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2024-10-18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共12篇)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篇1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富于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我们应该使儿童这种潜能和天性得到充分的表露和发挥。几年来,我在辅导儿童美术创作中,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不能局限于技巧的培养,还应当让儿童在不断欣赏各种美术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在辅导学生绘画创作中,我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因为美术作品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无所不含。通过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感染和激励。同时,在欣赏中收到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效果,不仅使他们看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图景,还可以使学生学习艺术家的工作精神和创作态度,从而产生极高的创作愿望。

例如:欣赏万里长城画册,画面中万里长城雄踞于祖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中,气势磅礴。欣赏时学生从画面的色彩上得到视觉的快感,而且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动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其次结合作品欣赏还向学生讲述一些著名画家的故事。比如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我向学生讲述了《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欣赏作品《田横五百士》,我为学生介绍画家徐悲鸿爱国、为艺术奋斗的一生。学生被他们坚强的毅力深深感染,产生了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争当未来画家的激情。

(二)启迪诱导,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共同讨论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在讨论中,教师起着启迪和诱导的作用。通过引导诱发,唤起学生对美的思考。如在欣赏作品时,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幅画表现什么?”“画中的构图感怎样?色彩感怎样?”“你能想象出作者是怎样构思这幅画的?他在描绘这幅画时想到什么?”等等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对启发诱导学生的审美联想与想象是十分重要的。

又如:在一堂美术课,我要求学生创作一幅以“环保”为题材的画,学生不知画什么好。这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解有关环保的知识,以及环保的意义和目的,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要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要保护小鸟、保护森林;有的说要保护水源和空气„„最后,我说:用我们的画笔把我们想到的画出来吧。于是,一幅幅反映“环保”的作品就在这样氛围中创作出来了。

美术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记忆,根据一定的主题进行创作。如:小学生喜欢动物,也爱表现动物。我就把教室装扮成一个“动物园”似的,墙上挂满了一只只颜色鲜艳、动态可爱的动物,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唱歌、猜谜语、讨论,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边玩边学,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认识和记忆。最后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把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画描绘出来了。有的学生装创作了《动物音乐会》:有的创作了《爱笑的动物》„„有个学生给昆虫画上了美丽的花纹,有个学生甚至给老虎添上了翅膀。通过美术课堂创设情境,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更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去进行想象与创作。

(三)拓展思路、勇于创新

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能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小学美术教学提倡标新立异,不默守陈规,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例如:有一堂美术课我是这样上的,我先叫学生将几种不同颜色的纸撕成大小不一的纸片,然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拼贴成一件作品,学生面对着一堆纸片,思维也变得混乱,拼贴出来的作品主题不突出,缺乏创造性。于是,我抓住时机进行启发,提示这些纸可以拼贴成风景、人物、动物、植物

等,顿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地根据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这一次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意识,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各种奇特的想法,尊重他们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及真善美才得以自然流露。例如:我要求学生创作一幅《放风筝》的想象画,大部分学生地创作过程中总离不开传统的观念:天空画成蓝色,树叶画成绿色,太阳画成红色,画面基本上是几个人在草地放风筝,只有一个学生的画是别具一格。她的画面上画着一个小朋友接着绳子随着风筝漂荡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红色的天安门,橙色的天空,黄色的太阳,紫色的树,整幅画的色彩十分强烈、跳跃。我问她为什么这样画?这学生回答说:我想随着风筝亲自到天安门广场看一看。这幅画无论是构思、构图或者色彩都是十分独特的,我当场就表扬了她,并鼓励其他同学要细心观察生活,大胆想象,敢于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艺术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作力。每个儿童的性格、爱好都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也不一样。如果我们刻意地要求他们模仿别人的画,刻意地要求他们把结构画得如何完整、形象是如何逼真,那样就根本谈不上让儿童去反映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创造出有鲜明个性的绘画作品,我们应该让儿童在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他们积极的创造本能。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篇2

立体主义美术大师毕加索曾经在参观儿童画展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 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儿童一样。”由此看来儿童画创作中主要表现的是艺术的“朴”与“真”。

“朴”不是随便和简单, 而是返璞归真的“朴素”。儿童画中“朴”的培养, 即是培养还在创作中表现的稚拙美。在孩子的世界里, 不存在画面的结构感, 不存在内容的形式感, 不存在色彩的协调感, 他们的眼中只有最直观的世界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可能一条线对他们来说是一列飞驰的火车, 一个点对他们来说是外星来客。

儿童观察、分析、表达事物的方法都比我们成人来得简单和直白, 所以他们笔下的造型、色彩、构图都有自己的特点, 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来配合创作的。如何利用这一特点来恰当引导他们创作是教师首要完成的重点。

一、贴近生活, 激发想象

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往往是儿童画的主角。一棵大树, 一朵小花, 甚至是一粒大米, 都能引来孩子创作的热情。

一次课堂, 和孩子们一起练习椭圆形的事物, 孩子们想象椭圆形是鸡蛋, 是饼干……“是大米”一个孩子快乐地告诉我。“为什么是大米?”我很好奇他异于其他孩子的想法。“我每天都在观察它们, 我很好奇为什么人、动物都要吃它呢?”“那是为什么呢?”我适时地将问题抛给了下面的孩子。孩子告诉我:“因为它有营养”, “因为它是甜的”……“那我们怎么把它的这么多优点画出来呢?”我逐步引导孩子进行创作联想, “可以把米分成很多格, 一格是甜的, 一格是香的……”“可以是很多圈圈, 它有很多的营养!”“可以是粉红色的, 它跟草莓一样美味!”……

到这里孩子的创作思维完全被打开了, 虽然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将大米进行营养成分的完整分析, 可是他们就用他们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出了这个平凡无奇的事物多姿多彩的一面。

二、故事情境, 拓展思维

童年是个多梦的时期, 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指导创作时这也是极佳的方法, 引导孩子置身于故事情境中, 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烂漫的画跃然纸上。那各异的想法、多彩的情节是我们成人无法预料的。

在一年级《机器人来了》这一课中, 用《机器人的故事》来导入:“从前, 有一个巨大的工厂。有一次, 这个工厂制造了一个聪明、能干的智能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有一个椭圆形的脑袋, 一双眼睛圆溜溜地转着, 说话的时候嘴巴一张一合, 小小的鼻子‘长’在眼睛和嘴巴之间。哦!对了, 它还有灵活、有力的四肢, 干起活儿来一点儿都不比我们差。这个机器人乐于助人, 经常帮助森林里的动物们, 交了许多好朋友。……”

兴趣盎然的孩子们在思考之后告诉我:“我设计的机器人比他的厉害, 它有更多的功能, 有好多的手, 好多的脚……”“我的机器人是彩色的, 它是用各种水果做的……”果然, 孩子的画面表现出了溢彩的童趣。

儿童画中的“真”即是儿童纯真美的培养, 是他们在画中的情感表达, 是他们用线条色彩编织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梦。

人类对美的追求可能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在逐渐具象化。在孩子眼中美是那么丰富多彩、无拘无束, 儿童画就是孩子对美的最好表达, 是他们个性与天性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培养儿童画创作中的“真”就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保护儿童个性发展, 不以成人的角度去衡量孩子作品的好与坏。在儿童画创作中, 许多教师会以范画和教材为例, 无疑是在禁锢、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所以, 一般情况下我不提倡让孩子模仿此类范画。如果强迫模仿, 他们会成为范画的依附者、模仿的工具, 自己内在的创作欲望受到压抑, 自我表现的热情受到挫折, 从而使孩子失去绘画活力, 谈何创造力?所以要抛开范画, 培养孩子自主作画的能力。我会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情趣、色彩鲜艳、画面清晰、不同题材的作品供儿童欣赏。如名人作家的绘画作品, 别的儿童优秀的作品等, 儿童在欣赏作品中得到美的熏陶, 也会自然地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画面。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 我着重引导儿童欣赏画中朝着不同方向开的向日葵, 有的儿童提出:“我们画的向日葵都朝着一个方向开, 为什么他画的向日葵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开呢?”孩子对此争论不休,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朝着一个方向的花好看, 还是朝着不同方向的花好看?”由此儿童终于明白, 作品中朝着不同方向排列的花朵让画面构图更漂亮。

(2) 尽可能启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手法进行创作, 鼓励儿童大胆创新, 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成功。更多地给孩子一些自由想象、自由绘画的空间,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 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去探讨、去发掘他们自己的世界, 才能使他们的绘画能力得以提高,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篇3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音乐创作;培养

当前,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然而,在数以百万的琴童中能走上专业道路的儿童还是极少数,大多数家长让孩子学琴都是为了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予以重视,促进个体音乐创作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儿童小学期间即学龄初期6~10岁左右的琴童,在他们具有一般智力、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上,激发和培养他们地音乐创作能力。

一、把握儿童心理因素激发音乐创作力

音乐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的具体方式是把内心的体验改造成音响的形式。音乐创作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内心音响”形成阶段,然后就是把“内心音响”通过音乐创作形成作品的阶段。其中心理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龄初期的儿童心理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对其心理因素的把握和引导,对培养音乐创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激发学生音乐创作的兴趣,对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具有明显促进的作用,强烈的兴趣能使儿童在快乐中创作,更能激发创造性才能。

(二)引导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虽然在时间上也有间歇)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态。4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观察可以使儿童的思维能力更加活跃,在钢琴教学中也值得重视。

(三)激发想象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音乐创作的过程也是对积累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音乐形象的过程,想象在艺术创作领域内的作用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有了良好的兴趣,在快乐中积极创造,提升对生活和感性材料的观察力进行观察,积累表象,激发想象,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从而培养出儿童的音乐创作能力。

二、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儿童音乐创作能力

学龄初期的儿童不同于专业的作曲家,他们的心智和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龄初期的儿童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乐感,能掌握基本的和声走向,并能根据简单的乐思配弹出简单的乐段。教师在钢琴教学中,需要注意激发音乐创作能力,使他们的创造性天赋和才能得以保持和提升。

(一)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和想象

艺术来源于生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和有目的的收集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不仅仅只包括各种声音材料,更应该说是运用他们的感官收集生活中的所有点点滴滴。

在织体的介绍上多让学生理解和模仿,比如,《牧民歌唱毛主席》中的分解音型可以理解为马儿奔跑的声音,在柱式和弦的介绍上也要结合乐曲的情绪和其他具象要素让学生理解。在旋律上,可以多让儿童模唱自己熟悉的儿童和喜欢的歌曲,并要求他们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让儿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中积累和积极的去创作音乐片段,为完整音乐形象的创作做好准备。

(二)启发式教育培养儿童音乐创作能力

教师需要用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儿童的音乐创作兴趣,建立良好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意识。如,教师和学生上课时创设游泳池情景,教师问学生:“游泳池里有什么?”学生答:“水和小朋友。”教师再问:“那么水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答:“流动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流动的水和钢琴音乐之间的联系,如,流动与音阶。完成一个乐段后,教师进一步提示:“游泳池里的小朋友要怎么表现呢?”教师用音程来使儿童联想到身高和形象,让学生思考过后在琴上弹出短小的音程,并且使用跳奏表现。在织体上,结合单音织体联想到小朋友走路的样子,使用简单的主属单音配合节奏完成两个乐段,进行简单的即兴音乐创作。

启发式的引导,将儿童心中积累的音乐表象引出,在钢琴上成为音响。在儿童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教师可以做一定的指导,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也会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选用开放性的教材进行引导

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也值得注意和思考。近年来《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和《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在我国以及开始推广普及,是培养儿童综合素养的教材。《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在第三册之后引入完整的正三和弦,乐理中也有让学生为旋律写出Ⅰ、Ⅳ、Ⅴ和弦并弹奏,为学生打下和声基础,在第四册系统学习各种伴奏织体,为儿童即兴伴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乐曲的结构上教材中也开始涉及二段式、再现三段式等规模较小的曲式,帮助学生构建乐曲基本的结构。

三、结语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儿童钢琴教育需要在技巧训练的基础之上,重视培养儿童的综合音乐素养,把握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在快乐中培养儿童的音乐创作能力,为国家创新教育注入一道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阿·阿·斯米尔诺夫.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练雪萍.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10).

[4]赵昕.在钢琴教学中应重视音乐创作教学[J].大众文艺,2011(06).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篇4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美术教学大纲提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写生、选材、欣赏、添画、记忆画、联想等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写生欲望

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主观感爱大自然美丽画面的能力有限,需在教师的指导。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领略大自然的神韵和风采,让他们去寻找美,这样引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也就为表现大自然的美打下了基础。

1、描述

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大自然的美。如:“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江水暧鸭先知”等,这样的画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见到,只是印象不深,感受肤浅,需在老师以准确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美。

2、认识自然

学生有的喜欢灿烂的朝霞,有的喜欢朦胧的明晚景,有的喜欢田野的风光,可有的却喜欢市场的喧闹景象。学生写生时可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自由组合,自找景点,描绘自认为最美的景物。这样,由于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最强烈的景物,写生时就会带着一种强烈的感情。

二、推理训练

美术写生教学的形式既包括添画、记忆画、想像画,又包括组合画和画面改错。在这五种美术写生教学花形式中由于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既存在一致性,又包含因果关系。因此可以利用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思考,体会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一致性。

三、培养审美情趣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但审美能力的提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老师要通过对优秀作品或图片的构图、色彩、明暗等分析,对构图、透视、色彩

等方面的赏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的情感,也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娓娓动听的讲解,惟妙惟肖的表情都能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

四、创设情境美

小学生年龄小,易疲劳,持久性差,要创作出好作品更需要一个优美的创作情境。学生创作能力发挥如何,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好的创作情境。在上创作课时,可播放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用音乐形象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会觉得创作是一种享受,是美的熏陶,于是乎不知疲倦的创作作品。

五、学会添画

添画是指在已画好某些形象的画面上,启发和指导学生添加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人物或其他物象,从而使画面构图形式完整,内容具体而充实。有些学生画的画面很单调,只有一些主要的事物,我就启发他们对画面进行联想,把一些相关的东西添画进去,使画面丰富多彩。有时我教学生画风景画,有意识地空出背景让学生添加自己喜欢的事物,学生添东西,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临摹画的范围,这里已经开始包含着创作的雏型了,如对画面构图的安排、色彩的处理等等。其实,添画是绘画创作的初级阶段,也是创作的基础。让学生添画,这已经是创作的雏形了。

六、多画记忆画

记忆画比一般的临摹画更接近创作画。低年级儿童画得最多的是记忆画,画平时记住的印象,或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对形的要求不高。比如:让学生画愉快的一件事,学生就会搜寻记忆中快乐的事,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形象记忆力和想象力。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还可出示一个玩具,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再拿走,然后默画,也可以默画一幅画,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对物体能抓住特征,增强记忆力。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练习画记忆画,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学生独立的安排画面、设色等,为今后的绘画创作打下基础。

七、联想创作

联想创作课是借助文字、图像或实物,引发学生的联想,并经过改编,创造出一种类似而又不相同的形象和情节。字的联想创作课让学生学得字不是很呆板的黑色工整的字体,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祖先创作的文字也能进行装饰,以此美化我们的环境。联想创作课的设计目的是增加临摹课与写生课的趣味性和创作因素,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绘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作能力。例如二年级的《想像的鲜花》一课,在优美的轻音乐下,教师轻轻语言描绘:阳光透过林梢,轻轻地渲染出一片宁静的绿色气氛,我的目光沿着树干攀升,伴着绿叶和鲜花拥吻着蓝天和白云,让我们共同沉醉在这花海里的旋律中,让我们的地球永远年轻。随着教师的描绘和音乐的配合,学生沉浸在无限的联想之中,创作就可以轻松自如。

八、提倡合作互帮,共同完成创作。

每一个学生对待同一种或不同种的事物,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画好创作,我启发学生在创作一幅画时,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忙提供意见,设计构图,甚至帮忙作画。这种合作互帮的形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学生创作的作品内容也会比较丰富,不会空洞无味。

三、儿童诗歌创作教学的反思 篇5

又比如,在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过程或者在未来的延续的课程中,教师的示范可以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成果的展示,还可以把自己在诗歌创作的各种想法结合到具体的诗句进行阐述,这种做法会比仅仅进行诗歌创作理念的阐述更有成效。

虽然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这节课围绕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展开了各种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抓住了学生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具体困惑和难点,进行了具体的指导,这些都是值得老师们深入学习的地方。

尤为难得的是,这是来自诗人的一次课堂教学的课程,他在课堂中借用“儿童诗中的比喻”这一个点,将语言的精妙和思维的发展精巧地结合起来,融合的天衣无缝。而语文的魅力,也在语言和思维的紧密结合中彰显无疑。

[1]赵宁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等研究。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篇6

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关于儿童诗中“比喻”特点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就是运用“比喻”进行儿童诗的创作。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对应并不一定是按照顺序来对应的,一个教学目标可以渗透在几个教学环节当中,一个教学环节也可能会承载几个教学目标的落实。

但是,在这节课当中,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其中第一个环节的任务更重一些,第二个环节的任务更轻一些。

第一环节,借用“一字生花”的游戏活动,初步学习使用想象。

教师首先展示了蓝天中白云的图片,引出本课的一个主题——“云”。然后,引导学生们开始围绕“云”字来进行组词和造句。当然,这两个活动是经由游戏来实现的,而游戏的名称也具有了诗歌的韵味。下面我们来看看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来玩两个游戏:“一字开花”和“借词造句”。

生:我不了解什么叫做“一字开花”。

师:一字开花,就是组词。……组词的时候要思考,你是要表达颜色的呢?是要表达形状的呢?还是要表达云的什么属性?

生:白云。

师:白云,好。如果你是乌云,那么请把手放下。我们要有想象,要求与众不同。……

生:云霄。

师:云霄,我感觉好高哦。

生:星云。

师:有想象力,有味道。说不定一首儿童诗会从你这里诞生。

在这一环节,雪野先生用“一字开花”的游戏让学生实现了组词,并在其教师反馈的过程中把组词的标准提出来——“我们要与众不同”,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想象。而且,雪野先生在这个过程中,搭了“台阶”——“组词的时候要思考”,要求学生反思自己所组的词到底是想说颜色、形状还是什么其他的属性,让每一个组的词都具有特定的意义。

不仅如此,雪野老师在这里还为每一位学生所组成的词建构一个意象,帮助学生营造自己的词语的图景,比如“云霄,我觉得好高哦”。这一个从自己的组词出发的想象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体味词汇的美的意境。

在这里,教师的每次提点都会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提升,而学生的每一次的回答都会获得一次的冲击和一点进步,最小的进步者可能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组词“白云”、“乌云”都是从颜色方面说的,并在脑海里学会从词语中营造出这些云朵的意象。

第二环节,借用“借词造句”的游戏活动,落实学生对于儿童诗中比喻特征的认识,并初步学习使用想象来进行比喻。

雪野先生开始了“借词造句”的游戏,在那之前,他首先复习了什么是比喻,而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修辞方法”的术语,学生们的回答也是标准的,那么在学生已然了解了比喻句的前提底下,我们还能有什么样的进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堂实录。

师:一个字变成了词儿,下面我要让大家玩的游戏是“借词造比喻句”。什么是比喻句呢?想一想,把道理说清楚了就好了。

生1:比喻句就是把一个东西比喻成另外一个东西。

师:这两个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1:这个东西很像。

师:很像,包括了外表很像,也包括了虽然外表不像,但是神似。比如,彩云,像一本书。(雪野先生用PPT展示:你可以给云造比喻句吗?)

生2:白云,像一朵棉花糖。

师:回答正确,是否能说得更好呢?

生3:白云,像一朵又大又甜的棉花糖。(同学们笑了)

师:请给我说出笑的理由。在笑声中,我听到了什么?

生4:我觉得白云是没有味道的,所以这是一种想象。……

师:请告诉我新改的好,还是原来的好?

生5:后来的那句好,因为有了味道。

师:简单的比喻只是把简单比成什么,但是好的比喻就有了味道。……

师:白云会被什么吃掉?

……

生:白云,像一朵五颜六色的小花。

师(佯装生气):白云像什么?五颜六色?你给我说清楚!

生:因为夜晚的时候,白云变成红色了,红色和白云在一起变成了紫色,紫色、红色。

师:你认为他的回答好不好,当一回小老师。

生:我觉得他说得不好,因为白云只有白、黑、红三种颜色。不能说五颜六色,还有白云大多数是白色的。……

师:如果说晚霞,像一朵五颜六色的花,就正确了。但是,晚霞是白云吗?你回答的时候,要用诗人的想法来回答。如果你说,到了晚上,白云被太阳染成了五颜六色的。这就打通了叔叔的想象。要注意写诗歌的想象……想别人不敢想的,当然前提是两者也有内在的联系,白色是会变的。

……

师:第二个游戏结束。第一个游戏一字开花,第二个游戏把词儿变成比喻句。尤其是比喻句之后,故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不再是比喻句了,诗人写诗歌是从比喻开始的,这就是这节课我给你们的秘诀。

在这个环节,雪野先生运用“借词造句”的游戏进入了“比喻”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关键点不是比喻的定义,又或者比喻的要素,如本体、喻体、比喻词等。

在这个环节中,要打通的是“如何把两个事物或者物象建立联接”,而在这其中最要紧的“神似”。

而在这里,雪野先生做了两个重要界定,第一是大胆想象,第二是想象也不能乱想,要有足够的神似理由。要大胆创新但是又有所限制,这是最困难的事情。

为此,雪野先生重点选取了两位学生中可以加以阐发的例子进行重点阐释。在第一个例子里,雪野先生要求学生比较“白云是棉花糖”和“白云是又大又甜的棉花糖”。当第二位孩子说出又大又甜的时候,孩子们笑了,老师从笑声中听出了孩子们的乐趣和困惑。

在这里的笑声并不是可以放过的一个课堂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学生对于想象的界限还是有所困惑的,最妙的是,雪野先生抓住了这个笑声,让学生回顾你笑什么?结果,学生回答“白云是没有味道的”,这说明我们学生在想象方面已有的限制,认为要按照世界的真实来进行比喻。而老师在此借用一个反馈来打消了大家的困惑。

接下来,在第二个事例中,又出现了一次笑声,“白云像一朵五颜六色的小花”,学生们再次发出了笑声。这个联想似乎有点超出了想象的范畴,于是,雪野先生在这里总结,我们要用诗人的语言来描述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两次笑声,两个案例,通过这两个案例,教师打通了学生的两个困惑,解决了想象的限制问题和过度发散的问题。

第三环节,教师亲自示范儿童诗的创作,并鼓励学生运用上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来进行儿童诗的创作。这个部分是一个老师示范,学生练习的阶段,所占的时间不多,因为这部分是后续课程的一个延展和生发,可以作为接下来进一步儿童诗创作的后续。

师:(老师展示了自己写的儿童诗,然后总结说)出现了比喻句的时候,我会用0.1秒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会用0.2秒的时候回答这样的问题。

诗人从发现,到提问到有了结果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首诗歌的过程。现在大家一起读这首诗。第一遍:用你的目光抚摸每一个字,张开你的小嘴,用只有你听得到的声音读出来。第二遍:等到了这个时候,你不会掉字了,你有感觉了,你就可以出声朗读了。举手给这首诗歌起个题目。

生:书。

师:可以灵动一点点。

生:彩云和风。

师:不大抓到核心,把这个作为题目有点简单。

……

师:把要达到的味道放到开头,比喻句放在开头,是怎么样的味道?比喻句放在后面,是什么样的味道?一个比喻句出来,你要想象故事要怎么发展?写诗歌是走着、跳着写出来的。给你们三分钟时间,写一首诗歌。写诗歌不是写作文,不一定先要有题目。你可先要有题目。你可以把诗写完,再推敲、安上题目。

……以把诗写完,再推敲、安上题目。

……

师:诗歌当然可以模仿。这位同学的题目是《白云的一袋袋颜料》。可惜的是这首诗没有出人意料的结尾产生,一首好诗,要在结尾的地方花大力气。……

师:今天这节课,告诉大家:不要小看组词,有了一个词的时候,找到了经典的比喻句的时候,有可能就有了诗歌的全部。一个画面,一个心情,都可以让你写出精彩的儿童诗。

在这最后的一个环节里面,终于要从比喻变换到儿童诗歌的创作了,由于这是一节示范课,时间比较紧张,我们并没有窥见全部的诗歌创作的过程,而是从中看到了雪野先生对于诗歌的创作的理念,他把理念告诉了学生,并教会了学生如何朗读诗歌,第一遍要用“只有你听得到的声音”来进行默读,第二遍在没有漏字的情况下,再进行朗读。

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已经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钢琴音乐教学成果。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满足吃饱穿暖的同时, 越来越重视起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与投入”。

但是, 人们对儿童学习钢琴的正确认识不够, 以及近些年钢琴教师的严重匮乏, 所以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也因此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 儿童钢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材内容显得太过于刻板等, 这些现象都不能激发孩子对学习钢琴的兴趣, 抑制了儿童创新能力的发挥。“也有的家长和教师为了让孩子进行考级, 一味的追求考级级数的进度, 机械似的练习钢琴曲子, 从而使孩子产生对钢琴排斥的情绪, 体验不到学习钢琴的乐趣”。以上这些都体现了让孩子学习钢琴的功利性, 使孩子学琴处于被动方式, 没有一个正确的钢琴价值观。

二、如何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一) 授课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当今的授课方式有很多, 例如一对一的授课方式, 是以教师每节课只辅导一名学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 这样有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程度,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也有一对多的授课方式, 学校课堂就基本上是一对多的授课方式。另外, 老师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把他们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授课, 根据他们好胜心强的心理, 以比赛的形式和做游戏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新意识。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

(二) 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教师在教授教学内容的同时, 应深化和拓展知识体系, 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和课外知识进行结合, 不断引导学生向更宽的领域延伸, 提高孩子对钢琴学习的兴趣, 鼓励和培养孩子独特新颖的学习观念, 开拓孩子的思想领域, 以达到他们能够自己独立创新的水平”。在开拓学生拓展能力的同时, 也应明确教课目标, 紧扣课程重点, 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 从而层层深入, 更广泛地去理解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

(三) 教学模式的广泛性

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模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引导孩子新的上课模式,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音乐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使之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音乐审美。同时在教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坚定正确教学观念, 树立以发展学生、培养学生、完善学生的思维模式来进行, 形成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 课堂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培养模式, 从而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琴状态。

三、培养儿童钢琴创新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儿童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学习钢琴。在影响孩子学琴的外部因素中, 老师、家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孩子制造轻松宽式的学习环境, 使孩子减轻紧张感和压力感。在选择教材时, 应选择适合孩子弹奏的作品, 只有孩子对作品里的内容感兴趣了, 才能提高他们对学习钢琴的热情,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 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家长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 经常给孩子放一些轻松优雅的钢琴曲子, 提升孩子对学习钢琴的热情, 或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钢琴家的演奏会, 这些都有利于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对钢琴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 语言表达

生动有趣的语言是孩子学习钢琴不可或缺的东西, 老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 往往生动的语言更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使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更容易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 所以老师在钢琴教学时, 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语言。另一方面, 生动有趣的语言还可以拉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提高老师的友好性, 在实践的过程中, 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琴状态。

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 教师也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 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孩子的兴趣, 使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 开发他们的智力。

摘要:创新是衡量一个民族以及国家是否能够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自改革开放以来, 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起自身民族教育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试从以儿童钢琴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 阐述对儿童在学习钢琴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儿童,钢琴,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肖存.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 2001 (7) .

[2]徐锦艳.寻找儿童教学中技术与兴趣的平衡点[J].长春师范学院, 2005 (1) .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篇8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为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强烈的兴趣,学生就会全神贯注、乐此不疲地投入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中。低年级的儿童绝大多数对美术课程都情有独钟;只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变得由强到弱,不断下降。个中原因就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绘画技能的传授,而美术课程固有的趣味性、多样性却遭受了忽略与冷落,教学方式的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没有将儿童对美术的兴趣有效地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美术课程教学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促进儿童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儿童学习美术的热情,激发儿童的创作灵感和创造性思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表现他们心中对生活、对大自然独特的美的感受,为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供有利条件,搭建展示平台。

二、优化策略,提高效率,拓宽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的途径

1.将美术活动置身于生活的沃土,丰富儿童的表象储备

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经验这一基础之上的,儿童对自然、社会等外界的认知和印象积淀得愈多,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就愈丰富,此时,通过美术活动加工、创造出新形象就愈有可能。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儿童观察生活,增进儿童对生活的体验,训练儿童的的想象思维,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笔者喜欢选择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化生活、富有情趣的素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开展各种活动;通过画儿童感兴趣或亲身经历的活动情景,来表现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不断提升其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此,笔者常常组织儿童投入大自然怀抱,引领儿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体验生活,去感受春日的桃红柳绿、夏日的蝉鸣虫唱、秋日的硕果累累、冬日的雪花飘飘。在笔者的启发与引导下,儿童学会了观察、欣赏与想象,并在记忆仓库中储存了诸多美好事物的印象,然后在美术活动中将它们表现到画面上。

2.引导儿童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

“注重创新精神”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譬如,笔者在教学《未来的建筑》一课时,首先让儿童确定他们喜欢的知识领域,是海洋、天空,还是宇宙,然后要求儿童根据自己喜好来搜集相关资料。当儿童对某一知识领域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在课堂上他们就会畅谈感受,说出他们头脑中的一些奇思妙想。于是,笔者趁机启发他们创造设计出一个未来的建筑,并且引导想象:这些未来的建筑在外形和功能上会有哪些特别之处?在海洋和宇宙中这些未来的建筑将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果,奇形怪状的未来建筑呈现在了笔者的眼前:正在海底执行探险任务的船形建筑,矗立在莽莽森林中的树形建筑,遨游在茫茫太空的宇宙建筑……想象性的绘画,为儿童创造了一个自由想象和表现的空间,开发了他们的智力,使他们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了提升。

3.让音乐与美术相融会,激发儿童的想象思维

音乐与美术有着深厚的渊源,让音乐与美术相互融会,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想象的天地。如在开展以“春”为主题的绘画活动中,笔者在让儿童欣赏各种色彩斑斓的图片时,特地配上悠扬的钢琴曲《春日鸣奏曲》,引领儿童更好地感受充满生机的浓浓春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儿童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了自己的美术作品。音乐的美妙旋律,改变了美术课堂的沉闷气氛,愉悦了儿童的身心,激发了儿童的灵感,发展了儿童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发挥评价作用,为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注入活力

《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的评价学生,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务必做到以鼓励、启发为主,同时要采用多种评价手法进行正确引导。关于评价,笔者通常采取的方法有:①分层次评价,提出不同要求;②运用情感性评价,促进儿童主动发展;③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为儿童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总存在差异,课堂教学评价应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笔者常常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学习习惯、美术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信息,将儿童分为多个层次,针对不同情况,在评价中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小草”和“鲜花”都得到阳光的爱抚。关于情感性评价,笔者采取的评价方法有肯定式评价、期待式评价、接纳式评价、移情式评价等。事实证明,科学、正确的评价方式,能为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注入活力,对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例谈 篇9

众所周知,传统的国画教学历来以技法传授的方式为主,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每个儿童,都有着纯洁、天真的内心世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美好梦想和对身边事物的种种不同感受,他们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稚气十足。在儿童的绘画中自然显现出依靠直觉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下面我就“学生在直觉的引导下,充分体现自己的水墨情怀”发表一点浅见。

一、自主提问

孩子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为依据,在欣赏大师优秀作品的同时,加上想象、发挥、引申,进行变体画创作,这是一种和大师进行对话的自主性学习。选用大师作品既有文人水墨,也有水墨画以外的民间杰作和西方经典,既避免了孩子们在绘画语言上机械照搬,又可在同一活动中接触、比较和理解异质文化。这种理解,由于个体经历、生活状态等不同,会产生很大差异,产生各种“误读”。而恰恰是这种差异,生出千姿百态的创造,使儿童水墨画变得丰富多彩。

向大师学习,主要不是学习那些已转化为常规的、现成的、具体的东西,而是学他们独立的感受和创造精神。

比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吴冠中的画时,我以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欣赏。①你觉得这张画如何?请小朋友谈谈自己的第一感受。①你还想了解这幅画的哪些知识?这两个问题都是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旧经验、旧感受着手教学的。又如欣赏完吴冠中的画后,又出现了这样两个问题:①画中的点线给你怎样的联想?②这些点线搭配在一起给了我们美的感受,妙在哪里?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感受,又给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二、知识探究

“不带任何预想,只是渴望用画笔在纸上无意识地画着线条、色彩和形状,但到了某一刻,就变得有意识起来了,于是,一种制约和秩序开始生产。”现代大师的制作经验往往正合孩子们的心意。学生天生具有一种自发的艺术创造行为,它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自我表现,一种内心的表露。在水墨画课堂教学中,通过唤醒学生自身内部的“沉睡的力量”,创设特定的审美情境、调动其潜能,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沉思和燥动、接受和创造都以一定的节奏表现出来。如在传授各种线的表现方法中,我先以各种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山以竖线画出后的高耸、挺拔,树枝、藤以曲线画出的流动美。线条是有性格的,我利用音乐的平缓、舒畅、节奏强弱、愉快欢乐等,让学生徒手画出这些感觉,这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线条表现,这种表现透着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样,在点的教学中,我先在白纸上随意画一个点,随后让学生利用硬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工具去试,发现其他点的画法。如滴洒法、敲甩法、砸击法、揉笔法等等,让学生凭直觉去探索,促使学生在“玩”中领悟出知识。

在教学中坚持从形象分析走向感情体验,拓展学生的感知力。我们要改变一堂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片投影引导式、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式、学生自评互评式、体验尝试法等教学方法,努力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形成自主学习的机制。

三、合作学习

中国水墨画有一套严格的作画模式和方式方法。自身在实际操作中用墨、运笔、蘸水、设色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学生短时间内单独进行意象结构的艰难性。在小学水墨画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有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小学水墨画的创造学习有新的突破。

教育社会学认为,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有可能和地位与自己平等的人一起讨论,在某些问题上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正是掌握信息、内化观点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实际中合作学习可分为全班学生共同创作巨幅水墨画,或是6-7人的小组合作,或是3-4人的合作。形式多样,灵活方便。在学习小学美术第九册《熊猫乐园》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合作学习法。熊猫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对这节课的创作练习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如何使《熊猫乐园》的创作常中求变、富有新意,是本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通过分组、讨论,每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他人长处,进行有机的意象创构,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中,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互动,拓宽了思路,深化了认识,实现了差异互补;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以平时在影视欣赏中或画刊中见过的画面为基础,小组讨论大胆构思,灵活运用表现方法,创作出一幅幅出自心中意造的水墨画图;或借助文学意境,如追求诗情画意;也可不定画题自由生发……学生虽被“逼上梁山”却并不胆怯,思索了一会即纷纷提笔落墨,完全沉浸在一种自由创造的情境里尽情地挥洒……

可见,学生个体在互相合作学习中,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开发利用了同组学生中的差异因素。在互动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各自的个性、长处,得到了别人的指导和帮助,受到了他人智慧启发,促使学生主观意象更加完整、清楚,最终促使学生能顺利完整的用水墨表现意象,物化为具体形象。

怎样培养儿童的书面言语能力? 篇10

“言语”是人类促进思维发展,在人际交往中表达思想感情与进行思想、知识、经验交流所必须的工具。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等,学龄初期儿童在学习和教育的影响下,言语的发展极迅速。但是,儿童掌握了书面言语,才意味着儿童开始有可能通过书面言语去掌握人类的所有知识与经验,也预示着儿童开始有可能运用书面言语来表达思想、情感、进行交际以及不断地获得新知识,这标志着儿童又一个新的心理能力的形成。家长可采取如下做法:

1.要求儿童不断地掌握更多的词汇:书面言语是由一定数量的词汇组成的,书面言语能力、水平的提高与掌握词汇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培养儿童掌握词汇的能力,是通过口头言语先掌握到一定数量的词汇,并通过儿童阅读较多有益的.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而逐渐完成的。

2.要求儿童按时记日记:书面言语除包括阅读文字材料外,还包括自己书写文字材料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记日记是较好的锻炼儿童书面言语能力的方法。家长,教师都要给予指导,告诉儿童怎样记日记,记什么内容。开始可能会出现词汇量不够的困难,家长、老师就要结合日常生活中成人与儿童的交谈、逐渐增大儿童词汇量,这样,儿童日记的内容也就随之渐渐丰富起来。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智障儿童;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30-02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相互交际的工具。作为智障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缺陷,如构音困难、吐字不清、口吃、语法错乱、词不达意等。这无疑又给智障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及交往套上一个枷锁,也是智障儿童康复的一大难题。为了帮助智障学生建立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应遵循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多种尝试,把语言训练作为语文基本功的重点之一,切实加强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智障儿童倾听能力,是发展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

智障儿童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给孩子创设一个听的环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听老师讲故事。刚开始时语调要夸张、语速要放慢,内容最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短一点的故事,力争使他们听清楚,听明白,并吸引他们认真地听,聚精会神地听。这样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能听懂老师的“话”,重点要放在语音听力上;进而训练他们听较长的故事,并且按照这个故事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有目的地去听,从而回答老师提的问题。还可以变换形式,如带领儿童听多种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等,让智障儿童听后模仿,想象,并讲出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生活中的一些声音,随时都可以让学生听,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例如:打雷的时候,老师可以提问,这是什么声音?并让学生模仿说并回答。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他们会听、听得懂。同时,教育他们不要打断别人的话,这是文明礼貌的表现。

二、创设情境,选择生活中的话题,培养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应重视直观教学,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托,让他们有话可说,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比如先指给他们看 “这是书包”“这是铅笔”,然后问学生:“哪个是书包?”“你的铅笔呢?”等等。再如买东西、借东西、打电话等,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所应该怎样正确使用礼貌用语,通过形象直观地模拟人物对话、边表演边说话训练,不仅帮助他们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应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将学生领到超市和菜市场让他们亲身实践,教给学生如何用礼貌用语询问售货员,怎样“讨价还价”,在购物之后如何表示感谢。通过这样的教学,就容易使学生提早进入“大众交往”和“社会角色”。这样,在日后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务的参与,就比较容易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重视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提高了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都安装了电话,会打电话是一种生活技能。我把电话引入课堂,教学生正确使用电话,人人参与打电话的活动,在通话时使用礼貌用语。如“你好,我是××,您找谁?”“您有什么事?”“再见!”等,指导学生认真听对方说话,并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与别人对话。重点矫正学生的发音,告诉学生打电话时要控制好音量的大小,发音要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对方听明白自己说的话。为了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我采用分散练习、汇报表演、集中评议的办法。学生们积极参与打电话的活动。生活中,让家长为孩子提供打电话的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本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独立打电话的技能,学会打电话,提高了智障儿童的语言使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利用看图阅读课文,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发语言表达的潜能

看图说话也是练习说话的一种主要形式。培智班的语文教科书,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并且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容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说话的积极性。我就灵活地运用学生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讲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应教智障儿童先学会观察,进而理解图意。在观察和理解基础上,用口语表达图意,并要求他们说普通话,鼓励学生大胆地站到讲台上,面对全体同学讲故事或让学生看图说话。训练时,先由看单幅图说一句话,再把多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两三句话或一段话,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开展循序渐进的说话训练。

例如:学《我的家乡》一课时,我把插图绘制成flash,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子一部分一部分地向学生展示有关的画面内容。当出现“绿油油的菜园”时,便启发地提问:“菜园里有哪些蔬菜?”出现“美丽的果园”画面时,接着提问“果园里有哪些水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菜园里种着白菜、芹菜、黄瓜、萝卜……果树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黄澄澄的梨。我们的家乡真美呀!”学生通过看图回答问题,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丰富了词汇,提高了说话的能力。

四、进行词汇、句子、篇章的趣味性语言训练,增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训练是比较单调的,要正确地掌握每个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掌握较多词汇、句子、篇章难度极大,需要多次重复、反复练习。

如《课间活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首先,要引导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理解这句话,在课外活动时,让同学们注意观察体会。有的打篮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丰富多彩”这一词语。让学生观察在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时,同学们都表演了什么节目?学校操场上都有什么运动器材?课后同学们都喜欢做什么运动?因为这些贴近同学们生活实际的活动,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同学们很容易说出:“六一儿童节的节目有唱歌,跳舞,小品等”,“我们学校的操场上有滑梯,乒乓球台”等句子。当然有的同学们不可能一次把话说完整,要经过老师的纠正和指导,反复练习才能把句子说完整。在进行整篇的语言训练时,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读,读熟了整篇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词汇,熟能生巧,自然能把话说得完整。

五、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积累语言,从而提高智障儿童说的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面狭窄,知识贫乏,阻碍了他们智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各种能力的提高。因此,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领域。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方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说的兴趣。如《春天》这课教学时,我就带学生到校园观察桃树上的花骨朵,柳树长出的嫩芽,让他们用手抚摸小草的嫩叶。学生观察与教师的指导,终于使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说出了春天的特征。有的说,春天来了,桃树上长出了花骨朵。有的说,春天来了,柳树长出了嫩芽。还有的说,春天来了,小草长出了新叶子,摸上去很柔软。又如,到超市去体验买东西,到邮局去了解怎样寄信,到大街上看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等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活动以后,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所看到的事物,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篇12

在钢琴演奏中, 读谱是指演奏者对所要弹奏乐曲的乐谱, 从音高、街拍节奏、句法结构、演奏法等等各个方面, 进行全方位的认读和理解。

在儿童钢琴学习过程中, 准确的读谱是钢琴学习基础的基础, 是钢琴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读谱不准确会导致弹奏不准确的毛病, 使得演奏一团糟。如果这些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纠正, 必然会拉长完成一首作品的时间, 使学生容易出现烦躁情绪, 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对音乐的兴趣而中断钢琴学习。可见读谱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儿童心理特点以及学琴中的读谱问题

作为本文讨论的学习主体——学龄儿童, 有什么样的学习心理, 在学习中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一) 儿童心理特点

大多学习钢琴的儿童都处于学龄初期, 他们正处于身体、骨骼、智力等快速发育时期, 也正是他们学习钢琴的关键时期。他们不同于成人, 而是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1.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很难长时间关注同一事物;生动活泼、色彩鲜明、形式新奇的事物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注意范围较小, 不善于调配注意力, 容易顾此失彼。

2、记忆发展: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儿童的感性记忆占据主导地位, 抽象材料多花功夫也能记住。学习中, 一段时间不强调一些知识, 儿童就会忘记, 缺乏主动有意记忆。随着知识的增长, 智力的发展, 儿童的理解能力逐步提高, 机械记忆逐渐向理解记忆发展。

3、思维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 并且抽象思维大多与感性经验相联系。

4、个性发展:这一阶段儿童情感逐步发展, 情绪比较外露、易激动、不够稳定。意志力比较薄弱, 坚持性差, 易受外界影响。学习中有进步, 老师一但表扬, 就会很高兴;如果经常批评, 情绪就很消极, 学习积极性就会变差。

(二) 儿童这些心理特点造成儿童在读谱中容易出现:

1.读谱不仔细, 注意范围小, 顾此失彼;

2.忽视指法前后的联系, 对指法安排没有计划;

3.记忆不牢, 在弹奏中遗漏调号和临时变音记号;

4.节拍把握不准, 弹奏速度速度不稳定;

5.误读谱号。

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读谱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尝试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 就怎样正确读谱、儿童学琴中与读谱相联系的其他方面能力、对读谱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 丰富感性知识, 加强基础训练

1.听觉能力的训练

在钢琴读谱训练中, 要让学生把看到的乐谱、键盘上的演奏和弹出的声音之间建立一致性, 即把乐谱、声音、键盘等联系起来, 包括音高、旋律、和声、调式色彩、力度等要与谱面上记号保持一致。要强调学生在钢琴学习中, 尽量多跟着钢琴唱谱, 不仅要唱出音高, 还要唱出音名, 辨认自己弹出的声音与看到的乐谱是否是一致的, 来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 从而为钢琴学习打好基础。

2.节奏感的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 是音乐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最初的音乐就是以节奏为主的, 音乐中可能不用乐音, 没有旋律, 但永远离不开节奏。只有弹奏出正确的节奏, 才能准确表达音乐乐思。

在钢琴识谱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节奏在教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握不能只停留在数拍子上, 而要从生活中的语言节奏切入教学。在音的长短中, 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是基础时值, 可以把节奏与语言、身体、动作等联系起来。例如, 根据教学进度, 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节奏游戏, 采用不同节奏型、节拍来朗诵人名, 以及儿歌, 让学生注重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学习基本音符、附点音符, 休止符的准确时值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感, 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 重视理性认知, 增强音乐理解力

1.让学生准确认知音高, 通过适当的比喻让学生熟记各线间的位置。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他们对于五线谱这些枯燥、抽象的东西是毫无兴趣的。在五线谱的学习中, 尽量加入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东西, 让学生在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知识。例如:学生认识五线四间, 配上有趣的儿歌:“五条线, 四间房;高音谱号站一旁;小麻雀, 飞呀飞;飞到上面高声唱。”

2.清楚不同音值的音符 (休止符) 的视觉差异、之间的倍差关系;不同谱号与音高之间的关系;以及节拍、拍号和节奏之间的关系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好动、活泼的天性, 用肢体动作多方面来强化和理解长短、高低、强弱之间的内在关系。

3.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对已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让学生通过重难点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性认知, 提高他们的读谱能力。

(三) 增强全局意识、达到正确读谱

钢琴学习中, 很多学生一拿到新谱子, 在没认真看谱、分析乐谱的情况下, 就投入到与音符、节奏的战斗中, 对于谱面上其余标记完全不管不顾, 这是极为不好的学习习惯, 长此以往, 不仅使音乐作品失去了完整性, 更使得学琴变得事倍功半。正确读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读谱号、调号及临时变音记号、拍号

儿童在钢琴读谱中容易误看谱号, 把低音谱号当成高音谱号, 使得整个音高被移低, 曲调就被改变了。所以, 看清谱号是最基本的要求。

谱号是记在每行五线谱行首、用来确定各线间音高的记号。它确定了音高的具体分组和音高, 并明确对应了钢琴键盘上的准确位置。常用的谱号分高音谱号 (二线G谱号) 、中音谱号 (三线C谱号) 、次中音谱号 (四线C谱号) 、低音谱号 (四线F谱号) 四种, 在钢琴乐谱中, 用的最为普遍的是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

儿童在读谱过程中, 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记忆不准确, 容易忽视掉号, 导致弹奏中错音不断。因此, 要孩子准确认清调号的意义, 正确读谱。特别要注意提示学生注意每行行首的调号和小节中间出现的临时变音记号的区别, 以及临时记号的有效影响范围。

拍号决定了音符的正确时值, 它不仅要求对节奏、节拍要有全面的理性认识, 而且要求对节奏、节拍有准确的感性认识。儿童在钢琴学习中, 要避免忽视拍号, 以免出现读谱问题。

2.关注乐谱提示的演奏“三法”

(1) 指法

钢琴学习中, 不恰当的指法直接影响乐曲的弹奏。儿童对指法没有安排, 往往是在手指移动不够的地方停下来, 造成音乐不流畅。最初就要学生养成按照谱面标记的指法弹奏, 尽量用恰当的指法弹奏的好习惯, 没有指法标记的谱面遵循在一个手指把位里运用指法。

(2) 奏法

连奏、非连奏、跳奏是钢琴中音乐表现的基本方法, 对手指的触键要求就不一样, 在乐谱上通常也有对应的的区分记号, 儿童要学会区分不同触键的标记, 体会出不同的触键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学生读谱中, 老师还要强调谱面上的每一个表情记号以及踏板标记, 并让学生在弹奏中尽可能的的表现出来。

(3) 句法

音乐作品无论结构上可分成几个部分, 无论包括多少乐段, 它都是由或小或大的乐句构成。在读谱过程中, 要对乐谱进行理性的分析, 整体把握曲目的结构, 分清段落, 划好乐句、乐段, 做到句读分明、层次清楚。

四、钢琴演奏中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对读谱能力的影响

(一) 背谱能力对读谱的影响

背奏是在钢琴教学中对读谱所得到信息的再现与巩固, 加强学生进行背谱的训练, 对提升学生的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并能从背谱中及时发现在读谱过程中遗漏的细节, 对读谱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益处。

(二) 演奏技术对儿童读谱能力的影响

钢琴演奏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 演奏技术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读谱能力的提高。提高读谱能力, 最终都是为了弹好钢琴。必要的演奏基本功不仅能帮助提高读谱能力, 更缺少扎实的钢琴基本功, 不能通过流畅的弹奏得以传达, 读谱获得的信息的表达就会不完整。而拥有全面的演奏技术, 不仅能提高读谱能力, 更能对于读谱和理解乐谱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而促进读谱能力的提高。

读谱能力的培养是儿童钢琴教学中最基本的部分, 必须通过老师的认真教学和学生的不懈努力来逐步实现。读谱能力不仅是学习钢琴必备的一种知识技能, 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音乐的初期, 我们必须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他们不仅在钢琴方面有好的发展, 在今后音乐这条道路上也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勇局.儿童钢琴教学中识谱能力的培养[J].教育经济研究, 2008.07.

[2]朱斌.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谱能力[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4.04.

[3]张惠勇.浅谈在钢琴教学中对儿童读谱能力与背谱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 2006.12.

[4]林华.学琴日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4.

[5]吴晓娜, 王健.钢琴音乐教程[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8.

上一篇:2006房管局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宜家领导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