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教育思想

2024-10-19

行知教育思想(共12篇)

行知教育思想 篇1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我校的创始人,所以学校利用各种机会引导我们教师熟悉陶行知,认识陶行知,走向陶行知,走近陶行知,进而用陶行知的人格精神激励我们,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促使我们更好地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

一、让名著充实思想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就像潺潺流淌的小溪,充实着思想的河流。”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惟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只有每天坚持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才能为自己的教育生命注入活力。当我看到《陶行知全集》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时,我读出了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且读出了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被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这一教育思想震撼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人生格言,让我感动,让我钦佩。

细细品读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就会品味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仁爱,“爱满天下,有教无类”的博爱,“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地球”的至爱……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我常扪心自问陶老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我做到了吗?

二、让大爱沐浴心灵

每次细细地品味陶老先生爱的教育理念,暖暖爱意就会流入心间,沐浴着心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的良言忠告。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温馨、乐观向上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我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也引发了我自己的思考:①让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③对犯错学生不能揪住不放;④对学生要充满爱心。

三、让生活赋予生命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是多么重要,而数学又与生活紧密相连,是生活赋予了数学生命活力,这就是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的精彩世界。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时时注意将“生活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让学生带来真实的人民币,在课堂中创设“公交车上买票”、“现场兑换人民币”、“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全体学生时而分组活动,时而全员参与,就像生活中真实的那样,趣味盎然,便于每个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币,体验人民币的用处,体会实际运用时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感悟数学的趣味性和有价性。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学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尽可能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给学生注入生命的新鲜血液,使数学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充满生命活力。

掩卷深思,学无涯,思也无涯。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要学习陶行知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心尽力,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行知教育思想 篇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

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

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另一个目的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状,以此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

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二)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解放儿童的双眼

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2.解放儿童的大脑

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

4.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5.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闻,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

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三)师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1.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工作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第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教师都要同样负责,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2.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徇私情。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意见。比如,晓庄师范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便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对此,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自治学校的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大“字需要改动,陶行知先生认为言之有理,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要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

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3.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 “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 “同心协力”的境界。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行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能做到。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己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当有高尚的师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真实课堂 篇3

[关键词] 行知教育思想 真实课堂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以致用,反对死读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今天,离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的年代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新课程改革也已进行了很多年头,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端,化学教学脱离实际,割裂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单纯传授化学知识,为学化学而学化学,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率极其低下。如何搞好新时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构建真实课堂是关键。

一、课堂导入真实化 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又是一门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广泛应用的自然科学。以生产、生活、科学研究、化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导入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学习“氮的氧化物”时可用“雷雨发庄家”导入新课;在学习“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可通过“如何区分电线质量的好坏?” 导入新课;在学习“胶体的性质”时,以“在大河的入海口会出现小岛以及不同品牌的墨水混用会堵塞钢笔”导入新课;在学习“硅及其化合物”时,以从古到今各种硅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导入新课等等,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学好化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探究真实化 获取真知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生对周围世界有了多方面的深刻认识,就能够形成他们鲜明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如果把周围世界的认识压缩成学生吃不饱的一份‘口粮’,那么这正是学生对学习,对学校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纸上谈兵,照本宣科,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化学现象及生活经验,把丰富的化学知识压缩成一份干巴巴的“口粮”,那么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觉得枯燥无味了。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创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获取真知。如学习氯气时以2005年3月29日发生在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的一起恶性交通事故为背景(2005年3月29日晚,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一辆载有35吨液氯的山东槽罐车与另一辆山东货车相撞,槽罐被撞裂,导致槽罐车液氯大面积泄漏,造成公路旁3个乡镇村民重大伤亡。到30日下午5时,已中毒死亡27人,送医院治疗285人,组织疏散村民近1万,造成京沪高速公路宿迁至宝应段关闭20个小时,当地消防官兵用吊车将槽罐吊起放入一水塘中,加入大量石灰进行处理。)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一罐氯气泄漏造成如此之大的危害?为什么事发地附近很多绿色植物的叶子变成了白色?为什么可以用石灰消除氯气的危害?用石灰处理和用水处理哪个更好?为什么?

再如,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可设计如下一组学生实验: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滴洗涤剂,再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12%的双氧水溶液,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4%的双氧水溶液,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

2.取3支试管都加入2 ml 12%的双氧水溶液和2滴洗涤剂,并将其中一支试管置于冰水中,一支试管置于热水中,观察3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3.取两支试管加入2 ml 12%的双氧水溶液,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观察两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4.通过以上三组实验,观察、思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设计对比实验,每次改变一个条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现象观察,分析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获取相关知识,不仅学习了知识本身,还学习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具体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到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目前的实验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这样做,学生缺乏真实体验,知识掌握不牢,技能难以形成,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提高。

三、课堂史料真实化,育人细无声

让化学史走进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对抽象、枯燥的化学内容增加人性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化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科学家探索科学真理,努力创新发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他们,在给人类留下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他们对科学勇于探索和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高尚情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崇高理想,都会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有机化学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多得惊人。1823年的一天,他从食盐母液中分离出一种深褐色的液体。这种液体与当时已知的氯化碘的颜色、状态、性质极为相似,因此,他没有研究,就认定是氯化碘,并在试剂瓶上贴上标签。3年之后,法国一位年轻大学生巴拉德在得到一种紫色的固体---碘晶体以后,发现母液底部总是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并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他对这种意想不到的奇怪现象详细地进行了研究,经巴黎科学院严格审定,终于证实:这种深褐色的液体是人们还没有发现的新元素----溴。李比希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想到自己那瓶“氯化碘”。他对照巴拉德《海藻中的新元素》的论文,认真鉴别自己那瓶“氯化碘”中的物质,确认自己在3年前发现的正是溴!他追悔莫及,由于自己的草率,竟错过了重大发现。他取下“氯化碘”的标签,换上“溴”的新标签。将“氯化碘”的标签挂在自己床头上,警醒自己。并在自传中写到:“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也不轻率地自造结论了。”事实证明,李比希的确在教训中成熟起来,他一生在化学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首先把化学应用于农业,成为农业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nlc202309051049

化学史上化学家求真求实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瑞利和拉姆塞从第三位小数上存在的差异发现氩,居里夫妇从数吨的沥青矿中提取0.18g氯化镭,将这些内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求实的过程,不仅可以学习到化学知识,学习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真理本身及真理的发现过程中受到启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四、课堂训练真实化,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训练要精选习题,选择哪些在生产、生活、实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让学生在具体、真实、有趣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醛类有关知识,提问学生如何除去室内甲醛?学习金属化合物时,引导学生分析人体中胃酸过多应如何处理?若某人胃溃疡非常严重,应指导他服用含Al(OH)3的药物,还是服用含NaHCO3的药物?为什么?学习盐类水解,引导学生分析草木灰与过磷酸钙能否混在一起施用?学习了铜盐有关性质后,引导学生分析,如何鉴别真假无水乙醇;学习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后,引导学生分析化工生产中为了从溶液中得到某种固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降低该物质的溶解度等等。通过具体、真实的问题求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延伸真实化,放大化学学习的价值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教师应该注意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丰富改善自己的生活,在实践中历练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后,组织学生开展“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的研究性学习;学习了电化学知识后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废旧电池的危害”义务宣讲活动;学习了烃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回家针对自家灶具,分析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小污染。

总之,真实化的课堂有利于克服传统化学教学中只注意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化学学习的功能和价值,落实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济.教育哲学原理[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2] 黄仁贤.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3] 胡晓风等. 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篇4

在中外教育史上, 陶行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显示出了科学的预见性和高度的创造性。他以伟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以“人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颗草去”的精神, 团结同志, 办平民教育、乡村师范、工学团、科学教育。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说, 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的,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认为生活教育是培养手脑并用、手脑双敲的人。要劳力者劳心, 劳心者劳力, 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最根本的问题。有一个目标、三大原理、六条原则和六项措施去实施生活教育。

(一) 一个目标。生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于“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陶行知要求学校和教师, “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生活, 教会学生做人”。

(二) 三大原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包括三大原理, 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这与他的老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在做中学”恰好相反。因为在1917年他发现杜威的教育理论在中国行不通, 就大胆地把它翻了半个筋斗。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说生活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教育和社会生活是分离不开的, 并且紧密联系, 生活决定着教育, 而教育又为改造生活服务。真正的教育是与生活结合起来的。

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于1939年曾形象指出:“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 是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他认为:“学校即社会, 是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提出来关在笼子里, 而社会即学校, 是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去, 使它任意翱翔, 是要把学校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三) 六条原则

1.实践性。陶行知经过十多年教育实践无处“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之后他更主张“行以求知知更新”即“行 (实践) ———知 (认识) ———行 (实践) 。

2.科学性。陶行知反对非科学的理论, 主张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

3.全民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 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教育。”

4.前进性。时代是不断前进的, 教育也必须与时代俱进, 适应时代需要并促进时代发展。

5.终生性。陶行知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 主张人人需要“活到老, 学到老”, 这才能适应时代需要, 才能适应人生需要。

6.创造性。1943年, 他在《创造宣言》中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让我们至少走两步, 退一步,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四) 六项措施

1.要改造城乡教育。2、要普及全民教育。3、要提倡普及科学教育, 推广现代科学技术知识。4、要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5、要培养大批立志, 改造社会, 改造乡村的新型师资。6、要建立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试验学校, 进行教育科研试验, 探索教育的新路, 创造教育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一, 胡国枢阐述了它的三全功能, 即“一是扫除文盲, 普及教育治愚与治穷相结合的'全民教育'”;二是促进国家现代化, 民族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的全程教育;三是建立合理的人生, 实现人类的最后解放, 培养全面发展的真人的全面教育。

第二, 对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改革有重要现实意义

1.陶行知生活教育非常具有创造和试验的精神。当代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也需要一个创造和试验的过程, 要向陶行知所说的那样“不怕辛苦, 不怕疲倦, 不怕障碍, 不怕失败, 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 一个个发现出来”, 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我们要拆除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心墙, 拆除学校与社会与家庭的心墙。

第三, 语文即生活。

语文活动即生活。

(二) 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陶行知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先驱。

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应当坚持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方向性;2.突出师范性。

陶行知对师范生提出的基本要点, 于我们现在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 都突出了师范性。当前我国师范教育改革, 要突出师范性就必须改革, 师范院校的课程, 教学计划, 内容, 方法体现师范教育特点, 树立师范生的专业思想, 使他们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3.加强实践性。要注意加强师范教育的实践性, 增强师范生实习。见习的次数和时间。

4.提倡广义性的师范教育。师范院校要学习陶行知的“广义师范教育论”, 借鉴“我们教育界需要什么人才, 那就什么人才”的理论。打破单一封闭式的办学模式, 采取多层次, 多渠道办学途径, 发挥师范院校的功效。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他从1917年8月从美国回来一直到1946年7月25日去世, 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参考文献

[1]贺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湖南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刘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目前教育的影响》.现代企业教育.

略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感悟 篇5

本学期我偶然一个机会粗略读了一些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方面的文章,深受启发,我觉得最有感受的有如下几点:

一、教学合一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书中他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实践。朴素地说,教的最终目的是会用。

二、生活教育

陶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简言之,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要办成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不是培养书呆子的教育,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空洞地教学。

三、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主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陶行知先生更加具体地说:“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做你的先生。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先生的话字里行间揭示着教育教学规律,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你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教诲;如果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就像针灸医生给病人针灸一样,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找出其有效穴位,才能针到病除。好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不要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一味地去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不很相关的事例,使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大打折扣!学生是教师远远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四、尊重学生,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在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那就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六大解放”的思想与现行下的素质教育的“三要义”是不谋而合的。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我们的教育才会显现出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可以培养出陶先生所强调的“开拓型和创造性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解放了学生也就是解放了老师,放手开展更加丰富的适合孩子的活动,老师的灵感也将得到激发和实现,教学也就会得到解放。

行知教育思想 篇6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换句话说,生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在产生教育的作用。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曾指出:“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人生若是需要什么,那么我们就教什么。”幼儿的生活不像成人的复杂,他们是无忧无虑的,是单纯的,因此,幼儿最主要的需要便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例如幼儿平时进餐时老师常常会请幼儿先去洗手,再吃饭,吃饭时请幼儿自己动手,吃好后知道要擦嘴巴、漱口。

(二)社会即学校

幼儿园中提供的物品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而社会中存在的物品有很多是学校中接触不到的。例如,我们常常会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大班的幼儿已经临近毕业,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的制度等一些都与幼儿园不同,大班的幼儿就需要走出幼儿园,去小学参观。有时候,我们会有邮局、银行等社会性的活动,而在幼儿园我们不可能具现邮局、银行的一切,这就需要幼儿走到社会中去认知、去了解。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主张实际就是注重实践。有时候,只是单纯地跟幼儿说教,幼儿是不能理解的,而平时老师做的一些事情,你会无意地发现,幼儿也在学着做。

例如,我们常常会和幼儿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礼貌。”有的幼儿能够理解并且马上就能做到,但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这种习惯或者比较内向,就需要老师引导、鼓励。有一次,我正在做区域里的游戏材料,等全部做好后,地上有很多垃圾,我请了一个平时很顽皮,而且很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的小朋友帮我一起扔到垃圾桶里,然后我说了一句:“谢谢。”他看了我一会儿,什么也没说就跑去玩了,过了几天,我发现,他的衣服掉在了地上,旁边的小朋友帮他捡起来后,他对着旁边的小朋友说了一句:“谢谢。”然后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常常请他帮我做一些小事,然后对他说:“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渐渐地,我发现,他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了,而且变得有礼貌、乖巧多了。

由此可见,要教育幼儿我们只是说是没有用的,老师要在做中教,幼儿要在做中学,同时我们要树立幼儿的榜样意识,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和爷爷奶奶呵护下,他们没有自己动手的能力或者说他们有这种能力却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逐渐忘记了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就如我们班的一位幼儿,现在已经是中班下学期了,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学会叠被、穿衣,更不要说自己动手吃饭,但是唯独他,吃饭还需要老师、阿姨喂,穿衣、叠被更是,都需要其他幼儿和老师的帮助。我曾经问过他:“你已经长大了,在幼儿园里老师、阿姨喂,在家里呢?你吃饭是自己动手的吗?”他很直接地告诉我:“家里都是喂的。”

又如:我们班有一位小朋友,起床的时候不会叠被子,他会直接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我不会叠,你帮我叠。”或者直接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叠,你帮我叠吧。”有时候他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了,他就会马上哭,看到老师不帮他,他就开始发脾气,摔椅子。

由此可见,幼儿由于年龄偏低,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原因,很多习惯未养成好。他们不用担心任何生活问题,但是遇到事情却缺乏了解决的方法和能力,只能想到向他人求助,有的幼儿甚至没有想要自己动手解决或只想依赖他人。

三、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一)注意教育生活化

教师和幼儿一起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幼儿一起成长,要善于倾听幼儿、懂得包容幼儿,学会支持幼儿。当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用不同的方式、途径表达,让幼儿明白、理解。

例如:过元宵节和妇女节,幼儿对于节日的兴趣一直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让幼儿明白妇女节是妈妈和奶奶的节日,元宵节要做元宵,平时都是妈妈和奶奶做给我们吃,而在妈妈和奶奶的节日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学习做元宵给妈妈和奶奶吃,知道要孝顺长辈。

(二)寓教于乐,把生活带入游戏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们要让幼儿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而现在最多看到的便是幼儿的事情被一手包办,有时候教师由于急于求成,也会剥夺幼儿的操作权。而平时,幼儿缺乏操作的兴趣和耐心,而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幼儿对于游戏的兴趣和耐心是维持时间最长的,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加入生活。

如在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幼儿扮演的爸爸、妈妈会一遍又一遍地帮宝宝穿衣服、盖被子、叠被子、扣纽扣等,这时,在娃娃家中帮娃娃多准备一些不一样的衣服、鞋子,可以让幼儿充分去学习不一样衣服的穿法,让幼儿不断地、重复地练习扣纽扣、系鞋带、叠被子等这些事情。

陶行知提出的特别是立基于“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进步的教育理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行知教育思想 篇7

“这是为了共同践行陶行知先生开门、开放办学的教育思想的一次具体的实践。”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吕德雄如是说。11月30日, 来自全国的11所学校在南京建立行知教育思想实验联盟。

该联盟由南京晓庄学院附小、哈尔滨师范附属小学、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六小学、贵阳市第四实验小学、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第一小学、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小学、南京栖霞区八卦洲中心小学、迈皋桥中心小学、燕子矶中心小学等九所友好学校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两所高校共同组成, 并签订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联盟南京晓庄学院附小协议。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 其在教育理论上, 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 并从中国国情出发, 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据南京晓庄学院附小校长鲁照斌介绍, 行知教育联盟是以共享教育智慧, 融合地域文化, 协同创新发展为宗旨, 各个加盟学校之间将共同分享彼此的教育智慧, 借鉴不同区域的教育特色, 拓展师生发展的资源平台, 积极探索学校发展的未来走向, 是未来陶行知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方向。成立仪式后, 行知教育联盟还举行了题为《协同创新:学校发展的未来走向》的研讨活动, 各家加盟校就学校协同创新这个话题, 畅所欲言, 表达了各自的理想和愿景。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篇8

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

1.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体。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关于“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1.2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教育不是少数富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反对统治阶级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1.3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陶行知先生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教学要以学为根据,为学服务,教的原理要根据学的原理。这种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些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忽视了间接经验和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以反对传统教育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为出发点的,主张把培养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结合起来,学习要手脑并用,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

2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可见在当时的历史下,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体制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体制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些深刻的教育思想对指导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改造社会”的智慧。他主张把学校和社会连成一体,面向社会,面向人民大众,把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都当成教育的场所。这正反映了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代表了当今新体制教育的方向。当今时代是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是寄托人类美好梦想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教育需要与社会同生活的结合更加日益紧密,办学必须面向社会,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学校力求为社会服务,融合于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让社会教育走进学校,彻底打破传统教育封闭性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1999年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决定》中还指出:“建立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教材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基础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这些要求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是息息相通的,也与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遥相呼应的。课程改革要求建构一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的办学观点,就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为社会服务,面向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公民。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宗旨是建设“合理的人生、理想的社会”,为实现人类解放培养心、脑、手并用、真善美合一、具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这种创造性的全面教育理念,凸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把教育从工具理性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人的身心潜能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对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由于生活对人的发展和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从人为设计的、以概念、符号等为主的理性世界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拆除在学校教育与生活之间用书本知识垒造起来的隔离墙,使受教育者同自然、社会、他人之间保持全面互动和不断进步,以培养未来生活的创造者和开拓者。而且由于生活是复杂的、变动不居的,为生活作准备所需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教育不仅要注重为人的未来生活做设计和准备,而且还要着眼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这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习者学习书本中有关生活世界的既成知识,更要以培育人的主体性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为目的。

今天,推进课程改革就是要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上来,从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转到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来,从单纯注重教学转到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优化上来,从片面追求升学转到全面育人功能上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真实、鼓励创新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做到学生、教师、教材、教育环境的良性互动和有机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开展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观念,端正方向,站在育人的高度,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通过课程教材的改革,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生活教育之性质[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李明月,李德才.从实用主义教育到生活教育[J].福建论坛,2007(6).

化学教学与陶行知教育思想 篇9

一、要关爱学生, 处处为学生着想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爱献给学生。人们常说, 教育是爱的事业, 没有爱心, 就没有教育事业。陶行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全身心地投入全民族的教育普及事业, 并且取得辉煌的成就。他一生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不可能像陶行知名家等做出那样伟大的壮举, 但可以在平凡的教学中, 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 做学生良师益友。我们在教《基本营养物质》时, 就可以对学生合理膳食提出要求, 对如何促进基本营养物质合理搭配提出建议,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膳食方面, 还可以介绍常识, 菠菜不能与豆制品在一起, 并介绍原因和原理。如遇到天气突变, 我们可以友情提醒学生适当增减衣服, 减少学生生病的几率。高中必修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过关与否关系到学生有没有资格参加高考, 与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对于在及格线边缘的学生, 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帮助这些学生学习复习化学, 以便让他们过关。

二、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 是一个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适时插入爱国主义素材, 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还有助于确立崇高的理想。

如在教学《纯碱的生产》一节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侯氏制碱法”。侯德榜留学美国, 毕业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毅然回到祖国, 在天津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卢沟桥事变”后, 侯德榜断然拒绝日本鬼子的合作要求, 来到四川筹建了川厂。通过艰苦的努力试验, 他的“侯氏制碱法”终于问世并名扬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又如教学《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时, 介绍硫单质用途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黑火药。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介绍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时, 谈谈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神州Ⅷ号和天空一号实现自动和人工交会对接, 为最终建立太空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提出的“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例如在化学实验方面, 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做乙酸乙酯的分组实验时, 引导大家观察实验现象, 同学们可能看到不同的现象:有的小组, 试管加热黑了, 还没有产生乙酸乙酯;有的小组加热产生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的小组试管内加热快要干了, 还没有产生乙酸乙酯等现象。对于出现的这些现象, 不能责怪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 要引导大家去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学生提出,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产生了二氧化硫?有学生提出溶液加热发黑是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炭化了, 有的小组提出没有产生乙酸乙酯可能是乙酸和乙醇挥发的太多?让大家去讨论产生的原因, 如何改进操作避免这些现象发生。另外, 我们可以探究产物的成分, 如何去检验这些产物?如何设计简单实验检验产物?

四、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说:“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 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 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 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高中化学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化学走进生活, 走进生产, 使学生觉得让化学就在身边。如亲自动手验证碳酸盐与醋酸反应会放出气体, 用食醋与捣碎的鸡蛋壳反应验证蛋壳中含有碳酸根离子。保温瓶胆内有水垢如何除去?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 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来解决问题。再如加碘食盐的使用。碘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 长期缺碘可导致碘缺乏症, 食用加碘食盐是消除碘缺乏症的最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加碘食盐中含有氯化钠和碘酸钾, 人体中需要补的碘, 就是碘酸钾提供的, 而碘酸钾受热时不稳定, 易分解, 从而影响人体对碘的摄入, 所以炒菜时要注意, 加盐应等快出锅时, 且勿长时间炖炒。

五、扎根农村, 献身教育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篇10

关键词:陶行知,重德,求真,应用性人才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有着博大的教育思想, 求真的教育实践, 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 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万世师表”。 他强调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为我们指明了教师教学的方向。通过拜读陶行知的作品, 我们更加深认识到, 做一名教师培育有德有才的学生是教学任务的根本, 从陶行知的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 我们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感悟。

一、“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的献身精神与身教重于言教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献身教育, 追求真理, 创造革新, 以身作则, 团结协作等内容,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抛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 代之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心。陶行知的师德首先表现在“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的献身精神上, 这种精神来自他对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和对教育的事业心。他认为:人生“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 而“教育就是大事业, 有大快乐”。他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是“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人之性情有善有恶……教育乃取恶性中之善分子, 去善性中之恶分子。如开矿然, 泥内含金, 金内亦杂有泥, 开矿者取泥内之金, 去金内之泥, 然后成为贵品。教育亦若是矣”, “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 古今名人莫不由研究教育而出”。如达尔文、杜威等“皆有研究教育而出者也”。他认定教育是他人生的“大事业”, 是“无名无利无尊荣”的事, 它需要人们忘我无私的贡献。

读陶行知的文章, 循着他的一生足迹, 更领悟了他的“奉献”的含义。教师职业决定了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全身心地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这是作为教师人生价值的反映。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 坚守自己的岗位, 不为金钱利益所动, 不被权势所屈, 甘为人梯, 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无怨无悔地传授给学生。

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他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文化水准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陶行知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 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 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 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 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 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 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他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 “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 教职员躬亲共守, 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如是说也如是做的, 他毕生精力致力于教育事业, 处处以身作则, 处处为学生的楷模。陶行知一生以身立教, 辛勤耕耘, 为我们当今教师树立了榜样。

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而言具有导向、标准、示范的效果, “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以他的风格, 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 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并接受好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教师就要有甘为人梯、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 在一言一行中从自我做起, 率先垂范,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使学生 “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作为一名教师, 要教人求真, 首先要教己求真, 求真的学问、真的本领、真的道德。如今, 我们高职学校的教学更应该联系实际, 求真求实, 让学生在学会了做人的此基础上, 提高专业知识, 掌握本领和技能, 做一个真正于国家, 于社会, 于人民有用的人。

二、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是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德

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 “热爱每一个学生” 是陶行知的教育真谛。他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们要懂得儿童”。陶行知还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 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正因为陶行知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深入他们的世界, 理解他们特有的心理, 在和儿童心心相印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 学生不仅乐学, 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爱学生, 要有颗赏识之心、宽容之心。有时, 一个微笑、一句赞美的话、或一个极其微小的关怀动作, 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和鼓励。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 与学生交知心朋友。但在爱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爱与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严是爱, 松是害”, 这是教育的真理。爱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 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师要用丰富的健康向上的生活内容来教育学生, 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内容, 用孩子般的心考虑孩子的问题, 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 他热爱孩子, 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培养自己爱学生的职业习惯和品德, 要从自己心底里面接受和喜爱学生, 这样你才能热爱你的事业, 也才能在教学中敞开你教师的博爱之心。

三、“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他认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可见, 陶行知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对于我们搞好职业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工作本领和岗位技能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 去适应于新环境, 解决新问题, 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 充满兴趣, 全身心投入, 去体验学习, 掌握本领。教师不是在是照本宣科, 而是与学生在一起工作, 在做中学习、研究、掌握。现在我们高职教学的实训课程就是要根据企业各岗位工作、能力和技术要求设计的高职实践教学课程, 以训练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企业岗位能力和技能为主要内容, 以学生是否按照企业要求和标准达到岗位要求为训练标准, 重在培养学生岗位应用能力和技能。教学过程要以真实的市场与企业为参照, 以岗位实际工作为目标, 让学生感受身临其境地学习, 从而使学生体验岗位、增强技能、收获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与学习同进行、营销活动与方案设计同开展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高职院校要在教学上改革创新, 本着培养学生真才实学的教学模式, 正是符合了陶行知先生近一个世纪前提出的教学观点。

目前, 应用“教学做合一”模式设置教学做出成绩的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其中“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注册商标, 是他们学院最主要的办学特色,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即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 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学习各种必需的技能, 通过企业项目, 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 由模拟到模仿, 再到融合, 让学生“现在学的”和“现在企业用的”、“毕业时企业用的”、“今后做的”基本保持一致, 尽可能缩短学习与应用之间的差距, 是一种以学院为本位的学校教学、企业实习与企业项目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理念的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 使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陶行知说:“欲职业教育之卓著成效, 必自确定一正当之主义始”。“职业作用之所在, 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 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 如农产谷, 工制器是, 二曰生有利之事, 如商通有无, 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 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 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所谓“生利”, 即用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职业教育以“生利主义”为宗旨, 就是要培养能够以自身的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者, 培养学生“生利”的本领。 陶行知阐述的“生利”概念具有巨大的概括力, 既包括生产物质财富的职业即“生有利之物”, 亦包括主要提供服务的职业即“生有利之事”。陶行知说“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目的, 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 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 “健全之职业教师, 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为标准, 三者不得兼, 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 “职业教师既以生利经验为根本之资格, 则养成职业师资自当取材于职业界之杰出者, 又安于其事, 再加以学术教法, 则可蔚为良材”。 陶行知主张身为教师必须首先要掌握“做”的本领才能教授学生, 如同讲授医术的教师要精通医术, 讲经营的老师要精通于商业, 一个全面的职业老师应该是“经验、学术、教法”兼备的教师, “三者不得兼, 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 强调了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对教学的重要。

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由被动接受变主动演练, 由课堂书本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这一教学手段显示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这些改革,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提倡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现在我们学习陶行知的教学之道, 在新形势下增强探究务实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强调陶先生说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这对于我们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位国际学者这样评价陶行知:“我们从事研究陶行知三十多年, 我们体会最深的, 一是陶先生人格的伟大, 二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卓越。他为大众争民主、争自由, 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该这样生活, 应该是这样一条道路。我们从陶先生身上受到鼓舞, 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 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 我们应该学习他。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的, 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他做人原则, 学习他务实的教学方法, 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 不断感悟, 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 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成为有德有才学生的培育者, 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那种“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弘扬师德, 求真教学, 注重实践, 培育良材, 承担起作为一名教师根本之具有的光荣责任。

参考文献

[1]金林祥, 李庚靖.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 2001, (6) .

[2]陈善卿.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J].道德与文明, 2002, (4) .

行知教育思想 篇11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8-0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对人民教育事业充满了热情,被毛泽东誉为“人民教育家”。他师从杜威,继承和发扬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结合当时中国具体的国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体现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中先生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而学生则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缺乏社会实践和锻炼,学习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脱离太远。针对传统教育的这些弊端,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就是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就是接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就是接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综合这些,我们不难理解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包含了以下三种观点:(1)生活教育来源于人类生活,随人类生活变化而变化;(2)生活教育在生活中进行,目的是适应生活;(3)生活教育体现了终生教育的思想,与个体人生共始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从陶行知的这个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主张学校教育不在局限于书本,学生应该向大自然、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学习,开放式办学,是学校教育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批判传统单一教学法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亦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由此可见,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

综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处处体现了改造社会的智慧,充分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不仅深刻地批判了旧体制下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笔者将做如下论述: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闪耀着素质教育的光芒。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关于这点,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同时给出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教学做合一”。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凸显了新课改理念。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同时积极倡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些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是学生最大的需要和兴趣,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很好地将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社会联系了起来,“社会即学校”,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都可以接受教育,反映了教育的普遍性,同时也反映了新课改下课程开发的创生取向。最后,他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教学做合一”与新课改背景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是不谋而合的。

当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辟深邃,远不及笔者所论述,我想,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他的思想进行梳理和反思,一定会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技,2009,25(6):156-158.

[2]翟晓云.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意蕴[J].宁师专学报,2008(3).

[3]李玉胜.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理论界,2010(7):184-186.

行知教育思想 篇12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生活教育,差别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 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 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离不开杜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 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观点, 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 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 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重要组成部分。杜威教育的着眼点是学校里的儿童。在他看来,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的重心不在长远的、理想的未来, 而在当前的、具体的现在, 因此, 学校里的一切设施都应从当前着眼, 以儿童为中心, 呈现现实社会的生活。显然, 杜威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 有其合理性。但这种教育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当时的中国, 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此, 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 力图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无知的状态。基于这样的考虑, 他将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 提出“生活教育”的口号。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和他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地的教育实践来看, “生活教育”与杜威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从理论出发点看,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其出发点是教育, 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 其出发点是生活, 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 不局限于儿童。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出发, 杜威提倡“从做中学”, 主张把各种“实际作业”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陶行知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出发, 提倡“教学做合一”。从表面上看, “教学做合一”与“从做中学”并无多大差别, 但深究之, 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形成有一个过程, 并非简单地将杜威的思想中国化。1919年, 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便提出了相关观点。1925年, 他在南开大学讲演时, 还是以“教学合一”为题, 当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岭先生提议将题目改为“学做合一”, 这使他大受启发, 逐渐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到1926年, 他便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 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指出这一思想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 一是教育的工具问题, 即教什么?这就需要好的教材;二是教育的方法问题, 即怎样教?他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对传统的“因材施教”的补充和发展;三是教育的对象问题, 即教谁?教需要知识的广大群众, 并且“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 即教给群众以能力;四是师资培训问题, 即谁教?他的建议是, 应该训练那些有才能并对教师职业有兴趣的人做教师。可以看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结合中国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实际, 根据经验逐步总结出来的。

其二, 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艺术即经验”, 经验是其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他所鼓吹的“从做中学”, 实际上就是“从经验中学”, 这种经验主要是直接经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一方面不排斥直接经验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主张将直接经验上升为理论, 同时还主张接受直接经验以外的间接经验, 这就不是单纯的“实用主义”所能涵盖的。

其三, 杜威强调学生从“做”中学, 从而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求教师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根据来组织学生的学习, 因此, 他又否定了传统的教育经验, 反对学校中的“分科教学”, 这导致学生很难系统地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与此相反, 陶行知既重视教材工作, 又注重师资培训, 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际工作。

上一篇:体育运动参与下一篇:英语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