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024-10-27

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通用10篇)

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1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些名言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许多事实表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提问能产生认知困惑,有困惑,才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为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发现创新精神、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跃动的过程以及体验阅读乐趣,积极而有效地学习语文的过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发现总有一些学生不会提问,自上学期以来,笔者对我校四年级25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课后能向老师提问的占%,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讲的错误的不足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头脑中弄不懂的问题很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质疑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二是有些学生不善于提问,他们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四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面子上不好看,久而久之,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敢问、乐问、善问。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见。

一、明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其主动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

3%。

:“

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

25%,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占

?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之”可见具有提问能力

10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有助于理解。所以,培养提问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说明他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说明他有一种勇气和探索精神,至于大胆质疑的,更是表现其果敢的创新意识,而这一点,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求知的欲望。但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教案设计的环节一步步地进行,学生就可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学中只求课堂纪律好,不求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求传授知识,不求探究理由;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萌芽视而不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题;“顾虑心理“依赖心理”障碍的存在,导致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提问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当然,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的问题就训斥、批评,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问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提供合适的契机,使学生见

“自卑心理”,学生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这种适时、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

“疑”“疑”敢“问”。

”,学生认为,自己平时学习不好,根本提不出问,而会受到教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我不懂,老师会讲,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点头称赞,拍肩鼓励。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幼稚的,自己不满意“问”。

”的心理。心理、角色距离,创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有,因平时上课教师包办太多,所以学生产生了敢于提问,以及口头表扬,就会消除心理障碍

让学生提问,要抓住时机,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同时机的提问,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一)课始提问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这是学生第一次学到课题是一句话的课文,大多数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点上,而这一点恰恰可以成为教学的突破口。当然,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

(二)课中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有一位教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大于利”,无形中感到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了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不仅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解。

(三)课尾提问

统做法是教师问学生学了课文后还有什么问题由于学生差异性的存在,有限,这样的问题难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课尾提问需把握两点:一是选择探索意义较大的问题进行,二是围绕教学的目标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中有一位学生提问:妇或下令捕杀这伙人的办法,而要一一惩治他们呢?并通过引导点拨和小组议论,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要惩治这伙人育老百姓,让河伯娶媳妇真相大白,进而破除迷信。这一问,使文章的中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四、教授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有“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整体作用。对学生来讲,学习方法作为能力。⑽学生在提问时学会提问,形成能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曹操很笨”他们很可能提出各式各样非本质性的问题”,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点提问,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看法提出了“(重点或难点)“问”。

“工具“工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才会形成学习”的观点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操军队实际情况2,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进行。如一位教师在教完“西门豹为什么不采用禁止给河伯娶媳”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个问题的价值性。”要使学生善问,必须”,只有这两种,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提问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接着就有几位学生附和。,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铁索“弊”。。这时候站起来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提问,认为曹操是个原先的分析太片面,利大于弊。)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西门豹》,又要教“疑”善授之以渔工具

(一)对课题进行提问。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题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学生接触不少课文后,我们可以常常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经常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抓住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提问。有些文章从结构上看,作者的安排很是独特。在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从中领悟和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有位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上质疑,学生则提问:雨中的杨梅树?是不是有点多余?味道甜美,是与杨梅树的生长茂盛分不开的,而杨梅树生长茂盛,又是和春天的雨水充沛分不开。看来作者的安排是别具匠心,绝非多余的。

(三)对重点词句进行提问。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可强调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学生可能会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

(四)抓住矛盾处提问。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往往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句话,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不是矛盾了吗?”情。

此外,还可以对文章的标点、段落分行、文章内容、人物的行为等质疑。总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坚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提问便能渐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会生疑走向会质疑。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一是陶行知有这样的诗句: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谁读了这个故事都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画龙点睛“„焦急‟是着急的意思,“无疑而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怎样思考分析问题“课文重点写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为什么开始要写

”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耐心”,二是“不思就问”上下功夫。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是不着急的意思,”。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小珊迪》”

“一位满头银发„焦急而又耐心,”有‟”在 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白,杨梅果的形状好看,颜色鲜艳,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这个问如果让学生细读这这一提问很有质量,通过深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词语,理解了人物的感……

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2

一、创设情境, 使学生想问

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 对困惑既渴望提出问题又害怕出错, 思维活动总跳不出老师设计好的“圈子”。学生也习惯于那种被束缚、被控制的学习状况。情境的创设, 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如讲故事、表演和看课堂实录等方法, 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 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同时, 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提前的预感, 做到心中有数, 给学生的提问创造良好的机会, 提供充分足够的空间。

二、营造氛围, 使学生敢问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前提, 他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 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乐于思维, 敢于提问。首先,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 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心和耐心, 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 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缩短与其他学生之间距离, 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关系。其次, 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出错的问题, 这是学生敢提问题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 就会勇气倍增, 激起无数次的追求。

三、培养习惯, 使学生好问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不但要学生想问、敢问, 还要让学生主动提问。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

1. 激问。

教学中, 有时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 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问, 启动学生的思维。如运用比较、迂回等方法激发学生提问, 开启学生的智力。

2. 导问。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问中, 常遇到一些相关、相近或相异的知识。此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提问, 相反提问。

3. 趣问。

教师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一样, 都是要有兴趣的。教师要结合教材, 培养学生的提问兴趣。

4. 树“问”榜样。

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评选“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的活动, 抓典型, 树榜样, 以点带面, 利用榜样的号召力, 在学生中逐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四、教给方法, 使学生善问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 善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 更应该善问, 善问才是具备提问能力的重要标志。

1. 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的示范。

如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题目如何质疑, 教师都要做出示范, 给学生以榜样, 为学生独立提问打好基础。

2. 教师要教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 提问题。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知识规律的结论处质疑提问。

3. 教师要教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提问。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变换视觉看问题, 变换角度提问题。既可正面提, 又可反面提, 还可侧面提。

4. 教师要教学生会说, 即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

提问也是一种口语表达的形式。教师应采用低起点, 严要求, 勤训练, 上台阶的策略, 循循善诱, 不厌其烦, 使学生一步一步上路,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问题。

5.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 必须勤学苦思, 只有认真观察, 不断比较, 才会获得新知, 形成新能力。

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3

关键词:猜测生词;英语阅读;构词知识;英语语境;因果关系

猜词法是阅读理解中理解生词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要使学生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首先应有计划、系统地培养学生猜词悟义的能力。

一、根据构词法知识来猜测词义

构词法是英语单词的构成规律,常见的有缀合法、合成法和转化法。

1.缀合法 由一个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构词的方法,称为缀合法。由缀合法构成的词,称为派生词。词根是派生词的基础,同一词根加不同的词缀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和词性。我们可以根据词根及其前缀或后缀的意义来猜测词义。

大多数前缀不改变词根的词性而仅仅对词根的意义加以修饰或限制,表示否定、相反、贬低、向背、程度、方位等意义。表示否定、相反、贬低、向背的前缀有un-、in-、im-、dis-等。表示程度、大小的前缀有super-、under-、mini-等。

英语的后缀具有较强的语法功能,常使原词改变词性。根据所构成新词的词性,后缀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名词后缀、动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和副词后缀。名词后缀有-er、-ship、-ment等。动词后缀有-ize、-en、-ify等。形容词后缀有-ful、-less、-able、-ive等。副词后缀有-ly、-ward、-wise等。

2.合成法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词素构成的词,称为复合词或合成词。复合词又可分为复合名词、复合动词、复合形容词等。复合词在英语中比较活跃,对于一般的复合词,如果我们知道构成这一复合词的自由词素的意思,这个单词的意思便不难猜出了。如world-famous一词由world(世界)和famous(著名的,闻名的)两个词合成,不难理解该词的意思即为“世界闻名的”。这样的复合词可以在词典中查到,有一些复合词可能在任何词典中也查不到,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词的构成方法来猜测或领会其意思。

3.转化法 转化法是指词类的互相转化,如英语中的动词可以转化为名词,名词转化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转化为动词等,但是词形不变。词类的转化通常是在原来词义的基础上,转化为相应的有关意义。例如:Please warm the milk before your drink.我们都知道warm是个形容词,意为“暖和的”,但在这个句子中做动词,表示“加热”。了解词类的转化规律有助于我们猜测词义。

二、根据语境猜测词义

1.根据作者的解释猜测词义

(1)定义型。句中常有means、is called、is known as等标志词。例如:An unreasonable and lasting fear of something is called phobia.句中phobia是个生词,但根据句中的定义“对于某种事物的毫无理由的持久的恐惧”,我们可以推断出phobia意为“恐怖症”、“恐惧症”。(2)举例型。根据句中列举的例子来猜测生词的意思。例如:Select any of these periodicals:Time magazine,China Youth,Reader’s Digest. 從句中可以看出“Time magazine,…”都是杂志名称,通过其举例的内容,我们可以猜出periodical意为“期刊、杂志”。(3)重述型。常见的信息词有that is ,or, in the other words等。例如:We will meet you in the foyer, the entrance hall of the theatre.根据逗号后的解释,显而易见“foyer”意为“剧院的入口厅、门厅”。

2.利用上下文的对比或并列表达来猜测词义 不少句子在上下文中给出了该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运用并列或对比对这些词加以提示。

例如:Unlike his sister who is a warm, interested person,Tom is apathetic to everyone and everything.汤姆的妹妹是个热心肠,对什么事都感性趣的人,而汤姆的性格不同于他妹妹,因此我们可以推断“apathetic”意思为“冷漠的、无兴趣的”。

3.根据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例如:The little girl is feeling homesick now because she has been away from her family for a long tine.“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的意思是“因为她离家很久了”,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想家”的结果便顺理成章了。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合成词的构成来判断它的意义。又如,围绕“computer”来写的英语科技文的阅读材料,其中不乏这样的句子“In a few years the computer may touch the life of everyone, even people in faraway hamlets.”假如这句话中你不明白“hamlet”的意思,但是通过看上文的句意:在短短几年内,计算机就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即使人们住在遥远的……,由此推断出“hamlet”这个词表达的就是“乡村”的意思,整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计算机的涉及范围很广,即使人们住在遥远的乡村也要用到它。

4.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科技知识及常识等来猜测词义 例如:In a fraction such as 5/9,the number above the line is called the numerator, the number below the line is denominator.虽说这一句话中你可能有三个生词,但如果你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便不难猜出“fraction,numerator,denominator”的意思分别为“分数、分子、分母”。

5.学会辨认不必猜出的生词 例如:There are many pyramids along the Nile River.在这个句子里,能知道“the Nile River”是一条河就可以了,无需了解其确切的名称。

总之,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时不必紧张,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选用以上方法,一般都可以猜测出它的意思或大意。猜词是以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为基础的,只有将扎实的语言知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必要的应试技巧相结合才能逐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福利.关于阅读中词义猜测策略的探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张士辉.浅析阅读理解词义猜测的方法 [J] .英语通,2012.4.

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4

‚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文字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交际工具,在日常的交际中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字字推理,句句分析,加以处理。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靠得就是语感的直觉性和敏锐性。因此,语感的培养具有辅助交际的功能。此外,语感还有促进理解的功能,古代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多读、多背,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此观之,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语文知识,而在于语文能力,即语言的运用。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呢?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培养。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可以说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作为朗读材料被师生经过仔细分析,深入体味,并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这绝不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动员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造。于是,多次反复朗读之后,学生不仅理解了某些词句的含义,而且多少难说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也体会到了文章的内涵了。甚至,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对类似的文章进行鉴赏。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那些词句,从而使学生的口头表达准确和生动。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朗读要理解在先

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的死读、傻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贴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如读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看到不仅是天门山、长江、旋涡,还有从‚断‛想到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从‚回‛想到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境界,也可联想到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读得多了,理解透了,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如电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集声音、感情、图像于一身,许多音乐节目歌词都配有字幕,教师要以媒体为载体,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

3、讲究朗读的方法,注重范读和情读

课文中优美的诗词、散文,最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的共鸣。教师的范读,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般的滋润;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才思滚滚,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有时似高山流水,错落跌宕,层层推进,飞流直下,给学生一种多姿多态的飞动美。总之,教师的范读,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他们的语感。

‚情读‛就是要读出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只有切入作品所塑造的生活情境,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情境、氛围之中,才能透彻理解人物的个性和作者所寄托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将那活鲜鲜的生活情境、独具个性的生命语言,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4、通过朗读与激发想像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进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模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要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而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到触发想象,把学生带进情景之中,在情境中唤起学生情感与作者的共鸣。

二、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读多了,读熟了,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得就是积累语言的好处。

在实践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对字、词、句的积累,汉语的字词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内涵的自由度很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作为语感的训练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词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地增多。在课内,语文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点拨,并传授给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促使学生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课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进行思考、讨论,勤作摘记,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词由生疏到熟悉,由不懂到懂,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规律也能掌握了。其次应该注重对字词意象的积累。如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只有学生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词语迅速唤起意象。这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做到声情并茂,努力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然而,仅靠课内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广泛阅读,增加词汇量,扩大视野,丰富意象,从而促进其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

三、推敲品评,增强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得以提高的关键环节。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情味,无法了解其深意,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

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就以下几点进行:

1、揣摩比较中,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减、换换、调调、加加等形式展开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在教学‚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写尽环境之艰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评领会中,体验语句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和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作者起伏的情感。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不取名为《游金华的双龙洞》。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评领会文章的内容,并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当然,语感的培养可从多方面进行。在阅读之外,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无论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还是对事物的感悟,都可从生活中获得。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如:课前两分钟说话练习,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进行演讲、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说中强化语感;练习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影评等,让学生在练中强化语感,为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5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川渠县三汇镇第四中心小学 郭华康

【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在阅读中不光需要调动起人的大脑、眼睛、嘴巴,有时还需要动手,既需要我们的感性思维,还需要理性思维参与其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体会是:要根据要求,努力探索,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在教学一篇语文课文时,首先教师一定要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除此之外,还要明白编者为什么把它编到教材,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不仅仅只是弄明白它的内容,了解它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从语言到思想,从思想到语言,来来回回的多走几次,使学生在获得阅读感悟的同时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教学现象: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者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以“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呀?”开始,接着发问不断,“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呀”、“文章中的主人公做了些什么呀,说了些什么呀”“还写到了什么呀”等等,教师步步发问,学生一问一答,按照这种模式依次把课文的所有段落分析一遍后,一篇文章就讲解完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弊端:首先,整节课教师忙于发问,启发,小结,学生忙于寻找,思考,回答。有的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而这些问题真的都是有价值的吗?其实恰恰相反,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只是停留在文章的外表,只是在事理上问问答答,很多都没有思考价值。可偏偏就是这些看似有启发性,实质垃圾的问题占用了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朗读,去体味文本,去思考作者的初衷,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教师始终以自己的问题拉着学生的思绪,那么就算有时间,个性化阅读就能实现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又怎么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呢。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思考问题,善于将已学的知识或已掌握的技能迁移应用转换,通过比较而辨异求同,打开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善于从新观点、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注意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十八般武艺样样用,精彩的音像资料,美妙的乐曲,逼真的表演,热闹的合作探究学习纷至沓来,表面上耳目一新,实际上令人眼花缭乱,一篇文章的教学承载了很多,包括语文本身的和非语文的内容,造成了语文教学复杂化,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其实大屏幕代替不了课本,表演代替不了阅读,音乐代替不了语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机械的练习,无错的回答,泛滥的表现,热闹的讨论,花哨的表演,抽象的方法,无谓的尊重都是形式主义的新花样。

尊重学生,师生之间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有位教师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讲到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时说:“我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也没看到诸葛亮怎样想的,怎么考虑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可以根据他的语言、行为推测出他是怎么想的。”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地展开学习,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际上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的设置问题情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和“追”。于是,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讲台表演小蝌蚪怎样“迎”乌龟妈妈,怎样“追”鲤鱼妈妈的。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发现“迎”和“追”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表达的心情也不一样,而且游的速度也不一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深层次发现和理解。

启发学生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发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还应善于激发学生就疑难之处质疑,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来共同解决。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开头一句“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以及课文结尾一句“乌鸦喝着水了”提出新的质疑点。学生的思维结果是:乌鸦不可能天天口渴,应将开头一句改为:“有一天,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由于乌鸦想了很多办法才喝到水,结尾应该改为“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人教版新课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xiaoxue.xuekeedu.com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四、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xiaoxue.xuekeedu.com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7

国务院于2001年5月29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其中第23条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倡研究性学习, 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对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也是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问 (Problem Posing) 又称问题提出, 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发现、形成并主动提出问题的行为。物理提问能力, 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 为了巩固知识的掌握、探索未知领域或监控学习过程, 在联系自身己有知识经验和当时学习情境的基础上, 针对一定的学习内容, 通过一定的认知努力而自觉提出物理问题的能力。 (这里所指的“物理问题”是以高中物理为内容, 或者虽不以物理为内容, 但必须用高中物理的概念、规律或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

有人对中学生物理提问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高中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并不强烈, 近一半的学生不喜欢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提问题, 特别是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教材、参考书和老师的讲课没有一点质疑的意识。进一步分析可知, 随年级的升高, 喜欢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提问的学生呈下降趋势;喜欢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提问的学生的比例, 高二学生最少。只有在特定的状态下 (小组讨论中) , 学生才具有较高的问题意识。

在问题教学中, 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来提问题, 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均不高。教师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是问题教学成功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用了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1. 比较式提问法

将内容设计横向和纵向的问题, 使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辨过程中加深理解, 增进思维。教学内容之间往往要有横比和纵比的若干个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准这些点进行设疑。

例如在讲到“超重和失重”这个内容时, 我设计出一个表格:

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片断, 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然后通过观察和分组讨论, 针对表格中的空白区域, 对物体受力情况、运动过程等进行联想, 试着提出问题, 并把问题记录在小纸条上。

在实际教学中, 按不同的区域,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列成表格如图所示:

2. 问题变式提问法

问题变式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 变化问题的条件、情景、思考角度而形成新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

例如在电磁感应的复习课——《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中, 我先复习实验——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如图1所示, 请学生画出等效电路图, 如图2所示。然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物理情景设问, 如: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除此以外, 还可以用以下几种问题变式的方法重新提问。

(1) 变更提问物理量进行提问

变更提问角度提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物体的特性,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上例中, 还可引导学生提问:导体做什么运动?安培力做功多少?人损失化学能到哪里去了?要使导体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 外力需多大?等等。

(2) 变更研究对象的结构形式进行提问

对研究对象的结构形式进行变换后重新设问, 通常有二种方式: (1) 变形。如在上例中把框架变成斜面状;把框架变成竖直。 (2) 增减器材。如在上例中, 电阻R上并联另一电阻、两导体在轨道上相向运动, 等等。

(3) 变更研究对象的物理环境进行提问

周围物理环境指研究对象周围的物体或场。如把图2中的磁场方向变成与轨道平面成β角斜向下;导体固定, 磁场以某一速度均匀增加;在图2中加一电阻, 等等。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物理原理和规律, 而且要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 从普遍中发现特殊, 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真正成长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伟主编.中学科学教育 (第一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4.

[2]曹宝龙.高中物理问题性教学的基本策略.物理教学, 2001, (7) .

[3]徐嫒.学生提问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论文.

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3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长期以来,受考试这种单一评价方式的影响,各学科教学都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化学教学也不例外。由于考试内容主要是如何解题,因此,化学教学也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怎么样用最快、最简便的方法、技巧解答进行。经过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提高了,但提出问题的能力却萎缩了。在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提出问题,主要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目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师精心设问,学生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结合学科特点,提出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例如:大家观察生成了什么颜色的气体,为什么气体由无色变成了红色;为什么溶液变浑浊了;为什么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等。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是针对如何解题提出的问题,例如:我的实验结果没有变浑浊啊,应该变浑浊啊;为什么你得出的化学式是XY,而我的是XY2;这个化学方程式你怎么配平的啊,我怎么配不平,等等。另外,大多数化学课堂还是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授教学方式,再加上一些教师过于严厉,不善于营造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锻炼提出问题的种种机会,以致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创新性。

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比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更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呢?课堂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产生“问题”的机会,从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关注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适时地为学生创造提问机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逐步向学生渗透提问的意识

为了向学生渗透提问意识,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灵感。依据情境,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金属钠时,我首先给学生放映了一段视频:运输钠的船只泄漏,在海上遇险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通过观看视频,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大胆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钠会着火?为什么会爆炸?是不是钠遇水就发生了激烈的化学反应?如果钠着火了,是不是不能用水灭火啊……再如学习氨气和氯化氢反应时,我做了一个魔术,把两个“空杯子”迅速扣在一起,马上盖上一个手绢,待一会,打开手绢,杯子里冒出了白烟,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老师,您在杯子里一定事先放了什么物质,放入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固体,对吗?杯子里的物质是不是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气体相遇发生了化学反应呢?如果把两个“空杯子”扣在一起前,先让我闻一闻,我估计能猜出杯子里装入了什么物质,……

二、通过亲身实验,拓宽学生提问的角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化学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实验。对于一些简单的、易操作的实验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拓宽学生的提问角度。如:在学习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时,我让学生亲自实验,结果,有的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我不断地向试管中吹气,开始时溶液变浑浊了,随着吹入气体量的增多,溶液变得越来越浑浊,但后来溶液反而变得不太浑浊了,最后变澄清了,为什么呀?再如:学生们总结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共三点:有两个活动性不同的能导电的电极;两电极必须插到电解质溶液中;两电极用导线连起来。我让同学们按照归纳的这几点进行组装并特别强调,按照同学们归纳出的构成条件,两电极可以分别插到两个盛有电解质溶液的烧杯中。同学们实验的结果是电流表指针没有发生偏转。有学生提出问题,分别插到两个烧杯中的电极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形成电流。接着又有学生提出问题,把两个烧杯的电解质溶液接通呢,不就是闭合回路了吗?同学们在实验中不断提问,不断探究,最终找到了答案。

三、通过化学中蕴含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化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观点,教学中运用这些观点、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蕴含着联系的辩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化学知识前后或多或少都有联系。通过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但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而且能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例如,在探究硝酸是否能与铜反应时,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了不同的猜想:铜可能不与硝酸反应,因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铜排在氢后面;铜可能与硝酸反应,因为初中学习酸的通性时,专门指出了研究的是稀盐酸和稀硫酸不包括硝酸。其次,还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化学内容包含着大量的体现对立统一法则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配平时,学生依据对立统一法则知道,有元素得电子就一定有元素失电子,且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提出了能否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进行配平的问题。另外,还蕴含着质量互变的辩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如,在探究燃烧条件时,有学生根据农村柴垛自燃的现象是由于随着缓慢氧化的进行,柴垛温度升高(量变),达到着火点后引起了自燃(质变),提出问题:夏天坟地里出现的鬼火和柴垛引发自燃的原因相同吗?

四、通过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提问的价值

认识化学在生活应用中的价值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能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切实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之一。化学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贯穿应用的意识。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应用意识,他所提出的问题就能直接指向现实生活中蕴含化学问题的事件或现象。例如:我让学生举出一些酸的例子,有的学生提出,家里吃的酸菜显酸性,里面是否包含属于酸的物质?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点燃一张纸的时候,常常把纸卷起来点燃呢?同样,对于一个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着运用化学知识做出判断和解释。例如:学习了原电池后,有学生买来干电池进行研究,想一探究竟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否相同。学生能提出、发现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说明他具有联系实际的问题意识了。

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9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提倡素质教育为主的社会,可是学生们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只是有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是学生不回答,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提问题,从而也就不会回答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提问题的的能力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 经验总结如下:

一;从题目入手提问题

让学生看到题目不要急着看课文,而是应该关注课题进行思考。

首先从题目中捕捉信息。比如《在沙漠中心》课题中只告诉了你地点,比如《散步》课题中只告诉了你事件,比如《孙权劝学》课题中告诉了你事件和人物。通过以上的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白对任何题目都不要轻易忽略,都应该从中捕捉到应该捕捉的信息,让他们学会了对题目的思考。

其次针对题目中已给的信息提问题,教给他们最基本的方法从记叙六要素入手来提问题。比如《在沙漠中心》题目中有了地点,那么就要从记叙的另外几个要素提问题:1.针对人物,谁在沙漠中心?2.针对时间,他们什么时候去的沙漠?

3.针对原因,他们为什么要去沙漠中心?4.针对经过,他们去沙漠中心干什么?

再次针对这些问题拓展性的提出问题,比如,1.针对人物。几个人,他们的身份,年龄,性别,性格。2.针对地点。地点的气候特点,地点的特征。3.针对经过。在沙漠中他们发生了什么事,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困难的。,二,针对主题提问题

比如《在沙漠中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要让我们从中学到什么,明白什么。

三,针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问题

这些人物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的(比如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方法)通过这些描写方法来总结人物形象。

四,针对写作方法提问题

1,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整体来说课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比如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托物言志,对比还是烘托

3,语言有什么特点

4,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5,文章运用了什么顺序

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提问题

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10

直冲校区 吕艺燕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还要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探究能力;学生由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向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积累、感悟、获得学习经验、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并且具有怀疑精神、探究精神,不迷信权威。促进学生个体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个性特征得到更好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探究的基础,衡量探究能力强弱的一个侧面。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有利平台,在包罗万象的文本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发问,尽情的探索研究。从问题开始,带着新的思考结束。

(一)疑问是发明和创造的起点

1.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要把提问权交还给学生。有一点应值得注意并不是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教会学生提问就是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每一堂课学生都会提出问题,然而有的学生却不会提问,有的学生提的问题确实没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认真听取学生的同时,还要分辨学生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或者闪光点。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借助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问下列一些问题。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怎么想?想知道什么?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在《争吵》一课中,我让学生提出问题,有的问:我想知道谁和谁争吵?有的问:我想知道他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有的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和好如初。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接下来会主动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探究、思考解决疑问。或是利用其他手段使学生处于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处于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起学习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用探究的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养成每当一看到课题等就开始思考,开始提问,想知道为什么。

2、利用文本,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郑板桥云: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混沌汉。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人类已有的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多种多样的问题。问题中不仅包含着学生的求知欲,还包含着学习的动力,探究欲望。学生通过长期的探究学习活动完成对自身知识的主动构建。学生在读中思考,提问、并进行探究分析。初读阶段,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并提出一些问题。这篇文章是用什么基调写成?是什么让我产生这种感觉?这些字、词是什么意思?它们有哪些来历?这不仅帮助学生增加重读课文的动力,还可使学生更深刻的记住生字生词,通过探究了解这些字词的有关历史和知识。复读阶段,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内容、潜词造句等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段落、修辞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熟读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省,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还想知道什么?

3、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产生问题。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把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打开视野,放开思路去发问。例:在讲《争吵》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要是不和好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的和好会带来什么好处?父亲为什么要?教师有意让学生从更广阔的方面去提问,把学生从某一课引出来,在更的大的空间里进行探究学习。或是把各个部分,疑点联系起来提问。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对同一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考,去发问。

4、盯住争论,引发问题。

争论往往是对同一个问题持不同的见解和理解引发出来的。在争论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提问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不同建议,即使那与语文本本意或教案、大纲相冲突,不能使用教师的权威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无条件服从。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自动分成了两组他们会主动提问,主动做答且提出反问。教师要敢于撒手,学生思想的碰撞最能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他们更深入的思索。

5、在学生众多的问题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尊重个性的探究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提问。这样才有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被提出来。如:想到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让全班同学对这篇课文做无条件、无限制的提问。然后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与适当的表扬,像“你问得真好,这个问题也正是我想问的,问得不错,问得真有创意,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利用“榜样”来引导学生进行继续的提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或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借此了解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教师要马上抓住时机点出来。

6、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提出问题后,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是可以直接给出答案,但是绝大部分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答案。教师完全告诉学生,这是失败的教学,失去了鼓励学生提问的意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指给学生方向的,学生寻找答案路程中的路标。“路标”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7、利用手中的阅读文本对问题进行分析。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针对文本的内容提出问题,还要教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教学生学会读书。对文本整体提出的概括性问题要引导学生站在文本上解决问题。从整个内容入手,着眼全篇,把握好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对于细节问题,学生可以从具体的段落中入手,分析某些重点的句子、词语、字以及标点符号,透视它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读书要读透,把书中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知识能力等。如《将相和》学生抓住与秦王的对话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及其它手段渲染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帮助他们分析问题。

8、充分借助课外资源。

教材的内容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许多问题仅凭教材,全靠课堂是解决不了的。教师要把学生从课堂上带出去,把他们引到无穷无尽知识的海洋中,动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提倡学生去图书馆、书店去查阅资料去探究分析。信息社会,强大的网络资源也是学生们分析问题的有利帮手。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展开论坛讨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兼听则明,教会学生收集信息,课下可去向家长、朋友、有关专家讨教。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提倡同学多读书,更要多思考,只读不思不如不读。

学生们经过搜集、访问、调查、思考分析一系列的过程,最后可能还得不出结论。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所经历的过程。让学生养成时时刻刻纪录的习惯,可以是调查笔记、日记、谈话记录、随笔总之要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有所纪录。至于那些对问题已得出结论的同学,问题解决的形式可以是五彩纷呈:表演、录音、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展览、交流会„„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以结果来衡量。评价的视角转向学生在整个过程的表现,收获。

(二)通过 “对话”,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话是学生发现自我,沟通他人,与文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碰撞的有效途径。学生要想进行真正的对话,必须有面对面的平等意识。教师自己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意识,不能把书本当成权威。对话是交流沟通贵在真诚,学生要敢于直言自己真实的想法。探究学习就是要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平等意识,怀疑精神,实事求是的品格,“对话”正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可通过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对话方式。

第一,与文本的对话。大多数学生对于一篇新的内容还是有兴趣读,但是最怕反复读书。因为学生此时是被动去接受文字信息,与文本没有交流。试问谁又愿意重复看已知道的信息?学生因为与文本没有交流,就不会主动去思考,就像看一则通知,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如:为什么会这样写?这点我不同意或真是太对了等。学生以对话的心情去阅读文本时就会与文本产生这样的交流,首先要通读即对文本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对话顺利进行下去,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揣摩发表见解,或者提出问题的过程。随着对话的深入,学生会继续分析已知信息寻找答案。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的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在课上努力引导学生去与文本对话,教师可以针对课题、课文具体内容、或者对课文整体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读书与文本对话。

第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句成语叫“孤陋寡闻”,一个人若不与外界交流,只一味闭门造车其后果可想而知。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又一次探究的过程。阅读文本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分成小组、全班)从相互的对话、发问、质疑、争论中获得启发,从而继续进行探究。在同学各抒己见之中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信息量,权衡别人的见解,培养学生归纳信息,分析信息,总结概括,吸收信息等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由于是同龄人别人遇到的问题也许正是他也会遇到的。积极地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抽出一些时间专门安排学生,同桌之间或者同小组之间对某一段落,文本以及其中的人物种种进行对话,要求畅所欲言。鼓励学生间的对话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有些课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对话。如:《麻雀》一课,在讲到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与猎狗争斗时,教师故意停下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自己的感受。同学们不仅说道老麻雀母爱的伟大,还谈到自己的妈妈平时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课文内容在同学的话语中得到升华,引起学生对母爱的思索。

第三,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分享学生的思考见解,对此加以启发引导。或是学生向教师提问引发谈话。教师与学生对话时,应注意尽量多的带给学生信息,启发学生去发现、探究;把学生引向课外,接触更广阔的阅读世界,为对话不断带来新鲜血液,使对话生机勃勃。例如教学《西门豹》西门豹的神机妙算使人叹服,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数不胜数,教师可以列出一些人物或参考书目建议学生去阅读,去了解一些祖国的历史人物,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课上延伸到课外。

上一篇:干部个人漏报事项检查下一篇:美丽的玉渊潭公园550字作文