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2024-08-30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通用9篇)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篇1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1.学生因素:无论哪个学科在学习这门学科前,必须有所了解,物理是自然科学基础,要学好物理,要对科技世界感兴趣,热忱于科学探索,更重要的是在即将上的内容做课前预习,这样才能在上课的时候吸收并解决更多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利用好。

2.老师因素:不仅学生要课前准备,老师的课前准备更为重要,教师要求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对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做正确引导。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爱好是创造发明的力量源泉,兴趣则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唤醒教室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定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在寻求各种科学的教学教法的时候,我们从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做起。

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创设生活情境,引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或现象来组织教学内容,放弃唯教材主义,让理论走向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尽可能做到幽默、生动形象,带有强烈的情感。用“你行”、“你很棒”等鼓励的言语激发学生的自信。同时注重手脚的表演性,增强可观性。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篇2

一、教师自身的因素制约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

1. 理论素养低下

教师的理论素养即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理论掌握的程度以及将相关理论与自己教学实际结合的意识水平和能力。

现实中,多数教师认为教育理念高深莫测,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自己没能力、没时间学习与研究,因而也就敬而远之。再就是一些教师持有教育理论“无用论”的观点。教师在处理教育事件、审视教学行为时,关注结果,轻视过程,思考止于事件、行为的表面现象,往往凭借直觉,依赖已有的经验,因循守旧,常常会不假思索、近乎本能地做出决策与行动,根本不想自找“麻烦”,去对事件、行为背后的来龙去脉作进一步探究。长此以往,教师理论素养低下,教学反思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教师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

2. 自身性格使然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因此,有些教师不愿意或有限制性地进行教学反思,即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会本能地避开一些很“麻烦”的内容。有些教师的内向性格或者有碍于面子的顾虑,也会对其教学反思方法的选择造成影响。如,在开展评课活动时,往往是讲好话的多,真正提出有价值的、实质性的意见少,生怕说多了、说错了,不给人家面子,怕引起被评教师的误解。

其实,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自己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 而是“旁观者清”, 因此, 通过别人来反思自己则是弥补自我反思不足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由于个人性格使然, 一些教师往往会因顾虑太多,而宁愿选择那些仅仅可以进行自我反思的方法。

3. 自我反思行为缺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教学反思倾向,也没有养成教学反思习惯,缺乏教学反思行为。在日复一日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不能找出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自我反思的行为缺失导致他们的教学反思“低效”。

有些教师把教学当作是一种习惯性经验的重复,把教育工作当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把它看成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因此,很少有教师认真地考虑如何把教育教学活动与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他们更多的是将教学反思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等同起来,把教学反思当作是学校布置的一项工作,而不能真正认识到教学反思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必要的、主动的和积极的反思。

4. 合作反思的障碍

(1)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学反思需要教师个人的参与和努力,更离不开支持和促进教学反思的环境和同伴的互助。同伴互助的教学反思实质上就是教师集体合作反思。教研组作为教师长期工作于其中的合作环境,是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教研组里教师的情绪会影响、感染他人,会成为影响教学的一个因素。调查发现,学校同级同科教师间存在隔阂,认真负责任的教师遭到同事的冷嘲热讽,甚至存在着同事间的不正当竞争,使得一些教师不愿意把教学经验告诉他人,这十分不利于教学反思的深化,削弱了作为教学反思强有力途径的“集体备课反思法”的力度。

(2)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可以看出,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师,学生会经常与其交流,提出一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信息。不仅如此,师生关系状况对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还有着直接的影响。愉快氛围中的教学,教师能够“放得开”,不仅会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能还会产生许多智慧的火花,并会在课后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技巧进行学积极的反思;而在一种沉闷的气氛中,教师的情绪受到影响,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此时,课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就是要采取什么方法来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5. 教龄长短的影响

按照常规的理解,教龄越长的教师,教学经验越多,越会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也善于反思,也就是说,老教师应该比青年教师更会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质量也高。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老教师自认为已有多年教学经验,教材也反复讲过多次,是教学老手了,加之长时间处于单一教学环境而造成的职业倦怠,他们往往仅凭着经验教学,很少进行反思。

有研究表明:教龄对教学有着影响,一名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起初几年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随后逐渐下降,接着可能在某些方面继续下降。而对于新教师来说,接受革新和变化相对更容易些。教师教学反思不但表现出这种随教龄变化的状况,而且还是导致教学水平随年龄变化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的因素制约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

1. 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

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教育观点的核心,对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有极大的调控作用。很多学校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衡量班主任好坏和教师水平的标准主要是教学成绩和升学率。因此,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教育价值取向的情况下,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方法和内容的选择,最终的目的都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并自觉不自觉地以考试成绩作为判断教学成败以及选择哪些内容和方式进行教学反思的标准。

2. 教学反思管理的缺陷

(1)管理方法机械。

当前,不少学校的科研管理方式采取的是数字化模式,对反思篇数、字数甚至格式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但对反思的过程及实效却从不深入到课堂、教师、学生中进行认真的考查。这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缺乏真情实感的融入,没有基于实际教学问题来思索,为任务而反思,穷于应付,反思也就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2)反思指导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学校忽略了对于教学反思方面的监控力度,对于教师的指导也只停留在发放一些讲座材料上,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反思研究。按量“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3)反思评价缺位。

一些学校只管教师有没有反思,不问教师反思得怎样。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教师虽然进行了很好的教学反思,但学校却将其作为档案材料束之高阁,致使其他教师不能及时学习。这不仅限制了经验的推广,更严重的是会因为没有展示平台,而教导撰写者难以体会到成就感,继续反思的欲望受到了抑制。

3. 干群关系的不和谐

有研究表明,“学校教师发展状况的好坏与校长的水平高低之间,呈现高度显著相关”。校长用人的标准、自身的品格、管理的理念都影响着教师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如果学校领导用人唯贤、公正合理,就会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学校领导在用人上依据自己的好恶,甚至存在不正之风,就会打击教师教学反思的积极性,让教师觉得即使教的不好,也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手段得到领导的“认可”,从而使得许多教师把心思放在怎样和领导“套近乎”“拉关系”。

学业不良的影响因素与有效教学 篇3

学业不良(Under-achiever)一词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提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那些认知能力测试结果明显高于其学业成绩的个体;二是指那些学业成绩低于某一选定参照组的学生群体。1983年,我国学者钟启泉在《“学业不良”的界定及其因析模式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第2期)中,将学业不良区分为三种情况: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测的学力测查结果,称为“相对学业不良”,也称“低学力”;学习成绩未达到教育部门设定的基本学习标准,称为“绝对学业不良”;因身心障碍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拥有的潜能并导致学业迟滞,称为“个人学业不良”或“能力学业不良”。

虽然学业不良包括绝对意义的学业不良和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两种情况,但研究者普遍接受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的解释,并采用“成绩-能力差异”标准来鉴定学业不良学生。例如,我国学者沈烈敏以《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被试者最近考试3门主课成绩单、自行设计的 《学业不良主观认知问卷量表》为工具,研究了“智力-成绩差距”的测定问题。

学业不良主要关注智力或认知能力正常的学生学习成绩低下的情况。与此不同,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则关注认知能力缺陷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美国学者Kirk认为learning disability不是因为智力落后、感觉剥夺或文化教育等因素,而是由脑功能障碍或感情、行为失调造成的口语、阅读、写作、数学以及其它科目上的落后、障碍或发展迟滞。在我国,learning disability一词被翻译为“学习困难”“学习失能”“学习障碍”等不同的词语。1988年,“美国学习困难全国联合委员会”(NJCLD)对学习困难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将学习困难限制在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导致地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的困难或障碍,不包括情感或行为失调的情况。

1995年,我国学者俞国良在其博士论文《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与家庭资源的关系》中对学业不良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定义,即:“学业不良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包括学业、心理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落后和困难,这一状况是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广义理解中,学业不良也包含因认知缺陷而导致的学业不良(即学习困难)。

按照广义理解,学业不良的成因可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在个体因素中,既包括智力、兴趣、动机、习惯等心理因素,也包括近视、弱视、重听、疾病、轻微脑功能障碍等生理因素。其中,由轻微脑功能障碍导致的学业不良即属于学习困难。在环境因素中,既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文化水平、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也包括学校办学条件、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等因素,此外,还包括社区条件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在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或学业不良)的诸多因素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学校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个体因素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而学生的认知障碍、智力等个体因素,以及家庭、社区、社会等学校外的因素虽然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学业不良)产生影响,但不属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范围。具体说,学校办学条件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业情绪、学习习惯等个体因素,并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业不良的影响因素可用下图表示出来。

学业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态度、动机、情绪、习惯等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或学业不良的直接因素。其中,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是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话题,而学业情绪最近10年才开始受到关注。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将研究重点放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外部因素上,如成功与失败、奖励与惩罚、表扬与责备等。60年代以后,随着自我效能、归因、自我价值感、成就目标等学习动机理论的提出,社会认知取向的研究逐渐成为学习动机研究的主流。2002年,Linnenbrink和Printhch在对自我效能、归因、内部动机和成就目标等几种主要的社会取向动机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社会认知取向的动机研究包含三个重要的假设:第一,动机是一种动态的、多成分的心理现象;第二,动机不是个体的一种稳定特质,它具有很大的情景性、背景性和领域特殊性;第三,认知在动机的社会认知取向中具有核心作用。针对这些假设,他们建议研究者应更多地探讨环境变量对个体各种学习动机形成可能产生的作用,并应将情感因素考虑进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情绪因素对学习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学者们通常采用愉悦度(Valence)来分析学习中的情绪,并将其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两类。1998年,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召开了主题为“情绪在学生学习与成就中的作用”的学术年会,会议极大地激发了研究者对教育中的情绪问题的研究兴趣。2002年,《教育心理学家》杂志特别辑发了一期有关学业情绪的研究专栏,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研究学业情绪问题的专家,首次就学业情绪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在德国心理学家 Pekrun等发表的文章中,将与学业学习、课堂教学和学业成绩有直接关系的情绪称为学业情绪,并根据“愉悦度”和“唤醒度”两个维度,将学业情绪划分为四类:积极的唤醒性情绪(愉快、希望、消极骄傲等),积极的非唤醒性情绪(宽慰),消极的唤醒性情绪(气愤、焦虑、内疚等)与消极的非唤醒性情绪(绝望、厌倦等)。

Pekrun等根据涉及的学习要素的不同,将学业情绪分为预想结果情绪、回顾结果情绪、活动情绪。预想结果情绪是与未来成就和结果相关的情绪;回顾结果情绪是只有在成功或失败时激发的情绪;活动情绪是有关学习活动本身的情绪。Pekrun等认为,任何与成就相关的情绪都是控制评估和价值评估的结合。在对成就活动、结果控制的评估中,包括与成就相关的期望、成就结果的归因、自我概念等因素;在对成就活动、结果价值的评估中,包括主观价值和成就目标。对于这一理论的预测,一个得到证实的结论是:成就目标可以调节学生对活动和结果的评价,进而影响学业情绪。

我国学者董妍和俞国良借鉴 Pekrun 等人的学业情绪两维度结构,对青少年的学业情绪进行了研究,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心理学报》,2007第5期)一文中指出:积极的唤醒性情绪主要有高兴、骄傲、希望等,积极的非唤醒性情绪主要有放松、平静等;消极的唤醒性学业情绪包括焦虑、愤怒、羞愧等,消极的非唤醒性情绪包括厌倦、无助、沮丧、疲乏、心烦等。

在学业情绪与注意力和认知资源的关系上,传统的观点认为消极的情绪能影响注意力,并进而影响认知资源的分配,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一影响也适用于积极情绪。具体说,愉快、自豪和羡慕等积极的学业情绪与情境、他人和自我有关,会引发与任务无关的认知活动,从而减少用于任务的认知资源。与这些外在情绪(积极的唤醒性情绪)不同,放松、平静等与任务有关的内在情绪(积极的非唤醒性情绪)使注意力指向任务本身,则会直接促进学习和表现。有研究发现,学业情绪也与学生的能力或认知资源有关。Goetz等的研究表明,高抽象推理能力的学生容易体验到高兴的情绪,中等能力的学生容易体验到厌烦,而低能力的学生则更多地体验到焦虑和气愤。这一结果对于认识学业倦怠的个别差异有重要启发。

在我国,有关学习动机、情绪和注意的研究是在学习状态研究主题下进行的。刘毅玮在《学生学习状态及其调整策略研究》(《教育探索》,2003年第11期)一文中,将学习状态定义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时,身心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刘毅玮认为,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可以通过学习者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既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又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基于对影响学习状态的主观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分析,刘毅玮提出学习状态的四种调节策略:环境优化策略、认知调节策略、生物反馈策略和心理调节策略等。

最近10年来,我国学者对学习状态的关注日益提高,以学习状态为题的文章已经超过300篇。然而,由于概念界定不明确、不统一,围绕学习状态的各种探讨和研究并没有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学习状态涉及学习动机、学业情绪、认知资源、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蕴含着影响学生学业发展和有效教学的重要心理机制,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下期文章将进一步分析学习状态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本期文章简要分析了学业不良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并梳理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对于影响学业不良或学习成绩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您有什么看法?本文对学生学业不良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点因素. 篇4

要探究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必须要先清楚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 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学生的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其次,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针对以上,个人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 的因素有以下 3点:

一、课堂应该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知识,思考知识,从而掌握一定的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那么是什么原因 促使这个现象产生的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上我们只是一味的强调,这个知 识点就是这样,这个题就这么做,同学们把它记住就行了。大部分学生确实是记住了,但是同一类型的题 目稍微变化一下题干,肯定就不会做了。这样我们在讲题的时候总是在重复着讲一个题目,同一个题目能 讲上十几遍,大大浪费了课堂效率。每节课的教学都能以教给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探索里面所蕴藏的 知识技能为目标,这样肯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学科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总结: 这里的方法我想说两点:

1、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 你能给我说说怎么才能学好化学?”这样的问题一下子问到你,你怎么回答,你能立即给这个学生说出怎 样学好化学,并能使他的化学很快学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就一个学科的学习方法不是几句话就可以 说清楚,也不是教师说了学生一下子就能领会和运用的。那么我觉得,教给学生学科学习方法最好的方式 就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在课堂上针对某一特定的知识给学生渗透、带领学生自己总结学科知识 的学习方法,这样日积月累下来,肯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2、使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学生对于理科 的学习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课本

上的题目都会做,可是一旦出现陌生题目,很多学生就会傻眼。原因 是没有学会如何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即利用已学知识对陌生题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 教学时一定要带领、帮助学生细致分析题目,力求对每一个典型题目都分析透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然 会形成自己在此学科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讲解十道题不如讲透一个题。(这点很多老教师都做的非常成功,平时要多听听课,这也是我通过平时听课和自己的实践得来的。

三、重视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一节课下来,有些老师常常会感到,这节课我从头讲到尾了,而且感觉讲的非常顺畅和清楚,可是学 生怎么没多大反应啊!个人觉得那是学生已经失去了对本学科学习的热情,甚至已经厌烦了学习。如果学生 已经对这个学科或者对学习本身就失去了兴趣,老师即使讲的再好,学生也不会认真听。这种情况对课堂 教学效率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本学科特点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征服学生, 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 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会事半功倍的。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篇5

这两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效率最重要的因素。

1.教师教学层面。关于教师教学这一层面包括两个小部分:(1)教师的课前准备。可能我们会经常听到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会说:“同学们下去自己好好练习今天学的内容,也要提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所以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数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师准备的知识远远要多于学生准备的知识。(2)教师在学生的认知需要点给予点拨,找到学生的思想需要点,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想必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效率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语言方面有一部分比较抽象,涉及的学习内容也比较多,学生自己学习的技巧性要更强。

2.学生学习层面。刚刚在上面笔者也提到了学生学习数学也应该做到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这两点,这两点很重要。与此同时,还要学会自己复习、认真完成作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前提是要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并且学生要合理的安排时间,高中生不仅只是学习数学这一门课程,还有其他8门课程也要学习,因此笔者详细介绍一下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各个因素:

(1) 课堂参与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关键。在学习期间,听课很重要,听好了就学好了,不听或是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就有可能掉队。学习的效果也是从听课这一部分上面体现的,效率如何就要看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听进去了多少,又学到了多少。

(2)课前预习很重要。在预习中你也可能自己就学会了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在上课中你听教师再讲一遍,与你自己之前预习的内容相联系、相融合,使你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到位。在预习中你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把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先勾画出来,这样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可以把不会、不懂的知识点重听一下,这也是上课的重点。

(3)学会复习。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说“要好好复习”这句话。复习也要有技巧性,不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看书或者看笔记,要有选择性的复习。例如:不会的就需要多看几遍、多做几道题。还有就是有哪些内容是不清楚的、比较模糊的一部分,这时就应该对照一下课本和笔记,或者和同学探讨一下,去找教师答疑解惑。

(4)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培养自学能力,这样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可以自己揣摩解决,除非是碰到非常难的题,再向教师和同学请教。

(5)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对于高中教学来讲,高一时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9门课程,有些同学还报了别的课外辅导班,所以每个同学每天都面对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在这里笔者想告诉同学们:无论你学数学,还是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你要学习每一科重要的知识点而不是一味地去海量做题。

(6)兴趣很重要。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得喜欢它,如果你压根都不喜欢,还有人强迫你去做,那么就不会做好这件事。学习数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喜欢学习数学,这就是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主动去学习、去实践。如果学得好,学习的信心也会增强,这样自信心也会增强。

俗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所以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很重要。

三、提高高中数学学习效果的方法分析。

1.加大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进入高中之后,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所以必须快速的成长起来,自主学习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2.养成科学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养成遇到问题就会主动思考的好习惯,这样不仅适应于学习数学,也适用于学习其他课程,还有可能适应以后的生活。

3.加强对数学这一学科的`理解程度。加强理解,需将教师传授的知识与自己的想法融合起来,这样会使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理解程度大大增加。

4.激发自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学习数学也不例外。学校也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参加有关学习数学的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5.善于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严重偏科的现象,甚至会有一些学生因为对某一个教师的喜好,直接影响他学不学那个教师所教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及时的调整心态,要清楚的认识到学习不是为别人而学的,是为自己而学的,只有把各科都学好,整体学习成绩才能有所提高,所以要学会合理地规划学习时间,把好的学习方法融会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做到各个学科之间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四、结语。

相信大家看到上面所介绍的关于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也在思考着笔者所说的到底正确与否。以上仅代表笔者个人的学习观点,希望笔者总结的学习数学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无论是初中数学还是高中数学,无论是难还是易,每一道题都要有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学习高中数学要有方法,但无定法,而且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最大限度也就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光明。重视教学数学效率,提高数学学习质量---“数学教学效率论”课题简介[J].数学教育学报,.

[2]王书珂。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

影响团队合作教学的因素 篇6

学前教育专业在探索新方法和新教学思路时,往往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以及其学科设置的背景和目的进行设计和安排。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团队合作教学的内容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不断强调要建立起团队并融入其中,要有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并通过团队教学,减少教学难度,提高教学的丰富性,从而提高团队教学的成效,实现建立团队教学合作的目的。

影响团队合作教学成效的因素

影响团队合作教学成效的因素有很多。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分析和总结,笔者列出了影响团队合作教学成效的相关因素:

活动感知――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执教者要通过活动感知,引导受教者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学前教育学科,其最终的教学对象是幼儿,结合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接受事物的能力,需要引导幼儿认识和学习团队合作方法,利用团队合作活动获取新知识,从而为团队合作起步奠定基础。

团队意识――树立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团队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受教者加强对团队意识的理解,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幼儿的接受能力较为直接,且模仿能力极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十分重要。例如: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难题,而这些难题别人可能会有简单的方法将其解决。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合作,共同去分享和思考这些难题。这样,很多问题最终就会迎刃而解。当幼儿意识到这种方法的好处时,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

学会沟通――掌握和发挥自身优势能力 沟通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相互的沟通,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掌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了解自己在团队中能够获得的地位和位置;在认清和掌握自身的位置之后,就能找准团队合作的特点,从而更加胜任角色。

高效团队――团队高效性的特征判断 高效团队的认定,是判断团队合作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团队合作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团队合作教学能够发挥最大效能,取得更加良好的组织实施效果。例如:在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团队合作效能的判断,从短期看,主要是幼儿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课堂的合作氛围;从长期看,则是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展示。

教学组织――形成良好的合作教学氛围 采用良好的组织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团队合作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活动效率。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特点以及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教学。可以说,组织教学的有效性,甚至直接决定了整个活动的开展效果。

团队合作教学安排

以学前教育为例,开展团队合作教学,并分析和判断团队合作教学的成效。对教学成效影响因素的分析,要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从而使大家对该问题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团队合作教学课堂设计如下:

授课内容:团队合作教程。

教学内容分析: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采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团队合作教程》。首先是团队概论,对于团队有更清晰的认识,并明确该课程是通过“活动体验”进行讨论分析,理解团队概念。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不会感到孤立,生活中更多的需要团队和合作,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协作的重要性,并敢于承担责任,潜移默化地将团队合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学环境分析:利用大教室,用3张双人课桌摆成三角形,并对学生们进行分组,从而确定整个团队的分组安排。在上课时,以教师的多媒体引导为辅,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讨论为主,通过相互沟通与协调,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在于如何把团队合作的知识和学前教育学科联系在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多选择有关团队合作与学前教育有效结合的例子,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在讨论的过程中,以学前教育内容为主线,把团结合作视为一种方法来解决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教学意识,并指导以后的工作。学前教育具有特殊性,这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面对的群体是一群幼儿,只有引导幼儿去感悟、学习和利用团队合作,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才能提高团队合作教学的效果。

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时,教师更应该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效果,满足现代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要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要积极领会教学难点和重点,提高团队合作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以后真正进入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篇7

关键词:商务翻译,教学,有效教学

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效果重在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和技能意识的提高, 具体包括:翻译作为交际行为的实质和基本任务、双语的对比原则与翻译、翻译思维与程序论和方法论、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翻译与语言的社会功能、翻译与语言的社会功能、翻译与文化、翻译与语用学、语义学以及美学、思维学、民俗学的关系等等。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效教学强调过一定的教育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同时, 学生能力和知识加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高校教育才能长远得以发展的根本前提。影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包括, 学生、教师、课程、教法、教材、条件、环境、测试。

一、学生因素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学生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一) 学习动机

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容易失去信心和兴趣, 容易导致旷课或上课时坐在后排;学习功利性目的使学生擅长钻研考试技能, 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和知识延伸的培养。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导致学习节拍和进步速度缓慢, 自我要求只停留在不挂科的现实基础。

(二) 学生心理特征

1、自卑胆怯。

缺乏信心和对自己不肯定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缩手缩脚, 低着头, 深怕说错话被笑话。不说任何话的方式耽误课堂时间, 消极逃避。

2、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的权威和对教师的认可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信心、积极性、快乐体验、接受和抵触的程度。

3、客观因素影响对学习的认识。

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自我放弃, 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和新生相比课堂纪律更为涣散, 更容易右耳进左耳出。

(三) 其他

基础、年龄、班风环境, 购买相关学习资料的条件、长期没有克服的内外障碍因素对学习的阻碍。

二、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是教育的载体, 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引起教学效果差异。

(一) 教育背景

教育经历包括英语本科、硕士、博士, 二外进修, 辅修商务、贸易、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商务及教育专业, 出国求学经历等。

(二) 责任意识

教师责任意识热爱教学工作、关爱学生、关怀学生前途和困难、课堂教学的高度负责感、对自身各方面素质的严格要求等。

(三) 与学生的沟通能力

学生是课堂中被改造的主观的客体, 学生对教师的印象或评价, 直接或间接作用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抵触或接受的程度。如果一位学生英语基础差、胆怯或缺乏自信, 在商务翻译的课堂表现不理想, 话语结巴, 思路不清的时候, 教师不应给学生泼冷水, 而要积极的鼓励学生战胜胆怯和困难, 让学生看到进步的希望。课后多与学生交流, 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的难处, 尊重爱护学生, 将学生当亲朋一样看待, 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从心底相信这样教师无论教育还是师德都是可以信赖的, 师德的内心感化才能从根本上将学生影响好、改造好。

(四) 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分为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分为板书字迹是否流畅易懂, 板书内容是否有层、次逻辑, 板书是否详略得当, 不要详写难点没写, 略写的地方罗嗦反复。口头表达能力包括, 英语发音纯正与清晰、语速停顿重、轻音的抑扬顿挫、字母的连读、英美式发音技巧等。

(五) 分析能力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 学生的个体性格、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差异也很大, 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英语基础水平、班级整体情况等, 应对症下药, 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 因材施教。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构成有机的复杂体系。单一制度化的教学只会限制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挥的空间。课堂应该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桥梁, 而不是教师单向性的没有交流的支配。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通过思维的提炼使学生领悟真谛, 然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快乐学习体验。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带领学生探求知识的奥秘, 通过问题讨论引导自我挖掘, 相互借鉴、看齐, 通过课堂实践练习, 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 同时, 也反馈出教学效果的信息。通过传授-激励-参与-自我实践-比较分析-改进和肯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更多的发展潜能。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 是任何课程和教法的出发点。

三、课程规划、教学方法、教材选用

(一) 课程规划

有效的课程教学规划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提纲、教案、配套验收试题。这些都涉及课程性质、课程难点重点、目的、性质、对象、专业、环境、评估, 他们相辅相成。

(二) 教学方法

1、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通过渐进、分解和综合贯通系统地划出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翻译技能和基本理论的掌握, 学生便以迅速突破商务翻译时的瓶颈, 使翻译思路豁然开朗。翻译的技能包括, 译词法代替法、缀合法、释义法、还原法、融合法、新词译法等;长短句分切整合、词语增补与省略及重复、句子重心和层次转化等。增补翻译可分为概念、结构、逻辑、修辞性增补。如结构性增补中的对搭配接应词的增补。有些英语长句的表达顺序与汉语的表达方式习惯不同, 甚至完全相反, 这样就必须对原文的结构重组。如:跟单托收是一种付款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 (A) , 买方只有在支付汇票上的金额 (B) 或在接受汇票并承诺在未来某一天特定的时间内支付后 (C) 才能提取货物 (D) 。Documentary collection is a means (A) of ensuring that the goods are only handed over to the buyer (D) when the amoun shown on a draft is paid or (B) when the customer accepts the draft as a commitmen to pay by a specified time in the future (C) 在英汉的过程中, 有些句子可以逐步对译, 但有些由于英汉两中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必须做词类转换, 才能使句子自然、流畅。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相互转换。如:Failure of arranging shipment on time is to the detriment of your business reputation.不及时安排装船会损害你公司名誉 (the detriment是名词) 。

2、分析学生商务翻译薄弱点, 然后达到整体和局部的改善。常出现的问题有, 使用的词汇大多数是熟悉的简单词汇, 语法错误太频繁, 比如时态、单复数、不具备时态等语法错误;单词记忆不全, 局部字母记忆混乱等。专业词汇。商务英语拥有可观的词汇数量, 涉及商务谈判词汇、交际词汇、固定的经济词汇等。并且若干不同的词, 具有同一性, 只有熟悉这个专业的人才知道专业领域实际特指。如将“公司”“企业”的商务单词汇总, 既提了高记忆的效率, 同时激发学生在学习探索中获得乐趣。商务英语中很多动词、形容词、名词由前缀和后缀演化而来。如“使…化”的后缀, “lize”, “lization”modernize或modernization (现代化) globalize或globalization (全球化) informationize或informationzation (信息化) institutionalize或institutionalization (制度化) ;如“重新”之意的前缀re+charge=recharge、re+type=retype、re+construction=reconstruction。积累、概括基本句型。如make+名词+形容词, This makes the carton strong。Enable、let、make、authorize+不定式。Good production methods enable the factory to manufacture more cars。It is+形容词, It is+形容词+that..或It is+动词+that。

3、传统教育观面强调知识和智力, 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及创造潜能发展相关的情感因素, 从而导致学生的被动与盲从, 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分离。学生必须亲自体验发现, 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来。有效商务翻译课程的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要遵循新奇 (满足学生求新心理) , 多变 (不断更新和变化刺激形式) , 多样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导入方法多样) , 热烈 (创设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 分析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中英文翻译的艺术。先将学生注意力从课本自然衔接到课外更加宽阔的主题-提出问题 (海尔Haier广告翻译词好在哪里) -积极引导 (广告翻译需要考虑的因素, 如文化因素、语音、翻译名是否容易记住和传播, 是否很容易正面良好的联想等) -相互讨论、借鉴、发散思维教法的好坏影响教学有效性。从教育学角度而言, 教法涉及到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

(三) 教材选用

传统教学方法使用的是教科书, 此外, 案例材料是符合教学目的、对教材生动有趣的补充教材。教材是系统阐述, 比较注重框架, 而缺少具体的事例支持, 容易产生枯燥无味。而案例材料是对一个真实情景的描述, 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些更为实际的信息、一定的思考题或者模拟题, 并要求学生通过教材和材料结合思考、分析、消化吸收。案例是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

四、条件、环境

影响教学质量的学习条件包括学时、课文投入的时间、教学班的规模、教室的设备、教室的光线、布局摆设、辅助学习条件等。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像等视听等教学多媒体。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特征, 多媒体不应该只是用于书写电子黑板, 更重要的是搭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教学平台, 拓展教学的延伸和层面, 将更多新功能添加到教学中, 使教学和翻译实践模式信息丰富、内容多样, 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的乐趣, 使教与学在丰富的平台中得以理论和实践的升华, 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倡导鼓励学生课堂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的学习改造作为课堂的宗旨, 而不是教师一味讲自己的课, 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和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需求。

环境包括学习环境, 学校环境, 课堂环境, 社会环境等。添加与商务翻译有关的背景商务知识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 针对一个真实情景, 设计一定巧妙的思考题, 增加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 用问题和提示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参与。培养分析技巧、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等能力, 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 而针对实际情况学习的能力则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通过平时课后练习和考试来实现自我检测。可以课后指定在《国际贸易实物》、《国际结算》等商务教材中任取四百汉字要、求标明页码、翻译成商务英语。既让学生跃跃欲试地参与了翻译实践, 同时, 在翻译的过程中, 让他们领悟到商务英语翻译学与用的紧密关联, 并且会提高他们下堂课商务英语翻译的热忱和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信任。

商务英语翻译有效的教学强调增加课程实质性内容, 避免对人才培养无效的形式主义, 尽量减少制定评教标准细枝末节的量化和表面化、宜粗不宜细。有效教学理论中, 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进步与发展, 学术责任心和追求真理性的学术品质是有效教学理论的长期内在要求。因而教师要本着对学生和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 全方位从学生、教师、课程、教法、教材、条件、环境、测试等教学效果要素创新出高效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必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张彦, 李师君.商务文体翻译[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 篇8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是通过历史课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学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及人格魅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体现的是要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北大教授罗荣渠先生认为,历史学是各门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承载着深沉厚重的人类文明,其广博性、复杂性、曲折性、长远性、生动性都非其他社会学科可比,其智慧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成为学养丰厚的专家。教师,大都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但仅此而已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前,中学历史教师能将历史课堂演绎得精彩绝伦的当属凤毛麟角。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历史知识素养不足。

高尚的灵魂需要高尚的灵魂来塑造。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只有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奋的治学态度、非凡的人格魅力去净化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体格和谐地融为一体,做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全面、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具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独立人格和民主情怀;具有参与意识和现代开放精神;具有博大胸怀和历史眼光;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人格等。这些人格因素與充满沧桑的历史课堂结合在一起,会使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独特的精神感召力。从近处来说,课堂的有效性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从长远来说,学生一定会终身受益。

二、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作为教师,平时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更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而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引导作用,目的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学习上的独立性,学生在教师导向信息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获得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以研究者、探究者的身份,独立思考,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学思想,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三、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知识的传递,历史教学应该上升为历史教学艺术,它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活动。师生双方都是教学艺术创造的参与者,但教师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

1.历史教师教师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新航路开辟”这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艺术性地处理,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设计教学新情境。

情境1:呈现新航路开辟前绘制的世界地图、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地图。

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对地理学、航海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情境2:呈现波涛汹涌的海洋视频及欧洲探险家进行海洋探险路线图。

问题:海洋是广阔的,海洋的危险来自四面八方,海洋探险对人类精神有何影响?

还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新航路开辟(对美洲的影响、对欧洲的影响、对非洲的影响、对亚洲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等。如此,通过新情景设置让学生对新航路的影响有完整性的认识。

2.历史教师要提高历史课堂的组织艺术

(1)要有流畅性。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2)具有和谐性。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3)具有生动性。新颖有趣才会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新情景,以景激人、以景酿情、以景出新。

3.历史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易中天品三国为什么广受欢迎?主要在于他的语言极具吸引力,幽默风趣。历史教师讲课时教师要语言表达变化丰富,语气富于情感,声调抑扬顿挫,善于煽情。例如,在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一第二节“唐太宗”时我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效果就很好:“公元618年,一个王朝在古都长安诞生了,这个王朝姓唐,叫做唐朝。当时也许谁也想不到,这个唐朝‘一不小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第二代皇帝也就是李家的杰出青年———李世民却小心翼翼地吸取他的同行隋炀帝实施暴政的教训,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皇朝中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因为表述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又意味隽永,学生迅速被这样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更新理念,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艺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的这三方面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三尺讲坛上与学生一起用心品味、和谐共舞,让生命在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反思 篇9

本节内容是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城市,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并没有亲身体验,总的来说大部分知识都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改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活动探究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案例材料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展示案例——合作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的“生—生”与“师—生”互动中将知识点逐个有序落实。

环节一:新课导入。网络流行的QQ农场游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大多数学生都有“偷菜”的经历。我从生活经验切入,通过小调查(“今天,你偷菜了吗?”),自然巧妙地导入新课。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环节二:理清概念。先向学生展示人们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农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讲解农业的基本含义,强调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物和植物。“区位”概念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很陌生,再加上学生的空间区域感知能力较差,所以如果仅仅从文字层面来理解比较抽象。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地理常识,学生熟知常见农业物的主要分布在哪里。所以,为了引出“农业区位”概念,我设计了“对号入座”活动。让学生把哈密瓜、荔枝、苹果和青稞4种农作物与中国区域图上A、B、C、D四处一一对应起来。在此基础之上,引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这样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环节三:承转过渡。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把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划分为两大类,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很快得出结论。为此顺水推舟,引入“主导因素”概念,某地农业区位选择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存在某个因素影响作用最大,即是主导因素。这样便为接下来的活动探究(寻找隐含在材料中的主导因素)做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探究活动开展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这样才能提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习要求:“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成果分享—教师点评”。在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设置“以问题为线索、以能力为主旨,以运用为目的”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思考情境中,充分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小组展讲并分享成果,阐述问题分析的思路,总结影响案例材料中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因素。案例材料1—气候;案例材料2—水源;案例材料3—地形(图3);案例材料4—土壤;

最后笔者给予一定的肯定和点拨,适当增加了一些知识拓展。比如案例1中,拓展了作物熟制(海南的水稻一年三熟,东北的水稻一年一熟)。案例4中,拓展了我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东北,简单介绍黑土的肥沃程度(每成土1cm,需要200-400年时间)。本环节的创设问题情境贯穿始终,既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能全身心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学以致用。

环节五: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分析材料,圈划出关键语句,找出所对应的社会经济因素。将知识点寓于案例材料中,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消化。在此基础上,再展示几组图片材料(北京蔬菜基地变化、内陆人可以吃上新鲜海鲜、农民进行生产活动积极性提高、农业技术的改善等),学生利用刚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环节六:课堂演练。本环节分成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两部分,旨在及时巩固知识。特别是能力提升部分,设置一道开放性的综合题,激发学生思考,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并且可以及时地查漏补缺,对于一些仍然含糊的知识点进一步地加以强调和梳理。比如题目中的“奶牛和花卉”,部分学生未能抓住最迫切的需求,导致未能准确做出判断。

本节课通过案例活动探究教学基本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课堂实践情况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小组合作讨论热烈,上台展讲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基本上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地理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年轻老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前备学生:课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初步的评估。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等,特别是设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可能存在哪些思维障碍,应该如何突破难点,从而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良好的依据。

② 强调教学目标:导入新课之后,一定要注意强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确学习的目标。

③ 教学内容加工处理:根据教学时间对内容进行调整,突出重点,详略合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设计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生活情境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形成所谓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效果更好。在组织案例材料时,进行补充、削减、改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引入一些学生所熟知的典型生活案例,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合理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

④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案例活动探究关键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和交流这个过程来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在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避免部分学生盲目敷衍。在此过程中,老师不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分析总结,而是从旁加以引导学生去有针对性地分析讨论。可见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在课程开发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上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的智慧,及时调整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尽可能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老师点到为止即可。

⑤ 及时给予评价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五花八门的,甚至有出人意料的看法或结论。对此,老师应以足够的宽容心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科学的评价,从而保护学生的心理,鼓励其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和纠正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疑惑区,引导学生走出争论误区,做到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责难。

上一篇:app界面设计报告下一篇: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干警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