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绘画

2024-05-14

创作绘画(精选12篇)

创作绘画 篇1

一、东北地域文化影响下鲁美油画创作的特征分析

1、创作题材方面的特征

法国史学家丹纳说过:“伟大的作品产生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当今重视地域性文化在创作中的价值并不意味着“落后”和不“现代”。作为东北艺术家,由于地域因素远离艺术潮流的中心地带,他们则注重民间本土化题材的创作,以鲁美的领军人物韦尔申、宫立龙等一批艺术家孜孜不倦地埋头于民间乡土题材的艺术创作,众所周知,坐落在东北地带的松辽文化在中国区域文化中虽没有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有名气,但它的独到之处是无可非议的。《中国区域文化》中这样写道:“越过山海关,你就跨出了‘闯关东’的第一步。继续前行,倘若是夏天,身边是青山绿水,生机盎然,一派南国‘春景’;若是秋天,成堆的玉米杆,铺满屋门前的大白菜,四处可见;要是换上冬天,浩白如银的冰天雪地,粗犷的酒令声,刺骨的寒风,此时才会让你真正领略到另一番天地景观。这就是祖国的东北大地。”[2]这些极富视觉感受的东北自然景观既是非常入画的题材,又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熟悉的景象。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把富有东北味道的松辽文化作为画面题材对于当地油画家来说恰恰可以丰富自己的油画语言,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出东北的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譬如:勤劳、朴实、粗犷的东北农民形象,辽阔的北国风光,特色的建筑以及深厚、浓郁、独特的二人转风貌。

2、色彩、造型方面的特征

艺术的发展当然以孕育和滋养它的土壤以及传统文化为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文化的原因,鲁美油画形成了一种注重传统艺术的独特绘画样式,其显著特点是色彩艳丽饱满,充满了视觉张力,富有地域魅力。鲁美油画家往往喜欢用浓烈的色彩和颇为趣味的造型样式来营造画面的构成关系,在色彩与造型上尽量的单纯化,增强视觉感受,从而揭示东北纯朴的乡土气息。诚然,东北地域性文化为鲁美油画创作增添了色彩造型趣味。

3、创作风格与画面情感传达方面的特征

深厚的东北历史文化遗存,老工业基地的积淀,红红火火的大秧歌,热情质朴的人民,为形成宽厚、质朴、大气的东北绘画风格准备了条件。鲁美由于地处寒冷的东北,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其淳朴而豪放的气质,所以鲁美油画留给外界的总体印象是具有浓厚的北方乡土气息,画风纯朴,作品追求庄重与优雅,有一种厚实的感觉。在东北地域性文化的影响下,当地人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和视觉爱好,油画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观念和色彩表达,因此鲁美油画创作语言在情感传达方面就有着自己的地域性特色,充满独特的人文关怀。

二、阐述东北地域文化对鲁美油画家创作的影响

1、自然景观对油画家创作的影响

东北自然景观留给世人的印象就是辽阔的北国风光,但从自然风景转移到画面油画风景时,就形成了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画面中寄托了世人的情感。对于东北土生土长的宋惠民,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地方水土寄予的一片深情,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油画艺术的探索与研究,在不同的年代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作品,特别是基于北国风光的再现,譬如:《鞍山之春》《北方四月》《残雪·早春》,这一系列作品,画面传达了一种给人以空旷辽阔之美的情感。使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北国风光的热爱。不仅如此,他还在东北白山黑水间不断地寻找着创作灵感,创作了大量表现北方原始生态的风景油画,豁达豪迈的意境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

2、民俗风情对油画家创作的影响

作为东北娱乐活动的民间歌舞,主要有秧歌、二人转等。在这些民间歌舞艺术中,人物的造型和服饰的色彩对油画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宫立龙的系列作品反映的都是一种民俗文化,采用了乡村爱情的题材,人物的造型较为夸张,动态颇有趣味,色彩综合运用红、绿等民间艺术常用的色调,整个画面的效果给人以朴实之感。东北二人转作为典型的歌舞艺术,人物形象塑造滑稽可笑,服饰搭配大红大绿而显得不和谐,有时候更显得扎眼,让人会感觉难登大雅之堂,颜色表现上也可以说俗不可耐,但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二人转中隐藏着耐人寻味的东北民俗风情,渗透着东北风土的味道。宫立龙的油画创作传达的不仅仅是纯粹的人物表现和简单创作的思想观念,而是创作观念与地域性文化的融合。在他的《二人转》《俺就爱你》等作品中,单看作品名称“俺”、“二人转”这个字眼就十足地反映了东北地域性的语言文化与民俗文化,且画面中的色彩脱离不了大红大绿,造型脱离不了笨拙臃肿,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放肆夸张,表现了东北文化原生态的农民生活状态。

韦尔申在80年代中期创作历程中,题材集中于蒙古牧民形象,带有明显对民族精神和宗教崇高的敬意,人物形象刻画则趋向样式主义的概括与泛化。东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曾经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居住地,地形上与蒙古接壤,能够更加了解游牧生活的粗犷,这对于本土的他来说无疑不是创作必备的素材。

3、人文关怀对油画家创作的影响

作品中涉及个人情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创作中缺乏内心情感的倾注,那么作品是没有味道可言的,更不能说明所要表达的创作主题。对于人文关怀,宫立龙的作品是极其到位的,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没有做任何的粉饰与渲染。他的作品强调了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物象的感受,关注了人的生存的社会性,揭示人性的真实,以及结合了东北地域性文化,诠释了人文关怀的意义。他的创作是在对客体的直观感受中完成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了他创作的主要特点。他想从农民的形象上找回并努力重现那种健康纯朴的活力,这些都反映了“当随时代”与“聊以自慰”的观念。他的创作都诉说了一个直接而原生态的农民生活状态,画面用提炼的艺术语言传达出一种回归本性的“真实”的存在,体现了他对东北农民,对这块独特地域的热爱之情。从鲁美这一创作群体来看,他们毫不逊色地传达了最具语言研究特色和表达人文精神深度的艺术作品,其特色的核心艺术观念是对人的生存、人的尊严、人的命运的高度关注。因此,鲁美油画美在人文关怀。

三、结束语

对于我们世人来说,不管从哪个层面考虑,鲁美作为东北的艺术瑰宝,东北的地域文化为它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艺术的养料,从而油画创作都渗透着地域性文化的熏陶。我们肯定的一点就是东北地区的人文风俗所造就的油画风格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其作品健康、朴素,正如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强调的是艺术创造实际上是一个重视主观和客观、重视心物结合的过程,从这一理论命题中可以看出外在的客观形象对艺术家创作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在东北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下,依照着艺术思维和现实生活中的感知把生活中的事物和景观转化为自己在艺术上的审美观,使得鲁美油画创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北国风光和东北的风土人情。

如今生活在一个传播媒介发达、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画家是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审视现状,不让自己被商业化的市场所诱惑,不失去地域性文化的熏陶与个人情感的释放,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可以说现今不管在哪个文化领域层面上都要提倡创新,艺术领域也无法逃脱。如果它主要观念传达的是“当随时代”,那么将不能在画面上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获得智慧性的观念表达,甚至违背了现实自然规律,当然朴素的地域文化更具有审美的直接性与说服力,同时这并不等于对当代生活中艺术表达的失语。总而言之,地域性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精神、灵魂和根脉。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2]李勤德著,《中国区域文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第271页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北京出版,第114页

创作绘画 篇2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能与参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真情实感”是艺术作品感染人的关键所在。这里的真情实感是指不忸怩作态,而是自然生发的作者的创作冲动。毕加索在血淋淋的国内战争时期,挥汗创作的鸿篇巨制《格尔尼卡》,虽然运用了立体分析的手法,但那对战争控诉,那如西班牙凶残牛头对生灵蹂躏、践踏,人民在哀号的表现,让每个欣赏者都被拉回到那个时空中,把他对和平的热爱对内乱者的控诉之情凝固于画布之上,至今都会让人为之感动。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作品,把我们从作者情感物化的画布上带到了秀逸迷人的江南水乡,那鲜明的白墙黑瓦和水中的红鱼、小舟让人自然联想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优美自然风光,这源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低头思故乡”之情结与“举头望明月”之思绪,在他举头握画笔之时的强烈思乡、恋乡、爱乡之情感宣泄于画布上,所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使多少人为其作品放大瞳孔!真情感于人,真情出于人,人所共知,人所共有,这才是绘画作品真正打动人类灵魂之所在。画家正是结合自我的情感取向,开动自己的智慧头脑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林风眠创造了中西合壁的独一无二的绘画新风格,新语言,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他对中国画中特有的墨线非常感兴趣,同时又痴迷于西洋油画凡高的如流淌式的狂热色彩表现,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在,就是画家把自己的真情感与独有的智慧相融合,也即把自己的情感与智慧凝固于画面上,去感染人,让人在赏心悦目中进一步欣赏画家智慧的哲思与创造。

每一个画家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世界,所以,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绘画语言及绘画形式,可以说绘画作品是画家个人品质情感与智慧的综合体现。一个画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应该不仅仅在绘画技能上锻炼自己,还要培养个人的艺术修养,要热爱生活,用心去体会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浅谈水彩绘画创作 篇3

关键词:水彩绘画技法;构图;水彩肌理

绘画创作有很多种的形式表达,纵古至今中外的世界名作中就有无数种布局形式和思想表达。几乎没有一张画是在构图和人物上的造型是相同的,也就说明画面的构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绘画创作前期,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小稿图分析,研究其构图规律,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剖析稿图。通过归类和系统地研究,掌握画面的构成原理。

为了达到后期画面吸引眼球的效果,在之前,我准备了三张小稿,三个不同方向的题材,分别是青铜器、乡村老人生活和动物间食物链。经过和老师、同学们之间的讨论,最终选择了青铜器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借鉴壬伯年的花鸟画重新组合排列。那如何构图才能突出主题,色彩如何搭配才能突出我的思想。在构图上,有多种形式,一、三角形构图,二、十字形构图,三、对立状构图,四、横向线构图,五、倾斜线构图,六、对角线构图,七、双对角线构图,八、同心圆构图,九、破绽圆构图。符合我的想法的只有横向线构图,在画面中出现比较明显的横线倾向。在我的画面中有点不一样的是长条的形式构图,有点类似中国山水画。一张纸分为三段,每段同大小,各摆放一个青铜器和花组合。青铜器占纸面的三分之一,偏下,几乎与视平线平行位置,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出青铜器的特征,剩下的是花的位置。在色彩上,大胆采用三原色铺底色,夸大冷暖对比,突出主题。创作中对构思、主题、形象进行组织和表现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旦构图凸显不出作者的意图,那思想没法表达出来,只是一个躯壳的表现。正如米勒所说的:所谓的构图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然而,我的画面还不能传递给别人知道我表达的思想,主要是青铜器与花的组合并不是很合理,青铜器是很直白的表达,没什么问题,但花是怎么出现的,却表达不清晰,在视觉要素上没有按照一定的空间把事物组织起来,导致画面构成不现实。经老师提议,把花的部分画成屏风,这样画面的构成就实在很多,而且画面显得更加优雅和清馨。通过这次构图的变动,使我明白了思想及表达形式要比构图更优先考虑,构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然而我在创作的过程中确实反过来,导致走了不少弯路。其实我在确定了主题之后,首先应该研究如何表现和突出这个主题,而不是心里想着突出主题,表达的时候却什么都想画,导致画面主次不分,明暗布局和色彩布局混乱。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的画面。

在技法的表现上,我做了一定的机理效果,先用白乳胶做底,利用白乳胶的粘性做出凹凸不平的机理效果,不能一遍完成,要重复好几遍,特别是在青铜器的位置上,机理要明显,才能表达出青铜器生锈的机理效果。干了之后,先铺上三原色红、黄、蓝,而红色在中间,黄色在左边,蓝色在右边,这是有利于主体物突出,冷暖对比强烈的表达手法。用大笔铺色,简洁,色彩通透。青铜器的位置留白,着手先画花和叶子,不仅要准确落笔而且还要轻松概括,充分表达出花和叶子的形态,突出主题。在青铜器的表达上,一定趁湿未干再画下笔,撞出生锈的色彩,然后干湿结合做出相应的机理。在画面处理完之后,发现画面的联系性不够,当然画面有一些出现了败笔,就是线条生硬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影响画面。为此,解决这个问题。想起了古时候的鼎炉有烟雾,是否在画面的青铜器也可以处理一些。由于我使用了白乳胶,所以修改很容易,用水清洗要处理成白雾的色块,再用纸巾擦干,中间的青铜器白雾最多,突出主题,白雾向两边和上方散开,犹如仙镜般的场景。

一副优秀的创作,是不断经过精细思考和重复实践,才能把一副画画好,有时抱着侥幸的心里,以为这样画就能画成作品,其实也就是普通的习作而已,不管在语言上说的多动听,画面呈现不出来也是胡扯罢了。而题材也是不断经过提取精华,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形式。在这幅画之前,我的题材不是生活场景就是老人形象,在观念上来说,我的想法显得老套,没什么新的理念。在老师建议下,我需要的不是基础的训练,而是观念的改变,借鉴大师的作品,在自己的知识里,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就先学习别的想法,当把别人的知识学会了,再进行自己的创作。在这个阶段上,会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学习了别人的,就会容易成为别人的影子,到时想脱离就有点不知所措。所以在学习别人的作品时,有时要保留自己的观点看待别人作品,而不是全盘照抄,做适当的调整,变成自己在每次的尝试都是在进步,即使失败,也要总结经验,为创作一副好作品积累更多的构思。

参考文献:

[1]丹青.水色斑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7-10.

[2]玉神辉美(日).水彩画技法的魔力[M].宁凡,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15-23.

[3]沃尔夫编(美).特殊技法[M].吴玉论,夏沈英,译.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3.1:55-57.

刍议学生绘画创作辅导 篇4

关键词:美术,绘画创作,绘画兴趣

绘画创作, 能够展示一个学生的艺术水平以及审美能力, 在绘画时还能够陶冶情操, 减少心理压力。通过绘画创作, 增加了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美术绘画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学生在学校里必须上好美术课, 因为美术绘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还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能够踏下心来进行创作, 对学生的情感也有一定的优化。因此, 学生在美术课堂要配合美术教师的教学, 努力学习绘画知识和技巧, 用具有灵活思维的大脑创造出一幅幅优美的作品。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绘画天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都能够投入到美术绘画创作中, 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 教师的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没有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 学生绘画基础不同, 接受能力慢的学生的绘画基础也相对较弱; 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强, 有时候会受到感性认识的影响; 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在绘画时不能发挥天性, 往往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等。在此时, 美术教师的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正确地辅导学生绘画创作, 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成长起来, 对绘画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但是如果辅导不当, 也会阻碍学生的绘画创作, 因此, 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辅导时要注重方法, 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导实际情况,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相应的绘画技巧辅导, 让学生不掉队。下面根据我的美术教学经验, 谈谈对学生进行美术绘画创作辅导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收集素材的能力, 拓宽学生的绘画思路

要想画出好的美术作品, 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将看到的事物进行理性判断, 在心里进行深度构思, 然后将事物用画笔描绘出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在绘画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且让学生在生活中多搜集一些绘画素材, 这样在进行绘画时才不会出现不知道画什么, 不知道怎么画的情况。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有新意的事物时, 要在脑子里形成印象, 留心观察身边的细节, 这样才能在绘画时做到心中有数。培养学生收集素材的能力主要是为自己绘画创作提供帮助, 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图书馆的资料收集, 网络上的信息收集, 电视录像中的画面收集以及真实情景中的素材收集, 等等。当学生拥有了大量的素材之后, 就会在绘画创作时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运用创新思维方式, 提高绘画作品的观赏性和现实性, 拓宽学生的绘画思路。

二、指导学生对绘画构思进行仔细推敲, 找到良好的画面感

构思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离不开独特的构思。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只要充分利用起来, 就能够在绘画时创造出奇迹, 经过仔细构思的绘画和完全自由发挥的创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 在进行实物绘画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教学先在黑板上画出范画, 然后让学生跟着范画进行自由创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 使学生的思维完全禁锢在黑板上。根据新课改后的教学要求, 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掌握绘画技巧, 提高审美意识, 发挥能动性去创造美术作品。因此, 教师在进行辅导时, 要让学生在绘画前进行巧妙地构思, 构思出具有个性和美感的画面, 然后再通过反复的修改, 最终展现到画纸上。我在美术教学中会指导学生绘画技巧, 如让学生画两个做游戏的小朋友时, 我会告诉学生可以在这两个小朋友周围画一些辅助内容, 如大树、操场, 还可以在远处画一些其他的同学, 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衬托出做游戏的两个小朋友, 使主题更加显得突出, 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

三、在绘画过程中大胆创新, 不要害怕出错

在构思完画面后, 就是完成美术作品的阶段了, 这个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 因为绘画的水平也会完全体现在画纸上。画面的好坏, 主要取决于画笔和色彩的使用, 如果对色彩的使用不当, 即使有较好的构思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 学生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时, 必须提高基础技能, 平时多进行绘画训练, 注意画笔的使用方法和色彩的搭配等等。在辅导学生完成美术作品时, 根据绘画的内容选择适当的绘画风格, 因为有的作品需要用国画的方式, 有的作品需要用水墨画的方式, 在绘画创作时要做到因“画”制宜。同时, 我还会告诉学生在绘画创作时不要担心出错, 失败是成功之母, 出错了及时改正, 有利于加深对绘画出错的印象, 下次再遇到时就会避免。在作画时我会鼓励学生大胆用笔, 大胆创新, 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模式, 要用绘画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 画冬天就选择相对冷的色彩, 画夏天就选择相对暖的色彩。在不同的色彩使用中, 展示出自己的情感变化。

四、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绘画创作, 提升作品的欣赏价值

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 美术创作就是对生活的总结和提炼。《美术课程标准》指出, 要将美术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在绘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最终让美术给学生带来乐趣, 美化生活, 陶冶情操。作为美术教师, 我在对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辅导时, 会积极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让美术走进生活,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美, 去感受美的力量。在课余时间, 我会带来学生去公园或者广场写生,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绘画创作, 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欣赏价值。在教学中有的学生绘画会偏离生活, 他们虽然也能够正确的应用绘画技巧, 但是创作出来的画面却是不符合现实的, 这样也算是失败的作品。学生在美术绘画创作时, 要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绘画中, 如画拉花或者挂饰时, 可以利用数学中学到的对称图形进行绘画, 从而减少了绘画的难度, 提高了绘画的效果。

综上所述, 学生绘画创作需要技巧,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观察、构思、推敲和作画过程中, 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作画时利用好画笔和色彩, 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我深知自己的任务艰巨,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还要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进行正确的辅导, 让学生对美术绘画创作更加喜爱, 进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激情, 让他们创作出更加完美的美术作品。同时, 我会不断补充自己的美术知识, 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对学生的重视程度, 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朱烨斌.玉不琢, 不成器——谈教师对学生绘画创作的辅导[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04) .

[2]张源.浅谈学生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12) .

心中的风景(绘画创作有感) 篇5

从模仿自然到自觉组织画面的形式语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我渴望从风景画中找到突破口来实现自己的想法,由此开始了从以往对立体空间造型的研究转向画面形式因素的探索。初涉绘画,更多的是对自然造型和色彩的依赖,而很少去注意画面中形式因素的关系。面对自然,我会因顾忌客观对象的真实性而不假思索地把它照搬上去,自然中的色彩放到画面上是否协调也很少考虑,仅凭生活逻辑和创作习惯去表达。但当我开始考虑画面问题时,这一切都随之改变了。虽然每一幅作品都来源于自然,但都与自然有了恰当的距离。

我不刻意追求画面的空间感,却关注画面色彩关系的处理和画面各种对比关系的层次安排。当空间意识被弱化,透视规律不再被奉为宗旨之后,回归到艺术的本质呈现。从印象派后期开始,有不少艺术大师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他们的经验给我诸多启发。美的法则不一,可归结为“万变不离其宗”。在艺术技巧花样形式不断翻新的今天,如何增强作品的内涵、突显个人审美品质,如何表现内心真实感受并逐渐地让绘画语言清晰可辨,是我当前着力要做的事情。

艺术需要激情和感受,它带给我许多惊喜和感动。对我来说,画室中作画和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阳光气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既定氛围中去调动作画情绪是艺术创作的契机,而在情绪饱满时作画,其相应的形式因素更会富于情感内容。当看到不同景色,听到不同音乐,心里会产生异样的感觉,此时内心的线条和色彩会随情绪波动自然地流于笔端,从而画出不同的视觉符号,情感的信息也会因笔触变化弥漫于画面。这是一种瞬时即失的细微感受,也是情感最直接的视觉表达,是心与境、情与画的最直接的亲和关系。

创作时我喜欢选择复杂的自然景象,它能为我提供丰富的心灵参照和情感启发,按照感受和作画规则,在杂乱中整理出一个全新的画面秩序,生成别种意境。不同的形状和生长结构是构成的需要,不同的纹理和质感则变成用笔和肌理。斑斓的景色为画面提供了多变的色调参照。书法和水墨画中的创作因素,诸如干湿、浓淡、虚实、强弱、气、势、韵等,是我处理画面时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当传统绘画邂逅动画创作 篇6

【关键词】绘画;结构;忘掉风格

一、绘画当从写生开始

动画是一件集体合作,互相进步的过程。学习动画时,老师们通常会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教学工作。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不断的得到竞争与合作的交互刺激,它伴随着成就与低谷、打打杀杀和不同派别间的抱怨与激励。集体创作也带来紧张、焦虑、回报和兴奋。而画写生时,学生们通常会孤身一人,一旦进入到专业的动画学习中,学生们就不愿在晚上和业余时间画写生,因为它不是个集体合作的工作,并且没有“影视编导”、“分镜头设计”等课程那样趣味横生,因此学生们对于绘画就渐行渐远,渐渐忽略。

没有任何人会欣赏学生们写生的辛苦,相反,学生们在写生过程中总会惊奇的发现其实自己的绘画水平并不如想象中的高。除了写生本身的回报外,画写生是一件没有任何成就感的艰苦卓绝的工作,因此很少有人写生或者坚持写生。

如果想要做出点成就,就得不停地画无数张写生,而不能零零碎碎的这儿画一张,那儿画一张。所以,刻苦踏实的写生工作是不可替代的。写生唯一的实实在在的回报就是自己绘画技艺得到逐渐的根本性的提高。

温莎·麦凯说过:“如果能重新来,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整的学习绘画技术。我会研究视图、裸体和穿衣的人体,而且在人体周围画满背景。”阿特·巴比特更直接的说:“动画师不懂绘画干脆就别干这个工作。这等于没胳膊没腿的演员。”

二、从结构出发进行绘画

理查德·威廉姆斯在他50岁事业有成的时候,一个年轻人给了他一个忠告。威廉姆斯擅长“勾线”绘画,这样画动画很容易。不过动画师必须圈起卡通任务的外形,结果大家现在往往只画人物的外形,就像画图画里的人物一样。换句话说,动画师做不到像雕塑家一样从结构到外形那样由里至外的绘画。

虽然学生们画过很多写生,也学过基本的解剖学,但雕塑这门课程在我们学院并没有为学生们添加,所以至今没有任何人尝试过,因此结构是学生们最为薄弱的一项。由于学生在写生的时候,很容易被表现对象吸引,陷入描摹对象的误区,养成了眼看、手画而不动脑的坏习惯。渐渐地至使很多学生只注重于绘画的技能练习,而忽视绘画的意识训练,结果学生对绘画的本质认识肤浅,思维定势单一。

雕塑和素描都是以塑造客观物象为目的的造型艺术,绘画是在二维的纸上塑造三维的形体,而雕塑是直接触及实体进行三维的形体塑造。两者对物象形态的认识途径也不一样,绘画是由表及里地认识对象,雕塑是由内到外地认识对象,虽然途径不同,但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物象的形体结构表现出来。正是由于绘画与雕塑的这一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训练中借用雕塑的思维与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形体深处,理性分析形体结构,弄清楚形体解剖,从而建立结构观念,提高绘画表现的主动性,进而提炼物象的线条。

因此,我建议学生们可以在绘画时参考形体构成类的书籍,补充形体结构方面的知识,并在绘画中尝试从内而外的画法,将线条更具实体化。

三、忘掉风格,只管去画

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个上美术学院的学生都坐在那儿琢磨设计自己的签名,想要把自己铸造成某种类型。这种想法源于当今社会讲求个性塑造。表现在绘画上,学生们都愿意将自己独特的一面展现出来。然而,事实上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求一种风格。忘掉风格,只管去画,风格自然会出现。

一个绘画功底很强的动画师会从各个方面落笔生花。从最困难的、最现实的到最狂野、最古怪的,他应该什么都能画,而且他永远都将不会才思枯竭。

米尔特有很强的绘画功底,所以他总是承担做“王子”或迪斯尼更“程式化”的人物,当然这些也是最难画的。卡通艺术家们常说:“米尔特画的东西很美但他很程式化,根本画不了更滑稽的东西。”所以,除了长故事片外,米尔特还完成了一个“高菲狗”式的短片《老虎惹麻烦》,之后,再也没有人对他说三道四了,因为这是一部博大、疯狂的经典动画片。

所以,学生们应该抛弃风格的困扰,扭转绘画的角度,用最扎实的功底来面对动画创作。

绘画不是依葫芦画瓢,它需要理解和表达。我们学习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顯示一下我们掌握了关节和肌肉画法的知识。我们要抓住相机所拍摄不到的那种真实的东西。我们要突出或隐含模特的某些特征使之更生动。我们要学会手脑并用,要最终能够把我们脑子里的意念实施到画笔中。

参考文献:

[1][英]理查德·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动画人的生存手册[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英]保罗·威尔斯.动画设计基础教程[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美]乔治·伯里曼.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创作绘画 篇7

一、主题性绘画创作综述

主题性绘画创作, 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阐述, 约定俗成的看法就是指那些能够围绕重大事件, 包括历史的和当前的, 能够紧扣时代脉搏, 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美术作品。近80年来, 国内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印证了中国每一个历史进程中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徐悲鸿的国画《愚公移山》、蒋兆和的国画《流民图》、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等大批耳熟能详的优秀美术作品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经历了文革期间主题性绘画创作一统天下的错误后, 当前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个现实, 大多数的专业人士认为主题性绘画再现历史、再现社会现实是非艺术的, 只有强化形式创新才是艺术发展的根本, 重形式轻内容是当今中国美术界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我们不能否认形式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但是, 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绘画作品应当体现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事实上, 艺术的发展亦是感性和理性在和谐共生中完成的。

以真实描绘客观对象的“摹仿论”这一美学理论和人文主义思想长期影响着西方美术史的发展, 西方绘画按照着自然规律进行着写实技巧的探索。到了19世纪, 法国画家米勒、杜米埃、库尔贝等人开始了以关注普通大众生活为特征的现实主义油画实践, 掀起了现实主义的绘画潮流。在中国, 现实主义的绘画创作是在“五四”以后才得到大力提倡, 徐悲鸿1928年从法国学成回国后, 开始推行法国学院派写实主义, 他的艺术思想基本上是以写实为基础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 在他的影响下, 国内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画家, 如蒋兆和、许幸之、王悦之、司徒乔等人, 在那个多灾多难, 国家危亡的时代, 这些画家的作品大都以关注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国家的命运, 并以体恤人民的疾苦为特点, 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压迫、反侵略斗争的愿望, 作品具有鲜明的主题, 也体现了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绘画艺术创作主体的责任意识

建国初期, 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面对新生活, 画家们时时处在激情高涨的精神状态之中, 在绘画创作上对社会主义理想的憧憬发自内心, 画家们用画笔热心讴歌社会主义, 缅怀历史, 歌颂当代, 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使人耳熟能详的经典美术作品, 鼓舞了大众, 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是那个历史时代的要求, 也彰显了那个时代画家的文化自觉。绘画作品的主题或是主旋律是什么呢?作品应该是感人的, 是能让人观后启发人的某种情感, 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的作品。抗战时期的美术创作环境简陋, 但作品简洁明了, 倾注了画家的满腔热情, 正是这些看似技巧不很成熟, 没有多少高深技巧的美术作品鼓舞了成千上万热血青年的爱国热情, 走向沙场, 保家卫国, 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没有画家的文化自觉、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是创作不出这样的作品的。

主题性创作在当代社会受到冷落, 有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画家把主题性创作看作为应付一时只需, 是很难创作出能够净化心灵的划时代之作。当前, 大多数的画家更多关注的只是绘画本身, 倾心玩弄于笔墨游戏, 对社会责任感表现出的更多是麻木, 这是个不好的现象。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 创造出具有真善美的感人艺术形象是基本的要求, 这需要画家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和概括提炼能力, 并需要对创作的选题进行缜密的推敲。当我们徜徉在古今中外的艺术长河中, 不难发现, 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主题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能够直接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从而发挥绘画作品的社会功能。如果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失去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那么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就会显得肤浅和平庸, 所以, 画家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 勤于深入生活并深刻体验自身周围的现实世界, 创作出高于生活的绘画作品, 用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大众美好和谐的精神指向, 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这样的作品才可能会具有永恒的艺术魄力。

什么样的绘画作品是优秀的, 它应该脱离不开社会, 离不开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 离不开美的形式, 绘画作品的美要折射出画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关注, 不难发现, 中外绘画大师们的成名作品基本都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当前, 很多画家对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多有为难的情绪, 片面追求绘画的个性感觉, 把自己躲进了艺术的象牙塔, 渐渐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 这显然是不利于绘画艺术的健康发展。2005年开始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是中国进入新世纪后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又一次高潮, 显然, 绘画作品“成教化, 助人伦”的作用至今不会过时, 也更不应该停滞。

摘要:在中国, 主题性绘画创作自古就有, 阎立本、吴道子、顾闳中等创作的大多是此类作品。当前, 国内很多画家似乎不愿意谈及主题性绘画创作, 对于责任感流露出淡漠甚至麻木, 创作的绘画作品失去了所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 这对绘画艺术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关键词:绘画,主题性,主体,人文,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履生.以艺术的名义[M].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2.

学生绘画创作教学之我见 篇8

技法切入, 感受绘画语言的形式美感

在小学美术创作课教学中, 不但要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表情来吸引、启发学生, 还要做必要的技法演示, 以此来打消他们无从下手的畏难情绪, 激发他们的创作冲动, 如在教学《春游》一课时, 用轻盈的线条画出杨树柳树那生气勃勃的姿态, 小小的圆形画出田地里那毛茸茸的嫩叶, 以不同的曲线勾画小蜜蜂采蜜的情形, 用色彩轻轻地点出盛开的迎春花, 蓝色的天空中飘着几片好像棉絮般的白云等, 用简单明了但形象有趣的技法切入, 好像把学生带进了春游的情景之中, 唤醒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展现给我们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春游图, 如鲜艳美丽多彩的植物图、广阔美好的乡村景色、富有童趣的风筝图等。尽管技法、构图是那样的幼稚, 但却表现得纯真可爱, 体现了少儿绘画语言的美感。

欣赏诱导, 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

美的情感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表现生活中的美, 是小学生绘画创作的一个方面, 如《我们爱劳动》一课, 打开课本, 不同劳动情景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 想象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及当时的劳动场面, 使学生感悟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美, 感悟用绘画创作赞美生活的魅力。生活中很多细小的事、常见到的、做过的却易被我们忽视的事情, 都蕴涵着美, 都是绘画创作的素材, 于是学生画出了一幅幅富有生活气息的《浇水》、《今天我值日》、《我帮妈妈做个菜》等作品。正如罗丹所说:“美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 而是缺少发现。”

拓宽思维,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绘画是学生绘画创作的又一种形式, 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应注意想象力的培养, 在教学想象绘画创作时, 用儿童语言、肢体语言引导他们, 强化想象训练, 在抓物象基本形的基础上常做一些添加变形练习, 如对正方形进行添加, 可以变成手绢、窗子、电视等, 进而对它进行夸张的变形, 可以联想到火车、大桥、楼房、大象等。另外,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画科幻、梦幻想象画, 通过讲解, 看科普视频资料, 如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多功能的机器人……, 这种贴近生活、富于幻想和色彩感染的方法, 诱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幻想, 在他们的画笔下, 形态各异的的《机器人》、奇妙多彩的《星座的联想》等绘画作品, 充分表现了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 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开阔了创作的思路, 激发了创作的兴趣。

赏识点评, 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绘画创作教学中,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充分看待所有学生的亮点, 提高学生创作的自信心。对于学生作品, 不能过分苛求, 不能完全用色彩效果、画面层次、甚至“像不像”来评价, 有些学生的创作, 虽然画法上有缺陷, 可仔细欣赏, 你会发现他们画面中往往有如超越了时空、怪诞的结构、扭曲的线条、随意的主体等, 这些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 要对学生这类绘画创作给予赏识鼓励。因此, 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 我们必须多角度地看、审、评, 只有这样, 才能发现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也才会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展示自我, 感受绘画创作带来的喜悦。

试谈影响绘画创作的因素 篇9

关键词:绘画创作,影响因素,观念,生活

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载体形式, 绘画按材料介质的不同, 以素描, 色彩为主要表现形式。虽然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理论的构建已日趋完臻, 但艺术家在美术绘画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就对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艺术家对有关艺术的形式、背景生活以及素材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家美术绘画创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时, 很多艺术家美术绘画创作有关灵感来源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针对影响美术绘画艺术创作的因素, 进行了简要阐述和分析。

一、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可以分两个层面阐述:第一个层面是精神生活 (艺术生活) :艺术离不开具体的生活, 生活的元素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具体的生活体验, 创作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然艺术也不是生活场面的具体体现, 它是对多层生活版面的总结、提炼和升华。生活是具体的, 艺术是一般的。艺术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 无数具体的生活现象使你的艺术创作变得丰富多彩。所以艺术家要深入生活, 体验生活。最典型的例子是欧洲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和唐宋时期的人物画, 都是艺术家观察生活和忠实地表现生活的范例, 画面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对当时的生活场景做了最真实生动的记录, 表现了人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艺术发展到现代阶段, 从造型手段上往往较含蓄, 甚至带有很多非写实的因素, 但是丝毫没有削弱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达利的《大战的预感》表现的都是当时战争的消息对艺术家的情感最真实的冲击。第二个层面是物质生活:艺术家搞艺术创作离不开物质生活的支撑。有了物质生活的支撑, 画家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走向市场, 进行货币和作品的交换。所以艺术家搞艺术创作离不开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必要条件。

另外, 社会生活的积累也是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条件。往往涉世的深浅, 会直接影响到看问题的深刻程度, 这种思想深度与文化修养则直接决定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味。

二、艺术家的造型能力是绘画创作的基础

造型是造型艺术最为基本的特征, 它是指艺术家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在一定的空间中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这种艺术形象是直接的空间存在形式, 在绘画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用线条、色彩、色调在平面状态中创造平面或立体的二度形象。绘画就是通过准确真实的形象塑造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看法的, 因此, 造型能力是对艺术家的根本要求, 如果不具备造型能力, 那么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 具备一定造型能力的画家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作者, 但是想要创作出一件优秀的作品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例如, 著名的画家达芬奇能够通过简单的素描来体现物体的突兀之感。此外, 美术绘画创作必须依赖于画家的绘画技能, 画家要想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就必须要通过长期的训练, 这样才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造型手法, 创作出更有价值、更有魅力的作品。

三、观念艺术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观念艺术”又称思想艺术、信息艺术, 是用来描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类强调观念艺术的艺术作品的术语, 这些作品要么非常明显地将以前作品所强调的视觉重心消除, 要么完全抛弃对于艺术品必须是具有独特性质的“作品”的永恒追求, 而代之以对某一观念或思想的陈设和反映。

今天, 观念艺术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艺术样式, 已经成为画家探寻个人乃至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们都自觉地将“某种观念”注入自己的作品中。著名评论家约瑟夫·孔苏斯说过:“自杜尚的‘小便池’以来, 艺术就在观念的层次上存在着。”这说明观念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观念艺术强调对社会生活道德的批判以及对思想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反思。观念艺术仅把所设置和描述的对象当作批判的媒介, 而传统方式则将描述的对象直接作为批判的对象。

观念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 它往往采用挪用和“替换”的表现方式, 利用经典作品图像是当下艺术家采用的最便捷途径。观念艺术的表现手法还采用并列式手法, 使历史与现实交叉, 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形象或物品并置起来, 以达到观念表述的目的。它不同于“替换”方式之处, 在于后者将画面主体“嵌入”了历史背景。除了上面两种外, 还采用外加的手法和意念式表现手法, 即画家将图形插入在写实或抽象作品的画面上, 在于提示画面主体的命运或在于提示画面主体特定的上下文。

四、表现技巧是创作成功绘画作品的方法

美术绘画作品的成功创作, 是与艺术家自身的绘画技能密切相关的, 技巧是创造成功艺术作品的方法, 画家的绘画技巧本身就具备了审美的功能, 并且为绘画创作提供了表现性语言, 是画面中较为直观的视觉要素。美术绘画创作中常用的绘画技巧很多, 主要包括用笔和用色两方面。

1. 用笔技巧:

是画家绘画时的用笔技法, 一般包括涂、刷、摆、点、排、堆、擦、皴等等用笔方法。在运笔方向上可顺可逆, 讲究力度的控制和审美, 用笔讲究笔韵有序, 画笔要随心随形而用, 笔形相生。

2. 设色技巧:

是画家对色彩颜料的应用技法, 包括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等应用规律的灵活运用;颜料的干湿程度、黏稠度、薄厚度的控制和把握:画面中的素描关系、冷暖关系、色调的处理;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等色彩关系的综合应用等, 颜料的应用应体现出力度、装饰等审美韵味。

五、创作者的审美观影响绘画作品的风格

美术绘画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 相对来说, 除了作品自身所具有的构图, 造像, 形象, 色彩美感之外, 同时还应该具备着艺术家在作品当中, 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 针对画家本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意愿, 所渗透于绘画作品之中的审美情趣, 思想感情, 或创作灵感。绘画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观念一般包括作品内容的创作动机、审美标准、主观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和趋向。在绘画创作时作品审美观念的定位是极其重要的, 它决定着绘画作品艺术精髓的再现。绘画艺术作品审美观念的定位直接来自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意愿。一般来说, 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造者, 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学识、品位爱好、人格魅力以及审美取向, 是主宰绘画艺术作品审美定位的主要因素, 可以说艺术家人性化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审美观, 决定了绘画艺术作品的品位及风格。

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影响因素, 这需要画家在创作时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 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 通过自己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 甚至传达某些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丽华, 黄秋实.关于美术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因素探究[J].芒种, 2012年14期.

意象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 篇10

意象的英文为:Image,有图像、映像、影像、形象化的意思,大多译为意象。在汉语词典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美学认为意象是情意与现实物象、景观的结合,是主客观形神兼备的结果,并在审美欣赏与创造中形成的统一体。通俗地说,意象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

意象绘画是扬弃客观的具象再现而诱发作者思想感受、想象,追求情感体验的心象表现。它是通过对客体的观察和体验来表达主观的意识和情感,是借助客观物象再现精神世界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一种表达方式。绘画语言中的“意”主要指意识、意趣、情感、激情、观念等抽象概念的抒写,“象”则主要指圆、方、三角,长、宽、高及色彩、明暗等客观原形特征的再现。意象就是情意融注在形象中,而这形象是包涵并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义和客观形象的统一,是情景交融的美学呈现状态。

2. 艺术创作中的意象

意象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已不是新方式了。要真追溯恐怕要到艺术的起源了,而且运用范围涉及全部,带有象征性的一个物体,一个图案,都可以说是一个意象。不管它是写实的、写意的,还是抽象的都是意象。他所象征的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物,一个故事,甚至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不说远的,就说中国,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法就是其中一种。意象在绘画中的运用已是一个传统,特别是出现了文人画派后。创作中的意象被赋予更多更深刻的内涵。

3. 夏加尔的意象元素

夏加尔是个多产艺术家,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但在他的作品中,变形所造成的诗意常常伴随着一个固定道具,即相同的对象、动物和人物,其不断地在一幅幅画面上再三出现。这些道具和人物为数不多,我们只要用几行字就能列出其清单:小贩、江湖艺人、天使、乐师、情侣;还有动物:马或驴子、牛、山羊、鸡、鱼;挂钟、小提琴、梯子、花、埃菲尔铁塔、穷人的茅舍等。为什么他只选择和要选择这些作为他创作的意象元素呢?因为这些都是最贴近他的生活的,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他认为是最能表达他所想要表达的元素。夏加尔出生在俄罗斯,是犹太人,后来曾到过法国,经历了两次大战,特别是在二战中犹太人受到纳粹的强烈迫害,后来妻子贝拉因病去世等的苦难遭遇都深深影响了他。他创作的源泉是远离故乡的漂泊生活,经受时间考验的爱情和晚年的孤独,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而世纪之交的艺术革命,犹太民族受迫害的历史和灾难,二战后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等,无不对其创作产生影响。这也印证了他的艺术创作没有脱离生活。而在我们的创作中,当然不一定要用这些元素,要结合自己的需要。

四个物品,就能排列出二十四种不同的顺序;六个就有七百二十种;八个就有五千四百种;十二个就有六千四百万种……夏加尔就这样把东西布置在画面上,东一个,西一个,既没有重心,又没有透视关系,只凭一时的情绪。可谓是他使用意象元素的“梦幻”组合。充满诗情画意的夏加尔善于用多样的色彩,从羽毛和画笔的笔端流泻出诗的意蕴。

4. 看大师如何运用意象

意象运用在绘画创作中并不是夏加尔的专利。

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

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仓皇,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组织及构图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甚至觉得它有些杂乱,但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

蒙克:《呐喊》,画中近处是一个极度变形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头部只是一个光溜溜的倒葫芦形,没有头发,只有依稀可辨的、扭曲的、处于某种压抑的、或惊恐的心理状态下的模糊轮廓;身躯和手也只是简约的外形,也是变形的。对这样一个形象,我们不能用写实性绘画的标准去衡量它像不像一个人,但是画家已经巧妙地通过形象把恐惧心理直观地传达给观众。再看人物周围,头部周边是旋涡状的深紫色和橘红色线,天空是大面积的红,都是令人躁动不安甚至窒息的搭配,走廊上的色线加上走廊尽头的两个影子般的人形又造成一种不安定和潜在的威胁。面对这件作品,我们不必考虑具体形象、细节就能感受到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人的一种被压抑、心理负担沉重,对前途感到迷茫,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心态。

5. 意象在创作中的运用

亚里士多德说过: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阿恩海姆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当思维者集中注意于事物之关键部分,把其他无关紧要的部分舍弃时,就会见到一种表面上不清晰、不具体甚至模模糊糊的意象。这种意象只能是一种一般普遍性东西的代表。可能指的是一种符号图像,甚至没有感官实在性,仅是对对象精神性把握的恍惚之象。

凡·高:“绘画并非我们肉眼所看见的予于正确的再现,而是如何把自己意象中的造型和颜色按照自己的需要予以再现。”

塞尚:“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组成。”

因此,我们只需要组合这些形状,就完全可以把要表现的东西表达出来。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的意象,不需要把所有的细节都画出来,提取精华,把其他碍眼的东西去掉。但并不是说只要把任何抽象的几何形随意地组合起来就可以作为意象。

毕加索:“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

夏加尔选取固定的事物作为创作的意象。因为那些事物,在他的心目中,都是真实的,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不是虚幻的,空想出来的。他用的每个事物(人、动物、对象等)都是赋予了特定的思想感情的,即在绘画创作中,意象不是滥用的。

6. 结语

绘画创作中的心灵体验 篇11

关键词:心灵感受;无意识创作;综合感受;心灵体验

有一位朋友是建筑工程师,经常面对电脑绘制施工图纸。利用线段的粗细表达构造的边界,运用线段虚实都表达着物体的可视与隐蔽,运用各种符号表示草地、树木、墙体、盖板等等,这令我羡慕不已,因为这些图纸将会变成为我们遮风挡雨、休息娱乐的家!开始我以为他对我的绘画会不屑一顾,但令我大感意外的是,他对绘画十分钟爱,每每放下手中的工作,与我探讨绘画的方方面面。

一个圆规、直尺搭建的头脑,一个力矩、材料组成的思维,何以对绘画有如此的热情?!后来我终于体会到,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家,人的心灵也需要一个呵护的家,也许绘画就是一位呵护心灵的天使,一个让心灵休憩的家。

说起心灵,我们不得不从它的本质谈起。首先,让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心灵吧。心灵不是我们的肉体,也不是我们的思想,它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存在于我们的心脏里,存在于我们的每一寸肌肤里。人类的心灵是一个场,一个生命场,这样的一个场有一个能量聚集的中心,那一个中心在我们的腹部。它是随着作为个体的生命的诞生而诞生的。心灵有属于它自己的组成部分和功能,就如同头脑有它自己的组成部分与功能一样。心灵如同肉体一样,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成长与发育的过程和规律。我们可以将心灵的选择的功能称之为自由意志;心灵是能量的调配者,尽管作为能量的调配者它并不是唯一的;心灵是一个感受器,是我们的情感以及情感取向的感受器,也就是说,我们的喜、怒、哀、乐、焦虑、恐惧以及喜欢、厌恶等感受是属于我們的心灵的,另外,我们的自卑、自信及信心等也不是头脑的感受,它们同样是属于我们的心灵的感受。

心灵是一个生命场,它是以“场”这样的一种形式与我们的其它器官发生相互作用的;同时,心灵也是一个能量场,它的能量是通过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后转化而来的,并且,这部分能量只会在履行其自身的功能以及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被消耗掉。

用如此大段文字来描述心灵,并不是为了普及生物学知识,而是强求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用绘画来呵护我们的心灵,为心灵构筑一个家。面对心灵的这样一个特质感知,如何进行绘画创作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呢?我想,我们必须避免两个误区。

首先一个误区就是刻意强调有意识创作。过分强调有意识创作必然导致功利思想,导致绘画艺术的直接目的性。正如前面所述,心灵不是一种思想,它是一种对事物的综合感受和反映,过分强调有意识创作,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将与抚慰心灵的目的背道而驰。我国元代山水画达到了极高水平,这当然与外族统治中原、汉民族受到排挤与羞辱的时代背景密切关联,但这不能简单的说成是民族对抗的产物,只能说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给绘画艺术创作、欣赏的一种导向。这种导向在有意无意之间发生,并反过来对心灵产生影响。

另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无意识创作,强调独立的心灵感受,反对绘画创作的思想性和目的性,给人一种虚无缥缈、言之无物的感受。绘画创作是通过思维并付之行动的行为,无论你个人是否有强烈的意识还是无强烈的意识,终究都是大脑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无法抹去思想意识对作品的影响。无论中国山水、花鸟画,还是西方人物肖像画,完全无意识的作品几乎没有,每一幅作品都有着它背后的故事和深远的思想沉淀。

上述我们所说的有意识或无意识,都用“过分、刻意”来加以限定,这就好比说,没有声音的音乐不是音乐,而过于强烈的声音也不是音乐一样。那么,我们如何把控才能满足心灵的这种好奇心呢?我想用“有意无意之间”这个词来表达较为准确。或者说是在作品的创作初期,应该是无意识的,是心灵感受的自然流露,在作品的创作后期,应该对这种自然流露的心灵感受进行梳理,并有意识的强调某些特征,使之更符合心灵的需求。

笔者创作了一幅《雪山》油画,拿给我的导师请她指点,导师看过连说“好”,当我正在思考这个“好”字是什么意思,是指题材选的好呢?还是指笔法熟练、色彩运用的好呢?导师突然问我,你这幅画是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我一时语塞,没有回答上来。后来我仔细思考感觉到,那湛蓝的天空背景、那洁白冰封山顶、那坚实的裸露岩体、那欲激流而下却被冻结的冰川,也许就是都市人潜意识里梦寐以求的感受,但如果我们刻意强调这是对雾霾的抱怨,也许表达的就是情绪了。

搭建心灵的家,就是要让心灵得以宣泄、压力得以释放,追求一份平静、从容与自然,向往一份美好与微笑,在绘画创作中把心灵体验传递给他人。

创作绘画 篇12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核心成分, 学生的创造力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加以培养和发展。科学幻想绘画创作, 正是尝试把手、眼、脑结合, 通过科学的想象, 用绘画语言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宇宙万物的变化、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此来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从而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在辅导学生创作出优秀科幻绘画的同时, 让学生的创造思考得到有效的训练, 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必须为学生创设适宜创造力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不少科学家和教育者指出:美术实践性课程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审美实践活动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 是观察、记忆、想象、创造性形象思维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在美术实践性课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展科幻绘画的创作,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性“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 许多热爱艺术的科学家也都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 说他们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上许多都是受到艺术上的形象思维启发才产生灵感的。科学幻想绘画是以人类科学文明为基础, 科学探索与幻想的情节为内容, 以合乎科学推理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为表现方法的绘画艺术, 其作品内容可以十分广阔, 从宇宙空间、山川河流, 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可以包罗万象, 应有尽有, 它创作出来的形象也是丰富多彩、兴味无穷。科幻绘画作品可把幻想与现实巧妙结合, 可以大胆地设想和预言未来。在过去, 就有许多预言般的科幻作品, 在今天成为现实。

开展科学幻想创作的目的, 是要在学生中倡导一种科学精神, 启发、教育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了解科学、认识科学。进行科幻绘画的创作, 就是要通过实践性的课程学习, 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科学艺术氛围,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艺术想象力、独立性和求异性, 让学生尝试用艺术手段去科学地感受、理解、领悟、想象, 并创造性地表现未来世界, 并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价值。

在教学中, 我除了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不同题材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科幻绘画作品外, 还采取多种方式, 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幻绘画的兴趣。一是给同学们讲述国内外许多学生的科幻绘画现在已经变成现实的故事。如:上海的杨浦、南浦大桥就是桥梁专家看了学生的科幻绘画作品后设计出来的故事, 美国等国家现在已经把同学们喜欢描绘的火星探测器成功地发射到太空的故事等。二是开展“我是未来……设计师”、“未来的……”等一系列主题讨论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多读一些科技书籍, 要时常关心科学发展动态, 及时了解科学发展的新动向, 甚至多看科幻电影等。

我经常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科学幻想书籍, 这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幻想力非常有好处。要为学生组织一些科学讲座和科技创新等活动, 把科幻绘画与其他科技活动结合起来, 如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科学展览;要教会学生注意观察, 观察身边、周围的生活、事物, 并根据已有的知识, 充分地发挥想象, 从中获取创新的灵感。因为科学研究并不只有大海和太空, 我倡导利用科学技术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改善我们的生活。针对这种情况, 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大量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 引导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观察, 了解生活中一些有关的科技知识, 以此来拓宽科幻绘画题材。例如, 在生活中, 你认为哪些产品不够“现代化”?你知道有哪些问题人类目前无法解决?未来有哪些自然灾害可以避免或能将其变害为利?……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过程中果真发现了许多问题, 可归纳为环保问题、能源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医疗保健问题、海洋问题等。每个问题都可逐级再分成许多小问题, 科幻绘画的主题内容也就在学生的一个个“胡思乱想”的问题中产生了。

开发和抓住新颖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幻绘画内容。因为有了好的内容, 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绘画形式来表现, 所以在作业实践过程中, 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独特感觉, 不能太理性化、太成熟化, 一旦发现学生科幻绘画的内容和构图不错时, 就要抓住, 并引导用多种多样的全方位的艺术手法去表现。此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绘画的技法上多下功夫, 因为绘画技法是表现科幻内容的手段, 正确的绘画技法恰当地运用, 会提高作品的表达能力。绘画技法就像一把金钥匙, 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科幻绘画艺术的大门。

上一篇:作文教学要多样化下一篇:活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