交流的语言是死的东西,死的东西学生经常记不住,不少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背单词、抄单词,对语法知识生吞活剥,以应付书面考试。杜威认为,“语言主要是一种社交的事情,是我们把经验传递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取得经验的工具。当人们使语言离开了它的固有目的时,语言教学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困难问题,为语言而进行语言教学是多么荒谬啊。……如果以社交的方式求助于语言本能,就会不断实现与现实接触,结果是儿童心理总有事要讲,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当儿童有了各种材料和事实要求谈论时,他们的语言就变得更优美、更完整,因为它是来源于现实的。”[1]

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法教学,导致英语教学过度语法化现象,其结果之一是使得中国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信心。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在开口说话前,先想着用什么句型、哪种时态,他的表达会是什么样的呢?尽管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是最差的,但是对自己的英语是最没有自信的,见了外国人不敢说,怕听不懂,怕答不出来,怕出现语法错误,在说一句话前,先想要用什么句式,及物动词还是非及物动词,那怎么说话呀?过度语法化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聋哑英语现象大面积出现。语言是日常生活中的最经常使用的工具,必须进入一个人的自动化状态才能随时灵活使用,哪能没说一句话就要分析主谓宾、定状补,那我们还说得了话吗?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是交流,于是英语教育的方法论应该是学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学的法子,考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法和学法,唯有如此,我国长期低效的英语教学才可能走出低谷。

三、考的法子要跟着用的法子,考试为达成学习目的服务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违反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他指出:“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不教。”“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断,我所接谈过的主考官没有一个相信会考。他们是不信会考而举行会考”。[2]陶行知在当时就呼吁“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考试,考试要考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3]书上没有的,考试不考的,管它有没有用,全不在学校学习的范围之内。在英语学习中,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听说的能力测试,全部都变成简单、方便、便于评比的标准化的书面考试,在简单、方便之余,我们忘记了考试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教学中,只要开口说了,别人听了,才知道自己发音准不准,语调对不对。我们现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还是以书面知识为主,加之教师的讲解分析,把富有生命力的知识肢解得七零八碎,儿童无从获得知识学习的乐趣。我们忘记了语言是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而把它知识化,神圣化。知识是知识,是书本的死知识,生活是生活,是没有变化的日常生活。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生活的改变和变化是教育显现作用的地方。“不论哪种语文,对他的完整的和细微的知识是很不必要的,如果有人要去达到这种目的,那是荒谬和无用的”。[3]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的容易。规则的作用是帮助和强化从实践得来的知识。[3]把第二语言分离成语言技能来教只会破坏语言的整体性,使语言的学习费力且低效。

四、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用在英语教学上,就是通过英语学习改变学生的生活,具体的就是通过学习英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变化。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个体内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若为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就在英语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学习从来是低效的,因为这是读死书、死读书。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更是强调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用在英语教学上,就是要在生活中去学英语,通过电视、广播、磁带、光盘来读活书;通过应用去学英语,与教师、同学交流,见了外国人积极交流,把课本所学及时恰当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要活读书;通过学习英语能够及时在各种媒体上获取英文信息,与外国人打交道,把书读活。通过某个水平的考试不是英语学习的全部目的,而是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副产品。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致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教师要少用考试这个紧箍咒,真正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五、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展外语教学

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办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最伟大的思想之一,他曾留美师从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先生,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回国后企图在中国用这个理论改革中国的教育,实践了八年,发现行不通,于是对此理论进行改造,便成了有中国本土实践特色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对今人有着深刻的启发: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同样道理,我国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也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英语是我们的外语,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是我们的现实,而且汉语是中国学生最基础的认知系统,母语也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语言学习在认知上的一种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有学者认为,排斥母语,把英语和母语对立起来,忽视母语可能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正迁移效应,致使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迟迟未能建立起来。[4]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受母语习惯影响,在英语教学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知识、信息交流、感情沟通方面是相似的。汉语中的感情表达在英语中同样存在。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发现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英语句子的表达习惯如果和汉语相同,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反之较为困难。汉语中,当有人敲门时我们会问:“谁呀?”或“你是谁呀?”但是在英语中常说“Who is it?”两种语言的表达有差异,学生在说这一句时遇到的困难就多。而英语中的“This is John,my classmate.”和汉语中的“这是约翰,我的同班同学。”表达习惯一致,几乎没有人认为后一句难。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正、负两方面的迁移,但我们似乎更关注负迁移,忽视了正迁移。母语作为我们固有的认知结构其存在是客观的,如果我们确切知道了两种语言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母语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而不是相反,关键是要弄清汉英两种语言的可迁移之处而用之,易混淆之处而防之,从而促进两种语言间的正迁移。学生是教学的资源,[5]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生活中获得的悟性来学习,所以英语教学中不必忌讳使用母语,当然也应尽量多地使用英语交流与教学,尽量少地使用汉语作解释说明。一旦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讲英语的默契,就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取向 篇6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价值取向,本土性,实践性,整体性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最能体现其教育风格的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根据中国社会现状,亲自筹建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全面学习掌握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在发展和超越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合乎中国国情且与世界潮流同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最佳融合,深刻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与教育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理想,既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因此探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回答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有一定的作用。基于这样的理由, 本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取向进行探究。

一、本土性取向———适应国情,谋 “适合与创造” 的教改路径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 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老八股”和 “洋八股” 教育合流。在效法西学的过程中,中国教育偏离中国国情和本土实际。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陶行知深感 “中国的教育应当有一个总反省,总忏悔,总自新,非来一个彻底改革不可”。以陶行知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家掀起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革命性运动———创造教育运动。

陶行知和他的生活教育本着适应国情、根植本土的价值取向,开创了一条 “适合与创造”的教育改革路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本土性取向源于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和自信。它要求教育理论立足于本国教育基础,以本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为研究本源,从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以促进教育改革。

二、实践性取向———根植晓庄,坚持 “教、 学、 做” 的教育实践观

1927年3月15日成立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是陶行知乡村教育的主战场。该校的办学经验和教育实践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拓展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也提升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品质与价值内涵。

生活教育理论重视 “教、学、做”, 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提出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教育方法论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指出: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生活教育理论注重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注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把教育扩大到生活的全部,把方法融入 “教、学、做合一” 中,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中产生问题,在做上用功夫教、学,并最终解决问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根植实践, 坚持 “教、学、做”,坚持 “劳力上劳心”的教育实践观。实践性取向要求教育理论植根于实践的土壤,进行严格的理论思辨。教育理论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而实用性必然指向实践。

三、整体性取向———纵观全局,树立 “合一” 的教育整体观

“教、学、做合一”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说明教学做是一个共同体,体现了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整体观。陶行知的教育观始终把社会、 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他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实践看作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他创造 “真善美活人”,他的教育理想高远而富有生命力,他立足于生命教育的高度,培养学生的 “整个的人”,旨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一种大教育观,他要求教育者纵观全局,审时度势,整体地全面地把握教育、发展教育,重视教育的全局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文章 篇7

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实践,要让的天性得到解放,因此,他结合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来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做了大胆的改革,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施教理念。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教育离开不了生活,一味的将学生圈定在学校中死读书只会教出来书呆子,同样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教材的编排也离不开生活。如何更好的进行教育,我们必须更好的对待生活。在今天看来我们的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基本的生活教育严重缺失,教育的灵活性缺失。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的一味的读书写字和单纯的知识教育,提倡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学会生活,更好的生活和做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文字、教材、书本只不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真正的教育是我们在掌握了文字和书本之后学习它们以外的东西,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的是生活中到处都有教育,整个社会以及只要有人生活的场所都存在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论是针对杜威“学校即社会”的理论提出来的,是在对其合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批判,他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少,不如在社会中学习的多,这和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也是紧密结合的,因为所谓的生活就是社会生活。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理论中最核心的元素是“做”,在这三者中必须要分清主次和顺序,并完成统一。在做之前弄清楚学,在学习之前弄清楚教学的问题,第二就是指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都是落脚于做事之上,教育不是为了教与学,而是做事,并且都是与社会相联系的实事。

二、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不带功利性的心态

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就给他们上各种艺术培训班,从钢琴到绘画再到小提琴,这种情况变得流行甚至火热。对于幼儿的艺术教育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它并不能决定孩子今后的道路,也不会就此前程似锦,而我们往往不应该忽略的是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的塑造功能,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的都是对于孩子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而教育最终都是落实到生活之上的,不应该强加给它更多的功利。现在这种盲目跟风的艺术教育模式事一种揠苗助长式的畸形教育,也是一种不良的攀比之风,我们更应该关心教育的本质和本身的目的。

(二)幼儿艺术教育需要寓教于乐

幼儿的艺术教育需要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不要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运用到幼儿艺术教育之中,要学会在一些与儿童的互动中解放他们的大脑、双手、眼睛,为他们的学习创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教与学之后还是要落实到做之上,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从生活之中去体会到艺术的魅力,获取正确的审美和感知。

(三)从课堂上学,到生活中去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一直主张做中学,也就是要积极地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习惯,锻炼自己的能力。幼儿的艺术教育不能和成人的艺术教育相等同,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理论上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是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因此也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正是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对孩子习惯的引导,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行为模拟,如可以进行一些模拟的少儿比赛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引导,激发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动力,调动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注重每个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分享和交流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论除了是在告诉我们社会就是一场教育以外,还是在告诉我们任何教育都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因为社会毕竟是人的社会,联系到幼儿的艺术教育。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忽略任何一个幼儿个体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如果一个孩子的能力有很大的偏差,等到在小伙伴的交流中就会感到更多的失落,更加的失去信心,所以对于一些学习情况不好的孩子也要重点照顾,其次我们就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會互相交流,互相欣赏,如可以孩子之间互相交换绘画作品,互相唱歌给对方听,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童话剧的表演。孩子们进行分组合作,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又增强了合作交流能力,也会给学习带来更宽松的氛围,有助于进一步的艺术教育。

上一篇:如何写好HR年终总结与来年规划下一篇:学校后勤工作管理措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