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参与(通用12篇)
体育运动参与 篇1
党中央、团中央及各政府部门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一直非常关注, 提出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各种举措, 有的规定还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如2008年10月提出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尽管对体育锻炼的益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1,2]。很多高校制定了早锻炼点名、课外体育锻炼刷卡等制度, 但是这些规章制度被执行的实际效果如何, 本文以体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锻炼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通过实际调查,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制度进行阐述。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大二、大三级男、女大学生。先设计“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其阻碍因素”的调查问卷, 经专家效度检验和重测信度检验, 符合一般问卷设计要求。采用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50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41份, 有效率94%。
2 结果与讨论
2.1 体育专业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表1) , 大二男生当中有67%经常参加 (每周4次以上) 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大二女生当中有75%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在大三男生当中只有29.5%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大三女生当中有46.3%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 从表1可以明显的发现, 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大三学生远不如大二学生。
阳光体育运动应该是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针对点名后学生实际参加锻炼的情况调查表明 (见表2) , 点名后实际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并不多, 相当多的时候, 学生是“出工不出力”。
对比表1和表2, 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大二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点名的比例明显是大于大三的, 但是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比例大二学生不如大三积极, 其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2.2 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调查
2.2.1 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它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 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 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动机的调查表明 (图一) , 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同学当中, 有25%是因为专业的要求, 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 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本专业的基本要求, 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技能。有24%的同学是由于爱好、兴趣而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有19%同学是出于健身动机的, 也有的因为各种学习上、生活上以及工作上带来繁重的压力, 希望通过锻炼形式能够得到解压。
2.2.2 阻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
阻碍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 (见表3) 。有25.53%的同学认为, 在高中过度的训练让人会产生厌倦, 这是阻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其他阻碍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依次是运动场地不够、没有同伴、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等。
2.3 讨论
调查的结果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体育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训练, 具有相对比较高的运动技能, 也形成了一定的运动习惯。但是, 高中阶段形成的锻炼习惯并没有保持到大学阶段, 相反, 由于当初体育参与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学业而进行锻炼, 到了大学阶段, 由于高考的压力消失, 这种因为学业需要而锻炼的动机减弱, 显示了它的负面的效应。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大学生上表现很明显, 很多学生就没有了锻炼的习惯, 变的放任自流。所以, 表1的结果显示, 阳光体育运动参与的情况是低年级的学生远远好于高年级的, 这是他们比较遵守纪律, 但是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点名后去锻炼的情况, 却是高年级的学生稍好于低年级的 (表2) , 这可能是高年级同学面临就业压力也关。
内在动机是自我决策的驱力, 外在动机有时候会抑制内部动机的表现, 其主要外部动机有3种:外部调节、摄入性调节和认同调节[3]。外部调节可以描述为:假如我确实有必要锻炼, 我就锻炼, 这是一个被奖励和威胁控制的例子。摄入性调节指行为的激发是为了回避消极情绪或寻求他人满意, 是一种更多内部的控制。如:假如我不锻炼, 我就有一种负罪感, 会感到内疚。这是对运动的内部控制原因, 是“应该”而不是“要”运动的情感反映。认同调节指行为更多的受自己调控, 是由对行为结果的满意激发。如:我想锻炼是为了获得健康。与外部动机形成相对照, 内部动机指行为的激发是为了快乐和行为本身, 可以这样描述“我运动是因为我喜欢运动”。或者说“我锻炼是为了享受其中的乐趣”。很明显, 行为调节越接近内部动机或认同调节形式的调节, 人们的锻炼意向就越高, 参与锻炼的时间就越长, 因为其中包含着很强的自我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情感成分。
学校推出阳光体育运动点名制度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进行锻炼, 但是, 应该是从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 让学生把这个锻炼的习惯保持终身, 健康生活一辈子。而根据自我决策理论, 学生为了点名而去锻炼, 是一种外部动机, 从高中的训练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来看, 很可能现在的阳光体育运动也会对学生今后的积极锻炼行为产生负面的效应。从目前各学校对“阳光体育”等活动的响应来看, 很多措施是让学生被动锻炼, 根据卢元镇体育的社会分层理论, 被动的体育参与在压力消失后, 就不会参与[4]。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认为, 学生运动技能提高了, 自然会形成运动习惯, 但是赵殿军等[5]对此观点也作了多角度的驳斥。所以, 引导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时候应注意诱发个体的行为意向, 使个体产生有关锻炼行为的正确观念, 建立起快乐运动的精髓。其次应考虑其他各种因素对个人行为意向的影响, 如运动设备不齐全和场地的缺乏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6]。接着缺少运动的同伴也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 现在很多体育项目都需要两个人或者是集体共同完成的, 而且很多锻炼者会介意或重视他人和群体对他们行为的看法, 特别是女生喜欢有人陪伴着一起锻炼, 有人陪伴可以在运动中共同分享快乐。
3 结论与建议
体育专业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现状不容乐观, 出工不出力现象较普遍。
学业压力等因素对体育专业学生的锻炼促进作用有限, 而且可能会在压力消失后起阻碍作用。
建议体育工作者应从动员学生的内部动机出发, 研究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查春华, 叶献丹, 马楚虹, 等.浙江省高校体质与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9 (4) :461-466.
[2]付海燕.湖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5, (10) :77-78.
[3]陈嵘.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4) :71-73.
[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赵殿军, 胡德同.质疑体育习惯形成的“技能先导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9 (2) :213-216.
[6]许益芳.论大学生网球运动与身心健康[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6 (4) :398-402.
体育运动参与 篇2
学校要开运动会了,这一次是在我们十堰市的体育中心开。按理说,我应该很高兴的,但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说来话就长了!
星期二是运动会彩排。早上7:40我就赶到了体育场,首先开始排练方块队。老师让我们走了一遍又一遍,一直不让休息。而且还老嫌我们走的不好(咱们都已经快累死了啊)。走了二个小时后,我们广播操队又开始训练。我们站在椭圆形的草地上,练习队形整理。先入场跑,然后退场跑,然后入场跑,再就是稍息、蹲下、跨立等动作。
过了一会老师开始又整理队形。我们已经站了一上午了,谁经得起这般折腾?太阳努力地发出炙热的阳光,似乎要把我们烤熟。王老师在这时问了我一下我的情况:“刘昱显呀,这么大强度的训练你受得了么?”由于我体质很差,所以王老师怕我一坚持不住就倒在场上。但我像傻子一样的说:“没关系,坚持得了。”其实,我完全可以在这时说我站不住,要求退场。但我咋就这傻涅?
不一会,同学们大呼脚疼。站了这么久,脚不疼才怪!于是,我带头喊起来:“抗议!抗议!!!(老师一知道,我这广播站站长就别想当了…)虽然这是同学们的心声,但没人敢响应。我这“抗议计划”荣幸的变成了肥皂泡。12:47,训练终于结束了。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累死我了!幸好下午放假。
但是,午饭过后,我又精力充沛的玩滑板去了。(天啊)我把自己连着滑板甩来甩去,似乎要甩掉所有的禁忌。
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天,这天是正式的演出。全体师生都到了体育中心,等待着我们的.表演。方块队先上场,完了以后是介绍来宾。这次来了好多教育局的人,难怪人民小学这次大搞形式主义!然后是教育局书记致开幕词。教育局书记一口方言,笑死我了!讲了好久,终于轮到我们广播操队大显身手了!表演完后,我顿感轻松。就为了给这些领导看,我们牺牲了好多课余时间,训练了一个月。这一个月真是地狱啊!而且还让我们这天6:20到达体育中心,结果门锁打不开了!害我们等了一个小时。
要说人民小学也没多差,当差就差在爱稿形式主义。你可以在百度上搜索一下人民小学的,而且,那个雏鹰广播站站长就是我呦/(^o^)!
这天,我们坐在看台上,被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差一点就中暑了。中午我们吃的午饭是自带的,我早就饿扁了,于是猛吃猛吃,结果,我被撑死了(╯﹏╰)。
这一届体育节很令人不爽。学校把我们转移到体育场、搞训练、弄表演……还不是为了面子?我们只是满足学校虚荣心的工具,根本不是学生!学校应该本着教书育人的理念来教育我们,而不是通过我们来为学校争面子!再说了,我们为了学校的虚荣心,累了那么久,是应该的吗?我们努力的按照学校的意思来做,换来的却是可耻的虚荣,这也是应该的吗?是我们学校要面子,还是整个中国要面子,还是整个世界要面子?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起了运动会的口号:“阳光
体育运动参与 篇3
摘 要 现代社会中,休闲体育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满足人们对于健康以及精神生活的需求,其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最早出现休闲体育的是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与之相比较,我国的休闲体育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一开始的时候受到非议,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休闲体育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休闲运动可以增强人们的健康,并且可以调节人们的生活方式,使身心都能够得到愉悦。本文对目前制约休闲体育运动公众参与性的因素进行了认真剖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休闲体育 公众 参与型
休闲运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国的改革开放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逐渐完善起来。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休闲体育开始倍受关注。毋庸置疑,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运动方式成为了现代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其不仅能够使人们放松心情,同时还可以促进人们身体素质的发展,让体育事业充满活力。休闲体育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休闲体育运动的公众参与性自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休闲
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休闲已经成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的气质和独有的精神状态。对于休闲,可以这样来进行理解,即:在空闲的时间之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那些感兴趣的项目,继而最终达到娱乐的目的,并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对于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休闲体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休闲体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于休闲体育有不同的定义,可以说众说纷纭。通过对这些定义进行认真地分析整理,笔者认为,休闲体育指的就人们在自己空闲的时间里面,自行对自己所喜好的体育运动进行选择,继而既能够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能够达到娱乐的目的。
二、影响体育休闲运动公众参与性的因素
(一)政府职能部门的因素
任何事物要想发展壮大,政府职部门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果缺少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这种有效支持,休闲体育根本无从发展,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够因此就认为政府层面对公众体育参与所具有的影响是最为主要的,这是因为无论是哪一样事物的发展变化,除了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支持之外,还需要自我的这种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休闲运动的场所因素
我国休闲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场所因素一直是对其造成困扰的一个主要问题。对于公众而言,他们在参与休闲运动的时候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其所处的环境,即运动场所,这是为直观的。就目前我国大众体育运动场所的现实情况来看,尚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
(三)参与者自身的因素
对于参与者而言,无论他们采取何种形式,对于周围的群体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参与者在技术水平上比较高,那么其周圍的参与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反之亦然。所以,作为参与者而言,要时刻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将休闲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通过自身的这种参与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他们与自己一样获得健康和快乐。
(四)营销策略的因素
任何新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需要依靠一定的营销策略,营销策略使用恰当,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我国休闲体育运动的营销策略来看工作做的还很不到位,口耳相传虽然可以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但是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还需要在营销策略上下功夫。
三、提升体育休闲运动公众参与性的建议
(一)政府职能部门要有作为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水平,对各种健身场所、路径来进行整合,使得场馆的利用能够达到最大化,为更多的民众服好务。与此同时,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为休闲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有利支持。
(二)改建更新运动场所
人们对休闲体育运动关注度日益密切,热情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于运动场所的改建更新可以给公众一个更为舒适的运动环境,这样就能够使其对休闲娱乐的兴趣更为浓厚,并且会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参与进来。
(三)提高参与者的水平
公众参与休闲运动,一方面是为了愉悦身心,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为了能够提高某一个方面的运动技能。所以参与者的水平如果能够得到提高,那么就会使其周围的人对休闲运动密切关注,参与的人自然也就会更多。
(四)采取吸引中档消费者的营销策略
中间阶层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最多的一个部分,其收入较为稳定,而且大部分薪酬都比较丰厚,所以,他们是消费的主体,休闲娱乐自然也会成为他们消费的一个主渠道,而且由于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他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对于身心的放松是非常急需的。基于此,如果能够做好体育休闲运动的宣传,定会吸引他们的加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休闲体育已经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制约,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找到根结所在,继而提出相关的建议,便可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提升休闲体育运动的公众参与性。
参考文献:
[1] 黄艳红,周黎黎.湖南省健身休闲体育的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2011(04).
[2] 邱梅珍,王俊奇.中西方休闲观及休闲体育之比较[J].浙江体育科学.2012(05).
体育运动参与 篇4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多元化
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 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体育教师, 我们要把“健康”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 上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体育课。作为体育教师, 本人不断研究探讨, 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 以增强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 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育、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 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 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提高体育实践能力,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素质教育中, 体育具有它独特的教育功能,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极为重要, 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 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 而且也是心理活动, 需要身心的相互作用。在体育教学中, 要想方设法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 发自内心地喜爱体育运动。我们可以晓之以理, 讲清楚体育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使学生增强健康意识, 形成运动理念, 养成运动习惯。我们可以动之以情, 搜集一些伟人重视体育锻炼的小故事, 讲给学生听, 比如杨昌济重视体育锻炼、毛泽东重视发展体育运动的故事, 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体育活动对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认识社会, 理解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从而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 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团队精神。只有学生明白了体育学习的重要性, 才会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
其次, 要多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阔知识领域, 缩短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突出重、难点, 提高教学质量, 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等方面, 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并且多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以往的体育教学通常忽略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要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就要多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挖掘教学潜能, 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理论学习的必要与重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氛围。使他们在掌握充分体育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
第三, 讲求体育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讲求体育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是新课改对现代教师的基本要求。好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兴趣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重要手段,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由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 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我经常从简单的、平淡的集合队形人手, 用不断变换队形的方法, 来满足学生好新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不断探究尝试用更新颖更适宜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如让学生自编操、自编舞、自编游戏等等。
第四, 重视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兴趣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课教学应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专长, 并且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以增强他们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其实, 正是这种爱好和兴趣, 使学生掌握某种体育锻炼的专长, 而这种专长将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良好思想。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发展, 利于学生懂得体育运动和社会一样都得遵循某种规则或制度, 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利于形成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体育教学之所以要重视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就是要使学生从现在到将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
初中学生心态改变, 我先以男女区分, 男学生积极好动, 好胜心特别强, 往往会因一件小事情就发生争执, 更严重的会大打出手,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而另一种文静的一类却安安静静, 循规蹈矩地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 无论成绩是否良好都一概不理, 就算有时候自由活动都是坐在一边, 从不参与。两种学生差异很大。初中的女生变化更大, 好动生与文静生分化很大, 假如一个班当中女同学占大部分, 而且爱运动的女生占15%的班级, 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以打篮球为例, 先由15%爱动的女同学开展篮球活动, 有部分是拉引进去, 有部分是受影响也拉进去, 还有一部分是有兴趣但又害羞的, 这样可以办一半的女同学引导开展活动, 已经属于成功了。然后就可以把男同学调动起来。这样, 整个班就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其实, 学生都处在生长阶段, 心智还不完全成熟, 只要老师有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 完全可以把一班初中学生还原成小学生的心态来上课。经过老师的自身参加和语言的调动, 课堂活动只要有85%的学生积极参加, 整节课就成功一半了。
总之, 学校体育活动是通过学生的身体体验来贯穿德育和智育及心理情感的一种愉悦活动, 内容丰富, 生动活泼。作为体育工作者, 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只有将素质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 才能把广大学生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 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学校的体育工作必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运动参与 篇5
42、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43、年轻健儿显身手时代学子竞风流!
44、团结拼搏、争创佳绩。
45、生命需要运动学习需要勤奋人生贵在坚持!
46、快乐体育快乐成长。
47、阳光运动增强体质。
48、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
49、拼搏奋进、永远进步。
50、坚持锻炼身体健康。
51、强身健体终身幸福。
52、我健康我快乐。
53、展现自我、争创新高。
54、达标争优、强健体魄。
美国早期环保运动和总统参与 篇6
—富兰克林·罗斯福
中国的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助推经济腾飞,但却没有避开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2013年初,“雾霾”这个相对陌生的词汇,开始进入国内公众视野,一发不可收。大范围、长时间、高频次的雾霾现象,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穹顶之下,十面“霾”伏,敲响了中国环境治理的警钟,各级政府开始着力治理过去因粗放增长而引致的环境污染。
目前国内关于环境保护的讨论主要聚焦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环境教育和公民参与等内容,较少关注国家政治精英乃至最高领导人的角色与功能。2015年,奥提斯(Otis L. Graham, Jr.)的英文书稿《总统与美国环境》由堪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介绍了美国自本杰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到奥巴马,共计22位总统支持环境保护的详尽过程。当然,从整个20世纪来看,确有个别总统反对自然保护,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只是延缓或削弱了环保运动的力度而已。展望“十三五”,中国政府及领导人正在以“四个全面”和“五个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强调各界增强环保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从该书中摘录、翻译并重新整理了部分关于美国早期环保运动,特别是相关议案如何进入总统和国会视野并获得支持的内容,希望能够对中国的环保事业发展有所启示或帮助。
美国早期环保运动的起源和主要内容
美国最早的环保运动始于19世纪后期,以部分团体呼吁林业、土地等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为主要内容。很多人认为,西方世界开始反思传统工业化、倡导绿色运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一批环保类著作相继问世为标志,比如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以及随后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但实际上,美国关于环境保护运动的声音应该更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乔治·珀金斯在其著作《人类与自然》(1864年)中就有段经典语句:“人类本质上是破坏性的力量……,砍伐森林……,打开山间的水库……,折磨土地……,残忍地对自然界中的所有部落发动战争或对抗。”
美国内战以后,大规模推进西部开发和国家建设。随着农场扩张和森林砍伐,很多动物栖息地发生了改变,特别是由于大规模猎杀诸多动物,野生物种保护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屠杀海狸、水牛、过路的鸽子、加利福尼亚的长尾小鹦鹉……大部分猎杀者是出于商业动机,也有一些是出于运动者周末休闲打猎的爱好。后者最早发动了关于保护林业和野生动物的运动,认为需要重新植树、保护栖息地,注重可持续性。早在1844年,一家叫做纽约运动俱乐部的机构告诉当地的一家报纸,其目标和宗旨就是要保护“游戏”规则。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私人保护组织。但在1850年代,类似组织在其他州开始陆续涌现,到了1870年代,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的运动者团体和杂志数量大幅上升。历史学者约翰·瑞格曾经计数,约有308家打猎团体和34家钓鱼团体,都不同程度地向地方或州政府施压,要求执行保护法律、遵守“游戏”保护规则、植树修复栖息地。1890年,纽约市成立了一个很小但影响很大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名叫布恩和克罗克特俱乐部(Boone and Crockett Club,以下简称BCC),西奥多·罗斯福(后来的美国总统)是该俱乐部的第一任主席。西奥多·罗斯福生于美国长岛的一个地产家族,他自幼读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在哈佛大学时研究自然历史,希望通过野外捕猎和农场生活治疗他的哮喘病,他也写过几本“自然书籍”。就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希望能够从联邦公共土地中切出一部分作为国家森林体系,对一些关键的木材资源实施保护和管理,在黄石公园(1872年)模式的基础上设想成立更多的国家公园。
19世纪后期的保护主义(conservation),是一种社会改革运动,呼吁人们组织起来保护自然,后来又被称为环保主义(environmentalism),迄今已有超过100多年的历史,今天仍在继续。其范围也大大拓展,从国家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到目前包括更广泛内容、各级政府层面的污染治理。
为何更早时期的美国总统和国会不太关注环境保护
更早时期的美国总统,包括华盛顿在内,为何不太关注环境保护?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无暇顾及,有更多要事亟待处理;二是自然环境资源丰富,“无需”关注。
首先,人们对美国早期历史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知道,那个时候的总统有很多事情亟待处理,比如奴隶制度、关税、国家银行,等等,而不是土地、森林这样的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保护问题。美国230亿英亩的土地中有78%属联邦所有,最初的13个州,在联邦统一之后的10年内,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割让2.33亿英亩土地给联邦政府。华盛顿DC的领导人,无论哪个党执政,一般都是通过战争、条约或者购买的方式想法设法获取公共土地:1903年,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州5.23亿英亩;通过签约获得了佛罗里达州0.43亿英亩以及太平洋西北部地区1.8亿英亩的绝大部分地区;在与墨西哥战争的后期从墨西哥获得了3.34亿英亩;1867年购买了阿拉斯加的3.65亿英亩。同时很多农牧民、矿主和伐木工人又迫切需要土地,因此,如何将联邦公共土地转移到这些使用者手中,就成为国会重点讨论的问题,或租、或卖、或免费赠送。那时的联邦政府并没有关于这些公共土地资源的长期发展规划,主要是寻求政治目标间的平衡,促进发展、取悦选民、增加收益。
其次,从华盛顿到哈里森期间,美国总统和国会的政策谈不上是自然资源管理,也谈不上是环境保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早期的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很大,问题不足以引起重视。来自芝加哥的威廉·H·哈里森在其《去南方致富》(1888年)中许诺,“木材供应取之不竭”。历史学家汤姆·克拉克在其抒情诗《绿化南方》(1884)中写道:“1.47亿英亩的长叶松盘旋在大西洋和墨西哥湾,南至弗吉尼亚,西至德克萨斯,……40万平方英里的原始森林寂静而又令人惊叹。”
此外,在那个年代,特别是西部开发的过程中,人类对未知世界和自然的探索,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意味着美国的荒野开始变成城镇、农场和花园。美国人口大规模向西迁徙、增长,刚开发时约有400万,1850年为2300万,1900年增长到7600万,迁徙到太平洋甚至更遥远的地方。总之,美国早期的西部开发是个正面而又充满英雄的故事,也是美国之梦的雏形。
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是怎样进入了美国总统议事表和国会议程
从整个19世纪来看,以1876年为时间点,关于木材资源消耗、土地问题、野生动物保护,主要还是一些自然保护主义者或作家零星的抱怨,偶尔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但在联邦政府总统和国会的层面上,如前所述,因有很多诸如奴隶制、脱离问题等更重要的事项亟待处理,联邦公共土地以及其他一些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很难成为优先选项。后者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后期进入美国总统议事表和国会议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愈益严重的森林砍伐促使公众心态发生变化,担忧木材短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工业木材公司大规模砍伐森林是造成公众心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1850年至1910年,美国工业木材产量增长了8倍,超过人口增速的2倍还多。一方面木材需求骤增;一方面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再加上木材工厂浪费现象严重,私人部门几乎没有重新种植,也没有长期的森林管理,人们开始担心会出现“木材荒”。
二是出现了两种关于自然资源的主流新思潮。19世纪最后10年,美国社会出现了两种关于自然资源的新思潮,势头很猛并且逐渐汇聚:一是很多名家(代表性人物是约翰·伯朗夫斯和约翰·穆尔)的小说或散文中欣赏自然的主题大受欢迎。比如约翰·穆尔曾写道,“现今,追求在原始自然中漫步,蔚然成风。成千上万疲惫的、精神压力很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开始发现,登山就是回家。原始自然是一种必需品。山脉公园和保护区是有益的,不仅是木材和灌溉河流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另一种思潮就是专业林学的兴起,基于科学知识的新学科开始对那些小到私人伐木者,大到大型工业木材公司的滥伐和鲁莽行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两种思潮的影响下,西部地区滥用自然资源的故事通过大量杂志和报纸为广大公众所熟知。同时,包括东部地区鲁莽的开采利用,南部原始森林被大量破坏,人们没有兴趣重新种植等问题也引起巨大关注。国会对于发生在联邦公共土地上的这些事情非常不满。1870年,一个由19人组成的团体亲临黄石,并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这个地区不应被个体瓜分,而应“留下一部分作为大的国家公园”,国会就此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1872年3月1日,尤利塞斯·格兰特总统签署法律,确立了黄石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220万英亩,拥有美丽的山脉、瀑布、温泉和史无前例的多样动物群(水牛、麋鹿、狼、300多种鸟、70种哺乳动物、128个蝴蝶物种)。当时国会的一些反对派被这样说服了:“黄石太高了,也很冷,不适合农耕,因此也不具备经济价值,只能看看罢了,那里发现的自然奇观吸引游客”。当时没有人能够预见到它对其他公民的好处,无论是东部还是南部州,更不要说对后代的人们了。
这种单列出来土地用于公共用途的做法,并不仅仅局限于西部地区。1872年,纽约森林委员会禁止销售纽约州林地,除非有可行的替代方案。1885年,纽约确定保护阿迪朗达克(Adirondack)森林,71.5万英亩土地被永久作为原始森林用地,阿迪朗达克国家公园也是纽约市关键的水源地。1890年9月,关于约塞米蒂(Yosemiti)国家公园法案由国会通过并且由Harrison总统签署,国会收回了被滥用的财产,为约塞米蒂及其他地区国有化而非州属的联邦公共公园体系扫清了障碍。
三是包括总统本人在内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具有自然环保意识。1891年,BCC俱乐部主席西奥多·罗斯福利用年度晚宴的机会,邀请了华盛顿的政治精英,并做了令人振奋的演讲,希望“保护和维持黄石国家公园”的提案,并“重点反对授予蒙大拿州矿业铁路以及其他铁路的权利”。听众中包括哈里森总统新任命的内务部秘书长约翰·诺贝尔(John W. Noble),他同时兼战争事务部的主管和白宫发言人,地位显赫,非常关键。此外,这位诺贝尔先生以前在密苏里州做律师,还有鲜为人知的嗜好,喜欢打猎、钓鱼以及其他户外活动。他积极地回应了西奥多·罗斯福和其他俱乐部成员,这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公共土地政策已经进入政治精英的视野。
哈里森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实际上是主张公共土地应该均等地分给居民使用,但19世纪后期的这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保护思潮以及政治精英团体对于总统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新成立的美国科技进步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1890年致信给哈里森总统,呼吁他支持公共森林保护。在第51届国会上,大约有200个关于林业文化和沙化土地法律的提案。其中很多最后既被国会通过,也纳入了1891年综合修正法案(General Revision Act)的第24部分。这样一来,公共保护的选项就被正式列入了法律。第24部分(后来被称为森林保护法案)明确指出,美利坚的总统“随时可以预留和储备……任何部分的公共土地(全部或部分覆盖林木的)……用于公共保护”。尽管当时很多人还不太明白这次法律修正的重大意义,但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如何表述运动参与目标 篇7
1.在现实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我们教师所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呈现出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倾向;很多课堂教学目标相互雷同、程式化严重, 换上其他的运动项目的名称可以相互替代, 更有甚者, 课堂目标五花八门, 只是说些大道理, 豪无规范性, 也根本看不出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
2. 运动参与目标与心理健康目标在表述上极易产生混淆。从理论上看, 运动参与是一个心理过程,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愿意还是抵抗都表明学生学习的一种情绪或心理状态, 运动参与目标一般描述成活动过程的一种状态, 如积极、愿意、主动等, 而把心理健康描述成一种心理体验, 如高兴、开心、满足等。
二、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一个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述应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 (Audience) 、行为动词 (Behavior) 、情景或条件 (Condition) 、表现程度 (Degree) , 简称ABCD型。
1.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体育教学目标所预期和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 而不是体育教师的行为。因此, 规范的教学目标开头应是“学生……”。事实上, 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行为主体一般省略不写, 但目标表述的方式仍应较明显地体现出学生是行为完成的主体, 如 (学生) 能连续蛙泳50米或正确做完1套8节的健美操。如写成“教会学生……”或“培养学生……”则易变为教师的行为。
2.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要分为模糊的与明确的动词。模糊的动词有知道、了解、喜欢、相信等。明确的动词有陈述、选出、比较、模仿、示范、改编、接受、服从、拒绝等等。在表述教学目标时, 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
3.行为情景或条件
这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景或条件下完成指定的操作。对行为条件的表述,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有:
环境因素, 包括对学习空间学习地点的限制, 如“在沙坑完成纵跳”;
作业条件因素, 包括对器材的高度和重量的规定, 以及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器材与辅助手段等, 如“用4公斤的实心球向前、后抛”或“在同学的保护和帮助下跳过山羊”;
提供信息或提示, 如“借助人体解剖图, 说出……”;
完成行为的情景, 如“在课堂讨论时, 叙说出……”。
4.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表现程度一般采用定量的指标或标准, 一般包括:
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 如“5分钟内跑完……米”
准确性, 如篮球罚球“百分之九十投中”;
成功的特征, 如引体向上一组“至少完成五次……”。
三、运动参与目标的表述 (案例)
本案例摘自浙江师范大学邵伟德教授《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例析》一书,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整合后的目标从运动参与这个层面描述得相当具体, 对照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素, 我们对此目标进行分析:
1.行为主体没有表述为学生, 从语法上看, 它的主语是“课”。
2.行为动词为“投入”。
3.行为情景或条件是“游戏法、激励法、变换法等”。
4.行为程度是“积极”和“维持热情”。
那么根据以上分析, 将该运动参与目标修改为“95%的学生在游戏法、激励法、变换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调动下, 积极投入到排球传球的学习并维持热情。”这才是一个合理明确具体规范了运动参与目标。
一个合理规范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 不但要具备四大要素还必须包含有明确教学方法和组织手段, 使人一目了然。这种具体规范的目标有赖于教者对学情、教材、场地器材等多因素科学合理的分析, 只有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效避免表述假、大、空的套话和形式主义。
摘要: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态度及行为表现, 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 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运动参与目标作为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表达同样也遵循教育教学的原则和规范。
关键词:表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参与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参与,效度
尽管2011年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但是“运动参与” 仍然作为四个学习目标领域之一排在首位, 显示其重要地位和意义——它是其它领域学习目标得以达成的保证。运动参与可理解为:在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不仅有身体行为的出现, 而且有认知、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因素的投入。 这种学生投入的动机强度的大小, 持续时间, 情感状态等多方面因素情况, 就是运动参与的效度, 即运动参与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运动参与的效度是困扰很多年轻体育教师的问题, 笔者根据近些年来在课改浪潮中的教学实践, 立足教师课堂主导地位, 对体育教师优化教学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供大家参考。
一、胸有丘壑瞻全局——预设在先, 不能空着脑袋上课
备课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常规。但是体育教师的备课具有学科的特殊性, 因为通常情况下, 只有体育课堂教学是在室外, 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 体育教师没有现成的教案和教参提示, “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必须了然于胸。上课铃响起那一刻, 如果体育教师早就为这节课做好准备, 在宣布课堂任务和师生交流中, 那种自信、洒脱的气质就会油然而生, 果断的神态和掷地有声的语言, 自然而然地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学生从内心产生了愿意跟老师学习的内驱力。反之, 如果在课前没有好好备课, 那么教师的底气就会不足, 这样顶着“空脑壳”上课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次数多了, 学生会对该课程失去兴趣, 教师也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了威信。
二、场地器材惹眼球——善用器材, 用提前的行动诱发学生的兴趣
场地的布置和器材的运用直接为学生技能学习服务, 合理而巧妙的场地器材布置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蹲踞式跳远教学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起跳高度, 教师在起跳方向上放置一根橡皮筋, 学生们都想试着越过橡皮筋, 从而改善了自己的起跳角度。笔者还认为, 在课前教师布置场地和器材, 体现的不仅是教学素养, 更是一种职业态度, 这样的准备也在潜意识地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老师为了我们学习做了这么多准备, 我们更要认真学, 珍惜这样的机会。
三、妙设谜局入佳境——杜绝灌输,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目标
体育课堂中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学习起来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清楚地知道完成动作技能的方法和要点, 但是不能立即告诉学生, 而是通过引导, 让学生和自己的同伴交流、讨论、尝试找到最佳的方法,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技术动作构成原理, 教师只是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一起找答案。
四、分层意识促进步——区别要求, 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成功体验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大, 学生在体能上表现出来差异也很大, 这种差异会随着年级的上升越来越明显。在体育教材中, 很少告诉教师改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 但是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要求都用“一把尺子”是与课标精神相悖的, 更是不科学的。因此, 体育教师要有分层要求的意识, 从教学目标、分组合作、练习要求等等方面, 都应该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
五、即时评价正能量——避免伤害, 巧妙批评兼顾指导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责任重大, 除了技能教学任务外, 还要兼顾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因此对于学生的各种表现,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在评价的语言中, 要体现发展性的评价, 以鼓励和赞许为主, 杜绝呵斥、讽刺、挖苦这类负面评价, 让“师源性”伤害减到最低。如果学生学习态度出现问题, 要注意采用近距离的交流方式;如果是技能学习上薄弱, 教师一般应该说:“如果……的话, 你的动作就好多了!”这类的话;如果学生由于自身先天缺陷导致学校效果不佳, 我们更不能出言相讽, 而是要对他的参与态度给予肯定, 并帮助和鼓励他用多次的尝试把动作做好。可见, 即时评价能体现的不止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还有人文修养。
运动参与的效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是体现在学生将参与活动的动机和热情保持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不断体验着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以上是笔者站在课堂主导者的角度, 从课前预设、场地器材、探究学习、分层教学、即时评价五个层面阐述了提高运动参与效度的方法和手段, 也是笔者直接经验的总结。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因素还有很多,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学段、性别差异, 排除其他客观和主观因素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影响, 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参与的效度。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关于运动参与概念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体育运动参与 篇9
定向运动能发展体能、提高心理素质及认知能力等诸多特点逐步被教育者认可, 国内专业类、职业类院校的学者近些年也在积极探究定向运动结合自身校情开展的可行性。在民航类高校中航空体育课程是课程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定向运动能否参与到航空体育的课程体系中, 能否满足航空体育项目的目标要求, 以及民航类院校的教学环境是否适合定向运动的有效开展, 本文就定向运动参与航空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展开研究。
二、航空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三、定向运动特点分析
四、定向运动设为高校课程的条件基础
(一) 定向运动课程开展的硬件要求
定向运动是一项借助于地图和指北针完成的运动, 在场地方面, 原则上只需要一个比较适合的相对安全的活动空间即可。根据选择的地形地貌绘制出定向地图, 布置合理的检查点, 就可以进行比赛和教学。理论教学方面, 定向越野识图的教学需借助多媒体系统辅助进行。
(二) 定向运动课程开展的软件要求
专项知识储备充足, 熟悉了解定向运动规律及规则, 熟练掌握定向运动地图绘制及检查点设置的师资力量是定向运动作为一项课程能否开展最重要的软件要求。
五、定向运动参与航空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一) 定向运动与航体课程内容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航体课程承担着培养锻炼飞行员具备强壮的体力 (力量、耐力、速度能力) 、飞行耐力 (抗飞行疲劳) 、前庭耐力 (抗晕机能力) 以及情绪稳定、良好的记忆力等能力的任务。
定向运动标定位置、标定方向的过程有利于飞行员手眼协调与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 寻找检查点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检查点的过程利于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 需要长距离跑动的路线利于增强耐力和意志力, 像百米定向距离短强度大的路线利于增强反应能力与抗负荷能力。这与为满足航空体育培养目标所设立的旋梯、固滚、活滚、长跑、短跑、游泳、体操等项目的目标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 高校的基础条件基本满足定向运动开展的条件要求
理论教学方面, 高校内充裕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满足其要求。实践教学方面, 高校的校园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为定向运动的开展提供可大可小的地图。
师资力量方面是目前民航类高校开展定向运动相对薄弱的环节, 相对于传统项目定向运动专业人士本身储备就有限的问题, 目前担任体育教学任务的教师都来自于专业体育院校及师范类院校, 他们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并熟悉体育教学规律, 通过学习、培训补充定向运动理论即可上岗。
六、小结
定向运动是一项兼顾体能与智能、生理与心理的运动项目, 就定向运动的项目特点与航空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分析, 定向运动符合航空体育课程的目标要求, 与其内容方向一致, 可以参与到航空体育课程中。就高校的基础条件与定向运动的有效开展分析, 民航类高校硬件设施完全胜任其硬件要求, 师资力量及水平等软件有待后期的完善。本文没有进行深入探究的方面还有很多, 有待后期继续细致研究。
结合民航类高校的校情, 作为教学内容, 定向运动不仅能够丰富航空体育课程结构, 同时也能提高航空体育教师与时俱进的业务水平, 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观和现代课程论体系, 它对丰富航空体育理论, 培养体能与智能、生理与心理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飞行人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与航空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邹琳.飞行院校航空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研究[J].才智, 2016 (27) :231.
[2]陈卫华.航空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验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12, 31 (4) :37-39.
体育运动参与 篇10
1 运动刻板印象的表现与成因
运动刻板印象主要指个体对体育运动情境中的人或体育运动持有的一套固定看法, 并以此作为评价体育运动情境中的人或体育运动的依据。在体育运动情境中, 最外显的人群分类标准之一是性别, 因此运动刻板印象的表现之一是男性的体育运动天赋及能力强于女性, 这从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早期的参赛条件设置上便能体现出来。
表现之二是男性更适合参与对抗激烈和竞争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 女性更适合参与运动强度小、能展现女性线条与气质的体育运动项目。因为人们认为男性更具有进攻性和侵略性, 女性更加柔和与安静, 因此男性更能展现竞争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精髓, 而女性更能表现难美性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
表现之三在于参加体育运动会降低所谓的女性身体特征与性别特质。在很多人心中, 参加体育运动意味着出现发达的肌肉块, 并使女性显得“男性化”。因而, 很多参加体育运动的女性最常担心的事就是怕长肌肉块而与所谓的女性特征不符。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运动刻板印象, 一方面源于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基于不同的生理结构, 男性的肌肉力量、速度和爆发力总体优于女性, 女性的柔韧性与协调性总体优于男性, 但这仅为生理差异, 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另一方面源于个体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质, 隐性地以我们的社会文化所规定的性别刻板印象为评价依据。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 受“男性主导、女性依附”传统文化[5]的影响,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表现为:“在身体特征方面, 通常认为男性高大、强壮, 女性纤弱、苗条;在心理特质方面, 通常认为男性刚强、自立、粗犷, 女性温柔、依赖、细心”[6]。在体育运动中, 以表现力量和速度等为主的体育运动项目, 由于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男性角色吻合, 多被视为男性专利;而以表现柔韧和协调等为主的体育运动项目, 因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所规定的女性角色吻合, 而被定为女性专属。
这种将在体育运动中表现的身体特征及心理特质与社会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直接划等号的逻辑是片面的, 令原本意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体育运动实践被生生割裂与两极分化, 对男女两性而言均不公平。且对女性而言, 这样的运动刻板印象多是消极的, 它无时不刻地提醒着即将或正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女性:体育运动是男性的专属, 坚持进行体育运动将会降低女性特征, 若非要坚持体育锻炼, 最好选择能表现所谓女性特质的运动项目。
2 运动刻板印象影响大学女生体育参与的作用机理分析
在大学女生体育参与过程中, 她们基于锻炼任务的完成, 会更多地选择隔网对抗的小球类项目和更能展现女性美的艺术类项目, 例如乒乓球和健美操。表面看, 是因为她们既须完成规定的锻炼任务, 又不愿过多地消耗体能, 更不愿出现因运动而可能产生的肌肉健康美和其认知的女性身体线条美相左的结果。进一步剖析其内在原因, 除了大学女生群体对“健康”的意义与内涵认知不足外, 还受到了运动刻板印象的影响, 直白地说, 是受到被文化建构的女性气质 (如温柔、顺从、优雅、被动等) 对身体规训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作为女性, 并非生来就有女性气质, 而是通过后天的身体规训实践塑造和表现了自己的性别气质, 通常包括对身体尺寸与体形的规训实践、对身体姿态与动作的规训实践和对身体修饰与展示的规训实践[7,156,157,158]。
在体育参与实践过程中, 大学女生群体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运动刻板印象作为择选锻炼形式、评价锻炼效果的依据, 或者是作为自身体育参与行为被动的说辞。换句话说, 当原本意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体育运动实践与受女性气质规训的身体实践吻合时, 大学女生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也认同体育运动对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相反, 当健康自由发展的体育实践与受女性气质规训的身体实践不符时, 她们则选择避重就轻, 甚至回避, 时常让自己处于体育参与被动的尴尬境地。
3 运动刻板印象影响大学女生体育运动参与的几大要素
如上所述, 运动刻板印象隐性地对大学女生的体育参与产生着影响, 但它并非凭空出现, 而是在大学女生个体社会化进程中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等要素逐步渗透并加以内化的。
3.1 家庭教育引导大学女生成为体育运动的旁观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家庭教育对人的塑造功能不可忽视。在大学女生的童年阶段, 家长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对不同性别的孩子有不同的性别期望与对待方式。具体到身体活动方面, 表现为更加鼓励男孩参与对抗激烈、竞争性强的身体活动与体育运动, 而对女孩的类似行为则多会予以制止与批评, 并引导她们进行相对安静的游戏活动, 使其逐渐成为体育运动的旁观者。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大学女生在体育意识的启蒙与早期的身体活动发展方面未能打下良性基础。
3.2 学校教育默许大学女生作为体育运动的旁观者
虽然学校教育试图避免复制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但在体育参与方面, 对具有体育运动天赋和体育运动能力突出的女孩并未给予更多鼓励, 反而对参与体育运动相对消极的女生表现出默许的态度, 在无形中强化了女生不适合参与体育运动的消极刻板印象, 也为她们正大光明地远离体育运动提供了极好的说辞。
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 为了激发女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兴趣, 开设了更多的时尚健身类运动项目课程, 削减甚至停开了选课人数相对较少的篮球和足球等运动项目课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运动刻板印象的再次复制, 使“女生只适合参与运动强度较低、身体对抗较弱、能表现女性身体与心理特质的运动项目”的刻板印象在她们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课内体育学习和课外体育参与过程中, 体育运动能力较强、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大学女生群体一方面可能时刻被他人拿来与男生群体进行比较, 以验证女生运动能力不如男生的运动刻板印, 另一方面还常被他人以消极的运动刻板印象作为评价依据, 而被冠以“假小子”或“某哥”之类的称号, 从而不能自在地享受参与体育运动的快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女性应参与符合所谓女性特质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刻板印象成为主流。很多女性择选体育锻炼项目的标准即为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的身体特征与性别气质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所建构的性别刻板印象, 从而出现女性倾向于参加健美操、瑜珈等塑身功效明显的运动项目, 并对篮球、足球等项目避而远之的现象。
3.3 大众媒介宣扬女性成为体育运动的旁观者与喝彩者
各大电视体育频道和网络体育报道中, 男性通常作为体育运动参与的主体出现, 女性通常作为体育运动参与的旁观者与喝彩者出现, 这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运动刻板印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复刻与传播, 不仅对大学女生的体育认知产生了深远的隐性影响, 也令她们将其作为是否参与体育运动, 以及在体育运动参与中该扮演何种角色的参考标准。
如电视体育频道黄金时段的赛事转播以男子篮球、足球赛事为主, 以女性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则是诸如NBA啦啦队选拔赛等作为体育运动的旁观者与喝彩者的节目, 表演内容多为极力展现女性身体线条与身体诱惑的性感热舞。
在网站体育频道的图片新闻中, 对男性偏重于运动技术动作的展现, 而对女性运动员则更偏重于女性身体特征与线条的表现以博得高点击率, 多仍旧作为男性的欣赏对象出现。这亦向大学女生传递女性应有典型的女性特质等刻板信息, 成为她们参与体育运动的隐性阻碍。
4 结语
对大学女生群体而言, 运动刻板印象的影响无处不在。虽然当今社会均认可并鼓励男女参与体育运动, 但运动刻板印象仍然为大学女生从运动项目类型与运动强度选择, 到锻炼效果检验标准等, 划定了无形的范围, 限制了大学女生身心的全面健康自由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予以改变, 使大学女生明晰自己具有自由选择任何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的锻炼的权利, 并能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从学校层面, 可以在大学女生体育参与涉及的两大核心要素方面加以调整。
第一, 作为大学女生体育运动参与实践主导的体育教师应对性别角色与体育运动有正确的认知, 具备社会性别意识, 并贯穿于体育运动指导全过程, 使大学女生明白体育运动项目本无性别之分, 人人都有选择任何运动项目进行身体锻炼的权利, 并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举办健身讲座与女性沙龙, 加强体育健康知识与社会性别知识的宣讲等有效途径, 在体育实践中引导她们关爱身体、关注健康, 做自主参与运动的主体。
第二, 作为体育运动参与实践主体以及未来家长的大学女生, 要形成对性别角色的正确认知, 树立健康的体育健康理念和正确的社会性别观, 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充满性别文化差异的社会, 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 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和运动的快乐, 逐渐加强体育自主意识, 使自己真正成为体育参与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 t_9152.htm, 2014-10-20.
[2]倪湘宏, 杨洁, 唐炼.社会性别学视野下大学女生阳光体育运动推广策略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5 (1) :91-96.
[3]杨向明.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8 (9) :80-83.
[4]Csizman, K.A., Witting, A.F., &Schurr, K.T. (1988) .Sport stereotypes and gender.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88, 10:2-74.
[5]宋岩.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 (6) :66-69.
[6]裴娣娜, 刘翔平.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5:30.
体育运动参与 篇11
摘要人具有社交的需要,具有异国文化背景的外国留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势必会存在人际交往的困难,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们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会更加迫切。体育是建立在肢体语言的基础之上,是世界性语言,具有非语言的行为特征,这种非语言的行为特征为不同文化的人种在一起交流提供了可能,为留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体育运动交往
社会中的人需要交往,本文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体育人际传播的理论为立足点,认为外国留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方面差异会存在交往困难,而体育运动作为国际性的语言符号使参与者能够在运动中既锻炼了身心又促进了彼此的沟通和交往,可以说体育运动是一种可行和有效的促进留学生交往的方式。
一、外国留学生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学生总量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经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在中国61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教学机构留学的人数共有23.8万人,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与1997年相比增长4.5倍。进入21世纪以来留学生人数增速明显,年均增幅超过两位数。从上面的数字资料来看,高校留学生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二、跨文化背景下留学生人际交往存在困难
广义上,留学生就是一个国家派往另外一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使者,这里特别要注意是一个国家派往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使者。因此,留学生是具有异国文化背景的学生,从留学生接受国家的角度来说,留学生具有特殊的语言、民族、生活习惯等文化背景,他们来到具有异国文化环境的国家以后,因为各方面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沟通语言的不同,当对异国人文社会生活的好奇消除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困难,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异国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同时,对接受国的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留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既是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也是特殊的群体,这里的特殊主要是指与其他物种相比人具有社会性特征,社会生活中的人具有一定的需要和需求,这种需要和需求是建立在社会关系之上的,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上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斯洛经过大量的研究验证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和需求,经过进一步研究他把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近而形成了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就是其中的第三个层次的需要,具体可以包括人对爱、归属、接纳和友谊的需要,他认为人的社交需要是在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因此,社会生活中人对社会交往的需要是人不可缺少的需要。
四、体育的非语言传播特征
体育信息沟通与传递的特点就是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要远远多于语言符号的运用。现代的体育己经超越了国界,尽管语言不通,依然可以同场竞技,尽管语言不通,观众依然可以看懂比赛。也正是由于体育非语言交际具有共通性的特点,所以人类的跨文化交际才能够成为现实。而体育运动中非语言行为则能有效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特定地域的文化环境构成了特定群体总体交际状况的文化背景。从交际的外在因素来说,它对于跨文化交际构成了三大障碍:一是表达障碍,即内在经验得不到清晰有效的表述;二是距离障碍,即人与人之间难以接触;三是连接障碍,即人与人之间缺乏连接的纽带。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际的文化背景及环境决定了交际的行为意义。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由于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碍,他们的交往势必会出现一些困难,体育具有非语言传播的特征,借助体育运动这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他们的缺点,从而达到促进他们交往的目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立论根据。
五、结论与建议
留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扩大了交往对象的范围、改变了交往的方式和增加了交往的途径等,这些表明了留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因此,外国留学生的体育运动应受到各方重视,建议外国留学生管理部门重视留学生体育运动,改变指导思想,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体育运动,主要加强留学生体育课、体育活动的管理、监督与指导,选择有效的途径扩大留学生的交往空间;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留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对改善和增进其人际交往的作用,给留学生提供更多体育运动的机会和方式,更好的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国高校应该认识到为外国留学生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把外国留学生的体育课列为必修课;为了更好的改善留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应考虑开办留学生体育社团。
参考文献
[1] 金晓达.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2] 王健.论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3.
[3] 孔靖.体育的非语言行为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4.
巧妙激趣,助学生“运动参与” 篇12
学生的课前参与,包括对教材的提前感知和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对所学所练动作产生练习的欲望,激发体验兴趣。如,针对篮球的“二打一”教学,教师布置学生提前学习,学生通过观察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图片或视频),对“二打一”进行感知与理解,产生学习和体验的欲望。
课前激趣要注意提示和引导,并适时适量地布置任务。
二、课中“保趣”,助学生过程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保持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如,篮球课的“三步上篮”,其对脚步的要求是“一大、二小、三高跳”。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教师可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兴趣会相应地提高,有利于参与目标的达成。
“探究性学习”、“理论联系实践”等方法能够把相对枯燥的“师讲生练”变为学生质疑、探索、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项目的学习中保持“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评后“延趣”,助学生课后参与
练习的评价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要积极开展自评、互评、师评。评价时提出改进措施,明确练习的方向,使学生在阶段学习后,仍能继续参与练习。如,篮球的运球急停跳投,对于该项技术仅凭几节体育课的练习,难得其精髓,需要后来的反复练习。在评价时,重点可放在“参与和进步幅度”等方面,而不仅仅是“成绩达标”,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后练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