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陶行知

2024-10-18

读书心得陶行知(精选6篇)

读书心得陶行知 篇1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

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围绕一次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我进行了观察和引导活动,把关注的结果转移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让学生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方法,获得经验。在动手活动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制作的方法,同时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各自表现,发现孩子对“困难”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马上请老师求助,有的表现不耐烦,也有的在失败、尝试中反复继续着„„我想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动,从活动中,我们更看到了孩子处理问题的情绪和方法,因此围绕这次活动,我组织了谈话活动“遇到困难了,怎么办?”通过谈话,让学生不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读书心得陶行知 篇2

关键词:师德,教育,学习

1 学习意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杰出教育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伟大先驱,是“万世师表”,是崇高师德的典型。陶行知师德理论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五·四”以后基础教育的“中国化”探索中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活跃元素,成为促使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股重要的助推力。2010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很多教育家一致认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把加强师德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列入教育发展首要位置。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师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和掌握师德的价值,完善和发展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师德建设体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陶行知师德理论的意义所在。

2 学习内容

学习陶行知,首先是学习陶行知精神,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学习他“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人格品质。他有一句话“爱满天下”,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从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有满腔的热血,可是,也有很多不理智和冲动。经过陶行知师德理论的熏陶以及一年多来的工作实践,我深深地感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牵着他们的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在教学的过程中,告诉他们应该从平时的生活中多积累一些丰富的经验,作为学习和工作的积淀,只有这样,未来才能够将学习、工作和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给我带来的深刻启示。

同样,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也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意义。他所认为的创造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肯定学生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鼓励并帮助学生实现创新性。通过认真、仔细、深刻地学习其创造教育思想,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应当以学生为主,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每一个学生,肯定他们对于学习和生活所具有的非常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要学会爱护和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在我们教师爱的关心和教育下,肯定会有所作为,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摧毁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教师还应当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努力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发明和创造,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思考“原有的方法是否得当以及能不能帮助学生”这样的问题,从而不断地要求自己进步和成长。

3 学习感悟

作为一名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面对新时期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要求自己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以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素质。现在的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有一种感觉:脑子在转,但是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更不明白,学习对将来的生活会有哪些帮助。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他们将平时的所思所想积极地呈现出来,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分享,真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目标,让他们知道问题出现时,应当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学习陶行知师德理论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育事业中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以陶行知师德理论作为自己的指路明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自我约束:

(1)要有服务精神,立志做师德高尚的“真”教师。首先,教师要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做到最为基本的“爱民”、“亲民”,树立“人民第一”的观念,要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次,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要无私。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以后,会发现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真正地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教师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和学生一起感受。如果我们能一直从事教育事业,那么我们的身心肯定能得到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感受,最终在学生身上看到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师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师德信念,才能逐步养成自觉的师德行为和习惯,成为一个“真教师”。

(2)要用爱达到学生心的深处,研究教育艺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要了解学生,发扬“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因材施教,顺着学生的能力去教育,讲究教育的艺术。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提倡和遵守的职业准则和师德理想。爱学生就应当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保持一致,这样对学生而言不利于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反而会养成他们处处怀疑别人、处处否定自己的不良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学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的底线,同时应该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约束,帮助其养成严于自律、宽以待人的良好品行。虽然现在的学生在价值观和个性层面体现出了很强的新颖性和独立性,但是只要我们能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就能够达到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教育目标。

(3)要率先垂范,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感。因此,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作为教师,应该首先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不能在学生中以坏榜样的形象而存在,这是对自身的不尊重,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同时,应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严格要求,能够有所奋斗、努力和成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心佩服你的能力和态度,争相效仿学习。最终实现“以教人者教己”,“重师首在师之自重”,“师生共甘苦,共生活”,“相知相爱”。

(4)要立足于创造创新,做到学而不厌。好学敬业为师之重大责任。作为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做到勇于创新,学而不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法,充实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身的教育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树立学习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5)要相信合作的力量,向老教师学习,向同行学习。现在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合作的时代,要想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就必须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在愉悦的氛围下,教师之间分享和讨论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老教师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重塑。只有这样,教师之间才能得到交流,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帮助,一起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读书心得陶行知 篇3

——伊齐拉·帕德(美国诗人)

约瑟夫·洛克,一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之初来到中国的西方探险家,行走在横断山脉深处,不断地寻找、发现和记录。洛克早已不在,洛克梦却一直在横断山脉的上空,引导一代一代探险者们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也将重拾洛克的梦想,去探索横断山脉独一无二的神秘,朝拜伟大的贡嘎神山!

横断山脉亦作Hengduan Mountains,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它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西部和西藏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断”东西,故名横断山脉。贡嘎山,位于四川康定以南,被喻为“蜀山之王”。

为了充分了解洛克和横断山脉,我们不断地收集与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包括:

《稻城·香格里拉精神史》——这本书的背景是洛克第二次对木雅贡嘎进行探访考察,记录了稻城地区的人文与历史,还有洛克的经历。

《彼岸视点》——收录了洛克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的两篇文章《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和《探访暴风雪中的神山——木雅贡嘎》,它们分别描述了当年洛克穿越麦迪贡嘎和木雅贡嘎的经历,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和说明。“亦如它看上去的那样神奇,不仅是西方人,就连中国人自己也对雪原上这片广阔绵长的山系所知甚少。”这是洛克第一眼看见无可比拟的木雅贡嘎的描述。

《我生命中的仙境:约瑟夫·洛克传》——这是作者海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给洛克的传记,以虚构私密之境,讲述了洛克在中国西南地区度过的27年,包括洛克两次对贡嘎探险的经历。从书中,我们可以更感性地触摸到有血有肉的洛克。

另外,我们还收集了洛克在贡嘎地区拍摄的风光与民族文化风情的图片,以及有关洛克在横断山脉的一些文献资料。

阅读这些书籍及文献,我们感受到独一无二的横断山脉,神秘莫测的纳西文化。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更是让我们激动不已。这让我们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横断山脉为什么有如此的吸引力?横断山脉为何能孕育出如此独特的文化?杭州——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济宁——聊城——德州——沧州——天津——北京,全程约1700公里,我们三人将单车骑行,领略大运河风光,体验两岸民俗风情,追寻大运河博大精深文化,探寻运河的承载功能,关注运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记得小时候上历史课,老师讲隋炀帝开凿运河,我们便埋下了大运河梦的种子。作家蔡桂林的《千古大运河》,是描绘大运河的一部史实文学著作,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分6章,自春秋战国开挖“泰伯渠”落笔,到吴艘越舶亘天来;从秦皇汉武顺水推兵、大河流火,写到隋炀帝开凿运河下扬州;从唐宋国运盛衰系此水,命悬一河,写到京杭大运河在元代横空出世;从汶上老人呕血数斗,写到清代的老河工们前赴后继……三千年历史尽收笔底,多侧面地展示出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沉梦遗香大运河》,马王著,在她的笔下,运河逐渐活灵活现了起来。在本文中,马王写到了城市,写到了乡镇,写到了沿岸风光,写到了南北物产和风土人情,描绘出一幅千年运河汹涌澎湃的长卷。比如,同样是塔,通州的塔充满了神奇,临清的塔萦绕着风水,镇江的塔演绎着悲壮,杭州的塔暗藏着沧桑。至于济宁的铁塔,高邮的净土塔,常州的文笔塔,扬州的文峰塔、栖灵塔,无锡的妙光塔,苏州的瑞光塔、虎丘斜塔,嘉兴的三塔,一塔一景,塔塔不同,马王勾勒出了塔千姿百态的形象,极大丰富了运河文化。北京——乌鲁木齐——哈密——巴里坤。

西域,一块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土地,在那片荒芜戈壁之下,是散落于经史典籍中的古老文明,以及古往今来风流人物的行迹心境。《汉书·西域传》中古老神秘的三十六国,《大唐西域记》中高僧玄奘的取经足迹,以及《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山川道里的风俗人情,深深地骚动了青年如我辈无法安放的好奇之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耳熟能详的边塞诗句,更是点燃了我们远行的激情。

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古称蒲类,是唐时丝绸之路中段北新道西出玉门关后的第一重镇。接触巴里坤是从一本长篇小说《生死西行》开始,随着主人公的西行,新疆,哈密,巴里坤一一出现,阔叶林,一棵树,松树塘……古老的驿站似乎就在眼前,而巴里坤的草原、蒲类海,又该是怎么样的景致?书中描写的战争中士兵的厮杀,战马的长吟,沙漠中风暴的狂袭,还有那主人公前途未知的忐忑,生死一线的情境,直教人大气不敢呼。读书问道,让我们一路西行,为了梦中的情境重走主人公的路线,做一场文化的苦旅吧。

现在的巴里坤对我们而言,不止是书上的巴里坤,也不止是梦中的巴里坤。

阿肯弹唱的高雅艺术在如今是如何演变的?

巴里坤的传统刺绣与手工业品正在产业化,那传统和现代该如何找到共同的出路?

巴里坤的医疗情况如何,是否仍有神奇的“叶木什”和“乌塔尔什”行走在草原上施医治人?

《陶行知经典名篇》读书心得 篇4

《陶行知经典名篇》读书心得

对于陶行知的大名可以说是早有耳闻,但是对他的教育理论却知道甚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经典名篇》一书。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几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在读书过程中有以下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这一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全民教育等,这些不都是此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吗?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领悟。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这一评价,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而言,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源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陶行知先生还告诉我们,要想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就要融入这个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一样,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在老师的心目中,相信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好学生。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5

在这里,本人主要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我们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生活和教育相得益彰,这不是更好吗?

本人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概,就是理论太空洞,学生不感兴趣。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部分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再加上教师观念的陈旧,使得思想政治课成为说教的代名词。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仅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部分分成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单从名称上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了,不仅如此,内容的更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同“学这门功课是有用的”。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共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贴近他们的生活,让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感悟和体会更多的生活道理。下面我将以我的三堂公开课为例,谈谈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在《经济生活》中,本人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就是你陪妈妈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人和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设置的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所以很熟悉,如今搬上了课堂,大家积极性很高。当然在设置情境的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经济生活全册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着“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落实这个重点和难点,确实让我煞费苦心,因为这个问题离学生生活较远,不知从何讲起?然而,考虑到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于是我还是从学生的业余生活入手,紧紧抓住当时学生课后问题,并设置情境和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当时正在召开的伦敦G20峰会来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国际交往,也有利于了解世界的局势,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以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为话题,让学生参与体会中美关系“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不仅强化了“国家利益观念”,而且让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任教十几年,最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育基于生活。生活教育之特质的第一特点就是“生活的”,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们早已熟知的陶行知老先生的经典名言。在这个假期读着《陶行知教育思想》,希望自己能更深入的学习他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理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理念。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对教育的观点。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引导学生向着创造生活的方向前进。提出了育人的基本方针——迷、悟、爱。

迷:“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字强调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让学生在“迷”中学,从而由“迷”引出许许多多的“谜”。

悟:体现出了启发式教育的真谛。教师应该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去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出知识,“悟”出真理。

爱:对学生的爱首先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作为教师,我们要谨记:“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

上一篇:中国人口教案下一篇:房屋所有权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