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参与程度

2024-10-04

体育参与程度(通用9篇)

体育参与程度 篇1

生命质量 (qualityyofylife, y QOL) y是由个人或群体所感觉到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良好状况的一种综合测量指标。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如果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研究假设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生命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并进行了研究。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整群抽取了某高校19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一) 研究采用SF-36生命质量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学生的生命质量状况, 该问卷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8个维度。 (二) 研究自编了体育活动参与度调查问卷, 主要包含活动次数、活动时间和活动年限, 均设置为likert3级积分。

1.2.2、调查方法

研究利用研究工具对196名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均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问卷填写。

1.2.3、统计方法:

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问卷统计, 主要运用了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

2、研究结果

2.1、体育活动次数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生理功能 (M=26.7, P=0.003) 、生理职能 (M=33.3, P=0.036) 、躯体疼痛 (M=31.1, P=0.009) 、一般健康状况 (M=41.7, p=0.000) 、社会功能 (M=29.2, p=0.001) 、情感功能 (M=22.2, p=0.001) 、精神健康 (M=26.7, p=0.010) 均在体育活动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活力 (M=30.0, p=0.104) 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进行多重分析发现, 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维度上每周活动4次以上的学生比每周活动1次的学生得分高;一般健康维度、情感功能上每周活动4次以上和2-3次的学生比每周活动1次的学生得分高, 每周活动4次的学生比每周活动2-3次的学生得分高。

2.2、体育活动时间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生理功能 (M=21.7, P=0.020) 、生理职能 (M=25.0, P=0.006) 、躯体疼痛 (M=31.1, P=0.019) 、一般健康状况 (M=33.3, p=0.010) 、社会功能 (M=25.0, p=0.005) 、情感功能 (M=11.1, p=0.001) 、精神健康 (M=25.3, p=0.030) 均在体育活动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活力 (M=36.7, p=0.304) 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进行多重分析发现, 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上每次活动2小时以上的学生比每次活动1小时和1-2小时的学生得分高;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维度上每次活动2小时以上的学生比每次活动1小时的学生得分高;一般健康维度、情感功能上每次活动2小时以上和1-2小时的学生比每周活动1小时的学生得分高, 每周活动1-2小时的学生得分比1小时的学生高。

2.3、体育活动年限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生理功能 (M=23.7, P=0.037) 、生理职能 (M=25.7, P=0.036) 、一般健康状况 (M=34.3, p=0.033) 、社会功能 (M=23.0, p=0.049) 、情感功能 (M=13.3, p=0.021) 、精神健康 (M=26.7, p=0.030) 均在体育活动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活力 (M=36.0, p=0.300) 、躯体疼痛 (M=30.1, P=0.053) 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进行多重分析发现, 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上活动时间3年以上的比的学生比活动时间1-2年和2-3年的学生得分高;生理职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情感功能维度上活动时间3年以上的学生得分大于活动时间1-2年的学生得分。

3、讨论

生命质量是包含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反映人的客观状况的重要指标, 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也是教育界必须解决的问题, 只有在客观的了解学生的生命质量状况的基础上, 逐渐的探索和分析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或者变量, 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 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研究发现, 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或者说体育参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活力维度除外) , 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和年限均与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具有密切的关系, 突出的特征是随着活动次数、时间和年限的增加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分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其中每周活动4次以上、每次活动2小时以上、活动年限在3年以上的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分最高, 这表明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越高他们的生命质量越高。

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提高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体育活动能够通过身体承受一定的负荷不断的提高人体的生理能力, 同时经过长期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质, 体育活动的这种健身功能可能提高了学生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一般健康状况维度上的得分。

体育具有矫正功能, 现在比较流行的运动康复就是通过科学的体育活动锻炼, 针对性的对身体损伤部位、疼痛部位等进行运动矫正, 通过人体各生理系统内部深层次的变化达到减少疼痛、矫正体形、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 体育的这种功能可能显著的提高了学生的一般健康状况得分和降低了学生的躯体疼痛。

体育是一项社会化极强的活动, 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是一个社会活动的缩影, 这就使得体育活动产生了提高参与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通过长期的有规律的体育活动, 参与者能够通过体育活动这一媒介进行交流, 尤其是在集体性的体育项目中更为普遍, 所以这会显著性的提高学生的社会功能维度的得分。

另外体育活动还具有很好的缓解压力、娱乐休闲的作用, 通过参加节奏明快、互动性强、难度适宜的体育活动, 参与者能够放松他们的心情, 并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这对提高他们的精神健康和提高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研究采用SF-36调查问卷和自编问卷整群抽取某高校学生196人进行调查, 旨在了解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体育参与程度与出活力维度外的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具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参与程度,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波, 何燕玲.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的介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2, 29 (2) :116-119.

[2]赵富学等.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10 (29) :939-940.

提升初中生对物理课堂的参与程度 篇2

【关键词】参与性 课堂效率 实际操作

学生是课堂上的灵魂,只有提高了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参与性,有了参与课堂的意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提升,学生的物理成绩才能有所提高,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教师带领学生主动發现学习

有的教师可能已经意识到,要想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率,就要进行教学创新,但是都是形式大于效果,费尽心思想出来的东西,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因为所谓的创新式教学依旧没有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学生一直处于被教学的状态,而不是主动的学习,所以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首先,教师要学会提高课堂互动的频率和效率,引导学生和自己配合,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其次,才是要考虑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采用物理实验的教学理念,通过猜想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印象,锻炼物理逻辑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实际操作作业,课下做好课上分享,或者直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只有自己动手做过以后,学生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部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最主要的是学生能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达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关于“浮力”的内容时,因为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在以后的物理生涯中会经常用到这一块知识,所以,教师要结合班内的情况改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在上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问题:“下沉的物体是否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很多学生立刻回答道:“不受,它已经下沉了,说明没有受到浮力。”还有的学生认为:“它下沉之前是受到浮力的,后边就不受浮力了。”教师不要急于评论,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自己的猜想。选出代表各个观点的学生上台进行实验,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操作。利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试,可以发现物体所受浮力等于被其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二、课前预习,课上随机检查

据我所知,每一个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以便在上课时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更好的接收新知识,可是教师并不会督促学生进行预习,教师也不知道学生预习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放弃了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不但要提醒学生课前预习,而且要在课堂上验收预习的成果,可以采用上课提问的方式,不会浪费时间,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也要布置具体的预习目标,比如:这一节内容主要讲的是哪几个公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对哪一个知识点感兴趣?有哪一个概念没有看懂?要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预习,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也知道重点是什么,教师也就围绕着这几个问题进行提问,把学生感兴趣的不懂的重点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在这一堂课上的参与程度。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功率”一节时,教师要提前布置预习的内容:什么叫做功率?功率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公式中的物理量分别代表什么?书中给出的几个功率数值,哪个最觉得不可思议?在上课时,教师就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提问。首先是功率的基本定义,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的回答上来,教师需要强调的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这几个字就表达出功率是和时间有关系的,也就是做功的快慢。”浅显易懂的再给学生分析一遍,加深印象。有的学生说:“没有想到麻雀飞行时的功率是8W。”因为,这个数值是由做的功和时间共同决定的,所以这个数值是很正常的。

三、学生演示实验

初中物理有很多的实验,是物理课程的一个亮点,很多学生都对做实验有兴趣。很多学生认为物理课很枯燥,上课的时候都很不积极,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坐在教室听课,但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把实验交给学生来做,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参与程度。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不是监督而是引导,不要让学生有所负担,尊重学生的思路,在出现重大失误的时候再进行提示,防止出现危险。

在学习电路知识时,有一个“怎样使两个小电灯亮起来”的实验,这个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简单,所需物理知识相对浅显,所以可以直接交由学生在教室中演示。首先是让学生到物理仪器实验室选取器材,学生根据课本内容,选取的器材有:有底座的小电灯、电池、开关和若干导线,其次让学生画出理想的电路图,然后分析,它的物理逻辑,怎样才能让灯亮起来,电路图演示完毕以后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把灯泡串联起来。通过这个小实验,可以提升学生对物理课的参与程度,并且可以更加清楚这个实验的物理含义。

总而言之,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的进程,逐渐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物理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黎. 如何提升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正情绪[J]. 理科考试研究,2013(18).

[2] 张显鸽.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情绪[J]. 新课程学习(下),2012(04).

[3] 彭东华. 建构主义环境下物理课堂中的即兴艺术[J]. 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09).

体育参与程度 篇3

一、更新教学理念, 促教学行为转变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 同时得到基本素质的培育和提高。”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 而严重忽视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古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在教学行为上作以下改变:

1. 注重问题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引入, 如“一张纸能折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古印度棋盘谷粒问题”、“铁片移位问题”等, 曾激起了一代代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轻松愉快地获得相应的知识。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在新知识引入时尽量设置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三角函数图形时可用以自行车车轮上一质点的运动轨迹来引入、在讲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用“高斯速算”的例子来引入、在讲数学归纳法时可以用“多米诺骨牌”游戏引入、在讲乘法原理时结合校园中过桥问题引入,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让他们体验了身边的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能在等差数列中自己动手找出“m, n, h, k∈N时, 当m+n=h+k则am+an=ah+ak”的结论;也能通过小组的探讨知道“多米诺骨牌”全部倒下的原理是递归原理, 对后续学习数学归纳法的思想能做到真正理解。问题情境设置的引入也符合情境教学的原理, 即“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2. 善于诱导,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善于创新的人总是以挖掘过去来应对未来, 创新思维所需的思想材料均来自现实和传统。因此, 创新表面上是从无到有, 实际上都是从有到新。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的材料和经验中挖掘创新的元素对学生加以诱导。例如我们开展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的联系, 直角坐标系到斜坐标系的迁移的探索等都能激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并且学生在寻找数列中的函数关系和一类数列递推关系的建模过程中都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甚至学生在学习复数的除法时能自行给出“分母实数化”的本质化结论, 尽管课程目标中不要求球体积公式和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但完全可引导学生应用祖日桓原理和极限思想得到公式, 在培养学生“知其然”和更“知其所以然”思维品质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椭球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3. 大胆放手, 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借鉴青浦“顾泠沅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小组”提出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教学模式中四大要素“动因、内容、方法、结果”, 采用“引而不发”、“开而弗达”的方式, 组织部分内容的教学, 诱导学生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例如, 在讲二项式系数性质及其应用时, 教师只列出二项式系数表, 让学生去找出数表中数的规律, 学生通过探究找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律, 教师只完成整理的步骤, 进而诱导学生自行解决这些规律出现的必然性 (即完成性质的证明) , 从而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最后在此基础上再介绍该三角形叫“杨辉三角形”或“帕斯卡三角形”等数学史资料, 还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4. 注重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情感反馈是青浦教改实验的经验之一, 情感教育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模块。在此, 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体现之一为渗透美育;体现之二为关注学生情感。审美教育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由徐利治教授倡导的“数学美”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 还很难认识到“美”的存在, 更无从谈及“美”的感受和创造, 从而使数学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难懂, 这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甚至我们还看到以下难堪事实:只有1%的学生会研究数学, 27%的学生将来使用数学, 70%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不再用小学以上的数学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但数学教学又不能为“数学美”而去数学化, 因此一定要在平时通过点滴积累, 如数学理论的简单性、统一性, 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 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适性, 数学方法和结论的奇异性等等, 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具体在教学中表现为:奇偶函数图形对称美、圆锥曲线方程的统一美等, 还及时做到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美。关注学生情感, 及时为学生解惑, 视课堂反应调节教学节奏, 更多给予学生以鼓励,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尽量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诱导学生培养合作交流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立足学科特点, 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是数学本质及规律的体现,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观点与意识, 而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与方略, 是数学的精髓, 对它的灵活运用是数学能力的集中表现。在高中数学中主要体现在方程与函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归纳演绎及建模思想等。

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相比, 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 思想方法的有效性却是长期的, 能够使人“终生受益”。另外, 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参加社会实践打下基础。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的知识灌输, 而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中最本质的东西, 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率具体知识和问题的解决, 借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阶段性地将知识点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作整理。例如在教等比数列的知识时与等差数列进行类比;空间几何的许多问题可与平面几何作类比;含有参数问题时想到分类讨论思想, 结合方程问题、函数问题和不等式问题的内在联系可考虑用数形结合思想……

三、挖掘非智力因素,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学生间的差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产生的自卑感, 使之陷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 即“成绩差———自卑———学习欲望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成绩差”, 从而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学校、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和态度的重视程度不够引起的。缩短这种差距,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分析研究比直接从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去分析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意识 (专心听课、独立作业、自我检查) 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竞争意识。在教学中采用目标分层, 在高一、高二的数学选修课上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 到高三年级专门留出大段时间对系统知识进行复习, 并设置义务门诊对全体学生开放。在教师言行上给予每个学生关心和鼓励, 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关注学生在数学学科内与外的点点进步, 不失时机地给予认可和赞赏, 充分施展教师个人魅力, 让学生喜欢老师。爱屋及乌, 学生会喜欢数学, 提高学习欲望, 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去, 进而提高成绩, 达成良性循环。我们还期望通过数学组所营造的这种气氛辐射至全校及家庭。

四、需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教学准备主要反映在备课上, 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和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在备课时主要应做到协调如下四种关系:

1. 基础与发展的处理。

数学知识的体系框架是连结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 因此在发展学生主动性与能力的同时, 还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谷超豪教授曾提到数学是最为严谨的科学, 是各门科学的可靠工具, 因此基础教育中要教会学生严格和熟练遵循正确法则, 不引入主观臆想, 故针对不同内容要选择好采用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处理。另外对一些拓展内容不受“应试”影响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对所学其他知识起到巩固作用。如“抽屉原则”的教学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二分法”的教学可使学生对函数的各种性质认识有了综合性的提升。

2. 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处理。

即变“因材施教”为“因才施教”, 真正做到定位于课程目标而不拘泥于教材。针对我校生源情况, 对一些必修内容作授课顺序和课时数的适当调整, 例如认识几何体时将多面体和旋转体一起介绍, 补充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形式等, 根据目前配套练习跨度较大的特点, 教师还要做精选习题和例题的工作,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系的处理。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多次实践可以说明信息技术在课程中使用的必要性。就以媒体为例, 它的直观, 涉及到图形的美丽、精确都是手工板书所无法比拟的, 能在多方面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在整合的过程中, 应遵循信息技术服从于课程特点, 真正达到优化教学目的而进行。例如在讲空间点、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时, 媒体优势显而易见, 动画显示函数y=Asin (ωx+φ) 图象是由y=sinx进行各种变换后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对理解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但从教学反馈中却存在学生作图能力低于传统教学效果的弊病。因此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中不能抛弃传统教学的精华, 例如数学中涉及到逻辑推理过程用板书演示其效果就优于媒体, 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两者关系。

4.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关系的处理。

促成学生思维主体性的形成, 小组交流与探讨是一种很好的能力培养途径, 对学生团体合作精神培养也很有利, 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保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针对一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及时做好“放”和“收”的关系, 尤其不能做一些无谓的探究。

体育参与程度 篇4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学生 参与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只有这一参与程度提高了,我们的数学教育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有着重大的意义。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学科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这就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一、利用丰富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精彩源于生活”。数学也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在的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已非常贴近生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利用起这些数学素材,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初三学生学习了在同一时刻物高和影长成比例后,让学生走出教室,带上仪器,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去测校园的大树高,旗杆高,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起来。

又如七年级新教材第七页第2题猜谜语:7/8,(打一成语)。这一类型题不但能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二、让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例如,初三几何中圆的概念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

(1)实验——获感性认识(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一个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一端固定在图钉上,一端固定在铅笔上,按住图钉,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便是圆。)

(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①圆上的点有何特征?②你能给圆下一个定义吗?

(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

(4)反思,加深理解,若铅笔尖看作一个点,圆又可看成是怎样形成的呢?

像这样,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反思后,对圆的定义的实质可掌握得更好。

三、让学生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同底数幂公式的推导,就可充

分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

(1)从特殊开始:103×102=10×10×10×10×10=105

(2)由特殊到一般:a3·a2=aaa·aa=a5

(3)诱导总结: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公式的发现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时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和探索。这样既能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例如,在七年级新教材中的一道习题:按照规律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3,5,7, , 。

教师应选择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既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在数学天地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的价值。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重要。教师应是学习过程中的导游,学生是游客,教材是旅游景点。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地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总之,只有充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才能使学生拿到“钥匙”,掌握打开数学宝库之门的方法。让我们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快快行动吧!

体育参与程度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参与程度,思考能力

一、提高数学课堂学生参与程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教”, 而且包括学生的“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即使教师讲得再好, 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 被动地应用所学到的理论和公式, 这样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这样, 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应该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中学生思维具有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特点, 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具有假设性、预设性、形式化的特点, 但同时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 创造性思维获得迅速发展, 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 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立见解和看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师作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 不能仅仅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因此, 如何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应该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程度

(一) 调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1.为学生树立榜样, 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穿着文明, 语言文明, 多接近学生, 多关心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 并用非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2.创造情境, 因材施教,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要设计新颖、奇特并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 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特定的数学情境中去, 通过教师的适当指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适应中学生好奇心强和思维发展的特点, 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并鼓励学生在获得成功甜头的基础上继续努力。

(二) 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建立概念的过程就是数学发现的过程。数学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 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法等提出猜想, 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 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 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 缺少其发现过程。因此, 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环节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使用竞赛激智, 建立模型, 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 发现公式。以通过竞赛为载体, 以自主参与为教学形式,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索中发现规律, 并形成竞争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热情, 打开学生的思维, 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 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在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而且要鼓励创新,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教人去发现真理。所以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而且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思维的发散性;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依据数学思维规律, 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 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重视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大胆探索。

体育参与程度 篇6

在多数本校院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大班英语教学无法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 有限的互动又造成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 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影响英语教学效果。

鉴于此, 本研究探索了“同伴互助式”教学新模式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影响, 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英语课堂的参与程度, 促进课堂知识的内化, 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 进行一系列的反思, 探索“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以期丰富英语教学手段。

一、理论背景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孕育了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模式, 包括“配对合作研究”和“教学中小组的合作研究”等同伴合作研究。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实际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是指尚未完全形成、正在发展的心理机能。[2]维果茨基认为应以社会互动的方式激活和启发最近发展区内那些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有利地促进的当代教学模式的丰富与发展。

社会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而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该理论同样强调了学生的能动性, 以及教学中心的改变。

受益于以上理论的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Peer-Instruction” (同伴互助) 是合作学习的一次全新尝试, 由哈佛大学的Eric Mazur教授创立, 使用概念测试题 (Concept Tests) , 借助教室应答系统 (CRS) , 有效组织大班课堂教学, 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手段为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 实现了大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

根据以上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启示, 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本研究将具体讨论“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影响, 以期改善课堂气氛, 丰富教学的多样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研究

本研究考察了“同伴互助式”英语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影响, 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上, 对“Peer-Instruction”进行了一系列地简化和调整, 以此来适应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 首先将“peer instruction”从对物理领域发展到英语教学中, 并且以在纸上做记号的方式代替应答器的使用。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对比“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习者课堂参与程度的影响, 从而考察“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课堂参与程度的提高。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来进行分析。问卷调查包括前测问卷和后测问卷, 前测问卷调查进行的时间为2015年9月展开, 后测为11月初进行, 以英语课随堂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教学模式下, 学习者课堂参与程度的前测和后测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确定 “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是否对学习者课堂参与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被试及教学过程

本研究的被试为本科2014级的两个英语教学班, 其中一个班进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另一个班进行 “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 为期两个月。教学中, 学生被分成为10—12个小组, 每组有大约4—6个固定成员, 分发教学材料, 小组讨论教学材料列出的内容, 包括词汇部分的学习内容, 课文中段落大意, 难词新词, 以及课文整个脉络。具体如下:

Para1 clicked on blast forth lay listening to v.+v-ing躺着看电视真舒服 (翻译) 。表示同时伴随发生的动作。

Para 2 burst into The door was suddenly pushed open and he burst into the house.burst with anger;burst into tears;burst into the room;burst out laughing.

(四) 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课堂参与程度部分的题目参考以往问卷[4], 并做出一定的调整, 共设15道题, 经过统计该问卷具有可信性 (a=0.884) ;问卷中的选项设置均为李氏五点量表, 例如:

1=很不同意2=基本不同意3=不确定4=基本同意5=很同意

1.在课堂上遇到问题我会问我身边的同学。①②③④⑤

2.我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①②③④⑤

3.我能在笔记本或课本上做好笔记。①②③④⑤

4.上课时我能积极与同学一起讨论与课程相关的内容。①②③④⑤

(五) 结果与讨论

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 (t=-0.0004, sig=0.997) 还是“同伴互助式”英语教学模式都没有对学习者的课堂参与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 (t=0.559, p=0.579) 。可见, 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者课堂参与程度非常接近, 并且“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没有显示出相对的优势, 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 “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开展的时间仅为两个月, 因此, 学生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2) “同伴互助”教学模式中, 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小组讨论的环节, 可能因为不习惯用英语表达, 因此对讨论环节的有效引导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3) 通过对问卷后的小组讨论环节, 可以看出部分学生比较认同“同伴互助”英语教学模式, 他们认为该模式会提高课堂参与程度, 增加交流等, 但也有部分同学表示, 灌输式课堂信息量大, 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反思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同伴互助式”英语教学模式对学习者课堂参与程度没有明显的优势。可见, 就目前的英语教学形势而言, “同伴互助式”英语教学模式尚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模式, 但应该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调剂,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自由的交流与互动。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尚未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原因可能在于目前的“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仍需改进, 尤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讨论的有效引导。另外, “同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时间较短, 具体的步骤环节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磨合, 才能逐渐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Lantolf, J.Social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张福慧, 魏惠琳.最近发展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诠释[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97-100.

体育参与程度 篇7

网络报告现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被大部分的股份有限公司、私人公司和公营单位用来提供企业财务信息给广发的利益相关者。在经历了企业探索这项技术的潜在用途高潮之后, 财务数据的创新活动已趋于稳定。而创新在诸如运用社交媒体来提高公司和他们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在继续, 提高财务信息的性质似乎并没有提上日程。

XBRL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已经发展了超过15年, 并且在促进财务信息更有效的交流方面取得了不少重大成功。比如,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强制XBRL财务报告的提交, 英国的税务海关总署也强制XBRL企业税收文件的提交, 同时公司注册处接收XBRL企业文件的提交。然而大部分发展一直侧重于提高数据的监管目的。虽然这表明这项技术对于提高财务数据分布的潜力, 但这些具体的例子并没有推动第二代数据的广泛运用。

在创新传播的文献中,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合作经常被认为是一项新技术最终被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传播可以通过从强调一个技术的创新层面到关注工具功能的增加来证明。因此XBRL有效的传播可能只会发生在企业超越XBRL的技术细节, 并且在实时环境下利用该工具创造和使用财务信息的情况。

二、研究背景

财务信息的电子传递和传播或者数字化的报告已经在过去的15年里显著地发展。第一级或者第一代数字报告的概念是指通过使用PDF文件或者超文本标记语言软件在互联网上显示财务信息硬件拷贝的的在线版本的网上报告。这种电子的传递会导致资源和关注点都集中于互联网相关的活动, 这将会导致在10年内, 一大批公司会放弃报告硬件拷贝的使用而完全依赖于数字化的报告。使用PDF文件的第一代数字报告已经被纯粹最用作传播发布财务信息的另一种传播媒介, 而不是给有关方面提供一个新的沟通渠道。使用HTML的第一代数字报告通过允许很多组织在网页上提供信息, 超越了由PDF制作的的电子纸质文档, 从而走得更远, 并且在一个由此而促进形成的更具互动性的环境中给利益相关者提供公司信息。

XBRL的潜在好处已经被专业媒体广泛地引用。事实上,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 XBRL将从手工报表任务中空出资源, 并且增加商业价值;信息只需输入一次, 输出的结果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然而, XBRL的有效的广泛传播需要出现, 许多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将XBRL作为财务报告过程中完整的部分。Brancheau和Wetherbe将传播过程描述为四个阶段:认知、劝导、决心、实现。许多之前的研究集中与分析四个阶段中的实现或者说是改变, 而忽视了其他三个阶段, 这是非常常见的。

三、研究方法

因为需要从这四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角度收集了不同的见解, 一项问卷调查专门为了收集这些群体的观点而进行。这些问题来自于现存的文献, 并且反映了对于XBRL这样的技术传播的关键好处和已确认的障碍。每个调查的几个问题被设计得很独特, 以此来反映在财务报告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不同角色。但是这四个版本的调查问卷的大部分的问题是一样的, 使得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具有可比性。这些问卷已经被一些学者和从业人员先试用过, 在此过程中做了一些改动, 以精炼出一些问的问题和这些问题框架的形式。

业务调查问卷 (BUS) 包含了十个一般问题, 包括每个公司如何发布它的年度会计报告, 其次是他们认为什么样的利益相关者会使用他们发布的信息他们对自己的文件的利用显示了在互联网上他们的参与的程度。下一部分包括了XBRL的具体特点, 受访者对对XBRL的好处和扩散的障碍的看法以及监管和培训可能起到的作用。问卷的最后一部分包括统计信息, 比如年龄、性别和公司规模。

针对审计师的调查问卷包括了他们的客户对HTML、PDF和XBRL使用情况的细节, 并研究了谁在客户公司中负责生产和检查数字报告。接下来的一章涵盖了一些关于互联网使用的问题, 和对业务会计的调查是一样的。

针对税务专家的问卷包含了受访这从事税务工作的种类, 以此来获得受访这对互联网熟悉度和使用的信息, 接着是一些和前两个调查相同的问题。最后的问卷是针对用户的, 包括的问题和其他问卷相同, 但是还注意了网上报告使用的程度以及他们在何种程度上电子化的分析。

四、研究结果

1. 利益相关者之中的传播和参与

第一个研究问题调查了XBRL在商界中的传播程度。从调查结果中看出, 86位企业组受访者中绝大多数都是财务会计、财务主管或者在包含产生财务数据的相关位置上工作, 并且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业务和功能并且促进了广阔的利益相关者视角。如果明显的传播已经发生, 那么作为关键利益相关者的群体应该已经参与到XBRL中了。

在调查时间段中, 86个业务受访者中没有一个发布了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 甚至只有很少的企业使用HTML来发布他们的年度报告, 尽管他们有半数发布PDF版本的报告, 这些报告可以在网上获得。PDF文件没有HTML演示文稿格式容易使用, PDF的广泛使用可以说是一种从之前关于在数字财务报告中HTML和PDF的使用的调查中HTML的使用占更多的百分比被报道出来的倒退。因此, 绝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XBRL或是知道任何能够让他们产生在企业报告实践中使用XBRL的内部争论的信息。对一项创新的了解是其传播的第一步, 为了让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信息, 公司继续使用传统的、使用过的和测试过的软件, 比如对财务报表和会计的专门的电子表格。事实上, 只有15%的受访者说他们曾经使用过集成的定制的会计程序包。

利益相关者中的用户群体的知识库在四个利益相关者群体中是最糟糕的, 并且如果没有对XBRL的需求拉动, 传播是不会发生的。对这种应用的压力要么来自于组织需要 (拉动) 要么来自与创新推动本身, 后者在第一代数字化报告系统的传播已经被看到了。通过这些发现, 传播像瀑布一样降到这些关键利益相关者群体之中的证据很有限。

2. XBRL传播的优势

第二个研究问题探讨了利益相关者对XBRL优势的认识。当大部分的受访者反应很少参与XBRL, 就能很自然地总结出他们不会知道它的好处。受访者首先被问及他们对数字化报告总体上的好处的了解, 以作为他们对第二报告的背景, 然后被问及对XBRL具体好处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 受访者同意企业网站增加了对利益相关者的可用性, 而用户强烈地认为可用性会提升, 网站上的搜索工具很容易使用, 表明了如果情况允许的话, XBRL可以在上述情形下广泛被接受。

3. XBRL传播的障碍

第三个研究问题研究了这些可能会限制XBRL的扩散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障碍。受访者被要求对从之前的文献中提取的这项技术使用的可能阻碍的列表评论。

在三个群体中有相当数量的受访者不认为他们知道足够的XBRL知识来完全回答这些问题, 总体而言, 这些回答了问题的人表示所有群体中, 一些关键障碍作为主要的绊脚石, 阻碍了XBRL在企业报告中的应用和花费时间精力去学习XBRL (平均值1.79) , 其次是软件成本 (2.17) 和缺乏对XBRL的需要。唯一均值大于3的是由一个关于保密性的的声明, 3.40的数字证明了比中立的反应3要明显高, 表明了这些受访者不相信在线通信不受匿名泄露的风险。审计人员比其他群体更同意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问题, 尽管这可能已经反映了他们比其他组织更了解XBRL。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受访者和税务人员受访者也认为时间和精力问题阻碍了XBRL的应用。更根本的是, 三分之一的企业用户不认为有任何使用XBRL的必要, 表明在这些关键利益相关者和XBRL界之间存在缺口。

这些调查结果可能是令人担忧的, 因为关键利益相关者不认为企业有核心竞争力来成功地实施XBRL, 并且有证据表明更有效的包括了审计人员、企业会计师、IT技术人员和用户的多利益相关者方法对于XBRL充分传播的发生是必要的。这些调查结果还强调, 更普遍的是, 传播的关键障碍包含了技术复杂性、缺乏适当的熟练的从业人员来实施XBRL和对数据更高水平上的保障的需要。因此, 利益相关者之间应加强沟通, 促进传播效率。

4. 在传播过程中监管方的角色

最后的研究问题探讨了XBRL应用的政策背景和目前在英国对作为监管目的XBRL的强制使用的关注是否能有效地强制组织接受XBRL。强有力的组织, 比如公司注册处和英国税务海关总署参与到传播XBRL中来, 并且一致行动, 他们可能能施加政策压力来迫使公司应用XBRL。

所有的四组受访者都被问及关于政府在采用XBRL中参与的问题。问题集中于通常英国公司制作报告和申请文件的五个类别:财务报告、非财务报告、上市声明、申报纳税和公司注册文件。有相当比例的受访者不知道所推荐的五种类型的报告, 特别是受访的用户组。对于财务报告, 大部分人认为应该是自愿应用或者政府和监管方不应该推行XBRL的使用。这与在美国SEC对于报告的强制使用的趋势和在英国的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然而, 审计师处于与其他受访者不同的位置, 他们认为XBRL需要在2年内在财务报告中强制使用。

五、总结

本文的调查结果表明, XBRL的传播还没有发生, 尽管这项调查进行时正值英国税务海关总署开始强制企业报税使用XBRL。没有被XBRL影响到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到XBRL的传播中。审计人员和税务专家, 除了那些作为XBRL的核心成员参与到XBRL中的, 以及联盟仍然对XBRL的优势和好处一无所知。同样的, 企业和用户利益相关者并没有实质性地接受或参与到XBRL中来。尽管XBRL强烈主张克服商圈中利益相关者的沟通障碍以及变为一种通用的商业报告语言, 在这个领域中激烈的发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召唤的时候。

总的来说, 这项研究表明, 政府机构、像审计人员和税务专家这样的顾问、报表制作人和用户之间的交流网络应该加强, 以至于供给拉动、监管者的强制集中、超越至一个信息级联, 导致了所需要的从报表制作人和用户的需求拉动, 规范性的和模仿的同构可以在他们之间开始发生。

摘要:一项在英国的问卷调查显示了关于XBRL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的认识是出于关键地位的, 但这也只是在利益相关者的狭小范围内, 并没有向外部扩散传播, 同时第二代报告也更普遍了。监管方的参与似乎是能够使与利益相关者网络沟通渠道扩散并且更好的唯一动力, 就像在监管机构、报表制作者、用户和XBRL之间也都是必要的。本文认为对于XBRL的供给推动没有能够使这种技术在英国得到有效的运用。现在需要更大的监管方面的承诺来创造对XBRL的推动, 比如创造工具以及使XBRL存储的数据能够被公开地接触和获得。除非这些发生, 否则XBRL的传播不会发生, 需求的推动也将消失。

关键词:XBRL,传播,参与程度,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周南, 朱建国, 刘锋, 孙凡, 赵英吉.XBRL分类标准认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体系研究.会计研究, 2010 (11) .

[2] .史永, 张龙平.XBRL财务报告实施效果研究基于股价同步性的视角.会计研究, 2014 (03) .

[3] .曾建光, 伍利娜, 谌家兰, 王立彦.XBRL、代理成本与绩效水平基于中国开放式基金市场的证据.会计研究, 2013 (11) .

[4] .应唯, 王丁, 黄敏, 王颖.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架构模型研究.会计研究, 2013 (08) .

体育参与程度 篇8

与以往相比, 当代大学生无论是社会观念、价值取向, 还是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中, 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参与对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 大学生“大量地参与社会活动, 以尽自己最大的责任, 这不仅保证了集体的效用, 而且也是谋求个人幸福、掌握日常管理社会与控制事物的权利、走向自己决定命运之道的先决条件”[1]。所以, 引导大学生正确、有序、理性地进行社会参与, 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但是,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特别是学生社会参与与其学习成果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也没有实证性的研究。因此, 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进一步完善现存的学生参与理论, 为这些理论提供实证支持, 而且也将为我国高校如何提高本科学生社会参与水平提供直接的借鉴与参考。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1) 我国本科学生课外和社会活动参与程度如何?2) 本科学生社会参与程度对其学习成果有何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国某外语类高校全日制本科学生, 共计14971人 (其中大一4111人、大二3718人、大三3681人、大四3461人) 。该校学生大多主修语言类或语言类相关专业。语言学习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 这会对学生的社会参与产生一定影响。

(二) 调查问卷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为自编问卷, 包含两个部分, 共18个问题。第一部分包括6个问题, 调查学生参与课外和社会活动的程度。问题选项采用6级计分, 从“从不”、“难得”、“有时”、“稍多”、“经常”到“总是”分别计1-6分。第二部分包括12个问题, 调查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所取得的学习成果。问题选项仍采用6级计分, 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较不同意”、“较同意”、“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6分。

为了确保问卷的内容效度, 特地邀请一名从事教育评估研究的教授对本问卷的初稿进行审阅, 以判断该问卷的调查问题能否有效测量学生社会参与程度及其带来的学习成果。另外, 对十五位本科学生进行试测, 并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修改与完善问卷, 以提高该问卷的信度。

(三) 抽样方法和结果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与“便利抽样法”相结合的抽样方法, 对样本进行抽样。在各学院辅导员以及各班班长的热心帮助下, 我们在每个学院、每个年级中随机选择1-2个班级;由于实习导致大四学生较分散, 于是我们深入宿舍进行问卷发放。最终抽样人数为1910人, 约占研究对象的12.8%。其中, 大一学生626人, 约占研究对象的15.2%;大二584人, 约占15.7%;大三577人, 约占15.7%;大四123人, 约占3.6%。总体而言, 样本代表性较高, 各学院以及各年级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

(一) 学生课外和社会活动参与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 选择经常或总是参加兼职工作、社区活动或扶贫活动的学生占25%左右, 有超过38%的学生经常或总是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 经常或总是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更是占到了45%。

(二) 学生通过社会参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

调查结果还表明, 超过84%的学生认为, 通过社会参与可以:1.认识更多的人, 提高社交能力;2.增加社会阅历, 为今后求职做准备;3.提高社会认知能力;4.提高自我认知能力;5.培养个人兴趣爱好;6.丰富大学课余生活。同时,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 认为1.获得了社会实践的学分或在综合测评上加分;2.出于本能, 回报社会;3.丰富了实践履历, 有利于考研、申请出国留学;4.提高了政治参与意识;5.提高了领导能力;6.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的学生均超过了74%。

四、总结与建议

从以上数据分析结果不难得出结论:我国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和社会活动, 给他们的学习成果带来了积极影响。这与很多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大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 他们从大学经历中所得到的收获就越大[2,3]。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和社会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给学生学习成果带来的积极影响, 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首先, 学校在提供和组织课外和社会活动的同时, 应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其次, 努力拓宽学生获取社会参与机会的途径, 发挥网络、教师、学生亲属在学生社会参与中的重要作用。最后, 学生应当树立主动参与课外和社会活动的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参与给自身学习成果带来的积极影响。总之, 学生需要树立社会参与意识, 抓住机遇、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和社会活动, 努力从社会参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10) :207.

[2]徐波.高校学生投入理论:内涵、特点及应用[J].高等教育, 2013 (11) :3-9.

体育参与程度 篇9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宪法规定: 城市和农村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的自治性组织。基层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是最大的民主(高健、佟德志,2010)[1]。我国农村实行以村民委员会为主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农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是中国大陆地区乡(镇) 所辖行政村的农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产生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82年新宪法确定了村委会作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对村委会的组织、功能和选举方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组织法规定的框架下,农民投票选举村委会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基础,它为农民提供了实现选择自己领导的基本权利以及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机会(孙昕等,2007)[2]。农民民主选举成为广大农村农民参与政治生活和表达政治利益的主要制度性途径。显然,农民是否参与选举及其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和社会治理的效果,农民的选举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村委会作为农村实行基层民主管理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产生于农民民主选举,并反过来对农民民主选举的参与情况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吸引农民参与民主选举。村委会成员任职期间所拥有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使得农民们有了积极争取成为新一届村委会成员的动力,村委会成员的这些权利能够为他们的家庭、亲属和朋友提供便利也是他们积极参与选举的动力之一。其二,村委会引导农民参与民主选举。这主要体现为村委会发挥各项功能,为农民参与民主选举创造条件,具体表现为:(1)上届村委会任职期间,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有条件和精力参与政治生活;(2)上届村委会任职期间,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农民参与民主选举的客观环境更好;(3)上届村委会在任职期间,创造了良好的民主选举氛围,为农民正常表达政治利益创造了条件,农民有途径参与民主选举,促进了农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性。

关于农民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民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影响农民参与选举村委会成员的因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在影响因素的选择方面,孙昕、徐志刚等(2007)[2]从农民的主观意识入手,分析了农民对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信任程度(“政治信任”)对其选举参与的影响,最终发现政治信任与农民选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胡荣(2006)[3]则重点研究了社会资本(如社区认同、社团参与、社会信任和社会交往、竞选承诺和关系拉票等因子)对于农民参与选举的影响,发现社会资本各因子中除关系拉票外其余因子均对农民的选举行为有显著性影响;金太军、王军洋(2011)[4]分析了家族在农民选举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农民选举在家族追逐利益的条件下已经演变成一场家族博弈。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罗天莹、雷洪(2007)[5]针对农民的投票意愿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农民所表现出的较高投票意愿,在某种程度上实质为选举无序性等问题而导致的被动与消极参与”;肖唐镖、王欣(2009)[6]对农民选举的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和针对性分析,发现农民选举的质量在江西和山西两地均有所提升,县乡指导小组和村选举委员会在选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胡荣、胡康等(2006)[7]进一步研究了妇女参与农民选举的影响因素,认为男女选民在农村选举中参与的差异是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造成的,并不能单纯从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低或妇女干部少这些方面加以解释。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大部分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第一手数据,并选择合适的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孙秀林,2008)[8]。以上研究对本文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综合前有研究和以上考虑,本研究以农民的民主选举活动参与行为及程度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对全国十省24个行政村的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重点研究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即村委会对农民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情况。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于2014年1月组织的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管理问题的实地调研,本次共收回有效问卷686份。

二、基层组织功能发挥与农民政治参与情况

(一)基层组织功能

村委会是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由农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村委会功能具体包括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何真(2013)[9]将村委会功能具体划分为村委会的自治功能、行政功能和经济功能。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村委会的各项功能,由农民主观评价采取五级得分形式对村委会功能的发挥情况进行测量。具体的测量问题包括:(1)组织农户生产经营,提高农户生活水平;(2)组织农户培训学习,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3)改变农民的落后观念,培养出现代农民;(4)组织农民文化娱乐,改变农村社会风气;(5)改变农户分散形式,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6)创新了一种行政领导之外的农村管理体制;(7)促进农户利益表达,促进农户民主参与。以上问题分别代表村委会发展农村经济的功能,提高农民素质的功能,转变农民观念的功能,改变农村社会风气的功能,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功能,创新农村管理体制的功能和促进农民民主参与的功能。

表1反映了农民对村委会各项功能发挥的评价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对村委会各项功能发挥情况的评价均呈现出一定的正态分布形态,农民对村委会在组织农户生产经营,提高农户生活水平方面的评价集中于比较好(26%)和一般(39.1%)。在组织农户培训学习,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方面,有40.9%的农民评价为一般,其次为比较好(24.1%)和不太好(23.2%)。接近一半的农民认为村委会改变农民落后观念,培养现代农民的功能发挥情况为一般(44.6%),认为这项功能发挥得不太好的也占了24.6%。村委会组织农民文化娱乐,改变农村社会风气功能发挥情况为一般,有42.4%的农民这样评价,评价比较好和不太好的分别为21.5%和25.2%。在改变农户分散形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方面,有48.3% 的农民评价为一般,评价不太好的占了23.8%,非常好占2.7%。村委会在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方面的功能评价为一般的有46.5%,评价为不太好的占26.7%。村委会促进农户利益表达和农民民主管理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也集中在一般水平上(45.2%)。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别结果,农民对村委会各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评价为一般的几乎占了一半左右,而评价为比较好和不太好的分别占了20%左右,各方面功能发挥很不好的频率接近10%,除组织农户生产经营,提高农户生活水平外,其他各项功能发挥非常好的仅占到2%左右。

(二)农民政治参与

已有研究关于农民参与选举情况多采用二元回归方式,即将农民参与选举的情况定义为是否参与。本研究将农民参与选举的情况具体细分为:(1)当过选民;(2)参加过投票;(3)为选举活动工作过;(4)当过候选人;(5)当选过村干部。本文认为,这五个过程是逐级递增的,农民的选举参与活动是按照这个层次不断深入的,即可以认为,若某位农民当选过村干部,那么他一定经历过前面四个选举活动过程。这样便可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民参与选举活动的程度及各方面因素对选举参与情况的影响。

农民参与选举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仅当选过选民而没有参与其他选举活动的农民有134位,占总样本容量的19.5%;当过选民且参加过村委会选举投票的农民数量为439名,占64%;参与选举活动到为选举活动工作过这一层次的有59名,占总调查者的8.6%;当过村委会干部候选人但没有当选村干部的占总样本容量的2%;参与过前期所有选举活动并最终当选为村干部的占5.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农民选举过程中,当过选民但没有参与投票的人数较多,农民选举过程中委托投票或放弃投票的现象比较多。当过候选人但没有继续担任村干部的比例较小,即绝大部分候选人最终都当选为村干部而落选的人数较少。

三、农民政治参与的多项有序回归结果

为测量农民参与选举情况的影响因素,研究引入了农民的性别、文化程度等个体因素,距离县城距离、村主任产生方式等社区区域因素两组解释变量。性别作为影响农民参与选举程度的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指出,男性的选举参与程度明显高于女性(胡荣等,2006);农民的文化程度与其参与选举情况的关系体现为前期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与率越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所具有的实效价值标准使他们对选举活动中的不公平现象看得比较透彻,因此疏远选举活动(罗天莹等,2007);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民为争取既得利益越有参与选举活动的积极性;离县城越近的村庄选举活动越规范,农民的参与积极性越高;村主任是否由客观公正的投票方式产生对农民的选举参与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上一届村委会的各项功能发挥情况对当届村委会的选举以及上一届村委的连任等产生正的影响。为了便于分析和解释,将村委会各项功能发挥的效果评价合并为好(=1)、一般(=2)和差(=3)三类,很好和比较好可以合称为好,不太好和很不好合并为差。表2列出了各解释变量的类别、名称、赋值情况、描述性统计以及影响方向预测情况。

研究利用多项有序回归方法对农民的政治参与情况进行计量分析,由于农民的民主选举参与行为较多地集中于当过选民和参加过投票这两类,即农民参与选举的情况在较低类别的概率较高,因此本文使用的连接函数为负Log-Log函数,模型设定为:

其中,j表示参与选举的程度,j=1,2,3,4(当过选民,参加过投票,为选举活动工作过,当过候选人。参照项为“5=当选过村干部”);γj为被解释变量前j个类别的累计概率;xi为解释变量,包括农民的个体特征(性别、去年的家庭年收入等)、村庄区域特征(距县城距离、村委会产生方式)以及村委会各项功能发挥情况。P表示解释变量个数。

模型拟合信息显示:零模型的-2倍的对数似然值为1 435.755,当前模型为1 371.803,似然比卡方值为63.952,显著性P值为0.000,伪R2 的三个值分别达到0.189,0.101和0.244,可见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平行线检验零模型的-2倍的对数似然值为1 371.803,现模型为1 346.508,似然比卡方值为25.296,显著性P值为1.000,说明当连接函数为负Log-Log函数时,各回归线(面)平行,符合位置模型的要求,可以采用负Log-Log函数作为连接函数。参数估计结果显示模型具有一定的显著性。

表3反映了农民参与到选举活动中各个阶段的截距项和概率以及各变量对农民选举参与情况的影响系数和可能性。在性别、家庭等个体特征和村主任选举方式、村委会功能等社区区域特征都相同的情况下,农民当过选民的可能性的负Log-Log值为-0.72,γ1=π1=0.128,即农民当过选民的概率为12.8%。农民当过选民且参加过投票的可能性之和的负Log-Log值为1.587,γ2=π1+π2=0.815,π2=0.687,即农民参加过投票的可能性为68.7%。依次可以计算出,农民为选举活动工作过的可能性为9.7%,当过候选人和当选过村干部的可能性分别为2.3%和6.5%。可见,农民参与投票的概率较高,农民对选举活动有较高的积极性。以上数据与农民参与选举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有细微变动,但大体相似,由于排除了个体和社区等因素的影响,该结论更加准确。

注:*** 表示 1%显著性水平;** 表示 5%显著性水平;* 表示10%显著性水平。

农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个体因素层面,去年的家庭毛收入与农民选举活动的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民越有可能参与到选举活动的各项进程中去(0.01),这可能是由于家庭条件好的农民经济压力比较小,因此,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民越有能力和动机通过政治途径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性别和文化程度对农民的选举参与程度没有显著性的影响,这与前期假设不相符。在社区因素层面,离县城距离越近的村庄,农民主观认为其受到县政府的控制比较强,民主选举程序更加规范,参与民主选举的可能性越大(-0.121)。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村庄的村主任由公开投票方式产生的,农民参与选举活动的可能性的负Log-Log值比其他地区高出0.42,即村主任由投票方式产生的村庄农民参与选举活动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区平均高出51.8%,这是因为农民从主观上感觉选举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认为选举活动是真正有效的,参与选举的可能性会越大。村委会在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及转变农民落后观念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对农民民主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村委会维护社会稳定和创新管理体制功能发挥情况对农民民主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与预期符号相反。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村委会改变农村社会风气功能发挥得好的村庄,整个村庄的不良社会风气例如行贿等行为减少,农民主观上感觉民主选举活动比较公正,农民参与选举活动的可能性比做得一般和不好的村庄高出47.7%。村委会促进农民民主参与功能发挥得好的村庄农民参与选举活动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区平均高出53.1%。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是农民实现自我管理的自治性组织,由基层民主选举产生。基层民主选举是农民表达政治利益诉求和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主要途径。本文利用多项有序回归方法对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基层自治组织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整体政治参与程度较低,仅有超过一半左右的农民当过选民并参与投票,村委会候选人淘汰比例较低,候选人基本都可以当选为村干部。家庭经济情况越好的农民政治参与热情越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致富能够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可能性。距离县城越近和村主任产生方式为投票选举的村庄,农民对村庄基层民主选举活动效果的认可度越高,政治参与积极性越高,加强农民对选举活动的信任程度是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热情的有效途径。(2)总体来说,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农民对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各项功能发挥的评价大多集中于一般水平,农民对于村委会各项功能发挥情况的感受并不明显。村委会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功能农民认可度较高,但相比其他功能区别不大。农村基层组织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3)农民对基层自治组织功能发挥情况的评价能够影响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村委会改变农村社会风气功能发挥得好的村庄,村风更加淳朴,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越高。村委会促进农民民主参与功能发挥得好的村庄更加重视农民民主选举活动的参与情况,农民在村委会的引导和动员下的政治参与程度增加。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农民政治参与热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效果。调查发现,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较低。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不关注民主选举和代替投票现象,农民对基层民主选举活动漠不关心,很多农民选择从事其他经济活动而不愿意参与选举投票。农民对基层民主选举活动效果的不信任是他们不积极参与选举的原因之一。当前农村农民经济收入较低,大部分农民专注于经济活动以及农村人口长期生活在外地使得他们对村庄情况不了解也是农民没有政治参与热情的原因之一。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2.基层自治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结果显示,村委会的功能发挥情况对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当前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各项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功能的发挥同时受到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的影响。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合理领导和合作能够促进村委会功能的发挥,反之,不合理的领导则会阻碍村委会功能的发挥。当前农村普遍存在村党支部直接管理村庄事务的现象,有些地区甚至直接由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乡镇政府也通过各种手段干涉村委会的自治功能,如直接任命村委会主任和委员,通过政治压力强制村委会实施某项政策等。这两方面的压力使得村委会无法有效发挥自治组织的功能,基层自治组织形同虚设。如何权衡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三者相互监督和发展,村委会自治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3.基层民主选举的效果。研究认为,农民对基层选举活动效果的信任程度是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基层政府的影响,基层政府通过政治途径影响村委会主任和委员的人选,有些地区甚至直接任命村委会主任。其二是地方家族势力的影响,农村多为同姓家族聚居,村庄内部通常都有大姓家族,这些大姓家族凭借人员优势通常会支持本姓候选人而排斥外姓候选人。其三是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引导下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在基层民主选举活动中,基层党组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排除各方面的不利影响,使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活动真正有效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4.基层自治组织功能与农民政治参与的交互作用。研究显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功能发挥对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和程度有显著影响。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产生于基层民主选举,基层民主选举活动的组织情况和农民的民主选举参与情况对基层自治组织产生后的功能发挥产生影响,文章对二者的交互影响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农民主观评价视角来测量村委会各项功能的发挥情况,没有考虑社会管理体制和地方势力等因素的影响。村民对村委会功能的发挥情况没有明显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真实反映村委会各项功能的发挥情况。这有待进一步地优化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高健、佟德志.基层民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孙昕,徐志刚,陶然,苏福兵.政治信任、社会资本和农民选举参与——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的实证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7,(4).

[3]胡荣.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参与——影响农民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各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2).

[4]金太军,王军洋.农民选举过程的家族博弈——集体行动的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5]罗天莹,雷洪.基层选举中农村居民投票意愿的影响因素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1).

[6]肖唐镖,王欣.农村农民选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对4省市68个村选举的跟踪观察和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3).

[7]胡荣,胡康,郭细卿.影响妇女参与村级选举的诸因素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9).

[8]孙秀林.村庄民主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400个村庄的实证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6).

上一篇:精练语言下一篇: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