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

2024-07-26

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精选10篇)

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 篇1

中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在中国甚至更广泛的区域应用了几千年, 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 存在着中药是“有病治病, 无病强身”、“多吃也无碍, 少吃也无妨”、“中药比西药好, 毒副作用小”等误区。但随着近年几起重要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 引起了公众、媒体、国际以及业内专业人士和管理部门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1], 因此必须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本文论述了影响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因素, 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1 中药自身的特点

1.1 中药的成分含量

首先, 中药材因产地、生长环境、采摘时间、储存条件与方法等因素, 其成分含量会有很大不同, 同一药材在同一产地也因采摘的时间不同, 其药性也不同。这些对药材毒性也可能会产生影响。其次, 中药中有的本身就具毒性, 药物的毒性大小、是否出现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用量。国务院令中确定的28种毒性中药, 植物类中如生半夏、生南星、草乌头、巴豆、天仙子等;动物类中如蟾酥、斑蝥、青娘子、红娘子等;矿物类中如砒霜、水银、雄黄、红粉等, 这些药物本身有毒, 使用不当可使人致命[2]。

1.2 炮制或煎煮方法

很多中药需要经过炮制加工以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 但如果炮制不当则易引起中毒。如何首乌, 若是补肾用的, 则须用黑豆浸泡, 否则, 它的作用即变成润滑大便, 成为泻药, 不但补不了肾, 还会有不良反应。含有毒性的中药如乌头, 煎煮时强调久煎;试验证明, 附子煎煮愈久, 强心作用愈显著, 毒性愈低, 其强心作用与其所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有密切关系。除了有毒的药品需要炮制外, 很多药物为了达到治疗作用也必须进行炮制, 如未经炮制或炮制程度不够, 或炮制方法偏差, 则无毒药也有可能对患者产生伤害。如生大黄泻下, 但止血必须炒用;附子必须久煎方可破坏其生物碱而减轻其毒性。严格统一加工炮制工艺和炮制质量监控标准, 通过加工炮制以降低或消除中药毒性、缓和或改变药性。若不依法炮制或炮制不当, 往往容易增加中药制剂使用的不良后果。

中药煎煮不当也会影响中药的用药安全, 在医嘱的煎煮法中, 有先煎、后下、烊化、包煎 (含布包) 、药引等, 患者家属不按医嘱, 或医院煎药机使用不严格, 均可给患者造成伤害。临床经常有因为附子、乌头煎煮不得法而发生中毒的报道[3]。

1.3 中药质量的特异性

药品质量原因引起的不良后果不属于药物不良反应 (ADR) 范畴, 但却属于中药安全性问题。中药的伪品, 是临床中很重要的问题, 需要药学专业人员掌握丰富的中药鉴别知识加以甄别。中药成分复杂, 多种药味组方。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尚难得到严格、有效的控制, 在现行标准中只有中成药有较明确的质量标准, 对于大多药材和饮片, 缺乏相关“法律界定标准”, 很难界定中药是否真正“合格”, 即便是现行的有关中成药质量标准, 大多控制的也只是其标志性成分, 更有甚者是对其毒性成分的限量控制 (例如, 当年对马兜铃的控制是对马兜铃酸的限量) , 很难真正意义上实现控制其质量, 对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对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就尤其突出[4]。

2 患者的因素

2.1 患者的个体差异

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以及生活习惯与嗜好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而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可有不同的反应。患者中男、女、老幼, 久病新病各不同。有的个体本身体弱多病、心肺功能差、抵抗力差, 亦有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必然使用多种药物, 因此在用药时, 就要求医生能因人而异, 视患者的具体情况, 斟酌开方[5]。有的患者身体属特异性体质, 这样的患者往往有家族或个人过敏史。ADR的特点表明, 药物过敏多见于有过敏体质者, 在全部ADR中约占1/4, 患有其他过敏疾病者, 药物过敏的发生率比无其他过敏者高4~10倍;药物过敏者均有比正常人高的家族过敏史及本人其他过敏史, 药物过敏者有半数兼有多种药物过敏史, 在用药时应注意其过敏史[6]。

2.2 患者擅自用药

有的患者自认为“久病成医”或对医药略知一二, 就照方抓药, 不懂辨证自行治疗, 有的患者过分相信偏方、验方, 也有的患者恨病服药, 加大剂量服用。

2.3 中药广告对患者的误导

某些制药单位、销售单位为了经济效益, 或者无意疏漏, 在宣传方面只强调药物的疗效, 忽略对药物毒副作用的描述, 广告误导, 认为中药无毒, 可以防病强身等, 而造成医者或家属用药不当, 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不遵医嘱滥用中药, 擅自服用药物。

3 药物应用中的影响因素

3.1 用药途径

以口服、肌注和静滴为主的现代中药制剂, 其中肌注和静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较易发生不良反应, 而口服刺激药物则易引起胃肠不适[7]。天津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2007年第二季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现, 中药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占到报告总数的22.6%, 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的占40.4%, 口服用药占59.8%。主要品种为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寒颤、高热、呼吸困难、心悸、血压下降、皮疹、瘙痒等。

3.2 不合理配伍用药

临床中西药配伍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扩大适应范围、减少用药量、缩短疗程;但是, 如果配伍不当, 会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或毒性增加。其中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 某些中西药配合应用时, 可发生药理性相互作用使毒性增强, 导致疗效降低。如四消丸等含大黄的用于泻下的中成药, 不宜与新霉素、土霉素等搭配, 因肠道细菌被抗菌素抑制而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 (2) 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某些中成药与西药配合使用后, 会发生物理、化学性质变化, 使药物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含石膏、白矾、赤石脂等的中成药, 如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白凤丸等均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等同服, 因为这些药物中的钙、镁、铝等金属阳离子可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形成稳定的难溶性络合物, 使其吸收量减少, 生物利用率下降, 减弱其抗菌效果[8]。 (3) 在中西药配伍应用中,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尤其突出, 如双黄连注射液配伍使用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可出现沉淀;与丁胺卡那配伍出现浑浊;与青霉素合用不溶性微粒则多。复方丹参注射液与环丙沙星、右旋糖酐葡萄糖配伍不溶性微粒增多或出现沉淀。刺五加注射液与潘生丁合用则出现沉淀。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克林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维生素B6配伍应用则因pH下降而发生沉淀, 穿琥宁注射液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配伍则出现沉淀。灯盏花素注射液与庆大霉素、甲硝唑则出现浑浊。茵栀黄注射液加入林格液、10%葡萄糖注射液可见大量白点、pH下降。 (4) 临床配制过程中药物溶解度改变可产生不溶性结晶物, 致药物疗效降低。如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与门冬酸钾镁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混合会出现白色浑浊, 加入液体稀释后澄清, 若单独分别加入则不变化。穿琥宁注射液与妥布霉素、硫酸阿米卡星混合出现白色块状沉淀[9]。

3.3 中药服用剂量和服用时间

中医辨证用药, 中药剂量的大小要根据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程度, 因证而定、因方而别、因人而异, 而且因地因地制宜, 并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之调整剂量。若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 就会出现不良反应。如白果、杏仁剂量过大会引起中毒, 特别是药性峻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甚为接近的中药, 如蟾酥、斑蝥等剂量过大就会引起中毒。还有还铅、汞的矿物质如朱砂、赭石、六神丸等长期服用可因在体内蓄积而引起不良反应, 给患者造成伤害[10]。

4 提高中药安全性的措施

(1) 从源头上解决中药原料的质量问题, 加快推进GAP, 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在中药生产过程中, 严格按照GMP标准生产。根据不同中药的成分特点, 制定出符合不同品种的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2) 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 加强对有毒中药的管理并要求调剂人员准确称量。 (3) 在应用中药时, 要辨证施治, 根据病情、体质和有无过敏史等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与剂量, 对特殊要求的中药, 医生需在处方中写明炮制要求和煎煮方法。 (4) 患者也应遵医嘱, 不可擅自用药, 盲目长期服药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 (5) 药学人员应自觉加强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把好调剂关, 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6) 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尤其是中、西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避免不合理配伍导致的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在西药不良反应日趋明朗的同时, 中药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临床在使用中药时, 只有重视中药的安全性, 做到正确认识和合理用药, 才能努力降低或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 才能使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药一定能为人类的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中药自身特点、炮制或煎煮不当、不遵医嘱滥用、中药间或中西药间配伍不当、个体差异、环境、心理等因素都是引起中药安全性的因素, 结合查阅的文献, 归纳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 并对提高中药用药安全总结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药物配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梅全喜, 曾聪彦.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房, 2007, 18 (12) :881-884.

[2]张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论坛, 2007, 5:13.

[3]张严岭.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外医疗, 2008, 18:85-86

[4]陈易新.中药安全性问题析辩[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8, 19 (5) :408-411.

[5]周超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示[J].药物警戒, 2005, 2 (2) :65-68.

[6]周贱, 郭代红, 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6:368.

[7]王彦.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J].吉林中医学, 2008, 28 (5) :356-357.

[8]雷招宝.药品不良反应知识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1, 10.

[9]刘汉卿.中药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及原因浅析[J].陕西中医, 2008, 29 (11) :1450-1451.

[10]张杰, 李丽.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特点[J].淮海医药, 2007, 25 (3) :264-266.

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 篇2

一、情绪、精神压力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1、情绪

—带有高兴和骄傲情绪时,易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开“英雄车”

—带有生气和仇恨情绪时,易分散注意力,操作失误增加,有开“斗气车”的倾向。认识情绪?

情绪是指高兴、快乐、痛苦、悲哀等,一般发生时间短暂、表面,而且容易变化。人们通常以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惊讶、厌恶、羞耻等反应来说明情绪。

中国人常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也可以被称作情绪。朋友,情绪在左右着你的成功!你是情绪的奴隶还是情情绪的主人? 情绪的调适与分析

情绪是源于个体的想法、态度、价值。

引起个体种种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或其自我对话。情绪的调适

高兴----他喜欢我,真好!

伤心----他仅在安慰我吧!

疑惑----我不怎么样,这人干嘛?

厌烦----哼,讨好我,想利用我!情绪调适的方法(原则方面)

一是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与主观幸福感,热

爱生活;

三是注重沟通的艺术,学会与人合作,建立

宽厚的人际关系;

四是悦纳自己,用赞赏的目光对待自己; 五是宽容别人,不苛求别人;

六是学会忘记过去的失败以及对自己的伤害; 七是避免过分自责;

八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消化负性情绪;

九是不要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十是学会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以避免因此引起的负性情绪体验。

从操作层面看,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方法很多,人们经常使用的有如下几种:

1、理性情绪疗法

2、积极的自我暗示

3、转移注意力

4、承认情绪,适度表达,合理宣泄

5、自我安慰法

6、交往调节法

7、情绪升华法,主动体验情绪 行车前情绪的控制方法 2、精神压力

精神压力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持续矛盾、过度劳累、家庭关系不和或疾病;

在开车过程中也会因外在的因素产生精神压力,例如: ·在停车场找不到车位

·在恶劣条件下的长时间驾驶

·交通高峰期,严重的堵车或者时走时停

驾驶员应及时找到释放压力的方法,避免影响行车安全。

压力的应对策略

当等待生产的父母看一部会引起焦虑的、介绍婴儿猝死症的电影后,一些父母不愿去面对那些关于他们的孩子可能在婴儿期死亡的任何事。另一些父母表示,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信息,以便这种不幸事件发生时有思想准备。

•这两种不同态度反应了不同的压力应对策略。

回避型:努力不去想这个情境,所以能尽可能多地或尽可能长时间地回避焦虑。“担心也没有用”,“别想它了,想点别的吧”,就是压抑策略。

积极型:尽可能多而快地寻找解决办法,以积极的行动迎接压力。积极行动策略

•努力寻找更多的有关信息

•跟父母、亲戚、朋友谈论这个问题 •找专家(医生、律师等)谈一谈 •订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去施行

•弄清必须做什么而且设法实现 •设法让自己的情绪超脱出来

•从有相似经历的人或群体那里寻求帮助 •用体育锻炼来缓解紧张

回避策略

•当我感到生气或沮丧时,就冲别人发泄 •继续将自己的情绪保持在正常状态 •避免和他人呆在一起 •拒绝相信它发生了 •喝很多酒来缓解紧张 •吃很多东西来缓解紧张 •抽很多烟来缓解紧张

•吃很多镇静药来缓解紧张

问题中心策略

• 直接关注于问题,由此克服焦虑

例如经济上有问题,适当的行动过程就是想办法多赚钱或减少开销。有了问题时,哪怕想出的只是很简单的方法也比什么也不干好。

“我先制订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实施计划”

情绪中心策略

•减轻伴随问题产生的情绪压力。

例如,在生意失败时,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会使自己好受一点,或者考虑能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我尽量去看事物好的一面”)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二、交通冲突中的自我控制和礼让

驾驶员的个人修养、生活经历、职业、性格和文化水平存在差异,对道路交通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同,由此引发的交通冲突时有发生。1、交通冲突产生的原因

交通冲突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如交通拥挤、时间压力、个人挫折、交通失败感等等。教练员要培养学员的群体观念、协作观念、安全观念,正确处理交通冲突问题。2、冲突中的自我控制和礼让

面对交通冲突和侵犯性的驾驶行为,教练员应教导学员以行车安全为最高原则,保持豁达宽容的心态,相互礼让。

(针锋相对,问题升级)

忍一忍风平浪静,让一让海阔天空 交通冲突中的情绪控制

三、疲劳驾驶的危害和预防

1、疲劳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驾驶疲劳是一种神经疲劳,每年有20%以上的交通事故由疲劳驾驶直接引起。疲劳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2、疲劳的生理和心理表现

疲劳的主要征兆

3、驾驶疲劳的预防

四、注意力不集中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中药复方安全性因素的研究分析 篇3

【摘 要】 目前中药复方在治疗疾病尤其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其毒副作用同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系统阐述中药复方在使用中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以期有助于预防不良反应或将其不良反应降到最低,从而达到用药安全、预防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 中药复方;毒副作用;中药安全

【中图分类号】R28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3-0115-04

中药复方的应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关于中药复方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例如“小柴胡汤事件”、“小檗碱事件”和“中草药肾病”等不良反应事件[1],而这些不良反应事件使中药复方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正确看待中药复方的不良反应,是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所面临的问题。

中药复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组成,其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按照中医药理论的原则,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有机组合而成的方剂。从古至今,中药复方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治病的有效成分不是组成该中药复方中各种中药的有效物质的简单相加。现代化学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在加热煎煮的过程中,中药复方中的每味药所含的化学成分之间会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导致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和成分的变化,而这种量的变化和质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中药复方的疗效[2]。

中药复方是按照君臣佐使的方剂配伍原则,其构成分主次,是整体性的。同一种中药在不同的中药复方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中药复方的配伍要十分注意保持原复方结构的整体性、完整性和有机性[3]。本文通过查阅大量中药复方的相关研究文献,对中药复方安全性因素的研究分析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复方的不良反应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1 临床应用现状

组成中药复方的中药,基本上都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质,而大多数的中药都需要经过适当的加工炮制,才会发挥其较好的药效。虽然组成复方的中药可医治疾病,但其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从古至今中药都有“是药三分毒”和“药即毒”之说。中药复方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中毒反应等,轻者给患者身体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患者不舒服,重者则会给患者造成痛苦以及生命危险。中药复方与西药相比在使用上区别具体见表1[2]。

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易导致其在临床上使用出现不明确的毒副作用,在使用中药复方治病时,应按照中医理论的原则,改变中药复方是安全无毒的认识,提醒患者不要长期连续服用中药复方,以避免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与慢性蓄积,但对于需要长期服用中药复方的慢性疾病的患者应注意中药复方中每味中药的配伍,使其更符合君臣佐使之道,把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或者消除。相关中医药医疗机构应加强中医用药的培训。中医开方,讲究的是疾病的辨证和中药的配伍,特别要注意配伍禁忌,把中药复方中每味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比如黄连,单味水煎具有毒性,特别是大剂量使用时,毒性较大,而其经过合理的中药配伍后,能明显减少其毒性[4]。成杰辉[5]通过对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失眠症50例疗效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性评价为治疗组出现3例胃病,出现5例大便溏。

随着我国对中医药的重视,中药复方不良反应监测力度不断加强,在重视中药复方药效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与其相关的毒副作用。相关报道显示,随着中药复方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尤其在慢性疾病方面使用更广,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其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也越值得去探究。

2 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与分析[6-7]

中药复方含有多味中药,由于所含成分极其复杂,对其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比单味中药和西药要复杂很多。现将服用中药复方引起的不良反应原因总结如下。

21 用量过大 每一副中药复方都有其一定的处方用量,这是中医药先辈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如果中药复方剂量不足,则达不到治疗效果,而剂量过大,则易发生毒副作用。依据临床用药经验来说,毒副作用是和中药复方剂量成正相关的,而中药复方的毒副作用与组成复方的每一味中药息息相关,比如某些处方中的威灵仙,用量过大,可使患者低血容量性体克;而使用过量的黄芪可使手脚肢痛[8]。中药木通,临床常用剂量为3~9g,如果大剂量使用木通则易损害人体肾小管,导致上皮细胞坏死,易造成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9];常用中药益母草,其毒性很低,临床用药剂量过量使用,由于其全草含有毒性成分益母草碱、水苏碱等生物碱,过量服用易引起中毒。中医生在使用中药复方医治患者时,应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为准,对毒副作用大的中药,更应严格注意处方中中药的使用量。如果需要加大中药复方剂量时,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复方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观察患者病情,逐渐加大到最大治疗量。

22 炮制不当 中药炮制是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是降低或消除中药毒性的方法之一,经炮制加工有毒中草药,会使其毒性大大降低。例如在进行炮制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进行,清代《修事指南》载:“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中药经过合理炮制能提高其临床治病疗效,炮制前后药性改变,成分变化,药理有别,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的原则,合理选用不同的中药炮制品,才能提高其中医用药的临床疗效。组成复方的中药,如果炮制不当或以生品代替制品入药,除了对中药复方疗效有影响外,还可引起毒副作用。如何首乌、苍耳子、川楝子和苍术等中药具有肝脏毒性,炮制后可降低其毒性;炮制桃仁、泽泻、益母草、夏枯草和木通等可减少肾损伤[10]。

23 服用时间过长 “药有偏性”、“所谓毒药,是谓气味之有偏也”,所以每一副中药复方都一样,患者服用过多则体内代谢不快,容易在体内聚集而造成不良反应。组成中药复方的细辛、皂荚和肉桂等不能长期使用[11]。有相关报道,小孩过量服用人参等滋补品易导致性早熟,21例习惯性便秘患者因长期使用番泻叶而产生依赖性[12]。

24 配伍不当 对于方剂,古时就有“十八反”和“十九畏”,即说明中药复方是有配伍禁忌的,中药通过复方的君臣佐使配伍使用,各种中药的成分又能互相影响降低或消除其毒性,例如在中药配伍解毒方面,黄连性寒,味苦,和干姜、吴茱萸和附子等辛热药物配伍,均能够明显减轻黄连的毒性,单味黄连水煎液具有毒性,然而黄连经过合理的配伍应用以后,能够明显减少黄连的毒性[12],而甘草、生姜、白术、芦根、防风、砂仁和土茯苓等中药已被药理及临床证明,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良好的解毒功能,中药复方配伍应用常用于增强治病疗效和减少或消除其复方的毒副作用。例外,在一个中药复方中,中药复方配伍使用,使其毒副作用增强,是中药复方配伍不当导致的结果。比如,桃仁和杏仁不能同时使用,因为这两种中药都含有苦杏仁苷,其在肠道中经消化分解产生氢氰酸,而氢氰酸有剧毒,过量使用可导致细胞窒息[1]。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药复方时,中药复方合理的配伍,是合理使用中药复方的关键。

25 品种混乱 自然界中药材成千上万种,品种及其繁多,再加上中药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现象普遍,地区用药习惯也有所不同[13],这就造成了中药复方在配伍应用时难辨真假,中药复方配伍时容易用错中药,易引发不良反应或产生毒副作用,例如错将含马蔸铃酸的广防己当作粉防己配伍使用;错将有毒的香加皮当作五加皮配伍应用等。

26 煎药方法不当 中药复方的煎煮是一门技术,不同的中药复方煎煮的方法各不相同,比如在煎煮时的时间长短、火候大小和使用何种器具煎煮等,复方在煎煮之前是否浸泡,哪些中药先煎、哪些中药后入等要求也不同,中药复方产生的不良反应与不当的煎煮方法息息相关。例如乌头类中药,久煎可降低其毒性,如果在煎煮时没有告诉患者先煎,在常规剂量下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用铁锅煎煮中药复方,其汤剂中含有铁离子成分,服用后易引起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用铜锅煎煮中药复方,也能使汤剂中渗入微量的铜离子成分,可能会与中药复方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有可能产生铜绿,而铜绿是有毒性的。带有绒毛的中药有绵茵陈、金毛狗脊、枇杷叶和旋覆花等煎煮时应包裹,以防止在煎煮中药复方时中药表面的绒毛脱落混入汤剂中,易使其刺激咽喉,引起咳嗽[14]。

27 偏离中医理论的指导用药 中医用药的治病原则讲究辨证施治[15],中药复方涉及的药材有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以及其加工的炮制品,中药复方是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由多种中药组成,因此中药复方的成分极为复杂,所表现的不良反应更多。据相关研究报道,患者同时服用7~8种中药治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0%,而超过11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会增加3倍左右[16]。因此在中医临床用药中,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针对不同病因、病机合理组成中药复方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中药复方是依据君臣佐使配伍,用药因人因时而异,依症轻重缓急加减,常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情况。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剂型,使用恰当的中药复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集中体现,如果对人体疾病寒热不辨、虚实不明、表里不分和阴阳不清等,使用中药复方肯定有错,即药不对症而产生毒副作用;即使辩证准确,如果选用复方不当,同样会导致不良反应。

28 个体差异(特异质反应) 中药复方不良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关,而过敏体质的患者更易产生不良反应,老人、儿童和妊娠期妇女也易发生不良反应。由于不同的个体对中药复方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不一样,所以其对中药复方的反应不同,例如:白芍、熟地黄、金银花和牡蛎等常用中药,对于有特异质反应的患者可引起过敏反应;中药胖大海,临床常用沸水浸泡胖大海服用治疗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但较易引起尿血症,据临床研究报道,有少数患者因使用沸水泡服胖大海,而导致血尿症[17]。此外,如果患者体质很虚弱,应在复方中配伍补益中药以扶助人体正气,或者采用先补后治的方法,要根据患者体质承受能力来决定中药复方的用量,《内经》曰:“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还有药不对症、不懂乱服药以及乳母用药等也是引起毒副反应的原因。

29 药材污染 由于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污染等,而中药材在种植到销售流通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和保管不当,易造成中药材重金属和农药含量过高、虫蛀、发霉、变质和泛油等现象。例如酸枣仁生虫、胖大海内部虫蛀,患者服用也会产生不良反应,而储存药材的过程中也存在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等[18],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中药复方配伍时产生毒副作用。

210 认识不足 对中药复方认识不足,片面强调中药“毒性少”或者“无毒”等,使中药复方产生不良反应。

3 小结

根据中医临床经验可知,中药复方是有毒副作用的,所以为了减少中药复方的毒副作用,笔者认为应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深入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开发使用方便和剂量固定的中药复方,为准确合理的使用中药复方和减少其毒副作用提供新方法,还要充分发挥中药复方多靶点的综合作用,不断深入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作用。

为减少中药复方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在加强对中药管理和规范的同时,对中药生产、加工和贮藏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并使之生产规范化;在服用中药复方剂量方面,因人因病而不同,要规范处方用量;在医生方面,提高中医生的医术水平,使之能做到辩证用药;在认知方面,应加强中药复方相关知识宣传,预防中药复方不合理的使用。

中药复方的毒副作用是实际客观存在的,应高度重视和辨证认识中药复方的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对组成复方的中药生产、加工和贮藏等各个环节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明确中药复方用法和使用剂量,辨证施治,合理用药,总结出其用药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复方提供科学依据[19],通过对中药复方产生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为降低发生中药复方毒副作用的概率,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合理规范使用中药复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前,对中药复方不良反应的研究还不完善,对医药工作者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冯彬彬,张建梅,徐晓玉.辨证认识中药的毒性[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05:79-81.

[2]石浩强,金润麟,黄海,等.合理使用中药复方制剂减少药品不良反应[J].中国药事,2008,04:348-349.

[3]陈兰英,陈奇,刘荣华.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方法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03:64-66.

[4]赵锡艳,仝小林,赵林华,等. 黄连复方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现代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3,04:546-547.

[5]成杰辉.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失眠症50例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9,07:1131-1132.

[6]沈烨.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8:125.

[7]廖建萍,刘红宇.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24:314-315.

[8]吴佩云. 试论中药的毒副作用[J]. 时珍国药研究,1998,03:95-96.

[9]郭兆安. 中草药性肾损害[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01:54-56.

[10]胡东辉.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09,14:133-134.

[11]杨丽珍,叶任高. 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现状及预防[J]. 中医杂志,1999,04:244-247.

[12]杨玉福. 21例长期服用番泻叶致依赖性报告[J]. 中国中药杂志,1992,03:184-185.

[13]林浩,曹雷. 剖析中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J]. 中国药业,2000,02:43-44.

[14]张静楷. 重视中药煎服法 提高汤剂质量和疗效[J]. 中成药研究,1981,02:1-5.

[15]李可,张素梅. 中药复方不良反应的防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2:1688-1689.

[16]丁涛,黄晖.中药不良反应及防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21.

[17]贺达楚. 沸水泡服胖大海致尿血一例[J]. 中国中药杂志,1990,11:55-56.

[18]吴光亮,许东航. 辨析中药的不良反应[J]. 中国中药杂志,2005,21:56-57.

[19]李连达. 加强中药安全性的系统研究[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06:1-6.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篇4

中药质量的影响因素由品质、产地、培养、采收以及贮藏等方面综合起作用的:

1、品质产地, 药材质量的优劣除与药材品种, 品质密切相关外, 其有效成分在药用动、植物体内的形成和积累与其产地关密切。2、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也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与产量。因此及时采收是保证药材质量产量的关键因素。 (1) 采收植物类产地、采收时间、采收季节、采收方法等的影响。药材所含药用成分高低与采收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民间就有这样的俗语:“当季是药, 过季是草”, “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六月当柴烧”, “知母、黄岑全年刨, 唯独春秋质量高”。大部分中药材质量受采收季节的影响较大, 但有些中药材采收时间也会对中药材质量产生影响。中药之采集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集, 然目前对中药的有效成分的消长规律尚不清楚, 故可按传统经验, 主要从影响药材性状和品质的因素, 采收的难易, 以及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一般消长的规律来指导各类药材的采收。药材的采收, 必须在不同的药用部分及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进行, 才能获得高产优质。 (2) 采收动物类包括不同种类、不同药用部位、采收时间等的影响。动物类药材的采集, 因药材的种类不同而异。如昆虫类药物, 必须掌握其孵化发育活动季节, 如蝉衣在夏秋季黑蚱蝉蜕化之时收集;桑螺蛸须3月前收集, 过时虫卵孵化成虫;蚯蚓6-8月刚开始活动时捕捉;蜈蚣在清明节前后捕捉较好;动物药蛤士蟆秋末进入冬眠期, 易于捕捉, 且蛤土蟆油于体内较多;对动物药材熊胆、牛黄、麝香、马宝、蟾酥在捕捉后或屠宰场采收, 近年更有人工种植牛黄、活麝取香、活熊抽取胆汁等新的采集方法。 (3) 采收矿物类包括开矿采掘、开山挖地、人工冶炼、在水利工程中取得和升华方法制得等不同条件的影响。3、加工方法不同, 则对中药材的质量有不同的影响, 加工方法则分为:拣、洗、漂、切片、去壳、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等。在炮制过程中, 加热方式的不同、火力的小、时间的长短, 都对中药性质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干姜辛热, 回阳温中、温肺化痰;炒焦后的炮姜苦温而涩, 辛散与温中作用减弱而用于虚寒性的吐血、血崩等症;火力加大而成姜炭, 则辛辣物质破坏而专温脾止血。中药采购过程中也时遇到炒黄的药炒焦了, 炒炭的药不存性, 蜜炙品炼蜜老嫩不适而粘结成团等, 都影响了药物疗效的发挥。比如中药切制是为了方便调剂、制剂、炮炙、提高有效成分流出率。4、中药的贮藏保管对质量亦有直接的影响, 如果贮藏保管不当, 药材就会产生不同的变质现象, 如虫蛀、生霉、变色、走油、风化、潮解等, 降低中药的疗效。如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甙, 对多细菌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同时又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能消除高血压的症状;但当黄芩贮藏保管不当而颜色由黄变绿后, 黄芩甙则水解成黄芩素而利尿解毒。5、人工栽培或饲养的中药材原料, 与原产地的野生品种的中药材的质量存在着相当差别, 因为人工栽培的药材与原产地的药材生长环境就有差别, 比如水土的差别、无机盐等的差别等因素, 使药物药效降低或改变。6、自然环境的客观因素。

本文通过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因素的简单探讨, 略抒拙见, 望有所启示和帮助, 中药产业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的方法手段, 根据中医药特点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 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期望对以后他人研究能够有所帮助。

摘要:通过对不同的采收时期, 加工方法和贮藏条件下的中药进行品质以及疗效的比较, 研究探讨出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以其为中药材的质量提供可靠的资料。结果通过实验比较, 中药在品质、产地、培养、采收时间、采收方法以及贮藏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下会有明显的差异。总结出中药质量的影响因素对中药材种的人工培养和保存有极高的研究意义, 因此建议国家有关中药研究团队能够深入研究每种药材的品质、习性, 培育出更好更优质的药材。

关键词:中药材,影响因素,药材质量

参考文献

[1]万定荣:《药材检验中某些技术与方法性问题探讨》,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9 (6) :1825。

[2]李家实:《中药鉴定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6。

[3]王利华:《中药饮片质量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 (4) :90。

[4]《中国药事》, 2009年第3期, 264-266页。

试论影响汽车安全驾驶的因素 篇5

姓名:范俊浩法学院学号:20100220111

5摘要:驾驶员安全驾驶的视觉注意力对于汽车安全驾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驾驶员的路面视觉扫描和整体视觉场景的方面对国内交通事故发生。主要包括:(1)驾驶员视觉对驾驶安全的影响;(2)制动性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3)酒后驾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有待于深入探讨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因素以及开展适合我国汽车驾驶特点的探讨。

关键词:安全驾驶;汽车制动;酒驾的危害。

引言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追究起来百分之八十以上属于驾驶员的过失所造成,而影响驾驶员驾驶安全的主要因素有驾驶员本身的心理素质以及在特定行车环境中的心理活动,机械制动性能,人为(酒后驾驶)因素。分析表明,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散或者注意疏忽;酒后驾驶是引起汽车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得知25%~50%的撞车事故与此有关。驾驶员视觉注意主要是指驾驶过程中的视觉扫描特征。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有75%来自视觉系统,视觉信息是与道路安全最为相关的,驾驶员对于路面的视觉注意,对于驾驶员的注意分散或注意疏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通过严禁酒后驾驶的方法,按规定汽车安全保养,将是减少相应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径。

目前,有关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视觉观察是靠驾驶员驾驶经验以

及对各类道路的熟悉,主要是对驾驶员路面情景的视觉和熟悉,平时对驾驶的车辆进行“三勤”,即勤检查,勤保养,勤维修。在行驶中有足够的驾驶安全意识,并做到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才能有效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和路人及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一、驾驶员对路面视觉扫描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驾驶安全统计数字表明新手驾驶员引发的交通事故比率要明显高于有经验驾驶员。新手驾驶员发生事故比有3年驾龄以上的驾驶员要多得多,研究就表明年轻的新手驾驶员没有正确地搜索路面是其高事故率的最主要原因。交通安全报表明78%的碰撞都与驾驶员没有注意有关,并且18-20岁的年轻驾驶员由于缺乏注意引起的撞车比例是年老驾驶员的5倍。那么,新手驾驶员在注意模式上和有经验驾驶员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以往研究的总结,提出与有经验的驾驶员比较,新手驾驶员在路面水平面的搜索范围更小;我在单位访问和探讨过,新驾驶员更少看后视镜;对整个路面扫描的频率更低;视觉更多地集中注视少数路面目标。研究表明新手驾驶员对于路面水平面的扫描模式会随着驾驶经验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样在不太拥挤的路面上,新手驾驶员和有经验驾驶员的视线都主要保持注意正前方。当没有在注视正前方时,有经验驾驶员的视觉注意大多数是偏向左边或右边,来检查行人、停着的汽车以及其它可能潜在的危险,因此形成一个椭圆形的检查窗口,而新手驾驶员的注视点更多在前面而不是两侧。这说明视觉扫描的偏向可能是随着驾驶经验而产生的,而且

驾驶员会更加注意行人带来的潜在危险。随驾驶经验变化的另一个特征主要反映为视觉扫描频次的增加。

在道路路况对视觉扫描模式的影响上,新手驾驶员相对于有经验驾驶员来说,对于路面交通状况变化更加不敏感。在需要利用旁边道路信息时,有经验驾驶员会更加多的扫描后视镜,相反新手驾驶员的扫描模式改变却很少。在最近一个研究中,考察了新手驾驶员以及无驾驶经验的人采用对危险区域注视时间长度以及不同区域注视时间分配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非驾驶员对危险区域的注视时间要长于有经验驾驶员。对于新手驾驶员对道路复杂度增加后的视觉扫描模式变化并不敏感的原因,主要有两类、第一类认为新手驾驶员对于道路上可能出现危险的心理模型还不够健全,因此在危险环境下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同时对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可能行为缺乏充足的预判,而另一类认为是由于新手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自动化程度不高,因此没有足够的思维来收集路面更多的相关信息。随着心理负荷增大,由于复杂操作带来的心理负荷,结果新手驾驶员和有经验驾驶员在视觉扫描模式上的差异和驾驶经验不足造成的交通事故,更主要是由于其对潜在危险的心理不成熟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此外,不同经验驾驶员的路面视觉注意模式差异还表现在其它方面,比如相对于新手驾驶员,有经验驾驶员在路面出现危险后对其注视时间要明显短,这样使其可以更快地去重新检视其它潜在的危险区域等,照明环境对驾驶过程中视觉扫描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给新手驾驶员观看夜晚拍摄的驾车视频录像时,与白天的驾驶条件相比,新手驾驶员对路面的水平扫描会显

著减少,而有经验驾驶员则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不良的视觉环境条件对新手驾驶员的视觉扫描模式影响要更加大。同时新手驾驶员相对于有经验驾驶员缺乏有效地路面视觉搜索,尤其是在交通状况较为恶劣的环境下,比如黑夜,车流较为集中等情况。但对于这种驾驶经验、环境因素与视觉扫描模式之间的关系仍然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数据进一步加以验证。也就是说各种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等因素之间除了驾驶经验外,其它个体因素如年龄、清醒水平(如饮酒、疲劳程度等)、情绪状态等对视觉扫描模式以及事故风险的影响,这些问题在最近几年数量正在增多。相对于年纪更轻的驾驶员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当路面出现危险后,老年驾驶员和青年驾驶员具有相似的注意敏感性并且他们对出现危险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准确性也没有显著差异。目前,已经有研究者采用通过改装汽车驾驶室,增加视线追踪和录像设备来考察在真实道路的驾驶情境中的视线注意特征。

二、制动系技术状况对驾驶安全的影响

在驾驶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其中也有机动车制动系产生故障而引起交通事故。

1、液压制动总泵;分泵故障而引起交通事故原因有:

制动总泵液压管使用时间长,有老化裂纹时,在刹车过程中引起制动高压油管爆裂,制动管接头松动而引起突然间漏油引发无制动造成交通事故。个别制动总泵活塞皮碗卡死在绑在而引起无刹车。

2、液压制动真空增压器失灵引起的事故原因有:

因为真空增压器的作用是帮助驾驶员操作制动时提高制动力,而

真空增压器出现皮膜老化漏气或真空管老化漏气。在制动时造成制动力不足(特别在汽车重负荷时更为严重)而引起无制动。

3、制动鼓;制动皮严重磨损引起的事故原因有:

因为制动鼓与制动皮的厚度需要按出厂所规定而安全使用,而个别车主由于平时保养少,没有及时维修,刹车鼓失圆,刹车皮严重磨损(特别是前面制动)致使在弯多路窄等复杂路段行驶时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三、轮胎磨损或质量差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多年来,由于在高速公路行驶的车辆增多,因为轮胎磨损或轮胎质量问题引起频繁的交通事故。例如,近期报道“锦湖轮胎门”事件便是一个明显的交通事故实例。由于有的驾驶员不重视轮胎磨损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因不及时更换轮胎而在高速公路行驶时引起前轮爆胎而失去控制造成重大事故。

四、酒后驾驶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今年来,众多的特大交通事故主要原因是由于驾驶员酒后或醉酒驾驶造成的路人死亡,车辆报废或严重损坏,对整个社会和交通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酒精对人体和大脑的兴奋作用,所以,喝酒以后,特别是醉酒后,对汽车驾驶的掌控失去有效的或者完全失去控制。结果,使造成交通事故甚至是严重的特大事故是必然的。最近,国家出台关于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严厉处罚的新法律,这也是因交通事故夺去无数人命和鲜血换来的(请司机举一酒后驾驶的真实事故)

最后,由于我国的驾驶员培训方法和体系,道路环境状况等各方面因素与各地存在较大差异,有关驾驶员安全驾驶和经验都是靠自己多方面的总结并把人民生命财产和交通法放在第一位视觉注意模式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亟需国内研究者大力开展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殷光元.21世纪汽车驾驶技术.2高明宪.汽车驾驶技巧.3驾驶员交通安全教程

4道路交通事故预防

5驾驶员培训教材

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

影响中药栽培质量的因素考究 篇6

关键词:中药,栽培质量,影响因素

中草药是中华传统医药的瑰宝。中药材长期多为自然生长和农户习惯栽培种植的状态,因缺乏标准化管理种植技术的滞后、中药基源品种混乱等问题,导致中药材普遍存在质量下降、生产流通不规范等现实问题。目前野生中药材资源逐渐减少,有的品种甚至资源枯竭。为了扩大药源,必须依靠栽培,才能满足需要。药材栽培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中药药效的发挥。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长时间以来由于改变了所栽培中药原有的生长环境,水,肥料等,使得栽培药材的性状和临床疗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尽管人工种植在部分常用品种种植环节上总结一定经验,但标准化管理、研发投入方面明显不足,相同品种不同批次生产过程差异性较大,产品质量难以稳定,直接制约产业发展,故然研究分析影响中药栽培质量的因素将有利于科学化指导中药材栽培,稳定药材质量,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适宜的生态环境

适宜的生态环境对中药栽培至关重要,其中气温、积温、土温与冻土层、降水量、干燥度、风、雾等气候条件最为明显。药物生长区域气候因素在植物出苗期、开花授粉期为影响关键因素,栽培中药应根据雨量及湿度。适当的注意灌溉,才能保证水分的供给。有些中药适宜酸性土壤,有些中药适宜碱性土壤,有些是适宜砂地土壤,有些是适宜泥地土壤的,还有一些是不需要土壤的。本草纲目“牛蒡,古人种子,以肥壤栽之”、“石菖蒲也,人以砂栽之”、“石斛集解项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等例证说明选择土壤栽培是其中主要条件,道地药材产自道地产区就是这个原因。

2 科学的品种选育

良种是获得优质中药材的前提条件,观察分析药材各生阶段药用成分等步骤使其不能一般农作物一样进行选育。目前大多数中药材存在品种相互混杂,品种不纯问题,如果经过严格的、科学的品种选育形优质的药材就难以出现。在中药材育种过程,要根据中药材的种类、遗传特点及育种任务等而灵活选育。

3 正确的栽培方法

根据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规律,采用套、间、作等栽培模式,提高复种质量扩大药材生产效益,一般来说应关注药物连作重茬问题,因为单位区域范围内经济价值高的药材,区域连续种植的可能性越大。而连续种植可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4 合理的施肥措施

施用肥料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多采用传统施肥法,很少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土壤供肥特性合理施肥。在所施肥料中氮肥较多,磷、钾肥较少,微量元素肥甚至没有,长久医疗营养肥料比例失调。因此要防止药农因施肥造成土壤污染,合理配置肥料配方,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5 有效的病虫防治

由于中药材为特殊商品作物,有效成分含量、产量通常是中药栽培考察的重要指标,严重的病虫害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斩断病害来源、切断病害传播途径、提高抗病性、抗虫性,选择合理生物农药现代技术方法对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

品种混乱、管理粗放是目前中药材生产处于盲目无序状态的主要表现,栽培技术差异、采收规格不一是导致产量低、质量差的直接原因。道地性,是道地药材的品质要求,通过优质规范的中药材的基地化建设,可有效保证中药材质量,推动新技术在中药种植领域的生产和应用。也是保护药材品牌,提供优质药材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中医药人才大幅度减少,懂药、懂得植物栽培技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实行药材产业化生产,才能稳定中药材生产,只有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才能确保质量,适应市场的要求。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实施管理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文件,通过规划基地产业化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的标准操作,形成制订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规程(SOP),将逐步扭转目前相对随意、凭经验的生产管理现状。稳定中药栽培质量是确保中药材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前提,分析探索影响中药栽培质量的因素将为建立中药材质量保证体系及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文娟,杨光,陈美兰,等.AFM在中药栽培病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C].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0.

影响中药汤剂疗效的相关因素 篇7

1 中药饮片质量对汤剂的影响

1.1 药材来源

中药品质的好坏, 决定于其有效成分在药动、植物体内的形成和积累与其药用植物种类、药用部位、生产技术、产地、采收季节、时间、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方面已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李杲谓:“凡诸草、木、昆虫, 产之有地;根、叶、花、实, 采之有时。失其地, 则性味少异;失其时, 则气味不全”。如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高达28%, 如已开花, 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甘草在生长初期 (甘草甜素) 的含量为6.5%, 开花前期为10.5%, 开花盛期为4.5%, 生长期为3.5%, 茎木类在秋, 冬两季采收, 皮类在春末夏初时采收, 杜仲、黄柏等可采用“环状剥皮技术”、叶类在开花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冬虫夏草宜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散发时采收, 中药材的适时采收是生产优质中药材的重要环节。另外, 寇宗爽也说:“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 则药力具, 用之有据”。药理研究表明, 地道药材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如四川黄连、附子、云南三七、木香、宁夏枸杞等与一些引种中药有效成分存在差异, 均对中药汤剂的疗效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 用于汤剂调配的中药必须经过鉴定, 符合质量标准。

1.2 加工炮制

如明代《医学入门》在叙述桅子不同药用部位的功效时云:“用仁去心胸热, 用皮去肌表热, 寻常生用”。由此可见, 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生药材经加工炮制后, 可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净化药材;加工炮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理化反应, 能分解毒性成分, 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度, 起到降低毒副作用和扩大药物用途增强疗效的作用。如麻黄茎发汗, 根止汗, 区别入药, 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 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黄柏系清下焦湿热之药, 经酒制后作用向上, 兼能清上焦之热、扩大药物的用途。因此, 药剂人员应按照处方要求、严格炮制, 特别要掌握好火侯, 否则达不到预期目的了, 势必影响汤剂的疗效。

2 处方调配对汤剂疗效的影响

调配是一项技术, 是否符合方意, 直接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调配处方不仅要药味齐全, 而且要剂量准确, 还要掌握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在调配处方时, 必须掌握中药的常用量, 准确称取, 不充许或多或少或凭视力抓药。一般药品, 全剂量的误差应控制在±5%之内, 对毒剧药品用量应按药典规定进行核对, 调配时要求达到准确称量、分剂量, 对于极量与致死量接近, 用量很小的药物, 使用或称量时更要慎重, 入种子类的中药必须捣碎, 遇粗过厚的饮片, 一定严把关, 不得入方。因此, 对处方要进行全面分析, 准确称量, 精心调配以免影响汤剂效疗的发挥。

3 汤剂煎煮方法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的恰当与否, 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明代名医徐灵胎说:“煎药之法, 最宜深研, 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李时珍说:“凡服汤药, 品物专精, 修治如法, 而煎药者, 卤莽造次, 水火不良, 火候失度, 则药亦功”。

3.1 煎药用具

一般以陶瓷制品为多, 其中以砂罐最好, 切不可用铜、铁等金属容器, 若用锡、铁锅煎者, 有的药物会发生沉淀, 降低溶解度, 甚至引起化学反应。

3.2 煎药用水

前人常用劳水、流水、米泔水等。现在原则上选用水质纯净的自来水、泉水。若用污染严重的河水、井水, 则不但不能保证煎出药液疗效, 反有药液成分发生改变的危险。也不可用开水煎炖, 以免破坏饮片的组织细胞, 阻止水分浸入饮片, 有效成分难以析出影响饮片的药效。煎用水亦根据药物多少而定, 一般以溢过药物3.33cm (约1寸) 左右为宜, 太多则药液稀释, 药力不够, 还延长了煎煮时间, 有些有效成分遭到破坏, 太少则易煎干、煎糊。

3.3 煎药方法

煎药先用自来水浸泡30min, 水量要高出药面2~3cm, 先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维持25min左右, 补益药可煮沸后再煎40min以上, 解表药25min即可, 一般药煎煮2次后, 合并煎液。对于矿类及其有毒药品易先煎40min以上, 挥发性药品易后下, 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等宜单煎。对于一些胶类药材需另炖烊化。

4 服用方法对汤剂疗效的影响

中药服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疗效, 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服药合理可使体内保持均衡、持续稳定的血药浓度,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一般药物在饭前一小时服用, 2次/d, 均宜温服, 解表药宜热服, 祛寒药宜热服, 清热解毒药以凉服为宜, 止吐药是寒吐者宜热服, 热吐者宜凉服, 对胃肠道刺激性大的药宜饭后服, 抗疟药宜发作前2h服;安神药宜睡前服;病危宜频服, 不拘时服以维持药效, 增强药力;滋补药宜空腹服。峻烈或有毒药物应小量开始、渐增, 得效即止, 勿过量, 以防中毒。此外, 治疗过程中需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来决定服法, 以达最佳疗效。

5 饮食、烟、酒、茶对汤剂疗效的影响

在服药其间饮食禁忌对疗效发挥也有一定的影响。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荷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 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中药汤剂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 由于疾病的关系, 在服药期间, 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烟草中含有环芳烃化合物、烟酸 (尼古丁) 、氢氰化物、其他生物碱和焦油等有害物质。烟碱可以诱导药物代谢酶, 故对伍用的药物有酶促作用, 吸烟对药物的药效学也有影响, 引起心率加快, 血压及心输出量增加。药物经酒制后, 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而增加疗效。然而大量饮酒, 可以造成洒精中毒, 从而影响很多药物的生物转化;长期饮酒可以诱导肝微粒体氧化酶, 促进药物代谢加快, 影响药物的疗效。茶叶中除含有茶碱外, 还有大量鞣质。鞣质与生物碱类药物和铁剂都可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难溶性的化合物而影响吸收。

6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汤剂疗效的影响

中药汤剂与西药联用若配伍不当可能降低药物疗效、增加毒副作用、加重或诱发并发症、影响体内酶代谢、诱发药源性疾病和药物相互拮抗。含有鞣质的中药汤剂如地榆、石榴皮、枣树皮、五倍子、诃子、狗脊不宜与多种抗生素同服。会生成盐酸沉淀物, 使之难以吸收, 降低生物利用度。含有机酸的中药汤剂如山楂、乌梅不宜与碱性较强的西药合用, 会发生中和反应。银杏、丹参、当归、番木瓜、大蒜和抗凝药合用, 使其失效导致出血。由此可见, 服用中药汤剂的同时, 应该避免不合理中西药联用, 以确保中药汤剂安全、经济有效。

7 其他影响汤剂疗效的因素

除上述因素影响汤剂的疗效外, 患者因素, 中药汤剂贮存的温度、时间、包装材料, 药剂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责任心, 临床辨证准确、用量的掌握等都对中药汤剂疗效也有一定影响。

中药汤剂疗效的影响因素探讨 篇8

1 构成中药汤剂的药方

构成中药汤剂的方药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一个首要因素, 首先必须要做到辨证准确, 选择合理方药, 才能达到汤剂预期的临床效果, 如辨证之所属寒或热、虚或实, 所选之方药是大不相同, 疗效就自然而异, 甚则相反而贻误病情, 因此在临床实际辨证中必须做到辨证正确, 同时熟练掌握, 灵活运用中药汤剂方药中各中药的性味、性能、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其配伍禁忌等, 才能发挥汤剂的真正疗效。

2 药材质量因素

2. 1药材的纯净度及掺杂假冒多年来中药价格一路攀升, 中药饮片出现被掺入异物, 炮制过程中过度使用硫磺熏蒸或染色, 异地引种使栽培变异, 以及用非药用部位当药用成份使用等情况[1], 致使中药质量不断下降, 特别是名贵药材的掺杂假冒最为严重, 如麝香中掺进矿物、植物及动物的肝和血; 用其他动物的结石掺杂成牛黄甚则用假胆管黄、色素及淀粉做成假牛黄等; 将红花参杂到西红花中当西红花用; 用塑料模型制成冬虫夏草或虫草中残留有铁钢丝、小树枝、竹签等; 据彭肖容等[2]报道中药饮片如白花蛇舌草、金钱草、蒲公英、蝉蜕等中未洗干净的泥粉及杂质含量达10% 左右, 调剂时药中杂质的增加导致纯药量的减少, 进而影响了中药汤剂的临床治疗质量。

2. 2品种差异中药品种是影响中药质量的至关重要因素, 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 同一药名同属不同种, 甚则不同属不同种, 如麻黄科的麻黄有3 个品种, 木贼麻黄、草麻黄和中麻黄, 三种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 草麻黄次之, 中麻黄最低, 主要成分的差异造成了药效的差别; 有些地方由于用药习惯不同, 同物异名, 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常有发生, 如防己有防己科的粉防己和马兜铃科的广防己, 粉防己含有肌肉松弛成分, 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 而广防己含马兜铃酸, 具有肾脏毒性, 如误用就有可能导致中毒。

2. 3 产地区别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如同一植物在不同的土壤、光照、气候、降雨、水质、生态环境等的生长环境下生长, 其所含有效成份是大不相同, 功效也大不一样, 如苋科植物牛膝, 主产于河南, 习称“怀牛膝”, 主产于四川, 习称“川牛膝”, 怀牛膝性平, 味苦, 能补肝肾, 强筋骨, 活血化瘀; 川牛膝性平, 味甘, 能通利关节, 祛风利尿; 不同产地的甘草, 其甘草酸的含量在1. 16% ~ 6. 11% 之间, 高低相差5 倍之多, 直接影响中药质量的可控性, 从而导致临床疗效的差异, 因此, 为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 提高汤剂的疗效, 临床上道地药材是最佳的选择, 如著名道地药材有主产于四川的川药川贝、川连、川断、川芎; 云药有三七、木香、茯苓; 主产于河南的怀药有地黄、牛七、山药; 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的广药有阳春砂仁、广藿香、肉桂、蛤蚧等均是比较著名, 质量又较好的地道药材。

2. 4 采收时间差异药材的采收时间、季节、年限等直接影响中药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 采收时应根据药材各自在其有效成份含量及产量同时处于最适中时采收, 如黄连应在生长满6年时采收, 而在一年中又以7 月有效成分小檗碱含量最高为最佳采收期; 有研究表明人参皂甙的总含量, 以采收6 年生的并在秋季时含量最高; 丹皮以3 年生者为最佳采收年限; 银杏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在叶子将黄而未脱落时黄酮含量最高; 桑叶应在霜降后经霜采集; 花类中药如辛夷花、丁香、槐米等宜在含苞待放时采收, 菊花、西红花在花盛开时采收; 鹿茸宜在清明后45 ~ 60d ( 5 月中旬至7 月下旬) 锯取, 过时则骨化为角, 所有这些均说明选择正确采收时间、季节对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性, 从而影响到汤剂的疗效。

3 加工炮制因素

饮片是指药材经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经炮制后的饮片具有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增强药物疗效及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有利于煎出等作用, 因此中药炮制对汤剂有着不可缺少甚至是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炮制的过程中, 炮制工艺方法、炮制程度的控制、炮制辅料、炮制成品的纯净度和片型等又是影响炮制品质量的因素。

3. 1 炮制工艺方法从药材的清洗到炒、炙、煮、蒸、煅等均应按规范化标准化的方法步骤进行, 如清洗原药材要抢水洗, 以免有效成分流失; 蜜炙时要先用适量稀释的蜜糖水浸润, 使蜜糖渗透到药材内部后用文火炒, 在炒的过程中再加适量的蜜糖水慢慢炒至不沾手, 干而不焦即可, 而不是简单的用蜜糖水煮干, 否则所得炮制品质量是不同的。

3. 2 炮制程度的控制经炮制后的饮片具有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乌头最主要的毒性成分为乌头碱, 乌头通过水的浸泡、在加热煮沸达到一定时间的过程中可水解成毒性小得多的乌头次碱或乌头原碱; 苍耳子、蓖麻子等含有毒性蛋白成分, 经加热炮制后毒性蛋白受热变性从而降低了毒性; 生麻黄经蜜制后, 辛散解表作用的挥发油含量减少, 辛散作用缓和, 止咳平喘作用增强; 生何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 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的功能, 经用黑豆进行6 ~ 7h熬成汁, 用黑豆汁润透蒸制后的制首乌, 其性味转甘厚而温, 增强了益精血、补肝肾、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再如砂烫醋淬穿山甲、龟甲、鳖甲后, 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尤其是龟甲经砂烫醋淬后其热水溶出率增加约6 倍, 因此在实际加工炮制过程中应严格按炮制操作规程和方法步骤进行炮制, 按各自所需要的温度、时间控制炮制品的程度, 做到既要炮制透彻又不能过度, 如炒、炙、蒸、煮、煅一定要做到透彻又要防止过焦或碳化, 才能更好地达到减毒、缓和药性、增效及改变或增强作用部位趋势等目的, 才能提高汤剂的疗效。

3. 3 炮制辅料辅料分为液体和固体, 如酒、醋、蜜、盐、姜汁、油、麦麸、河砂、土、滑石粉、蛤粉等, 应符合炮制的药用要求, 同时注意浓度和用量比例, 太稀太浓或太少均会影响炮制品的质量。

3. 4 炮制品的纯净度和片型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 ( 试行) 》的通知要求, 各类炮制品饮片所含杂质药屑不能超过1% ~ 3% , 炮制品水份应控制在7% ~ 13% , 否则水份含量太高会引起饮片发霉变质和引起纯药量不足而影响汤剂质量; 异形片不得超过10% , 过薄过厚的片型会引起糊片或有效成分难以煎出, 从而影响汤剂的疗效。

4 贮藏因素

4. 1贮存时间的影响中药饮片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 易引起气味散失、挥发、风化、泛油、氧化变色等, 造成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而使饮片的质量下降, 如薄荷、荆芥、藿香、肉桂、沉香、木香、细辛等所含挥发性成分随时间推移易挥发散失、饮片发霉变色、虫蛀走油等, 使饮片质量下降或失效, 进而影响汤剂的疗效。

4. 2贮存温度的影响贮存温度过高, 含油饮片的表面易引起泛油, 如当归、肉桂、柏子仁、杏仁等; 含糖份高及溶点较低的饮片, 如黄精、熟地、天冬、阿胶、枸杞子在温度过高时常易粘连、溶化、泛油, 使形态改变, 泛油、溶化标志着饮片质量的变化。

4.3湿度的影响贮藏的地方过于潮湿, 饮片含水量过高, 霉菌遇到适宜的温度 (20~35℃) 即可萌发菌丝, 并分泌酵素, 侵入饮片组织内部, 使饮片腐烂变质, 气味走失, 有效成分遭到很大的破坏, 甚则产生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黄曲霉毒素, 造成安全隐患, 如含有糖类、粘液质、蛋白质、淀粉及油类的饮片有天冬、牛膝、人参、紫菀、苍术、蕲蛇等较易霉变, 因此要注意仓库的相对湿度, 应控制在35%~75%, 以防止霉菌的生长。

4.4虫蛀有些中药饮片如淮山、白芷、薏米、花粉、党参、大黄、当归、柏子仁、乌梢蛇、蛤蚧等含淀粉、糖、蛋白质、脂肪较多, 极易被虫蛀蚀, 虫蛀严重危害中药饮片, 有可能携带致病菌或霉菌, 其粪便、分泌物及尸体会造成饮片的污染, 如当归、党参等虫蛀后易走油而变质, 使饮片质量异常, 有效成分受损坏, 甚至失效。因此饮片的储存保管一定注意易虫蛀药的养护, 其中对抗储存法也是一种不错的储存方法, 如人参与细辛同储, 蛤蚧与花椒, 牡丹皮与泽泻、淮山同储存, 红花与冬虫夏草同储存等可减少虫蛀及霉变等。

4. 5鼠害中药房和药库是老鼠活跃的地方, 里面有其最喜爱的食物如一些含糖及淀粉类较高的饮片麦芽、苡米、火麻仁、扁豆、莲子、芡实、谷芽及油酥动物饮片炮甲、鹿筋等, 同时还有其舒适藏身的絮绒柔软的草类饮片如茵陈、金钱草、艾叶、竹茹、白头翁等, 因此在中药饮片的储存保管中必须要注意严防鼠虫害, 可选择密闭的缸、罐、桶、箱中储存, 严防老鼠的损害及带来的病菌和毒素的污染, 保证用药的安全和质量, 保证汤剂的疗效。

5 调剂因素

调配是一项药学技术, 从审方、调配、核对到发药, 每一过程均至关重要, 其是否正确, 直接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审方时必须排除配伍禁忌及用法用量中的错误; 调配处方时不仅要药的味数配齐, 还要剂量准确, 不能凭视觉大概估计抓药, 尤其是毒剧药品, 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 调配称量时更要慎重, 必须单剂量精确称取, 一般药品, 全剂量的误差应控制在 ±5% 之内, 有特殊煎煮的要分装好, 入种子类的中药必须捣碎, 过粗过厚过薄的饮片, 不得入方, 以免影响汤剂的质量, 严格执行药方所指定的地道药材如怀山药、云茯苓、南五味等; 核对处方时保证药的品种数配齐, 排除各种差错; 发药时做好特殊煎煮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的药物交待, 确保汤剂的质量, 充分发挥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6 煎煮方式方法因素

中药的煎煮过程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 规范、科学的煎煮有利于增强药效, 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3], 提高汤剂的临床疗效。

6.1煎煮器具的选择选用耐高温的砂锅或陶罐是中药煎锅中最佳选择, 其次也可用搪瓷器具或不锈钢器具, 不能选用铁、铜、铝等金属煎器, 因在煎煮过程中金属煎器中的金属离子如Fe2+、Ca2+、Al3+易与中药汤剂中所含的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影响汤剂的质量和效果, 甚则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4]。

6.2煎煮前浸泡及其用水中药在煎煮过程中一般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药物的有效成份在浸泡和煎煮的过程中溶出;二种是药液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学反应。为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在煎煮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30min, 让药材充分吸收水分, 使各种易溶成分溶解后再煎煮[5], 以更好地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及促进化合反应, 提高汤剂的质量;煎煮所用水应为无污染的干净水, 如自来水、井水等, 浸泡的水量以高出药面3~5cm为宜, 第二煎应酌减, 儿童内服汤剂可适当减少用水量。

6. 3 煎煮方法

6. 3. 1 煎煮火候、时间及次数: 不同性质的中药采用的煎煮方法是不同的, 严格把握好煎煮的火候、时间、次数及药物的加入顺序等环节, 才能保证汤剂的质量[6], 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煎煮的火候在古人就很有要求和讲究, 煎煮时应遵循“先武后文”的原则, 在煮沸前宜用武火, 沸后用文火, 保持微沸的状态; 煎煮的次数一般为两次, 滋补药可增加1 次, 一般药首煎沸后20min为宜, 二煎药沸后15min为宜, 解表药一般沸后用武火煎10 ~ 15min为宜, 二煎沸后5 ~ 10min, 滋补药或质地坚硬的药物一般沸后煎30min, 二煎沸后20min为宜, 一般情况下头煎煎出率约为30% , 二煎为40% ~ 50% , 两次合并可得70% ~ 80% , 而三煎、四煎仅占20%[7], 因此充分合理的煎煮, 才能保证有效成分的煎出。

6. 3. 2 煎煮顺序: 先煎, 质地坚硬和毒性大的中药需先煎以延长药物的煎煮时间使药物难溶性成分充分煎出或使有毒的毒性成分降低, 如生龙齿、生龙骨、龟甲、鳖甲、附子等需先煎; 后下, 是气味芳香类饮片如薄荷、砂仁、木香、肉桂、沉香、鱼腥草等及久煎后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饮片如钩藤、生大黄、番泻叶等, 为缩短药物的煎煮时间, 减少药物因煎煮时间过久所造成的成分散失, 气味芳香类一般在其他群药煎好前5 ~ 10min入煎即可, 成分易被破坏类的后下一般在其他群药煎好前10 ~15min入煎即可; 烊化, 主要是胶类或糖类药物, 如阿胶、鹿角胶、蜂蜜易沾附在其他药的表面上, 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等, 应加在煎好的药液中加热使其溶化, 混匀后服用; 单煎, 一些贵重饮片为减少其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引起的损失, 可单煎另服, 或与其他药汁和服[8], 如质地较疏松的高丽参、西洋参、西红花等先单独煎煮30 ~ 40min取汁, 质地坚硬的如羚羊角、水牛角等, 则应单独煎煮2 ~ 3h取汁, 再将渣与其他群药煎煮, 所得药液与单煎药液合并均匀后分服; 冲服, 一些用量少的贵细中药宜先研成粉末再用群药的煎液冲服, 避免其他药渣吸附而影响药效, 如三七粉、羚羊角粉、川贝粉、琥珀粉、鹿茸等。

6. 4汤剂的贮存中药汤剂成分较为复杂, 如储存不当或放置过久, 汤剂中所含淀粉、糖分、蛋白质等, 极易变质或易被污染, 使药效降低, 影响汤剂的质量和疗效, 因此应选用干净的砂罐或陶瓷容器或食用袋装放于阴凉处, 在保质期内服用。

7 服用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药汤剂的最佳疗效, 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必须要把握好汤剂的科学服用时间、次数、温度、禁忌等问题[9]。

7.1服用时间饭前服, 病在下焦如膀胱、肠, 欲使药力迅速下达, 故宜餐前服用[10], 餐前空腹服药, 使药物迅速快捷进到肠道, 有利于药物快速消化吸收, 发挥疗效, 攻下药、补益药、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 饭前服指每餐前30min服药;饭后服, 病在上焦如在心、肺部, 欲使药力停留于上焦时间较久, 故宜餐后服用, 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及健脾胃助消化药或毒性较大的药宜饭后服用为好, 饭后服指每餐后45min服;睡前服, 安眠药宜睡前服, 有助于协调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利于睡眠, 达到安神的目的, 一般在睡觉前30min服;抗疟药宜在发作前1~2h服用, 重病者则不拘时间, 迅速服下。

7.2次数及剂量为保证汤剂的有效浓度和均衡度, 汤剂煮好后, 应将药液趁热滤出, 将头煎、二煎药液混合均匀后, 根据病情分次服用[11], 中药汤药一般每天1剂, 分早、晚2次或早、中、晚3次服用, 每次服150ml左右, 小儿汤剂做到尽可能浓缩, 少量多次服用;有毒性或峻烈性强的药物, 应从小剂量开始服, 慢慢加量, 凑效即止, 严防过量引起中毒反应或损伤人体正气。

7. 3服药温度中药汤剂一般应温服, 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乳香、抗风湿类药物及脾胃虚弱者, 均应温服; 解毒药、止吐药及用于热症的寒凉清热药应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再服, 即冷服, 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汤剂各自的有效作用, 减少或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7. 4 服药禁忌了解和掌握服药禁忌是用药安全和充分发挥药效的关键, 如服含有甘草的中药汤剂时, 忌食海带和昆布, 以避免十八反的配伍禁忌发生; 服滋补药时忌同时饮茶; 服镇静安神的中药汤剂时, 忌饮与其作用相对抗的具有兴奋神经作用的浓茶、咖啡、酒及辛辣食物; 水肿、肾炎患者应忌饮含高盐类食物[12]; 过敏体质的哮喘患者及过敏性皮炎、疮疡、肝炎患者应禁食致敏性强的高蛋白鱼、虾、蟹及具有发物性质的猪头肉、鸡、羊、韭菜等食品; 热性病、脾胃虚弱患者应忌食油炸、冷寒坚硬、辛辣、酒等油腻、热性、不易消化的食物; 肝火旺盛、肝阳上亢的患者应忌饮白酒及食胡椒、辣椒、大蒜等助阳辛热食品。胸痹患者应忌食动物内脏、肥肉及饮酒以防引起高脂血症, 加重病情等, 再有蜂蜜、常山忌葱; 人参忌白萝卜; 薄荷忌鳖肉; 茯苓忌醋[12,13]等。

纵观上述影响中药汤剂的诸多因素, 要求从中药的生产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储存保管、组方调配、煎煮到服用均应做到规范化科学化, 从而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使中药汤剂发挥更好的作用, 同时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不断改进提高中药的煎煮方法, 达到科学又方便的目的, 提高中药煎剂的依从性[14]; 其次还有待于探索和改进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尽可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使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简单又利于服用的好方法, 从而大大改善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15], 使汤剂在临床应用中更广泛更好的发挥治疗效用。

影响中药储存及养护的常见因素 篇9

1 影响中药储存及养护的常见因素

1.1 环境因素

1.1.1 阳光与空气因素某些中药被阳光照射的时间过长,

会使中药中包含的色素被破坏使其变色;空气中的氧气易在自然条件下使某些药物中的脂肪、糖类等成分氧化分解, 导致中药发生变异。中药发生变异和空气中含有的氧与臭氧存在直接的关系[2]。

1.1.2 湿度因素

中药在存储过程中的含水量与空气中的湿度大小存在直接关系。在正常的情况下, 中药标准的含水量为10%~15%。如果储存的环境欠佳, 中药的包装不够严密, 则会导致储存环境中的水分被中药材吸收, 使中药的含水量增加。通常情况下, 储存环境中空气湿度在60%~70%之间时, 中药的含水量不会发生变化。储存环境中空气湿度大于70%时, 中药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致使含水量增加, 含糖质相对较多的中药会因水分增加而出现返潮和变软, 甚至发霉和虫蛀等情况。储存环境中空气湿度小于60%时, 会致使中药的含水量减少[3]。

1.1.3 温度因素

影响中药储存及养护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因素, 在常温 (15-20℃) 下, 中药自身的成分会保持稳定, 在这样的常温下, 也非常适合储存。但温度 (大于34℃) 过高, 会导致某些动物类中药及脂肪油较多的中药发生油质分解、溢出等现象, 会加快芳香类中药中挥发油的挥发速度, 使糖质成分多的中药发生软化, 使干浸膏类中药、植物树脂类中药、动物胶类中药、蜜丸类中成药发生软化或粘连或溶化的现象。但温度 (0℃以下) 过低, 会导致含有水分的鲜活类中药出现结冰的现象, 使中药的细胞壁或内容物发生损伤, 导致中药局部发生细胞坏死, 对中药的药效产生影响。

1.2 品质变异

1.2.1 变色

不同种类的中药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一种颜色, 而中药这种固定的颜色发生变异, 则说明中药饮片极可能发生了变质。发生变色比较常见的花类、叶类、全草以及含有多量糖分的根茎类中药, 如菊花、红花、金银花、大黄变色等。当花类与叶类的中药受到光照、氧气、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酶或者非酶的相关作用下使其内部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分解、氧化、缩合、聚合的反应, 使大分子的有色化合物形成, 引起中药饮片发生变色, 对中药的治疗产生影响[4]。1.2.2虫蛀中药发生虫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当储存的温度在15-30℃之间, 储存湿度在65%以上, 中药自身的含水量在13%以上时, 其中含糖类中药 (地黄) 、淀粉类中药 (白芷) 、富含脂肪油类中药 (桃仁) 、含蛋白质与脂肪较多的中药 (乌梢蛇、蛤蚧) 等出现虫蛀的几率相对较高。在7月、8月、9月这三个月份是发生虫蛀的高峰期。储存的温度在25℃左右, 储存湿度在80%以上时, 很容易出现螨类, 在6月、7月、8月、9月这四个月份是螨虫繁殖最为旺盛的时期[5]。

1.2.3 霉变霉变即发霉, 在潮湿、闷热的环境极易发生。

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储存环境下, 中药霉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当中药材的表面存在大量霉菌孢子时, 在储存的温度在25℃左右, 储存湿度在75%以上, 中药自身的含水量在13%以上时, 霉菌孢子就会出现菌丝, 菌丝产生的酵素对中药饮片中包含的脂肪、糖类、胶质、蛋白质等产生分解的作用, 使中药饮片出现霉变、腐烂, 导致中药失效。

1.2.4 泛油

又称“走油”。是指含脂肪油、挥发油、粘液质、糖类较多的药物, 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 发粘、颜色变深, 发出油败气等现象。这种现象可改变药材原有的性质而影响疗效。

2 中药的储存及养护

2.1 中药的储存

2.1.1 对中药储存的仓库加强建设

在中药储存仓库建设时, 在符合常见的仓库建设的要求外, 还应结合中药储存的特点, 提高仓库建设的要求。如中药储存仓库对地面、墙壁要具有隔潮和隔热的功能。中药储存仓库要通风良好, 对中药自身热量的散发有利, 也能够防止中药发生虫蛀。中药储存仓库的建设要具备预防鼠类和昆虫的侵蚀, 具备避免阳光直射中药而发生变异。中药储存仓库的建设中应设立冷藏库房。2.1.2对中药分类储存要根据中药饮片及新添加辅料的具体性质来选择适合的容器储存。纸箱、木箱、陶瓷缸、陶瓷罐是常用的中药储存容器。在陶瓷缸或者陶瓷罐中储存的中药饮片应严密封闭, 也可使用具有较好密封性能的塑料袋, 对中药饮片进行真空的密封储存, 既可防潮, 又可防止微生物侵蚀。对于包含不同的化学成分的中药饮片或者使用不同的方法炮制的中药饮片, 应采取不同的储存方法。

2.2 中药的养护

2.2.1 清洁安全的养护

中药储存环境的卫生要保持良好, 做到无尘、干净、整齐, 要防止鼠类、蛀虫的损坏, 做好防潮、防水、防火、防盗的工作。

2.2.2 对抗同储养护

可以把两种或多种不同中药放在一起储存, 也可把气味特殊的中药放在一起储存, 起到互相影响, 防霉、防蛀的作用。如牡丹皮和泽泻可在一起储存, 白酒能防止人参和枸杞生虫等。

2.2.3 化学药剂熏蒸养护

使用磷化铝片放在中药饮片包装之间, 密闭包装箱, 利用药物挥发的气味, 杀死蛀虫和虫卵。

2.2.4 新技术的养护利用红外线的加热干燥、微波干燥、气幕防潮、气调养护、辐射防霉等技术进行养护。

综上所述, 影响中药储存及养护的因素很多, 需要根据不同中药的性质、不同的数量、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设备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储存及养护, 以保证中药的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摘要:中药储存及养护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影响中药储存及保养的因素较多, 需要根据不同中药的性质、不同的数量、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设备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储存及养护, 以保证中药的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本文重点对影响中药储存及养护的常见因素进行综述, 以期为中药储存及养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储存,养护,常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杰, 张亚杰.野生龙胆的生态学调查.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2) :36.

[2]李艳玲, 张卫强, 王淑敏.中药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设想.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5) :35-36.

[3]宗秀芝, 于晶.影响中药贮藏与养护的常见因素.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 (4) :387.

[4]白淑芳, 靳占芳.浅谈中药饮片的贮藏与保管.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 (2) :142.

影响代煎中药质量的因素 篇10

关键词:中药质量,传统煎药,代煎中药

代煎中药是医疗机构或药房等为方便患者提供的代替煎煮中药汤剂的服务。由于工作压力的加大, 亚健康人群增多, 人们防病治病的意识增加, 中药饮片的使用量逐渐上升。工作忙的人没时间煎药, 年轻人因为担心掌握不好熬制中药的火候也不愿自己煎药, 还有的人是因为家人受不了中药熬制时产生的怪味, 这些原因使得中药代煎业务逐年攀升。代煎中药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处方的治疗效果, 越来越受到病人的关注, 并且病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我院煎药房从环境的改善、设备的更新、饮片的质量、规范标准操作规程和完善各项制度、追踪每道煎药工艺全程质量、培养娴熟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等方面保证了代煎中药的质量, 报道如下:

1 改善环境, 引进设备, 扩大煎药房规模

我院是一个三级甲等医院, 创建于1959年, 中医科年门诊量达一万多人次, 中药饮片的使用量达六千多万, 代煎中药的业务量也随之不断攀升。2011年9月起, 我院对煎药房进行全面整改, 根据国家标准化煎药房的要求设计, 煎药房扩建后达250平方米, 环境舒适, 宽敞明亮, 拥有煎药储备区、浸泡区、煎煮区、成品区。同时, 配备11名专业煎药人员, 淘汰了老式高压循环煎药机, 购置10台电磁炉, 并配套不锈钢锅, 增设紫外线杀菌灯2台, 不锈钢操作台19台, 药架18个, 引进国内最先进包装机15台, 十功能常压煎药机 (型号:YJD20-GL) 30台。目前, 汤剂的煎煮由传统煎煮逐渐向煎药机发展, 煎药机煎药与传统煎药相比, 在质量的控制方面存在很多优势, 弥补了传统煎药的杂质多、沉淀多、易污染、易霉变、易发酵等缺陷, 保证了用药安全。

1.1 清洁卫生

传统煎药在开发状态下进行, 药液易被污染, 存放中易发酵和霉变。而煎药机与包装机相结合, 煎煮和包装均为封闭过程, 可减少污染, 且包装袋采用无毒无菌材料, 卫生状况良好。

1.2 药效提高

煎药机采用密闭煎煮, 芳香类药材的挥发性成分不散佚, 有效成分含量比传统方法高。矿物和贝壳类质地坚硬的药材, 在煎药机高温作用下更易煎出有效成分, 而动物药中的蛋白也更易水解。煎药机自动挤压功能可挤压出药渣中的残存药汁, 使药液均匀。

1.3 药汁纯净

传统煎药方法不过滤, 杂质都沉淀在底部。而煎药机纱布袋及包装机过滤网可对药液过滤, 沉淀物和微小颗粒过滤较彻底。可见, 煎药机煎药对杂质的控制更显稳定。

1.4 方便使用

煎药机煎药可省去自行煎药的烦琐, 温度、压力能自行设定, 武火、文火自动转换, 真空包装的药袋方便您服用和外出携带。

诚然, 煎药机的使用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 难免还有待解决的问题。

2 制定完善各项煎药制度, 并贯彻实施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 为加强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保证中药煎药质量, 制定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煎药房操作规程》、《煎药室清洁消毒制度》、《煎药室工作制度》等制度。每月向门诊住院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反馈表, 及时收集信息, 以利于工作改进, 避免差错发生, 满意率达95%以上。每月进行中药煎煮质控管理及持续改进措施, 内容包括浸泡时间、煎煮时间、药渣、药液剂量、内服外用标签、急诊中药、设备和容器清洁、煎药流程、收发记录、卫生管理、着装整洁、佩戴胸牌上岗。每季度由药剂科主任从煎药质量、清洁工作及病人和医生意见或投诉中进行中药煎药质量检查、评估记录。每天下班前用施康消毒地面, 紫外线灯对环境、桌面、台面进行消毒, 75%酒精消毒煎药机。

3 规范标准操作规程

煎药房工作的基本流程:领药登记、核对处方 (姓名、科别、用法, 特殊药物的处理, 先煎、后下、冲服、烊化、包煎、另煎等) 、浸泡、煎煮、包装、检查、发药登记。我院从以上各个流程环节加强对中药煎药所有处方的质量监督, 制作了煎药质量监控表, 设定质量追踪单, 加强对代煎用药的质量监控, 从接方、配方、复核、浸泡、煎煮、药渣煎透度、包装贴标签等方面进行质量监督, 由专人跟踪并详细记录, 包括浸泡起始时间、煎煮开始时间等。每个加工时间段完成后, 有操作人员清场并做详细记录。质量管理员要复核所有加工记录并签名, 以便发生医疗纠纷时病人查询有据可查, 追根溯源, 从浸泡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上严把煎药质量关。

3.1 接方

需要核对病人的姓名、贴数, 是否外用, 是否急煎, 检查处方是否完整, 最后签名确认。

3.2 配方

由药学专业人员按处方进行调配, 首先确保所配饮片的质量, 所用的中药饮片必须符合《中国药典》、《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等要求。检查剂量问题, 保证剂量准确, 同时检查是否有先煎、后下、烊化和另煎情况, 如有需按要求称开, 并签名确认。

3.3 复核

由专职中药师复核, “四查十对”, 即查处方、查药品、查配伍禁忌、查用药合理性, 对科别、对姓名、对年龄、对药名、对剂型、对规格、对数量、对药品性状、对用法用量、对临床诊断。复核发药是否与药方一致, 检查有无漏发, 有无饮片质量问题, 并签名确认。

3.4 浸泡

3.4.1 浸泡量

浸泡量一般为药材量的5~8倍, 或加水量浸过药面2cm。这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要不断观察, 适时添水, 始终保持水和药面的距离。通常情况下, 煎药用水多少与饮片质地、吸水性及煎药时间长短有关。由于中药饮片绝大多数都是植物的根、茎、叶、花或种子, 直接用沸水煎药容易使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产生凝固现象,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也不易破裂, 妨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如加水量过多会影响药液浓度, 从而影响药效, 造成浪费。

3.4.2 浸泡时间

浸泡时间至少半小时, 使药材组织湿润浸透, 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解与煎出。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材浸泡时间宜短些, 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药材浸泡时间宜长些;浸泡时间夏季酌减, 冬天酌加[1]。但浸泡时间不能过长, 以免导致有效成分酶解或药品霉变。

3.5 煎煮

3.5.1 煎煮时间

煎煮时间根据药材的性质、质地、投料量及煎煮工艺、设备等适当增减。一般解表药头煎10~15min, 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 二煎25~30min;一般性药头煎20~2 5m in, 二煎15~20min[2]。

3.5.2 煎药火候

传统煎药宜先大火后文火, 即没开锅前用大火, 开锅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药或其他芳香类药物, 可先用大火煮沸, 再用文火煎煮10~15min。补益类药物宜用文火久煎, 以利有效成分溶出。我院使用的是十功能煎药机, 文火、武火可自动转换。

3.5.3 煎煮次数

一剂药至少煎2次。

3.6 药渣煎透度

检查药渣有无糊块状, 有无白心或硬心, 药渣的煎透度≥90%。

3.7 包装

代煎中药是按个人量体裁衣单独制作, 因而成品差异明显, 一般通过目测、鼻闻的直观方法判断质量, 药汁浓度是否浓厚, 外观质量无焦臭、无异味, 每包药液药量是否准确, 色泽是否均匀, 有无胀包、漏包。我院规定一般成人每包200ml;0~3岁煎服50ml分服;4~8岁每包50ml;9~12岁每包100ml;13岁及以上青少年每包120ml。特殊要求按处方上标注。

3.8 贴标签

根据处方要求, 外用每包贴红色外用标签, 或内服每包贴黑色内服标签。

3.9 发药

当班药师应核对病人姓名和代煎号码, 并指导其代煎中药服用和保存方法。代煎中药必须妥善保管, 应放入冰箱或阴凉干燥的地方, 不要放在湿热潮湿的环境中。袋装中药汤剂不宜保存时间过长, 一般认为夏季可保存3~5d, 于2~8℃冰箱中保存10~15d。夏天代煎中药应待自然冷却后及时放入冰箱, 如将刚煎好的中药直接放到冰箱中会给药液中残留的细菌繁殖提供温度条件, 因为正常降温会杀死密封好袋内的大部分细菌, 保质期会延长。若发现胀袋或药液变质, 应废弃不用。

4 加强对煎药人员培训

目前, 医院中药煎煮室条件普遍较简陋, 且大部分是使用临时工煎药, 煎药人员的文化及修养参差不齐, 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并以完成工作量为主要目的, 毫无质量观念, 使部分本应“先煎后下”的特殊药物在煎煮时未能完全按规定执行, 煎药时间概念模糊, 严重影响了中药的治疗效果。因此, 合理配置煎药人员并培训煎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我院对煎药人员进行严格监管, 具体如下:每季度请专家为操作人员进行系统、专业、规范的煎药知识培训并测试, 如对煎药机的正常使用及注意事项, 定期组织进行操作比赛。煎药人员操作得当与否和责任心均会影响代煎中药的质量。每年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杭州华东、江苏昆山、浙江安吉百草园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法, 并运用到我院煎药房的实际工作中, 博采众长, 扬长避短。通过上述的培训和考核, 近几年病人对煎药房满意度均达99%以上, 投诉率为零。

5 体会与建议

目前, 代煎中药由于是一人一方, 很难做到统一的质量标准,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中药服用人数的增多, 代煎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不但制作场所、制作设备应符合规定要求, 在人员培训、质量意识上也需进一步提升。参照GMP的要求, 局部制定、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代煎中药的制作应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如对中药饮片浸泡、煎煮时间做出相应规定。日本药典规定, 某张经典方使用颗粒药材, 加15倍量水浸渍半小时, 煎煮1h所滤取的药液叫标准汤剂, 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为85%~90%, 但他们使用的是大小较均匀的颗粒药材, 而且用药量小, 都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原方。我国的片型特征几十年不变, 随着小包装和煎药机的普及也应进行饮片片型的改革, 或采用一药二规的规范规定, 特别是片型过大、过厚, 质地坚硬的茯苓、泽泻、浙贝母等, 需尽快解决。一般认为, 代煎中药的浓度与中药的品种有关, 含矿物类、贝壳类、草药较多的处方煎煮的药液浓度较淡, 含有根茎类、淀粉类、果实种子类的药液浓度较深。目前, 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个体代煎中药质量标准, 如药渣煎透度合格率≥90%, 药汁浓度均匀, 汁浓味厚, 合格率≥90%, 外观质量无焦臭、无异味。现阶段, 我院根据上述质量标准进行抽检, 均达到控制代煎中药质量的要求。

6 小结

影响代煎中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但只要规范操作、严格管理, 具备娴熟的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方法得当, 均能发挥中药疗效, 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如果病人没有煎中药的设备或图省事, 喜欢代煎中药, 最好去信誉好的正规医院。

参考文献

[1]吴辉彬, 解庆东, 姚红卫.浅谈医院中药煎药房工作[J].中国药业, 2009, 18 (24) :59.

上一篇:指明方向下一篇:数学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