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的影响因素

2024-08-13

绘画创作的影响因素(共12篇)

绘画创作的影响因素 篇1

摘要: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形式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 绘画艺术作为美术作品的重要承现载体, 是艺术审美领域较为广泛的视觉再现性艺术, 坚持科学的观点, 发掘影响绘画艺术创作的因素, 有利于现代艺术理论的建构。

关键词:绘画创作,影响因素,观念,生活

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载体形式, 绘画按材料介质的不同, 以素描, 色彩为主要表现形式。虽然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理论的构建已日趋完臻, 但艺术家在美术绘画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就对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艺术家对有关艺术的形式、背景生活以及素材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家美术绘画创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时, 很多艺术家美术绘画创作有关灵感来源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针对影响美术绘画艺术创作的因素, 进行了简要阐述和分析。

一、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可以分两个层面阐述:第一个层面是精神生活 (艺术生活) :艺术离不开具体的生活, 生活的元素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具体的生活体验, 创作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然艺术也不是生活场面的具体体现, 它是对多层生活版面的总结、提炼和升华。生活是具体的, 艺术是一般的。艺术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 无数具体的生活现象使你的艺术创作变得丰富多彩。所以艺术家要深入生活, 体验生活。最典型的例子是欧洲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和唐宋时期的人物画, 都是艺术家观察生活和忠实地表现生活的范例, 画面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对当时的生活场景做了最真实生动的记录, 表现了人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艺术发展到现代阶段, 从造型手段上往往较含蓄, 甚至带有很多非写实的因素, 但是丝毫没有削弱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达利的《大战的预感》表现的都是当时战争的消息对艺术家的情感最真实的冲击。第二个层面是物质生活:艺术家搞艺术创作离不开物质生活的支撑。有了物质生活的支撑, 画家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走向市场, 进行货币和作品的交换。所以艺术家搞艺术创作离不开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必要条件。

另外, 社会生活的积累也是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条件。往往涉世的深浅, 会直接影响到看问题的深刻程度, 这种思想深度与文化修养则直接决定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味。

二、艺术家的造型能力是绘画创作的基础

造型是造型艺术最为基本的特征, 它是指艺术家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在一定的空间中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这种艺术形象是直接的空间存在形式, 在绘画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用线条、色彩、色调在平面状态中创造平面或立体的二度形象。绘画就是通过准确真实的形象塑造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看法的, 因此, 造型能力是对艺术家的根本要求, 如果不具备造型能力, 那么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 具备一定造型能力的画家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作者, 但是想要创作出一件优秀的作品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例如, 著名的画家达芬奇能够通过简单的素描来体现物体的突兀之感。此外, 美术绘画创作必须依赖于画家的绘画技能, 画家要想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就必须要通过长期的训练, 这样才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造型手法, 创作出更有价值、更有魅力的作品。

三、观念艺术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观念艺术”又称思想艺术、信息艺术, 是用来描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类强调观念艺术的艺术作品的术语, 这些作品要么非常明显地将以前作品所强调的视觉重心消除, 要么完全抛弃对于艺术品必须是具有独特性质的“作品”的永恒追求, 而代之以对某一观念或思想的陈设和反映。

今天, 观念艺术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艺术样式, 已经成为画家探寻个人乃至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们都自觉地将“某种观念”注入自己的作品中。著名评论家约瑟夫·孔苏斯说过:“自杜尚的‘小便池’以来, 艺术就在观念的层次上存在着。”这说明观念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观念艺术强调对社会生活道德的批判以及对思想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反思。观念艺术仅把所设置和描述的对象当作批判的媒介, 而传统方式则将描述的对象直接作为批判的对象。

观念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 它往往采用挪用和“替换”的表现方式, 利用经典作品图像是当下艺术家采用的最便捷途径。观念艺术的表现手法还采用并列式手法, 使历史与现实交叉, 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形象或物品并置起来, 以达到观念表述的目的。它不同于“替换”方式之处, 在于后者将画面主体“嵌入”了历史背景。除了上面两种外, 还采用外加的手法和意念式表现手法, 即画家将图形插入在写实或抽象作品的画面上, 在于提示画面主体的命运或在于提示画面主体特定的上下文。

四、表现技巧是创作成功绘画作品的方法

美术绘画作品的成功创作, 是与艺术家自身的绘画技能密切相关的, 技巧是创造成功艺术作品的方法, 画家的绘画技巧本身就具备了审美的功能, 并且为绘画创作提供了表现性语言, 是画面中较为直观的视觉要素。美术绘画创作中常用的绘画技巧很多, 主要包括用笔和用色两方面。

1. 用笔技巧:

是画家绘画时的用笔技法, 一般包括涂、刷、摆、点、排、堆、擦、皴等等用笔方法。在运笔方向上可顺可逆, 讲究力度的控制和审美, 用笔讲究笔韵有序, 画笔要随心随形而用, 笔形相生。

2. 设色技巧:

是画家对色彩颜料的应用技法, 包括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等应用规律的灵活运用;颜料的干湿程度、黏稠度、薄厚度的控制和把握:画面中的素描关系、冷暖关系、色调的处理;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等色彩关系的综合应用等, 颜料的应用应体现出力度、装饰等审美韵味。

五、创作者的审美观影响绘画作品的风格

美术绘画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 相对来说, 除了作品自身所具有的构图, 造像, 形象, 色彩美感之外, 同时还应该具备着艺术家在作品当中, 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 针对画家本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意愿, 所渗透于绘画作品之中的审美情趣, 思想感情, 或创作灵感。绘画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观念一般包括作品内容的创作动机、审美标准、主观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和趋向。在绘画创作时作品审美观念的定位是极其重要的, 它决定着绘画作品艺术精髓的再现。绘画艺术作品审美观念的定位直接来自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意愿。一般来说, 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造者, 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学识、品位爱好、人格魅力以及审美取向, 是主宰绘画艺术作品审美定位的主要因素, 可以说艺术家人性化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审美观, 决定了绘画艺术作品的品位及风格。

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影响因素, 这需要画家在创作时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 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 通过自己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 甚至传达某些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丽华, 黄秋实.关于美术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因素探究[J].芒种, 2012年14期.

[2]刘续宗.浅谈绘画创作中的几个重要因素[J].国画家, 2005年02期.

绘画创作的影响因素 篇2

从模仿自然到自觉组织画面的形式语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我渴望从风景画中找到突破口来实现自己的想法,由此开始了从以往对立体空间造型的研究转向画面形式因素的探索。初涉绘画,更多的是对自然造型和色彩的依赖,而很少去注意画面中形式因素的关系。面对自然,我会因顾忌客观对象的真实性而不假思索地把它照搬上去,自然中的色彩放到画面上是否协调也很少考虑,仅凭生活逻辑和创作习惯去表达。但当我开始考虑画面问题时,这一切都随之改变了。虽然每一幅作品都来源于自然,但都与自然有了恰当的距离。

我不刻意追求画面的空间感,却关注画面色彩关系的处理和画面各种对比关系的层次安排。当空间意识被弱化,透视规律不再被奉为宗旨之后,回归到艺术的本质呈现。从印象派后期开始,有不少艺术大师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他们的经验给我诸多启发。美的法则不一,可归结为“万变不离其宗”。在艺术技巧花样形式不断翻新的今天,如何增强作品的内涵、突显个人审美品质,如何表现内心真实感受并逐渐地让绘画语言清晰可辨,是我当前着力要做的事情。

艺术需要激情和感受,它带给我许多惊喜和感动。对我来说,画室中作画和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阳光气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既定氛围中去调动作画情绪是艺术创作的契机,而在情绪饱满时作画,其相应的形式因素更会富于情感内容。当看到不同景色,听到不同音乐,心里会产生异样的感觉,此时内心的线条和色彩会随情绪波动自然地流于笔端,从而画出不同的视觉符号,情感的信息也会因笔触变化弥漫于画面。这是一种瞬时即失的细微感受,也是情感最直接的视觉表达,是心与境、情与画的最直接的亲和关系。

创作时我喜欢选择复杂的自然景象,它能为我提供丰富的心灵参照和情感启发,按照感受和作画规则,在杂乱中整理出一个全新的画面秩序,生成别种意境。不同的形状和生长结构是构成的需要,不同的纹理和质感则变成用笔和肌理。斑斓的景色为画面提供了多变的色调参照。书法和水墨画中的创作因素,诸如干湿、浓淡、虚实、强弱、气、势、韵等,是我处理画面时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绘画创作的影响因素 篇3

关键词:童年意识 绘画创作 米罗 蒙克

一、童年意识与画家绘画创作的关系

(一) 童年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一生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和建立了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层次理论中叙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其中包括情感、判断、身心欲望等,它们存在于不同的意识层中。精神层次分为三层,分别是: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由浅及深而存在。弗洛伊德认为“在生命最初的那两三年内,一些印象已固定下来”[1],并且“它们的重要性永不会被以后的经验所剥夺”[2]。他发现童年经验对我们一生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童年时期是奠定我们人生基础的最主要的时期。童年意识属于潜意识,是潜意识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潜意识中有我们认为早已被遗忘的童年记忆。它们被深藏在潜意识中,但它们却可以影响人类的感知能力、行动和思维方式以及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弗洛伊德说过,“有这样一种忘却,即便记忆被一种困难所掩盖”[3],但是“通过一个强有力的外部的召唤,记忆仍能被唤醒”[4]。

(二) 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个对童年的回忆

达·芬奇被称为是一个人的“‘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和‘极其活跃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原型”[5]。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公证员,因此家境十分富足。他的母亲是一位农妇。达·芬奇是一个私生子,他的父亲没有与他的母亲结婚,因为他父亲当时已经与一位公证员的女儿订了婚。当他的母亲怀着他八个月的时候,他父亲与他的继母结了婚。达·芬奇五岁之前都是跟他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1457年他回到父亲身边生活,并且的的继母对他很好。

在达·芬奇的科学笔记中,有一处写到他的童年记忆,他描述道:“看来我命中注定要与秃鹫有如此深刻的关系,我回忆起很早的一个记忆,当我躺在摇篮中时,一只秃鹫朝我飞来,用尾巴弄开我的嘴,用它的尾巴击打了我的嘴唇好多次。”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特别和奇怪的童年记忆,但经弗洛伊德的分析,我们可知达·芬奇说“当我躺在摇篮中时”说明是在他婴儿的哺乳期,这段记忆是深藏于他潜意识中他母亲对他哺乳或亲吻的场景。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母親的形象是由秃鹫来表示的,并且当时人们相信只有雌秃鹫,所以秃鹫就象征着母亲。而达·芬奇5岁前的童年生活只有母亲没有父亲,所以这也就唤起了他潜意识中对母亲的记忆。弗洛伊德在《诗与真》中的童年记忆中这样推想,“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是童年生活中最具有意义的因素”。对于达·芬奇来说这些童年记忆对他本人的影响及其一生的绘画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童年意识在绘画创作中的传达

(一)童年意识中的故乡情结

故乡是我们出生或长期生活的地方,在那里发生的一切丰富了我们的童年记忆。画家在创作时常把故乡作为题材,把他们儿时故乡的景象通过记忆和回忆的改造并美化了在画布中显现出来。夏加尔《故乡的梦》、吴冠中《故乡的苇塘》、陈逸飞《故乡的回忆》等,都是画家对故乡的眷念而创作的。本节主要介绍米罗和段正渠两位画家的故乡情结。

童心未泯——米罗

胡安·米罗,西班牙著名画家、版画家和雕塑家,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米罗被称为是“把儿童艺术、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糅为一体的大师” 。初看米罗的画,感觉像是儿童画的,造型稚拙,色彩艳丽,看似随意,但却独具匠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绪。童年意识是一种本质的、原始的感受,米罗一向忠于自己潜意识的感受,这也许是一个画家摆脱现实生活束缚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米罗作品中的这种童趣现象是与他的童年生活经历紧密相连的。

米罗的故乡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分。《加泰隆风景》就是米罗对故乡的写照:一条曲线将画面分为黄色和橙色两部分,色彩极为艳丽,所有的形象都是用几何形和线条画成的。米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想极力挽留他记忆中的童年生活,不是完全梦幻,而是来源于自然,取于他的童年经验。“实际上,米罗要捕捉的正是一个成年人的心灵中闪现出的童年的回忆”。

(二)童年意识中的梦与幻想——达利

达利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他的想象力极其的丰富,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达利出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的一个律师家庭,儿时的他性格活泼好动,但有些多愁善感,经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这是由于他有一个在他出生九个月前夭折的哥哥,而他哥哥死亡的日期与他出生的日期是同一天,这样的巧合使他的父母觉得达利是他哥哥的转世。当幼小达利知道这个事情以后,虽然父母很疼爱他,对他呵护有加,但达利认为它是哥哥的复制品,从而对哥哥产生了嫉妒心理。这种心理和性格对于他后来的创作生涯影响深远。

达利阅读了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的作品后,他承认自己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是一种“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弗洛伊德说过,“人的成功发展,除了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的热情以外,更需要本能的冲动、非理性的热情”。达利利用一种他自己称之为“偏执狂批判法”的方法从潜意识里获得意象,把一些不相干的事物组合到一起来,把这些具体的形象任意地夸张和变形后形成自己的画面。他还能将自己梦境的主观世界变为客观的画面。这样的创作方式是与他不同于常人的童年经验密不可分的。

(三)缺失性的童年意识——蒙克

蒙克是挪威的著名表现主义艺术家。他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悲伤的基调。作品多以死亡、生命、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这与他痛苦、悲惨的童年经历是分不开的。

蒙克出生于挪威洛顿的一个官僚显贵的家族,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来自海军上校家族。不过,他的家族经历了很长的疾病和死亡。蒙克说“疾病、精神错乱和死亡是守候我摇篮的黑暗天使,并一直陪伴我一生”。蒙克的母亲在他只有五岁时死于肺结核,在他15岁时姐姐索菲亚也死于肺病,父亲和弟弟也在他成年之后相继去世。如此悲惨的童年时期直接影响着蒙克的绘画创作。《病孩》是蒙克24岁时创作的,这幅画以他15岁时去世的姐姐索菲亚为原型,画中女孩头偏向左边,母亲也是低着头,也是没有任何眼神交流。画面用色低沉灰暗,悲伤气氛浓重。这幅画打开了他压抑的内心,也奠定了他绘画的主题,蒙克通过画面表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诠释自己对生存和死亡的理解。

我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无理性的意识比理性意识更为重要,无论是丰富性还是缺失性的童年意识对于艺术家来说都是无价之宝。上述几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并不是对他们的童年记忆进行写实性的描绘,而是在童年意识中瞬间捕捉自己的感情与感受并表现或发泄在画面中。明代文学家李贽在其所著的《童心说》中表明,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童心”就是“真心”。我认为画家画画,就是在画他自己,只有能真实表达画者内心的画才能去感动观众。

参考文献:

[1][2] [奥]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M].常宏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3][4] [奥]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詹森的格拉迪瓦中的幻觉与梦[M].常宏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5] 维基百科.列奥纳多·达·芬奇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网络

作者简介:

绘画创作的影响因素 篇4

关键词:瞬间印象,生命形式,色彩,光与影

一、捕捉“印象”来展现灵动的生命

印象派画家莫奈在塞纳河上写生作画时为水面上闪烁和晃动不已的光所激动, 为迅速变幻的丰富色彩所迷惑, 于是产生了迅速疾驰粗犷的笔触和灿烂斑驳的色块。莫奈毕生致力于绘画那些不能画的东西, 他的精品中有许多是一瞬即逝的美丽景物。比如他的画作《脸朝左的持伞女子》、《脸朝右的持伞女子》画的是一持伞少女后面天空中有浮云掠过, 我们几乎可以感受到那吹送浮云的微风, 女子在微风中伫立具有灵动的美感。

而深受西方印象派绘画影响的诗人辛笛以自己独到的视角把这种“印象”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名作《印象》即是:流流/蒲藻低下头/微风摆着得意的手/满河的星子/涨的和天一般高/……红纱的灯笼/送我回家……又来听流水的嗟嗟。这些小“印象”分别对立存在着, 而又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诗中以“流”开头又以“流”结尾, 使全诗展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感, 而其中丰富的“印象”又让我们应接不暇:“蒲藻”“微风”“星子”“灯笼”……充斥了整个画面。诗中的不同“印象”丰富的色彩、淡雅的情调和精致的结构让我们兴奋不已。

辛笛在大学三年级时所写的《航》真是典型的印象派作品:“帆起了/飘向落日的去处/明镜与古老/风帆吻着暗色的水/有如黑蝶与白蝶/明月照在当头/青色的蛇/弄着银色的明珠/栀上的人语/风吹过来。全诗犹如莫奈的绘画一样充满着灵动感, 诗里的小“印象”也常常能在莫奈的作品中找到原型, “帆”、“落日”、“风”、“水”、“明月”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画卷。

不论是绘画还是诗歌他们都传递着一种用印象来表现灵动的生命形式, 在辛笛的诗歌语言中可以看到莫奈的绘画, 而在莫奈的画作中又处处彰显着绘画语言的魅力, 色彩构图都具有了韵律性, 好似诗歌一般。诗画一体, 相得益彰。

二、“瞬间感悟”的生命形式

1890年莫奈开始专注而且持续的以睡莲的主题创作, 1900年莫奈的视力开始出现问题。1911年妻子爱丽丝去世, 1914年长子让去世的打击, 使他的视力也急速恶化。他开始画大型的睡莲壁画。此时, 我相信亲人的相继离去令莫奈悲痛万分, 但是也使他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系列画《睡莲》前后创作上的变化, 1897年创作“粉红色睡莲”整幅作品色彩明丽, 线条比较细腻而流畅, 总体给人明快的感觉。然而, 从1916-1926年的后期“睡莲”创作呈现出了一种阴郁的色彩, 主要表现在颜色的配比上, 以深蓝、深绿为主要颜色, 色块也明显变大, 不再如前期那么线条流畅了。家人的离去给莫奈的作品蒙上了一层悲情主义色彩。

尽管诗人辛笛没有遇到莫奈这样的连环打击, 但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航》也是辛笛在看到别人遭遇后的感悟, 全诗真像是一幅海洋沉郁的画, 这首诗是他海上的所见所思, 内有个人的联想与无穷之感叹。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印象表现, 还流露着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是诗人第一次坐船到大连, 去探望中学时代的好友。但因为好友家境贫寒, 父母又先后病逝, 高中毕业后便以他瘦弱的身躯挑起抚养弟妹的生活重担。辛笛通过一次海上航程, 传达出诗人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诗中用“飘向落日的去处”这样一种无奈的心境来感悟生命的无可奈何, 寄托了他对友人的怜爱之情。

尽管一个拿的是画笔、一个书写的是文字;尽管时空相隔;又尽管人生遭遇不尽相同, 但相同的悲情主义色彩同样渗透在他们的创作之中, 都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永恒追求, 他们用独特的瞬间印象感悟着生命形式, 描绘、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画卷。

三、对“阳光与色彩”的钟爱

(一) 色彩调和

辛笛的诗特别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组合, 他对光线、色彩及他们之间的审美配比关系有很深的造诣, 处理的十分和谐、匀称、意境深远。色彩与情感、内容达到了一致。比如《刈禾女之歌》: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全诗犹如一幅瑰丽的色彩画卷, 在广阔的原野上, 望着一片无垠的金麦穗, 这是成熟的季节, 在麦浪里人们幸福的收割, 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建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从色彩上讲由蓝、白、金三种色彩对比组构成一幅境界广远, 极富层次感的图画。

莫奈也喜欢运用蓝、白、金黄色勾勒出画面的层次感, 《白杨》《罂粟田》《干草垛·秋末》《干草垛·落日》蓝天、白云、金黄三种色彩交相呼应, 使绘画有一种晶莹抖动的色彩丰富感和色彩娇艳感, 这不是自然风景的拷贝, 而是一种色彩和谐的光的交错。

(二) 光与影的配比

莫奈非常擅长系列画, 然而系列画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明暗配合上的变化。就受光的影响程度而言, 画面上的光点有强有弱, 交织变化成一种全新的色调组合, 他那充满活力的浮动着的色彩呈现出几乎令人难以察觉的光的效应。

不仅是风景画, 即便是人物画也体现了莫奈对光感热衷, 他倾向于表现人物和周围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 画面的场景安排在露天, 强调了光点对衣服的作用, 甚至是衣服本身, 就像《戈迪贝尔太太的肖像》那幅画中一样, 此画不在表现人物清楚的面孔。只呈现出光点照在衣服上的光的效应。

辛笛也十分注重光线的运用, 他的很多诗篇都有对光线的描写, 或写光线下的错觉如《款步口占》:海今夜是这等静呢/此时才见月的光景……/草垂垂地白了;或利用光泽暗亮对比写事物的特征与诗人的独特心镜, 如《月光》:何等崇高纯洁柔和的光啊/你充沛渗透泻注无所不在/我沐浴于你呼吸怀恩于你……生来须为创造到死不能休。

总览辛笛的诗作, 追踪他的创作历程, 他以敏锐的感觉为触须, 使他的诗中的想象丰富, 形象优美, 满蓄情感, “一切都谱上色彩、光影和生命的新妆”昭示了辛笛个人体验、感受的审美意象。然而这一独特的审美意象与莫奈的绘画一样, 构成了一种“瞬间印象”的创作体验。色彩的明暗对比、光影的变化成为他们共同的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辛笛.《手掌集》.星群出版社.1948:17-80

[2]、蔡德崑译.《莫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36-37

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篇5

绘画是非言语交流和问题图形表征的一种形式。绘画作品作为心理意象和表现力的结合产物,往往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投射出幼儿的真实内心。透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有助于我们对边缘幼儿绘画指导方法的研究。以下通过两个案例分析来说明。

案例一

我在本班曾经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我的妈妈”的绘画活动,其中有两幅比较“离谱”的作品。

莹莹(化名)的绘画作品显得特别的简单。据平常观察,她的绘画能力并不差,这次她却只画了三个圆圈(代表妈妈的两只眼睛和脸),并且整张画面只用了一种颜色覆盖。我先向其他老师了解了莹莹的家庭情况。原来她的父母比较重男轻女,莹莹从小只由奶奶照顾。父母感情长期不合。莹莹从来没有体验过家庭温暖,她对妈妈的感到很疏远,感情很复杂。因此,我明白她在画画时,看起来只是粗心敷衍地完成作品。我可以想象,她其实多想逃避这个主题的绘画。在她心里,妈妈的形象十分模糊。或许,当班上其他小朋友把画妈妈当做一件无比幸福和快乐的事情时,莹莹却承受着尴尬和痛苦。

另一幅“离谱”的作品是小泽(化名)的。大家都能按主题画自己的妈妈,他却坚持画了自己的爸爸。从平时的观察看,每天接送小泽的都是他的爸爸,他和爸爸的感情也更深。小泽的妈妈脾气比较暴躁,孩子一犯错就会打孩子,平时她的工作很忙,也很少照顾小泽。小泽对妈妈带着讨厌的情绪。小泽坚持画爸爸,充分说明了他和妈妈存在矛盾。

其实,我设计“画妈妈”主题绘画活动的初衷是引导幼儿能关爱自己的妈妈,一般孩子都和妈妈比较亲密,但我忽视了幼儿所处家庭的差异性,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抚养情况越来越复杂。幼儿不按要求作画的行为,并不是有意挑战教师的权威,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幼儿不喜欢画自己不喜爱的事物。而我们却一味要求他们按老师的要求作画,束缚了他们的创作。第二次绘画活动时我选择了相对开放的主题“我的一家”。幼儿在创作这个主题时,选择的余地变大。每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自己喜爱的家庭成员。

案例二

在我担任大班班主任期间,我在大一班针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研究做了相应的教学实践。利用几次主题绘画课,我做了一些对比和初步探索。文文(化名)是一名社会交往能力很差的幼儿。她从来不会主动融入到集体中,更不会主动与其他幼儿交流。平常总喜欢一个人做着自己的事。但我发现,她经常会有意识地注意在附近玩耍的同伴,有时还模仿他们的动作。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在第一次的主题绘画课上把她安排在了性格都比较内向的一组。这一组在绘画过程中都比较安静,所画出的作品内容差别比较大。在第二次的绘画活动中,我把文文安排在了性格都十分外向的一组。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这一组的孩子显得比较吵闹。但是,仔细观察后发现,他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经常用语言交流,甚至比划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文文仍然显得很安静。但是,我发现这一组的作品都有一些共性。文文虽然没有主动参与幼儿间的交流,但是,无形中她一直接收着其他幼儿传来的讯息,然后把这些讯息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知道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除了使用普遍的指导方法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而且从这两个案例中发现,在一般指导方法的基础上,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还有以下几点特殊性:

1.情境教学,激发创作

蒙台梭利主张:“在新环境发挥其魅力时,即为建设性活动提供动机的时候,所有的能力就会联合起来,偏差就会消失。一个独特的儿童——‘新儿童’就会产生。” [1]幼儿会把绘画活动当做是一种游戏,一种刺激体验。幼儿只有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想象力才能充分显现。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幼儿需要一个轻松、自由的绘画环境。边缘幼儿在社会性上处于不良状态,他们更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

幼儿绘画时总是边画边说或比动作。皮亚杰提出过前运算时期的儿童,语言是自我中心的,他是集体独白,自己与自己进行的对话。他们绘画时自我表现的欲望比较强烈,产生了一种开心而放松的感觉。这就营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的绘画氛围。从而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相互之间营造出的良好氛围来激发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灵感。同时教师也应该密切关注边缘幼儿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肯定他们的想法。教师要倾注一腔热情,给他们耐心亲切的引导。这样教师可以逐渐地从情感上和边缘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使他们缓解心里的紧张气氛,让他们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善于发现边缘幼儿的细微进步,用语言和动作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给边缘幼儿树立了信心,增加了勇气,从而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教师学会以境激情,让边缘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大胆表现,获取灵感,发挥创意。

2.调和生态,获取灵感

在幼儿的实际交往活动中,交往的质量要比交往的数量更为重要。教师有意识地积极配合,能为边缘幼儿地位的改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时的态度转变、关注程度、说话语气等等,都会对边缘幼儿产生影响。当班级中存在边缘幼儿时,教师应无条件地积极认同这名幼儿,防止忽视幼儿将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幼儿适宜的行为进行表扬和奖赏。教师的关注可以营造一种班级氛围,引导全体幼儿关心和帮助平时受到忽略的边缘幼儿。调整边缘幼儿在班级中的座位,让边缘幼儿获得更多融入同伴群体的机会。在进行绘画活动时,教师还可通过将边缘幼儿安排在能力较强的同伴中间,通过同伴的照顾和引领,获得创作经验。

3.开放主题,自由绘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注特殊幼儿的需要,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什么是特殊幼儿?不仅指那些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的幼儿,而且还包括在情感上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因此,我们在组织绘画创作活动时也必须顾及到班级中的每一位幼儿。当班级中存在边缘幼儿时,教师对绘画主题的设计应当具有开放性。在绘画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倡导自由绘画。

在案例一中,幼儿园在第二次时把绘画主题换成了开放式的,让幼儿在绘画创作中选择的余地变大,同时也不会限制边缘幼儿的绘画创作的素材,束缚他们的创作空间。在案例二中教师倡导自由绘画,幼儿通过交流不断抒发灵感,为边缘幼儿提供了各种绘画灵感。首先教师在设计绘画主题前,要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其次,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仍然要综合考虑幼儿的整体情况,倡导和鼓励幼儿自由绘画。最后,绘画活动进行中,教师要从细节做起,随时关边缘注幼儿在绘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纲要》中又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注边缘幼儿的发展。通过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的研究,达到因教施材,促进他们绘画创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幼儿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人不经意间可能会错过许多发现和了解儿童的机会。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绘画表现或许反映了儿童对于某个事件或现象的理解,有些相同的绘画主题可能会重复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用相互联系的、纵向分析的立场去分析和看待儿童的绘画表现,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次简单的玩耍或乱涂乱画,就会多拥有一种观察了解儿童的途径,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发现儿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

当然本文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的研究还比较浅显,而且未能得以实际验证,定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的深刻研究和改进。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只要肯用“心”观察,用“意”创造,用“情”耕耘,在以后的工作上加强实践,多给予边缘幼儿一份关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已有的理论实践上一定会有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浅析影响舞蹈创作题材选择的因素 篇6

摘 要:艺术与文学一脉相承,舞蹈做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堪称是立体的文字,流动的画卷。舞蹈做为一种艺术载体,有机的记载传承了古往今来的人文历史。让人们看到了除了文字以外的另一种更直接的历史影像。但是优秀的舞蹈要具备题材新颖、真实、附有教化育人的能力。本文将从“真实”“创新”“教化”三个方面,通过不同的案例分析及个人见解来具体探析怎样的题材创作对舞蹈编导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舞蹈题材创作;因素;个人见解

舞蹈创作题材是通过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提炼而来,是源于生活、创新生活,并经过编导者对它加以修饰和升华,创新而形成的一种附有情感的肢体语言,称之为舞蹈作品。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要具备,“真实”“创新”“教化”。“真实”是源于生活,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来自于生活中的事物。“创新”是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通过编导的妙手回春的编排,通过舞蹈肢体语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教化”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让人们看到这个舞蹈会对其产生一种影响。本文就是以舞蹈题材创作中的“真实”“创新”“教化”和笔者在创作中领悟的一些个人见解而进行阐述。

一、舞蹈创作中的“真实”

艺术创作题材是源于生活、提炼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千百年来艺术题材创作不变的宗旨。舞蹈做为一种艺术文化堪比文字更加古老,是古往今来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在生活中长期观察积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另一种不同于生活的表现形式重现生活状态,反映生活的深化体现。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通过编导者的加工提炼和创新使之成为一种附有情感的肢体语言表达给观众。

1.提炼生活,源于生活

艺术的起源是原始社会中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其中“劳动说”的影响效果较大。从根本上说,艺术起源归结为人类生活中的实践,這无疑使得舞蹈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源于生活,提炼生活,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近年来的一个民间舞蹈《酥油飘香》,笔者首先想到的是语汇动作的准确表达。提炼语汇动作绝非对藏族民族舞蹈表现形式了解及熟知就能创编出,其所表达的内涵完全从生活劳作中提炼升华修饰而得。编导达娃拉姆是这样说他的编创体验的:《酥油飘香》舞蹈的成功,很好的诠释了“文化艺术创作题材源于生活”这一理论。

2.反映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但并非丰富的生活素材就能直接成为舞蹈作品,必须经过编导者的多次提炼、编排、升华才能在舞台上展现给观众。编排出的舞蹈渲染出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这已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最佳写照。在题材创作过程中如何将高于生活的情感升华,这便牵扯到舞蹈创作题材品质选择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上,以民间舞蹈《采茶舞》为例。

《采茶舞》是浙江省民间舞蹈,主要表现为采茶女子在采茶时的开心和收获时的喜悦,表达南方地区丰收的幸福和愉悦。舞蹈作品以提炼南方女子在采茶时的动作为基本动律,腿部动作灵活多变,舞扇动作丰富而灵巧。同时又与采茶时的劳动过程有所差异,又摒弃了劳作的复杂和生活原型的搬迁,侧重于艺术的概括和舞蹈的雕琢,淬炼出极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这便是《采茶舞》高于生活的表现,立足于民间舞蹈素材土壤,却把劳动生产过程经过艺术手法提炼、加工、再现。使采茶姑娘们既符合生活原型的真实,又具有高雅的艺术价值。

二、舞蹈创作题材的“创新”

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的艺术,其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传递性。舞者在舞蹈台上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动作跟观众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沟通,使其找到观众与舞者之间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震。为此一个新颖的题材有别于他人的视角就成为了舞蹈作品成败优劣的重要环节,舞蹈编导者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以全新的创作思维来完成新作品,使其附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

1.善于观察,敏锐捕捉

《雀之恋》这一舞蹈作品在龙年春晚演出以后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单论《雀之恋》的舞蹈动作基于孔雀的基本形态形象,以形求神,将“孔雀舞”经过加工修饰,用无袖轻薄的上衣和孔雀羽毛裙替换掉了原本沉重的孔雀舞道具,肢体动作充分发挥手臂的三道弯。全新的舞美设计却让人们在整体感官上得到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舞台整体的呈现效果。在这里,舞蹈成了融入整体视角画面色彩中的一部分,且不可思议地贯穿始终,就像丛林中的动物们的伪装色,你需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来面对,才会在惊喜、神奇和迷彩世界中寻找到艺术真谛。

由此,舞蹈作品在作者的敏锐捕捉中得知未来将要面临发展的方向,不再趋于肢体动作,而是舞台整体效果感,从而使简单的舞蹈在舞美的衬托下,将舞蹈的美和情感抒发给观众。

2.打破常规,旧中求新

《醉鼓》作品“鼓”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可是作品中并没有对“鼓”的打击做文章,而是将其成为情感的载体,思绪的媒介。舞者通过肢体语言向观众展现了他内心激烈与复杂的感情。可是不管多么丰富的感情,中心却只有一个,就是对艺术的迷恋。舞蹈整个过程中的提鼓、托鼓等舞蹈动作,仿佛鼓就是血脉和生命,人将自身情感依托于鼓,使之更好的诠释了作品的情感。常规中的鼓以击打为主,如汉族舞蹈鼓子秧歌中,“抻”是基本动力特征,十分注意重拍击在节奏点上。即以往舞鼓时节奏赋予观众们感官及视觉上强大的冲击。但《醉鼓》作品演出以后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是一个杰出作品,激发了编导者一种创作思维。

三、舞蹈创作题材的“教化”

好的舞蹈作品都有它对人的启发,使人看完以后陶冶其情操,对其生命产生启迪。舞蹈题材除题材新颖,精湛外,还要有它教育后人的地方给人以怎么的启迪。创作过程中要认真的挖掘所选题材中蕴藏的深沉含义与闪光点,使之通过肢体动作的方式反映时代和社会现象,使其更附有生命力。

1.以人为本,教化育人

作为一个舞蹈作品,选材首先要有它教育后人的地方,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教育后人。例如:《千手观音》,优美的舞姿和21位聋哑人在听不到音乐的情况下,用她们的毅力顽强的谱写着她们对生命的向往对未来的渴望,诠释了健全人无法做到的一面。她们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千锤百炼,以毅力跨越不足,用生命谱写文章,诠释出一幅附有生命力的壮丽画面。中国佛教文化的中的“博爱”、“宽容”、“平和”、“仁爱”,以及“佛法无边,度济众生”展现的淋漓尽致。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可以拯救众生于危难;千眼表示智慧无穷,可以普观世界,洞察秋毫。《千手观音》演出后人们被其所震撼,使人們心中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宽容,让人们心中获得力量,让他们心灵上得到圣洁的洗礼。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佛教文化的艺术、庄严、博爱。

2.取之民俗,脱俗诠释

《千手观音》取材于佛寺中的雕塑,却与以往作品大相径庭。编导者给其赋予了生命让21位聋哑女演员娇媚、超俗的演绎出了《千手观音》真实情感。整体观感安静祥和、艳而不俗,她让本身带有迷信色彩的观音民俗,脱胎换骨的传播了佛教的另一种博雅艺术。《千手观音》亦是取材于民族民俗文化土壤,其突破自我,毅力追求,演员身残志坚,那种对真善美德执著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仁爱。可以遥想《千手观音》必定可以成为流传百世的传奇经典之作。

四、舞蹈创作题材的个人见解

笔者已经过四年的编导学习,这期间学到了很多有关舞蹈创作的知识。舞蹈创作首先要编导者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用的舞蹈创作题材,经过提炼加工、修饰成为可以在舞台上呈现的肢体语言。虽然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但不是所有的丰富生活都能成为舞蹈题材,这就要求编导者的精心观察和提炼。

1.如何选取创作题材

舞蹈已流传百世,每个部落种族都有自己的舞蹈,而他们的舞蹈都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提炼,用肢语言来诠释,向人们抒发内心情感。因此在舞蹈创作选取题材时,抓住日常生活点滴及自身爱好尤为重要。

如笔者编创的一个以军舞为题材的舞蹈作业。首先作为编导要了解军舞的基本动律动作特征,再根据作者自身的心里想法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亦或是欢庆时节方面编排。笔者在选取军舞题材之初是出于自身对军队的向往和热爱,想通过舞蹈来抒发自身对军队的热爱之情。笔者在选取好题材后便上网查找关于部队文化以便自己深刻了解部队,编创时不至于动作特征无法捕捉到位。因此,如何选取创作题材是基于人心中的思想和热衷,和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和故事来提炼编创,从中发现可舞性,加以修整创编,让其用肢体语言演绎出来,向观众抒发编导者内心所要向往的真实情感。

2.怎样诠释创作题材

舞蹈是用肢体抒发感情有别与其他艺术,有了好的肢体动作但动作中不富有情感,那就和广播体操一同无二。因此对于诠释,首先要有感情的抒发,它是编导者用肢体抒发感情的一种途径,把主观感情融入到舞蹈之中,让每一个肢体语言动作都承载着情感,这样才能打动观众的心,和观众在心灵上沟通。 例如舞蹈作品《同行》,作者用两个女孩和一个水壶由始至终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使观众为她们心痛为她们流泪。从开始到高潮再到尾声,每一个肢体动作中都蕴含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这是一个情景生死剧,没有华丽的技巧却用最真实的情感诠释整个舞蹈。由此可见,情感是演绎和诠释舞蹈的灵魂之所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一个编导如果懂得了“真实”“创新”“教化”这三点他将能够很好的创编出一个舞蹈。舞蹈贵在创新,我们学习编导的人,要尽自己所能的去打破常规的思想方式,大胆求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只有这样成能创编出好的舞蹈作品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舞蹈作品拆能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带来心灵的震慑和精神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和舞蹈的发展的趋势。

作者简介:崔维广(1990-8),男,汉族,山东齐河人,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硕士2014年全日制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绘画创作的影响因素 篇7

儒家关注社会, 因此对社会的关注也是中国艺术的内核之一。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于文学艺术包括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毋庸置疑, 无需再论。而道释思想对中国画山水画的影响, 有必要重笔详述。在中国绘画史上崇佛尚道的山水画家比比皆是, 在这里我们要清楚明白平时所讲的“禅宗”已经吸收了本土传统思想内容与思辨方法, 经历政治、经济、文化需要而“创新”至今的“禅宗”。因此道家的无为思想、归隐思想也使中国艺术更多地思考生命本体的意义。佛教禅的智慧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也尤其深远。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山水画家多为士大夫, 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因所处社会黑暗又无能力去改变与筑构理想空间, 此时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无争”能使他们自我麻痹, 引导他们去寻求精神上的”解放“, 逃离现实来解脱现实社会带给他们的精神苦闷感, 同时又可以给他们的”无能“一个好的逃避借口。因此他们隐居山林或云游天下, 寄情于山水, 发掘创作素材, 将“尘外之意”施之于丹青之内。

从以上简单的理解了艺术思想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宏观影响, 下面就以倪瓒艺术思想为例更深层的研究对其山水画创作实践的影响。因为其“逸气”论是元代绘画美学中最具精神意义的内容, 是元代文人画完美形式的典型代表。由于倪瓒一生绘画创作最多的为山水画, 这里就以他具有猜测性是否为其晚年作品的《幽涧寒松图》为切入点进行浅析, 也通过各方面的分析佐证是否为其晚年作品。

首先从构图来分析, 幅面几近为正方形, 这里倪瓒没有用他常用的“三段式”即“一河两岸”的典型构图法。这种“一河两岸”图式与倪瓒最初的学画经历有关, 倪攒早期主要师法董源, 因此董源山水图式成为他一水两岸典型图式的主要来源。但这只是倪瓒山水画创作学习初期, 之后倪瓒就开始了图式不断转换和完善, 这个过程也是倪瓒审美倾向和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转变:由儒家追求美与善、情与理的统一向道家的虚静、空灵等转变。这也与他后来的人生经历所产生的艺术思想转变有直接关系。在此过程中元代绘画领袖人物赵孟頫对他影响颇深。倪瓒借鉴并发展了赵孟顺《双松平远图》的图式, 并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发展, 后逐渐走向成熟。典型代表作《渔庄秋雾图》, 此画高度简括的构图手法有如李成的“惜墨如金”, 画面中的景物可谓简之又简, “留白”的笔法达到了极致, 却又不给人以简单、空洞、肤浅之感。后加的提拔至于画面中间有点压一下画面的作用, 使中景看起来显得不至于那么空洞。直至晚期倪瓒也多用此种绘画图式。而《幽涧寒松图》虽没有采用此种构图方法, 但依旧简约风格, 图中前置四株松树鳞次栉比、疏密得当的挺立于荒无人烟的涧底寒泉, 溪涧幽谷平远延伸;山石依次渐远;枯树、坡石在空旷、虚无、冷清的环境里显示着生命的孤独、脱俗加之惯用的大量留白法, 这种无人山水给人萧条悲凉之感。与之晚年“今世那复有人”的悲叹相映相衬, 意境上增添了清幽、冷寂空灵之感因此可证此画为倪瓒晚年之作。

画中简括的物象、简约的构图, 大片湖水仅以空白为之不着一墨, 空的有灵仙之气, 这也是道家思想对倪攒绘画观影响的表现之一。禅宗与道家都有求“逸”之说, 但道家认为“逸”为“自然”, 而禅宗则认为“逸”得于“心”, 万物皆源于“心”。“心”在绘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因而元代绘画讲究“因心造境”。具体表现在元代山水画都追求“逸”, 倪瓒自然求之, 并经多年对儒家“礼”的反抗, 通过参禅悟到晚年成熟完善了以简为逸的构图样式。

析之《幽涧寒松图》的内容, 很容易就能看出应为太湖。如你亲身游置太湖你会发现此幅应为倪瓒根据他在漂泊当中所见所闻的写实之作。加之画中五言诗, 从内容可以看出倪瓒自视清高, 一生不仕之意, 对朋友们的入世为官坚决反对的态度, 表明他抱守出世的思想。此幅画对友人实含强烈的“招隐之意”。同时我们大胆推测可发现此诗是以诗入画, 画中意境荒寒, 超然出尘, 似乎暗寓着仕途的险恶和归隐的自得。

倪瓒山水画从图式上看虽简, 但是真的模仿起来却很难, 临摹者通常形似却缺乏气韵。简单讲, 便是空的没有味道。因此倪瓒的作品清灵、简淡、疏远、天真, 强烈的向人们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给人们以“平淡天真”“洁静高远”的意境欣赏感受, 使人们“看”到他对世俗生活的绝望和凄惨悲凉的心情。

参考文献

[1]倪瓒.清閟阁全集[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 2010.

[2]陈传席.精神的折射[M].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7.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5]张育英.禅与艺术[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6]郑拙庐.倪瓒[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7]俞国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7.

绘画创作的影响因素 篇8

(一)研究背景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并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等重要的教育理念,这对学校艺术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阵地,重要的教育理念必须在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中贯彻落实。

我国现行幼儿园阶段(3-5岁)艺术课教学大纲五个标准方向中将“培养学生了解和运用宣传媒介(一切可以表达艺术创作的材料)技法,制作过程方面的能力,以达到进行相关于视觉艺术的基本表达”放在首位,法国幼儿园阶段的美术教学大纲是把“为构造艺术作品所必须的各种实践”放在首位的,大纲虽没有明确规定美术课的具体内容,但体现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的精神,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画现场命题创作,是幼师生就业考编的考核内容,也是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学前教育组的赛事之一,在此背景下“儿童画创作”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是美国加德纳博士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系统地提出,认为人至少存在8种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智力类型: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并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多元智能理论密切相关。

教师的专业化是集学术性、教育性、社会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学者们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在现代社会,从教师素质来讲,教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实践能力。

二、“理念的差异”与“差异的理念”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让学生在尝试中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而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在经验的指导下实践,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很难跳出已有的模式。中国的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怕孩子吃亏,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持否定态度。

绘画活动到底要教授技能?创造力?还是在活动中既培养技能,又发展创造力呢?自2012年起,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每年举办一届,参赛对象为江苏省师范专业毕业年级在校学生。我通过多角度观察与研究第二届、第三届参赛学生的辅导过程,对于幼师生绘画创造力和技能有了直观的认识。

1.创作理念的差异对“儿童画创作”水平的影响

第二届省示范生基本功大赛我校推荐学生A、B都是绘画技能相对较好的学生,在比赛前的强化训练中,两学生都很勤奋,推荐生A的构思立意相对独特、新颖些,推荐生B油画棒的性能把握得更娴熟些,色彩感觉较好。两位推荐生虽创作风格、创作理念不同,但相同的是她们对大赛都很投入,全力以赴,作品讲评两位推荐生各抒己见,特色鲜明地让我觉得发挥各自的特长是正确的指导思路,直到比赛结果公布后,我才深刻地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构思立意相对新颖的推荐生A的创作成绩是我校三位选手中最高的。推荐生A也曾在比赛结束,明确告诉我说:“就考场整体水平而论,她的作品该是中等偏上的吧。”

2.教育内容的差异对幼师生“儿童画创作”能力的影响

由于第一次担当幼师生命题创作的辅导教师,没有经验,辅导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和理解,在担任第三届“儿童画创作”辅导教师时,我注意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采用了类比迁移法,培养学生创作思维的深刻性。在赛前辅导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比较、迁移,抓住各种画面内容间的关联,组织画面,使学生的创作思维更加敏捷。

幼师生日记画的练习对“儿童画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日记画有助于幼师生积累创作素材,不仅可以增强幼师生形象记忆的能力,还能使他们有效地锻炼造型、设色等能力,培养他们勤于动手的习惯。如果把好的创作比喻成一支军队打仗,那么所收集的素材就跟士兵一样,你的素材越多,士兵越多,素材越丰富,你指挥的兵种越全,当战役时,你就可以随意的调动自己军队了。在第三届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学前组比赛中,我校命题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00分试卷,推荐生A取得了91.67标准分,推荐生B取得了84.83标准分。而我的另一同事,在担任我市一所本科院校蜡笔画命题创作辅导教师的同时,所取得的成绩明显低于我校学生。就学生素质而言,我校是五年制专科学生,而她辅导的学生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从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学前专业蜡笔画评分标准“构思立意准确,造型生动有情趣,构图合理饱满,色彩丰富有感染力,材料运用有创意”中可知仅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是不够的,没有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任何出色的构思都难以实现。“同时,掌握知识和技能本身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方面。知识越丰富,人的视野也就越开阔,创造素质也就越高。技能和知识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完全脱离知识的技能”。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没有根基,就如同无源之水,丢失了创作热情。

3.专业设计的差异对幼师生“儿童画创作”能力的影响

结合教学实际,以教学基本功大赛为抓手,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绘画教学内容的安排,能够贴近幼儿园的实际,从学术角度保证教学内容建设的合理性,注重基本功的夯实:一年级注重儿童画形的练习,“儿童画创作”主体形是基础,形体的生动活泼有情趣是关键。二年级注重色彩知识的学习把握,掌握色彩关系,学一知十,知十通百。三、四年级全面学习创编技法,借人形用己色,借形式换内容,借内容换形式等。五年级要求幼师生短期内命题创作,注重作品“创意”和“童趣”的传达。

三、幼师生“儿童画创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在“儿童画创作”理念上必须走进幼儿,构思创意有童趣,对所要画的对象应有充分、全面地了解,用充满激情的笔去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这是完成一幅优秀儿童画作品的前提和保证。“儿童画创作”技法上完全可以运用有着丰富表现力的成人技法,从而提高它的教育功能。不能认为幼师生工作后就是简单的启蒙,只要求幼师生会临摹就行了。试想如果幼师生只会临摹,就很难将所学的技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很难灵活地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将会扼杀幼儿的求异思维。建构科学合理的学前专业“儿童画创作”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三名幼师生“儿童画创作”感受

2013年11月14至16日,第三届江苏省幼师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学前教育组在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进行。就命题创作而言,我辅导的三位学生,推荐生A、推荐生B综合素质较高,而任抽生C综合素质偏低,但绘画能力在任抽生当中属于偏好的类型。

推荐生A创作作品构思立意新颖,造型能力强,富有童趣。他在省第二师范学院比赛返校后,告诉我说:“在表现《收获》这一蜡笔画命题创作时,他通过平时训练有素的那只形象生动,拟人化气息强的小老鼠搬运着硕大的西瓜来表现主题的,远景发挥性地表现了一片西瓜地。画面效果蛮抢眼的,感觉考场上比我校水平高的选手不多,只有师范院校本科生以速写的表现手法的作品稍好些!”

任抽生C,曾在与其他院校蜡笔画命题创作拉联赛中有过超常发挥的一位幼师生。她造型能力强,绘画技能全面,记忆画是她的强项。作为任抽学生,赛前集训时间相对偏少,问及她大赛感受时,她笑着说,还好,正常发挥。

第三届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学前教育组蜡笔画命题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00分试卷,我校三位选手的标准分别是91.67,84.83,80.00。这成绩的取得与学校专业发展的规划、要求紧密相联,与学生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比较教育视野下幼师生专业发展策略的构建

1.更新艺术教育观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重要教育理念,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教师应根据不同“儿童画创作”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创作、创编出优秀的儿童画作品。艺术专业教育,应以更新观念为先导,用新的艺术教育观统领改革,塑造艺术教育新的精神和灵魂。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教育理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应自始至终,直至以恒地引导教学。任何一种创造性活动,都是求异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会创新思维就不会创造。西方发达国家也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价值,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好的作品往往很有新意。不拘泥于狭隘的创作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在创作过程中要敢于突破陈规,另辟蹊径。

3.创作必须走进幼儿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画创作”教学,必须走进幼儿,了解幼儿的喜好、创作想法,创作出具有童趣的作品来。从幼儿的角度来审视,适合幼儿的口味,才是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画创作”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将“成人画”的各种因素融合进去,从而使学生能够同时获得较深的艺术知识。构图、色调、节奏等,均要遵循共通的艺术规律,运用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它的教育功能。然而这一切均要做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也就是说,这一切是为了完善儿童性,而不去削弱它。

4.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美术教学中,仅仅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技能方面,首先,深入研究,临摹儿童创作画形象。其次,借鉴素描、速写、水粉画、国画等绘画技法。具体地讲,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作时则要大胆借鉴,将别人的优点拿过来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五、结论

进入21世纪,“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鲜明旗帜,高质量的艺术教育需要技艺娴熟的创新型艺术教师。“儿童画创作”对幼师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艺术教育不仅要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树立创新意识,而且要注重引领学生提升审美品位、构建精神家园。

摘要: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中西美育存在差异性,从中西方幼儿园阶段美术教学大纲的差异性比较,得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育理念;结合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以“儿童画创作”为研究对象,以提升幼师生的绘画能力为宗旨,以明确学校艺术教育鲜明的取向。

关键词:理念差异,幼师生,儿童画创作

参考文献

[1]万丽君.以什么样的理念推进学校艺术教育[N].光明日报,2011-09-20(14).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魏亮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画创作的教学思考[J].陇东学院学报,2014(9):83.

浅谈影响绘画表达状态的几个因素 篇9

首先什么是表达?在文学上, 表达是指将思想的成果用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一种行为。以交流、传播为目的, 以物、事、情、理为内容, 以语言为手段, 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换而言之, 绘画表达即是用绘画语言的手段将画家对整个世界的观察、感受、思考, 以及个人的看法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观赏者通过画面产生一种视觉的、心理的触动和震撼, 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活和人生产生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表达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衣食住行, 到文学艺术, 一切行为、一切言语、一切表露出来的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情绪, 都是我们在进行自我欲望的表达。表达是观察、记忆、思维、创造、想象力的综合运用, 也是一个人学习能力、智力的高端反映。艺术的力量, 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张力, 是生命不甘平庸、顽强追求的创造。艺术作为高等动物——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是艺术家对自己可触可感的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然后画家通过手中的画笔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感情和态度。一个人面对生命的敬畏、感慨、想法都可以艺术的状态呈现。

一、打好基本功不等于表达

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表达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方式。在水墨画上, 也相应地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方法, 艺术形式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外在物象, 更高的艺术是直指人心的, 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甚至是凌驾于造型、技法等基本功之上的一种精神内涵。而我们自身却一直沉陷在打好造型基本功才能画好水墨画的误区里, 不能否认, 基本功的锤炼对于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 然而技法追求往往是没有极限的, 到头来甚至会发现真正能作用于表达的基本功其实就在表达的过程中, 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然而然就会诞生。不注重真情实感的宣泄而一味地在形式感、基本功上大做文章, 到头来犹如制造了大堆的零件, 到组装机器的时候, 才发现很多都是没有用也用不上的。甚至还存在一种现象, 感觉在对技法的过度迷恋中逐渐弱化, 因为能力不等于表现力、创造力, 较真也不是认真, 到最后自己反而把自己给困住了。这一点, 可以在儿童画上得到验证, 尽管孩子技法笨拙, 由于情感真挚, 对材料敏感, 因此, 一点都不影响他对事物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表达, 比起受过绘画系统教育的人, 反而在表达上更主观、更直接、更生动、更耐人寻味, 在某种层面上说, 感受大于基本功。

二、一味追求再现表象就弱化了感受真实

一流的艺术作品是看不到技巧的。“炫技”正是承认自己无能的一种表现, 力图哗众取宠的追求技法层面的能力, 丢掉了自己最真实、最可贵的思想和灵魂, 是令人惋惜的。那什么又是真实?真实就像一个人的性格、脾气、精神气质, 而我们往往首先看到的只是他身高、年龄、胖瘦、高矮的表象。就像我们面对模特儿写生的时候, 总是沉浸于怎么画, 用什么方法能画得像。我们关注更多的是“表象”的结构, 甚至是衣着等对一个人性格、气质不起关键作用的东西。基本上是面对着活生生的人, 画的是素描的、笔墨的关系, 而忽略了模特儿的精神状态和我们面对模特儿时自己的主观感受。面对大师的水墨作品, 我们常常惊叹他们的“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 而我们缺乏的或许并不是想象力, 缺乏的是自己对物象清楚的认识、透彻的理解和敏锐而真挚的感受。我们受过的美术教育, 已经让我们形成了一套对一切实物都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我们所做的大量的工作只是如何选择运用技术解决再现想象的问题, 久而久之, 使我们的感觉变得迟钝, 变得不敢面对并尊重自己感觉的真实和物象本身的真实。由此可见, 我们必须把关注点重新拉回到对真实本质的追求上, 调动自己的一切经验, 为更好地感受真实、表达真实服务, 借助水墨载体, 用艺术的手段使不可见的变为可见, 使表现出的事物更能说明和代表其本身, 这样的表达才是我们不应该回避的。

三、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影响创作

思维大不过自己的认识, 每个人都只能感受他所见, 画他所能感觉到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 那么他一定是先改变了他观察世界的方法。一个人观察世界、感受生活、理解文化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他创作及思维活动的方向。作为一个水墨画家我们理应毫不犹豫地相信自己的心、眼、手, 相信自己的主观认识, 而不是人云亦云式地盲从。水墨画的风格、气韵、境界的生成, 是先于作品生成于画家自身的个性、气质和精神境界的。一个艺术家自身的审美取向, 对事物的感受力是具有个性化和习惯性的, 这些也直接影响着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理想, 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自己造不了自己的假, 也骗不过自己。“画如其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自己的修养功力、审美品位、艺术作品的气息是不会说谎的。

结语

艺术是生命的一种表达形式, 当旧有的艺术形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们的思想表达和审美期待时, 就会有新的艺术作品应运而生。一个画家在创作和表达上能够介入他所处的时代, 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 而又不低于其他任何时代的艺术, 这样的艺术家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传统有所继承和发展的。由此可知, 对于一个水墨画家来说, 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绘画语言, 他的作品就具有艺术价值和创作意义。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伯格.抵抗的群体[M].何佩桦,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吕胜中.造型原本 (讲卷)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试论舞蹈艺术的创作及影响因素 篇10

一、舞蹈艺术概述

在新的时期, 舞蹈艺术为了更好的促进交流和传播深厚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首先有必要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内涵。舞蹈的形成和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 它借助节奏和表情来塑造舞蹈形象, 并结合了同时期的音乐和诗歌, “来源于生活, 反映了生活”, 以达到表情达意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高尔太将艺术概念的基本层次划分为艺术是美、艺术是创造物、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几个层次。所以, 舞蹈被公认为是人类悠久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并且在其漫长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之中, 有别于其他的艺术种类, 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性和其特有的美学特征——“动态性、抒情性、虚拟性、综合性等是舞蹈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 成为舞蹈所特有的表现手段和方法。”1

二、舞蹈艺术创作

舞蹈并不是仅给人们提供视觉美感和娱乐消遣, 它更在于让人感知生命、身体文化与艺术气质, 感知此种艺术形式将人的生命形态、生命情调活生生地展示在众人面前的方式方法, 从而唤起人对身体的认知、对生命的珍视、对美的追求。1因此, 舞蹈艺术应该“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 以表达舞蹈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2

舞蹈艺术创作者首先要善于观察和认识生活。例如在舞蹈家杨丽萍的代表作品《雀之灵》中, 舞蹈动作不是非常的绝妙和复杂, 也不需要如何过度的高雅, 但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却是深深地植根于创作者们热爱的土地和熟悉的生活, 并且体现出了积极向上、乐观从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 也唯有如此的舞蹈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与爱戴。其次, 舞蹈艺术创作者要具有时代精神。例如, 以中国西藏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点燃奥运圣火作为故事背景而创作的舞蹈《珠峰绝恋》, 创作者们不仅在双人舞、集体舞等多种表现手段与舞台造型中融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还通过舞蹈动作的动静结合与动律变化准确表达出人物丰富的气质性格和思想情感, 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西藏登山队队员们宽广博大的胸襟情怀和勇于拼博的时代精神。所以, 创作者们在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 一定要紧紧抓住时代脉搏, 并不断地创新与突破, 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舞蹈艺术佳作与精品。最后, 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不可分, 舞蹈艺术创作者们不仅要将自身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步发展, 更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如创作者们的音乐感觉、舞蹈构图、灯光运用、服装设计等。这样, 创作出的舞蹈作品才能充分表达和完美阐释创作者们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 以至最终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舞蹈艺术创作过程的影响因素

在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 地域文化、音乐和多媒体对舞蹈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地域文化对舞蹈艺术创作过程的影响

“舞蹈艺术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舞蹈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3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幅员辽阔疆土的不同区域都孕育和弥漫着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色彩, 这些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正是无数优秀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根源和创作底蕴。所以, 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和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势必受到一定地域文化的深远影响与熔融。

2. 音乐对舞蹈艺术创作过程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以规范组织起来的乐音组成的, 旨在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同样, 音乐与舞蹈之间密不可分,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音乐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舞蹈艺术的灵魂。音乐对舞蹈艺术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在舞蹈艺术创作做的过程中创作者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音乐的选择和创作。

3. 多媒体技术对舞蹈艺术创作过程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舞蹈艺术揭开了它神秘而高贵的面纱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 不仅扩展了舞蹈的普及度, 而且也极大地扩大了舞蹈艺术的知名度, 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但是同时, 多媒体技术对舞蹈艺术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电视媒体播放舞蹈艺术的机械性和缺乏现场感, 观众接受舞蹈艺术的被动性等不利的因素也给舞蹈艺术的表演和创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4

四、结语

高尔泰认为“作为情感的表现, 所谓艺术的创作问题, 实际上是一个意境问题。”5归根结底, 艺术创作活动和一切审美活动, 尽管表面上被体验为目的, 实际上又都是人类进步的一种特殊手段。因此, 舞蹈艺术的创作需要创作者们对艺术的虔诚去感悟生活、实践生活, 从而让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能够紧扣时代精神、扎根百姓生活。

注释

11.高静.论舞蹈艺术的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4) :117-118.

22 .姜涛.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 2009 (5) :147.

33 .田中阳.论区域文化对当代小说艺术个性形成的影响[J].中国文学研究, 1993 (3) :67-72.

44 .徐娜.论电视媒体对舞蹈艺术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103-104.

浅析个人因素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个人因素;艺术家;艺术创作;影响

英国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曾经具体分析了中国画家蒋彝和英国无名氏画家对英国温特湖景象描绘的巨大差异。他认为,“艺术家会被他惯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去描绘的那些母体所吸引。他审视风景时,那些能够成功跟他所掌握的图式相匹配的景象会跃然而生,成为注意的中心。风格跟手段一样,也创造了一种心理定向,使得艺术家在四周的景色中寻找一些他能够描绘的方面。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看到的东西。”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面对同样的风景,不同的画家会表现出来迥然而异的画面?对于艺术家而言,“个人化”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艺术家天生的,一个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可见,个人因素,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笔者从几方面分析在艺术家创作中较为重要的个人因素。

1 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蒋彝(1903~1977),国际知名画家、诗人、散文家、书法家、教授,于1933年赴英国,陆续以“哑行者”游记作品系列名世,后赴美国任教。这里要关注的是,他曾以英国湖区游记在20世纪30年代伦敦刮起过一场“中国之眼”(Chinese Eyes)旋风。他经人建议,到英国西北部湖畔地区漫游。那里宁静的湖光山色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还是孕育英国浪漫主义艺术的圣地,甚至被视为英国人的“心灵之乡”。湖区有个湖叫德温特湖(Derwentwater)。这位年轻的中国画家深入属于英国人心灵故乡的湖畔地区,以独特的“中国之眼”和中国诗书画合一技法,创作了歌咏湖畔风光的系列诗歌、文和画集《哑行者湖区画记》(1937),展开中国艺术与英国艺术之间的创作与研究相结合的比较。

在这研究中,最具代表的是他的水墨画《德温特湖畔之牛》,以“中国之眼”去重新观察,采用中国水墨画所惯用的散点透视法及相关处理手段。与英国另一无名氏浪漫主义画家绘画《德温特湖:面朝博罗德尔的景色》典型的焦点透视法的描绘对比时,是截然不同,风格迥异的。

从中英两国画家的比较中,看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对画家创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贡布里希看来,所谓“中国之眼”并非说中英两国人的眼睛在生理上有什么根本不同,而只是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着由文化传统及艺术传统长期涵养或熏染出来的感知的差异。正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与艺术传统支持下的“图式”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中国之眼”。蒋彝在把握自己的异国条件下新的生存境遇的同时,实现新的文化认同。但是他的实践其实同时受制于多重综合因素的交替作用:第一,当时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硝烟之中,这位旅英中国人的国家情怀借助湖区体验的自然流露和表达。第二,中国水墨画传统对画家有关湖区风景图式建构的印象制约。

2 个人的生活经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家们在生活的空间中,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必然会有体验和思考,会以个人的意识形态来关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亲疏冷暖,品位人间的复杂情感。这就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先体经验,为绘画创作直接进行创造重要条件的动力基点——生活经历。

以荷兰后印象派梵高和中国80后新锐画坛新秀杨纳为例。

梵高(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的一个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渴望,尽管从小他的家庭条件就非常不好。他做过店员,当过传教士,但是这一切都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绘画的无限热爱。在物质上,从他正式开始绘画到去世之前,都是由其弟弟泰奥供给他生活及绘画开销,为减轻弟弟的负担,他省吃省穿经常挨饿,衣不蔽体,有时甚至买颜料的钱都没有,这对于一个热爱绘画的艺术家而言,是最大程度的贫穷;在精神上,最可悲的一点是,他当时很少能够被人们理解,他的作品也无人问津,以至于他生前仅卖出一张画,也只是换回几个法郎而已,而梵高去世以后他的油画却卖出了天价。因此,梵高的一生无疑是非常可怜的,也是非常讽刺的。梵高的几幅著名的《向日葵》大胆创新,大量运用红、黄、蓝等原色,尤其是喜欢用红色、黄色、柠檬黄和橘黄。这种鲜亮的颜色也正是梵高内心的真实写照。画面上那简单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的及其亮丽,每朵花如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向日葵叶布满了整个画面。他以饱满而有纯净的黄色调展现了他内心中那似乎永远不断奔腾的热情与活力。而其作品《剪下的两朵向日葵》漩涡状似海洋一样流动的蓝色背景上,衬托着的两朵向日葵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蓝、黄原色之间的明显反差,衬托着向日葵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同时也体现了梵高面对现实生活的抗争精神。

楊纳1982年出生于重庆,200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这位身材娇小,文质彬彬的小女生之所以会画出让人看了就惊叹和难于释怀的新动漫卡通艺术形象,都与她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联系。80后的女孩子,或多或少都应该有过一两件玩具娃娃,对现今日趋发展的近乎物质化的生活也应该会有所经历或者目睹。从杨纳的画面上让我看到了80后女孩子有过的喜爱、彷徨和对消费时代物欲追求的青春体验。我们不难看出杨纳的《恋恋物语》《热带鱼》系列作品中女孩们身上的各种首饰,珠宝也不仅仅在是一件件装饰品它们是消费时代的表征,是满足女孩们消费时代的一串串物质符号。杨纳的智慧便在于她作品的青春观念表达与自己个性化的图像创造是完美契合的。作品《偷腥儿》中所描绘的芭比欲望消费,不仅仅是童年的记忆,更是让欲望消费的空洞唯美童年化,她的画很诙谐,有种嘲讽的意味在里面。可见生活经历给人的创作动力威力不小。

再回到中国画家蒋彝,他旅居海外四十余年,想必也从不同的生活经历中汲取足够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而且对社会对生活做出判断和评价,从各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和诗情画意,包括蒋彝的水墨画《德温特湖畔之牛》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可见,生活经历与艺术家的创作有着很深的渊源。

3 个人的性格特点

艺术家有千千万万,何其多也,但所创造的艺术却千差万别。有人认为艺术是由艺术家的个性决定的,取决于创作者的审美、艺术气质和艺术修养。艺术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艺术家的个性形成也就和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个性在给艺术创作带来影响的时候,恰恰也正是社会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而艺术家正是这中间的媒介。关于这一问题,艺术的地域性风格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艺术家的个性和他所生活的环境,周遭的风俗习惯有着必然联系,而艺术家的创作也并非凭空而来的,这是有着长久的文化积淀和社会风俗熏陶才在激烈碰撞中迸发的。再者,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混杂了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元素,只是由于艺术家不同的性格和表达习惯,在这两方面的偏重有所不同而已。

4 个人的创作意图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体现了艺术家表达和创作的欲望。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其初期必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或创作理念进行创作,而到艺术家创作生命的中后期,由于自身的理论水平、成长的阅历、情感的丰富等等因素,在某种特定环境和缘由的激发下,会催生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最后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就进入主观意图的创作之中。这时,所描绘的物象仅仅只是一种符号,艺术家通过这些符号来表现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和诠释。

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未必是每个艺术家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或创作思想来进行创作的。在某些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创作者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去迎合别人,这个在现代的例子应该是数不胜数了。在古代,有典型的卖画为生的画家,他们的作品要通过消费者购买才能实现自己创作的价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创作理念往往屈就于消费者的所思所想。

再如这位旅英中国画家蒋彝,其成就为世人所公认,赢得了许多国际荣誉,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他对英国德温特湖畔独特的描绘,也许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同时也是表达对全球各民族交往条件下中华文化的认同渴望。

5 个人的表达习惯

每位艺术家在艺术表达上都有以自己独有熟悉的习惯方式进行创作。而创作中会形成的相對稳定的绘画基本面貌,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画家的个性有关,还与作品反映的题材内容、绘画技法及对传统的承传相关,传达出的画家的品格、气质与修养。久而久之,这些特有的习惯因素和创作方式形成风格。一般意义上风格是指文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征。就具体的作家、艺术家而言,艺术风格就是其创作走向成熟或自成一家的独特标志。艺术风格是作家、艺术家相对稳定地表现在题材处理、主题提炼、形象塑造、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殊审美品格;是创作主体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中整体上显现出来,并贯穿在一系列作品之中的鲜明个性。歌德说:“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1937年,蒋彝出版《英国湖滨画记》,一举成名。这是哑行者画记的第一本。以后,他作环球旅行,足迹遍及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自称“徐霞客第二”,先后出版了12本画册,合称为《哑行者丛书》,持续在欧美销售三四十年。他独创“画记”这种着述形式,熔诗、书、画、文、史、印于一炉,妙趣横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些风格独特的艺术的作品在伦敦一发表后,就受到当时在伦敦出版的、有声望的综合英文周刊《新政治家与民族》评论专栏编辑名作家大卫.加特的重视,他的作品引起了西方知识分子极大的兴趣和高度评价。

蒋彝在伦敦以画作取得成功的个案表明,对于艺术家而言,“个人化”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艺术家天生的,一个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它必须贯穿时间的沉淀,历史的洗刷,生活的积累,美好的向往和独特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因素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毕生成长而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第1版)[M].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 羊烈,俞可,王林,等.评画坛新秀杨纳作品[J].艺术界,2008:45-59.

绘画创作的影响因素 篇12

让我们以《宝莲灯》为例来观察上述因素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影响和国产动画电影对他们的借鉴。宝莲灯编导运用了外国动画音乐的制作方式, 上海美影厂在《宝莲灯》音乐制作上不惜工本, 为了使影片一炮打响, 厂方力邀两岸三地歌坛的顶级明星加盟。刘欢、李玟、张信哲用富于表现力的声音和扎实的演唱功底演绎了片中三首主题曲《天地在我心》《想你的365天》《爱就一个字》。这三首曲子词曲优美, 极具时空感, 无论哪一首听完都会令人感到荡气回肠, 魅力非凡。加上这三位实力派歌星的激情演绎, 更令人赞叹不已。上海美影厂也先期推出这几首歌的光碟为动画片造势, 取得了一定的影响, 也为动画片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先期录音在美国是制作动画片的常规方式。《宝莲灯》为了获得强烈的动作节奏感及夸张的对白效果, 影片采用了国际上惯用的先期录制音乐和对白的手段以及全数码立体声录音技术, 这在中国尚属首次。新技术的使用使得音质跟动画造型更加和谐, 声音效果也能根据人物个性或剧情需要来做调整, 取得了良好的配音效果。明星为动画形象配音, 可以使动画产生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前期录音可以使绘制人员根据配音演员的音调, 口型甚至情绪来绘制画面, 使自己笔下卡通人物的行为、动作与声音更加相配, 表情神态也更为自然逼真。《宝莲灯》的配音选用当红的影视明星, 在片中我们听到了姜文、宁静、陈佩斯、徐帆、崔杰、梁天、朱旭、马精武、马羚等影星的声音。这些明星的加盟不仅为影片人物赋予了不同的音质与个性气质, 也为影片搭建了一个强大的明星阵容, 形成很强的轰动效应。影片还根据国际惯例, 把《宝莲灯》以版权形式授权给三位歌手所属的新力唱片公司, 这样就免去了支付给歌星的酬金, 还可以在赢利时分红。在国外用宣传攻势来包装电影的营销方式十分普遍。影片《宝莲灯》借鉴了国外的营销策略, 加大了推广力度, 影片利用上海美影厂的对外影响力来做宣传, 宣传资料上还印有“耗资大, 明星强, 总投资1200万元……从1995年开始筹备…….创作历时4年…….在中国动画史上是罕见的”等抢眼的字句, 这样的宣传攻势在之前的中国动画电影界是没有过的。影片特别选择了暑期这个档期放映, 细节说明宝莲灯在市场营销策略上所作的努力, 依照国外动画市场开发的惯例, 动画业作为一项产业, 已由单一的影视片生产, 延伸到画册.音像制品以及文具、玩具、服装、工艺品、游览公园、游乐园等衍生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一部动画片的收入不仅包括动画片本身的票房收入, 还包括这些衍生产品的收入。《宝莲灯》借鉴这一经验, 为影片策划了一系列附加产品, 如音像制品、连环画、卡通玩具、邮资明信片等。这些衍产品当年为宝莲灯在票房以外创下500元的利润, 《宝莲灯》在国产动画举步维艰的状况下, 以640万元的票房佳绩位居1999年上海电影票房排行榜榜首, 以2400万元的总票房位列全国票房的前列, 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市场化尝试。《宝莲灯》首次聘请故事片欧美先进水平, 满足大众逐渐提高的观影需求。

参考文献:

[1]魏俊宏、冯妍.华语魔幻片的新视觉——与许安、肖进谈《画皮Ⅱ》的数字特效和特效化妆.[J].电影艺术, 2012年5期.

导演、录音师加盟, 以充实创作人员的力量;首次采用三维、二维电脑制作, 以加强影片的视觉效果;首次聘请专业舞蹈艺术家为该片编舞, 以谋求更为专业的舞蹈效果。由此, 国产动画电影在创作风格、制作方式、对外国动画文化元素的吸纳和融合、外国动画制作和营销的成功经验、外国的动画技术及制法等方面受到国外的影响并借鉴其优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其在借鉴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问题也为国产动画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验。

外来元素为什么能在80年代影响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这有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的特征和动画电影创作的时代环境的内部原因, 又有欧美日本动画电影具备其自身优势的的外在原因。60年代与90年代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观众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诉求发生了改变, 这些是国产动画电影坚持以前的创作模式和艺术追求式微而受外来因素影响的内在原因。而上述欧美日动画电影除了他们的经济优势之外, 作品本身也有不少吸引观众的地方, 例如日本动画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唯美主义情节特别能打动时下青少年的爱美之心, 片中的画面多以手工绘制, 绘画感强, 具有创作者的风格个性, 在叙事中巧妙融入日本民族的民俗之美, 让观众通过靓丽造型画面体会日本民俗的浓浓韵味。日本动画家宫崎骏笔下的作品就始终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性美, 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日本动画电影也有不少反映平凡生活的动画电影, 如《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作品让人能感受到一种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总之, 日本动画电影善于从不同审美层面、不同审美群体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 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极强。美国的动画电影也有其独特之处, 影片中幽默搞笑的喜剧风格、撼人心魄的视听感受、个性鲜明的动画形象都极具艺术魅力。欧、美、日更是成熟成功运用市场运作模式的行家里手, 在新的时代语境中, 时代变了, 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要求改变了, 这些原因共同促成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受外来因素影响的现实状况。

中国动画电影对外来元素的吸收和借鉴为其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养分, 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但是同时, 这些外来元素的加入的高度和和谐程度不够, 艺术手段不完备, 也使得动画电影既有可贵探索的积极一面, 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根结缔, 中国动画电影应该向欧美日动画电影学习, 但同时更不应放弃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中国动画电影不乏从传统艺术中吸收营养成功的范例, 例如大闹天宫即是这样的典型, 其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吸取养分:采用京剧念白、京剧音乐、中国戏曲动作、古代壁画、传统建筑的艺术效果、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京剧脸谱、民间版画等艺术手段, 使《大闹天宫》这部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闹天宫》的成功,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创作者在借鉴民族形式的过程中分寸把握的准确。从而产生出和谐自然地感觉, 并且能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韵味, 使观众产生独特的民族审美情绪。当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不能简单地说只是一味的从传统中借鉴有用因素来创作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还是应该一手伸向传统, 一手伸向外来元素, 而最关键之处则可能在综合恰当整合这些因素的水准的提高上, 从而满足当下不同层次, 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审美需求, 而这正可能是中国动画电影未来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2]林玉萍.谈影视化妆的基本功能.[J].音乐生活.2011年1期

[3]许乐.浅谈我国电影特效化妆的现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5期.

上一篇:岗位职业技能下一篇:直流减速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