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安全用药研究

2024-10-07

中药安全用药研究(精选4篇)

中药安全用药研究 篇1

1 概述

中药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 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论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特性、质地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药物加工技术。中药经炮制后, 能起到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性、增强药物疗效、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势、便于服用和贮藏等效用。作为中医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药炮制在千百年来中药临床运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也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一大特色。

2 中药炮制的历史地位及现状

中药炮制理论和工艺源远流长, 早在《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中即有阐明[1]。《内经》中有“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疗热用寒药, 疗寒用热药”等经典论述, 《神农本草经》也有“阴干暴干”, “生熟”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记载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多种炮制方法, 《雷公炮炙论》这部炮制专著的出现, 把中药炮制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出来, 奠定了炮制理论体系的基础。汉代名医张仲景指出:“依方拣采, 极令净洁, 然后升合秤两, 勿令参差”。可见不仅在医史文献还是在临床用药中都有炮制的影子, 这足以说明中药炮制在中医药发展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 现今的中药炮制正处在一个危机的时刻。目前, 中国药典只收载了部分中药饮片的炮制规范, 各省市有自己本省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即使一省之内, 同一种药材也有不同的炮制方法[2]。在控制炮制质量方面依靠感官、缺乏客观的标准易因感官的差异导致炮制质量的不稳定[3]。在医疗、医药商企中过去曾经必备设置的炮制室或加工场所正逐渐消失, 幸存的炮制室设施条件也十分简陋[4]。这种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了中药临床用药, 使得临床中药运用的安全性滑坡, 而一些安全事故的产生, 反过来又恶化了中药临床用药, 让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这对中医药的发展极其不利。

3 中药临床用药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

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体现在中药的毒副作用。古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由来已久, 《神农本草经》就有“一日遇七十毒”的记载, 且历代医家对毒性药物的运用十分严格, “细辛不过钱”, 通过“朱砂水飞”、“巴豆制霜”来降低中药的毒性。但随着中医中药进入产业化、商业化时代, 商家们对中药的宣传往往打着“纯天然药物, 无毒副作用”的旗号, 误导了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更为人鄙夷的是, 少数中医药工作者不顾中药的用量、用法及毒性, 最终酿成悲剧。影响中药临床用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 徐氏[5]总结出八大因素, 即对中药毒性认识不足、中药炮制不够规范、配伍用药不科学、给药途径及制备工艺不合理、辨证施治欠准确、市场管理有遗漏、专业人员水平不高、注射剂未达标。上述影响因素中, 直接或间接涉及中药炮制的就有3项。故中药临床运用的安全性和炮制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4 中药炮制对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的作用

中药炮制的最主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或消除中药毒副作用, 使之能运用于临床, 这与临床用药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那么中药如何炮制才能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呢?首先, 加强毒性中药的炮制工艺研究: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历来受到重视, 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毒性中药炮制工艺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方氏[6]在工作中发现用石油醚提取巴豆, 并在提取物中加入神曲山药粉填充剂混匀, 制成巴豆霜, 在降低巴豆毒性、提高有效成分含量方面优于传统的方法。其次, 制定统一的中药炮制规范;上文提到, 中药炮制方法不统一, 出现一地一法甚至一地多法的情况, 这对中药炮制以及临床运用的安全性直接造成影响, 因为炮制方法的多样直接折射出炮制方法的不稳定性, 间接表现了中药药效的不确定性。制定统一的炮制规范, 依法加工炮制是中药安全有效的保证[7]。最后, 改进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炮制历经两千多年, 由于历史、社会、科技、地域、个人观点及封建迷信等多种原因, 所保留下来的部分炮制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弊端, 应坚决摈弃。硫磺熏制已有上千年历史, 主要作用是漂白、杀虫, 但被熏制后的药物的砷含量明显增加, 而且在熏制过程中可产生二氧化硫, 若被熏制药物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超过500μg/g, 那么这些药物在直接炮饮时可产生咽喉疼痛、胃部不适等反应[8]。综上所述, 中药炮制对临床安全用药的保障十分关键, 但不是任何中药炮制方法都是科学的, 去伪存真、科学运用才能发挥中药炮制的真正作用。

5 近年来中药炮制技术的新进展

一些学者将新技术运用到中药传统炮制中来,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砂炒是中药炮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能够达到除异味、去毛、疏松药物等作用。有学者研究得出采用膨化技术炮制狗脊比砂炒狗脊更优越, 避免了砂炒火候把握不准、受热不均匀的缺陷, 消除了砂炒法烟熏、灰尘及挥发气体对操作人员身体的影响, 同时又缩短了加工周期, 而且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9]。唐氏[10]等人采用微波法炮制干姜研究得出, 传统炮制干姜时火力和时间不易控制, 温度偏高, 受热不均匀。微波法具有穿透力强、内外同时加热、受热均匀、省工省时、准确地控制加热时间、避免环境污染的特点, 且通过挥发油薄层分析得出, 微波法与传统法炮制后干姜有效成分无明显区别。辅料是中药炮制不过或缺的部分。蜂蜜作为中药炮制辅料已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 中药蜜丸、炮制辅料用蜜都为“炼蜜”。古代炼蜜用锅直火加热, 较难控制温度和受热的均匀度, 引起炼蜜质量差异较大;现代改用夹层蒸汽锅, 受热温度较均匀, 温度和时间又可控制, 保证和提高了炼蜜的质量[11]。由上可知, 新技术的运用使中药炮制有了很大的改善, 提高了中药炮制后的安全有效性, 给中药炮制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6 小结

目前, 天然传统药物重新受到重视和青睐, 日本、韩国、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以及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掀起了应用高科技研究和开发天然传统药物的热潮[12]。而身为天然药物之一的中药确并非如想象中的受人追捧, 相反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最近, 轰动全国的鱼腥草事件引起了中医药学界的强烈反响, 给中药临床运用敲响了警钟。这迫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药临床运用安全性问题, 从而更深入地研究中药炮制理论。继承和发展中药炮制技术, 对确保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药安全用药研究 篇2

【关键词】中药;局部外敷;肝癌疼痛;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44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033-02

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影响患者的精神、饮食、睡眠等,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目前临床常用的三阶梯止痛疗法容易产生依赖性,其不良反应多。因此,充分发挥中医外敷止痛优势,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笔者总结近20年关于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复方,对药物的功效、性味归经、毒性等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中药数据的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1]收录的所有中药为中药数据标引,并以高学敏主编的《中药学》[2]为补充,其中同一种中药的提取成分、入药部位及炮制方法不同但功能相同者,计为1味药。每味中药按照《中药学》对中药名、性味、归经进行功能疗效分类和分类类目的设定。

12文献检索及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公开发表的中药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临床研究文献,主方有完整明确的药物组成,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不低于70%,观察例数不低于20例,同一作者、同一方剂的文献合并归一。排除中药内服,其他外治法如穴位敷贴、脐部敷贴、针灸止痛等文献;文献综述、经验总结、理论探讨、动物实验类文献不收录。

13建立数据库建立“外敷数据库”,即满足纳入标准的方药信息,包含方名、药物组成。

14统计学方法统计数据库中各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使用频次,将结果导入Excel 表进行分析。

2结果

21总用药情况符合收录标准的49首复方中,总用药为513次,单味药129味,其中使用频次较多(≥5)的前33味中药分别是冰片、乳香、没药、大黄、延胡索、蟾酥、莪术、马钱子、血竭、雄黄、三棱、丹参、天南星、麝香、白芷等。

22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3味中药不同功效统计33味中药中,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应用较多。见表1。

23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3味中药不同归经统计33味高频药物归心、肝、脾经的比例较高。见表2。

24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3味中药不同药味、药性统计33味高频药物中辛味药、热性药应用较多。见表3。

25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3味中药毒性统计33味高频药物中毒性药物使用13味,占3939%。见表4。

3讨论

中药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机理在于施药于外,药物在局部组织内形成较高浓度,将毒邪拉而出之或攻而散之,同时又通过皮肤的吸收、经络的传输使药物到达肝脏,从而疏通局部气血,缓解疼痛 [3]。

统计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在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中使用较多。在肝癌发病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瘀血的病理变化 [4],因此,活血化瘀应贯穿肝癌治疗的始终。活血化瘀药中乳香、没药使用频次分别为28、24,仅低于冰片。两者分别含有倍半萜、二萜、三萜和西松烷型二萜、五环三萜等成分,具有很强的抑瘤作用[5]。肝癌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火热之毒,尤其是当肝癌迅速增大伴有坏死和继发感染时[6],而清热药能够清热、解毒、止痛。冰片作为开窍药,使用频次为36次,在所有中药中使用频次最高,能促进配伍药物透过生物膜屏障以达到药物在机体的最佳吸收、分布[7]。辛味药、热性药,归肝经、脾经、心经的药物使用较多。辛能散能行,促使血管和淋巴管扩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温热药物能通络活血;肝主疏泄,能行气活血;脾主运化,《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在脾……”。心主血脉,以输送药物至全身脏腑,共同发挥通络止痛的作用。毒性药物在外治肝癌疼痛中大量运用,癌毒是肝癌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解毒攻毒法是解除癌毒的治疗核心[8],另外,外敷较内服药物毒性更为峻猛,在临床运用有毒药物时要注意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高频药代表了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特色,对高频药物进行研究,找出用药规律,能为临床提高肝癌止痛效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主编.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1-612.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385.

[3]李秀英,刘相花.化瘀止痛膏外敷治疗肝癌疼痛6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8):779-780.

[4]李兴华,吕刚,卜凡儒.活血化瘀法防治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3):413-415.

[5]戴一,曹殷洁.没药、乳香有效成分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23(4):490-493.

[6]武步涛.武明钦主任医师治疗肝癌疼痛四法的经验[J].光明中医,2006,21(11):52-53.

[7]魏楚蓉,伍赶球.冰片的药理作用及机体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30(4):447-451.

[8]程海波.癌毒病机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20):1711-1714.

对中药饮片用药安全的分析 篇3

1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中药的自身因素

1.1.1 种植

中药自古有“道地药材”之说, 但一些人为了单纯增加经济收入, 随便提倡和推广异地种植和采收, 为了追求速生高产, 滥施化肥农药, 不少“道地药材”已经不地道。由于大气污染,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含量超标, 这都严重影响了药用动植物的产量与质量。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检测报告 (编号:2004093019) 中可以发现:市场上随机抽取的6批广地龙药材重金属含量调查中镉 (Cd) 含量超过《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规定的限量, 其超过的倍数从23倍至143倍不等[1]。

1.1.2 采收加工

产地品种不同造成明显差异, 山豆根在我国南北地区, 因用药习惯不一, 品种也不同, 北方地区习惯用防已科蝙蝠葛植物北豆根, 有小毒, 而南方地区把豆科植物越南槐的根称为山豆根, 毒性比较大,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载的品种[2], 苦寒有毒, 用量15克以上即有毒性作用, 又如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 又称南五加, 具有补肝肾, 强筋骨的作用, 成药五加皮酒, 就是由五加皮炮制而成, 而北五加为萝摩科植物杠柳, 含有强心苷, 具有强心利尿作用, 北方地区作为五加皮使用, 曾有处方五皮饮中用北五加, 而造成洋地黄中毒的报告。由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 导致药物采收不够适时规范, 加工、炮制不够精确, 会出现浸泡过度、焙晒失度、漂薰过度等炮制失度, 这都会直接导致中药有效成分含量下降, 而且达不到中药减毒增效的目的, 如朱砂水飞法可去掉可溶性游离汞, 降低毒性, 而采用球磨法, 在磨过程中产生热, 可使游离汞含量增加从而使毒性增加。

1.1.3 贮存、运输

在运输、贮存过程中如有不当, 还会导致中药走油、霉变、虫蛀、风化, 药物细菌大量生长, 滋生螨虫, 直接影响中药质量,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

1.2 中药的使用

临床及研究表明中药使用后会有以下不良反应:

1.2.1 副作用

当一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时, 在常规治疗剂量下, 伴随中药的治疗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称为副作用, 如用麻黄平喘而引起的心悸、血压升高、失眠等反应。

1.2.2 毒性反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版) 收载有毒药物共72种, 其中, 大毒7种, 小毒21种, 有毒43种, 如马钱子中的毒性成分士的宁碱成人服用3~5 mg即可中毒, 一次服用30 mg可致死。川草乌中的毒性成分乌头碱一般中毒量为0.2 mg, 致死量为2~4 mg。

1.2.3 变态反应

某些中药会引起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症状, 如皮肤寻麻疹、红癍、紫癜等, 严重者全身症状为溶血、血小板减少、肝损害和肾损害、呼吸困难、喘息、过敏性休克等。如含呋喃骈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药物葛根素、苍耳子、冰片、威灵仙、补骨脂、雷公藤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 主要表现有食欲不振、嗳气流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吐血、便秘、便血、黄疸、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甚至损害。还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症见头昏、头痛、口唇、面部或肢体麻木神经炎等, 多为含有某些生物碱或强心苷类成分的药物过量服用引起, 如麻黄、苦参、雷公藤、罂粟壳、乌头、马钱子。偶见有精神系统不良反应, 症见失眠、抽搐、惊厥、烦躁、谵妄、幻觉、语言不清或障碍、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等, 如朱砂、洋金花、川草乌、马钱子。有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症见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血尿、蛋白尿、排尿困难、尿少或无尿、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如“马兜铃酸事件”[3]。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症见胸闷、心悸、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血压异常等, 多有含强心苷类成分的药物引起, 如洋金花、万年青、附子、山豆根、蟾酥等。

1.2.4 致癌作用

实验发现槟榔 (槟榔碱, 水解槟榔) 具有实验性致癌作用, 另有些中药本身不致癌, 但与某些致癌物质先后起作用则具有促癌作用, 如石菖蒲的主要成分α-细辛醚对鼠伤寒沙门菌TA92有致突变作用, 对染色体有明显断裂反应, 植物黄酮类槲皮素对小鼠微核实验有明显致突变作用。

1.2.5 致畸作用

有些中药在毒理实验中发现对孕鼠有致畸作用, 如制半夏、细辛、石菖蒲等, 在妇女妊娠期不宜使用。

1.2.6 特异质反应

少数人因遗传原因 (如个体酶缺陷) , 导致用药后发生与药物的药效、药理无关的病理反应, 如有口服常规剂量板蓝根糖浆而发生溶血的报道。

1.2.7 过度作用

首剂效应, 某些中药开始用药时, 由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尚未适应, 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如决明子有轻泻作用, 而首次使用时, 某些人会引起剧烈的腹痛, 称首剂效应;由于药物作用而诱发的反应称为继发反应, 如长期服用番泻叶、麻仁丸、大黄引起久泻而致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口腔炎。停药综合征, 由于骤然停药而引起的与原来药物本身作用相反的效应称为停药综合征, 如服用大黄通便, 但突然停药引起便秘。

1.2.8 中药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具有四气五味, 需要辨证用药, 若使用不当, 即使是人参, 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人参使用不当可以引起头痛、头昏、烦躁、失眠、血压升高、低血钾、心律失常等[4], 尤其是儿童, 使用人参更要注意, 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山楂行气消食, 为药食两用之品, 但使用不当会出现胃脘隐痛腹胀、上腹部阵发绞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2.9 中药用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

川芎用量为9 g以下, 如用量过大, 会出现下腹部剌痛、尿频、尿急、尿痛、头痛、呕吐, 银杏敛肺, 定喘, 亦为药食两用之品, 但其含白果酸、氰苷、银杏醇等毒性成分, 若用量过大或者生吃, 就很容易引起烦躁、不安、惊厥、肢体僵直、昏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 甚至死亡, 尤其小儿反应更为强烈。

1.2.1 0 中药配伍不当反应

临床应用复方, 若配伍不当引发不良反应, 如麻黄增加乌头对心脏的毒性, 瓜蒌、白及、白蔹使乌头碱毒性增加等, 传统经验有“18反”、“19畏”和妊娠禁忌, 如果违犯, 就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1.2.1 1 中西药配伍不当反应

麻黄与复方降压片、北京0号等合用, 能降低降压效果, 麻黄能拮抗苯巴比妥、地西泮 (安定) 等镇静药的中枢抑制作用, 使药效降低或失效;麻黄会加重洋地黄制剂的毒性, 加重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毒性, 降低氨茶碱的疗效, 增加毒性作用[5];山楂、五味子、乌梅、山茱萸与磺胺合用会引起血尿;人参增加地高辛血药浓度;当归、银杏、丹参增加华法林出血倾向;朱砂与溴化物共用产生溴化汞, 而导致中毒;朱砂与氯化钠、碘化钠合用产生氯化汞, 碘化汞而引发肠炎;甘草与水杨酸一同使用, 溃疡病发生率增加;龙骨牡蛎、石兰与洋地黄同用, 易发生心律失常。

2 中药用药安全分析

2.1 进行科学管理, 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GAP)

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 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按GAP标准原则, 总结道地药材传统特色种植技术, 结合现代科技, 研究制订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管理规范, 对个体中药种植户需加强培训, 加强监管, 可以引入行会组织制度, 发挥行会组织功能, 政府加强管理监督服务职能, 以达到药材“真实、优质、稳定、可控”的目的。

2.2 依靠现代科技, 完善中药饮片安全质量标准

应研究中药来源、产地、规格、质量的变化规律, 提高实用鉴别技术, 应尽快建立具有中药特色的质量相关性强的、稳定、均一可控的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标准, 对有毒药材应建立毒性成分炮制后限量检查标准。对饮片库房应制订更加细节化、科学化的管理标准, 避免饮片有效成分含量下降, 成为劣质饮片。

2.3 科学使用中药

中医药专业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 要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不断吸收新知识, 仔细进行询问, 注意患者的年龄、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用药史、体质差异等因素, 处方用药要科学谨慎, 尤其是有毒中药的使用, 忌联合用药、长期用药, 中西药配伍使用要避免增加毒性及副作用, 加强用药监护。医师、药师应指导患者规范用药, 提高其用药安全意识, 避免其擅自增加剂量, 联合用药, 延长疗程。

2.4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推进药物警戒

各级医药部门要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要详细记录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过程, 搜集中药不良反应信息,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信息的通报, 减少漏报率, 分析研究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开展中药毒理学研究, 探索出科学、客观、公正的中药不良反应评价方法, 建立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 推进药物警戒, 扫除用药安全隐患。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不良反应包括其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癌作用、过度作用、配伍不当反应、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用量过大引起的不良反应、配伍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西药物配伍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等, 提出要加强饮片从源头到流通到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 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要增强责任心,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推进药物警戒, 多渠道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意识, 以达到“合理用药, 安全用药”的目的。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薇, 肖翔林, 吴文如.药用动植物重金属富集作用的利与弊[J].中国药房, 2007, 18 (12) :954-957.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刘力, 胡静, 徐德生.论中药的肾毒性[J].中国执业药师, 2006, (10) :21-24.

[4]李钟.几种常用补益中药的不良反应[J].湖南中医药导报, 1997, 3 (1) :47-48.

中药安全用药研究 篇4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笔者在检索文献的同时, 收集某院正在使用的中药注射剂说明书24份, 并对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相关项目进行归纳分析, 从中了解到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药物本身的缺陷, 也有临床用药不规范的因素。所以, 对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再研究, 完善中药注射剂说明书, 规范临床用药, 已刻不容缓[1,2,3,4]。

2 结果与分析

见表1和表2。

2.1“药理作用”项与用药选择

标示药理作用的只有45.8%。如舒血宁注射液, 其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已研究得到证实。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用西医理论阐明药理作用比较困难, 但对一些组方简单、主要成分药理作用明确的药物, 应标明其药理作用, 而对组方复杂的中药注射剂应提供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资料, 以保证药品的科学遴选和提高用药水平。

2.2“药代动力学”项与药品体内属性

有药代动力学项的占16.7%。中药注射剂与传统口服中药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途径上有着根本差别。中药注射剂中药物绕过消化道的一系列生物转化及屏障免疫作用, 用药风险远大于口服液。对中药注射剂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途径没有搞清。就不可能控制血药浓度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

2.3“不良反应”项与药品安全性

不良反应标识百分率为91.7%, 疏血通注射液, 注射液血栓通冻干粉未注明不良反应。即使有关于不良反应描述的药品说明书也存在内容过于简单的缺陷。如痰热清注射液“偶有过敏反应”;醒脑静注射液“偶见皮疹过敏反应”;丹参注射液“偶见过敏反应”等过于概括, 未描述常见过敏反应的症状, 不利于临床上对该药过敏反应的监测。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标注:“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可见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缺乏足够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则称“本品无明显全身不良反应”, 属哪方面的全身不良反应缺乏明确指引, 全身不良反应的“明显”与“不明显”如何评价和界定缺乏科学性, 这对指导临床用药是十分不利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高于其他中药剂型。

2.4“注意事项”项与合理用药

注意事项包括单独用药、联合用药、饮食禁忌、保管期间的注意点、某些疾病使用该药注意点以及特殊人群的使用, 此项内容较多, 应逐一列出并详细介绍, 这是生产企业对患者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 调查结果显示, 95.8%的中药注射剂说明书都标示了注意事项, 但是目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注意事项”项的内容过于简单、不利于合理使用。

2.5 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项与多药合用、溶媒的选择

有药物相互作用项占本次调查之16.7%。其实在临床实践药物联合使用的的现象十分普遍。中药注射剂临床上较少单独使用, 多与西药联用以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但如配伍不当容易引起配伍禁忌。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 与输液配伍溶液稳定性的平衡被打破, 会产生一系列的改变, 如pH的变化、澄明度的改变、絮状物或沉淀出现、颜色改变。如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的pH值为4~6.5, 与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会产生大量的不溶性的微粒, 一般用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剂在酸性条件下, 其酚类成分容易游离析出, 所以必须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作为稀释溶媒, 而不能用偏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脉滴注, 会引起过敏反应。24份说明书中注明最适宜溶媒的占91.7%。虽然大部分都标明了最适宜的溶媒, 但是最适宜的溶媒是5%或10%葡萄糖注射剂的没有说明糖尿病如何用药。没有说明0.9%氯化钠注射液对药物的影响[7,8]。

2.6“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患者、肝功能不全者、肾功能不全者”项与特殊人群用药的安全性

很多中药注射剂对特殊人群用药研究不够, 交代不清。注明老人、儿童用药项的占20.8%;孕妇、哺乳期用药项的占45.8%, 且表述简单、含糊不清。如注射用血栓通与注射用血塞通“孕妇慎用”;苦参注射液“哺乳期妇女慎用”, 可用或不可用难以选择;复方苦参注射液“儿童酌减”究竟用多少没有明确。中药注射剂和西药注射剂一样对肝脏、肾脏都有一定影响, 大多数中药注射剂都缺乏对肝功能、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情况的研究。从24分说明书来看, 目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关于“妊娠期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用药”项的标注率非常低。说明未进行该方面的深入研究, 建议制药企业加强特殊人群用药的基础研究, 根据研究数据提供用药指导。

2.7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西药注射剂大多有特定的化学结构, 对机体的作用多为对点作用, 强调作用目的。而中药注射剂多为混合物起作用, 对机体的作用是多靶位的多点作用, 强调作用趋势, 多个成分协同作用来达到目的。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中病症有寒热虚实, 中药有四气五味, 治病要讲究辨证施治, 强调“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泄之”的治疗原则。只有对疾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后, 才能合理、安全地使用该中药注射剂, 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 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如脉络宁注射液适用于阴虚血热血瘀的卒中患者, 不适用于痰湿偏盛的卒中患者[5]。本统计中以中医理论描述的功能主治项只占66.7%。

据有关部门统计, 95%的中药注射剂由西医所开, 99%中药注射剂并入西药房由西药药剂师调配发药, 这些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缺乏的临床医师和药剂师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 如果说明书上没有用中医描述的功能主治, 在适应证的选择上必然就少了辨证施治, 而多了“望文生义”, 从而在临床上滥用中药注射剂。西医往往是依据药品说明书使用中药注射剂, 而说明书上的陈述多为实验结果和药理说明, 功能主治适应证内容大多是西医描述, 缺乏中医的描述。而西药的适应证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 中药是混合物起作用, 取决于药性。一般情况下, 说明书上看不出中药注射剂的药性。其结果必然是盲目使用。不仅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而且能产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完整的说明书从最前端药品名称与许可证号、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其他注意事项到规格、贮藏、有效期及慎用、忌用、禁用对象等内容周详。药监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药品说明书的审核, 制药企业应适时修订和完善说明书的项目和内容, 有漏洞的药品说明书不仅使消费者心生疑虑, 也可能使该药品生产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当然, 医师认真阅读、熟悉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也是合理用药,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7,8,9]。

参考文献

[1]卜一珊, 高仲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0, 20 (6) :382.

[2]梁进权, 王宁生, 邹元平.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方法的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 2004, 1 (2) :11.

[3]蔡伟明, 杨晓军.236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医院, 2008, 8 (10) :63-65.

[4]梁进, 邹元平, 邓响潮.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3, 23 (8) :486-488.

[5]李绍旦, 李摘.丹参注射制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 (3) :270-272.

[6]朱敏文, 尹桃, 王丽.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18) :1625-1626.

[7]尹梅, 程平.输液与中药注射剂配伍微粒变化考察[J].中成药, 2000, 22 (4) :309.

[8]陆敏仪, 李梅, 周崇煜.我国静脉注射剂中微粒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J].中成药, 2001, 23 (3) :216.

上一篇:小学生语感训练下一篇:法语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