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教案

2024-10-18

中国人口教案(共8篇)

中国人口教案 篇1

《中国人口及其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地理》是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用于地理教育专业的本专科教材。本节课内容是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人口问题,即: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口强国。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系统的学习了中国各自然结构为本节课分析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奠定了基础。中国人口特点以及呈现的问题又为后续章节来介绍中国经济和环境现状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本册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09地理班的学生经过大一自然地理和大二人文地理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已经具有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也都有了清晰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让学生来了解中国人口的各项指标。

2、在各类指标中,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要求学生重点把握中国人口数量、人口自然结构以及人口分布状况。

(二)能力目标:

1、面对中国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够提出 合理的建议。

2、通过人口分布线-----胡焕庸线的学习,会分析限制性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继而影响人口分布。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有在困境中树立乐观的心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切事情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努力找寻解决的措施,发现自身存在的优势,继而将这种优势发展为一种能力。国家如此,个人也如此。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中国人口结构

(二)教学难点:中国人口分布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各类资料的收集,教材分析,多媒体课件制作

(二)学生准备:关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年的7月11日是世界第22个世界人口日,今年世界人口日主题“面对70亿人的世界”。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报告2011年 10月31号地球第70亿位公民顺利诞生。2011年对于中国人口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4月28号,世人瞩目的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各项数据终于公之于众了。

(二)引导探究:

通过前面几幅图片,大家最直接的感受?------人多

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大陆总人口数13.39亿,加上港澳台,那么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拥有13.7亿人!所以我们得出中国人口特点------

1、人口数量大(1)人口数量多

通过陆地面积辽阔的几个大国人口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总人口相当于中国人口的35%。中国自唐朝以来人口一直世界第一。19世界初,中国人口4亿,全球人口10亿,中国占40%;20世纪初,由于中国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停留在4亿,而世界人口增长到了16亿,中国占25%;2005年中国人口13亿时,全球人口65亿,中国占20%;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目前占全球的比重是19%。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自然增长率0.57%,也就是每年增长760万人,从每年净增人口上来说,我们几年就可以增加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

(2)数量多带来的问题

人口众多给我国带来了众多的问题:春运拥挤、就业压力、电力短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攀升„„

人口众多使得我国人均占有的各类资源比全球平均值少很多: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

转承:人口数量问题是衡量人口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最容易受人关注的指标。实际上在人口问题上还有一个指标并不亚于人口数量指标,这就是-----人口结构

2、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含很多方面,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关注九个方面。把这九个方面进行划分,分为两类:人口自然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人口自然结构包括:年龄、性别;人口社会结构包括: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以及家庭人数。在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的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年龄和性别两项指标是衡量人口结构是否健康和谐的重要方面。理想的结构如图示。(1)年龄结构

中国建国后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大家可以看出来,三个年龄组大概走势少年组从82年来持续呈下降的比例,中年组从82年以来是持续上升的,老年组从64年之后是持续上升的。表面上看来每组有升有降,好似正常。但是不同组別的持续升或者降会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首先我们看中年组中年组我们指的是15—59岁年龄组的人群,是我们整个 社会劳动群体,也是整个社会的创造群体。这个群体从82年以来人口比例一种呈现上升的态势,这种现象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即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制造。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人口红利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告诉发展过程中的贡献率超过30%。

然而,“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当这几亿劳动力逐渐退出劳动市场,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来赡养的时候,中国人口负债就开始凸显了-------人口老龄化。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大家通过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在2000年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占到10.33%。中国人口学界和中国经济学界认为1999年中国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大家看到我国大于60岁的老年人占13.26%,大于65岁的老年人占8.87%。

在任何一个社会,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都是我们关注的热点。因 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人类发展的至高目标。老年人的今天就是青年人的明天。

在今天的中国大于60的老年人我们有1.78亿人,大于65岁接近1.19亿。这些人的生活好不好?是不是所有人都老有所养?

在我国城镇基本实现养老保障。虽然企事业单位有差异,但是老有所养基本达到。关键我国60%(一亿左右)的老年人是生活在农村的。现在在农村虽然也开始试点,进行养老金的发放,但是发放的金额和养活一个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也就是现在我们正艰难的养活了我们社会上40%的老年人。其余60%需要家庭养老。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一旦子女不孝,老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我们现在是1.78亿60岁以上的老人,也就是说七八个中国人养一个老人。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好了,到2020年的时候,2.48亿,占总人口17%,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大约是四五个人要养一个老人。2050年,4.37亿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不到三个中国人就要养一个老人,请问养得起吗?

转承和老龄化同样困扰我们的还有人口的性别结构。(2)性别结构

正常情况下,因为男性和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男性的社会压力要大于女性,再加上男性不良的生活习惯,所以往往男性的平均寿命要低于女性的平均寿命。所以整个社会也会呈现男女数量的不同。在发达国家,男女平均比例94:100。越高龄,环

境越好的社会,性别比就越低。图表展示的是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比,大都在105—107左右,比国际社会认可的97---100偏高。在中国大于60岁年龄组的年龄结构和国际基本接轨,关键在于中少年组。我们从1982年开始持续三十年出生性别比高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102---106:100,特别是从1990年之后持续走高。男女性别比失衡带来了一些列社会问题:

<1>妇女权益受到损害 <2>基本国策难以落实 <3>国际形象蒙受影响 <4>社会和谐受到冲击 <5>婚姻家庭遭受威胁

关注和推进妇女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决不仅仅是妇女的事情,而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认识应当上升到这一高度:争取男女平等的重要性,不亚于废除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的消亡!

——联合国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

3、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

1935年,我国著名的学者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里,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文中通过对比发现:从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53%的土地上,只有不到全国10%的人口。该线以东以南人口密集,以西人口稀疏。通过历次人口普查1953---2000年,我们发现中国人口 的分布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2010年人口数据出来之后,我们发现比2000年的时候胡线以东人口比例更高了。

自主探究:胡焕庸线的地理透视

<1>气候因素

胡线以西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胡线以东气候类型:季风气候

它与我国400毫米等量降水线基本重合,此线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的年、日较差都大,降水稀少而且大都处于高寒阴冷、干旱缺水、风沙危害、土层瘠薄,并不是非常的适合人类在该地域生活,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因此在该地域的人口数量不如东部地区多。<2>地形因素

胡线以西地形:高原、山地、沙漠戈壁

胡线以东地形:平原、丘陵、低矮山地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多以高山高原、沙漠戈壁等地形为主,少有适宜人类以及农作物生存的土地,因此该地区畜牧业发达,却不适宜大量人口的聚居和活动。<3>经济原因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有临海的国家,其经济发达地区基本都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在经济交流上比深居内陆的西部地区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东部发达的经济也吸引了许多西部的人才.<4>历史原因由于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主先决大多数时间是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活动,因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有着更深厚的人文底蕴,经济也更为发达。

转承:谈了接近一节课的人口,大家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巨大的压力

为此我记起了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世纪之赌。

甲方保罗.埃里希,写了一本书《人口爆炸》。他认为:由于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小号,环境污染等原因,人类前途不妙。希望全球人口降低到5亿,美国人口缩减至1.35亿。间接诱导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乙方朱利安.西蒙,写了一本书《终级的资源》。他认为: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名人口的增长导致人们更加富裕,人类前途光明。该理论对美国政策影响深远,美国既鼓励生育也吸纳移民。

1980年,他们决定赌不可再生性资源是否会消耗完。他们选了五种金属:铬、铜、镍、锡、钨,以1980年的价格为基准,看看10年后价格涨跌。到1990年世界人口从1980年的45亿增加到53亿,但是这五种金属无一例外的都跌了价,埃里希输了!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有代替品。例如,当制造器皿和电线的铜的价格上升时,就被大量塑料制品和光导纤维代替,对铜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的智力资源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人脑是人类发展的终极资源!

4、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口强国 <1> 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 <2>把教育大国发展成教育强国 <3>把人口大国发展成人口强国

(三)课堂小结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1年10月31日世界70亿人口日给各国发电:70亿人是挑战,是机遇,更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号角!

那我们面对13.7亿中国人的现状也有这样的心态:13.7亿人是挑战,是机遇,更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号角!

(四)拓展延伸

针对中国人口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写一篇人口小论文,将你对解决中国人口目前存在突出问题提出建议。

九、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中国人口及其问题

一、人口数量

1、人口数量: 大陆13.39亿

全国境内13.7亿

2、人口多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人口结构

1、年龄结构(1)年龄结构现状

(2)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2、性别结构

(1)性别比现状(2)性别比失衡产生的社会问题

三、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规律-----胡焕庸线

2、胡焕线的地理透视

四、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口强国

中国人口教案 篇2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9月14日发布《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 表示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 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蓝皮书介绍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 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 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 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 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在这一新的城市时代, 蓝皮书认为城市经济将占支配性地位, 城市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 城市品质受到高度重视, 城市发展趋向集群化, 绿色休闲空间备受关注, 而现有城市在经济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安全等方面还难以适应城市时代的新要求, 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科学发展, 全面提高城市品质和城镇化质量, 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 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 走低碳、环保、高效、和谐、安全的绿色繁荣之路。

中国人口数量预测 篇3

关键词:人口阻滞增长模型 中国人口数 预测

一、前言

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表明,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在2014年进一步减少了371万人,降幅相比2013年的244万人进一步扩大。现在的中国在年龄结构上,与日本上世纪80—90年代所经历的状况相似,中国在劳动年龄人口总数见顶开始回落之际,经济也开始减速,中国人口红利基本消失正在成为现实。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传来重磅消息,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这是我国人口政策自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人口问题是当前世界上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数量与粮食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密切相关。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较为准确地预报人口数量的变换趋势,是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

指数增长模型和阻滞增长模型是两个最基本的人口模型。指数增长模型由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于1978年提出来的,其基本假设为人口的增长率是常数,获得的结果表明人口将以指数规律无限增长。而事实上,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限制作用越来越明显。阻滞增长模型是考虑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阻滞作用,对指数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改后得到的。阻滞作用体现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上,使得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下降。这个模型比指数增长模型更加合理。

人口阻滞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是:

■ (1)

这里r是固有增长率,xm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年容纳的最大人口容量,函数■表示人口增长率,是一个减函数,表明人口数越多,受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阻滞作用,人口的增长率就越低。当人口数x(t)达到最大人口容量xm时,人口增长率为0,表明人口数不再增长。解方程(1),得:

■(2)

这个模型用在美国人口数量预测上获得了比较好的结果[1]。应用这个模型,我们来预测中国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图1给出了中国建国以来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三、预测结果

图1中人口普查的年份不是很有规律,考虑到中国人口普查是采用1%人口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及建国初期调查条件的限制,我们把1953年、1964年、1982年的数据看成是1950年、1960年、1980年的数据。使用专门用于计算的数学软件Matlab软件[2],应用图1中的数据对方程(2)中的r和xm进行拟合,得r=0.3652,xm=16.0792,这表明模型预测中国人口的最大容量是16.0792亿人。利用得到的参数代入方程(2)计算出模拟的结果,见图2和表1。

表1给出了模拟的结果和已有结果的比较。我们发现相对误差非常小,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阻滞增长模型可用于预测中国的人口变化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模型预测中国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的人口数分别是14.2722、14.7804、15.1549、15.4262亿人。考虑到中国实行放开二孩的政策,这个人口数可能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赵静,但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张志涌,杨祖樱.Matlab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国人口教案 篇4

一、预习目标

1: 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和大势;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2: 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素、特点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

3: 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4: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一般以 为衡量指标,但事实上,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

格局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人口分布的 状况,而且要分析研究人口 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分布在:

半球的20°―60°;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 千米范围内;近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 米的范围内。

各大洲中, 洲人口最多, 洲至今没有常住人口。人口分布密集区:东亚、、和 国东北部。人口分布稀少区:高山和寒冷地带、地带和

地带。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 ,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地形:平原人口 ,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 。

: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 、和片状分布。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分布也影响人口分布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包括: 、、科技发展水平、的人口与发展政策、战争和历史因素等。政治因素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的总特征:

数量最大,密度高,分布 。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东西差异: 多 少;

自然差异: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 少;

经济差异: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 少;

民族差异: 多 少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 与

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 。

2、环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 、、 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 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 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_______丰富程度, 水平, 发达程度,

程度,人口 水平及

__ ___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具有 性和 性。

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 的生活方式,保证 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 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 的人口数量。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 ,人口合理容量约为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 , ”的基本国策,以谋求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2、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3、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4、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5、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学习重难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2.一个地区人口密度大好,还是人口密度小好?

3.读表1―3―1、1―3―2、1―3―3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及原因。

4.读图1―3―2世界人口密度图,找出人口最稠密的4个地区及人口最稀少地区,试解释的原因。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原地区人口稀少。这样说是否正确?可举例说明。

2.为什么说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举例说明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北部、西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人口仅占全国的4%,其中西藏的人口密度不到2人;其余省区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全国的96%,其中台湾人口密度高达500人以上。分析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成因。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我国可以说“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被巨大的人口分母一平均,却是“地少物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最令人担心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值还会下降,那么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矛盾,请举例说明。

2.有一片草原,放养了一定数量的牛羊,若干家人在此幸福的生活。几年后迁来一定数量的人家,当地的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但也可以勉强维持生活。又过了几年,又迁入了几家人口,结果生活难以维持,被迫大批人家外迁。你能够用环境人口容量理论解释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分析表格中有关资料,回答(1)~(3)题。

(1)计算巴基斯坦人口密度(四舍五入取整数),填入表中空格。

国家日本巴基斯坦蒙古澳大利亚

面积(万平方千米)37.879.6156.6768

人口(万人)12500140002361766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3311.52.3

(2)分析各国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3)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________________两种资源是否得到最佳结合。所谓最佳,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环境好的地区 B.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生态好的地区

C.资源丰富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 D.经济发达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高,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

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D.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

4.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生活方式 C.交通运输条件 D.文化教育状况

5.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B.南方地区人口多,北方地区人口少

C.高原地区人口多,平原地区人口少 D.内陆地区人口密集,沿海地区人口稀少

6.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 )

A.西藏 B.内蒙古 C.青海 D.新疆

7.我国下列省中,人口密度差异很大,东部人口稠密,西部稀疏的是( )

A.四川 B.山东 C.新疆 D.台湾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9.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①资源总数不断扩大 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增长 ④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程度不确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合理容量能进行定量计算,存在具体的数量

B.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往往低于其人口合理容C.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对制定该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D.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极限人口数量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图,回答1~4题:

1.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的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2.下列地区与图中体现的情形最为吻合的是( )

A.德干高原 B.长江流域 C.非洲东部 D.西欧平原

3.影响图示人口与海拔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交通 D.矿产

4.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的分布常与图示地区相似,是因为地势较高的高原、山区( )

①气候凉爽 ②资源丰富 ③降水较多 ④排水流畅

A. 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下列地区中属人口稠密区的是( )

A.澳大利亚 B.东亚 C.北非 D.东欧

6.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密集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

C.世界上的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D.亚州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7.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_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右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完成8~10题:

8.按图推算,预计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分别将达到( )

A.100亿、99亿

B.100亿、90亿

C.110亿、99亿

D.110亿、90亿

9.若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 < b < cB.c < b < a

C.b < a≈cD.a≈c < b

10.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正确的叙述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必定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易的大小也有影响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1~12题:

1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1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I、Ⅱ、Ⅲ B.Ⅱ、I、Ⅲ C.Ⅲ、Ⅱ、I D.I、Ⅲ、Ⅱ

13.读下图表,回答问题。

表1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

>49℃>29℃>24℃21℃±3℃[来源:ks5u]<18℃<10℃<-20℃

(1)图1、图2和表1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和

(2)由表1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

(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地区的原因是①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 的影响,从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而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

(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有

A、经济状况 B、交通条件 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

14.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3: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万左右,至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材料l反映出1990年一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明问题。例如,有些地区人口过密,劳动力过剩,就业发生问题;有些地区人口过稀,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影响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就涉及人口分布的问题。因此,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

3、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近海平原地带。原因是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气候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而沿海地区降水较多,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耕,人口稠密。

4、世界人口最密集地区: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

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世界人口最稀少地区: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地形崎岖,气候寒冷)、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气候湿热)、南极洲、北冰洋沿岸(气候寒冷)。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不正确,说的太绝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而处于同一纬度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多冻土、人口稀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这样,如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和山区,如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高原、巴西高原,非洲的东非高原等。这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因素。

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资料,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 ,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等。

3.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政治文化因素影响举例

政治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

宗教信仰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文化风俗纽约城内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科技发展水平筑波科技城的形成

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历史因素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人口集中分布在“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对比分析分界线两侧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等)。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热丰富,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多高山高原,降水稀少,干旱多风沙,寒潮、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开发历史悠久,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地处内陆,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差,开发历史晚,经济落后。

2、一是自然环境优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低缓、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沿海交通方便。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利于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二是经济实力雄厚。这里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又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技集中的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地人口的迁入,人口总量大大增加。三是政策因素,80年代以来国家从全局出发,制定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使这里成为改革开放最先获益的地区,大大刺激了人口迁入。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可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耕地;在水资源利用上可节约用水,呼吁保护水资源等。即我们应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矛盾,努力将人口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的限度之内,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2.“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为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所以环境承载能力下的人口数量与能最大程度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

从情境材料中可以看到,草原上,开始时属于“人口合理容量”;当第一次迁入后,已接近“环境人口容量”;当再次迁入时,草原已超越“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当堂检测

1、解析:(1)先明确人口密度的概念。所谓人口密度,就是平均每平方千米内人口的数目,从表中资料可知:巴基斯坦的人口为1.4亿人,面积为79.6万平方千米,这样巴基斯坦的人口密度为1.4亿人÷79.6万平方千米=176人/平方千米。

(2)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

(3)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两种资源得到最佳结合,就会达到两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会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点评: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能说明和决定这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只有把人口数量、密度和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说明问题。

答案: (1)176 (2)D (3)人口和自然 两种资源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2.D解析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其主导因素是生活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地区一般而言,或是经济发达,或是自然条件较好。但是,环境和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往往是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人口较稀疏;而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资源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人口也较稀疏;而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必然稠密。

学贵在用,上述几个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但任何因素都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有因时因地的差异。比如,资源再丰富,如果分布比较偏远,又没有开发,则人口稀少;生态条件好的地区,人口可能稠密也可能稀疏,要看影响人口分布的其它因素。

3、B 4.A5.A 6.A 7.A

得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课后练习与提高

1~4解析: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知,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左右,海拔500米至1300米之间,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多,应在气候湿热的赤道地区,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也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因为高原、山区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

答案:1、A 2、C 3、B 4、A

5.B 解析:东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发展历史悠久,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

6.D 解析: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主要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东亚和南亚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平原,人口分布稀少。根据统计资料,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7.D解析:从原始社会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资源的种类、数量、范围、利用率不断发展,从而提高了环境人口容量.

8.B解析: 读图可直接推知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约100亿,再减去发达国家人口数约9亿,即发展中国家人口数约为90亿。

9.C解析:合理人口容量一般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为8 ~ 9亿人,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人,图中a大约等于16亿。

10.D解析: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11.B解析: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加大。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就会导致环境问题。

12.解析Ⅰ图表示环境容量始终高于人口数量,这是最理想的;Ⅱ图表示人口数量在某一个时段超过环境容量,但很快恢复到环境容量以下;Ⅲ图表示由于人口数量太大,环境遭到破坏,新环境容量已低于原环境容量。答案:A

人口问题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和不同的人种等知识。本节内容计划用三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这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材对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没有用大量的文字说明,而是设计了四幅直观性很强的图片和相应的活动题,让学生通过活动和生活中的感受来体会和理解当今的人口问题,新教材的这种设计为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

二、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培养分析和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

3、分析、认识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难点:正确概括出人口如何增长最适宜,即“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2、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让学生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3、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媒体设计: 计算机多媒体:

1、通过多媒体播放人口拥挤的场面,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多媒体演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直观的视频画面配以富有感染力的解说,对学生产生强大的震撼力。网络:

1、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人口的政策,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性。

2、查阅世界人口日的有关知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演示自制动画:人口拥挤的画面,配以有节奏的警钟声。

问题:为什么会敲起人口方面的警钟?地球上一有人类就有很多人吗? 世界人口是如何发展的呢?从什么时候迅速发展的呢?

2、大屏幕播放录象:人口发展概况。

师生互动:从这段录象中,大家知道世界上实际人口数量怎样?(多)增长如何?(快)从什么时候迅速增长的呢?(18世纪以后)

3、大屏幕显示:动态的人口柱状图。现在地球上人口已经超过了多少?(60亿)(用最直观的方法情境导学,既复习了上节课的有关知识,又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二)分组活动,分析问题

1、调动学生的热情,进入活动情境

问题:人口数量这么多,增长这么快,对于我们人类自身来讲好不好呢?为什么? 不同身份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大家想不想从不同的角度和身份来体验一下? 大屏幕显示:四个不同的可爱的卡通人物。

2、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按座位邻近原则,把全班分成四个组。请每个组派代表上台操作点击所喜欢的卡通人物后选择相应扮演的角色,分别是医生、教师、市长、农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的讨论会非常热烈,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教师巡查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有时也参与进去。)

3、角色扮演,交流观点

学生扮演以下角色,就特定的角度讨论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生(医生):人口太多,物资缺乏,如果很多人同时患上血癌,需要的血源不够;人口太多,有些疾病容易传染,如爆发的SRAS。

生(教师):人口过多,班级的学生人数就多,老师的负担就太重了。教学质量可能下降,人数多,需要的书本、课桌就多,木材砍伐太厉害,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

生(农民):人多地少,粮食短缺,农村人多就会向城市拥挤,就会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

生(市长):人多,许多人面临失业;人多交通拥挤;人多资源少,土地也就这么多,会导致整个经济水平的下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及时点评和表扬,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也情不自禁为发言精彩的同学鼓掌。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换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了赞许他人,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上网探究,解决问题

1、上网探究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但我们的理解还大多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全面的资料和信息,对事物作出更 全面、更准确的评价。学生上网。

大屏幕提示上网路径。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并分组交流,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巡视并指导学生活动。

2、讨论,得出结论

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3、情境感受

视频演示: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

师生互动:大家看到这样的场景痛不痛心?(痛心)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我们班是独生子女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除个别以外都会举手)我们也会有长大的一天,到时候会不会响应计划生育政策?(会)这个政策是哪个国家的?(中国)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如法国人口在逐渐减少。)为什么人口过少也不好?(会产生国防、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5﹑讨论,解决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不好,过慢也不好,那么人口如何发展最适宜呢?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正确地概括出这句话,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点拨,体现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四、主题探究,拓展思维

1、上网探究,创作人口日主题

我们人类已经意识到了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首要问题,为了纪念50亿人口的到来,确立了世界人口日。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请大家第二次上网冲浪。(大屏幕提示上网路径)

学生上网过程中互相交流,模仿历年的世界人口日主题,自拟2004年的世界人口日主题并通过BBS论坛输入自己的想法。

2、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大屏幕展示学生自拟的世界人口日主题。如:关心人类的未来---儿童;控制人口,发展国民经济。

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升华学生的人口意识。3、主题探究

问题:人口的增长有没有极限? 讨论。

(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

生1:有。地球上资源有限、人口无限增长,将导致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可能会迎来地球的末日。

生2:没有。如果我们人类能在海里生存,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或者登上了火星,月球,可以移居到其它地方去。教师小结:由于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对于地球来讲人口的增长是有限的。根据人类目前的认识了解,火星、月球并不适于人类生存。如果随着科技的发达,我们能找到其它适于人类生活的星球,也许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

五﹑课堂小结,巩固升华

大屏幕显示:阳光﹑鲜花﹑可爱的小孩等美丽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

“人口老龄化”教案 篇6

课题:人口老龄化 授课人:杨瑾

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2、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青少年应该知道如何应对中国老龄化。

3、人类人口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来临,作为青少年应该 清楚如何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教学重点: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我国老龄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人口老龄化PPT课件、相关新闻报道视频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谈话法、阅读法

参考资料:网上查阅关于老龄人口化的资料数据

教学过程:

1、播放视频导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2、了解什么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3、根据PPT上的数据了解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世界各国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人口老龄化。)

4、根据PPT上的全球地区年龄平均值分布知道国外人口老龄化的排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

5、小组讨论并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2)、我们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了吗?(进入了且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6、根据PPT展示以及教师语言表述知道我国老龄化的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加快、困难老人数量多、老龄化先于工业化、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教师需要细讲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些特点】)

7、小组一起讨论并交流以下问题:

(1)、老龄人口生活所面临的主要困难?(1、城市老人希望由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收养的愿望日趋强烈,但当前福利机构的数量仍难以满足老人的需要。

2、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会出现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特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日趋衰退,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健康状况下降。

3、老年人生存环境亟待改善。对大多数的老人而言,现在正是他们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然而对无法安度晚年的老人来说,老年阶段却是他们人生最后的苦难。

4、养老基金严重不足。由于退休人员增加和待遇水平提高等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每年不断增加,致使部分地区当期收支缺口逐年扩大。2000年,全国只有3790.7万人领取了离退休金,2001年只有3381万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

(2)、如何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1、必须在正确认识我国人口发展态势基础上,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为解决各种老年人口问题及迎接老年化高峰浪潮的到来做好思想准备。

2、必须制定保护老年人正当权益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的民主权利、人身权利、社会地位得到保护,受到尊重,做好立法和伦理道德准备。

3、建立健全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机构,积极地组织开展老年人科学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化社会对策大纲”,为有效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4、必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老年人生活保障体系。从物质保障和精神生活方面做好迎接老年型年龄结构社会到来的准备。

5、组织老年人自养,充分利用中老年劳动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特别是那些退休后仍可从事劳动的60~65岁的低龄老年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农村来说,老年人继续从事劳动生产是很自然的事情。对于城镇职工来说,保障老年人再就业,有利于减轻赡养老年人的负担,也可以使老年人感到“老有所为”,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

6、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现实的人口状态出发,选择优化的人口目标,使人口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3)、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1、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

2、要充分利用25年战略机遇期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

3、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5、加强对老龄社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

练习:撰写一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小结:人类人口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来临。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及发展趋势,搞好老年人问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处理比较好的地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2、课堂氛围很活跃

3、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处理的不太好的地方:

1、没有掌握好课堂的时间

2、课堂纪律不太好

中国人口教案 篇7

一、我国“人口红利”独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之快速被外界称为奇迹,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大原因就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计算要综合考虑就业、收入及对经济增长等其他变量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 不足的问题很快就会到来。但我国独有的优势很可能会使局面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我国的城乡二结构使得情况有了一定的转机, 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资源。

由于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大多偏低, 所以进城务工的工人占据了大多数的社会底层劳动岗位, 他们成为了城市最坚实的基层劳动力。

(二) 在老龄化的初期, 新进入老龄化阶段的人往往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

也有人将其看做第二次“人口红利”期。刚刚步入老龄化的人口的储蓄额处于巅峰状态, 他们拥有非常高的储蓄、理财欲望, 若能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储蓄金额的效率, 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 就极有可能开辟第二次“人口红利”时期。

二、我国“人口红利”的弱势

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我国的“人口红利”在短期内还有继续维持的可能, 但剖析到深处我们会发现很多阻碍我国特有优势发展的几点弱势:

(一) 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并且很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1.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成为了社会中下级的劳动力, 有些大学生为了找到匹配自己身份、能够实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不惜一段时间内在家待业。当大学生已不再是应届毕业生时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已经有所提高, 而他们本身却没有提高。2.长期待业的大学生会成为“抚养人口”, 成为社会的负担。他们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还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 农民工虽然人口数量众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偏低, 工作岗位普遍在第二、三产业, 重头主要在建筑业、制造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农民工属于低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 他们的创造性相对较低, 他们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相对较低。同样的基层工种一小时的工作报酬, 美国就相对于中国要高出10-20倍, 所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成本成为中国实现“人口红利”的关键要素。2.城市文化对农民工产生“排他性”使其游离在城市文化范围之外。农民工的收入较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他们没有像大多数城市人那样受过高等教育。城市的高文化氛围使农民工的社会文化生活受到很大的局限。他们无法融入到城市文化氛围当中, 虽然长期的在城市工作却完全找不到归属感。这使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没有乐趣和温暖, 工作也只是为了糊口而已。3.近20年农民工工资几乎无涨势, 工资的拖欠也是家常便饭, 这使得农民工进城成本太高, 收入很低并且无保障。近几年每逢佳节都会有媒体报道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 农民工的收入本来就不高, 多数农民工的家乡又距打工的城市千里之外。对他们来说回家的成本本来就非常高, 付出的工作努力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更有人由于不懂得劳动合同被骗取劳动力而得不到任何回报。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没有保障, 同时又没有能够挽回的有效办法, 这使得农民工的进城成本过高。

三、解决“人口红利”消失有效办法

在劳动力人口急速下降的今天人力资源部门急需采取必要措施应对困难, 蔡昉在2013年提出政府应该营造一个“创造性破坏”的环境, 就是让有效率的企业生存发展, 逼着效率低下的企业提高效率。

(一)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1.要尽可能的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企业要对优秀、上进的基层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 并且定期变换岗位, 让人才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这样不仅有助于员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更有利于企业目标的达成。2.要将岗位细化, 尽量做到在面试环节最大程度了解可能被录用的员工。岗位的细化会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在招聘时尽可能的了解可能被录用的面试人员的能力和特长, 会做到人才适岗, 不浪费人才。让员工对自己被分配的岗位工作感到如鱼得水, 尽快的有企业归属感, 从而减少人员的流动。

(二) 从社会底层劳动力角度来看。

1.要增强对农民工先进技术的培训, 技校升专科会让农村劳动力人口看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希望。更高学历的工人就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岗位。2.要改进雇佣关系以及农民工待遇, 政府不仅要制定规范的农民工劳动合同并监督劳动合同的实施情况还要为工人开设专门的投诉热线, 让拖欠工资的组织无路可逃。

总体看来2013年后我国的“人口红利”会逐渐消失, 但如果国家出台相应政策, 让刚走出校门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或自主创业, 使他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利益。让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有技术的提升, 能签到正规、可靠的劳动合同, 拿到应得的工资。企业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努力提高效率, 做到人才适岗不浪费人才, 我国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时代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半月谈时事政治:如何应对“人口红利”消减挑战.2013, 03版.

[2]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06月16版.

[3]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日版, 2012.05.01.

古代中国人口知多少? 篇8

中国最早人口统计数据,见于西晋人皇甫谧所撰《帝王世纪》一书,记载上古禹时代中国“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即0.13亿人。很显然,这一数据并不可靠,当时连文字都没有,根本无法统计,也无统计。学术界认为较靠谱的是东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的数字,当时已出现“料民”这一人口调查统计活动,此时中国有“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人”。

从春秋至汉代(公元前770年~公元200年),中国总人口开始变化,到汉代时形成了中国人口史上第一个生育高峰期。

先秦时,各诸侯国出于强国、征战和称霸的需要,纷纷推出积极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如东部齐国,管仲治齐时,国内采取奖励生育政策,对外推出移民政策,欢迎“外国人”到齐国定居;被吴国打败的越国,越王勾践尤重人口发展,国内所有家庭妇女,只要生孩子,从医疗到护理,费用国家全包。

西部的秦国,在秦孝公继位后赶紧调整人口政策,重用商鞅,实施变法,对内奖励农耕,改善老百姓生活,提高生育能力;对外“利其田宅,免其兵役”,欢迎三晋百姓移民秦国,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

到秦王赢政时,秦国进一步加强人口管理。秦王赢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开始要求男子登记年龄,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谓“初令男子书年”。据《帝王世纪》,秦代时中国总人口达“二千余万”,这是中国总人口首破0.2亿。

到汉朝,中国人口增长加速,刘启(景帝)当皇帝末年(公元前141年),中国总人口已超0.3亿;到西汉后期又翻近一倍,约0.6亿人,中国首过半亿人。

西汉人口为何增加这么快?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西汉朝廷采取了相当给力的鼓励生育措施。据《汉书·惠帝纪》,汉惠帝时“民产子复勿事二岁”,生一个孩子可免徭役2年,当时能生育的妇女自然都放开肚皮生。

中国总人口何时过亿?——《中国人口通史》:北宋后期1.2亿多人

那么,中国总人口到底何时破亿?12世纪的北宋年间,这是中国古代第二个人口出生高峰期。

但在历代人口统计中,宋代的全国总人口并不多,这是为什么?现代人口学家普遍认为,宋代人口普查最不严肃,在登记编写户籍时,财产人丁情况一般不实,漏报瞒报普遍。

现代学术界认为,北宋人口最盛时期是在赵佶(徽宗)当皇帝时。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总户数是20882258户,为历史最高,但总人口仅约0.47亿,平均每户仅2口多,显然不对。考证发现,原来宋代人口统计不计女性,推算大观四年北宋全国总人口应过0.9亿;如果以通行的古代平均每户5人计算,则人口过亿。

路遇、滕泽之著《中国人口通史》分析,算上当时的少数民族、辽、西夏、西藏等今日中国版图内人口,中国总人口约1.21亿。这一数据还是偏低估算,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估计为1.25亿。

古代人口最多时有多少人?——《清宣宗实录》:清咸丰元年4.3亿多

在宋代这一最高峰后,中国人口又进入了相对长的低增长时期,元、明至清初人口的发展虽有起伏,但总体表现为“迟滞”状态。

到了清代,中国人口剧增,出现了古代中国人口增长第三个高峰期。从乾隆年间开始,中国人口数量一路增速,突飞猛进,有学者称之为“人口大爆炸”。

据《东华续录·乾隆》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中国人口达143171559人,超过1.4亿,这也是古代官府史料上人口统计第一次出现9位数;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人口已达200472461人,这是中国人口首次破2亿;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达301487115人,这是中国人口首次破3亿。

前后仅仅50年,即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国增加了1.6亿人。

到道光皇帝时,中国古代人口达到最旺盛期,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国人口首次破4亿,据《清宣宗实录》记载,当年总人口为401008574人。到光绪年间,“四万万”已成为形容中国人口资源的惯用语,一直到1949年之前大家都这么说。

古代中国的人口极点出现在咸丰元年(1851年),人口达4.3亿,为古代人口最高水平——从2亿到4.3亿,前后仅用90年时间。

古代“人口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口史》:约占世界总人口35%

为何在清代发生“人口大爆炸”?学术界认为,这与清朝的人口政策有直接关系。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与赋税分开,不再像以往那样按成年人头收税,这大大刺激了每个家庭的生育欲望。

实际上,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世界人口发展是相适应的,当时全球人口都在增加。“摊丁入亩”仅是刺激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以前大量漏报的人口重新登记入册,也导致“人口激增”;另外医疗水平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种的增加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那么,在古代“人口大爆炸”时代,中国人口资源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世界公认的人口资源大国。据公开的估测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总人口为13.6亿,约占世界总人口18.8%。如果依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中的数据,这一比例并不高,仅相当于公元1年的低端水平。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最少时,是东汉末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全国仅0.2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10%左右;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最大时,是北宋末期,当时人口过1.2亿,占世界总人口40%上下。

中国古代人口最多的“人口大爆炸”时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反而不是最高。以1850年来算,当时世界总人口约10.9亿~14亿,而中国人口4.3亿。这样一算,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在31%~39%之间;取平均数,“人口大爆炸”时代的中国总人口,占世界的比例为35%。

上一篇:李旭利采访稿下一篇:读书心得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