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2024-09-19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精选12篇)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篇1

陶行知先生认为, “教学做”是一件事, 而不应该分为三件事, 只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 他特别强调:“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来做来学, 方是实学, 将“教学做” 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对中国教育进行改造的实践中, 吸收了古今中外教学理论的精华之后所创立的一种先进教学理论。

一、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教学必先有手和脑的结合与思想和生活的合一, 换句话说不单是要‘劳力’, 同时也要‘劳心’。 ”这正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与其生活教育课程及教学组织形式相一致的。

“教学做合一”指的是,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来定, 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根据实际应用来定。 其中“教学做合一”的核心就是“做”。 老师要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进行教学, 学生要根据实际运用的情况进行学习。 陶行知先生提出, 从老师对于学生的角度来说, 如何做就决定了如何教。 从学生对老师的角度来说, 如何做便决定了如何学。 老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实际应用, 学生应该在应用中体现学的重要性。 只有老师将教, 学生将学的核心都放在做上, 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三者合一。

语文来源于生活, “教学做合一” 的核心就是建立在实际生活基础之上的。而且, 语文知识处处与生活相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 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 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尤其是小学生经历的事情比较少, 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 语文老师在教学时更应该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 让学生走出教室, 去课外参与活动。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运用

(一) 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 因此, 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生动而又形象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 我用一个谜语导入该课:春夏着绿衣, 秋到穿红袍;风卷林中树, 欲吞十棵苗。 打一树叶名, 谜底是枫叶, 引导学生秋天枫叶红了, 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了, 从而引出课题《小动物过冬》。 接着, 课件出示小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它们是谁, 并与它们打打招呼, 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有了生动有趣的导入, 学生很快就能投入课文学习中。

(二) 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指的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营造让师生积极学习相处、和谐愉悦的课堂状态, 学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和主导者, 只有学生积极配合, 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 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表演。 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跟敌人智斗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情, 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 使学生入境动情, 顺利地跨越了时空的鸿沟, 理解、领悟了他们的机智勇敢, 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陶冶。

又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 让学生戴上头饰上前表演故事情节。 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创设了情境, 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并能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三) 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际应用, 因此语文学习一定要与实践相联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 ”

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把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教师再联系己有的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课文内涵。 例如在学习像《有趣的发现》这一类科学类的课文时, 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本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达尔文是通过“质疑———观察———比较”的方法, 最终得到答案, 这样使得学生不仅得到生活的体验, 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而且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另外, 在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中, 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口语交际《借铅笔》这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同桌之间演一演, 再请个别学生到讲台上演一演, 由点到面, 给予孩子充分实践的机会, 直接把课堂变成舞台。 同时, 紧紧围绕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把“做”渗透到学中,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四) 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 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 为生活而教育, 在生活中找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 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 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的, 因此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让孩子留心观察。 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 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 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 让学生不仅在学教材, 更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 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

如在教学一年级《秋游》这篇文章时, 我通过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 让学生感受到秋游的快乐, 并组织孩子一起到操场上, 让大家寻找秋姑娘的足迹, 并告诉他们, 你们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样, 躺在草地上, 对着蓝天喊上几嗓子, 孩子们高兴坏了, 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 回到教室后, 我让孩子们谈谈感受, 他们有的说:“秋天来了, 小草穿上了黄毛衣。 ”有的说:“我很快乐, 我对着白云喊你好吗? 白云笑眯眯地看着我。 ”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 孩子们动心动情, 秋游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 因此, 语文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让语文在生活的土壤中静静成长。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有伟大的指导意义, 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立足生活, 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把生活引进课堂,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教学做合一”, 在教中学,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 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应紧扣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 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让生活真正走近语文课堂, 让语文在生活的土壤里静静成长。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小学语文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5.

[2]胡晓风, 等, 主编.陶行知教育类文集[D].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1.

[3]徐莹晖, 王文岭, 等, 主编.陶行知论生活教育[D].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 4.

[4]阮兰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 2010 (9) .

[5]金勇.试论“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 2009 (7) .

[6]肖周长.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时代教育, 2013 (20) .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篇2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做数学体验实践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和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所提出的这种“活动化、实践化”的理念,其实正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不谋而合。都突出了学习知识中实践的过程,即“做”的过程。那如何将“做”的方法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发挥“做”的价值呢?下面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做”中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唤起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学科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因素,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我是这样导入的: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分到几个,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桃的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

再问:现只有一个桃,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分到桃的个数。

(这时学生一下给蒙住了),有的学生会用半截手指表示,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说表示“半个”桃。

师接着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一下子被难住了,这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己学习的需要。

因此,在新课导入时,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产生疑惑,他们发现现有的知识不足时,必然会激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做”达到唤起“兴味”并用全付的精神去做事体的目的。

二、“做”中探索、感悟、发现

实践出真知,因此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被动接受,因为做了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做,竟而从中理解发现。

[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

为了让学生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规律,在课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活动。

环节一:宣布比赛要求--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2个3相加,3个4相加,5个2相加,8个7相加,40个9相加。

比赛结果自然是老师获胜,学生感到十分惊讶和佩服老师计算的速度,这时老师故设悬念,先请学生回答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板书如下:

2个3相加3+3=6

3个4相加4+4+4=12

5个2相加2+2+2+2+2=10

8个7相加7+7+7+7+7+7+7+7=56

40个9相加9+9+9+9……

环节二:呈现新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当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后,教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的。接着,在原来的板书旁边写出乘法算式:

2个3相加3+3=63×2=6

3个4相加4+4+4=124×2=12

5个2相加2+2+2+2+2=102×5=10

8个7相加7+7+7+7+7+7+7+7=567×8=56

40个9相加9+9+9+9……9×40=360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做口算”比赛活动,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尤其是“40个9相加是多少”,学生在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后,接着看到了老师用乘法计算的简便和快捷,体会到了乘法运算的优越性,感悟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然,让学生做数学,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过多干涉,放手让学生去“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适当地指导,提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1、教师出示:用白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的粮囤,存放粮食,这张白铁皮长6.28米,宽1.57米,叔叔要小英帮忙算算,怎样围法放的粮食多?小英不假思索地说:“这还要算吗,既然是同一条席子围成的圆柱形粮囤,那么放的粮食应该一样多。”你同意小英的说法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可以用哪些方法来验证呢?(实验、计算)

3、让学生尝试用这两种方法来验证一下:

①实验法:(拿出老师事先准备的透明的长方形)

a比较长方形的大小;b卷成圆柱形(两种不同的卷法);c在底面积小的圆柱里放入大米;d把底面积大的圆柱套在外面;e慢慢把里面的圆柱拎起来把米留在里面;f告诉我你看到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②计算法:

底面周长(米) 高(米) 底面半径(米) 底面积(平方米) 容积(立方米)

圆柱1 6.28

圆柱2 1.57

4、讨论: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一个规律?

学生顿时开窍,并总结出一条规律: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围成的圆柱体积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数学,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思维过程,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学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已不再是枯燥乏味、而变得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学生自然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数学问题的活动中去。

三、“做”中巩固深化,提能力

陶行知主张教与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学与用的一致。所以他提倡“行动的教育”,“手脑并用”。”数学知识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小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加以选择,巩固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案例]:在学生学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创设了“小鬼当家”的购物问题:妈妈请你用完10元钱买早点,你准备选择哪些物品?有什么理由?

四个面包三个鸡蛋两根火腿肠

2元1元3元

一瓶牛奶一斤水果一碗水饺

7元6元1元

三碗面条两块蛋糕一块巧克力

8元4元5元

二根油条三个饼子一斤牛肉

1元1元9元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学生说出了许多不同的安排。最后要求学生用算式来表示10的组成:

(1)两个数组成109+1=10……

(2)三个数组成103+6+l=10……

(3)四个数组成103+2+4+1=10……

(4)五个数组成102+1+2+4+1=10……

……

本案例通过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等“做”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巩固了以前学的10的认识和加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如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样物品的价格,再根据调查内容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有同学在万家超市对几样物品进行了调查,如下表:

物品 金锣火腿肠 方便面 空气清新剂

非会员价 4.50元 2.95元 8.80元

会员价 4.35元 2.80元 8.50元

计算一下三种物品:非会员价为4.50+2.95+8.80=16.25元,

会员价为4.35+2.80+8.50=15.65元,

比较一下会员价比非会员价便宜16.25-15.65=0.60元,

看来如果经常到万家超市买东西,办一张会员卡是比较省钱。做完这个实践活动,有的同学建议爸爸妈妈去办一张会员卡。

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做”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利用已学的知识加以计算,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既是他对丰富人类创造教育理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势下,应将其化作我们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实际行动。在数学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效引导学生学数学,“做数学”,自主探究实践,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篇3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政治;新课程改革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陶行知在积极进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从中国国情和教育现实出发,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扬弃并借鉴了西方现代进步主义教育的合理因素,创造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他的这一理论以“做”为核心,具有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对于解决现今政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分析解决问题之前要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并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育方法,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带有自己个性标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相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可能有所不同。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引导。中学政治教学当中关于消费观的问题,理论的东西比较系统和呆板,如果教师引入现在流行的名词“网上购物”、“宅女”等来探讨电子商务发展带来消费观念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一改以往政治教师一本书,一本答案的僵化局面,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活跃了课堂氛围,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教师要因材施教,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摒弃以往忽视学生个性传统教育理论。教师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加强师生互动,重视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用眼去看、用手去做、用脑去想、用嘴去说,教师在学生的观点总结后加以评说,最后引导教育,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意识强化影响他们的行为,真正的做到教学做的统一。

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培养出更多素质全面、才华横溢并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教育者能灵活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校配硬件软件设施的作用,采用正确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过程中,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如思考解释生活现象、指导生活行为,使之在生活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加强对心理、哲学、伦理、政治各科知识的中和认识。

教师要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灵活性和广泛性等优点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提出现代化社会进程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当中来。高中政治课堂中谈到经济的杠杆作用,理论比较枯燥,如果教育者通过多媒体播放数据资料,并联系近年来国家为了控制房价,遏制经济过热等采取的措施,尤其是银行连续三次加息的现象来讨论国家的政策调整的作用和意义,学生能够更加真切的结合自身的感受来主动积极探讨,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关注生活点滴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德育的建立,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关系到受教者的心理与伦理道德,又关系到受教者的政治观,可以说是一个与心理、哲学、伦理、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边缘学科,而其中之联系的关键,就是实践,而基础就是德育。

德育从公德和私德两大方面入手,对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有重大意義。而且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是从属于自我的,因此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了自我完善。结合思想教育的现实,受教育者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必须要提升到私德巩固公德的程度,也就是提升到超我的境界。一切要从德育开始,使受教者在完善“自我”中,建立一个健康的人格,这样受教育者就能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尊重下从新建构私德,从而巩固公德,最后建构坚定的政治观。

只有这样,将思想建构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的传道性;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惑性与思想指导实践性,课堂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性;在教育者适当指导下,使受教育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为达到这一目标对客观事物进行自主思考,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所蕴含的思想与中学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他指出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中学阶段的政治课堂应努力实践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真正做到:①在做中学,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②在做中教,教育方法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③教学做合一,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构建高效课堂。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学历、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篇4

一、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生动而又形象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一起猜个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 一夜北风花盛开, 千变万化六个瓣, 飘呀飘呀落下来。 然后让学生联想到下雪了, 冬天来了, 小动物们准备过冬了, 从而引出课题《小动物过冬》。 接着, 课件出示小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它们是谁? 并与它们打打招呼, 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有了生动有趣的导入, 学生很快就能投入课文学习中。 又如在教学《蚕姑娘》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贴几张白纸。 孩子们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 便纷纷好奇地睁大眼睛, 想看看老师要干什么。 这时, 教师可通过绘图的方式给孩子们创设有趣的情境。 接着领读课文, 用朗读的方式领着孩子们感知蚕的生长过程, 边读边贴画。 当读到“又黑又小”时, 在白纸上点上许多黑色的小点;读到“又黄又瘦”时再贴上已画好的图, 一直贴画到蚕宝宝“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的时候。 再用箭头把这些图画连起来, 就形成蚕蜕变到蛾的整个过程。 同时, 再伴随课件出示蚕的图片辅助教学。 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 学生清晰而直观地知道蚕的演变过程。

二、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 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学做合一” 这一思想有一个共同的中心 ———实际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 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 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缺乏生活经验。 教师教学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立足生活实际, 还原生活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看菊花》一课时, 教师带几盆菊花到课堂上, 让学生分组观察菊花, 并出示图片, 让学生直观感受菊花的美, 进而理解“一朵朵, 一片片, 一丛丛”这句话的意思, 了解人们“舍不得离去”的原因。 又如:在教授《陈毅探母》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自己生病时母亲对自己的照顾, 感受陈毅和母亲之间深深的母子情, 理解“一进家门, 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 拉着她的手, 细心地询问病情”这句话的涵义, 引导学生抓住句式“一……就……”和“细心”一词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关心和爱。 由生活引入, 切身体会, 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三、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实际应用, 因此语文的学习一定要与实践相联系。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 就必须做得好。 ”要“做”得好, 就须在“劳力上劳心”, 收“手脑相长之效”。 “做”就是实践。 以“做”为中心, 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 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 ”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把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展现到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教师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课文内涵。 例如在学习像《有趣的发现》这一类科学类的课文时, 不仅让孩子学习文本内容,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学习课文知道达尔文是通过“质疑-观察-比较”的方法, 最终得到答案。 这样使得学生得到生活的体验, 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另外, 在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中, 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口语交际《借铅笔》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演一演, 再请个别学生到讲台上演一演, 由点到面, 给予孩子充分实践的机会, 直接把课堂变成舞台。 同时, 紧紧围绕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把“做”渗透到学中,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 篇5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常常在思索,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

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我体会到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只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篇6

笔者是一名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会职校生英语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一、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职校生大多数都是中考的失败者,进入职校让他们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卑感,在同龄人中抬不起头来。由于没有努力方向,他们学习就缺乏动力,课堂上睡觉的有之,心猿意马的有之,看课外书的有之。老师大部分时间是在唱独角戏,一个问题提出来,课堂里鸦雀无声,再问一遍,还是没有任何回答;即使教师点名叫学生回答问题,多数情况下学生也是答非所问,或茫然不知所措,只好以“I don’t know(我不知道)”来搪塞;跟在老师后面小和尚念经似地读书,已经算是最好的状况了。这样的状况常让职校英语教师感到无奈。笔者认为,培养职校生的自信心是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因为有了自信,学生学习起来才有劲头。

笔者把职教英语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You can all be clever kids(你们都可以当聪明的孩子)》作为学生进校的第一课。这篇文章讲述了Thomas Armstrong(托马斯?阿姆斯特朗)的故事:When Thomas Armstrong was little,he did badly at school and was sent down a year. But later on,he found he was good at writing.He worked hard and become a writter and teacher.(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小时候成绩不好,被勒令停学一年。后来,他发现自己擅长写作。经过努力,他成为了一名作家和老师。)

课文的第二段讲述了“有才能不仅仅意味着在学校成绩好”的道理,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才能,如:being good at language/maths/music/sports,etc.(擅长语言、数学、音乐、体育等),spatial sense(具有空间感),getting on with people(擅长与人相处), understanding yourself(了解自己),being observant of nature(对自然有观察力)。一旦孩子们得到了鼓励,他们就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得更好。

笔者利用这篇课文鼓励学生,让他们意识到:成绩好并不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遇到挫折,不要自卑,更不能失去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善于发掘自己的才能,只要努力,一定会做出成绩。

这节课以后,笔者发现课堂气氛出现了明显的改观,学生们的头抬起来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人积极回答了,作业的完成率高了,学生的学习劲头被调动起来了。

二、传授英语学习方法

在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后,笔者开始在教学的同时教授学生学习方法,逐渐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

1.联想

众所周知,英语由单词、词组、句子、语法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联系。例如:单词unselfishness(无私),与之相关的词有:self/selfish/selfishness/unselfish。学到一个单词后,可以由此学到另外四个单词,词汇量就不再局限于课本。不仅可以从词性上来联想,也可以从词义、词的分类等来联想。例如讲到sports(运动),就会想到hurdle(跨栏)、football(足球)、volleyball(排球)、badminton(羽毛球)、tennis(网球)、table tennis(乒乓球)等表示运动项目的词。讲到ocean(海洋),就会想到the Pacific Ocean(太平洋)、the Atlantic Ocean(大西洋)、the Indian Ocean(印度洋)和the Arctic Ocean(北冰洋)。

单词如此,词组也如此。例如学到prefer(喜欢),它的搭配形式有:prefer sth. to sth./prefer doing to doing/ prefer to do rather than do/prefer to do instead of doing等。将这些词组联想到一起记忆,既知道了prefer的用法,又知道了它们的区别,学习的效果就更好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用联想的方法学习单词,词汇量扩大很快,阅读能力迅速提高,且学生们很快就能掌握这一方法。

2.记忆单词

词汇量虽然大了,但只认识、不会写,还是不行。笔者常看到很多学生背单词的时候,只是盯着单词看,嘴巴不动,手也不动。效果怎样呢?这样的学生在做听写练习时往往成绩不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背单词时没有动嘴、动手,所以记忆不牢固。

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记忆的过程应该是大脑、嘴巴、手协调运动的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了大脑、嘴巴、手的协调运动后,记忆才是最牢固的。所以记单词的时候不应只是眼睛盯着看,还应该嘴上读、手上写。嘴上读,要将单词读准确,尤其要注意单词里字母组合的发音,因为这是有规律可循的;手上写,一定要把单词写正确,并且要写五遍以上,才能加深印象,提高背诵效率。

所以,每次一看到学生眼睛盯着单词看,笔者都会提醒他们:“拿纸拿笔出来写写,嘴巴读读,发出声音来。老师的课堂不需要死一样的沉寂,老师最高兴听到的是你们大声读单词、读课文的声音。”

3.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看懂英语,获取最新的信息,用于工作与研究。因而,在各类英语考试中,英语阅读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难度也逐年提高。那么应该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呢?

(1)尽量扩大词汇,掌握常用短语。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词汇的认知和掌握。词汇是构成语篇的基本成分,其对于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就好比砖瓦材料之于建造房屋一样。没有砖瓦等建筑材料,房屋就建不起来,如果词汇量太小,也就无法阅读英语文章,更不可能理解了。一篇中学英语课本中的文章和一篇《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所包含的词汇肯定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没有比较大的词汇量,学习者在阅读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或书籍时会感到处处是生词,处处碰壁,很难把握文章的含义,就不可能顺利读懂文章。在掌握词汇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常用的短语如so as to /so long as/in order to /to sum up/for instance/not so …as…/rain cats and dogs等的用法以及含义。这些短语虽然由简单的词汇组合而成,但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对于文章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2)掌握语法规则,联系上下文。诚然,仅仅靠词汇量的提升来提高阅读水平是不够的。就算认识每一个单词,也不能保证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这就需要掌握语法规则,分析句子的结构。语法是词汇组合成句进而组成篇章的规则。但是,纯粹为学习语法而学习语法是毫无意义的。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语法只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系统,在学习英语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在语法中寻求答案。例如,什么时候用some或者any,什么时候用a/an或the等等。要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就必须掌握语法规则,用以分析每一个句子,把握其主干。掌握英语语法,并能将其熟练地应用到英语阅读实践中去,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3)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学习英语需要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但很少有人这么做,很多人只是拘泥于教材和试题,没有相当的课外阅读量相配合。实际上,教材中的阅读量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离掌握一种语言所要求的阅读量差距还很大。尽管英语课堂教学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却将过多的重点放在了词汇、短语的用法和语法的分析、解释上。其实,课堂教学根本无法保证学生达到足够的阅读量,这就需要学习者在课外花时间阅读大量的英语读物,培养语感,了解与英语相关的背景知识。大量的阅读是学好语言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阅读能促进语感的形成,这样可以减少语言运用中的错误,从而迅速掌握一门外语。

除此以外,笔者还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例如,当看到日本发生了地震和海啸的消息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学一学earthquake(地震)和tsunami(海啸)这两个单词,甚至还可以学会magnitude(级别)这个单词。日本发生了核危机,可以从字典、报纸、网络上找到这个词——nuclear crisis。这些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再如,街上有路牌,人民路叫Renming Road,青年路叫Qingnian Road等等。只要做有心人,到处都能学到知识,英语水平就会迅速提高。

英语课堂不仅应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教授他们学习的方法,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离开课堂以后可以进行自主学习,甚至在离开校园以后也能自主学习。这就是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思想运用到教学实际工作中去,这也是我们新时代的教师的“必修课”。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篇7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

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一文中说:“‘教学做合一’就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认为, 教学做是生活的三个方面, 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涉及三层涵义:一是先生的责任。即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二是方法, 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它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三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关于第一种涵义, 陶行知认为, 大凡世界的先生可分三种, 第一种只会教书, 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 把那个活泼的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篓子;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 而是教学;第三种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

关于第二种涵义, 陶行知认为,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社会经验, 而且是社会经验的不断改造。个体只有运用从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 才能获取真知。因此, 活的教育就不能沿用传统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教育模式, 而应采用“怎样做, 就怎样学;怎样学, 就怎样教”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学做都要以实际生活为中心, 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 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教学上的运用。

关于第三种涵义, 陶行知认为,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实际上是在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统一在“做”上, 在做上教学相长, 变教授法为教学法的过程。陶行知认为, 过去的教师一味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 除了书本之外, 没有别的知识可教;而学生只管在书本知识上下功夫, 不在实践领域钻研。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导致“教固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因此, 陶行知大力宣扬“活教育”理论, 强调教学要在“做”上下功夫, 这样“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

由此可知,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精神是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 其思想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联系生活实践, 学以致用, 这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教学做合一”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1.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运用“终身教育培养求知欲, 学习为生活, 生活为学习, 只要活着就要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一思想在教育观上实现了由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转变为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只有人得到了全面发展, 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对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的科学阐释。

2.明确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和任务, 陶行知有力地批判了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这一弊端, 他主张教学要和生活相结合、和实践相结合。目前山西省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培养目标定位于“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 为其学好其他各专业课程并满足社会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基础”。这一目标的确立践行了陶行知的教学主张, 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一些大学的教师也形成了让学生跟着自己走的教学思维定势, 教学的主动权一直为教师所控制, 学生无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师生之间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强加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 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陶行知彻底否定了传统教育中这种教师只顾教、学生只顾学的单向性, 他强调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对于一个问题, 教师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的解决方法, 而应该教给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程序, 经过学生的思考, 加上教师的启发指导, 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方法, 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推想其它方法, 以解决其它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知识之本源, 求知识之归宿”。《山西省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建议》也明确提出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当代大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要彻底发生转变, 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有效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形成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也不再以接受为唯一方式, 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做合一”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能运用“活的知识”、有“生活力”和“创造力”的人, 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山西省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建议》多次强调:“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结合起来,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可见,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陶行知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所以, 大学语文教学要突出语文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能固守大学语文重文学知识、轻应用能力, 重基础知识、轻动手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 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阅读、写作和说话能力上。要进行实践性语文教学, 丰富学生的阅历,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要用开放的眼光把握社会发展脉搏, 体现“大语文”教学的前瞻性特点, 要面向未来, 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日后就业所需, 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先生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伟大创新, 他主张的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等观点, 对当前大学语文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解释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理论内涵, 阐述了这一教育思想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5.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篇8

一、量体裁衣, 充分考虑学情

如主题是“写家乡”的习作,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苏州有江南地区的显著特征, 小桥流水、河道密布, 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这对市区内的小学生而言写家乡就是写苏州的风土人情, 写苏州的民风民俗。但在苏州市郊的小学里, 绝大多数是外来打工者的孩子, 他们的家乡遍及祖国各地, 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就要充分考虑学情, 依据学情设计个性化的教学, 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再如主题是“我要推荐他”的习作, 范文中列举的是有一技之长的孩子, 能歌善舞,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我们班确实没有这样的优秀人才, 该推荐谁呢?此时老师就要结合本班实际, 指点学生可以推荐那些品德好的、在学校运动会上奋力拼搏的、为班级做好事不留名的同学……并以此选择范文与学生分享赏析, 学生会感到写作思路被极大地拓宽了, 可以写的事情也多了。每一次习作前, 教师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依据学生的现有写作水平, 挖掘个性化的写作兴趣点, 指导学生写出符合自己生活实际的作文来。

二、对症下药, 充分探查“敌情”

众所周知,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 更是改出来的。好文不厌百回改, 修改对于完善自己的作文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陶行知先生说:“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把“做”放在最核心的位置, 对于作文教学而言, 启示我们要更加看重学生做的情况, 根据学生完成初稿的情况, 分析优点, 发现不足, 重视作后的讲评, 使学生通过修改习作, 提升写作能力。作文教学中, 只有教师充分探查“敌情”, 找到学生习作的难点所在, 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才能给学生提供合理的修改建议, 指明正确的修改方向,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习作。

三、手写我心, 充分流露真情

陶行知先生说:“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怎样做就怎样学。”“做”在其中有特别的意义, 盲目行动不是做, 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地做, 手到心到就要在“劳力上劳心”。陶先生认为何为做呢?“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特征是行动、思想、新知识在做中得以产生;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是手到心到地做。因此, 作文教学中也应倡导学生“手到心到”地写, 我手写我心, 手中所写即是心中所想, 情之所至因而诉诸笔端。如果写的并非自己真正所想, 不是自己亲身所为, 而是凭空捏造、千篇一律, 这样的作文不仅毫无个性特征, 就是“死”的作文, 而且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丝毫没有帮助。特级教师贾志敏回忆自己小时候也曾为写作文头痛不已, 据他说一堂课下来, 笔头咬烂, 也只写了短短的开头。偶然一次写打鸟的作文得到了语文老师的赏识, 在班级里大加夸赞, 使他信心大增。原来这次作文正是他根据亲身经历所写, 他把自己周末去郊外捕鸟的经过完完整整地写了出来, 就得到了老师这样的好评。

苏教版四下《习作4》要求学生记录一次班级讨论会的经过。为了写作特设一场讨论会, 现场辩论未尝不可, 但是临起话题太过刻意, 学生有思想包袱。我联想到不久前的学校运动会, 最后一个环节是男女生接力跑, 学生们为安排接力顺序吵得不可开交, 各有各的理由。虽然最后定局已出, 但谈起此事, 学生们还是忿忿不平, 颇有微词, 正好借此让他们写进作文里, 那些平日里思路不畅的学生们竟也洋洋洒洒、很顺畅地完成了任务。所谓“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学生的写作热情来自心中丰富多彩的真实思想和情感, 只有真实的思想和情感被积极调动起来的写作, 才是真正的写作。陶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想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应做好学生习作路上的引领, 帮助学生树立“立真求诚”的价值观, 重视自身精神家园的建造。教师既要教学生作文也要教学生做人, 让学生写真情流露的话, 让学生通过习作这一表达方式抒发内心的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 发展和完善自我。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提到“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老师要在做上教, 学生要在做上学”, 揭示了“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 紧密相联的关系。教学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做”, 只有引导学生“做”的教育, 才是“真教育”。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时时处处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理念, 处处体现以“做”为中心的“教”和以“做”为中心的“学”, 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学生“学的方法”中寻找最合适的“教的方法”, 充分考虑学情, 充分探查“敌情”, 把充分流露真情视为真正“手到心到地做”, 相信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定会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引入源头活水, 带来教学效果的改善。

摘要:“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他提倡“教学做”三者的和谐统一。作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以学定教”, 从学生生活中引出源头活水, 浇灌出“活”的作文。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篇9

一、高职生日语学习情感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1.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

背诵,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语音的学习更是如此, 日语也需要大量的背诵和记忆培养语言能力,从而为学好日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单词的背诵,除了牢记读音和书写外,还要记住单词的常见用法及习惯搭配;课文则不仅要流利地背出,还要注意句子的语音语调,在不断的记忆背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单词太多了, 实在记不住”、“那句话太长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断句,我怎么背呀”,等等,总是有些学生找出种种理由,不愿意下真功夫。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遇到各种困难,也不能向困难低头,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2.忽视听说训练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的五个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整体,它们共同的基础是词汇这个部分。日语老师会经常要求同学们默写单词和背诵课文, 让同学们做大量的文法试题,久而久之,不少同学平时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只重视单词课文的背诵,以及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日语语法,而忽视了听说的训练。殊不知,在外语的五种技能中,听是最重要的。所有语言的学习都始于听,没有听就没有说。在人们的交流中,听与说的使用多于另外两种技能的使用。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有重点地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3.缺乏实际运用日语的能力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要大胆地开口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在不断锻炼过程中,才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语言的实践性很强,如果只学不用,就永远也学不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平时不太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能不开口说日语绝对不说日语。有些同学日语文法的意思和接续记得非常清晰,但说出来的日语却让人贻笑大方。例如:在一次日本外教欢送会上,一位同学本意是想请外教唱一首日文歌, 用了一句“先生、日本の歌を歌ってもいいですか。”,外教毫不犹豫地就回了一句“どうぞ ”,那位学生就傻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却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てもいいですか”这个句型翻译成中文可以表示“可以吗”,这位同学本想向老师表达“老师请你唱支日文歌,可以吗”,殊不知,“てもいいですか”这个句型表示的是“我请求他人同意我自己做某事”的意思,这位同学说的那句话表达的意思已经变成了“老师,我可以唱支日文歌吗”,老师当然欣然答应了。日语口语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实现。

(二)教师因素

职校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 他们往往入学基础差、文化素质较低、学习接受能力不强,如果日语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还是采用原先的“满堂灌”或“问答式”模式,老师在课堂上卖力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很少有学习方面的交流,学生只管记好课堂笔记,课后也不及时巩固。另外,也有少数老师几年下来由于授课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 忽视了备课的环节,而备课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应对日语学习情感障碍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指出: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乐学,教学才会轻松,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我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看法。

(一)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广大教师应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摒弃“满堂灌”或“问答式”的教学模式,实现主动学习的多元个性化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一篇商城购物的日语对话后,可以为学生设置类似场景,让学生登台进行角色表演,让台下的同学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打分, 老师在一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指导意见即可。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语言学习本身是较单调枯燥的,而一味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1.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巧用多媒体,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单词、语法用形象、生动的方式来表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的有效性。同时多媒体对于学生练习听力会话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日语情境,让学生给日剧配音等,锻炼口语水平;收听NHK等日文电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2.进行师生角色的有效转换

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 才重新唤醒学习的激情,激起学习兴趣。日语考级的一些相关知识点老师已经强调不止一次,但始终有一部分同学记不牢。通过“我也来当教师”等角色转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台,使学生的“学”不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了避免学生课余生活过于单调, 可以结合技能月开展相关的活动,例如:定期开展“外文金曲大赛”、“日文书法大赛”、“日文演讲大赛”、“日文手抄报制作评比”等活动,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又可以提高大家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日语知识应用于实践, 大大提高日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 )坚 持 以 训 练 为主 线 ,切 实 提 升 师 生 综合 素 质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篇10

1、“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前提, 学生怎么学, 教师就怎么教, 学生学习的方法要以具体实践为前提, 实践表明哪种做法有效, 学生就怎么学习, 教师就怎么教。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 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 那便不是教学, 只是学习理论知识, 没有实践经验, 那也不是学习。教学和学习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作为未来的教师, 师范大学的学生要注意培养其实践能力, 做到“做中学, 做中教”, 进而逐步增强实践教育能力。“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 on for testing truth.”通过实践的检验, 不但可以找到我们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 而且能够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后针对每个学生量身制定辅导计划, 提高学习效率, 使其真正掌握英语知识。

2、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教学的最大缺陷就是严重与现实相脱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he individual will play a multiplier ef fect.”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让学生系统学习理论法的教学知识, 掌握教学技能, 如教学设计案例、课堂教学录像、以及教学案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高效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低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教学法理论知识的同时, 培养相应的实践能力。采用陶行之“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知识, 而且提高了实践能力, 取得了双赢的效果。第二, 组织学生观看小学英语教学的示范课, 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针对每位教师讲课的内容、特点、设计等向学生提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提高听课的效率, 结束以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并针对每位教师讲课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发挥出来,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Reflection can help us to grow better.”此外, 将学生进行分组, 平均5 到6个人为一组, 让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 撰写教案等, 留一小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讲课或者说课, 然后每组进行相互评价, 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并进行修改和完善。学生走上讲堂, 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提高实践能力, 增强自信心。

3、师范大学应按年级对学生进行分段培养

一年级学习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调、口语训练、写作训练、听力训练等, 加强和巩固基础知识, 这些课程训练要安排在系统的理论教学法课程之前。

二年级应当加强技能训练。一个合格的优秀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而且要加强技能训练, 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 “Special education to improve our professional level.”例如:课程设计、教案撰写、教学方法、听说读写训练等, 提高学生的专业度,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通过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同时学习其他教育课程加以辅助, 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 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三年级学生主要面临见习和实习的问题, 见习主要指的是教师组织学生到小学进行听课或者跟班, 让学生了解管理班级的相关问题。实习是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初试, 集中实习是学院的集体安排, 教师通力合作, 制作教学方案, 指导实习学生的实践工作。三年级的实践课程比例比较大, 教师应当指导实习学生做好相关工作, 提高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能力, “The best way to learn something is to use it.”

四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学生经过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初步试炼, 具备了基本的教学素质和能力, 能够以教师的身份保持一学期以上的教学实践, 通过进一步近距离接触学生,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 “Practice is only standard to test results.”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篇11

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做合一”操作程序

1. 自读尝试,促进有效学习

低年级儿童在学习数学时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读着数学题让学生做,学生都能做出来,一旦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做,问题就产生了,有很多学生无从下手,错题现象很多。这一现象说明了孩子们缺乏独立读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重视两个环节“自读”的教学,第一个环节是在教师讲课前进行超前自读。通过引导学生超前自读教材,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先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有重点地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第二个环节的自读是安排在每一节课最后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边读书边把本节学习的内容全面整理一遍,回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特点,在应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等。这样才能做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有深刻的印象。

2. 创设操作机会和质疑氛围,培养主动探究意识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数学中,积极开发学生动手操作课程资源,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如在进行比较多少教学时,6比4多2,4比6少2,这是抽象的知识。6个蓝圆片比4个红圆片多2个是具体的,有具体的意义,需经过操作摆弄来认识。从动手摆到比较到发展,学生知道6比4多2,是6-4=2。数学这样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认知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

3. 选准合作学习时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争辩、讨论从而排除错误知识或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得出结论,从而学会探索、发现知识的方法。

4. 善于总结概括,促使学生学习的自我建构

归纳是将讨论释疑阶段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概括归类,使知识和方法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应用和增强记忆。在学生的归纳过程中,要求学生敢于放开,大胆说,不要求学生语言的完美,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足够了。提纲挈领式的归纳让学生在逆境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在总结与归纳学习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5. 加强拓展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从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巩固与拓展练习,重视数学课的课外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探索,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学生探索学习的体验。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在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去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几点思考

1.“教学做合一”利于兒童思维发展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缜密性。这一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构成矛盾。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得到发展,数学学习活动仍需依靠形象思维来支撑,而且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始终需要感性经验来支撑。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顺应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动手操作、做数学是感性材料之一,是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途径,它不会随着更高级思维形式的发展而消失,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

2. “教学做合一”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着眼点。我们深知,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孩子的创造欲望尤为强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顺应孩子的这种好动求新的天性,重视提供给他们各种动手操作材料,让他们在操作、摆弄过程中,产生许多疑问,在疑问的驱使下进行活动研究,在做中学,在做中发现。这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总结,活动时间长,体会比较深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得到培养,也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树立成功意识,点燃创新之火。

3. “教学做合一”利于学习方式的改进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为中心,强调的是让学生接受和灌输,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针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发现和探索。只要课堂上有动手操作,学生必然会利用数学材料来做数学,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进行思维,进而改变课堂现状。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情况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共享学习材料,形成合作精神。

4. “教学做合一”利于多种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篇12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合一”教学法实施的动力源泉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曾经提出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只有在教学观念的根源上进行实质性的转变才能够设计实施出合理化的“教学合一”教学方案, 学生才能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效果才能够事半功倍, 使学生受益匪浅.

例如:我们以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圆的周长”的新旧教学案例进行对比. 对于传统案例, 首先我们要对学生从圆形轮胎开始进行引导, 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圆的圆周之后对其与直径的关系进行猜想, 在此我们假设学生会根据表中所测的周长与直径的测量数据找寻出周长和直径的和、差、积、商间的关系, 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 学生并不会对和、差、积等意义不显著的数据关联产生兴趣, 这种预想仅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然而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法, 我们可以重新设定教学方案, 以引导学生寻求解决办法为目的进行设定, 往往会收到奇效. 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我们发现, 学生对于圆周长并非毫不知情, 我们可以借鉴阿凡提和国王比赛的故事情节, 例如利用正方形四边长乘以4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圆的周长进行猜想, 这时往往能够使学生将圆的周长与直径进行联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生的思维是可塑的, 其最终发展取决于我们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能否真正地开发出“教学合一”的案例和思想, 这才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塑造平等师生关系是“教学合一”教学方法发挥根本 作用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首先是先生做, 在做上教, 学生才可在做上学.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但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不能够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根本, 教师要作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与学生间充满互动, 营造出公平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够发挥“教学合一”的真谛, 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这一主要教学观点.

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 其基础科目的自身特点更加需要教师与学生在问题的思想上进行“碰撞”, 彼此间相互交流经验与思考, 对新鲜问题共识、共享, 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实现数学教学课堂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才能够得到每一名学生的赞许、尊重和理解, 只有这样, “教学合一”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做”数学的能力是“教学合一”教学方法的 根本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 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就数学这一科目本身而言, 它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数学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 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 逐步经历数学概念的发展以及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 才能够在不断的锻炼中不断地掌握数学、驾驭数学、运用数学.

培养学生“做”数学的能力是整个“教学合一”教学过程中的根本目标和中心环节, 那么我们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转化成为学生的“做”呢? 这里我们主要强调要在数学的实际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与锻炼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明确指出:“使学生练习机会之多寡判断教育之优劣, 能使学生有充分讨论、参与之机会, 方为良师. ”只有在实际锻炼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 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合一”. 例如:我们在进行“图形的对称”教学时, 学生结合三年的数学学习经验对教师提供的几组图形进行辨认, 区分何为对称图形.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组图形让学生进行辨认, 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板, 学生只是单纯地受教, 并不能够实现教学实践. 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教学模式, 我们将图形现实化, 做出几组图形的图纸, 让学生进行组操作, 学生在折叠图形的过程中可以从各种角度对图形进行对折, 对比图形重合面积和折痕可以很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对称图形, 自主地发现不同的图形存在几条对称轴, 这样的引导性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自我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如何画出图形对称轴的方法. 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相关的知识点, 这才是“教学合一”的真正目标所在.

上一篇:泵送大体积混凝土下一篇:班级自主化管理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