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学(共12篇)
中药药学 篇1
在《中药学》中, 涉及到众多专业术语, 这些术语是阐释中药功效、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相关知识的专业词语, 也是中药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习者对中药学术语的掌握情况, 将直接关系到其对中药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 以中药学术语为切入点, 对中药学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 加深相关内容把握与理解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 对中药学术语进行阐释, 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为准确运用中药治疗疾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在临床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高度重视中药学术语的解释, 在整体把握具体内容和词语涉及的前提下, 融合多学科相关知识, 对术语进行详细解释, 从而让学生对其内涵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1]。以“四气”这一术语为例, 教学者可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 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寒”“热”“温”“凉”四性为药性;二是温热与寒凉在性质上的显著差异;三是四性之间有程度差异。“四气”是对中药药性特点的阐释, 是指中药在对机体产生作用后, 可产生温、热、寒、凉不同的生物效应, 该性质与药物疗效有关, 而非物理上的“温、热、寒、凉”。温热与寒凉间有着性质差异, 祖国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中, 寒凉为阴, 寒凉药物的生物效应为清热, 可治疗阳热之证;温热为阳, 温热药物的生物效应为散寒, 可治疗阴寒之证。温、热、寒、凉有着程度差异, 通常来说, 寒性药物比凉性药物的清热力更强, 热性药物比温性药物的散寒力更强。平性指的是寒热不明显的药物, 可能偏温, 也可能偏寒, 故仍属“四气”范畴。此外, 充分掌握各章的基本术语, 也有助于了解每章药物的基本作用特点[2]。在教学时, 可将中医理论与本章内容相结合, 对本章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基本功效进行完整阐述。
2 处理好术语具体描述与抽象概括间的关系
在中医学各门课程中, 中药学是一个重难点, 其内容复杂、繁多, 对于具体的药物, 通常都以具体的病、症、证或病机病因等术语进行描述。将药物治证概括为病因病机, 能够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药物作用本质, 以便于准确、灵活地选用药物, 然而该描述形式也十分抽象, 且对病、症、证的涵盖较多, 所以理解难度也相对较大。在对病因病机进行讲解时, 教学者应将抽象的术语具体化为通俗的描述, 以利于学习者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例如, 在讲解温里药附子时, 教材描述该药具有补火助阳的功效, 主治阳虚证。这一概括反映了阳气不足是附子治疗疾病的本质, 但该描述对治证没有具体的描述, 未将具体病变部位与阳气虚统一联系起来, 也缺乏临床症状描述, 所以单凭这一概括, 学习者很难把握附子的治证。因此, 教学者在对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 应与药物作用特点相结合, 紧扣教材, 指出阳气虚的病位可在心、脾、肾等部位, 其临床症状复杂[3]。心阳虚, 症状以胸痛、胸闷、心悸为主;脾阳虚、脾肾阳虚, 症状多见大便溏泻、脘腹冷痛等;肾阳虚, 则命门火衰, 症状多见夜尿频多、腰膝冷痛、寒宫不孕、阳痿滑精等。再比如:解表药桂枝, 其有温经通脉之功效, 可治寒凝血滞之痛证, 抽象概括为适用于治疗寒邪侵袭致气血不畅出现的疼痛。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者应进一步解释桂枝可治疗寒邪客于不同部位引起的疼痛, 比如胃脘疼痛、经行腹痛、风湿痹痛、胸痹疼痛等, 此为异病同治。
在对药物应用进行描述时, 采用具体病、症、证等术语形式能够让学习者对药物应用的感性认识更为直观, 但不少药物所涉及的内容都较多, 该描述方式没有对繁多的治证本质进行概括, 不利于学习者深层次理解、记忆药物的作用特点[4]。例如:清热燥湿药黄芩, 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 可治疗多种湿热证。如果将黄芩的治证具体描述为暑湿、温湿、黄疸、湿热痞满、胸闷呕吐、泻痢等, 虽然描述具体, 便于理解, 却未能反映出这些治证的共同点。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者有必要联系中医理论知识, 向学生讲透彻、讲清楚, 让学习者了解到这些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的病证, 其共同本质都为湿热, 同属“湿热证”范畴, 所以可利用黄芩的清热燥湿功效进行治疗。
3 从药性理论出发阐释中药作用及功效特点
药物功效, 是对药物的作用效果及功能进行高度概括的术语。深入理解药物功效及功效间的关系, 是中药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中药学理论中, 药性理论占据着核心地位, 其主要包括了升降浮沉、归经、五味、四气等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是理解药物功效术语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者要紧密联系药性理论及其他理论对药物功效进行阐释, 从而让学习者能够真正掌握药物作用的本质与内涵。在对某些药物功效进行讲解时, 还有必要与四气理论相联系, 以平肝熄风药羚羊角为例, 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平肝熄风。在教学时, 应将羚羊角性寒、可清热的特点与明目、熄风功效相联系, 由于羚羊角入肝经, 泄肝热, 故可熄风止痉, 治疗热极生风引起的痉挛抽搐, 却不适宜肝风内动虚证。其明目功效主要与其能清泻肝经火热有关, 故适宜治疗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5]。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 中药学术语的解释关键环节, 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所以, 教学者应紧紧围绕中药学术语,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全面阐述术语内涵, 以便于学习者深入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裴香萍, 王兵, 平莉莉.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14) :67-68.
[2]肖斌, 陶欧, 顾浩, 等.基于功能靶点的中药功效术语规范[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 9 (3) :252-256.
[3]刘海波, 周家驹.中药功效中名词性术语的现代药理学含义[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 (4) :620-627.
[4]徐韩平.常用中药经验鉴别术语注释[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 (12) :468-468.
[5]蔡永敏, 崔瑛, 王洪久, 等.中药学名词术语分类体系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12) :1938-1940.
中药药学 篇2
药学与医学技术系现开设药学专业、药学专业(生物制药方向)、中药学专业。
(一)药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等领域从事鉴定、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毕业后具有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考试资格。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
就业方向:
医疗机构药房——在医院药剂科从事药品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
药品营销——从事药品营销等;
质量控制——在药检所和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的质量鉴定、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药品生产——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物制剂生产的各个环节。
生物制药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生物制药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生物制药专业知识、重点掌握从事生物制药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和操作规程:能在生物药品生产、经营、质量检验、产品开发、管理等一线岗位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有机化学、化工制图、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用药学基础、生物制药工艺学、药用生物学、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制药设备、药物分析等。就业方向:生物药品生产企业、生物药品营销企业、生物药品的行政管理部门等行业从事药品的生产、分析检验等技术工作。
(二)中药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能在中药制剂生产、检验、营销、使用等领域从事中药鉴定、提取与分离、一般中药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毕业后具有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考试资格。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
就业方向:
医疗机构药房——在医院药剂科从事中药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
药品营销——从事药品营销等;
浅谈中药学教授心得 篇3
关键词:中药 功效 学习
中药学是中药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课。其主要阐述了中药的性能、用法用量和功效等的这样一门学科。因为中药品种繁多,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因很多学生对中药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所以使得许多学生对中药的理解混乱不清。笔者经过多年在该课程的教学,现将教授中药学的一点心得论述如下:
一、兴趣是入门的敲门砖
在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初教授学生一门知识时,切忌将学生一棒子吓倒,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想要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而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味的灌输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在刚教授学生中药知识的时候,并不需要马上进入具体内容的学习。首先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先来谈谈自己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都接触了哪些中药,对中药有怎样的认识。以此来把握学生对中药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进入中药的世界。然后带领学生在生活环境内寻找身边的中药。让学生们对中药有一个感官的认识:中药并不神秘,它普通的就在我们的身边。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里就栽有一些中药,但学生们平时并不了解,甚至有的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笔者在講授中药学时,第一堂课就是带领学生认识校园内的中药。如栽种在校园路两旁的银杏树,其果实叫白果,具有敛肺止咳,止带的功效;其叶银杏叶能降血脂。还有广玉兰其花蕾叫辛夷,具有通鼻窍,治鼻渊的功效。还有月季花能活血调经;棕榈制炭能收敛止血;女贞子、决明子能清肝明目;益母草能调经止痛;还有常见的栀子、薤白、茜草、马齿苋、石榴皮、薏苡仁、柿蒂、绿豆、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地龙、蜈蚣、菊花、薄荷、桑叶、桑葚、枸杞子、苦杏仁、莲子、桃仁、大枣、桂圆、鳖甲、鸡内金、桑螵蛸、牵牛子、木瓜、生姜、干姜、苍耳子、蝉蜕、板蓝根、车前子、陈皮、山查、莱菔子、艾叶、昆布、百合等等这些都是生长在我们学生身边的常见的中药。当学生们发现在自己的身边就潜伏着这许多中药时,他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致,都急于想知道这些中药的用途。这样在以后教授中就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这样师生课堂互动效果一定很好。
二、对比记忆更明晰
在启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中药的世界以后,面对这繁多的中药,尤其是很多中药的名字和功效都极其相近的情况下,学生一定会感觉迷乱。因此此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这些易混的中药。笔者的经验是,为了分辨这些易混的中药,最好的方法是从对比入手。如酸枣仁和柏子仁,无论名字还是功效都相近,都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所以将二者放到一起讲解,方便学生区别记忆。二者的不同点是酸枣仁还有敛汗的作用,而柏子仁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白术和苍术,名字相似,功效相似,都有健脾燥湿的作用,但区别在于白术以扶正为主,主要是增强脾脏的功能,从而使湿邪祛除;而苍术以祛邪为主,通过祛除湿邪,使脾脏恢复正常的功能。人参与西洋参同为补气药,但区别是人参补气力强而易生火,西洋参补气力温和且能清热生津。茯苓与猪苓同为利水消肿药,但茯苓利水不伤正,而猪苓无此作用。还有白芍、赤芍;生何首乌、制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生姜、干姜;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大蓟、小蓟;枳实、枳壳;乳香、没药;川贝母、浙贝母;石决明、草决明;半夏、天南星;麦冬、天冬;北沙参、南沙参;龟甲、鳖甲;山茱萸、吴茱萸等等。通过对比讲解,学生不但容易记忆,而且记忆的更清楚,不再容易将这些名字相似或功效相近的中药弄混。
三、药食同源,应用广
中药的起源就是从食物中分离出的。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认识了一部分事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从而将其从食物中分离出来,单列为药物。其中有的一直到今天也是药食两用。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入手,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枣,具有补脾养血之效;莲子具有安心神的作用;龙眼肉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山药能补脾益气;山查能消食;木瓜具有化湿和胃之效;生姜能散风寒、止呕等。
四、名形色,联想记忆
中药大多是植物药,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外形,常可利用这些特性来记忆其功效。如木通、通心草名字中有通,所以其功效有利水通淋的作用;红花、番红花、丹参、牡丹皮、赤芍其名中带有红色,且其本身也是红色,与血的颜色一致,所以它们都具有活血祛淤的作用;防风能治疗风邪;升麻能升阳举陷;淡竹叶能利水;苦参能清热燥湿;木香能理气调中;沉香能纳气平喘;益母草能治疗妇科疾病;苦杏仁能降气平喘;石决明、决明子能清肝明目;地龙、全蝎、僵蚕、蕲蛇能祛风通络;甘草补脾气;续断能疗伤续折等等。
五、注意特长,记忆牢
在这繁多的中药中有一些在功效上具有鲜明的特长。所以,我们在记忆时要注意它们的特长。如生姜被称为“呕家圣药”;连翘为“疮家圣药”;香薷为“夏月麻黄”;熟地黄为补肾阴要药;生地黄为凉血要药;苦杏仁为止咳要药;人参为补气要药;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要药;茯苓为治疗水肿要药;石膏为清热泻火要药;大黄为治疗便秘的要药;威灵仙为治疗诸骨哽喉的常用药;三七为金疮要药;川芎为治疗头痛要药;附子为回阳救逆要药;金钱草为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要药;茵陈蒿为治黄疸要药;朱砂为重镇安神要药;酸枣仁为养心安神要药;麝香为开窍醒神要药;当归为补血圣药等等。
总之,面对繁多的中药,我们要找出它们的记忆特点。希望笔者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对大家能有所帮助,笔者就很高兴。
参考文献:
[1]史志超,钱桂敏等.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探索[J].药学教育,2007,23(1):23-30.
探讨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模式 篇4
关键词:临床药学,中药临床药学,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是药师直接参与医生对患者的临床诊疗、参加病案会诊、接受用药咨询、向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多方位药学服务,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以人为本,重点研究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大型综合性独立学科。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率先创立了临床药学专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临床药学服务在美国及欧洲早已深入人心。我国临床药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偏振免疫分析、HPLC、GC、HPCE及色谱仪、与MS联用等技术的开发应用,临床药代动力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开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与临床药学相对应的另一个姐妹分支——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则显得相对滞后。笔者分别以不同的关键词、中文主题词和题名在CHKD搜索2001~2010年文献(表1),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对于化合药物各方面研究的广泛开展,中药无论在化学研究方面,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是处于绝对落后的,这既有客观也有主观的因素。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方面的工作值得中药师深思和探讨。一直以来,对于临床药学在中药方面的药学服务有几种提法,其中以“中药临床药学”、“临床中药学”居多,因而在开展有关方面的药学服务前,理清这些提法是必要的。
1 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定义
1.1 中药临床药学的定义
中药临床药学是中药学与中医临床密切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多种监测手段为辅,研究中药在体内作用的机制,探讨中药的临床应用,为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的应用型学科,是介于中医各科治疗学和广义的药物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也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与临床药学不同点在于,是以中医药理论指导为特色,重视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组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力量,研究中药药理,中药临床应用及其在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1.2 临床中药学的定义
临床中药学是中药学的分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应用的实际需要,对常用中药的来源、药性、炮制、功效和应用指征等进行药物的分析鉴定、配伍以及临床效验的评估和药事管理等,旨在解决临床应用中药时的有关问题;其内容从中药方面说,主要是中药药性,即药之阴阳属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从临床方面说,主要是药物与脏腑病证的关系,随证用药的规律,药物的最佳配伍,药物宜忌,药物之毒、副反应,药物的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进入人体后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等研究,使临床应用中药能保证安全、有效、合理。
简单来说,“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大体的内容是一致的,但“中药临床药学”的提法更侧重于中药药学服务的形式和方向,更符合药学服务的宗旨——合理用药,这也体现了临床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和开展的必要性。另外,“临床中药学”这个提法很容易跟《临床中药学》这本教材混淆,《临床中药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中药临床药学”的提法。
2 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临床药学以来,传统的中医药学工作者不甘落后,不断探索中医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道路,在中药的合理应用、患者的个体化给药、中药配伍变化及复方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不良反应监测及现代中药制剂研究等领域均已开展,但纵观全局,其现状可用“起点低”、“普及少”和“投资少”等来形容。
2.1“起点低”——中药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医院药学工作人员,尤其是中药学的工作人员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由于历史原因,非药学专业人员占了一定比例。一方面普遍存在第一学历、职称结构偏低,知识面较窄、运用率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对于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确实难度不小;另一方面,这与国内专业设置的偏颇有关,以国内的中医药大学为例,中药学本科专业基本是以化学为主,必修的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等,而作为临床医学系的必修课诸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局部解剖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学等几十门课程可能只作为选修课,甚至没有相关学科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也仅是药学专业的简化教材而已,相对于同等学历的临床医学系学生来说,药师缺乏深入临床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技巧,导致临床药学开展遇到不容小觑的阻力。
2.2“普及少”——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少甚至空白
笔者查找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名单,首批共计19家医疗机构,共开展13个不同的科别,共42个带教组,培养共计84人次。其中成都军区总院最多开展有4个科别,带教组最多4个,培养规模共8人次。第二批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名单,共计31家医疗机构,共开展10个不同科别,培养共计122人次。其中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5家医疗机构最多开展各3个科别。在这首批和第二批总共50个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名单中,暂时没看到三甲中医院,临床药师按1年培训时间计算,则每年可培养共206人次,这对于2002年下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二级甲等医院临床药师不得少于3人,培训的规模和人数是远远不够,更遑论中药临床药师的培养规模和人数。在一项“国内55所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现状调查”中指出,只有约16%的医院开展“药师下临床参加会诊与查房”,不超过50%的医院开展了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利用与评价研究等工作,大部分的临床药学服务在二级医院还处于空白状态[1]。
2.3“投资少”——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不够重视,投入的力度不够
受到“重医轻药”传统观念的限制,大部分的临床医师和医院领导,甚至其他学科和本科专业的医务工作人员,对药师下临床不理解,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不清楚临床药师工作的真正意义,对药师工作有片面性认识,固有思维把药师的工作职责局限于药房的配发药,临床药学工作可有可无,更遑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导致对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所需要的基本设备投入不足,即使医院有一定的资金实力,面对账面上无甚经济建树的临床药学工作,也是不闻不问,敷衍了事。
3 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实践探讨
临床药学的具体内容包括:治疗药物监测(TDM)、药物动力学研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药物配伍(主要是注射液配伍、输液加药等)的研究及静脉全营养液(TPN)的配伍及制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疗效和利用分析、药物评价、药物经济学研究、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实施和总结等。临床中药学的内容可在此基础上加强中药饮片的真伪优劣品质鉴定、传统的加工炮制评价、中药之间的配伍研究、中西药的配伍研究、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中药剂型的研究及制剂制备、中药煎服方法的研究等。
相比西药的临床药学工作,笔者认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绝对是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中药临床药学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乃至信心和毅力也是西药师无法比拟的,其工作开展必须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但笔者认为其开展方向不应太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果相关项目都要等具有仪器设备才能开展是没有必要的,同时也会造成医疗成本的浪费。各级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和条件围绕临床药学范畴,相关工作开展力所能及的项目。笔者就我院实际的情况探讨中药临床药学开展的模式。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疗机构,以西医为主,中医药所占的比重不大,但随着中成药品种应用比例的上升,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方面的工作是必要的。
3.1 深入临床
临床药师必须走进临床第一线,这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药师不能流于在病历“纸上谈兵”的做法,坐着去猜想医师用药的目的,而应该深入临床第一线,同医师一起参与日常查房,了解医师用药的目的,观察并记录疗效、收集患者反馈的用药信息,参与危、急、疑难病例的讨论,提供用药方案的建议。当然,想一下子就能达到上述要求是天荒夜谈的,这是需要好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我们也不要对自己太苛刻,毕竟医师在学校从学习、实习、住院医师等一系列系统培训也是经历过一段漫长而刻苦的努力的,我们不是要去替代医师完成医疗诊治的过程,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提供临床医师所需要了解的药品信息,包括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相关药学情报等。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作为临床药师下临床科室要有针对性,先把个人的专科方向和医院能提供的条件相结合起来开展,掌握相关专科疾病诊断知识、基本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药物治疗方面,查找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总结,建立典型病例药历记录,详细跟踪用药的信息,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其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类,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合理配伍、优化治疗方案、特殊人群用药与教学药历等,教学药历针对学习和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病种进行分析学习,培养系统的临床思维,提升临床药师药学监护质量[2,3]。中药临床药师则须掌握更多相关的中医药知识,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是必须了解的,这是我们能更好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桥梁。
3.2 不良反应监测
2009年全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对注射剂等高风险类药品进行再评价成为今后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同时指出中药注射液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约占到了整个中药不良反应的70%。中药临床药师要积极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收集、整理,分别从药物使用范围、溶媒选择、滴速、使用时间等相关因素着手,分析相关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总结相关药物的使用经验,对于医院现有的品种,尤其是上市5年以内的,更要积极收集有关的信息进行归类,提供合理用药建议。
3.3 资料情报搜集
2009年底,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医医疗机构,总数已超过8万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中医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外国药学工作者所认可和接受,在国外的实验室,早已有大量购进(他们称之为“天然药物”)中草药做药物分析、有效成分提取的工作,借助现代高科技的药物提取和药物分析方法,这些实验机构掌握了我们可能不了解的药物成分及其提取方法,如果我们还只是拘泥于国内一些情报搜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尝试接触一些外国的网站,学习并搜集相关的药学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不能局限于“闭门造车”的做法,既要掌握国内的医疗信息情报,也要参考国外的药物信息,了解相关疾病诊断指南,但也不能一味照搬照套,要结合自身实际国情和个体患者需要,分析对比,编写科内或全院“药事信息简报”,总结归纳。中成药在说明书方面做得不如化学药品细致清晰,中药临床药师在这方面更要注重资讯搜集和更新,留意国家发布的相关的信息,如2010年8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有关“五十八味益肾胶囊”、“默克·生胰素”等33种产品均为未经批准注册的假药信息,临床药师要更关注这方面的收集。现提供部分外国权威的参考资料,以飨读者。药典类:PDR(Physician desk reference),AHFS Drug information;药物相互作用类:Drug interaction facts;注射剂配伍类:Handbook on injectable drugs;ADR类:Meyler's side effects of drug;药物治疗类:Applied therapeu tics;专科类:Drugs in pregnancy and lactation,Drugs for the heart,Nelson's Textbook of pediatrics,Handbook of pedi atric drugtherapy;数据库:Micromedex,Medline,Plumbed,MD consult[4]。
3.4 中药质量鉴定
笔者认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可以适当开展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鉴定。传统的中医药非常注重品种基源,一直以来都有“道地药材”的提法。由于中药材受品种、地区温湿度、采收季节、加工方法等影响,质量会有不同等级的分别,我们要注意记录药材品种的相关信息,建立药材品种基源、产地、数量、储藏、药效信息等档案,便于及时向临床提供相关药品信息。笔者曾遇到临床医师询问有关安宫牛黄丸的价格质量不同问题,如果作为药师,我们都不清楚本身药品信息的基本情况,是很难让医师信服并接受临床药师,更遑论提出临床合理用药建议。
3.5 咨询和宣教
临床药师的开展,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开展门诊处方点评和用药咨询服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医药、药患平台,既可以随时提供药品用药信息的服务,也可收集药品信息的反馈,同时也是提高药学服务层次,对患者正确执行医嘱,提高依从性,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效应,避免或减少药品的毒副作用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是提升药剂科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的窗口[5]。认真细致做好门诊处方点评,掌握门诊用药特点,提出相关用药建议。临床药师每天都会面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的人群,在这个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此时我们要有信心,认真记录并总结归纳;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毕竟药品的说明书都是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名词,我们在面对学历层次相对低的和老年人时,更应耐心,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开展药物方面的宣教讲座,向公众提供药品的安全使用信息。相比医师,临床药师有更充裕的时间与患者沟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建立药历,重点标记患者用药过程出现的问题,方便患者以后就诊时医师能及时了解既往用药过程,作出准确判断。同时,临床药师可总结归纳药品用药方面的知识,制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方便阅读和宣教。
3.6 科内培训
临床药师遇到的问题,在一线调配和校对药师都有可能遇到,开展科内人员的学习,既可以提高药品使用方面的服务层次,也可借由科内人员的业务培训,挑选工作能力好、责任心强及素质高的药师去外院进修学习,参加相关类型的专题或药学讲座,提高专业知识,扩充专业视野。临床药师的工作量和压力非常大,国内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都是以专科形式为主,开展的科室毕竟寥寥可数,这是符合临床用药的特点和现阶段工作开展的难度和层次。科内培训是第二梯队的临床药师挑选,是提供后续临床药师的中坚力量,同时可进行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这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加深临床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效的快捷途径。
3.7 中西药配伍研究
虽然中药还没被西医临床医生完全接受认可,但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医院所引进的中成药品种呈递增趋势,中西药联用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接受。国内某三甲大型中医院其门诊处方,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比例高达72%~75%,刘佩坚报道某二甲综合性医院处方中成药比例占55.2%,其中内科处方占37%,儿科占有19%,外科与五官科各占约15%,非中医背景医生处方中成药约占97%;使用中成药以清热药为主,约占30%;不合理用药以合用两种中成药过程中重复中药为主;中成药处方无中医诊断的占大多数[6]。即使医生没有开出中成药,但在保健养生遍地开花的今天,难保患者自行购买,中西药之间的配伍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其实国内已有相当部分的医院开展了相关的实验项目,中药临床药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跟外院或高校临床药理研究所合作,适当开展中药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中西药结合临床评价等实验研究,共享某些实验评估结果,为临床提供第一手药物信息。
4 结语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除了有先天不足之外,还有后天支撑不够,开展并维系的道路可谓任重道远,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应该要对自己坚持的理念和医疗发展的大势有个明朗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西药临床药学发展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目前仍处于临床药师培训的探讨阶段。这给我们许多借鉴的经验,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基层或综合性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模式,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打破传统,为自己工作的开展提出大胆的假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克服困难,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发挥专业特色,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贡献自己的一份责任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华光,王鹤尧.药师临床服务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首都医药,2006,8(15):35.
[2]裴斐,朱曼等.借助电子药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质量[J].中国药物警戒,2010,7(6),337.
[3]陈福民,申玲.深入开展临床药学[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96.
[4]陈志东.台湾地区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对大陆临床药学的建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18):1590.
[5]马少丰.谈门诊窗口发药交待的重要性[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61-162.
《中药学》辅导:中药分类方法 篇5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
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究竟以采用哪一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药物功能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作用和用途,按药用部分分类便于学习和比较各类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因而有利于药材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按有效成分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鉴定。采用按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的方法,这是由于同科属的中草药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化学成分和医疗应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不但便于学习和研究这些共同点,也便于比较它们的特异点,以揭示其规律性,这样,既有利于中草药的鉴定也有利于从同科属动植物中寻找含有相同或类似成分的动植物,以扩大药物资源。
浅谈中药房的药学服务 篇6
【关键词】药学服务;合理用药;交流沟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18-01
1.影响中药窗口药学服务的因素和解析
1.1.工作环境
由于中药调配繁琐,工作环境差,等候取药时间相对较长。病人在医生那里看病可能就已经排队等候一段时间,再加上排队缴费又花去一段时间,最后到药房来取药时就会情绪激动,易爆易怒,药房人员说话稍微不慎就会说服务态度不好,把在看病过程中所遭受的怨气全往药房工作人员身上发泄引起矛盾。而中药的组方调配又相对比较复杂,一张中药处方少则五六味,多则三四十味,且需每味秤份量、均匀分帖药物剂量,很是费工费时。由于药师需调配众多患者的处方,主要精力都应用在了调配处方药品上,从而挤占了药师提供药学服 务的时间,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减少,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
1.2.专业系统知识欠缺
特别是基层医院,药剂人员不受重视,病人对药剂人员的感知就认为只是发发药,对药学人员的不尊重不认可从而也大大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影响药学人员对系 统的专业知识更新学习兴趣缺乏,提供的药学服务无法结合现代临床、合理指导用药,影响治疗效果。
2.不合理用药表现与分析
用药不合理有:
①滥用滋补强壮药物:人们通常认为人参无毒副作用,药性平和且使用安全,随意加大用量,并长期服用。殊不知,药物均有毒付作用,服用过量会引起“人参滥用综合征”,临床表现神经过敏、失眠、皮疹和腹泻,甚至出现兴奋和烦躁不安。对人参较敏感者大剂量服用,还会出现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鼻出血等。
②联合用药不当:忽视药物间相互作用,如含有机酸成分的中药五味子、山茱萸,女贞子,乌梅,白芍,枳实,木瓜,山楂及制剂等可使大环内酯类及磺胺类药物的溶解性降低,增加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药物的肾毒性,导致引起血尿、结晶尿
③重复给药:医生对药物含量不甚了解,处方时不够仔细,或多名医生给同一患者开药,或合用含相同成分的复方制剂,如新帕尔克片和感冒灵颗粒,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
④部分医生对药物知识不熟悉:用药时对药物的一药多名不清楚,从而导致无法给药或双份给药。
⑤患者不按规定用药:随意增减服用剂量或听信某些药物宣传广告,不恰当用药。
⑥煎煮不当:如中药附子含乌头碱具有很强的毒性,需先煎煮1h,毒性才可减少,若煎煮时间不足可能会引起毒性反应。
3.提升合理用药水平做好中药窗口药学服务
3.1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
药师与患者沟通,主要是指导合理用药和用药咨询的需求。随着中西药的联用广泛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事件发生也随之增多,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应用药物,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医师不可能掌握有关药物的所有信息,同时因为需要给众多病人看病所以也不可有太多时间为患者做详细说明。在药学服务工作中,发药交代是药师与患者沟通互动的重要环节,这时药师便可以在发药过程中向患者详尽说明药品的正确用法用量;向患者提示服用药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药师可根据患者的疾病和所配取的药物有针对性地开展用药知识宣传,主动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用药咨询服务,使其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对自己所关心的用药问题患者可向药师及时提出、反馈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并对药师的服务进行监督。
3.2.改善工作环境礼诚相待
在服务大厅内设置座椅供患者等候取药用,药师接方后可礼请患者在座椅处等候。对处方进行调配时,药剂人员应认真仔细,在准确调配的同时尽可能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同时药师要注意仪容仪表,对待患者要以诚相待,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学会做到换位思考。在交流沟通中认真聆听患者讲述,态度和蔼,使患者感到自己被重视,增强对治疗的信心,激发患者积极医治的意愿。
3.3.加强药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药品是特殊商品,为确保患者有效、合理、安全的用药,提升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作为药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做好中药窗口的药学服务。为此,我院定期举办业务培训学习,请各院的知名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业余时间增加医学理论培训和社会心理学、药学服务技能的学习。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指导地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咨询热情耐心地向他们做详尽专业解答,详细交代清楚服药时间、方法及停药的注意事项或服药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减少因不良反应引起的医疗纠纷。
3.4.多形式提供优质药学服务
(1)设立咨询窗口。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向患者宣传合理用药的有关知识。医药工作者应根据所掌握的药物综合知识回答并给予病人合理化建议,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2)设立咨询电话。回答患者来电咨询时,告诫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不擅自加大药量,延长用药时间,避免引起药物蓄积中毒和产生药物依赖。当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须及时停药,任何药物都有利害两重性,用药不当会产生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
(3)建立宣传栏。宣传推广药品药事的政策法规、新药资信、用药常规等知识,尤其是要注意一些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问题。老人和小儿因生理原因用药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务必加强干预指导。加强窗口药学服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关键。药师与患者的沟通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是提升自身形象,赢得尊重的需要。发挥药师的职能作用,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全程为病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4)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的便捷。我院对一些年老行动不便、居住偏远凡有需要邮寄业务的病人开展了免费快递邮寄业务(本市区),极大地解决并关照了患者的需求,由此大大提升了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和谐了医患关系。
中药药学 篇7
1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对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5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对中药的初步认识,对中药学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评价和建议等方面。
1.1对中药的初步认知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学习中药学课程之前,94.4%的学生自己、家人或亲朋好友应用过中药治疗疾病,其中72.5%的治疗效果良好,19.6%的治疗效果一般,7.9%的治疗无效;72.2%的学生对中药几乎没有任何了解,27.8%的学生对中药有非常粗浅的了解;92.6%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非常感兴趣,7.4%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兴趣一般或没有兴趣。可见,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大部分学生基本对中药没有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中药的疗效较为显著,对于中医药治疗疾病基本认可,有进一步学习中药学知识、了解中药治疗基本机制的迫切愿望,故约90%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学习有强烈的兴趣。
1.2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和将来所从事工作关系的认识
调查显示,96.5%的学生认为中药学在本专业的学习中非常重要,是后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93.8%的学生认为,将来自己可能从事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相关的工作。可见学生能够认识到中药学课程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重要性,也能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将来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有学好中药学的自觉性。
1.3对中药学理论教学认知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40%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较难,53%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难度适中,7%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较为简单;98.6%的学生认为中药学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各知识点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最终学习效果一般,甚至较差;96.3%的学生对中药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本认可;94.8%的学生认为经典小方剂及学科发展前沿等扩充知识对中药学学习有很大帮助;94.3%的学生认为教学中药材原植物、饮片的展示有助于中药学学习;95.7%的学生对于尝试讲述一部分内容的讲课方式非常感兴趣。
1.4对中药学实践教学的认知
调查显示,100%的学生认为中药学实践教学非常重要;98.1%的学生想在实践中了解中药原植物和中药药材。在实践中学习中药原植物、药材及饮片的知识,可加深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对中药学知识的记忆,同时有利于后续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专业课的学习。
1.5对中药学教学的建议
调查中,学生对中药学教学的建议主要有:(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走入校园、药园,了解中药原植物;(2)讲述一些与中药来源有关的故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3)拓展部分药物临床应用,穿插个别病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4)丰富图片资源;(5)介绍一些中药应用及流通信息等。
2建议和对策
2.1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中药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因为多味药具有相似的功效,易混淆,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学习兴趣减退。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中药小故事、临床小案例及相关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中药知识的理解和临床应用的认识[3]。同时,针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特点,穿插部分中药原植物的图片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更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学习并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将药材原植物、药材饮片等实物引入课堂,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中药的质地、色、味,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应用,使中药学理论教学更加生动,也为增强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2.3丰富实践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中药学的实践教学相对学时较少,内容较为单一,以往以中药饮片教学为主,学生学习效果一般[4]。调查中,学生对于中药学实践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需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在中药饮片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药用植物园见习、中药原植物标本见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获得同一个中药不同产地的中药标本,并更好地理解产地对中药的影响,为中药学资源与开发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5]。
通过调查研究可见,中药学教学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习至关重要,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药基础理论及各味中药的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为今后的中药资源研究、开发及从事中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国振,汤丽云,陈蔚文.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13):72-74.
[2]陈丽.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2015(21):52.
[3]赵宇昊,王地,王敏.中药教学改革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2006,25(4):49-51.
[4]黄海燕,张敏,许玲,等.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探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3(23):36-37.
中药药学 篇8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教学团队,质量工程,教学改革
2007年初,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学团队建设”被作为高等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1,2,3]。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已有3年。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教学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被评为首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多年的团队建设实践中,作者深深的认识到,团队建设离不开多年的专业积累、良好的学缘结构、合理的梯队层次、深厚的专业文化内涵。本文就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进行总结,进一步提升本团队和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
1 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中药学专业是于1998年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药用植物专业调整为中药学专业,在农业院校中属首创专业,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重点学科。团队建设的基础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药用植物专业。在原有特色基础上,外延有所扩大,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弥补了原“药用植物专业”的局限性,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能从事药用植物与利用、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中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中药炮制的研究,而且还能从事中药制药研究、中药药理与应用研究及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以药用植物、药用菌物、药用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团队根据农业院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及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制订了明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领域中从事中药制药高级技术与生产管理型人才;培养药品质量控制、检验和安全用药的药师型人才;培养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培养中药学基础研究与中药新药开发应用的高级研究型人才。
团队建设依托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团队带头人负责制订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制订团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各课组(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各课组长负责制订本组的建设内容和发展规划,本组团队成员的学习、交流及讨论等日常工作;团队成员个人完成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团队建设,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学队伍。
2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团队建设的长远发展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基础,能够确保团队建设的长远发展[4,5]。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水平,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其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专业交叉明显,老中青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上体现了传帮代。
团队组建以来,一直坚持“人才立足,师资第一”的建设理念,确立了“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团队积极改善师资结构,努力形成合理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从2004年开始,团队接收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对具有硕士学位继续深造的教师,团队鼓励到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近3年来,团队接收毕业生均具有博士学位,且外校毕业生比例高达85%以上;再者,团队以专业建设为契机,强化学科建设,构建不同师资队伍培养体系,鼓励骨干教师积极争取省部级教改课题,促使年轻教师在校级教改课题立项,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团队中的专任教师的授课水准。团队新近教师,不受学历和年龄限制,授课前均需接受省教育厅组织的岗前培训和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正式上岗授课。多年来,团队一直探索双语教学,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外语培训与继续教育上。每年组织团队教师到国内相关研究机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
通过上述措施,使团队师资队伍不断强化,整体结构趋于合理,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3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重,体现农业院校团队建设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基本规格及人才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农业院校“中药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团队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3,4,5,6,7]。
吉林农业大学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首创中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最初药用植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随着中医药学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农业院校优势与特色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现已形成了较稳定的、具有特色的、科学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创办50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很多已在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团队及时掌握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使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践。此外,传统的中药学高等教育以四年学制本科为主,专业教学计划侧重于活性物质化学分离,加工炮制,制剂分析及配伍应用,对中药采收,种植(养殖)非常欠缺。团队结合农业院校课程开设的先决条件,在前期基础课程中,融入了《农业气象学》、《土壤学》、《遗传学》、《植物与植物生理》等农业院校课程强化中药种植(养殖)的重要性,在课程后期继而开设《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育种》、《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体现了农业院校中药学人才培养的优势,从而构建出完整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团队一直完善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开设公共课、基础课同时,增设一些服务于专业课,且有专业针对性的课程(如药用植物学、药用菌物学、药用动物学)以及有关生命科学的课程(如生命科学导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生理学)。继而完成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的教学,这能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前沿的生命科学知识,与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相融合,团队的课程体系能够给予本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选修课程辅助专业课程设置,团队尝试开设“中药养生与食疗”、“中药药膳”、“药用植物高产理论”、“中药安全生产”等选修课程,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课程体系。围绕中药种植(养殖)、研究与生产、开发与利用,将新近的研究成果补充道选修课、讲座课。最后,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材建设,近年来专业教师主编了《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化学》等3部“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更加提高了中药学教学团队在国内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实现了《中药学》省级精品课,《中药鉴定学》省级优秀课,《中药制剂分析》校级优秀课。
4 着力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
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复合型人才。首先,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及基础课理论教学,强化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技能打好基础。其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技能培训,团队担任的重要专业课程,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分析及中药药理学等,通过改进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技能,最终采取过筛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再者,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药用植物分类实习、中药鉴定与中药学实习、中药炮制学实习、中药药剂学实习及中药药理学的综合性实验等,不断强化学生识别药材、加工药材、中药制药与开发等能力。本团队培养的毕业生生能够熟练掌握近300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鉴别特征和功效,学生头脑中对重点的药材形成了从资源、栽培、采收、加工炮制、鉴别、功效、药理作用到制剂完整的立体的知识体系。最后,专业课实验教学中设置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对复习、巩固和灵活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同时,团队结合学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及早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综上所述,多年来,“中药学教学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期为农业院校开展药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11):10-12.
[2]汪维伟,王亚平.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774-776.
[3]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79.
[4]李玉梅.高校合作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66-167.
[5]李晓菁,刘小丹,李卫东.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改革[J].药学教育,2011,27(4):10-13.
[6]薛俊,刘会,林志东,等.注重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药学教育论坛,2010,12(30):93-94.
中药药学 篇9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 能学到什么, 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 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 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2]。 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 有所教有所不教, 科学适度。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 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 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 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 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 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 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 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 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 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 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 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 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 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 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 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 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 同化和顺应新知识, 发现和分析问题。 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 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
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 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 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 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九版) ,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 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 沈映君主编, 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 向楠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 陈奇主编, 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 Point多媒体课件, 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 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 构建情景再现意境, 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 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 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 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 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拓宽学生知识面, 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 引入情景模式, 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 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 易流产和不孕, 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 产生这些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 从而导出新课, 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 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 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 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共同回忆, 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成分简要介绍, 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结合麝香功效, 引导学生思考, 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
对中枢的药理作用, 详细介绍其特点, 并分析作用环节, 便于学生理解。 结合多媒体视频, 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 即 (1) 激活血小板; (2) 激活凝血酶; (3) 生成纤维蛋白, 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
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 结合多媒体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 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
结合多媒体图片, 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 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 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
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 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 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 并引导学生思考, 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 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 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 明确重点掌握内容。 教师总结, 提出问题, 学生集体回答, 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 反馈教学效果, 做出即时性评价。
5.4自主学习, 拓展练习。
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
思考题:查阅文献和工具书, 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 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3]。 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 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首先进行前课回顾, 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 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课程讲授中, 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方式, 以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主, 同时将PBL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引入课堂中, 加深课上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 将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主治相联系, 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 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每次课的最后都以简略的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对本课堂教授内容加以总结, 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 布置思考题或拓展练习,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关于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科研知识, 增加与学生的课后互动。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理论课介绍的大部分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均来源于实验研究, 但中药的症候和现代药理动物模型有所不同, 有些药效和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因此, 将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相结合, 可加强学生对中药药理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摘要:以《中药药理学》中开窍方药的代表药物“麝香”为教学内容, 在对学校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教学实施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从而提高高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授课水平, 强化中药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麝香,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忻.中药药理学课程建设的体会[J].中医教育, 2012, 31 (5) :42-44.
[2]胡明祥.有效学情分析与理性教学设计[J].教育, 2016, (10) :65-66.
中药药学 篇10
1、中药饮片识记课程的设置背景
21 世纪的专业技术人才既要有一定理论知识, 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中药人才, 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往以强调理论为主的中药学授课的培养模式, 学生仅通过老师的多媒体课件看药材的原植物形态及饮片形态, 缺少对中药的直观认识, 以至于对理论的记忆也不够扎实, 而且学生普遍反映学了5 年中医却连中药都不认识。这样造成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综合素质欠佳, 在当今强调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里, 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一个真正平等的位置, 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而不可相互替代的。
2、中药饮片识记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我们学校中药学教师和学校领导越来越认识到饮片识记在中药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 为医学类专业学生中增设了中药饮片识记课, 而且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计划中, 每学期学校出资购进中药饮片, 一小部分用于饮片识记课讲授使用, 其余发到学生手中用于学生日常看、摸、闻、尝的需要。课程进展顺利, 且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在期末的饮片识记考核中90% 以上的学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而且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规模更大、药物品种齐全、功能完善的中药饮片标本馆。
二、中药饮片识记课程的设置对中药学教学的质量影响分析
现在很多学校都积极建设中药饮片的标本馆, 通过搭建良好的平台,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将知识转化在实践中的能力。此课程的设置为中药学整体教学带来的了推动力量, 也给我我们一定的启发, 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模式,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理论、实践都要牢牢掌握, 为日后学生行医济世打下基础。
1、中药饮片识记教学课程的设置顺应了中药学教学的发展
(1) 我们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其对理论的掌握度, 是在实际中对知识运用和理解, 学习医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以医术治愈他人, 所以学生的学习要多方面发展, 具有综合能力。中药饮片识记课程的设置, 可以弥补学生只懂理论的学习缺陷, 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感性、有实际意义的课程, 不仅提高了专业课的学习质量,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使其有良好的动手能力, 能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记忆。 (2) 中药饮片的类型、药用、特质, 这些仅仅靠教师的口述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 所以我们积极开展此课程, 是教学更加的直观, 为学生日后的临床用药打下基础, 而且对学生来说, 这对今后的从业是十分有益的。 (3) 在每学期的课程中, 都会有中药饮片对学生进行发放, 使学生亲手触摸、亲自感受、由于其亲身接触, 对于中药饮片的知识就会印象深刻, 并主动对其特性予以分析, 为接下来的中药学课程奠定基础, 有利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也会提高。
2、中药饮片识记课程可以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 丰富课业内容
中药学的学习内容杂、任务重, 课业负担很大, 通过中药饮片课程, 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压力, 还可以对知识进行巩固。可以定期的根据所学的中药饮片知识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辩论、摄影展、由老师带领进入药材基地, 了解中药饮片的生生产和药用特点, 通过自我知识的开拓, 实现学习热情的提升, 这样的课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说、敢说、肯学, 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的巩固, 还能在相互交流中树立刻苦钻研、迎难而上的优秀精神。
3、中药饮片识记教学是锻炼和培养中药教学、科研人才的平台
中药饮片识记教学主要由讲授中药学的教师实施, 这就要求他们除了掌握中药学课程知识外, 还要系统学习相关的中药鉴定学知识, 日常工作也要多关注并学习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 药用植物的来源、科属等。总之, 这要求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不断更新知识, 锻炼和提高中药饮片识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及相应的管理水平, 为教学和科研工作创造便捷条件。因此中药饮片识记教学的实践过程, 也是一个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过程。
4、中药饮片教学还起着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的窗口的作用
中药饮片识记教学不仅要面向学校, 当中药标本馆建设成熟后还要面向社会。中医中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其厚重的知识、独特的治疗方法、突出的治疗效果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肯定, 也被国外的朋友所接受。我们也欢迎兄弟学校教师学生、同行业人士、国际友人和学者来到我校中药饮片标本馆参观、学习并进行学术交流。较好地发挥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 实现中药资源的共享, 成为宣传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科学文化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中药饮片课程的未来发展
我们的中药饮片识记教学起步的时间不长, 还处于发展状态中, 在现有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积极购进更多的药用植物生态标本、动物标本以及一些常见的中药伪品。另外, 计划建设一个“模拟中药房”, 就是以仿真的形式在学校里开设一家“中药房”, 柜台、货架、药品、营业执照和药品广告, 与真正中药房没有区别, 学生到“模拟中药房”进行实践可以学习到中药从采购 (包括同一药物不同的等级标准及相应的价格) 到销售、管理各个环节的相关实践内容。为了更好吸收兄弟院校成熟的经验, 在一定时候, 派送1 到2 名教师到优秀中医院校取经、学习, 使中药饮片标本馆的建设逐步规范、完善, 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致力于培养的全面的人才, 医术的作用是治愈疾病, 减轻病患的痛苦,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深刻的掌握理论知识, 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在不断的学习中面对困难, 迎难而上, 将难点转化为动力, 掌握精湛的医术。中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 我们常说“中药治本”, 所以, 我们要积极的学习中医知识, 为更多人的健康提供保障, 以仁心、仁爱、仁术愈他人。
参考文献
[1]李杨.中药饮片识记课的设置对中药学教学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1) .
[2]吴依娜, 李耿.实训教学在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
中药药学 篇11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药学服务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39-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09年1月——2013年6月的40例使用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5-69岁,平均(52.85±9.33)岁。
1.2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站在患者的角度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药学服务对策。
2不良反应用
2.1用药患者数量的增加相对于化学药品,中药的不良反应较轻,其保健品均以纯天然为主[1];同时老百姓自我药疗保健意识显著提高,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副反应小,安全有效,随之“中药为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使得使用中药的患者明显的增多。
2.2患者对用药知识的不了解中药饮片及其制剂大多数是非处方用药,患者可随意采购选用。不少群众前来咨询我院药房是否出售某味中药或者询问自己携带的处方中的中药是否齐全,经工作人员询问得知,大多处方均是通过网络、书刊杂志、民间偏方、验房或熟人口传而来,并未经过合理的科学论证。所以滥用、超量用药、药不对症等导致的不良反应亦多源自患者。
2.3煎煮工具使用不当很多患者认为在医院代煎中药的效果不如自己亲自煎煮,然而家里往往不会具备煎中药的器具,理所当然地用金属器具煎煮。然而这种做法既影响药效发挥,更是易造成不良反应。煎药效果最好的当属瓦罐、陶器和沙锅,这些器具导热均匀、热力温和、保温长久、化学成分稳定。金属器具如铁锅、铝锅极易与中药有效成分发生反应,导致中药汤液变色,药效降低,甚至产生副作用,影响生命安危。如山楂中含有鞣酸等,与铁锅反应成鞣酸亚铁,被人体吸收后会引起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
2.4煎煮时间不当也有不少患者以为中药浸泡、煎煮时间越长,煎出的药液越浓,有效成分越多,效力自然增加。这种观念也是断不可取的。随着中药煎煮时间的增加,很多有效成分也随之蒸发或在长时间的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反被高温破坏,药效大大减低。
2.5未注意饮食有些药物在使用时必须在饮食上加以注意,俗称忌口,目的是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例如茶叶中所含的鞣质会影响人体对中药的吸收,故服药期间忌饮浓茶;热性病症患者在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忌辣椒;患疮、疥、肿毒以及皮肤瘙痒等疾病的人不宜吃鱼、虾、牛羊肉等有腥膻味的食物(俗称“发物”),以免病情复发。大多数患者往往忽视这一重要因素,不忌口,轻则影响药效,重则加重病情或产生新的疾病。
2.6用药不灵活中医对于同一病证的治疗讲究守法不守方,即不是一个方子一成不变地长期服用,而是要求患者定期复诊,医生对药方、药量重新进行调整。很多患者用之前某一专家开具的处方反复调配服用,忽视中医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重要性。很多中药服用时间过久,长期用药易致蓄积性毒性和身体依赖性等不良反应。如服用朱砂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会对消化、生精、心血管、泌尿等系统造成危害;长期服用乌头可能出现阵发性抽搐、肌肉强直、身体发硬、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呼吸因痉挛而窒息,继而衰竭至死。
2.7多方同时使用有的患者生病后同一天就诊于同一医院的多个科室或不同医院的现象司空见惯,单一科室开的处方适宜性并无问题,但不合理用药出现的可能性往往会出现在很多患者会将这多个科室开的药一起使用[2],极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药学服务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认为药学服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3.1加强中药有关知识的宣传定期进行中药不良反应的科普工作,时常走进群众身边进行科学宣传,防止媒体报道不良反应对人们产生的误导。既要禁止违反科学原则、夸大疗效、隐瞒毒性及不良反应的错误宣传,也要防止片面夸大中药不良反应的情况。提倡无论是治病还是防病都要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避免不辨证使用中药、超量使用中药、随意延长疗程等现象的出现。
3.2普及药物常识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发派医药讯息等方式向医生、患者宣传中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常用剂型分类、功效分类、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预防方法。
3.3严格把控药物质量医院应该强化对药房饮片质量的管理,杜绝假药劣药的流入。应有专职人员对药品质量进行把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药规范,严禁不合格中药进入患者手中。对易发生霉变、虫蛀的药品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4指导合理使用中药用之得当,则治病救人,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用之不当,轻则浪费钱财和药品,重则耽误治疗,致人死亡。因此医生和药师对中医应不断深入学习和推敲,要针对病情给患者开方才可药到病除,应咨询患者有无过敏史等,必要时先进检查,对老人、儿童及妊娠妇女更应该注意药量。自身有毒的中药尽量不用或少用,发药人员应对患者交代清楚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要求。
4小结
近年来随着中药品种的增多,中药在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药剂工作者一定要增强工作责任心,患者有任何疑问应及时进行耐心、详细的讲解服用说明,包括服用时间、剂量、注意事项,以防患者在服药后出现难以挽回的事故。
参考文献
[1]刘志娟.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与药学监护探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11):314.
中药药学 篇12
关键词:中药溃疡散,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治疗效果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为复发性阿弗他口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粘膜病,该病的主要特征为口腔黏膜各部位溃疡反复发作,具有周期性、复发性以及自限性等[1]。主要的发病部位包括唇、舌、颊、软腭等角化差的部位。本次研究通过选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药溃疡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12-5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5.8±4.6岁之间,病程在1-6年之间,平均病程在3.1±1.6年之间,所有患者均符合《口腔内科学》中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康复新液(由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3020995)进行治疗,口服,一次10ml,3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予以中药溃疡散(由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5020458)进行治疗,用细管从口腔吹入,3-5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发率为观察指标,分析中药溃疡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为[2]:①痊愈:患者的溃疡创面全部愈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患者的溃疡创面基本上愈合,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变。③无效:患者的溃疡创面和临床症状没有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
1.5 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痊愈的有7例,显效的有13例,无效的有10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患者痊愈的有10例,显效的有18例,无效的有2例,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10,P<0.05。
2.2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
经过2年的随访,对照组复发总人数为8例,复发率为26.67%,观察组患者的复发总人数为1例,复发率为3.33%,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11,P<0.05。
3 讨论
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主要与人的机体免疫功能有关,一般采取维生素B等药物治疗,但是效果并不明显[3]。治疗原则主要是消除病因、对症治疗,以减少复发次数,延长间隙期,增强体质、减轻疼痛,促进愈合等。康复新液的主要成分是美洲大连干燥虫体提取物,具有促进组织肉芽生长的特点,加速坏死组织的脱离,修复溃疡面[4]。除此之外还有消炎、消除水肿等作用。溃疡散其主要成分为寒水石(凉制)、雄黄、朱砂、银朱、石决明(煅)、冰片、麝香,具有消炎、泻火、止痛、生肌敛疮等作用。为了防止复发,在饮食上我们要避免进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戒烟戒酒,生活作息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还要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有细菌滋生。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10,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11,P<0.05。采取康复新液和溃疡散联合治疗,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敷内服,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综合上述结果,我们认为中药溃疡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小林.合理使用中药溃疡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药学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5(04):100-101.
[2]王贺增.溃疡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201 3,18(01):148-149.
[3]刘晓雯,刘莉.外用溃疡散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J].中国医药指南,2014,22(0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