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分析

2024-08-31

中国人口分析(通用8篇)

中国人口分析 篇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分析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

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四是城乡倒置显著。,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五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对各个领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里主要考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一是被抚养人口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今后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扩大,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个人消费是有影响的。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消费支出则呈现减少趋势,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了消费结构。三是人口老龄化对于储蓄也产生相当的减退效果,从而,减少了资本积累。从总体上看,不仅减少资本的积累和持续储蓄,使投资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社会扩大再生产。

四是在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人口老龄化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由于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减少,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

升,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使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往往呈现下降趋势,不利于经济发展。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措施

1、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

2、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问题的制度安排。要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努力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普遍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试点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制定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年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年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

4、加强对老龄社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老龄社会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因

此,必须要加强对老龄社会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老龄事业的研究。

中国人口分析 篇2

一、当下的中国经济社会

前不久, 央行正式向外公布, 中国广义货币量 (M2) 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作为衡量流通中的现金加上企业与居民的活期和定期银行存款之和的一个经济指标, 从2000年的不到13万亿到如今的百万亿大关, 不得不说在最近的十余年间, 中国, 的确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以及各地不断涌现的中小型企业, 不经意间, “中国模式”———这个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提法, 不断出现在国内外主要经济报刊上。从以前不论购买什么商品都需要凭票购买, “熊猫”、“樱花”牌产品能占据整个中国市场, 甚至全村人都聚集在一块看一台10英寸的黑白彩电到如今的商场内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不断涌现的全民购物狂潮。单从西方经济学中国民收入的消费就能窥探出在中国这片大地上, 几十年间, 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很多人在探寻, 究竟是什么致使中国能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成就, 按照张五常教授的说法, 至少中国搞对了什么, 才有这么快的增长。于是, “中国模式论”、“地方竞争论”等等论调不绝于耳。

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延续了几十年的的高速增长。近些年来, 虽然经济上行压力不断加大, 但国内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不断上涨, 社会保障体系也在完善当中, 国家也在不断通过宏观“微刺激”使中国经济始终保持良性态势, 同时国内投资热度不减也带动经济保持高增长。但从当年大家都憧憬着去沿海一带淘金到如今的“逃离北上广”现象的出现, 其间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等, 本文从人口角度对近年来经济增长作出分析。

二、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

在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理论中, 他提出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可归结为人口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间, 前者作为内生变量在发挥作用。演化到后来的内生增长模型, 通过放宽新古典理论的假设, 把技术进步和人口因素视为内生变量, 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来论证经济增长的源泉。

近年来,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 众多学者指出,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 经济社会会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老少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低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期”。所谓的“人口红利”作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 在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保驾护航的同时, 通过巨大的消费力也使中国经济摆脱了一次次经济泡沫的威胁。

受人口结构的影响, 包括蔡昉等学者提出, 在2013年左右, 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将跌至低谷, 人口红利从那时便消失了。借用前些年的经济数据, 我们以“人口抚养比”作为显示性人口红利指标, 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资产作为资本积累的代理指标。通过不同年份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到抚养比下降的减速趋势和资本积累的加速趋势, 从而人口红利的式微。尽管这种观察结果并不具备绝对的可信度, 但是, 我们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中国经济很可能已经超越了最大化利用人口红利的发展阶段。之所以近些年中国经济并未出现较大波动, 并非人口红利还将持续多年, 而是因为人口红利的实质在于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可以防止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出现, 因而最近时间我们还可以依靠资本的投入保持高速经济增长。

三、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

国外媒体近期进行了一项有关“世界发展最快的城市”的调查, 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被一致认为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大城市”。这项调查同时评选出了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城市, 日本东京凭借3 670万的惊人人口数量位居第一, 中国上海排名第七。在这份调查数据中, 仅有日本东京和美国纽约位于传统的第一世界行列中, 其他城市大多位于东南亚和南美地区。在为城市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 人口的过度集中也带来了众多弊病, 城市公共资源的使用接近极限, 而包括公共交通、治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极为突出。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施行了三十多年, 随着大量劳动者涌入城市, 包括北上广在内的众多城市现今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特大城市”。城市流动人口的上升使得城市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众多商业中心的出现便是最好的例证。同时, 建筑业、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得以蓬勃发展。凭借多年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矿产, 中国已经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但有限的城市资源和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之间构成了一定矛盾, 人口的大量聚集造成就业压力增大, 以至于大量迁移人口并未得到迁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由于较低的受教育水平, 使得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处于城市较低水平, 城市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由此加重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而, 我们应该看到, 人口的大量迁移, 在对中国逐步实现城市化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工业产值和人均收入水平也逐步步入中等国家行列。但随着持续的人口迁移效应, 城市可容纳性使得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逐步递减。而城市弊病则有愈演愈烈之势, 包括北京在内的众多城市的高房价使得城市的辐射能力逐步降低, 对于城市今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考验。因而在利弊共存的经济增长模式下, 我们应该开始考虑合理引导国内的人口迁移。

参考文献

[1]蔡昉.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刘瑜.民主的细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1.

[3]茅于轼.中国人焦虑的从哪里来[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3.

[4]蔡昉.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J].经济学动态, 2011, (6) .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分析 篇3

关键词:自评健康;老年人口;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6-0003-07

一、研究背景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一次直接以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了调查,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了解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数量和比例提供了重要依据,因而在中国人口普查史上和老年人健康状况研究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从2000年中国人口进入老年型之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日益关注。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和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关注的焦点从以往人口寿命的长度转向老年阶段的生命质量,政府和社会也以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作为长期的应对战略。因此,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和照护需求已经成为政府政策的关注点和政策制定的基础。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于老年人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它会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 没有健康的身体,老年人就很难再参加生产劳动以得到劳动收入,在农村地区经济上会严重依赖子女或亲属的供给;其次是在居住方式上,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护,他们往往需要与子女住在一起,由配偶或子女提供生活照料;最后是在医疗方面,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往往伴随着各种疾病,因而不健康老年人的增多往往也伴随着医疗费用和家庭照护费用支出的增大。中国面临的各种老年人问题突出反映在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身上和家庭中。

对2010年人口普查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分析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全面地评价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在谈到老年人时,通常人们会认为老年人是体弱多病的,很少老年人是健康的,因而会认为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增加医疗费用的开支和社会与家庭的负担,从而对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有许多负面的看法。那么,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真是这么差吗?第二,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设计提供基础。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是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的前提。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来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已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2010年人口普查关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分析结果,特别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结果对于规划发展各个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有着现实意义,也为正在积极探索中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第三,客观反映中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实际效果。中国在进入长寿时代之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已经接近80 岁,寿命延长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否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延长的寿命是在健康的状态下度过的,还是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在病床上度过的?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在充分了解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政府可以更加明确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点领域,采取社会、经济、保健、社区服务等各项有效措施尽早干预,从而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2010年人口普查针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调查是在以往我国关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调查基础上的新发展。在此之前,国家统计局在1994年和2004 年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中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的问题是老年人生活能否自理, 如能否自己穿衣、洗澡、进餐、入厕等, 实际上是在调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上述数据对了解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但是这些调查关注的是生活自理能力,而不是健康状况,因而并不能说清楚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是否健康,以及老年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的。因此,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宝贵之处是它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而不仅仅是生活自理能力。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共有17658702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对健康状况进行了自评,其中,男性8607680人,女性9051022人[1]。健康状况分为四类: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生活不能自理。本文将在分析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总体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和地区差异、婚姻状况差异开展研究。

二、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

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口中有4382%自评身体健康,3933%的老年人自评基本健康,两类合计占老年人总体的8315% (见表1)。这一结果说明老年并不等于不健康,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上都不需要依赖别人,年老并不一定意味着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医疗负担和照料负担。

2.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总体很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占3%

2010年,我国老年人中不健康者占1685%,其中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者占1390%,生活不能自理者占295%(见表1)。虽然我国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例很低, 但如果以此推算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总量, 则需要长期照料的老年人总数已经超过524万人。从不健康老年人占1685%来推算,全国共有3000万老年人处于不健康状态,政府和社会需要对老年健康和照料问题予以足够重视。

3.男性老年人健康状况好于女性,不健康老年人中女性老年人占57%

nlc20230901215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性老年人口中自评为健康的占4822%,女性中有3964%自评为健康。虽然回答基本健康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但从总体上看,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占男性的8512%,女性比例则为8128%,男性健康状况仍然好于女性。男性自评健康状况好于女性可能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女性寿命比男性长,高龄人口多于男性;第二个原因可能是男性倾向于更乐观地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从表2看,在控制了年龄变量后,同一年龄组中男性自评为健康的比例在各个年龄组都高于女性,因此,更可能的原因应当是上述第二个因素。

在自评为基本健康的老年人中,部分年龄男性老年人自评好于女性,但多数情况下女性的比例都高于男性。在表2中,在80岁以前和100岁以上组,女性自评为基本健康的比例高于男性,但从80岁到100岁以前,男性自评为健康的比例则高于女性。此外,在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中,100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男性高于女性,其他各个年龄组都是女性高于男性。在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中,低年龄老年人男性与女性比例基本相同,7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女性比例越来越高于男性。

总体上看,在不健康的老年人中,女性占5694%。在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中,女性占5836%,这一比例与2004年国家统计局人口变动调查中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性别构成是完全相同的[2]。

4.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变差,生活不能自理比例在80岁以后明显提高

从图1的分年龄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变化看,随着年龄的上升,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开始变差,自评为健康的老年人比例在60~85岁之间下降明显,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比例在70岁之后提高,80岁以后迅速上升。反映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是最需要关注的。

城市50%的老年人自评为健康,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比例达到46%,而农村老年人只有404%认为自己健康。城乡老年人的基本健康比例非常接近,都略高于39%,因此,另一个城乡差别主要反映在不健康老年人的比例差异上。城市不健康老年人比例只占106%,而农村则高达203%,高出城市近一倍。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在城市只占24%,而农村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者占33%。从中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和社会养老服务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特别是中国老年人中有57%是农村老年人。

6.各省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很大,东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 反映在老年人健康状况上就表现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好, 而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健康老年人的比例相对较低(见表4)。

从自评为健康的老年人比例看,山东、浙江、广东、江苏都超过了50%,而低于40%的基本上都是中西部省份,包括陕西、吉林、四川、青海、安徽、新疆、湖北、湖南、甘肃、西藏,其中比例最低的西藏只有245%的老年人自评为健康。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老年人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联系,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受到老年人以往60年甚至更长时期生活经历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会通过教育、环境、医疗保健等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因此, 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及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应当得到综合的考虑,这些社会经济差异对于不同地区老年人的长期照料和养老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将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都看作是健康老年人,各省区的差异也会表现明显。图3中各个省份按照健康老年人比例可以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是健康老年人比例在85%以上的省份,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天津、江西、山东;第二类是健康老年人比例在80%~85%之间的省份;第三类是健康老年人比例在80%以下的省份,包括安徽、湖南、甘肃和西藏。

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最需要关注的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比例看,比例高于35%的省份包括河北、甘肃、内蒙古、天津、青海、上海、山西、云南、北京、西藏,其中既有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也有中西部省区。西藏和北京最为突出,西藏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达到54%,是全国最高的,北京紧随其后,比例达到44%,其他省份都低于4%。从中可以看出,各个省份在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中面临的压力是不同的。广东和福建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都低于2%,与健康老年人比例相结合,这两个省份是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最好的。

图32010年中国分省份健康老年人比例图42010年中国分省份老年人不能自理比例北京和上海相比(见图4),北京的健康老年人比例(827%)低于上海(873%),而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比例(44%)又高于上海(37%),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已经分别采取的“9064”(指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还有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其余依此类推)和“9073”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标是符合两地实际情况的。

7. 健康老年人有70%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不健康的老年人将近70%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有两方面的相互联系。一方面,仍然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以低年龄老年人为主,绝大多数健康状况较好,许多人还在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另一方面,健康状况不好的老年人通常是高龄老年人,不仅难以参加劳动,往往在日常生活费用之外还需要较多的医疗和护理费用,在很大程度上更依靠其他的生活来源。

由于以最低生活保障金和财产性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比例较低,从表5难以反映总体情况,因此,我们用表6的数据对分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做进一步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健康的老年人依靠劳动收入的比例最高,419%的健康老年人仍然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另外有280%的健康的老年人以养老金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两者相加比例达到70%,说明健康老年人中有70%经济独立,不依靠家庭成员或者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帮助。但在不健康但生活能够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中,最主要的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分别占681%和703%,在全部不健康老年人中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为685%。此外,不健康但生活能够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还各有近10%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

nlc202309012151

8.有配偶老年人中半数自评为健康,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中半数是丧偶老人

婚姻和健康状况存在联系,婚姻状况会对老年人的照护方式产生影响,例如有配偶的老年人不健康时往往可以得到配偶的照顾,但如果老年人丧偶,当他们生活不能自理时就需要子女或其他社会养老服务的帮助。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在有配偶的老年人中,一半的老年人自评为健康,自评为基本健康者占38%,两者合计健康的比例达到88%。而在未婚和丧偶的老年人中各有28%自评为不健康,其中丧偶老年人由于高龄女性较多,生活不能自理者比例最高,达到55%(见表7)

三、主要结论

本文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老年人口总体健康状况较好,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健康状态。说明老年并不等于不健康,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不需要依赖别人。

第二,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总体很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占3%。以此推算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总量超过524万人,全国共有3000万老年人处于不健康状态,政府和社会需要对老年健康和照料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三,男性老年人健康状况好于女性,不健康中女性占57%。从总体上看,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占男性的8512%,女性比例则为8128%。在不健康的老年人中,女性占5694%。

第四,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变差,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比例在80岁以后明显提高。健康老年人比例在66岁时下降到50%,不健康老年人比例在84岁时超过40%,90岁时超过50%;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比例在91岁时超过21%,95岁时达到25%。

第五,城镇老年人健康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最弱。城市50%的老年人自评为健康,而农村老年人只有404%认为自己健康。城市不健康老年人比例只占106%,而农村则高达203%,高出城市近一倍。

第六,各省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很大,东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较好,而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健康老年人的比例相对较低。广东和福建是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最好的两个省份。

第七,健康老年人有70%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不健康的老年人将近70%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自评为健康的比例高达967%。而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自评为不健康的比例为284%,其中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比例占51%。

第八,有配偶老年人中半数自评为健康,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中半数是丧偶老人。在有配偶的老年人中,健康老年人的比例达到88%。在未婚和丧偶的老年人中各有28%是不健康的,丧偶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比例最高,达到55%。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J].人口研究,2006,(1).

中国人口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中国地理》是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用于地理教育专业的本专科教材。本节课内容是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人口问题,即: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口强国。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系统的学习了中国各自然结构为本节课分析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奠定了基础。中国人口特点以及呈现的问题又为后续章节来介绍中国经济和环境现状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本册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09地理班的学生经过大一自然地理和大二人文地理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已经具有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也都有了清晰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让学生来了解中国人口的各项指标。

2、在各类指标中,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要求学生重点把握中国人口数量、人口自然结构以及人口分布状况。

(二)能力目标:

1、面对中国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够提出 合理的建议。

2、通过人口分布线-----胡焕庸线的学习,会分析限制性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继而影响人口分布。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有在困境中树立乐观的心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切事情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努力找寻解决的措施,发现自身存在的优势,继而将这种优势发展为一种能力。国家如此,个人也如此。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中国人口结构

(二)教学难点:中国人口分布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各类资料的收集,教材分析,多媒体课件制作

(二)学生准备:关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年的7月11日是世界第22个世界人口日,今年世界人口日主题“面对70亿人的世界”。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报告2011年 10月31号地球第70亿位公民顺利诞生。2011年对于中国人口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4月28号,世人瞩目的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各项数据终于公之于众了。

(二)引导探究:

通过前面几幅图片,大家最直接的感受?------人多

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大陆总人口数13.39亿,加上港澳台,那么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拥有13.7亿人!所以我们得出中国人口特点------

1、人口数量大(1)人口数量多

通过陆地面积辽阔的几个大国人口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总人口相当于中国人口的35%。中国自唐朝以来人口一直世界第一。19世界初,中国人口4亿,全球人口10亿,中国占40%;20世纪初,由于中国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停留在4亿,而世界人口增长到了16亿,中国占25%;2005年中国人口13亿时,全球人口65亿,中国占20%;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目前占全球的比重是19%。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自然增长率0.57%,也就是每年增长760万人,从每年净增人口上来说,我们几年就可以增加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

(2)数量多带来的问题

人口众多给我国带来了众多的问题:春运拥挤、就业压力、电力短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攀升„„

人口众多使得我国人均占有的各类资源比全球平均值少很多: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

转承:人口数量问题是衡量人口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最容易受人关注的指标。实际上在人口问题上还有一个指标并不亚于人口数量指标,这就是-----人口结构

2、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含很多方面,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关注九个方面。把这九个方面进行划分,分为两类:人口自然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人口自然结构包括:年龄、性别;人口社会结构包括: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以及家庭人数。在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的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年龄和性别两项指标是衡量人口结构是否健康和谐的重要方面。理想的结构如图示。(1)年龄结构

中国建国后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大家可以看出来,三个年龄组大概走势少年组从82年来持续呈下降的比例,中年组从82年以来是持续上升的,老年组从64年之后是持续上升的。表面上看来每组有升有降,好似正常。但是不同组別的持续升或者降会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首先我们看中年组中年组我们指的是15—59岁年龄组的人群,是我们整个 社会劳动群体,也是整个社会的创造群体。这个群体从82年以来人口比例一种呈现上升的态势,这种现象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即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制造。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人口红利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告诉发展过程中的贡献率超过30%。

然而,“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当这几亿劳动力逐渐退出劳动市场,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来赡养的时候,中国人口负债就开始凸显了-------人口老龄化。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大家通过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在2000年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占到10.33%。中国人口学界和中国经济学界认为1999年中国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大家看到我国大于60岁的老年人占13.26%,大于65岁的老年人占8.87%。

在任何一个社会,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都是我们关注的热点。因 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人类发展的至高目标。老年人的今天就是青年人的明天。

在今天的中国大于60的老年人我们有1.78亿人,大于65岁接近1.19亿。这些人的生活好不好?是不是所有人都老有所养?

在我国城镇基本实现养老保障。虽然企事业单位有差异,但是老有所养基本达到。关键我国60%(一亿左右)的老年人是生活在农村的。现在在农村虽然也开始试点,进行养老金的发放,但是发放的金额和养活一个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也就是现在我们正艰难的养活了我们社会上40%的老年人。其余60%需要家庭养老。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一旦子女不孝,老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我们现在是1.78亿60岁以上的老人,也就是说七八个中国人养一个老人。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好了,到2020年的时候,2.48亿,占总人口17%,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大约是四五个人要养一个老人。2050年,4.37亿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不到三个中国人就要养一个老人,请问养得起吗?

转承和老龄化同样困扰我们的还有人口的性别结构。(2)性别结构

正常情况下,因为男性和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男性的社会压力要大于女性,再加上男性不良的生活习惯,所以往往男性的平均寿命要低于女性的平均寿命。所以整个社会也会呈现男女数量的不同。在发达国家,男女平均比例94:100。越高龄,环

境越好的社会,性别比就越低。图表展示的是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比,大都在105—107左右,比国际社会认可的97---100偏高。在中国大于60岁年龄组的年龄结构和国际基本接轨,关键在于中少年组。我们从1982年开始持续三十年出生性别比高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102---106:100,特别是从1990年之后持续走高。男女性别比失衡带来了一些列社会问题:

<1>妇女权益受到损害 <2>基本国策难以落实 <3>国际形象蒙受影响 <4>社会和谐受到冲击 <5>婚姻家庭遭受威胁

关注和推进妇女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决不仅仅是妇女的事情,而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认识应当上升到这一高度:争取男女平等的重要性,不亚于废除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的消亡!

——联合国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

3、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

1935年,我国著名的学者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里,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文中通过对比发现:从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53%的土地上,只有不到全国10%的人口。该线以东以南人口密集,以西人口稀疏。通过历次人口普查1953---2000年,我们发现中国人口 的分布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2010年人口数据出来之后,我们发现比2000年的时候胡线以东人口比例更高了。

自主探究:胡焕庸线的地理透视

<1>气候因素

胡线以西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胡线以东气候类型:季风气候

它与我国400毫米等量降水线基本重合,此线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的年、日较差都大,降水稀少而且大都处于高寒阴冷、干旱缺水、风沙危害、土层瘠薄,并不是非常的适合人类在该地域生活,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因此在该地域的人口数量不如东部地区多。<2>地形因素

胡线以西地形:高原、山地、沙漠戈壁

胡线以东地形:平原、丘陵、低矮山地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多以高山高原、沙漠戈壁等地形为主,少有适宜人类以及农作物生存的土地,因此该地区畜牧业发达,却不适宜大量人口的聚居和活动。<3>经济原因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有临海的国家,其经济发达地区基本都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在经济交流上比深居内陆的西部地区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东部发达的经济也吸引了许多西部的人才.<4>历史原因由于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主先决大多数时间是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活动,因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有着更深厚的人文底蕴,经济也更为发达。

转承:谈了接近一节课的人口,大家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巨大的压力

为此我记起了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世纪之赌。

甲方保罗.埃里希,写了一本书《人口爆炸》。他认为:由于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小号,环境污染等原因,人类前途不妙。希望全球人口降低到5亿,美国人口缩减至1.35亿。间接诱导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乙方朱利安.西蒙,写了一本书《终级的资源》。他认为: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名人口的增长导致人们更加富裕,人类前途光明。该理论对美国政策影响深远,美国既鼓励生育也吸纳移民。

1980年,他们决定赌不可再生性资源是否会消耗完。他们选了五种金属:铬、铜、镍、锡、钨,以1980年的价格为基准,看看10年后价格涨跌。到1990年世界人口从1980年的45亿增加到53亿,但是这五种金属无一例外的都跌了价,埃里希输了!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有代替品。例如,当制造器皿和电线的铜的价格上升时,就被大量塑料制品和光导纤维代替,对铜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的智力资源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人脑是人类发展的终极资源!

4、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口强国 <1> 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 <2>把教育大国发展成教育强国 <3>把人口大国发展成人口强国

(三)课堂小结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1年10月31日世界70亿人口日给各国发电:70亿人是挑战,是机遇,更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号角!

那我们面对13.7亿中国人的现状也有这样的心态:13.7亿人是挑战,是机遇,更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号角!

(四)拓展延伸

针对中国人口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写一篇人口小论文,将你对解决中国人口目前存在突出问题提出建议。

九、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中国人口及其问题

一、人口数量

1、人口数量: 大陆13.39亿

全国境内13.7亿

2、人口多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人口结构

1、年龄结构(1)年龄结构现状

(2)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2、性别结构

(1)性别比现状(2)性别比失衡产生的社会问题

三、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规律-----胡焕庸线

2、胡焕线的地理透视

中国人口底线是多少 篇5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他绘制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被一条线分为两半。这条线从黑龙江的瑷珲,也就是今天的黑河,直到云南腾冲。线的西北一侧是中国64%的土地,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大约只有占全国人口4%的游牧民族生活在这里,原因很简单,生存环境太恶劣;线的东南方,土地面积占中国的36%,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养育着96%的中国人。就是说,同中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

当我们豪气万丈的喊出“地大物博”时,却被“人口众多”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只有当你近距离观察这个国家的每个细节,才能明白,要支撑13亿人的衣食住行,这是一个庞大而又艰难的系统工程。13亿这个数字,并不是静止的。在短短4秒钟里,中国就有一个孩子出生。在有限的狭小空间里,中国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和中国人相比,印度人是幸运的,中国真正适合人生活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一个印度,而论人口,中国比世界第二的印度,还要多出两亿人。

与中国人相比,欧洲人也是幸运的,尽管整个欧洲的面积比中国略大一些,但是,其人口总数只有中国的一半。

和中国人相比,美国人更是幸运的,他们拥有与中国几乎同样大小的疆土,人口却比中国少10亿人,而且,他们生活的那片土地,是大块大块的平原。

中国人是全世界居住海拔最高的人,有超过20%的人住在海拔500米以上。全世界住在海拔400米以上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中国人生存环境是恶劣的,不适宜过多人口生存。

看能源负载,中国人最好不超过12.6亿;按土地资源,中国人最好不超过10亿;按淡水资源,中国人只有4.5亿最好。中国拥有数不清的河流湖泊,但是当“生命之源”平分给13亿人的时候,中国只能和以色列、沙特、阿联酋这样的沙漠之国,并列站在联合国的缺水名单当中;虽然中国地下蕴藏着世界1/10的煤炭,被13亿人一分,中国只能去仰望原本在总量上并驾齐驱的澳大利亚,去羡慕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富裕;虽然我们脚下涌动着比OPEC成员国卡塔尔和阿尔及利亚还要多的石油,人均以后,我们就会被四十多个国家甩在身后。中国人的日常开销究竟有多大?也许在北方的煤炭枢纽,你会得到另一种答案。

大秦铁路线上,一座三百多米长、十五六米高的煤山,通常只需几个小时,就会被完全搬空。中国每三盏灯里,就有一盏必须靠这里运出的煤来点亮。这条能源大动脉,现在承载的运量,已是设计运送能力的4倍。绷紧的不仅是铁轨,还有铁路线上每个职工的神经。13亿人要吃饭,平均每天就要吃掉160万头猪,就要消费掉大约13亿公斤的粮食。13亿人要生活,每天就有10万吨垃圾需要填埋,就有3个西湖的水要被马桶抽掉;13亿人要发展,每天就要动用相当于建一个长江大桥的财政资金;13亿,如果拆解成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可能将是一项永远都做不完的工作。

春运,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独有的生活景观。每年春天,要将超过20亿人次的出行妥善安排,相当于帮每个中国人都挪一次窝。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有过中国政府这样的体验。吃喝拉撒,摊到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是最基本的自理能力的简单小事,一旦乘上13亿这个天文数字,就马上变得纷繁复杂。我们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思考:13亿人的生活,到底该怎么过?我们有13亿人口,那么,中国到底能够承载多少人口?中国的人口底线在哪里?

有人说,16亿人、17亿人是底线,也有人说,7亿人、10亿人。争论从没有停止过。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中国人口承载极限在16亿人左右。最理想的人口数量是7亿人到10亿人,现在,中国的人口比理想状态多出3亿多。决定中国人口底线的要素,不仅有自然要素,还有社会要素和政治要素。房子够不够住、工作够不够做、养老够不够充足……一系列问题都在制约中国的人口底线。

中国人口分析 篇6

(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对于人口数量的控制最为关注, 然而, 这种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使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中国正逐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看法是,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 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

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增加迅速, 使得中国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普查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 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上升1.91个百分点。2025—2040年, 中国人口达到老龄化的高峰, 预计2040年老年人口将由2025年的28 400万增长到38 000万, 几乎比2000年时翻了两番, 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由19.34%上升到25.3%, 65岁以上占18.3%, 年龄中位数达39.4岁[2]。

(二)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变得十分明显, 因为劳动力的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使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们的消费倾向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会引起社会消费与储蓄比例的改变。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 (F·Modigliani) 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所说: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增加, 储蓄倾向降低[3]。同时, 不同人口群体的消费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西方学者对法国的研究发现, 维持18岁以下人口、18~65岁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生活费用之比为0.5∶1∶0.7;中国南京大学的调查表明, 中国老少消费比为1∶0.4;世界银行1984年对中国经济考察后认为中国的老少消费比是1∶0.55;中国人口情报中心1991年对北京郊区的调查显示, 60岁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消费比是1∶0.53[4]。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 离退休职工数量也迅速增加, 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1990—1999年, 中国离退休职工数由3 201万增长到3 727万人, 年均增长了5.5%;与此同时, 养老金支出由396亿元增加到2 421亿元, 年均增长22% (未考虑物价因素) 。然而, 养老金支出只是人口老龄化成本的一个方面, 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另一项不容忽视的支出。据上海市的统计数据, 从1986—1997年, 在职职工的医疗费总额上升了10倍, 而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总额上升了17倍多[5]。

二、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为地区 (或国家) 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美国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所谓产业集群 (cluster) , 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 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 从而形成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并增强竞争优势的集聚体。

第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是经济学家马歇尔, 他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角度出发, 指出产业的持续增长, 尤其是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 就会促使熟练的劳动力市场、先进的附属产业或者具有专业化的服务性行业等的出现, 并且会促进铁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改进。

集聚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工业经济学家韦伯提出, 他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将区位因素分为集聚因素和区域因素, 探讨产业集聚的因素, 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同时还指出, 产业集聚会形成大规模生产的地方性集聚效应。

从交易费用理论出发, 罗纳德·科斯得出交易费用会对市场的交易与发展产生影响。中国经济学家杨小凯则从劳动交易与中间产品交易的角度区分了企业和市场, 认为企业是以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 而不是市场组织被企业组织所替代。

1990年, 美国的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在考察了大量发达国家竞争力状况的基础上, 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 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的产业, 然而, 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 这是因为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产业竞争环境, 而且可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波特建立了“钻石模型”, 把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

1991年保罗·克鲁格曼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 该文用一个简明有效的中心—外围模型来说明区域或地理在要素配置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一个国家或区域为了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 这就会使制造业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以减少运输成本, 然而大的市场需求又是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劳动力、需求和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支持。然而, 人口老龄化会使得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所需的这些条件受到影响, 从而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出现。人口老龄化通过对社会资金、劳动力的供给、市场的结构以及需求结构等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到产业集群。

首先, 人口老龄化现象会使得劳动力的生产率和参与率都会降低。中国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下降趋势。从1990—1995年, 中国16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同期老年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程度更为显著, 60岁以上人口中, 在业比重下降了2.17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 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幅度是16岁以上人口的2倍[5]。

其次, 人口老龄化会使得养老成本与医疗费用增加。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出现, 会使得老龄化人口增加, 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需求会占用大量的资金, 就会使得用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资金量减少, 使得大多数的民营金融机构的资金量减少。对于中国来说, 产业集群大多是出现在非国有企业, 而这些企业的融资来源又多是民营金融机构, 这样就会使得中国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再次, 人口老龄化还会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增加, 储蓄倾向降低。然而, 储蓄率对投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没有充足的储蓄, 投资的产生也会受到影响。高储蓄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例如日本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 民间储蓄率的持续上升为日本经济增长提供了所必须的资金供应,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 日本储蓄率持续降低, 从而阻碍经济的增长。

最后, 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创新的形成, 进而对产业集群产生影响。对于老年人来说, 消费主要倾向于已成熟的成品, 而对于新产品、新技术更多的是采取等待或者不赞同的态度, 这是由于老年人的消费意识比较固定和理智所决定的。因此, 对于新产品、新技术而言, 市场的需求将会受到影响, 从而增加了新产品的销售难度, 使得新型产业发展也会变得缓慢。因此, 由于创新产品的消费需求不足将导致推动技术发展的动力减弱。另外, 由于销售难度增加, 导致研发成本的难收回, 进而降低了创新的意愿, 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延迟的作用。

四、政策与建议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 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会对产业集群产生影响, 阻碍其形成与发展, 进而对经济及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一, 加强老年人的再教育和加快产业转型。由于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使得老年人的受教育年限有很大的差异, 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受教育年限为5.26年, 农村的仅为2.3年[6]。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 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有利于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 从而有利于产业创新的产生及发展, 提升老年人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 中国的养老制度有待改进, 尽快完善中国的养老制度, 使人们现在的消费方式得到改变。完善养老制度有利于改善现在的消费观念, 从而改变储蓄———消费模型。有利于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 应适时调整中国的人口政策。自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 少儿人口比重迅速降低, 发达地区的出生率从38‰ (1750) 降到16‰ (1980) 用了约230年的时间, 中国仅用了50年就从37‰ (1950) 降到16.3‰ (2000) [7]。适时的调整人口政策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劳动力。

最后,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应对有潜力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 应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促进其形成;对已形成的产业集群, 除了给予一定的支持外, 还应对其进行监督, 以有利于其正常发展。

摘要: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实力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然而, 人口老龄化现象成为影响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大阻碍, 使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削弱了产业集群应有的实力。通过人口老龄化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出发, 研究人口老龄化现象如何对产业集群产生影响, 从而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产业集群,储蓄,劳动力,生产率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09749.htm.

[2]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J].南开学报, 2000, (1) .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451-452.

[4]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5:95.

[5]张本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 2002, (3) :28-29.

[6]邬沧萍, 王琳, 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 2004, (1) .

中国人口结构持续恶化 篇7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总人口超过13.6亿,其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2.1亿,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这两项指标都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人口老龄化的“红线”。

按照易富贤的预测,中国的劳动力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在2021年将降至4.2,这相当于日本在1992年的情况,如果不能很好应对,有可能会产生类似日本的长期经济衰退。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研究教授、携程旅行网董事局主席兼CEO梁建章看来,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口结构和素质,但现在中国人口结构“已经恶化”。根据他的研究,中国在1980年代出生的人口比1990年代出生的人口多了30%~40%,而相比前几代人,90后人口数量“可以说是断崖式减少”。

梁建章表示,虽然全面放开“二孩”后,很多人会“补生”,可能会迎来几年的红利期,但当本身数量就少很多的90后成为社会生育的主流人群后,婴儿出生率和出生数量将会更低。

中国人口问题英语作文 篇8

At nine in the morning, I went to the countryside with my classmates. On the way we saw many rice fields and woods on both sides of the road. Farmers have built factories, shops and schools in many villages. Between ten and twelve we visited ten families. Many farmers who grew vegetables and raised silkworms became rich. Some families have bought color TV. Their life is much better than before.

It’s said that some American friends would come to visit their village, too. I hope the farmers’ life will be better and better.

上一篇:校园大扫除作文500字下一篇:乡镇助理资格考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