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教案(共10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教案 篇1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生丁] 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二、进行新课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生答]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2)超声波清洗污垢.(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师]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利用活动课进行交流.[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
[师]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生]老师,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做做看.实验结论: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想想议议] [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师]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生]大胆地猜想.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师]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
[生甲]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生乙]拨动小提琴的琴弦,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论证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表扬.下面让我们利用准备的仪器进行探究活动,证实同学们上面的猜想.[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师]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生]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生甲]“1”的响度大.[生乙]“5”的响度小.[生丙]“1”的音调低.[生丁]“5”的音调高.[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黄牛的叫声响度大.[师]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想想做做] [师]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生甲]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生乙]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师]两位同学猜得都对.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呢? [生]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师]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演示]观察波形.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都发C调的“1”),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实验结果: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想想做做]
[师]在上节的活动课上,我已经让同学们用录音机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把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的原声作了比较.在这里,我们要让别的同学听你讲话,再听你的录音,然后加以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实际操作]
实验结果:听别人直接讲话和听别人的录音没有多大差别.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四、布置作业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3.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4.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五、板书设计
音调:决定于了发声体的效率声音的特性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教案 篇2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 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 (如旅游) 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 (例如, 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把答案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 打乱前后顺序, 提出问题:
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 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
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
5.18 页图 1.25 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 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
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 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请完成 18 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满分20 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 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第8题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和复习;第9题则是让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完成复习考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时有接触, 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这部分内容学会。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 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把问题放手给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快乐的“牧者”。
参考文献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教案 篇3
②刚出现极昼的点最小的太阳高度=0 2.直射点的纬度+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90°
3.正午太阳高度=90°- ︱所求点的纬度+/-直射点的纬度 ︱
(所求点与直射点在赤道的同侧取“+”号,在赤道的异侧取 “-”号)4.寒带,温带: 某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黄赤交角
热带: 某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该地的纬度
例1:右图是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某地在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1)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
A.23°N B 23°26′N C 23°S D 23°26′S′
(2)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为:
A.90°N B 67°N C.66°34′S D 67°S
(3)该地的地理纬度可能为: A.20°N B 70°N
C 20°S D 66°34′S
(解题思路)根据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得知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地为北半球;由公式1算出直射纬度=1/2×(43°+3°)=23°;由公式2算出:刚出现极昼点的纬度=90°-23°=67°;由公式3算出:43°=90°-(所求点的纬度-23°),得所求点的纬度为70°,因此答案为(1)A(2)B(3)B。
例2:图中MC MD分别为旗杆一年正午投
影最长和最短时的影长,求该地的纬度: A.15°37′20″N B.46°52′N C.50°56′40″N D.50°56′40″S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该地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因此该地不会位于热带。据公式4得:4a-a=2×黄赤交角=2×23°26′=46°52′,推知a=15°37′20″,代入公式3得当地的纬度为
50°56′40″,因为太阳光线从南边射来知该地为北半球,故答案为C。
例3:右图是某地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那么该地的纬度为。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因此该地位于热带。据公式4得88°-45°=2×该地的纬度,故答案为21.5°,另外该题也可用公式3计算。
练习1:右图为甲 乙 丙三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圆0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1=∠2=22°,回答:(1)甲地的地理纬度
A.22°N B.23°26′N
C.66°34′N D.90°N(2)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A.22° B.44°
C 11° D.68°(3)∠3=33°,那么∠4为
A.22° B 44°
C 11° D 33°
练习2:公元前1100年,我国天文学家在某地发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9°07′,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1°19′,当时的黄赤交角是,当地 的地理纬度是。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教案 篇4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使学生对盖斯定律的学习从直觉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掌握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3、提高对热化学方程式内涵的认识,理解热量与物质的量的紧密联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和台阶,引起学生主动探究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2、培养学生从个别问题形成一般方法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教学重点】
盖斯定律,应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 温 故
1.在25 oC、101kPa时,有两个由H2和O2化合成1molH2O的反应,一个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的热量,一个生成气态水,放出241.8kJ的热量。请分别写出这两个变化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1/2O2(g)=H2O(l)H1=-285.8 kJ/mol
②H2(g)+1/2O2(g)=H2O(g)H2=-241.8 kJ/mol
③H2O(g)=H2O(l)△H3=-44.0 KJ/mol
观察发现:①=②+③
H1=H2+H3
反应H2(g)+1/2O2(g)=H2O(l)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两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知 新 2.已知: ①C(s)+O2(g)=CO2(g)ΔH1=-393.5kJ/mol
②CO(g)+1/2O2(g)=CO2(g)ΔH2=-283.0kJ/mol
③C(s)+1/2O2(g)=CO(g)ΔH3=?
①= ②+③
H1=H2 + H3
H3=H1-H2=-110.5kJ/mol
盖斯定律
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如何理解盖斯定律?
ΔHBA
ΔH1
ΔH2 C
ΔH、ΔH1、ΔH2之间有何关系? ΔH=ΔH1+ΔH2
H1< 0
S(始态)L(终态)
H2> 0
H1+H2≡0 应用
例1:写出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时)。
说明:(1)可以在书中查找需要的数据;
(2)并告诉大家你设计的理由。
查P7燃烧热表知: ①C(石墨,s)+O2(g)=CO2(g)H1=-393.5kJ/mol ②C(金刚石,s)+O2(g)=CO2(g)H2=-395.0kJ/mol
③C(石墨,s)= C(金刚石,s)H3=?
因为 ②+③=①,故H3= H1-H2 C(石墨,s)= C(金刚石,s)H3=+1.5kJ/mol
观察该热化学方程式,回答:金刚石能自动变成石墨吗?需要什么条件?
你知道神七的火箭燃料是什么吗?
例2:某次发射火箭,用N2H4(肼)在NO2中燃烧,生成N2、液态H2O。已知: ①N2(g)+2O2(g)=2NO2(g)H1= +67.2kJ/mol
②N2H4(g)+O2(g)=N2(g)+2H2O(l) H2=-534kJ/mol
假如都在相同状态下,请写出发射火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③2N2H4(g)+2NO2(g)=3N2(g)+4H2O(l)
H=?
2N2H4(g)+ 2NO2(g)=3N2(g)+4H2O(l)
H=-1135.2kJ/mol
小 结
若某一化学反应可分为多步进行,则其总反应热为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即H= H1+ H2+ H3+……若某化学反应从始态(S)到终态(L)其反应热为H,而从终态(L)到始态(S)的反应热为
利用盖斯定律可以从已经精确测定的反应热效应来计算难于测量或不能测量的反应的热效应。
在100 g 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且 C(s)+1/2O2(g)=CO(g);H=-110.35 kJ/mol
CO(g)+1/2O2(g)=CO2(g);H=-282.57 kJ/mol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C)A.392.92 kJ
B.2489.44 kJ
C.784.92 kJ
D.3274.3 kJ
测量反应CaCO3(s)=CaO(g)+CO2(g)的焓变
①Ca(s)+C(s,石墨)+ 3/2 O2(g)=CaCO3(s)H1= -1206.8 kJ/mol②Ca(s)+1/2 O2(g)=CaO(s)H2=-635.1 kJ/mol③C(s,石墨)+O2(g)=CO2(g)H3=-393.5 kJ/mol
178.2 kJ/mol
有些反应进行得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试测量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ΔH=?
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1)CH3COOH(l)+2O2=2CO2(g)+2H2O(l);
ΔH1=-870.3kJ/mol(2)C(s)+O2(g)=CO2(g);
ΔH2=-393.5 kJ/mol(3)H2(g)+O2(g)=H2O(l);
汽车机械识图 第一章第三节 篇5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标注尺寸的基本规则、尺寸要素及标注方法。
2、通过学习与练习,能掌握圆(圆弧)、球、角度及小尺寸、对称图形等常见的尺寸注法。
3、熟知尺寸标注的注意事项并避免出现相应错误。
4、通过参照,能对简单图形(8~15个尺寸)进行正确标注。
二、学习方法和素质培养 明确尺寸的作用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生产有强烈的责任感,激发学习动机; 在正确、清晰的前提下,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美观地标注图样中机件图形的尺寸。
[教学重点] 尺寸作用及重要性;标注尺寸的基本规则、常见尺寸的标注方法。[教学难点] 线性尺寸数字方向的确定和书写要求。[分析学生] 该部分国家标准内容繁多,学生经过预习有一定感性认识,知识内容理解不会有困难。但要求是能正确地标注尺寸,必须经过学习与反复练习,包括习题练习和后继内容学习中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好。
尺寸标注看起来不复杂,实际应用时,特别在学习刚开始时,往往易出错,通过参照借鉴图样标注来学习、练习,则有助于学生较快掌握标注方法,减少或避免出错。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对比法、归纳法。[教学资源]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或直尺等。[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步骤: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易出错处正误对比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5~10分钟)
1、简述字体书写、图线画法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
3、提问:教材P.26思考题2、3题。
4、预习反馈,集中问题。
二、导入新课
简述尺寸的作用和重要性,展示并让学生确认本节课教学目标和要求。图样承载着技术信息,传递着加工的指令。图样上的尺寸作为生产指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确、清晰、完整、合理的标注尺寸,是本课程学习的重要任务和必备技能。
三、新课教学(70~80分钟)
1、尺寸注法基本规则
2、尺寸数字、尺寸线和尺寸界线(尺寸三要素)教师讲授要结合学生预习情况,借助网络课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落后学生。
教师讲授尺寸标注基本规则,演示尺寸数字、尺寸线和尺寸界线。应侧重尺寸数字的方向是书写要求(不能被任何图线所通过),对尺寸线绘制中的易出错处进行正误对比讲授与演示,讲清尺寸线不能用其它图线替代。
2、常见的尺寸注法
系本次课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介绍各种常见的尺寸注法,交叉演示网络课程中应用最广、或较难的常见的尺寸注法,如圆、圆弧、角度、小尺寸等的尺寸注法。
3、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习题集P.4,1-3 尺寸标注练习,教师就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四、小结(5~10分钟)
1、尺寸的作用 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则。
2、线性尺寸数字的标注要求和常见尺寸的标注方法。
3、归纳学习方法,讲评课堂作业,让学生在讲评中发不不足,以利改进。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教案 篇6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分类,知道这两种摩擦力的分类 2.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5.了解动摩擦因数μ的决定因素,会用实验测量计算μ(二)过程与方法
6.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7.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8.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0.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2.滑动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及方向的判断。★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学习弹力时曾提到,弹力是接触力,接触力从性质上分为弹力和摩擦力,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了解摩擦力。
一、讨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特点 师:对于摩擦力,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了,而且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大家都试着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知识。(不需要学生回答出来,学生自己明白就好)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你们的课桌和书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给书本一个初速度,仔细观察书本滑出后在桌面的滑行情况是怎样的?
生:书本在滑动过程中速度会逐渐减小并最终停止下来。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书本的速度越来越慢呢?
生:是因为受到了桌面给书本的摩擦力。
师:桌面给书本的摩擦力是三类摩擦力中的哪一类呢?
生:是滑动摩擦力。
师:对,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我们也可以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来感受滑动摩擦力。
师:当我们用手掌压着桌面滑动时,桌面给手掌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生:与手掌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物体的运动。
师:手掌在桌面滑动时,桌面对手掌有摩擦力作用,那手掌对桌面有摩擦力作用吗?为什么?
生: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知道桌面给手掌摩擦力的同时手掌也会给桌面以摩擦力。
师:那手掌给桌面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生:跟手掌的运动方向相同。
师:对!从这里也要看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方向相反的(解释)。
师:那桌面受到的摩擦力是三种摩擦力中的哪一种?
生:是静摩擦力!
生:不是,应该是滑动摩擦力!
师:是滑动摩擦力!有同学不明白了,桌面没有滑动啊,怎么会是滑动摩擦力,这就要涉及到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了。什么样的力是滑动摩擦力?如果产生摩擦力的两个物体是相对运动的,那它们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什么意思?就是说看一个力是不是滑动摩擦力不是看这个物体是不是运动的(我们平时讲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是选择地面为参考系的),而是看产生摩擦力的两个物体间 是不是相对运动的。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手掌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而手掌与桌面是相对滑动的,所以手掌与桌面间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手掌相对于桌面是滑动的,所以桌面给手的是滑动摩擦力,桌面相对于手也是运动的,所以手给桌面的摩擦力也是滑动摩擦力。
师:大家应该还记得什么是相对运动吧?所谓的相对运动就是两个物体分别以对方为参考系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而不是相对于地面或其它参考系得出来的运动。比如手掌在桌面上向正北方向运动,那手掌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是怎样的?
生:手掌相对于桌面是向北运动的。
师:桌面相对于手掌的运动是怎样的?
生:桌面相对于手掌向南运动。
师:大家还可以再做一个实验体会一下:左手压在一本书上,右手将书抽走,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左手不动,由于书本与左手间是相对滑动的,所以无论是书给手的摩擦力还是手给书的摩擦力均是滑动摩擦力。
【牢记】:一个力是不是滑动摩擦力,看产生这个摩擦力的两个物体间是不是相对滑动的。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产生滑动摩擦力?
生:首先两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再者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一定要有相对运动。
生:还有地面不能是光滑的。
师:很好!能归纳出这几点已经很不错的,其实还差一个条件,就是两物体间不但要接触,而且要挤压。这个结论我们也可以通过刚才的实验体会出来。第二个实验中,左手压书,右手抽书,如果左手压书的力越小,右手抽书需要克服的摩擦力就越小,我们可以想象当左手压书的力小到接近于0时,手与书之间的摩擦力也将小到接近于0,说明光接触还不行,还得挤压。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接触并挤压
2、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3、接触面都不光滑。【牢记】:有摩擦力必有 弹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师:下面我们来归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师:手掌在桌面上滑动时,手掌受到桌面给它的作用力有几个?
生:有两个,一个是桌面给手掌的支持力,一个是桌面给手掌的滑动摩擦力。
师:支持力的方向向什么方向?摩擦力的方向向什么方向?
生: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桌面向上,摩擦力方向与手滑动方向相反。
师:这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同一直线还是成一角度?角度是多大?
生:这两力是垂直的,因为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而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牢记】:弹力与摩擦力相互垂直。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但具体是向哪个方向呢?有没有同学能不说一说?我们可以以第一实验为例,大家根据手掌受到的摩擦力和桌面受到的摩擦力来对比总结。
生:是不是与运动方向相反啊?
生:不能这样说,因为桌面也受到的摩擦力,但桌面没有运动,当然也无法谈起与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的说法。
生:我想应该是与相对运动方向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如果两个物体有相对滑动,那它们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 摩擦力。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摩擦力方向的真面目就快要露出来了,滑动摩擦力的根本是两物体间的相对滑动,所以研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我们要从它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关系着手。
板书:(手掌在桌面上向正北方向滑动)
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正南 桌面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正北 手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方向:正北 桌面相对于手的运动方向:正南。【牢记】: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师:我们同样可以结 合第二个例子体会。师:现在我引入滑动摩擦力的下定义,相信经过刚才的一番探究讨论,我们一定对能定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滑动摩擦力
【定义】: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挤压且有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该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大小:
师: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我想可能与两物体间的挤压力、相对运动速度、接触面面积、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
师:既然有这么因素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我们该如何着手进行研究呢?
生:我们只能一个一个地来,比如我们可以先研究摩擦力大小于两物体间挤压力的有关系,研究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后,再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就这样一个个在进行研究。不可能同时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所有因素的关系,因为你不会知道摩擦力变化了究竟是由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
师:好!如果我准备研究摩擦力大小与两物体挤压力关系时,如何保证摩擦力的变化就是因为压力变化引起的。
生:很简单,只要在研究压力变化对摩擦力大小变化影响的实验中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就行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师: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之间的压力成正比,即。其中μ是比例常数(它是两个力的比值,没有单位)。叫做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与两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现在研究表明并非越光滑阻力越小)有关。N是物体之间的弹力,因为弹力与接触面垂直,所以又叫做正压力。观看滑动摩擦力的视频文件
师:我这边有些简单的实验仪器:木块、长木板、弹簧秤、布面、砝码等,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些仪器设计实验来验这个结论。
例1:砖横放和竖放在地面移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哪一个大? 【牢记】:f与接触面积无关。
例2:那物体分别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关系如何呢?
【牢记】:f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例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只有相互接触且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才可 能产生滑动摩擦力。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可能受滑动摩擦力。C.受弹力的物体一定受滑动摩擦力 D.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一定受到弹力。方向:
师:前 面已经学过,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实例分析
例
4、(1)
(2)汽车启动时,车上货物向后滑动,分析货物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解:可以用书本上拉黑板擦来示范,让学生明白,虽然货物相对车是后退了,但相对于地面是前进了,其实常识也可以告诉我们:货物从静止到跟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说明车启动的过程中货物也在加速启动,那是谁给它这个动力的呢?很明显是摩擦力啊;
(3)汽车刹车时,车上货物向前滑动,试分析货物受到的没动摩擦力的方向。解:货物相对车向前,是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车相对于货物向后,则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向前。
(4)接触面均不光滑。
B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与刚才一样,先略过去,主要看AB之间的摩擦力。AB之间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接触面不光滑,所有条件满足,所以AB之间有摩擦力的存在。A相对于B向右运动,所以B给它一个向左的摩擦力来阻碍它的这个相对运动。B相对于A向左运动,所以A给B一个向右的摩擦力来阻碍B的这个相对运动。(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得到,系在墙上的绳子被拉紧了,肯定有一个力把A向左拉,那就是摩擦力了)
(5)已知:传送带静止时,将物体轻轻放上,物体将由静止开始下滑,若传送带反向转动时,会不会减缓物体下落速度甚至物体不下落呢?
(6)看图,斜面光滑,传送带不光滑。若带子不动时,物体从高处下来后会冲出带子,若带子反向转动呢?
例
5、一物体正在水平桌面上沿正东方向做直线运动,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物体的质量为m=10kg,g=10m/s2,此时物体正受一个沿正西方向的水平拉力F=20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求此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解:物体相对于桌面向东运动,所以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向西,大小为 =0.2×10×10=20N
三、静摩擦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大木箱停放在地面上,你用力推,没推动,什么原因呢?有人会讲:“你力气太小呗”。那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阻碍木箱的运动呢?我们先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看看。
根据以前所学,我们知道物体受重力G、拉力F和支持力N。由于你没有推动,物体是静止的,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应该受力平衡即所受的力相互抵消。看图:图中N和G相互抵消,但还剩下一个拉力F无法被消去,所以物体必然还受到一个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力,该力与F等大反向。那么这个力是什么力呢?是谁施给物体呢?该力肯定是接触力,而跟物体接触的只有地面,难道也是地面给的?不错!这个力就是地面给物体的,叫做静摩擦力。大家想一想,如果地面是光滑的,那么推动这个物体还有那么难吗?没有,这说明这个力也是因为接触在粗糙有摩擦造成的。由于这个力产生在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所 以叫做静摩擦力。
师:刚才你向右推没推动,理论分析受到的静摩擦力向左,那如果你从右面向左推也没有推动,那此时受到静摩擦力应该向哪个方向呢? 生:理论分析应该向右。
师:学习滑动摩擦力时,我们知道滑动摩擦力是阻碍相对运动,那你们知道静摩擦力阻碍的是什么吗?
生:虽然物体间没有相对运动,但在推力作用下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我想静摩擦力阻碍的是相对运动趋势吧?
师: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静摩擦力的定义:
静摩擦力:两物体接触挤压且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该力叫做静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并挤压(弹力产生的条件)
2、有相对运动趋势。
3、接触面都不光滑。大小:
还是推箱子的问题,如果你用10N的力推箱子没有推动,理论分析说明此时的静摩擦力大小是10N,如果你用100N还没有推动,理论分析说明此时静摩擦力的大小是100N,如果你用500N还是没有推动,静摩擦力就是500N。
但我们知道,随着推力的增大,物体总有被推动的时候,当推力增大到某一个值 时物体就要滑动,此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所以 叫做最大静摩擦力。那最大静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这们的事实:在越粗糙的地面上想把箱子从静止推动需要的力越大,同时在同一地面上,如果在箱子上坐一个人时与不坐人时需要的力要大些。那么从这些现象大家觉得 应该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当推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开始滑动,物体将受滑动摩擦力,那么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如何呢? 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如右图 在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下轻塞一个纸团,它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记。继续用力,当拉力达到某一数值 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测力计拉力示数突然减小,并且从此在拉力 的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作图:
分析:物体开始由于静摩擦力作用保持静止,该过程中静摩擦力始终等于拉力,所以图象斜率等于1。当拉力达到 时物体开始由静止到运动,此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由于在物体开始运动的一瞬间测力计示数突然减小,说明物体受到的阻力突然减小,这就是说 大于滑动摩擦力。又因为物体能在 的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说明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结论:
1、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部因素决定,一般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中得出。(比如推箱子中,由于物体是静止的,所以合外力是零,从而知道静摩擦力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与μN无关,μN只决定最大静摩擦力。
2、,一般情况下大于滑动摩擦力,无特殊说明情况下,近似认为 等于滑动摩擦力。
带领学生观看视频文件及动画文件,加深印象。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如何判断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趋势以及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1、假设不存在法
什么叫做运动趋势呢?就是有运动的动向却没有付诸行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动向却没有付诸行动呢?就是因为有静摩擦力阻碍了这个相对运动趋势,使它没有变成现实。那如果没有静摩 擦力,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就应该能变成行动了,所以如果我们假设摩擦力不存在,那么我们从物体间运动状态不同和物体受力分析中可以看出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趋势以及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如下图:
人推木箱没推动,那木箱与地面之间有没有摩擦力呢?假设摩擦力不存在,则木箱将会向右运动,说明存在静摩擦力,且木箱相对于地面有向右运动的趋势。
2、牛顿定律
其实大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是看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我们只要综合受力分析和牛顿定律,就可以判断出静摩擦力了。比如下图,求AB间摩擦力和B地间摩擦力。
因为A匀速,所以A应该受力平衡,A竖直方向受两个力:重力;B对A的支持力,这两力相互抵消。水平方向如果受摩擦力,则A不可能受力平衡,说明A肯定不受摩擦力。
举例:
1、人用F力向右推箱子没有推动
解:很明显,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受到重力G、支持力N和推力F,物体是不能保持静止的,将向右运动,所以箱子相对于地面有向右运动的趋势,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箱子对地面的静摩擦力是向右的。
2、三角斜面上静止的木块
解:如果不存在摩擦力,则物体受到重力G和支持力N是不能保持静止的,将向下滑,所以木块相对于斜面的运动趋势是向下滑的,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斜面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下。
3、放在汽车里的箱子随汽车由静止启动过程中与汽车没有相对滑动。
解:如果不存在摩擦力,箱子只受重力G和支持力N,而且这两个力相互抵消,由于物体本来是静止的,所以物体应该仍然保持静止,而汽车启动了,则汽车相对于箱子向前了,箱子相对于汽车落后了,所以箱子受到向前的静摩擦力,汽车受到向后的静摩擦力。]
4、人行走时,脚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 是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解:带领学生看动画演示知:脚与地面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地面对脚的摩擦力方向向前。
5、自行车前后轮与地面的摩擦是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前后轮所受摩擦力方向如何? 解:是静摩擦力,前轮所受摩擦力方向向后;后轮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向前。例
6、一物体如图所示,F由零逐渐增大直到物体刚要开始滑动,则整个过程中关 于 说法正确的是(AC)
A.逐渐增大,当刚要开始滑动时达到最大。B.大小不变
C.方向一直水平向左 D.方向先向左后向右。
四、难点:
1、摩擦力(不管是静摩擦力还是动摩擦力)可以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动力和阻力是从效果上来讲的:
动力:促进物体运动的力(暂时理解为该力与速度同向)阻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暂时理解为该力与速度反向)
举例:一个正在下落的物体,它受到重力G和空气阻力f的作用,重力方向与速度同向,该力是动力,促进物体下落。空气阻力与速度反向,阻碍物体下落,是阻力。师:那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呢? 生:阻力!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摩擦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概念讲的啊?
师 :概念怎么讲的啊?再仔细看看!
注意:摩擦力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并不是与物体运动相反。(运动和相对运动不是一回事,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我们讲的运动通常是指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而摩擦力看的是产生摩擦力的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五、滚动摩擦: 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很多。滚动轴承就是根据这一点制成的。
六、生活中的摩擦
在生产、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加大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有时又需要减小物体之间的摩擦力。钻木取火利用了摩擦生热,古埃及金字塔以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教案 篇7
二、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例:蜜蜂、菜粉蝶、蚊、蝇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例:蟋蟀、螳螂等
课后巩固:
1.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 )
A 卵→若虫→蛹→成虫 B 卵→蛹→若虫→成虫 C 卵→若虫→成虫 D 卵→蛹→成虫
2.跳蝻是蝗虫的幼虫,它与成虫的本质区别是( )
A 形态结构不同 B 生活习性不同 C 身体较大 D 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3.对蝴蝶的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受精卵、毛毛虫、蝴蝶、蛹 B.受精卵、毛毛虫、蛹、蝴蝶
C.蝴蝶、毛毛虫、受精卵、蛹 D.蛹、毛毛虫、受精卵、蝴蝶
4. 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在发育过程中要多次蜕皮,如蝗虫要经过5次蜕皮才能发育成成虫。那么他们蜕皮的原因是( )
A. 进行气体交换 B. 外骨骼不能随生体的生长而生长
C. 减轻体重,利于运动 D. 蜕掉原来的外骨骼,使运动灵活
5.蚕茧代表家蚕的( )
A 卵期 B 幼虫期 C 蛹期 D 成虫期
6、明辨是非
①.所有昆虫的幼虫都要经过五次蜕皮。( )
②.蝉的若虫所蜕下的皮称为蝉蜕。( )
③.昆虫的发育过程之所以有蜕皮现象,原因是旧的外骨骼限制身体的生长。( )
④.蝗虫的成虫不再有蜕皮现象。( )
⑤.蚕的幼虫吐丝作茧是为了人的需要。( )
7、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家蚕生殖方式都是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教案 篇8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
2、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差不多同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
3、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其中与我国相望的国家中纬 度最高的是日本,最南的是印度尼西亚。
5、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 海峡属内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6、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7、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自治州属县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其中面积最大、位置最西的是新;少数民族最多的是云;人口最多的是豫;全部位于热带、位置最南、跨纬度最广的是琼;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位置最东、最北的是黑;与3个自治区相邻的是甘;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是澳;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是台和琼;四个直辖市中面积最大的是渝。
8、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人口密度小。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9、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 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彝 族、满族、土家族。
10、中国各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体育项目、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如藏族的集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朝鲜族的跳板、蒙古族的摔跤;壮族的干栏式木楼;傣族的泼水节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11、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3。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12、中国的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高原的特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青藏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冰川广布、雪山连绵,远看是
山、近看成川。云贵高原的特征是地面崎岖不平,岩溶地形发育典型。中国的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大盆地的特征是: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盆地内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盆地内有沙漠。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盆地内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中国的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的特征是: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它位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华北平原由黄、淮、海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开阔,它西起太行山,东至海滨,北起燕山,南抵淮河。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盛产稻米、淡水鱼,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中国的三大丘陵是指辽东丘陵(位于辽东半岛)、山东丘陵(位于山东半岛)、东南丘陵。都在第三级阶梯上。
13、中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全国分三级阶梯,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4、中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往南依次是: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喜马拉雅山——南岭(南岭是湘粤的分界山脉)。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从西往东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山脉)——巫山(巫山是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山脉)—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闽赣分界山脉);台湾山脉。塔里木盆地
15、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两侧都是大的地形区。天山的南北两侧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昆仑山的南北两侧分别是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阴山的南北两侧分别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秦岭的南北两侧分别是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横断山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太行山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巫山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
1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山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劣是:优势: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的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不足是 ①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②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③多自然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如舟曲泥石流)。
17、泥石流:多发地带:在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覆盖差的地方。多发季节:夏季。我国泥石流分布区: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和平原的交替处。主要防治措施:①护林造林。②修建水库、拦沙坝。③ 开挖导流沟。
18、我国气候的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的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夏季气温最低的是青藏高原,平均气温8℃,主要是海拔高。19、1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20、根据活动积温的多少,我国从北到南划分的5个温度带依次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海南全省、台湾的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云南的西双版纳是热带。秦岭——淮河
以南,横断山以东,除去以上的热带地区,全部是亚热带,如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都属亚热带。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南部、塔里木盆地是暖温带。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准噶尔盆地是中温带。黑龙江省的北部、内蒙古的东北部是寒温带。青藏高原是高原气候区。温度带的分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如果树的种植、作物的熟制、传统民居的建筑等。
21、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位于迎风坡),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深处内陆)。
22、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的四个干湿区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湿润区的植被是森林;半湿润区的植被是森林、草原;半干旱区的植被是草原;干旱区的植被是荒漠。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以及东北地区的东部边缘,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是湿润地区。如三江平原、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都属湿润地区。东北平原(除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半湿润地区。内蒙古高原的东部、黄土高原的北部、青藏高原的中部是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东北部、塔里木盆地是干旱地区。气候湿润程度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农业的类型、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23、影响我国的季风分夏季风和冬季风两种。夏季风主要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夏季风温暖湿润;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风向为西北风。冬季风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季风区内降水多,非季风区内降水少。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多为锋面雨。
24、我国西北地区深处内陆,距海远,加上层层山脉的阻挡,降水少。内蒙古高原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主要由距海的远近造成的。
25、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寒潮、水旱灾害、台风,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水旱灾害。
26、台风:①概念: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②带来的恶劣天气:狂风和特大暴雨。③危害:狂风具有很大的摧毁力;特大暴雨容易造成洪水灾害。
27、我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28、我国最大的内河流是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仑山、天山的冰雪融水。丰水季节是夏季,主要是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29、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它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的年运输量居全国第二位。
30、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由山东注入渤海。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黄河流经三级阶梯,9个省区,呈巨大的“几”字形。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个地形区。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奉献表现为①是世界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②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③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④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成为“塞上
江南”。黄河又是世界上公认的害河:①上游土地沙漠化、凌汛。②中游水土流失。③下游的“地上河”、凌汛、断流。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治理黄河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3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由上海注入东海,流经11个省、区、市,流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4个地形区。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上、中游的分界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是湖口。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有“水能宝库”之称。长江干流上的水电站有三峡水电站(在西)葛洲坝水电站(在东)。①长江支流众多,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②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③新中国成立后,重点治理了川江、荆江,加强了港口建设,提高了长江的运输能力。长江年运输量居中国第一位,有“黄金水道”之称。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带,其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外流河的水文特征要从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汛期最长的是珠江。水量最大的是长江。含沙量最大的是黄河。结冰期最长的是黑龙江。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32、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生物资源、风能、生物能(沼气)都是可再生资源。一切矿产资源都是非可再生资源。
3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34、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利用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35、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利用类型齐全。但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草场超载。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6、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中国的三大林区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37、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南极洲淡水资源最丰富,其存在形式是冰川。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
38、我国降水①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其调节措施是兴修水库。②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跨流域调水。目前已建的跨流域水调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和引黄济青(“青”指青岛);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到华北、西北地区。
39、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概括称“五纵三横”:五纵:(从东往西)①京沪线(北京——上海)②京九线(北京——九龙)③京哈——京广线(﹡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广线:北京——广州﹡该铁路线在五纵铁路线中最长、经过的省会城市最
多)④焦柳线(焦作——柳州)⑤宝成——成昆线(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三横:(从北往南)①京包——包兰线(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②陇海——兰新线(﹡陇海线: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第二亚欧大陆桥: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沪杭线:上海——杭州;浙赣线:杭州——株洲;湘黔线:株洲——贵阳;贵昆线:贵阳——昆明。)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是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运煤干线是大秦线,从大同至秦皇岛。我国的铁路枢纽城市有北京(有京广线、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包线交汇)、徐州(有京沪线、陇海线交汇)、郑州(有京广线、陇海线交汇)、兰州(有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交汇)、成都(有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交汇)。
4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无锡位于京杭运河沿岸,芜湖、九江位于长江沿岸,长沙位于湘江沿岸,都沿河分布,交通方便。
4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来确定。①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②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③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
4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华北平原种植的是冬小麦。东北平原种植的是春小麦。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43、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的四大牧区,它们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4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做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45、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分重工业和轻工业两类。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称重工业,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称轻工业。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辽中南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①沿京广、京沪、哈大铁路线分布。②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布。③沿海分布。上海附近没有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煤等资源,而发展了钢铁工业,主要是市场广阔。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教案 篇9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提高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学习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学法指导:我国省级行政区可以用下列顺口溜来记忆:
两湖两广两河山(8),五江云贵福吉安(10);
四西二宁青陕甘(7),内重台海北上天(7);
港澳特别行政区(2),一国两制已实现。
基础知识:
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阅读P6课文及材料“省”与“县”的由来,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1、“郡”“县”的名称早在时期已经出现。我国目前的一些省界,在600余年的朝时已大体形成。
2、朝的“省”“县”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有很大影响。
阅读P6课文“现行行政区划”的一、二段,回答:
二、现行行政区划
1、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
三级。
2、我国共有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个特别行政区,我们伟大的祖国首都是。
3、P8阅读“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进行记忆。写出下列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4、P7省级行
(1)、面积最大的是;
跨经度和纬度最广的分别是、;纬度最高的是;完全位于热带的是;陆上邻国最多的是;
山东省的四个邻省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是江苏、、、。
(2)、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区:(写简称)、、、。(3)、记住下列省区的轮廓图:
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湖北、湖南、云南、广东、台湾。综合提高:
读图3—2“中国政区图”,完成下列要求:(1)下列数码代表的省区是: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 ⑥_________(2)下列数码所代表的邻国是:
⑦__________⑧ __________ ⑨__________(3)我国的临海⑩是(4)请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入序号:
12内蒙古自治区 13贵州省 14山西省 15重庆市 16浙江省 17四川省 18青海省 19云南省20广西壮族自治区 21广东省 22台湾省 23陕西省 24闽25冀26豫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教案 篇10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 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1000m= 10m; 1dm= 0.1m=10 m; 1cm= 0.01m=10 m;
1mm= 0.001m=10 m 1μm= 0.000001m=10 m; 1nm= 0.000000001m=10 m
3.阅读课文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 -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3-6-93-1-2
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教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海陆分布教案 中图版05-24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07-15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多民族的大家庭)08-08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08-30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07-21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4.1农业教案08-11
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一章08-30
八年级地理上册重点图06-14
七年级地理《中国的疆域和人口阶段》测试题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