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课堂(精选12篇)
行知课堂 篇1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 也误解了学与教了。第二个普通的误解, 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 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 除了读书、写字以外, 便不是教育。”所以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 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 它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我们要循着科学探究这条主线, 注重科学操作、实验等活动内容,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 在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中, 发现事物的本末, 学到相关科学知识, 使活动的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真正做到陶先生说的“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
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中, 陶行知先生阐述道:“‘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 ‘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 (1) 行动; (2) 思想; (3) 新价值之产生。”因此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首先是做到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 让他们真正地、大胆地实践。
但在具体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常常把手过严, 怕学生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难以控制亦或担心学生有磕磕碰碰不好处理。因此教师事先把一切教学工作准备好,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及做法模仿操作, 而不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独立操作。这种“严谨”的教学方法虽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培养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这是“形似神不似”。形式上看, 学生确实动手实践了, 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扮演着依附的角色。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理论中说:“我们需要的教育, 要能造就会用脑指挥手, 手开动脑的人。”在用脑的同时用手去实践, 用手的同时用脑去想, 手脑一块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手脑齐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就是“做”的第二个特征———思想, 其实也正充分阐明了动手操作与思维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动物的卵》中, 大部分老师都以鸡蛋为例, 寻找鸡蛋外部和内部的生命特征, 我也不例外。当讲解要打开鸡蛋壳探究壳内有什么生命特征时, 我事先提供了学生必要的材料:手持式显微镜, 放大镜, 培养皿, 陶瓷碗, 镊子, 学生记录单等, 但我不是急于让学生毫无目的地去实验, 而是先让学生说说需要怎样才能打开鸡蛋?需要什么工具来观察?看似挺简单的提问, 但我还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 通过学生的交流, 介绍了常见的科学的打鸡蛋和观察的方法。当学生说完后我再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培养皿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要求他们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课堂中教学非常有序, 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地去操作, 即使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他们也会联想起刚才老师讲过的要点再进行纠正。这样的动手操作不是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更有效吗?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做是发明, 是创造, 是实验, 是建设, 是生产, 是破坏, 是奋斗, 是探寻出路。”实践、探究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 要让学生去创新, 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自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实践方法以后, 就该放手让学生分小组, 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 尽可能地多发现自然 (科学) 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 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和三年级的学生共同探讨放入冰块的杯子外壁水珠从哪里来, 当我们科学地排除其他种种可能, 把焦点聚集在冰块上时, 我设计了谁能更有效地证明水珠是否由冰块通过杯子壁渗出的课后实践作业。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奇思妙想:在放冰块的杯子中滴入颜色鲜艳的墨水, 有同学甚至把橙汁或者是高乐高饮料凝结成的冰块……这样用吸水纸吸到的杯子外的水珠颜色一对比, 显而易见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的争论, 继而探讨其根源。可见, 学生的创意是无限的, 只要大胆地让他们尝试操作, 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发。
总之, 小学科学教学是生活活动的教学,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全过程, 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学习的快乐, 体验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重要, 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真正动手操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借助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 激活学生的思维,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行知课堂 篇2
义井联校 小河学校 赵秀云
语文学科是一个内涵及外延极其广泛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正逐步丧失。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恢复对语文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细细观察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的情景。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与青蛙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 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还有的说:“它的长尾巴到哪里去了?” 是呀!学生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难怪他们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那么多疑问。
面对学生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一些小蝌蚪,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们的劲头很足,一下课就围着鱼缸转,我们边观察边讨论,还时常给它们换水、喂食。时间在孩子们焦急的盼望中一天天过去了,到了第九天早上,有个孩子突然叫了起来:“小蝌蚪长出后腿来了!”这一叫,同学们都围了上去,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些,我把小蝌蚪放入透明的塑料杯中,放在投影仪上放大。学生们都睁大眼睛,两眼放光,小脸通红,那份激动啊,简直难以言表!
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生活化的学习体验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希望用新颖、独到的广告语给你的企业宣传,你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语文中的能力。我记得我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到“在热闹的河边草地上,白的羊群们总是很着急的,快节奏的啃着青草,是因为它们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会抢了自己喜欢吃的草吗?而牛儿们呢,丝毫不在乎,依然悠闲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们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们的几口多,我才不着急呢’,然后小牛总是来回不停的跑,是在互相挑拨牛羊之间的关系吗,还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专心,就自己静不下心来呢„”这样生动的作文片断是细心观察了生活的结果,是在作文中再现了生活,我当时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不为了这篇作文写的有多好,就是为了这位学生用心观察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践行行知思想 实现“生动”课堂 篇3
关键词:思品教学;生动课堂;实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20-1
一、“生动”的意义
1.“生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生动”的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要想完成相关的活动,必须进行自主学习,除了自主学习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还有自主学会通过网络、图书、影视等媒体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否则就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给自己的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一项重要学力,有人说,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学习什么而在于怎么学。
“生动”的课堂体现了以生为本,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对他人的尊重。学生通过在小组内的讨论,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知道如何对待同学的意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品质。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学生要注意倾听,能够发现同学发言中的问题,这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尊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这就是在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生动”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参与被动参与的地位。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生擅长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人属于视觉型,有的人属于听觉型,有的人属于动觉型;有的人善于独立学习,有的人善于小组合作学习;有的人早上学习的效率高,有的人晚上学习的效率高。“生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满足不同学习方式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3.“生动”有助于改变学生对思品课的错误认识。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仍然在影响着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目前思品课实行开卷考试,许多学生和家长,甚至个别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认为,思品课只要临考时背一背,考试时翻书,及格不成问题。因此思品课,校内不如语数外,校外不敌音体美。现实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影响思品课的教学,有的学生认为老师讲的都是骗人的东西,是虚假的,以至于学生不喜欢上思品课,在思品课上做小动作等。“生动”的课堂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思品课的知识对自己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更好地生活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树立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辩证地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等。
二、“生动”的保障
1.“生动”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满堂灌只能导致学生的满堂听。要保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必须由教师自己的主讲变为学生来主讲,由教师组织课堂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组织课堂,教师让学生在展示中暴露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剥夺学生的思维能力。
2.“生动”需要学校加强教学过程监管。初中学校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影响,更关注学生的教学成绩,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学成绩。过分重视教学成绩必然会淡化甚至忽视教学过程的管理。虽然说没有好的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但是,好的教学的结果未必就有好的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也能够培养出人才,但是由于这种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更多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所以,学校要关注教学过程,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能力,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的学生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且勇于实践的品质和精神。唯有这样,学生将来才能够提出新思想,建立新理论,想出新方法,做出新成绩,这样我们才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否则,我们只能跟着他国后面发展,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
3.“生动”需要社会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所谓的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从而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教学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就思品课来讲,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除了笔和纸测试以外,还包括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这有助于对被评价者——教师或学生全面、综合地进行评价,不但可以评价结果,而且可以评价过程。而在现实的生活中,用来评价的就是一张试卷,但是试卷只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品德,自然也不能体现出教育的真正效果。
践行行知思想,打造高效课堂 篇4
一、“教”中生趣
“教”,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陶行知所强调的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的“教”中生趣,是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形式,如:音乐、图像、猜字谜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灵感。以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江雪》这首诗为例,我以看图画猜古诗的方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师生共同完成寒江飞雪图打下基础。我让学生从诗中观察景物,感受诗中的情。在教学中引导:“读完古诗,你都看到了哪些画面?你最想在黑板上画什么?”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对诗中的“千山”“万径”“独钓”“蓑笠翁”等词语进行理解,这一幅意境幽远的寒江飞雪图跃然于黑板之上,虚实相间,主次分明。凝视画面,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境界下,让学生触摸到诗人孤独而又不甘于寂寞的心。
针对四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以简笔画、插图、古筝曲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激发学生自发寻找本节课要点的兴趣。通过看图我们可以得知古诗的诗意,看诗想画面,看画面想古诗,学生自然能充分感受到诗中的意境美。这不仅是理解诗意,进入诗中情境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为整节课打下了古色古香的韵调而意蕴深远, 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审美价值。
二、“学”中育能
陶行知先生历来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的创造性学习就是打破常规,打破框框,颠覆旧有的观念,敢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强调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创造。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尤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2]如《一路花香》一文中,我设计了想象补白对话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领悟为人之道,课堂中我引导说: “听完了挑水工的这一席话,破水罐和完好的水罐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谢谢你,挑水工!是您让我明白了‘天生我才必有用’, 世上每个人、每件东西都有存在的价值。”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表观点、看法,不仅实现了言语的有序表达,也使学生领悟了其中寓意。
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应该通过构建平等开放的教学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允许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才有心灵的解放。当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的心态应该是开放包容的,坚持让他们说完,持一种欣赏的态度倾听,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陶行知曾提出过儿童的“六个解放”让孩子从生活、自然中去获取学问, 消化学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足够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施展。
三、“做”中实践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只注重机械灌输,死记硬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和学都脱离了“做”。陶行知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求教与学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探求、检验真理。他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 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 , 看书也是做。”[3]他还概括了知与行的关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陶行知还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主张多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他指出:课堂教学以使学生练习机会之多寡判断教育之优劣,能使学生有充分讨论、参与之机会,方为良师。[4]例如: 在一篇《秋游见闻》习作中,我利用学校组织的苏州乐园一日游, 让学生从秋游的活动中捕捉镜头,放大活动的场景,记录好自己观察到的点滴。在指导学生写这篇作文时,我只需要用关键词引领学生回忆场景,定格游玩的画面,让学生清晰地抓住精彩瞬间,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落实作文训练。
行知课堂 篇5
11月6日下午,由行知学院学生会体育部组织的“3对3”篮球赛决赛在我校南操场拉开帷幕。经过近一个月的角逐后,海盗队和BUG队挺进了最后的总决赛。行知学院党总支马传浩副书记,戴玲副书记,分团委杨雪副书记,刘倩倩副书记应邀出席观看了本次比赛,其中杨雪老师还担任了本场比赛的总裁判。他们的出席为本次的篮球赛增添了别致的光彩。
比赛开始之前,各队的队员已做好充分准备,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拉拉队精彩地舞蹈引起全场的欢呼,现场的气氛也逐渐被点燃了起来,非凡军团队凭借出色的发挥拿下季军,随后的总决赛也正式开始。
首先,由两队队长带领队员上场。为了公平起见,杨雪老师以抛硬币的方式决定球权。硬币落下,球权归海盗队。
2点钟,比赛正式开始,率先发起进攻的海盗队在传球时出现失误,并被对手反击成功,比赛由此拉开序幕。比赛进行4分钟后,BUG队以6分优势领先,而在随后的一次防守中,BUG队队长杨建烨一记漂亮的盖帽让人大呼过瘾。海盗队也不甘示弱,前锋孙正以精准的投篮连得6分,暂追比分,为队友增加了士气。上半场结束BUG队以18:8暂时领先海盗队。中场休息时间,学生会体育部以投篮得奖品的方式与现场的同学进行互动。其中马传浩副书记也参与互动,他完美的投篮让同学们敬佩不已。
下半场比赛一开始,BUG队开始派上替补,但比赛依旧激烈。不到2分钟的时间海盗队孙正连得4分。BUG队与海盗队中锋的对决也让人大开眼界,连续的抢板与令人振奋的盖帽赢得在场观众的啧啧赞叹。最终,BUG队凭借精准的投篮锁定了胜局,以32:12的巨大优势完胜海盗队。
最后,几位老师先后为获奖队员颁发证书和奖品,并合影留念,戴志宇同学被评为本场比赛的最有价值球员。
行知课堂 篇6
关键词:教育恩想;创新精神;生活即教育;乡村地区;教学做合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对生活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地理课程》要求达到“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的教育目的,即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倡导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可是许多初级中学对地理科不够重视。究其原因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地位低、学生学习态度差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地理教师上课积极性和激情严重受伤,故而无心创新教学方法。而且乡村地区,专业教师少,在知识理解深度和联系生活实际能力上欠缺。等等……这些现状都严重影响乡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所以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理念,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创新精神”、“教学做合一”和“民主教育”等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前哨学校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实录为例,尝试在乡村地区地理课堂如何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一、教学设计力求“创造精神”
乡村地区,学生和家长一直以来认为地理科是“副科”,学与不学都一样,对小孩发展没什么影响,所以在地理课堂上学生无所谓的态度和行为举不胜数,如:做其他科作业、讲话、睡觉、不拿课本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该如何让学生认真听课呢?兴趣是关键。要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上要创新。如:在六年级上册《地理景观》一节内容教学设计上,笔者将自己打扮成一名导游,以导游身份带领学生了解我国部分地区地理景观。
刚走进教室,学生看到笔者新形象,都兴致勃勃,一下子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您去旅游啊?”笔者说“NO,不是我,是我们,今天我带大家一起去游览我国大好河山。”此时,学生更兴奋了,不加思索地说“好,现在出发。”大部分孩子集中了注意力。于是,笔者顺势点开准备好的PPT,展示中国政区图和事先设计好的两条旅游线路,说“今天我们通过这幅图来为我们旅游做准备,我先选取其中一条线路,来讲解其中的旅游景观。还有一条线路,让同学来解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感觉新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知识。
二、教学过程践行“民主教育”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之一,但现实操作往往与新课程相背离。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仍处于“师道尊严”、“一言堂”和“教师绝对权威”等居高临下的现状,给学生创造空间和探究时间就很少,严重遏制学生的发展和创新。为改变这一弊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力求师生平等,多些师生角色互换,采用幽默风趣和亲切的语言,面带笑容,经常转辗在学生群体中。比如:在讲完一条旅游线路时,笔者将导游角色让位给学生时会说:孩子们,刚才我冒牌“到”了一番“油”,接下来再让同学当一回“山寨版”的导游,体验“盗版”的痛苦。学生听后,既感觉语言风趣,又愿意接受这次导游体验。同时,拉近了师生间距离,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三、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俗语日“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谋划三十年”。因此无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从未来发展着想,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觉所学内容熟悉,而倍感亲切,更能让学生将枯燥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更好体验和理解。比如:在講到“地理景观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时,笔者分别选择了崇明前哨学校、东滩渡假区和在建裕鸿佳苑小区等旧样新貌的照片,让学生从欣赏自己身边熟悉的地理景观中感知其发展变化。再如:在学习到“多姿多彩的地理景观”时,笔者还向学生选取自己家乡,谈谈家乡的地理景观有哪些?通过各个学生举例,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我国地理景观的多姿多彩。且增强学生乡土情感。
四、作业布置符合“教学做合一”
做,其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中强调最多的也是“做”。学生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亲自实践环节获得真知和真本领,而教师的做只是起示范和引导作用,不能替代学生去做。例如:沪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册“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一节内容,笔者以歌曲《小苹果》改变成《中国地形地势歌》,以此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后,笔者布置了一个拓展练习:如果让您来将歌曲《小苹果》改编为《地形地势歌》,您会怎么改呢?
课后发现:在教师改编的《中国地形地势歌》和现有《小苹果》歌词的启发下,孩子们通过再次改编熟悉歌曲,不仅能进一步掌握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同时激发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见,学生亲身“做”的作用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实践证明,一个教师,怎样让人生精彩,就必须让课堂精彩,这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追求。初中地理教师要在农村地区学科教学中跳出十面埋伏,要多学习,多研究。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典型教育理念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堂转变为生机勃勃、激情四射的生动课堂;才能更好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行知课堂 篇7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 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思考、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要转变观念, 不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 要尊重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鼓励学生思考问题, 畅所欲言, 使学生感觉到你与他是平等的, 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例如:在熔化凝固的教学中, 有的学生开始时求知欲很强, 对自己期望值很高, 充满了自信, 但经过学习, 发现进步很小, 实验总不成功, 就会情绪低落, 进取心减退, 产生“我学不会”的消极意识。这时教师要以朋友的语气引领学生去解决问题, 平等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 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学练的学习心理, 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把困难和问题坦率的与你交流, 把你看作他们的学习伙伴, 淡化了原来的师道尊严, 释放出他们的精神活力, 使之产生强烈参与体验的欲望, 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尊重个体差异, 让学生分层学习、探究
现在学生独生子女较多,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加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所以个性差异较大。教师如果将所有学生规定在某一层面上教学, 就会出现一些差异较大的问题, 有的学生很快就已掌握技术, 而有的学生还没入门。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年龄和心理特征, 针对他们不同的基础和能力, 采取分层教学法。对不同学生制定教学要求、目标不能一样, 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使所有学生都充分学习到知识, 学习水平都得到一定提高。例如:在学习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中, 有的同学实验流程清晰, 数据准确, 而有的同学却反复的出现错误, 流程不清楚,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练习中。同时, 在学习方法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呈现出“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教学氛围, 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创设多种情境, 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 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参与欲望。因此,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创设问题、提出问题, 使学生从“无疑”处“生疑”,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从而产生疑问和探索, 促使学生产生“解疑”的迫切愿望, 诱发出探究性的行为, 激发学生向问题挑战,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光的色彩一课中, 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幻灯机作为光源通过三棱镜制造一道彩虹在教师的黑板上, 让学生对光的色彩有一个表面的认识, 然后深入学习光的色彩的相关理论。而在学习过程之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牛顿光的色散实验, 让学生明白一束白光并不是单色光, 它也是可以分解成不同的色光即由不同的色光混合而成的。学生带着疑惑进入课堂, 学习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教师的问题上, 内心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思考, 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验, 进行总结, 最后教师进行表扬, 并认可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即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打破了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 为自主学习开拓了充分的空间。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课堂上由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的方式已过时,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创造自由展示课堂的空间, 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练习方式, 给予学生自由组合、自主学练的权利, 通过自练、自悟、互探、互评,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 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设计探究, 然后让他们自己进行对比看哪组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更加准确, 最后让学生自己评价总结自己的实验过程及数据方法等。在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尽情享受自己拥有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纠正、相互评价, 最后各组互相展示练习的成果, 师生共同分析评价。这样的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还促进了个体更加活泼开朗、积极主动, 发挥出潜在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动性。
五、重视激励的作用,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很强的, 我们做教师的, 有理由相信每个学生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人, 他们是天生的创造人才, 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凝聚着他们创新的胆识和能力。真诚地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 解放他们的思维, 尊重他们的发现, 在课堂上, 老师的一句句:“很好, 你很棒。”、“谈谈你的看法, 你怎么想就怎么说。”、“你是一个很有见解的孩子。”……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 参与意识也强了。
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励和帮助。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提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策划学习策略, 使自主学习方式从无序走向有序, 从体验走向成功。作为物理教师,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 不断提升自己,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更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 这样才会使物理课堂更加精彩, 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余年时间, 如何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当下, 有部分教育工作者提出“教师快乐的教, 学生快乐的学”,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 归根揭底还是要回归到学生自主学习上来,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学生,自主学习物理
参考文献
[1]张仁勋编.《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
行知课堂 篇8
一、创设生活情境, 在情感共鸣中激活课堂
兴趣是一个人激昂情绪的内在动力, 是参与某种事情的心理倾向。具备兴趣的前提下, 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激发巨大的探索潜能。纵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教师的勾勾画画, 圈圈点点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无法唤起学生的参与激情。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换言之, 创设生活情境, 才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心理的共鸣。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敬人者, 人恒敬之》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一节的学习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三个情景剧——《雨天的公交上》、《互喊不雅绰号》、《垃圾的困惑》。播放之后, 教师提问, 师:说说剧中人物的心情如何?生:被别人喊绰号真的是件很难过的事情。生:所以, 为了不让别人喊自己绰号, 我们必须做到不喊别人绰号。教师微笑着点点头, 师:为了改变剧中人物的心情, 我们可以怎样改编剧本呢?教师的追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生:让公交上那个年轻的妈妈将自己的孩子抱起来, 给老人让个座。生:第二个情景剧中让第一个喊别人绰号的学生先道歉, 这样纠纷就不会产生了。师:对“,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要认识的一个道理……
只有拥有了生活的呼应, 学生的心理才能和课堂产生共鸣。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得到了集中体现, 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生活化情景剧, 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课堂也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运用生活语言, 在激情中点燃课堂
教育的语言表达对于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 一些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语言表达单一, 缺乏艺术性和激情, 常常让学生产生厌倦和乏味的心理, 课堂效率明显降低。事实上, 课堂上最有魅力的语言就是最生活化的语言,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 让课堂语言生动风趣, 通俗易懂, 无形中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将学生的心锁定在课堂上, 以激情点燃课堂。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课教学中, 教师考虑到“所有制”、“公有制”、“私有制”等专业化概念和理性化理论较为枯燥, 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 上课的时候教师结合生活举例———小明是我国著名企业扬子石化集团的员工, 而小亮自己经营着一家超市, 小强则在一家美国人创办的电子公司里上班。听完老师的举例, 学生们都开心的笑了, 人物的名字来自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称呼, 不同的工作单位也表示了不同的工作性质, 通俗易懂, 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以幽默风趣的生活化语言,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变枯燥为生动, 变呆板为激情, 引领学生跨越思维的障碍, 充分的了解了我国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路线。
三、增强生活化体验, 在自主中贴近课堂
陶行知先生认为:民主的教育方法, 要使学生自动, 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自觉, 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让他们沿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前行, 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然而, 有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 教师只专注自己的讲解, 学生是怎样的状态, 无从把握, 也无需把握, 这种自我陶醉似的授课方式又怎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为此, 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采撷素材, 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与父母平等沟通》中的“克服叛逆心理”一框教学时, 教师组织几个善于表演的学生演了一个小品《妈妈的唠叨》。晶晶:每天上学, 妈妈都唠叨“路上小心, 别迟到……”天啊!难道我天生是用来迟到的吗?明明:我喜欢李宇春, 周杰伦的歌, 妈妈总批评我欣赏水平差。娟娟:我也不喜欢妈妈的唠叨, 但是我有好办法, 你说你的, 我做我的……学生投入的表演立刻将所有同学的心“收”进了课堂, 大家情不自禁的讨论起来, 生:我妈也是这样, 总唠叨个没完没了。生:我妈跟晶晶妈妈差不多……
只有最贴近生活体验的东西才能唤起心灵的共鸣。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以小品的形式还原生活情景, 让学生产生“我也是这样”的认同感, 此时的课堂犹如一块磁石, 牢牢的将学生心吸住。
四、链接生活化方式, 在交流中开放课堂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中,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 教师垄断下的课堂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与学无法和谐统一。因此, 教师应当立足实际情况,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寻找深入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把思想政治课不再当成一种负担, 而是当作师生彼此交流共同成长的平台。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杜绝不良嗜好”一节的学习, 对于青少年来说, 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很多, 但是学生真正能“说”出的不过一二。为了扩大学生视野, 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特意布置了前置性作业, 请同学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搜集“因不良嗜好导致人生走上歧途”的案例, 并利用学生熟悉的微信、QQ, 发送同组同学, 小组间再利用QQ聊天工具中的“讨论组”功能进行交流讨论, 并将最终调查结果汇报给老师。新颖时尚, 又贴近生活的交流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前预习效果非常理想。课堂学习开始了, 小组之间争着抢着将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展示, 几乎不用教师梳理点拨, 学生们轻松的总结出了“美好的诱惑”、“中性的诱惑”和“不良的诱惑”三者的区别, 并对“不良的诱惑”有了深刻的了解。
适合学生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紧扣时代脉搏, 链接学生生活, 创新教学方式, 师生、生生在课堂上交流创新, 思维在这里突破, 智慧在这里迸发。
五、丰富生活化活动, 在实践中升华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六大解放”, 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和时间, 强调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其核心思想提倡学生要从生活中去学习, 将学习应用于生活, 这也是生活教育的彰显。为了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的实际应用, 教师要保障“生活———教学———生活”的有效循环,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夯实所学内容, 挖掘源头活水, 成就精彩课堂。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成长在社会》一课的“感受社会的变化”一框学习中, 教师给学生安排了一次社会调查, 问问自己的亲朋好友, 谈一谈家乡的变化。学生们借助聊天、采访等不同方式获取信息。最后总结出了我国几十年间百姓生活的十大变化:收入从曾经的“万元户”变成了“亿元户”, 人们生活富裕了;住房从遮风挡雨到安居乐业, 居住环境改善了;曾经满大街的“自行车”也换成了“小轿车”;娱乐从“听评书”、“听相声”变成了“看演唱”、“喝咖啡”......抚今追昔, 社会发生了巨变, 未来社会将继往开来, 日新月异。于是, 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 我布置了讨论活动———我为社会发展做什么, 学生再一次投入到讨论活动中来, 将所学理论融入生活, 为祖国发展描绘蓝图。
教学基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通过组织生活实践活动, 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家乡的变化, 了解了今天生活的幸福美好, 更激发了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斗志, 课堂变得丰富而立体, 生动而饱满。
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应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来, 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的生活动态, 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创设生活化情境, 运用生活化方法, 让学生在兴趣中走进教材, 在思考中提高素养, 在引导下逐渐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陶行知先生的“真”教育塑造社会发展需要的“真”人。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 不仅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教育改革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立足新一轮课程改革, 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如何贴近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内化思想, 彰显核心, 让思想品德课堂汲取其中的养料, 实现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的课程价值。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陶行知思想,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孙西江.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 (中学) , 2016 (03)
[2]畅运芳.如何做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工作[J].学周刊, 2016 (14)
[3]贾平豪.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科学素质提高[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03)
行知课堂 篇9
一、知情意行, 在以生为本中培养道德意志
陶行知先生说过:“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他认为只有道德的认知, 没有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磨炼, 是不完善的德育。 信念与行动的统一, 需要学生将对书本上的道德认识在内化过后付诸于行动, 才能在“ 知情意行”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以《 抄袭害了谁》 一课为例, 我先以书本P31 - 32 上《 沉重的书包》 为例, 呈现矛盾, 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是你, 你会如何面对同学递来的纸条呢? 请学生换位思考一下, 自己是否能够理解金宇内心沉重的心情呢? 在此基础上, 阅读故事《 我的作文》 , 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组内探究:为什么张军的作文能得高分, 却连基本的信都不会写呢? 并结合故事《 作弊也是犯罪》 , 联系自己身边的抄袭现象, 谈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认识, 明白了什么道理。知是基础, 行是关键。 在上例中, 教师很好地将“ 知情意行”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从而不仅知道抄袭是一种对人、对己、对社会有害的事情, 也能将在本课中的认识自觉地内化为自己日后的道德行为,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
二、生活即教育,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教学做”合一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潮之一。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开展社会实践正是引导学生与社会多接触, 避免抽象、复杂的理念让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以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例如在《 逛商场》 一课的教学中, 我在揭示课题、学生回忆购物经历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自行布置小型购物超市, 在多种商品中选择一件, 以自己原有的购物经验, 自主谈谈这些商品包装袋上都标注了哪些内容;购买食品时应注意哪些小常识。
活动二:从生产日期、保质期、口碑、食品成分、厂名厂址、包装标志等方面, 以牛奶为例,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组内比较中学会购物的技巧。 知道“ 三无产品”不能选。
活动三:假设自己在商店中所购买的东西未出保质期就发现坏了, 不能使用了, 去商店更换时营业员却不认帐, 此时我们该怎么办?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 可以通过找到生产厂家、商店经理、媒体投诉以及找到消费者协会等方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上述过程中, 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购物活动增强了学生生活中必备的消费技能。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真实地去体验一次购物经历, 把自己“ 货比三家”的经验在课上与同学分享, 促进学生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等方面的提高。
三、心心相印, 在和谐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陶行知先生说过:“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他主张师生间要“ 共学、共事、共修养”。 因此, 我们教师应放下传统“ 师道尊严”的身段, 与学生“ 打成一片”, 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 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例如《 我来做市长》 一课, 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职责以及公共事务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后, 我开展了一次以“ 我来当一次市长”的施政演说, 同学们虽然年纪不大, 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演说, 不仅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未来的市长在为我们家乡美好的未来献计献策, 在同学们诉说着自己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与能力中, 也正是学生让自己真正成为了社会的一员。 同时在大家为建设新港城而献计献策中, 也让我看到了、听到了、感觉到了一个充满激情、现代、美感的新港城。
在上述过程中, 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活跃的思维、多元的价值观, 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得以充分显现, 不管是什么样的答案, 笔者都极力捕捉其最大的亮点予以肯定, 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 古人云“: 三人行, 必有我师。 ”一个人只要是闻道在先, 都可以成为他人之师。 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互学, 实现教学相长。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新课改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髓依然是实现课堂有效性和创新教育的思想指引。 在教学中, 我们应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 结合课标教学理念, 在“ 知情意行”“ 生活即教育”和“ 心心相印”等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搓揉中提炼出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立.浅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德育中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 4.1 2:55-56
行知课堂 篇10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学“真”课堂,实践研究
仪征市真州小学于2011年开始进行小学数学“真实课堂”的实践研究, 到2015年扩展到小学所有学科的“真”课堂实践研究, 并于2015年成功申报为江苏省普教立项课题, 学校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 源于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
2014年3月30日,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 那就是育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 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 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 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具体到课程改革上, 将基于学科本质观来确立学科素养, 基于学科素养来确定学科课程内容, 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来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核心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要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教学”升华为“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人的生命成长。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 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二) 源于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途径, 在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弊端,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学科本位”和“以教师为中心”依然大行其道
一方面, 当前中小学的教学基本是把人的培养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 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以教师为中心”观则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 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输入过程, 把知识看成绝对的真理。这种“知识本位”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落后观念,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 甚至是被窒息的人, 课程教学因此丧失了育人的功能。
2. 重视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教学方法, 分为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长期以来, 我们关注的是教师教的方法, 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方法;只重视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 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近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深入,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但是这种理念“生根”依然浮于表面, 不能真正落实“学”的课堂。
3. 教学评价手段、方式的落后阻碍师生发展
评价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瓶颈, 目前虽说提倡评价主体多元, 评价方式多样, 但大多是流于形式, 所谓自评、互评, 都浮于表面, 依然是以书面考试为主要方式, 一张试卷决定一切。学生的考试成绩、班级成绩又成了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最重要指标, 如果不改变这种以书面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评价状况, 那么中小学教育就很难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
(三) 源于学校的发展需求
真州小学创办19年来, 已逐渐形成了“求真”“务实”的校风, 因此我们围绕校名中的“真”字, 扎根地方本土文化, 秉承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真谛, 确立了“求真尚美, 享受成长”的办学理念, 一字真言立校魂, 努力建设真州小学“真”文化, 办人民满意真教育。“真”, 本义为道家的“存其本性修得真道也”。我们将“真”字内涵概括为三个层次:“崇尚真理”“遵循规律”“满足需求”, 即我校师生都应该崇尚真理, 追求真善美;办学要符合学校的实际, 教育教学要符合师生发展、成长的规律;要尊重师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满足不同师生发展的需求, 让师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张扬并实现自然成长。围绕一个“真”字, 我们打造5个方阵, 确定15个核心要素, 形成“真文化”五大主题, 即“真实课堂”“真情教师”“真美学生”“真成长课程”“真爱校园”。其中“真实课堂”是师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基础, 因此我们申报了此课题, 开展研究, 以期最大限度地接近教学目标的至真本质、最大限度地接近教学方法运用的至善境界、最大限度地接近教学评价的至美情怀。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
我们界定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 亦即小学课堂教学。
(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以及师德风范无不闪烁着耀眼的求真光芒。他极力倡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倡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 就是教育出来的人要崇尚真善美, 摒弃假恶丑, 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焕发童真、追求科学真理。这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求真思想。本课题就是基于陶行知先生的求真教育思想之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二) “真”课堂
真, 即道, 符合生命、生活及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真”课堂, 即符合生命、生活及教育教学最本质的规律,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促进学生的自然生长,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课堂。“真”课堂通过实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 小学“真”课堂的研究
就是在陶行知先生求真教育思想的引领下, 坚持“以人为本, 育人成才”的社会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 尊重和弘扬人文精神, 让小学课堂教学回归到符合小学生生命、小学生生活及教育教学最本质的规律上来的小学课堂。“真”课堂追求小学课堂中教与学的真谛, 将追寻生命的意义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回归教与学的本真, 实现真教、真学、真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一) 我们的思考
对这个课题的研究, 我们的着力点在本校, 是基于学校“真文化”引领之下的研究, 因为只有立足于校本的研究才是有价值的研究;我们研究的角度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引领之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因为只有扎根于本土的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研究。
1.“真”课堂是教人求真, 孕育高尚人格的课堂
人格的极致是真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体现到课堂教学中来, 就是彰显课堂的生命价值。课堂教学活动,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 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茁壮成长与教师完美人生的过程, 是师生展示自己智慧和才华、体验生活和体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2.“真”课堂是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促进学生自然成长的课堂
教学不是对学生的改造, 而是对学生的顺应, 真课堂就是顺应学生的天性, 回归学生的本真, 促进学生的自然成长,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让学习真正发生,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3.“真”课堂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体现教师生命价值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它的质量, 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 是师生交往互动中“生命之牧者”,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 也成就自身的完美人生。
4.“真”课堂的评价是双向、全面、动态发展的评价
真课堂应当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立生命意识,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尊重人的生命体验, 双向、全面地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出现的积极变化, 以及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二) 我们的实践
开展课题研究后, 学校所有的教学科研工作都围绕该课题展开, 所有教师都参与到了该课题的研究中来。我们希望在陶行知先生求真教育思想的引领下, 能够构建符合小学生生命、生活及教育教学最本质规律的小学“真”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终身发展, 让学生自由成长、快乐发展;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养和造就幸福的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1. 校本研修, 学陶思陶
陶行知先生认为, 读书求学、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就是求真。他在晓庄学校时就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来自勉, 后来又把这十六个字写进了育才学校校歌。这十六个字道出了教育的本质、目标、宗旨、任务, 已成为教育的至理名言和核心价值, 被广为传颂, 还被刻在了陶行知先生的墓碑上。
这句名言中, 关于“真”有两个关键词:求真、真人。其中, “求真”是手段, “真人”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真人是什么人?真人就是既保持本真、为人正直、真诚可靠, 又知晓真理、追求真理、有真本领、有真才实学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即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的“真”课堂就应该是教人求真、孕育高尚人格的课堂。
2. 集体备课, 一课三上
为了探索小学“真”课堂的理论, 提炼“真”课堂的核心要义, 构建小学“真”课堂的教学的操作流程与基本规范, 学校改革了集体备课一贯的“主备—讨论—二备”的旧有模式, 组织备课组教师“一课三上”, 以形成“真”课堂经典课例, 具体操作模式如图1所示。
3. 活动促研, 扩大影响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为了扩大课题影响, 积累课题研究成果, 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外教科研活动。
首先, 是每年秋学期开展青年教师“真”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历时一个月, 所有青年教师都参加活动, 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阶段各学科。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加深了对“真”课堂内涵的理解, 在赛课中锻炼了能力, 提高了水平。这个活动已成为我校的品牌教学活动, 我们称为“亮剑”活动, 一年一度的“亮剑”活动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 是每学期末的“真州论坛”活动。我校自创办以来, 每学期末都举行“真州论坛”活动, 到今年已举办了38届。近两年的论坛主题都是“真”课堂, 教师围绕一学期的实践撰写研究心得、研究论文, 教科室组织评比, 所有获奖者论文在校刊《真实期刊》发表, 一等奖获得者在论坛上展示自己的论文和自己的教学主张。
行知课堂 篇11
【关键词】小学英语 陶行知思想 乐学课堂 构建策略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丰富,对现今教育教学有很大启示。其中“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六大解放”教育思想,被教育教学工作者应用的非常频繁。素质教育要求,要打造真正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也要使得教育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服务。由此,构建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互动、高效实践的乐学课堂模式,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让学生在生活化、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实现快乐学习。
一、契合生活实际,营造乐学氛围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素材,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场景。生活中充满着智慧与奥秘,契合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效乐学课堂建构的需要。学生在生活情境下,能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积极投入、高效学习。“生活即教育”指出,在生活中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伴而生。由此,为构建乐学英语课堂,需要紧密契合生活实际。
如“In a toy shop”单元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创设生活氛围,借助生活中购买娃娃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互动对话。学习dog、cat、tiger、monkey、rabbit等单词,对话过程:What is that?It is a rabbit.I would like it. Here you are.Thank you.又如学习关于时间表示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制定汉语版工作日作息计划,并用对应的英语翻译过来,形成一份英语作息计划表。通过契合学生生活实际,营造乐学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激活课堂。
二、践行六大解放,构建乐学课堂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性教育方法,他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双眼、大脑、双手、嘴,还需要解放儿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一种较为宽松、自主、和谐的氛围下,快乐学习与主动探究。“六大解放”为乐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借鉴,乐学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而解放儿童其目标正是让学生快乐的参与到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实施科学策略,把握好度,践行六大解放和以生为本理念,建构乐学英语课堂。
如“At Christmas”单元知识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静静的闭上眼睛,然后播放快乐的圣诞歌曲“Jingle Bells”。一首悠扬的音乐弥漫在教室中,大家都知道这节课的主题与圣诞有关了,在音乐的氛围下,学生提升了兴趣。教师再展示几件实物,有a calculator、a skateboard、a watch、a hairdryer等。之后展开新课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间段,教师鼓励学生对照实物,展开互动对话,对话形式多样,主要学习运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your、his等)和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yours、his等)。之后还可以给学生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圣诞节的喜爱,可以演唱歌曲、绘制图画、表达期盼等。通过践行六大解放,构建了开放式活泼的乐学课堂。
三、引导语言实践,提升英语素养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其“生活教育论”中的基本观点。“教学做合一”中指出,“做”是学和教的核心,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只有真正的参与实践,通过实践的过程来经历、体验、总结与反思,才能收获知识与方法。这与新课改中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类似,英语学习,也需要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才能深入理解、内化知识。在“教学做合一”及新课改思想指导下,有必要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加强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语感、训练思维、强化口语,提升交际能力与学生的英语素养。
如课内语言实践,“Public signs”单元知识学习时,为深化学生对公共标志的认识,组织学生参与互动问答活动,记录学生实施语言实践。两人一组,展示公共标志牌“No smoking”,学生对话“What does this sign mean?”“It means you should not smoke here.”又如课外语言实践,邀请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制作一幅倡议绿色出行的手抄报。任务布置后,学生图文并茂,在手抄报中讲述了by bus、by subway安全、方便、快速且能emission reduction(降低废气排放),Ease traffic pressure(缓解交通压力),by bike、on foot出行方式自然、健康、环保、健身。多样化趣味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英语素养。
结束语:陶行知在《新教育》中提出,教師要在教育事业中感受到大快乐。其实,师生的快乐是能够相互传染的。学生快乐学习、高效收获,教师也能有教育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由此,构建英语课堂乐学模式,能够让师生共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乐学模式的构建,除了需要基于学生生活实际、解放学生、引导学生教学做合一,还需要教师用爱、责任来呵护学生,科学预设课堂,优化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谭晓方.借陶行知思想,建快乐课堂[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8):4-5.
行知课堂 篇1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在20世纪30年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 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属于少数, 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 大量开发人类之创造力, 只有民主才能办到, 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陶先生认为: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所谓民主, 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 充分发扬民主, 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
现实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陶行知的民主教学观来引领数学课堂教学,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 没有诚挚的爱, 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转变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课堂.愉悦的课堂氛围、真诚的相互欣赏、轻松的合作交流, 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给学生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多一点真诚的鼓励, 给学生多一点信任, 对学生少一点束缚和要求,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找到自信, 收获成功, 体验快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发扬教学民主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 情感的力量往往起了极大的作用, 老师热爱学生, 学生敬重老师, 彼此关系融洽就容易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 这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 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创新课堂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学生从学习中品尝成功的乐趣, 获得成就感, 这种激励是强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 也是将激励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巧妙运用评价进行调控,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关注每一名学生, 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 即使说错了, 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 保护学生自尊心, 激发学生的自信, 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 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 大家随时可以发问, 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积极的评价中,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表扬后进步就更大了.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学生体会到自信和成功, 让学生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 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 自信乐观的性格.
三、实施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针对传统教育束缚儿童的弊病, 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了“六大解放”教育思想, 倡导把课堂还给小学生,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发挥主体作用, 动耳听、动口讲、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 所有的感官都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提高学习能力.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 但学习不刻苦, 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 根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 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手调动起来, 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 主动学习.
1. 会听, 解放小学生的耳朵, 使学生会倾听
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 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 还要倾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 比较自己的看法和同学看法的联系与不同.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我在讲课时, 注重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教师口述应用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 适当提问, 等等.
2. 会看, 解放学生的眼睛, 使学生会观察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 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 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探究新知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 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 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 给学生观察的提纲或提示,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总结出新知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教学中, 通过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 (如下图) .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我出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方向:
(1) 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 面积变了没有?
(2) 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 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通过这些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会想, 解放学生大脑, 使学生会思考
首先要肯想, 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如现实生活问题、趣味问题、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 鼓励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去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如教学“圆的认识”, 我出示一段正方形车轮的小车在前进, 车上的小猴随着车的前进上下颠簸, 十分难受, 引导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从而引出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 即同一个圆半径相等在生活中应用的原理.
解放学生大脑, 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动脑筋, 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 还要靠“促”, 促使他们动脑子.一节课的安排不要过于紧张, 要留有余地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还可以用表扬、加分或有趣的问题结论为刺激诱因, 使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 人人都动脑去想.
同时老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第一, 要告诉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思维方法, 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第二,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 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 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第三, 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这样, 解放学生大脑, 使学生学会思考才能落到实处.
4. 会说, 解放学生嘴巴, 使学生会提问题、会表达
陶行知是非常重视人的提问题能力, 他认为“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问, 从问题的解答里, 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 “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 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解放学生大脑, 使学生会提问题, 会表达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十分注意, 必须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必须大力提倡实行“问者无错”原则.认真倾听, 若学生提的问题不明确, 应与学生一起思考, 并主动加以引导,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抓住关键.若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错误, 绝不能加以嘲笑, 应肯定学生大胆提问的好习惯.同时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培养每个学生提问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于提问、精于提问, 尝到发现问题的喜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5. 会做, 解放学生的双手, 使学生会操作
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孩子的双手”就是要让孩子有动手“做”的机会.教育学研究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 让儿童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折画画等动手的活动, 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 再经过手脑并用, 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 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特别是低年级教学和空间图形的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 概括特征, 掌握方法, 领悟数学, 比老师独立地讲解更有效果例如, 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量一量牙膏盒 (或其他长方形物体) 等一系列活动, 学生很快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同向的棱长度相等”的基本特征.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全程经历认识事物的三个阶段:“形象——表象——抽象”, 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 最注重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 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 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 就能渐渐地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