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儿童绘画创作

2024-08-13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精选12篇)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 篇1

儿童诗以儿童的眼光,叙述儿童眼里的世界,想象丰富,语言淳朴、真实。它以儿童为读者,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又富含生活的趣味。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通过儿童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例如:人教版教材下学期教科书从一至六年级都在课文中安排了儿童诗,特别是低年级。一年级安排了四篇精读,四篇读读背背,一篇补充阅读;二年级安排了两篇精读,一篇略读,两篇课外补充,而六年级课本在第一学期安排了“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的读诗、赏诗、写诗综合性活动。儿童诗的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以儿童诗创作为抓手,提高学生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门值得去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一、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写诗兴趣

儿童就是天生的诗人,童言童语俯拾之间便是一首美妙的诗歌。但是如何指引孩子们将这些童言童语有意识的转化成诗的语言,激发他们写诗的兴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学生诗的意识,养成一颗诗心。在笔者班中,笔者将《繁星春水》中精彩的诗句念给学生听,然后又将诗集的序读出来,学生一听原来写诗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把自己平时偶尔冒出的有趣的语言记录下来,稍作整理便是诗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将自己童年时候无师自通,自创诗歌的趣事分享给学生,学生听后个个跃跃欲试。对于儿童而言,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以名人为榜样,以老师为榜样,讲好一个关于写诗的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的写诗兴趣,写诗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观察、挖掘,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世界给了我一双美丽的眼睛,我用它发现世界的美好。”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在写诗的初步阶段,学生最为头痛的就是不知道写什么,他们往往模仿课文中的诗歌,写的基本都是关于春夏秋冬、父母的爱这一些内容,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发现。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充满童趣的眼光去理解周围的世界。例如近期天气不稳定,经常下暴雨。于是我对学生说,看看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了?学生说:“下雨了!”“你想冲出去吗?”“想”学生跃跃欲试,“你想到外面去做什么?”“喝雨”“跑步”“打水仗”,“那操场岂不成了……”我还没说完,一个学生抢着说“浴池”,哈哈哈哈,学生笑了起来。“不对不对,变成了池塘,我们可以去摸鱼……”“不对不对,变成了海洋,你看老师们的车都成了冲锋舟了,嘻嘻嘻……”学生越说越欢,沉浸在无边的想象中。于是,我当场让学生写一首小诗。有的写“雨,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把操场变成了海洋,老师们的车子变成了冲锋舟……”;有的写“我们是一群渴望下雨的旱鸭子,只有下雨了,我们才能享受玩水的快乐”;有的写“在雨里奔跑,我摔了一跤,尝到了春天的味道”。对于学生而言,也许他们不缺乏想象,但是他们缺乏某一个激发他们想象的点,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的和学生去挖掘这些点,才能慢慢地培养出学生的敏感,充实学生写诗的素材库。

三、配乐朗诵,丰盈学生诗的画面感

音乐可以给人更多遐想的空间。配乐朗诵作品不仅在文字上给予学生美的享受,更是给学生的听觉带来冲击,充实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为学生选取一些音乐与诗歌相契合的诗歌朗诵,不仅能加深学生读诗歌的感受,更能帮助学生形成诗的画面感。如《云上的日子》这首诗,朗诵者选用了日本音乐人安田芙充央的作品《天空の彼方》,在轻柔飘渺的音乐中学生沉浸在云的飘忽无定中,也许他们暂时体会不到“云”意境背后的烦忧,然而音乐中的“云”与诗中的“云”合二为一,学生自然能受到诗的感染,形成对诗的语言独特的理解及感悟。再如儿童诗《春的消息》,朗读作品中轻轻跃动的配乐,时时传出的鸟鸣虫叫,还有潺潺的水声,欢快的鸭子戏水声,使诗的画面跃然学生的脑海中,对诗的感受也立体、生动起来,学生的诗感也在音乐的伴奏中逐渐形成。

四、借鉴欣赏,增强对诗歌形式的认识

儿童诗就是儿童化的语言,写好儿童诗首先就要通过学生在不断的朗诵、欣赏中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境及语言的美,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诗的语感。课本中的儿童诗选材的范围比较窄,数量不多。作为诗化教育的有效补充,笔者从课外的报刊读物、网络平台中为学生撷取了涉及各个领域更为丰富的诗歌材料,在课前与学生一起鉴赏。比如本学期,笔者从《飞鸟集》《繁星春水》《世界金典儿童诗集》中选取一些精妙的诗句让学生在课前诵读,这些来自国内外风格迥异、内容有趣形式多样的诗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明白无论是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写成一首有趣的诗。而《好看好玩的儿童诗》则更加深受学生喜欢,他们发现诗歌不仅可以是一行一行的写,还可以写成一条毛毛虫的样子如《一条瞌睡虫》,可以是有趣的数字符号叠加,可以是把字叠成一把伞的样子……儿童诗的形式可以如此多样,这无疑给学生在写诗上有更多的表现空间。

五、平台展示,激发写诗新动力

每一个人都是渴望被关注的个体。通过在家长、学校、学生中多方位的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不仅使学生收获创作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写诗的热情,并为此产生新的动力。

笔者所在的班级每周都会固定布置一两次写诗的作业,其他时间则由学生自己把握。有的学生忽然灵感来了,多写几篇也不奇怪。笔者对这些作品进行简单的批改之后,会选取一些精彩的句子或者构思精妙的诗进行修改。课堂上,我们坚持每日一诗,或是读读几个学生写的精彩诗句,或是读一个同学的一首小诗。读完之后,学生之间进行简单的点评。这种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形式,使学生对儿童诗的形式、语言、节奏、韵律有了更多的直接的认识。

同时,利用家长微信群。笔者经常将学生的作品直接拍相片上传到群上。家长们反映很热烈,有的家长还进行点评,有的学生也通过家长的微信对同学作品点赞。凡是作品得到上传的同学,第二天回到学校都特别的兴奋,因为他们不仅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还得到家长和同学的认可。这些正能量不断激发着他们超越自我,写出更多的诗歌。

最后,老师坚持出版“月月诗集”,由学生推荐或者自荐自己的觉得写得好的诗歌作品,收录进诗集中,每首诗下面都有一位同学或者家长、老师的评语或者鼓励。这些评语未必是很贴切的,但确是对小诗人的一种肯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对于部分自己觉得确实写不出好诗的学生,“月月诗集”开辟了我最喜欢的诗歌园地,只要他能够写上自己推荐的理由,并且仿写一两句,就可以让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诗集中。这些平台点燃了学生的写诗激情,激发了学生多写诗,写好诗的内动力。

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杨克说“学校不是要培养诗人,而是要培养诗心。”儿童诗的创作,不应该拘于一招一式。它应该是学生童真的语言表现,应该显示出蓬勃的儿童语言生命力。儿童诗创作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个人体验,培养诗心,蕴育诗情,给孩子自由表达的空间。

摘要:<正>儿童诗以儿童的眼光,叙述儿童眼里的世界,想象丰富,语言淳朴、真实。它以儿童为读者,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又富含生活的趣味。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通过儿童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例如:人教版教材下学期教科书从一至六年级都在课文中安排了儿童诗,特别是低年级。一年级安排了四篇精读,四篇读读背背,一篇补充阅读;二年级安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 篇2

袁枚曾去,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品,其音悦耳,便是佳诗。一首上佳的儿童诗,拥有率真的儿童情感,丰富的儿童式想象,新颖巧妙的构思,天真而精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这些便是儿童诗独特的诗韵所在。

一、儿童诗的教学困境

小学儿童诗的教学,无非就是短小的儿歌,移动的诗歌,趣味性十足的简单文章,几乎以有完全意义上的儿童诗,这就成为了我们在教学中儿童诗教学的困境之一,无法接触,意味着孩子对他的陌生,那又何谈理解呢。其次,就算是有儿童诗歌,在教材中大都也是作为阅读性文章,不作为重点讲解课文,所以也不会被学生们重视,故而,这也成为了我们在教学中儿童诗教学的又一困境。

为了能够摆脱儿童诗的困境,我觉得应该从小学老师做起,关注儿童诗,为儿童诗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使儿童诗的价值以及对儿童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二、感知童诗特征 大量赏读童诗

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氛围。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从而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

1、组织多样化的童诗赏读 组织学生阅读童诗,应采用多种方式,既有课内读也有课外读,既有集中读,也有分散读。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课堂阅读。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赏读南昌县教体局推广的书香童年读本,也可以从成人诗中寻找,像《顾城诗选》早期的创作就充满了大量极富童趣的诗篇。以学生自读为主,要求大声地诵读,在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优美的意境。

(2)订阅书报。可以订《小学生之友》、《小星星》等富含童趣童话童诗的报刊。为了便于检查阅读情况,可要求学生订阅一两种报刊,并且不定期地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口答或书面作答,对阅读认真的学生大力表扬。

(3)开展与好书交朋友活动。

告诉学生看首好诗就是结识一位好朋友,就要把这位好朋友记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开始时,只要求学生作简单的读书卡。如记下看书的时间、书名、作者、书中的好词好句等,以后逐步提高要求,要学生记下这首诗营造的主要意象,记下自己读后的体会和收获等。

(4)召开童诗朗诵会。

请学生把自己看过的童诗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读多了,就会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说话欲望,他们希望能有机会将自己读懂的童诗读给大家听。经常读童诗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得更好,而且能促进孩子们读得更多,更认真。

三、激发童诗幻想,培养创造思维 获得丰富而独特的表象,就为童诗幻想展开奠定了基础,童诗世界中包含着无数可能性,指导儿童进行童诗幻想时,要引导儿童学会打破常规性思维方式。

1、天马行空的创造性思维

如让儿童说出形容天气极冷的话,在生活中常规性的思维方式,儿童往往会说“让人瑟瑟发抖”、“盖上厚厚的棉被”、“手脚都麻木了”,而在童诗创作中便要充会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如“地球掉进了冰箱里”、“撒泡尿成了冰球儿”、“雪花冻在半空中”,后三种则具有童诗色彩。

2、步步为营的联想

(1)直接联想:由某一事物的具体特征迅速联想到另一相似事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喻。如由蘑菇联想到伞、亭子;由高梁联想到火把,由太阳联想到喝醉酒脸红了,同月亮婆婆吵架了;由燕子的尾巴联想到剪刀;由蒲公英联想到小伞兵、棉絮;由闪电联想到拍照。

(2)层层联想:在直接联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下去,要写好儿童诗必须学会层层联想,联想的层次越深,儿童诗的意境就越好。

看到牵牛花我们马上想到什么?(喇叭)由喇叭你又马上想到什么?(吹响的军号)

类似的推想比如:

螃蟹——横着走——横行霸道 冰糖葫芦——甜——生活快乐 雪——棉絮——冬爷爷棉衣破了洞

电线上的燕子——五线谱——奏响春天的歌 树叶——招手——欢迎

3、妙趣横生的童诗题训练 可以设计一些童诗训练题,这些童诗训练题会像谜一般地吸引着儿童去尝试解答,同时也培养了儿童进行童诗的思维方式,例如以下童诗训练题:

《小太阳》有只老母鸡在下蛋/咯咯咯、咯咯咯/一不小心/鸡蛋被石头磕破了„„

《萝卜》萝卜妹妹/你真粗心/捉迷藏时把„„忘在外面。

《螃蟹》螃蟹/你为什么老是横着走?是不是„„,/还是„„。《圆规》圆规是个„„,/他总是„„,/可惜/他只会跳„„。《星空》老师是一个美丽的月亮,我们是„„,那教室是„„。《树叶》嫩绿的叶子是大树的„„/在微风中„„。

二、尝试童诗写作 表达诗意幻想

1、用寻因法创作儿童诗

寻因法就是给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寻找一个原因,由于儿童的想象幼稚天真,而使得理由并不十分符合常理,但这样的创作往往富有童趣,用这种方法创作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像。这种创作方法常以疑问的形式如“为什么„„、是不是„„、是„„还是„„”等来表达。例如:

《小草》小草是千万条透明的带子/在绿色的颜料桶中/泡了整整一个冬天/又被顽皮的春娃娃撒满大地

全诗不到50个字,却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的特点,绿草难道原来是透明的带子?难道在绿色的颜料桶里泡了一个冬天?难道是春娃娃撒上去的?作者寻找的原因显然是不正确的,但我们却很喜欢这个答案,天真幼稚的想法构成了这首精彩的儿童诗。

2、用夸张法创作儿童诗

儿童诗要写出童趣,要写出天真,可以写得有点傻乎乎,夸张一点,含糊一点,儿童诗才会更可爱,例如:

《腰带》咦/是哪个调皮的小鬼/给大山系上腰带?//噢/原来是一条小山路 给大山系腰带,恐怕这腰带是世界上最长,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够傻够夸张了吧!这首诗,小作者抓住了山路的特点,以夸张取胜。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趣味性,“咦”、“噢”两个语气字的运用,使诗更富可读性。

3、用阅兵法创作儿童诗

把不同的事和事物和现象串连起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把事物的几个方面特点以自然段的形式表达出来。用这种方法创作要注意列举的事物、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把握事物的各方面的特点。其长处在于能较好地表现景物的层次。例如:

《摇篮》宇宙是摇篮/摇着地球小宝宝/银光微微照/地球宝宝睡着了//地球是摇篮/摇着山宝宝/球儿悠悠转/山宝宝睡着了//大树是摇篮/摇着果宝宝/叶儿轻轻扇/果宝宝睡着了//校园是摇篮/摇着小朋友/书声琅琅响/小朋友长大了 小作者抓住了摇蓝的特点,列举了宇宙、地球、果树、校园四个具有典型性的事物,全诗紧凑,读起来很有韵味。

4、用比喻法创作儿童诗

比喻是童诗创作中基本的一种方法,以此一物比作彼一物,一个富有创意的比喻就是一首儿童诗成功的第一步。例如:

《云》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

把云比作画家和小捣蛋,就是很好的想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推进和发展,就成了一首很不错的童诗了。

5、用拟人法创作儿童诗

把事物比拟成人,做人的事情,显得活泼可爱、生动有趣。这个事物的范围极为广泛,上天入地,大到宇宙,小到蚁蝼,都可入诗,在儿童的眼里都可以成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事物。例如下列句子:

A春风叫花儿张开嘴来唱歌。B太阳睡觉以后,灯就起床了。C月亮害羞地跑到云里躲起来了。D露珠儿看见太阳出来就高兴得笑了。

又如《汽水》这首诗:跟你握握手/你就冒气/请你脱脱帽/你就生气/干干脆脆/一口把你喝下去/看你还/神不神气

小作者在这首童诗中,把汽水当作一个易怒的人物来写,语言极为活泼,充满了爱心童趣。

6、用摹声法创作儿童诗 对于儿童来说,任何过于抽象的理论他们都不感兴趣,吸引他们的是色彩和声音,生活和大自然中本来就有丰富多彩的声音,如同天籁一般,激动着儿童的耳膜,在童诗中运用摹声词,可以增加诗的韵律,同时也可使童诗更有趣味,例如:

《风》风最讨厌了/每次都偷偷的掀起我的裙子/然后在旁边大叫/羞!羞!羞!/真是气死我了

《老祖母的牙齿》时间真是恶作剧/爱在祖的牙齿上开山洞/风儿更顽皮/在那山洞里钻来钻去/嘘!嘘!嘘!/老祖母话儿半天才说一句/去!去!去!/逗得我们笑嘻嘻

这首童诗中由于运用了摹声词“羞!羞!羞!”“嘘!嘘!嘘!”“去!去!去!”使人物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7、用假设法创作儿童诗 假设法就是使用“假如”、“如果”等假设性的语句抒发自己的希望和想象,运用这种方法,给了儿童一个表达内心美丽愿望的绝好机会。例如:

《如果我变了风》如果我变成风/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替妈妈/把脸上的汗珠/一颗一颗吹干

《如果》如果我是老师/我要常常上体育课/免得学生失望//如果我是爸爸/我一定要戒酒/免得妈妈常常伤心流泪//如果我是上帝/我要使人类只会笑不会哭/因为/每一个人笑起来都很可爱

在“如果”二字的帮助下,儿童打开了心扉,把内心最美好的愿望都展现出来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因为每一个人笑起来都很可爱”,真是儿童才想得出来的绝妙的理由。

8、用呼告法创作儿童诗

不论是否面对面相见,直接呼叫对方,如同正在同某人说话,能使童诗显得更加亲切,生动。例如:

《换新装》妈!/花园更换了/彩色鲜美的春装/树木也换了/淡绿色的新衣裳/远山脱去灰色的外套/穿上浅绿色的衬衫/小草也穿着新的绿裙子/在春风里摆动着呢/妈!/您看看/都换了新装啦/妈!/人家都换了新装啦

在孩子一声声的“妈!”里,一种亲情油然而生,使这首童诗更能打动人了,仿佛母亲正拉着孩子的手走在春天的小路上。

9、用对比法创作儿童诗

在对比中凸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等等。例如:

《私房钱》爸爸的私房钱/藏在工作帽上/妈妈的私房钱/藏在皮鞋下/我的私房钱/藏在肚子里

《路灯》白天/路灯是一棵棵的树/晚上/就变成一朵朵的花 前一首通过描绘一家人对私房钱不同的藏法,从中凸显出每个人面对私房钱时的不同心态。后一首童诗,只是用了白天跟晚上的对比,就写出了路灯在不同时间里的不同状态,全诗仅20个字,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 篇3

【关键词】亲子教育 绘画创作 有效指导

一、亲子活动的目标和特点

亲子教育,是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孩子及其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指导性、互动性的活动。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带领孩子及其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对家长进行现场指导,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发展。亲子教育具有现场示范性、指导性与实践性,能使家长在活动中接受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基本培训,是当前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途径。活动形式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分散的。亲子教育核心目标是指导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以科学的方法实施早期教育,进而促进婴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为后续的教育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亲子教育的主要特点为:以教师、幼儿、家长的互动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内容,体现多主体参与、多向互动、家园一致、课程具有开放性。在亲子活动中,教师以其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影响家长,家长也以所获得的有针对性的育儿经验影响教师。

二、亲子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的适宜性和适度性

亲子教育的课程和活动必须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亲子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的可能性的深刻了解上。活动目标的确立必须以婴幼儿“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婴幼儿在教师和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完成活动任务,表现出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获得“原则上为新的东西”,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幼儿发展之间的桥梁。同时兼顾孩子群体的水平和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2.寓教于乐

亲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婴幼儿好奇、好动、好游戏、好户外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充满“情趣”、能够吸引孩子的游戏活动为基础,附以小故事、小歌舞;注重动静交替,集体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同一个活动以变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当重复,满足孩子喜欢新鲜的心理特点,在游戏和活动中达到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

3.教育的指导性和示范性

家长和看护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亲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教师在活动中要特别关注成人的学习和状态,通过指导他们与孩子共同游戏,传播科学育儿的观念和方法,体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的育儿水平和能力。活动中既要对家长进行现场指导,又要对家长提出育儿方向,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

4.教育的互动性

多元主体性决定了亲子活动的多向互动性,其中不仅有师幼间、亲子间、教师与家长间的积极交流、互动,同时还有幼儿间的同伴互动。亲子教育要充分挖掘集体活动的价值,通过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多向互动,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步提高幼儿的情商和智商,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家长将自己丰富的育儿经验和成功经验相互分享,并将其中好的做法引入到亲子教育过程中。

5.循序渐进

亲子教育活动中,由于孩子能力处于尚待发展的状态,活动中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比较多,需要由教师引导学习。随着幼儿相应能力的发展和加强,教师就会与幼儿分担责任,最后,当幼儿已经获得相应的能力,能够独立解决活动任务时,教师就会撤走支持,让幼儿承担起全部责任。此时,也就标志着幼儿跨过了“最近发展区”,达到了新的发展起点,同时也就有了新的“最近发展区”,而新的“最近发展区”自然意味着新的师幼互动的开始。通过一次次这样的师幼互动,幼儿就会从中获得更为高级心智功能的发展。

6.教育的开放性

亲子教育活动提供了幼儿、教师、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课程内容广阔,活动形式开放。亲子活动中,组织者不仅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家长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同时还将活动的指导性向家庭延伸,如每次活动后对家长提出回家应继续完成的任务,使亲子活动向家庭延伸,鼓励家长举一反三,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亲子活动的内容之所以广阔,是它根据家长的需要、阶段教学的需要以及幼儿成长中典型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亲子活动的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根据季节安排在室内或户外,使活动的趣味性更强,形式更加多样,如生动有趣的亲子调查活动、亲子探究活动、亲子制作活动、亲子展示活动、亲子郊游活动等。

7.全面教育性

亲子活动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上,因此,其目标应是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亲子活动从内容到方式等各方面都应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

8.共同参与性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对于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母亲对于孩子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起到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父亲以男性自身特有的优势弥补了母亲教育上的不足。在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社会和家庭都非常重视亲子教育,强调父亲应该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爱。但是,在我国亲子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的几乎全是母亲,很少有父亲参加,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父亲作为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之一,应该以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为孩子创设一个最优的成长环境。所以,我们要积极倡导和鼓励父亲与母亲共同参与亲子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普及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推广科学的教育方法,让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亲子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活动,还需要家长以正确的心态参与其中,而不是把孩子全权委托给亲子园的教师。家长应热情参与活动,以亲情鼓励孩子勇敢、自信地与教师合作、与同伴交往。活动中家长应积极协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但要避免包办代替,应当把学习、锻炼、完成任务的机会留给孩子,要正视和尊重孩子间的个体差异,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横向比较。

三、亲子教育中要提高教师开展创作性绘画活动的素质

在繪画活动中,老师应具备艺术教育能力。

教师的自身素质及艺术修养与能否开展高质量的绘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创作性绘画活动相对对老师要求较高: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要运用多种方法,以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根据绘画情况随机灵活地对儿童进行指导,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绘画活动组织方面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综上所述,在亲子教育中有效培养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创造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帮助,教师只有认识到幼儿创作性绘画并非是一种技能的练习,而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不会失去组织幼儿创作性绘画活动的意义。教育者在教学、教法及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观念,教学中应以启迪幼儿的发展思维为主,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幼儿勇于独创、勇于尝试创新的良好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出版

了解、尊重儿童绘画创作 篇4

艺术是生活孩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乳汁,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我们都能看得见, 摸得着, 感受得到的。孩提时的我们愿意等待一朵花开, 愿意等候蚂蚁回家, 愿意顶着烈日奔跑, 可是现在, 纵然再多美好的事物却很难再引起我们驻足感悟与欣赏, 我们习以为, 常冷眼旁。庆幸的时, 现在仍有许多儿童由他们的好奇心的驱使, 对这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尽管很多时候这种兴趣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他们只是单纯的凭着自己的兴趣及感觉, 更多的时候是视觉感官, 不过通过他们没有受到“思维规定”的画笔对此进行描述, 进而展示自己的世界, 总会给所谓的“大人们”带来惊喜。不仅是儿童, 高更、梵高、毕加索的众人景仰的大师也同样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世界。

人类生活因为有情感不断穿梭, 从而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 儿童最是人生中多梦的季节, 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及思维方式, 他们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也不是大人的复制品, 他们有自己的完整的世界。

仔细观察儿童绘画作品, 虽然这是情感及想象的直接参与, 但是由于其视觉感觉的主导地位, 其画面通常由几何图形和线条组成而成, 在儿童眼中总能发现物体的几何特征及大致形状, 简单的图形对于他们而言更易表达, 这种观察大多时候只取局部或表面, 就像儿童描述房子的时候, 通常将一个三角形放在一个矩形上面, 或者一个竖立的长方形上面填充了许多整齐排列的小矩形, 这都是房子, 居住的地方不同, 孩子们观察的东西也各异, 但是房子的对称性, 直立性都被儿童们发现, 从中可以看出儿童绘画的共性, 但这是真实的儿童对世界发自感性的观察及理解, 尽管画面会有诸多相似, 但很难找出完全一样的绘画作品, 这是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不一样的认知, 就如孩子们画自己的家, 总会是爸爸、妈妈牵着自己的手, 妈妈的裙子, 爸爸的衬衣, 似乎每个儿童都乐意描绘出这快乐的场景, 不管是真实的生活表现, 还是幼小心灵的渴望, 类似却不相同,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 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变化。

在儿童绘画中, 外在形态的刺激加上自己感性的渲染, 产生个性的认识, 这是发自内心的, 外在的颜色、形状、质地等要素的影响比例渐渐缩小, “无知”的天真让他们摆脱了外在特征的束缚, 看清了事物的本质。以前在《妈妈与我》这一课堂上, 孩子们都着自己的想法, 其中不乏有奇异的想象。有一个学生把自己变成了向日葵, 并且有三个兄弟姐妹, 同干而生, 却有着四个不同的漂亮的向日葵脑袋, 妈妈穿着围裙在旁边关切的浇水, 孩子们晃着小脑袋接受者撒下的甘露, 那种快乐溢于言表;有的则用两个挨着的卡通瓶子来代替, 简单的线条也挡不住他们紧紧依偎, 卡通大瓶子的手亲切的搭在小瓶子身上, 大树与小树, 大鱼与小鱼这些亲密应该是家长们努力经营的圣果, 不过也有只是孩子们心里的渴望, 不过都真切的表现在画面上了。

从这些动人的画面可以看出, 儿童们已经激活了思维, 不在局限于事物的外壳和媒介, 已经由对其外部特征的认识转变到讲自己的所思所想, 由事物的描绘转变到借助事物发挥想象实现自己个性化的创作, 他们的思维在放光, 他们的眼里天真的灵感在闪烁, 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成长过程, 看到事物, 大胆想象, 整理需要, 果断取舍, 再分配, 适当锦上添花, 达到自己想到的结果, 表述在他的画面, 或许当你对此惊讶不已的时候, 你会问“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画”?回答的估计就是“我想这样画”“我觉得这样画好看”。是的, 他们是感性的, 同时也是幸运的, 更似乎是浑然天成的。

当然这是我们用理性去认知儿童绘画, 他们稀里糊涂什么也不知道, 天真、纯粹、无杂念的进行着自己的绘画, 由于缺乏对事物空间感的认识, 理性的分析, 我们也常常看到物体漂浮在空中, 并有多角透视的平面画, 我们要原谅他们的粗心大意, 毕竟这些都是感性的抒发, 你若看到他们绘画时的认真与沉迷就不愿再这样来评价他们了, 这是他们的游戏, 他们为此快乐。

多年之后, 当他们逐渐受到各种各样的无形拘束, 就会像现在的我们更会怀念那份“小大人的道理”, 我们要去珍重并且鼓励儿童们那颗炙热的心, 去引导他们大胆的按照自己想法落笔, 哪怕形体不精确, 颜色搭配不和谐, 那些都可以以后再学习, 大人们都知道艺术不是门解剖课, 那些研究和实验只适用于科技, 难能可贵的是这份直白, 这份创意。

在与孩子们接触的时间里,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次“对印的乐趣”这堂课, 我交给教孩子们最简单的方法, 用条涂满颜色的湿细绳, 放到对折的纸上, 随意摆出图形, 将纸对折, 拉出细绳, 孩子们得到了很多意外收获, 当然这只是抛装引玉, 下课后孩子们还在认真的琢磨, 有几个“不罢休”的孩子在接下来几天总是跑到我身边向我展示他们通过研究拉出来的不同色彩, 不同形状的画面, 我很欣喜, 儿童的专注、热爱, 我们要好好呵护, 学会尊重他们的创作成果, 爱惜他们的想象, 做儿童的好朋友。

所以只有了解、尊重儿童的绘画创作, 包容他们的爱恨分明活泼好动, 肯定他们不受约束想象力, 哪怕他们的画充满了稚气, 看上去就是一张无意识的信手涂鸦。细细琢磨, 那些奇特的想象, 荒诞的造型, 大胆的色彩却透露着率真的艺术表现, 充满着儿童自己的思维逻辑性, 天马行空, 无拘无束, 打破惯性思维, 发挥出的让大人们望尘莫及的想象, 天真烂漫的绘画语言创作, 涂画出一张张充满生命力的画稿时, 你就会发现他们更好通过自己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世界, 这也许就是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美]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

[2][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3][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成都: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儿童故事创作 篇5

看到电视里的影视明星在闪光灯下很风光,豹妈妈把小豹送到了百灵鸟那儿学唱歌,百灵鸟叫小豹唱几句“喔喔喔”,小豹才叫了一下就把荷叶上的青蛙都吓跑了。

豹妈妈又决定让小豹学乐器,他们到了响尾蛇那儿学乐器,小豹选择了一个乐器,响尾蛇示范了一下,小豹学了一遍,它的爪子把乐器都给抓坏了。

最后豹妈妈决定让小豹学跳舞,他们到了公鸡那儿,公鸡示范了一个,小豹学了一遍把草堆给弄坏了,小豹妈妈正准备打小豹,小豹拔腿就跑,跑得无影无踪。公鸡对豹妈妈说:“你的儿子来学什么跳舞,他可是跑步健将呀!”

浅谈儿童绘画创作教学 篇6

一、儿童绘画创作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

儿童画有它自己的特点: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而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新颖的表现,使我们不能正确评判他们的作品,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成主动的创作。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所以在儿童绘画创作教学中,必须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研究儿童心理和儿童画的特点,对各年级的创作教学要有不同的要求。中高年级,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创作题材去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

二、努力激发儿童绘画的创作兴趣

教学中发现,叫学生绘画创作,他们大都搞半天无从下笔,感觉头痛,创作兴趣极低,学生具有畏难情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是无比丰富的,学生的好奇心,渴望知识的欲望是最强烈的。我们应利用这一欲望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或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使他们能得到审美愉悦,逐步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趣味。同时也能使他们开阔眼界,掌握更多的知识,尤其是美术创作知识。其次,要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作兴趣。现在农村学校相关教材资料缺乏,特别是欣赏课,有些课本色彩效果差,画面不够清晰,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的。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学生见多识广,真正感受到美的内涵,从而激发创作兴趣。另外,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交流观摩优秀作业,都是提高学生绘画创作兴趣的好方法。

三、儿童绘画创作教学的辅导

1. 创作命题,它是创作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以教师命题,也可学生自己命题。教师命题应该是儿童在生活中有所感受、印象深刻的、感兴趣的,要注意思想性,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2. 学生根据创作题目开始构思,这个阶段,我们要辅导学生联想,开阔他们的思路,要使他们从生活感受中选择自己的题材,并考虑把它表达绘画出来。

3. 构思后,就要通过具体的绘画形象把它画出来,这个阶段要帮助学生解决构图和造型问题,要特别注意儿童画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

4. 总结评价,这也是绘画创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一切旧的,与时代不相适应的评估标准。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 篇7

在儿童文学中, 对于创作者作家与接受者儿童读者之间的关系, 历来的研究者众说纷纭, 意见不一。郭沫若指出, 儿童文学要“导引儿童向上, 启发其良知良能”;[1]张天翼认为, 儿童文学要告诉儿童“一些真的道理”;[2]陈伯吹主张“儿童文学主要是写儿童”, “要以同辈人教育同辈人”。[3]但最具代表性的是鲁兵的“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4]这样的观点主要强调的是儿童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 而没有意识到儿童文学还可以给儿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更令人深思的是立足于其背后的儿童观:“成人本位”, “成人中心论”, 认为成人的世界是完美无缺的, 需要用成人的意志对懵懂的儿童进行教育、进行规范。

自80年代对教育工具论进行批评以来, 学界对儿童文学进行了重新阐释,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 如:曹文轩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承担着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 [5]新世纪初他又提出“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6]这些都是在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上取得的新成绩, 是值得肯定的。但至今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那就是: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读的, 王泉根在《以善为美: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一文中说:“儿童文学不是由儿童生产的, 而是一种整体上由‘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朱自强在他的《儿童文学新视野》一书中说:“儿童文学是成人作家为儿童创作并被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却使儿童文学作品远离了真正的“儿童本位”的观念。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这样的儿童文学具有单一的作家群体——成人, 单一的读者群体——儿童。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 “儿童文学不是由儿童生产的, 而是一种整体上由‘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以及“儿童文学是成人作家为儿童创作并被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均认为, 儿童文学仅仅存在唯一的创作主体, 那便是成人。这样的观点意识到了儿童由于年龄的弱小, 知识储备的不足, 语言表达能力的欠佳, 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于是便将创作的任务全部交给了成人, 这样儿童的发言权便被剥夺或者说儿童的创作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由成人凭着自己对童年的记忆进行创作, 由成人操作者出版的权利, 由成人按照自己的审美意志对成人创作的作品进行批评, 然后反馈回来再由成人创作。这样一个循环链上儿童的地位在哪呢?成人创作、成人出版、成人批评, 儿童文学的世界全由成人来操控着, 哪里有儿童的声音, 有儿童的地位呢?这样能是真正的“儿童本位”吗?

其实, 我们不要以为儿童年龄小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事实上的确存在着由儿童创作的优秀作品!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在仅仅七岁时就创作出《咏鹅》一诗, “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首句三个鹅字, 写出了儿童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 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群白鹅悠闲地游来, 正昂着颈高叫着, 像是在对着蓝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 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 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 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的画面啊!这是儿童眼中的世界, 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童趣, 纯洁了我们的心灵。像这样的作品我们能因为它是一个儿童所作就把它排挤在儿童文学的大门之外吗?再比如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办的“世界儿童诗歌比赛”中评选的佳作——《一颗面包做的心》, 作者是一个年仅十一岁的意大利女孩。尽管与成人的作品比起来在技法上有点浅显、粗糙, 但它的感情上却是真挚的、动人的。那是儿童发自内心的呼声, 她想要全世界的孩子都有面包吃, 即使拿自己的“心”去交换也愿意。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我们不能不为孩子那颗真诚而充满爱的心所感动!

在儿童文学的世界, 需要儿童的创作。儿童自己创作的作品, 不仅仅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 使儿童文学的天空上多了些儿童自己的声音, 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独立的地位, 儿童可以从自己的生命欲求出发尽情地歌唱, 尽情地抒发, 从而使儿童文学更好地体现“儿童本位”。

从接受的角度来说, 无论是“儿童文学不是由儿童生产的, 而是一种整体上由‘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还是“儿童文学是成人作家为儿童创作并被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 都把儿童文学交给了单一的读者——儿童。我们不得不承认, 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就是儿童, 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是讲给孩子们听的一个关于“奇境”的故事。但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是老少皆宜的, 如安徒生童话,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爱不释手。而且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他们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并没有把自己的读者仅局限于儿童。安徒生说:“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 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小王子》的作者埃克絮佩利在“作者献词”中也点明自己的“意图”:“请孩子们原谅, 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

儿童文学不仅仅是给儿童读的文学, 它也是给成人读的文学, 也是“教育成人的文学”。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能因为是孩子叫出了“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的事实, 而对儿童进行批评教育吗?

从文本的角度来说, 我们承认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是不同的, 但不认为两者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成人文学都是写给人看的, 都表达了人类的某些共同的情感。所以也不赞成那种认为儿童文学就是给儿童看的, 成人不可以阅读;也不赞成成人文学就是给成人看的, 儿童要远离这些作品。我们认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是存在某些交叉的。儿童所喜欢的成人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也应该归入儿童文学的门下。正如美国儿童文学家梅格斯说:“儿童文学在长久的年代以来, 儿童们接纳的文学家的巨大总体, 有的是跟成人共享, 有的是他们独占的。”[7]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成人文学中的确存在一部分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 如《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堂吉诃德》、《白牙》等, 至今仍然可以在儿童的书架上找到。国内也不乏这样的作品, 鲁迅《呐喊》里的一些小说以及《朝花夕拾》里的一些散文, 都很受儿童读者的青睐。

儿童文学需要儿童和成人的共同创作, 只有这样, 儿童文学才会真正表达出儿童的心声, 真正符合儿童的审美要求, 真正体现“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同样儿童文学也需要儿童与成人的共同接受, 只有这样才能使成人保持自己的童心, 使成人更好地理解儿童, 做儿童心灵上的知己, 从而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本位”的作品。

摘要:儿童文学是成人创作给儿童阅读的文学, 这样的观念有其合理成分, 但却把儿童文学交给了单一的创作者——成人, 单一的阅读接受者——儿童, 这样就不能真正体现“儿童本位”, 于是我们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有儿童与成人的共同创作, 儿童与成人的共同接受, 同时成人文学中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也应进入儿童文学的殿堂。只有这样, 儿童文学才能离“儿童本位”越来越近。

关键词:儿童文学,创作者,接受者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全集, 第2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275.

[2]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331.

[3]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2.22.

[4]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414.

[5]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275.

[6]曹文轩.文学应该给孩子什么[N].文艺报, 2005-06-02 (4) .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 篇8

1、创作题材方面的特征

法国史学家丹纳说过:“伟大的作品产生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当今重视地域性文化在创作中的价值并不意味着“落后”和不“现代”。作为东北艺术家,由于地域因素远离艺术潮流的中心地带,他们则注重民间本土化题材的创作,以鲁美的领军人物韦尔申、宫立龙等一批艺术家孜孜不倦地埋头于民间乡土题材的艺术创作,众所周知,坐落在东北地带的松辽文化在中国区域文化中虽没有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有名气,但它的独到之处是无可非议的。《中国区域文化》中这样写道:“越过山海关,你就跨出了‘闯关东’的第一步。继续前行,倘若是夏天,身边是青山绿水,生机盎然,一派南国‘春景’;若是秋天,成堆的玉米杆,铺满屋门前的大白菜,四处可见;要是换上冬天,浩白如银的冰天雪地,粗犷的酒令声,刺骨的寒风,此时才会让你真正领略到另一番天地景观。这就是祖国的东北大地。”[2]这些极富视觉感受的东北自然景观既是非常入画的题材,又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熟悉的景象。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把富有东北味道的松辽文化作为画面题材对于当地油画家来说恰恰可以丰富自己的油画语言,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出东北的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譬如:勤劳、朴实、粗犷的东北农民形象,辽阔的北国风光,特色的建筑以及深厚、浓郁、独特的二人转风貌。

2、色彩、造型方面的特征

艺术的发展当然以孕育和滋养它的土壤以及传统文化为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文化的原因,鲁美油画形成了一种注重传统艺术的独特绘画样式,其显著特点是色彩艳丽饱满,充满了视觉张力,富有地域魅力。鲁美油画家往往喜欢用浓烈的色彩和颇为趣味的造型样式来营造画面的构成关系,在色彩与造型上尽量的单纯化,增强视觉感受,从而揭示东北纯朴的乡土气息。诚然,东北地域性文化为鲁美油画创作增添了色彩造型趣味。

3、创作风格与画面情感传达方面的特征

深厚的东北历史文化遗存,老工业基地的积淀,红红火火的大秧歌,热情质朴的人民,为形成宽厚、质朴、大气的东北绘画风格准备了条件。鲁美由于地处寒冷的东北,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其淳朴而豪放的气质,所以鲁美油画留给外界的总体印象是具有浓厚的北方乡土气息,画风纯朴,作品追求庄重与优雅,有一种厚实的感觉。在东北地域性文化的影响下,当地人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和视觉爱好,油画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观念和色彩表达,因此鲁美油画创作语言在情感传达方面就有着自己的地域性特色,充满独特的人文关怀。

二、阐述东北地域文化对鲁美油画家创作的影响

1、自然景观对油画家创作的影响

东北自然景观留给世人的印象就是辽阔的北国风光,但从自然风景转移到画面油画风景时,就形成了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画面中寄托了世人的情感。对于东北土生土长的宋惠民,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地方水土寄予的一片深情,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油画艺术的探索与研究,在不同的年代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作品,特别是基于北国风光的再现,譬如:《鞍山之春》《北方四月》《残雪·早春》,这一系列作品,画面传达了一种给人以空旷辽阔之美的情感。使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北国风光的热爱。不仅如此,他还在东北白山黑水间不断地寻找着创作灵感,创作了大量表现北方原始生态的风景油画,豁达豪迈的意境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

2、民俗风情对油画家创作的影响

作为东北娱乐活动的民间歌舞,主要有秧歌、二人转等。在这些民间歌舞艺术中,人物的造型和服饰的色彩对油画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宫立龙的系列作品反映的都是一种民俗文化,采用了乡村爱情的题材,人物的造型较为夸张,动态颇有趣味,色彩综合运用红、绿等民间艺术常用的色调,整个画面的效果给人以朴实之感。东北二人转作为典型的歌舞艺术,人物形象塑造滑稽可笑,服饰搭配大红大绿而显得不和谐,有时候更显得扎眼,让人会感觉难登大雅之堂,颜色表现上也可以说俗不可耐,但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二人转中隐藏着耐人寻味的东北民俗风情,渗透着东北风土的味道。宫立龙的油画创作传达的不仅仅是纯粹的人物表现和简单创作的思想观念,而是创作观念与地域性文化的融合。在他的《二人转》《俺就爱你》等作品中,单看作品名称“俺”、“二人转”这个字眼就十足地反映了东北地域性的语言文化与民俗文化,且画面中的色彩脱离不了大红大绿,造型脱离不了笨拙臃肿,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放肆夸张,表现了东北文化原生态的农民生活状态。

韦尔申在80年代中期创作历程中,题材集中于蒙古牧民形象,带有明显对民族精神和宗教崇高的敬意,人物形象刻画则趋向样式主义的概括与泛化。东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曾经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居住地,地形上与蒙古接壤,能够更加了解游牧生活的粗犷,这对于本土的他来说无疑不是创作必备的素材。

3、人文关怀对油画家创作的影响

作品中涉及个人情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创作中缺乏内心情感的倾注,那么作品是没有味道可言的,更不能说明所要表达的创作主题。对于人文关怀,宫立龙的作品是极其到位的,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没有做任何的粉饰与渲染。他的作品强调了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物象的感受,关注了人的生存的社会性,揭示人性的真实,以及结合了东北地域性文化,诠释了人文关怀的意义。他的创作是在对客体的直观感受中完成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了他创作的主要特点。他想从农民的形象上找回并努力重现那种健康纯朴的活力,这些都反映了“当随时代”与“聊以自慰”的观念。他的创作都诉说了一个直接而原生态的农民生活状态,画面用提炼的艺术语言传达出一种回归本性的“真实”的存在,体现了他对东北农民,对这块独特地域的热爱之情。从鲁美这一创作群体来看,他们毫不逊色地传达了最具语言研究特色和表达人文精神深度的艺术作品,其特色的核心艺术观念是对人的生存、人的尊严、人的命运的高度关注。因此,鲁美油画美在人文关怀。

三、结束语

对于我们世人来说,不管从哪个层面考虑,鲁美作为东北的艺术瑰宝,东北的地域文化为它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艺术的养料,从而油画创作都渗透着地域性文化的熏陶。我们肯定的一点就是东北地区的人文风俗所造就的油画风格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其作品健康、朴素,正如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强调的是艺术创造实际上是一个重视主观和客观、重视心物结合的过程,从这一理论命题中可以看出外在的客观形象对艺术家创作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在东北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下,依照着艺术思维和现实生活中的感知把生活中的事物和景观转化为自己在艺术上的审美观,使得鲁美油画创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北国风光和东北的风土人情。

如今生活在一个传播媒介发达、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画家是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审视现状,不让自己被商业化的市场所诱惑,不失去地域性文化的熏陶与个人情感的释放,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可以说现今不管在哪个文化领域层面上都要提倡创新,艺术领域也无法逃脱。如果它主要观念传达的是“当随时代”,那么将不能在画面上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获得智慧性的观念表达,甚至违背了现实自然规律,当然朴素的地域文化更具有审美的直接性与说服力,同时这并不等于对当代生活中艺术表达的失语。总而言之,地域性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精神、灵魂和根脉。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2]李勤德著,《中国区域文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第271页

引导儿童进入创作画 篇9

一、欣赏指导,激发儿童欣赏美的激情

想让儿童创作一幅优秀的作品,仅仅依靠儿童自发兴趣而忽视必要的指导是不行的。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尤为重要的。我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引导。

1、要为儿童提供形象信息量,或室内或室外,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儿童注意观察具有美感形态的每一个景物。

讲解它的美的所在,引发儿童的兴趣。

2、让儿童多看,提高儿童欣赏能力。

除了要看成人的画、美术读物以外,还要更多地欣赏同龄的儿童画,因为他们审美趣味接近,因而更易于接受,有利于审美水平的提高。

我根据这两方面的引导方法,我带领儿童参观水族馆、观赏鱼市。看有关鱼的录像片,欣赏有关鱼的儿童画,这样儿童的视野也就被扩大了,形成了很多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

二、基本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

儿童的画都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调到丰富、由肤浅到深入、由粗糙到细致、由不像到像的过程。因为鱼的身体基本形是椭圆形,这样我带领儿童观察椭圆形,再掌握椭圆的画法,进而再在它的上下左右或中间加上几笔,形成各种物象。这种练习,虽不如直接观察印象深刻,但它是知识来源之一,对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其影响是巨大的。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想象

儿童都爱动物,指导学生画具体的动物,除了带领儿童多接触有关动物的绘画书籍,观察真实动物,了解它们生活习性外,还要具体地讲解有关动物的形体结构。我在讲画鱼时,以最简单的鱼形为例,重点介绍了鱼分头,躯、干、尾、鳍四部分,和每一部分画时所注意的问题。学生听懂了之后,开始临摹鱼。因为临摹是达到科学、准确地掌握这种动物形体、形态、生理结构的补充手段,是不可忽视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人才的成长往往始于兴趣。儿童对绘画有兴趣,必然表现出主动的创作精神。就是在绘画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也会自己想方设法克服。这样儿童在绘画表现力方面就不断提高,不断长进。学生临摹了鱼,对鱼的形体结构有了认识,我就在最简单的鱼身上,或把其眼画大、或把鱼的躯干画上丰富美丽的花纹,就会产生形态各异、漂亮的鱼来,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起来。非常想自己动手画,我就让他们发挥想象,大胆表达,把画好的鱼给大家看,这样就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绘画热情,他们互相比着画,鱼的样子就丰富了。

四、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创作,是人的心理过程,创作画则是对创作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作新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我认为儿童创作画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改造、组合、重新铸成全新形象的过程。

我根据学生已经认识了鱼,知道了鱼的结构,掌握了鱼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我让儿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方法,多方位,多角度想问题,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创作一幅以鱼为主的创作画。因为学生对鱼的有关知识和画法已掌握了,加以教师合理的引导,所以学生的作品丰富多采。有的鱼飞上了天空,有的鱼在海洋里为小朋友跳舞,有的鱼在陆地上给小朋友当运输工具等等。因为孩子们都在一起作画,所以他们的作品也会相互取长补短,也会激发出他们更强烈的创作意识。

刍议学生绘画创作辅导 篇10

关键词:美术,绘画创作,绘画兴趣

绘画创作, 能够展示一个学生的艺术水平以及审美能力, 在绘画时还能够陶冶情操, 减少心理压力。通过绘画创作, 增加了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美术绘画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学生在学校里必须上好美术课, 因为美术绘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还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能够踏下心来进行创作, 对学生的情感也有一定的优化。因此, 学生在美术课堂要配合美术教师的教学, 努力学习绘画知识和技巧, 用具有灵活思维的大脑创造出一幅幅优美的作品。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绘画天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都能够投入到美术绘画创作中, 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 教师的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没有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 学生绘画基础不同, 接受能力慢的学生的绘画基础也相对较弱; 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强, 有时候会受到感性认识的影响; 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在绘画时不能发挥天性, 往往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等。在此时, 美术教师的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正确地辅导学生绘画创作, 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成长起来, 对绘画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但是如果辅导不当, 也会阻碍学生的绘画创作, 因此, 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辅导时要注重方法, 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导实际情况,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相应的绘画技巧辅导, 让学生不掉队。下面根据我的美术教学经验, 谈谈对学生进行美术绘画创作辅导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收集素材的能力, 拓宽学生的绘画思路

要想画出好的美术作品, 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将看到的事物进行理性判断, 在心里进行深度构思, 然后将事物用画笔描绘出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在绘画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且让学生在生活中多搜集一些绘画素材, 这样在进行绘画时才不会出现不知道画什么, 不知道怎么画的情况。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有新意的事物时, 要在脑子里形成印象, 留心观察身边的细节, 这样才能在绘画时做到心中有数。培养学生收集素材的能力主要是为自己绘画创作提供帮助, 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图书馆的资料收集, 网络上的信息收集, 电视录像中的画面收集以及真实情景中的素材收集, 等等。当学生拥有了大量的素材之后, 就会在绘画创作时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运用创新思维方式, 提高绘画作品的观赏性和现实性, 拓宽学生的绘画思路。

二、指导学生对绘画构思进行仔细推敲, 找到良好的画面感

构思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离不开独特的构思。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只要充分利用起来, 就能够在绘画时创造出奇迹, 经过仔细构思的绘画和完全自由发挥的创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 在进行实物绘画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教学先在黑板上画出范画, 然后让学生跟着范画进行自由创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 使学生的思维完全禁锢在黑板上。根据新课改后的教学要求, 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掌握绘画技巧, 提高审美意识, 发挥能动性去创造美术作品。因此, 教师在进行辅导时, 要让学生在绘画前进行巧妙地构思, 构思出具有个性和美感的画面, 然后再通过反复的修改, 最终展现到画纸上。我在美术教学中会指导学生绘画技巧, 如让学生画两个做游戏的小朋友时, 我会告诉学生可以在这两个小朋友周围画一些辅助内容, 如大树、操场, 还可以在远处画一些其他的同学, 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衬托出做游戏的两个小朋友, 使主题更加显得突出, 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

三、在绘画过程中大胆创新, 不要害怕出错

在构思完画面后, 就是完成美术作品的阶段了, 这个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 因为绘画的水平也会完全体现在画纸上。画面的好坏, 主要取决于画笔和色彩的使用, 如果对色彩的使用不当, 即使有较好的构思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 学生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时, 必须提高基础技能, 平时多进行绘画训练, 注意画笔的使用方法和色彩的搭配等等。在辅导学生完成美术作品时, 根据绘画的内容选择适当的绘画风格, 因为有的作品需要用国画的方式, 有的作品需要用水墨画的方式, 在绘画创作时要做到因“画”制宜。同时, 我还会告诉学生在绘画创作时不要担心出错, 失败是成功之母, 出错了及时改正, 有利于加深对绘画出错的印象, 下次再遇到时就会避免。在作画时我会鼓励学生大胆用笔, 大胆创新, 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模式, 要用绘画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 画冬天就选择相对冷的色彩, 画夏天就选择相对暖的色彩。在不同的色彩使用中, 展示出自己的情感变化。

四、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绘画创作, 提升作品的欣赏价值

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 美术创作就是对生活的总结和提炼。《美术课程标准》指出, 要将美术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在绘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最终让美术给学生带来乐趣, 美化生活, 陶冶情操。作为美术教师, 我在对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辅导时, 会积极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让美术走进生活,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美, 去感受美的力量。在课余时间, 我会带来学生去公园或者广场写生,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绘画创作, 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欣赏价值。在教学中有的学生绘画会偏离生活, 他们虽然也能够正确的应用绘画技巧, 但是创作出来的画面却是不符合现实的, 这样也算是失败的作品。学生在美术绘画创作时, 要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绘画中, 如画拉花或者挂饰时, 可以利用数学中学到的对称图形进行绘画, 从而减少了绘画的难度, 提高了绘画的效果。

综上所述, 学生绘画创作需要技巧,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观察、构思、推敲和作画过程中, 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作画时利用好画笔和色彩, 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我深知自己的任务艰巨,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还要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进行正确的辅导, 让学生对美术绘画创作更加喜爱, 进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激情, 让他们创作出更加完美的美术作品。同时, 我会不断补充自己的美术知识, 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对学生的重视程度, 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朱烨斌.玉不琢, 不成器——谈教师对学生绘画创作的辅导[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04) .

[2]张源.浅谈学生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12) .

儿童美术创作的辅导 篇11

【关键词】铅笔作画;彩色画;欣赏 训练;参加展览

儿童美术创作决定儿童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等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儿童美术作品承载着小画家的审美理想、情感和艺术构思,记录着他们的艺术表现和梦幻语言。

儿童美术创作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过程,多元文化的综合指导,使儿童美术创作更加完备而不片面,对培养孩子丰富的联想、逻辑的推理、系统的组织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儿童美术作品才能把孩子带到一个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世界里去。

实际上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画画的,从二岁左右,小孩就进入了涂鸦期,这是孩子感觉、知觉、语言、思维在不断发展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的开始,他们用充分自由的、活泼的、有生气的语言发挥着无尽的潜质和创造热情,相信每个成年人都喜欢他们的作品。

关于美术教学中的儿童画创作辅导,我已坚持多年,我想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怎样才能辅导儿童创作出一幅生动的美术作品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熟练使用铅笔作画

铅笔的优点是使用比较方便,铅笔画是基础课程,它方便一切图形艺术的展示。基本内容包括点、线、面的运用和对造型、肌理、明暗、质感、重量感、空间感等的表现,也利于思维的开阔,儿童用铅笔创作,比较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学生可大胆去画,甚至是随意地涂鸦。这时画好与画坏并不重要,学生会克服“不会画”的畏难情绪。他们会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放松地创作。

二、在铅笔画上填色到直接用色线、色块画彩色画

具有感染力的形象、饱含情感的形象,能打动人心,使人愉悦,产生共鸣。人们的视觉往往先抓住的是色彩,不在技法中磨来磨去,充分发挥对物象和场景的第一感受,这是直接用颜色作画的优势。儿童对色彩是喜爱的,每人对色彩的感受也不同,在铅笔画上填色或直接用色线、色块画彩色画,能刺激画画兴趣和对色彩的感觉。色彩画的冲击力是大的,震撼力也是大的,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儿童对色彩的感觉不同,有的清淡,有的浓烈,有的明快,有的灰暗,常常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充分让儿童自己发挥,摆脱大人给的条条框框,让他们在颜色的试验中自由地表达。

三、绘画工具和方式的多样

我在辅导中,教授了多种绘画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也建议家长尽可能为小孩画画创造条件。一般在绘画中我们会使用铅笔画,黑白线描画、水粉、水彩、国画、油画棒、刮画、版画、剪纸、撕纸、油画、图案画、书法练习、综合材料运用等不同的展示手法的穿插。加上不同的画面的选择,有白纸、宣纸、画布、高丽纸、色卡、砂纸、棉布、磁盘等作画载体。这样,既保持了儿童画画兴趣,又尝试了多种效果的表现。孩子们也就会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可能进行创作。

四、到生活中去写生

儿童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中,大自然带给他们全新的生活感觉和体验。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包括周围的人和事件都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印迹,给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到生活中去写生成了必不可少的创作途径。

老师应指导儿童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发现美,从生活中去搜集创作的素材。有写生搜集,也可借助数码相机收集。我经常带他们出去写生。花园湖、游乐园、商场、人文建筑、庙会、农村、花灯表演等周边有的地方和活动,我们都写生过,也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旅游。现实生活素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让儿童极大地丰富的创作思维。学生用天真稚趣的笔调,独特的视角,大胆的描绘,去体现再创现实生活。画面也许不一定很完美,但相当新颖而有活力。现实情境的引导下,增强了创作欲望,使他们的思维更富有想象,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五、开放性欣赏和记忆性的训练

让孩子多看,看大人的画,小朋友的画,中国的画,外国的画,古代的,现在的,民间的,学院的,具象的,抽象的,各种风格,各种材质,各种流派的,让他们充分感知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了解作品身后的美术故事,让儿童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带他们进入更广阔的美术空间,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心灵感知和启迪欣赏中学习艺术语言和文化气息。

在这些训练后,每个孩子的感觉和天赋是不同的,有些孩子还是很苦恼,不知如何创作。可通过记忆性训练帮助他们进行创作。

一种方法,老师画完一幅画让孩子仔细看后凭记忆画画,孩子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回忆,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幻想。另一种方法是老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创造片段和创作元素,如其他儿童作品、名家名作、植物、动物、人物、风景形象等多种画面和各种表现技法,讓儿童自己有目的的挑选与创作主题有关内容,再以其为展开点、构思自己的画面,孩子们就会觉得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创作没这么难了。觉得非常有趣!这种方法有助于引导儿童克服畏难心理,并且激发儿童更多创造性的构思,老师的指导再加上有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孩子既学习了表现技巧,又可以随心所欲的创作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作品。

六、儿童画面艺术感、秩序感和装饰感的培养

将照片的东西渗入情感因素,将实际生活的东西转化为情感表现,才能变成创作。光有情感还是不够的,光有创作思维也是不够的。如果把创新比喻成过河的话,那么技巧和技法就是过河的桥或船。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我们常用一些表现技法如深勾浅涂法、浅勾深涂法、点彩法、光影法、并置法,整体渐变法,内外轮廓渐变法、平涂法、混涂法、油水混合法、撒盐法、拓印法、刮刀法、厚薄法、反衬法,渲染法、留白法、粘贴法等等。多种技法开拓了多种表现方式。还要着重运用其他的技法。如物象的变形夸张、多视点的画面构图、节奏和韵律的表现、画面秩序感和装饰感的图案运用、用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知识有意地辅助创作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创作经验的增加,儿童自身的艺术感也会更加完善。可以熟练地利用平面处理、立体处理随意造型。形状、构图、色彩,各种不同画种的表现手法也会巧妙地融汇于自己的作品中。这时的作品上升到一种形式美感。

七、经常参加展览,积极和外界进行交流

我常带学生参加很多美术擂台赛,我们每次都受益非浅。这是一个群体,是很多年龄相近的儿童,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对生活的认识,他们有自己眼中的世界。参加展览、比赛的行为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正确对待。交流的目的以欣赏、探讨、观摹、研究为主。有了展示的平台,儿童们的眼光不是局限在自我陶醉的小圈子里了,而是把视角放在世界和自然之中,从娱乐创作更多地发展成为对生活和环境的责任意识的创作。儿童和成人一样是艺术家,所有形状和色彩在他们的笔下成了另一个世界,有的作品成人画家也很难表现出来。家长的 “像”与“不像”扼杀了很多天才的表现。所以我们在观看儿童画画时,最重要的是理解他们试图表现什么。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 篇12

一、主题性绘画创作综述

主题性绘画创作, 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阐述, 约定俗成的看法就是指那些能够围绕重大事件, 包括历史的和当前的, 能够紧扣时代脉搏, 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美术作品。近80年来, 国内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印证了中国每一个历史进程中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徐悲鸿的国画《愚公移山》、蒋兆和的国画《流民图》、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等大批耳熟能详的优秀美术作品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经历了文革期间主题性绘画创作一统天下的错误后, 当前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个现实, 大多数的专业人士认为主题性绘画再现历史、再现社会现实是非艺术的, 只有强化形式创新才是艺术发展的根本, 重形式轻内容是当今中国美术界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我们不能否认形式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但是, 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绘画作品应当体现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事实上, 艺术的发展亦是感性和理性在和谐共生中完成的。

以真实描绘客观对象的“摹仿论”这一美学理论和人文主义思想长期影响着西方美术史的发展, 西方绘画按照着自然规律进行着写实技巧的探索。到了19世纪, 法国画家米勒、杜米埃、库尔贝等人开始了以关注普通大众生活为特征的现实主义油画实践, 掀起了现实主义的绘画潮流。在中国, 现实主义的绘画创作是在“五四”以后才得到大力提倡, 徐悲鸿1928年从法国学成回国后, 开始推行法国学院派写实主义, 他的艺术思想基本上是以写实为基础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 在他的影响下, 国内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画家, 如蒋兆和、许幸之、王悦之、司徒乔等人, 在那个多灾多难, 国家危亡的时代, 这些画家的作品大都以关注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国家的命运, 并以体恤人民的疾苦为特点, 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压迫、反侵略斗争的愿望, 作品具有鲜明的主题, 也体现了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绘画艺术创作主体的责任意识

建国初期, 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面对新生活, 画家们时时处在激情高涨的精神状态之中, 在绘画创作上对社会主义理想的憧憬发自内心, 画家们用画笔热心讴歌社会主义, 缅怀历史, 歌颂当代, 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使人耳熟能详的经典美术作品, 鼓舞了大众, 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是那个历史时代的要求, 也彰显了那个时代画家的文化自觉。绘画作品的主题或是主旋律是什么呢?作品应该是感人的, 是能让人观后启发人的某种情感, 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的作品。抗战时期的美术创作环境简陋, 但作品简洁明了, 倾注了画家的满腔热情, 正是这些看似技巧不很成熟, 没有多少高深技巧的美术作品鼓舞了成千上万热血青年的爱国热情, 走向沙场, 保家卫国, 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没有画家的文化自觉、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是创作不出这样的作品的。

主题性创作在当代社会受到冷落, 有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画家把主题性创作看作为应付一时只需, 是很难创作出能够净化心灵的划时代之作。当前, 大多数的画家更多关注的只是绘画本身, 倾心玩弄于笔墨游戏, 对社会责任感表现出的更多是麻木, 这是个不好的现象。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 创造出具有真善美的感人艺术形象是基本的要求, 这需要画家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和概括提炼能力, 并需要对创作的选题进行缜密的推敲。当我们徜徉在古今中外的艺术长河中, 不难发现, 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主题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能够直接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从而发挥绘画作品的社会功能。如果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失去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那么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就会显得肤浅和平庸, 所以, 画家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 勤于深入生活并深刻体验自身周围的现实世界, 创作出高于生活的绘画作品, 用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大众美好和谐的精神指向, 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这样的作品才可能会具有永恒的艺术魄力。

什么样的绘画作品是优秀的, 它应该脱离不开社会, 离不开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 离不开美的形式, 绘画作品的美要折射出画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关注, 不难发现, 中外绘画大师们的成名作品基本都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当前, 很多画家对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多有为难的情绪, 片面追求绘画的个性感觉, 把自己躲进了艺术的象牙塔, 渐渐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 这显然是不利于绘画艺术的健康发展。2005年开始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是中国进入新世纪后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又一次高潮, 显然, 绘画作品“成教化, 助人伦”的作用至今不会过时, 也更不应该停滞。

摘要:在中国, 主题性绘画创作自古就有, 阎立本、吴道子、顾闳中等创作的大多是此类作品。当前, 国内很多画家似乎不愿意谈及主题性绘画创作, 对于责任感流露出淡漠甚至麻木, 创作的绘画作品失去了所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 这对绘画艺术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关键词:绘画,主题性,主体,人文,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履生.以艺术的名义[M].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2.

上一篇:小分子抑制剂下一篇:中国无线电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