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2024-09-19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精选8篇)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篇1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精选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1

《陶行知教育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

“社会即学校”是对待统教育中的封闭性的一种挑战,是在批判杜威“学校即社会”基础上提出的。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应当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茶馆、戏院、破庙、茅棚等,都可以成为大众的课堂。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在这里教育不是少数贵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猜想并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2

读完了《陶行知教育学》,感觉获益良多。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学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也爱学校,他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发人深思,给我很大的启示。

书中介绍了他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行,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他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以为然,他坚定而又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当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和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学校。教师应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教师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

对学生没有爱,即使教学也没有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没有用心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全心全意投入人民教育事业,他当年倡导的教育的国民性、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生活性、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创新性,与现在的素质教育如出一辙。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照当前的教育现状,我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张扬“人”的大旗,以完善人自己为目的,以提升人的价值为目的,以“立人”为本,为了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先生为榜样,始终把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怀他们,学习上关注他们,身体上关心他们,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氛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3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爱是最伟大的信念,爱是教育的至宝。只有心中有爱,爱你的事业,爱你的学生,爱你的同事,你的工作和生活才会有热情,也才会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爱就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真诚;没有爱,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深厚的爱生之情,会促使教师去尊重学生,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积极寻找与学生对话的机会,以真诚的目光去关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他们以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教学才会顺利进行。只要凸现出爱,爱也永远伴随着你。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4

读完《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陶行知先生许多独特的教育观点与开拓性地教育实践便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内心,他让我看到了教育更为广阔与深远的内涵,他也让我有了太多值得思考与借鉴的实践范例。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涵盖所有社会生活的,教育也是贯穿整个人生历程的,他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有限范畴,认为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展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教育是要教人们更好地生活,教人们一切对实际有用的东西。陶行知先生将其总结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虽然只有简单的15个字,但这15个字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却并不那么容易。

当前社会,无论是学生、老师、家长还是主管、老板、政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与陶行知先生相类似的观点,他们希望孩子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能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能够懂得为人处事之道,能够完成各种工作内容,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只懂课本的书呆子。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却显得特别的无力,大部分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忙碌地参与各种兴趣班,然后是学业的提高班、补习班……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来接触生活、感受生活、学习生活,自然有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难以适应生活,难以满足老师、家长、或是用工单位的殷切希望。

面对如此的困境,或许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完满的解决方案,但我从陶行知先生身上学到的一些东西,也许能够为改善这样的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想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需要对教育实情作出全面的调查与了解。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理论,开展办学是在对中国教育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之后进行的,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论文是《中国教育哲学与新教育》,其中描述了中国当时的教育形势,包括教育人口的构成、比例,学校开办的数量、地域……。正是因为拥有了事实与数据,陶行知先生才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去坚持自己的教育观念,这些客观的东西会告诉他,也会告诉那些阻碍他的人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对的。如今,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形势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信息的爆发使得人们对于许多立场不同的观点难辨真伪。如果没有踏实的研究,那么我们的话语就会没有底气,我们的尝试就会容易放弃,我们的改革就会迷失方向,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展开调查,收集数据,仔细分析,耐心推理,提出方案,检验成果,不断调整。我们也应当借助许多学者的力量,阅览文献,甚至与一些学者合作开展研究,用事实说话。许多教师有时是有想法的,但担心自己的教学尝试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绩与升学,面对这样的疑虑,如果能给予这些老师一些相关的实践数据与结果,那么他们也许就能够更清楚自己的尝试是否是合理的,又是否有尝试的必要,鼓励这些教师勇于实验,也帮助这些教师规避风险,在不断地尝试与反馈中,相信我们就能逐渐找到最为合适的教育模式。

想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还需要根据社会现状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式。纵观陶行知所做出的各种教育尝试,可以发现他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侧重是不同的,早期在普及乡村教育时为了保证乡村可以更快地传播教育,陶行知办了晓庄师范,培养能够干农活,能和农民做朋友的乡村教师。来到上海,陶行知组建山海工学团,组织所有的家庭、农村、工厂、监狱进行集体学习,开展普及教育。后期在战时,陶行知又投身国难教育,号召所有民众抗击日本侵略,一起保家卫国,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自由。陶行知眼中的教育是多变的,他倡导教育者、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教育所在的时间、地点、教育对象、教育资源的具体情况开展适合的,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教育,不同时代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教学方式应当是随之发生变化的。在陶行知的时代,在农村孩子会干农活,不善文化,所以要多普及文化知识。在现代,在一些大型城市,例如上海,孩子们普遍接受较好的家庭及学前教育,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所以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与做家务的能力。相应的,由于教育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兴趣话题的不同,所使用的教育素材和教育方法也要随之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这些教育都是要培养孩子能够了解社会规律,适应社会生活,掌握社会技能,促进孩子服务社会发展。对于需要应对统考制度的学生与老师来说,教学内容似乎必须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与统考内容相适应的,但“有”并不意味着“全部”,作为教师,还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教育与学习的目的,在课内或课外适当拓展教育的内容,帮助孩子更为全面地成长。

想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更需要教育管理体制的改变与教育管理者的支持。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尝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曾经令他的大学老师克伯屈教授都赞叹这就是他一直寻找的理想学校。晓庄师范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影响力与陶行知本人的领导和其独特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晓庄师范目的是要培养适合农村的乡村教师,它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农村实情,参与农村劳作,实际地指导乡村居民进行科学地生产、工作与生活,在入学选拔时就十分特别地加入了农活考试,要求参加者进行垦荒。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陶行知又不拘一格地设置了许多乡村服务的活动课程,紧密地与当地乡村进行融合,不断地通过实践开展学生的学习。这些都与当时学校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也因此取得了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社会效应。当前的教育受制于统考制度,为了保证孩子在统考中的多门科目中获得良好成绩,学生必须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这些学科上,有些可能就因此放弃了其他内容的学习,甚至可能放弃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能。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制度上作出合理的调整,在依旧保持公平的基础上,减少公共科目的数量,注重学生特长方面的考察,降低学习负担,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陶行知的教育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涉及整个学校体制的变革是由陶行知以校长的身份主导进行的。当前的教育也是如此,中国整体教育制度的改变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有所作为的,即使不是最终改变的提出者,但教育管理者应当允许与支持各地开展更多的教育实验,在更自由的环境下进行更多地尝试,直至找到最佳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人,他在多年以前所作出的伟大尝试是我们现在所不能想像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他的思想,借鉴他的经验。面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关注实际,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将教育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受教育者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生活”。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5

最近,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学》。越读,我越觉得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十分先进,并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越读,越觉得他的教育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读完之后,感觉倍感振奋,一些埋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死结”似乎正在逐渐地解开,象一团凌乱的毛线,忽然找到了线头,正在一丝丝地理顺。

在我们老师的眼里,每天几乎都只看到后进生:今天早上迟到了2分钟,昨天晚自习总是要讲话,值日工作做的不到位,作业没完成,忘记订正了……。所以,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有气。每天脸都拉的老长,时不时发一顿火,训斥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果学生也产生了逆反心里,做什么都觉的没劲,一副上课死气沉沉,下课生龙活虎的反常现象。

现在,反过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试想;处于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哪个学生没有一点爱玩的心思呢?哪个学生不爱做梦呢?在学生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人的天性),那么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疲惫也不奇怪了。如果所有学生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和工厂里的机器还有什么不同呢?那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还谈什么生机和希望呢?

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的过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仍然熠熠生辉,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实践。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篇2

一、让名著充实思想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就像潺潺流淌的小溪,充实着思想的河流。”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惟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只有每天坚持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才能为自己的教育生命注入活力。当我看到《陶行知全集》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时,我读出了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且读出了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被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这一教育思想震撼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人生格言,让我感动,让我钦佩。

细细品读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就会品味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仁爱,“爱满天下,有教无类”的博爱,“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地球”的至爱……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我常扪心自问陶老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我做到了吗?

二、让大爱沐浴心灵

每次细细地品味陶老先生爱的教育理念,暖暖爱意就会流入心间,沐浴着心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的良言忠告。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温馨、乐观向上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我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也引发了我自己的思考:①让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③对犯错学生不能揪住不放;④对学生要充满爱心。

三、让生活赋予生命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是多么重要,而数学又与生活紧密相连,是生活赋予了数学生命活力,这就是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的精彩世界。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时时注意将“生活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让学生带来真实的人民币,在课堂中创设“公交车上买票”、“现场兑换人民币”、“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全体学生时而分组活动,时而全员参与,就像生活中真实的那样,趣味盎然,便于每个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币,体验人民币的用处,体会实际运用时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感悟数学的趣味性和有价性。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学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尽可能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给学生注入生命的新鲜血液,使数学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充满生命活力。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3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首先“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人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不唱独角戏,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于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 篇4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幼儿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围绕一次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我进行了观察和引导活动,把关注幼儿的结果转移到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来,让幼儿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方法,获得经验。在动手区“制作动物指偶”的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制作的方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绘画。同时我注意观察幼儿的各自表现,发现孩子对“困难”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马上请老师求助,有的表现不耐烦,也有的在失败、尝试中反复继续着……我想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动,从活动中,我们更看到了孩子处理问题的情绪和方法,因此围绕这次制作活动,我组织了谈话活动“遇到困难了,怎么办?”通过谈话,让幼儿不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2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便要每个同学都能养成一个“好读书”的好习惯。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读书能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发展。经过读书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的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读书,教育力量的关键来源,读书的过程,是在寻找自己的同时也塑造着自己。读书能维持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浓的书卷气息、学习与时俱进,工作上不懈探索。

以前,也看过不少书,但有时看过了,有的只有一道淡淡的印象留在心底,更多的是书过无痕。这个寒假我翻看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有很深的感悟。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智育注重自学”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使我倍受启迪。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

我想,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我们能每天坚持在工作之余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要学习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想到这,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然而我想读出更多的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3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王凤芝。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4

闲暇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很大启发。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记得有这样一则漫画。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极大的讽刺--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例如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5

读完了《陶行知教育学》,感觉获益良多。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学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也爱学校,他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发人深思,给我很大的启示。

书中介绍了他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行,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他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以为然,他坚定而又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当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和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学校。教师应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教师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

对学生没有爱,即使教学也没有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没有用心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全心全意投入人民教育事业,他当年倡导的教育的国民性、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生活性、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创新性,与现在的素质教育如出一辙。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照当前的教育现状,我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张扬“人”的大旗,以完善人自己为目的,以提升人的价值为目的,以“立人”为本,为了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先生为榜样,始终把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怀他们,学习上关注他们,身体上关心他们,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氛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6

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触动都很大。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我感触颇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1、我们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

2、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7

这学期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在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在读到“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 的真谛。

我们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8

学习陶行知的精神后,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9

最近,我学习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通过学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受益匪浅.一、教师把课设计得紧凑合理。

学困生一直是任课老师很头疼的问题,通过学习陶先生的教育名著,我觉得:有些学习困难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教师上课要千方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一位学习困难生,由于几次考试不及格,对语文失去信心,上课不认真听讲。学生不爱听老师上课,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上课上得不够生动,无法吸引学生去听课。我认真地去反思我教学上的不足,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吸引学生来听课,我感受到了教师肩上的压力。没错,学生的上课不认真,能完全怪学生吗?难道老师就没有错了吗?我们的学困生只是把这种反映表现得更加明显了些而已。由于他们本来对学习的兴趣就不大,所以,一旦你的课上得不够吸引,不够生动,他们便立即表现出多动,不安。但如果把课设计得紧凑合理,让他们时时处在动嘴,动手,动脑的状态,那么相信他们还是会配合学习的。

二、热爱学生,喜欢学生。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三、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学生除了在学校学点科学文化知识以外,更重要的一点的是也要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学习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一个积极的学生能够认真面对,从而解决困难;而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人性懒惰,所以放弃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缺乏了。记得一句话:对于远足的骆驼,最可怕的并不是眼前一望无际的沙漠,而是心中无绿洲。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就摆在我们面前了。世界著名的激励大师安冬尼罗宾说过:“人为什么愿意去做事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追求快乐,另一种是逃离痛苦。”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所以首先得认识学生需要什么,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好的地方。而总有一些基础实在差的学生,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一大堆。那么我们就不要对他们有多少高的要求。对于这一类同学,我一直灌输一种思想:把困难当作挑战。这样子,就减轻了一些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但我们决不可以不管他们!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10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围绕一次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我进行了观察和引导活动,把关注学生的结果转移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让学生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方法,获得经验。在动手区制作动物指偶的活动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制作的方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绘画。同时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各自表现,发现学生对困难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马上请老师求助,有的表现不耐烦,也有的在失败、尝试中反复继续着我想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动,从活动中,我们更看到了学生处理问题的情绪和方法,因此围绕这次制作活动,我组织了谈话活动遇到困难了,怎么办?通过谈话,让学生不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1.《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2.陶行知教育名言

3.陶行知教育名言

4.《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后感

5.《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

6.《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读书心得

7.陶行知教育名言整合8.陶行知的有关教育名言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5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很有收获的,而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感触颇深。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受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毕生的精力来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并付诸于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予我们良好的启示。

陶行知大胆地把杜威学说进行了改造,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论。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此外还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这些都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模式。现在新课标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是其具体表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们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陶先生认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定要

在下列两种要素中得了一种,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师的创造精神体现在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教师要立足岗位实际,学习思考,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探求教育革新之路。今天的教育仍然存在陶先生文中所讲的三种“教育家”,因此,能够不为环境之影响,执着实践创造与开辟之精神,方为真正有胆识的一流教育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6

盐池三中白永玉

在读师范时老师就给我们介绍了陶行知,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近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1927年他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伪知识’阶级”等文章阐述的观点和事实,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陶先生说:“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1也受恋爱的教育。准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多么密切,生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你若把你的生命

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热爱学生、求真务实,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朴实无华,却处处彰显着育人的真谛。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

读《教育名篇》,读到了一句句引人深思的话语。“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使我明白了教师责任的重大。“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则是我知道了为师的基础所在,榜样所在。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爱

在职业学校担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 在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爱满天下”的育人思想后, 笔者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爱”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献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面对中职生这个特殊群体, 对他们更应该施以特别的爱, 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对学生一生成长负责的爱,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情感上尊重关心, 在行为上激励引导, 让他们人格健全、个性成长、全面和谐发展。

一、用“关心的爱”———走进学生心灵

在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偏见的形势下, 一些中职生认为, 自己与同龄人比较, 未来似乎比较迷茫, 因此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与强烈的自尊心交融在一起, 使他们变成了内心冲突的个体, 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无所适从, 有时甚至做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来显示自己的勇敢, 这些其实都是自尊心不健康发展的表现。作为班主任, 需要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紧密结合起来, 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

(一) 从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谊

开学初, 每天早晚我都到宿舍探望他们, 嘘寒问暖, 师生情感互动的同时抓好学生间的情感沟通, 建立起班级间学生的相互关心之情。活动课上, 带领他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爱校之情, 使班级德育工作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二) 引导学生“扬长”, 树立自信

在班级最初的几次班会中, 我都有意识地强调我们所具备的优势, 使学生认可自己, 悦纳自己, 并认识到自己有发展潜能, 促使这些长处进一步成为学生发展中的优势, 并拿出以往学校会计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来鼓励他们:只要踏实努力,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让他们感觉到班主任的信任与支持、关爱与鼓励, 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三) 特殊照顾“特殊生”, 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班级有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 他们有的是父母离异, 有的是不在父母身边, 还有父母身体不好等等, 我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 想方设法、不露生色地关心、帮助他们, 既不让其他学生知道, 又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 几个学生因此而更加努力, 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表现得很突出。一段时间下来, 我班的学生都称呼我为“老班”, 这一声“老班”我感到了一份尊敬和亲切, 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分子, 为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用“宽容的爱”———陪学生走出青春期的迷惘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 有了解异性的好奇与冲动, 再加上各种网络媒体的“催化剂”作用以及一些负面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早恋现象在中职生中很普遍。因此, 如何让学生科学、理性地认识“早恋”, 让他们树立健康的意识和观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与学生的谈话及观察来看, 他们在结交异性朋友方面, 并不太认真慎重, 恋爱的对象层次低, 大都来自网友、朋友或同学介绍, 对此类问题, “堵、勒令退学”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 “导、宽容”才是明智的选择。我班有一名张姓女生学习成绩好, 却过早涉及“早恋”。对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了解其家庭背景, 利用父母的亲情来关爱她;二是让班干部和同学多接近她, 在生活中多帮助她;三是我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经验, 与她进行情感交流;四是让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班级管理。通过这些措施, 使她明白自己行为错了, 父母、老师、同学都在关心和爱护她, 我们的班级没有抛弃她。为了她自己的前途、为了所有关爱她的人, 她开始努力!上进!从此她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因为宽容, 我们距离拉近了, 更是因为宽容, 我们彼此都有了无价的收获。

同时在班会课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让学生明辨是非, 如“为什么中学生不能早恋?”“当有早恋倾向时怎么办?”“什么样的婚姻观才是健康的?”等等。把“婚姻的理想”和“理想的婚姻”作为他们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点, 联系现实生活中幸福与不幸的婚姻例子教育学生, 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把青春期的思想教育大胆放开, 过去那种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已不适合思想开放的现代中学生。

三、用“尊重的爱”———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从发展的视角来看, 中职生三年后多数人要踏入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在学校的三年中需要从“学生”变为“职业人”。因此, 作为中职学校班主任, 要尊重他们的个性, 使学生认可自己, 以德修身、以技服人,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以及从事各行业所特有的职业道德

这是作为“职业人”和合格的劳动者首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 我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 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服从学校的准军事化管理, 以培养学生严格遵守职业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 以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做好敬业精神教育, 这样学生将来在各行各业都具备优良的个人素质。

(二) 培养学生获得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让学生端正自己的未来目标, 自己除了需要一般意义上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外, 更需要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求学生做到学做结合, 知行统一。假期中, 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一线, 进行职业体验, 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规范和具体要求。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普遍反映感触很深, 既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又了解了职业的需求, 促进了后续的学习。

(三) 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职业观, 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这也是让他们全面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 只有充分“知己”之后, 才能立足实际, 规划具体的阶段目标, 有了目标就有了行动指导, 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努力。“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只要有科学合理、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相信中职生也一定能获得成功。

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有了尊重与爱才有平等, 有了平等才有信任, 有了信任, 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的呵护,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的尊重与关爱, 你在给学生微笑时, 得到的应该是学生给予你的更多的微笑。爱每一位中职生吧!这是新形势下的为师之道, 也是职业教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篇8

关键词:创造教育;创造力;语文教学;陶行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56-03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

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对这一教育思想也曾作出很多精辟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宣言》《儿童的世界》等一系列讲话和文章当中。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对儿童进行创造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条件和作用以及对儿童实施创造教育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内涵丰富,极具教育思想价值。

(一)陶行知对创造教育的理解

最早将创造教育视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而在我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并将此付诸实践的是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有提到“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之上,过滤或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①依此,我们可以理解陶行知所指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是利用外在的有利因素作用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潜能之上,最终使这样的能力能够作用于其他事物之上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实施的目的

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当中对创造教育实施的目的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在《创造宣言》中他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②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教师层面。教师最终要创造的人才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就是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不拘泥于“师道尊严”,有所创新的“活人”。其次,学生层面。实施创造的教育就要创造出既有创造精神又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也应该是手脑双全的学生,因为单纯的劳动不是创造,单纯的思考也不是创造,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劳力上劳心,才能达到创造的境界,培养出值得老师崇拜的学生。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解放儿童创造力。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或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③因此,我们认为儿童是富有创造之潜能的。如何挖掘儿童这样与生俱来的能力?陶行知对此提出要对儿童的大脑、眼睛、嘴巴、双手、时间和空间进行一定的解放:解放头脑,让儿童的大脑敢于畅想而没有束缚;解放双手,让儿童敢于操作而没了顾虑;解放嘴巴,让儿童畅所欲言、有疑必问;解放眼睛,让儿童可以看到最真实的世界;解放空间,让儿童挣脱鸟笼似的教育牢笼而在更加广博的自由空间中翱翔;解放时间,让儿童摆脱催命似的考试枷锁去放慢脚步感悟学习的真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童创造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不仅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同样还给了儿童最为纯真的童年。

培养儿童创造力。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不仅对如何解放儿童创造力提出了相应的办法,同样对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也作了相应的论述。首先需要充分的营养。营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必需品,如果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没了充足的养料,被解放出来的创造力就可能会在萌芽之际被扼杀,也就无所谓培养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了。其次需要良好的习惯。儿童创造力的养成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让思考成为习惯,久而久之,儿童的大脑就会愈加灵活,创造的思维就会更加敏锐。最后需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用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会让儿童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展现,能更好的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四)陶行知创造教育实施的条件

民主是创造教育实施的前提。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④民主既指民主的环境又指民主的关系。教育者要为儿童创建一个民主的环境,保证每一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儿童都有从事发明创造的机会;教育者和儿童之间要有民主化的关系,尊重儿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受教者。就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支持、理解、宽容我们的孩子,不要扼杀掉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创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创造的幼苗,使之成为富于创造的人才。

劳力上劳心是创造教育实施的根本。陶行知在《在劳力上劳心》中指出:“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⑤可见,劳力又劳心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根源,也是培养富于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劳动之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思,思考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进行检验,这样的运作不仅会让自己的大脑思维活跃,同样锻炼自己实践操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手和脑的结合。此外,如果每个劳力者都能做到在劳力上劳心,都能拥有自己的思想,那便没了愚人,没了阶级,也就能够创建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下教育的启示——以语文教学为例

21世纪的今天是知识的时代,是创造的时代,时代的发展需要创造型人才的不断涌现。正如我们个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创造的能力、创新的思维,我们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更离不开创造。因此,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是我国当下教育的必然出路,实施创造的教育更是我国当下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变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我国当下的教育体制仍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虽然培养出了很多高分学生,但实际却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还是为了考试拿高分。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之下,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已然成为考试的机器,丢掉了教和学本真的快乐,束缚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变应试教育为创造教育,改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模式,还给他们生动活泼的天性和朝气蓬勃的学生时代。在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一篇关于马丁·路德·金谈“梦想”的演讲稿。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可以适时从课文中的“梦想”出发,积极引发学生对梦想的思考。一方面鼓励学生要大胆说出自我梦想,对于“民族梦”和“中国梦”敢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朝着梦想而奋斗,在追梦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都会有所突破。相比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这种因势利导,注重合作探究的启发性教学更利于学生自身创造能力的养成。

(二)构建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讲授,学生在教学中往往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课上,机械记忆老师所讲的内容,被动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似乎学生的大脑只是一个暂时存放知识的容器,等到考试来临之际便可输出,完全失掉了学习的意义和快乐。课下,学生惧怕老师的威严,不敢与之亲近,不敢与之探讨问题,更谈不情感上的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似乎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局面,我们有必要构建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亲而教之,宽容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和赞美,这样会重拾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以情待之,真心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心心相印必定会得到真情的回馈。在这样宽松、充满情谊的语文教学环境之下,学生乐学,善于交流,广开思路,这样碰撞的思维才能让他们正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的潜能智力也会得到应有的开发。

(三)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

陶行知针对儿童创造力的解放,提出要解放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双手、时间和空间,这“六个解放”充分体现了现实开展创造教育所应树立的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观,要把学生视为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树立新型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可见,陶行知在创造教育中注重儿童主体性的发展与《纲要》中强调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主流思想上不谋而合。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创造的主体。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现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当中,鼓励他们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体验尝试和探索实践中体会获得新知的快乐。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二个单元收编了“诗三首”,教学“诗三首”,教师完全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将教学任务分派给各个小组,让他们自主独立地完成此课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可指导他们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教学资料,引导他们成员间、组间的互助合作,最终将集体的创造结果呈现给大家。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又得到了一次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随之增强。

(四)重建新型的教师观

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陶行知曾在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中指出:“好的教师不是教学生去记现成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自动、自得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而我们的先辈们也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怎样获得这样的能力和方法,授之学生以“渔”。同时,语文教师更要改变单纯的讲授为变相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动脑去思考,自己动手去习得,因为毕竟成长无法替代。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能力和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会发挥自身更大的创造力,利于他们更加主动自觉的学习。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并发展学生创造的能力,仅靠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潜能是远不足以实现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富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因为只有富于创造的教师才会教出富于创造的学生,只有思想活跃的教师才会教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陶行知在他的乡村师范教师培养目标中曾作出过这样的设定,要求毕业的师范生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可见,陶行知所要培养的教师既不是只会机械记忆知识的书呆子,也不是只会麻木教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具有十八般武艺又富于革新和创造的教师。大量的教育实践也已充分地证明,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业水平。因此,要更好的讲授知识,服务学生,就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创新的精神,要敢于冲破传统,敢于打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思维,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富于创造的“真善美的活人”。

注 释:

①②③④⑤顾明远,边守正.陶行知选集: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99,233,299, 305,350.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边守正.陶行知选集: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1.

〔3〕陈毅.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学陶论坛,2007,(7).

上一篇:社区居民纠纷调解书下一篇:科学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