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

2024-05-17

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通用12篇)

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 篇1

“”,在学陶师陶中提高自身师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在陶知行先生看来,“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师资队伍建设何等之紧要。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学陶就要学习陶行知思想,学习陶行知思想就要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购买了《陶行知全集》等研陶著作,不断学习,我充分认识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提高师德的重要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最重要的命题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多次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

三年的教师生涯,让我懂得了作为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让社会满意、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尽职尽责、让家长放心。面对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看着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更让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不仅要爱事业,更要爱孩子。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爱是点燃希望的火花,但这爱不是靠冠冕堂皇的话语喊出来的,也不是靠虚情假意的作秀演出来的,而是从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体现在点滴小事上,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爱满天下。” 师德的核心是爱幼儿。热爱幼儿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幼儿,这是师德的至高点,真正像陶先生那样拥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往而不胜的。

当然,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因种种原因而心情索然时,也许会有一丝倦怠,当问题儿童错误一犯再犯时,难免情绪会有些波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偏偏在你强调之后闯红灯,恰恰在关键时刻捅娄子,错误常犯、是非不断。坦白的说当我遇到这样的孩子,我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他们发脾气,但冷静下来我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但这好比人伤风感冒,人都会感冒,得了可以治好,好了还会再得,反复感冒,说明人身体抵抗力差。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不幸被虫害咬伤的花草,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

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陶行知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他一生放弃了多少个人成功的路,毅然来到人民之中,来到农民之中,来到孩子之中,彻底地奉献了一生。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师德来完成,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永远不能成为了一个一流的教师的。陶行知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这都要求我们要具有奉献精神,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有人说我们是燃烧的红烛,有人说我们是高级保姆,无论别人对我们怎样评价,我们却深深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大。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掌握着孩子成长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相当于掌握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人曾开玩笑说:她想当一名伟人但没有成功,于是想当伟人的妻子却也失败,现在她想通了,她要做伟人的老师。我并不奢求我教的孩子能成为伟人,只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学陶,提高我们的师德认识;师陶,陶冶了我们的师德情感。我们开展师陶学陶,在理性的光辉中走向炽热的情感,在热烈的情感中走向持久的理性。我们不断学陶师陶,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促进师德自我修养,他律与自律并重,锻炼良好的道德意志,以确立信念,优化师德建设。

新的时代须有新的道德,新的世纪来临了,我们必须同着时代一起,向着师德更美的高峰攀登,为着我们的学生,为着我们的未来,我们愿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继续师陶学陶,做新时代的新陶子!

最后我要说,幼儿教师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专业的知识,并细心的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理想的幼儿老师应该胸襟宽广,富有献身精神,充满仁爱之心,理想的老师应该能够看到矛盾和缺陷,并立志去解决它,做到公平、公正、公私分明,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虽然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我会努力的去做,对工作负责,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

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 篇2

一、师德素质是练就教师职业敏感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事实证明,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没有工作量的工作,一个敬业的教师有永远也干不完的工作,对于教学的准备力求精益求精,对于学生的教育更是时时、处处,不分地点和场合。由此很容易产生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厌倦。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业来。”对于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只有怀着一颗热爱的心,把教师工作当成一项为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才能时刻保持

着一种激情、一种干劲。因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把工作中的压力变成发展的动力,把面临的挑战看成是成功的机遇,把面对的困难视为进步的阶梯。研究、学习陶行知的师德素质,就是要广大教师以陶行知为榜样,热爱学生,切切实实提高自身的素质。这种师德素质,正是教师职业敏感的先导和基础。

二、准确定位是练就教师职业敏感的重要环节

教师选择了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学生需要教师是因为学生可能还不如教师:知识上不如,品德上不如,做事上不如……因为他们还是学生、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可能不懂事,他们可能淘气调皮捣蛋,他们可能木讷愚笨……无论怎样,教师都应该热爱他们,理解他们,亲近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引导学生成长是教师的责任,学生的需要正是教师的工作。只有教师认识到这些,把自己准确定位在教育的角色上,教师才会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热爱工作、学习、研究、发展。与学生想到说到做到一起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生活中你就会准确把握工作方向,练就教师职业敏感。处处想到自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留心、跟踪,到处去挖掘、感悟教育教学的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服务。

教师要上好课,就要潜心研究自己的学生和他们要学习的内容,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课堂,精心备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教师,学生才信服。好教师会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不怕失败,不怕批评,不怕丢面子。能这样准确定位的教师就会练就很强的职业敏感,就会善于审时度势,用敏锐的眼光剖析周围的社会现象,找到青年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注意观察每个时期青年的思想动向、文化思潮、阅读品位和人生追求等。这样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会及时地反思,对其他老师的评价会虚心听取,善于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善于从错误和失败中汲取教训,善于与时俱进寻求最新的教学资源,以求得更快的进步、更大的发展。“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他们的追求,他们会努力研究上学生喜欢、学生有收获的课———真正的好课!

作为教师,一定要给自己正确的定位。这样才可能因忙碌而充实,因学生而快乐,因工作而幸福,因为这些而求得自己专业的最大、最快的发展。

三、信息素质是练就教师职业敏感的关键

职业敏感是通过分析、判断、预测等诸种能力综合作用体现的。教师要想在工作中练就职业敏感,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深入思考和研究,增强自身的信息素质。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信息素质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博采众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信息素质需要做好四勤:

1.勤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使教师形成一种对专业知识的敏感性,反过来促使其更加注意对相关研究动态或专业信息的捕捉。专业知识的积累使职业敏感具有了“厚积薄发”的基础,在教师个体内部形成一种对专业知识敏感的内环境,这种专业品质一旦与外界的相关信息发生联系,便会实现专业品质方面的飞跃。这一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用“顿悟”来形容。这种顿悟就是专业敏感性的一种突破和飞跃,这种飞跃是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只要做到持之以恒的学习,必能采集到很多珍珠美玉, 使自己的“资源宝库”蔚成大观, 使教育教学得心应手。

2.勤思考。勤思考就是要增强信息感受能力, 即教师对信息具有的特殊感觉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师的信息感受能力越强, 对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的判断就越准确, 对使用信息的目的就越明确, 教师的职业敏感就越强, 因而创造的能力就越强。就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教育教学有用的, 是值得积累的, 以后会用于哪个方面, 经过这样思考, 可抓住积累的信息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利的“闪光点”。

3.勤整理。经常对搜集到的信息加工制作, 辨析信息的适用性、全面性, 辨析信息是否新颖, 以方便检索。在整理过程中, 随时补充新的信息资源, 使积累的信息如淙淙小溪, 常流不断, 常滚常新。整理的过程也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 教师的职业敏感会在不断分析中得到增强。

4.勤搜查。积累信息的目的在于运用, 在于对教学、研究和学习有所助益。因此, 教师要经常搜索积攒下的信息。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学习信息内容提供的知识, 扩大视野;二是加深对有关信息资料的印象, 便于及时发现、挖掘资料的价值, 及时把它派上用场, 使“死”的信息“活”起来。

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 篇3

一、教师的学习目的与学习精神

陶行知特别强调教师的学习。他又说“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所提出的警告。只有不断地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针对教师中存在的职业倦怠情况,陶行知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那是缺乏持续学习的后果。他指出“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陶行知指出教师一要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五为科学创造而学习。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极力提倡教师要有创造意识,指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他强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使教师职业成为最需要有创造性的职业,教师理应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生发地、思维的运动场,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自身获得解放,从而畅享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和尊严。

要实现创造之目的,陶行知首先强调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我们研究学问要用科学的精神”,“用科学的精神在事业上去求学问”。对此陶先生提出了五个字的基本要求,即一(专一),集(搜集),钻(钻进去,求深入),剖(解剖,分析),韧(坚韧),最忌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居,以一家言自封。指出一个人能把“一”,“集”,“钻”,“剖”,“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其次要虚心,“要虚心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提倡老师要拜老百姓和小孩为师。他勉励大家应当“天天学习,终生学习”,养成好学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要注意不断更新知识,指出教师“并不是贩卖知识,就可以终身卖不尽底”。“年年照样画葫芦”是十分可怕的。

再次要有恒心,要坚韧不拔。他指出:“做学问是一种长期的战斗工作,所以必须有韧性战斗的精神,才能在长期战斗中,战胜许许多多的困难,化除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指出做学问不能只是“尝一尝,试一试,就停下手来,那是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贡献的”。要真想有成就,就必须从有计划的苦功中得来。必须始终不懈地坚持下去,“必得天天想,一年到头,一世到老都在这上面下功夫,才能希望有所成就。”

二、教师学习的渠道与方法

陶行知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把学习的渠道大大地扩宽了,主张“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众生皆同学,书呆不在前”,“以社会作学校,奉万物做宗师。”陶行知提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一切生活都是课程”,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进行什么学习,脱离生活就是谈不上学习。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以做为中心,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生活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以求得知识,获得本领,发展智慧、情感、意志和个性。教师的生活就是学习的生活,教师的学习可以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可以是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可以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可以是基于原创的研究学习,可以是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教师生活随处是学习之所,随时是学习之时。

社会是无形的大学,陶行知主张“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可以作为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便是毕业,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提法对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非常必要。

当然,陶行知强调教师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并不是说教师不用读书了,而是要求教师读活的、真的、动的、有用的书。对这样的书陶行知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这里既道出了书的标准,也指出了读书它应达到的要求,如果读了这样的书,又能做到不断“动作”、不断“思想”,不断“产生新价值”,就能做到手脑双全。

在学习上,陶行知特别重视学习的方法。“学问怎么样能够进步,重要在有方法研究”,“活学活用要有科学方法”。

他首先提出了“五路探讨”的方法。即: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陶先生在这里强调在行动中,在实践中通过实际体验进行学习,通过看书,求师,访友多方获得知识,同时要认真思考,在思考中获得新的知识,产生新的价值。陶先生还提出学问增进的方法有二:一是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二是各有应联之专家同志必须联。还说“个人学习不如集体学习,偶尔学习不如经常学习”。为进行经常学习,最好是联合起来,组织起来。这些都是讲学习的途径,即要脑、手、嘴、眼各种感觉都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将读书与实践思考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求师访友结合起来。

第二,强调“每事问”。在这方面陶先生反复强调,可以说是苦口婆心。每事问的重要性:“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强调虚心地多多去问“问古问今问未来,问天问人问万物。”每事都要问清楚“何地,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法,几何”,指出要沿着科学的生活过程去问,即: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实验;实验生断论;断论又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对任何一个问题“一问便须问到底”。

第三,以教人者教己。这是陶先生提出的一条很主要的学理。因为“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然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实现了教学相长。

第四: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陶先生提倡“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尤其强调要学得专。劝诫大家“莫跟鼯鼠学五枝,凿井越深口越大,博学首要在好一。”希望有能力研究的先生和学生,必须择定一个题目从事研究,即使一个很小的问题,也可以研究出很深刻、很渊博的大道理来,对于一个问题认定了,便要尽力向里钻,钻出一个大道理来,于人于己都可以得到切实的益处,而且可能有大的贡献。

此外,陶行知在谈到教师学习的时候,总是同时想到如何通过教师的学带动、影响学生的学。陶行知说:“好学是感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感染很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先生谆谆提醒教师必须力求长进,不要做年年爬起来卖旧货的教育界败类,不能懒惰,不能放松,一定要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教师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也。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气候。作为教师,不要做“糊涂先生”,切莫轻于断定学生的品格,所谓“庸”,“笨”,所谓“调皮”,“坏蛋”,未必就没有出息。要运用民主的方法教育学生,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气呼吸,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解放孩子,把学习的基本自由教给他们。陶行知非常殷切地告诫人们;只要先生们少骂几句坏蛋,社会、家庭、政府多给一些自由的空气,少用一些强制手段,那么爱迪生他们便会如雨后春笋一发不可遏了。如果真能出现这种局面,学生一定能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成效。

陶行知关于学习的论述虽然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但与当前国际上的先进教育思想相比并不落伍,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使我们感到很亲切。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借鉴陶行知学习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学习文化,教师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成为全社会学习的典范。

陶行知演讲稿 篇4

记得刚踏进幼儿园的那一刹那,陌生,恐惧一起袭来,心底只有喜欢孩子的一颗心为自己壮着胆。我被分到中班和从事幼教多年,经验丰富的司马老师一起工作。我看着,记着,学着司马老师的一举一动,好让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也像司马老师一样铃鼓一摇,孩子们的眼睛就望过来。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我的努力孩子们视而不见。一个班30几个孩子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任凭我嗓子喊破他们还是讲他们的,这样的情况让我觉得很无助也很无奈,特别是有时候一个人带班的时候。这时候当我接触到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才让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的发现出来的精神。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我的一次次体贴的照顾,耐心的倾听使我慢慢地走进了孩子的心中。国庆长假期间我接到一个电话,刚接通,“肖老师,我想你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我耳中想起,原来是班上灿灿小朋友放假想我了吵着妈妈给我打电话,正是这一句简单的问候,重新点燃了我对幼教的热爱,让我知道了孩子们爱我,喜欢我,想着我..总认为半年来自己碌碌无为,这不正是孩子教给我满意的答卷吗?我为被孩子们的接纳而幸福着,快乐着。

时间流逝,困难总会过去,我充满信心继续着我的幼教事业,我向同行学习业务能力,我参阅幼教杂志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工作中我做个有心人积累点滴经验,每年的研究课我和班上老师商量共同探讨,根据自己的情况我给自己定目标,“琴棋书画”对幼儿老师来说必不可少,因此我坚持每天画一张简笔画,一个星期弹一首幼儿歌曲,看着我的画能给孩子们的课堂气氛增添色彩,看着孩子们随着我的琴声《找朋友》在教室里欢歌跳舞,那双僵硬的手指从此灵动起来,我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和孩子一起表扬道:“老师真棒!”我和孩子们共同快乐成长着。也正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业务的钻研,慢慢的,我对幼教工作有了一份新的认识,业务能力也在不断的熟悉和提高。园长也放心把一个班的孩子交给了我,我当上了班主任。每天,我听着孩子们的“肖老师好!”快乐的工作着,晚上伴者孩子们的欢声入眠,我珍惜着能在蓝天下这片最纯净的土地上工作,我享受着职业带给我的幸福。

当看到他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要在这里起飞时;我打心眼高兴,同时也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幸感受着他们的开心,见证着他们的进步,更有幸陪伴他们走过了最纯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学习陶行知心得 篇5

——陶行知教我做老师

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的先模,多少教师是踩着陶行知先生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陶行知先生可谓是每个老师的老师,在老师的金玉良言中,我读懂了应该怎样做老师。

首先是服务精神,“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是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教师应

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师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买得来。教师的服务精神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动的基础之上。金钱是买不到,别人也强迫不了的。金钱主义是教师的大敌。陶行知先生一直都警示教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从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言论中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得的舒适和安逸,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淡薄名利,淡化物欲,以平平常常的心态上班,踏踏实实的心态干事。

“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这是我学到的第二句话,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认为教师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职业,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年,我带领学生去秋游,在旅游途中我把自己零食的包装袋及垃圾都收在自己的手中,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把垃圾提在手里准备随时扔进垃圾筒,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回到学校后,在学生的日记中我看到好多学生都对这件事情深有感触,对他们的教育意义远远高出平时在课堂中的喋喋不休。

作为教师,遇事应以道德规范为准绳,合乎规范的事就做,违背规范的事不干,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做学生表率。还要努力做到“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了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首先致力于培养为人师表的品德。有人说过,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要有火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的这句名言,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的考验,仍放射着哲理的光辉,引导着激励着我们深思。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是陶先生教给我的第三句话,教师是平凡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要拥有一颗责任心,人生一世,没有人能逃脱这样那样的责任,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不管是对工作、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只有富于责任心的人,时时处处尽责的人,才不愧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古人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现在的人也爱说“在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是一名工作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所负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了责任心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分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及早谋划、未雨绸缪;有了责任心方能尽职,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没有人看到都是一样去做,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有了责任心方能进取,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原地踏步,而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学生就是教师的事业,学生的成功就是教师的成功,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的个体,不是冰冷的零件,所以教师要多加几钱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以微火炖制才能出好味。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人格感染人格的事业,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更是集中概括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拥有爱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前提。陶先生说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的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一直以来,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

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

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

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俗话说: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皮格马利翁能用真情使石头变成少女,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我们面对的全体学生。

陶行知学习心得 篇6

第一,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幼儿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在生活中向幼儿渗透感恩他人的习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幼儿园小班幼儿大多在三岁左右,幼儿入园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教育他们怎样说“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早晨小朋友吃早餐、中午小朋友吃午饭时,我们都教小朋友说“谢谢老师!”让小朋友在享用别人的劳动时学会感恩他人,到中班、大班时,我们就尝试着让孩子自己轮流分饭、分菜,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幼儿园游戏很多,但在游戏中我们始终渗透文明礼貌的概念,让幼儿从小在心灵里就播种文明礼仪的种子。

第二,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做人,培养幼儿独立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在儿歌、故事中培养幼儿独立精神。刚刚开学,大多幼儿不愿意上学,出现厌学情绪。我们就给他们耐心讲故事、教儿歌、做游戏吸引他们。我们幼儿园从小班到中班、大班,始终把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例如小班学生,在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教儿歌:“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也不哭,也不闹,叫声老师好”。幼儿园小朋友在歌唱中就会萌发独立意识,中班、大班的小朋友,我们就讲故事,寓教于乐,我们认为只有从小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长大后才会有出息。

第三,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精神。

在幼儿教育中避免死记硬背,着重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在幼儿教育中,让幼儿大胆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创新,表扬有创新精神的小朋友。

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 篇7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教会学生

“质疑”。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动机和兴趣, 而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是“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能让学生沉浸在生动而紧张、活跃而和谐的求学气氛中, 受到熏陶和激励。如“浮力”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 在建立“浮力”概念时笔者就设置了“问题情境”, 教会学生“质疑”。陶行知先生指出:“学贵知疑,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使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能认真对待, 启发他们想出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及效果并总结出最佳解决方案: (1) 实验引疑:分别将小木块和小石块浸没在装有同适量水的大烧杯中, 学生观察, 松开手后, 会出现什么现象? (2) 质疑:为什么小木块会浮起, 而小石块却沉于水底? (3) 引导析疑:小木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木块除受重力外, 还受到竖直向上的作用力———浮力, 因F浮>G, 由二力合成知识可知, 合力方向向上所以向上浮。 (4) 悬念激疑:同样都浸没在水中为什么小木块上浮, 而小石块下沉呢? (5) 实验释疑:先用弹簧秤称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再称出浸没在水中的重力G′, 可知G′

2. 指导学法, 教会学生

“学会读书”。学习的主要材料是课本, 学生除听课外, 更多的时间是阅读自学, 但困难生一般都没有读书的习惯或者说不喜欢看书, 看了书后也找不到书中的重点在何处, 难点如何解决?更提不出问题, 书中的结论是如何得来的也不知道。陶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指导学生阅读, “学会读书”, 笔者向学生提出读书细则: (1) 弄懂课文意义, 明确中心内容和基本思路, 抓关键字、词, 正确理解物理语言。 (2) 对课文中论证的问题, 要明确论点、论据以及推理论证的基本步骤。 (3) 对公式、定律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 (4) 注意阅读各章前言, 它是各章内容的概括。 (5) 阅读时要图文结合 (研究插图, 不亚于课文) , 手脑并用 (绘图、批注、促进思考) 。 (6) 读后小结, 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通过长期导、练, 培养学生自我钻研课本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读书。

3. 实施“教学做合一”,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 “最好的教育, 要想它有效, 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 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陶先生在解释“教学做合一”时, 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 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充分利用实验, 使许多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 不仅让学生“做”, 老师也要“做”, 老师在“做”上教, 学生在“做”上学。如讲“凸透镜成像”时, 首先让学生观察老师“做”的示范实验, 强调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 (焦点, 二倍焦距点) 及强调这两个点把物和像的位置分成了三个区段, 再让学生自己亲自“做”, 这样学生的学有了“做”的根据, 做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做合一”, 使“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 深化了素质教育。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边实验, 边思考, 通过在“劳力上劳心”,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真正理解。“一面行, 一面想, 必然产生新价值。”动手实验就是“行”, 观察思考、分析就是“想”, 得出的结论就是新价值的产生, 常言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主动探求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获得真知。

4. 实施

“小先生制”, 即知即传, 互帮互学。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老师讲, 学生听, 教师讲什么, 学生就听什么, 怎样讲, 就怎样听, 学生的主体作用几乎被扼杀, 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信息反馈不及时, 这样自然出现学习困难生。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 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 主张“在劳力上劳心, 在劳心上劳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 老师“既当先生也当学生”, 学生“既当学生, 也当先生”, “即知即传, 自觉觉人”。从初二的第二学期开始, 按物理学科的基础划分, 四人为二组, 选取责任心强, 基础好、爱好物理的学生任组长, 当“小先生”。笔者上物理课, 学生已养成习惯以小组为单位坐, 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 组长负责当课堂学习辅导、解疑。陶先生说:“得到真理的人便有负责传播真理的义务。”

陶行知的学习心理指导思想发微 篇8

关键词:陶行知 学习心理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

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苦难,使得许多知识分子抱着“教育救国”的梦想,而陶行知正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揣着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路,三十年如一日在教育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教育发展之路,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教育思想宝藏,其中,陶行知的学习心理指导的思想,是其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学习心理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心理活动的指导,其目的在于通过此种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心理指导,是指教育者根据现代学习理论,针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步骤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1]本文以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角度为切入点,对陶行知的学习心理指导教育思想试作探析。

一、 学习态度的心理指导

陶行知积极地倡导从日常学习态度和考试态度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在日常学习态度方面,他认为,学生求学时,应该具备“虚心、留心、专心”的主观品质[2]; 而在做学问时,“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们要极力的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3]

二、 学习兴趣的心理指导

学习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陶行知在其育才学校的三点准则中,就提到了学習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积极设施”的教学理念。陶行知认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少年儿童持续地对某些具体活动极感兴趣作为基本考虑,通过专门提供环境和养分。”[4]例如,他提倡利用多种教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画、幻灯的使用,图画是辅助了解课文和引起学习兴趣的工具;幻灯能使学生注意集中在影上,使学生口、耳、眼三部都受到练习,并且还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学习方法的心理指导

陶行知从来没有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问题,他精心研究出广为人知的“五路探讨”、“集会研究”等学习方法,给学生了提供了科学的“投路石”。

(一)“五路”探讨的学习方法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颇有渊源,他将《中庸》对学习过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表述,进行了精要通俗地转换,即他提出的五路探讨学习方法: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5]除了传统教育强调的“看书”、“求师”“思考”等方法外,陶行知一反传统地将“体验”放到了学生学习的首要地位,既体现了他一直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的教学理念,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亲身体验的习惯。值得提及地是,“访友”的学习方法,与我们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提倡的“同辈教育”的观念不谋而合,具有鲜明的卓越性。

(二)“小先生制”的学习方法

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小先生制是对陈旧的填鸭式教学的挑战,并且解决了当时师资奇缺、经费不足等教育问题,他经过多年实践已经证明,小先生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小先生制,就是用小孩教小孩,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任体系。这种学习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快乐学习,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三)“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方法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教学实践中,他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他创立了“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方法。虽然“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方法与“集会研究”同样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与后者不一样的是,前者更多地侧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着重指明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陶行知简明扼要地将其总结为五字诀,即“一、集、钻、剖、韧”。其中,“一、钻、韧”分别是指专一、钻研和坚韧的意志品质,“集”和“剖”分别是指搜集和分析的知识的能力。陶行知认为,只要学生将以上五个要求做到,那么在学问上一定可以豁然贯通。

可以说,陶行知关于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而且他的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质的飞跃,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5.

[2]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71.

[3]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4.

[4]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6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22.

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 篇9

修文县大塘小学 覃建团

最近,我读了几篇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的论文,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感触颇深。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满矛盾,左右摇摆,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坏的生活,坏的教育。”而只有当我感到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要求教师人人都达到陶公那样的境界,更不现实。但是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却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实践之: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二,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我觉得其重要性最多只有3 :7,而且那份“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第三,教师对待学问必须好学上进。这是当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是学问家,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却应该熟练系统的掌握,以便给学生最好的帮助指导,更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教材教法,还有教育学心理学,都要努力掌握。这需要在漫长地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保证。而且更重要是,教师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第四,教师对待教学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教育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什么是创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概括的说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是知识的形成离不开行动,创造也必须在实践中产生。所以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理论,也必须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要有自己的思考。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 篇10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说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倡导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 篇11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47-2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先生还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也强调了培养学生自觉的行动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1.做民主型的老师。

做民主的教师,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积极性的环境基础。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倡“童言无忌”,提倡“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惟此,我们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2.关爱每一个学生。

关爱每一个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孩子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指出,唤起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近、研究或获得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心理特征。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掌握“双基”,培养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是推动他们探求知识、主动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实施“自主学习”就要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语激趣。

“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吸引学生的教学效果。如我教《苏州园林》时这样导入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城,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罕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同学们想领略苏州园林的魅力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吧。”从苏州园林对于苏州城市的意义和苏州园林的地位的角度来启发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参与打下了基础。

2.情境激趣。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意境,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习《背影》这样的散文名篇,我先用流利的普通话,跌宕有致的语调先范读一遍,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读课文时的节奏、语调,然后鼓励学生站起来读,学生一定会神会意动,产生学习的欲望。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1.自主预习的方法。

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对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预习的要求是:会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借助工具书以及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会在阅读课文时在书上作一些标注,会利用各种媒体搜集对学习课文有帮助的信息。教师可针对以上要求布置一些可操作的细致的预习作业,坚持训练,使学生内化为方法,养成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致关重要的作用。如教《我的母亲》一课,我让学生思考: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等问题,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探究质疑的方法。

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开展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在教《多一些宽容》时,我启发学生问这篇课文作为一篇议论文有什么不足,一些同学能大胆地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的例文是有欠缺的,因为文章没有一个关于宽容的事例,没有举例论证,说理是不充分的。我马上提出我们能为文章举出几个事例来吗?把教学引向深入,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比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文章矛盾处进行质疑;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质疑;对篇章中叙述顺序的变化,写作手法的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除了对这些静态的文本内容本身进行质疑外,还可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内容进行质疑,如同学的回答、老师的讲解等。

3.合作讨论的方法。

从自主学习方式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文本、教师、学习同伴间的对话,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很难想象,课堂上听不到激情的话语,看不到兴奋的小脸的孩子会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四、构筑自主学习平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阵地

立体丰富的学习平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阵地,是学生快速成长的通道。教师应有构筑平台的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1.利用网络环境平台。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具备了许多传统教育环境不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也应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应具备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学习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的教学,教师改变了以往学习游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动态的人机交互的网络情境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知识的重构。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内容与方法,进行个人或小组网页的制作,通过信息的再加工,将文字、图片、音乐融为一体;通过多种有创意的、富有个性的关于西双版纳的文稿演示介绍,激发了全体同学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正是这种具有现代气息的网络情境,为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语文课外延伸学习时,网络也是利器。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问题。如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等。师生还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工具进行交流互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组织竞赛活动。

开展一些学习竞赛和学习活动。中学生有着争强好胜的特点,都喜欢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因此,活动和竞赛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组织课本剧表演、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成语大王、自编小报等学习活动和竞赛。教师要处理好活动和竞赛中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既不可样样独断、包办,也不可放任自流。在竞赛活动的平台上学生得以成长,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3.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身边可以用于学习的资源,发挥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幼儿教师演讲稿:学习陶行知 篇12

关键词:英语教学,科学教育,自主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科学不是“很高深很精微”的学问,而是“我们日常接触的,每个人都会的”。可见,英语教学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必定要是学生感兴趣、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东西。如今的初中英语教学,不再追求使学生获得一大堆僵化且无法应用的死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陶行知先生的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学生要从学科科学过渡到生活科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探索、体验、发现中自主学习。

一、科学地看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看”,这里的“看”不是指看到什么,而是怎么看?即学会观察。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案例一领域:七年级学生

内容:7A Unit5“Let’s celebrate”第一课时:通过PPT图片展示,比较不同节日的意义(感恩节和春节)。

(一)活动目标

1. 能初步按时间的顺序观察,感知感恩节的时间及主要活动。

评析:学会科学地观察某一事物,在科学活动中,笔者认为过程要重于结果,而且学前活动的科学教育更注重于让学生学习正确的科学观以及科学方法。

2. 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感恩节和春节的异同。

(二)活动准备

1. 感恩节、春节课件(感恩节和春节的对比图片,以及用相对应的音乐作为背景)。

2. PPT展示,感恩节和春节不同的活动内容。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引出感恩节。

导入语: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大家知道是什么日子吗?(通过PPT出示日历表、火鸡图片)

评析:如果有条件,可以用真的日历表和火鸡,那么活动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也会非常感兴趣。

学生:感恩节(教师给予肯定)。

2. 观察感恩节,学会有次序地观察。

师:我们一起来瞧瞧感恩节当天大家在做什么吧。

师:我们要从头上开始看(依次认识感恩节的活动)。

部分学生立马发现了当天大家围坐着吃火鸡。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感恩节吃火鸡吗?

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展示感恩节的由来及在感恩节当天的活动。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发现了好多感恩节的活动,谁知道感恩节大家在吃火鸡前要干什么呢?

学生:祈祷。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

学生:为了感谢丰收,期盼着来年这时还能吃到火鸡。

(哈哈哈,底下的学生一阵大笑。)

3. 比较感恩节和春节的不同。

评价:这里就是教给学生一个比较观察的方法,这样的观察方法能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精确性,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PPT展示:

师:让我们来看这张图片,想考考同学们,看谁能找出感恩节和春节的不同。

a.区别时间的不同。

b.区别感恩节和春节的活动不同。

c.区别感恩节和春节由来的不同。

4.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然后进行评价。

5. 老师小结。

以上面的活动为例,既有顺序观察法,又有比较观察法,这个活动中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观察法。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一种探索的乐趣,自主探究被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发现两个节日的不同。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往的老师教,学生被动地学。如果刚才学生仅仅只知道感恩节,而没有看到感恩节有什么活动,或者没有利用图表进行对比观察,那么学生在下一次学习活动中,仍然不能系统和精确地自主观察事物,也就无法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科学地说、听

科学活动中,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观察,也要重视信息的交流。如果一个人只会发现,却不会交流,也就不会有进步。我们并不是必须要培养出英语语言专家,但是我们要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会自主地学习。比如在8A Unit 4“Reading My cousin and DIY!”中,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What will Andrew do when he finds that Suzy knows much more about DIY than himself?”学生在学习了这篇阅读材料后续写这个故事。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学生四人一组,分工明确,有记录员、发言者等,一起讨论接下来故事会发生什么,这里就有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交流,学生既能自主表达自己的发现,又能增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案例二领域:八年级学生

内容:8A Unit 4“Reading My cousin and DIY!”中讨论“What will Andrew do when he finds that Suzy knows much more about DIY than himself?”

1.展示PPT。

2.出示记录表(老师介绍记录表)。

3.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故事将会如何发展?

师:你们刚才学习到了Andrew把自己DIY的房子搞砸了?当他发现Suzy比自己在DIY方面了解更多时,Andrew接下来会怎么做呢?(学生大胆猜测,并将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讲述。

4.每组代表展示自己组内讨论的结果。

5.学生进行评价,看哪组胜人一筹。

6.老师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Andrew对自己的房间进行DIY。你们回家以后也可以试一试,对自己某件物品进行DIY。

在这个活动中,涉及两种交流方法,既能让学生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又能掌握如何记录信息。虽然这种活动形式不能让学生很响亮地齐声作答,甚至有点吵闹,但是在活动中,他们却会很投入,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课堂管理的常规很重要,但是让学生有规则意识并不代表要用老师的权威。在学习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并且利用合理的记录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科学地、直观地、精确地认识事物。同样,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素养。

三、科学地动

科学活动离不开“动”,如果科学活动仅仅停留在“看”和“听”上,那么科学的发展就会停滞。在学生科学活动中,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动”,学生在自己的自主探究过程中,能发现一些科学现象和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且能够体验发现的艰辛。在日常的科学活动中,在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比如以8A Unit 6“Birdwatching Reading”导入部分为例,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猜出以下鸟类的名称。

(一)目标

1.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一些鸟类的特征。

2. 鼓励学生向老师和同伴交流,体会猜谜活动的乐趣。

3. 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准备

1. 已学过的鸟类图片。

2. 提示语。

(三)活动重难点

1. 重点:乐意参加猜谜活动,并尝试用动作来猜出这些鸟类。

2. 难点:知道这些鸟类的显著特征。

(四)过程

1. 老师先做一个示范,两手的大拇指交叉,剩余的手指开始摆起来。

师:I have a long thin neck and white feathers.Who am I?

学生:Swan.

2. 请学生先看图片后表演,其余学生猜。(结合动作,进一步熟悉这种鸟类的特征)

(五)在做中交流感情,体验猜谜的快乐

上面的导入活动是我们日常开展的热身活动之一,这也是一个典型的融入了游戏的教学活动,以游戏的经验为导向,以扮演各种鸟类为主线,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入感知,体验猜出动物名称的成就感,将平淡无味的“复习”鸟类特征环节变成了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得学生能带着愉悦的情绪参与活动,并且在游戏中巩固了之前学过的知识。我们重视学生学习的科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在自己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寻找对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艰辛。让学生在一个个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进而学会自主学习。

四、结语

在这个智能化的社会里,“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已过时,学生需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发现问题,并加以内化。我们说,知识的学习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学会了方法却终身受益。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口、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手脑并用,到社会中自主地探索英语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李群华.浅谈关于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考教师版,2008(07).

上一篇:下蛋的公鸡作文下一篇:已习惯优秀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