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儿童创造力培养

2024-10-01

阅读中儿童创造力培养(精选12篇)

阅读中儿童创造力培养 篇1

一、理论研究

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依在其音乐教学体系中, 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了培养音乐创造力的重要性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奥尔夫教学体系中主要运用“引导创作法”和“即兴法”对儿童音乐创造能力进行培养, 在“引导创作法”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原素性的材料, 如:基本的节奏、基本的音调、基本的动作方法和基本的组织等。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发现节奏、音响、旋律与动作、舞蹈的各种变化和组合, 并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即兴性”是“完全从即兴出发的自由教学, 是而且永远是一个卓越的出发点。”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将这一原则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奥尔夫使即兴创造不仅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而且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达尔克罗兹在完成体态律动和视唱练耳的设计和构建后, 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身体动作让音乐表现出来, 那么逆反这个过程, 让学生的身体作为情感和理性出发点, 再把它们转换成音乐, 是否可行?”之后, 通过实践达尔克罗兹将即兴作曲引入了他的教学体系。他编制了钢琴即兴作曲22个“基本联系项目”和17项“教学原则”。柯达伊非常注重民间音乐与音乐创造力的关系, 他的音乐创造力培养思想, 是建立在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二、实验课例

1、节奏接龙

(1) 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心中默想已经学习过的含有八分音符的节奏型, 然后每人准备一条含有八分音符的四拍长的节奏。老师在琴键任意一个音上奏出一条含有八分音符的节奏, 然后一个学生紧接着另一个学生, 节奏不间断的进行节奏接龙练习。老师可以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进行练习, 如不按学生的座位顺序进行, 而是快速的指定某一个学生来演奏。

(2) 注意事项和延伸。应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合训练的节奏型。应该是学生能够很轻松就能够胜任的。这个课例也可以让每位同学自己挑选一种节奏型, 进行节奏接龙后命名 (如小兔子的脚步等) , 并进行形体表演。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

(3) 反思。这个课例最初在运用时给学生们示范的节奏型是他们已经学了但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一些复杂的节奏型, 在上课过程中, 学生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演奏节奏的准确性上而不是创造的过程, 很多学生都在手忙脚乱的纠正一次次演奏错的节奏, 根本没有起到训练创造力的目的。第二次进行这个课时, 就改为了最简单的单音和节奏型, 学生们能够轻松地胜任, 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小型音乐剧

(1) 课程内容。请每一位同学模仿一种自然界、现实生活或想象中的声音, 如天空中的云彩、鸟儿在飞翔或脚步声等等, 思考后用音响和语言每人陈述一次 (以所学乐器为住, 也可用拍手、击掌等任何形式, 任何声音都可以) 。以4—5人为一组, 以本组内每人的音响为题材, 把这些音响串联成一个合理的故事陈述给大家。由一个同学进行主要陈述, 其他同学在故事情节发展到自己创造的音响时, 要给予音响上的配合。

(2) 注意事项和延伸。要提示学生在故事情节中的音响名称和内容要与每个同学最初创造的音响名称和内容一致。这个课例也可以让每组创作音响顺序和内容情节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 或者有一个同学独立来完成也可以和自己的父母亲配合。

(3) 反思。最初这个课例只是很简单的声音模仿和声音的想象演奏, 在有一次课间休息时, 有几个同学还沉浸在课堂模仿节奏的兴奋中, 他们开始轮流表演自己的“作品”, 这启发了我在课堂上加入了几人组合的小音乐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而且到最后学生家长也加入进来, 整个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3、小曲的创作

(1) 课程内容。老师规定节拍和小节数, 如四四拍十个小节。学生先在五线谱上把拍号和小节线画好, 然后往每个小节里添上相应的节奏型和节奏组合。将写好的节奏谱中的每一个节奏变为相应时值的音符。之后加上曲名和一些简单的速度、力度的变化。

(2) 注意事项及延伸。要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节奏和规定, 初学的学生可以用最简单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组合来练习。老师在学生将节奏变为音符的时候不要规定用哪一个音, 鼓励学生随便写音, 写好了自己再唱或者由老师演奏出再继续更改一些不协和的地方。这个课例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左手的贝司配出来, 下一周上课时将写好的曲谱 (标有简单的力度、速度、表情标记、指法等) 交给老师, 老师把有五线谱书写错误或者有很不协和的音修改完毕后每周选一位同学的乐曲发给大家, 由写曲的同学师范演奏并讲解, 并作为作业由同学们来完成, 下次来上课时其他同学演奏, 写曲的同学来作评价。

(3) 反思。这个课例是由节奏组合延伸出来的一个课例。很多学生对音符时值的组合很模糊, 在让学生练习的过程想到了这个课例。不但可以让学生熟悉音符的时值,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周学生们都抢着要将自己的乐曲作为作业布置给大家, 他们在示范和讲解自己的曲子的时候还颇有些小老师的风范呢。

参考文献

[1]杨立梅, 李但娜, 著.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南出版社, 2002:9.

[2]蔡觉明, 杨立梅, 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0.

阅读中儿童创造力培养 篇2

巫溪县城厢小学刘星

[内容摘要]:根据儿童绘画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一问题,论述我个人对儿童绘画教学应先从观察美到发现美再到创造美的教学主导思想,[关键词]:儿童绘画想象力创造力

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绘画能力是按一定顺序发展的,是和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但是这种能力的高低除了先天的智力因素之外,教师的教授与引导起主导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得于儿童的思维开发,所以老师要树立传授规律和技艺为辅,以引导和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的教学思想,辅以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促使儿童能表现出儿童画的稚拙性和象征性的特点,以最大的可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一、因地制宜,指导儿童观察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趣,观察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观察呢?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也就是对当前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观察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对儿童绘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儿童所处的学校的地域不同,有城乡地理之别,更有城乡文化之异,故教师要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高楼大厦等等,总

之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都可以列入到儿童观察的范畴之中,教师可启迪儿童发现他们周围许多事物的“形”与“色”,“秩序”与“变化”的美的奥妙,并由此刺激他们的好奇心,通过观察美的东西,欣赏美的东西,以激起儿童的绘画表现欲望,教师培养儿童观察美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儿童观察美的培养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二是在室内观察实物与图片资料,确定了观察的途径后就要培养儿童美的方法,首先,要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一般来说,儿童对活动的,有声地,色彩鲜艳的,新颖的事物比较喜欢,因此,教师在选择观察对象时应注意选择那些既能吸引儿童注意力又能同时体现物体现象和本质的东西,不要舍近求远,要利用身边的事物随时随地进行美的观察,例如:今年秋季举办的全县美术优质课竞赛中,有几位老师上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十二课《窗外的景色》,老师们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许多关于窗外景色的图片,更有老师引用印象派大师们的画,花了很大的力气,我们为何不因地制宜把学生的目光投向窗外,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吗?其次,教师还要制定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及实现任务的具体方法,以及时指导儿童别出心裁的观察方法,引导儿童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观察事物,再次,要培养儿童观察美的技能,因为儿童的观察具有随意性和无目的性,所以教师就应培养学生由简到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事物的共性到个性的观察技能,总之,通过指导儿童的观察美,使儿童能够体验他们生存在一个美丽的空间中,让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同时能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二、因材施教,培养儿童发现美

观察美不是儿童绘画的目的地,它是儿童绘画过程的开始,只观察不

发现美等于没有观察,故老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发现美。只要视力正常者一般都能观察,欣赏美,但通过观察和欣赏美,再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又一重要任务是启发学生发现美。由于儿童的年龄,爱好,智力,思维等都不一样,所以儿童发现美的时间,角度都会不一样。有的儿童思维敏捷,勤于思考,善于联想,能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及时发现美。而有的儿童即对美的事物进行了观察,不能敏于思考,就不能及时地从另一角度发现美。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已发现美的儿童进行再启发,对还没有发现美的儿童进行合理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启发想象能力以致能够发现美,促使儿童从观察美到发现美的过程中感受美的魅力和心灵上的愉悦。例如:对于春天,儿童一般能联想的只是“天气渐渐暖和了”;“花开了”,其实从想象的发展看,这些表象远不够丰富,要儿童此时画春天,是勉为其难了。大自然的春天,冰雪融化,流水潺潺,小燕子呢喃,柳枝抽芽,麦苗返青„„呈现给人的是一幅万物复出的景象。对于这些天象变化,生物活动的大量表征,教师经常带孩子们去观察,去写生,并伴随众多的文艺作品加深儿童对春天的认识。此时孩子们画《可爱的春天》主题画,真可谓左右逢源,思路开阔,想象丰富了。另外,还可以给儿童绘画的准备过程增加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让儿童从自然的观察和发现中来提炼所描绘的事物,增加素材储量。使儿童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以更好地表达儿童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因势利导,启发儿童创造美

观察美和发现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表现美和创造美。儿童的绘画活动就是一个从观察到发现再到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说创造与表现美是观

察与发现美的一个巩固过程。当然儿童通过观察和发现美以后不一定能够创造了美来,这时老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因势利导,重在启发引导,而不是传授给儿童固定的模式和技能进行机械地描绘。更多的是要教师鼓励儿童去认识他们看见的感觉到的东西,要帮助他们认识绘画美术材料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工具材料进行绘画表现,同时也要引导儿童对观察的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写生,使儿童对观察后的物象信息特征在大脑中形成较长时间的记忆。当然创造美并不是儿童单一的对景写生,是通过绘画这种特定的语言来表达儿童思维方式的过程。例如:我在上《我的同桌》这课时,就把引导儿童观察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主线运用恰当。以拍电影剧为由导入新课,紧扣儿童心弦。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儿童电视剧目吗?”学生答:“喜欢。”我说:“今天我们要组织拍摄一部儿童电视剧。需要一些‘明星’,可是没有小演员,想从咱们班同学中挑选一些好不好?”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好。”我又说:那让谁来当演员呢?但我有一个条件。”学生们静静的听着我讲条件。我接着说:“现在你们仔仔细细观察自己的同桌,看你的同桌有什么特点,如:相貌,、服饰等,观察好了告诉老师。”顷刻同学们激情高涨,一会儿小手齐刷刷地举过头顶,我选择了几对同学走上讲台让她们相互说自己观察的结果,让全班同学再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坐好。说:“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画纸和彩笔,开始相互画自己的同桌,要表现出你们观察后发现的他们各自的相貌特点和服饰样式及花纹色彩等特点,画好了写上自己和所画同桌的名字,我再从你们中选择‘小明星’演员。”学生们开始作画,我巡回辅导,启发学生抓住特征,进行联想,大胆创造,合理夸张,可以画出他们走,站,坐,跑等各种姿态和不同表情。因为同学们听明白了是找‘明星’小演员,所以他们无所顾忌各自放开了手脚作画,二十分钟后同学们全部画完。收齐作业,学生等待评选的结果,作业收齐后我说:“同学们你们在画的过程中我仔细看了,每一位同学画的自己的同桌都能当选小演员。”教室顿时一片掌声,我又说:“现在我们开始演电视剧。”我把同学们的画一张张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的掌声更热烈了,激动的说:“好看,好看。”同学们走向黑板前仔细的欣赏着,谈论着自己和同学们的作品……,由此可见绝不能把教师的直接思维方式灌输给儿童,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能辅以引导与启发,以更好地,更广阔地开拓儿童的思维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创造出一幅幅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美的绘画作品来。同时这样的方式与方法也有助于儿童学习和掌握,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表达素质教育的内涵。

浅谈学前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创造力;培养

学前即为每个人创造力最为旺盛的阶段,也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础性时期,所以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笔者以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深入分析和研究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创造力。

一、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可知,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基本上和创造力相同,然而不同的年龄会存在差别,在儿童时期,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会提高发散性思维,儿童积累越多的社会经验,教育训练越全面,则其创造力会显著提高。然而也有部分会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而削弱创造力的情况,产生这些现象是由于在成长阶段,儿童在形成和发展创造力的过程中,由于经历多种失败等遭遇,心理负担加重,因而会严重限制其思维。

二、学前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1.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气氛

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园的环境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结合幼儿的特征而巧妙设计的。结合《规程》中提出的“创设和教育相结合的良好环境”,幼儿园必须优化组合各种各样优势资源和条件,使幼儿园各个角落的教育功能都得到体现,在环境中始终贯穿教育意图。所以,创建自由、民主、宽松、舒适的心理环境至关重要。经常激励、表扬幼儿,使用“你可以”“你能行”“你试试看”等话语鼓励幼儿,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探索,指导幼儿和小伙伴们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在轻松活泼的心理环境中积极投身于创造性活动。

2.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在音乐与文学中充分结合技能练习和整体形象的创造。比如,使用何种声音能表达迷路的小花鸭的寂寞和畏惧,才能将小朋友的同情与关心演唱出来?等等,使幼儿自己寻找感觉,逐渐自主调节声音与控制音量,无需教师将声音轻重的地方直接告诉幼儿。通过该种结合,能在表达意向中提高技能,让个体在自我创造的反馈中获得享受、自信和满足,进而不断提升其创造力和想象力。除此之外,赏识评价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还能提高幼儿的创作热情,激发其兴趣,让幼儿在成功后获得成就感。在幼儿创作好一幅作品后,幼儿会强烈地表现出内心的喜悦,更愿意将喜悦和其他人一起分享,以期获得教师和小伙伴的赞扬和认可。所以,教师在对作品进行评价时必须尊重幼儿,要将其中积极正面的地方找出来,了解幼儿的内心,掌握其思想动态,通过该种方式能很好地保护幼儿。比如,在一次以“我的好朋友”為主题的绘画活动中,我对幼儿进行肯定,能促进幼儿的创造力。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逐渐形成独立性,比如几个月的孩子从大人的手中抢夺饼干放到自己的嘴中,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拒绝大人的搀扶,等等。由此可见,孩子不愿意大人帮助其正是逐渐形成独立性的过程。尤其是孩子在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会有更强的独立性,不管什么事情就喜欢自己做,不肯接受大人的帮助。若家长对孩子的这一特点不了解,将孩子的独立性视为不听话和顽皮,对其进行打骂,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伤害其自尊心,让孩子逐渐形成什么事情都只能由父母包办的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严重缺乏,会让孩子成为畏惧困难、主见性不强的人。为进一步提升孩子的独立性,作为家长,必须使其凡事自己亲自去做,不能担心其出现危险或者做错了就不让其做,而应该让其独立完成。孩子经过实践活动能形成自主独立的能力,面对外界遭遇的各种事情能自如应付,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仅要让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大胆地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家长还要在生活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独立地解决问题。比如,让孩子自己去隔壁借东西,独立去商店或者超市买东西等;必要时家长可设置部分障碍,使孩子能通过动脑筋自主完成自己面对的难题,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拥有更大的成就感。显然,放手使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并不代表着不管孩子,而是在孩子提出一些通过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所做的事情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时,家长也不能对孩子过于放任,否则会娇惯和纵容孩子,使其变本加厉,提出更过分的要求。家长在指导孩子时要保持一定的耐心,或者告诉孩子可能产生的危险和不良后果,让孩子易于接受,不容易叛逆和反抗。

综上所述,对于老师而言,其身兼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因而必须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儿童的创造力。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推动幼儿创造力的逐渐发展和进步,为祖国将来良好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帅.学前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体会[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6):190,231.

论儿童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想象力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 人们更加关注素质教育, 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门类的种类之一, 更是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尤为突出。在艺术教学中, 美术教育是为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法, 就是说儿童们在学习美术绘画的时候, 不只是掌握一项技能, 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多一项选择, 而是对提高孩子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教育。所以, 它的目的就是为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审美观, 鉴赏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欲和创造力。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兴趣, 激发创造潜能

现在很多孩子学画只是带着一种任务去学, 学画画不是他们的兴趣而是他们的负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可以在美术活动中无限遨游的孩子变得苦不堪言呢?我曾经在文化宫做代课老师时看见这一幕情景, 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被她妈妈托拉硬拽拉进舞蹈班学习跳舞, 小女孩极度不情愿, 最后还是在她母亲的武力威逼之下才完成整堂课的学习。这件事也让我想起自己小学学英语时因为背不出单词, 而被挨教鞭和罚抄, 因为老师的做法让我对英语感到恐惧和厌倦, 这样一来, 更别谈什么兴趣了。所以说, 兴趣很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

要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展现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首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对美术感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是智慧的延伸, 所以对待儿童的好奇心我们更应该予以支持, 给予鼓励。那么在美术教育中, 我们又该怎样去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呢?这里呢我们就可以在教学时设下悬念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把他们的好奇情绪慢慢的转到兴趣的情绪。例如我们在讲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 我们不要一开始就进入内容, 根据儿童的心理, 根据他们对动画片的兴趣, 告诉他们即将要播放一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动画片片断, 并且事先提出问题:“在这段动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看, 当动画播放完毕时, 让同学回答当时提出的问题, 并针对他们的答案给予恰当的评价, 然后再进入课本, 让他们自己观察本节课将要讲到的地方, 让他们自己结合刚才的动画片提出一个问题, 而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也不必去急于回答, 而是通过提点, 去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答案。这时我们就可以带着他们的好奇心去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兴趣, 发掘他们最大的潜能。

二、环境造就人才, 创建环境, 培养创造才能

环境是各种物质的综合, 是人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物质条件之一。环境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 要想一个儿童获得历练与发展, 就要找到一个适应儿童的发展环境。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引起他们的学习动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就应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上也应该多点花样, 不能太单一。在美术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给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了平时上课不一样的感觉, 而且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既可以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 又可以把课堂的重点很有趣味的传达给学生,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是让他们融入了快乐的学习中, 在快乐的学习中他们才会把他们应有的一些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要让儿童在教学中获得快乐和启发, 我们除了需要给她一个舒适放松的教室环境, 有时还需要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自然环境。这里我说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大自然, 还包括生活环境。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审美, 学会创新, 而这种能用眼睛直观的美又该去哪找?那就是大自然、现实生活。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大可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现实生活环境中去, 让儿童在那里寻找美, 发现美, 学会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从而使作品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样做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对画画的乐趣, 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生活。可以带儿童去郊外写生, 让学生体验自然的四季变化, 并且用他们手中的画笔记录他们眼前的春夏秋冬。还有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那我们就可以带小朋友去动物园观看动物, 了解动物的一些特点, 并让他们刻画在纸上。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观察身边的事物, 并且大胆下笔作画, 为自己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

三、家长加入, 共同协作, 培养孩子创造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的首要模仿对象,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影响。在美术教育中, 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老师的方法固然很重要, 但是家长的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只有学校老师单方面的教育, 家长不闻不问甚至还不支持, 那教育目的的进度必然会减慢甚至削弱。那么家长在培育儿童创造力方面怎么做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

要让儿童在美术方面获得创造力, 首先就是要建立起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家长不妨试着参与儿童的涂鸦活动, 儿童涂鸦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感受美发现美, 并且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去描绘自己所感受的事物, 如果家长参与进去就会让孩子有个学习的动力, 画画的激情也有所增加, 家长也可以在涂鸦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启发孩子。在美术教育中, 父母也一定要给予儿童鼓励, 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像儿童完成一幅画时, 如果家长尽找缺点给予批评, 那孩子一定会感到非常沮丧和失落, 或许还会失去对画画的兴趣。所以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吝啬你对孩子赞美的话语, 要多给孩子鼓励, 多给他们阳光, 永远对他说:“你真棒”。增添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在自信满满的条件下更好的彰显出他们的创造潜能。

综上所述, 要想更好的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我们就应该多改变教学方法, 考虑多种因素, 让儿童在更好的条件下去学习美术, 在美术的世界中学会欣赏美, 感受美。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美术教学中更好的打开他们的智力大门, 发挥他们的无限想象去获得更多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冉祥华.美育与创造力[M].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2]李钊.幸福孩子从画画开始[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3]刘燕.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阅读中儿童创造力培养 篇5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2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3

二、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4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4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5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6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6 1、积疑,勤问„„„„„„„„„„„„„„„„„„„„„„„„„„„„„„„„7 2、能疑,善问„„„„„„„„„„„„„„„„„„„„„„„„„„„„„„„„7 3、敢疑,穷问„„„„„„„„„„„„„„„„„„„„„„„„„„„„„„„„7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8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8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9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10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10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10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0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11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11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11(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12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12(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13(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13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 要: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我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意识;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鉴于此,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应该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我觉得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更多的应该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要谨记不要喧宾夺主,只要恰到好处地起点拨作用即可。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对此,笔者就从事一线教学中的一些积累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两点: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

1、看似多余的偏偏写出。

人们仔细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看来似乎是多余的东西。这些看似多余之处,却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多余之中有着某种更深刻的含义。

例如课文《春》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学生在阅读中若是粗读这一段,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认真的一想,就会发现这里却有不寻常的地方。《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这是一幅满贮诗意的风景画,既是风景画,为什么要写人们迎春的景象呢?

在发现了这一不寻常的现象之后,教师就可进一步提问题了,课本中写人活动和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一想就会明白,这迎春图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是为了歌颂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希望的春天。

2、应写的略而不谈

有些作品中还会有这样的情形,若是把某些内容写出来,表达得会更完整、更连贯,可是却把它略去了。这也常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他童年的经历,文章写了两部分内容:“冒险”和“脱险”。由“冒险”到“脱险”,没有安排专门的过渡,马上就写到父亲跟着杰利来到崖上,至于父亲怎样跟着杰利来到崖下则略去不写。课文为什么不交代父亲是怎样知道“我”陷入困境这一情节的呢?

经过思考分析,就会明白,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第一,写出父亲怎么跟着杰利来到崖上,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做到的。若详细写来就会乏味了;不写,读者通过前后文也能明白。第二,不具体写出,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品位的余地。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

矛盾既互相排斥又相互对立的。如果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现象之间确实存有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常常是有意的安排,体现着特殊的用意。因此,善于从文章中发现这样的矛盾现象,并就此进一步追根问底提出几个“为什么”,的确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阅读。

所谓创造性阅读,笔者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和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阅读习惯。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笔者就平时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积累和实践经验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三点:

(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

任何一种创造,都离不开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毫无兴趣,学生就不可能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兴趣越浓,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就越强,智能潜力的发展就越大,创造热情就越高涨。比如在讲《春雨》的阅读题时,我先板书题目然后就问:“看了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春雨沙沙响;有的说春雨细如牛毛;有的说春雨飘飘洒洒„„我进一步问:“春雨有颜色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不急于下结论,反倒故意激起悬念:“我们平时看到的雨是透明的,没有颜色,但如果老师说‘春雨的颜色美’这里头有什么奥妙呢?春雨又会有什么颜色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然中一下子打开了,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起来了。待学完课文,学生都明白到春雨滋润着万物生长,使大地万紫千红,所以说春雨是有颜色的。而且还是五颜六色的。我再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春雨还有什么?”通过点拨引出学生的独特见解,如:“春雨不但有颜色,还有香味。因为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树木舒展着嫩绿的枝叶,树哇,花啊,处处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诱发了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萌发了创新思维的嫩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煅炼。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事生于虑,成于作。”学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要唯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身创造的才能。在阅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文章时,我们看到伽利略正是因为不拘于权威的既定论断,大胆设疑,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定论。这是一种追求真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不盲从、敢疑、会疑的创造意识。

每学一篇课文,我都启发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质疑,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敢于对课本、老师、同学质疑的挑战者。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的文段中,就曾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敌人不把铁索炸掉,而只抽掉木板呢?”在《凡卡》一课中,就有学生问:“九岁的凡卡是个孤儿,在黑暗的沙俄社会里,他怎么会认得那么多字,还能写出一封催人泪下的长信呢?”又如在《月光曲》一课时,又有学生问:“兄妹俩穷得连一张音乐会入场券也买不起,怎么会拥有昂贵的钢琴呢?”你看,学生多会思考啊!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即使学生猜想错了,教师也只能加以引导,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否则会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热情对待学生的提问,使其解除心理顾虑和思想束缚,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其创造才智,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坚决地跳出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圈子,要清楚地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手中的“金钥匙”交给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获得方法,指导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宝库。脱离“一问一答”式的被动教学模式。与其我们千方百计地设疑问难,还不如交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每一类知识一些能举一问三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可以就自己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如问:“读了这篇阅读,你想知道什么?”或:“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多鼓励,多诱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展开讨论,引导他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他们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圆满地解决问题。并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出学生的创造意识。

而创造的翅膀就是想象,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材中往往有一些语言表达空白处,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它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好好发掘利用它。如在阅读《黄山奇石》中,教师就可根据“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一句话,要求学生根据“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的名字,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姿势,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凭借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去“补白”。又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学生一般都会走进“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为了打破这种学生认为小羊一定会被狼吃掉的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我紧紧围绕着“小羊会不会被狼吃掉”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当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小羊会被狼吃掉时,我便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这是一只聪明的小羊,它会想出办法来解救自己的。这样,就把学生从“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引导出来,进入了“羊会想办法解救自己”的新思维空间。学生的视野因此而开阔起来,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过来时,小羊猛地一闪,让狼扑个空,掉进小溪里,羊弟弟得救了;有的说当狼扑过来时,小羊一闪,拔腿就跑,把狼引向猎人设计好的陷阱,狼掉进了陷阱里,小羊蹦蹦跳跳地唱着歌儿回家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要充分考虑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多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有关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文段阅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哪个方法最好?”如在阅读《跳水》文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船长急中生智用枪指着孩子,迫使孩子跳水脱险的方法后,我问学生:“你还有其他方法使孩子脱险吗?哪个方法最好?”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发展性思维和创造意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多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想象,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教师要确定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造、富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创造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造能力是中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造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正如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的实现,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者心理素质多么重要,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造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

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发明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思考,学习才有主动性。思维是由矛盾引起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不深入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肯于动脑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凡事能问个为什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怀疑意识和问题意识有相通之处,但怀疑意识更强调对权威的挑战,对书本、对老师、对标准答案的不盲从。有些学生奉书本为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怀疑。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创造的壁障。

朱熹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钥匙,也是创立新学说,启迪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可见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对学习和创新多么重要。

培养问题意识与怀疑意识,对学生来说,应做到三点:

1、积疑,勤问。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一般要准备一个专门记录疑难问题的笔记本,随时记录。每天要抽出几分钟时间整理疑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或请教同学、老师,并将思维结果记录在案。许多学生一个学期还提不出一两个问题,或者有了问题,等老师来了,他又忘了问题是什么,半天想不起来,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和创新。

勤问就是要多问,首先是问自己,其次是问别人。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许多人发现,在学习中,凡是哪个地方自己以为懂了,没有什么好想的,却正是自己理解不够深刻的部分;凡是发现问题多的,倒是自己理解较为深刻的地方。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疑,善问。能疑,是指要加强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善问,是指问也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问人之前,自己先要细想,尽量做到有准备的问问题,否则,即使别人解释得很详尽,你也可能仍感到若明若暗,所得肤浅;问人之后,要认真研究对方的答案。想一想别人解决问题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要充分重视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别人处理问题的途径;要善于从比较中学习。要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一些比较,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问题的根由。

3、敢疑,穷问。敢疑,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它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不要怕人笑话,不要怕挨骂。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造;即使证明自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对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请教别人时,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法国有一名言,“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的。”通过争论,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启发,相得益彰。

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从而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细心地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见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的他创新教学,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来好笑的问题要理解,宽容,鼓励那些以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

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机遇和灵感在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索。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见《辞海》)》

它们都只亲近有准备的头脑,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永难找回。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置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要教导学生做创新的有心人,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造。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创造性最讲究独一无二,不喜雷同。因此培养创造意识,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喏喏。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

同时,创造性是指对现实的超越,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自主意识十分重要。自主意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意识。学生依靠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受外界的控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上,并且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发展的主人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而不能替代。同时,要尊重学生,视学生为主人,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发展。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也相对有限,要进行创新,光靠个人的力量有时极难完成任务,人们必须学会协作。合作意识在现代创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还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惰、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而且对培养未来创造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说得好,学校教育应该是呵护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摇篮,而绝不应该成为扼杀学生创造能力及其精神的场所。曾有这样一个教例令人反思:一个教师要学生谈谈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医生、教师„„最后一个学生却语出惊人,他最想听花开的声音,结果教师对前几位同学大加表扬,而对最后一位同学则简单粗暴地否定。岂不知,我们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经历过三度创造:一是作者撰写文章,二是教师编写教案,三是课堂上师生合作生成一堂课,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

当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仅有创新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创新之法,否则,就必然会重蹈知识传授之辙。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

歌德小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故事,但每当讲到最精彩或紧张的情节时,就会嘎然而止,他母亲就让他自己去猜测故事接下来将如何发展了,而不再告诉答案。第二天,她才续讲故事。

从歌德母亲育子的故事中我们应当受到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猜读的兴趣,来优化学生的猜测力。高斯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上的进展的。

教师首先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进行猜读,让学生看看题目,然后认真想一想,要是自己去写会写些什么,再去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最后加以比较,使学生的阅读猜测能力不断优化。其次,可以抓住课文中的某些情节进行猜读。如《赤壁之战》中有一封黄盖给曹操的假降信,内容非常简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当时当地的局势写一封假降信,并尽力使得曹操见信后要信以为真。再如学习《鲸》时,可让学生做一回有经验的渔民,根据鲸喷出水柱的粗细高矮猜猜鲸的种类和大小。在练习中,学生的阅读猜测力得到了煅练,创造能力也在萌芽。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尽力避免重复机械性的读写练习,而要灵活运用语文材料改变语言方向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阅读时,教师可凭借题目中的“借”字,让学生发问。学生一定会提出“草船借箭”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诸多问题,教师可乘机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把以上的问题答案连起来说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变换记叙文六要素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在丰富多变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感受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灵活;另一方面,这些变式训练,也使学生能够灵活多变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富有想象性的语文教材,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框艺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看月食》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去告诉奶奶”,教师可借助课文中这一故事发展中叙述上的空白点,要求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你怎么说,才能说服奶奶”,并师扮奶奶,生扮孙女开展对话训练,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生想象到的情节表达出来。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

许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结果会怎样都没有明确的定论,例如:《穷人》中的桑娜一家,《凡卡》中的凡卡,《鲁班学艺》中鲁班,《幸福是什么》中的三个青年人„„有一次,我在教学《凡卡》阅读时,就曾引导学生想象凡卡以后的命运会怎样,并将想象到的写下来,然后阅读学生的续写之作,最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让人激动。其中,有一位同学展示了这样的一幅情景:只披着一件破皮袄的凡卡光着脚哆哆嗦嗦地往乡下跑,雪地上留下了渗着血渍的小脚印;跑着跑着,凡卡似乎回到了家乡,他看见了可爱的小狗——泥鳅,来到暖炕上,紧紧地抱住了朝思暮想的爷爷;第二天,人们发现凡卡竟抱住一棵小枞树冻死在冰天雪地里。虽然学生的笔触很稚嫩,但想象并不比童话大师安徒生逊色多少。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所谓主题,即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只将教学参考书中文章的中心思想硬塞给学生,因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真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争辩,因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根弦,会发出自己的调子,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在阅读完《跳水》一文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思考:读了文章,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船长机智勇敢、冷静果断,有的说小猴子不要太任性,有的说玩笑不要开过头,有的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有的说风平浪静不尽是好事„„以上诸多答案都应该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人物上获得的不同体验罢了。

这使我想起了周一贯老先生的一段话:土地容纳了种子,才有了丰收;海洋容纳了江河,才有了浩瀚;天空容纳了彩霞,才有了绚丽;人生容纳了遗憾,才有了希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策略是众多的。只要我们以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论,新观念作指导,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来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做法: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比如:老师在课堂中故意装不懂,让学生当“小老师”,为自己解决疑问。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表明自己能宽容学生的“错误”,从而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燃起创造欲望的火苗。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

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前提是学生尽可能的质疑问难。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意识的人所必须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把“带着问题读课文”变成“发现问题读课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放手让他们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采取表扬、鼓励、保护等措施。对于提的价值问题,要给予肯定、表扬。对于提的问题比较浅显,甚至不该质疑的问题,也给予鼓励、适时加以引导,逐渐学生提问题。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教《可爱的草塘》一课,讲到狍子跑得那么快,用棒子能打到吗?难到鱼那么好捉,可以用瓢舀?野鸡飞到饭锅里更是不可思议,我认为这句话写得不真实”。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提得问题很有价值,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7—14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可以使人人参与,各抒已见,集思广益,最大限度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朗读、讨论,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草塘鱼多,所以要用标舀,冬天狍子跟不快,用棒子可以打到,野鸡冬天冻得睁不开眼,很容易逮到,所以这句话写得真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读鱼多和狍子、野鸡很好逮的句子,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了课文。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那种思维的灵活性令人吃惊。刚才提问题的同学,接着站起来问:“既然野鸡好逮,为什么不直接写呢?还要写飞到饭锅里?书上不是写野鸡往雪地里扎吗?怎么会飞到饭锅炉里的?我还是认为这个地方写得不真实”。我惊异于他提出的问题如此精彩,不禁为他暗自叫好。于是我也故作不明白的问:“是呀,这样写不就不真实了吗?”这一问勾起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于是通过我和学生再深入地读课文后,学生终于明的:这只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夸张和写法,来说明野鸡多,而不是真的飞到饭锅里。学生通过读—思—疑一问层层深入理解课文,既颔略到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了解了作者的写

作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通过课堂这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由不解到质疑再到自主地探索最终解疑,加之老师适时地鼓励、引导,使学生感到自悟自得的喜悦,学习热情高涨。

(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就要爱护并帮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学生丰富的想象,往往闪烁着个性、自由和独创的火花,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很少有清清规戒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提供的形象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我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训练的:

1、审美想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抓住课文中自然风光、生活情景和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觉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如阅读《可爱的草塘》第五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草塘的大和美后,引导学生欣赏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闭目想象,渐渐进入情境,展开了创造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幽美愉悦之中。

2、虚拟想象。依据课文中对某些不可能出现的发展结果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划落空了,结果又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3、求异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更为广阔而深刻的想象。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在学习完称象部分之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也在场,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一个学生说:“如果我在场,我会就地取材;河边是泥土,就把泥土挑上船代替石头:如果河边是沙子,就用沙子代替石头。有人说:“可以用河水代替石头”。还有的说:“可以用人代替石头”„„这样学生在展开求异思维的同时,进行了更具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而形成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创造能力。

1、练笔实践。如果学生仅有浅显创新印象,只能是昙花一现,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消极地对待创新,创造意识也人随之消减。因此,加强练笔活动,让学生的创新跃然纸上,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比如:前面提到的运用几种想象形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只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结果如何很好地体现呢?除了让学生口头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落实在写上,以巩固这独有的“灵感”。

2、表演课本剧。在阅读《苦柚》一课时,为把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我让他们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创造性的编排故事情节。学生演得逼真生动,酷似真正的小演员。上演了一出对灵魂进行洗礼的好剧,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学生快乐学习中,增强了创造意识。

3、创造性复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练习让学生创造性复述。比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我让学生复述,可以以原文为依据展开想象,添加一些情节,可以说一说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通过以上几点做法使我体会到要培养学生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创新思想。无论是培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土壤,还是开辟学生心灵自由的天地,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否则,没有主动地创新,犹如无果的花,只能看,缺乏实用。因此,只有积极探索新课标语文教育,不断改进自身实施阅读教学的方法,努力向创造型、科研型教师转型,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注释:

[1]《春》,朱自清,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2001年3月第1版。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苏教版,七年第一册,2005年4月第8版。[3]《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朱凤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2001年6月第2版。[4]《飞夺泸定桥》,浙江版,选自《七年语文阅读与训练》,2002年4月内蒙古出版社。[5]《凡卡》,苏教版,契柯夫,初中语文第二册,2001年3月第1版。

[6]《月光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7]《黄山奇石》,李朝纲,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8]《狼和小羊》,吕建国,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9]《跳水》,列夫·托尔斯泰,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10]《赤壁之战》,罗贯中,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1]《草船借箭》,罗贯中,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2001年3月第2版 [12]《看月食》,吴淑萍,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3]《穷人》,列夫 托尔斯泰,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4]《幸福是什么》,埃林-彼林,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6年7月。[15]《可爱的草塘》,刘国霖,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6]《苦柚》,叶向阳,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0年7月。

[17]《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册,2004年5月第3版。

参考文献:

[1]、《语文门外谈》 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中学新课程资源库——语文卷》 部《基础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

阅读中儿童创造力培养 篇6

【关键词】观察力 创造力

中国分类号:G613.6

小学美术课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智力,丰富情感发展个性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及创新能力要从低年级做起,而要使低年级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则主要引导学生在绘画练习中,切实进行基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向熟练方面发展。

在小学美术课中,我时常发现不少学生往往忽视对图画的认真仔细的观察。他们往往还没有看仔细,看完整所要画的物体,就盲目下笔,结果所画的物体外形很不为了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观察作用的认识,我在黑板上挂了两幅有关猫的画,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到猫虽是同一只,但因作画的时间不同,猫的眼睛也不相同。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观察的作用,也培养了他们爱动脑、爱学习美术的好习惯。

一、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对于同一事物,观察者的所处位置不同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往往不同。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首先指导学生选择最佳观察角度。其次,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顺序———先整体、后局部。例如学生在对人物形体进行描述时,我首先让学生选择好观察的角度,再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首先让学生对人物的外形予以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各部分的比例。如对一个人物的身高、个头的长度,上肢是3个头的长度;下肢是4-3个头的长度;肩宽是2个头的长度,总的形体比例掌握后,再分析细微之处,如脸部的比例,就要分析脸的设计与宽度,即三庭五眼。这些细微之处掌握了,学生再作业时,就不困难了。

二、给学生观察的机会

如果在教学中,老是遵循老办法,教师讲解作画步骤,学生再作业,那么就会限制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高。我们教师所上的每一节美术课(包括欣赏课),都必须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和任务,都要有观察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才会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增添写生课,多给他们观察的机会。如我在教学生写生茶杯时,不是先讲,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这个茶杯由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是什么形状?各部分的比例怎样?这样,带着这几个问题,学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很快地找出答案。这样进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作画,就会很快画出茶杯的形象了。

细致的观察为美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学生具体绘画的时候内容不至于空洞无物,再具体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知道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維。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 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与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 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 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浅谈阅读教学中言语创造力的培养 篇7

一、文本解读,学会取舍

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它是由几个段落构成的。作者在谋篇布局的时候,并不会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从而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除了要整体把握之外,还要在重点处多琢磨。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文章的重点表达明白的,有哪些语言或者写法值得关注和学习。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品读,避免了平均用力的现象发生。在重点处驻足,就会让学生有时间学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利于学生言语创造力的培养。

比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在课文整体观照下,就要把重点聚焦在关键的段落上。教师可以带着如下问题进行解读:

1. 天鹅破冰的过程是怎样的?作者先写的是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 这几段中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彩?能突出天鹅的精神?

3. 哪些地方不太好懂?读时会产生疑问?

4. 如果让你讲讲这几段,应该怎样讲?

这几个问题,从课文叙述的顺序、语言表达、阅读感悟、复述等方面,对文本的重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应该说,这几个方面解读透了,教学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引导学生阅读感悟了,这样的解读和教学,最终发展的是学生的言语创造力。

二、文本感悟,关注写法

阅读一篇文本,往往内容一读就懂。有的文章虽然内涵丰富,有些句子理解起来有点难度,但是,多读几遍,相信理解也不是难事。然而,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把关注点放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不厌其烦地在文章内容上绕圈子,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寥寥。就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语言的表达形式往往容易被忽略,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对写法也不容易发现,这是学习上的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表达方法,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同时,在品味写法的过程中,一些内容也便内化于学生的心中。

比如,四年级下册有篇文章叫《人类的“老师”》,介绍的是人类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获得启示,发明创造了一些东西,造福人类。有位老师在教学中,整节课围绕“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人类从它们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最终发明了什么?”这样十分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悟课文。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了些科普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一读就懂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可想而知。

如果从写法上来指导,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课文是怎样写出人类从这些生物身上获得启发,进行发明创造的?课文的这几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的问题指向的是文章的写法,对学生的思考具有挑战性。通过段落的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几个段落表达的秘密:先写了生活中的现象,然后写启示,最后写的是发明。在发现了文章结构上的特点之后,就要及时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在朗读、说话的言语实践中,进一步内化课文的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知道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样的教学,就不是围绕内容在转,学生的言语创造力就会得到发展。

三、课外延伸,读写结合

言语创造力的直接表现,应该是对言语熟练地运用。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学会了写法,还不算具有言语的运用能力,还需要通过写作进行积极的迁移训练。专门的习作课,是进行言语运用训练的主阵地,在课内进行一些练笔活动,也是提高言语创造力的一条有效路径。现在的问题是,课堂中大量地进行听说读的练习,写往往被挤出了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没有当堂练笔的机会。有时,教师虽然也注意到了要读写结合,但是,写多成了课外的作业,能不能得到落实,不得而知。把写挤进课堂,让写在课堂中拥有一席之地,应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责任。

《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作者在构段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值得学生学习借鉴。比如,总分的写段方式、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都需要学生好好品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照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一个地方。

《秦兵马俑》一文,从写法上看,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一是过渡句的运用。课文用一个过渡句,把写秦兵马俑的两个方面连接了起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用一个过渡句,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写自己的妈妈:妈妈不仅勤劳,而且善良。二是对兵马俑的描写。文中描写了几个典型的兵马俑,通过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的描摹,把兵马俑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兵马俑那么多不可能都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描写自己喜欢的一个兵马俑的形象,还可以通过想象,写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兵马俑的形象。这样,通过多轮的写作练习,课文的多种写法,便在读写结合中得到了落实。

言语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要靠长期不懈地运用教材,挖掘出训练点,并强化训练。一旦这种能力养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摘要:阅读教学中学生言语创造力得到培养,就会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在文本解读时,学会取舍,要从关注内容转移到关注写法,要强化读写的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言语创造力,取舍,写法,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1]江俐.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1):15.

[2]林健.以写带读,培养学生的言语创造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思考[J].语文月刊,2011(7):21.

[3]徐正华.一年级阅读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江苏教育,1985(9):28.

论儿童舞蹈教育中的创造性培养 篇8

第一, 儿童舞蹈充斥着大量的成人化“模仿”与“克隆”。当我们看现在的儿童节目时, 总会发现现在的孩子都有着一种和他们的实际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 唱起歌来拿腔拿调, 跳起舞来动作拘泥做作, 一个个俨然"小大人”的模样。儿童本应有的纯真、活泼、无拘无束的“真我”一面, 被极端的压抑, 而代之的是, 舞蹈老师成人化思维的简单投影。究其原因, 我想主要是, 许多老师长年以来习惯于以自己的思维定式去居高临下地想象儿童的空间, 而非真正以儿童的视角去透视孩子的世界, 这种思维观念上的根本性不同导致了许多老师在编排儿童舞蹈时, 不自觉地把许多成人化的东西带入作品中, 自己却浑然不知。例如:许多儿童舞蹈教师在给孩子编排节目时照搬成人的剧目, 舞蹈《撇扇》就经常出现在孩子们的舞台上, 并且在老师的要求下, 模仿得丝毫不差。我平时跟孩子们聊天时曾问过他们最喜欢跳什么样的舞蹈, 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喜欢跳自己编的舞蹈”, 不希望老师总是叫他们这样, 叫他们那样。他们觉得平时老师教的民间舞、学着做小小孩动作, 是那么地别扭, 不自然, 根本就不符合他们自己的年龄, 从而, 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一种潜在的排斥心理, 导致孩子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下降。由此我想说的是, 现在这种成人化的舞蹈教育, 很容易造成求知欲极强的特殊年龄段孩子 (4~15岁) 内心感知与实践操作的人为脱节, 这将使一部分有天分的孩子丧失培养与开拓“艺术思维”, “舞蹈感觉”的最佳黄金期。无疑, 这种人才的损失是巨大而沉痛的。

第二, 当前的儿童舞蹈教育, 沿袭了传统书本教育的模式, 较为严重地抑制了儿童创造力与个性的发挥。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 多以教师的讲解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儿童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舞蹈老师一般只要求孩子跟着自己练, 跟着自己跳就可以了, 在创排节目时, 更是以孩子的反复演练与记忆为主。有时许多孩子临上台前, 就知道自己该站哪儿, 该跳什么动作, 至于这个舞蹈是跳什么的, 说明什么的, 这些根本性的因素他们却是模模糊糊或干脆就不知道。这种“为了跳舞而跳舞”的非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际上严重限制了儿童艺术感觉和艺术想象能力的培养, 使处于长智力、开视野的儿童们错失了接受“真正艺术启蒙”的最佳时期。在这里, 我想说的是, 我们的舞蹈老师必须明白, 我们教孩子, 不应该只满足于教会了孩子跳多少个舞蹈, 摆多少个造型, 重要的是, 让孩子从舞蹈中舞出他们自己的个性, 舞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

从上述两方面的弊端来看, 当前儿童舞蹈教育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个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 虽然儿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普及性的素质教育, 但从本质上来说, 更是为了发掘有艺术潜质的“人才”, 为造就下一个世纪的杨丽萍、黄豆豆服务。没有个性的艺术, 没有想象力的艺术都是死亡的艺术, 如果说, 我们的早期舞蹈教育始终以现在这种状态发展的话, 那么我们教出的孩子将来只能是一批匠人或庸才。因此我们这些从事儿童舞蹈教育的老师, 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艺术教育的规律性, 转变“以我为主”的教学观念, 努力倡导一种培养儿童艺术创造性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所谓创造性的儿童舞蹈教学, 就是将舞蹈的基本语汇, 转变为儿童学习的经验, 将舞蹈的内容和儿童对周围世界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等同起来, 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 全面综合地调动儿童在舞蹈艺术方面的潜力和创造力。这种教育方法以下二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 鼓励创造性的学习, 必须发挥儿童的主体能动性。

儿童具有创造力, 这已被大量生活事实和众多的科学研究所证实。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例子:有的儿童拿一支笔就可以给布娃娃打针, 能把一块没有颜色的木头作一匹马, 用一团粘土可以塑造小白兔, 有的儿童可以把积木搭成熊猫妈妈的房子, 可以画出在月亮上的图画, 有的儿童看到“一”这样的符号, 可以想象出波浪、河水、绳子、蚯蚓等等。有一次我给小班的学生 (6~8岁) 推一个“手眼”动作的组合, 让他们手指眼随, 脑子里自己想象一个画面, “你都看到了什么”, 提问的时候孩子们踊跃发言, 有的说看到了红色的小鸟, 有的说看到了小草, 还有的说看到了蓝色的月亮。这些例子, 在成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但只要仔细、认真地分析一下, 就儿童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而言, 它们确实具有新颖独特性, 即多多少少包含了创造的成分。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极易忽略他们的这一点创造。

同时, 儿童的主体能动性是指每个儿童都具有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和能力。发挥儿童的主体能动性是激发其创造力, 学习、培养其创造能力的基础。在传统的儿童舞蹈教学中, 孩子是安静被动的接受者, 学习舞蹈对他们来说, 只是意味着记忆和反复的练习以求熟练掌握整个过程, 而创造性的舞蹈教育应该从“兴趣”出发, 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渐进过程。具体而言, 就是让跳舞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 首先开动大脑, 大胆想象, 积极思维, 主动地去接近和认识将要表现的事物, 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 体验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并由此产生对舞蹈表现事物的“兴趣”。就以这次春节晚会为排练一个“兔子”的舞蹈, 我就在排舞之前, 带着孩子主动去观察真兔子的行动, 孩子们在仔细留意了真兔的“扑梭”、“敏捷”之后, 在排练舞蹈时, 不自觉地将这种体验的感觉带到了舞蹈里, 我发现后也有意识地保留了这部分孩子的“创造”, 这个舞蹈最后在电视里播放时, 效果也相当不错。我曾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设计舞蹈动作的办法, 每次他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特别是那些平时表现不大听话的孩子, 他们对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表现得非常积极、热情, 也常会设计出让我吃惊且欣慰的动作,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 必须尊重儿童的艺术个性发挥。

当我们看到秀兰·邓波儿在荧屏上又唱又跳, 澳大利亚的儿童组合“布伦特街的孩子”热烈奔放的劲舞时, 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慨叹, 为何泱泱13亿人口, 却难觅人见人爱的童星, 我想, 这就牵涉到一个尊重儿童艺术个性的问题。

许多有着艺术天分的孩子,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好苗子”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其艺术个性的独特往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创造性的一种反映。人类在幼儿期的时候, 就会对欢快的舞蹈音乐作出反应, 先是报以微笑和手脚的舞动, 以后则逐渐具有比较明确的反应, 随着幼儿发音器官的形成、听觉的发展及动作协调性的增强, 幼儿的音乐接受能力、音乐听觉、节奏感、音乐记忆等音乐才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幼儿的动作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舞蹈有了强烈的兴趣和新的尝试, 他们希望独立地同自己的同龄人一起或是个人独自演唱适合他们水平的歌曲。他们总想在音乐游戏和合唱中加进自己的想象, 编排或创造舞蹈动作, 对音乐作品和自己同伴的表演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表明, 他们已在舞蹈上表现出了独立性、自主性和独特性。爱护儿童的创造热情, 积极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 就意味着要尊重儿童的创造个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 老师为了便于管理, 往往喜欢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儿童, 这种一致性的要求一方面表现在对儿童思维的一致性诱导上, 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儿童舞蹈动作与语汇的统一要求上。其结果是, 舞台上、荧屏上的孩子千人一面, 统一的动作、统一的语言甚至统一的笑容, 其僵硬和死板, 令人觉得毫无生气与活力, 当然更没有丝毫的个性可言了。我们总能在许多舞蹈中发现老师的刻意, 而极少看到孩子的自然。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 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许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整齐, 是我们对孩子们舞蹈最重视的一点, 手摆在哪、眼看在哪, 甚至心里是怎么想的都要求一样。不管是姓王的、姓张的、姓李的、姓赵的, 大家全要求一样的笑貌。可是每个孩子的心理、身体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终究会是千差万别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只要个性, 不要共性。我曾采访过澳大利亚著名的儿童舞蹈团体“布伦特街的孩子们”的指导教师, 问他们是怎样培养出这些富有个性魅力的学生的, 他们的指导教师告诉我:你们的孩子都很漂亮, 服装, 动作都很整齐, 但他们没有自己, 我们的孩子虽然身体条件不好, 高高低低的, 可是他们想跳, 从心里想跳。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篇9

一、辩驳

一般说, 学生聪明与否主要和能否常思、多思、速思有关。注意收集学生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在课外让学生互相争论, 反驳, 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思维密度大有裨益。如学习《草船借箭》时, 学生甲:如果鲁肃不帮诸葛亮的忙怎么办?学生乙:诸葛亮就请别人帮忙;甲:如果鲁肃到周瑜处泄密怎么办?乙:诸葛亮早已安排好暗哨, 跟踪鲁肃;甲:如果三天后没有大雾, 诸葛亮借不到箭怎么办:乙:诸葛亮有三十六计, 心中已有“走为上计”的打算。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 他们在辩驳中激发了思维, 练就了口才。

二、探究

对学生所提的芜杂的问题进行筛选, 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根问底。如教《渡船》一课, 有个学生提出:“这课写的是一件事, 为什么用‘渡船’作题目?”不少学生据理陈述:这课是按渡船地点的转移写的, 所以用“渡船”作题目;这课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而这件事发生在船上;这课写了渡船上各种人对孩子生急病的态度, “渡船”是“渡船上的人”的省略。第三个学生的理由接近作者的取题意图。可就势引导学生思考:你从小小的一只渡船上人们感情的变化看到了什么?学生略经思索, 明白了:渡般上各种人助人为乐的品质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而渡船则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最后, “渡船”这一课题的深刻含义终于找到了。

三、续尾

在语文教材中, 在一些课文是悬念式的结尾, 事物发展可能会出现各种结局。在结束课文时, 要不失时机地接着课尾, 引导学生考虑各种结局。如讲《在炮兵阵地上》一课时, 提问:团长接受了彭总的批评后, 他会怎么做?后来彭总再次来炮兵阵地视察, 会看到什么情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给课文续写, 这种方式也可用口述的形式。

四、朗读

有表情的朗读往往可以越过时空界限, 把学生带进独特的意境, 这时候学生便会情动而心维。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以低沉, 缓慢的语调朗读课文, 启发学生思考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原因, 然后指导学生用较高、较快的声音朗读小女孩冻死前的几句话, 表达哀求、害怕、急切的心情, 不少同学竟流出了眼泪。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从小女孩的妈妈、爸爸、奶奶及小女孩联想到富商直至当时社会制度, 看清了产生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

五、逆思

学生对教材或教师有异见, 教师应加以鼓励。教师要注意爱护学生那些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 相机鼓励学生独抒己见。如教《蚕和蜘蛛》时, 有个学生反课意而行之, 认为应该褒蜘蛛, 并摆出了许多理由。他的发言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赞同, 大家纷纷争论起来。教师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并鼓励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介绍蜘蛛的科学小品互相传看, 然后要求学生各自按照评价蜘蛛的角度, 写简短的小品文, 只要说得有理, 任何观点都可以。

六、设疑

在阅读教学中, 有不少环节都可以设置疑问,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思索问题。如讲《吃虫的植物》一课时, 先问你们见过植物会吃动物吗?这一突然发问, 弄得学生目瞪口呆, 他们冥思苦思想, 搜索记忆中各种植物的特征, 竞不曾见过如此现象, 于是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望着教师。这求知的欲望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 又是思维的指南针。

七、假想

人处在某种位置上, 担任某种职务, 他就要考虑到应该做出哪些与职务相符的行为。学校进行春季田径运动会, 要求学生以“记一次运动会”为范围写一篇作文。在选材时, 教师可用假想法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素材。如:假如我是一名小记者该采访什么?假如我是个裁判员该记下什么?假如我是运动员, 我该说些什么?假如我是服务员我该做些什么?学生以一定的责任感为思维的尺度, 写的内容既不离题, 又很充实。

八、赏乐

借助感觉手段可以连接有关的感官, 参加思维, 扩散人的想象力。用欣赏音乐的方法可将听觉形象思维扩散到其他感官形象思维上去, 使思维形式多样化, 产生丰富的想象。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 可在周总理像框上披上挽纱, 播放配着的课文录音, 学生被如泣如诉的音乐感动得潸然泪下。有的说:“我好像也戴着黑纱, 佩着白花、等候总理的灵车” (触觉) 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长安街两旁的人们洒泪告别总理的情景。” (视觉) 还有的说:“我总觉得总理还没有离开我们。” (意觉)

九、绘图

教有些空间位置比较分明的课文, 可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地形图。增强学生思维的立体概念。如教《小站》一课, 先让学生画小站的背景, 山岩和巨石, 木栅栏、再叫学生以车站月台中间的喷水池为中心, 画出月台的正面、中间、两头的景物。画完后, 再参考课文揭示涂上颜色。 (然后与文中插图相比较, 找出差异。) 学生经过这两道手续后, 已将文字创造成图画, 思维在其中得到很大的锻炼。

十、操作

通过实验操作, 教师的演示流程与学生的思维流程同程同步, 然后再培养学生将思维流程发展为众多的演示流程。如教《乌鸦喝水》一课, 我先做个替代性的乌鸦喝水的实验, 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做个类似的实验。学生的办法五花八门, 其中有个学生跳进一只齐腰深的小立缸, 缸里的水溢出来了。用实验操作方法, 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使他们从小就具备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多种途径,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是引导学生学懂文章的关键。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佳状态。有了这种思维能力, 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或从事任何活动都有益处。而语文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 我们定要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里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因素, 通过语文课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想象力就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在阅读教学中, 注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不但可调动学生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而且能够强化教学重点, 帮助突破教学难点, 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

阅读中儿童创造力培养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信息,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 还能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同时, 在阅读积累后能够让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所提升, 由此可见,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还能够让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是要培养出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的人才, 同时, 还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 我们应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及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学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会形成逻辑思维, 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此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思考, 让学生可以用创新的眼光处理遇到的问题, 这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除此之外, 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以, 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我们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要给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 让学生心理状态处于最佳阶段, 这样才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让潜在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 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 一定要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内容时, 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对潮水的描写“潮来了, 汹涌的潮水, 后浪推前浪, 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拥着冲过来, 声似雷霆万钧, 势如万马奔腾。”“随着潮头的翻卷, 掀起阵阵白色的浪头, 就像天上大块翻滚的白云。”来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进行绘画, 通过纸和画笔涂抹出脑海中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同时, 我又引导学生:“同学们, 请根据你们的画作, 来想象你们是观潮人海中的一员, 请描述出潮水来时的壮观、澎湃。”通过绘画将学生带入到观潮的情境当中, 活跃了课堂氛围, 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鼓励提问启迪创造性思维

有句话说得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和质疑, 那么, 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所学的内容也是肤浅的。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 敢于质疑的精神, 并且当学生提问、质疑的时候, 教师不要打压, 要积极地鼓励这种行为, 这样才能打破常规, 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 让学生在信服真理的同时, 又不迷失本心。例如, 在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进行教学时, 在阅读完文章后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小女孩不去捡一些柴, 燃一堆火, 这样就不会冷了啊?”“看到小女孩这么可怜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手帮助她呢?”听了学生的提问后, 教师此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向学生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 然后, 学生联系课本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 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提问,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 也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留白拓展创造性思维

留白, 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在作品中留出空白, 是为了能够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也要注重留白的运用, 不要限制学生的创造思路, 而是要给学生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挖掘,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 讲述了曾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 当知道大象生命将至时, 再次配挂象鞍, 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 最后在百象冢旁刨坑, 庄严地把自己埋葬。当阅读到文章高潮处, 教师可以戛然而止, 给学生留一段时间体会、感悟作品的凝重与悲怆, 让学生能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 体会他的情感与高尚情怀。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留白的方式, 留给学生联想和思考的空间, 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探索的机会和空间,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 而要通过引导与鼓励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仍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革新。只有这样, 才能在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 2013 (32) .

[2]董金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 2014 (06) .

[3]李玉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J].教学论坛, 2011 (10) .

阅读中儿童创造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体育教学;教学元素

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挑战,同时也是教学改革中一次良好的教学尝试。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开展学习生活的前提条件。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进一步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以此来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基础性教育改革内容的不断颁布和落实,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尤其是小学体育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它不仅有利于全面开发儿童的智力,还极大地推进了儿童的健康身心发展。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激发儿童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它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就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心智不成熟等特点,可能看似平常普通的一个动作实质都是一种无形的创新,并且班级中儿童的思维都是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通过教师的科学教学,进一步形成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当前阶段中,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1.体育教师并不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中的小学生,每个人都具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都可以在进行参与体育课的过程中得到放松和快乐。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学观念的严重滞后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体育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按部就班式地采用过去的教学理论进行体育教学,严重缺乏体育教学的创新性,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追根溯源,都是因为部分小学教育院校并不重视体育课程的科学开发。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只是沿用过去传统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并没有全面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兴趣。

2.体育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我国大力推崇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大部分家庭选择只要一个孩子,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在家庭中都是被爸爸妈妈一直娇生惯养到大的,基本没有参与过正式的体育锻炼活动,更谈不上体育训练。为此,儿童在进行小学学习之后,大多数的儿童忍受不了体育教学中的训练强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学习品格,我国的体育教学就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际耐力的训练。还有体育教师在进行增加学生耐力训练活动的过程中,班级中的学生表示十分不理解,更无法支撑下来。学生往往选择不停抱怨,甚至去和体育教师进行协商。而一部分体育教师就会因此而产生怜悯的情感,从而放弃学生的耐力训练,或者进一步地降低训练的强度,教师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实现原定的教学目标,还会使体育教学思维训练模式变得杂乱复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时刻铭记体育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切实地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3.体育课程时间设置的不合理

依据大量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现有的小学教育院校不仅无法保证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还会经常性地出现此课程被其他课程占用的问题。这样一来,就无法全面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缺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为此,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教育部门需要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同时立即采取一些解决方法,进一步保证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1.体育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注重知识性的引导和启发

由于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小学生年龄小,自身的思维构建能力比较薄弱,生性活泼爱动,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体育课程又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体力,所以,应做到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班级中的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教师需要让班级中的儿童一直保持放松的状态,使其更加高效化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地利用影像、画面、音乐、Flash动画等教学元素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体育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

当前阶段中,班级中小学生数量比较多,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间不同性质的创造能力。由于学生个体所处的家庭成长环境,学校客观因素的不同,使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成效也有所不同。为此,在小学教育阶段中,体育教师需要充分结合班级中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性和兴趣爱好,进而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比较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实现体育学习的学习目标,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小学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与学生在进行实际交流互动学习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小学生往往会对体育教师产生一种无形的恐惧感和畏惧感。这一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为此,体育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应用互动教学这一教学方法。例如,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入课堂。让班级中的小学生尽情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表情和叫声,如,青蛙、乌鸦等。特别是对动物跑、跳的动作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教师还要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表扬,让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综合的分析和讲解。例如,在教学前翻滚这一课程时,“小松鼠为了把食物带回树洞,会将事物紧紧地咬在嘴里,学生知道小松鼠翻滚的动作是怎样的吗?然后体育教师对前翻滚动作进行亲自的演示讲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在确保比较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创新,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

小学教育院校必须及时提高对体育学科教学的重视力度,科学地设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则需要及时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史忠云.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160.

[2]唐永钢.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田径,2015(11):48-49.

阅读中儿童创造力培养 篇12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却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像,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 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 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显然, 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 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 “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 “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的境界, 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讨。

上一篇:两性教育下一篇:单项训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