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复习总结

2024-06-30

中医妇科复习总结(共4篇)

中医妇科复习总结 篇1

中医妇科学: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诊断辩证规律和预防女性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关于难产的记载<史记.楚世家>,<列女传>以胎教子.关于胚胎发育的记载<文字.九守篇>;<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还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汉代有”女医”(或乳医);公元前一世纪已有了药物堕胎的记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胎产书>;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最早设妇科专著;华佗摘除死胎的手术。晋代王叔和<脉经>提出”居经””避年”之说。南齐褚澄<褚氏遗书>从摄生的角度,提出了晚婚与节育的主张。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较详细论述胚胎发育记载与逐月养胎理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王焘著<外台秘要>,在唐代已注意到节制生育问题;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整的妇科专著,现存的<经效产宝。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杨子建著《十产论》:正产,伤产,横产,倒产,偏产等;朱端章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三冲”-冲心,冲胃,冲肺。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刘完素“妇人童幼天葵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葵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葵已绝,乃属太阴经”成为少女着重补肾,中年着重调肝,绝经期着重理脾的理论根据。张子和著《儒门事亲》勾取死胎成功也就是头皮牵引助产的雏形。朱震亨第一次明确描述了子宫的形态。明代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螺纹鼓角脉的5种不宜即“五不女”;张介宾《景岳全书》有妇人规;《陈素庵妇科补解》。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

阴户(四边/产户):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功能:保护生殖脏器,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关口。玉门:阴道口及处女膜。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功能: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合阴阳的出入口;娩出胎儿的关口。阴道(子肠)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功能:1.抵御外邪”自洁”作用2.排出月经通道3.阴阳交媾的器官4.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通道5.反映阴液的盛衰及阴道炎的病位.子门(子户)是子宫颈口的位置,即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有排除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奇恒之府”.女性生理特点:经带胎产乳。产生机理:脏腑、天癸、经络、气血与胞宫的协调作用。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核心。冲脉,任脉”起于胞中”,“脉络者,系于肾”。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天癸生理作用:是促进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径,胎孕正常的物质。月经生理定义:月经是指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月经生理现象:初潮:14岁(11-16岁);周期:28-30天(±1周);经期:3-7天;经量:50-80 ml;经色:暗红;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绝经:49.5岁(45-55岁)。正常的经血: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也无特殊气味。经期一般无不适感觉,仅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等。生理性停经:妊娠期、哺乳期;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特殊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 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月经产生机制:月经的产生,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其他脏腑、经络的协调作用;气血充盛与和调是重要条件。月经的产生是在肾主导下,天癸成熟泌至,使冲任二脉汇聚脏腑之血溢入胞宫,既孕则营养胎元,未孕则化为月经依时而下。肾、天癸、冲任、胞宫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主宰着月经的产生。带下: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广义带下是泛指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而言,狭义专指妇女阴中流出一种黏腻液体而言。带下生理现象: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的无色无臭,黏而不稠的液体,称为生理性带下。作用:濡润、充养阴道与阴户,抵御外邪。带下产生机制:带下的产生是在肾气天葵作用,脾气健运下,受任脉所司,督脉温化,带脉约束,布露于胞宫,润泽阴窍的生理现象。妊娠:受孕的机制和条件:在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胞脉、胞络正常,男女两精相合,就可以构成胎孕。时机:排卵期。条件:男精壮,女经调。妊娠临床现象:停经;脉滑,尺脉按之不绝;早孕反应;乳胀、乳晕着色;子宫增大,4个月始自觉胎动;下腹膨隆,孕3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产育生理:预产期:末次月经月加9或减3,日加7(阴历加14)。临产生理现象: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阴道少量血性物排出(见红)。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临产调护:睡、忍痛、慢临盆。影响分娩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精神因素。产褥期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产褥期—分娩结束后的 6 周。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新产后生理特点: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子宫缩

复,小腹阵痛;泌乳;产后 2-3周内排出血性恶露。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特点:血性-浆性-白色。哺乳:产妇分娩后30分钟可开始哺乳,哺乳期限一般为12-18个月,即称哺乳期。

病因:1.淫邪因素:寒热湿2.情志因素:怒思恐3.生活因素:主要指早婚多产,房事不节,饮食失调,劳逸过度,跌扑损伤,调摄适宜等4.体质因素(包括先天因素)是指人的体质强弱而言,及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活动的盛衰。淫邪情志生活因素都是治病的条件。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热—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外热:火热、湿热入侵血室;热毒结聚冲任胞中;过食辛热温补。内热:阴虚生内热;七情因素。湿—阴邪,性重浊趋下,黏腻,阻遏气机。病机: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月经常脉:脉多滑利。妊娠脉:六脉多平和而滑利,按之不绝,尺脉尤甚。临产脉:又称离经脉,是六脉浮大而滑,即产时则尺脉转急。外治法: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多种外治法的记载,“狼牙汤洗之”,还记载了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月经期前,后3个月不宜施用外治法,妊娠期,新产后宜少采用外治法,特殊需要者除外。孕期禁用剧毒,破气,破血,通利之类的药品。产褥期卫生:寒温适宜,劳逸适度,调节饮食,调和情志,保持清洁。哺乳期卫生:清洁乳房,正确哺乳,保持乳量。

月经病: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如《景岳全书》说:“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在月经的论治过程中,首辩经病,他病的不同。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如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1-2周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或“经早”。主要机理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月经提前而至。鉴别:经间期出血:发生在月经周期第12-16天,出血量较少,或表现为透明粘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持续数小时或2-7天自行停止。血热证之阳盛实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丹熟地芍熟蒿柏苓)。血热证之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血热证之阴虚血热: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生地玄参地骨麦门阿胶芍)。脾气虚: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芪参术陈皮升柴归甘草)。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菟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五味)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错后1周以上,甚至错后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者,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期错后”、“经迟”。病机是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鉴别:早孕:首先排除妊娠可能。证治:血寒证之实寒: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参芎归肉桂芍甘莪丹皮牛)虚寒: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归熟地黄枸,杞子炙甘仲牛肉桂)。肾虚: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血虚:补血填精,益气调经--人参养营汤。气滞: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经乱):月经周期提前7-10天或错后7-14天经期正常,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病机是冲任气血不调,血海蓄意失常。症型以月经周期或长或短,但经期正常为诊断要点。肾虚: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固阴煎。脾虚: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肝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月经过多:(月水过多)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血量多。鉴别:崩漏:在大量出血时的症状与月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同时伴有出血时间长,淋漓日久不能自止。证治:气虚: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术芪生龙骨牡生地芍海螵蛸茜草根续断)。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生地熟地芩柏芍山药续甘草);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加蒲黄、三

七、茜草。

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经期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经量过少”。主要机制是精亏血少,冲任气血不足,或寒凝瘀阻,冲任气血不畅,血海满溢不多。病史:注意询问有无失血性疾病和经期,产后感染史,发病前有无使用过避孕药及有无人流;有无结核病或结核病接触史;宫腔内冷冻,电凝术史。鉴别:激经:部分妇女在早期妊娠期间仍每月按时少量行经,称为激经。可见于月经规律者,可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有助鉴别。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加紫河车,丹参。血虚:健脾益气,补血调经-滋血汤。血瘀:理气活血,化瘀调经-通瘀煎。血寒: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了7天以上,甚或2周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又称“经事延长”。病机主要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以经期延长而月经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治疗以固冲调经为大法。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艾叶乌贼骨(参芪术炙甘升麻)。虚热: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

闭经:女子年满16周岁,但月经从未来潮,或正常月经发生后又闭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原发性闭经:年满16岁,月经从未来潮者。继发性闭经:正常月经发生后出现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生理性闭经:妊娠期,哺乳期,进入更年期后,少女初潮后1-2年内,偶尔停闭不行,无其它不适者。隐经:玉门闭锁(处女膜闭锁)或阴道横隔以致经血潴留者。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气血失调,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者由于冲任亏败,源断其流;实者因邪气阻隔冲任,经血不通。证治:肾气虚: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肾阴虚: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肾阳虚: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脾虚:健脾益气,养血调经—参苓白术散加归牛。血虚: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加鸡内,鸡血藤。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痰湿阻滞:豁痰除湿,活血通经--丹溪治湿痰方

崩漏: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崩始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漏始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一般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的叫崩;淋漓下血,来势缓,血量少的叫漏。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崩漏之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伴经期延长的鉴别:同:月经先期是周期缩短,月经过多似崩,经期延长似漏。异:是否有周期性,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应在2周内自然停止,周期缩短一般在7天以上2周以内,崩漏出血无定时,待续出血不能自然停止,周期长短不一。治则: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诸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近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当然复旧也需兼顾澄源。证治: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去川牛膝。加旱莲草,炒地榆。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固冲止血--大补元煎酌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脾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止血—固冲汤(术芪煅龙骨山茱芍海螵蛸茜草根棕炭五味)。血瘀证:活血祛瘀,固冲止血--逐瘀止崩汤。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行前后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者可致昏厥者。特点:以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为其临床特征。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相关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治则: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其治疗大法以通调气血为主。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湿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湿热蕴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苡仁败酱草。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归党参。肾气亏损: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经断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酸背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为“绝经期前后诸症”,又称“经断前后诸症”。病机特点:1.肾虚是主要病机—表现为肾阴阳失调2.肾虚导致多脏病理改变3.以肾阴虚居多治则:平调肾中阴阳。肾阴虚:滋肾养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经断复来:妇女自然绝经2年以上,又出现阴道流血者。本病须经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其良性或恶性病变,以指导治疗。气虚型:补气养血,固冲止血--安老汤。阴虚型:滋阴凉血,固冲止血--清血养阴汤。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益阴煎加生牡蛎、茜根、地榆。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当归丸。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始见于《内经》:“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病乃湿邪为患。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制。治则:除湿为主。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术山药芍苍术甘陈皮荆柴车前)。肾阳虚:温肾助阳,涩精止带--内补丸。阴虚夹湿:滋阴养肾,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带--止带方。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加苓薏苡。妊娠病:定义: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也称胎前病。发病机理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由于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出现阴血聚于下,阳气浮于上,甚者气机逆乱,阳气偏亢的状态,易致妊娠恶阻、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等;其二,由于胎体渐长.致使气帆升降失润,又易形成气滞湿郁,痰湿内停,可致妊娠心烦、妊娠肿胀、胎水肿满等;其三,胞脉系于肾,肾主藏精而关乎生殖,因此肾气亏损,则胎元不固,易致胎动不安、滑胎等;其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胎赖血养,若脾虚血少,胎失所养,可致胎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等。辨证要点:需要了解妊娠月份,胎儿情况,孕妇的全身症状及舌苔,脉象等,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诊断。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通过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确定妊娠为第一要务,同时根据其他证候及检查所见,确定妊娠部位。其次,辨明母病胎病的不同,如因母病而制胎不安者当重在治疗母病,母病去则胎自安。再次,选方用药须知刻刻顾护胎元。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如因病而致胎不安者,当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病者,应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具体治疗大法有三:补肾,目的在于固胎之本,用药以补肾益阴为主;健脾,目的在于益血之源,用药以健脾养血为主;疏肝,目的在于通调气机,用药以理气清热为主。若胎元异常,胎殒难留,或胎死不下者,则安之无益,宜从速下胎以益母。妊娠期间,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宜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如妊娠恶阻也可适当选用降气药物,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惟须严格掌握剂量,并“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妊娠期用药特点—治病而无损于胎元;慎重选择药物—禁用影响胎元发育之品,慎用可能影响妊娠之药;严格掌握剂量、疗程。妊娠期慎用与禁用药:峻下类—大黄、芒硝、巴豆;逐水类—芫花、甘遂、大戟、商陆、黑白丑;通利类—麝香、牛膝、皂角、王不留行、苡仁、茅根、冬葵子;破瘀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泽兰、益母草、当归尾,干漆、虻虫、蛴螬、水蛭、土鳖虫;有毒类—生附子、生乌头、生半夏、生南星、马钱子、蜈蚣、两面针、雄黄;催吐类—常山、藜芦;其他—鸦胆子、九里香、漏芦。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人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病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辨呕吐物性状:口淡、呕吐清涎—脾胃虚弱;口中淡腻、呕吐痰涎—脾虚痰湿中阻;口苦、呕吐酸水或苦水—肝胃不和;干呕或呕吐血性物—气阴两伤。治疗大法:调气和中,降逆止呕。胃虚:健胃和中,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肺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痰滞: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上述三型都可图呕吐不止,不能进食,而导致阴液亏损,精气耗散,出现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眼眶下陷,双目无神,四肢无力,严重者,出现呕吐带血样物,发热口渴,尿少便秘,唇舌干燥,舌红,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等气阴两亏的严重证候(查尿酮体常呈强阳性反应)。治宜益气养阴,和胃止呕。方用生脉散合增液汤。若经治疗无好转,或体温增高达38度以上.心率超过120次/分,或出现黄疸时,应考虑终止妊娠。

妊娠腹痛: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症,称为“妊娠腹痛”,亦称“胞阻”。病机主要是胞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为实,不荣而痛为虚。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党参。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阿胶艾叶归芎芍干地甘)。气郁舒肝:解郁,止痛安脐--逍遥散加苏梗、陈皮 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但无腰腹疼痛、下坠感。主要机理是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胎漏、胎动不安的辩证,着眼于4大症:停经后少量阴道出血、下腹痛、腰痛、下坠感。胎漏仅见阴道出血,胎动不安可见二三症并存。诊断:病史:停经史;症状:阴道少量出血,或腰痛、小腹痛,下坠感;妇检:子宫口闭,子宫增大与孕周相符;实验室检查:血、尿 HCG 测定(定性、定量);辅助检查:B超—宫内见孕囊,可有胎心搏动。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去当归;气虚型: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胎动不安: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又称“胎气不安”。诊断:病史:停经史,可有早孕反应;症状:腰酸,下腹疼痛,小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等;检查:妇检: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合;实验室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进行必要的激素测定;B超:提示宫内妊娠,或孕囊完整,或活胎。安胎以补肾固冲为主。肾虚型: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参术仲续益智阿胶艾菟补骨狗脊);气虚型: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加续断、桑寄生、阿胶;血虚型: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加川断、桑寄生;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外伤型: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瘕瘕伤胎型:祛瘀消瘕,固冲安胎--祛瘀消瘕,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

滑胎:凡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特点:屡孕屡堕。主要机理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或胚胎缺陷,不能成形,故而屡孕屡堕。原则:虚则补之,孕前治疗。再次妊娠应距上次陨堕1年左右,以利恢复健康。一旦妊娠或怀疑有孕,应立即保胎治疗。治疗期应超过以往陨堕的最大时限,且无胎漏,胎动不安征象时,方可停药观察之。肾气亏损型: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气血两虚型: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磐石散

堕胎: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亦称“半产”。特点:胎不成活,自然殒堕。<12周称堕胎,12~28周称小产。>28周而<37周称早产。病机: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终致殒堕离胞而下。可由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亦可直接发生。诊断:病史:停经史,早孕反应,或胎漏、胎动不安病史,或妊娠期热病史、外伤史。临床表现:阴道流血和腹痛。检查:重点妇科检查:子宫颈口大开,属胎殒难留,难免流产;子宫小于停经月份,胎堕小产不全,不全流产;子宫接近正常大小,胎堕小产完全,完全流产; B超、血分析、HCG等辅助。治疗原则:下胎益母,必要时配合清宫术或钳刮术尽快排出子宫内容物,以减少出血。胎殒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加益母草。胎堕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

胎死不下:胎死胞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称为“胎死不下”,亦称“胎死不能出”。死胎稽留宫腔过久,容易发生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危及孕妇生命。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瘀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加芒硝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亦称“宫外孕”。但两者含义稍有不同,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如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异位妊娠指孕卵位于正常着床部位之外的妊娠,还可包括宫颈妊娠、间质部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因此异位妊娠的名称含义更广。异位妊娠中以输卵管妊娠为最常见。诊断要点1.病史:停经史及早孕反应,盆腔炎病史或不孕史。2.临床表现:未破损前可无明显症状。破损者多有停经、下腹痛、不规则,阴道流血三大症状(甚至晕厥)。3.检查:全身/下腹。妇检:未破损前/已破损后。辅查:血-HCG(重要方法)、血分析、B超、诊刮+病理、后穹隆穿刺术、腹腔镜检查术等。未破损期:指输卵管妊娠尚未破损者。典型表现:停经后一侧下腹痛,伴阴道流血。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Ⅰ 号方。破损期:腹痛拒按,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Ⅱ号方。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Ⅲ号方。异位妊娠主要是少腹血瘀实证,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非手术治疗的关键:1.及早诊断;2.杀胚。可参考HCG、B超等动态观察疗效。胎水肿满:妊娠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胀满,甚或喘不得卧者,称为“胎水肿满”,亦称“子满”。

妊娠肿胀: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亦称“子肿”。辨证要点:辨水病和气病:病在有形之水,若皮薄,色白光亮、按之凹陷即时难起;病在无形之气,皮厚而色不变,随按随起。辨病在脏腑:在脾:四肢面目浮肿,皮薄光亮,伴脾虚证;在肾:面浮肢肿,下肢尤甚,伴肾虚证。症型:脾虚型:健脾除湿,行水消肿。肾虚型:补肾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气滞型:理气行滞,化湿消肿--天仙藤散

妊娠眩晕: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或伴面浮肢肿,甚者昏眩欲厥,称为“妊娠眩晕”,亦称“子眩”、“子晕”。始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肾阴虚型: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加龟板、牡蛎、石决明。气郁痰滞型:健脾理气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八珍汤。妊娠眩晕往往是妊娠痫证的先兆,要引起重视,一定要量血压。妊娠痫证: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及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少顷可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妊娠痫证”,亦称“子痛”。诊断:病史:妊娠中晚期有高血压,水肿或蛋白尿史;症状: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及新产后,突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检查:子痫发作前血压可明显升高≥160/110mmHg,蛋白尿≥5g/24h。肝风内动型:养阴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痰火上扰型: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送服安宫牛黄丸。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为“妊娠眩晕”,也称“子晕”。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发病机理:一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的危害性。如《张氏医通》所论的“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产褥期:指产妇分娩后,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产后,也称“产褥期”,一般约需6周。临产六字诀:睡,忍痛,慢临盆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病因病机:虚者:阴血暴亡,心神失守实者:瘀血攻心,扰乱心神。血虚气脱: 益气固脱--清魂散。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加当归、川芎

产后血崩:产妇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称为“产后血崩”。本病特点是产后阴道大量出血,特别是新产后2h内出血量达400ml,可引起休克。气虚:补气固冲,摄血止崩--升举大补汤(《傅青主女科》)去黄连,加地榆炭、乌贼骨。血瘀型:活血祛瘀,理血归经--化瘀止崩汤。产伤型:益气养血,生肌固经--牡蛎散 产后腹痛:产妇分娩后,小腹疼痛者,称为“产后腹痛”,又称“儿枕痛”。病机包括不容则痛,不通则痛。血虚型:养血益气--肠宁汤。血瘀型:温经活血,祛瘀止痛--生化汤(归芎桃仁炮姜炙甘)。热结型:泻热逐瘀,活血止痛--大黄牡丹皮汤。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辨证论治:热型、腹痛、恶露。治疗原则: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银花、黄芩(翘葛柴枳壳归生地红桃甘)。外感证: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加苏叶。血虚证: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加黄芪、地骨皮。血瘀证: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为“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病因病机:冲任失固气血运行失常。气虚型: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乌贼骨。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生地熟地芩柏芍山药续甘草)加煅牡蛎、炒地榆。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归芎桃仁炮姜炙甘)加牡蛎、茜草、三七。

缺乳:哺乳期间,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亦称“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始见于《诸病源候论》。病机:气血虚弱而致乳汁生化不足;肝郁气滞、痰浊阻滞而致乳络不畅。辨证要点:依据乳汁和乳房的情况辨虚实。虚—乳房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实—乳房胀满而痛,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治疗法则:虚则补之,实则疏之,具体治法:调理气血,通络下乳。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肝郁气滞: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下乳涌泉散。

不孕症: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孕育过,未避孕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前者称为“原发性不孕症”,后者称为“继发性不孕症”。古称前者为“全不产”,后者为“断绪”。“五不女”,即螺(又作骡)、纹、鼓、角、脉五种。病机:男女奴方在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的条件下,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两性相合,便可媾成胎孕,可见不孕主要与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有关。治疗原则:温养肾气,调理气血,辅以心里疏导。不孕症的辨证,主要依据月经的变化、带下病的轻重程度,其次依据全身症状及舌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脏腑、气血、寒热、虚实,以指导治疗。治疗重点是温养肾气,调理气血,使经调病除,则胎孕可成。此外,还须情志舒畅,房事有节,择纲组的候而合阴阳,以利于成孕。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参术苓芍芎炙甘归熟地菟丝鹿角仲川椒)。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巴戟天补骨菟丝肉桂附仲术山药芡实参)。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大熟地归芍山萸肉)。肝郁型: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归芍术苓花粉丹香附)。痰湿型: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经验方)。血瘀型: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妇人腹痛: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称为“妇人腹痛”,亦称“妇人腹中痛”。诊断:病史:生育年龄妇女,曾有生产,流产,宫腔内手术史,或放置宫内节育器;症状:下腹部疼痛,或伴发热,经前或经期加重,体倦易疲劳;阴道肛门坠痛;经前乳房胀痛,经前期有排便痛;腹痛每在劳累,久站或性交后加重;月经频发或经量过多;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严重者高热寒战;妇检:阴道可见分泌物;宫颈充血,水肿,或肥大,紫蓝,或穹窿触痛明显,或宫颈举痛;子宫体略大,有压痛,活动受限,或黏连固定;宫旁及附件区压痛明显,或扪及片状增厚,或有条索状物,或触及包块等。实验室检查:盆腔炎性疾病者,宫颈或阴道脓性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中见到大量白细胞,或可见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升高,或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其它:B超,盆腔静脉造影术,磁共振。主要机理为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及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肾阳虚衰型: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血虚失荣型: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牡丹散。湿热瘀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败酱草、薏苡仁、土茯苓。寒湿凝滞型: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金银花,黄芩

症瘕: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症瘕”。症与瘕,按其病变性质有所不同。症,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但就其临床所见,每有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成瘕,因此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故前人每以瘤瘕并称。瘕首见于《素问》:“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癥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实验室检查:宫颈活组织检查,阴道细胞学检查,诊断性刮宫,红细胞沉降率,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CA-125等测定,病理检查。病机多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症,血结为瘕,以气滞、血瘀、痰湿及毒热为多见。治疗大法以活血化瘀,轻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但又必须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之久暂,酌用攻补,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法,随证施治,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一味地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气滞血瘀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瘙--散聚汤。毒热型:解毒除湿,破瘀消证--银花蕺菜饮。血瘀型:活血破瘀,散结消证--桂枝茯苓丸(桂苓丹桃仁赤芍各等分)。子宫肌瘤(石瘕)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多见于30~50岁妇女。子宫增大超过10—12周妊娠子宫,玻璃样变、囊性变、红色样变或子宫出血不能控制。

子宫脱垂:子宫从正常位置向下移位,甚至完全脱出于阴道口外,称为“子宫脱垂”,又称为“阴脱”、“阴癫”、“阴菌”、“阴挺”、“子宫脱出”等。主要机理是冲任不固,提摄无力。常见的分型有气虚:肾虚。

脏躁:妇女精神抑郁,心中烦乱,无故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哈欠频作者。阴痒:妇女外阴及阴道瘙痒不堪,甚至痒痛难忍,坐卧不安,或伴带下增多者,称为“阴痒”。主要机理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因肝肾阴虚,精血亏损,生风化燥,外阴失养而致朋痒;实证因肝经湿热下注,蕴结阴部,或湿热生虫,虫扰阴部,发为阴痒。阴道后壁长10-12cm,前壁长7-9cm。子宫长7-8cm,宽为4-5cm,厚2-3cm。输卵管由内向外分为四个部分:1.间质部:长约1cm。2.峡部:长2-3cm。3.壶腹部:长5-8cm。4.伞部:多为1-1.5cm。卵巢:4cm×3cm×1cm。骨盆:有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所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增生期,分泌期,月经前期,月经期。中医学的“肾气—天葵—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与西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的作用环路相对应。早期妊娠诊断:1.停经2.早孕反应:一般在停经6周后有头晕,嗜睡,食欲不振,恶心,轻度呕吐及乏力等现象,称早孕反应。孕12周多消失。3.尿频:因妊娠子宫增大,压迫膀胱,出现尿频。当增大的子宫越出盆腔时,症状即逐渐消失。4.乳房的变化:8周开始乳房开始增大,可有胀痛。乳头和乳晕着色较深。5.妇检:阴道及宫颈松软,呈紫蓝色。有时子宫峡部特别柔软宫颈和宫体似不相连,称黑加征。12周后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6.脉象:12周以上,六脉滑利,尺脉按之不绝。胎产式:胎儿纵轴和母体纵轴的关系。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分娩机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外旋转,胎身娩出。临产的诊断:开始的标志为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s或30s以上,间歇5-6min,并伴有子宫颈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产程的分期: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第二产期(胎儿娩出期):在产妇每次屏气用力时,胎头露出阴道口,宫缩间歇时又缩回阴道,称为胎头“拨露”,经过多次拨露后,当宫缩间歇时胎头也不再缩回阴道,称为“着冠”。第三产期(胎盘娩出期):指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的过程,需5-15min,一般不超过30min。产褥期恶露的变化:血性恶露:量多,色鲜红,含血液,蜕膜组织及粘液。浆液性恶露:色淡红,混有阴道及子宫颈的排液,并由细菌。白色恶露:色较白,含有大量白细胞,蜕膜细胞及细菌。

中医妇科副高个人总结 篇2

一、五“精”管理做好岗位职责

1、人员配置精英化:

病房共有额定床位130张,护理人员35名,护患比例为1:0.29,由于妇产科新病房的成立导致一些人员上的变动,我们对比去年减少一名护士,但是有新毕业的年轻护士加入,为科室增加一些新鲜的力量,我为新入护士妥善安排带教老师及培训班次,并给予工作及日常生活上的指导,帮助她尽快融入集体,适应病房工作,使她很快成长为病房年轻的骨干。强有力的人员配置和专业水准是提供一切优质服务的大前提。今年我们新增加一名重症护士,为病房储备后续力量。病房内四师发挥专业特色,为患者提供营养指导、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服务。

2、责任分工精确化:

年初,我按照护理部工作计划建立八大管理组,做到人人有岗位,个个负专责。

(一)护理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稳步提升

每月组织护理人员集中培训,根据每月疑难病例讨论内容,安排护理骨干准备业务学习内容,提高讨论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逐步提升护理质量。还包括制度培训、院感专题培训及操作培训,季度末组织制度考核、护理安全隐患讨论,均由各管理小组组长及专科护士牵头,锻炼了骨干护士的组织能力,做到护理管理人人参与。带领护士骨干参与业务查房和行政查房,并对年轻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及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本人并给与相应指导,要求责任人立即改正,使低年资护士迅速成长,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高能级责任护士轮流带领负责部分病区进行交班,提高护士责任心,加强团队意识和增强集体感,充分利用每月的科内业务学习时间,当日组织病房业务学习、制度职责及安全培训、院感专题培训、疑难患者病情讨论及操作培训。对院差、夜查、自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质量反馈和自我跟踪检查。召开科室会议进行讨论,查找原因,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对工作中常见问题早会上进行讨论和强调。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全员引以为戒,每周五护士长将强调的问题记录在护士须知本上,护士及时阅读签字,保证全体护士及时了解工作重点。

院内质控结果:

夜间质控:48次,合格48次,合格率:100%。

周末质控:12次,合格11次,合格率:92%。

院内季度质控:

(1)护理程序:3项不合格;

(2)职业素质:1项不合格

(3)查阅资料:1项不合格

(4)病房管理:3项不合格

(5)护理表格:2项不合格;

(6)重症管理:3项不合格

(二)护理安全管理:全年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病房配备足够数量的PDA,护士长对使用时间长的PDA电池给予请领更换,保证每一组责任护士都能够规范使用,并及时统计查询使用率,查询存在问题或原因,护士操作问题及时整改,网络信号问题及时上报计算机中心,保证了PDA的使用率。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对病房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病房通过微信平台共推送十余条防火防电防水等安全常识及逃生自救知识。组织并顺利完成“6。16”护理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病房为提高护士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了一场专科护理知识竞赛,题目涵盖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制度职责、急诊急救、专科知识等内容,提高护士的同时也保证了病人的安全。为宣传医院感染的重要性,院感护士组织大家学习手卫生、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多重耐药等相关医院感染知识,强调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不定时抽查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同时把手卫生知识传递给患者及家属,告知预防疾病要从手开始,科里还在大厅放置展板供患者及家属们参考,以警示大家“手筑健康,关爱生命”。

(三)护理教学与基础培训管理:基础护理理论、操作考核全员达标

护士长、培训师对教学与基础护理培训小组骨干进行10项基础护理操作的培训与考核,充分激发骨干护士的热情,发挥骨干护士的能力,共同有效完成病房基础护理操作培训任务。模拟临床操作考核模式,对护士按照能级进行护理操作抽考,效果良好护士长及三基培训师参加院内基础护理操作达标。三基培训师及教学小组成员,按计划组织各层次护士完成能级对应的基础护理操作演示,并完成全员考核,参加护理部基础护理操作抽考的护士全部达标。完成病房教师遴选工作,组织N3能级即以上的骨干护士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提升自身素质,完善教学资质。

(四)护理科研管理:

经过努力我在今年发表AR论文一篇,我科骨干护士的科研文章汇编20余篇,发明小创新6例,为全科鼓舞了士气。

(五)护理信息化管理:

为了加强PDA使用的监管,我于每天下班前检查使用情况,对未进行扫描的条码进行逐一核查,查找原因,立即整改。建立PDA使用问题登记本,将停止医嘱、出院医嘱等不能有效扫描PDA的情况进行登记,以备检查说明。并主动联系计算机中心,为病房优先做信号布点。保证PDA使用率,严把质量关,无差错事故发生。与医生配合,建立病房临床路径流程图,方便护士更系统更规范的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工作。

(六)护理关爱:

我每天深入病房了解护士实际工作,动态把控各个护理岗位,保证护理工作平稳运行,充分的发挥了高能级护士的工作能力,满足护士需要心理及工作价值的体现,同时也平衡了护士的工作量,加强护士凝聚力,保证护士以最佳状态面对患者。每位护士过生日时都会收到生日祝福及生日礼物。并且在全年节日期间以抽奖形式给予护士小礼物,在紧张工作中得到放松与惊喜。组织护士参加科内《实话实说》活动,把心中想法说出来,及时准确的了解护士的各方面情况,开展“五探望、三祝福”活动,使护士在医院中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七)护理延伸:积极践行优质护理延伸服务深入人心

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不忘公立医院担当,今年9月份带领病房医护骨干深入社区,为居民们送去健康和中秋祝福。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来到托老所为老人们带来节日祝福。我们与老人们共话家常,进行了简单的体检,并看望了长期卧床的一些老人,向护工阿姨们介绍了简单的家庭护理和皮肤护理知识以及日常营养摄入的注意事项等。

二、工作亮点

科研是新时代护士的基本技能,是护理工作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妇科肿瘤病房科研方面却一向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针对这一问题,我病房定期组织科研小组讨论,邀请专家讲授指导论文攥写,鼓励大家开放创新思维,勇于尝试。做为病房护士长,我尽可能的为大家搞科研创造有利条件:了解护士在科研中的各种需求和设想,对于大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采纳,有问题及时解决;合理安排班次,尽量安排主要负责项目的护士能够亲自观察与项目有关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利用各种机会给护士创建掌握新信息的机会,购买专业书籍、订阅杂志,为大家创造外出学习、参观、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使护士开阔了眼界,回来后组织学习交流,引进新知识、新观点,对推动护理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妇科肿瘤病房科研成绩硕果累累,我个人发表AR论文1篇,科室全年全科护理人员共发表汇编20余篇。发明创新6例,均已应用到临床。对比去年均有所上升。

三、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学习环境单一,条件不足,护士们没有太多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针对这点,我首先会在排班方面满足大家的需求,其次我也会积极的向护理部申请为护士们安排可以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多了解护理学术方面最前沿的趋势与方向,学习先进科学的护理方法,取长补短,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

四、展望:

在新的一年,我要和我的护理团队,共同完成三件事:

1、联系院团委,召集爱心人士,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志愿者陪护活动。在病房内统计无家属陪伴,需要陪护的患者,征集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志愿者,建立联系,使其走入病房,陪伴患者,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将这项活动长久的举办下去。

2、在科研方面再接再厉,争取有更多的护士能够有理念有成效,我们已经在申请的科研课题,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3、在护士的沟通技巧方面,我希望能够给她们平台,让她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各显神通,做到与患者亲如一家。

中医妇科复习总结 篇3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骨盆:

骨盆的分界:以髂耻线(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分假骨盆和真骨盆。真骨盆特点:宽而浅、前浅后深。

外阴,前面为耻骨联合,后面以会阴为界。

内生殖器: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称子宫附件。

阴道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前壁长7-9cm,后壁长10-12cm。前壁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与直肠贴近。

子宫:

1、形态为倒置梨形,上宽下窄,分子宫体及子宫颈两部分。子宫峡部约1cm,上端—解剖学内口,下端—组织学内口。

2、(1)子宫内膜:受性激素影响,功能层有周期性变化,基底层无周期改变。

(2)子宫肌层:0.8cm厚,外纵内环中交织,产后宫缩时血管收缩,有效止血。

(3)子宫浆膜层:脏层腹膜。有膀胱子宫返折腹膜,直肠子宫陷凹。

(4)子宫颈:粘膜上皮细胞高柱状,腺体分泌粘液,临床意义—判断排卵。阴道部为鳞状上皮覆盖,鳞柱交界是宫颈癌好发部位。涂片可早期发现病变。

3、位置

子宫韧带(4对):

(1)圆韧带(round ligament):12-14cm,使宫底保持前倾。

(2)阔韧带(broad ligament):翼形的腹膜皱襞,外端延伸至盆壁,称骨盆漏斗韧带(含卵巢动静脉),内侧为卵巢固有韧带,两侧为宫旁组织,富含血管、神经、淋巴。限制子宫向两侧倾斜。

(3)主韧带(cardinal ligament):横行于宫颈与盆壁间,固定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4)宫骶韧带(utero-sacral ligament):将宫颈向后上牵引,保持前倾。

由于这些韧带及盆底肌、筋膜的支托作用,使子宫呈前倾前屈位置。

输卵管:为精卵相遇的场所;分4部分: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管壁分为:浆膜层、肌层(内环外纵,可逆蠕动运送受精卵)、粘膜层(高柱状上皮,纤毛可摆动)。

卵巢:产生卵子及性激素的性腺,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功能。

动脉:

1.卵巢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

2.子宫动脉:于宫颈内口2cm处,横跨输尿管达子宫侧缘。

3.阴道动脉: 4.阴部内动脉:

淋巴:

1.外生殖器淋巴:分腹股沟深、浅淋巴结2 组。2.盆腔淋巴:3 组。

髂淋巴组:由髂内、髂外、髂总组成。

骶前淋巴组

腰淋巴组 神经:

1.外生殖器由阴部神经支配。

2.内生殖器: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骨盆底:

(一)外层:含会阴浅筋膜、3对肌肉(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及肛门外括约肌。

(二)中层:即泌尿生殖膈,其间有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

(三)内层:即盆膈,由肛提肌及筋膜组成。有加强盆底托力及加强肛门与阴道括约肌的作用。

临近器官:

1.尿道(urethra):短而直,接近阴道,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2.膀胱(urinary bladder):妇科检查及手术前必须排空膀胱。

3.输尿管(ureter):下行至宫颈外侧2cm处,与子宫动脉交叉绕行入膀胱。行子宫切除术结扎子宫动脉时,应避免损伤输尿管。

4.直肠(rectum):妇科手术及分娩处理时应避免损伤肛管、直肠。

5.阑尾(vermiform appendix):妊娠期可向上外方移位,妇女患阑尾炎时也有可能累及子宫附件,应注意鉴别诊断。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女性一生的阶段分期:

(1)胎儿期:

(2)新生儿期:出生后4周内(3)儿童期:4周-12岁(4)青春期:WHO规定为10-19岁,从乳房发育等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获得性生殖能力的一段时期。(月经初潮,是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5)性成熟期:18岁开始,持续30年。

(6)绝经过渡期: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40岁左右,经时1-2年,长至10余年。

(7)绝经后期:60岁以后称为老年期

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一年内的时期为围绝经期。10 %-30%妇女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

月经的定义(mensturation):随卵巢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月经血的特征:不凝固、暗红色、含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出血的第一天至下次月经第一天为一个月经周期。21-35日,平均28天。每次月经持续时间为经期,2-7天,多为3-5天。月经正常为30-50ml,超过80ml为多。

卵巢的功能:

1、排卵—生殖功能,2、分泌女性激素—内分泌功能 卵泡生长阶段:始基卵泡——窦前卵泡——窦状卵泡——排卵前卵泡

自月经第一日至卵泡发育成熟,称为卵泡期,10-14天。

排卵: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

黄体形成及退化:排卵后7-8日为成熟黄体,排卵后9-10天退化,寿命14天,形成白体。

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少量雄激素。

卵巢甾体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1)雌激素:排卵前第一高峰,排卵后7-8日第二高峰(较平坦),月经前水平最低。(2)孕激素:排卵后开始增加,排卵后7-8日达黄体成熟时最高峰,以后下降,月经时回复至排卵前水平。(有升温作用,是排卵的重要指标)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内膜分功能层及基底层,功能层又分海绵层及致密层, 其组织学的周期性变化分3期:

1.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在雌激素影响下,内膜很快修复,从薄到厚,间质致密、水肿,腺体数增多、增长、弯曲,至增生晚期内膜可达2-3mm,高低不平呈波浪形。

2.分泌期: 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排卵后卵巢内形成黄体,分泌雌、孕激素,腺体更长、屈曲,出现核下空泡;间质水肿、疏松加剧,晚期可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并超出内膜厚度。此期内膜可厚达10mm。

3.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天。体内雌激素水平更低,无孕激素存在。内膜血循环障碍,组织变性、坏死、出血。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宫颈粘液的周期性变化:

排卵前,随E 水平不断增高,宫颈粘液分泌量逐渐增多,变为稀薄而透明,似蛋清,在排卵期达高峰,延展性较强,可拉成细丝达10 cm以上。在月经第6~7天涂片检查,干燥后可见羊齿状结晶,排卵前最典型。

排卵后,受P 影响,粘液量渐少,质地粘稠而混浊,延展性变差,拉丝时易断裂,涂片检查,结晶模糊,可见成排的椭圆体。

中医妇科复习总结 篇4

手太阴肺经 中府→少商

主治概要: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11穴,左右 22穴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少商 1.尺泽 合穴

[定位 ]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 肺系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操作 ] 直刺 0.8~1.2寸,或点刺出血。2.孔最 郄穴

[定位 ]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主治 ] 肺系病;肘臂挛痛。[操作 ] 直刺 0.5~1.2寸。

3.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 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

[主治 ] 肺系病;半身不遂,口眼涡科,头痛,项强痛,牙痛等头部病。[操作 ] 向上斜刺 0.5~0.8寸。9.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 ]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 肺系病;无脉症;腕臂痛。[操作 ] 避开桡动脉直刺 0.3~0.5寸。10.鱼际 荥穴

[定位 ] 在第 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 ] 肺系热病;小儿疳疾。[操作 ] 直刺 0.5~0.8寸。11.少商 井穴

[定位 ] 在拇指桡侧端,指甲角旁约 0.1寸处。[主治 ] 肺系热病;癫狂。[操作 ] 直刺 0.1寸,或点刺出血。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迎香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20穴,左右 40穴 合谷 曲池 肩髃 迎香

4.合谷 原穴

[定位 ]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 2掌骨中点桡侧。简易取穴法:以一手 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 ] 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等五官病;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热病无汗 或多汗;经闭、滞产。(五官外感多汗经产

[操作 ] 直刺 0.5~1.0寸。11.曲池 合穴

[定位 ]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主治 ] 手臂弊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 喉肿痛、齿痛等五官热病;瘾疹、湿疹、瘰疬等。(上官皮肤热曲池压痛狂吐 [操作 ] 直刺 0.5~1.0寸。

15.肩髃

[定位 ] 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中。简易取穴法:臂外 展或向前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主治 ] 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瘾疹,瘰疬。[操作 ] 直刺或向 下 斜刺 0.8~1.5寸。20.迎香

[定位 ]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 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 ] 鼻塞,鼻衄,口喎等局部病;胆道蛔虫症。[操作 ] 直刺或向 上 斜刺 0.3~0.5寸。足阳明胃经 承泣→厉兑

主治概要: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病证。腧穴(共 45穴, 左右 90穴 承泣 地仓 颊车 下关 头维 梁门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厉兑

1.承泣

[定位 ] 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 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等目疾;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操作 ]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 0.5~1.5寸。注意缓慢进针, 得气即止, 不宜提插 ,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内出血。出针时稍按压。

4.地仓

[定位 ] 口角向外旁开约 0.4寸,上直对瞳孔。[主治 ] 口眼喎斜,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 ] 斜刺或平刺 0.5~0.8寸。可向颊车穴方向透刺。6.颊车

[定位 ] 下颌角前上方约 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主治 ] 口眼喎斜,齿痛,颊肿,牙关紧闭等局部病。

[操作 ] 直刺 0.3~0.5寸,或平刺 0.5~1.0寸。可向地仓穴方向透刺。7.下关

[定位 ]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张,张口闭。[主治 ] 牙关紧闭,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喎斜等;耳鸣,耳聋。

[操作 ] 直刺 0.5~1.0寸。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8.头维

[定位 ] 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开 4.5寸处。[主治 ] 头痛,目眩,目痛。[操作 ]平刺 0.5~1.0寸。21.梁门

[定位 ] 脐上 4寸,前正中线旁开 2寸处。

[主治 ] 纳少,呕吐,腹痛等胃病。

[操作 ] 直刺 0.8~1.2寸。过饱者禁针 ,肝肿大者慎。25.天枢 大肠募穴 [定位 ] 脐中旁开 2寸处。

[主治 ] 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腹泻等胃肠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操作 ] 直刺 1.0~1.5寸;孕妇不可炙。

34.梁丘 郄穴

[定位 ] 屈膝,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 2寸。[主治 ] 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乳痈,乳痛等乳疾。[操作 ] 直刺 1.0~1.2寸。35.犊鼻

[定位 ] 屈膝,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主治 ] 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病。[操作 ] 向后内斜刺 0.5~1.0寸。36.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 犊鼻穴下 3寸 , 距胫骨前缘外 1横指处。

[主治 ]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肠病;下肢痿痹证;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病;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胃肠外科足三里虚劳神志

[操作 ] 直刺 1.0~2.0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炙法。

38.条口

[定位 ] 当犊鼻下 8寸,距胫骨前缘 1横指处。[主治 ] 下肢痿痹;肩臂痛;脘腹疼痛。[操作 ] 直刺 1.0~1.5寸。40.丰隆 络穴

[定位 ] 外踝尖上 8寸,条口穴外 1寸,距胫骨前缘外 2横指。

[主治 ]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症;下肢痿痹;腹胀,便秘。(丰富痰 [操作 ] 直刺 1.0~1.5寸。

44.内庭 荥穴

[定位 ]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赤白肉际处。

[主治 ]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病;热病;吐酸,便秘,痢疾,泄泻, 等胃肠病;足背肿痛。(五官胃肠热内停

[操作 ] 直刺或斜刺 0.5~0.8寸。45.厉兑 井穴

[定位 ] 第 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 0.1寸。

[主治 ] 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五官热病;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病。[操作 ] 浅刺 0.1寸。

足太阴脾经 隐白→大包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21穴,左右 42穴

1.隐白 井穴

[定位 ]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 , 趾甲角旁 0.1寸处。

[主治 ] 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癫狂,多梦;惊 风;腹满,暴泻。

[操作 ] 浅 刺 0.1寸。3.太白 输穴;原穴

[定位 ] 足第 1跖骨小头后缘 , 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 ] 胃痛 , 腹胀 , 肠鸣 , 泄泻 , 便秘等胃病;体重节痛。[操作 ] 直刺 0.5~0.8寸。

4.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 , 通于冲脉 [定位 ] 第 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 ] 胃痛 , 呕吐 , 腹痛 , 泄泻 , 痢疾等胃病;心烦失眠 , 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操作 ] 直刺 0.6~1.2寸。6.三阴交 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定位 ] 足内踝尖上 3寸 , 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 肠鸣 , 腹胀 , 泄泻等胃病;月经不调 , 阴挺 , 滞产 , 不孕;阳痿 , 遗精 , 遗尿;心悸 , 失眠 , 高血压;下肢痿痹。

[操作 ] 直刺 1.0~1.5寸。孕妇禁针。8.地机 郄穴

[定位 ] 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 3寸。

[主治 ] 腹痛,泄泻等胃病;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小便不利,水肿 等脾不运化水湿病。

[操作 ] 直刺 1.0~1.5寸。9.阴陵泉 合穴

[定位 ]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主治 ] 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黄疸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膝痛。[操作 ] 直刺 1.0~2.0寸。10.血海

[定位 ]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 2寸处。简易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 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 2至 5指向上伸直,拇指呈 45°斜置按下,当拇 指尖下即是本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 ]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操作 ] 直刺 1.0~1.5寸。

21.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 ] 在胸胁部腋中线上,当第 6肋间隙处。[主治 ] 气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岔气;四肢无力。[操作 ] 斜刺或向后平刺 0.5~0.8寸。手少阴心经 极泉→少冲

主治概要: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 9穴,左右 18穴 3.少海 合穴

[定位 ] 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 心痛,癔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胁痛;瘰疬。[操作 ] 直刺 0.5~1.0寸。5.通里 络穴

[定位 ] 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 1寸处。[主治 ] 心悸,怔忡等心病;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操作 ] 直刺 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作屈腕 动作。

7.神门 输穴;原穴

[定位 ] 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陷中。

[主治 ]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狂痫等心病神志病;胸胁痛;高血压。[操作 ] 直刺 0.3~0.5寸。8.少府 荥穴

[定位 ] 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点之处。[主治 ] 心悸,胸痛等心胸病;痈疡;阴痒痛;小指拘痛。[操作 ] 直刺 0.3~0.5寸。9.少冲 井穴

[定位 ] 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 0.1寸处。

[主治 ] 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心病神志病;热病;胸胁痛。[操作 ] 浅刺 0.1寸,或点刺出血。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听宫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19穴,左右 38穴 1.少泽 井穴

[定位 ] 在小指尺侧指甲角旁 0.1寸处。

[主治 ]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五官病;乳痈,乳少;热病,昏迷等急热病。[操作 ] 浅刺 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

3.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定位 ] 微握拳,在第 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操作 ] 直刺 0.5~1.0寸。

6.养老 郄穴

[定位 ] 微握拳,在第 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操作 ] 直刺 0.5~1.0寸。

8.小海 合穴

[定位 ]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 ] 肘臂疼痛;癫痫。[操作 ] 直刺 0.3~0.5寸。11.天宗

[定位 ] 在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 1/3折点。[主治 ] 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操作 ] 直刺或斜刺 0.5~1.0寸。18.颧髎

[定位 ] 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主治 ] 口眼呙斜,眼睑閏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操作 ] 直刺 0.3~0.5寸,斜刺或平刺 0.5~1.0寸。19.听宫

[定位 ]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 ]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操作 ] 张口,直刺 1.0~1.5寸。留针时保持一定张口姿势。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至阴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 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关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病证。

腧穴(共 67穴,左右 134穴 1.睛明

[定位 ] 目内眦角稍内上 0.1寸凹陷处。

[主治 ] 目赤肿痛,流泪,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操作 ] 嘱患者闭目,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 刺 0.5~1.0寸(轻捻缓进得气即止 ,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2.攒竹

[定位 ] 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 ] 头痛,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流泪,眼睑闰动,口眼呙斜, 眼睑下垂等目疾;呃逆。

[操作 ] 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 0.5~0.8寸。禁灸。10.天柱

[定位 ]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 0.5寸(哑门穴 旁开 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处。[主治 ] 后头痛,项强,肩背痛等痹症;鼻塞;癫狂病;热病。

[操作 ] 直刺或斜刺 0.5~0.8寸, 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以防伤及延髓。12.风门

[定位 ] 在第 2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项强,胸背痛。[操作 ]斜刺 0.5~0.8寸。13.肺俞 肺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3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病;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证。[操作 ] 斜刺 0.5~0.8寸。15.心俞 心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5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操作 ] 斜刺 0.5~0.8寸。

17.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 ] 在第 7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 汗。[操作 ] 斜刺 0.5~0.8寸。18.肝俞 肝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9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黄疸,胁痛等肝胆病;目赤,目视不明,夜盲等目疾;癫狂痫证;背痛。[操作 ] 斜刺 0.5~0.8寸。

19.胆俞 胆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10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主治 ] 口苦,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肺痨,潮热。[操作 ] 斜刺 0.5~0.8寸。20.脾俞 脾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11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胃肠病;背痛。[操作 ] 斜刺 0.5~0.8寸。21.胃俞 胃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12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主治 ]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病。[操作 ] 斜刺 0.5~0.8寸。23.肾俞 肾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2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阳痿,遗精,早泄,遗尿等生殖泌尿病;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 病;头昏,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肾虚证。

[操作 ] 直刺 0.5~1.0寸。25.大肠俞 大肠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4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主治 ] 腹胀,腹痛,便秘等胃肠病;腰腿痛。[操作 ] 直刺 0.8~1.2寸。28.膀胱俞 膀胱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2骶椎棘突下,旁开 1.5寸,约平第 2骶后孔处。[主治 ] 遗尿,小便不利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证;泄泻,便秘;腰骶痛。

[操作 ] 直刺或斜刺 0.8~1.2寸。32.次髎

[定位 ] 第 2骶后孔中,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处。

[主治 ] 遗精;小便不利;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病;腰骶痛,下 肢痿痹。[操作 ] 直刺 1.0~1.5寸。40.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主治 ]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急性吐泻;遗尿,小便不利;丹毒。[操作 ] 直刺 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52.志室

[定位 ] 在第 2腰椎棘突下,旁开 3寸处。

[主治 ] 遗精,阳痿等肾虚病;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操作 ] 直刺 0.5~1.0寸。54.秩边

[定位 ]平第 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 3寸处。[主治 ] 腰骶痛,下肢痿痹;便秘,痔疾;小便不利;阴痛。[操作 ] 直刺 1.5~2.0寸。57.承山

[定位 ]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两 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主治 ] 腰腿拘急、疼痛;痔疾,便秘。[操作 ] 直刺 1.0~2.0寸。58.飞扬 络穴

[定位 ]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直上 7寸,承山外下方 1寸处。[主治 ] 头痛,目眩;腰腿痛;痔瘘。[操作 ] 直刺 1.0~1.5寸。60.昆仑 经穴

[定位 ] 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 ] 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痛;癫痫;滞产。[操作 ] 直刺 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62.申脉 八脉交会穴,通阳蹻脉 [定位 ] 外踝直下缘凹陷中。

[主治 ] 痫证癫狂,失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操作 ] 直刺 0.3~0.5寸。67.至阴 井穴

[定位 ] 在足小趾外侧端,趾甲角旁 0.1寸处。[主治 ]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 ] 浅刺 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足少阴肾经 涌泉→俞府

主治概要:妇科、前阴病和肾、肺、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27穴,左右 54穴

1.涌泉 井穴

[定位 ] 在足底(去趾 前 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中央。

[主治 ] 头痛,头昏,失眠;咽喉肿痛,失音,咯血;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 风,癫狂,昏厥;奔豚气;足心热。

[操作 ] 直刺 0.5~0.8寸。3.太溪 输穴;原穴

[定位 ] 在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 头痛、目眩、失眠、健忘等肾虚证;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五 官病;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病;消渴、小便频、便秘;月经不调;腰 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 直刺 0.5~0.8寸。6.照海 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 [定位 ] 在足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 ] 痫证,失眠等精神、神志病;咽干咽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病;小便不利, 癃闭;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操作 ] 直刺 0.5~1.0寸。

7.复溜 经穴

[定位 ] 在太溪直上 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 ] 泄泻,肠鸣;水肿,汗证;下肢痿痹,腰脊强痛。[操作 ] 直刺 0.5~1.0寸。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中冲

主治概要: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腧穴(共 9穴,左右 18穴 3.曲泽 合穴

[定位 ]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 ]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暑热病;肘臂挛痛。[操作 ] 直刺 0.8~1.0寸,或点刺出血。4.郄门 郄穴

[定位 ] 在尺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 5寸处。[主治 ] 心痛,胸痛;呕血,咳血;癫痫;疔疮。[操作 ] 直刺 0.5~1.0寸;可灸。5.间使 经穴

[定位 ] 在曲泽与大陵连线上,当腕横纹上 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

[操作 ] 直刺 0.5~1.0寸。

6.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定位 ] 在腕横纹上 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 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呃逆;癫痫,失眠;上肢痹痛;眩晕 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

[操作 ] 直刺 0.5~1.0寸。7.大陵 输穴,原穴

[定位 ] 在腕掌侧横纹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桡腕关节疼痛。[操作 ] 直刺 0.3~0.5寸。8.劳宫 荥穴

[定位 ] 在掌心,第2、3掌骨之间。简便取穴法:握拳时中指尖下穴。[主治 ] 心痛,癫狂痫;口疮,口臭;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鹅掌风。[操作 ] 直刺 0.3~0.5寸。9.中冲 井穴

[定位 ]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 ] 中风昏迷,舌强肿痛,小儿夜啼,中暑,昏厥。[操作 ] 浅刺 0.1寸,或点刺出血。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丝竹空

主治概要: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23穴,左右 46穴

1.关冲 井穴

[定位 ] 在第 4指尺侧端,指甲角旁 0.1寸处。[主治 ] 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病,中暑。[操作 ] 浅刺 0.1寸,或点刺出血。3.中渚 输穴

[定位 ] 在手背第4、5掌指关节之间后方凹陷中,液门穴后 1寸处。[主治 ]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热病;手指不能屈伸。[操作 ] 直刺 0.3~0.5寸。

5.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 ] 腕背横纹上 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 ] 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刺 0.5~1.0寸。

6.支沟 经穴

[定位 ] 在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 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主治 ] 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便秘;热病。[操作 ] 直刺 0.5~1.0寸。14.肩髎

操作 ] 直 [

[定位 ] 在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平举时,当肩髃穴后约 1寸凹陷中。[主治 ] 臂痛,肩重不能举。[操作 ] 直刺 1.0~1.5寸。17.翳风

[定位 ]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主治 ] 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操作 ] 直刺 0.5~1.0寸。23.丝竹空

[定位 ] 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 ] 眼睑闰动,头痛,目赤肿痛;齿痛;癫狂,痫证。[操作 ]平刺 0.3~0.5寸。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足窍阴

主治概要: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44穴,左右 88穴

1.瞳子髎

[定位 ] 在目外眦外侧 0.5寸,当眶外缘凹陷处。[主治 ] 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操作 ]平刺 0.3~0.5寸,或点刺出血。8.率谷

腧穴(共

[定位 ] 在耳尖直上,入发际 1.5寸处。[主治 ] 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性惊风。[操作 ]平刺 0.5~0.8寸。15.头临泣

[定位 ] 目直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 0.5寸处,神庭与头维中点。[主治 ] 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操作 ]平刺 0.5~0.8寸。20.风池

[定位 ]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相平处。

[主治 ] 癫痫,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感冒,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颈项强痛。[操作 ] 针尖微下,向患者鼻尖方向斜刺 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本穴深部 为延髓, 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21.肩井

[定位 ] 肩上,当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处。简易取穴法:左手搭右肩,中指尖下 是穴。

[主治 ]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操作 ] 直刺 0.5~0.8寸, 深部正当肺尖 ,不可深刺, 孕妇禁针。

24.日月 胆募穴

[定位 ] 在乳头直下,第 7肋间隙。[主治 ] 呕吐,吞酸,呃逆;胁肋疼痛,黄疸。

[操作 ] 斜刺或平刺 0.5~0.8寸, 不可深刺 ,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30.环跳

[定位 ]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与内 2/3交界 处。

[主治 ]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操作 ] 直刺 2.0~3.0寸。31.风市

[定位 ]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 当腘横纹上 7寸处。简易取穴法:直立垂手时, 中指尖在大腿外侧中线所点之处。

[主治 ]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瘙痒。[操作 ] 直刺 1.0~1.5寸。

34.阳陵泉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 ] 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 胁痛 , 口苦 , 呕吐 , 黄疸;小儿惊风;半身不遂 , 下肢痿痹 , 脚气。[操作 ] 直刺 l.0~1.5寸。39.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 ] 在外踝尖上 3寸,腓骨前缘处。[主治 ] 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痴呆,中风。[操作 ] 直刺 0.8~1.0寸。

40.丘墟 原穴

[定位 ]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陷中。

[主治 ] 颈项痛,胸胁痛,外踝痛;足内翻,足下垂;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操作 ] 直刺 0.5~0.8寸。

41.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定位 ] 在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主治 ] 目赤肿痛,胁肋疼痛,偏头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操作 ] 直刺 0.5~0.8寸。44.足窍阴 井穴

[定位 ] 在第 4趾外侧端,趾甲角旁 0.1寸处。[主治 ]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胸胁痛。[操作 ] 浅 刺 0.1寸,或点刺出血 足厥阴肝经 大敦→期门

主治概要: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腧穴(共 14穴,左右 28穴 1.大敦 井穴

[定位 ] 在足大趾外侧端,趾甲角旁 0.1寸处。

[主治 ] 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尿血;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癫 痫,善寐。[操作 ] 浅刺 0.1~0.2寸,或点刺出血。

2.行间 荥穴

[定位 ] 在足背第1、2趾间缝纹端处。

[主治 ] 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肝经风热头目病;胸胁满 痛;阴中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遗尿,癃闭。

[操作 ] 直刺 0.5~0.8寸。3.太冲 输穴;原穴

[定位 ] 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

[主治 ]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黄疸,胁痛,腹胀,呕逆;遗尿,癃闭;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操作 ] 直刺 0.5~0.8寸。5.蠡沟 络穴

[定位 ] 在足内踝尖上 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 ] 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疝气,睾丸肿痛。[操作 ]平刺 0.5~0.8寸。13.章门 脾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定位 ] 在第 11肋游离端下方。

[主治 ] 腹痛,腹胀,泄泻,胁痛;胁痛,黄疸,痞块。[操作 ] 直刺 0.8~1.0寸。14.期门 肝募穴

[定位 ] 在乳头直下,第 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寸处。[主治 ] 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操作 ] 斜刺或平刺 0.5~0.8寸, 不可深刺 ,以免伤及内脏。奇经八脉 督脉 长强→龈交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腧穴(共 28穴

3.腰阳关

[定位 ] 后正中线上,第 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主治 ]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操作 ] 向上斜刺 0.5~1.0寸,多用灸法。4.命门

[定位 ] 后正中线上,第 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 腰脊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遗精, 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肾阳虚;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 向上斜刺 0.5~1.0寸,多用灸法。14.太椎

[定位 ] 后正中线上,第 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 热病,疟疾,咳嗽,气喘等外感病;癫痫,小儿惊风;项强,脊痛;风 疹。

[操作 ] 向上斜刺 0.5~1.0寸。15.哑门

[定位 ] 第 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 0.5寸处。[主治 ] 暴暗 , 舌强不语;癫狂痫 , 癔病;头痛 , 项强。

[操作 ]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0寸;不可向 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16.风府

[定位 ]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 l 寸处。

[主治 ]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等内、外风为患者;癫狂,中风。[操作 ]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0寸;不可向 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20.百会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 7 寸处。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中点,头顶正中是 穴。[主治] 头痛,眩晕等头面病;癫狂,痴呆,中风,失语,健忘,不寐等神志病; 脱肛,泄泻,阴挺,肾下垂等气失固摄下陷证。[操作]平刺 0.5~0.8 寸。24.神庭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处。[主治] 头痛,眩晕,鼻渊等头面五官病;失眠,癫痫。[操作]平刺 0.5~0.8 寸。26.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 1/3 与中 1/3 交界处。[主治] 晕厥,昏迷,中风,中暑,休克等急危重证,为急救要穴之一;癫狂痫; 口角喎斜,鼻塞,面肿,齿痛;闪挫腰痛。[操作] 向上斜刺 0.3~0.5 寸,强刺激;或用指甲按掐。任脉 会阴→承浆 主治概要: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 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腧穴(共 24 穴 3.中极 膀胱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 4 寸处。[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遗精,阳痿,不育;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操作] 直刺 1.0~1.5 寸。孕妇慎用。4.关元 小肠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 3 寸处。[主治] 遗尿,小便频数,尿闭等泌尿系病证;泄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 病;腹痛,遗精等男科病;少腹疼痛,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 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等元气虚损证。[操作] 直刺 1.0~1.5 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6.气海 肓之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 1.5 寸处。[主治] 腹痛,泄泻,便秘等肠腑病;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 经不调,经闭,崩漏等妇科病;虚脱,形体羸瘦,乏力等气虚证。[操作] 直刺 1.0~1.5 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8.神阙

[定位] 在肚脐中央 [主治] 腹痛,泄泻,脱肛等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12.中脘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 4 寸处。[主治] 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等脾胃病证;黄疸;癫狂,脏躁。[操作] 直刺 1.0~1.5 寸。17.膻中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 4 肋间处。[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心悸等胸中气机不畅证;乳少,乳痈等乳疾。[操作]平刺 0.3~0.5 寸。23.廉泉 [定位] 在颈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中点处。[主治] 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喉痹,吞咽困难。[操作] 向舌根斜刺 0.5~0.8 寸。常用奇穴 头颈部穴 1.四神聪 [定位] 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 1 寸处共穴 [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目疾。[操作]平刺 0.5~0.8 寸。2.印堂 [定位] 在两眉头连线中点处。[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子痫;痴呆,健忘,失眠等神志 病。[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 0.3~0.5 寸,或点刺出血。5.太阳 [定位]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1 寸处凹陷中。[主治] 头痛,目疾,面瘫。[操作] 直刺或斜刺 0.3~0.5 寸,或点刺出血。背部穴 1.定喘

[定位] 在第 7 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 0.5 寸处。[主治] 哮喘,咳嗽,肩背痛。[操作] 直刺 0.5~0.8 寸。2.夹脊 [定位] 在第 1 胸椎至第 5 腰椎的各椎棘突下旁开,后正中线 0.5 寸处,一侧 17 穴,左右共 34 穴。[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夹脊穴治上肢和心肺疾病;下胸部夹脊穴治 胃肠疾病;腰部夹脊穴治腰、腹和下肢疾病等。[操作] 直刺 0.3~0.5 寸,或用梅花针叩刺。3.胃脘下俞 [定位] 在第 8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主治] 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操作] 斜刺 0.3~0.5 寸。5.腰眼 [定位] 在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3.5 寸凹陷中。[主治] 腰痛;

月经不调,带下;虚劳。[操作] 直刺 1.0~1.5 寸。上肢穴 6.外劳宫 [定位] 在手背侧第 2、3 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 0.5 寸处。[主治] 落枕,手臂肿痛;脐风。[操作] 直刺 0.5~0.8 寸。7.八邪 [定位] 在手背侧,微握拳,第 1 至第 5 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 8 穴。[主治] 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疾患,头项强 痛。[操作] 斜刺 0.5~0.8 寸,或点刺出血。9.十宣 [定位] 在双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 0.1 寸处,左右共 10 穴。[主治] 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指端麻木,中暑,晕厥,小儿惊厥。[操作] 浅刺 0.1~0.2 寸,或点刺出血。下肢穴 4.膝眼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者为内膝眼,外侧者为外膝眼。

上一篇:讲真诚与信用的名言下一篇:中国人口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