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2024-05-28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美(通用8篇)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篇1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摘 要:本文主要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关键词:欣赏 感悟 快乐 人格美

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把素质教育向全面纵深推进,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手段。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要学画先学做人,要做人先立德。历来的艺术大师也都认为 “德为艺先” “学画者,先立德”大师们的画艺精湛,往往他们的高风亮节则更令人敬仰。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除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传授绘画技能技巧外,同时还注意帮助他们 “先贵立品”,渗透人格美的教育。

将人格美的教育贯穿于初中美术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是当前教育现状的迫切需要

当前多数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 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所谓的“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所以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就尤为重要了。

(二)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阶段(年龄大约13岁---18岁左右)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心理上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生理上的成熟速度,易形成闭锁性心理倾向,心理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重点开始由外部转向内心。作为这一时期的美育教育,易于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激活学习动力,是学生塑早完善个性人格的最佳时期。

(三)中外美育史的借鉴

我国古代就倡导诗、礼、乐、艺之类的文艺美育,认为美育能促进人的内在修养,实现美妙的人生理想,达到和谐境界。教育家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写了很多文章使美育深入人心。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提倡人生艺术化,认为艺术是人性的需要,美感教育是一种涵养情愫的教育。

西方的美育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美育受到许多文化巨人的关注,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举办的 “快乐之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要求学生学会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

(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于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是一个独立性和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而且又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所以中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常心理状态很多,诸如狂想心理、害羞心理、嫉妒心理等。2 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与人格缺陷。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人格是否良好,决定了他的心理是否平衡,从而也就决定了生活是否平和愉快,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也影响着他的事业的成败。我就针对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特点,通过美育的特性,使学生在感受美 理解美 追求美的过程中,更加热爱真善美的事物,学会欣赏,树立良好的人格,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善于面对人生,面对挫折,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所谓欣赏,就是指人们用审美的心理、用审美的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神的观赏和体味。让人学会欣赏大自然,欢歌鸣叫的鸟儿,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来去匆促的河流,空旷与落寞的戈壁,令人怦然心跳峭壁。学会欣赏人类几千来的人文艺术,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学会欣赏人自身、欣赏他人、欣赏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的成长和进步。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学会欣赏是一种爱,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树立良好人格呢?笔者认为这需要美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关注学生心理,关注教育细节,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形成健康的心态,展现良好的人格魅力。

(一)发现他人的美,欣赏他人,感悟交流的快乐

被别人欣赏不易,你必须拥有过人的本领。欣赏别人同样不易,你必须具备容人的气度学会欣赏别人,是一种人格修养,一种气质提升,有助于自己逐渐走向完美。一个人总能在某一方面胜过别人,但在这一方面也总会有人比他强。所谓“一山还有一山高”,就是这个道理。每人都各有所长,随时发现别人的进步,随时为别人的成绩而喝彩,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3 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调查嫉妒心理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当某些同学因表现好,成绩好,得到老师表扬,同学们尊重时,少数同学则会产生嫉妒心理。他们总希望自己强于他人,而当他们不如别人时,他们会常常因嫉妒而产生敌意。当他们认为不被人喜欢、欣赏和尊重时就气急败坏等。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干扰很大,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他们明白真诚地为别人取得的成绩,取得的进步,取得的荣誉喝彩,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只有不断开阔自己的胸襟,恢弘自己的气度,才能不断拥有成就事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听到别人有了成绩就不自在,看到别人有了进步就不痛快,是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表现。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孤家寡人,不会有很多人愿意与他合作、共事和创业的。比如在作业评价方通过学生互评,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每一次的作业,我都会选出一部分来让学生评一评。有时是优秀的作业有时会选一些绘画技巧不太高但有特色的作业让他们来发现他们的长处。这样在不断的评赏同学的作业过程中,我发现获得赞赏的同学不再吝惜赞赏画别人的作业,绘画技巧高的同学也学会了去用的眼光去欣赏技巧差一些的作业,发现别人的长处。在这种作业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欣赏别人的美好。同时在欣赏别人作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定会多一份融洽,少一点隔阂,可以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案例: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一个学年。学生初一年级选了三个班级,实验方式是:其中一(1)班的作业评价就一种形式老师评分课堂不展示评价作业;一(2)班作业评价形式由老师评分和课堂展示优秀作业教师评价结合;一(3)班作业评价形式由老师评分课堂;课堂展示优秀作业和有特色作业;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合。一学年结束时教师在每个班选出一些优秀作业和有特色作业,在三 4 个班级展示请学生评价。实验发现,一(2)一(1)的学生对优秀作业会给予肯定,而对于绘画技巧差却有特色的作业是一种嘲笑的态度,不会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使得被嘲笑学生有一种羞愧感,对绘画失去信心。而一(3)班的学生在这种互评作业的活动中,不管是绘画技巧好的作业还是绘画技巧差的作业,都会获得赞赏,也会获得中肯的建议,整节课在融洽的氛围中度过,学生不仅在互相学习中对美术知识的掌握获得提升,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除了在课堂作业的评价中,让学生体会欣赏别人的快乐,我还根据不同的课题,随即的方式不断的让学生学会欣赏,感受欣赏别人的快乐。如:服装设计课,关注自己的服饰搭配,发现同学的服饰美,学会用课堂中所学过的服装设计知识恰到好处的评赏同学的服饰;室内装潢课评赏同学的房间摆设等等。只要教师注意,就会发现美术课中有很多课题可以给学生创造互相欣赏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感悟人与人间交流的快乐。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态。学生一天中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把人格教育融入教学就尤为重要了。

当然,欣赏别人,不是廉价的吹捧,不是无原则的夸奖。欣赏别人,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要欣赏别人,必须有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就象伯乐相马一样。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谈不到欣赏别人。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运用艺术的眼光客观的评赏。在各项美术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更多的快乐。

欣赏是一种修养,一种沉稳洒脱严于律己尊重他人的风度;欣赏是一种胸襟,容得下他人的才华和长处,同时作为自己不懈地学习和进取的动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学会欣赏,学会赞赏他人。体验交流的乐趣,培养豁达的风度,感悟人生树立良好人格。

5(二)欣赏生活中的风景,热爱生活,感悟生活的美好 欣赏能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和满足感,人的心灵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与调适。同时,欣赏还能开阔人的视野,充实生活并增添生活情趣。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欣赏往往能够促使人进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这对人格培养,自然是大有益处的。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供欣赏的客体随处都是,一个建筑、一片树林、阳台上的花草等等,只要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它们,便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美术课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能培养起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从而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

案例:在教<<徒手画校园>>中,我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汉阴城内找到五处以上美的风景,并用线描的方式描绘下来。但交作业时很多学生抱怨在这里寻找美的风景太难了,到处是建筑工地,污染严重,房子没有美感,应该到风景区去。因为课前做过调查,所以在学生抱怨完了后,用多媒体播放摄影家镜头下的汉阴,有老房子、有新建筑、有展现江南水乡韵味的……这些照片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欣赏家乡风光的兴趣,因势利导我再出示自己画的速写,学生再次惊叹,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风景等待我们去发现。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再创造美的艺术会让生活变的更美好,同时我们也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水彩 中外建筑 诗情画意等课题的教学中,我都会融入感受生活美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欣赏身边美的事物,体会生活的乐趣。

(三)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陶冶情操,感悟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

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 6 养,完善自身的人格。如:<<诗情画意>>一课教学中,在欣赏画家描绘祖国山水的国画和诗人描绘祖国山水的诗篇时,能激起对祖国的热爱,无形中学生也会模仿画家和诗人用热爱祖国的心态去欣赏祖国的山水。一位学生以绿为主题,描绘家乡梧田,当我问:我们梧田的河道污染严重哪里来你画面上的绿?他说画家可以带着个人的感情去描绘山水,那我也可以描绘理想中的家乡了。当每一幅美术作品的诞生,其中隐含的不仅是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操、情感等。虽然,他们的理想或愿望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但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及临摹创作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多、更直接 更艺术性地倾诉自己的理想、愿望等,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自身的人文、道德修养。

(四)通过艺术创想活动挑战自我,欣赏自我,感悟成功的快乐 只有学会欣赏自己,才会发现属于自己的美,拥有自信,才能感悟成功的快乐。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美术活动要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能更大胆的去创想。

成功来之不易,才能深刻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 应用”是开发创意思维很好的载体,每一个创想都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

案例:在<<标志设计>>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在欣赏优秀标志时学生惊叹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当让他们让他们对同一内容创想三个以上的标志(用草图,使学生不会被绘画技巧所束缚,会相对放松的创想)形象,这时学生普遍表现出信心不足,这时我展示出同龄人的课 7 堂作业,学生开始有了一些自信。经过教师不停的启发和艰难的思考。在完成作业时很多学生流露出成功的喜悦。而工艺设计就是要学生开发创意思维,当我提出在三个(大部分学生就设计了三个)不同标志形象的基础上再想出十个不同的形象时,学生的反映是绝对不可能。在讲了开发创意思维的方法,看了设计师创意的过程后,学生满怀怀疑的试着开始创想,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有的还超出了十个,少的也能想出五个不同的。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语言到形象、一个形象到多个形象、色彩、素材等方面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他们必定经历苦思冥想、也有茅塞顿开,灵感一触而蹴,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观察、记忆、形象和逻辑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外,还使学生能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在不断挑战自我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逆境和困难的适应能力 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每一个创意都能让学生体会快乐,增强自信发现自我的魅力,欣赏自己,更激发设计制作的欲望。

当然,将人格教育融入美术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能做的是仅仅是最初最浅的一点尝试,让学生能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感悟快乐人生、树立良好的人格。使她们的性格变得乐观、开朗、活泼,身心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学起美术来更有兴趣,也更容易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欣赏了美、创造了美,更懂得去追求美了。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人格美的教育,这还有待大家的共同探讨与研究,使得艺术真正为生活、为人生创造更大的财富。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篇2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来培养学生人格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性行为, 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 帮助他们模仿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反馈中, 学生一边观察教师和同伴的一言一行, 一边进行观察学习, 促进自身的心理品质与人格发展, 不断完善自我。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人格和同伴人格的发展引导着学生同化, 因为学生在人际交往互动学习中时刻都将他人发出的信息纳入, 并整合到已有的规模中进行同化, 加强和完善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以适应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一位教师的形象素质直接影响班级所有学生的综合形象素质。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人格, 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起到真正的垂范作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发教材资源培养学生人格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大部分课文内容都提及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人生遭遇和挫折, 与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范例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人格, 是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中不但蕴含许多培养学生良好素质、高尚人格的因素, 而且结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提高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 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 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创新, 充分开发, 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呈现给学生的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价值观等, 还包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如何采取良好的心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本领知识。只有有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理, 持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 学生才会全面发展。所以, 语文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 耐心引导点拨学生融入课文, 进入作者心灵, 品读感悟, 滋补大脑, 热衷于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使他们深深地爱上语文课。通过介绍名家名著, 联系学生个人实际生活, 树立榜样, 培养学生人格。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作文点评培养学生人格

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点评, 不但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在具体的作文训练指导点评中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格魅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不管是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 还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均都必不可少。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文如其人这个切入点, 在写作教学中的人格培养方面凸显优势。中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在初中语文课堂作文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塑能力, 这说明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人是学生自己, 每个学生都具有认识自我、解释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改变自我的能力。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各种方式方法, 不同的速度塑造着自己, 完善自我良好的人格素质特征。在作文习作点评时促进学生人格培养, 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格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篇3

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是一切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对教师而言,这方面的素质尤为重要。就像书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个性能够影响个性”。音乐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直接涉及到音乐教师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首先,是音乐教师的人格。教师的职业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学生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和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升华、学业发展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是否有饱满的音乐教育热情、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气质修养、崇高的教师威信、健康的心理人格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的人格主要表现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中,去感召、带动和影响学生,优秀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不仅会使学生对你产生喜爱与信任感,而且很容易让学生乐于接受音乐,增强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

其次,音乐教师要有解决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例如,当学生不能完全接受和吸收课堂内容或者完全不感兴趣时,作为教师应有耐心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去引导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同时在课后要及时有针对性地主动找到学生谈心、交心,理性批评并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教师应主动将自己的为人处事和言谈举止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艺术感知、理解、想象、创造等诸多能力所形成的稳定的审美心理特征,实际上就是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能力的综合反映。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是提高学生创新人格的有效途径。首先,音乐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广博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必备的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文化知识不仅包括本专业知识,还包括人文知识等。广博的音乐文化知识储备可以使音乐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艺术视野更加开阔。音乐教师必备的音乐知识技能包括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指挥技能、音乐创编能力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若音乐教师连这最基本的必备能力都没有,还怎么胜任音乐教学的工作,更不用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了。所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才能够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其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修养。比如高中的音乐鉴赏课,若没有做足课前的备课工作,是很难上好一堂课的。第一,我告诉学生:如果一个学生具备了欣赏欧洲古典建筑的基本素质,那么他就会对欧洲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中所体现的力量与平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如果能领悟到中国水墨画中的淡雅情趣,就会品味到中国民族传统乐曲中的朴素韵味。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印象派的画一无所知,那么他对印象派的音乐也就很难理解,更不可能把音乐的旋律和绘画的光、色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就对音乐鉴赏课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了。第二,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音乐的风格、流派、体裁、创作背景、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化信息。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时,先向学生交代清楚《图兰朵》所采用的我国民间音乐《茉莉花》为素材的这一背景知识,并告知学生有关《茉莉花》主旋律被作为我国申奥宣传音乐而广为流传的背景知识。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外国歌剧又了解了中国民歌的魅力所在,然后我再说明,其实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来源于民间音乐,比如说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后面再上《多彩的民歌》、《丰富的民间器乐》、《国之瑰宝-京剧》就相对容易多了。也改变了学生对民族音乐、传统戏曲意识薄弱、不屑一听的观年和想法。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不仅会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而且会在这个过程中净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三、以学生为本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让每一位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以学生需求为本,它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第一,是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作品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既能正确感受音乐特点及其所表达的共通情绪,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经历,展开丰富想象,感受音乐的独特韵味。例如民歌与流行歌曲的结合,《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中有一首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若直接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一定不太容易接受,我就先让他们欣赏刘欢演唱的《好汉歌》,学生兴趣高涨,我就设置一个问题:“你们想知道作者创作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哪里吗”,这时勾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要问个究竟,我就立刻播放《王大娘钉缸》,让学生找出与《好汉歌》相似的乐句,他们恍然大悟,我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第二,让学生把音乐表达出来。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学生的感知是不会相同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以让他们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学生开始总是不敢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用说表演与创作了。因此我用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打消他们的担心与顾虑,学生的创新思维之窗打开了,他们就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殿堂里自由翱翔。如欣赏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首先让他们聆听和感悟音乐,创造性的体验音乐的情感,创造性的对音乐进行想象音与联想,然后再用各种方式描绘音乐意境或表达音乐,这种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三,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创作。通过音乐鉴赏教学在综合艺术活动中,音乐更可以成为激发其他艺术创作的直接灵感,用其他艺术创作来阐释音乐。我告诉他们:美国迪斯尼公司动用了1200名画家和技术人员,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雷斯皮基的《罗马松树》、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等七段经典音乐配上各种极具创意的动画、漫画,制作成生动有趣的音乐片《幻想2000》。在学生充分理解和领悟音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改编歌词、谱写续曲、动口吟唱、乐器演奏,甚至是用舞蹈、朗诵歌词等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展二次创作,让学生既能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对音乐进行创意性的创作和阐释。第四,是鼓励学生写听后感或音乐作品评论。每学期我都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一些印象深刻的音乐作品,写听后感或音乐评论,把优秀的文章张贴展示。让学生把音乐所传达的内涵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目的。第五开展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是表演的艺术,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基础.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艺术节、合唱节、元旦文艺汇演、“班班有歌聲、冠军班”比赛、校园十佳歌手赛等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音乐实践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让其在实践中磨练意志、促进成材,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完善人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美读的能力 篇4

程凤梅

杏花中学

摘要: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对引导学生感知教材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知识,运用合适的美育原则指导阅读教学。

关键词:美读能力、感受美、生活经验、文化知识、美育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提到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也提到:“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2]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由小学的注重字词的认知到阅读感知迁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审美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美读的能力

“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3]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美读的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高山流水”的故事启迪我们,琴师俞伯牙的演奏技艺高超,但也只有如钟子期那样具有审美能力的善听者才能听得出俞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对于没有感受美的能力的听者,俞伯牙琴声再美,也不过是对牛弹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文质皆美,而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变成钟子期,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审美鉴赏能力,能领略美妙的艺术境界,进行深刻的艺术品评。假如学生不是选文的钟子期,不管选文再美妙绝伦,学生也会无动于衷。因此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是感知课文的前提和关键。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以训练,结合审美鉴赏,教给学生必要的美学知识。例如当学生知道绿色在美学中是安定、平静的象征,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在散文《绿》中对绿的倾心,正是对军阀混乱兵荒马乱的现实的不满,也是对和平安宁生活的一种渴望;当学生懂得色彩、线条这些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材料的美学意义,在阅读《观巴黎油画记》时,对西洋油画以颜料为主,多采用焦点透视和色彩明暗处理来达到视觉美的效果,就会对作品有更深的体会;当学生知道均衡是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则之一,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就可以理解故宫建筑均衡对称的建筑特点,是为了体现皇权的稳定、肃穆。

二、在阅读教学中善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由于学生阅历尚不丰富,认知心理结构尚不完善,个人现实经验和现实意识不充足,从而影响对作品的阅读,所以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经验,把阅读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使到学生更深刻和更容易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调动学生童年的生活经历,回忆自己与主人公相似的遇到困难战胜困难的经历,学生才能理解主人公遇到困难时的害怕,战胜困难时的小心翼翼,和战胜困难后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的时候,调动学生已有的春的印象,才能在脑海中形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人迎春图,才能把朱自清表达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再例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家庭中发生过的类似这样的家庭纠纷,学生才能够站在各个人物的角度出发,理解各个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才能把主人公的纠结和痛苦,妈妈的势利,爸爸的咄咄逼人和奶奶的无力读出来。

三、在阅读教学中唤醒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

保存在学生大脑已有的文化知识会构成一种非直接文本,先入为主地为读者认知事物提供一种阅读的背景,正如伽达默尔所言:“一切自我认知都是从历史地在先给定的东西开始的。”[4]例如学到蒲松龄《山市》的时候,假如学生对出现海市蜃楼的情景、原因、条件等有非常清晰深入的了解,那么就可以把学生对海市蜃楼的文化知识唤醒,运用到对《山市》中山市蜃楼的理解上来,那么就能够把山市蜃楼的变化过程的奇幻之感读出来;如果学生熟悉鲁迅生活的社会环境,就能够理解《风筝》中“我”作为一个凭年长对弟弟的冷酷无情,和弟弟软弱不反抗的原因,才能把一个精神虐杀者的冷酷无情和一个忏悔者的愧疚读出来;假如学生对郭沫若生活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清楚当时的军阀统治和列强欺压的历史知识,对五四运动有一定了解,就能读出作者在《天上的街市》中对美好社会环境的强烈渴望之情。

四、运用相互性和形象性美育原则指导阅读教学 “相互性原则又叫相互交流性原则,教师把课本的知识用美的形式打扮起来,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自由、活泼、生动的气氛中去主动地接受知识。”[5]例如《皇帝的新装》是一篇较长的课文,假如只是枯燥地通过文字分析人物形象,是很难吸引学生的。这时候可以安排合适的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一来可以展示学生的表演才华,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对话、心理和动作的演绎,阐释人物性格;在学习《羚羊木雕》的时候也一样,不能简单枯燥地去分析人物形象,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把爸妈的势利,“我”的纠结和痛苦在语言和心理活动演绎中,阐释人物形象。“形象化原则又叫以美引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在接受这些形象和模式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进入“真”的境界。”[6]语文教学要把这些美育的原则作为灵魂,语文教学的肌体一旦有了美的灵魂,就会按照美的规律运转起来。贯穿美育原则的课堂具有四大特点:对话性、形象性、活动性、表演性。其总的旨归是将所传授的知识转化成种种艺术的形象或活动,把以往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即席的和具有美学趣味的戏剧、对话、歌舞、表演、诗歌朗诵、艺术设计和绘画活动。老师倘若能结合美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极容易营造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而非文学作品如演讲类、科普类、文化类等实用类和理论类作品,文本本身的内容比较抽象,甚至语言也十分朴实,大多数这类作品缺少生动的形象美的因素,是比较难以在教学中贯穿美育原则的。但是非文学作品中存在许多除形象美以外的其它美的因素,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渠道,利用文本呈现的社会美、形式美等因素,结合课堂教学美育原则,仍然可以让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思考、领悟、提升。

但是运用美育原则要讲究科学性,拿捏好活跃课堂气氛方法的质、量、度,防止喧宾夺主甚至闹笑话。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任重而道远,在培养学生感知美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历史文化知识,并运用恰当的美育原则,学生的情感、意志、灵魂和审美情操均会得到培养。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篇5

摘要:2003年以来,我们为了搭起沟通家校的桥梁,建立家校平等、自由对话的平台,搭建一个学生发展平台,实行了家校联系本制度。我们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制定家校联系本填写制度,规定了填写内容、方式、时间和语言要求等;其次是利用家校联系本,对学生人格养成施加积极影响,即为学生人格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进行人格交流,增强教师培养学生人格的针对性。实施过程取得了很好效果。

从2003年开始,我们为班上每一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个本了,主要记载学生的表现、成绩、要求和教师的评语等,暂且取名为“家校联系本”。实施三年多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建立家校联系本的理由

我们从2003年以来开始建立家校联系本,介于以下几点考虑:

1、搭起沟通家校的桥梁

我校地处开发区,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转非家庭,很多来自单亲家庭,家庭教育力度不够、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观念和方法,对家校教育合力认识不足,因此学生的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教育难度大。同时,我班又是平行班,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是班上的所谓差生,教师忧心,学生灰心,家长伤心。班级情况是教师难教,学生难管,家长难请,很少有家长主动来校与老师交谈,家校配合教育孩子很不容易。因此,我们决定建立家校联系本,成为沟通家校的桥梁,以图加强家校教育合力,为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构建一个好的平台。

2、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交流平台

在家校联系本上,学生写自己的自我总结,写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警句、格言或成语等,写自己做得最好的和最差的地方,写自已最想说的一句话和感恩语等,实际上是写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把自己的成长历程向家长和教师汇报,这样实现了与家长和教师的对话交流。家长填上对学生要求及想法,对老师的看法及建议,实际上是家长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对话。教师给学生填写的评语,对学生的要求和鼓励,对家长的要求和建议,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对话交流。这是个自由的、平等的交流对话平台、比电话、家访等形式更省钱省力,更全面更客观。

3、搭建一个学生发展平台

初中生身体与心理都在快速发展,心理发展总体滞后于身体的发展,有时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好意思与$2老师交流,长期的压抑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学生情绪可能通过这个平台得到安慰与渲泄。教师、家长和班干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强化对学生管理,加强对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思想和心理形成。

二、具体做法

从2003年以来,我们所教班级的学生每人都建立了“家校联系本”,并利用家校联系本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从未中断,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家校联系本制度,为学生人格发展构建一个平台

(1)、填写的内容

“家校联系本”填写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教师的评语和鼓励语;二是学生自己的记录,包括自己每周在校表现和自我总结,最想说的一句话和感恩语,每天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警句、格言或成语等,对作业、方法等其它记载;三是家长评语及意见;四是班干部对学生的评语和鼓励语。(具体内容见后表)在此期间,我们尽量加大对学生人格发展方面内容填写,还根据学生人格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增减填写内容。

(2)、填写时间

填写时间很关键,如果每天都填写,这样太频繁了,会加重教师、学生、班委和家长的负担,也不现实;如果每月或半月才填写一次,这样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表现,不能及时与家长沟通,起不到教育作用,学生也不能及时总结自己,不利于自我教育。我们采用一周填写一次,这样不会加重各方面负担,也能及时反映学生情况,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对其学习、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等进行自我反省。

(3)、填写方式

每天由学生填写自己最想说的话、感恩的话,名言警句和其它记载。周五由学生填写一周自我总结交给班委,班委分工填写学生的评语和鼓励语;班委填完后交给班主任,班主任根据学生一周表现给学生写出评语和鼓励语。周末由学生带回家给家长查看,家长填写学生一周以来在家中表现和评语,并对学校的管理提出意见或建议,签字后于下周一带回学校由班主任检查。因此在大家的监督和鼓励的外作用力下,学生人格得到进一步发展。

(4)、填写语言的要求

建立家校联系本时,我们召开了家长和班委会,对填写联系本的语言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一是要求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以鼓励学生去努力;二要根据不同时期教育任务,填写及评价内容要有所侧重;三是所填写内容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伤害学生;四要为学生努力和发展指明方向,特别是要给学生的人际关系、自信和动机等方面指明方向。

2、利用家校联系本,对学生人格养成施加积极影响

家校联系本的作用很多,可以掌握学生真实情况,加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感情交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等。这里我重点谈谈对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影响。

(1)、为学生人格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

$2教授认为人格决定因素包括遗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人格与环境互交因素。其中决定人格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家校联系本可以为学生人格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首先,通过家校联系本,可了解到许多从其他途径无法了解的家庭情况,如学生家庭构成、家庭收入、家长性格、家人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及方法等,教师可以根据联系本所反映出的情况对其家庭施加影响,尽最大努力净化其家庭的人文环境。如牟某在感谢语中写到:“感谢家校联系本给我家带来了欢乐,看到老师的要求后,我爸爸妈妈不再打牌了,不再闹矛盾,我感到好幸福”。其次是构建良好的班级环境;班主任和班干部对学生管理及评价,实质上是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肯定,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有利于班上正气的树立,新风尚的形成;对榜样的发现和学习,又为学生人格发展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这样逐渐构建起个良好的班级,正如钟某在感恩栏中写到:“感谢家校联系本,她使我们班上调皮同学规矩多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静团结的学习环境。”

(2)、促进学生进行人格交流

人格是可以互相影响和交流的。首先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进行人格交流;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语言是交流,一句公正的评价语是交流,一个好的辅导是交流;正如陈某在自我总结中写到:“我虽然是捡来的孩子,成绩又不好,老师从来没赚弃我,每次都给了我很好的评价,让我好感动。我一定要象老师那样,用一颗公正而正直的心对待周围的一切事和人”。其次可促进班干部与学生进行人格交流;班干部是班上学习和纪律等各方面的优秀者,他们对班上学生的影响可不小;班干部的评价和鼓励有时比教师的影响大,他们在评价中流露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的人格;正如曾某在榜样栏中写到:“班长是我学习的榜样,不是因为他成绩好,也不是他长得酷,而是我从他的评语中学到他与同学搞好关系的方法。以前同学们都说我怪,不愿意与我交朋友,我好烦。他的评语让我醒悟了,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现在我尽力改变自己,好多同学都与我交朋友了,我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和苦恼了,我感觉到好快乐和幸福”。再其次可促进家长与孩子进行人格交流;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不是过于严厉就是过于溺爱,很少进行真正的人格交流;建立家校联系本后,家长根据学校要求,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和鼓励,与学生进行人格交流,正如杨某在感恩语中写到:“以前老爸忙生意,每周难得与我说上两句话,我好苦恼;现在好了,有了家校联系本,老爸为了写好评语,开始关心我了;从他的评语中我发现了他做生意成功的秘诀,那就要在任何困难前永不言弃的坚强意志,这正是生活在温室中的我所缺少的啊!我好感谢家校联系本,好感谢老爸!老爸,我心中的偶像!”。总之,家校联系本为学生与教师、家长和班干部进行人格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增强教师培养学生人格的针对性

一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群体。但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很多方面有了巨大的变化,如学习压力增大,身心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心理开始走向封闭,不愿意$2老师和家长吐露自己的心声,教师无法全面而准确了解学生,给教师教育增加了难度。建立家校联系本后,不少学生几乎把“家校联系本”当作一本心情记事本,阅读家校联系本犹如走进了学生那五彩宾纷而神秘内心世界,教师可以根据联系本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人格培养。

首先,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自我效能感。学生水平和经历千差万别,如有喜欢回答问题、有的不敢回答问题;有的对自已十分自信、有的自卑;有的学习成绩差、有的学习成绩好……主要是因为不同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如果利用家校联系本就可以做到个性化辅导,如在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本子上写:“希望你在课堂上能勇敢地回答问题,老师相信你能答得非常好!”在不自信的同学的本子上写“请你每天能大胆地说出‘我能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自信是腾飞的翅膀”等,可以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本子上进行学习方法辅导,通过提高其学习技能来增加他们在学习方面的成就感。总之,可用这个个性化平台培养学生个性化自我效能感,增加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由于个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所以他们各自的人际关系不同,因此许多学生很难处理好与教师、家长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使他们非常苦恼,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教师可在这部分学生的联系本上写“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建立人际关系就是一个挖井的过程,付出的是一点点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财富。”“‘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这就是确立人际关系的真谛”……同时还还可以在联系本上培训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帮助他们搞好人际关系,让学生在愉悦中成长。

利用家校联系本这个平台还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学习动机与兴趣等人格因子进行培养。在这过程中,教师、家长、班干部与学生的真情得到流露,容易引起学生感情共鸣,学生更能理解我们(包括教师、家长和班干部)的心情,愿意主动接受我们的教育。总之,一个个家校联系本就象一个个美丽的花园,园中盛开出的是一朵朵人格之花。

三、实施效果

略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篇6

南阳市第十二中学蔡新晓

电子邮箱:douyama_ma@163.com

电话:1350377907

4[内容提要]本文从儒家传统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新世纪语文教坛现状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改革现行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格培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教学模式

“传道”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传道”是儒家教育的第一要义,而“道”即“先王之教”,也即与封建道德合拍的言行准则。可以说,儒家学者在开创了中国“语文”的教学体制的同时,即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首先可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找出大量论据。“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孔子把做人放到了做学问之先,首先强调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到学习文化知识。这说明了培养人格的重要性,说明学习“语文”要以良好的人格作基础。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才不离经叛道,才能做国家栋梁之材。这说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格与学习知识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两者应结合起来。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才无行是不行的,就连千里马也应看重它的德行高于看重它的力气。这里,孔子从人才的角度强调了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才的重要性。

从《论语》的这些言论来看,孔子从学生学习的道德基础、学习过程中人格培养与学习知识的关系、人才的品得所占的比重三个层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自始至终都强调“德”,即我们所说的健全的人格。剔除其时代局限性,我们觉得,其精髓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值得我们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师借鉴。另外,孔子曾形象地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称作“修己以安人”,儒家经典《大学》则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要求通过一系列教化,使学生明白其先天所具有的“明德”——封建人伦道德;继而“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朱熹语);最后达到把握人伦真谛而“止于至善”之境: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而“八目”即求学做人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条目中,“诚意”、“正心”“修身”都属于人格培养的内容,甚至“格物”、“致知”都并不在于研究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而主要是着重于主体对封建纲常伦理准则的认知学习。

《大学》的“三纲八目”的人格追求,就是当时“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换句话说,在儒家教化中,学生人格的培养是被放在首位的。唐代大儒韩愈,继承儒家教育传统,并总结自已的教育实践,写下了《师说》这篇光耀千古的教育专论。文中,他明确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大任务中,“传道”被摆在首要位置,因为他觉得教育的目标是传先王之教。在“传道”这一目标下,“受业”——传授儒家经典及古代语言文字知识等,与“解惑”——解决“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才得以切实施行。韩愈把“传道”作为三大任务之首正符合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应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到了当代,《语文教学大纲》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与要求的认识也越来越趋明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4月第一版)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目的》栏中,“大纲”进一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栏中还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语文教学越

来越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把它作为一项首要任务。

从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学生的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新世纪呼唤“新世纪中国现代人”。而作为“新世纪中国现代人”,不仅应具备“人”特别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且要体现新世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及其文化使命。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提出“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本领、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态度。在新世纪,我们觉得,最起码应加上这样一条: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这些基本素质从何处着手培养?整体的学校教育当然重要,而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教学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才观要求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

近、现代科学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并非万能,不能必然地导致社会进步,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不能解决价值问题。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该说是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这样,作为培养人才并且具有工具性特点的基础教育学科——语文,很自然地承担着协调各基础学科,用人格精神的培养统一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重任。

以上从儒家传统思想、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放眼当代语文教坛,其现状令人不禁忧从中来:现行高考制度及其统率下的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人格培养这一思想,造成人才的畸形发展!有鉴于此,为了拨乱反正,我们觉得,中学语文教学亟需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须注重 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只局限于追求卷面分数,而忽略了其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文以载道”,也即文道统一原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界曾对这一原则进行过大讨论。随后,在提到语文教学目的时,都普遍承认中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文化课,且接受这一原则。而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高考制度的深入,这一原则被逐渐淡化了,语文在“惟应试是图”的教育中,沦为了水深火热的第三世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审美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启真,可以扬善,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长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而语文学科本来即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大阵地,它有一系列适合于学生的原则,如情感熏陶原则、以话治教原则、寓教于乐原则、滋润渗透原则、动心迷人原则等。但是,看看现在的学生状况,惨烈的“惟应试教育”,反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极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状况正是一种精神内核空虚和缺失的表现,是精神荒芜贫乏的表征。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的标准应从长远设定,要考虑到对学生人格的熏陶,而不只局限于分数。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语文是最不能拉开分数距离的学科,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死拼活地苦干,结果也只是几分之差。语文教师的付出、语文课的价值,用分数来计算,永远不等价地低廉着。而历史上有多少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放射着光芒啊!孔子、韩愈、陶行知、魏书生、程红兵……究其原因,那就是人格力量的熏陶:对人生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对时事的评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够只用分数来评价一位语文教师的优劣吗?当然,只要我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以下二点,每位老师都可以成为优秀教师的:

一、把每一篇课文都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讲。翻开语文课本,哪一篇课文不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鲁迅,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曹禺,从刘勰、沈括到叶圣陶、李四光,从中国的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到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以及欧·亨利,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汇成了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一个个的例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一个个的例子中去感悟,去欣赏,从而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二、把每一节语文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制的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我们斗胆建议:必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

首先,现行高考模式必须改革。高考这根“指挥棒”存在一天,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致命影响将延续一天。现行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数越来越高(由满分100分发展到现在的150分。还有可能再增加吗?有可能的。),题目越来越难、越怪(据说很多中文系教授都做不到满分,就更别说中学语文教师和高中生了。),学生发挥个性的余地越来越窄(高考卷几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死板的模式,虽然时有小小的翻新,但给人的整个感觉还是死板、没趣味。),这是在把中学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我们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应侧重于检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形式上,题目应趋于简化、内容应趋于浅显和接近现实、范围应趋于广泛,最好能尽快实现高校自主招生,彻底摆脱全国高考这根魔棒。

其次,学校考试模式也必须改革。为了应付高考,高三毕业生几乎每日沉浸在考试中不能自拨;非毕业班的学生,也动辄有月考、半月考。而且,高中年级的题型向高考看齐,初中年级的题型向中考看齐,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动机。语文学科能否改变这种考试模式,把那些月考、期中考取消,改为考查形式,比如查资料、写论文,或是出一些综合性而又数量较少的题目?西方一些学校不是在这样做,而且效果也很好吗?我们借鉴人家的做法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吧。总之,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学生以自由生长的天地,这才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改革。既然历史上有如此众多的优秀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放射着光芒,为何不让这一群体在新世纪发展壮大?而这就要求允许语文教师在课堂内随意发挥,充分展示自已的个性、挖掘自已的理解,而不束缚于参考书和试卷的羁绊中。现在推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实际上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尽快在全国推行这些理念,尽快改变现行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并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在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寻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辩力,锻炼自己的语文思维。

当然,实施“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

参考资料;

1、《四书五经》(现代版)李大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2、《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手册》贾晓波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

4、《实用语文教学辞典》罗大同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篇7

一、责任感差

对什么事情都没有负责的精神.首先, 对自己没有责任感, 学习、生活消极念头很容易产生;其次, 对他人没有责任感.因为丁点小事就大打出手, 引发校园暴力事件.连对自己的生命都不知珍爱, 对他人生命都没有责任感的学生, 怎敢期望他长大以后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意识呢?怎能把集体利益、民族命运、国家兴亡这重大责任扛在自己的肩头呢?

二、缺乏远大而正确的人生目标

现在的初中学生有一大部分没有远大而正确的人生目标, 有的是急功近利的人生目标.这些浅近的人生目标往往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他们厌学, 在学校挑起各种事端.

三、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中学生人格中缺乏一些优秀的意志品质, 诸如坚强的毅力, 刻苦勤奋的精神, 不怕挫折, 愈挫愈奋的向上气质.

四、冷漠、自私、任性

有些学生对他人漠不关心, 心肠冷酷, 自我为中心.这些心理上的不健全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于青少年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有关领域的专家解释说, 学习压力大、父母离异、家庭危机、生活困难和性格缺陷等是主要诱因, 另外, 社会转轨过程中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大, 也诱发了心理疾病.

既然我们的中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人格问题, 那么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健全人格, 作为一个艰巨的任务摆在了老师的面前.我认为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入手, 将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首先, 在爱国主义和亲情中培养责任感.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我们责备天安门广场上看升国旗的人们表情不够庄严时, 觉得他们心中缺乏了一份对祖国的热爱与敬重, 那么我们怎样教育孩子们从小心中就升腾起爱国的情感呢?热爱祖国的教育是语文课必须承载的责任.在初中课本中, 许多篇章都表达着爱国的情坏.如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文言文中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也表达了作者竭忠尽诚的爱国之心.在学习这些文章时, 通过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感情感染我们的学生, 让学生了解祖国曾经的苦难, 了解为了祖国的今天曾有多少人流血、牺牲, 鼓励学生志存高远, 为了继续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 我们努力学习, 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祖国年轻的一代, 必须担负起掌握祖国的命运的历史责任, 担负起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 这种责任感、使命感永远是一个中国人肩头的重任.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有优良的传统美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 特别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有的家长在“商场如战场”的驱遣下, 惟利是图, 抛亲情, 弃友谊, 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 认钱不认人, 养成自私自利, 淡漠亲情、友情的性格.鲁迅的散文《风筝》, 抒写自己对弟弟的“精神虐杀”的内疚和悔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表达了作者在中秋节对弟弟的怀想之情.同学们在课堂上沉思, 在沉思中灵魂得到了升华.

其次,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构建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全人格的形成, 归根结底要通过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来完成.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在审美对照中对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塑造.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特殊性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塑造学生人格, 提供了可行性.通过语文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敏锐的感知力, 独特的想象力, 深刻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情感力, 最终达到成熟完美人格之目的.例如, 余光中《乡愁》中执着而热烈的家园情坏, 朱自清《背影》中深沉而真挚的亲情主题, 都可以使学生生动地、感性地了解人生, 把握世界.审美教育可以把学生带入想象的世界, 在想象活动中, 主体的精神摆脱与现实事物的羁绊, 在广裹无垠的时空中自由的驰骋, 达到“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的超时空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是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启发学生的智慧,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审美理解力去领悟作者所蕴含的意境美.在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发生出对高尚道德, 忠贞节操的赞叹, 对丑恶、腐败行为的憎恨, 对美好、纯洁事物的热切向往, 对悲苦、凄惨事件的深切同情, 与审美对象共悲欢、同荣辱, 直面自身, 完善自身.

再次,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语文课是中学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 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 成为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阅读动力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 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学生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阅读才能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渗透.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指导学生多读书, 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开发其学习潜能.只有将阅读行为融入学生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阅读才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活动.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学生在阅读时, 读懂生动、有趣的情节, 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 激荡起品味人生, 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加强阅读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要把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联系, 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 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

最后, 在写作中形成健全人格.文如其人.作文是思想的外化, 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内在的修养.从春秋时代开始, 我国的写作教育就强调作者的内在修养, 将“文”与“人”, “文”与“德”直接联系起来, 强调诗人所抒之情应该是从心底流出的真实情感.作文教学是表现人文精神的极佳载体, 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题目就会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这种人文气息最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篇8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在中学阶段更应该如此,注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如教学中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 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调查表明,当学校组织体育比赛时 ,积极参加占70%左右。说明大多教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 ,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年级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 ,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体育比赛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平竞争, 对学生坚持“道德第一”的教育,不能为了取胜而不择手段,做出不文明的行为,遵守规则,遵守纪律,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 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屏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 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 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同时,体育活动中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互帮互助,体育技能与技巧的掌握都将是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良好品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协助老师布置场地,器材的收管等小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一种美德。

五、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 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 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有待我们中学体育教师的深耕细作。

六、树立学生的成功观念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感”和“收益感”,在付出劳动之后真正体验到快乐!不要畏惧结果,充分体验过程带给自己的收益感。

上一篇:孝话题作文导写与示例下一篇:美盛沃利笔试求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