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2024-10-04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共6篇)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篇1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就开始使用了汤剂。中药汤剂作为中医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传统剂型之一, 有着起效迅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加减、灵活性较好等特点。然而在中药实际运用过程中其药效的发挥也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中药汤剂的服药时间、煎煮方法、服用方式等, 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因此, 本文以八味地黄汤为例, 以煎煮的时间为变量, 对汤剂的质量进行有效检测, 分析其药汁与药渣,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以八味地黄汤作为本次研究的材料, 该汤剂的主要成分为肉桂、地黄、山茱萸、山药、制附子、牡丹皮、泽泻及茯苓等, 所有中药原料均来自于淮南新欣医药有限公司, 并经过相关部门的鉴定均符合标准。

1.2 八味地黄汤剂组成

汤剂组成:肉桂、山茱萸、山药各3g, 牡丹皮6g, 制附子、熟地黄、泽泻、茯苓各9g。该汤剂的主要功能为温补肾阳, 专治腰膝酸软以及肢冷尿频等疾病。

1.3 煎煮方法

在本研究中, 以头煎煮与二煎各煎1h为观察组, 以头煎与二煎各煮0.5h为对照组, 进行对比。观察组按照相关处方的中药饮片调配, 先煎制附子30min, 而其它的七味中药则经过10倍量的冷水浸泡30min后再全部放入砂锅中, 采用急火的方式对其进行加热直至沸腾, 再采用文火煎煮1h, 煎煮完成后将其过滤, 并收集其滤液;而滤渣则加入到8倍冷水中采取上述方法进行第2次煎煮, 最后将2次煎煮所得的滤液合并共得到282mL八味地黄汤剂[1]。

而对照组的头煎与二煎煮均以0.5h为准, 其余的步骤则同观察组一样, 最后得到318mL八味地黄汤剂。对两种煎煮方法在煎煮过程中所得药汁与药渣进行有效观察与对比, 并分析其汤剂质量优劣。

2 结果

通过本研究, 发现不同的煎煮时间, 所产生的药汁与药渣的数量与质量均有所不同, 对照组药汁量为318mL, 而观察组药汁则为282mL, 且两种煎煮法所得的药渣在颜色、气味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说明煎煮时间对中药汤剂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也直接影响了汤剂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 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汤剂质量较好, 合格率高达100%, 而对照组中汤剂质量的合格率仅为6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如表1、表2所示。

3 结论

在中医学中, 中药汤剂是一种主要的用药方式, 有制作简单、副作用小、吸收快且疗效好等优点, 因此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然而, 在实际的运用中, 中药汤剂的治疗效果极容易受到汤剂煎煮方式、服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若是煎煮不当, 不但会影响整个汤剂的药效, 而且还有可能出现相关的副作用, 进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

目前, 临床上对于中药汤剂的质量控制除了要求在煎煮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 采用的仍然是较为传统的评价标准, 如汤剂煎煮后的药汁颜色、气味以及取汁量与是否存在杂质等, 具体的要求有:药汁纯净、无异味、无浮渣与泥沙沉淀物[2];而药渣则应煮透且无干心, 特别是根茎类的中药材, 其饮片的药渣手捏时应有软透感, 捻则易烂;原有药物的七味消失或是浓度减轻, 而药渣中没有饮片的原有颜色或是颜色比较淡。在本研究中, 采取两种煎煮方法所得的药汁, 均表现为纯净且无异味、浮渣及泥沙, 但是其药汁量却有所不同。同时, 药渣在其饮片的颜色、气味等方面有所差异, 且观察组所得汤剂的质量合格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5) , 即说明了不同的煎煮时间对汤剂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实际的汤剂煎煮过程中, 需对其煎煮的时间有个明确的把握, 根据中药材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煎煮时间, 有效提高汤剂的质量。

同时, 在进行中药汤剂煎煮时, 除了要对其煎煮时间进行有效控制, 还需对其浸泡的方法、用水量、煎煮的方式以及火候等进行全面的把握, 具体需注意以下几点:浸泡方法:中药药材的浸泡一般以自然水进行冷水浸泡, 而浸泡的时间则根据季节和药材质地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为60~120min, 在夏季时因温度较高可适当缩短, 而冬季因温度较低, 必要时需要温水浸泡, 同时需注意的是部分药材上的尘土与污垢可不必完全清洗干净, 以避免药物的流失;用水量:根据中药材的质地和药量情况对其用水量进行适当调整, 第一次煎煮时, 用水量一般以淹没药面2~3cm为佳, 而第二次煎煮则以淹没药材的1~2cm为佳, 同时由于有些花草类药材具有吸水特性, 故加水30min后需及时加水再煎煮;煎煮方式:一般为“武火沸腾, 文火煎煮”, 并将药液过滤后再次加水煎煮, 煎煮完毕后将所有药液均匀混合后服用。

此外, 对于中药汤剂药效的充分发挥, 除了要掌握其正确的煎煮方法, 还需采用正确的药汁服用方法。在汤剂的服用过程中, 严格按照温度、方法以及剂量、时间与次数等具体的要求进行正确的服用, 最大限度保证药效的发挥[3]。服药时间:通常每天1剂, 早晚各1次, 并根据病情进行次数的增减, 而对于那些病在心、肺等处的患者需在饭后服用。服药量:分服一般适合于慢性疾病且病情较轻的患者, 汤剂分成2~3次口服, 且每次服用量为100~200mL, 特别是患儿在服用中药汤剂时, 最好将其汤剂进行浓缩以减少服用量, 并以少量多次为最佳;顿服一般适用于急性病症以及病情较严重的患者, 1剂汤药一次性服用, 以充分发挥其药效;特殊情况如情况较危重的病人需少量多次服用, 对于出现呕吐现象的患者需少量顿服。

综上所述, 在中药汤剂的临床应用中, 需正确掌握煎煮与服用方法, 使药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并有效减少中药材的浪费, 最终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赵勇杰, 李建菊, 杨志录.中药汤剂煎煮及服用方法与疗效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 11 (17) :112-113.

[2]寇惠蓉, 邵思琴.中药汤剂煎煮及服用方法对疗效的影响[J].陕西中医, 2011, 32 (08) :1063-1064.

[3]徐及敏, 李紫霞, 任玉文, 等.汤剂正确煎服法对中药疗效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09, 24 (18) :21-22.

浅谈中药汤剂的煎煮和服用 篇2

1 煎药方法

1.1 煎煮用具

沙锅、砂罐首选, 其次为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铜、铝等器具。

1.2 煎药用水

家庭煎药用水以凉开水为佳[1]。

1.3 煎前浸泡

1.3.1 不可用水洗中药

(1) 含有水溶性生物碱类、甙类、糖类、水溶性色素成分、易溶性无机成分的药物。 (2) 炮制过程中加入了土、麦麸、食醋、酒、蜂蜜、姜汁等辅料的药物。 (3) 被捣成粗粉使用的药物。

1.3.2 不可用开水浸泡中药

饮片中的蛋白质遇热凝固, 影响药效。

1.3.3 加水量

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cm。

1.3.4 浸泡时间

一般药物浸泡20~30min, 果实、种子为主的浸泡1h。

1.4 煎煮火候及时间

先武火后文火。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用武火迅速煮沸, 改用文火维持10~12min左右即可。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及补益类药, 要文火久煎。一般的汤剂头煎20~30min, 二煎15~25min;解表剂时间酌情减少, 滋补剂时间酌情延长。煎煮时间应以汤剂沸腾时算起。

1.5 榨渣取汁

汤剂煎好后应立即滤出, 尤其是不宜久煎的药物。

1.6 煎煮次数

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到三次, 煎煮液的总量控制在300~400ml。

1.7 入药方法

1.7.1 先煎

贝壳类、矿石类药物 (龟版、鳖甲等) 和不良反应大的药, 应打碎先煎30min左右。

1.7.2 后下

主要有三类: (1) 含挥发性成分气味芳香的药物, 如薄荷、豆蔻等。 (2) 有效成分易水解变化的药物, 如番泻叶。 (3) 久煎后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 如:苦杏仁、钩藤等。大黄只有在取其泻下作用时才需要后下。

1.7.3 包煎

细小种子类、孢子及粉末状的矿石类, 如:蒲黄、海金沙等。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扎好口后入煎。

1.7.4 另煎或另炖

某些贵重药物, 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应切成小块, 放入加盖盅内隔水炖2~3h[2]。

1.7.5 烊化

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可单独加水小火炖溶。

1.7.6 冲服

对贵重或不耐高热而又难溶于水的药物, 如三七、琥珀等;入水即化的药物, 如芒硝;汁液性的药物, 如竹沥。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

1.7.7 磨汁

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的药物, 如羚羊角、犀牛角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

1.7.8 煎汤代水

质地疏松、体积大、吸水量大的药物, 如竹茹、丝瓜络等。

2 服药方法

2.1 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因人制宜。

2.1.1 空腹服

如滋补类药、驱虫药, 峻下逐水药宜晨起空腹时服。

2.1.2 饭前服

治疗胃肠道疾病、腰以下疾病的药物均宜饭前30min服。

2.1.3 饭后服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治疗胃脘以上病症的药和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均宜饭后15~30min服。

2.1.4 睡前服

安神药和缓下剂宜在睡前30min~1h服。

2.1.5 特殊时间服

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鸡鸣散应在天明前空腹冷服。急性病则不拘时服昼夜频服。

2.2 服药次数及剂量

一般疾病均采用1剂/d, 每剂分2次或3次服用。重病急病者可每隔4h左右服1次。发汗药、泻下药一般以得汗、汗下为度。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 或服药前以生姜片擦舌。汤剂的服用量一般为150~200ml, 老人、小儿酌情减量。

2.3 服药温度

治寒证用热药时宜热服, 辛温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时宜热服。治热病用寒药时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患者不欲冷饮以温服为宜。治疗真热假寒证时宜寒药热用, 治疗真寒假热证时宜热药寒用。

2.4 服药禁忌

服药期间应忌食油腻、辛辣、生冷、腥膻等物。服安神药时忌饮咖啡、浓茶、酒等;服温补药宜少饮茶、食萝卜;服治疗外科疮疡、皮肤病的药物, 宜忌食辛辣刺激性及腥膻发物;水肿患者宜忌食含盐高的食物;消渴病忌糖。

中药汤剂是应用最广泛、疗效最可靠的剂型, 目前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必须重视汤剂的煎煮和服用, 才能发挥中医药的特色, 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陈春梅, 李勇华.中药煎服法浅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4) :488.

掌握中药汤剂的科学煎煮方法 篇3

1 煎煮器具

古人认为:银器瓦罐最好, 铜铁器忌用。现代多首选瓦罐、砂锅, 其次可用搪瓷锅、不锈钢锅, 不能够用铁锅、铝锅、铜锅。砂锅类器具多用白泥 (或黄泥) 等硅酸盐类物质经塑形后高温烧制而成, 主含二氧化硅, 性质稳定且导热均匀, 形态多样, 能够较好的满足中药汤剂的煎煮要求, 若选用搪瓷锅或不锈钢锅, 其釉层或不锈钢表层所含有的活性金属元素, 很可能在长时间煎煮过程中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中药煎煮忌用铁、铝、钢锅, 这是由于这些金属制成的器皿, 在加热后容易在其表面形成氧化膜, 这层氧化膜极易与药液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轻则降低药物效能, 重则产生有害人体的新物质。

2 煎煮用水

古人对煎药用水的要求多而复杂, 比如用无根水 (雨水) 、冰融水、山泉水、雪水、露珠水等, 现在一般认为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即可, 加水量的多少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研究资料, 一般以浸泡后高出药面2~3cm为宜, 若为感冒类汤剂, 药物多含挥发性成分, 质地疏松且不宜久煎, 加水量需适当减少, 若为滋补类汤剂, 质地坚硬或粘稠难溶者, 需久煎, 加水量可适当增加。

3 浸泡时间

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这是因为中药大多为干品, 煎煮前将水加入到药中, 使水分子渗透到细胞内, 细胞中的可溶性成分才能够溶解, 这时候再加热, 则能够使细胞膨胀破裂, 将大量成份溶解出来, 特别对于一些动物类药材, 如果不提前浸泡, 很难将细胞内的成分煎出, 提前浸泡时间一般为30~60min, 浸泡水温以20~30℃为宜, 质硬药材, 动物类药材浸泡时间宜延长。

4 煎煮用火和用时

中医煎药, 强调用火与用时的恰当结合, 所谓用火, 即使用火的质地, 火有大有小, 有急有慢, 有紧有散。古人注重根据汤头的性质选择用火和用时, 如《本草纲目》, “火用陈芦, 枯竹, 取其不强……桴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紧, 温养用糠及马屎, 牛屎者, 取其缓而能使药力匀遍也”, 时至今日, 仍用文火、武火来说明用火的大小急慢, 所谓用时, 古人认为“药, 有可以久煮者, 有不可久煮者”, 一般煎煮用时根据方剂不同而有所区别, 滋补类药, 头煎应为40~50min, 二煎、三煎均可用时30~40min;芳香化湿、行气、解表类药, 头煎应为10~15min, 二煎用时5~10min;一般药物, 头煎用时应为15~20min, 二煎用时10~15min。古人强调用火与用时的适当结合, 《本草纲目》:“先武后文, 如法服用, 未有不效者”, “若发汗药。必用紧火, 温服。攻下药, 亦用紧火煎熟, 下硝黄再煎, 温服。补中药, 宜慢火, 温服, 阴寒急病, 亦宜紧火急煎服之”。现代研究也证明, 芳香类药多含挥发油, 宜用武火快煎, 使挥发性成分溶出即可, 如果用文火慢煎, 时间太长, 则药中挥发性成分损失过多。滋补类药, 多含蛋白质, 多肽, 粘液质类大分子成分, 不易溶出, 升温过快又容易产生“糊化”现象, 不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5 药液的煎出量

从理论上讲, 中药汤剂是一个多组分, 多形式的溶液系统, 包括真溶液, 胶体溶液, 混悬溶液等, 在相同情况下, 各组分之间的比例相对恒定, 各组分含量的和相对恒定, 中药煎煮过程实际上就是药物所含成分不断溶散与吸附的过程, 若增加或者减少煎出液药量, 必然导致煎出液各组分之间的比例变化和所含成分总量的变化, 所以一般认为, 中药汤剂煎出量以500~600m L/剂为宜, 儿童酌减。现在有些药店采用中药煎药机煎药, 首先煎出过多药液, 然后再将煎出液浓缩至600m L, 笔者认为, 该方法过分强调煎出率, 忽视了中药汤剂系统内部各组分比例协调, 是否可行值得研究。

6 特殊煎法

为了充分发挥药效, 常对汤剂内某些药物采取先煎、后下、布包、另煎、烊化、冲服泡服等方法。

(1) 先煎:即先提前煎煮10~30min, 如磁石、石膏、紫石英、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等矿石、贝壳、动物角甲类药物, 困其质重难煎, 应打碎先煮数沸, 然后再入他药。川乌、草乌、生半夏、生附子等有毒药物, 则应先煮数小时, 以减低其毒性。

(2) 后下:即在一般药物将要煎好时再下, 只煎5~10min, 不宜久煎, 以防止有效成分逸散, 如薄荷、霍香、白寇、砂仁等气轻力薄的芳香药物以及大黄、钩藤等。

(3) 包煎:即将粉末、带毛或过于细小的药物用纱布将其包好, 再入锅内煎者, 以防煎后药液混浊或服药时刺激咽喉, 如青黛、赤石脂、旋复花、车前子等。

(4) 另煎:某些贵重药如人参、为使充分发挥药效, 并防止被它药吸附, 常另煎服用。

(5) 烊化:又称溶化, 一些久煎易粘锅煮焦, 且易附着他药而影响他药有效成分溶解的药物, 如阿胶、鹿角胶之类, 用时应在他药煎好后置于药液中溶解。

(6) 冲服:散剂、丹剂、汁液, 如三七末、琥珀末、珍珠粉、牛黄粉、竹沥等可以不煎, 用药液冲服。

谈煎煮方法对中药汤剂疗效的影响 篇4

1 一般资料

煎药器皿通常选用搪瓷和砂锅, 忌用铜、铁容器, 这是因为铜、铁与药材中鞣质、苷类起化学反应易生成沉淀, 改变药性而影响疗效。如条件不允许, 也可考虑用铝制品来煎药。煎煮中药之前, 应先浸泡, 使药物温润变软, 细胞膨胀, 使其有效成分溶解到药材组织水分中, 以防药物酶解。

2 煎煮方法

2.1 煎药的火候

煎煮时, 先用武火煮沸后, 再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煎药时间长短依据药剂类型而定:解表药、清热药、芳香药沸后煎15~20 min, 滋补药沸后慢煎40~60 min, 煎药时不宜频繁打开锅盖, 以尽量减少挥发成分的流失。

2.2 煎药次数

中药汤剂每煎一次, 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为45%, 也就是说煎服3次已提取了有效成分的90%。如果药物只煎1~2次, 则有效成分损失30%~55%, 补益药就会更多, 故提倡煎药3次为佳。

2.3 先煎

对质地坚硬而不容易煎出药味的介质、矿物质, 如磁石、龙齿、龟板、鳖甲、生石膏等, 应打碎先煎久煎, 否则药力煎不出来。煮沸后20 min, 再下其他药。另外, 还有些药物, 因含泥沙等杂物不宜和其他药物共煮, 需要先煎取汁, 然后用此汁煎其他药物, 如糯稻根、生铁落等。对植物类主要是乌头类, 如川乌、草乌、附子等, 要求先煎。先煎是使其双酯类生物碱的毒性降低, 时间以30 min以上口尝不麻舌为宜。

2.4 后煎

有些易挥发气味的芳香药物, 宜后入锅少煎, 否则会因气味挥发而减失药物效果。如砂仁所含的挥发油在煮沸后2 min, 损失10%, 5 min损失33%, 10 min损失67%。质地坚实如沉香在第1剂时改为冲服, 而在第2剂时做后下, 而质地松泡的如薄荷改为冲服 (第1、2剂相同) [1]。

2.5 包煎

某些带绒毛的药物, 如旋覆花, 本具有降气消痰止呕吐作用, 但它却对咽喉部有刺激, 易引起咳嗽呕吐的副作用;某些粉状药物, 如蒲黄、海金沙, 因其体积小, 表面积大, 不能和水充分接触, 使药剂混浊不清, 采用包煎可使面积减少容易煎透, 但不宜包得过紧, 以免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

2.6 烊化

烊化的药物多为精制过的胶状物, 如阿胶、龟胶、鹿角胶等, 是由动物的皮、骨、甲、角经特殊加工制成的凝固胶剂。将胶放入碗中, 加少量水, 放在锅中隔水蒸炖, 不时用筷子搅拌, 待烊化后与煎好的药汁和匀服用。这样既可避免药物的有效成分被药渣吸去, 又可防止煎药时粘底糊锅。

2.7 贵重药材用法

一些贵重药物, 为了减少其损耗, 需要另外单独煎煮, 取煎汁与其他他药汁兑服, 如人参, 其含人参皂苷, 其有效成分在隔水蒸煮45 min时含量最高, 还有一些质坚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如犀角、羚羊角等, 需锉末或水磨取汁与煎取的药液同服, 又如三七、血蝎, 常研成粉末, 用药液或温开水或黄酒冲服, 所以我们临床医务工作者都要从花尽量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治疗目的出发, 多替患者着想。

3 讨论

煎药是提高中医药疗效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煎煮不当, 会直接影响临床医疗效果。然而, 从目前医院煎药工作的现状来看, 中药汤剂煎煮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往往被人们忽视。许多医院随便安排个勤杂工从事煎药工作, 真正具有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煎药工已寥寥无几。鉴于这种现状, 我们应当从保证和提高中医药疗效的高度, 充分认识中药煎煮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掌握中药汤剂煎煮的方法及疗效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而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

摘要:本文探讨中药煎煮方法与疗效的关系。从煎药的火候、煎药次数、先煎、后煎、包煎、烊化、贵重药材用法等多方面分析了中药的煎煮方法。说明服用中药汤剂要掌握好煎煮方法, 才能保证疗效。

关键词:中药,煎服法,影响

参考文献

[1]徐韩平.后下之后下法[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 39 (9) :39.

[2]李玉春.试论煎服中药的药学监护[J].时珍国医国药, 2003, 14 (1) :21.

[3]曹玄林.佛山市中医院推出新中药煎煮方法[J].河北中医, 2002, 8 (2) :68.

[4]王德帧, 孟长厚.浅谈中药汤剂煎煮与服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01, 12 (6) :112-113.

[5]张润珍, 韩小兰, 王小红.浅议中药煎煮方法及其煎液服法[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14) :437-438.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篇5

1 材料

PZB-5型液体比重天平 (上海第二天平仪器厂) ;ZWE-TP数显阿贝折光仪 (上海光学仪器五厂) ;L-500台式低速离心机 (长沙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 ;智能变容量煎药包装机 (天津三延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样本:随机抽取本院煎药室按《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的操作要求, 为患者制备的汤剂30份。

2 方法与结果

2.1 离心前相对密度与折光率的测定

取样本用液体比重天平、阿贝折光仪分别测定其相对密度、折光率 (每个样品测定3次, 取平均值) 。

2.2 离心后相对密度与折光率的测定

取样本经离心处理, (转速3500r/min, 时间5min) 。取其上清液, 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定离心液的相对密度与折光率。

2.3 折光率与相对密度的关系

取离心前折光率与相对密度两组数据, 以相对密度为纵坐标, 折光率为横坐标, 绘制散点图观察 (图1) 。可见各点分布呈直线趋势, 且y随x的增加而增加, 进而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为:y=1.4784x-0.9615。对回归系数b进行显著性检验, 见表1, 结果表明回归系数b有高度显著性, 因而折光率与相对密度之间存在回归关系。

22..44离离心心前前后后中中药药汤汤剂剂的的相对密度及其折光率的比较

查F值表F (1 28) 0.01=7.64, 27.9622>7.64, 故P<0.01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以χ—±s表示, 离心前后比较用t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离心前后样本的相对密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而折光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3.1根据密度与折光率可以检测含多组分混合液浓度的原理[1], 经本实验验证:中药汤剂的相对密度与其折光率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提示, 可以采用测折光率的方法检测中药汤剂的浓度。

3.2密度系指物质的重量/体积。由于汤剂是混悬型液体, 其间浮悬有不溶性固形物, 势必影响其重量与体积。经本实验验证:同一样本的中药汤剂离心前后其相对密度发生显著变化 (P<0.01) , 而折光率几乎没有变化 (P>0.05) 。提示, 汤剂等中药液体制剂在静置后或留样观察期间复测其相对密度, 检测结果没有重现性;而测折光率的方法, 因折光率系指光线在空气中行进的速度与在供试品中行进速度的比值[2], 基本不受中药水煎液中所含不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故该法的稳定性与结果的重现性均优于测相对密度的方法。

3.3根据测折光率可快速测定液体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原理[3]与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2]比较:用测折光率的方法检测中药水煎液中决定其浓度的浸出物含量, 具有取样量少, 操作简便快捷的优点, 因而更适用于中药汤剂。为此, 多年来本院一直运用APL-1型迷你数显折射仪 (日本ATAGO) , 按自定标准, 检测中药汤剂的相对折光率, 以此控制汤剂的煎煮质量。该折射仪具有勿需调节检品温度 (自动补偿) 功能, 且取样量仅1~2滴, 并自动数显检测结果, 尤其适用于中药汤剂的快检, 值得推荐。

3.4本研究对中药汤剂的折光率进行测定并将其与相对密度作对照只是提供一种方法, 具体的定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用测折光率的方法检测中药汤剂浓度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 分别测定中药汤剂同一样本离心前后的相对密度及其折光率, 依据测定结果, 统计、分析两种测定方法的差异。结果 中药汤剂的相对密度与其折光率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而用测折光率的方法, 结果 的重现性好, 取样量少, 操作简便快捷。结论 用测折光率的方法, 能快速定性检测中药水煎液中决定其浓度的浸出物含量, 有利控制汤剂等水浸出型中药液体制剂的质量。

关键词:汤剂浓度,离心前后,相对密度,折光率

参考文献

[1]杨献铃.密度、折光率与质量控制[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 34 (2) :161.

[2]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附录37-附录40.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篇6

1 传统煎煮法

1.1 优点

中药是临床中常见的药物, 而且在一剂中含有比较多的药材, 而且依据药材的分类主要有果实类和草类以及花类与根莘类等, 从而造成一些不同的药物需要不同的煎煮方法。传统的煎煮方法能够有效的依据中医的煎煮方法进行准确的分类煎煮, 能够准确的控制药物煎煮的时间[2]。例如, 质地坚硬药物需要提前1 h进行煎煮, 然后将其他的药材放入煎煮, 从而有效的提高药物的临床效果。其中, 解表药一般需要武火煎煮10 min即可;而对于滋补的药物一般需要文火慢慢煎煮20~30 min即可;对于一些毒性的药材需要先煎1~2 h, 从而有效的降低药材的毒性。因此, 传统的煎煮方法准确的对不同药物的操作进行分类处理, 从而提高药液的质量。

1.2 缺点

虽然传统的煎煮方法能够准确的对不同药物进行分类煎煮, 也具有比较明显的弊端, 整个的操作程序比较繁琐, 主要表现在煎煮前需要有效的清洗器皿, 并且由于不同的药物煎煮方法不同, 从而导致煎煮的时间比较长, 这样一来大大的降低工作的效率[3]。同时, 这种方法煎煮之后需要对药液进行有效的过滤处理, 而且过滤之后不能有效的保证过滤后的效果, 常常在药汤剂中含有一些药渣和沉淀物等情况, 导致药液的不纯。此外, 传统的煎煮携带也不方便而且煎煮的火候比较难以控制, 技术要求比较高。传统的煎煮方法由于没有采取密闭式的操作, 在煎煮中使一些药物的药效挥发, 从而降低药液的质量[4]。

2 机器煎煮法

2.1 优点

中药汤剂的机器煎煮方法与传统的煎煮方法进行比较, 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机器煎煮法能够有效的控制煎煮的温度, 并通过温度控制进行有效的模拟传统煎煮法中的大、中、小火侯, 从而使药物达到理想的药效。而且机器煎煮法能够有效的采用双缸或者单缸煎制方法, 并由电脑进行全程的操控, 控制性比较强。能够有效的节约时间, 而且机械化与自动化比较强, 能够有效的保持药液卫生[5]; (2) 机器煎煮方法的整个操作是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的, 而且有效的提高效率, 而且对于质地坚硬的药材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能够有效的使药物成分渗出, 从而提高中药汤剂的质量[6]; (3) 由于整个操作处于密闭性的反应中, 能够有效的减少药效的挥发, 而且能够有效的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 提高药剂的质量; (4) 由于机器煎煮的设备比较大, 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多付药的煎煮,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益; (5) 在通过煎煮后可以采取真空包装, 从而有效的减少药物成分的损失, 提高药物的浓度, 并且整个携带也比较方便, 一般加热即可服用[7]。

2.2 缺点

同时, 采取中药汤剂机器煎煮法也具有缺点, 具体如下[8]: (1) 整个操作的方法中时间比较长, 一般最短时间在30 min, 最长时间在50 min。而且不能够有效的依据药材的特点进行时间上的调整; (2) 由于中药的入药部位和效果的不同, 从而导致这种方法不能够有效的对其进行分类煎煮。而且整个的操作是处于一种密闭的状况下进行, 导致药物不能按照药物煎煮的顺序进行。需要同时进行煎煮, 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药物的药物成分之间产生影响, 甚至一些药物煎煮后产生反应, 致使药效失灵, 降低药效; (3) 机器煎煮法在操作中不能有效的依据药材的比例进行有效的加入水量, 而是水量恒定。从而造成一些药物在量的要求上不能够满足, 产生局限性; (4) 对于药液的包装问题, 目前还无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 经常出现不同的单位拥有自己的加工标准, 从而导致煎煮的设备也不一致。同时, 药液在进行灭菌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 中药汤剂机器煎煮法已经逐渐的替代传统的中药煎煮法, 而且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 这也是中医事业的一大重要改革。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传统的煎煮方法由于操作的工序比较复杂,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药汤剂机器煎煮法, 而且这种方法具有省时和省力以及方便等优点, 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有效的推动中医治疗的快速发展[9]。而且临床中通过对中药汤剂机器煎煮法后的药液进行检测分析, 所煎煮后的药液是有效的符合标准。同时, 由于该方法的不断发展, 目前, 市场上还无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和相关的操作程序标准。这样一来导致设备的不统一和操作的不统一情况发生。通过总体的分析, 采取机器煎煮法用于中药的煎煮虽然能够有效的实现传统煎煮药物的药效, 但是在煎煮的过程中应加强规范性操作, 并在科学化的前提下进行操作[10]。从而进一步的完善中药汤剂机器煎煮的质量管理规范和操作规范, 从而将其更好的应用到中医事业中。

摘要:中药汤剂是临床中中药内服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而且具有一定的效果。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药汤剂机器煎煮逐渐地得到应用。本文对中药汤剂传统的煎煮方法和机器煎煮法进行详细的探究, 并分析二者的优缺点, 从而便于临床中选取和提高临床中中药煎煮的质量。

关键词:中药汤剂,传统煎煮,机器煎煮,优点与缺点

参考文献

[1]龚慕辛, 李朝霞, 聂波, 等.煎药机与传统煎药比较研究概况.时珍国医国药, 2008, 21 (11) :897-898.

[2]张凤春, 陈明, 颜耀东.传统与现代煎药方法的比较.中国药房, 2008, 25 (06) :634-635.-

[3]任崇静, 王永瑞.汤剂煎煮法探析-关于煎药机与传统方法制备汤剂的比较研究.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34 (01) :744-745.

[4]陈迎春, 相聪坤, 安福丽.生化汤传统煎法与煎药机煎法的对比研究.中国药业, 2009, 23 (14) :455-456.

[5]唐樑, 王玳珠, 蒋斌.对中药煎药机煎煮效果存在疑虑的原因分析及研究对策.北方药学, 2011, 21 (09) :123-124.

[6]戴雪荣, 梁妙莲.中药汤剂机器煎煮与传统煎煮方法的优劣探讨.中外医学研究, 2012, 23 (16) :665-666.

[7]王会平, 王会生.传统煎药与现代煎药机煎药的区别.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3 (06) :733-734.

[8]慈慧.煎药机和传统煎药方法的比较及分析.中国药事, 2011, 32 (02) :564-565.

[9]周友红, 呼海涛.汤剂传统药罐煎法与现代煎药机煎法的对比研究.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1 (05) :565-566.

上一篇:体育参与程度下一篇:安全评价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