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指导(共12篇)
儿童阅读指导 篇1
儿童在大人们眼里就是天真的小孩子,他们每天都生活得无忧无虑。所以,很多时候,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儿童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是大可不必太认真的。可事实上,儿童对阅读也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阅读对儿童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一些小学生课内课外众多的阅读课本,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指导他们进行阅读呢?在指导过程中我们又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了解儿童的阅读能力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儿童自身出发,事先要了解儿童的阅读能力。
儿童所阅读的图书是编写者将自己的思想意图用文字表达出来后所形成的读物。儿童的阅读行为,就是通过阅读文字来获取书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传输的信息。阅读过程就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儿童的阅读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够从书中收获和感知到什么。如果阅读者本身具有与阅读物同等或差不多的程度,阅读者的收获就会比较多,对阅读的兴趣也会比较浓厚。所以,作为阅读者的儿童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能力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眼睛的调整能力。
通常意义上的阅读都会用到眼睛,所以,阅读首先是从通过眼睛来不断捕捉文字信息开始的。眼睛将获取的语言符号传送至我们的大脑,大脑进行记忆、分析、理解等。
2. 对字、词、句子及语法的理解掌握能力。
因为读的对象是被记录下来的、用以表达意思的文字符号。因此,要求儿童能记住文字并理解语法,且能对不懂的、不会读的词语进行推测、判断。
3. 批判能力和鉴赏能力。
阅读本身不仅是对图书的阅读,同时也是对阅读者自身的一种阅读和审视。持有不同批判能力和鉴赏水平的阅读者对不同的读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儿童也是一样。不同的小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阅读鉴赏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二、了解阅读的不同发展阶段
兴趣是对自我内在思想意识喜好或精神需要等反映在外部表现上的一种追求。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对不同的读物产生不同的阅读兴趣。
日本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阪本一朗把它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摇篮童话阶段(2~4岁),即所谓的“教养时期”,通俗来讲,
就是教育该年龄段的幼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向他们讲解含有这些内容的故事以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摇篮童话应短小精悍,最好以动植物为故事的主角,故事形式不拘,寓教于乐。
2. 民间故事阶段(4~6岁),即“撒娇时期”,此阶段的阅读应使儿童分清善恶,懂得事物的道理。
3. 寓言阶段(6~8岁),儿童的生活环境由家庭扩大到学校,教
育儿童尽快同社会相适应是主要的课题,儿童应学会判断简单的是非,不再需要无条件地接受成人的“左右”。
4. 童话阶段(8~10岁),儿童通过学校、社会,开拓了视野,容
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并会出现有意识地说谎等毛病,应特别加强对该阶段儿童的生活、阅读辅导,增强儿童的生活信念,树立崇高的理想。
儿童阅读兴趣的发展还包括故事阶段(10~12岁),传记阶段(12~14岁),文学阶段(14~17岁),思索阶段(17岁之后)。
三、分析儿童的阅读心理
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我们把各种优秀的作品推荐给不同阅读能力的儿童,就会产生较好的阅读效果。事实证明:善于大量阅读书报杂志的儿童,写作能力普遍较高,作文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反之则需“冥思苦想,下笔若千钧”。但是,儿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发展阶段并不是仅仅由年龄来决定并截然分开,它与其他方面的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还需要从分析儿童的阅读心理入手,从中找出影响儿童阅读的主客观因素,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引导儿童形成对阅读的正确认识
我们在对儿童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同时也应引导儿童对阅读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就是阅读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究竟充当怎样的一个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对儿童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阅读,儿童从中获取了大量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广泛的阅读也提高了儿童在造句和写作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使儿童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有了更加丰富的对话内容。我们要引导儿童认识到阅读对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影响和帮助,使儿童认识到良好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会对他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要让儿童认识到,阅读并不是投机性的行为,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我们应该让阅读成为儿童的一个终身习惯,让他们成为阅读的终身受益者。
总之,善于阅读的读者都深有体会:在儿童时代读过的书,几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它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并对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儿童阅读方面的指导,使每一个不同年龄的儿童能够充分享受种种读书的快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热爱读书,并由此受益终生。
儿童阅读指导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中概括《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给他们提供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交流,学会阅读。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制作“读书笔记卡”,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二、课前准备:学生的“读书笔记卡”;师生共读的一本书《冰心儿童文学全集》。
三、活动安排:
1、本学期共读三本书,分别是:《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泰戈尔诗选》、《爱的教育》。
智障儿童语文绘本阅读指导策略 篇3
而语文绘本阅读就是以特有的图画形式来帮助智障儿童诠释学习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还可以帮助他们逐步恢复学习自信心,提升语文阅读的质量和效能。然而,由于智障儿童自身因素的限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身体和智力差异,要想全面地提升阅读质量,还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学情,采取策略指导智障儿童的语文绘本阅读,促进他们的有效阅读。
一.掌握学情,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智障儿童的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变化,把学生归档分类,然后针对确定的同档次人员进行授课;即便是同一本教材,但是不同学生情况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做到区别对待和针对教学。因此,要想实现有效的绘本阅读个别化教育,其基础就是对学生有一个全新的了解,掌握智障儿童的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知识基础、学习状态与习惯以及他们的身体状况。
为实现针对智障学生有效的绘本阅读教学,教师在一线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按照学生的智力水平、个性差异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和若干小组,对于同一层次的学生或者小组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指导上也要区别对待,使同类别的学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二.优化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
以个别化教学方法来指导智障儿童的绘本阅读,最为重要的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做到人本化教育,实现因材施教。语文绘本阅读本身就有一定的趣味性,阅读的过程就是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完美结合,但是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明确的阅读教学设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梯度化教学。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依据学情整合教学内容,简化教学过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增强中低层学生的学习信心,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深化教学内容,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对于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学习习惯,让其主动学习;而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就要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督促和管理,强化管理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要采取整体教学法,全员覆盖,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开展阅读练习。特殊知识个别讲,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详细讲,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讲解些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可以适当的扩充知识。在学生指导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相应的指导对策,体现一定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低层次的学生一般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动机薄弱,那教师可以采取鼓励的方法,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一旦学生有转变,成绩和学习习惯有所改善就可以转换到另外一个层次,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优越感。在开展语文绘本阅读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的整合问题和学情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可以提问基础的阅读知识,中层次的学生可以提问他们有一定深度,但通过基础知识的分析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而高层次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有深度,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难度系数可以酌情增大。
三.巧设作业梯度,实现共同进步
绘本阅读的目的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通过阅读,智障孩子能学习之用,从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相关的阅读问题。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在作业的布置上还要做到分层布置。分层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数量不等的阅读问题,让各层次的学生大都能通过有效的阅读,在独立思考后,能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在阅读作业的布置中,要讲究梯度性,不要固定学生的作业,教师要激励学生在完成自身所处层次作业的同时,完成其它层次的作业。在作业批改上,教师要关注中低层次的学生,给与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拥有学习的信心。
四.革新评价策略,做到差异评价
语文绘本阅读中的个别化教育除了考虑到学生阅读能力、基础知识外,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智障儿童虽然与正常人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同样也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更加渴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关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评价中也要做到分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以表扬为主,对于中层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鼓励与教育的评价方法。
新型儿童图书的早期阅读指导策略 篇4
1. 新型图书的种类及特点
在儿童早期阅读图书市场涌现出的新型图书中, 笔者主要介绍三种:手偶书、立体书、互动书。手偶书是书中嵌套可用手操作表演的布偶的一种新型图书。书中配套的手偶往往是故事的主人公, 成人可以根据图书的不同场景和情节内容, 以手偶表演的形式实现与儿童的互动, 符合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在儿童自主游戏中, 手偶书也可以成为儿童表演的道具, 例如未来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聪明宝贝互动手偶书系列《小狗帕比》《小熊泰迪》等, 就深受儿童喜爱。立体书也被称为pop-up book, 是利用现代图书装帧制作工艺, 实现故事形象、场景等立体化的一种新型图书。它区别于传统图书平面、纸质的特点在于直观立体, 随着儿童翻书的动作, 故事形象或场景“跃然纸上”, 比传统图书更新鲜、更有趣。立体书因其装帧的设计精妙, 儿童在阅读时倾向于自主阅读, 在反复观察、翻阅的过程中体会游戏乐趣, 也可能因此造成忽视图书情节、图书容易损坏的情况。例如未来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趣味认知立体书《喵喵和吱吱的游戏》系列、于2012年出版的神奇立体书《快乐动物》系列等, 都得到儿童的认可和喜爱。互动书也被称为玩具书, 它融合了立体化的特点, 在阅读方式上要求儿童充分调动感官, 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翻一翻、拉一拉、变色等多种操作互动形式进行阅读。它能刺激幼儿主动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欣赏、去操作、去探究。例如未来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互动书《我们的身体》, 制作了一个包含液体的水袋, 在水袋中放入代表胎儿的塑料纸片, “胎儿”由此可以在图书的水袋中自由浮动, 以此来阐述胎儿孕育在充满羊水的子宫中生长。书中又嵌入磨砂纸、绸布、塑料片等材料, 让儿童以触摸的方式感知粗糙、柔软和光滑, 互动书的设计与制作往往要求图书内容与互动形式相互契合, 对设计者提出了较高的挑战, 也因此成为儿童最喜欢探索的新型图书类型。
手偶书、立体书、互动书这些新型图书的特点在于:一是与现代装帧工艺结合, 融入了纸艺装饰艺术、绒布玩具的要素, 制作精良、形象美观;二是互动操作性强, 根据图书内容设计相应的儿童互动游戏, 要求儿童充分调动感官对图书本身进行操作, 在探索的过程中强化图书内容的认识;三是趣味性强, 图书内容巧妙, 设计匠心独特, 把儿童喜爱的玩具、动画形象等素材融入图书之中, 使儿童在阅读中获得愉悦。
2. 新型图书的阅读指导策略
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是指儿童对图画读物和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读物的阅读活动, 具有以儿童为主导, 成人为辅助的特点。在现实的儿童早期阅读中, 新型图书因其独特性已经吸引了儿童的注意, 部分成人认为儿童自主阅读就可以实现新型图书的价值。但事实是, 许多儿童把这类图书当成玩具, 如《我们的身体》这种本身蕴含丰富但抽象生命科学常识、没有故事情节的互动书, 只依靠儿童的自主操作阅读并不足以完全体会其中的要义, 必须依靠成人进行阅读指导。常规的儿童早期阅读组织形式有儿童自主阅读、家庭亲子阅读、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儿童早期阅读活动 (其中包含阅读区的阅读活动和师生共同阅读活动) 。成人指导儿童进行早期阅读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游戏、提问、总结、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等[2], 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新型图书而言, 其阅读指导策略相比于传统图书的阅读指导应该有创新之处。
在已有研究中, 儿童进行早期阅读活动, 目标在于拥有三种经验:一是前图书阅读经验, 包括认识页码和目录等书本结构、了解从左到右阅读书本、知道一页一页地把书本翻到指定页码、通过自主阅读或成人指导认识并理解图书内容等;二是前识字经验, 包括知道文字符号与口语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了解汉字结构、认识简单汉字等;三是前书写经验, 包含掌握汉字书写基本笔画、学会握笔等。在早期阅读的实践中, 阅读被片面地视为识字, 儿童自主阅读被等同于“读图”, 使得儿童早期阅读变成了无效阅读。[3]基于对儿童早期阅读的三维目标和阅读实践的问题, 研究者提出新型图书阅读指导的两个策略。
(1) 表演。这里的表演是指儿童在理解图书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图书设定的人物性格和场景, 儿童复演或创造性地续编图书内容。比如手偶书的阅读指导, 手偶书因其制作工艺要求, 一般篇幅较短, 很多成人和儿童都觉得意犹未尽, 在此情况下, 可以由成人与儿童共同续编不同的故事场景和情节, 由儿童亲自操作表演手偶, 在体验表演中加深对人物特点和故事内容的理解。例如在阅读手偶书《小狗帕比》时, 图书内容中有小狗帕比戏水、刨土、进食、嗅花香等小狗的基本活动, 但篇幅只有区区十页。成人可以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进一步观察小狗的动作形态和主要活动, 利用手偶书中的小狗手偶, 对小狗的睡觉、打滚、抖毛等动作进行模仿表演。
(2) 图书制作。立体书和互动书的设计与制作采用了现代纸艺的装帧技术, 才使得这类图书具有比传统图书更有趣的特点。在儿童了解图书基本结构的前提下, 成人可以指导儿童尝试制作立体书或互动书。在指导阅读《我们的身体》一书后, 成人可以让儿童选择其感兴趣的身体部位, 选取身体部位的某种机能, 设计并制作简易的互动书。比如眼睛有睁眼和闭眼两种状态, 可以在两张纸上分别画上睁眼和闭眼的状态, 把两张纸剪裁并粘贴在一起, 就可以呈现眨眼的身体机能。
总之, 新型图书在儿童早期阅读中正逐渐流行, 这类图书对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儿童早期阅读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才能实现新型图书的全部阅读价值, 成人应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 使得这类图书的阅读指导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祝士媛, 刘焱.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张天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篇5
一、概念阐释
1.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答: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2.家长的道德素质 答:家长的道德素质是指家长思想道德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它决定家长为人处世的方向和原则,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的道德素质。
3.家长的儿童观
答:家长的儿童观就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其内容自然也就涉及家长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儿童生长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及儿童的权利与地位等问题的看法。
4.家长的人才观 答: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识和期望。
5.家长的教育方式
答:家长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6.家庭精神环境 答:精神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父母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1)奠基性和终身性(2)亲情性与权威性(3)随机性与针对性
2.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奠基性特点是指儿童在学前阶段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其一生中最基础的、最基本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主要表现在:(1)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2)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3)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4)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5)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
3.简述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答:儿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家长要利用自身、家庭和社会资源,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影响,以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谓家庭教育任务是家长应当承担的教育儿童的责任和工作。由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的任务也应该是全面的,包括体、智、德、美等方面。具体说来包括:(1)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2)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5)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6)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
4.简述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渠道和方法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1)兴趣诱导法;(2)游戏活动法;(3)实践操作法;(4)环境熏陶法;(5)赏识鼓励法;(6)榜样示范法;(7)暗示提醒法。儿童家庭教育的渠道主要包括:(1)幼儿园的指导;(2)社区的指导;(3)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指导;(4)社会团体的指导;(5)大众传播媒介的指导。
5.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答: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儿童观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儿童观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家长的儿童观不同,其对教育的任务、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
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如何看待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是其进行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决定其家庭教育的动机,影响其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
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并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
6.简述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答: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五种:
(1)专制型。专制型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是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身份出现,对于 孩子的一切都是在发号施令。(2)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 珠,采用一种用爱过度的教育方式。(3)放任型。放任型父母,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实施其他类型教育方式失败,或者是由 于父母工作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4)矛盾型。这是家长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常常表现为父母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
(5)民主型。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 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三、论述题:依据儿童家庭教育方法,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基于儿童视角的朗读指导 篇6
一、重在激发朗读的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朗读最重要的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朗读的愿望和动力,真正爱读,想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示范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精心设计了一个师生朗读比赛的环节。
师:准备好了吗?(生齐:好了。)谁愿意和我比一比?(学生都举了手)手举得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找一女同学)我想她不会比过我的。请大家来当裁判。
(女学生读书,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坏了,找错人了。(生笑)你叫什么名字?
生:朱丽丽。
师:不该找朱丽丽,该找朱丽。两个“丽”当然厉害。说真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
生:不要紧。
师:怎么不要紧?
生:你一定会读得很好,我支持你。
师: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别说朱丽丽,就是朱丽丽丽……我也不怕。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她比,谁愿意?(学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有把握,请大家再练一练。朱丽丽可非同一般。(学生练得非常起劲。练后,请一女同学读。)
师:你可要好好读,替我争光呀!
(女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
于老师以幽默的话语,游戏的方式,营造出一个其乐无穷的“朗读场”,学生读在其中,乐在其中,欲罢不能,乐此不疲。当学生朗读的内驱力被充分地激活以后,朗读就成了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满足。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增强朗读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让朗读变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效。
二、巧在教给朗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读好一篇文章固然重要,但是巧妙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读好课文,形成朗读的能力,才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同学们都声情并茂地朗读着,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于老师观察到小建同学使劲地咽过两次口水,便相机给学生点拨:“小建读得最投入,课文描写的事情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在同学们的笑声过后,于老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那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学生们又笑了,在笑声中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了。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读无定法,贵在有法。于老师在指导朗读时,仔细地观察,敏锐地捕捉,及时地点拨,动态地生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内化了“边读边想画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这一重要的读书方法。学生在朗读中学会了边读边想、边想边读的方法,培养了口脑并用的朗读品质,改掉“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朗读坏习惯。所以,教师在传授朗读方法时,不要生硬地灌输一些朗读的概念和技巧,而是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巧妙地渗透,智慧地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朗读,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达到润物无声、浑然天成的效果。
三、美在表达真实的情感
朗读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是把蕴含在无声的书面文字中的思想感情经过心理的感受理解,用有声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朗读不单纯是还原书面文字的情和意,它还伴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和感悟,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过程。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深刻地感悟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读出独特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一位教师上《丑小鸭》一课时,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读课文有一个最高的境界,读着读着,就把课文内容读到了脸上,你们行不行?(行)那就试试吧!老师就看你们的脸了。(学生自由地、投入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教师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表情。自由朗读后,教师采访学生。)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同学都把课文内容读到了脸上,现在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们当时的心情。
师(采访生1):老师发现你刚才读着读着,脸上的表情越来越难过了,这是为什么?
生1:当我读到哥哥姐姐欺侮他时,心里很伤心,所以脸上的表情就难过了。
师:你读得真棒!把这句话再读给大家听听。
师(采访生2):老师刚才发现你读书时,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为什么?
生2:当我读到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时,心里很高兴,就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师:你真会感悟,还幸福地享受着别人的幸福。
师:还有哪些同学,在读到哪里的时候,就情不自禁了,请你自由站起来发言。
……
这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没有灌输朗读的技巧,而是格外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潜心会文,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声情并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做到了“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善读利真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叶圣陶)情感是朗读的灵魂和内蕴,而声音只是外在的表达形式。在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心朗读、用情感受,充盈内心的情感体验,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怀,这才是最好的朗读指导。
以儿童的方式指导朗读,就是以儿童的视角审视朗读,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儿童需要什么、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做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心中有情,胸中有爱。教学中少一点枯燥,多一点兴趣;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方法;少一点技巧,多一点情感;少一点束缚,多一点意境,就能让朗读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快乐前行,成为学生童年曼妙丰盈的情感体验和语文学习的创造过程。
儿童阅读指导 篇7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一) 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欠佳。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 重养轻教, 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 难以抵御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 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 祖辈文化程度偏低, 思想观念落后, 难以进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和引导。在外务工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大都采取“物质引诱+放任自流”的方式, 这畸形化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性格发展令人堪忧。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 往往养成任性、放纵、随性妄为的性格。部分留守儿童把从父母那里获取的不安全感转嫁到别的孩子身上, 他们嫉妒别的孩子享有的幸福和温暖, 充满了破坏欲和攻击性, 产生一系列行为问题。
(二) 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 有家庭的, 也有教学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困惑, 他们需要学校给予帮助与疏导, 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二、阅读是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切入点
留守儿童的可塑性很大, 寻求一种教学活动以吸引这些学生的注意力, 并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通过认真调查、酝酿和实作, 我选定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为切入口, 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 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如何指导留守儿童有效地阅读
1.教给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 现阶段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精读和浏览。精读以理解为目的, 在精读细研中做到“厚书读薄”;浏览是以了解为目的, 在博览群书中扩充知识、启发认识、借鉴作文。一个人既能浏览又能精读, 那他就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
2.课内引导精读: (1) 引读:在语文教学中, 以插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插话一定要富有提示性、启发性, 要起到画龙点睛之用。 (2) 悟读:对于课本中的名篇美文, 让学生品读领悟。精读细研, 获取营养, 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读才会有收获。 (3) 探读:所谓探读, 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性地阅读。让学生独立地看书, 填写阅读卡或做练习题, 遇到了问题也可以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探读具有独立性, 自觉性, 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外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课外, 我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 并指导其大量阅读经典诗文, 开展各种读书比赛活动。我任教的五年级一班, 一年来, 学生人均阅读的课外读物达20册, 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达20万字左右。开展诗歌朗诵会、作文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等活动10多次。
我以为, 正确指导留守儿童在有限的时间有效阅读是一件值得千千万万基层教育工作者去做的事情。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序社会化和正确教育, 已成摆在基层教育者面前的难题。本文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入手, 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创造性地提出了指导留守儿童有效阅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独到的基础教育方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阅读,社会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标准、新评价编写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商务印书馆
[2]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1) .
[3]李卫华.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 (11) .
[4]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
儿童阅读指导 篇8
本学期,笔者曾以“三峡”为主题词,尝试上了一节群文阅读指导课。选文分别为李白《早发白帝城》、郦道元 《水经注·三峡》节选、刘白羽《三峡之秋》、余秋雨《三峡》节选。设计这节课的本意是:从三峡的景、三峡的故事入手,通过阅读赏析,让孩子们体会三峡景色的独特之美以及三峡特殊的文化意蕴。
原以为从《早发白帝城》导入,从李白聊起,孩子们应该倍感亲切,从而对其他选文兴趣倍增,并能在一系列阅读之后,表达出自己对三峡景色与三峡文化的独特感悟,写下一点自己的文字。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与教者的期望却大相径庭。所有选文出示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恰恰是 《早发白帝城》;阅读之后,他们最愿意表达感悟的也正是《早发白帝城》。由于其他的选文内容较深,孩子们未能完全理解,因此,只是大略地读读。教者的问题设计也不够巧妙,没能桥接儿童已有的“阅读经验”,因此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现象,很少有孩子就后三篇选文畅谈见解。无奈之下,只能是教师不断地讲述,不断地“牵引”,以努力接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遭遇此种课堂尴尬,一切缘于这样的“群文阅读”只是教者之为,体现的是教者对选文的理解,对课堂的预想,而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
群文阅读,呼唤儿童在场!
二、审思:教者何为
就群文阅读而言,这一形式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从选文到教学策略不可避免地处处有教师的影子。但群文阅读,不能一味地只是“教者之为”。
蒋军晶老师提出了“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的主张,借此强势改变课堂。他认为,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不可能提太多问题,也不能发起太多的讨论”。
那么,群文阅读,教者何为呢?
审思自身“走近三峡”群文阅读的尝试,笔者认为“群文阅读”,教师既不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地“作为”,也不能“无为”,而应该从儿童出发,然后“有为”。
(一)群文阅读,教者“有为”在课前慎思与准备
“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点:确定什么样的议题?围绕这一“议题”所选择的文本形式有哪些?文本之间的线索明晰吗?这节“群文阅读课”的重点是什么?儿童学习的起点在哪里?这节课又将儿童引向何处?这一切都与教师的阅读视野、阅读品味以及阅读教育理念相关,更与儿童的阅读能力、已有经验、心理特点等密切相关。
因此,课前,教者一定要慎思,并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可进行相关的调查,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与阅读期待;比如,议题确定后,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文本,并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再比如,找准文本之间的桥接方式,以及与现行教材或学段目标之间的关联,等等。
(二)群文阅读,教者“有为”在过程性指导
当“群文阅读”作为一节课进行设计时,教者不仅要在课前做大量的思考与准备,更重要的是课堂阅读时要注重过程性指导。
“群文阅读”的文本出示后,学生在一篇接着一篇的阅读中,会有一定的好奇感,特别是在横向的比较阅读中,儿童会不断自我发问、重读、辨析。此时,教师的确需要“让学”。但儿童的阅读毕竟受自身阅读能力的制约,教者对文本的解读一定是高于儿童的。因此,当儿童“愤”“悱”之时尤其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使他们不断建构新知,不断进行探究。儿童的阅读又过于兴趣化,一组文章出示后,他们往往更关注每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而缺乏理性的思考。此时,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使他们的思考走向深入。儿童“已有的阅读经验”又一定是有差别的,相同的一组文本,每个孩子感兴趣的篇章不一定一样,每个孩子阅读的感悟也不会一样,每个孩子在建构过程中的“所得”也不一样,此时,需要教师的指导,使他们相互间能产生思想的碰撞,能在交流与对话中一起前行。
课上的每一环节,孩子能研究到哪一步?整节课,孩子最终又将走到哪里?这更是教者过程性指导作用的体现了。
(三)群文阅读,教者“有为”在从课程的角度出发,不断修正
一般说来,我们观摩到的“群文阅读”,都是以一节课的形式展现的“群文阅读指导课”。但“群文阅读教学”一定隶属于“群文阅读课程”。只有在课程观的烛照下,“群文阅读”的探索才会更具魅力,也更加有意义。
虽然,目前“群文阅读”课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不够成熟,但每位教者应该具备“课程”意识。开展“群文阅读”研究,教师只有从课程的角度出发,不断调整、修正“群文阅读”的议题以及阅读策略,这样“群文阅读”才更具生命力,才能真正为儿童的言语生命的发展与精神思想的共生服务。
(四)群文阅读,教者“有为”在多元评价的引领
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可见,阅读评价是多层面、多角度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比起单篇的课文学习,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表现出的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可能会更加明显,此时,教者不仅仅是要注重阅读过程的指导,也应该注重多元评价的引领,关注每位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发展。至于评价的方法与样式,这里不再赘述。
三、探寻:儿童本位
最早提出“群文阅读”这一概念的是台湾赵镜中先生,他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演讲中这么说:“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虽然是“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但具有“统整”性质的“群文阅读”一定是基于“学习”的本质与“学习者”的需求的。因此,群文阅读的实施策略,必然呼唤儿童在场,从儿童本位出发,使儿童“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群文阅读”必须重视“从儿童需求出发的议题选择”,必须重视“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建构与对话”以及“儿童阅读结果的多元呈现与差异化提升”。
(一)“群文阅读”议题选择三来源
群文阅读是“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议题”一词是“群文阅读”有别于“主题教学”的最大区别。既然是“议题”,那么应该具有“议”的可能性。这“议题”又从何而来呢?
基于儿童本位的群文阅读议题选择可以考虑这样三种来源:
1.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
“生活处处皆语文。”从儿童生活中生长出的阅读指导课,才更能叩击儿童的心灵,更能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更能引起儿童的阅读期待。
比如,笔者无意中发现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开始接触到金庸作品。不少孩子不再满足于电视剧的视觉冲击,开始尝试阅读金庸武侠小说。于是,就此展开了调查。在调查中,我又发现,有孩子认为,阅读金庸武侠小说不是件光彩的事,所以要藏着掖着;有的孩子阅读只停留在关注故事情节本身,或是痴迷于武功招式的了解、比画。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能不能读金庸?老师应该如何面对?这是值得思考的话题。因此,笔者尝试在班级中以“金庸小说”为议题开展群文阅读指导,直面孩子们接触金庸武侠小说这一现状,从“读金庸,我读到了什么”“读金庸,我们可以读什么”“读金庸,还要注意什么”三方面对孩子们进行有益的读书引领,效果颇佳。
2.从儿童言语发展出发
李海林教授曾指出,“读文章”与“学文章”不同。“读文章的目的是否达到是以是否悟道为标志的;而学文章的目的是否达到是以是否掌握读文章的方法为标志的,即是否实现言语获得(言语发展)为标志的。”群文阅读作为“学文章”的一种学习形式,还可以从儿童言语发展出发选择“议题”。
我们在群文阅读的实践研究中,如果也能从儿童言语发展出发选择议题,那么,必将更具“可操作性”,也更具现实意义。
3.从儿童思想需求出发
“儿童本位”的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还应该关注儿童的思想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萨特则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以儿童的思维为基点,有机联结儿童思想需求与儿童阅读经验,抵达儿童的精神世界的群文阅读,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儿童在场”的阅读。
针对高年级儿童热衷于读《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等网络小说,笔者也曾开展以“闲话网络作品”为议题的群文阅读,选取网络诗、网络评论、网络小说节选等文本,在孩子们中间引发探讨:网络作品良莠不齐,我们如何甄别,如何选择?孩子们阅读兴趣倍增,探讨热烈、深入。
(二)“群文阅读”课堂策略三起点
无论是“群文阅读教学”还是“群文阅读课程”,课堂策略都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基于儿童本位的“群文阅读”有这样三个起点。
1.用儿童的思维理解语文
儿童对“群文阅读”中各文本的理解,一定不是通过教师的描述、讲解、牵引,而是通过儿童自身的思维理解语文。
课堂上,孩子可以通过阅读比较,进行“聚焦”,聚焦于文本的共同点,发现文本之间的关联;可以进行“阅读猜想”,猜想文本接下来的发展,并将猜想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作比较,深刻理解文本;可以“阅读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探究、辨析、建构,实现有意义的阅读。
2.以儿童的方式运用语文
不管何种形式的语文课堂,阅读与表达都是避不开的本原诉求。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应当让孩子以儿童的方式运用语文。发挥想象,补白文本;激发矛盾,引发辩论等,都是很好的做法。
笔者开展以“闲话网络作品”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时,由“网络作品的阅读,好还是不好”这一话题,引发孩子们的辩论。孩子们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梳理表达的层次,厘清阅读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以儿童的方式运用语文的体现。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中,儿童才会乐于表达;这样的课堂,才更具生长力。
3.激发儿童的体验,享受语文
与单篇课文的学习相比较,“群文阅读”不可能字斟句酌、面面俱到,也不能苛求起承转合、精致细腻。但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中,孩子们一定会有更多疑惑、好奇、发现,一定会有更多的体验与感悟。因此,“群文阅读”的课堂可以激发儿童的独特体验来享受语文。
孩子们可以在略读、跳读等“类生活化”的阅读中发现、探究,可以在统整、梳理、辨析中思考,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合作、交流。“群文阅读”的课堂也更应该成为享受语文的课堂。
(三)“群文阅读”评价实施三要素
不管何种阅读方式的学习,都应该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基于儿童本位的“群文阅读”的评价应当关注这样三个要素:儿童言语的发展、儿童思想的创生、儿童合作的有效。
儿童的言语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在不同的年级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群文阅读,在选择适宜“议题”,让课堂表达充满乐趣的同时,还应能从学生“就近发展区”考虑,洋溢浓浓的语文味,真正为儿童言语的发展服务。群文阅读与考试测查没有太多必然的关联,但“儿童言语的发展”必须成为评价“群文阅读”的核心要素,否则,群文阅读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群文阅读”其实对儿童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们围绕一组文章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这时候不仅仅是倾听他人的见解,还应当有自己思维的闪亮。因此,在“群文阅读”评价中“,儿童思想的创生”也应该作为重要的评价要素。
此外,正因为“群文阅读”是一组文章的阅读,而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离不开同伴之间的合作,所以“,儿童合作的有效”也应成为阅读评价的要素之一。
儿童阅读指导 篇9
一、高职高专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的重要性
0 ~ 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持续并逐渐成熟, 具有好奇、注意力分散、喜欢模仿等特点,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这个阶段是进行科学意识和科学兴趣熏陶的重要时期。有些科学原理和过程比较复杂, 不能带领幼儿进行现场实物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早期科学阅读进行认知, 满足幼儿对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好奇。
( 一) 丰富、扩充学前儿童的科学经验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 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大脑中已有表象水平上的科学概念。从早期科学阅读形成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生理水平发展特点来看, 学前儿童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的, 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在表象水平上。指导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通过他们的亲自动手操作, 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 或者在教师操作引导下, 幼儿将体验、观察后的生动的表象储存在他们头脑中, 这些来自早期科学阅读的信息和表象, 也是学前儿童获取的初始科学经验。
( 二) 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可以激发学前儿童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前儿童学习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并在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好奇心, 科学也最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 而学前儿童天生就具有丰富的想象、联想, 随时都会有一些古灵精怪的想法, 爱探究为什么这样, 为什么不那样。他们喜欢探索自然, 是天生的科学家。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周围一些事物或现象注意、提出问题、操作摆弄、探索发现等等。合乎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将使学前儿童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动力机制。
( 三) 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在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实践中, 教师通过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种体裁的科学阅读, 让学前儿童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 教师以引导的方式, 引导学前儿童发现问题, 让学前儿童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讨论, 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鼓励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 四) 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对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 体会优美规范的语言文字, 赏析生动神奇的情节。在诵读、讲述、创编赏析科学阅读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二、学前早期科学阅读指导的策略
( 一)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的指导原则
1.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的组织要围绕科学阅读的体裁特点来进行设计
科学阅读的体裁形式有科学儿歌、科学儿童诗、科学故事、科学童话等等。诗歌、故事体裁不一, 特点各异。在开展科学阅读活动中, 结合作品的体裁特点进行。比如, 将科学诗歌和诵读联系在一起, 故事和讲述联系在一起。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体裁设置情境, 在科学阅读系列活动中可以出现美术、音乐等活动, 但这些活动的主体是科学阅读, 这些活动是辅助科学阅读活动进行的, 活动的目的也是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体验科学阅读作品, 对科学阅读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早期科学阅读教育活动应该成为系列主题活动
科学阅读教育是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当中的积累和渗透, 不是对一本图画书照本宣科机械的读书, 也不是单纯的一次活动。教师以科学阅读为主要教育内容, 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 可以和其他领域结合起来, 也可以结合时令、天气、节日灵活开展。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内容, 引发学前儿童更多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根据学前儿童生理发展水平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
在幼儿园小班, 从学前儿童喜欢的科学儿歌和学前儿童能接受的浅显的科学小故事入手, 先给幼儿讲一些好听的故事然后让幼儿猜一猜好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 引导幼儿对图书的认识, 激发幼儿对书本的兴趣。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诵读韵律感极强科学儿歌,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寓教于乐。
在幼儿园中班, 教师要去营造一种读书真快乐的氛围, 创造环境, 让孩子们爱上书, 喜欢读书。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布置图书角, 放一些图文并茂的, 小朋友喜欢的科学故事书, 科学儿歌书、科学诗等。在语言栏里, 有小朋友喜欢读的句子及情景图案, 跟小朋友一起读一起看,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幼儿园大班, 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 如音频、课件、挂图, 让幼儿发挥听的作用;幼儿对儿歌故事了解之后, 再进行复述、创编, 这样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奠定好阅读的基础。
( 二)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策略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认知活动, 开展不同体裁的学前儿童科学阅读活动指导, 潜移默化中对学前儿童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比如在小班开展认识小动物预报天气的科学活动, 教师预设的目标是让学前儿童通过倾听、诵读、观察等操作活动指导。幼儿明白有些小动物会预报天气的事理; 可以领幼儿到户外去观察, 天要下雨, 小蚂蚁“过道”、小燕子“低飞”、小鱼“吐泡”; 可以通过播放视频, 教师讲解。
1. 利用听觉认知科学阅读
对于低幼儿童来说, 早期科学阅读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幼儿的听觉。可以开展听教师诵读、听录音机磁带或其他声频。教师亲切、绘声绘色的语气语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在倾听的同时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景, 思考故事后教师提出的问题, 同时自己也会有很多的为什么, 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
2. 利用视觉认知科学阅读
( 1) 运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讲解科学儿歌或者科学故事时, 出示图片和视频, 使幼儿产生感性认识的同时, 加深印象, 增强理解。对于比较形象的科学文艺作品适合运用实物、多媒体课件或图画等直观方式展示。由于学前儿童缺乏生活经验, 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全面, 呈现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实物, 可以帮助学前儿童真正理解形象化的自然事物和科学原理。比如在讲解科学儿歌《水果歌》“苹果爱红脸, 香蕉爱弯腰, 石榴爱咧嘴, 桃子爱长毛, 西瓜爱睡觉, 起来要人抱。”可以选择适当季节, 进行实物展示, 将苹果、香蕉、石榴、桃子、西瓜展示给小朋友。
比如, 在指导科学故事《小鸟找春天》, 教师在诵读过程中, 适当出示相关图片, 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前儿童学会观察并有所得; 也可以让学前儿童分角色进行表演, 再现小鸟找春天的情景, 深刻感知春天到了的自然变化。
( 2) 室外自然景物认知
在活动中, 结合活动内容, 选择活动时间和地点, 教师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于春天自然规律的认知, 通过到室外观察花开了、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小朋友在室外游戏等等, 认知春天到了的自然变化的特点。
3. 利用触觉认知科学阅读
触觉是学前儿童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 也是探索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丰富的触觉刺激能促进幼儿认知作用。对于科学谜语儿歌《小雨点》的认知, “千条线, 万条线, 数不清, 剪不断。落在田里秧苗绿, 落到河里看不见。”让幼儿感受雨点的清凉和自然状态; 对于科学儿童诗《小雪花》的阅读“下雪啦, 下雪啦, 像鹅毛满天飞, 像棉花满地撒, 抓一把, 带回家, 跑进屋, 喊妈妈, 再一看, 小雪花变成了水娃娃。”让幼儿感受小雪花自然状态和遇热融化的特点。
4. 利用感觉记忆认知科学阅读
在早期科学教育的实践操作中, 有些实验受到环境、物质等方面因素的局限, 在科学阅读活动中, 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 让幼儿记忆起自己体验过的嗅觉、味觉进行阅读。对于阅读科学儿歌《西红柿》的认知“西红柿, 红又圆, 味儿鲜, 营养全, 吃到嘴里酸又甜。能做菜, 能烧汤, 小朋友们都爱它。”联想起自己在吃西红柿时的味道, 利用感觉记忆认知科学阅读, 有助于学前儿童认识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夏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儿童阅读指导 篇10
一、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一) 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首先, 这是由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所决定的。少儿身心都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 性格、行为习惯等尚未完全定型, 可塑空间大, 且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 适合吸收优质的精神食粮。而经典读物凝结了人类文明数千年所积淀下来的最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最值得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阅读经典不仅能帮助少儿形成广阔的世界视野、汲取丰富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名人的事迹与思想也将感召他们, 对道德品格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另外, 经典大多富文学性、逻辑性, 有助于少儿积累语言, 培养表达及思考能力。
其次, 这是由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所决定的。与服务重心为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其它公共图书馆不同, 少儿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儿童阅读场所, 更承担着对少儿实施社会教育的职能。少儿图书馆因此有责任也有义务开展经典阅读指导, 激发少儿阅读经典的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从经典读物的阅读中汲取先人智慧、培养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再次, 这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经典读物是先人读过、祖辈读过、父辈读过、儿辈仍然可读的特殊读物。少儿阅读经典读物, 就与家中长辈有了类同的阅读经验。而家庭齐读经典、共同讨论, 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减少“代沟”、增进感情。如果形成家庭阅读经典的氛围, 就进一步促进书香社会的营造。与此同时, 在一代代人阅读经典的过程中, 人类文明的精华也得以绵延传承。
(二) 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如上文所述, 少儿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的性格、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尚处于发展阶段, 普遍比成年人缺乏辨别、鉴赏能力, 在选择读物上更易被从俗的社会阅读风气所影响;也较少有阅读计划 ([1]、[3]) 。因此少儿的阅读需要成人给予适当指引。同时, 经典读物作为流传久远的一种读物, 受到流行、影视、图像等读物的冲击, 因此需要由少儿图书馆加以推介、倡导, 把经典读物带到少儿身边。另外, 经典读物的富含知识及文化信息, 少儿在阅读经典过程中也需要少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 以便读懂经典。
二、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 兴趣先导、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策略
经典读物和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 不比流行读物浅白易懂和具娱乐性, 因此要使少儿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首先要从兴趣诱发起步, 先把经典读物有趣、易读的一面展现给少儿, 再从泛读到精读、再到欣赏、品味、思考, 一步一步地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另外, 少儿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在阅读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 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儿, 还应视情况采取不同阅读指导方法。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儿童, 也存在个体差异, 在阅读指导时要注意观察, 不能一概而论。
(二) 建设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文献资源
在具体操作上, 首先要建设合理的文献资源 ([1]) , 开辟专门的经典读物阅览区域。大体上尽量选入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文质兼美、内容有益、符合主流价值观、少争议等标准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 (包括传统国学作品) 。对如《金瓶梅》、《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之类普遍认为不适合少儿直接阅读原著的经典作品, 不选入或只选入针对少儿的改编本、简译本。同时, 要兼顾各学科类别的覆盖面, 除了文学经典名著 (包括儿童文学经典) , 还应收入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 (科普类) 的经典读物, 但理论性强、艰深晦涩的各学科学术研究专著则不宜选入。此外也可适当选入一些现当代大奖作品。由于少儿图书馆服务对象除了少儿, 还包括家长、儿童工作者等, 因此还应选入适合教师、家长阅读的与儿童有关的经典作品 (如教育名著《夏山学校》等) 。
为使经典读物更具吸引力、更易读懂, 并兼顾低龄儿童的认知能力, 还应注意文献资源的版本多样性, 应配备经典名著的改编本、简译本、注音版、插图本、改编影视及动漫作品等各种衍生版本, 以及作者传记、名著导读书籍、地图、辞典等辅助读物。
(三) 开展多角度阅读指导活动
除建设文献资源外, 为更进一步开展阅读指导, 还应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如主题书展、经典阅读讲座、原著改编影视作品展演、读书沙龙、优秀读书笔记展示和评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加少儿的阅读兴趣,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图书馆员可与少儿读者直接互动、交流沟通, 实现直接有效的阅读指导。
(四) 建立专业化的经典阅读指导队伍
少儿图书馆进行经典阅读指导的工作人员, 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 了解各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掌握与少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4]) 。其次, 作为承担少儿经典阅读指导工作的人员, 还应当具备较好的人文知识, 熟悉各种经典读物并能引导少儿正确理解经典读物。
综上所述, 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是少儿的成长需求、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只能以及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而少儿图书馆要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应当采取兴趣先导、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策略, 建设丰富的经典阅读文献资源、开展多角度阅读指导活动、建立专业化的经典阅读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熊萍.浅谈少年儿童图书馆如何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2009 (1) .
[2]熊钟琪.少年儿童图书馆 (室) 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
[3]邹育华.试论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及阅读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J].2005 (Z1) .
谨防儿童阅读中的“反儿童阅读” 篇11
【关键词】快乐阅读 人文阅读
阅读是关乎人的精神成长与生命成长的一件大事,儿童阅读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儿童阅读受到了家庭、幼儿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空前重视。让广大儿童充分享受人类优秀精神成果、从阅读中汲取人生的养料,对儿童的人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儿童阅读,至今尚未完全步入一条健康、正确的轨道,还存在不少与阅读真谛背道而驰、事与愿违的“反儿童阅读”的做法。
儿童阅读中的“反儿童阅读”,主要体现为如下八个方面。
一、阅读目的上的“反儿童阅读”
基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在认知上的特点,必须确保儿童阅读是快乐的、轻松的、游戏化的。儿童阅读的目的,第一是获得童年快乐,第二是感受语言之美,第三是体验人的情感,第四是接受心灵熏陶。儿童阅读,应是一种“快乐阅读”“美的阅读”。学习知识,不应成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学校和社会上的儿童教育机构,违逆儿童的天性,急功近利,将“求知”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追求,或简单地将阅读作为儿童的识字工具,或过早地让儿童背古诗、读名著,或让儿童大量阅读科普类、百科全书类书籍,给儿童增加负担,剥夺儿童的童年快乐。
二、阅读兴趣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兴趣第一。我们必须研究和尊重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多数儿童对图文并茂、故事性强的读物以及儿童文学作品较为感兴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和教师在给儿童推荐读物时,罔顾儿童的阅读兴趣,或依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经验,想当然地把自己喜欢的书籍硬塞给儿童;或唯“专家”的马首是瞻、照单全收,“专家”推荐什么,就让儿童读什么;或一味盲从“畅销书排行榜”,思维跟着媒体宣传走;或儿童缺什么就给他们“补”什么,譬如儿童作文不好就给他们买本作文读物;等等。完全忽视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种类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不能“偏食”。若阅读种类过于单一,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营养不良”。要让儿童阅读各种门类的书籍,譬如文学、科学、历史、军事等等,读得越杂越好。近年来,儿童绘本阅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绘本教学成为很多幼儿园和小学的热门教研活动。但我们必须明白:绘本只是童书的一种,不是童书的全部;绘本阅读,只适合幼儿和小学低年级段儿童。绘本阅读只是一种阅读“桥梁”,在儿童建立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养成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必须过渡到对文字书的阅读。对文字书的阅读,才是儿童阅读的主要内容和最终方向。儿童阅读,仅有绘本,是远远不够的。
四、阅读任务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重在体味文字之美、情感之真、情境之妙、想象之乐。儿童一旦真正进入书里的境界,其收获将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全身心的奇妙感受,不必也很难都以文字的形式再现或固化下来。越是心灵放松的阅读,所得越多。与此同时,思想只有在心灵与书的撞击达到相当力度时,才有可能迸射出火花。一些家长和教师不明此理,在儿童一开始阅读时就给他们套上任务的枷锁:或强迫他们边阅读边做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或在阅读前就提出“看完后要讲给我们听哦”;或他们刚读完一本书,就迫不及待地问他们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儿童完全没有自由、自主的阅读,心中只有任务。
五、阅读品位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的品位将对国家、社会和民族未来的精神品位产生深刻影响。对儿童进行阅读引导,既要顺乎其本性,又要注重对他们进行高品位阅读趣味的培养,提升儿童的精神和灵魂。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和教育机构,只满足于顺从儿童的天性,忽视对儿童阅读品位的塑形,放任儿童进行一种品位不高的浅阅读,以一种简单而肤浅的快乐,取代一切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譬如听凭或强迫儿童大量阅读漫画、迷宫、脑筋急转弯以及教辅、作文指导类书籍,冷落古今中外那些体现爱与美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或为儿童选择的是一些只有“儿童”、没有“文学”的劣质儿童文学作品,等等。
六、阅读梯度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因其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必须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入难的原则,设置一定的阅读梯度。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提出,儿童阅读须遵循“从口语到书面语,从形象到意象,从故事到情节,从韵文到散文,先叙事后抒情”这样五条原则。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学段,所阅读的书籍难度应该有所不同。一些家长和教师对此认识不到位,他们要么认为只要是好书,任何年龄段、学段的儿童都适合阅读,将高难度系数的书籍硬塞给认知水平尚未达到相应程度的儿童阅读;要么在儿童已经超越原有认知水平后,仍然让他们停留在对肤浅书籍的阅读上,浪费他们宝贵的阅读生命。
七、阅读环境上的“反儿童阅读”
阅读环境,也是一种“阅读生产力”。儿童阅读,家庭需要重视“环境建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庭并没有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创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有些家长,不懂得与儿童一起开展“亲子共读”的意义,或只管忙自己的事业,或只顾自己打麻将、看电视、玩手机,对儿童阅读没有陪伴、只有放任——或放任儿童在家自由玩耍,或让儿童盲目地浏览,对儿童阅读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有些家庭不重视或没有条件为儿童提供阅读环境的“硬件”保障,儿童阅读没有正规的书房、书橱和书桌,让儿童“随遇而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阅读质量的提升。
八、阅读目标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丰富儿童的童年生活,熏陶儿童的心灵世界,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帮助儿童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儿童阅读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精神健全的“人”,而不是万众瞩目的“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的目标值过高,拼命进行“造神运动”,千方百计要将儿童打造成“神童”。为此,他们无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无视生命成长是一种持续的、漫长的过程,无视阅读是一项终身性的事业,在阅读的广度、难度和深度上,全方位对儿童施压,酿成儿童阅读“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儿童阅读指导 篇12
关键词:儿童小说,写作能力,阅读指导
将儿童小说作为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材料, 为教师走入儿童内心世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提供了一把特殊的钥匙。然而, 因儿童小说篇幅较长, 无论是人物的关系还是故事情节, 都错综复杂, 这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 阅读时常常虎头蛇尾, 甚至有些学生只读一个故事梗概, 更别提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阅读了。
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儿童小说阅读呢?笔者以《贝丝的快乐农场》阅读指导为例, 谈谈小学高年级儿童小说阅读指导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对不同类别的小说关注点会不一样。幽默小说学生阅读时会关注语言, 动物小说关注情节, 科幻小说关注想象, 而成长类小说会更多关注心灵。基于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成长需要, 制定合适的阅读目标以达成整本书阅读的高度, 我将《贝丝的快乐农场》的阅读目标定位于:1.通过导读, 引导学生走进读本, 渗透读法指导, 为学生整本书的独立阅读打开一扇窗;2.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 历经贝丝成长的历程, 感受贝丝成长的快乐;3.通过阅读交流评价, 引发学生的思想碰撞, 促进学生精神和语言的成长。
一、激趣引读, 激发学生阅读动力源
(一) “最近”导入, 开掘阅读动力源
所谓“最近”导入, 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塑造再现生活形象的作品, 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贝丝的快乐农场》属金麦田少儿国际获奖丛书, 小说主要讲述贝丝由一个脆弱、敏感, 没有个性的女孩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能干的快乐女孩的故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经历着成长过程中由依赖到独立的蜕变, 贝丝的转变历程能让他们觉得亲切有趣, 极易产生共鸣, 是一本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读物。
(二) 节点猜读, 激发阅读兴趣点
把原文内容与猜想内容进行比较, 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针对读本内容, 我选择了书中一个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贝丝的生日》进行节点猜读, 让学生边猜情节边碰撞, 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除了猜“节点”, 我还采用猜结果、编写对话、场景再现、细节拓展等手段, 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
(三) 读法渗透, 扩展学生阅读关注点
学生在阅读长篇故事时往往缺乏阅读持久力, 常会一拿到书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 而对于不喜欢的内容则一翻而过。这样的阅读方式带来的是浅阅读, 虽有数量的积累, 但无质量的提升。因此, 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一些方法。
1. 读封页。
我们拿到一本书, 首先看到的就是封页, 而书的封面、封二、封三与封底能给我们提供非常多的重要信息:书的题目、作者信息、故事简介、相关评论等, 学生在阅读时关注此类内容的却极少。结合《贝丝的快乐农场》一书的相关信息, 我引导学生利用封页来导读。学生从封面上有趣的卡通画与充满个性的字体对人物和本书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
2. 读序言。
序言是畅游书海的指南, 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走进书里, 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先读序言是个很不错的读书方法。教学时, 我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读序, 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3. 读目录。
若把阅读比作游览, 目录就是阅读的“导游图”。读目录能快速了解故事梗概, 读者还可以根据醒目贴切的标题, 调整阅读次序或翻阅需要的内容, 所以要让学生养成看目录的习惯。在《贝丝的快乐农场》一书导读时, 我以谁最快找到故事《旧书桌与历史》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目录, 并适机让学生明白, 目录既可以索引, 又能让人快速获得书中内容的初步印象。
4. 读插图。
适当推荐学生读一些有插图的“整本书”, 可以让学生从短篇阅读到长篇阅读平衡过渡。《贝丝的快乐农场》一书几乎每则故事都配有生动形象且易于学绘的插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插图来帮助阅读, 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效率。
二、阅读交流, 提升学生长篇阅读力
阅读指导要关注各个阅读阶段评价方式的创设, 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 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 更持久。在布置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后, 我在班中组织了一次阅读交流会。
1.梳理人物, 整体感知;2.交流谈话, 碰撞追问;3.聚焦细节, 品味语言;4.回归整体, 阅读提升。
课后反思:
曾对班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做过调查, 发现学生阅读儿童小说的数量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增, 但学生的阅读多数是随意的, 没有固定时间的阅读, 有时间就读, 没时间就不读, 其中能坚持完整阅读长篇儿童小说的学生寥寥无几。阅读指导课的目的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 使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 逐步形成自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因此, 在指导课中, 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有利契机, 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以课堂为基点, 引领学生走向更深更广的课外阅读。
(一) 教师应善于发现读本的特色
不同的儿童小说, 其语言特色和结构都是不同的, 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句、段、篇, 从吸引学生的可看点着手, 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就是从这样的指导课中慢慢培养的。
(二) 教师应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交流讨论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