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的中药学

2024-10-14

教学研究的中药学(精选12篇)

教学研究的中药学 篇1

摘要:中药学是医药院校的重点学科, 学习难度较大, 结合中药学科的自身特点, 对中药学的教法和学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建议:为提高中药教与学的兴趣性, 可以教学形式多样化、知识点故事化、知识总结歌诀化, 并列举了切实可行方法。

关键词:中药学,兴趣教学法,教学形式

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中医药院校中, 几乎是各学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必考课程。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具体内容包括介绍中药、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代《本草学》、经典文献;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加工、运输与储存;炮制的相关知识;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的配伍原则及“七情”的概念;用药禁忌的相关内容, 十八反、十九畏;用药剂量与用法, 剂量与疗效的关系中药煎服法等内容。而各论则对常用的五百余味中药以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禁忌、现代研究等为题例开展介绍。由上述内容可见, 中药学这门课具有所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点凌散而多、知识系统归纳总结的难度较大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对知识点的掌握难度较大。

一、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多样化

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应用, 为中药学课堂教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便利手段和丰富素材。采用幻灯片教学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可以把通过语言、文字等表达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例如对于中药的形态、来源、产地、加工炮制等都可以以图片甚至视频的形式得以体现。

这些素材的来源途径非常广泛, 以自己拍摄、录制最佳。可以通过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到药材基地、加工企业、药材市场等进行实地拍摄。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费时费事, 或需要有一定资金支持, 提倡通过长期积累的方式逐渐完善, 例如可以利用旅游参观等机会获得资料。而互联网上对中药学有关图片、视频资料进行收集则是比较便捷的方式, 但应注意要来源合法、不用于商业目的、教学中注明出处等, 以免产生知识产权的纠纷等问题。

除了上述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外, 中药学也应提倡开展课堂外教学。除了带领学生去产地、企业等传统方式外, 更应该充分利用院校的临床教学基地等优势。如让学生去药房拿药、看医师诊病开方、与临床专业学生交流学习等, 这些手段对于中药药性、功效、应用、注意事项等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将大有裨益。任课老师还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二、对一些知识点的介绍可以故事化

故事对于我们来说, 不仅是一种娱乐, 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人们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趣味故事不仅是给学生带来乐趣, 更主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广泛流传的“麻黄的故事”, 通过讲述徒弟错用麻黄根、茎的事情, 告诉学生麻黄“发汗用茎, 止痛用根”的事实, 现对死记硬背麻黄根、麻黄茎的功能主治来说, 学生在故事中的体会会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而准确;同时该故事还讲述了麻黄的原名叫无叶草, 而它的根是黄色的, 故又改名叫“麻黄”, 这也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了麻黄的外观特征。

关于中药有关的小故事在民间、书籍、网络上并不鲜见, 这就要求授课老师要认真的甄别选用, 因为课堂时间非常珍贵, 不能为了引发学生兴趣而将有关、无关故事统统拿到课堂上, 结果提高了兴趣、降低了效率。现在有《中药药名趣谈》《中药药名由来拾趣》《本草传奇故事》《中药传说》《每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等很多书籍, 以及一个叫“中医门户”的网站上有“中医药文化”的栏目专门介绍各种中药故事。这些都可以作为中药教学的素材, 要从这些种类繁多的“兴趣故事”中提炼与我们知识密切相关的精华部分, 在课堂上穿插灵活应用。也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余作业, 收集整理一些中药类故事, 使学生在休息娱乐中学习、巩固中药知识。

三、对知识的总结可以歌诀化

不可否认, 中药知识中的相当部分还是要靠学生的反复记忆才能掌握牢固。现代研究证明有节奏押韵的作品, 更加便于记忆, 使记忆更牢固、更持久, 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采用歌括的记忆方法在包括中药学在内的多种专业学科已有应用。例如四百年前的明代, 对“中药药性”的学习就开始采用歌括的方式, 医家龚廷贤撰写的《寿世保元》中专门总结了《药性歌括四百味》, 该文以四言押韵的形式, 介绍了近400味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治证、注意等内容。读之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 是中医药学习的重要书目, 深受读者欢迎, 传世四百余年而不衰。由于歌诀记忆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来是广大教者学者普遍采用的方式。

当然, 目前总结中药学知识的现成歌诀还不多见, 我们第一步可以采取“古为今用”的方式, 将传统的十八反、十九畏歌诀、药性赋以及《药性歌括四百味》等纳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药性歌括四百味》为四言韵文所限, 文字过于简奥, 加之年代久远、古今词义有别, 原文有些地方较难理解。故应用时老师应作必要引导、讲解甚至变更, 以利于学生读记。另外, 对于《药性歌括四百味》中带有迷信色彩和不科学之处, 如“人乳味甘, 补阴益阳, 悦颜明目, 羸劣仙方”“天灵盖咸, 传尸劳瘵, 温疟血崩, 投之立瘥”等内容应该删撤弃用。

总之, 相对于数理学科, 中药学学习的逻辑推理性较差;相对于文史学科则显趣味性缺乏, 传统上的学习多以机械记忆为主, 普遍认为学习难度大, 亟需在教法改革。以记忆为主的知识学习, 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记忆方式结合起来, 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和高的效率, 本文所述方法并非唯一, 也非必需, 而更重要的是给广大师生方法学习上的提示与参考, 以便于推进中药学课程学习的改革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任汉阳.《药性歌括四百味》新解[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2]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教学研究的中药学 篇2

1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

中药学与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是理论与临床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长期以来,两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方、药二者,方由药成,药为方统,彼此难以截然分开[2]。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中药与方剂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并存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中药、方剂的起源来看二者的关系,最初人类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偶然发现某些动植物会引起药效反应,其后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简单的药物知识,当然这一阶段相关的药物知识仅仅局限于单味药的应用,这即是中药的起源。但是在单味药的应用中,人们发现其作用有限,对于复杂多变的病情往往不能全面兼顾,部分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单味药应用不安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出现了中药的两两组合,即药对-中药最初的配伍关系,中药的“七情”是这种配伍关系的具体体现。然而随着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发展,中药药对的配伍关系也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随之出现了将中药按君、臣、佐、使形式的组合,并辅以一定的剂型,于是方剂形成了。中药与方剂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二者起源的相关性方面,而且在其发展中,二者亦是既各自积累又相互促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共荣的[2]。如伴随中药数量的增加,方剂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方剂数量的增加和制方原理、配伍应用理论的不断完善,单味药的功效也不断增扩,且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各种单味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也不断发展。所以中药的发展是方剂产生的基础,方剂的药物配伍运用促进了对中药的炮制和功效的进一步确定和新的发现。从中药与方剂的应用来看二者的关系:中药与方剂在具体应用中都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理论上一脉相承。没有离开中医理论的中药,也没有离开中医理论的方剂。中药是方剂构成的基础,方剂的效用是方中药物功效的集合。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形式。由于单味药的功效各有所长,方剂集其所长,避其所短,以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如《药治通义•方药离合》所言“数味相合,自有一种功效”,即“方有合群之妙用”,这正是药物组成方剂的基本要求。此外,通过方剂配伍,单一药物的疗效得以增强,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得以控制,中药的治疗范围大大扩大。但在一个方剂中单味药既不能体现出其全部功效,组方后还可产生出的新的功效。正所谓“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如柴胡有疏肝理气、升举阳气、发表退热的作用,但在逍遥散中要配伍白芍发挥调肝之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配伍升麻发挥升阳之功效,在小柴胡汤中配伍黄芩则产生新的功效——和解少阳。通过方剂的配伍,中药的多效性得以控制,作用更为集中。另一方面,中药的性能特点对方剂的应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中药的归经就决定了方剂作用的靶向性[3],如肾气丸中用肉桂归肾经,功善引火归原,突显了该方剂重在补下焦的元阳不足;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升提中气从而使得整个方子作用呈向上的趋向性。此外,中药的炮制方法对方剂也有一定影响,如半夏在不同制剂中,炮制要求也不一样:藿香正气散中的半夏,若作汤剂则用常规炮制的半夏即可;若作藿香正气丸,则炮制半夏时要严格控制麻味;若作藿香正气水,用生半夏疗效更佳[4]。

2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学与方剂学起源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理论基础一脉相承,临床应用是密切相关,但是中药学与方剂学的教学却是脱节的。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中药学》与《方剂学》两门课程分别是在两个学期开展的,在中药学的讲授过程中,虽然也列出了含有某味药的相应方剂,但是该味药在方剂中的具体作用和地位并不清楚,不利于学生对中药功效应用的掌握,同时中药学中所列出的部分方剂并不是方剂学中要讲授的内容,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方剂学时,对方剂中相应中药的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已经淡忘,不能正确的理解方剂的配伍特点,更不用说灵活应用了;在中药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中,更是以单一药物为研究对象,至于其在方剂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以至于学生,尤其是中药专业的学生,认为中药只不过是天然药物,研究方法完全与西药一致,完全缺少了“方药一体”的整体观念。综上所述,在中药学的讲授过程中有必要结合方剂学的内容进行讲解,即以药为主,药方相参,这样可以增强中药学、方剂学学科之间的连贯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在《中药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我们从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入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以中药为主线,结合方剂进行讲授的中药学教学方法,为中药学的教学改革内容做了尝试。中药的临床应用是以复方为主的,遣药组方是辨证论治的关键[5];但是不同药物在同一方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即方剂具有组方的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这种组方形式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此后明代何伯斋进一步发挥:“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由此可见,根据方剂的主治和药物的特点,中药在方剂中分别起到主治、辅治、佐治、引经等作用。许多中药的功效、主治与方剂的功能主治是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方剂中的君药常常体现了方剂的功效特点。因此,在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方剂的应用讲解具体的药物,突出该中药在方剂组成结构中的地位,通过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能特点和功效主治。比如大黄,作为君药,配伍芒硝组成泻下热结的大承气汤,体现了其泻下攻积的特点;同样作为君药,配伍桃仁组成泻热逐瘀的桃核承气汤,体现了大黄清热与活血的功效特点。又如讲到石膏的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时,可以结合白虎汤进行讲解,在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配伍,作为君药,治疗“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的气分实热证,这样就可以帮助同学将清热泻火和除烦止渴的两大功效联系记忆理解。此外,我们结合方剂学讲解中药的炮制方法,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学习中药性能特点的主动性。讲授中药时有机地纵向联系方剂学的内容,体现了中医药理法方药、遣药组方的整体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药的记忆与理解,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学好方剂学奠定了基础。我们将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有机地整合到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提出的以中药为主线,结合方剂讲授中药学的教学方法,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教材《中药学》——中药的应用与临床(教改教材)及其配套的CAI课件。该教材将每味药的功效、主治与配伍组方以表格的形式体现,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并将《方剂学》273首方剂中涉及到的该味药的方剂名称列出,将该药在方剂中的应用地位以君、臣、佐、使直接标注,体现了该中药在临床方剂中的应用情况,学生可有的放矢,对中药的主要作用加深理解,并通过方剂组合,进一步从中学习药对配伍意义。如桂枝的功效主治、配伍组方,见表1。该教材配套的《中药学》模像记忆多媒体教学课件被列选为“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品种,卫生部医学CAI课件。该课件中,与每味药不同功效相对应的方剂都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打开,方剂的组成、功效与主治都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中药在方剂中的应用。我们将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有机地整合到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提出的以中药为主线,结合方剂进行讲授的中药学教学方法,主要解决了《中药学》与《方剂学》两门教材内容上的脱节问题,将两门学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应用(方剂学——中药的临床配伍应用)来加深对理论(中药学——中药的基本药性)的认识和主要功用的掌握和理解。并将一些脱节的配伍内容去掉,精简了教学内容。

教学研究的中药学 篇3

【摘 要】 从环“证教学的方法、优势、环“证教学中证侯资料的介入点和质量控制方法4个方面进行探讨,举例说明环“证教学是将中药学和中医学有机结合起来,是通过 “以证立法、“以法择类、“由位择药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和主动投入学习,通过思考,运用中药知识于生活和临床实际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中药学;环“证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17-02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的一门学科[1],是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学好中药学对学生顺利适应临床并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药学内容丰富、条目细致、信息量庞大,在专科学校中开课于一年级下学期,由于此阶段学生尚不具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亦未接触临床,很难理解中药性味归经和临床功效的作用,容易将中药学和中医临床应用脱离开来,把中药知识看成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知识记忆难,遗忘快。为改变这一情况,提高教学效果,在中药学教学中尝试环绕“证开展教学,结合生活和临床实际讲授中药学知识,力图以中医理论指导中药学教学,将中药学教学切合中医临床实践需要,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中药学基础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以中医基础知识为指导的用药规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将此教学方法称之为环“证教学,并总结如下,以求指正于同道。

1 环“证教学方法介绍

1.1 环“证教学方法 是围绕“证的八纲特点和脏腑经络定位,讲授治疗相关的中药知识的教学方法。

1.2 环“证教学的形成思路 中医学临床证治思维包括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在四诊收集患者发病以来全部情况后,依据医理明确诊断,并确定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治疗。因为“能理解、有用处的知识是最容易为人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由生活中常见病证引入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药物的作用和临床病证直接联系在一起,诱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环“证教学法的优势

2.1 早期由生活中常见病症和养生常识引入“证→法→药使用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伊始,在串讲课程定位、结构、内容、学习方法的同时,由生活中常用的养生茶饮、膳羹和常见症状中药剂治疗入手,举证说明中药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实效性。通过分析“证→症关系、“证→药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的一些病症可以使用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授课时可使用案例资料如:女,18岁,行经早期少腹冷痛,腰骶酸冷,经色紫暗,量少,经饮用红糖姜汤后疼痛缓解。引导分析和辨识患者属于痛经病,因寒邪导致,属于寒证,应使用温阳行气,通经止痛的方法治疗,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红糖益气补血、缓中止痛,两药相合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故患者食用后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痛经是女学生中常见的病症,其中不乏寒性痛经案例,学生通过思考和课后食用此法治疗,一旦获得良效则易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2 引入大量“证型资料,引导学生形成“证-药对应的辨治思路。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疾病,总要在病证诊断之后依据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药物组成处方使用,通过大量进行“证→法→药(方)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证-药对应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在初入临床时能快速和较准确的选择和使用药物,理解、掌握和能临床应用如气虚证和补气药、阳虚证和补阳药、外伤瘀血证和活血疗伤药这一些“证-药对应关系。将书中大段内容化解为精简的数个关键词,让学生既能理解又容易记忆,构建学生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2]。

2.3 结合病证资料,开展互动式讨论课堂,优化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环“证教学模式源于案例教学但较案例教学精简,强调“证的诊断,案例资料经过编辑后主要与证名诊断有关。在选择病例时,教师应仔细斟酌,充分考虑其是否有代表性、是否能反应某些药物的临床应用的特点等[3]。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进行诊断、确定治则治法并寻找适合的药物,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课堂氛围活跃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互助学习精神。

3 环“证教学中证侯资料的介入点

3.1 在课程伊始早期介入:以“证带“法,以“法带“类,引学生了解药物性味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各类药物针对的主要证及证侯的关系。

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引入证侯资料的方式可略有不同,例如①在“四气一节,可从阴胜则寒和阳虚则寒两个方面引入实寒证和虚寒证临床症状特点,从寒则温之提出温阳散寒的治则治法,提出使用温热性能的药物治疗寒证的观点,再例举附子、肉桂治疗肾阳亏虚的腰膝冷痛、阳痿、宫寒不孕。中药药性、功效和应用同出一源,都是主要以机体临床用药的效应为依据[4]。②在“各论开始之前,强调脏腑病首辨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方法,虚证应从“补虚药类别中择药治疗,实证要注意分辨病因的不同,针对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药物。如胃痛,若患者久病胃痛,时发时止,空腹或进食寒冷后加重,热食或按压胃部后能缓解,伴神疲畏寒,是属“阳虚胃痛,治疗中可加用“温里药中的附子、肉桂、吴茱萸、高良姜以温胃散寒;若患者以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则属“气滞胃痛,治疗中可加用“理气药中的陈皮理气和胃。让学生先知道有哪些药可治某病,再进一步识药性,明药效,充分了解药物,今后在复杂情况下才能明辨应选用的最佳药物,并且对为何选用该药也是了然于胸,如此才能在辨识病证准确的情况下实现用药精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3.2 各论全程逐步加深:因“位辨“经,循“经选药。 同一邪气,作用于人体不同的部位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临床中凡病人主要症状以胀闷满痛为特征且疾病的发生、加重或缓解与情绪变化关系密切,其发病的原因一定与气滞相关,治疗中应选择“理气药治疗,然肝经气滞所见少腹疼痛者应选择归肝、胆经的香附、青皮治疗,胃脘气滞所见胃痛当选择归脾、胃经的陈皮、木香治疗,这就表现出同类药物的治疗共性和其下归经不同的药物的治疗作用的差别。

3.3 药药相合,强优去劣 在“证的治疗中,要注意病因导致病机的多样性改变,治疗中往往不能依靠单一味药物或单一的一类药物取得良好疗效,临床中常常需要不同类别的几种药物相互配合来治疗疾病,从而加强治疗的疗效,降低治疗中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讲授不同类别药物的配合作用,如讲授化痰平喘药时候要说明痰是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可以阻碍气机,其产生的原因,常常与脾虚相关。治疗痰证首选“化痰平喘药来化痰止咳,同时要适当配伍归于肺经的“理气药来通理肺气,“利水渗湿药来清利水湿,最终加强“化痰平喘药的治痰疗效。

3 环“证教学法的质量监控

3.1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加强掌握知识的牢固性 通过病案分析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即每周提供给学1个与本周课程相符合的病例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分析后对相关问题做出回答,问题包括:①中医证名诊断;②中药自组处方。这样的作业能帮助学生强化辨证思维,加强对各证的审证要点的记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证→法、“证→方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药物的相互配合使用。

3.2 考试增加病案分析,检验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学以致用,在课程结束,以卷面考核的形式进行“证-药分析考核,题型包括:①填空题,如“气滞首选 治疗;②选择题,如“气滞胃痛当选 以行气。A陈皮 B青皮 C枳实 D香附;③病例分析题,如“XX,女,18岁,2天前冒寒外出而至头身疼痛、鼻塞咽痒、恶寒重、发热轻,舌淡,脉浮。请回答以下问题:a患者主要症状是什么?b该患者证名诊断是什么?c请针对该患选择适合的中药拟定治疗处方并说明组方思路。

通过环“证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和主动投入学习,通过思考,运用中药知识于生活和临床实际,但其教学效果易受教师临床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向影响。预期在未来的教学中,建设互助、互学的开放型环“证教学的教师团队,培养德能兼备的教学骨干,会是探讨环“证教学科推广模式,提高环“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2]余娜,邱赛红,肖锦克,等.阶段推进教学模式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J].湖南大学中医药学学报,2014,34(2):4.

[3]赵文静,张淼,旺建伟,等.临床中药学教学方法浅探[J].科技世界,2014,(29):4.

[4]李成华,吴昌军.论“三位一体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运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3(1):66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4

《中药学》课程主要讲述各论部分各味中药的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内容, 然而由于中药数量众多, 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都各不相同或者同中有异, 极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 对于学生而言要学好中药学课程难度很大。我自2005年担任中药学课程授课教师以来, 面向中药学专业, 经历了多轮教学。在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我积极思考和总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与同行交流, 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强化学习总论

总论, 是一个学科的综合或概要, 更是对这门学科的一种全面而概括的论述。《中药学》的总论介绍了中药学的发展历史、采集收藏、炮制、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 、配伍及用量等。其中的药性理论是学习《中药学》这门课程的基础。因此, 学好总论显得尤为重要, 能在各论的学习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对学生以后学习各论中每一味中药的药性理论有很大帮助。

总论中谈到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并且相对应的酸入肝、咸入肾、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具体来讲, 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学好总论, 后面各论的学习就稍简明易懂些。例如解表药, 其为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 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 如麻黄、桂枝。由解表药的定义出发思考便很容易与五味中的辛相联系起来, 因而可以简单地推出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 皆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 入肺经为主。又如, 人参为补虚药, 因此与甘味相对, 主归脾经。由苦味能泄能燥, 便能想到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其味苦性寒, 有通便泻火之功效, 主入心经。所以, 结合药物的药性理论可以清楚推知药物的功效与归经。

2. 结合实例讲解中药, 调动课堂气氛

我院中药学的传统授课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解, 学生在下面听, 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这种“满堂灌”的授课模式, 往往会导致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学生感觉课程十分乏味。我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一些常见的疾病该用哪种药去治疗、中药汤剂如何正确煎煮等内容比较感兴趣, 例如高血压、风湿等疾病。因此,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导入一些典型病例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 以讨论的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针对导入的病例, 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和辨证用药, 以便达到学生能巩固与复习基础理论知识, 进一步深化各味中药知识点的目的。

总之, 与实际病例相结合讲解药材的方法, 既能帮助学生巩固与复习基础理论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 学好中药学知识为今后学习方剂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引导学生使用归纳总结法学习《中药学》

每味中药都有各自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 学生要掌握这么多的内容, 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因此, 引导学生使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运用归纳总结法能帮助学生较好较快地记住各论药物的知识点。

3.1 主次分明, 突出重点。

《中药学》教材把各论中药按照主要功效分为不同章节, 每一章节的中药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效及应用特点。在《中药学教学大纲》中, 对每一章节内容的掌握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熟悉和了解, 因此学生在记忆各类中药时, 应重点记忆要求掌握的药物, 对于熟悉和了解的药物则主要记住其主要功效和应用即可。

比如, 清热药种类较多, 学生识记该节药物较为困难, 很容易将不同的药物混淆。根据大纲要求, 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生地黄、牡丹皮、青蒿为要求掌握的中药, 要求学生记住上述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栀子、夏枯草、黄柏、板蓝根、鱼腥草、玄参、赤芍、水牛角为熟悉的中药, 要求学生记住其功效和应用;芦根、龙胆、大青叶、蒲公英、败酱草、白头翁、马齿苋、地骨皮属于了解的内容, 学生只需要了解要主要功效即可。

3.2 采用列表法, 以区别功效相似的中药

在同一章节中, 我发现有许多中药功效很相似, 如清热药中的黄芩、黄连、黄柏三味中药, 它们的共同功效是清热燥湿,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又存在区别。

功效相似中药往往给学生的记忆或复习造成不小的困难。在学习功效相似的中药时, 我推荐采用列表法, 如表1所示, 表格中分别列出三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的相同点及不同点。采用列表法区别功效相似中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较清晰地将中药的功效区分开来。

3.3 注意区分名称相似的中药

在《中药学》教材中许多中药的名称十分相似, 例如黄芩、黄连、黄柏, 山茱萸、吴茱萸, 苍术、白术, 独活、羌活, 桑螵蛸、海螵蛸, 等等。黄芩、黄连、黄柏这三味药属于同一类别, 还比较容易记忆, 但如独活、羌活这两味药不同属于一个类别, 就应注意着重区分开来。羌活属于解表药,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用于风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等症状;而独活属于祛风湿药, 具有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的功效, 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等。

相似的名称尤其容易记混淆, 在碰到这些相似名称的中药时应更加留意, 并把它们写在一起, 注意区别其功效应用。

4. 重视实验教学, 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中药学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应通过实验教学, 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启迪思维, 锻炼动手能力, 使学生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和药用植物的一般知识和技能, 掌握一些常用的鉴定方法及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影响,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长期以来, 我院中药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安排学生辨认中药饮片, 学生仅需要观察并记录中药饮片的外观性状特征。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常常反映实验内容比较枯燥, 难以提起学习兴趣。这种实验课教学模式严重削弱了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兴趣, 也达不到促进学生将中药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启迪学生思维, 锻炼其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的。

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院中药学教研组对中药学实验课大力改革, 在保留饮片识别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了药用植物辨认、动物实验等内容, 大大丰富了中药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证明, 自从中药学实验课内容改革后, 学生对中药学实验课的兴趣大大提高, 许多学生受实验课的启发, 要求加入老师课题组做实验, 以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以上是我的几点教学体会。中药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更好地讲授这门课程, 课程主讲教师必须扎实教学基本功, 认真备课, 抓住重点, 总结规律, 而且要善于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在保证传统理论体系不变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加大教学信息量, 提高中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学研究的中药学 篇5

【摘要】高职中医药教学是培养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尤为重要。教师应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学导式教学可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起到引导作用,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在高职中药教学中应用学导式教学,可提升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学导式教学法的意义,提出传统教学法存在的不足以及学导式教学法的优势,进一步指出了学导式教学法的实践过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探析。

中药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法初探 篇6

关键词: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70-01

1、中药学的教学特点

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庞杂,主要表现在总论部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各论部分药物种类繁多,性能、功用各自有别,又相互交叉。因此,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往往感到本门课程知识零散、逻辑性较差,内容难以把握,记忆起来相当困难,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效果欠佳。

2、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

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中药学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并适当延续教学时间和空间,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调动主动求知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1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

本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贯通理法方药,通过生动、启发性的训练,深化学生的中药知识水平,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药物应用能力。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观念。

2.2归纳比较教学法

本法强调以主要功效为主线,在求同比较中使学生掌握药物的基本功用;在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个性,或以共有的功效、共同的主治、相同的来源、相同的病证(症状)……为脉络择要而比,把零乱繁杂的中药学知识连珠成串,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中药学知识网络。这样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把归纳比较贯穿于整个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前后纵横、多角度、多方位比较,使原本枯燥内容,看似重复的中药学教学变得鲜活,有了生机。开阔学生的思路,改变某些同学“死读书、读死书”的格局。把课本读薄、读透,抓住精髓所在,使之系统化。

2.3实践教学法

本法能有效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训练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具体方案比如:(1)对中药药材辨认,除通过PPT课件第一感官初认外,增加标本馆药材饮片、蜡叶标本的辨认,集中时间亲临药材市场实物考查和上山野外药材实物采集;(2)改变传统的纯理论课堂教学,穿插相关中药药效学验证实验及中药调剂学实验。如90学时教学课时中,增加12学时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变动为72学时,3学时中药调剂、3学时中药炮制、6学时中药药理等实验教学,拓宽了学生对中药科学研究的学科知识面的认识,并进一步培训了学生科研技能的基本功,使之兴趣黯然,增加了对中医药的热爱。

2.4趣味教学法

本法需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张弛有度的贯穿安排。在讲清概念、重点的基础上,为强化知识,将临床病案、药名来历、药史趣话、典故、谚语中医药优秀文化、中药现代研究知识引入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本法,可显著活跃课堂气氛,不但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还可以使他们从中体味祖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此类趣事的引入,一方面在于抓住学生心理,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如某一时段课堂气氛沉闷,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听课感到疲劳或内容确实相对枯燥时,适时讲述,可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但应用该法需把握一定尺度,它只能是适时、适式,作为点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而用,应点到即止,而且是在讲透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时起辅助作用。在总论和各论有关章节中适当增加此实验教学法。

2.5现代化综合多媒体教学法

本法具体内容如下:

(1)利用各类现代计算机软件和网络资源,制作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PPT、CAI、Flash动画课件等用于教学;

(2)创制式教学: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性的制作一个有关中药知识方面的小幻灯课件,在课堂上若讲到相关知识点时,把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看,此法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很好的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3)利益校园网络的教学平台,将中药学各章节的各种练习题编辑成手机题库,分章节适时发布,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课外主动下载练习,通过软件自动判分,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法通过对教学内容多样化的信息表达,把每一味中药,从活生生的植物(动物)到饮片,从枯燥生僻的功用文字表述到生动有趣的临床应用阐释,以直观灵活的方式、鲜艳形象的动画、优美悦耳的音乐……深受学生喜爱。课件内容既要精心设计规划,又要忠实教材,避免冗长文字显示及过多的屏幕阅读。使教学内容的构架合理、完善,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在教学始终中增加此实验教学法。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的新型、立体化教学方法,其在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及科学思维方法上的作用优势突出。该法能使教学过程中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师生互动有机融合,形成保证和提高中药学教学水平与质量的立体融会贯通教学方式。这样能有效改变传统中药学教学长期沿用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媒介、板书或PPT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注入式”教学法。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

教学研究的中药学 篇7

一、针对中药学专业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是培养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知识, 熟悉药品贸易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能从事中药制剂生产、品质鉴定与质量控制、新药研发、药品经营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2]。由于没有中药学专业专用的《中药学》教材, 教师往往是按照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讲授, 这就使得课堂讲授的内容没有针对性, 所以制定中药学专业相应的大纲是非常必要的。在拟定教学大纲时, 应以功效主治认识为基础, 研发和使用中成药为目标。总论部分重点讲授中药性能、功效与主治、配伍用药等中药基本理论。各论的各药应以功效为核心, 上推功能, 下联主治以及特殊用法和注意事项。与中医临床专业不同, 中药学专业毕业后的学生很少直接面向临床, 大多数从事中药生产、剂型研发、新药推广等行业, 因此, 针对中药学专业《中药学》的教学大纲应突出中药学专业的特点, 补充相关的药用植物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适量增加现代制备工艺、常用剂型、中药药效及毒理研究等内容。

二、补充辨症、论症的知识, 促进学生对症型的理解

由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缺乏临床相应学科的知识, 对于不同病症的辨症方法缺乏理解, 教师可适当地补充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症型具体的临床表现,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规律。例如在讲到清热药的板蓝根这味药时, 在其主治病症中教材中列举了痄腮这一病症, 为了便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对病症能很好地理解, 可进一步解释痄腮又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舌炎、龈炎、腮腺区肿大等, 中医辨症其为热毒蕴结所致, 而板蓝根可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故可用其进行治疗。再如解表药中羌活、白芷、细辛、藁本等都可以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 但临床上又根据头痛的部位所属经络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药物。由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经络学说的理论, 故在记忆和理解药物的主治范围方面有困难, 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如羌活入足太阳膀胱经, 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脊柱两旁的肌肉, 并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头枕骨处, 故羌活主治风寒感冒所致的后头痛连及项部;又如白芷入足阳明胃经, 而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 夹鼻上行, 沿发际到额前, 并入齿中, 故白芷主治风寒感冒所致的前额头痛、眉棱骨痛及牙龈肿痛。通过补充中医的辨症、论症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对教材中的病症名能够充分理解, 有利于其记忆。

三、不良反应中增加药理及毒理学内容

《中药学》课程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不会重点讲授, 经常是一带而过, 而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中药的药理和毒理学内容。因此, 在讲授具体中药的不良反应时, 可引用目前研究较多的药理实验或是毒理实验的例子来加以解释, 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 增强理解。如乌头及附子生用引起中毒时, 首先会感到唇舌辛辣灼热, 继而发痒麻木, 久煎后毒性会减低但药效并不会减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 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毒性较大, 经较长时间煎煮后, 可使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等, 而所含强心成分却变化不大。再如关木通剂量过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在讲解时, 可进一步解释其所含的马兜铃酸是导致肾损害的主要原因, 通过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及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生长而导致出现肾毒性。通过这些相关药理及毒理学知识的补充, 使学生能够将《中药学》课程与其他药学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进行系统学习, 也有利于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研发提供思路。

四、结合《药用植物学》课程, 指导中药学的见习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药用植物学》课程后, 对于植物的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药物的感官认识强于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4]。因此, 《中药学》见习课可采取药园见习为主, 标本馆见习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及课堂, 讲授药物的理论知识, 再集中到药园中, 通过具体的原植物与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进行比对讲解, 补充药材的鉴别及采收、炮制等药学相关学科的知识, 最后再去标本馆中指导学生观察具体中药药用部位的性状。例如牵牛子这味中药, 在课堂讲授时可首先强调其入药部位是种子, 在药园见习时再要求学生辨认不同颜色的牵牛花, 结合牵牛花的颜色, 讲解其种子的颜色与花色的相关性, 从而进一步解释在中药饮片中, 根据种子的颜色不同, 牵牛子的称谓有黑丑和白丑的区别。最后, 再去标本馆, 让学生辨别白丑和黑丑的中药饮片。通过这个过程, 学生既熟悉了牵牛子植物的形态, 也对其中药饮片有了很深的印象, 并提高了其进一步学习其他中药的兴趣。

总之, 《中药学》课程作为中药学专业的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 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及联系现代药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药学专业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也为培养适应社会的中医药人才奠定了基础。

摘要:中药学是中医院校的骨干学科, 如何针对中药学专业讲授课程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 对中药学专业《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建.基于不同专业的《临床中药学》的合理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9) :139-140.

[2]陈学习, 彭成.附子毒性影响因素探析[J].陕西中医, 2007, 28 (2) :217-219.

[3]谭勇, 王恒, 朱芸, 等.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 29 (14) :51-52.

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篇8

真推敲,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强化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巧用数学语言。解剖学教学需要数学知识, 但许多师生对此都熟视无睹。譬如:一个三角形由三个点构成, 如:膀胱三角由两个输尿管口和一个尿道内口构成;面部危险三角由鼻根与两侧口角构成。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如:股三角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内侧缘、长收肌内侧缘围成。

一个点由两条线相交而成。如:肝右叶上界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交点处, 胆囊底体表投影位于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稍内下方。

一个面由两条不平行的线确定。如:矢状面由矢状轴与垂直轴形成, 冠状面由冠状轴与垂直轴形成。

尖与底相对。如:心尖朝向左前下方, 故心底位于右后上部;膀胱尖在前部则膀胱底在后部。

诸如此类的数学常识, 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与相关的解剖学知识结合起来, 对于解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应该认真加以点拨, 让其先充分理解这些数学语言, 再去理解、记忆相关的学校中药专业的角度谈对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1 对中药学教材内容的探索与思考

(1) 医药中专学校目前使用的中药学教材是由专、本科中医专业《中药学》教材演化而来的, 因中药学是继承学科, 教材又要突出其学科特点, 所以内容变化不大。将每一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项目逐一说明。特别是主治应用这一项, 从主治疾病到配伍变化, 说明得更为详细, 这显然是突出中医用药治病这个侧重点, 是立足于中医专业学习的教材, 没有考虑或者说忽视了中药专业的专业特点。对中专中药专业学生而言, 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应为熟悉和了解内容, 这种状况给教与学都带来了不少实际问题。因此说, 目前供医药中专学校中药专业所用的《中药学》教材没有更多地考虑中药专业的特点。为更好地适应中药专业对中药学教材内容的要求, 应该对现在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

(2) 中药专业中药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在教材内容上存在较多的重复, 本文重点比较《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这2本教材。《中药学》教材各论中对每一味中药从来源、产地、采收加

解剖学知识,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强化图形语言的训练。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图形可以把文字语言的含义直观、简明地反映出来。但是文字知识背得出来, 而相关的解剖学图片看不懂或示意图画不出的学生比比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一张解剖学图片, 却连上下左右前后都分不清。因此, 强化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互译是学好解剖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应加强自身识图、绘图能力, 在教学中多展示相关的图片, 多绘制相关的示意图, 教会学生识图、绘图的方法, 并要求学生多看、多画,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经常检查效果, 从而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能力。

(4) 要善于运用身体语言。要善于运用有声语言, 同时也不可忽视作为无声语言的身体语言。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的科学, 所以, 在教学中更应多运用身体语言。如讲解肌肉的时候, 教师完全可以把主要的肌肉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展示一下;讲到脊神经、脑神经支配肌肉时, 可以把受损的表现模仿一下;讲解子宫的正常姿势前倾前屈位时, 用身体摆一个姿势等。这样不仅直观明了, 而且使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成分等方面加以说明;《中药鉴定学》教材各论中对每一味中药从历史沿革、来源、植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鉴别、成分、含量测定、性味、功效等方面加以说明。两本教材对每一味中药的说明, 在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味、功效、成分等方面是重复的。目前医药中专学校中药专业使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也是由专、本科中药专业教材演化而来的, 教材内容特别是鉴别这一内容相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偏深、偏难。因此说目前医药中专学校中药专业所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没有更多地考虑中专教学层次对中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一实际问题。

(3) 结合医药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改革医药中专学校《中药学》教材势在必行。医药中专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敬业爱岗、懂技术的医药行业一线的技能型工作者。“知识够用, 能说会干”是培养目标对学生最基本也是最现实的要求。近几年, 医药中专学校毕业的学生主要在药店、诊所、制药厂、医院药房及医药商业单位工作。学生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对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中药学》教材内容重医轻药, 不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因此对《中药学》教材内容应进行改革。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部分内容重复及部分内容偏深问题和多年的教学体会, 笔者认为应将现在使用的《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教材进行重新编排整合, 使其成为一本更适合中专从药学生学习的新的《中药学》教材。具体重编整合思路为:一是在现在《中药学》总论部分增加一章“中药鉴定”, 重点从中药鉴定的概念、目的、依据、方法等方面详细阐释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技能。二是各论沿用现在《中药学》按功用分类的方法分章节阐释每一味具体中药。对每一味中药从来源、产地、采收加工、鉴别、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方面加以阐明。特别是在鉴别与主治应用这2方面不应是简单的教材的重组, 而要根据专业层次与培养目标对这2方面内容进行较大的调整。淡化原《中药学》主治应用中以从医专业角度出发的大篇幅用药配伍变化内容, 仅强调用于什么病的治疗就可以了;鉴别方面立足于性状鉴定与显微鉴定即可。这样编排《中药学》教材的优点在于:一是内容更符合中专层次教学的培养目标;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减少重复。比如对麻黄这味中药的学习, 重编后的中药学内容介绍麻黄来源于什么、产地在哪、什么时候采收、如何炮制、是什么性状、有什么作用、治什么病, 介绍起来很系统、很直观。而现在要了解麻黄的这些内容, 需要学习2门课程:《中药学》介绍麻黄来源于什么、产地在哪、什么时候采收、如何炮制、有什么作用、治什么病等;《中药鉴定学》介绍麻黄来源于什么、产地在哪、什么时候采收、如何炮制、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等。将本来完整的内容体系分割开了, 学生学习《中药学》时知道中药有什么作用, 治什么病, 但不知是什么性状;学习《中药鉴定学》时知道中药是什么性状但不知治什么病。当然, 这2门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 是从中专教学层次这一角度出发的, 对于专、本科层次并不适合。其实, 据笔者所知, 在20世纪80年代, 张心明就主编过类似的教材, 供医药商业中级技术人员培训使用, 遗憾的是该教材再未更新出版发行。

2 对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

中药学中介绍的中药种类繁多, 且同一章中药在功用等方面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教师教起来因感觉繁琐而厌教, 学生学起来因易混淆难记忆而厌学。因此, 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教与学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重视中药学总论部分的教学, 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知识, 详细讲解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中药学总论章节篇幅虽不长, 但它却是中药学这门课的精华所在, 包含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蕴藏着中药学几千年发展的文化内涵, 应讲清、讲透, 并结合中药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专业意识教育。同时讲清、讲透中药基本理论, 也便于学生理解每一味中药的功用。如杏仁味苦, 归肺与大肠经, 苦味有泄的作用, 联系归经理论, 就很容易理解杏仁止咳平喘用于治疗咳喘症及润肠通便用于治疗肠燥便秘的具体功用了, 避免了学生学习中药出现死记硬背而容易忘记的现象。

(2) 重视中药学各论每章概述的教学归纳。中药学的各论章节是按功用分类的, 因此对每章节概述内容应讲清、讲透, 并对本章中药的共性加以归纳, 达到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辛温解表药这一节近二十种中药, 其共性为味辛 (能发散) 、性温 (能散寒) 、归肺经 (肺主表) , 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用于风寒表证的治疗。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以中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讲清本章节中药的共性, 那么本章节近二十种中药的基本功用就很明了了。然后注意每一种具体中药的特点和其他功效, 这样本章节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如除基本共性外, 麻黄发汗力强, 仅用于风寒表实证且能平喘、利水;桂枝味甘力缓, 风寒表实表虚证均可用且能温经通阳;紫苏兼行气而用于风寒表证兼胸闷不舒者且能解鱼蟹毒等。

(3) 利用标本、幻灯、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教师教学的形象性、便利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中药鉴别方面的教学, 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方便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种中药是什么性状、什么颜色、表面有何特征、断面有何特征等, 百说不如一见, 达到的教学与学习效果何止是事半功倍?

3 对中药学课程开设的探索与思考

医药中专学校中药学课程目前仅开设于中药专业, 其他专业如药剂专业未开设。药剂专业开设天然药物学, 但天然药物学与中药学在内容和意义上是不能相比的。笔者认为, 教学面对的学生学历层次越高, 其专业应越细化, 突出“专”;教学面对的学生学历层次越低, 其专业应越宽泛, 突出“通”。中专学校因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其教学知识结构不应过深、过专, 而应宽泛化。医药中专学校的学生对中西药基本知识均应有所熟悉、了解, 这样才能适应不太确定的就业岗位对其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 医药中专学校应该将中药学作为基本课程, 开设于相近的各个专业。

总之, 中药学是从药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但目前在中专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该积极探索研究, 加以解决, 以期更符合目前中专教学的实际需要, 这样才能为提高中专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教学研究的中药学 篇9

关键词:中药学,PBL教学法,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的研究与解决问题[1]。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新型教学方式, 在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已陆续开始推行PBL教学[2,3,4]。中药学是中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也是一个枢纽课程。该课程涵盖内容繁多, 学生往往没有学习兴趣, 且学习形式单一, 课堂较为枯燥。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总体素质, 本教研室将PBL教学法引入中药学教学中, 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法

PBL是在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5]首创, 是以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 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小组讨论、论证问题的教学过程。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和辨证思维的能力,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6]。应用PBL教学法有以下优势: (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问题, 可唤起学生共鸣, 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 加强了基础专业知识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能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基于PBL教学法的中药学教学设计思路

PBL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布置或者提出问题, 学生按照小组完成对问题的理解、查阅、讨论、归纳和汇报等。一个PBL的教学流程包括安排分组—设计问题—展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教师总结—教学评价等环节。在实施PBL教学法的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注重设计课前问题的环节, 应尽量设计出贴近生活的“情景性”问题, 并把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协作完成问题的解答。学生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知识。再通过小组讨论, 共同利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应对每个环节做好笔记, 以便点评, 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最后给出一个综合评分。

三、基于PBL教学法的中药学教学的实施

1.安排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6~8人, 完成对问题的理解、查阅、讨论、归纳、汇报等[7]。

2.设计问题与展示问题: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设计问题的关键是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眼球、难度适当的问题, 从而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8]。设计的问题应基于以下几个要素[9,10]: (1) 问题最好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兴趣; (2) 问题必须能引出知识点, 突出教学重难点; (3) 问题应该具有系统性, 可层层递进; (4) 问题应难易适当,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例如, 在介绍清热药金银花时,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提前准备好的问题, 如下: (1) 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知识, 说出金银花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机; (2) 给出典型案例, 列举出临床可以选用的配伍药物; (3) 收集含有金银花的中成药, 总结金银花在其中起的作用; (4) 如何鉴别金银花的真伪优劣。其后, 播放涉及金银花的一段视频, 视频中介绍了金银花的命名、来源、功效应用、使用及金银花的常用鉴别等内容。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例如教师提供的视频、课本、图书馆、网络等资源, 查阅相关文献, 开拓思维, 挖掘深层含义, 团队协作, 找出问题的答案, 最后将统一的小组意见汇总制成PPT[11]。在下次课上汇报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

4.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时, 由教师主持, 让学生分组汇报, 学生在此环节均能畅所欲言, 积极讨论结果;汇报完毕, 再进行各组间的辩论, 激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和交流, 使知识系统化;最终选取最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的梳理, 形成系统的知识层次, 还可以在交流中收获的快乐,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课下鼓励学生利用QQ进行交流, 扩大同学知识面, 形成交流思考的好习惯。

5.教师总结: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研究, 在课堂讨论中, 要尽可能营造出活跃的气氛。同时应指出不足, 给出建设性意见。还可以给出相关的参考资料和链接知识, 将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总结[12], 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并对问题再次进行深层次概括总结。

6.教学评价:目前对PBL教学法的课程考核的方法和标准没能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统一的体系。既要考核学生能力的各个方面, 还要具有连续、公平和真实性[13]。可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测评。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的制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4]: (1) 学习效果; (2) 对PBL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3) 对综合能力的影响 (4) 对《中药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团队合作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虽然PBL教学法在我国许多医学院校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应用, 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 但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1.学生方面:因“填鸭式”教育已根深蒂固, 学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往往不喜欢PBL教学法, 认为浪费时间, 甚至个别学生有抵触情绪。所以在应用PBL教学法的时中要多鼓励学生, 充分挖掘学生的特点和潜能,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PBL教学模式。

2.教师方面:在PBL教学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领导者, 故教师应熟练掌握本学科内容, 同时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15], 但目前教师在灵活方面还略显薄弱。所以教师平时更应注重积累各方面的知识, 不断更新知识框架[16], 并在课堂活动中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3.教学资源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教学资源来查阅资料。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教学质量[17]。学校应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教学资源, 包括各种信息检索平台、实验、实训场所及网络交流平台等, 而这些的实现又要求有充足的资金, 无疑增加了PBL在我国推行实施的难度[18]。目前的解决办法, 主要依托校园网进行文献检索, 利用综合实验室进行小规模的实验或实训, 同时利用当下流行的微信墙、QQ群、论坛等进行信息交流。

五、结语

教学研究的中药学 篇10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 能学到什么, 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 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 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2]。 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 有所教有所不教, 科学适度。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 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 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 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 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 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 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 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 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 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 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 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 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 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 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 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 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 同化和顺应新知识, 发现和分析问题。 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 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

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 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 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 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九版) ,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 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 沈映君主编, 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 向楠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 陈奇主编, 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 Point多媒体课件, 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 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 构建情景再现意境, 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 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 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 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 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拓宽学生知识面, 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 引入情景模式, 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 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 易流产和不孕, 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 产生这些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 从而导出新课, 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 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 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 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共同回忆, 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成分简要介绍, 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结合麝香功效, 引导学生思考, 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

对中枢的药理作用, 详细介绍其特点, 并分析作用环节, 便于学生理解。 结合多媒体视频, 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 即 (1) 激活血小板; (2) 激活凝血酶; (3) 生成纤维蛋白, 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

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 结合多媒体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 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

结合多媒体图片, 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 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 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

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 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 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 并引导学生思考, 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 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 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 明确重点掌握内容。 教师总结, 提出问题, 学生集体回答, 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 反馈教学效果, 做出即时性评价。

5.4自主学习, 拓展练习。

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

思考题:查阅文献和工具书, 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 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3]。 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 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首先进行前课回顾, 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 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课程讲授中, 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方式, 以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主, 同时将PBL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引入课堂中, 加深课上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 将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主治相联系, 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 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每次课的最后都以简略的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对本课堂教授内容加以总结, 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 布置思考题或拓展练习,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关于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科研知识, 增加与学生的课后互动。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理论课介绍的大部分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均来源于实验研究, 但中药的症候和现代药理动物模型有所不同, 有些药效和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因此, 将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相结合, 可加强学生对中药药理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摘要:以《中药药理学》中开窍方药的代表药物“麝香”为教学内容, 在对学校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教学实施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从而提高高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授课水平, 强化中药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麝香,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忻.中药药理学课程建设的体会[J].中医教育, 2012, 31 (5) :42-44.

[2]胡明祥.有效学情分析与理性教学设计[J].教育, 2016, (10) :65-66.

教学研究的中药学 篇11

【摘 要】 笔者针对中药学学科建设特点、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及教学现状,提出一种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并从项目来源和选择、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等方面对项目驱动教学过程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探索。研究表明,项目研究方案设计和实施往往多人协作完成,结合科研课题进行项目驱动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热情,有效培养学生发现实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 教学方法;项目驱动;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3-0084-03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导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教育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导师如教师、教授或资深教育者,同学或对同一课题同一方向感兴趣的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理论资料或实践工具,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自动自发去发掘和转换复杂信息[1]。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所区别,它是通过面对实际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实际存在的科研项目进行教学,突出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导师负责的实际项目中展开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从参与开始就处在面对和发现实际问题的情景中,从而能自发的学习理论、主动寻找研究资料、互相讨论学习成果、敢于并善于提出解决方案、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并不断完善解决方案;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驱动下,能够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在解决问题的项目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其思维探索能力、个人求解能力和协作处理复杂多任务的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指导教师在整个项目驱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了项目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教育和启发了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项目目标,鼓励学生在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自动自发的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2-3]。教学相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及探索意识、项目管理等综合素质将随着任务问题的逐步解决和项目整体目标的达成得到锻炼和提高[4]。

中药学专业是一本对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很高的复合型专业,要求学生不但掌握理论知识,还能熟悉并掌握各种实验技能,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药科研项目是具有中药学特殊特征的科学研究工作,每个项目有其特有的的立项依据、专业性很强的研究内容、特殊的研究目标、面向实际的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拟提出的研究方案和相关的可行性分析等。具体到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以科研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给予适当的讲解和指导,然后分组就各自的细化的项目行动项进行文献查询、实验方案设计、科研讨论、项目再分解及协作完成等,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5]。

1 项目驱动教学的培养模式

1.1 项目来源和选择原则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项目的来源和质量对教学效果影响显著。项目一般选择原则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可行性和一定的挑战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中药科研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或省部级的纵向课题中的子项目或任务分工,部分来自校企合作课题 (纵向、横向)。项目选题过小或过于简单会失去项目教学的意义,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反之,选题过大或实验指标过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望而生畏,从而丧失勇气和信心[5]。例如,将2015年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分任务《广金钱草优良品种选育方法及种植控制技术研究》中EMS诱变育种的部分内容设计驱动教学项目《EMS诱发广金钱草突变体库的构建》,既有综合性、可行性,又兼具探索性与趣味性,学生反映良好。

1.2 项目设计 在设计项目时,可将一个科研项目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再将每个子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单,每个任务单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引出任务。项目的设计侧重综合应用性,交融结合学生所学或即将学习的知识,并注重不同学科之间内容和知识的横向整合,提高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6]。例如,《EMS诱发广金钱草突变体库的构建》一项目就将药用植物学、分子生物学、中药栽培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和植物病原体抗性鉴定技术等学科和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应用性强,学生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将已学的知识综合应用,并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学习很多未知的知识和技术。

1.3 项目实施

1.3.1 公布实验项目 提前一个月向学生公布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同时成立指导教师小组,学生以3~4人自由组成实验小组,教师根据已参加本校“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的专业和其个人兴趣,分配实验项目给每个实验小组。同时,指导教师所在的实验室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1.3.2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查阅文献的方法,了解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制定初步的项目实施方案,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技术方法、预期结果和可行性分析。教师根据方案设计的可行性以及实验室所具备的条件对实验方案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不断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制定好后,每组学生首先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对照目标和要求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然后,每个项目组向所有项目组的同学介绍和展示本组的方案,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7]。最后,学生按照“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要求撰写申报书,以提高自己科研课题申报书写作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以此申报书申请相关课题。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对于在学生知识和能力范围之外的实施内容,以及难以解决的部分内容,教师则进行必要的知识讲授和点拨,并提示他们充分查阅文献和参考书籍,并利用搜索工具,进一步深入查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每个有针对性的项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3.3 实施项目方案 项目教学过程的驱动应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让学生的思考推动项目的实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每一个步骤教师都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和“怎么做最好”的讨论,然后指导学生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尝试并学会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这样既可保证学生掌握完成具体工作步骤的方法,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寻求解决方案[8]。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导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或面授、网络、电话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真正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9]。比如,《EMS诱发广金钱草突变体库的构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断探索、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方案,从中学习和收获很多。其中期总结如下:“EMS诱变后,我们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就是组培瓶里生长两个月左右的诱变植株停止生长,或者是长成了愈伤组织,当时实验停滞了较长一段时间,因为要排除培养基配方的原因和其他原因。经过和老师的不断沟通和探讨,最终决定直接播种至泥炭土和珍珠岩的混合基质中,结果种子发芽率较高且长势良好,三个月后植株已进入成熟期,从性状上看已经有变异的趋势;之后便到了筛选和鉴定突变体,前期实验方案是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筛选,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于是我们又尝试根尖染色体切片,但由于此时植株已到成熟期,根尖染色体切片观察效果也不好;后来老师引导我们又查阅大量文献,最终确定采用ISSR分子检测;随后,在提取总DNA的方法上也是试了很多种,采用天根试剂盒和自己配的试剂提取效果都不好,后来根据文献尝试改良CTAB法提取,终于成功提取出质量较好的总DNA;接下来便是选择分子检测的方法,本来是打算尝试用ISSR通用引物,但是又在一篇文献发现有人做过同属植物的ETS-SSR分子标记,便先跟深圳华大基因订购合成了文献中的26条引物,筛选出了6对扩增效果很好的引物,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变异组条带的不同,出现了变异位点。目前,实验都按照着实施方案一步步进行,结果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非常开心。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便是大批量的筛选变异植株进行抗病性鉴定。”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不断尝试、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问题解决后,学生也受到了鼓舞,信心倍增。

1.4 项目总结与评价 项目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生按照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同时,每个小组进行成果汇报,重点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谋求解决方法的过程,并探讨今后如何改进和提高项目开展方式和实施过程;教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和成果及时地一一进行分析点评,既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也要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予建议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10]。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反馈”的过程,学生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到的知识和技术可以更好、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体会

2.1 学生学习热情和信心高涨 经过应用项目驱动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的实践发现,项目驱动教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和提升他们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7]。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表现出比过去更大的参与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2 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项目驱动教学所选学生一般为已进入实验室学习一至两个学期的大二或大三本科生,是在完成了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进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而且,所选项目都是真正存在的项目,已经过评审和论证,可行性高,且综合性较强,没有现成的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借助以往所学知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出详尽、可行的实施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科研思路,锻炼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方案实施过程中,实验时间和操作程序都需要学生自行统筹安排,遇到问题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并跟指导教师探讨解决方案,实验失败可以寻找原因后重新制定方案;在撰写实施方案、论文写作、制作幻灯答辩等多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对查阅的信息进行加工,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加工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在实验中,学生也能提出了一些目前学科中正在探讨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本实验室在2009~2015年期间,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实践,多名学生在比赛中获奖或获得校级、省级项目资助,或者撰写的论文已向国内核心期刊投稿,或者获得出国留学或保研资格。所获部分阶段性成果见下表1。

2.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项目方案设计和实施往往多人协作完成,从文献查阅、方案设计、项目分工到实验的操作都要求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每个学生都熟悉整个科研项目的设计构想,明确自己的设计定位,在较完整理解项目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学生之间必须各自发挥所长紧密合作才能顺利完成项目。绝大多数学生认可了团队协作的必要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结合科研课题进行项目驱动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科研热情,可作为提高、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深入探究和完善[11]。

3 结语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以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获得许多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并可以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去,充实和丰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又不断有新问题出现,促使教师去搞科研,这就自然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5]。结合科研课题实施项目驱动教学,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教师科研课题中选择项目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参与积极性更高。其次,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创新构想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总之,项目驱动教学对实现中药学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均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R.,Greeno J.G.,Reder L.M.,et al.Perspectives on learning,thinking,and activity[J]. Educational Research,2002,29(4):11-13.

[2]霍芳.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236.

[3]刘卫,刘金岭.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应用型本科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13):235-236.

[4]柯胜男,黄明和,雷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8):25-27,33.

[5]张文平,刘波兰,马廉兰.结合科研课题开设医学微生物学系列综合设计性实验[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1861-1863.

[6]沈娜.中职计算机VB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尝试[J].科技资讯,2010,(8):172.

[7]徐雅斌,周维真,施运梅,等.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25-127,130.

[8]王荻.项目驱动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17-18.

[9]黄明和,雷刚,郭斌,等.“导师制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2):29-31.

[10]李红斌,许业进.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 2009,(15):83.

[11]苏珂,龙艳,林枫,等.项目驱动教学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42-643.

教学研究的中药学 篇12

1 改变教学观念

要想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传统的“三中心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思想实施教书育人,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树立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和终身教育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以质为重。教师在研究教法的时候首先要研究学法, 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不当“教书匠”, 而当教育家。在新的教育观念下, 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

2 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 没有教学内容, 就谈不上教学。因此, 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是古代医药学家在用药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从其形成发展过程来看, 中药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临床实践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因此, 在中药学授课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传授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味药物的功用, 而且应紧密结合临

作等。床实际, 及时将中药临床新的用药规律向学生传达, 以使其掌握中药学的发展动向。随着科学的发展, 中药的研究日渐精深, 中药作用机理不断得以深化。为此, 在教学中应结合现代中药学学科 (如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 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解释中药的用药禁忌, 以确保用药安全。同时, 告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中药学的理论, 还应与临床及现代医学、药学知识相结合, 相印证。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好坏是能否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不仅会导致师生消耗精力大, 学生负担重, 教学效果差, 而且会给教学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 正确理解、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对于更好地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教学内容涉及中药药性理论及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和用量用法等。其中, 各味中药的功用是学习的重点内容, 但由于药味繁多, 应用范围广, 对于初学者来说, 无论是记忆还是应用都非常困难。这对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 教师要将各味中药功用详尽、透彻地向学生讲授,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药物的分类和功效, 而且要重点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 这样才能完整地掌握

Photoshop中图像的处理编辑, 特效处理, 在平面设计领域主要进行的有:

1.1图像处理, 包括图片的润色修饰、后期的特效处理。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 很多人都喜欢用数码相机留下生活中美好的一刻, 但由于拍摄技术的局限, 拍出来的照片并不十分满意, 于是后期修补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photoshop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 每个人都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

在教学中, 学生们对此模块的内容十分感兴趣。我主要用了三块内容进行教学。首先由简单的照片瑕疵的修补、修复入手使学生们学会对软件中基本工具的使用, 从而使简单枯燥工具的学习更加的形象具体。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在提药物的作用机理。其次, 根据药物的性能找出诸药的共性。临床用药不是药物的简单相加, 而是按一定用药法则将药物配伍而成的。这是中药应用最为关键之处。因此, 还应指导学生辨证用药, 学以致用。

4 应用教学媒体

中药学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不仅包括对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的阐述, 也包含药物来源和药物性状等内容。这点历代医药学家均有所重视, 如《新修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著作均载有药物图谱。目前, 中药学的教学过于注重药物功用的传授, 忽略了药物来源及性状的介绍。加之形象化教学手段的缺如, 课堂教学过于呆板,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深化中药学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

为了使教学效果直观化、形象化, 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 应用中药原植物标本、饮片标本及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 加强素质教育

在中药学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首先要更新知识结构。现代人才的知识结构应是“博”与“专”的结合, 即指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应有广博的知识。就中药学而言, 学生不仅要掌握中药药性理论及各味中药的性能特点、功用, 具备中药学专业知识, 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社会、艺术等文化底蕴。其次, 由于学习中药学的目的是施药治病,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化知识为能力, 化理论为德行才是教育的本质。

高了对图形、图像处理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基本工具的运用, 并且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使得下一步的教学顺利导入。其次, 照片的美化加工。在照片修补的基础上, 对照片进行美化处理, 此部分的学习在使用技术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通过实例教学带动学生学习。最后, 照片的艺术特效处理。照片的艺术特效处理在生活中运用的也较多, 如现在的婚纱影楼基本上都要对照片进行后期艺术特效处理。结合这一点在教学上我就模仿了婚纱影楼的流程进行教学, 学生兴趣很大, 在案例教学中学习轻松的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 学生的技能也在不知不决中大大提高。

1.2平面广告设计, 它是将某产品或主题直接如实地展示在广告版面上, (下转181页)

摘要: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改革实践, 对中药学提高教学效果进行初步探究。

上一篇:电子内镜下一篇:农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