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课件北方

2024-05-13

八年级地理下课件北方(共6篇)

八年级地理下课件北方 篇1

八年级地理下课件北方

学习目标

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及自然特征。

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3、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点 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学习难点 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真实写照。那么北方有哪些自然特征和农业呢?这是我们本节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

一、黄土地、黑土地

1.范围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以东 以南,毫米,属于 区。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集中于 季。

图6-1-

2图6-1-

3图6-1-

4(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北方地区

一、黑土地 黄土地

范围

地形

气候

土壤

河流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耕地

2、粮食作物

3、经济作物

4、春旱

5、冲积扇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拓展创新】

教学

反思

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及自然特征,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题: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4课时)

环节 活动内容 我的教案 集备

反思

学习

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学习

重点 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学习

难点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这首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正式写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

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读图·析图

1.读图6-2-1“东北三省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6-2-1东北三省的地形

(1)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找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3)找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4)找出俄罗斯、朝鲜、韩国。

2.读图6-2-2 “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6-2-2 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1)气温: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原因是 __。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 __。

(2)降水: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原因是。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为 _毫米,为什么降水多?。

(3)气候特征:东北三省气候。由于纬度,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 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夏季。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 季,冬季降雪较多。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探究·思考

读图6-2-3“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图6-2-3 东北三省始期、终期和雪期的分布

(1)北极村、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南向北的变化规律。

(2))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北极村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黑体,10号].说出东北三省名称的含义

(1)“白山黑水”

(2)“林海雪原”

(3)“北大仓”.东北林区

3.范围

4.地形

(1)地形(2)地形区

(3)山脉

(4)界河

(5)地形特征

5.气候

(1)气候类型

(2)气候特征

(3)影响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拓展创新】

教学

反思

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本课的图6-2-1 “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有利于地理素养的培养。

课题: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5课时)

环节 活动内容 我的教案 集备

反思

学习

目标

1.了解东北农业发展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2.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及发展状况。

3.通过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习

重点 东北三省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及工业分布。

学习

难点 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习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这里的人们春种、夏忙、秋收、冬藏,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那么这里的农业发展是怎样的情况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

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读图·析图

1.读教材图6-2-6,探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粮基地的原因

图6-2-6

知识点

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读图·析图

1.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1)读图6-2-7 “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写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些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

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

(2)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照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和图6-2-8 “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

图6-2-8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东北三省的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读图6-2-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说出大庆、伊春、鞍山工业特点,并对照图6-2-2-3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分别说明这种工业特点的形成原因。

图6-2-9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影响农业的条件:

2.“北大荒":

3.“北大仓”

(1)优势条件

(2)主要农作物

(3)地位

4.保护湿地

(1)湿地的含义

(2)湿地的作用

(3)环境

(4)措施

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地位:

2.工业:

(1)优势

(2)部门

(3)工业发展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拓展创新】

教学

反思

保护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东北平原因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很多地方是湿润区,这也为塑造我国最大的湿地创造了条件。其中三江平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

课题: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6课时)

环节 活动内容 我的教案 集备

反思

学习

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学习

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学习

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

一、文明的摇篮

读图·析图

1.读图6-3-1-1,完成下列各题。

图6-3-

1(1)在图6-3-1-1中填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6-3-1-1中填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 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知识点

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图6-3-

4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探究·思考

读图6-3-1-2,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图6-3-

2(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1)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2)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 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_,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 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

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 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地貌景观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_ 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其中,黄土堆积厚度一般超

过 米。

(2)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地表破碎,形成、、、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3)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 ;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 ;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叫 ;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2.成因:

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说”。

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拓展创新】

教学

反思

黄土高原深厚黄土的堆积原因是风力作用形成,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原因则是流水作用,一定要注意区分,容易混淆,也是中考题经常要考察的内容。

第7课时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宋体,小四,加粗,居中]

一.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 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 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 _,多 _,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②地表裸露,缺乏 _保护;

③夏季降水,且多。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②、_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

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

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 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 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 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二.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____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

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___________,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6.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

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

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的缓坡拼地应修建______耕作。

②退耕结合,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_______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名师点睛[10号,黑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既然是“水土流失”,那就既有“水”的原因,也有“土”的原因。“水”的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的原因是: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当然还有植被的原因,即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还有人为原因。这样容易识记。

八年级地理下课件北方 篇2

“教”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做到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1.根据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设计之初, 首先要根据“核心概念”原则, 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取舍安排, 从而向有效、高效的教学目标靠近。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学目标的行动词要求如下: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对教材内容做如下安排。 (1) 黄土高原的范围及人文特征内容较简单,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及交流完成, 这部分内容可以确定为课堂上不作重要讲解的部分。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治理则是核心内容, 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辩证能力, 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科学素养精神, 这是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在要求;而后者是培养学生根据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技能及知识迁移的综合能力要求。这部分内容应该安排作为课堂教学中“精讲精练”的重点内容。

2.根据班级学情取舍教、学方法。根据前期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观察图册所提供的相关补充资料进行思考, 提出疑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当然这样的目的要求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 给学生黄土高原的文字和视频影像资料, 作为激发他们产生质疑的体验铺设。

【学情分析】A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班级学习风气浓厚, 学生有探究意识, 主动学习能力较强, 在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配给学生, 引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所以突出A班学生的主动性, 以问题导入、启发质疑、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引导教学方法。B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学习基础也相对较差, 如果把教学内容完全分配给学生自主习得, 因学生的学习能力限制, 学习效果肯定打折扣, 反而需要老师多提点、引导。针对学情将教学内容分别作两种学习方法上设计。要调动B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感觉“稍微跳一跳, 就能够得着”。所以教师将讲授、启发、谈话等方法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通过有效途径获取学习的能力。

3.根据知识点取舍教、学时间。“说出”、“认识”、“分析”等学习目标行为动词往往确定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以及课标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程度, 因此, 可以成为确定课堂教学配比时间的依据。带有“说出”、“认识”动词的学习内容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知识点, 所以配比较少的时间就能完成教学要求。而“举例”、“分析”类行为动词代表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就提升了, 也是知识点和技能中的重难点, 需要通过多边交流才能完成。这部分知识点自然占据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

二、多元交流, 突出“学———教”融合下的学习方式

1.自我交流, 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一味由老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浇灭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 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又会弱化部分学生的能力差异, 使那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失去学习机会。自我交流则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和教材的交流, 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在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边巡视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一边对部分能力有限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小组交流,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在小组交流中把握有效性至关重要, 否则无效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热闹中没有收获。首先, 教师要制订学习目标要求;其次, 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最后, 教师要检查、参与小组交流, 引导小组内成员有效完成预设任务。例如一位同学提出的“如何来记忆黄土地貌中的塬、梁、峁”, 组内有同学就根据教材上的景观图片提出:“‘塬’、‘原’同音, 就可以把‘塬’理解成一个开阔的大平原, 想象成一大块正准备做馒头的面团。‘梁’就想象成柱子, 是长条状的, 就像把那一大块面切成了条状。‘峁’就是把切成条状的面团再横向切成一个一个小馒头。”比喻非常形象, 加深了同学们的认知能力,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3.课堂讨论, 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提升。经过小组讨论, 依然会有一些有难度、有深度, 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答。这时, 课堂讨论则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一些真正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在这个环节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一个有效促进。同时, 师生间的交流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 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新技能, 再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教材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剔除一些无厘头的问题, 引导学生摒弃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摘要:尊重生命规律, 注重教学方式的民主与平等, 实现课堂教学与生命特点的和谐统一, 培养有个性、有健康丰富情感、有创新意识的初中生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学——教”融合的地理课堂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八年级地理气候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 气候

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看书《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

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学生:气温的差异较大)⑤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学生:最南16℃、最北-32℃多)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投影)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

(读表)(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

(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板书)

教师强调: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另一因素

2.夏季普遍高温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4)

(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

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讨论。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

②从《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7)

(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7,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

(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这里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

活动与探究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2、《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的概念和气候两大要素,能辨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用语。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

3、掌握热带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气候分布与特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热带四种气候类型分布与特征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备课资源:

网络、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边播放多媒体边讲解)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真奇妙,有的地方是葱郁茂密的森林,有的地方是广袤粗犷的草原,有的地方是白雪皑皑的冰原,有的地方是浩瀚无垠的沙漠。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观是这些地方不同气候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差异呢?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2、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通常从哪些方面呢?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64页图3.22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描述气候,人们关注的时间是多长?(2)一般关注气候注意那两个要素?

解决完第一小题时接着问学生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比较天气与气候

让学生说出天气的概念,老师总结出气候概念,两者列表比较,然后进行随堂联系:判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接着再看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让学生读书说明描述气温与降水的词语

过渡: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前面两节我们分别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知道了他们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但是都有规律可循,哪个同学到屏幕前指图给大家说说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到屏幕前指图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回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地区差异很大,那由二者组合的气候的地区差异是不是很大?

但是同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要想了解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种类

板书:

气候的地区差异气候类型

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这时加强读图指导,通过读图例找出共有11种气候类型

4、气候分布

过渡:这十一种气候类型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具体看看世界气候的分布图,首先,图中有四条重要的纬线,它们把地球分成了5个重要的温度带,那个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指图说说是那几个温度带?

学生上台指图,要注意指图是否规范正确。

承接:各个温度带分布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我们先来看热带分布有几种,如何找呢?我来举个例子

教师举例热带地区赤道附近分布的一种气候类型,根据颜色到图例中找出是哪一种,然后又学生找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上台指图说出,教师纠正

5、热带气候

承接:我们下面就具体来看看热带的气候类型,我们主要从分布于特征两方面来看,热带有几种气候类型?

板书:

3、热带气候 分布 特征

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图,不出示名称,让学生说出是哪种气候类型,然后说出分布地区,再出示该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先知道学生如何读这种图,然后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气候特征。

小组合作:全班十二个小组每四个小组一大组分别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气候分布图分析另外热带三种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交流展示:每大组派一名上台指图分析展示成果,教师指导总结并板书

最后播放动画: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练习:四种气候特征的习题

6、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学生起来谈本节课收获

七、课后反思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课件 篇4

辽阔的疆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最高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中国人口》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多媒体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公元2000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05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八年级地理下课件北方 篇5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雪景搭配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图表选择上主要是景观图,比较典型的北方雪景的图片)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二、自主研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0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任务并在课本上勾画:

1、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沿着地理分区界,描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画出大兴安岭、乌鞘岭、秦岭、淮河等地理事物。

2、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写在旁边。

3、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主要的地形类型,画在课本上。

4、结合地理图册15页中国温度带图,找出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主要的气候,画在课本上。

5、结合图6.4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的景观,找出

北方的土壤,画在课本上。

同学们找出来以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讲解气候的时候加入课本10页的活动,读图6.5小组完成以下内容:

1、观察气温曲线,找出三个城市气温高的月份和气温低的月份;观察降水量柱状图,找出三个城市降水量多的月份和降水量少的月份,概况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小组完成后,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记录重点内容。

过渡:我们需要借助学习过的知识来思考现在的问题,学以致用;通过活动我们更加了解北方的气候

板书: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及行政区

2、地形

3、气候

4、土壤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的自然特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适合哪些农作物的生长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12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面的内容并画在课本上:2、讨论北方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的条件

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同学们找出来了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过渡:春旱是影响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春旱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12页的活动题。

板书: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研讨记录

【八年级地理下册《北方地区》第一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地理北方地区课件

2.高中地理北方地区课件

3.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测试题

4.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步测试题

5.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6.八年级《地理》下册走向世界的中国的教学设计

7.八年级地理第一节人教版课件

8.地理下册课件内容

八年级地理下课件北方 篇6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策略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羊肉泡馍口味厚重,热辣暖胃,符合黄土高原的气候又符合高原人的豪爽本质。

学生: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学生: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教师:补充并总结。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风吹来的黄土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设计:将本框题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一组为风成说,另一组为水成说)。学生为观众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发表自已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已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发性。

可以出示两组资料,也可以引证课本27页的三组证据。

资料一: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主要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过来的。

资料二:黄土高原是水冲来的,古代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把内陆的泥沙带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

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证据三: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总结:根据上面的证据,多数同学同意是风成说,大多数科学家也都同意风成说,但“风成说”也需要更加完善,希望对这方面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将来对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学生: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教师: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地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哪些地貌景观呢?

学生:形成了塬、梁、峁、川。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图,了解这四种黄土高原上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图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黄土高原多种地貌的发育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教师: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原的特点是边缘陡峭、内部平坦,但黄土高原的地表却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水土流失)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教师思考: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中的地理,是课标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设计如下图的生活例子,将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盆花浇满水后倾倒,观察流出的水的浑浊度,用以探索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下图思考并分组讨论。(重点从植被覆盖率、坡度、夏季降水、人口、工农业活动等方面来分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子来寻找、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一、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土壤)

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植被)

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

四、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活动)

五、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生产活动)

教师:以上五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学生: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课件展示:如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黄河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学生:旱涝灾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本29页活动第3题)思考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学生: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教师: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学生: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教师: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思考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

学生: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在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教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水土保持

教师: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设计1:读下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黄土高原地表沟谷纵横,坡地非常多,如图中的1为挡土坝,2为陡坡,3为缓坡。如果你的家就在斜坡附近,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有效地利用这些坡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收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养成人人动脑的好习惯,并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来亲手设计、参与建设。注意:此题开放性比较强,只要学生的设想有理就可鼓励,不能仅仅限于课本答案,以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设计2:沟谷和坡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课本30页活动第1题,引导学生读下图说说打坝淤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及意义。

下图为林草护坡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图加深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做简化总结: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④人口措施:实行计划生育。

承转过渡:通过上述措施既控制了人口数量,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教师: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让学生做31页活动第2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教师总结: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上一篇:大佬们的高考励志故事下一篇:夜鸣沙短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