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精选8篇)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篇1
摘要:中药复方是中医学中的宝贵财富,多成分、多靶点是其优势和特色所在。但由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作用机理不清,量-效关系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持,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是指中药复方中与该复方临床治疗目的 密切相关的所有药理活性成分。随着有效成分组概念的提出,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基本原理和近几年开展的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化合物群分析法,指纹图谱分析,药代动力学,高通量药物筛选等技术在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研究中的应用,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民族药物的继承和发展,为新药开发提供思路和技术上的参考,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并最终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药物活性评价,高通量药物筛选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成分复杂,多成分多靶点相互作用是其治病的主要机理。为了研究清楚中药发挥作用的主要药效成分,很多学者在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和结构鉴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有效成分组的概念是在长期临床经验和大量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作为与临床治疗目的密切相关的所有药理活性成分,有效成分组不仅是保证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也是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检测的重要对象,对中药的质量检测和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药物分析技术和高通量筛选等技术的发展,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开拓了良好的前景。
1 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组概述
中药复方是指在对疾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按照配伍原则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材组成的一组药物。中药复方是按照君臣佐使、整体协同的原则进行配制,各种药效成分有机协同,相互配合达到治疗效果,单独某一活性成分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疗效。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是指中药复方中与该复方临床治疗目的密切相关的所有有效物质,是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的基本对象[1]。有效成分组的物质来源复杂,包括原味药材中的固有成分,不同制备过程的形成产物和经体内消化代谢产生的物质[2]。目前由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难以进行药物的质量控制,制约了中药复方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因此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成分组的概念有别于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是指一味中药或中药复方中的一类或几类化合物,其含量达到总提取物的50%以上并被认为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这一类或者几类化合物的混合体即被认为是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是指天然药物中代表其功效的一种独立的化学成分,一般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式或物性常数。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都不能代表中药复方中与治疗目的密切相关的所有物质,不能解释有效成分组的整体作用,因而具有局限性。
2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研究方法
2.1 化合物群分析法
将复方作为一个整体,用现代分离技术将性质相似的化合物群进行分离,如分离成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多糖类,所分离的化合物代表复方中所有药物此种化合物的总和,再对各化合物进一步分析,采用色谱,波谱等多种现代分析鉴定技术,确定化合物中的有效成分。刘斌等[3]对苦参汤生物碱部分进行研究,首次从苦参汤中分离鉴定出8种化合物,其中苦豆碱为首次在此复方中的苦参、生地黄、黄芩3味中药中发现。刘明生等[4]对传统复方肠胃康进行研究,利用多种柱色谱对复方进行分离纯化,再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出化合物结构,首次从肠胃康有效成分组中分离出五种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群分析法是复方有效成分组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可明确有效成分组中化合物的结构。
2.2 指纹图谱分析
中药指纹图谱分析是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定手段,是将某些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分析手段,得到能够标示其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的分析方法。整体性和模糊性是指纹图谱两大基本属性,更加符合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鉴定的特色,是顺应中药复方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质量控制模式。中药指纹图谱需同时具有“共性”和“个性”两种特性。“共性”应能体现出不同采收时期和不同产地的同一种药材在某方面的共同特征;“个性”不仅要能反映出该种药材有别于其他任何物质的特点还要能体现出因产地和采收期不同而造成的差异[5]。中药指纹图谱有很多种建立方法:如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紫外可见光谱(UV),红外光谱(IR)和近红外光谱(NIR)等。郭秋平等[6]用高效液相法测定11批百合药材的指纹图谱,确立了13个共有峰,该方法能较为全面的反映出百合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参考。陈永刚等[7]以C18色谱柱为分析柱,甲醇-水(含冰乙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制备同一色谱条件下芸香科柑橘属6种常用理气中药黄酮类成分的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此图谱可以较为直观的比较出各特征峰峰高及峰面积的差异。指纹图谱分析推动了复方有效成分组质量检测的极大发展。
但在实际应用中,指纹图谱分析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制定标准图谱时缺乏药材来源,成药工艺等各种指标控制;在解决分离和检测两大问题方面,前沿新技术应用不够;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的不同会造成指纹图谱有差异;大量信息的化学计量处理方法还不够完善等。
2.3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中药药理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相融合而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采用不同的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研究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过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复方有效成分组的体内研究和安全使用奠定了基础。
2.3.1 血药浓度测定法
血药浓度测定法是指在药物吸收后,通过测定药物中某一有效成分在血液中的浓度来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方法,主要适用于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该方法首先采集服药动物的血液,再用色谱法,免疫分析法或微生物法等测定方法检测血液中某种有效成分的浓度,最后进行参数计算,分析其药动学过程。曲静伟等[8]利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指导临床地高辛安全用药。微生物法主要应用于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药复方,潘嘉等[9]以抑菌效应为测定指标,得出川芎挥发油药动学过程属于一室开放模型,为该复方抗炎有效成分组体内代谢研究奠定了基础。
2.3.2 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理效应为测定指标计算药动学参数的方法。本方法优点是检测的药理效应与中药功能主治一致,可以计算药物整体药效动力学参数,符合中药复方的整体观念。五子衍宗方是经典的中药复方,具有补肾益精、疏利肾气的作用,王学美等[10,11]在此方面做了大量临床研究,发现此方不仅可改善内分泌生殖系统,还可降低Ach E活性,减少线粒体DNA氧化损伤,改善轻度认知障碍。这些研究不仅确定了该复方有效成分组的药理效应,还为该方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方向。廖子君等[12]研究了中药大黄的有效成分组中的大黄素,发现大黄素可显著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生长,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药理效应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中药复方多靶点作用的机理,实验过程中观测指标不同所得的药动学参数差异较大,再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所得结论具有表观性。动物实验研究中还存在种属差异等问题。
2.3.3 毒理效应法
毒理效应法又称药物累积法,是以血药浓度多点测定的检测方法,用动物急性死亡率代表药物蓄积性的一种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适用于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相一致的中药。具体操作方法是多组动物按照不同的时间间隔给药,求出不同时间点的体存百分率,再计算出药动学参数。肖凤霞等[13]用此方法测定出四逆注射剂的毒性效应在大鼠体内成一级动力学过程。毒理效应法操作简单,检测指标明确,但是不能应用于人体,所以不是中药药动学的发展方向。
2.3.4 血清药理学(脑脊液药理学)
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是给动物经消化道服用一定剂量的药物,在合适的时间采血,制备含药血清,以含药血清取代原药或原药粗提取物作为药物源进行体外试验的药理学研究方法。由于是体外试验,条件可控性强,可在细胞、亚细胞水平上检测药物效应和作用机理。血清为药物源可避免粗制剂中的杂质或鞣质对体外细胞生存环境的影响,对中药复方的研究有进步意义。王宁宁等[14]用体外试验的方法,观察含药血清对癫痫大鼠离体海马脑片的影响,揭示了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抗癫痫作用。王文萍等[15]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了中药肠安泰体外对Co26lu大肠癌细胞的抗癌作用。
随着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发展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的需要,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能否穿过血脑屏障并发挥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中药脑脊液药理学应运而生。曾克武等[16]利用加味五子衍宗方含药脑脊液研究了β淀粉样蛋白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得出复方中的黄酮类和多糖类成分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并对神经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陈艳艳等[17]以脑脊液药理学为指导进行研究,发现芳香开窍类中药石菖蒲可能会降低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4基因的表达。脑脊液药理学为复方有效成分组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但是,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尚处在一种探索发展阶段,其理论和实验操作方面都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首先被吸收入血的成分并不一定是有效成分,还可以是无效成分,甚至是毒性成分,所以不能确定含药血清中发挥作用的就是有效成分。其次血清内源性成分复杂,再加上药物被吸收后某些微量成分与蛋白结合,给药物监测和药理实验带来了困难。在实验选材上,有待于规范动物的年龄和种属,不同年龄和种属的动物对药物的吸收有差异,血清的药物成分和含量也不尽相同。在实验操作上,要把握好给药剂量和采血时间[18]。
2.4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
高通量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用于新药研发的高新技术。高通量筛选可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化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同时对大量被筛选样品进行生物学和药理学活性评价。利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分析复方有效成分组的思路是:首先利用天然产物快速分离技术将中药复方分离成接近单体化合物水平的几百个甚至更多的成分,将经过分离的这些样品通过高通量筛选的多种药物筛选模型便可以很快的了解各部分的药效。再用现代色谱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找出复方的有效成分,采用成方组合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有效成分组。最后用整体动物模型作药理作用评价和理论分析[19]。王月华等[20]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对中药复方小续命汤的240个连续组分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L1~L40和A100~A120连续组分的抗氧化、抗损伤的作用效果好,可将这两部分重新组合作为小续命汤的有效成分组,对复方进行了精简优化。高通量药物筛选有可能得到治疗效果更佳的理想药物组分,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张冉等[21]建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对30味常用的清热解表药共72个样本进行筛选,发现鸭跖草、山慈菇和桑叶的提取物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具有降血糖作用。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中药复方传统研究方法的技术障碍,实现了药物筛选的自动化和规模化。但是此项技术在国内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阶段。体外模型的筛选结果与整体药理作用的关系,高通量筛选模型的评价标准以及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和发现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2.5 其他方法
膜分离技术在制药工业中应用广泛,可有效去除悬浮物、蛋白、色素等大分子杂质,在中药的制备方面可取代醇沉,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特别是在提高中药复方口服液质量方面更突显其优势[22]。近几年,国内外越来越关注胃肠道环境对药物的最初影响,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在胃肠道内的动态变化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吸收和代谢。甘草酸是芍药甘草汤中的有效配糖体成分之一,胃肠道菌群可将甘草酸代谢成活性产物甘草次酸,如果在临床合用抗菌剂的话,会影响甘草酸的转化,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何菊秀等[23]在此方面做出研究,指导临床用药。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中药的作用原理与其生物活性成分调控基因表达有关。刘小美等[24]研究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受体底物-2基因表达及复方黄连降糖片对其的干预作用,发现其降糖原理可能与提高外周组织IRS-2的基因表达,改善胰岛素信号传递有关。类似的研究还有安胎养血合剂干预肾移植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Fas/Fas L基因的表达[25],益气扶正药干预脾虚大鼠脑内IL-18蛋白及基因表达等[26]。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研究方法优缺点比较见表1。
3 展望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其研究方法尚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特别是以复方药理作用机制为导向的有效成分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文中所述的各种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研究方法各有利弊,如果能取长补短,再加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可以开创一个中医药研究和现代化的新模式,有助于促进民族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和组方原理的阐明,并对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和质量控制提供有益的借鉴,这将在中国新型药物研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篇2
【关键词】 中药;活血通;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520-03
中图分类号:R 587.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04
Effects of hexue Composita on advanced glycation and products in kidneys of diabetic rats [HJ1*2][HJ]
XIONG Biane,LI Pu,LIU Ying, DENG Zuguo
(Department of Medicament,The people's Hospital of Qiannan Autonomous profecturefor Buyi and Miao Nationalities,Duyun 55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ctivating blood and resolving stasis hexue Composita(HXC) on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 in kidneys of diabetic rats.
Methods STZ induced diabetic rats were randomized to HXC prevention group and HXC treatment group. The levels of blood glucose and AGEs in kidneys of the animals were checked after 12 weeks′treatment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aminoguanidine (AG) treatment group.Results Blood glucose level in the HXC prevention andt reatment group,and AGEs in kidneys of the HXC prevention group and the AG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on treated group (P<0.01).Blood glucose level in the A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XC prevention group(P<0.05),bu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nontreated group (P<0.05).Con
clusion HXC might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by decreasing blood glucose and inhibiting AGEs formation in kidneys of STZ induced diabetic ra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xue Composita;diabetic complications;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可引起体内蛋白糖化,大量蛋白非酶糖化产物转化为不可逆的糖基化终产物(AGEs)。AGEs的蓄积和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
关系[1]。因此,抑制AGEs的生成对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观察了中药复方活血通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AGEs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材料
(1)动物 雄性SD大鼠,7周龄,体重180~220 g,由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证号:医动字第01~3008。
(2)试剂与药品 链脉佐菌素(STZ)、牛血清白蛋白、Ⅴ型胶原酶、氨基胍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中药复方活血通由太子参15 g、生黄芪15 g、怀山药15 g、苍术12 g、玄参15 g、当归15 g、丹参30 g、川芎6 g、穿山甲2 g、益母草15 g、芡实6 g、金樱子6 g、生大黄2 g、肉桂2 g组成,煎成每ml含生药5g的液体备用。
(3)实验仪器 RF5000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京都血糖仪。
2.方法
(1)动物模型的建立 参照于德明报道[2]的方法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用0.1 mol/L枸椽酸钠(pH4.5)将STZ配成0.45%的溶液,按65 mg/kg体重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注射STZ 72 h后,取大鼠尾静脉血查空腹血糖(FBS),凡血糖≥16.67 mmol/L作为糖尿病大鼠。
(2)动物分组及处理 将入选动物喂养3天后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氨基胍组、中药复方活血通预防组(预防组)、中药复方活血通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0只,并以体重鼠龄相匹配的正常大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氨基胍组给予氨基胍100 mg•kg-1•d-1灌胃;中药复方活血通预防组(造模成功后立即开始灌胃)和治疗组造模成功后1个月开始灌胃)给予活血通100 mg•kg-1•d-1灌胃,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同时灌胃等量自来水。
(3)指标检测 于治疗组用药后第6周末、第9周末、第12周末测定体重及空腹血糖1次,第12周末将大鼠处死,速取肾脏,分离肾皮质,称重,速冻后,密封保存待用。采用Monnie[1]等方法,将肾皮质剪碎,匀浆,离心去上清,沉淀加氯仿甲醇去脂,4℃摇振过夜,经水化冲洗,在HEPES缓冲液中过夜,加入280UV型胶原酶,37℃振荡消化24 h。离心取上清液,于波长370/420 mm处测定荧光强度,以含280UV型胶原酶的HEPES缓冲液作为空白标准管。用1 g/L的牛血清白蛋白绘制蛋白标准曲线,肾皮质中AGEs含量以AUF/mg表示。
3.统计学分析 各组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1.动物饲养情况观察 连续给药12周后,正常对照组大鼠表现为精神状态好,体重增加,动作自如。模型组出现典型的多饮、多尿,消瘦明显,毛竖无光泽,绻卧拱背。预防组、氨基胍组、治疗组也有类似表现,但程度较模型组轻。整个观察过程中,正常对照组未出现动物死亡,模型组和预防组各死亡2只,氨基胍组和治疗组各死亡3只(其中死亡的原因与动物尾部感染和灌胃有关)。
2.各组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血糖显著升高(P<0.01);各治疗组血糖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各组动物体重及肾重/体重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及各治疗组体重显著降低(P<0.01);肾重/体重×103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第12周后中药复方活血通预防组和治疗组体重升高(P<0.05),肾重/体重×103显著降低(P<0.01),氨基胍组无差异。见表2。
4.各组动物肾组织AGEs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AGEs显著升高(P<0.01),氨基胍组及中药复方活血通预防组和治疗组AGEs有所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模型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1)。见表3。
讨论
在糖尿病状态下,体内葡萄糖及果糖与多种蛋白质等物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生成不稳定的schiff碱,并进一步形成比较稳定的,但仍然可逆的Amadori类早期产物,这些早期糖化产物再经过缓慢、复杂的重排,最后形成不可逆的AGEs[1]。研究表明,AGEs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细胞和组织功能,参与疾病的产生,也可以通过与特异受体结合,发生反应来改变蛋白质和细胞功能,导致机体的病理变化[4]。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被认为与晚期糖基化产物有密切关系[5],AGEs浓度的升高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也密切相关[6~7]。本研究采用的对照药氨基胍被公认为AGEs抑制剂,可以减轻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慢性并发症,但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因此,从中药中寻找AGEs抑制剂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糖尿病肾病重要证侯分布特点研究发现[8]:中医本证以气阴两虚证为多,中医兼证以血瘀证发生率高;本证、兼证与糖尿病肾病分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出现率的本证为气阴两虚证,终末期肾病时以阴阳两虚证发生率高,血瘀兼证则贯穿于病程始终。血瘀证在糖尿病中具有普遍性,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50%~77.3%[9]。近年来血瘀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研究引人注目,许多学者对糖尿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以及血小板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提示: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与糖尿病伴有血瘀证者均呈现有明显高凝倾向[10~11],糖尿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及微循环障碍[12]。中药复方活血通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大法。方中太子参补气生津,生黄芪健脾益肾、益气升阳,怀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以上三味药为君,具有益气生津、补脾肺肾之功。苍术健脾燥湿,玄参利水通淋、滋阴补肾,又防止苍术之燥,当归、丹参、川芎、穿山甲活血化瘀,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共为臣药。芡实补脾祛湿、益肾固精,金樱子固精、缩尿,两者合用为水陆二仙丹,具有健脾益肾、固精收涩之效。少用大黄以取通腑、泻热、活血。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反佐以防诸药过于寒凉以碍胃、凝血之弊。全方共奏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活血利水之功。本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活血通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大鼠肾组织AGEs含量,其作用与氨基胍相似,其预防用药组降低血糖作用优于氨基胍。
本实验结果表明,第12周后糖尿病大鼠肾组织AGEs显著升高,经氨基胍及中药复方活血通治疗后,AGEs下降。除AGEs改变外,糖尿病大鼠在第12周末还可见到明显肾脏肥大,肾重体重比明显增加,经中药复方活血通治疗后,肾重体重比较模型组改善,而氨基胍组无明显变化。在治疗过程中,各治疗组对糖尿病大鼠血糖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中药复方活血通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是通过控制血糖,抑制醛糖还原酶糖基化,减少AGEs生成有关。抑制蛋白非酶糖化可能是其延缓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Monnier VM,Sell DR,Nagaraj RH,et al.Maillard reaction-mediated molecular amage to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other tissue proteins in diabetes,aging, and uremia[J].Diabetes,1992,41(suppl2):36-41.
[2]于德明,吴 锐,尹 维,等.实验性链脉佐菌素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5,3(2):105-109.
[3]Vlassara H.Patheogenic effects of advanced glycosylation:Biochemicaql, bologic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diabetes and aging[J].Lab Invest,1994, 70:138-139.
[4]Niwa T.Dialysis-related amyloidosis:pathogenesis focusing on AGE modification[J].Semin Dial,2001,14(2):114-125.
[5]Bonnardel-Phu E,Wantier IL,Vicaut E,et al.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re involved in microvascular permeability changes observedin microcirculation of diabetic rats in vivo[J].7 Mal Vasc,2000,25(2):122-127.
[6]Amano S,K Y,Oshika T,et al.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in human optic nerve head[J].Br J Ophalmal,2001,85(1):52-54.
[7]Fridma EA.Advaced glycosylated end produncts and hyperglycemia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J].Diabetes Care,1999,22(suppl2):B6571-6574.
[8]曲晓露,陈大舜,姚欣艳,等.171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及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2):713-714.
[9]曾庆祥.糖尿病肾病从瘀论治[J].吉林中医药,2001,21(13):14-15.
[10]耿 嘉,贾德林.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辩证[J].首都医药,2005,3(12):112-113.
[11]张宗铭.糖尿病瘀血产生的机理、辩证与治疗[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2):53-56.
[12]刘冰冰.糖尿病神经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指标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0,10(1):47-49.
(收稿日期:2009-08-03 修回日期:2009-09-24)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高速中药粉碎机, 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旋转蒸发仪,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生产;循环水真空泵, 巩义市英峪华玉仪器厂生产;TU-122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购自北京市通用仪器设备公司;HH-2数显恒温水浴锅, 购自金坛市科析仪器有限公司。
1.2 药品
黄芩苷标准品、葛根素标准品, 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复方中药组成成分中的葛根、黄芩、黄连、茯苓、藿香、麦芋、炙甘草, 均为市购。
1.3 预处理
将复方中草药粉碎, 过80目筛。
1.4 煎煮法
取复方中药200 g加入去离子水3 000 mL摇匀、浸泡过夜;将浸泡药液的烧瓶放到水浴锅中, 调节水浴锅温度至60 ℃加热1 h;分离药液与药渣, 收集上清液, 并将药渣完全回收, 加入10倍量的水, 进行第2次提取;合并2次提取液, 并弃去药渣;提取液于3 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用0.45 μm滤膜过滤, 待测[1]。
1.5 乙醇回流法
取复方中药600 g分成3等份, 每份分别加入40%、60%、80%乙醇1 200 mL, 摇匀, 浸泡过夜 (容器需用保鲜膜密封, 以避免蒸发) ;将预浸泡好的溶液加热回流2 次, 第1次提取2 h, 提取完毕后分离药液与药渣, 并将药渣完全回收, 加入预定量溶媒进行第2次提取 (1.5 h) ;分离药液, 合并2次提取液, 弃去药渣;提取液离心、过滤, 待测。
1.6 有效成分的测定
精密称取黄芩苷标准品和葛根素标准品各1.3 mg, 分别用60%乙醇定容至100 mL容量瓶中, 作为对照品储备液。精密称取不同提取条件下的提取液0.5 mL定容至10 mL容量瓶, 再精密吸取1 mL定容至10 mL容量瓶中摇匀, 即得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储备液1, 2, 3, 4, 5, 6, 7, 8 mL, 用60%乙醇定容至10 mL容量瓶中。以60%乙醇作空白, 分别在280, 250 nm处测定黄芩苷和葛根素的吸光度。
1.7 有效成分得率
计算公式:Y =C×A×B×10-3×1 000/D。 式中: Y为有效成分得率 (mg/kg) , C为线性计算出的浓度 (μg/mL) , A为稀释倍数, B为测定时定容量 (mL) , D为称取药材量 (g) 。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芩苷的标准曲线 (见图1)
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 得回归方程为Y=0.035 4X+0.226 2 (R2=0.972 7) , 表明黄芩苷在1.3~10.4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2 葛根素标准曲线 (见图2)
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 得回归方程为Y=0.016 3X+0.272 2 (R2=0.993 9) , 表明葛根素在1.3~10.4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3 不同提取条件下的有效成分得率 (见表1)
由表1可知, 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提取复方中药, 黄芩苷得率和葛根素得率均高于水提取, 其中采用60%乙醇提取复方中药的黄芩苷得率和葛根素得率分别为125.8, 261.2 mg/kg, 均高于40%乙醇、80%乙醇。
3 讨论
煎煮法是中药提取的传统方法, 是用水作溶剂, 将药材加热煮沸一定时间, 以提取其所含成分, 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热较稳定的药材。乙醇回流法是用乙醇等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提取药材成分, 将浸出液加热蒸馏, 其中挥发性溶剂蒸馏出后又被冷凝, 重复流回浸出器中浸提药材, 直至有效成分回流提取完全[2,3]。乙醇回流法采用一定浓度的乙醇作溶剂, 乙醇与水互溶形成的溶剂亲水性和亲脂性均较好, 对植物细胞组织的穿透能力强, 可以快速、充分地浸润药材;而煎煮法用水做溶剂对药材的浸润性不理想, 提取效果不如乙醇回流法。
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乙醇回流提取复方中药, 乙醇浓度的提高有利于增加有效成分得率, 但有效成分得率并不是始终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采用80%乙醇提取有效成分得率反而低于60%乙醇。这可能由于乙醇浓度的增加使得蛋白质、氨基酸等随着溶解度的降低与树胶等共同构成了黏液质, 阻碍了药材颗粒中有效成分的溶出, 降低了传质效率;另一方面, 中药材中的各种成分在溶解过程中由于成分复杂会产生助溶作用。
4 结论
以葛根、黄芩、黄连等组成的复方中药粉碎过80目筛、浸泡过夜、60%乙醇提取条件下, 黄芩苷、葛根素得率最高。
摘要:为了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复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 试验采用煎煮法和乙醇回流法提取了复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黄芩苷和葛根素的含量;以黄芩苷得率和葛根素得率为考察指标, 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该复方中药经粉碎、过筛、浸泡过夜、60%乙醇提取, 黄芩苷得率和葛根素得率最高。说明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复方中药有效成分的效果优于煎煮法。
关键词:复方中药,提取,黄芩苷,葛根素
参考文献
[1]周莹, 王进美, 李怀斌.对3味复方抗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1 (27) :204-206.
[2]刘红宇, 贺福元.中药 (复方) 提取方法、技术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 2006, 5 (12) :91-94.
中药复方现代研究 篇4
关键词:中药,药理
中国医药学的历史长达数千年, 是我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经验的总结, 对中外医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以草药为主, 所以记载中药的书籍称之为"本草"。
中药复方是中药的主体组成部分, 其由几种药味组成, 加工方法和使用方法基本规定, 并且针对相对确定的病证。
1 中药化学研究
西药通常是单一化合物, 但中药成分多, 一味中药通常就是一个小复方, 这是中药与西药的主要区别。中药复方的药效作用主要来自于其化学成分,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公认的药效物质基础。
我国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国际上对天然药物的研究基本保持同步。从早期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活性分析的模式向化学成分研究与药效活性筛选或以药效活性为导向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方式。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复方中几种组成药材中的多种化学成分构成不同的配伍组合, 使疗效达到最佳, 这是重要治疗疾病疗效的优势。成分的多样和复杂, 以及现有方法所检出的成分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
配伍理论是中药方剂所独特拥有的, 及内涵涉及诸多内容, 诠释其具体内涵, 集合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情况,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主权的新型中药复方剂, 是研究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中药化学研究两条思路:一是从中药的传统功效出发, 利用单一中药或复方, 提取有效成分, 找出先导化合物, 再进行结构简化或修饰;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下, 对复方组合理论, 君、臣、左、使以及整体观念、配合物质基础等理论等进行研究。
中药尤其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难度极大。每个药材含有多种成分, 作用的物质基础难以判断;多种中药含有同一种化学成分时, 难以判断其与整个复方的药效关系;中药煎煮、炮制过程中, 存在的动态化学变化, 生成的复合物可能成为药效活性的主要物质。各种夹杂在一起的复杂因素, 大大增加了研究难度。
2 中药药理学研究
中药现代化的中药环节之一是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理论是在长期经验的基础上高度总结出的。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中医药理论, 解释复方的机理是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瓶颈。中医药药理研究是解释中药作用的中药手段, 经过数十年的摸索正在走向成熟。
有数千年临床检验的传统名方, 是中药复方的精华, 其疗效确切、组方精妙, 并衍生出众多处方。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有着不同的体系、理论、特征和用语, 但研究对象和目标一致。现代科学技术将有助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有些医学家提出"祖剂"进行研究, 高屋建瓴地诠释了一批方剂的传统论述, 赋予现代科学内涵。
中医最主要的用药形式是复方, "君臣左使"、"七情六和"等理论是中医用药的中药依据。方剂配伍的研究, 可以继承和发展方剂理论, 对临床指导及中医药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资助项目之一。方剂配伍研究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难点, 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动物模型及证候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制作合适的动物模型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瓶颈, 目前主要借助现代药理学的病理模型, 这些模型并不能完整体现中医的治疗原则和中药的疗效特点。经过多年发展,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以形成一定规模, 各种证型都有所涉及, 如温病动物模型、血瘀证动物模型、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等。
近几年来, 许多新技术、新方法,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中医药理研究上日趋增加, 同时也借助学科交叉, 如数学、计算机等你技术, 为中药药理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中药生物技术研究
以细胞、发酵、酶和蛋白质、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技术, 在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以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主旋律。其也渗入到中药复方的研究中, 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植物药、动物要以及矿物药是传统中药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动物药生物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 其主要的中药生物研究集中在植物药的研究上。
高等植物酶及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基本局限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上, 有关要用植物酶及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几乎为空白。近几年逐渐受到重视, 进行药用植物酶和蛋白质的研究, 有很强的针对性。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 药物生物学研究也步入分子生物学时代, 有效次生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克隆研究、中药DNA分子标记、专基因药用植物或器官研究以及应用基因芯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 成为当今中药复方研究的热点, 促使中药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4 中药药性基础理论研究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我国历代医学高度概括的一种理论, 实际上可看成寒凉和温热两个方面, 热和温, 寒和凉, 仅是程度的不同, 本质上并无两样。从现代科学实质分析, 其本质区别尚有待研究。现有资料分析, 寒凉温热可能源于对机体产热过程的影响, 同时出现脉率、舌象二便等的变化。
五味是大多数中药功效的基础和出发点, 是最基本的药性之一, 但现代的实验研究很少。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味觉, 综合前人和近代的论述, 可以认为五味基本源于味甘, 还有历代医者对药用实践的理解。五味与化学成分的关系是五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化学成分有不同的味感。
中药归经规定的是中药的作用部位, 是药性理论的又一个重要部分。归经是定向定位的药性理论。中医概念的部位, 与现代器官或肢体的部位概念不完全相同, 其往往指一个功能系统, 如中药中的"肾", 既包括现代的肾脏, 也包括生殖系统性活动。
方剂的核心是中药间合理的配伍, 其不是针对病人症状一堆药物的机械相加, 而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的有机结合。研究方剂配伍的目的在于分析组成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5 结语
中药学临床应用的手段主要是中药复方。近几年来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最大, 研究力量最多。中药复方有独特的疗效, 体现了中医学的精华, 是可进一步开拓创新的中医学课题。中药复方有深刻的科学内涵, 需要以创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进行全面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玮函, 吴咸中.药物血清在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发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7, 13 (2) :190~193.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浅析 篇5
关键词: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应用形式, 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 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 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 优化制剂工艺, 制定质控标准,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本文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简要阐述。
1 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 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 有不少人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 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笔者认为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a.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 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b.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c.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 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 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 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 (成分) 进行定性与定量, 并探讨制备条件 (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 、制备方式 (单煎、分煎和合煎) 、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 (成分) 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 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 有学者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 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 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有学者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 (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 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 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 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 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 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 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 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 学者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 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 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 乌头碱类含量降低, 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 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 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剂, 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 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 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 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 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 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 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 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 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 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 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4 以药效为标准追踪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根据临床疗效, 建立与某一病症相对应的药理模型, 确定一种或多种药效作用的观测与评判指标, 然后对全方及其各种提取分离部位进行活性追踪, 探讨复方产生某种药理作用的有效部位、有效组分或有效化学成分, 并分析其质和量的变化与药效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复方组方的配伍规则及治病作用机制。此项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 目前尚处起步和探索阶段。
7118蛇药系柑子叶和蛇王藤等组成的复方制剂, 研究人员选择眼镜蛇毒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为药理筛选模型, 对该制剂进行了提取分离和活性追踪, 结果表明有效部位极性大、易溶于水, 主要成分为有机酸, 且以盐的形式显示其药效。在研究由柚子叶和双目灵两药组方的广东蛇药化学成分时, 同样发现其水溶性部位有效, 主要有效成分为有机酸钾钠盐。此外, 黄酮类和糖类对抗蛇毒效果具有协同作用。排脓散由枳实、芍药和桔梗等组成, 有文献报道对其进行了提取分离和活性追踪实验, 结果提示排脓散对角叉菜胶所致水肿形成的抑制作用, 系枳实中的柑桔苷、新陈皮苷和芍药中的芍药苷等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二妙散由黄柏和苍术两药等量而成, 研究以2, 4, 6-三硝基氯苯 (PC) 所致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 (PC-DTH) 为指标, 对二妙散水煎剂进行了提取分离, 通过对其有效部位进行定性分析, 发现生物碱类组分是其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而醇沉部位虽不含生物碱, 但也具明显免疫抑制活性, 提示生物碱类并非免疫抑制的唯一成分。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芩和栀子组成, 分别用全方水煎剂, 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提取物以及上述溶剂提取后的水溶物进行小鼠益智作用的药理研究, 发现其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水溶性部位,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六味地黄汤对免疫功能具有明显调节作用, ]以环磷酰胺处理小鼠为药理模型, 抗体生成反应为活性评价指标, 定向追踪分离了六味地黄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 结果提示其主要药效部位是醇沉部分, 主要活性成分为酸性多糖, 其相对分子量在5 000~40 000之间。
5 结论
中药复方春血康的生殖毒性研究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0.000 1 g电子天平(型号为LIBROR AEU-210)。
1.2 试药
春血康流浸膏(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实验中心提供,批号为20081012);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Wister大鼠120只(由广西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小剂量组(相当于成人用药剂量的25倍)、大剂量组(相当于成人用药剂量的50倍);每组40只,雌雄各半,分笼喂养,按1 ml/(100 g·d)给药;正常对照组给等量生理盐水;雄性连续给药60 d,雌性连续给药14 d。给药期间,每14天称重并按体重增减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按照新药毒理学研究要求[4],进行生殖毒性试验。
1.4 一般状态观察
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各组动物的摄食、饮水量、活动及毛色等状况,每14天称1次体重,观察其体重变化情况。
1.5 对胎鼠的影响
雄性给药第61天,雌性给药第15天按雌雄比1∶1合笼,继续给药14 d后停止给药,剔除雄鼠。以雌鼠出现阴栓的第1天作为妊娠的第1天,至妊娠第16天,随机取2/3的母鼠脱颈椎处死,沿腹中线剖开暴露整个子宫,观察药物对胎鼠的影响:(1)取子宫(连胎仔)称重,记录活胎数、死胎数、吸收胎数、着床数,胎仔用滤纸吸去羊水,称胎鼠重。肉眼观察胎鼠头颅部、面部、躯干及四肢有无畸形。(2)每窝随机抽取2/3胎仔,放入茜素红染液中染色制作骨骼透明染色标本,观察胎鼠骨骼发育情况,经染色、脱水、透明处理后,胎鼠骨骼染红色,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胎鼠枕骨、脊椎骨、肋骨、胸骨、四肢骨的形态、大小、数量和骨化程度。(3)剩余1/3胎鼠固定于4%多聚甲醛中,用于观察胎鼠各器官的发育情况,2周后用眼科剪剪去胎鼠四肢和尾巴,然后缚于固定板上,用手术刀进行解剖,横切13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横切面所见各脏器的大小、形态、位置及有无异常腔隙等。
1.6 对F1代大鼠的影响
剩余1/3怀孕大鼠留其自然分娩,观察记录总胎仔数、活胎数、死胎数、每胎平均产仔数、活胎率,同时观察仔鼠有无畸形,如露脑、脑疝、唇裂、腭裂、脐疝、脊椎裂等。仔鼠出生后连续测量仔鼠出生当天、第4、12天的体重,计算以下生殖指数:(1)活力指数,即存活4 d以上的百分数。(2)哺乳指数,即存活21 d以上的百分数。养至3个月的F1代大鼠,从每组中随机抽取10只,雌雄各半,称重后麻醉取静脉血,测定血常规;摘取心、肝、脾、肺、肾、睾丸、精囊腺、卵巢、子宫用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器官的形态学结构。
2 结果
2.1 对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经观察,各组大鼠的活动、毛色、摄食、饮水量等一般状态均未见异常,药物对动物的体重没有明显影响,结果见表1、2。
2.2 对胎鼠的影响
从子宫(连胎仔)重、胎仔重、总着床数、活胎率、死胎率、吸收率等指标来看,大、小剂量药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仔细观察每只胎鼠头颅部、面部、躯干、四肢后,各组胎鼠均未见畸形;对胎鼠的骨骼透明染色标本进行的观察结果表明,各组胎鼠骨骼的形态、大小、骨化程度均未见异常;各组胎鼠的器官发育情况也未见异常。结果表明,春血康对胎鼠的宫内发育无明显毒性作用。结果见表3。
2.3 对新生仔鼠状况的影响
各组自然分娩的总产仔数、每胎平均产仔数、活胎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4;各组新生仔鼠当天、第4天和第12天的体重及其活力指数、哺乳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5。
2.4 对3个月仔鼠的影响
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在大、小剂量春血康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仔鼠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见表6。
2.5 仔鼠主要脏器组织形态学观察
经肉眼观察,各组动物心、肝、脾、肺、肾、子宫、卵巢、精囊腺的大小、颜色、外形、软硬度及切面结构等均未见异常变化。光镜下检察,各组动物的组织结构均未见异常变化。
3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春血康对胎鼠的宫内发育、母鼠分娩状况以及新生仔鼠状况、子代鼠的发育,均无明显毒性影响及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在临床上,许多在疾病治疗方面有很好作用的验方,但就连医生自己都不清楚这些验方对生殖系统是否有毒性。春血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临床上该方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效果很好,但是如果患者是处于计划怀孕,但又未曾怀孕的时期中,服用该方会不会对患者将来的生育造成什么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有很好的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宁,卢慧玲,黄庆芳,等.春血康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4):46-47.
[2]卢慧玲,刘胜兴,黄小琪,等.春血康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1):51-52.
[3]卢慧玲,黄小琪,黄庆芳,等.春血康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9):621-624.
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进展 篇7
1 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的思路
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需要,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与方法,由多味中药形成的化学成分组合体。笔者认为,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是以药理、药效为导向的化学成分研究,其作用是由这个特定的组合体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而中药药效成分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所以对复方成分,即化学成分的深人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1]。近年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并不是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可能有新成分的产生或可能产生一些其他动态变化。同样,其整体功效也不等于单味药功效的简单相加。因此系统的研究中药复方药效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及学者达成一个原则性共识“搁置争议,全面发展”,从中医药特色理论开发,寻求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之路。
2 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的方法
2.1 拆方研究
拆方研究是将处方中的中药逐步减去一味或多味中药,观察疗效的变化,逐步缩小研究范围,最终搞清楚必须保留的药味,从中寻找有效成分[2]。
拆方研究主要有3个途径:(1)确定中药复方中的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熊玉霞等[3]采用试管凝胶法和动态浊度法分别测定泻心汤及其拆方的含药血清体外抗内毒素活性,结果表明泻心汤组方中发挥抗内毒素作用的关键药味是大黄,其次是黄芩,大黄-黄芩为泻心汤抗内毒素的有效药对;(2)确定发挥增效减毒作用的最佳组合,蔡徐骄[4]研究表明,附子毒性成分的溶出和水解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过程,受糖、盐、溶剂和p H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附子配伍大黄后确实能促进总碱的溶出和醋性生物碱的水解,能够增效减毒;(3)确定复方药物间的最佳剂量配比关系,敖慧等[5]通过研究小半夏汤治疗化疗后呕吐模型的药效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按1∶2配比效果最佳。通过以上途径,最终达到精简方剂的目的,刘鹏等[6]通过对降脂清肝方及其拆方的研究,证实虽各组肝脂酶(HL)无显著性差异,但丹姜组有升高趋势,可为进一步拆方研究提供依据。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成原理及作用机制,明确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为提高中药复方制剂质量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创新型中药研发以及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7]。
2.2 中药复方指纹图谱及其谱效关系
中药复方指纹图谱是复方制剂经一定处理后,采用现代的分析手段,表达的色谱、光谱或联用的图谱,用以表达复方化学成分的特征,是中药现代化的突破口与关键技术之一[8]。中药复方谱效学指将复方指纹图谱与药效结果结合起来,将复方指纹图谱中化学成分的特征与复方药效研究联系起来,建立有意义的复方谱效关系,从而反映制剂内在的质量[9]。
杨柳等[10]利用HPLC-DAD建立白芍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得到11个共有峰,采用质谱指认了9个峰。该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与含量测定结合可用于全面制约白芍的质量。中药质量控制是制约中药发展、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指纹图谱研究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完善表达中药的整体性特征,为现代中药的质量控制、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窦志华等[11]通过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复方五仁醇胶囊及药材的含药血清指纹图谱,目的是阐明复方五仁醇胶囊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结果表明,主要来自君药五味子所含的木脂素类成分。
中药谱效学是以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为基础,并结合药理药效结果的科学研究。谱效学研究所获得的信息可以进一步阐明与机体相关的主要药效成分,为识别中药复方制剂药效成分研究奠定基础。
2.3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
“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的概念是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首次提出的[12],该方法主要是用于观测血清中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作用和代谢规律,整体的过程是,给动物灌服中药一定时间后,取其血清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其鉴定,并将鉴定出的化学成分进行药理学研究,这样就可以分析出具有药效的化学成分,从而推断出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
常用研究方法即应用HPLC、HPLC-MS、UPLC-MS等仪器,分析动物含药血清中的成分,结合复方的药理药效,研究单个化学成分与复方药效的关系,最终确定复方药效物质基础。Yang等[13]采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质谱技术,研究猪口服补阳还五汤的入血成分,共有45个特征的高效液相色谱峰进行检测,其中9个峰已通过结构鉴定确定为原型成分并且与报道的相关药效成分一致,说明复方入血成分与药效成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见从中药复方的入血成分探讨其药效成分的方法是可行的。王宁宁等[14]通过研究给药后癫痫大鼠血清对离体海马脑片的作用,观察含药血清对癫痫大鼠海马脑片场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给癫痫大鼠灌胃中药复方提取液后,从眼眶静脉取出的含药血清均能使癫痫大鼠海马脑片诱发场电位的幅度明显下降,同时场电位恢复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进而表明复方中药能降低癫痫大鼠海马脑片诱发场电位的幅度,证明该复方中药具有抗癫痫作用。
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提出,建立了新的复方药效评价体系,有助于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的深入研究,为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4 分子生物色谱
分子生物色谱技术在20世纪中后期问世,它的固定相是一种固着在色谱载体上的生物活性的材料作固定相,这些生物活性材料可以是活性细胞膜、活细胞,甚至活性大分子等,主要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靶体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色谱系统[15]。
Wang等[16]对中国传统处方龙胆泻肝汤进行全面的二维生物色谱指纹图谱分析,主要采用人血清蛋白柱和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并结合HPLC-APCI-MS将中国传统处方龙胆泻肝汤与人血清蛋白相互结合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分析,鉴定出了19种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天然产物的生物指纹图谱分析可使用全面的二维生物色谱系统对其进行研究。Wang等[17]制订了一个全面的二维HPLC系统与固定化脂质体色谱(ILC)与RP柱串联,用于复方龙胆泻肝汤膜渗透性化合物的筛选和分析。结果表明,制订的全面二维色谱系统可识别复杂的矩阵,如传统的中医方剂提取物的膜渗透性的天然产品。
分子生物色谱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与方法,并进一步推动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从而为其走向国际市场鉴定了基础。
3 讨论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巨大财富,具有广阔的市场。中医药讲究天人合一,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与西药相比,其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然而其作用机制无法明确解释,从而阻碍了中医药推向国际市场。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可以明确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是复方具有神奇疗效的秘密所在。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篇8
低温高压差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提取技术, 其原理为利用瞬间的高压差变化产生的强大机械力并形成高速流, 使原料组织细胞破裂, 胞内成分与溶媒充分接触、直接溶解, 从而达到高效提取的效果, 连续的“瞬时”达到宏观的连续[2]。主要用于天然动植物的高效提取, 尤其适宜于以室温下条件实现高效的全成分提取。其主要优点有:①提取过程无相变, 无外来杂质产生, 产品质量可控、安全;②室温以下条件实现高效的全成分提取, 无加热过程, 因此药物成分不会发生各种不可预知的变化。本研究使用不同工艺提取抗敏中药复方, 结果显示低温高压差技术优势明显。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剂
抗敏中药复方由黄芪、洋甘菊、防风、甘草、合欢皮、白术6 味药材按一定比例组成, 药材均购自广州南北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浓硫酸 (AR级, 广州化学试剂厂) ;苯酚 (AR级, 广州化学试剂厂) ;D-无水葡萄糖 (批号:110833,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食品级纤维素酶 (酶活力20 万u/g, 济南金辉化工有限公司) ;数控超声波清洗器 (KQ-100DB,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 HHLSE低温高压差提取器 (自制) , Thermo Scientific GENESYS 10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美国, 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 。
2 方法与结果
2.1 多糖含量测定及计算[3]按苯酚-浓硫酸法, 以D-无水葡萄糖为标准品。抗敏中药复方药材测得多糖含量为121 mg/g。提取过程提取率计算采用公式所示:
多糖提取率 (%) =提取液多糖总量/药材多糖总量×100%
2.2 不同提取工艺对比中药复方的提取方法有很多, 实验选用常用的煎煮法、渗漉法以及代表近年来技术比较先进的超声提取、酶法提取进行提取效果对比, 具体过程如下, 结果见表1。
煎煮提取:称取抗敏中药复方药材细粉50 g, 加入20 倍的纯水加热提取1 h, 过滤, 药渣再加入10倍纯水加热提取1 h, 过滤, 合并两次提取液, 测定多糖含量。
渗漉法提取:称取抗敏中药复方药材细粉50 g, 置φ5×60 cm带砂芯的玻璃层析柱中, 加入30 倍纯水 (分次加入) , 以1 BV/h流速提取, 收集提取液, 测定多糖含量。
超声提取:称取抗敏中药复方药材细粉50 g, 加入20 倍的纯水, 在60℃条件下, 提取30 min;过滤, 药渣加入10 倍纯水, 同前操作提取30 min, 合并两次提取液, 测定其多糖含量。
酶法提取[4]:称取抗敏中药复方药材细粉50 g, 加入30 倍纯水, 在40℃保温搅拌条件下加入3.0%纤维素酶, 3 h后升温至80℃保持0.5 h, 然后滤除药渣, 测定滤液中的多糖含量。
低温高压差提取:称取抗敏中药复方药材细粉50 g, 加入30 倍纯水搅拌, 泵入压差提取器中, 在室温下以-0.1~60.0 m Pa压差变化条件进行提取1次, 滤除药渣, 测定滤液中的多糖含量。
渗漉法提取率最低, 过程耗时最多;酶法提取率虽然比较高, 但过程比较长。在相同条件下, 低温高压差提取率最高而过程最短, 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见表1。
2.3 低温高压差提取温度优化低温高压差提取技术, 其温度条件介于-35~40 ℃。中草药的传统工艺中大部分都是经过高温处理来提取的, 说明温度对其提取效率的影响较大。因此, 在实验提取过程中, 设定提取温度梯度, 对抗敏中药复方进行提取温度的优化。因本工艺采用水为溶媒介质进行提取, 所以温度要求大于0 ℃。实验设计5℃为一个梯度等级进行单因素考察, 以多糖为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提取温度5、10、15、20、25、30、35、40 ℃时的多糖提取率分别为60%、69%、78%、95%、96%、92%、85%、76%;初步发现温度介于20~35 ℃时, 该复方提取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最高, 见图1。
2.4 低温高压差提取压力优化低温高压差提取技术, 其压差变化范围为-0.1~75.0 m Pa。温度调控可以提高抗过敏中药复方的提取率, 但是提取设备的压力是提取速度和提取效率的另一个主要限制因素。实验针对低温高压差的提取压力进行调控与优化。在上述选定的提取温度范围内进行上限压力调节研究, 上限压力为70、60、50、40、30、20、10 m Pa时, 多糖提取率分别为98%、96%、95%、83%、78%、77%、60%。见图2。
从图2 可以看出, 随着压力升高, 提取率升高, 这是由于本复方的植物细胞在压差变化越大情况下越易破碎, 进而提取率越高, 在压力高于50 m Pa时, 该复合物的有效成分多糖提取效率相对最高。50~70 m Pa范围内, 提取率变化不明显, 认为低温高压差瞬时的最高压力上限在区间比较合适, 但从生产实际操作出发, 压力越低, 能耗越低, 故上限定为50 m Pa为宜。
2.5 低温高压差提取溶媒量与提取次数优化低温高压差提取技术, 其溶媒的添加量根据被提取物与溶媒的重量体积比在1:1~1:100 的范围选择。中草药有效成分非常复杂, 但是其中的有效成分大部分能溶解于水中, 例如有机酸等抗菌活性成分。因此, 在进行抗过敏中药复方的提取中选择纯水为溶媒。混合的均匀性与溶媒量是关键的技术条件。一般情况下, 被提取物与溶媒可以通过搅拌等机械方式保持动态均匀。在本实验中, 将针对添加水量的多少对提取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
初步发现, 水添加量大于25 倍 (重量比, 以下同) 时, 该复方的提取效率相对较高, 再增大提取率变化不大, 见图3。故提取时水添加可定为25 倍。在确定水添加量情况下, 进行提取次数考察, 见图4。从图4 可以看出, 经第一次低温高压差提取后, 各有效成分提取率已达90%以上, 故提取次数认为1 次即可, 无需再进行第2、3 次提取。
2.6 最优工艺验证经优化, 低温高压差提取工艺为:药材粉碎后置前处理罐中加25 倍纯水在搅拌情况下泵入低温高压差提取器中提取1 次, 压差条件为压力-0.1~50.0 m Pa、温度20~35 ℃。重复进行3次提取, 多糖提取率分别为99.1%、98.7%、102.0%, 其平均提取率为99.9%。结果显示, 经优化后的工艺已将抗敏复方多糖提取完全。
3 讨论
中药复方传统的提取方法主要是水煎煮法, 传统法存在有效成分损失较多、容易引起热敏性有效成分的大量分解等问题。实验采用“低温高压差提取与多级膜分离集成系统”的技术进行抗敏复方的提取分离研究开发, 是在常温下将一定细度的中草药或植物原料与选定的一定温度的溶媒混合均匀;通过约0.2 s瞬时的真空—加压—真空的循环变化, 高压差变化产生强大机械力并形成高速流, 使原料组织细胞破裂;胞内相关成分与溶媒充分接触、直接溶解, 从而达到高效提取的效果。复方提取液采用多级膜分离及浓缩技术进行后续纯化处理, 通过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及反渗透的有机结合,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选择性的分离, 从而可最大程度富集有效成分。此提取方法能有效防止中药材复杂成分的变化。
本实验采用低温高压差提取, 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出最佳的提取工艺:药材粉碎后置前处理罐中加25 倍纯水在搅拌情况下泵入低温高压差提取器中提取1 次, 压差条件为压力-0.1~50.0 m Pa、温度20~35 ℃。与传统提取工艺相比, 低温高压差提取中有效成分几乎完全提取出来。本工艺经中试放大验证, 切实可行,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明言, 王帮臣.用于中药提取的新技术进展[J].中草药, 2010, 2 (41) :169-175.
[2]宋力飞, 李曼莎, 刘乡乡.天然产物多级膜与高压差提取器联用的设计与开发[J].世界科技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 2009, 11 (6) :897-900.
[3]郭志烨, 韩丽, 杨明, 等.中药多糖定量测定方法的探讨[J].中成药, 2014, 10 (36) :2172-2176.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推荐阅读:
中药复方口服07-10
中药复方加减论文06-16
中药鉴定方法研究05-29
纳米中药的制备方法09-22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10-04
中药乌梢蛇的鉴定方法08-09
中药治疗高血脂的方法05-29
中药玫瑰花的药理研究07-19
教学研究的中药学10-14
灰指甲的中药治疗方法有哪些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