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

2024-05-10

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精选5篇)

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 篇1

摘要:为了对目前我国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状况有所了解, 本文对中国知网上近12年间该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收集、筛选、归类和分析, 总结归纳了该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期为新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成果,存在问题

随着中医中药在世界上受到日益增多的国外人士的认可, 以及中药出口量的不断增加, 中药说明书作为消费者选择药品的重要指南, 其作用变得越发突出。那么, 目前我国中药说明书的翻译研究状况到底怎么样呢?为了能够对这一研究现状有所了解, 本文对中国知网上所收集到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归类分析, 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对我国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论文的收集与归类

为了能够比较真实地展现我国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的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中药说明书翻译”、“方剂名称翻译”和“功效语翻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然后对所查询到的论文进行筛选与归类。结果显示:我国对中医的翻译研究始于1990年, 具体到中药说明书的翻译则要到1995年, 且随后几年内所发表论文几乎近为零。笔者主要以200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发表的该领域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这几年期间的相关论文数量分布如下表所示:

在上表所显示的数据基础上, 结合对论文内容的具体分析, 笔者将该领域的研究归纳如下:

1 . 总体上看, 我国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的论文少的可怜, 2002-2014共12年间在中国知网上总共发表论文28篇。从论文数量上看,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探阶段和拓展阶段。2002-2009年为初探阶段, 此阶段只有6篇论文, 20102014年为拓展阶段, 此阶段共有22篇论文, 其中2012年发表论文达7篇之多。

2.这些论文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所刊发的论文最多, 占了14%的高额比例, 体现出该刊为中药相关翻译研究人员提供了学术对话的有利平台;《中国科技翻译》在初探阶段刊登了2篇论文, 而在拓展阶段则没再继续刊登相关论文;其他期刊则仅仅刊登1篇论文。可见, 此类研究论文刊发的期刊比较零散。值得一提的是, 有些论文开始了对除英语外的其他语种的中药翻译的探讨, 如:《华西语文学刊》、《红楼梦学刊》各刊登一篇探讨《红楼梦》中中医药方剂汉译日的研究论文。

3.除了统计以上所述相关数据, 笔者还对收集到的论文进行了详细阅读, 并按论文所探讨主题进行了归类, 如下表所示:

这些论文所研究的主题可分为五大类:翻译模式;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存在问题;标准化。当然, 或许这样的分类方法有些不太科学, 论文间的界限不如人们想象或预期的那么清晰严密, 做这样的分类是为便于下文中所要进行的讨论。

4. 28篇中药说明书翻译中用到的翻译理论也是多种多样, 总结归类如下表所示, 有的文章中可能涉及不止一种理论, 有的可能不涉及理论, 其中提及最多的是翻译目的论, 占将近一半的比例, 其次是归化理论。

二、我国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

1.翻译理论。通过阅读资料发现:多数论文在进行研究时总会依托某一翻译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了上表3中的七种理论。其中翻译目的论倍受青睐, 有将近一半的论文中用到了该理论, 对“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这一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姚欣 (2009) 、王俊林 (2010) 、康德美 (2011) 、林英 (2012) 等, 中药说明书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了解翻译目的, 才能决定所采取的策略, 而目的论正以其独到之处解决了翻译中的忠实问题, 并把忠实的对象扩大到雇主、发起人等, 结束了翻译策略上直译、意译的争执。其次运用较多的是归化理论, 欧阳利锋 (2002) 可谓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的先驱, 是运用归化理论的研究者之一, 他指出运用归化策略指导翻译时, 可以而且必须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增删和改译。其他理论虽提到较多, 但均只有一位学者提及, 并未得到普及。

2.翻译原则。中药说明书的语言独特, 表达方式主要突出传递说明药品信息, 宣传中药产品, 语言力求简洁、准确。因此, 中药说明书的翻译不可能完全遵循“信、达、雅”翻译标准。资料显示, 涉及到研究翻译原则的论文很少, 其中, 张昀 (2004) 指出中药方剂名英译需遵循三原则, 即:避虚就实原则、舍繁就简原则、音译的原则;任荣政等 (2014) 认为在中医翻译领域应用到音译法时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即名从主人原则和约定俗成原则;赵旭和李勇军 (2012) 提到“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译”原则时, 说应遵循5个要点:对应性, 简洁性, 同一性, 回译性和约定俗成。

3.翻译策略。从表2可以看出, 在研究主题中, 翻译策略的研究高居榜首, 充分体现了中药翻译实践活动的特色。对于翻译策略这一主题的研究更多体现的是实践层面, 而非理论层面。研究者们对翻译策略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唐爱燕 (2013) 谈到中药名称的翻译时提出, “译者在翻译中药名称时可采用音译、意译、半音半意以及创译的方法, 而正文部分则可灵活地采用增译、省译和转译等策略!”;王继慧 (2011) 在谈中药说明书的英译策略时, 主张在语言风格上要朴素简明、行文流畅, 符合英语语言风格;在选词用词上要准确严谨, 体现医学学科特点;宋梅等 (2014) 总结了在翻译中药说明书时的三个翻译策略:根据文体、迅速定位;把握功能、选择词汇;根据文体、提取句式。

4.存在问题研究。现有资料中对于中药说明书翻译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共有6篇, 而提出了具体问题的有3篇论文, 其中张倩 (2013) 和罗海燕 (2009) 在各自的文章中所持的观点基本完全一致, 所提出的具体问题也完全一致, 他们指出现有问题如下:“1. 不忠实原文、望文生义;2. 可读性差;3. 英译标准不统一;4. 中式思维严重”。另一位学者李萍凤 (2014) 分别指出了中药药名、产品功能和主治病症三方面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翻译标准不统一、误译错译、对中医误解等。这些问题比较具体且针对性较强, 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三、对中药说明书翻译的现状分析

1.取得的研究成果。从现有文献资料可以看出, 我国对中药说明书的翻译研究起步较晚, 均集中在20世纪, 尤其是2009年以后, 进展一直趋于平稳, 研究内容虽主要为翻译策略, 且多集中在语言对等层面, 但是对其研究角度日趋广泛, 研究视野日渐开阔, 渐渐深入到对其内涵的研究, 甚至出现了对除汉英翻译研究外的汉日翻译研究, 可喜可贺。

2.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现有情况是:从事中药说明书翻译的人员要么懂中医而英语功底不扎实, 要么精通英语而中医药知识知之甚少, 真正既懂中医又精通英语的翻译人员少之又少, 从而导致译文质量较差, 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进。

(1) 翻译标准不一、有待规范化。中药英译用词的一致性是该领域长期以来的热点问题, 无论是方剂名称、功效语还是功能与主治等, 同一汉语可能出现多种英译词, 比如:“气”被译为“qi”和“vital energy”两种;“主要成分”在六味地黄丸、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等说明书中都被译为“principal ingredient”, 而同仁大活络丸和消渴丸里则被译为“ingredient”, 在还少胶囊里则被译为“composition”, 这样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此混乱的翻译势必造成外国消费者的误解。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 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 多学科的参与以及统一规范的用语是至关重要的, 若中医药翻译中一直存在术语翻译混乱的现象, 势必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障碍。因此, 统一规范中医药翻译标准迫在眉睫, 这也是翻译好中药说明书的前提。

(2) 可读性差。中药说明书中的描述大多来自古医书, 其用语多介于古汉语和白话语之间, 母语为汉语的人读起汉语说明书来都不免有些费劲。这样的说明书翻译成英文之后, 即使译者既精通中医又精通英汉两种语言, 译文对于受众来说也是不知所云, 更不用说译者的水平若再不够理想了, 语法或用词若有所差池, 受众更会觉得晦涩难懂。

(3) 实证研究较少。迄今为止, 我国中药说明书的翻译研究多集中在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方面, 往往限于随感式的讨论, 缺乏实证研究, 实际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少之又少。此外, 鲜有研究者对中药说明书的译文阅读对象进行的研究, 学者们可以朝这方面努力。

四、结语

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目的是弘扬中华医学, 让更多的外国消费者了解并熟悉中医中药的药理、药性和药效, 以及用药禁忌。中药说明书的翻译研究在过去十几年中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 但从科学发展及创新的角度看, 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其研究仍需进一步拓展。中药说明书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中药说明书的翻译研究不仅对社会, 而且对消费者都有很大的意义, 关乎生命安全, 希望今后的能实现说明书翻译的统一规范。

参考文献

[1]欧阳利锋.中医药说明书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15 (2) .

[2]姚欣.中药说明书英译浅探—从目的论谈起[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4 (3) .

[3]林英.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医药说明书汉英翻译标准和策略[J].海外英语, 2012, (5) .

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 篇2

【关键词】中药说明 功能翻译 理论视角 英译

在我国制药业全面发展的今天,中药说明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功能翻译的效率,而且还能让使用者对药物的药性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增强中药说明书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作用。对其各种翻译形式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探讨十分重要。

一、中药说明书的功能理论翻译

1.中药说明书的作用。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中药说明书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要让国外消费者,包括外国的普通老百姓,真正认识中药,了解其功效,中药说明书的英译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拥有最多的使用者。现行的中药说明书翻译往往存在混乱、不规范的现象,不能很好得传达中医药的信息,难以吸引国外消费者,从而极大的影响了中药作为商品打入国际市场,走向世界。所以,为了能够让我国的中要产品能够推广向全世界就需要对其进行理论视角下的英译。其不仅要打破传统说明书的种种缚束,进行全面而周到的翻译,而且还要结合市场的趋势,以及客户识别的能力进行个性化的英译。

2.功能派翻译理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就已经出现,它是集翻译研究最新进展与现代语言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现在,在应用翻译研究方面,功能派翻译理论已经成为国内功能派研究中分量较大的部分,这部分研究有着文体类型广,研究角度多样化的优点。尽管如此,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其不仅打破了传统中各种翻译的各种缚束,而且还在功能运用的角度出发,将文献型翻译以及工具型的翻译融为一体,从而让功能派的翻译更为的个性化。人们在进行产品理解的过程中,也会随着更为的容易。

二、中药说明书理论视角下的的解释

1.结构词的翻译。在进行中药说明书的翻译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其理论视角进行相应的解释。通常情况下需要对其结构词进行相应的翻译。其主要结构体系包括了功能主治以及用量的多少和其有没有不良反应等情况。对这些结构词进行重点性的翻译,不仅能够帮助国外消费者更加清楚的了解药品的特性,而且还能让中药药品逐渐地市场化。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结合整体说明书的体系进行相应的翻译,用翻译目的来考虑具体的翻译方法以及实际的翻译体系。这样就能让翻译的方法更为的具体。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结构次的一体化。让外国消费者对中药的说明书具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2.中药名的翻译。在整个翻译体系中,中药名几乎是整个中药的核心代表。在对中药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具备以下两个特性:

(1)中药名是对药物功能的阐述,其大致的功能应该在中药名中进行较为明显的体现。所以,在对中药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个特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翻译。而且在中药药名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翻译规范。很多翻译商家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太注重其内容的精准性,而忽略了其中药名的规范性,从而给外国消费者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进行中药名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翻译。

(2)在进行中药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在遵循基础的翻译原则时。还应当对其进行创新型的翻译。其应当尽可能让翻译变得通俗易懂,而且还可以让翻译的方法多样化。以不同的方式将中要名展示在外国消费者,让外国消费者懂得如何去进一步了解中药名。这样,中药名的翻译价值就能得到全面的体现。

3.功效语的翻译。在对功效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其功能的特点进行重点的翻译。尤其是在药物的疗效方面,一定要做出具体而且明确的翻译。例如在翻译“牛黄上清丸”的功效时,其中文功效为:本品清热泻火,散风止痛。本品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但是在实际的英文功效翻译为:This product clear heat purging fire, scattered wind pain. This product is used to heat Sheng, flaming upside caused by headache, dizziness, orders Chi ringing in the ears, sore throat, mouth sores, gum swelling and pain, defecate dry knot。虽然其大致的意思较为准确,但是会给国外消费者能治百病的错觉。所以,在进行功能主治的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其主要功能进行详细的翻译。而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功能则可以用作随机翻译。这样,国外消费者在进行中药功效的查看时才能一目了然。

三、结语

中药说明书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英译十分重要,其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药物翻译的应用效率。而且还能让中药逐渐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结合其中药的特点,对其进行结构词的翻译、中药名的翻译以及功效语的翻译。只有这样,中药说明书的翻译效果才能全面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晓亮.中成药说明书现状调查[J].中国执业药师.2013(08): 15-22.

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 篇3

关键词:功能主义理论,中药,说明书,翻译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始于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潜力与制约》(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开启了“基于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功能联系”翻译批评的功能类别。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继她之后将其理论继续发展。弗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弗米尔的目的法则认为“任何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在弗米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目的理论。她用信息传递(message transmitters)来指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当然,这一时期的目的论有其固有的缺陷,如以目的准则作为惟一的翻译原则有其绝对性和局限性。为了弥补目的论的这一缺陷,翻译学教授诺德(Christiane Nord)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目的论的翻译原则中加入了“忠诚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同时,她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功能学派的主要思想,将目的论从德国推向了全世界。

二、中药说明书英译现状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中药说明书的翻译还没有得到太多人的重视。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网的检索,有关中药说明书英译的记录共有25条,其中18篇是期刊文章,7篇是硕士论文(截至2015年5月)。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非常重要,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目前中药说明书的英译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药品名翻译不规范,译文不统一;功效语翻译不够明确,缺乏可读性;翻译方法缺乏统一标准等。

三、中药说明书的翻译策略

中药说明书的预期读者主要包括国外的医务人员、药品经销商和普通消费者。在这三类人中,医务人员虽然懂得医学,但对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了解很少;经销商了解主要功能即可;最终用药需要阅读说明书的还是患者,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也各不相同,不但不了解中国医药,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知之更少。因此,中药说明书的翻译就应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需求,译文要准确,用词要得当,对预期读者无用的信息可以不译,或者改译,尽量使用预期读者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符合译文的“体裁”,在推敲原文做译前处理的基础上,以读者至上为宗旨,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1.药品名的翻译策略。药品的商品名,是指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特定企业使用的该药品专用的商品名称。西医可能有多达4种不同的名称:化学名称、制造商的名称、通用名称以及商标品牌名称。而中药大多数是由多种草药熬制而成,在药品名上很难体现其主要成分,更无法找到西药中对等的化学成分。因此多数中药没有通用名,只有商品名。而如今的中药商品名大多既不能代表药品成分,又不响亮,很难让消费者接受并牢记。所以,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鉴于中药成分的特殊性,在翻译中药名时,完全可以按照西药汉语商品名的命名方法,创造适合做商标品牌的中药名,这样既便于中药在国外的广告效应,又容易为外国消费所记住。

先拿“肺咽清”来说吧,由于“肺咽清”的主要作用是清热化痰止咳、改善肺和咽部功能等,因此,如果直译为“Lung-pharynx Clearing Pills”并不为错,但译名拖沓,不符合通俗简洁的原则。因此,为了译出这个商标名的个性内涵,传出其神韵,我们不妨大胆运用“归化”法,采用拉丁文和英文相结合的办法,将“肺咽清”译为“Pulmoclear”(pulmonary+clear)。不难看出,上述译名既贴切恰当,又简明易懂,自然会有好的宣传效果。

再举个例子“妇颜宝”,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份妇女美容产品的说明书,而实际上该产品主要用来治疗妇女内分泌紊乱等症状。可能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该医药公司没有使用诸如“月经”、“妇科疾病”等字眼,而采用了儒雅,但有些“离题”的“妇颜宝”这一商标。如果按字面意思照译为“Complexion nourishing Pills for Ladies",一方面译名太长,另外译文也没能再现说明书中的核心内容,会让外国消费者误以为它是一种美容产品,没能反映商品信息。有鉴于此,根据功能翻译理论,译者对商标名大胆进行了“归化”,采用了单刀直入、实事求是的策略,将商标名译为“Gynecure" (gynaecological+cure),即为“治疗妇科疾病的良药”。这一译名并不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是译者另辟蹊径,重新组织,不但没有“跑题”,而且与原商标神韵相通。

2.功效语的翻译策略。中药功效语,是指按照中医理论描述某项活动所具有的功效的语言,是中药说明书中说明药物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气喘胸闷,除痰散结,痰热壅盛,夜睡不宁,惊悸虚烦,腹痛泄泻,夜啼惊跳等。中药说明书中关于功能和主治的描述主要来自古方或古人医书,多用四字结构的词语,表达介于古汉语和白话文之间。如果对照字面意思直译,要想让国外消费者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

关于功效语的翻译,蒋林提出了3种模式,如译成两个并列的英语动词短语(益气生津—supplementing qi and promoting its yin essence);译成带目的状语的动词短语(化痰止咳—reducing sputa to relieve cough)和译成带方式状语的动词短语(托毒合疮—healing ulcer by expelling to xin)。蒋林的翻译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他的翻译只是从语言的角度达到了翻译的目的,若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看,他提出的有些译文不适合用于中药说明书的翻译。

下面我们以丹参的功效语翻译为例来探讨功能主义翻译策略,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列出的丹参的功效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这里对丹参功效的描述范围很宽,丹参几乎成为一个灵丹妙药。而在实际中丹参更多的是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活血祛瘀”的翻译有很多说法,如“promoting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activating blood and dissolving stasis”、“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stasis”等。这样的翻译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很难清楚的将丹参的功能准确介绍给国际医药行业和患者。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体受外界环境刺激后会生成大量的活性氧和自由基,当人体的抗氧化清除体系不能及时清除这些活性氧和自由基,就能造成细胞膜流动性降低、血管壁运动性降低,从而血液流动不畅。药理学研究丹参中酚酸类的成分丹参素、丹酚酸B能清除这些活性氧和自由基。由此说明,丹参功效中“活血祛瘀”,就可以翻译为“have high antioxidant ability”。其中“antioxidant”(抗氧化)问题是国际医药学界都通用的说法。尽管和中医的“活血祛瘀”并不完全对等,但是它将意义放在第一位,完全符合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要求,更易于国外消费者读懂并理解中药的功效。

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 篇4

关键词:英国文化,中国文化,茶产品说明书,翻译,策略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光辉灿烂的历史传统,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我国传统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 获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与推崇。作为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我国素有“茶叶故乡”的美誉, 在数千年茶叶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 不仅形成了一系列高品质的名茶品种, 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诞生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与茶叶产品相得益彰。二十一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茶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接受外国消费者的“检阅”, 这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 而是上升至文化层面, 成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高效的传达不仅能够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弘扬及其对外文化的交流, 还能够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形成对消费者的独特吸引力, 从而树立品牌、扩大销量, 实现茶叶产业的持续发展。

1 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受地理条件与历史背景的影响, 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拥有显著差异。英国文化追求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 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强调个人发展与物质享受, 而中国文化则追求集体主义和精神至上, 凡事以国家和民族为重, 强调精神境界与情感层次的提升。茶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西之间也有很大区别。英国茶文化强调实用性与功能性, 更多地将茶叶视为一种饮食文化与社交文化, 而中国茶文化则将它视作一种礼仪和修养, 突出的是茶淡泊宁静、沉稳厚重、甘醇芬芳、内敛沉稳的特质, 力求通过饮茶获得心灵的涤荡。

具体而言, 英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就茶的物质与文化属性而言, 英国茶文化主要是指红茶文化, 红茶性质温和、汤味醇厚, 可以暖肾养胃, 对气候湿冷的欧洲而言再合适不过了, 在饮用时人们经常按照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种配料, 比如牛奶、方糖、咖啡、果汁、肉桂甚至胡椒粉、盐等调味产品, 还要辅以糕点、肉类和水果, 饮茶时间比较固定, 一天共有五次, 晨起饮用早茶, 十一点左右饮用上午茶, 下午四点左右饮用下午茶, 晚餐时饮用辅餐茶, 睡前饮用晚安茶, 其中下午茶最为重要也最为丰盛。下午茶起初是英国上层社会家庭主妇为了打发漫长的下午时光而开创的一项饮食文化, 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政治家、商人、资产阶级、工薪阶层都会通过下午茶与合作伙伴及亲朋好友联络感情。下午茶通常安排在家中最好的房间, 光线明亮、布置整洁, 或者在专门的茶室进行。人们出席下午茶时一定要衣着得体、举止恰当、谈吐优雅, 认为这是个人礼仪修养的体现, 彰显个人的优雅格调。

中国茶文化就其物质及文化属性而言, 包含绿茶文化、红茶文化、白茶文化、黄茶文化、黑茶文化、青茶文化和花茶文化七个大类, 其中又以绿茶文化为核心。中国人饮茶喜欢其自然醇香, 不添加任何调料, 在饮用时强调“功夫”二字, 从煮茶的水、烹茶的火、饮茶的器具, 到茶叶的品质、饮茶的环境、饮茶者的衣冠等等, 都有细致而严密的要求。中国人的饮茶时间并不固定, 可以在任何时刻进行, 并且由于并不看重其饱腹效果, 故而通常以单纯饮茶为主, 基本不会辅佐水果和糕点。相比英国茶文化而言, 中国茶文化着重突出每一个步骤的精细化与精美化, 茶具种类繁多, 特别是品饮功夫茶时用到的茶具少至十余种、多至几十种, 品饮量小而时长, 以发挥茶对饮茶者性情的熏陶与净化作用。

2 茶产品说明书翻译现状

如今, 越来越多的中国茶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了实现中西茶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 获得国际消费者的认可与喜爱, 大部分中国茶企都在产品包装的语言层面下了功夫。但是, 由于我国语言文化的差异, 特别是茶叶的国际贸易规范框架尚未健全, 翻译工作缺乏统一的指导和管理, 导致我国茶产品说明书的翻译还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 茶叶产品的名称及商标翻译缺乏统一标准, 译本混乱。我国长期以来是以茶叶的原产地或是与茶相关的山水或人物来命名, 这易导致不同茶企生产的茶叶产品被冠以相同的品名、品牌或是商标, 比如日照绿茶、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云南普洱茶等, 这些茶企生产的茶叶产品在质量上参差不齐, 一旦其中一个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那么使用相同品名、品牌或是商标的茶叶产品无疑会被连带, 受到消费者的质疑, 最终被拒于市场之外, 对企业的发展形成致命性打击, 也会对这种茶叶种类及其茶文化的发展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在翻译上也是如此, 众多厂家生产的茶叶产品都是同一个译名, 没有品牌理念, 并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个人的专业素养有高有低, 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 容易出现同一个名称对应多种译本的情况, 比如铁观音的现有译本多达十余种, 造成了国际茶叶市场秩序混乱, 影响消费者的准确判断, 也不利于茶叶和茶企的进一步成长。

其二, 译者专业素养不够, 翻译过程中忽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茶叶茶品说明书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译者必须充分考虑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了解受众的风俗习惯、文化内涵、表达形式与心理预期, 在尽可能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 使用能够为外国消费者所接受的词句进行表达。目前我国茶品的翻译大都为直译或音译, 很多茶品说明书翻译都是字句一一对应的关系, 对于技术澄清方面没有任何问题, 但若涉及到文化精神层面, 则会造成不解或者误解, 从而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比如, 大红袍是我国著名茶叶品类, 很多商家字字对应将其翻译成为“Big Red Robe”, 拗口、难于记忆并且会令人费解不说, 还在文化层面上给产品本身和消费者之间造成了一道鸿沟。“Red”在西方带有贬义色彩, 象征危险、暴力、血腥, 完全没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喜庆之意, 因而在翻译中应当避免使用, 以防止消费者产生不良印象, 将其翻译为“Robe Tea”即可, 即彰显了其泡于水中之后的曼妙身姿, 也对产品的物质属性给予了直接说明。

其三, 翻译技巧应用不当。如上文所述, 当前我国茶叶产品说明书最常使用的翻译方法是直译和音译, 特别是音译, 对茶企而言是最为简单的翻译方法, 因此便乐此不疲地被应用到每一款产品的翻译之中。但是, 由于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外国消费者对我国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 单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翻译茶叶品名难免会对其理解造成重大阻碍。还有很多翻译仅仅参照产品说明书的字面意义进行, 断章取义, 造成误译的后果。比如“竹叶青”是因茶叶泡开后形似竹叶、清秀悦目而得名, 但按照其字面意义简单地翻译为“Bamboo Leaf Green”, 很容易让外国消费者误以为这是由竹叶制成的茶叶, 对茶叶的本质属性造成错误判断, 不利于茶叶的宣传与销售。

3 基于英国文化翻译茶产品说明书的策略方法

基于上述问题, 我国政府、茶企、行业协会、专家等各个方面应当通力协作, 将茶叶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改善工作提上日程, 组建一支专业的翻译团队, 为我国的各个茶叶品牌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统一的翻译管理, 将全部茶品翻译工作纳入一个标准框架内, 实现中西文化的有效对接, 促进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 以及我国茶文化在其他国家的推广。

首先, 应当对茶叶产品的名称、品牌和商标进行专业管理, 统一翻译标准。茶企应当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形象意识与质量安全理念, 努力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 所使用的品牌名称、商标名称乃至产品名称都应当与其他类似茶叶产品有所区分, 个性鲜明、优美悦耳、内涵丰富、顺口易记, 起到识别产品、吸引关注、广告宣传、促进营销的作用。在翻译上, 应当对不同的茶叶品类进行专门且专业的翻译管理, 比如, 统一将乌龙茶翻译为“Oolong Tea”, 将普洱茶翻译为“Puer Tea”, 将红茶翻译为“Black Tea”等, 茶企在对自身的产品说明书进行翻译时, 应当直接套用这些译本, 而不得随意创造, 并在此之上冠以自己的商标或品牌名称, 从而保证国内外茶叶市场的合理秩序。

其次, 应当充分考虑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 用词用语应当符合外国消费者的表达习惯与思维方式。比如, 在中国文化中, 龙是吉祥如意、高贵权威的象征, 我国古代皇帝穿龙袍、踏龙靴、坐龙椅、卧龙榻, 中华民族则以“龙的传人”自称, 龙被尊为我国的图腾, 其形象在各地随处可见;然而, 在西方神话中, 龙则有邪恶、贪婪、黑暗之意, 这也就揭示了为什么当年“亚洲四小龙”被翻译为“Asian Four Tigers”, 用“虎”来代替“龙”。所以, 对于“龙井茶”的翻译, 我们提倡使用“Longjing Tea”, 而不是“Dragon Well Tea”, 就是要防止由于外国消费者对于龙的刻板印象而对相关茶叶产品产生抵触心理, 影响龙井茶在国际市场的流通。不过,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发现, 英国神话中龙的形象与中华文化中龙的形象有很大差异, 前者面目狰狞、体色青黑, 相当一部分是类似于恐龙的形象, 而后者则体态庄重、面相典雅、体色金黄, 优雅而尊贵。所以, 我们在统一龙井茶译本的同时, 也要加强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 将中国“龙”的本意传达至其他国家, 让中国龙的形象深入人心, 从而为后续相关翻译工作打下文化交流的基础。

最后, 应当根据翻译目的与原文特点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茶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音译和意译三种。直译法适用于那些在原文本语言环境与目的语语言环境下意义相似或趋于一致的内容, 比如我们将武夷岩茶翻译为“Rock Tea”, 正反映出岩茶生长于风光壮丽的山间岩石之中、具有独特风骨、纯天然、无污染的韵味, 并且“Rock”一词在英国文化中含有动感、振奋之意, 使用这一译名对于岩茶的宣传和推广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音译法适用于那些文化内涵深厚且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享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产品, 这些茶叶产品的名称在英文中通常没有对应的单词, 我们会以“拼音+Tea”的形式进行翻译, 比如将龙井茶翻译为“Longjing Tea”, 将碧螺春翻译为“Biluochun Tea”, 将六安瓜片茶翻译为“Liuan Guapian Tea”, 等等。意译法则适用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之间文化背景和认知思维差异较大的内容, 对于这些内容, 如果再延续直译或者音译的方法, 将会很容易造成错译, 违背产品原本的交际意图, 此时译者就要变通翻译手段, 采取增译、删译和改译的方法, 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有效对接。比如, 我们将铁观音翻译为“Tea Buddha”, 既彰显了我国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 也因“铁”与“Tea”之间的谐音形成了极好的呼应。

4 结语

茶产品说明书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译者应当充分把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站在文化理解与产品推广的双重视角, 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在力求传达原文内涵及深意的基础之上, 使用能够为英国消费者所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推进我国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 从而实现我国茶产业与茶文化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制约[J].上海科技翻译, 1997 (2) :7-9.

[2]薛海兰.茶类语汇及其文化修辞阐释[D].宁夏大学, 2005.

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 篇5

一直以来, 西方的“等值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 该理论强调译文和原文的对等, 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而对翻译活动中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不够重视。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提出了翻译行为论与翻译目的论, 以赖斯、威密尔和诺德等著名学者的理论和著作为代表, 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 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 译者的任务是要让不同文化群体成员的交流得以进行。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 威密尔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对等理论的限制, 发展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 也是该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 (Skopos Theory) 。在威密尔看来, “目的论是翻译行为论的组成部分。在此理论中, 翻译被视为翻译行为中以源文本为基础的一种行为……任何形式的翻译, 当然也包括翻译本身, 可被视为一种行为。任何的行为都有目的、目标。” (Vermeer, 1986) 。Skopos一词源于希腊文, 意为“目的、动机、功能”。这一词语在“目的论”中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 (如赚钱) ;译文的交际目的 (如启迪读者) ;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 “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含有三个重要法则:目的性法则 (skopos rule) 、连贯性法则 (coher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 (fidelity rule) 。威密尔认为文本目的是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因此所有的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性法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的, 即“结果决定方法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 (Nord, 2001:29) 。

威密尔认为, 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 翻译目的不同, 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直译、意译之争, 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目的论”都作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 或是采取直译加意译, 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 而是强调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选择最佳翻译方法。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即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 根据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里的预期功能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根据上述有关功能派的翻译理论和法则等可以看到, 在翻译过程中, 目的论对实用类文体的翻译实践的确有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目的论在化妆品说明书翻译中的应用

根据英国翻译理论家彼特·纽马克 (Peter Newmark) 划分的语言的六大类功能, 化妆品说明书显然具备以下三种功能。 (1) 信息功能:传达信息; (2) 美感功能:使感官愉悦; (3) 呼唤功能:使读者按照文本所期望的方式作出反应。如前所述, 根据目的性法则, 翻译的过程应以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中实现其预期的文本功能为标准。这样, 在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中, 译文应达到原文所具备的这几种功能。 (1) 信息功能 (informative function) :译文如实地传达产品说明书所包含的全部信息, 亦即准确介绍产品的成分、特点、用途及使用方法; (2) 美学功能 (aesthetic function) :读者从译文的文字描述中获得美的享受, 产生愉悦的感觉并想象出和感受到产品本身的美好; (3) 祈使功能 (vocative function) :通过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祈使功能, 使消费者作出原文所期待的反应;受到说明书的激励, 采取消费行动。

一般说来, 化妆品说明书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方面是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的成分、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等;另一方面, 在介绍中还兼有广告的成分。产品介绍和广告是属于两个独立的范畴, 但中国的产品介绍往往与广告合二为一, 介绍中带有广告, 用以引发读者的兴趣并购买产品。化妆品说明书也像其他实用文体一样, 在准确、充分传达产品信息的同时, 要求语言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体现一种简洁明快之美。但它又有别于其他实用文体, 因为它既要求文字的准确精炼, 还需要有艺术性。即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艺术性予人以美的感受, 继而激发人们选择和购买产品的欲望。所以, 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就是一个推销的重要途径。好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广告, 促成人们的购买行为。下面将分析几则实例。

例一:Pond’s Visible Lightening Daily UV Lo-tion

Noticeably lightens skin, reduces dark spots and blemishes.

译为:旁氏明效亮白防晒露

显著提亮肤色, 减少色斑、瑕疵。

明显美白肌肤, 带来无暇光彩。

淡化色斑和瑕疵,

滋润肌肤, 柔嫩光滑,

帮助肌肤抵御UVA和UVB的侵害,

适合所有肌肤类型。

祈使功能。在译文中出现了一些原说明书没有的句子, 而这些句子都是有祈使功能的句子。目的论的应用在于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神奇功效的好奇, 进而促使消费者去购买本产品。而且, 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有唤起功能的句子经常会写在装产品的盒上或产品本身上, 这些地方可以明显地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说明书译文中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 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原文的祈使功能, 爱美的女性顾客读完之后, 难免会心驰神往, 产生一试为快的心理。

例二:EXNOBLE ALLSTAY CREAM

Cream with rich moisture is absorbed immediately into the corny layers and conditions supple and firm texture.

Gently covers the skin with pliant film to prevent roughening or drying effectively.

The moisturized feeling lasts for hours.You will make up to feel a fine-textured, smooth skin with firmness from within.

译为:诺珀深层活性面霜

丰盈的滋润成分沁入角质层, 顿生柔润触感, 调理肌肤, 令肌肤充满弹性的面霜。

由桃叶提取液、珍珠提取液、银杏提取液、蚕丝提取液、蜂王浆提取液配合。

柔软的保护膜温和地调理肌肤, 有效防止肌肤干燥、粗糙。

长时间保持肌肤滋润感, 使次日清晨的肌肤富有弹性、细腻而柔软。

美感功能。原文句式流畅, 多使用英文长句;译文则迎合汉语表达习惯。将原文的长句拆分成数个短句, 这样读来就感觉简洁流畅、层次清楚, 在语言形式上符合了汉语的审美观。此外, 在用词选择上, 译文同样注意传递美感。由于化妆品说明书在介绍产品的同时具有广告的效果, 译文里使用了如“富有弹性”、“细腻”、“柔软”等具有美好意蕴的形容词, 展现了该化妆品的美感。阅读的时候, 这些富于美感的词语易于触动女性的爱美之心, 使之产生愉悦的感觉。在脑海里浮现美好的意境, 并强烈吸引女性去尝试产品的功效。

例三:Formulated with natural extracts can ef- fectively moisturizes your skin.Lightweight formula applies easily under foundation to correct a translucent, bright, more flawless appearance.

译为:含天然保湿护肤成分, 有效润泽保湿肌肤, 隔离彩妆和外界污染对肌肤的伤害:修正面色, 为完美底霜打下均匀透亮的基础。透明色使肤色均匀透明;浅绿色修正偏红肤色 (雅芳新炫妆前隔离霜) 。

信息功能。原文含有三层意思: (1) 产品配方; (2) 特点; (3) 用途。这三层意思在译文中都得到了准确的再现。首先, 译文如实介绍了产品的成分, 体现了产品的专业性。其次, 译文充分地传达了产品的特点和用途, 说明该产品的专业性能在于修正面色。可以说, 在信息传达方面, 译文传达得较为完整充分。

三、结论

上一篇:学习单的设计与运用下一篇:房地产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