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上册测试题

2024-05-29

地理八年级上册测试题(通用11篇)

地理八年级上册测试题 篇1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下列答题框中。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阳光B.土地C.毛皮D.石油

2.汽车制造与下列哪种自然资源有关:()

A.土地B.草原C.矿产D.海水

3、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粮食集中产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B、冬小麦C、春小麦D、谷子

4.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是()

A.长江B.黄河C.珠江D.松花江

5.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A.草地B.林地C.耕地D.建筑用地

6.从成都到拉萨沿途进行科学考察应采用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B.公路C.水运D.航空

7.导致我国南北方作物熟制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水分C.热量D.土壤

()

8.“泼水节”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A.朝鲜族B.壮族C.彝族D.傣族

9.被称为经济发展先行官的产业是()

A.工业B.农业C.交通D.商业

10.“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

国管理和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其最终目的是:()

A、利用土地B、永续利用C、改造土地D、扩大土地

11、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是:()

A人口剧增、社会经济发展、水污染严重B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

C、水资源地区分配不均D、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

12、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季节变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B跨流域调水C合理分配、节约用水D保护水源、净化污水

13、我国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

A、平原和盆地中B、季风区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

C、西部地区D、年降水量400---800毫米的半湿润地区

14.北京再次提高水价的目的是:()

A、提高经济效益B为水利工程建设积累雄厚资金

C、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节约用水

D、改变人们长期低价甚至无偿使用水资源的传统观念

15.把长江流域的河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是:()

A、引黄济青B、引滦入津C、引黄入晋D、南水北调

16.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试验区是()

A上海淮海路B.北京中关村C.南京珠江路D.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7.下列工业部门中属于重工业的是()

A.纺织业B.钢铁工业C.食品工业D.印刷工业

18.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9.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壮族B.回族C.黎族D.高山族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英语B.法语C.阿拉伯语D.汉语

21.关于水土资源的地区分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北方水土资源丰富B.南方水土资源丰富

C.北方水多土少D.南方水多土少

22.右图是哪一种标志()

A.环保标志B.节水标志C.节能标志D.奥运标志

23.我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区是()

A辽中南B.沪宁杭C.珠江三角D.京津唐

24.沿边地区产业的发展应侧重于()

A.高新技术B.贸易导向型C.矿产开发D与军工有密切关系型

2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印度B、日本C、中国D、美国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30分)

26.从半球位置看,中国属于半球和半球。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温带,没有带。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洲东部,洋西岸。

27.我国陆上邻国有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个

28.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具有、的特点。

29.我国四大高原是高原,高原,高原和高原。

四大盆地是盆地,盆地,盆地和盆地。

三大平原是平原,平原,和平原。

30.长江沿线是以、南京、、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31.自然资源可分为资源和资源两大类。

3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是多依附于,呈现出,的特点。

地理八年级上册测试题 篇2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母亲河——黄河的基本知识, 要求同学们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 并拥有综合分析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本节课对我们地处西北地区的学生具有难度, 作为教师, 我必须让抽象的黄河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并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拨动他们纯真的爱国之情。让本节课成为同学活动充分, 思维活跃, 快乐合作, 课堂高效, 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代表课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读图完成黄河基本知识整理; (2) 能分析理解黄河对我们的贡献; (3) 能读图分析出黄河之患的由来; (4) 能设计一两条治理黄河的科学方案。

地理能力目标: (1) 可以徒手绘制黄河简图; (2) 学会使用黄河水系及地形图。

德育目标:激发同学们对黄河的忧患意识, 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情及教学设计

八年级的学生长久以来仍把地理学习当作“副课”对待:上课应付, 学习不积极, 兴趣不太浓厚, 被动学习状态比较明显, 地图的使用能力较差。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鲜活、趣味性的图片, 刺激他们的直观体验;通过反复地读图、用图练习, 利用地图串联知识, 以图带练, 轻松掌握黄河知识。同时抓住中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 设计一系列能够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潜能充分发挥的教学活动, 满足每位学生的参与欲望,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会实用的地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先播放黄河的图片, 配以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然后通过组织同学们吟诵黄河诗词, 引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唤起在我们心中都深藏着的那一份浓浓的黄河情、中国心!

1. 黄河知识知多少

首先出示黄河水系图, 利用导学案,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竞赛形式, 完成黄河基本知识的自学整理总结, 通过学生活动, 基本了解黄河的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整理、讨论、归纳总结,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及能力, 养成用图、析图的良好习惯, 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2. 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首先给出图片, 利用导学案关于黄河不同河段特征的引导, 总结出不同河段特征, 认识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思考, 增强自信心。

3. 师生小游戏

(1) 徒手一笔绘黄河 (利用稿纸和电子白板小组合练, 先描画, 再以手指代笔, 快速描绘, 做到心中有图) 。

(2) 快报黄河站名 (主要的水电站和地名) (3—4位同学上台指图、大家模拟黄河旅行报站名, 老师加大梯度和难度)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读图、绘图活动突出了地理课“图不离手”这一特点, 给他们创设“活动情境”建立脑海地图, 做到心中有图, 以图记忆。

保留一份同学们绘制的最佳干流示意图, 为后面的游戏做素材。

4. 讲解黄河之功:发电、灌溉、塑造、旅游

小活动:请你来当小老师!同学上台讲解导学案中的选择题, 充分让同学展示,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互动的舞台。

5. 黄河的忧患、产生原因及治理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 得出黄河的主要灾患, 并讨论这些忧患是怎样产生的, 使学生了解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 观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 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植被稀少、人为破坏等) 。引导同学们通过合作、研究, 提出对黄河治理合理科学的建议, 拓展知识容量和深度, 理解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探究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是本节课重点内容, 通过各小组协作式学习,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针对断流, 同学们也提出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发展节水农业, 节约用水等方案。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顺利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6. 我为黄河治理献建议

黄河已是伤痕累累, 为黄河治理献建议, 把小组的最佳方案以小标签的形式贴在黄河干流示意图上, 让母亲河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美!

五、课后反思

八年级上册综合测试题 篇3

A.1 B.2 C.3 D.6

图1 图2

2.如图2,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米到达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米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米到达A3点.再向正南方向走12米到达A4点,再向正东方向走15米到达A5点,按如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A6点时,离O点的距离是( )米.

A.6 B.■ C.15 D.■

3.如图3,在△ABC中,∠A=50°,AD为∠A的平分线,DE⊥AB,DF⊥AC,则∠DEF=( ).

A.15° B.25° C.35° D.20°

图3 图4

4.已知a+■=3,则代数式a2+■的值 为( ).

A.6 B.7 C.8 D.9

5.如图4,在△ABC 中,AD=DE,AB=BE,∠A=110°,则∠DEC= .

6.如图5,已知y=ax+b和y=kx的图象交于点P,根据图象可得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ax-y+b=0kx-y=0的解是 .

图5

7.在△ABC中,AB=15,BC=10,CA=20,点O是△ABC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则△ABO,△BCO,△CAO的面积比是 .

8.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1与■<5的解相同,则a的值为 .

9.完成下列运算

(1)先化简: ■÷(a+■),当b= -1时,请你为a任选一个适当的数代入求值;

(2)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1,y=3.

10.如图6,在△ABC中,AB=AC,∠A= 36°,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

(1)求证:△BCD是等腰三角形;

(2)△BCD的周长是a,BC=b,求△ACD的周长(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图6

11.小鹏的家距离学校1600米,一天小鹏从家去上学,出发10分钟后,爸爸发现他的数学课本忘了拿,立即带上课本去追他,在学校门口追上了他,已知爸爸的速度是小鹏速度的2倍,求小鹏的速度. (答案见本期)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考试题 篇4

阅读下列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回答1~5 题。

12月13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雪预报:……河北东部、天津、山东北部、辽宁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雪,局部地区有暴雪;陕西北部和东南部、华北、内蒙古中东部、黄淮北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 夹雪……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下列省级行政区与其简称及行政中心的搭配,正确的是

A.河北省―冀―武汉 B.山东省―鲁―济南

C.辽宁省―辽―长春 D.陕西 省―秦―太原

2.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雨夹雪的是

3.下列省区中,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山东省 C.辽宁省 D.河北省

4.下列铁路干线中,经过辽宁省的是

A.京沪线 B.京广线 C.京九线 D.京哈线

5.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跨南北半球 B.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位于北半球,跨东西半球 D.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纬度较低

阅读下列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回答6~11题。

材料1:泰州市总面积为5793平方千米左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登记常住人口461.89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减少16.69万人,下降3.49%,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到外务工人数增多。全市普查登记户籍人口为501.11万人,比增加0.13万人,增长0.0 3%。

材料2:泰州市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现有50个族别26000名少数民族同胞。

6.按普查登记户籍人口计算,泰州市人口密度大致为 人/平方千米

A.130 B.797 C .220 D.865

7.导致泰州市登记常住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登记户籍人数在减少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到外务工人数增多 D.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8. 泰州市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汉族 B.壮族 C.苗族 D.藏族

9.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 的特点

A.大聚居、小杂居 B.大分散、小集中 C.大杂居、小聚居 D.大集中、小分散

10.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分布比较均匀 B.东部多,西部少 C.西北多,东南少 D.西部多,东部少

11.下列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中,体现傣族人文特色的是

A.长鼓舞 B.泼水节 C.摔跤 D.集体舞

12.关于我国地形、地势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B.地表形态比较单一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平原面积比重最大

13.我国四大高原中,呈“沟壑纵横”景观特征的是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14.世界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 长的地区,主要是因为我国

A.气候复杂多样 B.夏季普遍高温 C.季风气候显著 D.季风区内雨热同期

15.与我国东部地区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A.南岭 B.0℃等温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阅读对话,联系所学 内容,回答16~22题。

黄河:“大哥,帮帮忙啊,我已经入不敷出了。”

长江:“弟弟别急,我来了!”

16.该组对话体现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是

A.夏秋多,冬春少 B.南方多,北方少 C.夏秋少,冬春多 D.南方少,北方多

17.下列解决黄河“入不敷出”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南水北调 B.修建水库 C.退耕还林 D.退田还湖

18.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治理的根本在于<

A.加固下游两岸大堤 B.在上游修建水库

C.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D.解决凌汛带来的影响

19.长江被誉为我国的“水能宝库”,其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河段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下游

20.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的主要原因是

A.峡谷多,水流急 B.瀑布多,河道深 C.洼地多,降水少 D.形成“地上河”,支流少

21.长江与黄河均发源于下列哪一地形区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2.下列为长江上游与黄河中上游河段共同特点的是

A.有凌汛现象 B.有结冰期 C.含沙量小 D.水能资源丰富

23.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

A.总量、人均占有量都很丰富 B.总量、人均占有量都很不足

C.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D.总量不足、人均丰富

24.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森林资源

25.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有利条件是

A.人与耕地的矛盾 突出 B.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耕地、林地比重小 D.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

26.下列关于我国东部地区水、土资源的分布状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北方地多水多 B.北方地少水少 C.南方地少水多 D.南方地多水少

27.能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 B.大量开采地下水 C.人工降雨 D.跨流域调水

28.将一吨活螃蟹从姜堰水产品批发市场运往上海,最合理的运输工具是

A.飞机 B.火车 C.汽 车 D.轮船

29.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

A.农业 B.工业 C.旅游业 D.高新技术产业

30.下列不属于我国三大棉区的是

A.新疆南部 B.黄河流域 C.东南丘陵 D.长江流域

31.泰州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应大力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A.种植业 和畜牧业 B.种植业和渔业 C.林业和渔业 D.林业和畜牧业

32.下列发展农业生产的做法中,不符合“因地制宜”发展理念的是

A.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发展林业

B.在 内蒙古草原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

D.在上海郊区发展肉、乳、禽、蛋生产

33.下列区域的工业分布中,以能源开发为重点的是

A.铁路沿线 B.黄河流域 C.长江沿线 D.沿海地区

34.发展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条件是

A.自然资源丰富 B.劳动力充足 C.地理位置优越 D.科技力量雄厚

35.下列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分布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从业人员中,管理人员所占的比重最大

B.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高

C.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点

D.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慢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30分)

36.读“中国政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我国疆域辽阔,也是自然灾害频 繁发生的国家。205月11日,A 省与B 省交界发生4.9级地震;年7月,第8号台风“韦森特”经过① 海海域从东南 沿海登陆,其影响严重的省区中,C是 省;1月11日,D 省发生山体滑坡。

(2)我国陆地面积为平方千米。

(3)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主要分布在

省区(填字母);E地与N地中,年降水较多的是 地。

(4)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中,G处是 。

37.读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A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C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填名称)

(2)毗邻港澳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是 (填字母)。

(3)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在 ,位于 (填字母)工业基地。

(4)泰州地区位于 (填字母)工业基地。

38.读“我国地形类型百分比及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回答下列问题。(7分)

地形类型 山地 高原 丘陵 盆地平原

占陆 地面积比例(%) 33 26 10 19 12

土地利用类型A 林地 草地 难利用土地 其他

占土地资源百分比(%) 13.5 16.6 32.6 21.6 15.7

(1)我国在地形方面表现的两大特点是 和山区面积广大。

(2)A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其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业;林地主要分布的地形区是 ;草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业。

(3)我国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 和 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 。

39.读中国略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A线大致通过 (山脉)― (河流)一线;

(2)B线以东以南主要位于 区(季风区或非季风区),该线以西,农业部门以 业为主。

(3)C地的粮食作物以 为主,油料作物以 为主。

(4)C、D两地中,夏季平均气温较 低的是 地。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单元测试 篇5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鼓励人口增长

B.多子多福的观念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C.工业发展快,城市化迅速,拉动了人口增长

D.政治上独立,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死亡率下降

2.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下图为“建国后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数变化图”,据图可知,与过去相比近来,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 )

A.人口总量已经停止增长

B.人口总量仍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

C.人口总量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

D.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

4.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

A.人口的年平均增长数

B.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

C.平均每人占有的面积

D.每单位面积最多的人口数

5.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

A.南方人口多,北方人口少

B.北方人口多,南方人口少

C.西部人口多,东部人口少

D.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6.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同资源、环境相协调,我国的人口政策是( )

A.鼓励生育

B.计划生育

C.奖励生育

D.不控制也不鼓励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人口的增长图

材料二:我国部分省区人口密度比较表

省区

江苏

山东

新疆

西藏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740

600

12

2

(1)材料一说明当前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是____。

A.人口增长快

B.人口增长慢

C.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D.以上都不是

(2)我国制定的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说明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是______。

A.人口分布均匀

B.人口分布不均匀

C.西部人口密度大

D.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小

(4)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我国能否从东部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为什么?

8.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

A.美国

B.中国

C.印度

D.俄罗斯

9.我国人口最多的省是( )

A.河南省

B.四川省

C.山东省

D.广东省

10.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中,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这主要是指控制大城市的( )

A.经济规模

B.工业建设规模

C.人口和用地规模

D.发展规模

11.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有的地区人口稀少,有的地区人口稠密。在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小于( )

A.400人/平方千米

B.100人/平方千米

C.10人/平方千米

D.1人/平方千米

12.下表是20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据此回答问题。

省区

面积(万km2)

10.26

15.30

160

122

人口(万人)

7406

9125

1934

270

人口密度(人/km2)

       

(1)在表中相应空格中填出各省区的人口密度(保留一位小数)。

(2)根据表中数值计算出的人口密度,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答案:

1----6 DBDBDB

7. (1) A

(2) 实行计划生育

(3) B

(4) 不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承载量小

8---11 BDCD

12. (1)

省区

面积(万km2)

10.26

15.30

160

122

人口(万人)

7406

9125

1934

270

人口密度(人/km2)

721.8

596.4

12.1

2.2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6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等;害:洪水灾害等。

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河流的概况。

出示板书课件第三节-河流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2~44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42页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结合教材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从源头到下游的方向指或观察。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平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学生回答】是降水。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水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度,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冬季无冰期。

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教材43页图2.31,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材44页阅读材料)。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水量

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秦岭—淮河以北

较小

较短

秦岭—淮河以南

丰富

较长

外流河共性

夏季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八年级上册测试题 篇7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 也是教育界通过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不断地调整, 教材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在适时更新, 七年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已完全投入使用。为研究七年级人教版地理新教材的改进情况, 本文从教材的章节组成、内容设置、活动安排、图文结构、材料分析等方面对新旧教材的差异做对比分析。

二、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新旧教材差异分析

(一) 教材章节组成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新教材的章节内容有一定改动, 新旧教材都由十章组成, 每章的标题和排列顺序没有变动, 只是部分单元的某一节内容做了调整 (如附表1) 。

如第一章的“地球和地图”部分, 新教材的第三节由旧教材的“地图”改为“地图的阅读”, 把“地形图的阅读”作为一节单独列出;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有一些变动, 第二节由“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调整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由“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调整为“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其他章节内容没有变动。

(二) 新教材内容的调整

新教材在章节变动的基础上, 内容构成及表现形式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增多, 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1. 新教材序言的调整

中学课本中的序言主要介绍这门课程学习什么, 怎么学的问题, 好的序言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新教材中序言的编写方式进行了很大的改进, 如在阐述学习地理的用途方面, 旧教材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说明了学习地理的好处, 而新教材则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地理课学习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地理?”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点明了本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另外, 在序言中阐述学习地理用途的篇幅增加,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地理要素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着重说明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在学习地理的方法上重点强调了学习地理不仅仅是在教室的课堂中学习, 更重要的是利用大自然这个有效课堂, 侧重强调课外实践对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序言编写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更明确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 为学生学习地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教学内容的调整

新教材内容的阐述方式更简单, 通俗易懂, 如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描述, 去掉赘述, 直接切入主题“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新教材阅读材料的选取与旧教材相比更能直观地说明问题,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对部分材料的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删掉一些抽象的、难度大的教学内容, 新教材阅读材料侧重于更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 而不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目的而大量地罗列课外资料。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 所以教材不需要在这部分用太多的篇幅。阅读材料的改动为中学地理教师处理教学内容留下一定空间, 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材正文内容的设置更合理。首先教材中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增多。如“天气与气候”这部分教学内容, 编者利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天气预报做切入点, 通过人们关注天气的方式以及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说明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又表明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其次, 教材剔除难懂低效的教学内容, 如类似于“东西半球的划分方式”这样的知识点已被删除。东西半球的划分是历年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很多教师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 内容难度大, 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时通常要占用很多课时。再如“人口与人种”这一节, 新教材去掉了“图4.2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 我们知道, 在旧教材中这是一幅说明人口增长原因的示意图, 以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及现有的知识水平, 仅仅根据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就可以分析掌握人口增长的原因, 而类似于“天平”这样的简单的图示来演示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似乎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总数和平均人口增长率, 这些数据更便于学生认识世界人口数量大、增长过快、问题严峻等人口现状。再次, 新教材中一些重要教学内容回归教材正文, 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内容中高低纬度的划分标准, 反映天气信息的重要载体—卫星云图等。最后, 新教材内容衔接更合理, 知识点准确到位。如“地球的运动”这部分教学内容, 为了增强学生对温度带的直观认识, 教材增加了有关“回归线”和“极圈”的相关介绍, 并说明了“极昼”和“极夜现象”, 为学习温度带的相关内容做铺垫。

新教材中更新了一些插图的内容, 如“经纬网的定位”教学内容中的关于“确定某一点经纬度”的插图资料, 其时间由2001年更新至2011年;再如, 地球公转示意图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注释中明确指出此图是“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日”图, 并且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箭头的指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分日时, 太阳直射点的箭头清楚地指示赤道的位置, 立体感很强, 使学生能更清楚认识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及变化特征。

新教材中活动的设置有大幅度的更新, 新教材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问题型活动和操作型活动, 在两种活动中, 小组合作方式贯穿于始终。

第一, 操作型活动增多, 活动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如“演示地球自转”活动的设置, 在旧教材中, 活动中只提供了手电筒和地球仪两种教具, 让学生通过这两种教具演示并证明地球存在昼夜现象, 并没有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更深入地挖掘地球存在昼夜交替及其原因。而新教材中这个活动设计做了很大的调整, 活动设计如下:“通过手电筒模拟太阳, 地球仪模拟地球, 演示地球的自转, 观察昼夜的存在、昼夜的变化。”前者的实验设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而后者则可以说明一系列问题。此外, 新教材的活动设计简化, 更贴近生活, 实用性更强。如“多变的天气”这部分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收看天气预报, 通过测量学校一周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来了解学校的天气特征, 这个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 关注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事物。新教材还增加了其他形式的操作型活动, 如“人口与人种”这一节, 教材以“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好”为辩题在班内组织一次辩论会, 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搜集资料, 选择自己的立场, 展示自己的途径,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提高学习地理兴趣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 问题型活动。问题型活动与旧教材相比更简单实用, 如在“阅读和绘制地图部分”, 旧教材选了两个题, 一个题的前半部分主要回忆知识点, 后半部分用来考察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 而“比例尺”等相关知识另设一题。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相对简单, 剔除了知识点的回忆, 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小题就完成了对三要素知识点的反馈。此外, 教材中问题型活动的设计更贴近于生活, 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学内容活动中的第二个问题:“用你所熟悉的事物作比较, 感受地球的大小。”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对地球的大小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在“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内容中的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媒体查阅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 利用经纬网的相关知识确定事件发生的地点。教材通过这种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活动来反馈印证学生所学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材, 无论是在章节构成、内容结构、材料安排还是活动设置都在旧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 尤其是在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方面更为突出。但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在编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的编写理念相对保守

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的处理比较保守, 如序言中的“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的设置, 教材中采用这两幅图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阶段必须学会运用地图。这两幅图的注释以陈述的形式说明这两幅图所体现的教学内容, 实际上这是两幅比较简单常见的图表, 只要教师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 学生可以很轻松地从图表中提取文字材料蕴含的信息, 教材在编写时没有必要用大量的文字阐述这样两个事实。同理, 在“世界的气候”这部分内容中的“图3.25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说明其展示的气候类型特征”, 教师只要根据图中的信息适当启发引导, 学生就会很轻松地得出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并概括出气候的特征, 但教材中并没有采用任何方式渗透这些信息, 而是直接给出知识点, 这样使很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从而影响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 教材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相对保守。

(二) 教材编写的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

仔细阅读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教材编写的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存在箭头指向不明确的问题, 如“图1.19地球的五带”这幅图中南温带和北温带具有相同的气候特征, 而图中在标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时, 箭头仅指向北温带, 而忽略了南温带。再如, 这部分内容中关于生活在不同温度带气候特征的描述, 居住在温带地区的居民应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这里四季气候的特征, 而不是把寒带和热带的气候拿来对比, 因为居民不一定有机会体验寒带或热带的气候, 尤其是四季的气候变化, 所以这样描述温带的气候特征有些牵强。同样, 在“世界的气候”部分, 阅读材料中“柯本和他的气候分类法”, 这段材料的选取不合适, 这段材料说明了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将气候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 成为以后许多气候分类的基础, 但这不能说明没有其他的气候分类法, 材料中也没有明确说明目前我们学习的气候类型是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进行分类的。选择这段材料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说明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的两个基本指标, 这段材料阐述不到位;如果为了说明柯本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材料中又没有介绍其证实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指标的伟大历程。这部分内容应调整为重点阐述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的两项基本指标比较合适。教材中还有其他的一些细节问题, 如图幅的大小不一致等。

四、解决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 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 如在条件相对好的城镇地区, 教师可以利用当地有利的条件, 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准, 通过有效方式, 寻找适时合理的教学材料, 如可以利用世界经常发生的重大事件、网络图片、谷歌地图等资源来弥补教材材料和信息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堂操作型活动, 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条件相对较差的乡村地区,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弥补课堂教学资源和信息的不足, 提高学生课外实践能力, 如学生可以根据雨量筒的设计原理, 利用身边的资源自制雨量筒, 测量自家附近或校园里的降水量。

2016年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八 篇8

读我国某河流源区示意图(图1),回答1~2题。

1.该河源区地势:

A.东南高,西北低 B.北高南低

C.西北高,东南低 D.南高北低

2.该地区大气降水主要来自:

A.东南季风 B.西风 C.西南季风 D.东北信风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主河系。图2中乙图是甲图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3~4题。

3.甲图中河流流量最终减少的河段是:

A.a B.b C.c D.d

4.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对我国未来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影响甚大。读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未来走势示意图(图3),回答5~6题。

5.二胎政策的放开,将使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降至8亿人到来的时间约延迟:

A.12年 B.16年 C.20年 D.24年

6.未来10年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导致:

A.老龄人口增加 B.用工成本上升

C.环境承载力降低 D.人才外流严重

弃风限电是指风机设备状态正常,但限制风电场发电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风能波动性大,且风电并入国家电网困难。读内蒙古塞罕坝风电场日出力统计曲线图(图4),回答7~9题。

7.塞罕坝风电场日出力:

A.5点至9点出力最小

B.零点至5点出力较大

C.最小为5万千瓦

D.城市居民用电高峰时出力较大

8.我国风能限电集中在:

A.三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东部沿海地区 D.经济发达地区

9.在风能限电地区,下列解决措施中最可行的是:

A.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B.利用风电进行海水淡化

C.加大风电装机容量 D.利用风电进行城市供热

地球的磁场强度与方向随时间而改变,图5示意1900年以来北极地区磁极点变化及未来预测位置,磁纬度是相对于磁极点某地的纬度。Kp指数反映了全球整体的地磁活动水平,Kp指数越大对应的极光活动水平越高。图7示意现今全球不同Kp指数下,所能观测到极光边界。读图完成9~11题。

10.1900年以来:

A.磁极点与地理极点重合

B.某地的磁纬度是一个定值

C.磁极点的位置越来越接近北极

D.磁极点移动的速度越来越小

11.下列地区中,最易观察到极光现象的是:

A.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B.南美洲最南端火地岛

C.中国漠河村

D.美国五大湖地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12.(2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以色列应用高新技术使奶牛养殖业得到健康发展,近年来,规模牛场的发展使以色列在奶牛养殖技术、规范管理、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图7为以色列奶牛养殖场分布图。

材料二:以色列和中国正联手打造一条打通欧亚大陆、连接“地中海—红海”的铁路线,该项目起点是特拉维夫,终点是埃拉特港,长约350千米(图8)。

(1)描述以色列奶牛养殖场空间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2)简述修建红海—地中海铁路分别对以色列和中国的积极影响。

(3)我国某大型奶业集团拟在以色列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场和乳品加工厂,你是否赞同,表明态度并陈述理由。

13.(2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9为准噶尔盆地地貌及沙漠—黄土分布图,图中黄土为风力堆积地貌。

材料二:春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的短命植物迅速萌发开花,沙漠里一片草绿花鲜,繁花似锦,把沙漠装点得生机勃勃。

(1)描述黄土的分布规律。

(2)简述图中黄土地貌的成因。

(3)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短命植物短期生长的原因。

[选作题]

14.(10分)旅游地理

张家界市1988年因为旅游立市,飞机飞越天门营销事件让张家界名闻天下。张家界旅游发展从1990至2010年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读张家界旅游成长过程图(图10),回答问题。

指出张家界旅游发展两大阶段的分界并简述依据。

1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1为某年8月6日0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的6日至9日台风“梅花”过境造成的降水量预报示意图。

简述台风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危害。

16.(10分)环境保护

图12为我国西部某城市用地布局示意图,该市建立了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简析该市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A 6.B 7.B 8.A 9.D 10.C 11.D

12.(1)空间分布不均,北方多于南方(2分),沿海多于内地(2分) 原因:降水量北多南少,北方草场资源较丰富;沿海地区海运便利,饲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方便;北方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和城市相对较多,市场广阔(6分) (2)对以色列:避免经过苏伊士运河的风险和复杂局面,具有“战略意义”;建成后两港口城市的车程减少,有助于港口城市埃拉特的发展和以色列南部的经济发展(4分) 对中国:促进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有利于拓展海外市场;绕开拥挤的苏伊士运河,有利于中非和中欧贸易发展(4分) (3)不赞成 理由:以色列干旱地区面积广,草场资源缺乏(2分);以色列国土面积小,人口少(2分),市场规模有限(2分) 或赞成 理由:以色列有消费牛奶习惯,且距欧洲近,市场广阔(2分);养殖和加工技术先进(2分);随着红海—地中海铁路建设,海陆交通将更加便利(2分)。

13.(1)黄土主要分布在沙漠主导风向下风方向(2分);盆地南缘的山前冲洪积扇、阶地等地貌面上(4分) (2)来自西部和北部的西北风和东北风风力强劲(2分),受山地阻挡,风力减弱(2分),将携带的粉尘堆积在沙湾一带,形成黄土堆积地貌(2分) (3)沙漠周边山地冬季有较多积雪(2分),春季融雪后,沙漠中水分较多(2分),沙漠特有植物迅速萌发开花(2分),但随着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2分),水分条件变差,植物枯萎死去(2分)。

14.第一阶段为1990~1999年,旅游人次缓慢增长(2分);第二阶段为1999年以来,旅游人次迅速增长(2分) 依据:1999年后第三产业急剧提升,第二产业迅速下降,旅游人次迅速上升(6分)。

15.形成过程:在(低纬度)热带海面,大量海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低气压中心(2分);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转,流入空气形成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热带气旋)(2分);热带气旋逐渐发展、强大,形成台风(2分) 危害:大风摧毁船只、造成人员伤亡;暴雨造成洪涝;风暴潮引起海水入侵等(任答两点得4分)。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 篇9

满分:100分 答卷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我国陆上的邻国中面积最大与最小的是()A.俄罗斯,尼泊尔 B.俄罗斯,锡金 C.俄罗斯,不丹 D.哈萨克斯坦,老挝

2.台湾岛东西两侧各頻临的海洋是()

A.太平洋,东海 B.东海,大西洋 C.东海,南海 D.黄海,南海 3.下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中,纬度最低的是()A.天山 B.昆仑山 C.秦岭 D.南岭 4.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A.维吾尔族 B.壮族 C.回族 D.朝鲜族 5.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总趋势()

A.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 B.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C.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D.降水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 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从成因上讲属于()

A.地形雨 B.对流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7.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

A.珠江 B.长江 C.黄河 D.京杭大运河 8.下列有关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 B.黄河的水量含沙量都超过珠江 C.金沙江,川江,荆江都是长江重要的支流 D.黄河的年航运量仅次于长江 9.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多集中在()A.6-8月份 B.1-2月份 C.3-9月份 D.10-12月份 10.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在上资源的是()

A.土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水资源 D.森林资源 11.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办法是()A.大力减少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B.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 C.使再生资源不断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 D.大力进口我国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 12.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规律是()

A.夏秋多,冬季少 B.秋季多,春季少 C.冬季多,春季少 D.夏季少,冬季多

13.我国目前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最好办法是()

A.节约用水 B.跨流域调水 C.兴修水库 D.防止水污染 14.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A.油菜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15.大庆油田的石油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其最佳运输方式是()A.油罐列车 B.管道运输 C.火车或汽车运输 D.汽车运输 16下列商品粮基地位于四川盆地的是()

A.成都平原 B.江汉平原 C.三江平原 D.太湖平原 17.下列运输方式中在我国客运,货运量居第一位的是()A.内河运输 B.管道运输 C.高速公路 D.铁路运输

18.造成“世界屋脊”和“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 B.地形地势 C.风俗习惯 D.临近疆界 19.我国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主要分布于()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西北内陆地区 D.东南沿海 20.下列铁路干线中,都为南北走向的是()

A.京沪线,兰新线 B.京广线,陇海线 C.京九线,京广线 D.宝成线,浙赣线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1.我国位于 半球,北半球,位于 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2.北回归线横穿我国自东向西的省区为。23.我国面积为平方千米,居世界第 位,人口居世界第。24.我国目前共有 个省级行政单位。25.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26.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

27.我国共有 个民族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是。

28.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是。29.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具有运价低,运量大的特点的运输方式是。

30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湿润的(地形)区,北方以 为主,南方以 为主。三.连线题(每小题8分共16分)31.将下列诗句与所描述的地区相连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华北平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青藏高原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塔里木盆地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长江中下游平原 32.将下列河流名称与其主要特征连线 塔里木河 汛期最长的河流 长江 最长的河流 黄河 水量最大的河流 珠江 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四.综合题(每空1分共11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知道,在北回归线附近的许多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控制。降水十分稀少,再加上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大多数地方便形成了炎热干燥,人迹罕至的是沙漠地带,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像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西亚地区的阿拉伯沙漠等,令人望而生畏,无不悲叹大自然这份冷漠的表情。而位于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则不然,这里河汊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处处鱼虾肥美,片片稻米飘香。人们又无不赞叹大自然赐予大这份最优惠的待遇。

(1)请回忆,西亚、北非属于 气候。而我国江南则为 气候。年降水量在 毫米之上,属于四类干湿地区,带来雨水的主要的是 季风。

(2)西亚、北非受气候影响,适宜发展 业,而种植业依赖于,因此主要分布在 和 地区,代表性的农作物为。我国江南则以水田为主,代表性的农作物为 并使我国淡水鱼的最大产地。

(3)造成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西两侧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4.读下图回答(每空1分共13分)

(1)A是 山脉。

(2)B为 高原,位于我国第 级阶梯上,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三江源”是指 , , 河的发源地。

(3)C 为(地形区),内部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4)D为(地形区)。

(5)BCD分别为 , ,。(温度带)(6)C为(干湿地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曾经改进的两个实验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一定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中国工业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方磊同学把长江水~系和沿海的.海岸线图画在黑板上,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铁矿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

地理八年级上册测试题 篇11

一、“活动”板块的分析与类型

2013版新教材“活动”的设置与新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进行对比,具有以下特点:① 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学科性,并对实验版教材“活动” 进行适当增减;②格式更规范,每篇“活动”标有统一的图标色彩,字体醒目,引人注目。活动是教材结构的组成部分,占教材的30%左右。其围绕教材的教育主旨,紧扣教材知识,起到补充正文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弹性。教师对教材“活动”的特点及功能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运用。

1.“活动”板块的分布概况

八年级《地理》(上、下册)教材共有70个活动,各章活动在新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如表1。活动主要集中在第1、2、3、4、6、7章。每一节都安排了“活动”,而且多数还配有相关图像。

2.“活动”板块的类型

教材“活动”中对能力的要求分布如表2。根据地理学习能力要求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指通过对资料的观察、对资料本身的理解和对有用信息的提取等方面表现出来。资料的形式有文字、数字、图表、地图等。在八年级地理教材中,属于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的“活动”有51个,约占总数的73%。教材中通过“认识”、“记住”、“了解”等词来体现,如八年级上册的活动“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八年级下册的活动“读图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等。

(2)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能力。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对学科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成因、过程、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分辨和评价等活动表现出来。在八年级地理教材中,属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的“活动”有11个,约占总数的15%。教材中通过“分析”、“理解”、“感受”、“比较”、“选择”等词来体现,如八年级上册的活动“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比较与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八年级下册的活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等。

(3)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学习方面主要是指对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问题作决策并执行的能力。在八年级地理教材中属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活动”有4个,约占总数的6%。教材中通过“提出计划”、“探讨”、“解释”、“模拟探讨”等词来体现,如八年级上册的活动“开展一次用水调查活动,提出节水建议和计划”、“探讨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八年级下册的活动“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地理现象”、“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等。

(4)表述或表达想法的能力。表述或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让他人理解。在教材活动中就是把所要理解的地理问题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撰写一小段文字或一篇短文,说出想法以阐述一个地理问题。在八年级地理教材中属表述或表达想法的能力的“活动”有4个,约占总数的6%。教材中通过“说出”和“交流”等词来体现,如八年级上册的活动“说出家乡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主要特点”,八年级下册的活动“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成就”等。

二、“活动”板块运用的原则与途径

“活动” 板块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的主要载体,每个活动的设计都有其目的性。教学时要根据活动的类型及特点,找准与正文内容的关系,依其意图来加以应用。依据活动类型和学生需要,对“活动”讲解应详略得当,有些可不讲,让学生自己思考。此外,“活动”的运用还应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和简练性原则。

1.获取信息能力类——重视学法指导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其它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也是学生解答问题的第一步,能否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关键。所谓地理信息,就是材料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符号等。地理信息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其中,特别要重视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它的信息承载量最多也最丰富。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的基本方法:一是知道“要干什么”,即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取和解读信息。表现在“活动”中对行为动词进行正确判断和理解,如“阅读”、“寻找”等。二是清楚“要找什么”,即通过“阅读”、“寻找”等方式来获取哪些地理信息,这就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与问题关联的主要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节中“防灾减灾”时,指导学生知道一是“要干什么”:阅读;二是“要找什么”:避灾的方法。通过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分析与判断问题能力类——强化思维锻炼

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提升,包括归纳信息和分析、判读地理问题。具体到地理学习能力的要求上,要求学生从已获取的地理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地理思维活动,将分散、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分析、判断问题的基本方法:一是细化问题,把一个问题分为几个具体的小问题,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分析、判断问题提供一个易于达成的目标。二是合作分析,目的是将分散、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时,通过分组细化问题(把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降水、气温分开分析),合作分析判读问题(影响降水和气温也就影响了气候)。如可以分成两组:一组分析阿拉伯半岛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差异(主要是降水的差异),另一组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最后总结,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长江以南降水较多,气温年较差较大。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能力类——优化情境创设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分析、判断问题能力的进阶目标。心理学的解释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通常分为四个过程:发现问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分析问题(分析、判断问题能力),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其中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正确的假设引导问题顺利得到解决,不正确的假设则使问题的解决走弯路或导向歧途。假设只是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不保证问题必定能解决,所以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是对假设进行检验。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活动要求“开展一次用水调查活动,提出节水建议和计划”,可以利用活动,创设具体情境,如可以布置调查农业用水的灌溉方式,列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提出建议(假设),与其他同学一起检验假设。得出结论:适当推广节水灌溉。通过具体化的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表述能力类——注意文字表达

上一篇:农博园作文100字下一篇:大荆庄小学财务管理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