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德育思想

2024-05-28

陶行知德育思想(共12篇)

陶行知德育思想 篇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在教育实践中创造出生活教育理论, 其德育思想与实践秉承了这一理论的精髓。随着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德育思想。

陶行知生前并未提出“生活德育”这一概念, 但他围绕生活德育进行了大量论述。在“生活”内涵这一问题上, 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活是指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是广义的生活;第二种观点认为生活主要指人的日常生活, 即狭义的生活;第三种观点认为生活主要指人的高级的精神生活。本文中的生活取狭义的生活之义。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部分;狭义的德育特指道德教育, 也就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 有助于人们德性养成的教育。本文中的德育指狭义的德育。有关生活德育的定义很多, 有的认为生活德育是“从生活中出发, 在生活中进行, 又回归生活的德育”;有的认为生活德育是“以人的生活经验为起点, 以生活世界为坚实依托在生活中展开, 并最终回到生活的德育”。尽管在说法上有所差异, 但生活德育的核心就是要紧密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进行, 在生活中发展。结合陶行知对生活德育的论述, 本文将生活德育理解为:以人们的全部生活为基础, 使德育与学习者的生活融为一体, 从而帮助人们德性的养成。陶行知的德育不是死读书与空洞的说教, 而是指导学生去行动, 去实践, 在“做”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学习与发展这一理论, 在实践中与时俱进, 对于我们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的建立, 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意义

1. 生活德育思想的进步性

陶行知立足中国国情, 以挽救民族危亡与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为己任, 逐渐从一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追求真理, 拥护真理, 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他曾三次瞻仰马克思墓, 并赞誉马克思“宏论醒天下, 光明照万世。”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敬仰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先进的政治思想的引导下,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首先, 他从做人的角度出发, 把“求真”作为德育的目标, 体现了他教育的哲学性与进步性。其次, 在德育内容上, 他一切从人民出发, 以人民的利益为先, 始终把“民德”作为评价生活德育价值的标准。他将公德与私德联系起来, 将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 充实了生活德育的内容。第三, 他强调生活德育的实践性, 号召师生到老百姓中去学习, 到斗争中去锻炼, 从而在生活实践中使自己得到升华。

2. 生活德育思想的民族性

陶行知从中国国情出发, 立足当时的教育实际, 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批判性吸收。

陶行知发展了古代德育的“仁人”目标, 将其升华为做真人、做人中人。古代教育家要求学生在群体中陶冶自身的品行, 陶行知继承了这一思想, 将其改造为集体主义思想。他通过组织学生过富有教育意义的集体生活来促进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智、仁、勇是先人奋斗与追求的目标, 陶行知弘扬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他不仅肯定了智、仁、勇对人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而且还强调了为大众服务的思想, 而这是对古代智仁勇思想的重大超越。

陶行知灵活借鉴与运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 他的生活德育充满着强烈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

3. 生活德育思想的实践性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紧紧围绕生活展开。他认为来自生活的问题才是实际的问题。陶行知提倡学生自治, 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我管理, 来提升道德修养。在他看来, 要想发展良好品德, 必须要有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机会。“非给学生种种机会, 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并且, 陶行知还将学生自治与集体生活联系起来, 在集体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 育才学校师生经常组织集体讨论, 凡是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进行自由充分的交流。除此以外, 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鼓励学生亲近自然, 融入社会。这些都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由此可见, 陶行知坚持以生活为中心,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的生活德育思想处处体现着实践的光辉, 并在实践中不断前进。

二、实践意义

1. 坚持德育为先,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陶行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 他多次强调道德的重大意义。1913年, 他在批判一夫多妻制时写道:“政治之良否, 视乎社会之风俗。风俗之厚薄, 视乎人民之道德。”他认为, 人民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风俗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随后, 他又痛斥了学生考试作弊的问题, 重申了道德的重大作用。他说:“德也者, 所以使吾人身体揆于中道, 智识不致偏倚者也。”他强调, 道德败坏的人, 不得志时害己害人, 一旦得志害的就是天下。他呼吁全国学子以身作则, 革除作弊的不良行为。

现在, 我国越来越重视德育工作。2004年,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为先, 就是要求学校在各项教育活动中, 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强道德教育, 带动和促进智育、体育、美育和其它各项教育活动,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 不仅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 而且可以寓德育于智育、体育之中,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精神动力, 保证和推动智育、体育、美育等的顺利实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对教师严格要求, 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和实践精神的师德观。

陶行知认为,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 具备献身精神和服务精神。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关系着祖国和人民的未来, 因此教师更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明确自身职责, 鞠躬尽瘁。2001年, 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其中就明确了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在师德上。师德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更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德育上, 教师不仅要通过多种途径方式, 学习道德理论知识, 奠定充分的理论基础, 还要投身实践, 在生活中予以运用和实现, 从而巩固已有道德知识, 发展新的道德知识。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 才能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影响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新时期下, 教师不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增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还要学习和发扬陶行知师德观, 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 构建生活德育模式, 推进德育创新

目前, 我国德育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上。仅仅只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知识, 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认识, 以为德育只是上几节课而已, 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没有多大联系。当个体所受的德育只在考试或考评上有用, 脱离了个体日常生活时, 这样的德育就出现了问题。这就如同陶行知所说的:“嘴里讲道德, 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常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

由上可见, 目前的德育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虽然德育包含道德知识的传授, 但它必须要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德育不仅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 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认知体现在人们日常行为生活中, 内化为自身行为的一部分。只有这样, 德育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因此, 我们提倡让德育回归生活。

当前我国德育提倡回归生活, 这与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不谋而合。我们也可以从中进行借鉴, 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活德育模式。

(1) 德育内容生活化。目前, 我国的德育内容脱离生活, 不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为了纠正这种德育内容脱离生活的弊病, 我们主张德育内容生活化。虽然道德具有一定的理想性, 但它更应有现实性, 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 德育要从个体的日常生活入手, 根据个体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 提出具体的行为规范, 并督促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 在小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德性。因此, 生活德育主张务实的道德教育, 强调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2) 德育过程生活化。我国的德育强调知识德育, 也就是用知识学习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变成了对道德概念的识记、背诵与理解。在传授道德知识的过程中, 教育者只重视受教育者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忽视了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内心体验, 这往往导致个体对识记内容的反感与抗拒, 影响德育效果。因此, 生活化的德育过程愈发显得重要。

在生活化的德育过程中, 个体能认识社会与道德, 体验生活及道德, 发展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的能力, 进而将自己的认识、体验、感悟融在生活之中。于是, 个体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德育的载体, 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育德, 培养健全人格。生活德育就在这样一种连续不断的道德实践活动中进行。

(3) 德育途径生活化。德育要取得成效, 关键是要让受教育者在心灵上产生某种体验, 而这种体验来自实践。在德育上, 与其教给个体一些空洞的道德知识, 还不如先让他们在生活中去体验, 即个体去践行那些对社会来讲是合理合宜的规范。当个体反复践行这些道德行为后, 就逐渐将之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了。当然, 我们强调德育实践, 并不是摒弃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知识的传授要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 在行中知, 在知中行。

在学生道德实践过程中, 学校有责任营造生活化的德育环境与良好的德育氛围, 潜移默化地生成个体的道德品质。除此以外, 家庭和社会也要负起责任。因为学生不是仅有学校生活, 更有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我们应努力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 共同致力于个体良好道德的养成。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以实践为基础, 符合德育发展规律, 对现今中国德育改革及生活德育模式的构建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和借鉴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 必须立足中国德育实际状况, 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与思考。离开了德育实践, 一味照抄照搬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 不仅起不到任何效果, 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摘要:陶行知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与西方先进德育理论相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创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活德育理论。在德育过程中, 陶行知紧紧围绕生活这一中心, 立足实践, 在生活中培养人的道德观念, 提高人的道德行为能力。在新时期下, 研究和学习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 在实践中与时俱进, 不仅是生活德育模式构建的需要, 也是中国德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德育,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3]《陶行知全集》编辑委员会.陶行知全集第七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4]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陶行知德育思想 篇2

启发之一:落实“教人求真”的德育论,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

陶行知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教师的职责,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学生的追求,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抓不好,其他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人的重要素质,他还强调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因此,在陶行知的素质教育观念中,贯穿始终的是“做真人”和“做现代人”的思想,突出人的主体意识。在培养良好个体素质上,他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事、学会创造、学会强身的培养目标。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体现了陶行知德育首位的思想;“学会学习”则已成为世界潮流,突出了能动作用和主体精神;“学会共事”、“学会创造”显示了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在过去和将来在人才素质中的重要性,也是学校德育最为突出的两项高素质人才特征;“学会强身”则早已为世人接受,它是人才素质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可以说,陶行知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陶行知德育论观点,从目标、途径和方式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道德践行。

他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他指出了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嘴上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作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目前,我们的德育似乎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同志指出:“知行不统一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最大问题。”要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我们要协调来自学生周围环境的德育力量,营造一个确立良好道德信念的氛围,在体验、感悟中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把陶行知先生“学做真人”、“做现代人”的思想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去。

其次,注重集体“自治”。

陶行知先生把“自治”提到了德育培养目标的高度,当作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他说:“学生自治,不是自由活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在集体生活中强调“自治”,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一方面是“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进步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着重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再次,注重创造人格。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个彼此崇拜的“活人”,即“真善美的活人”,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的开拓创新的人。他从以人为本、教育立人的高度洞悉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远要求,从生命情感和人格的高度阐述了一代新人成长的必然要求,将陶行知先生德育论推上了新的高峰。

在实践中用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的德育论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展现“做真人”和“做现代人”的崭新风貌,致力于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将会使我们的德育踏上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启示之二:落实“教学做合一”教育观,强化主体创造力量。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教学做合一”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教学做合一”当作学校教育的要义,他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中间,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他强调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注重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学校德育中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陶行知先生以实践为中心,以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为动力,始终把社会、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个整体,使教育与生活,也即教育与实践看作是一个开放的、活的过程,创造与“四通八达社会”相适应的“四通八达的教育”,创造“真善美活人”。他立足生命教育的高度,培养学生主体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培养“活人”的教育,激发了生命的创造潜能。学习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要发挥学习主体以下几种力量。

首先,激发求知的动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挖人求知活动中的“亲知”、“践行”的自觉性,形成内驱力,个体潜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和探究精神的生命个体,本身就具有自主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强化这种主动求知、自主发展的能力,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自主探索和自我完善中不断创造、发展。

其次,焕发生命个性的活力。

陶行知认为要建立“合理、进步与丰富”的集体生活,除了“与社会发展相联系,与整个世界相沟通”外,还要“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重视个体间的交流、合作与沟通,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建构主体的情感、精神和人格,在实践、创造中铸造主体人文精神内核,这是教育境界的提升。因为面对一个个生命个体,由于生活经历和体验各不相同,认知与情感也千差万别,生命个体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而丰富多彩,教育者所要做的,惟有尊重与期待,有差异地发展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育局面。

再次,触发主体人格的张力。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重视生命个体的坦诚交流与人文探索,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本身的活力作为教育的动力,完善学生人格,凸现个体生命的人格张力,创新生命个体,才能使教育教学由他控、他律跨入自控、自律的境界,实现教育活动的良性循环。

启示三:落实“与时代俱进”的教育观,提升教育境界。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他认为,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必须“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文明人”。他的“与时代俱进”的学校德育思想,主要体现了以下发展要求。

首先,以教育现代化振兴民族,创造教育的辉煌。

他努力探索旧中国的发展道路,认为“中国现在危机四伏,存亡一缕。做成这个原因,就是这山穷水尽的传统教育。”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要赶上发达国家,“要挽回国家的危亡,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而寻生路”。这与新时期邓小平教育思想关于教育要优先发展的观点前后钩联,历史再一次在中华民族踏上富强发达道路的时候,印证了陶先生的谆谆教诲。民族要振兴,教育要发展,只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着眼于教育事业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顺应着时代和世界的教育趋势,而伴随着竞进”,使我们的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才能实行民族复兴的伟业,创造教育的辉煌。

其次,以教育现代化召唤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必须立足解放人、培育人、发展人的宗旨,致力于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陶行知说:“现代国家的教育,要本着民治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建设他的制度,分析和估定他的内容,发明和实验他的方法,而考核他的效果。”用民主和科学精神强化学校德育,走中国自己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陶先生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期盼。他以做一个“与时代俱进”、“长久的现代的人”来强调学校德育的人的发展,体现“自主”、“自立”、“自动”的主体素质与能力,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陶先生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再次,以教育现代化唤醒人文精神,浇开生命情感之花。

陶行知德育思想 篇3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 德育思想 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85-02

主题班会,是指围绕某一主题召开的班级会议,它是一种常见的班会类型。主题班会具有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构紧凑、务实高效的特点,同时具有培养能力、锻炼意志、增长知识、 强化学生政治思想、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作用。主题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如果组织得好,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的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可见主题班会在中小学德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中小学的主题班会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主题的选定方面,没有把握责任意识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融合的着眼点;其次,在确定目的方面, 脱离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再次,在班会形式方面,追求花样翻新, 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最后,在班会内容方面,大、假, 不贴近小学生生活。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中小学主题班会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够更好地与生活相联系,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陶行知通过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引进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建立了他自己的德育思想体系,其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真善美统一”四大德育理论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关键。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大教育家与思想家,人们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耳熟能详,其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随着时代的,主题班会成为学校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但主题班会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似乎缺少一种理论支撑,学术界对陶行知的德育理论与主题班会的结合研究的也相对较少,笔者试图将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运用于主题班会的实践中。使得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真正地运用于我国中小学主题班会中。

一、主题班会与实践相结合

邓恩远、王玉兰认为“陶行知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生产之道的培养。他办的学校,不论是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劳动习惯的培养”。“陶行知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劳動实践,培养劳动习惯,从感性到理性的理解`劳动美化了大地,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改造了自然'的道理。” 把主题班会融入到实践中去,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生活德育观,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当代中小学生的主题班会不只局限于死板的思想教育,更多地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主题班会中,通过组织学生一起做与传统节日相关的食物,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意义。在植树节,组织学生一起种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植树重要性。这种班会能深化学生的实践体会, 使学生更深刻领会实践的意义。努力开展实践性主题班会,使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国外,人们通常从学生们所熟悉的事件或人物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并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我国主题班会存在的一个很大弊端,即教师包办,学生缺乏主体性。“包办代替”和“过度预设”使学生成为“木偶”,主题班会不再具有发自内心、真正自我教育的意义。我国很多中小学教师计划了一年四季的活动主题,安排好每个环节,可以说计划之细、设计之周密也是难得一见的。正是这种安排,剥夺了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权利,不利于对学生主体性教育。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主张学生自治,主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我们要支持学生积极自主设计实施主题班会,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自由空间;不断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思考;并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延迟评价;把握时机,关注学生自主表达;引导学生反思,增强班会实效性。

三、主题班会与社会相联系

陶行知一直强调“社会即学校”,他认为社会生活场所就是教育场所,他说:“学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得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随着这个理论而来的几个口号是:‘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好比笼子里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枝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几只生物来给鸟儿作陪伴。小鸟是比较的舒服了。然而鸟笼还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所可怪的是养鸟者偏偏爱说鸟笼是鸟的世界,而对于真正的鸟世界的树林反而一概抹煞,不加承认。假使笼里的鸟,习惯成自然,也随声附和的说,这笼便是我的世界,又假使笼外的鸟都鄙弃树林,而羡慕笼中生活,甚至以不得其门而入为憾,那末,这些鸟才算是和人一样的荒唐了。” 在主题班会中,我们也采用模拟式主题班会,使其与社会相联系。这是模拟一种情境,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 “警钟在这里长鸣”模拟法庭辩论班会。通过模仿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场景,使得学生的教育与社会相联系,对今后学生融入社会有很大帮助。

主题班会是中小学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主题班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更多的主题班会都是根据以往经验或借鉴他人经验来组织的,没有形成系统。通过学习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主题班会有很重大意义。运用正确的生活德育理论改进我国主题班会中的不足,不仅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其他领域产生深厚的影响。我们应该将主题班会发展成更适合学生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陈善卿.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J].道德与文明,2002(4).

[2]沈路.试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真善美”[J].江淮论坛,2002(2).

[3]刘超良.试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J].河北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4]虞伟皮.教育就是教人做人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为前德育工作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2(4).

[5]邓恩远,下玉兰.顾公德讲私德建筑人格长城——陶行知德育思想再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

[6]谭德礼.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

[7]张炳生.陶行知主体性德育思想探求[J].云南民族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8]李宪海.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及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9]张林翠.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启示[J].丽水学院学报,2012(6).

陶行知德育思想 篇4

一、知情意行, 在以生为本中培养道德意志

陶行知先生说过:“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他认为只有道德的认知, 没有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磨炼, 是不完善的德育。 信念与行动的统一, 需要学生将对书本上的道德认识在内化过后付诸于行动, 才能在“ 知情意行”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以《 抄袭害了谁》 一课为例, 我先以书本P31 - 32 上《 沉重的书包》 为例, 呈现矛盾, 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是你, 你会如何面对同学递来的纸条呢? 请学生换位思考一下, 自己是否能够理解金宇内心沉重的心情呢? 在此基础上, 阅读故事《 我的作文》 , 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组内探究:为什么张军的作文能得高分, 却连基本的信都不会写呢? 并结合故事《 作弊也是犯罪》 , 联系自己身边的抄袭现象, 谈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认识, 明白了什么道理。知是基础, 行是关键。 在上例中, 教师很好地将“ 知情意行”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从而不仅知道抄袭是一种对人、对己、对社会有害的事情, 也能将在本课中的认识自觉地内化为自己日后的道德行为,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

二、生活即教育,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教学做”合一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潮之一。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开展社会实践正是引导学生与社会多接触, 避免抽象、复杂的理念让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以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例如在《 逛商场》 一课的教学中, 我在揭示课题、学生回忆购物经历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自行布置小型购物超市, 在多种商品中选择一件, 以自己原有的购物经验, 自主谈谈这些商品包装袋上都标注了哪些内容;购买食品时应注意哪些小常识。

活动二:从生产日期、保质期、口碑、食品成分、厂名厂址、包装标志等方面, 以牛奶为例,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组内比较中学会购物的技巧。 知道“ 三无产品”不能选。

活动三:假设自己在商店中所购买的东西未出保质期就发现坏了, 不能使用了, 去商店更换时营业员却不认帐, 此时我们该怎么办?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 可以通过找到生产厂家、商店经理、媒体投诉以及找到消费者协会等方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上述过程中, 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购物活动增强了学生生活中必备的消费技能。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真实地去体验一次购物经历, 把自己“ 货比三家”的经验在课上与同学分享, 促进学生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等方面的提高。

三、心心相印, 在和谐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陶行知先生说过:“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他主张师生间要“ 共学、共事、共修养”。 因此, 我们教师应放下传统“ 师道尊严”的身段, 与学生“ 打成一片”, 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 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例如《 我来做市长》 一课, 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职责以及公共事务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后, 我开展了一次以“ 我来当一次市长”的施政演说, 同学们虽然年纪不大, 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演说, 不仅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未来的市长在为我们家乡美好的未来献计献策, 在同学们诉说着自己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与能力中, 也正是学生让自己真正成为了社会的一员。 同时在大家为建设新港城而献计献策中, 也让我看到了、听到了、感觉到了一个充满激情、现代、美感的新港城。

在上述过程中, 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活跃的思维、多元的价值观, 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得以充分显现, 不管是什么样的答案, 笔者都极力捕捉其最大的亮点予以肯定, 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 古人云“: 三人行, 必有我师。 ”一个人只要是闻道在先, 都可以成为他人之师。 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互学, 实现教学相长。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新课改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髓依然是实现课堂有效性和创新教育的思想指引。 在教学中, 我们应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 结合课标教学理念, 在“ 知情意行”“ 生活即教育”和“ 心心相印”等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搓揉中提炼出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立.浅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德育中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 4.1 2:55-56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篇5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高效课堂教育系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的评价系统。这些新理论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与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多么一致啊!陶老倡导的“六大解放”是: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主张“智育注重自学”“学非问不明”。当年陶老的论述与成功实践,对今天的高效课堂改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自主学习理念的形成

自主学习即预习。学习的诱因是自我需要,本应该让学生充分自主,主动求索,自发进取,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将学习变成了高压灌输。其结果是教育中的所有行为都变成了外在努力,而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追求。要想让学生乐学,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当着重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来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生成质疑,把不懂得找出来,准备对学与群学。陶老的“教学做事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的核心是强调“做中学”。它具有多

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这些都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这节课的预习任务,让他们根据任务一步步地去完成。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用红笔划下来,以便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解决。其次我强调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监督组员的预习情况,甚至是检查和辅导。最后我把各组中预习发现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集思广益,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时我总是不停地追问,适时点拨,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例如我在让学生预习单词的读法时,让他们根据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找规律,自己读出的正确读音,学生记忆深刻,有成就感,学习有兴趣。发现问题说明他们深入预习了,找到办法时告诉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源泉,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多使用一些“想一想”、“试一试”“为什么”这样启发性的教学用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在学习英语表示颜色的单词时,我让学生自己制作不同颜色的卡片,课余时间让他们两人结对子练习,告诉他们看到物品时主动用英语说出他们的颜色,变被动的死记硬背为轻松的自主学习,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完善教学内容,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完善教学内容并不是违背课本知识纲领而向学生讲述更多的课外知识,而是将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与整理,形成更具体、更适于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将存在相互联系性的单元集中讲解,增加知识间的联系性。而且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思想,将中心转移为学生,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启发学生利用已学习的分析方法来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购物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如在班级设置一个购物角,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物品如,sweaterblouseshirtjacketpantstrousersshoescapetc.摆放在那里,第2页 让学生结对去购物角实地购物,营造一个生生互动的轻松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实际交流中学会购物的交际用语。学生自己乐意去学的知识接受得快,记忆深刻。

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有效发展。而多数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一手遮天”,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多数教师认为,如果课堂氛围过于轻松,很容易造成场面失控的情况,所以教学实践中要把握住“轻松”的度,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这样,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才会积极地主动学习。陶行知先生因此说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想要营造轻松的课堂,不仅要实现课堂上的平等,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自主就是就让学生既要做自己的主人,更要做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自主就是让学生既要做学习的主人,更要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理想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取决学生”的改革,他的出发点是相信学生。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上提升成绩的同时提高能力,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发展,赢得尊重的同时拥有尊严。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把赏识教育带给每个学生,绝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和掌声。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细微变化、小小的进步,把基础知识的展示留给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觉得自己被鼓励、被承认、被欣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三、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动地学习。”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老师按住头,把知识硬灌给学生、硬喂给学生,是学不成的。多年来,在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下,许多学生“全然依赖”老师。一旦离开老师,没了参考书、练习册,便不知怎样学习。然而,学生最大的能力,莫过于学会自己学习。陶先生几十年前的教诲,对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方

第3页 法,引导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有着深刻的启迪。

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就是要少一点依赖性,多一点独立性,做学习的主人。笔者以为,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习的习惯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做好了,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做事有主见,学习讲方法;珍惜时间,擅长统筹安排;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会对学群学,善于交流合作;自觉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主动选择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等等。有无主见和独立性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自主性强弱的标志。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地自定学习目标,自订学习进度和计划。会思考,不盲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克服困难,独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会自主地支配和利用时间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实施新课改后,学生学习负担有所减轻,还了同学们一片自己拥有的时空。面对忽然增多了的时间和空间,怎样做到象陶老教导的那样,学会利用“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把属于自己的时空很好利用起来。

自动地学习建立在自觉随地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自动地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的自动地学习活知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只要留心观察,用心领悟,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上课固然是学习,听报告、与人交流、做家务也是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游山玩水,投身大社会、大自然的怀抱更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活知识。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及时地学习新知识。陶先生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须及时学习。”随着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习将交替贯穿于一个人的毕生。要教育学生千万不能把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教科书里,要学会从电脑网络、电子信箱、广电报刊等传媒中及时捕捉信息,寻求新的知识。不会及时学习新知识的人,迟早将成为“现代文盲”而被淘汰。

自由地学习就是灵活地、愉快地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最高水准和最佳状态。

第4页 怎样做到自由地学习?首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陶先生历来主张学习要有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就会虽苦犹乐,轻松、自由地学习,并在自由地学习中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弥补欠缺,进而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其次,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才能做到自由地学习。现在,有些学生学得很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把目标定得太高,经过努力仍无法实现,加上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的种种压力,于是就产生自卑感,意志消沉,情绪焦虑。古往今来,学海中难免有失败,成长中总会有烦恼。得失、进退是常事,始终第一则不太可能。要教育学生承认差异,有自知之明。学会在挫折中磨炼意志,在烦恼时自我解脱,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在知识的大海中找准自己的航向。

陶行知先生关于自主学习的教育理论可谓博大精深,只有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才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不断钻研陶先生的教育理论精华,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5页

【行知杯论文】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姓名: 杨 艳 春

作者单位:太和县马集乡中心校

联系方式: ***

浅析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 篇6

用眼睛观察世界是孩子的本能!

儿童处于对百事都好奇的关键期,可塑性非常强,一味强调“这不能动、那不能摸”来禁锢孩子,强调听话、乖巧,殊不知,这种乖巧听话会抹杀孩子的天性,扼杀孩子的灵性和好奇心,会关闭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只能以大人说“可以去做×××”这种等待的、被动的方式去了解世界。这样,作为智慧的窗口“眼睛”就会逐渐失去它应有的功能。

二、解放双手,让孩子能干

孩子会做的我们不要教!

有这么一段话说得好:“老师,您让我听一听,听了我就忘了。老师,您让我看一看,看了我就记住了。老师,您让我做一做,做了我就理解了。”

因此,孩子洗手帕、剥豆豆、搓胶泥、串珠珠,帮助大人摆碗筷、搬凳子、扫地、打水、浇花……都是解放孩子的手的具体表现。

手的解放本来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环节,如果手没有解放,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人类的这些进化就无从谈起。传统教育对手的解放之重要意义却毫无认识,它只要学生“规规矩矩”,不准学生“乱说乱动”,把手束缚了起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孩子会做的不要教他,才能“使他能干”,使手脑平衡发展,身心平衡发展。

三、解放学生的嘴,让孩子能说

传统上大人训小孩时要求“骂不还嘴”“大人说话不许搭话”等,传统的家教如此,学校教育当然也会有它的烙印。我们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孩子上课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乱说乱动。孩子上课要想发言,必须是先举手,并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就会遭到老师的训斥。孩子们多问一些,教师就会丢一句给孩子“你怎么这么啰唆的”等。虽然现在有所改观,但终归与让孩子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舌战,提倡标新立异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有一些节目在进行现场采访时,北京、上海的老百姓一经提问,他们说起来话来就头头是道;但在我们这些欠发达地区,相比之下,有些人一被提问,说起来话来就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了。

嘴是表达思想、与人交往的重要工具,如果从小得不到锻炼,又何以将你的思想告诉别人?因此,解放嘴就显得更重要了。

四、解放学生的脑,让孩子能想

孩子的脑是一块肥沃的良田!

我医学研究发现,新生儿的脑神经细胞约为140亿,和成人的数量差不多,也就是说小婴儿已具备成人的智力潜能,只要输入指令(学习事物),它就能够启动功能,因此,想要孩子完全发挥大脑的作用,就必须先了解宝宝小脑袋里的秘密回路,根据需求来设计学习内容,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在孩子肥沃的良田上,播上优良的种子,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分析问题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

五、解放空间,让孩子能接触自然

让思想的翅膀在精神空间里飞翔!

据有关资料显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特别强调自己的私人空间。请看下面一组调查情况:

(一)“当孩子给同学和朋友打电话时,您会怎么做”

36.23%的妈妈表示会“坐在旁边听”,19.18%的妈妈会“到其他房间偷听”。而当孩子的朋友或同学到家里跟孩子聊天时,21.12%的妈妈会“参与他们的谈话”,16.68%的妈妈会“坐在一旁听”,13.42%的妈妈则表示“尽管走开,但忍不住会偷听”。

(二)“您在什么情况下会打孩子”

29.85%的妈妈表示她们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会打孩子。而在打过孩子的妈妈中,“孩子撒谎”是她们打孩子的第一原因,占16.91%;第二是“孩子不听话”,占16.32%;排在第三位的是“孩子考试成绩差”,占12.35%;第四是“孩子欺负了别的同学”,占5.15%;其他依次为“孩子太贪玩”“自己情绪不好,拿孩子撒气”以及“孩子早恋”,分别占4.56%、2.94%和0.44%。我们成人需要自己的空间,孩子又何尝不是呢?没有空间,也就没有了体验,没有了创造。

六、解放时间,让孩子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中国教育现状无法马上将孩子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看一看部分高中三年级的学习时间表:早上7:15上学,到晚上11:30才回家(9:30后在公共自习间自习),中午在学校休息一小时,每天在校的时间是16个小时。除了回家睡觉,简直就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没办法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有些学生经不起这样的苦熬,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可见解放学生的时间是彻底解放学生的基础。让学生从苦不堪言的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条件实践,在接触自然和社会中进行自主的、创造性的活动。

人无自由不成其为人,教育无自由不成其为教育,教育就是解放人,就是把人的“自然的生长力”从形形色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陶先生“六大解放”之要义是人的全面彻底的解放,是我们人智慧的工具——眼、手、嘴、脑全面彻底的解放。只有这样,才能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改变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人智慧的源泉才会源源流淌。

陶行知德育思想 篇7

一、集体生活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 他们在心理上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他们对长者有闭锁性, 对同伴有开放性, 这就决定他们更容易受周围学生的影响。所以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集体生活。

怎样创设良好的集体生活呢?陶先生认为, “真的集体生活必须有共同目的, 共同认识, 共同参加, 而这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和共同参加, 不可由单个的团体孤立的建树起来。否则, 又会就孤立的生活, 孤立的教育, 而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精神。”“育才学校的集体生活必须保持合理、进步与丰富, 而欲保持它的合理、进步与丰富, 则有两个重要条件: (1) 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与整个世界的沟通。 (2) 在集体之下, 发展民主, 看重个性。”就与学生最紧密班集体生活而言,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首先, 要协助学生选出班级的领导核心, 让有事业心、平易近人、思维敏捷、善于组织、有威信的人做班长。其次, 要调协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特别是班级中的后进生, 使班上每一个人都有施展本领的机会。第三, 要组织各种喜闻乐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外活动, 以形成他们的集体意识。第四, 要形成一个积极奋进、团结和谐, 遵守纪律的班风。

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集体生活健康发展的保证

“无规矩不成方圆”, 集体生活应该遵循共同的秩序,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便成为了集体生活健康发展的必然。陶先生创办育才学校时已积累了许多年的办人民教育的丰富经验。在办育才学校的教育实践中, 又创造了一些新的经验和办法, 使他对育才学校的教育管理更规范化、制度化, 形成了包括学校教学和生活在内的一整套科学的管理目标制度和办法。按陶先生的设计, 育才学校要成为: (1) 创造健康之堡垒; (2) 创造艺术之环境; (3) 创造生活之园地; (4) 创造学术之气候; (5) 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为达此目的, 陶先生又亲自制定了《育才十二要》, 有如今天的《学生守则》。仅有对学生的原则要求是不够的, 对学生德、智、体的培养须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学校的集体生活来逐步达到培养目标。随后, 陶先生又制定了《育才二十三常能》, “二十三常能”包括“初级十六常能”和“高级七常能”;陶先生更把对学生的卫生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情来管, 他亲自制定了《育才卫生二十九事》;陶先生还十分注意对学生的礼节教育, 制定了《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 规定了学生在会场上、师生间、同学间、师生工友间、穿衣、饮食、居住、图书史地馆等各种场合的行为规范。

三、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集体生活健康发展的载体

陶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 主张“生活即教育”, 认为“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 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 非康健的生活就是非康健的教育……”。因此,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为学生提供健康的集体生活, 有利于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塑造健全的人格, 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传统意义上的校园环境建设, 一般包括校园自然环境的整洁、清爽、教师的博爱、敬业和奉献。而今天的校园, 则承载了更多更丰富的内涵。它应该是一个能体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处处“会说话”的教育之地;它应该是一个富有人情味、亲和力、能铺开心事的家;它应该是学生眼中的神奇创造王国, 让大家驰骋想象的翅膀, 无限创造;它应该是学生吮吸知识的摇篮, 充满爱心、信心和激情, 为大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养料。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打造学校的人文环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校园文化以其自身独具的鲜明特色, 愈加显现出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 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校园文化见证着学校的历史发展, 凸显出师生的精神风貌, 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2、让校园的每个墙壁都说话, 赋予学校硬件环境以生命力。

校园环境是师生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地方, 对学生的艺术素质、道德修养、情感内化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 在校园物质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应充分重视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文化环境中滋生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使学生在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在校园建设上, 我们打破常规思维, 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 在我们熟悉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 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让校园的每个墙壁都说话”, 就是要赋予校园里的每栋建筑物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涵义, 实现校园的美化、净化、绿化、艺术化、乐园化。使我们的教育活动跳出了教材、课堂设定的固定圈子, 与环境文化相结合, 在隐形的教育中, 传递出学校的办学思想, 体现出教育的目的。

3、开展丰富多彩,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丰富同学们的集体生活。

不论什么样的教育活动, 最终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感受和真实体验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 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感受。学生在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发展个性。

四、学生自治管理是集体生活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可通过集体生活进行, 陶先生认为这种集体生活采取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集体自治, 目的让学生在集体自治中学会自治;二是集体探讨, 目的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努力, 追求真理;三是集体创造,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思考的行动来产生新价值。自治是一种自我管理的训练。他本身就体现了民主精神, 也体现了学生当家作主人的思想。因此, 陶行知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 以期学生学会行使民主权利, 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陶先生十分强调培养学生自治的能力。他认为共同自治是共和国的根本。学校提供自治, 是为将来做准备, 以剪除自乱的根源。这是从大处讲。从小处讲, 学生如会自治, 这也是一种修身伦理的经验, 培养他能够学会遵守社会公德, 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陶先生对学生进行自治教育, 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给学生讲道理, 让学生懂得什么叫自治, 什么才算正确利用自治。胡来一气, 就不是自治了。要让学生知道民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如果滥用自治, 胡来一气会造成什么恶果?自治应该注意什么, 这些他都讲得很具体。另一方面就是要给学生自治的训练, 自治训练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以自己负责起应该自己负责的事情。用今天的话讲,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负责, 发挥他的主体作用。自治的实质是自律。做人要有责任感, 自治自律是对社会负责, 也是对自己负责。

五“真”教师的教育、引导是集体生活健康发展的关键

教育的真谛是教人懂得人生、学会做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 也是青少年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 学生的集体生活需要“真”教师特别是“真”班主任的教育引导。陶行知有句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什么叫“真人”?陶先生在《生活教育十讲》中谈到, 第一, 做追求真理, 为真理献身的人;第二, 做人中人, 而不是人上人;第三, 做有道德的人;第四,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做整个的人要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 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第五, 立志改革, 做创造的人。这是陶行知提倡做真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他认为, “真人”有赖于教师来培养, “真”教师必须具有塑造真人的素养。

1、“真”教师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 高尚的师德, 做学生学习的典范。

《礼记》中说:“师也者,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都喻示着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同时还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 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也无甚用处”, “学问本领愈大, 就为非作恶愈大”。为此他提出“人格防”, 要求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具有崇高人格的人应该是“追求真理, 爱护真理, 抱着真理为小孩子, 为国家, 为人民服务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 不仅要教人, 更要正己,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从;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追求“真善美合一”, 塑造“真善美的人生”,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做真人”是陶先生师德的真实写照。因此, 当今教师在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形势下, 不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更要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 树立新时期教师的师德形象。

2、“真”教师应该爱岗敬业, 求真务实, 要精于业务, 学而不厌。

爱岗敬业是“真”教师的基本要求。敬业是弘扬师德的核心。只有敬业才能爱岗, 才能忠于职守, 乐于奉献, 真正做到教书者能以德育人。教育以育人为目的, 教师不懂业务, 教不好课, 就会误人子弟。因而精于业务, 学而不厌, 也是“真”教师的必备条件。在这一点上, 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只有博学多闻, 才能厚积薄发, 取精用宏, 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才能问一答十, 举一反三, 才能使自己教学内容更丰富, 更有说服力。”为此, 他要求教师必须好学不倦, 我们做教师的人, 必须天天学习, 天天进行再教育, 才能有教学之乐, 而无教学之苦。

3、“真”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个学生, 走进学生心灵,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篇8

在中外教育史上, 陶行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显示出了科学的预见性和高度的创造性。他以伟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以“人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颗草去”的精神, 团结同志, 办平民教育、乡村师范、工学团、科学教育。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说, 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的,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认为生活教育是培养手脑并用、手脑双敲的人。要劳力者劳心, 劳心者劳力, 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最根本的问题。有一个目标、三大原理、六条原则和六项措施去实施生活教育。

(一) 一个目标。生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于“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陶行知要求学校和教师, “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生活, 教会学生做人”。

(二) 三大原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包括三大原理, 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这与他的老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在做中学”恰好相反。因为在1917年他发现杜威的教育理论在中国行不通, 就大胆地把它翻了半个筋斗。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说生活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教育和社会生活是分离不开的, 并且紧密联系, 生活决定着教育, 而教育又为改造生活服务。真正的教育是与生活结合起来的。

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于1939年曾形象指出:“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 是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他认为:“学校即社会, 是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提出来关在笼子里, 而社会即学校, 是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去, 使它任意翱翔, 是要把学校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三) 六条原则

1.实践性。陶行知经过十多年教育实践无处“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之后他更主张“行以求知知更新”即“行 (实践) ———知 (认识) ———行 (实践) 。

2.科学性。陶行知反对非科学的理论, 主张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

3.全民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 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教育。”

4.前进性。时代是不断前进的, 教育也必须与时代俱进, 适应时代需要并促进时代发展。

5.终生性。陶行知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 主张人人需要“活到老, 学到老”, 这才能适应时代需要, 才能适应人生需要。

6.创造性。1943年, 他在《创造宣言》中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让我们至少走两步, 退一步,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四) 六项措施

1.要改造城乡教育。2、要普及全民教育。3、要提倡普及科学教育, 推广现代科学技术知识。4、要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5、要培养大批立志, 改造社会, 改造乡村的新型师资。6、要建立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试验学校, 进行教育科研试验, 探索教育的新路, 创造教育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一, 胡国枢阐述了它的三全功能, 即“一是扫除文盲, 普及教育治愚与治穷相结合的'全民教育'”;二是促进国家现代化, 民族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的全程教育;三是建立合理的人生, 实现人类的最后解放, 培养全面发展的真人的全面教育。

第二, 对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改革有重要现实意义

1.陶行知生活教育非常具有创造和试验的精神。当代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也需要一个创造和试验的过程, 要向陶行知所说的那样“不怕辛苦, 不怕疲倦, 不怕障碍, 不怕失败, 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 一个个发现出来”, 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我们要拆除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心墙, 拆除学校与社会与家庭的心墙。

第三, 语文即生活。

语文活动即生活。

(二) 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陶行知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先驱。

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应当坚持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方向性;2.突出师范性。

陶行知对师范生提出的基本要点, 于我们现在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 都突出了师范性。当前我国师范教育改革, 要突出师范性就必须改革, 师范院校的课程, 教学计划, 内容, 方法体现师范教育特点, 树立师范生的专业思想, 使他们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3.加强实践性。要注意加强师范教育的实践性, 增强师范生实习。见习的次数和时间。

4.提倡广义性的师范教育。师范院校要学习陶行知的“广义师范教育论”, 借鉴“我们教育界需要什么人才, 那就什么人才”的理论。打破单一封闭式的办学模式, 采取多层次, 多渠道办学途径, 发挥师范院校的功效。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他从1917年8月从美国回来一直到1946年7月25日去世, 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参考文献

[1]贺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湖南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刘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目前教育的影响》.现代企业教育.

陶行知女子教育思想探析 篇9

一、陶行知女子教育思想之缘起

1.陶行知女子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其受教育经历是分不开的

陶行知出生在“朱子故里”的安徽歙县, 自幼家境贫寒, 母亲曹翠仂早年在歙县耶稣堂所办的崇一学堂帮工, 正因为母亲的请求, 才使得陶行知免费在崇一学堂读书, 能够较早地接受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191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 并在教会的帮助下前往美国留学, 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学, 师从实用派教育家杜威、孟禄。①西方国家男女平权的思想, 以及杜威的实用派教育理论均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17年秋天, 陶行知怀着“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回国, 并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运用到普及女子教育中去。中国的女性由于数千年来“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的约束, 一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鸦片战争”之后, 女性解放运动成了复兴中华的一个要素, 推行女学也成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陶行知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说:“一个国家文明之高下, 可以拿女子教育来决定。在重视女子教育的国家, 这个国家必定是兴旺的。”②然而, “中国现在受教育有三桩不平均的地方, 女子教育、乡村教育、老人教育, 第一桩女子教育在中国最不注重。”③他认为中国社会要进入文明时代, 首先要实现男女平等, 而其中先决条件便是要普及女子教育, 而轻视女子教育的国家是靠不住的, 他呼吁社会重视女子教育, 绝不可轻视女子对社会的作用, “譬如四万万根柱子擎着大厦, 设若有二万万根是腐朽不能用的木材, 则此大厦必将倾倒”。④

2.作为一个推举变革的教育家, 陶行知深知普及女子教育的重要意义

(1) 使女子自身受益。

长期以来, 中国女性在“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约束下作为男子的附属物而存在, 身体上、思想上均受到很大的压迫。正如陶行知所说的:“一个女孩子生下来就给她裹足, 她本是自由人, 生在中国就变成了一双三寸金莲”。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缠足的陋习终于废除, 身体上解放了的中国女子在精神上也应当得到解放, 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只有这样女子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而作为女性, 自己也应该了解自己的义务, “女子同为人类, 自应有知识技能, 去谋独立生活”。⑥

(2) 使家庭受益。

陶行知热爱家庭, 认为受过教育的女子更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他说:“女子富于感化性, 能将坏的男子变好, 并且可以溶化男子的性情与人格。”而且一旦女子自身受过教育, 便是“必定十分顾及他子女的教育”, 甚至会更为细心尽力, “不似男子的敷衍疏忽”。因此陶行知提出“欲使男子不至堕落, 非从女子教育着手不可”, 女子教育一旦普及, “不但可以收到家庭教育的好果, 并且可以巩固子孙教育!”

(3) 使社会受益。

陶行知始终将大众教育看做唤醒国人爱国之心、解放中华民族的利剑, 他认为“要争取大众的解放, 必须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 为着要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 必须要与教育大众联合起来解决国难”。⑦而在中国普及大众教育的难点, “多半是女子教育的问题”。①如何发挥出社会一半成员的力量, 使得“二万万柱子”不再是“腐朽不能用的木材”, 共尽力量复兴中华, 女子教育的作用当仁不让。陶行知将普及女子教育看做自己的使命, “如何使各省都有女学生, 使个个女子都能得到教育的机会, 是不是我们今后的责任?”②

二、陶行知女子教育思想之内涵

1.注重女子教育的实用性

陶行知提出, “现在社会变迁很快, 女子教育与社会生活, 很有许多隔阂的地方”, 他提倡女子教育改革, 要女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要“改良女子教育的内容方法, 使能适应进化社会之需要”。③

2.立志于女子教育的普及

陶行知看到, 虽然“中国自有新的女子教育, 已将近八十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女子教育的发展却极不平衡。第一, 受过教育的女性较男性非常少。从地区来看, “中国全国, 有一千二百余县没有女子高等小学, 又有五百余县没有一个女学生”;从家庭来看, “一百个家庭只有五个是男女同受教育”。第二, 女性教育的层次较低, 从幼稚园到高等专门大学, “愈到高头, 女生愈少”。④如何普及女子教育, “使各省都有女学生, 使个个女子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成了陶行知毕生努力的方向。⑤

3.将女子教育与社会改革相结合

陶行知的一生历经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他的女子教育思想不是空洞的、脱离实际的, 而是时刻与社会形势相结合, 要求女子学以致用, 为社会发展、民族解放贡献力量。

“五四运动”时期, 他开始认识到“中国现在危亡之祸迫在眼前, 万万等不及国民小学的学生长大之后再出来为国家担当责任”。要将教育推行到“年富力强的人民中去”, 使他们“个个读书明理, 并愿为国鞠躬尽瘁”⑥。

1923年到1926年期间, 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平民教育事业中去, 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在南京组织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他和朱经农合编了《平民识字课本》, 在全国推广, 他深入群众, 无论是老妈子还是女佣, 均指导她们学习。1933年, 陶行知和蔡元培、陈望道、李公朴等坚定地走上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 他将他的教育思想与社会改革相结合, 相继创立了女工读书班、报童工学团, 使女子教育与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紧密相连。

三、陶行知女子教育思想之实践

1.开放女禁, 支持男女同校

1925年他发起了“中华女子教育促进会”, 并亲自制定了促进会章程。陶行知促进南京高师改革招生制度, 与北京大学相约, 正式招收本科女生, 是我国大学最早开放女禁的实行者之一。1927年至1930年, 陶行知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 实行男女生兼收。对于当时社会热议的“男女同校”问题, 陶行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相信“男女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们应当摒除对男女同校的疑虑。而对于那些怀着顽固的封建思想的反对者, 陶行知不乏幽默地告诫他们少说空话, “与其反对中学男女同学, 不如积极地去提倡多设女子中学, 方为真正负责之人”。⑦

2.不拘泥于形式, 开创新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了解中国国情, 知道当时的中国社会由于长期处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 一些旧的观念根深蒂固, 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扭转的。他抛开形式, 设身处地地为广大妇女着想, 找出适应女子教育的方案。最为成功的便是他开创的“小先生”教学法。陶行知看到当时女子教育的状况, “中国女子教育不普及, 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女子不识字”。⑧而一般的学堂教学是难以实行的, 因为“一位二三十岁的男子教一些十七八岁的大姑娘, 或者十八九岁的大嫂子, 乡下人是看不惯的”。⑨女子教育何时才能得到真正的普及呢?在这样的情况下, 陶行知想到了“小先生”教学法, 即让当地小学堂的小朋友去教村中的女子识字。这样一来, 既回避了乡下人“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 又可以得到教育成果。“小先生一来, 关门就大开。他们连新娘房钻得进去上一课, 灶前房角到处都可以做他的课堂。”“小先生”制很快得以实施, 甚至“小先生比女教师还好, 女学生最怕问人, 在小先生面前, 最害羞的女子也不怕难为情了”。⑩“小先生”制度在当时收效很大, 这种符合时代背景的教学方法很快在国内23个省市的普及教育中得到推广, 甚至对当时的东南亚地区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陶行知呼吁女子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提高女性自主意识

陶行知说:“有许多人恨不得把我们的头裹起来, 变成一个三寸金头, 我们要解放头脑, 最大的目的是培养道德、研究深学。” (11) 过去的中国女性由于身体上的禁锢, 无法离开家庭, 现在除却了身体上的禁锢, 也相应地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打破自我封锁, 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以致今后为女性赢得更多方面的解放。

四、结语

陶行知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他将自己毕生的经历奉献于平民教育。他身体力行地推行女子教育的普及, 为中国平民女子教育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直至逝世前一个月, 陶行知还前往苏州振华女子学校为女毕业生做演讲, 鼓励她们“要有决心, 代代而下, 我们的头脑就可以解放了” (12) 。他的所为无愧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各界追悼会上为他题写的悼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陶行知深知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他着力普及女子教育, 推行女子教育改革, 支持男女同校, 在乡村、工厂实践女子教育。他是中国平民女子教育的先驱。

关键词:陶行知,女子教育,平民教育

参考文献

[6]《陶行知书信集》,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第15页。

[7]《为反对执行男女同学的进言》, 载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一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第524页。

[9][10]《普及教育》, 载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一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第639页。

陶行知德育思想 篇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比较, 不难得出, 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我深刻地感觉到, 如果运用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我们思想品德科的教学, 必将把素质教育在思想品德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现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品德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本人的体会。

一、教学目的:学会生活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 有了生活教育, 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 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 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 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 增加自己的力量, 增加自己的信仰”。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最终学会生活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最终目的, 即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 使自己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 明辨是非的能力尽量增强, 身体力行的意识尽量提高, 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也就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在逐步扩大的学生生活领域中寻求一个点来组织教学。因此,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学中干, 在干中学。

二、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基于新课程、新理念、新生活的提炼和总结,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构造以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为核心的生活主题式教学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分为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中去三部曲。

针对传统德育的有“课堂为中心, 书本为中心, 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 我们可以努力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品德教育, 依托教材, 发掘教材内涵, 拓展学生思维, 延伸教育意义, 做到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学会生活, 让学生在知行和谐统一的基础上, 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真正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思想的熏陶。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创设情境, 密切联系鲜活的社会热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框“珍惜学习机会”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国家从2007年春季开始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从2008年春季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 并且农村初中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1元的生活费, 农村家庭低保户学生 (贫困生) 每人每天补助4元的生活费。全国将有1.5亿中小学生受益, 请同学们谈谈感受。通过这一活动, 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感恩教育, 学会感恩是维系社会和谐美好的心理机制, 感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缕阳光。

三、教学方法:体验生活

在陶行知看来,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也是教育法, 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 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自我陶醉般地讲课, 学生却没有进入相应的状态;老师认为学生完全应该理解、掌握的课堂知识, 学生却存在疑问;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茫然, 老师面对学生的表现惊讶。这些教学预期与教学结果的背离现象, 正是传统教学方式局限性的暴露。作为一个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 我们也常常遭遇这样的心痛场面:课堂上学生争着说自己如何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用纸, 课下学生乱扔垃圾、乱扔纸屑;课堂上, 讨论着该如何孝敬父母, 回到家里却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定心反思, 还是由于思想品德课没有很好运用我们身边的生活资源, 与生活脱节之故。新课程教材本身就是一些活生生的生活事例, 如果我们能从这些生活例子出发, 引导学生讨论,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 时事新闻等生活资源, 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 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 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 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效率 篇11

一、“用书”——给孩子一个指引

用书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陶行知先生一贯强调学生要读书,更要用书。学生读书是为了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技能,以便更好地把知识、思想和行为结合起来,应用到生活中去,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为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在学生掌握了书本内容之后,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把英语学以致用。如在英语课上,笔者用英语和学生交流,努力营造“No Chinese”的课堂氛围。如询问日期、天气、学生身体情况、心情如何等,并请学生在黑板的左下角标出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的图标,让学生一目了然。每天都坚持相互问候,使学生会用英语相互交流,并把此内化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也就使英语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了。

课间,有些调皮的学生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时,更是主动说着夹杂中文的英语,看到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爱说英语,甚至连课间也开始讲英语,想到自己的尝试能让学生接受,笔者感到很欣慰。

二、“竞争”——给孩子一个动力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既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学生养成自发、自觉、自愿的良好学习习惯。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间的比赛;以互帮、互助为前提,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帮助后进生尽快赶上,“看谁带的徒弟进步快”;以纠错为主题的“大家来找茬”等一系列的竞争活动,既发挥了团队的作用,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满足感。

三、“字典”——再多一位无声的老师

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正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碰到不认识的字词就会去查字典。但是很多人认为,在小学阶段学习英语时用字典,好像没有必要!其实使用字典是自学英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独立学习,做到越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越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的学习时间。学生自己查字典得到的词汇知识,比听老师讲解要深刻得多。笔者不仅教会学生查字典,而且还要求学生平时养成有问题就查字典的好习惯。这既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英语的语言环境,又可以在阅读英语中掌握有关词汇,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能动的、积极的学习状态,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四、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改革教育思想着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封闭型教育走向创新型教育,从家长式教育走向民主式教育,从传授式教育走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就英语这门学科而言,教学重点不在于教学生多少语言知识,而在于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敢思考、勤思考、善思考,敢质疑、勤质疑、善质疑,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小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表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教学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能直接影响学生求知欲的产生,能影响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评价中,教师应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进行评价与指导。对优秀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差生,则应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参考文献:

[1]胡国枢.陶行知新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篇12

关键词:陶行知,重德,求真,应用性人才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有着博大的教育思想, 求真的教育实践, 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 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万世师表”。 他强调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为我们指明了教师教学的方向。通过拜读陶行知的作品, 我们更加深认识到, 做一名教师培育有德有才的学生是教学任务的根本, 从陶行知的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 我们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感悟。

一、“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的献身精神与身教重于言教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献身教育, 追求真理, 创造革新, 以身作则, 团结协作等内容,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抛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 代之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心。陶行知的师德首先表现在“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的献身精神上, 这种精神来自他对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和对教育的事业心。他认为:人生“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 而“教育就是大事业, 有大快乐”。他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是“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人之性情有善有恶……教育乃取恶性中之善分子, 去善性中之恶分子。如开矿然, 泥内含金, 金内亦杂有泥, 开矿者取泥内之金, 去金内之泥, 然后成为贵品。教育亦若是矣”, “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 古今名人莫不由研究教育而出”。如达尔文、杜威等“皆有研究教育而出者也”。他认定教育是他人生的“大事业”, 是“无名无利无尊荣”的事, 它需要人们忘我无私的贡献。

读陶行知的文章, 循着他的一生足迹, 更领悟了他的“奉献”的含义。教师职业决定了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全身心地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这是作为教师人生价值的反映。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 坚守自己的岗位, 不为金钱利益所动, 不被权势所屈, 甘为人梯, 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无怨无悔地传授给学生。

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他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文化水准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陶行知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 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 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 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 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 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 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他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 “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 教职员躬亲共守, 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如是说也如是做的, 他毕生精力致力于教育事业, 处处以身作则, 处处为学生的楷模。陶行知一生以身立教, 辛勤耕耘, 为我们当今教师树立了榜样。

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而言具有导向、标准、示范的效果, “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以他的风格, 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 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并接受好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教师就要有甘为人梯、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 在一言一行中从自我做起, 率先垂范,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使学生 “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作为一名教师, 要教人求真, 首先要教己求真, 求真的学问、真的本领、真的道德。如今, 我们高职学校的教学更应该联系实际, 求真求实, 让学生在学会了做人的此基础上, 提高专业知识, 掌握本领和技能, 做一个真正于国家, 于社会, 于人民有用的人。

二、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是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德

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 “热爱每一个学生” 是陶行知的教育真谛。他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们要懂得儿童”。陶行知还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 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正因为陶行知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深入他们的世界, 理解他们特有的心理, 在和儿童心心相印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 学生不仅乐学, 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爱学生, 要有颗赏识之心、宽容之心。有时, 一个微笑、一句赞美的话、或一个极其微小的关怀动作, 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和鼓励。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 与学生交知心朋友。但在爱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爱与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严是爱, 松是害”, 这是教育的真理。爱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 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师要用丰富的健康向上的生活内容来教育学生, 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内容, 用孩子般的心考虑孩子的问题, 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 他热爱孩子, 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培养自己爱学生的职业习惯和品德, 要从自己心底里面接受和喜爱学生, 这样你才能热爱你的事业, 也才能在教学中敞开你教师的博爱之心。

三、“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他认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可见, 陶行知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对于我们搞好职业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工作本领和岗位技能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 去适应于新环境, 解决新问题, 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 充满兴趣, 全身心投入, 去体验学习, 掌握本领。教师不是在是照本宣科, 而是与学生在一起工作, 在做中学习、研究、掌握。现在我们高职教学的实训课程就是要根据企业各岗位工作、能力和技术要求设计的高职实践教学课程, 以训练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企业岗位能力和技能为主要内容, 以学生是否按照企业要求和标准达到岗位要求为训练标准, 重在培养学生岗位应用能力和技能。教学过程要以真实的市场与企业为参照, 以岗位实际工作为目标, 让学生感受身临其境地学习, 从而使学生体验岗位、增强技能、收获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与学习同进行、营销活动与方案设计同开展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高职院校要在教学上改革创新, 本着培养学生真才实学的教学模式, 正是符合了陶行知先生近一个世纪前提出的教学观点。

目前, 应用“教学做合一”模式设置教学做出成绩的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其中“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注册商标, 是他们学院最主要的办学特色,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即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 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学习各种必需的技能, 通过企业项目, 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 由模拟到模仿, 再到融合, 让学生“现在学的”和“现在企业用的”、“毕业时企业用的”、“今后做的”基本保持一致, 尽可能缩短学习与应用之间的差距, 是一种以学院为本位的学校教学、企业实习与企业项目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理念的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 使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陶行知说:“欲职业教育之卓著成效, 必自确定一正当之主义始”。“职业作用之所在, 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 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 如农产谷, 工制器是, 二曰生有利之事, 如商通有无, 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 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 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所谓“生利”, 即用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职业教育以“生利主义”为宗旨, 就是要培养能够以自身的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者, 培养学生“生利”的本领。 陶行知阐述的“生利”概念具有巨大的概括力, 既包括生产物质财富的职业即“生有利之物”, 亦包括主要提供服务的职业即“生有利之事”。陶行知说“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目的, 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 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 “健全之职业教师, 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为标准, 三者不得兼, 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 “职业教师既以生利经验为根本之资格, 则养成职业师资自当取材于职业界之杰出者, 又安于其事, 再加以学术教法, 则可蔚为良材”。 陶行知主张身为教师必须首先要掌握“做”的本领才能教授学生, 如同讲授医术的教师要精通医术, 讲经营的老师要精通于商业, 一个全面的职业老师应该是“经验、学术、教法”兼备的教师, “三者不得兼, 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 强调了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对教学的重要。

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由被动接受变主动演练, 由课堂书本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这一教学手段显示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这些改革,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提倡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现在我们学习陶行知的教学之道, 在新形势下增强探究务实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强调陶先生说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这对于我们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位国际学者这样评价陶行知:“我们从事研究陶行知三十多年, 我们体会最深的, 一是陶先生人格的伟大, 二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卓越。他为大众争民主、争自由, 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该这样生活, 应该是这样一条道路。我们从陶先生身上受到鼓舞, 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 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 我们应该学习他。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的, 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他做人原则, 学习他务实的教学方法, 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 不断感悟, 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 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成为有德有才学生的培育者, 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那种“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弘扬师德, 求真教学, 注重实践, 培育良材, 承担起作为一名教师根本之具有的光荣责任。

参考文献

[1]金林祥, 李庚靖.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 2001, (6) .

[2]陈善卿.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J].道德与文明, 2002, (4) .

上一篇:胆汁淤积性下一篇:大学生生命教育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