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

2024-05-28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 篇1

关于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自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使学生个性获得解放,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语文阅

读教学,本人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寻得了以下几点拙见。

思考:教师放手,学生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总是教师再讲讲,要把教师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或“填鸭式”教学,要真正体现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的宗旨,但要注意度的问题,有的教师可能会理解: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就是由“一言堂”变为“大放羊”随学生便。

教师应端正师生关系,摆正位置,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学生可根自己学习课堂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权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处理方法是:自读课文一律由学生自学,而讲读课文则是精讲、精练,其实不然,对于难懂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自学,如我在朱自清的《春》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等学生对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后,对于难懂的问题,我们就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我则鼓励学生大胆讲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不仅把课文内容作为主要依据,而且把写作理论依据也作为有力的论据,这样既深化了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把问答的权利归还学生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应该得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主动思考,他如何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问和设想提出来,这样要双教师提问有效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教师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

当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法还很多,但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开放思想,改变教学观念,定能开辟出一片绿地。

《关于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体会》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 篇2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学生往往认为只要把作业完成且做得正确就算学好了化学。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思考的方法,习惯接受式的学习,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不会产生疑问,不会提出问题。因此老师在进行实验或习题探究时,针对学生的这一种弊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暴露出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导学生质疑。我在讲电解规律时,提出疑问:要想使电解质溶液复原怎么办?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例。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少什么加什么,少多少加多少。在这个基础上,我又给出一个练习题:用惰性电极电解400m L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不考虑电解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通电一段时间后,(1)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 Cu O后,就使溶液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 H值,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mol。(2)如果向所得溶液中加入0.1mol Cu(OH)2后,使溶液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 H值,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mol。学生对第二问疑问很大,问:什么加Cu(OH)2?浓度怎么不变呢?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把硫酸铜电解完以后继续电解硫酸溶液,结果就不难得到,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及敢于探索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

在学生刚刚养成自学习惯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写出章节总结或单元总结,并归纳出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我采用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检查或同桌相互检查,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使用多种复习方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坚持让学生一题多解,还要求他们把题目审得详细一些,钻研得深一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高考试卷中,信息迁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题的题干中给出解题需要的新知识、新情景、新方法等新信息,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对信息的有效提取,并做适当的加工,再运用联想和类比的方法进行处理,与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衔接,进而解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信息的辨认与使用,要会分析新信息,对于很高深的未知的知识可以采用照葫芦画瓢的方法,即模仿)。经过训练会提高学生对新信息的辨认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测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测来评价学生的自学效果。在了解对知识的复习情况时,很多学生很盲目,只知道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认为基础太差,但对自己差在什么地方并不知晓。特别是在阶段复习时学生必须知道自己薄弱的地方,才能有的放矢地对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为了消除学生的盲目性,我们把本节或本章的知识点和对能力的要求复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针对自己的情况逐个分析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单独或者合作编试题。老师根据学生出的试题进行分析审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复习而得到巩固,让学生真正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经过自测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有了学习的兴致,学习化学就有了动力,这样自学能力就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上一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一直要求学生自己改错,让学生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高。通过改错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78-0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己研究探索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深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为基础,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师生的课题研究中,构建教育的互动系统,完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促进体系,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进行自学的诱导有其优势,语文教材不同于理科内容,学生一般是可以初步看懂的,教师只要善于点拨和启发,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深刻理解掌握。因此,没有必要每篇课文都以讲授为主,许多课文可以采用“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

所谓“自学”,指学生预习课文。通过预习,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所谓“共学”,就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展开共同的学习研究活动。教师在关键之处点拨,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然后,在“自学”和“共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练”,使他们把已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要不断采用多种激发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用手、用口、用脑去学习!促使他去透彻了解教材,使它成为他的根深蒂固的习惯。”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把学生长期囿于课堂上,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因此,学习语文应和了解社会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把学得的语文知识应用于社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语言营养。特别是作文教学,更不能一味关在课堂上进行,应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学生经常感到没有东西可学,只好绞尽脑汁生编硬造,其主要原因不完全是他们写作能力太差,而是缺乏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感受。北宋时期的胡瑗在《安定言行录》中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因此要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应多组织学生到自然界、工厂、农村,去观察和分析外界事物,学生了解了社会,熟悉了生活,作文就会内容充实,生动活泼。

二、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园地

自主能力的培养注重开放性,它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时间上的自由性,学生对学习活动有自由的选择性,学习材料丰富、课堂内容综合性,更多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性。在教法上要避免千篇一律,课型呆板、单一,要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用心钻研教材,力争每一节课都与以往不同。要注意提高精讲效果,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探究并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语文教师要学会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相结合,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降低教学难度,把语文教学与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体现大语文教学思想,让学生能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熏陶情操,提高全新思维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中学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

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古人云:“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即学生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所谓质疑,就是让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训练学生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不疑则不得。”瓦特有疑于水蒸汽顶动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牛顿有疑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则是很好的例证。引导学生做否定性假设,即假如不是文中所说情况又将如何。对理解对象做否定性假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因为你否定这种情况就必须提出新的主张,并提供充分的论据,而这新观点就是学生创造的表现。比如,学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于勒成了百万富翁之后回来,菲利普夫妇又将如何?这样的假设思考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一定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要做好这项工作:

1、是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2、是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

3、是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 篇4

一、想问阶段,;

二、模仿提问阶段;

三、善于提问阶段。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学生没有问题就是教学的最大问题,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我结合自身的实践,从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做以下二方面的思考。

首先、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从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里所说的自学,是指学生看书自学。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从以下几方面提问题: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特征和公式上提问题;从算理、解法或关键字词上提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的后续教学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随着问题一个个妥善解决,学生已不知不觉,顺利地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3.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课堂中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当尝试中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在尝试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4.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发现的问题。

其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时空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学生已积极投入问题解决活动中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只有给学生提供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途径,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由来,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2.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所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3.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重视开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数学开放题与那些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的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用活现行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 篇5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是端正教育思想, 牢固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摆正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即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服务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一教育思想的确立是学生自学能力得以落实的根本保证。除此以外, 关键的是要把培养学生自己能力的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去, 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在预习中培养学生自觉知识的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首要环节, 也是学生获得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将“ 预习” 编人课例, 使预习成为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 并编写了富有启发性的预习题, 足以见得预习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为使预习达到目的, 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预习时间。其次是明确预习要求。如一年级学生的预习要求是:

( l) 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 读读音, 记记形, 组组词。

( 2) 自己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顺。

( 3) 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随着年级的增高, 预习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对预习要加以指导,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实现迁移, 最终形成自学能力。例如: 预习一篇课文, 我教给学生采用五步预习法:

( l) 初读课文, 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子。

( 2) 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 3) 再读课文, 给课文分段, 概括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 4 ) 精读课文, 试着回答课后的作业题或老师设计的思考压。

( 5) 质疑问难, 把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为教师的精讲提供依据。教学生五步预习的方法并让其在平时的预习实践中反复运用, 久而久之, 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了。

二、充分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给学生自我表现机遇。

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墓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检侧, 又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机。要使讨论有实效, 除了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外, 教师讨论题设计是否精当, 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形响讨论的质量, 教学的效率, 影响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我认为高质t 的讨论题一定是有层次的, 是紧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的。例如: 指导学生自学自读课文《 山泉流过的地方》, 我围绕单元训练的重点, 从课文题目人手, 由浅人深地设计了四个讨论题:

( l) 山泉流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 2) 在山泉流过的地方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 3) 在山泉流过的地方, 姑娘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4) 课文为什么以“ 山泉流过的地方” 为题? 这四个讨论题既是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感情的重点问题, 又是引导学生读懂这篇课文的一条思路, 学生循着这条思路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在充分经历讨论这一学习过程中, 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在讲解中启发学生自觉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的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挤占了学生自学、训练的时间, 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当前, 小语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摒弃烦琐的分析, 讲究精讲。梢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教学方法为手段, 对课文内容作要言不繁的适度讲解。精讲讲什么? 我认为就是要讲规律性的语文知识, 讲可以迁移, 可以概括类比、举一反三的语言知识。这些语言知识是跟学生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符合儿童的语言“ 最近发展区” 的, 是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如以段的教学为例, 在小语课文中, 有很多课文各段的写法是相似的, 我只讲一段, 其他` 部分引导学生自学, 力求体现“ 携其腕— 扶其肩— 放其行” 的自学能力培养过程, 促使其自学能力的形成。

( 繁星) 一课的教学就是如此。我重点讲解第一段, 借助板书, 教学生学习。教第二段时, 我就要学生按板书的思路默读课文, 理解内容, 体会感情。然后集中力量解决与第一段不同的疑难地方。到了第三段则完全让学生自学。教师这样的精讲, 教给学生的是普遍性, 规律性的知识, 是学生自学的方法, 学生通过进一步实践, 就能升华为一种自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 篇6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带领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总结文本大意并最终总结出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压制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所谓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并能够产生独特的见解。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所谓概括能力,就是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简练、准确的文字将文本的意思概括出来。概括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如今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察十分全面,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概括表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它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认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要正确地把握文本大意,必须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探究,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在日常学习中逐渐磨练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有大量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提高理解能力。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因为只有经过思考,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合理引导,告诉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文本大意,如何分析文本、理解文本并解答问题。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可以说是阅读能力的升华。学生通过理解与思考总结出文本大意,继而深刻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共鸣,体会到文本的深层含义。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自然而然的,学生就能吸取文本中的营养,在不断的熏陶中逐步走向成熟,从而为自身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也许在教师刚刚放手时很多学生会不习惯,但是要知道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因此教师要尽量压缩讲解时间,将其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分析、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难题,可以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合作的方式得出结论。在这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慢慢养成了。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给予解答与指导,让学生理解阅读的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

(二)培养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阅读,主动思考,自主分析,遇到问题可以留待课上与老师、同学共同解决。在此过程中,师生都能有所收获,学生也体会到了自学的快乐。

(三)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按部就班地讲解,因为许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到如下几点:其一,要弄清文本体裁,并通过朗读了解文本的大体框架与主要内容;其二,在了解文本框架后,要对局部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解,以挖掘文意;其三,对阅读所得加以归纳,形成系统的结构,理解文本内涵。

(五)增强生生间与师生间的交流

每个学生在阅读后的收获肯定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心得,将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与同学讨论。这样学生不仅收获了大量自己未发现的知识,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六)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这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学生向课外拓展,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切实学会从阅读中获得知识,进而逐渐形成自学能力。21 世纪是信息时代,所以,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应用多媒体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并指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让学生在自学中感受收获的喜悦。

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因为只有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有鉴于此,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通过思考、讨论想出办法,锻炼其自主思考能力。

(二)谨防表面化和形式化

在实践中,有的教师为了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过分地重视课堂形式,却忽略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文本解读。例如,有的教师非常注意对小组讨论的题目的选择,要新颖,有意义,有一定的难度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却忽略了小组讨论的质量。

(三)注重阅读知识结构的构建

相当多的人认为阅读教学最应彰显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因而把语文课看作是思想品德课。其实,加强阅读知识结构的构建,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玉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微[J].软件(教育现代化),(7)。

[2]王春梅。浅谈对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探微[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8)。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 篇7

一、指导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安排阅读的主要形式有:课前预习性阅读、课后巩固性阅读、课外提高性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要求学生理解阅读内容, 划出重点, 找出难点、疑点。布置阅读任务时, 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阅读后解答。 例如, 在预习阅读氢气的制法时, 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1) 节日放飞的气球, 填充的是氢气。 氢气是怎么样制取的呢? (2) 氢气是一种新型燃料, 具有哪些优点?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明白, 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 习题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阅读中找到解答。难以理解的问题阅读后再听老师讲解, 也能“化难为易”,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阅读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二、重视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演示实验留给学生做, 并创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新实验。 例如:胆矾的研碎, 镁带燃烧,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的实验等让学生做。 再如, 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法时, 增设了检验装置气密性的实验。 首先, 给出装置, 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其次, 学生设计实验方法、步骤, 提出所给出仪器外所需的用品。 再次, 学生实验, 教师指导。 学生根据老师所讲方法, 进行实验, 老师巡视并纠错。 最后, 归纳总结, 选出合理方法。 实验中学生设计的主要方法有: (1) 用手封住 (或用橡皮塞塞住、或用塑料薄膜扎住) 长颈漏斗口部, 把导管口浸入水中, 手掌紧贴锥形瓶外壁, 看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 (2) 在锥形瓶内加入碳酸钙和稀盐酸, 长颈漏斗下端浸在液面下, 把导管口浸入水中, 看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 (3) 把导管口浸入水中, 从长颈漏斗口向下吹气, 看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 (4) 用弹簧夹夹住橡皮导管, 从长颈漏斗口加入水, 看是否注满锥形瓶。 (5) 向锥形瓶内注入适量水, 使长颈漏斗下端浸在液面下, 把导管口浸在水中, 然后用手掌紧贴锥形瓶外壁, 看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 在归纳总结时, 通过分析, 首先肯定这些创新实验设计都有合理成分, 并指出某些实验设计的不足, 然后指出 (4) 、 (5) 比较切实可行, 对有关同学给予表扬。

三、倡导质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是自学能力的基本依托。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 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 培养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质疑有多种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即“引导质疑”和“自学质疑”。 引导质疑具有启发性与样板性。 在设计学案时, 要设计好问题, 在课堂上适时提问, 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途径, 向已经确定的答案靠近。 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 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例如, 我们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根据学生已有的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 引导质疑:药品为什么选择酸? 装置为什么不用制氧气的装置? 通过引导, 学生就会理解, 制取氧气要选择含氧元素的物质, 制取氢气要选择含氢元素的物质, 选择药品受制取物质所含元素的制约。 制氧气用的是固体药品, 需要加热, 制氢气用的是固体和液体两种状态的药品, 不需要加热, 选择装置要受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制约, 从而使学生了解制取气体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自学质疑具有灵活性、自发性。 自学质疑能突破狭隘思维的束缚, 走向创新的境界。 我们要努力保护、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养成自学质疑的习惯。 下面是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 (1) 水的化学式怎么写? (2) 氯酸钾固体是什么颜色? (3) 制氢气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 制二氧化碳时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4) 氢气、碳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它们为什么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 化学反应中有“吸热”、“放热”现象, 吸的热到哪儿去了, 放的热原来在哪儿? (6) 原子核外第一层为什么只能排布2个电子? 最外层排布8个电子为什么稳定? 类似 (1) (2) 的问题, 这类问题, 比较肤浅, 对提这类问题的学生决不讽刺、挖苦, 鼓励他们认真看书, 积极思维。 类似 (3) (4) 的问题, 教材中未讲, 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 老师能给他们解释明白。对提这类问题的学生, 要给予积极评价, 表扬他们思维具有发散性、敏捷性, 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 类似 (5) (6) 的问题,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 老师无法给他们解释明白。对提这类问题的学生, 更要给予积极评价, 表扬他们的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深刻性, 告诉他们这类问题要等学了更多化学基础知识后才能明白。

通过倡导质疑, 激发了学生热情, 培养了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锻炼了思维, 提高了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99-01

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还是把传授知识作为重点,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次要位置。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变化会十分激烈,知识剧增,更新极快。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它更多的知识,只能靠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终生学习。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指出了教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由以下因素构成:(1)学风。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作风,是构成并发展自学能力的内在动力和前提条件。(2)基础。是指学生原有的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基础。(3)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它是构成并发展自学能力的核心潜能。(4)方法。是智力活动的外观,它是自学能力在学习行为上的表现。这四种能力相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

在教学实践中,自学能力主要从学风、智力、方法这三个方面来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学风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向学生阐明英语的重要地位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外语就是学到熟练地使用这个工具的本领。掌握工具的主要途径是练,同遗忘作斗争,同懒惰作斗争,同骄傲作斗争,同自卑作斗争,勤学苦练。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养成如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勤于动脑;课后主动复习,总结归纳,加强记忆。学习单词时要知其音,明其形,懂其意,要掌握正确的字母及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听英语要勤听、多听、会听;在做听力练习时,克服紧张心理,第一遍只听不写,明白大意;第二遍边听边写,掌握细节;第三遍复习检查,查漏补缺。

二、开发学生的潜能

英语学习需要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培养观察能力。在语音教学中,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学习生词时,辅之以图片、实物,学生会很快记住,经久难忘;句型教学,要求学生观察例句,与汉语结构对比,观察异同。

遗忘是记忆的天敌。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显示:所记的内容如果不复习,24小时内会忘掉50%,48小时内会忘掉剩余的50%的50%……。所以,防止遗忘的有效办法是针对遗忘规律,安排重现,及时复习。教给学生记忆方法,如对比法、实物法、图表法、联想法、循环法、谐音法、口诀法、结构法等,并做到多种方法交替使用。

思维能力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从而认识本质的能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以下思维能力:1.辨析概念的能力;2.综合概括的能力;3.思维条理化的能力;4.逻辑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习方法

传统的重教法轻学法的教学观造成的弊端,必然会扼杀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课文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快速阅读,抓文章的大意和表层信息。2.进一步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排除语言障碍。3.结合文章语境,理解,使用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4.结合课后训练,深化对文章的理解。5.复述、缩写、或续写课文。

听录音时,听一句,暂停后,复述一遍,最好接着翻译成汉语,之后再往下听。不要让录音机一直不停地放下去,也不要有口无心地跟着读。没有听懂或不能复述,应及时倒带,反复聆听,直到听懂或能复述为止。

方法是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学习方法,善于借鉴并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不仅适应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人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体现。学生如果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 篇9

第三阶段理论学习学习心得

通过三个阶段的<<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研究>>的理论学习,使我从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下面谈谈个人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质疑”应成为小学计算能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而计算能力中“质疑”是生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也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有机会自己质疑,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质疑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中,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求疑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应成为计算教学主要前提条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认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才能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计算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的计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从之一种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

2、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计算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首先,从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观察质疑、比较质疑、联想质疑。其次,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渗透质疑方法,主要有概念、计算、解决问题三方面。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 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另外,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那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2015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 篇10

【摘要】: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讲读课上,教师讲读,示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讲读课上,还可以试探性地进行“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读书方法。在自读课上,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自我策动、自我受理”。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引导学生自读上狠下功夫

【关键词】: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应有一定量的学法指导,尤其是自学方法的指导。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应有利于学生思想,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与学本身是一对矛盾,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与学中,存在着两个积极性,一个是教师教的积极性,一个是学生学的积极性,而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被忽视了,我们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切不可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地听老师讲,一跃而变为课堂的主人,要通过自己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动口读懂文章。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讲读课上,教师讲读,示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低年级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字、词、句。如果文《画鸡蛋》申“用心”一词的教学,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运用“上挂下联法”。先让学生找出达芬奇学画鸡蛋前后不同态度的词,有“不耐烦”、“用心”这两个词。强调这两个词,是为了让学生在感知课文后留下总的印象: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时的态度很不耐烦,后来却变得用心学画。究竟为什么?这个内容就是我们在读课文中要明白弄懂之处。当教到“用心”画这一段落时,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他“用心”画的词语来。

学生举出“许许多多”、“一张又一张”。这样的答案只能说明学生从数量上有所认识,我就接着启发他们联系前面第二段老师要求达芬奇要训练好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内容,找出体现达芬奇接受老师意见之后用心画的词语。这下,学生很快发现了“形状不同”这个至关要紧的词语。因为鸡蛋形状虽然每个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非常相似,差别十分细微,要能看出它们的差异需要很好的眼力。达芬奇之所以后来能画出不同形状的鸡蛋,说明他接受了老师的帮助,努力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才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推敲,学生不但理解了词义,而且掌握了揣摩词语的方法。

二、讲读课上,还可以试探性地进行。

“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读书方法。在进行课文教学中,通过“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再通过“放”让学生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如课文《狐狸和乌鸦》重点部分(狐狸骗取乌鸦嘴里那片肉的经过)教学,我采用摘句法,抓能表现寓意的关键句来挖掘寓意的分法。 教学这篇课文,难在如何引导他们认识狐狸对乌鸦所讲的话好听顺耳,但却都不是真心实意,甚至最后一次还说出奉承话。“奉承”该怎么突破?首先,示范性地讲清最后一次狐狸说的话(奉承话有两句)中的第一句内容。让学生说说乌鸦黑乎乎、麻雀羽毛上有花纹的`特点,麻雀与乌鸦外表相比的结果是乌鸦丑,麻雀美;认识狐狸的话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合;理解狐狸这么说的目的就是让乌鸦惊喜到得意志形,张开嘴巴笑后失掉嘴里的肉;明白这类的话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讨好人家,这叫作奉承。然后请学生按照学习第一句奉承话的方法自己去分析理解第二句奉承话,弄懂了“明明鸟鸦嗓子不好,声音‘哇哇’叫难听极了,狐狸却硬要说乌鸦嗓子真好,叫声像歌声一样动听,大家都爱听”的原因,是要吃到乌鸦叼着的肉,就得让它再次得意忘形,张嘴高唱。使嘴里的肉迅速落地。狐狸真是个狡猾的坏东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好地发挥,既读懂了句子意思,理解内容,明白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是它自己听信奉承话,懂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能听奉承话。

爱听奉承话,会受骗上当;不听奉承话,就不会上当。又认识到抓课文重点句理解的学法,有助于领会文章中心,即文章所阐明、告诉人们的道理。

三、自读课上,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自我策动、自我受理”。

自修课,要求学生自己读全篇课文,一般运用联系法,即运用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本领(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前后文的照应及对比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在书中找答案解决问题等等方法),把课文读懂,读有所得。《看企鹅》课文,是本学用第一次出现的自读课文。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接近儿童生活实际,还附有插图。读书时,借助拼音,边读书边观察图画,学生不难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光正看得起劲,为什么突然脸红了?以往都是老师提的问题或课后现成的问题给学生去思考,而这一课他们自己能发现、提出有关书中很重要的问题。围绕问题,从书中找答案,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句,并展开讨论。课堂上还安排他们重点细读第三段有关企鹅吃食的情景,让两个同学分别上台摆出小光想象企鹅吃食的情景以及企鹅实际吃食的情景。学生个个兴趣高昂,都想争着上台摆一摆,这样一摆弄,检测出他们自读的理解程度,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摆的原因,是因为扣紧书上的“抢、拥、一定”和“有秩序”的词语意思。甚至还课外设制一个情景,如果还有一只小企鹅在大家排队吃食时,它才来到,这时你们想它站在哪里呢?为什么?学生自觉说出这只企鹅虽然小,但是也会有秩序地排着队去等吃食,不会挤到前面去的。通过自读课的学习,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还明白了上自读课,要自己不断反复、努力去读懂文章,可以边读边想边划(重要的字词句)边摆等。只有这样做,自己才会读懂课文或者看懂课外读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看似可怕的自读课的任务。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 篇11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物理课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通过演示实验等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作为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繁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花时间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的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物理课本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实验“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例如,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做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公式做些处理以帮助学生去弄清含义。然后,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另外,课本中还常有一些晦涩的物理术语比较难懂,学生刚开始接触时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必须用心地加以引导,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问学能力初二开始学习物理启蒙课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并结合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例如,1)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2)这一节(段)讲了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3)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4)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教师提问。此外,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自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等

可以说,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培养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教师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寻找物理模型,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就是倡导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化思维。所谓积极化思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真理解概念和规律,通过可以获得的具体“动作”进一步把概念变成自己的东西,以便再见到该概念和规律时能够形成反应,把这一过程叫做概念和规律的积极化,把概念和规律等不断进行积极化称为积极化思维。一般来说,学生总是把所学的概念、规律和应用脱节,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不能够应用到实验和解题中去。这在其他的学科中也可以得到体现,例如,学生能较容易记住一个英语单词的拼写,但在阅读时却注意不到这个词的意思,在写作时却想不起用这个词以及怎么写。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等没有真正掌握。正因为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概念和规律进行积极化思维,对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构建一些模型进行推敲,在反复的探索中培养积极化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了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索,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心得体会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如果把知识比作金子的话, 那么自学能力便是点金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在知识激增、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社会, 惟一的途径就是自学。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其应用广泛和发展迅猛的时代特征, 更是显而易见。在这样的情势下, 计算机教学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方法, 只有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获取信息, 才能使他们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 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在此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让学习成为自觉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强烈兴趣时, 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 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效率。可以说, 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内在动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

那么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尝试,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1.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授课内容, 让学生了解

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发展史和计算机领域的特殊人物,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比尔·盖茨, 他和同伴创办了微软公司, 依靠自己的努力, 使微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打败了IBM、苹果等计算机业的巨头, 成为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的霸主, 比尔·盖茨也一跃成为了二十世纪成功人士的典范。在计算机教学中, 我穿插了一些这样的传奇故事或者人物, 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领域的巨大潜力, 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信心百倍, 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计算机奥秘、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传统教学带来的单调乏味。实践证明, 运用图形、符号等多媒体元素, 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一些微观、抽象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讲授CUP执行程序的过程中, 由于实验环境、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做到实物演示, 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要在黑板上画很多图, 而且动态效果无法展现。有了多媒体课件, 教师就可以用符号和箭头来动态地模拟执行CPU取指令、执行指令、保存运算结果、输出等过程。教师只要事先准备好课件, 点几下鼠标, 一个原本用文字难以叙述清楚的过程, 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原本晦涩难懂, 不易掌握的知识也变得容易接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二、抓好预习环节, 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良好途径

所谓预习, 是指在上课前学生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 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前知识准备的过程。预习这一块往往被忽视, 而预习恰恰是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预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学的演习。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 应开动脑筋, 查阅资料, 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课前充分的预习后, 课上将要讲的内容就会大致存于大脑之中。而在预习的过程中绝不会没有困惑, 困惑没有解决, 到了课堂上就会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 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同学的互动学习,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此时获得的知识会记得牢, 印象也会非常深刻, 又有成功感, 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坚持长期的预习, 能优化认识结构, 容易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 我们要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起促进和激励的作用。通常在布置好预习的内容后, 我会再留几个相关的思考题, 并在课堂上辅之以一定的考查环节。如:计算机教学中有相当比例的实验操作。因为计算机的特殊性, 实验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预计不到的情况。教师应事先操作一遍, 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意外情况, 布置预习内容, 并在实验课上, 检查、提问、打分。对于预习工作做的好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我相信, 只要学生坚持预习, 教师坚持检查, 坚持不懈, 对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必定大有裨益。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 促进学生自学

计算机学科知识面广, 资料丰富。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之外, 教师更应该注重指导、点拨,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比如在教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时, 教师不应急于进行演示操作, 考虑到计算机的特点, 可鼓励学生利用“帮助”信息等计算机特有的性质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即使遇到困难, 也不要马上解答, 可让他们通过讨论、实践来解决。

例如:在学习Word时, 在工具条上有很多按钮:“打开”、“保存”、“打印”、“撤销操作”等。因为按钮很多, 功能强大, 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不可能做到一一讲解。在这种的情况下, 可以先演示某一个按钮的功能, 然后提醒学生:只要把鼠标停留在某一个按钮上, 稍等片刻, 系统就会自动提示该按钮的功能, 还可以打开系统帮助, 在关键字中输入相关内容, 查阅详细的使用说明。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学习各种其它功能。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索的过程中, 学到了新的知识, 这样的收获一定让他们倍感喜悦, 印象也来得更加深刻。

在这种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内在的学习潜能, 主动地学。教师也从机械的灌输中摆脱出来, 充当为一种“助学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促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的自学能力必定会增强得更快。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3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初探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就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课堂的实效。所以,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学、兴趣、信心、方法、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文学家高尔基深有感触地说:“自学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可见,自学能力是学生诸方面能力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最主要是教师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所需要的智力品质。就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一、激发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使人的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实践证明:浓郁的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级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己去读、去写,在不间断的读写中锻炼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阅读教学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良好的读书激情,引发学生的读书欲。如教学《惊弓之

鸟》这一课时,先讲一个故事,在古时候,有个有名的射手叫更羸,有一天,他和魏王去郊外打猎,但他不用箭就能使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由此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再问:“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呢?更羸又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大雁受过箭伤呢?”这些都是主要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便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最明显的差异不是智力,而在于是否具有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的良好性格和品质。”但是,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之中,产生主动求知,自觉探索,充分调动自己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逐步培养和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真正学好语文。我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对科学家自学成才典型实例介绍,树立学生自学信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给学生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身处困境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他们都凭着超人的意志去研究,成为科学家。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学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从而养成学生独立钻研、刻苦努力,自觉地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种方法:(1)培养学生自觉地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预习是自学的重要方法。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陌生的字或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自己以为可疑的都要查找工具书,从而彻底的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人人备有字典、词典,养成自觉地、熟练地翻检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查字典的方法。这也是自学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2)培养学生抓中心词语、讲解分析句子的能力。句子是文章的骨架,中心词是句子的眼睛。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词语辨析和比较,可运用换词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如在教学《雷雨》中,“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如果把“垂”字换成“掉”字,就没有那么生动形象了。(3)培养学生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把常用的文体的基本结构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掌握运用。在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中,学习燕子妈妈三次叫小燕子去观察菜园里有什么东西,各有什么区别?(4)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引导学生自问自答。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完成这些问题后,可让学生的思维倒过来问,使之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培养自学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使种种的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时决不能只满足于学法的传授,还应重视自学习惯的培养。以下几点是我地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一些做法:(1)是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2)是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3)是培养预习的习惯。(4)是培养学生勤于独立做读书笔记的习惯。(5)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进学生的脑海里。

总之,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人才的一条途径。学生会自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2、《布鲁纳名言摘录》

3、《陶行知名言摘录》

上一篇:让兴趣之花在课堂绽放下一篇:香味数学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