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强化训练试题

2024-05-21

七年级地理上册强化训练试题(精选12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强化训练试题 篇1

七上期末强化提高训练2021.1.17

一、绝对值与数轴、整式加减:

1、已知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b,c两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相等,试化简|a-b|+|b+c|+|c-a|

2、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请化简|a-b|+2|a+c|-|b-2c|

3、已知|a|=-a,|b|/b=-1,|c|=c,化简|a+b|-|a-c|-|b-c|

二、新定义与阅读理解

观察下列两个等式:2-1/3=2×1/3+1,5-2/3=5×2/3+1,给出定义如下:我们称使等式a-b=ab+1成立的一对有理数a,b为“共生有理数对”,记为(a,b),如:(2,1/3),(5,2/3),都是“共生有理数对”.(1)数对(-2,1),(3,1/2)中是“共生有理数对”的是();

(2)若(m,n)是“共生有理数对”,则(-n,-m)()

“共生有理数对”(填“是”或“不是”);

(3)请写出一对符合条件的“共生有理数对”为();

(4)若(a,3)是“共生有理数对”,求a的值。

三、列式与找规律、计算说理

1、大于1的正整数m的三次幂可“分裂”成若干个连续奇数的和。如23=3+5,,3

3=7+9+11,4

3=13+15+17+19,…,若m3“分裂“后,其中有一个奇数是211,求m的值。

2、在数轴上,点P表示的数是a,点P'表示的数是11-a,我们称点P'是点P的“相关点”,已知数轴上A1的相关点为A2,A2的相关点为A3,A3的相关点为A4,…,这样依次得到点A1,A2,A3

…An,若点A1

在数轴表示的数是12,则点A2019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

四、绝对值与距离、最值

1、已知a,b是有理数,当ab≠0时,求a|a|+b|b|的值。

2、已知a,b是有理数,当abc≠0时,求a|a|+b|b|+c|c|的值。

3、已知a,b,c是有理数,a+b+c=0,abc<0,求b+c|a|+a+c|b|+a+b|c|的值

五、运算律与巧算

(1)16÷(-2)3-(-12)3×-4+2.5

(2)(-1)2017+-23+4-(12-14+18)×(-24)

(3)11×2+12×3+⋯+119×20

411×2×3+12×3×4+⋯+118×19×20

六、数轴上的动点与线段动态问题

1、如图6-1,已知数轴上的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4,点C是AB的中点,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秒

(1)

当x=_

秒时,点P到达点A;

(2)

运动过程中点P表示的数是()(用含x的式子表示)

(3)

当P,C之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时,求x的值。

2、如图6-2,在数轴上有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0,-4,点A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B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右运动,如果设运动时间为t秒,解答下列问题:

(1)

运动前线段AB的长为();运动1秒后线段AB的长为();

(2)

运动t秒后,点A,点B运动的距离分别为()和();

(3)

求t为何值时,点A与点B恰好重合;

(4)

在上述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线段AB的长为5,若存在,求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6-5,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8,点B表示的数是-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

(1)

经过多长时间,点P位于点Q左侧2个单位长度?

(2)

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若点M是AP的中点,点N是BP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4、数轴上,点O为原点,点A对应的数为11,点B对应的数为b,点C在点B右侧,长度为3个单位的线段BC在数轴上移动,(1)

如图6-6,当线段BC在O,A两点之间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恰好满足线段AC=OB,求此时b的值;

(2)

线段BC在数轴上沿射线A0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AC-OB=0.5AB?

若存在,求此时满足条件的b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5、如图6-7,在数轴上,点A表示-10,点B表示11,点C表示18.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沿数轴负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秒。

(1)

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M所对应的数是多少?

(2)

在点Q出发后到达点B之前,求:t为何值时,点P到点O的距离与点Q到点B的距离相等?

(3)

在点P向右运动的过程中,N是AP的中点,在点P到达点C之前,求2CN-PC的值,

七年级地理上册强化训练试题 篇2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 也是教育界通过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不断地调整, 教材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在适时更新, 七年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已完全投入使用。为研究七年级人教版地理新教材的改进情况, 本文从教材的章节组成、内容设置、活动安排、图文结构、材料分析等方面对新旧教材的差异做对比分析。

二、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新旧教材差异分析

(一) 教材章节组成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新教材的章节内容有一定改动, 新旧教材都由十章组成, 每章的标题和排列顺序没有变动, 只是部分单元的某一节内容做了调整 (如附表1) 。

如第一章的“地球和地图”部分, 新教材的第三节由旧教材的“地图”改为“地图的阅读”, 把“地形图的阅读”作为一节单独列出;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有一些变动, 第二节由“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调整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由“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调整为“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其他章节内容没有变动。

(二) 新教材内容的调整

新教材在章节变动的基础上, 内容构成及表现形式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增多, 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1. 新教材序言的调整

中学课本中的序言主要介绍这门课程学习什么, 怎么学的问题, 好的序言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新教材中序言的编写方式进行了很大的改进, 如在阐述学习地理的用途方面, 旧教材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说明了学习地理的好处, 而新教材则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地理课学习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地理?”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点明了本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另外, 在序言中阐述学习地理用途的篇幅增加,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地理要素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着重说明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在学习地理的方法上重点强调了学习地理不仅仅是在教室的课堂中学习, 更重要的是利用大自然这个有效课堂, 侧重强调课外实践对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序言编写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更明确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 为学生学习地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教学内容的调整

新教材内容的阐述方式更简单, 通俗易懂, 如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描述, 去掉赘述, 直接切入主题“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新教材阅读材料的选取与旧教材相比更能直观地说明问题,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对部分材料的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删掉一些抽象的、难度大的教学内容, 新教材阅读材料侧重于更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 而不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目的而大量地罗列课外资料。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 所以教材不需要在这部分用太多的篇幅。阅读材料的改动为中学地理教师处理教学内容留下一定空间, 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材正文内容的设置更合理。首先教材中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增多。如“天气与气候”这部分教学内容, 编者利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天气预报做切入点, 通过人们关注天气的方式以及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说明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又表明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其次, 教材剔除难懂低效的教学内容, 如类似于“东西半球的划分方式”这样的知识点已被删除。东西半球的划分是历年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很多教师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 内容难度大, 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时通常要占用很多课时。再如“人口与人种”这一节, 新教材去掉了“图4.2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 我们知道, 在旧教材中这是一幅说明人口增长原因的示意图, 以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及现有的知识水平, 仅仅根据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就可以分析掌握人口增长的原因, 而类似于“天平”这样的简单的图示来演示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似乎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总数和平均人口增长率, 这些数据更便于学生认识世界人口数量大、增长过快、问题严峻等人口现状。再次, 新教材中一些重要教学内容回归教材正文, 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内容中高低纬度的划分标准, 反映天气信息的重要载体—卫星云图等。最后, 新教材内容衔接更合理, 知识点准确到位。如“地球的运动”这部分教学内容, 为了增强学生对温度带的直观认识, 教材增加了有关“回归线”和“极圈”的相关介绍, 并说明了“极昼”和“极夜现象”, 为学习温度带的相关内容做铺垫。

新教材中更新了一些插图的内容, 如“经纬网的定位”教学内容中的关于“确定某一点经纬度”的插图资料, 其时间由2001年更新至2011年;再如, 地球公转示意图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注释中明确指出此图是“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日”图, 并且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箭头的指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分日时, 太阳直射点的箭头清楚地指示赤道的位置, 立体感很强, 使学生能更清楚认识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及变化特征。

新教材中活动的设置有大幅度的更新, 新教材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问题型活动和操作型活动, 在两种活动中, 小组合作方式贯穿于始终。

第一, 操作型活动增多, 活动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如“演示地球自转”活动的设置, 在旧教材中, 活动中只提供了手电筒和地球仪两种教具, 让学生通过这两种教具演示并证明地球存在昼夜现象, 并没有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更深入地挖掘地球存在昼夜交替及其原因。而新教材中这个活动设计做了很大的调整, 活动设计如下:“通过手电筒模拟太阳, 地球仪模拟地球, 演示地球的自转, 观察昼夜的存在、昼夜的变化。”前者的实验设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而后者则可以说明一系列问题。此外, 新教材的活动设计简化, 更贴近生活, 实用性更强。如“多变的天气”这部分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收看天气预报, 通过测量学校一周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来了解学校的天气特征, 这个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 关注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事物。新教材还增加了其他形式的操作型活动, 如“人口与人种”这一节, 教材以“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好”为辩题在班内组织一次辩论会, 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搜集资料, 选择自己的立场, 展示自己的途径,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提高学习地理兴趣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 问题型活动。问题型活动与旧教材相比更简单实用, 如在“阅读和绘制地图部分”, 旧教材选了两个题, 一个题的前半部分主要回忆知识点, 后半部分用来考察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 而“比例尺”等相关知识另设一题。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相对简单, 剔除了知识点的回忆, 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小题就完成了对三要素知识点的反馈。此外, 教材中问题型活动的设计更贴近于生活, 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学内容活动中的第二个问题:“用你所熟悉的事物作比较, 感受地球的大小。”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对地球的大小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在“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内容中的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媒体查阅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 利用经纬网的相关知识确定事件发生的地点。教材通过这种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活动来反馈印证学生所学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材, 无论是在章节构成、内容结构、材料安排还是活动设置都在旧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 尤其是在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方面更为突出。但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在编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的编写理念相对保守

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的处理比较保守, 如序言中的“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的设置, 教材中采用这两幅图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阶段必须学会运用地图。这两幅图的注释以陈述的形式说明这两幅图所体现的教学内容, 实际上这是两幅比较简单常见的图表, 只要教师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 学生可以很轻松地从图表中提取文字材料蕴含的信息, 教材在编写时没有必要用大量的文字阐述这样两个事实。同理, 在“世界的气候”这部分内容中的“图3.25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说明其展示的气候类型特征”, 教师只要根据图中的信息适当启发引导, 学生就会很轻松地得出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并概括出气候的特征, 但教材中并没有采用任何方式渗透这些信息, 而是直接给出知识点, 这样使很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从而影响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 教材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相对保守。

(二) 教材编写的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

仔细阅读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教材编写的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存在箭头指向不明确的问题, 如“图1.19地球的五带”这幅图中南温带和北温带具有相同的气候特征, 而图中在标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时, 箭头仅指向北温带, 而忽略了南温带。再如, 这部分内容中关于生活在不同温度带气候特征的描述, 居住在温带地区的居民应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这里四季气候的特征, 而不是把寒带和热带的气候拿来对比, 因为居民不一定有机会体验寒带或热带的气候, 尤其是四季的气候变化, 所以这样描述温带的气候特征有些牵强。同样, 在“世界的气候”部分, 阅读材料中“柯本和他的气候分类法”, 这段材料的选取不合适, 这段材料说明了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将气候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 成为以后许多气候分类的基础, 但这不能说明没有其他的气候分类法, 材料中也没有明确说明目前我们学习的气候类型是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进行分类的。选择这段材料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说明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的两个基本指标, 这段材料阐述不到位;如果为了说明柯本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材料中又没有介绍其证实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指标的伟大历程。这部分内容应调整为重点阐述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的两项基本指标比较合适。教材中还有其他的一些细节问题, 如图幅的大小不一致等。

四、解决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 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 如在条件相对好的城镇地区, 教师可以利用当地有利的条件, 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准, 通过有效方式, 寻找适时合理的教学材料, 如可以利用世界经常发生的重大事件、网络图片、谷歌地图等资源来弥补教材材料和信息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堂操作型活动, 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条件相对较差的乡村地区,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弥补课堂教学资源和信息的不足, 提高学生课外实践能力, 如学生可以根据雨量筒的设计原理, 利用身边的资源自制雨量筒, 测量自家附近或校园里的降水量。

七年级上册综合测试题 篇3

A.2 B.-2 C.4 D.-4

2.已知31=3,32=9,33=27,34=81,35=243,36=729,37=2187,…,由此推测32015的个位数字是( ).

A.3 B.9 C.7 D.1

3.图1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则原正方体中与“中”字所在的面相对的面上标的字是( ).

A.我 B.的

C.梦 D.国 图1

4.一种上衣每件成本为60元,按高出成本价的25%标价出售,后因库存积压,又按标价的80%出售,每件上衣还能盈利( ).

A.0元 B.1.5元

C.4.8元 D.5元

5.如图2,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BEF.若∠1=72°,则∠2的度数为( ). 图2

A.36° B.54° C.45° D.68°

6.已知线段AB的长为12cm,先取它的中点C,再画BC的中点D,最后画AD的中点E,那么AE等于 cm.

7.若单项式ax2yn+1与-axmy4的差仍是单项式,则m-2n= .

8.如图3,将长方形纸片的一角折叠,使顶点A落在A′处,EF为折痕,再将另一角折叠,使顶点B落在EA′上的B′点处,折痕为EG,则∠FEG等于 . 图3

9.如果|a+2|+(b-1)2=0,那么代数式(a+ b)2015= .

10.元代朱世杰所著的《算学启蒙》里有这样一道题:“良马日行二百四十里,驽马日行一百五十里,驽马先行一十二日,问良马几何追及之?”请回答:良马 天可以追上驽马.

11.(1)计算:

-1100-(1-0.5)××[3-(-3)2];

(2)先化简,再求值:

x-2(x-y2)+(-x+y2),其中x=-2,y=.

12.如图4,∠AOB=α,∠COD=β,OM、ON分别是∠AOC、∠BOD的角平分线.

(1)若∠AOB=50°、∠COD=30°,当∠COD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至射线OB与OC重合时,如图5所示,则∠MON的大小 为__________;

(2)在(1)的条件下,继续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COD,当∠BOC=10°时(如图6),求∠MON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在∠COD绕点O逆时针旋转的过程中,∠MON=__________.(用含α,β的式子表示).

图4 图5 图6

13.解方程:(1)3(x+4)=x

(2)-1=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与=6x-2的解互为倒数,求m的值.

(4)某商品的进价为100元,标价为140元,商家要求该商品以利润率为5%的售价打折出售,问可以打几折出售此商品?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单元试题 篇4

1.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一年当中,世界陆地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_____月,南半球出现在_____月。

2.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一般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_____。

3.一般说来,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这主要是受_____因素影响;山上气温低,山下气温高,这主要是受_____因素的`影响。

4.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等,统称为降水。_____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5.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_____。在_____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在_____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降水少。

七年级地理上册强化训练试题 篇5

单选题

1.下列国家中,面积最大的是

A.中国 B.美国

C.俄罗斯D.加拿大

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前三个国家是()

A.俄罗斯、加拿大、中国B.加拿大、俄罗斯、中国

C.俄罗斯、美国、中国D.中国、美国、印度

3.下列国家人口均在1亿以上是()

A.中国、印度、加拿大B.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

C.法国、美国、英国D.中国、日本、澳大利亚

4.关于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在世界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有8个B.欧洲有2个

C.北美洲有1个D.南美洲有2个

5.从政治体制看,美国属于()

A.社会主义国家B.资本主义国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强化训练试题 篇6

【慧眼识图】

1.读图填空

(1)请在左图字框中填出表示地球大小的数据。

(2)请在地球仪相应位置的字框里填注: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

2.描图绘图

(1)按要求描出经纬线,并写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2)按要求描画经纬线,并写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3)请根据示例绘出南半球、东半球的简图,并写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3.读图连线:请将图示内容与正确的描述用线连起来。

4.识图填空:请根据经纬网上点的位置判断经纬度。

【图说地理】

1.读图判断: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A点的经纬度是90°W,60°N。()

(2)B点位于中纬度。()

(3)C点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4)D点位于南温带。()

(5)D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向。()

2.图释导学:关注灾区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33.1°N,96.7°E)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从北京(40°N,116°E)赶赴地震灾区指导救灾工作。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经纬网图中,用“○”标注北京和玉树县,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2)甲、乙、丙三地附近的网友通过网络,纷纷表示希望参加玉树的抗震救灾工作,下面是他们聊天的部分内容。

甲地附近网友:我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去玉树需要往西北方向走。

乙地附近网友:我位于东、西经的分界线上,去玉树要往西南方向走。

丙地附近网友:我位于热带,气候终年炎热,去玉树需要往正东方向走。

请你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判断他们聊天的内容是否有误?如果有误,请加以修改。

(3)对比乙、丙两地,进行填表。

参考答案

【慧眼识图】

1.(1)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略

2.(1)纬线:圆,不都相等,东西;经线:半圆,都相等,南北

(2)纬度:赤道,90°,经度:0°经线,180°

(3)赤道,20°W与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

3.4.A(20°W,40°N)B(20°E,40°N)C(20°W,40°S)D(20°E,40°S)

【图说地理】

1.(1)(√)(2)(×)(3)(×)(4)(√)(5)(√)

2.(1)画图略,北京在玉树的东北方向

(2)甲乙丙说法均有误,甲位于低纬度,终年炎热,方向正确;乙在东半球上,不在分界线上,方向正确;丙位于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去玉树往东南方向。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7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总结 篇8

初中地理新课标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初中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地理学习的能力较低,缺乏良好的地理 学习习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因为没有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就不可能学好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思维和地理基本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一一一、、、、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

1、感知新课,做好预习的习惯实践证明预习新课文,感知新课文的知识,对于学生接受新知效果良好。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或者是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与素材,以达到感知新课的目的。如学习“第三节地图”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样预习课文: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你知道的地图有那几种?3)、如何应用各种地图?学生通过预习课文或通过书籍、询问他人或上网搜寻,从而对新课文的知识有所感知,为学习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抽象的新知变得易于接受。可见:坚持课前预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情况,适当、适量地安排好课前预习,使其成为学生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

2、作好课前准备的习惯完美的一节课,应当有始有终。要使一节课有一个好得开始,就要作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应当包括:上课前准备好课本、笔记本、笔、纸以及地图册、练习册、课后作业等,每节课前都应该把这些准备好。只有这样,上课铃响过之后,才能使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二二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较差,有不少学生不会听课,上课经常走神,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学习,而不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势必造成听课效率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后果。为此,地理教师应当下功夫备好课,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应采用鼓励与督促,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听课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2、勾画要点,善于质疑的习惯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除了要求学生学会认真听课以外,还应勤动手,勤思考,要求学生既要记好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又要勾画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用图以及填图、描图、画图以及制作地理图表的习惯地理学科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图象等资料众多,信息量丰富。要学好地理,关键要让学生学会读图用图。通过读图用图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会填图、描图、画图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内化知识的习惯初中地理新课标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学中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课堂,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记住各个天气符号是非常困难的,新授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有意识去看电视天气预报,由此说明天气符号的含义。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再让学生运用形象记忆法结合实际情况去记忆,同学们谁也不甘落后,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这样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使所学地理知识得到了内化。三三三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

1、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养成自我检测的习惯实践证明

每节课所学知识,往往当堂课得不到完全消化巩固。因此,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必须加以练习巩固。要求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梳理整理,并通过自我检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2、搜集地理信息,勇于探究现实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关心时时,关心生活中、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如搜集“神七”的发射与回归,北京澳运会,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战争等热点问题社会热点中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勇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课后合作学习,乐于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习惯

七年级地理试题 篇9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根据下图,回答1~2题。1.图1数据说明了我们“家园”的A.海陆分布B.质量C.高低起伏D.大小2.图2显示“家园”的海陆面积比约A.8:2B.7:3C.5:5D.9:1

第27号台风“范斯高”10月17日14时位于142.7°E,11.3°N附近,并沿图中路线移动,21日8时移至136.2°E,19.7°N。结合下图,回答3~5题。3.17日14时至21日8时期间,范斯高总体移动方向是A.向西北方向移动B.向西南方向移动C.向东北方向移动D.向东南方向移动4.台风范斯高形成于下列哪一大洋上

A.北冰洋B.大西洋C.太平洋D.印度洋5.17日14时至21日8时期间,范斯高处于哪一温度带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中纬度6.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C.纬度的起始线D.指示东西方向

7.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与160°W相对的经线是

A.20°E经线B.20°W经线C.0°经线D.180°经线8.下图甲、乙、丙、丁四区域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条件的是

A.甲B.乙

C.丙D.丁9.有关纬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有纬线长度都不相等B.所有纬线都是圆圈C.纬线间互相平行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下列关于经纬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经纬网可以辨别方向B.经纬网在军事、航海等方面有广泛用途C.利用经纬网可确定点的位置D.陆地表面的经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a、b、c、d为二分二至日地球所在位置),回答11~15题。11.关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绕转中心为太阳B.方向为自东向西C.周期为一年D.地轴空间指向不变12.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地球处于图中A.a位置B.b位置C.c位置D.d位置

13.某校于11月上旬举行期中考试,这期间,地球公转位置在

A.a、b之间B.b、c之间C.c、d之间D.d、a之间

14.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A.昼夜现象B.昼夜交替现象C.地方时的差异D.季节变化15.姜堰地区(120.08°E,32.34°N)在图中哪一位置时白昼最长

A.a位置B.b位置C.c位置D.d位置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6~20题。16.山峰a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A.200米B.300米C.350米D.450米17.b点的海拔高度为

A.0米B.100米C.200米D.300米

18.c、d两点的相对高度为A.0米B.100米C.200米D.300米19.图中比例尺的类型是

A.数字式B.文字式C.线段式D.表格式20.该图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地距离

A.千米B.2千米C.800千米D.1000千米21.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1:2000000B.1千万分之一C.1:1000D.1:2000002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一般用什么颜色表示

A.绿一.黄色C.蓝色D.红色23.下列地图中,最能直观地表示地面沿某一方向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B.分层设色地形图C.地形剖面图D.卫星地图24.下列地形类型中,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表峰峦起伏、坡度较陡的是A.盆地B.山地C.丘陵D.高原25.图幅相同的下列四幅地图,表示内容最简略的是

A.中国地图B.江苏地图C.泰州地图D.姜堰地图26.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B.海洋彼此相连

C.海陆分布很不均匀D.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7.从大洲的划分看,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属于

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非洲28.下列地理事物中,为亚洲和非洲分界线的是

A.乌拉尔山脉B.巴拿马运河C.苏伊士运河D.白令海峡29.下列各洲中,与大洋洲面积之差最大的是

A.北美洲B.南美洲C.非洲D.亚洲30.下面四幅图中,与目前地球海陆分布状况最相似的是

31.下列选项中,属于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有

①气候变化②人类活动③地壳的变动④海平面的升降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③结合右图,回答32~33题。

32.图中A、B分别代表的大洋、大洲是

A.大西洋、南美洲B.太平洋、南美洲C.大西洋、非洲D.太平洋、非洲

33.两大洲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用以作为哪一学说的证据A.海底扩张学说B.大陆漂移说C.板块构造学说D.宇宙爆炸学说3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位于

A.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B.板块内部C.陆地与海洋交界地带D.大陆内部35.两个板块发生张裂的地带,常形成

①裂谷②山脉③火山④海洋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二、读图分析题:(共30分)

36.读地球光照示意图(阴影区域为夜半球),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8分)

(1)在N附近的弧线上补绘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2)A、B两点中______点先迎来黎明;C、D两点中,点先进入黑夜。昼夜交替的.周期为。(3)A点位于B点的方向。A、B两点所在纬线名称为。

(4)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圈是北寒带和带的分界线。

37.读东、西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7分)(1)图中,字母处是面积最小的大洲,字母处是面积最大的洲,字母处是位置最南的大洲。(2)字母C处为洋,D处为洋。

(3)①、②两图中表示东半球的是图。

(4)北美洲E与南美洲F之间的分界线为运河。

38.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9分)(1)地图三大基本要素为:比例尺、、

(2)写出图中字母所处的地形部位名称:

,(3)B、C两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的是

(4)①②之间的河流流向是。

(5)该图所示地区海拔不足500米,其地形类型为。

39.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全球共分为大板块,其中,A处为板块。(2)请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36.(8分)

(1)画箭头(1分)(2)BD24小时(3)正西赤道(4)极昼北温带37.(7分,每空1分)

(1)HAB(2)太平北冰(3)②(4)巴拿马38.(9分,每空1分)

(1)方向图例1/50000(或1:500000)(2)山顶山脊陡崖(3)B

(4)西北流向东南(5)丘陵39.(6分,第1小题每空1分,第2、3小题各2分)

(1)6印度洋

(2)地中海处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篇10

鲁荣飞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次试题突出教材重点,适当兼顾覆盖面。试题的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各部分比例力求与课时要求保持一致,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所以覆盖面较大。重点强调基础,考查最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部分考题取自或改变于目标与检测,以使师生平日注重训练。

试题难易度适中。低、中、高三个难度层次的题,比例为3:6:1。无偏题、怪题、超标准题,这样的试题既保证了一定的区分度,又增加了效度和信度。另外,本次考试,题目数量适当,目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学以致用,保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二、学生做题分析 1.选择题分析

本张试卷共有25个选择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高;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或对知识不扎实,理解力差,导致失分。失分较突出的有综合题,平时要求学生识记、训练不够,使简单问题变难。

2.综合题分析 第1题:较为简单。此题主要考察地理基本概念和的相关知识。及格率较好,但优秀率较低。

第3题:丢分率也较高。在下学期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不应单纯的死记硬背,整体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在授课中应多边绘边讲,易错字多练,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多联系当地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三、改进建议

1.试题的覆盖面应进一步扩大,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2.试题的呈现方式应进一步加强,新颖、灵活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要创设新情景,多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体现新课程特点。命题尽量减少单纯机械记忆的题目。

3.加强试题印刷的清晰度,尤其是地图,进一步方便学生获取信息。

4.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在教学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篇11

所以,鉴于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学习,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比较零碎。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也不排除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差异性较大。我们不仅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要渗透培养地理素养,让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增长,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享受每一天的日久天长。特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唯物主义思想观;

3、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的新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示意图、景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根据地理科的特点,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级性。

三、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

1、教学进度:

本学期教学时间为20周,去掉两周的节假日,教学时间为18周,每周2课时,共36课时;

2、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周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周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第四周 地形图的判读

第五周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第六周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七周 第一、二章复习

第八周 第三章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第九周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第十周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第十一周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十二周 第四章 第一节人口和人种

第十三周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十四周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十五周 复习第三、四章

第十六周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第十七周 复习

第十八周 复习期末考试

四、作业设置及评价:

作业设置包括常规性作业和特色作业:

(一)常规性作业建设,常规型的作业主要为巩固和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服务。包括:

1.主要结合导学案使用和学校配发材料,要求学生每课时按时完成导学案并进行修正,完成必背双基内容的学习和背诵,并通过当堂训练进行检测和拓展活动。课后及时进行抽查和评定,旨在推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和修订,书写质量以正确率100%评定。过关加一分,不过关必须自找时间与教师沟通,并扣一分作为惩罚活动。

2.课外学习材料使用,要求学生每课时课前自学尝试完成,课后结合所学,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互动,书写质量以正确率80%以上予以肯定,过关加一分,不过关必须自找时间与教师沟通,并扣一分作为惩罚活动。

评价办法: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

2.参与课下调查、延伸活动的表现。

课堂辅助作业(如统一资料或小制作、小论文等按时上交,并正确率80%以上加一分),缺一次扣一分并补抄错题2遍)

3.平时作业的完成:掌握每课的基本知识的情况:导学案当堂完成及时修正,课后正确率100%,并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背诵。课本重点图按要求做好简化和批注处理。(一下课检查,完成加一分,否则扣一分并当天放学留下补抄错题2遍)

4.每个单元综合练习的评价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均以考试的方式进行,85分及以上加2分,85分以下至60分加1分,60分以下扣一分,并补抄错题2遍。)(二)特色作业建设,主要针对课标要求的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渗透教育和评判。不仅推动学生参与活动学以致用,并通过展评,让每个学生体验学有所用,享受学习的过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人地观。鉴于教材安排和学期时间,活动安排如下:

1.制作简易的地球仪,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用乒乓球,毛线等材料制作地球仪,主要突出经纬线的绘制,让学生对经纬线的特点有所观察体验,基本展示就算过关。

2.使用地球仪和台灯,演示地球公转和自转,要求学生分组展示,边展示边讲清两者区分和特点,方向和现象说清就算过关。

3.能用水槽观察水流放水时的旋转和不同时期影子特点,以小论文方式解释,道理清晰,300字左右过关。

4.寻宝游戏比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校某一区域特点绘制地图,并批注相应藏宝地点,在一定的时间内依照其他组提供的藏宝图找到实物,地图三要素合理,规定时间小组完成寻宝任务过关。

5.根据教师提供的气候资料绘制某地区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并能说出依据进行分析评判,气候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判断,方法正确,结论正确算过关。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考试反思 篇1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二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X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亚马逊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我国东北地区和洞庭湖地区的湿地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湿地和森林的环境效应,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救治对策和措施。我在高二文理科班教授必修三。在这两类不同学生的教学中,我对《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教师讲解森林的作用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提出教学主题“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现状”——师生分析热带雨林的脆弱性——完成教材“活动”内容:亚马逊地区的迁移农业对雨林的影响,分析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师生分析热带雨林的救治措施——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各类人士对雨林开发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设计二——展示一组热带雨林景观图片,学生了解巴西亚马逊地区的地理背景,从而复习初中的世界地理——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开发现状及原因——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学生进行论述——师生一起分析热带雨林的脆弱性——对于开发还是保护,如何选择?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各组分别从原住民、政府官员、商业伐木公司老板、世界还保组织人员的角色定位出发,讨论、交流意见——教师要求学生的讨论本着一条原则,即维护全球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各小组派代表阐述讨论的观点,并发表建设性的意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由此我想“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

上一篇:学爱国卫生工作计划下一篇:易耗品的节约使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