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2024-06-30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共8篇)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篇1

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人口总数已经接近14亿,占据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年龄结构轻,向老龄化发展、人口分布不均是我国现阶段所面对的人口现状。人口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此,仅就人口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字:人口现状、旅游业、关系、影响、措施、发展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问题是我国当今社会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人 口增长速度相对较高。进行人口状况分析是制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就人口问题对服务业中的旅游发展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人口对旅游的影响及国家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以最好限度的发挥积极作用而把消极作用降低。

一、人口数量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人口数量是直接影响潜在市场规模的最基本地因素之一。人口数量的增加预示着市场的扩大。人口是市场的基本的因素,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总人口的多少,决定着市场容量的大小。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的增长速度也较快。对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促进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人口基数大可以使旅游人数呈现上涨的趋势。旅游市场应对人口的增加的市场策略,打造经营品牌,做好市场细分。首先,要在景点开发上,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善抓热点,紧扣时代脉搏,推出新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再次,在服务接待方面,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创新旅游资源。

二、人口结构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倒金字塔结构显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1.0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9%。显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2010年人口普查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再加上接受高中阶段的人口数量,意味着少儿群体在当今的旅游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少年儿童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老年人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1、要创新老年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在老年旅游产业结构上,要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宗教朝觐、疗养康复等复合型结构转变;

2、在旅游发展目标上,要从片面追求“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转变,即既要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的老年游客,更要注重提高老年游客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尤其是要在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提高游客人均消费上做文章;

3、要做好老年旅游市场细分工作,要提供人性化的老年旅游服务。

少儿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

1、政府激励和规范旅游市场,政府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少儿旅游提供便利;

2、企业让利和积极规划、推动市场成长,企业在开发少儿旅游产品时,价格要适中;

4、旅游企业要积极规划,做到:客源定群、产品定型、营销定位。

三、人口分布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国家旅游局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旅游市场热点呈现出“一东一西”的基本格局,即东部的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西部的西安、云南和成都等成为区域性的热点,而中部地区相对平淡。

中部旅游市场的市场开发的策略:1,建立健全旅游投资引导机制;2,加强投资引导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3构建旅游投资项目信息平台;

4、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

5、加大旅游景区的投资力度,注重专项旅游产品的发展;拓展旅游业融资渠道。

四、人口素质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人口素质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高低则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人口的素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当代,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在旅游发展方面,人口素质的提高可以产生所谓的“明星效应”,提高当地旅游发展区的知名度和为开发新的旅游文化区提供了有力的先决条件,也对当地相关的产业和产品未来的市场提供了基础。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篇2

一、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渊源

清代以前, 中国几乎不存在人口问题, 因为此前中国人口稀少, 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历代政府都鼓励人们生育, 人口的多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再加上“养儿防老, 积谷防食”传统习俗的影响, 生育率相当高。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 医疗条件和抗灾抗旱的能力等指数较低, 天灾人祸频仍, 都严重制约人口的增长, 所以当时社会处于一个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成活率的一个状态, 中国人口问题始终没有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清初人口为8000万, 康乾时期为1.1亿, 首次突破了一亿大关, 道光二十年为4.1亿。[1]清代时期首次出现人口问题, 人口膨胀导致物价上涨、人民负担加重和生活日趋下降。[2]黄宗智提出经济内卷化、边际报酬递减理论:“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 而边际报酬的刺激力也因此下降, 导致一定程度的劳动松劲。”[3]这充分表明中国人口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制约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制约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人口问题的现状

新中国曾经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类型。经过计划生育的实行, 并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 已经实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生产类型。当前中国社会的入学难、就业难、住房难、交通拥挤、水资源短缺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都与中国人口众多有脱不开的联系。A.J.雷纳对人口过多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总结人口增长过快的负面影响, 其中包括社会平均生活水平下降, 劳动力的利用率下降, 人与土地和资源的比率下降, 隐蔽性和公开性的失业情况上升, 教育、住房建设、保健服务等社会供给紧张, 通货膨胀, 高抚养率, 污染等环境问题加重, 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4]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与人口的过度膨胀直接相关, 而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没有超出雷纳所归纳的范围。

经过以上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和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得知,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指标, 而且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三、中国人口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 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 必须从农村人口问题着手。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改变农民生育观念。采取综合手段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法, 强化对违反计划生育法的惩罚力度。提高农村教育, 尤其是妇女教育。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 受教育时间延长, 基本上能够实现晚婚晚育, 这就能降低生育周期, 从而降低人口出生率。

其次, 调节中国人口的性别比例, 必须改变封建观念和传统陋习。如传统上认为,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女儿不能继承父母的财产, 因而女儿不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等。因而必须改变此种陋习, 确立妇女在家庭中的相应权利和义务。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同权;严惩性别鉴定活动等等。

第三, 要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养儿防老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如果人们晚年生活能够得到切实保障, 那么就能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 从而降低生育率。积极建设养老院, 减轻家庭负担, 实现老年人照顾社会化, 使青壮年劳动力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我国如今实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对于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是仍待继续发展。

总之, 经过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现状的考察和对策分析, 可知中国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 这不仅是国家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它提到日程上加以重视。因为它的实际解决从根本上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

摘要: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众多,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通过对人口问题历史渊源、现状的深刻考察, 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对策进行分析, 以期对我国人口现状提出借鉴。

关键词:中国人口,历史渊源,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翟振武教授讲义:《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翟振武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2]郭成康:《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 《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2年。

[3] (美)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中华书局, 1986:161-162。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老年人口;不能自理;长期护理;性别年龄结构;城乡结构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4-0077-08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4009

自理能力是决定长期护理需求的关键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将长期护理(Longterm Care,长期照顾)定义为由非正规照顾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开展的活动系统,以确保缺乏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根据个人的优先选择得到较高的生活质量,并享有最大可能的獨立、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1]。自理能力不足是长期护理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一般自理状况越差,长期护理需求就越旺盛。正是基于这一点,日本、韩国等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都是以自理能力来确定长期护理服务的给付与否及给付水平。

由于疾病、伤残和功能衰退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口是自理能力不足的主要人群。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不仅如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年人口数量和高龄人口比例继续增加,不能自理老年人口还将持续增长,并将导致养老护理需求快速增长。

对可能产生长期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口数量进行预测,把握其发展大势是分析老年护理需求增长变化的关键,也是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必不可少的基础。我国近年来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文献逐渐增多,但大多数文献侧重于介绍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或是进行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再或者是探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只有很少的研究关注了我国长期护理需求的变化趋势。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魏华林、何玉东预测了2050年以前长期护理人员、费用等需求[2],宋占军、朱铭来预测了2050年以前长期护理需求者数量、长期护理费用等[3],但两项研究在基础数据使用上均未充分利用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结果,如在人口变动趋势上,前者以2009年1‰人口抽样数据为基础,后者以联合国2010年人口预测数据为基础;在老年人口中不能自理比例上,前者采用的是“长期护理发生率国际经验数据”,但并未说明具体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值,后者则采用的是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的相关结果,同时两项研究都没有考虑城镇化对长期护理需求城乡分布的影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尽管关于老年人口自理状况数据来自于长表,但是无论从调查的样本量和方法设计,还是组织实施方面来看,其数据的可信度均应高于一般的抽样调查结果。因此,本文将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先对我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未来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 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现状分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了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自理能力状况,揭示了我国老年长期护理需求的基本情况。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身体健康状况是指被登记人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对过去一个月能否保证正常生活做出的自我判断,属于健康自评。其调查有四个选项:①健康。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良好,完全可以保证日常的生活。②基本健康。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一般,可以保证日常的生活。③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不是太好,但可以基本保证正常的生活。④生活不能自理。指过去一个月健康状况较差,不能照顾自己日常的生活起居,如吃饭、穿衣、自行走动等。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约为295%,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比例约为139%,其他为健康或基本健康,以此结合普查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可以推算出2010年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约为5234万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长期护理的对象主要是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群,因此,可以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看作是存在长期护理需求的潜在人群。下面从年龄性别状况、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

1.年龄性别状况

分析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年龄性别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者主要集中在72-86岁之间。从年龄分布看,72-86岁年龄段不能自理人口占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5744%,该年龄段各性别各年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比例均在1%以上,女性74-86岁年龄段占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比例甚至均超过了2%。不能自理老年人口集中在中间年龄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在这一年龄段老年人口还保持着较大的基数,另一方面这一年龄段老年人口不能自理的比例较低龄阶段有较大的升高,两方面的因素互相交织,造成这一阶段不能自理老年人口规模较大。

二是从性别分布上看,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在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中,女性占比高达5836%,男性占比约为4164%。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不仅在总体上存在,而且在60岁及以上各年龄均是如此,各年龄不能自理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均低于100,且表现出随年龄增加,性别比不断下降的趋势。在60-68岁年龄段,性别比在95-100之间,到76岁时开始下降至80以下,到87岁时低于50,到95岁时约为30左右,到100岁及以上年龄组则仅为22,男女比例接近1∶5。

nlc202309051255

借鉴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的思路,可以画出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性别年龄金字塔(见图1)。可以看出,金字塔近似不对称的宝瓶型,整体上表现出“上尖中凸下收缩”

看图时可忽略95岁及以上组(即最高年龄组),因为该年龄组包含多个年龄,破坏了塔尖向上的连续性,如果将最高年龄组设定为100岁及以上,可以看出明显的塔尖。本图之所以将最高组设定为95岁及以上组,是为了和图2在年龄组划分上保持一致。而图2之所以将最高组设定为95岁及以上组是因为95岁以上各年龄个案数较少,稳定性较差,合并为一个年龄组计算出的不能自理比例相对稳定。的特点,以72-86岁区间塔身为最宽,瓶身左侧略窄、右侧略宽。从72岁年龄组开始,塔身明显向右凸起,表明以上年龄组的女性不能自理人数急剧增加,占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

三是老年人口中不能自理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见图2)。无论是男性老年人口还是女性老年人口,都呈现出随年龄增长不能自理比例逐渐提高的趋势,特别是在80-90岁之间是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提高最快的时期。在80岁以后,女性不能自理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到95岁以上各年龄,女性不能自理比例达到了30%左右。正是由于女性高龄人口較多,以及高龄阶段女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较男性更高,导致女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普查数据显示,女性老年人口中不能自理的比例约为335%,高于男性老年人口约084个百分点。

2.城乡差异

城乡差异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同样也是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分布的典型特征。

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城乡差异主要表现在,乡村老年人口明显比城镇老年人口自理状况更差。普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为245%,而乡村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则高达332%。其中,男性不能自理比例的城乡差异略小,乡村较城镇高约055个百分点;女性不能自理比例的城乡差异更大,乡村较城镇高117个百分点。观察不同年龄的情况,城镇各年龄组不能自理的比例均低于农村相应年龄组的比例,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口均是如此:在60-69岁组,农村不能自理比例较城镇高约042个百分点,其中男性高约029个百分点,女性高约055个百分点;在70-79岁组,农村较城镇高约107个百分点,其中男性高约088个百分点,女性高约131个百分点;在80-89岁组,农村较城镇高199个百分点,其中男性高约158个百分点,女性高约219个百分点;在90岁及以上组,农村较城镇高281个百分点,其中男性高193个百分点,女性高约302个

即便是以单岁组来分析,同样可以发现,城镇男性和女性各年龄的不能自理比例均低于农村相应年龄的不能自理比例。城乡男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从60岁时相差014个百分点逐渐增加至90岁时相差31个百分点,此后有所下降;城乡女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相差从60岁的031个百分点逐渐上升,至93岁达到了38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农村老年人口自理状况比城镇老年人口自理状况更差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年龄段的现象,而是贯穿于整个老年阶段,是发生在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口各年龄段的普遍现象。

3.地区差异

地区差异大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之一,也是不同地区之间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情况的特征之一。

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来看,西部是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最高的区域,大多数省份的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处于不高不低的情况,大多数省份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在全国平均水平左右;东部地区则两级分化比较明显,既有部分省份不能自理比例处于全国前列的省份(如北京、上海),也有不能自理比例处于全国最低水平的省份(如广东、福建)。从六个大区的情况来看,华北、西北和西南是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较高的地区。

从各省份具体的情况看,老年人口中不能自理比例最高的是西藏,达到了545%,最低的是广东,约为180%,前者是后者的3倍。除西藏外,其他比例较高的地区还有北京(443%)、云南(390%)、上海(371%)和山西(371%)。男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仍然以西藏为最高,达到了454%,北京次之,为394%,其他各地区除天津达到了333%外,均低于32%,最低的广东不足15%。西藏女性老年人口不能自理的比例高达619%,北京、山西、上海、安徽、云南、甘肃、青海等地区也均超过了4%。

二、 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变化趋势分析

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与老年人口总量及其不能自理比例有关。而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一方面受各年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例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各年龄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的影响。前者是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后者则可称为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的年龄分布模式。也就是说,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与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及不能自理的年龄分布模式有关。这样,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未来的总量变化取决于几个效应:一是规模效应,即由于老年人口规模扩大而引起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加;二是结构效应,即由于老年人口结构变化而引起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加;三是分布效应,即由于各年龄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变化而引起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加。

老年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可以通过人口预测得到,这里采用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的中方案人口预测结果。在没有大的社会经济变革、医疗技术革命等条件下,各年龄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应该比较稳定,这里假定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的年龄分布维持目前的模式不变。在此基础上,可对未来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本文的具体做法是:将老年人口分为城镇男性、城镇女性、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四个基本群体,每个群体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计算出相应各年龄不能自理比例,以此与通过人口预测得到的各群体2011-2050年的分年龄老年人口分别相乘,可得到每年各群体分年龄不能自理人口数,以此为基础,可计算总量、结构、速度等不同指标,主要结果介绍如下。

nlc202309051255

1.总量及占比变化趋势

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在2011-2050年期间将保持单调增长态势,前期增长速度较快,后期增长速度将放缓。根据预测,由于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影响,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将在2014年突破600万人,2029年左右突破1000万人,2041年突破1500万人,2050年达到1876万人左右。在2037年以前,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速大多保持在3%以上,2029-2030年左右甚至将可能达到或超过4%,从2038年开始,速度下降至3%以下,此后增速将逐步放缓,到2049年左右下降至2%以下(见表2)。

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比例在2032年以前基本会在目前的水平以下小幅波动,但此后很快会超过3%且一路攀升。尽管假定各年龄不能自理比例不变,但是由于老年人口内部结构的变化,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全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简称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比)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总体上,2025年之前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比会经历一次“降—升—降”的波动,2025年之后将呈单调上扬之势。由于前期大量低龄老年人口进入,在2017年以前,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比将持续小幅下降,2017年到达281%的阶段性低点。此后,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比将逐渐上升,到2021年将回升至294%,约相当于2010年的水平。然后再次下降,2025年回落至287%,但从此以后将一直保持升势,到2034年超过3%,2042年超过35%,2050年达到了388%(见表2)。

2.年龄性别结构变化趋势

与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相一致,不能自理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口在预测期内也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不能自理男性老年人口将从2011年的221万人左右,到2020年超300万人,2034年超

过500万人,2050年达到720万人左右;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口则将从2011年的320万人左右,到2024年超过500万人,2033年超过700万人,2044年超过1000万人,2050年达到1156万人左右。由于2025年以后女性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因此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25年以前基本保持稳定在69-70之间(以女性为100);2025年以后性别比则会持续下降,到2050年将下降至62左右。

随着高龄化的发展,高龄人口比重逐渐增加,高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占比也逐渐上升。从不能自理老年人口金字塔上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字塔身的重心逐渐上移。与2010年不能自理老年人口金字塔(见图1)相比,2030年不能自理老年人口金字塔底部明显更窄,而顶部则更宽(见图3),2050年不能自理老年人口金字塔底部进一步收窄,中上部则进一步放宽(见图4),特别是在80-87岁左右年龄段塔身拓宽程度十分明显,在女性一侧,这一年龄段各年龄占全部不能自理老人的比例都超过了3%。

3.城乡结构的变化趋势

城镇和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在预测期内基本上都保持上升趋势,但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上升速度快于农村。据预测,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在2013年左右将超过200万,2020年超过300万,2030年超过500万,2040年超过800万,2046年超过1000万,2050年达到1158万人左右。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在2016年将超过400万,2026年超过500万,2043年超过700万,到2050年约为718万(见图5)。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在整个预测期内,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速基本在3%-5%之间,最高接近6%,而农村的增速则均在3%以下,到期末甚至有可能出现下降。这是由于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老年人口规模也持续上升,而农村人口总量和老年人口均会在期内由增转降,城乡老年人口规模将出现巨大的变化,从而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导致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速快于农村。

由于城镇增速较快,因此,预测期内会发生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赶上并超过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城乡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之比(以农村为100)在整个预测期内将快速上升,从2011年的52左右开始,到2034年超过100,即此时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将超过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然后继续上升,到2050年达到161左右。

从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看,在整个预测期内,农村将始终高于城镇,且二者相差的幅度有呈扩大之势。与不分城乡时类似,分城乡的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在2025年以后持续升高,城镇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将在2041年突破3%,到2050年达到338%;农村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则将在2038年突破4%,2050年达到512%(见图6)。农村高于城镇的幅度在2023年以前基本维持在08-1个百分点之间,此后逐渐走高,到2050年二者相差約175个百分点。

三、 结论与讨论

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是长期护理需求的潜在人群,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家人口战略研究课题组的人口预测结果分析了我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发现,我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多集中在72-86岁年龄段,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口明显多于男性,且不能自理比例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大是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显著特征:农村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明显高于城镇,这一现象发生在男女老年阶段的各个年龄;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老年人口不能自理比例明显较高,西藏、北京等是不能自理比例较高的地区。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未来不能自理老年人口规模将快速增长,到2050年将超过1800万人,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比例在2032年以前将稳定在目前的水平以下,但此后将一路上扬;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性别比将在2025年以后持续下降,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将随时间逐渐重心上移;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增速快于农村,并将在2034年赶上并超过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规模。

nlc202309051255

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未来长期护理需求的格局。总体上,中高年龄段、女性、西部、农村等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在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中占比较大,但是这部分人群恰恰是老年人口中经济支付能力较弱的人群,如何满足他们的长期护理甚至是养老服务需求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传统的依靠家庭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在当前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流动加剧的情况下,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寻找社会化的制度安排。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为不能自理者提供社会保险的机制应该纳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框架,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政策措施。

从时间上看,今后约20年时间是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全部老年人口的比例较低的时期,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后的机遇期。这一时期,尽管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增长较快,但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都在3%以下,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期,利用总体护理负担较为稳定的情况,积极发展各项老龄事业。特别是要不断深化改革,理顺养老服务投融资体制和各项管理和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作用,尽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养老服务格局和繁荣的养老服务市场,为随后即将到来的护理负担快速加重时期奠定重要基础。

此外,城镇化将对中国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城乡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总体上不能自理老年人口也表现出不断城镇化的过程,城镇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占比将越来越高,并在20年后超过农村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占比。中国未来养老服务资源的布局必须考虑到这一重大转变发生、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具体来说,对农村养老护理资源的布局必须与城镇化规划相结合,护理资源不宜过于深入农村,而是应该布局在一些重要的城乡连接节点上,如在一些中心镇、连接县城与乡镇的主要公路沿线、县城近郊等区域,确保未来城乡皆可及,避免出现由于城乡人口结构变化而形成资源浪费和需要大量重新配置的情况。

总之,中国未来护理需求增长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进行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趋势,早作准备。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建立老年人长期照顾政策的国际共识[EB/OL]. [2014-12-10]. http://www.who.int/publications/list/WHO_HSC_AHE_00_1/zh/.

[2] 魏華林,何玉东.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潜力研究[J]. 保险研究, 2012(7): 7-15.

[3] 宋占军,朱铭来.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测算与发展战略[C]. 2012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ur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July 18-21, 2012, Qingdao, China,2012:597-608.

[责任编辑方志]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篇4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

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

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

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列述了一下中国的人口现状,我们似乎在脑海中有这样的印象,中国是人口大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人口发展给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我们越来越感叹这种影响的负面正在逐渐显化。比如从人口数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看,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对于我们国家的生产总量来说很大,大到每年都会拖累一定的生产总值,导致每年余存量都无法满足三年内的生产总值不断下滑的可能。同时我们对社会生产方面的技能平均水平还是低于总体消耗的平均水平,那么注定我们的相对发达国家同周期的进程而言是没有超越的事实。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事实比这更为复杂,影响也更为深刻。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便变得如此重要,如此紧迫。

究竟如何解决人口问题呢?

我们不妨以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中就如何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关系应该是考虑解决人口问题的核心。

首先,全面认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因此,既要适度调控人口增长,又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生产方式上,实行双资源优化组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节约利用物质资源,形成在科技进步基础上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并重的产业结构。在消费方式上,倡导适度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分配方式上,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次,科学把握人口因素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人口结构特征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庞大,劳动力资源充足。从市场容量规模看,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均收入仍处于较快增长阶段,内需潜力巨大,这必将成为较长时期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动力。从劳动力成本来看,当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20到1/10,水平总体较低,依然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影响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瓶颈。必须在继续挖掘人口数量红利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劳动力队伍,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第三,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一是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是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三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以市场为主导、以发展型迁移为主要形式的规模空前的流动。未来二三十年,将有3亿左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成为综合影响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整体及区域发展、产业布局、生态建设、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将做好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工作,提出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对策建议。研究探索通过产业结构的提升,带动人口转移的具体路径和模式。根据城乡一体化格局发展的要求,解决好人口与城镇布局之间的关系。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建立流动人口优质服务体制机制,使流动人口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

管理“一盘棋”格局。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农村,可考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社会保障为依托的田园式养老方式。加快建立广覆盖、补贴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对最需要保障的计划生育家庭老人给予优先优惠。在城镇,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对赡养和照料老人的独生子女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对老人给予适当的护理补贴。最后,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的转变。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服务意识,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人文关怀,更加注重用经济手段调控人口增长。二是改进工作方法。建立健全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完善工作体系。全面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与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关于人口解决的措施是我就书本知识总结出来的,其实我总感觉现实情况应该更棘手。毕竟我没有进行调研,也没有进行过专项的研究,所述未免空洞,过于理论化。但我明白中国的人口问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所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做好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

杨振原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篇5

摘要:文章以生育政策、城市化率、出生率、经济发展水平为解释变量,建立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多元回归模型,将该模型导入到人口发展方程中组建联立方程模型。假设我国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二胎”政策,分析三种情况下的人口变化,比较得出继续实行“全面二胎”政策,可以使人口结构会向平衡的自然更替水平发展。

关键词:生育政策;人口预测;总和生育率;人口结构变化;出生率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7-0264-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7.07.126

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的计划生育政策较好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一些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各种社会问题呼之欲出,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不足、男女比例失衡、居民养老问题、医疗问题、人口红利减少以及失独家庭的善后处理问题等。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我国自2013年开始实行单独二胎政策,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诸类问题,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出现人口井喷式发展的预期效果,因此2015年我国进一步开放生育政策,颁布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全面开放二胎旨在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调整人口结构,从而解决一系列人口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人口发展方程对三种政策下人口结构进行研究,分析预测在不同生育政策下的中国人口结构变化。

模型建立

总和生育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考虑总和生育率受到城镇化率、出生率、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作用不是独立的,因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总和生育率(TFR)是评价生育能力水平的综合指标,是人口发展方程中的重要变量。,表示岁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其中和分别表示岁育龄妇女数和出生的婴儿数。

生育政策(FP)是影响总和生育率的一个重要控制变量,在19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70年代之前。计划生育政策确实降低了我国人口出生率,与此同时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为了缓解这一危机,我国实行了单独二孩政策,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最终我国推行了全面二胎政策。以上述三种政策为研究对象,将政策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用虚拟变量度量。

人均GDP是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一般认为,生育意愿与经济发展情况、人均受教育程度、妇女工作压力成反比。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育儿成本不断提高,生育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负相关趋势。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经济发展水平与生育率之间大致呈反比关系。

城市化率(CR)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明显的城乡结构。农村居民存在思想落后、具有较强的传统观念、生活水平偏低的问题,而育儿成本较低,生育意愿相对较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相比,生活成本较高,育儿成本偏高,生育意愿相对弱,大城市化势必会降低全国总和生育率。随着中小城镇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育儿成本比大城市低,具有较强的育儿承受能力。卫星城、中小城镇人口将会提高生育意愿和平均育儿能力。所以上述两方面会影响城市化对于总和生育率的作用效果。

出生率(BR)是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总和生育率为生育率与育龄妇女年龄之和,出生的婴儿数会直接改变当年的总和生育率,而当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会影响每年的出生率,总和生育率恰恰是衡量妇女生育水平的指标。

本文采用Logit函数预测城市化率(CR),用时间(T)解释城市化率(CR),其模型如式(2)所示:

混合人口预测模型

众所周知,生育模式不仅与最小生育年龄有关,而且和生育峰值年龄有?P,根据近几十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大约在15岁以后生育模式才会显著易于0,同时,当生育峰值年龄稳定在24岁,我国生育模式函数才大体比较稳定。为简化研究问题,本文将设定为14,设定为24,设定为50,寿命极限设定为99。鉴于历年一直稳定在0.49附近,本文将其设定为0.49。然后将这四个设定值与式(5)、式(1)中回归元估计值,式(2)及其回归元估计值代入式(4)中,得到式(6)所示预测模型。

结果分析

4.1 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的人口总量与结构预测

用式(6)在计划生育政策不变时对人口总量做预测,首先要对其中几个参数的未来值进行赋值。在赋值时通过比较其他国家发展变化情况,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估计2011~2020年、2021~2030年、2031~2040年、2041~2050年人均GDP增长速度分别为8%、7%、6%、5%。假设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则对政策变量赋值为1,将这些赋值带入式(6),得到图1所示的预测结果:

由图1可以看出,如果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将陷入人口发展低谷。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结构将呈现严重的倒金字塔形,人口总峰值将不会达到15亿人,而只会达到13.75亿人左右,而且这一峰值也将提前于2021年到来。青壮年的人口比重严重下降,老年人口逐年递升。长久下去,我国将难以实现人口发展平衡。

4.2 “单独二孩”政策不变的人口总量与结构预测

“单独二孩”政策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折中,既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也没有完全的放开二胎政策。在对模型进行求解时,定义总和生育率TFR⑴为2,式(3)中其余参数的赋值与上相同,最后得到图2所示的预测结果。

由图2可以看出,“单独二孩”政策下总和生育率升高到1.4,且基本保持不变。如果一直坚持“单独二孩”政策,2045年将会出现人口峰值,40年后总人口数大约维持在15.2亿人。儿童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会出现几次起伏,但总体上保持在16%左右。青壮年人口比重将出现递减趋势,而老年人口比重将呈现直线上升态势。由此可见,在“单独二孩”政策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仍然不能改善。

4.3 “全面二胎”政策不变的人口总量与结构预测

2015年我国颁布“全面二胎”政策,该政策将于2016年起实施,因此将式(6)中的政策变量FP(t)赋值为1.1,其他参数的赋值与上相同,对未来40年人口结构和总数进行预测,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全面二胎”政策颁布后,虽然总人口数没有骤增,但在未来的三十年内,总体将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最终大约在14亿人口左右波动。此时,青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16%,老年人的比重大约为20%。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养育、关心工作,老年人的寿命逐渐变长,因此老年人所占比重相比于青少年儿童略高是可以理解的。此时,我国整体人口结构层次达到一个较为理想、健康的状态。不同生育政策比较及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如果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劳动力缺失等严重现象,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然而,若继续实行“单独二孩”政策,虽然我国在未来40年总人口数将能控制在15.2亿人,但是老年人口数目还是呈现增长趋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2016年我国开始实行“全面二胎”政策,虽然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但是通过模型预测可以看出,在未来三十年后,我国人口总数将趋于稳定状态,且老龄化问题得以改善,人口结构呈现健康、良性发展,因此建议我国在未来时间内坚持实行“全面二胎”政策。

参考文献

[1] 王焕清.不同计划生育政策下的我国人口预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5).[2] 王军.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J].人口学刊,2013,(5).[3] 汪丽娟.不同生育政策下中国人口结构的仿真预测[J].河北企业,2015,(3).[4] 邓爽,刘杰,贺雪娇.我国实施“全面二胎”生育政策的利弊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4).[5] 庞冬梅.浅谈我国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利弊[J].经营管理者,2016,(22).[6] 迟明.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7] 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0.[8] 王雅丽.中国生育政策调整及演变趋势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9] 王国军,赵小静,周新发.我国人口出生率影响因素??证研究――基于计划生育政策、社会保障视角[J].经济问题,2016,(2).[10] 王秀.新中国生育政策演变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11] 张青.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4).[12] 任强,侯大道.人口预测的随机方法:基于Leslie矩阵和ARMA模型[J].人口研究,2011,(2).作者简介:王梦(1995-),女,河南南阳人,华北理工大学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统计预测与决策。

人口老龄化现状和问题 篇6

郑玉玲 学号01 社区101

人口老龄化在带来一定的人口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经济上的问题。这首先就表现在人口老龄化深刻影响了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年轻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同时社会又有大量的老年人需要供养,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人口红利”,而“人口红利”则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给一般是由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在人口老龄化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较大,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小,甚至小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幅度,那里就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是下降而是上升的现象。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大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就会立即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更新停滞,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表现比较明显,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他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所造成的。发展老龄产业需要政策支持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如下:

第一,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政府的投入和政策优惠扶持,其中包括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和市场营销方面,因为老龄产业有福利的特点,而且又属于微利行业。要对各项服务行业和项目的设置制定必要的标准和规章,逐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对从事老龄服务业的人员进行基础培训。

第二,老龄产业需要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和引导,特别在市场潜力和营销策略和消费特点方面要有科学的探索和超前的分析,要让全社会增强发展老龄产业的意识。第三,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老年人口质量和收入等方面差异很大,消费需求的构成和数量也不一致。因此,老龄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有先有后,有缓有急,不能搞一刀切。

(二)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居住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和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三)调整年龄结构

为了减轻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对老年人抚养比的上升,和在21世纪20年代可能出现的劳动力资料的不足,以及退休金大幅度上升的压力,在维持计划生育预定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时提高劳动年龄上限的办法来调整年龄结构,使劳动年龄人口比和老年抚养比保持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

中国以59岁为劳动上限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口预期寿命确定的,这个标准对现在来说显然偏低。人口寿命的延长及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消极作用将产生作用。我国人口平均寿命1950年还不到40岁,到2000年达到70岁,2050年预期达到77岁(数据来源于联合人口署),平均寿命延长使老年人口的年龄跨度加大,这就使人口的生理年龄和实际工作年龄延长,老年人口的实际劳动能力也就可以延长。由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老年人的再就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再就业率会提高。

如果从2015年起用15年时间逐步把劳动年龄上限提高到64岁(与现在的发达国家一样),这样到2030年左右,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抚养比也会大大下降,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和鼓励退休人员再工作,可以延长每个人一生中的储蓄岁月、减少政府用于老年人的养老金和福利支出。这样对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四)加强老年学研究

第一,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把得到的分析结果直接上报给上级领导,以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支持。

第二,在综合性的大专院校设立老年学系或老年学专业,培训一定的中高级人才;在民办大专院校高老年学专业培训中心,为老龄机构和涉老部门培训专业人员。

第三,在科研单位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老龄化理论、老龄产业等问题的研究。

(五)利用人口红利的时期大力发展经济。

诚然,我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还不全面,还要重视发展老年保障事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才能更好发展,民族才会日益进步。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六)采取建议与意见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

(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为老年人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老年问题还会加重现代家庭的负担。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推 行导致了我国“4-2-1”家庭格局的出现,这意味着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老年服务业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社会保障已得到较大改善,但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入住养老机构和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心理调适、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 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呈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市场产生了多样化的细分要求,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亦不相适应,矛盾日渐突出。例如服务设施短缺、服务主体过于单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州市吴兴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口所占社区人数的比例。

1.2 调查方法

走访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收集数据、查阅相关文献。

2 结果及分析

2.1 湖州市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2.1.1 人口数量大

据调查, 吴兴区6个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总共有33657人, 占总人口的17%, 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意味着湖州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2.1.2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经济

在吴兴区6个街道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6%, 3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 都充分体现出其人口老龄化在加速前进。但其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 现代化尚未实现、生活水平还未达到一定水平, 属于未富先老的状态。

2.1.3 区域分布不平衡

吴兴区6个街道的老龄化现状也不尽相同, 其中以月河街道老龄化最为严重, 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18.5%。而凤凰新村街道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占总人数的13.7%, 其余4个街道的数据分别为:爱山街道15.9%, 龙泉街道15.1%, 朝阳街道17.8%, 飞英街道17.1%, 这些数据进一步体现了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和区域分布不平衡性。

2.1.4 特殊老龄人群的不断扩大

在这些老年人中, 以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居多, 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2 社区卫生服务在老龄化社会中所做的努力

目前, 吴兴区老龄化社会所体现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及特殊人口的不断增加, 要求其各项老年事业和准备工作要跟上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步伐。但同时, 吴兴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做了很多有目共睹的工作。

调查显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占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比例很大。正如我们看到的, 对一些慢性疾病和常见病的治疗, 以老年人占很大比例;同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 比如讲座和发放宣传单, 老年人依旧占很大比例。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学习与自己疾病相关的内容及保健知识, 这样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更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一些药品因其价格便宜、购买方便, 大大造福了社区的居民, 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看出, 吴兴区对于老年人还是十分关注的, 所做的很多工作都将老年人带向更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向, 也促进了湖州市的社会进步。

2.3 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挑战

社区中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也要发生一些增加、提升及转变。医护人员资源相对匮乏, 无法满足目前日益增加的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的需求, 特别是老年人群;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也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化的挑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设施不够齐全, 无法实现“小病靠社区, 大病靠医院”的未来医疗发展状况;对于老年人群, 他们本身没有能力再去为自己的生活打拼, 而社区服务中心的医保服务内容也未能充分满足这个特殊人群的健康护理需要。同时, 因青壮年不断走向世界, 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的照顾加剧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担。

3 干预对策

3.1 加强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

针对不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 容易盲目跟从、盲目就医的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疗知识及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 借助黑板报、宣传单、电视等多种方式, 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意识, 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发展。

3.2 重视对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

随着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不断扩大, 针对这个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 如孤独、抑郁、自卑等, 医疗服务人员需及时了解这些状况, 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对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具体问题, 医疗服务人员应趋向于家庭化、区域化服务来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使人口老龄化社会趋向健康化。

3.3 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核心, 是完善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必备。据调查, 现在湖州市吴兴区6个街道社区的医务人员是处于匮乏状态, 必须鼓励更多的医疗服务人员向基层转移, 以满足这个社会、这个社区所需要的服务。一方面, 可以增设一个特别服务老年人群的点, 普及社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 高血压的相关知识, 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自己疾病的治疗及一些保健知识。另一方面, 必须增加必备的医疗设施满足社区群众 (特别是老年人群) 的需求, 可以使社区群众 (特别是老年人群) 可以做到“小病靠社区, 大病靠医院”的医疗服务目标。

3.4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向社区转移

政府应该培养更多社区医疗服务人员, 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并可以培养专业为老年人群服务的人员。同时, 政府应加大对转移到社区的医务人员的鼓励政策, 引进人才,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展, 进而促进社区、社会的发展。相应的,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必要的医疗设施, 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 真正实现“小病靠社区, 大病靠医院”的医疗目标。

摘要:本文就湖州市吴兴区部分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干预对策, 旨在更好地为我们个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 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为促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干预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 (第2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曹美珍.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7 (1) .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6-0148-02

二十一世纪初,新建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按照国际公认的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7%的标准来衡量,新建区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也同时进入公众视野。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化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的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

1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预测

2015年,新建区户籍人口为69.09万人, 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8.62万人,老年人口系数为12.5%,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1%,也就是说每5.2个劳动年龄人口就要负担1个户籍老年人口。新建区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降低则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两大原因。

以2005~2015年人口分年龄时期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科学预测方法,对新建区户籍老年人口的变动情况进行了预测: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为8.76万人,老年人口系数为12.4%,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5.1%,即4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户籍老年人口。

2  人口老龄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人口老龄化在带来一定人口问题的同时,必将对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等领域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2.1  劳动力减少和劳动成本提高

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据科学预测,2020年全区劳动力人口为46.36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比重为61.9%,较2015年下降 0.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在就业方面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劳动力减少和劳动力成本提高方面。

2.2  家庭和社会负担有所加重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之前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影响,目前全区老年人代际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大量的“4-2-1”结构家庭,家庭劳动力比重小,劳动年龄人口在承担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还要负担更多老年人的生存和发展费用,这无疑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负担加重的同时,社会也相应的增加更多的政府支出用于老年人保障方面。

2015年,全区发放养老保险金5.34亿元,较上年净增0.89亿元,同比增长20%,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 10.5%。

2.3  社会活力和消费释放不足

老年人口劳动能力下降必然造成收入的减少,2015年我区的储蓄率为52.3%。储蓄率降低影响资本形成,进而降低经济活力,造成社会活力不足。

同时,老年人口收入的减少,也会让老年群体的消费意愿减弱,节约开支把钱用于养老、防老的一些必备支出消费项目上,消费难以完全释放。

2.4  养老模式范围不广和层面不高

目前,全区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两大类。社区养老是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但需要社区有完善的服务人员和公共资源,目前全区社区中还未有专门的养老中心,就是完整的老年活动中心也非常少。

虽然全省首家系统、专业服务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南昌中华情公寓于2009年在我区营业,但毕竟孤掌难鸣很难带动整个社会老年健康服务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大部分早在50年前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我国社会在1999年也步入老龄化,因此我们也不必谈“老”变色,在客观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新建经济社会影响的同时,正确把握老龄化给新建经济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3.1  社会将实现充分就业

虽然目前新建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劳动力资源还是充足的。2015年劳动力人口为42.9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比重为62.1%,预测到2020年全区的劳动力人口为46.36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比重为61.9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而且人口红利消失有利于充分就业时代的到来,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不是劳动力短缺问题。

另外,劳动力成本的适当提高,可以促进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并且会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这对于扭转全区粗放式生产有着关键意义。

3.2  社会将更加安宁和谐

老年人在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心境平和宽容,这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在处理事务及矛盾时,更加理智、包容和睿智,而他们又占社会人口的很大比重,在事务表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是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随着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发展,他们在财富创造方面也能够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

他们的参与将使社会环境更加安宁和谐,他们营造出的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为全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全力前行。

3.3  助推老龄产业发展

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随着老龄化发展,老年群体会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消费群体,在很多领域甚至会主导消费市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老年人的消费能力逐渐加大,老龄产业也必将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极其可观。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途径

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是可控的,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全区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加大对老年人保障的支出。

4.1  健全完善保障制度、多方位加大老年人消费能力

一是要城乡同步规划,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二是要坚持多层次、多渠道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仍有许多身体健康、专业技能强的人员,他们当中不少都有继续工作的能力和愿望。完善推荐聘用管理机制,让老年人在提高收入的同时继续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在享受到社会提供的良好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以及再就业带来的收入提高的基础上,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将逐渐增强,老龄社会的幸福指数也会随之增加。

4.2  发展公共福利设施,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建设

4.2.1  要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福利机构抚养老人实际情况的需要,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

4.2.2  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建设

全区目前出现大量的“4-2-1”的家庭结构,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日常照顾、生活护理常感到力不从心,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全区要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建设,开发多种为老年人服务的项目,建立规范、安全的社区居家养老信息网。

在社区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由家庭成员选择志愿服务时间为社区老人服务,同时在其家庭老人需要照顾的时候也能获得社区志愿者相应的服务。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4.3  着力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全区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围绕老年人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把健康养老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公寓、养老院、老年住宅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都是今后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的方向。

引导工业企业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多样化开发老年用品、服务业、旅游业、娱乐业、房地产业、老年保险业、再教育业、老年咨询服务业,提高服务产业特色,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5  结  语

“夕阳无限好 即使近黄昏”, 老龄社会的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化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让老龄化迸发出积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文杰.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社会统计学的分析   [J].东方企业文化,2011(18).

[2] 刘士杰,原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问题与政策[J].中州学刊,2011

上一篇:中医妇科复习总结下一篇:中心小学新生开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